一、武汉地区不同职称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意向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秋[1](2021)在《在线医疗平台医患用户采纳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深入,加上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影响,我国在线医疗平台呈现井喷式增长。作为一种新型的健康医疗服务供给平台,在线医疗平台为其关键双边用户——医生和患者便捷获取线上医疗信息和服务、进行交流互动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桥梁”。然而,当下我国在线医疗平台正面临医、患双边用户的采纳使用困境,一方面,医生用户线上活跃度不高;另一方面,患者用户采纳率较低、持续采纳意愿不强,医、患双边用户对在线医疗平台采纳的影响机理还有待探究。虽然近几年有关在线医疗平台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对于影响用户采纳在线医疗平台因素的探讨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基于医、患双边视角,并考虑到线上平台自身网络外部性影响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在对在线医疗平台、网络外部性、用户生成内容以及用户技术采纳等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尝试探索了在线医疗平台医、患双边间的网络外部性关系,并构建了医、患用户各自的回归和采纳模型,系统地对医、患采纳平台的影响机理进行探讨,试图补充医疗健康领域、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及用户采纳行为等领域的研究空白。在实践层面,也将为平台管理者、医生和患者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有助于促进医患用户采纳行为的发生,实现在线医疗平台的长久稳健发展。通过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检验等,本文得到的创新结论主要如下:(1)探究了不同情境下平台直接网络外部性、交叉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内在运作机理,并分析了特定领域在线医疗平台中医患双边的网络外部性关系,认为网络外部性会伴随医、患用户采纳使用平台的整个过程,其作用或影响不容忽视。(2)基于网络外部性和用户生成内容视角,以“好大夫在线”平台为例,实证探索了网络外部性下在线医疗平台中医、患者用户生成内容对医生活跃度及其在诊治不同严重性疾病的医生群体间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由医、患用户生成内容表征的非价格因素和价格因素都会影响到医生采纳使用平台的活跃度,且对诊治不同严重程度疾病的医生活跃度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性。除价格因素的负向影响外,非价格因素会促进在线医生服务供给量的增加,对在线医生采纳行为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奖励激励和医学职称等对诊治严重疾病的医生活跃度影响更大;而在线口碑、响应性、涉入度和服务定价等对诊治轻度或中度疾病的医生影响更大。(3)基于不同类别网络外部性和修正的技术接受模型(TAM),同时结合患方用户个人感知因素(感知风险和感知疾病威胁),构建了在线医疗平台患方用户初次采纳行为模型。结果表明,网络外部性的三个不同维度(直接网络外部性、交叉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均能够正向显着影响患方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初次采纳意向,负向预测感知风险。其次,感知有用性、感知疾病威胁和感知易用性三者均能正向影响患方用户的初次采纳意向,而感知风险负向影响初次采纳意向,但影响程度较前三者大。此外,验证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风险的部分中介作用和初次采纳意向的完全中介作用,且发现不同教育程度的患方用户在初次采纳在线医疗平台的行为上会存在显着差异,而其他人口统计量对其初次采纳行为无显着影响。(4)基于不同类别网络外部性和修正的信息技术持续使用-期望确认模型(ECM-ITC),同时结合患方感知价值因素,并引入习惯和转换成本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在线医疗平台患方用户持续采纳行为模型。结果表明,网络外部性的三个不同维度(直接网络外部性、交叉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均能够显着正向影响期望确认度和感知价值,且交叉网络外部性对期望确认度的影响更大,而间接网络外部性对感知价值的影响更大。其次,患者用户的期望确认度会显着正向影响其对在线医疗平台的感知价值和满意度,满意度又会进一步正向影响持续采纳意向,进而促进持续采纳行为的产生。但是,感知价值对满意度的影响却不显着。此外,验证了习惯与转换成本在持续采纳意向与持续采纳行为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并发现在持续采纳阶段,患者的采纳行为不会因其人口统计量等特征的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本文中共有图30幅,表40个,参考文献187篇。
王耀辉[2](2021)在《医生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机理及防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存在医疗费用不断增长、医疗风险居高不下现象。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一方面患者看病难、看病贵,成为阻碍我国民生和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另一方面医患纠纷演变成恶性暴力伤医事件,导致医生的执业体验也不断恶化。医疗服务行业存在典型的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特征,作为代理人的医生由于具有信息不对称优势,客观上在诊疗过程中会发生医生道德风险行为。对此,在宏观层面的体制政策和中观层面的管理制度已有一定的研究,但是立足于医生个体视角,对其行为心理层面的微观机制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科学界定了医生道德风险的概念内涵,深入比较了医生道德风险和医生诱导需求、过度医疗、防御性医疗等概念的区别。然后,运用扎根方法开展了医生道德风险行为类型和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获得了各个类型及其具体内涵。通过理论分析获得了各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构建了概念模型,在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操作化定义后,形成了各个变量的初始测量条款。随后按照问卷编制的原则和流程形成了初始测评问卷。通过前测,在经过效度信度检验后,建立了科学的测评问卷。随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了信度、效度分析,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最后结合概念模型和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机制,得到了一系列的研究结论。首先,本研究科学界定了医生道德风险的内涵和维度。对于医疗领域的道德风险问题,现有研究大多从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医生诱导需求、防御性医疗、过度医疗等视角研究,基本上以作为型的道德风险行为为主。本研究从道德风险的根本属性出发,将不作为的道德风险行为纳入讨论,科学界定了医生道德风险的内涵,并将医生道德风险按主被动方式、损害后果程度进行区分。本研究通过扎根分析获得了医生道德风险的6大类和18小类行为类型、具体表现形式及特征,其中6大类行为包括:渎职行为、过度手术、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使用耗材、过度住院治疗。本研究尤其是识别了不作为型的医生道德风险行为,补充了医生道德风险中渎职行为的具体内容。其次,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医生道德风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基于医生个人而言,医生道德风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六个方面解析,包括:动机维度、机会维度、合理化维度、能力维度、暴露维度和惩罚维度。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获得了各个变量的具体项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六个影响因素的条款各自归为了一个独立的因子;通过内部一致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开发的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区分效度、聚合信度和内部信度。再次,本研究揭示了医生道德风险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动机、机会、合理化和能力分别正向影响意向,医生道德风险意向正向影响医生道德风险行为。意向的中介效应显着,意向在动机、合理化、机会、能力和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相比而言,意向对机会到行为的中介效应最为明显,意向对能力到行为的中介效应最不明显。暴露的调节效应显着。医院级别、医生年龄、医生职务和医生职称对医生道德风险行为具有干扰作用。最后,本研究建立了医生道德风险行为的防范机制。针对现有防范缺乏系统性并易产生漏洞、扯皮等问题,基于本文建立的医生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机理理论框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因子载荷进行了排序。研究表明:其中来自漏诊误诊压力成为医生道德风险行为的首要动机,医患知识转移程度低下是医生道德风险行为机会的主要原因,安全代价成为医生道德风险行为的首要理由,医生对患者的强势说服能力是其主要优势,医院监督检查是对医生最有影响的暴露手段,行业处罚对医生的震慑作用最大。并综合提出医生道德风险行为的“1+3+6”防范机制:以行为类型及后果严重程度确定防范目标;构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防范体系;形成动机、机会、能力、合理化、暴露和惩罚六个视角的防范措施,形成了一体化的防范新思路。综上所述,本研究科学界定了医生道德风险概念内涵,基于医生个人视角构建了医生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机理概念模型,并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丰富了医疗行为和道德风险的理论研究,并为医生道德风险行为的防范提供了决策参考。
余亭亭[3](2021)在《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体育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得到显着提高,人民对自身的生活质量和消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消费具有发展消费、健康消费、舒适消费、快乐消费的特征,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幸福消费,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是高质量的消费形式之一,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在全民健身浪潮蒸蒸日上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健身活动中。近年来,体育产业已成为我国政府重点发展的朝阳产业,在“十四五”期间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中,提出要激活体育消费,做强体育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强调要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作协议的签署,体育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都市作为国家、西部地区和双城经济圈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较高,休闲生活氛围浓郁,体育消费需求潜力巨大。体育消费在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若能够积极高效地引导体育消费,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将不可估量。在众多的体育消费者中,高校教师这一群体整体素质高,且收入较为可观,相较其他行业,有较为充裕的闲暇时间,具体表现在享有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寒暑假,在收入和时间两个层面上具备参与体育休闲消费的优势。吸引具有体育消费潜力的高校教师参与到体育消费中,对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因此,需要对高校教师当下的体育消费行为和影响因素进行调研,全面掌握和了解高校教师体育消费的特征及面临的问题,期望能够为巩固和吸引高校教师参与体育消费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以成都市武侯区的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消费行为相关理论,阅读大量体育消费的文献,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一手数据资料,使用SPSS21.0、Excel统计软件,以及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对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的体育消费行为和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在研究中使用回归分析探索体育消费态度、体育消费行为意向,以及体育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使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不同特征的高校教师在体育消费行为和影响因素上的差异性;使用降维方法对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最终得到5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营业场所因素”、“时间因素”、“性价比因素”、“服务因素”和“个体内在因素”。在全面了解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调查期内的体育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开发完善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市场建言献策。
张莉[4](2021)在《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状况、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患者忠诚是指患者对某一特定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情感偏爱及重复购买行为。培育忠诚的患者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效益、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以及促进患者健康结局的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开展对于提高居民就医公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分级诊疗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吸引并留住更多的患者,与患者建立一种持久、牢固的关系,建立患者对机构的忠诚,从而引导居民合理利用医疗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目的:本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现状,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模型分析个体(人口社会学特征、健康素养、感知价值、满意度和信任)、组织机构(机构的举办主体、机构辖区每万服务人口的业务用房面积、药品种类、人力资源配置、培训情况、患者参与的服务提供、服务质量、)以及政策环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会支持)三方面因素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的影响;以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Stimulus-Organism-Response,S-O-R)为理论框架,构建内部刺激(患者健康素养)、组织机构刺激(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政策环境刺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会支持)以及情感有机体(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影响患者忠诚中的作用路径;探讨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从而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患者忠诚培育机制,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定量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第一阶段:综合考虑吉林省各市州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分布等因素,在吉林省选取4个市州;第二阶段:每个市州中随机选取2个区/县级市/县;第三阶段:每个区/县级市/县由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专家根据基层卫生机构门诊量立意抽取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个乡镇卫生院,全省共计选取16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第四阶段:由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调查员于2019年8月到9月在抽中的每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就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询问,并由调查员进行电子问卷填写。定量研究的调查对象为16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在所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1225名患者。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机构调查的内容:机构举办主体、业务用房面积、辖区服务人口数、药品种类、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年龄、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数;接受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人数、家庭医生签约总人口数以及家庭医生团队数量;②患者问卷调查内容:调查对象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健康素养、患者感知参与、感知服务质量、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患者忠诚、社会支持、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以及是否签约家庭医生等信息。本研究使用IBM SPSS24.0及Amos21.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单因素t检验、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及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等。定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8月,选取22名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患者和27名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为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对访谈中的录音和笔录资料手工转为文字形式,以Word文档进行保存,然后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的总体评分为3.30±0.96分(得分范围为1-5分),其中口碑宣传意愿评分为3.45±1.08分,高于推荐意愿(3.38±1.08)、再诊意愿(3.33±1.12)及首诊意愿(3.06±1.14)。(2)个体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分析表明:已婚患者(3.33±0.97)的忠诚得分高于未婚/离婚/丧偶患者(3.19±0.89)(P<0.05)。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患者(3.49±0.93)的忠诚得分高于健康状况好(3.24±0.98)的患者和健康状况一般(3.18±0.94)的患者(P<0.05)。患者健康素养(B=0.681)、感知价值(B=0.695)、满意度(B=0.840)以及信任(B=0.499)的评分越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得分越高(P<0.001)。(3)组织机构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分析表明:在举办主体为公立医院的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3.42±0.92)的忠诚得分高于在举办主体为政府的机构就诊患者(3.25±0.98)(P<0.05)。在药品种类相对较多(≥240)机构就诊患者(3.42±0.95)的忠诚得分高于在药品种类相对较少(<240)机构就诊患者(3.25±0.96)(P<0.05)。在医生与护士比例<1的机构就诊患者(3.38±0.97)的忠诚得分高于在医生与护士比例≥1的机构就诊患者(3.22±0.94)(P<0.05)。在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数所占比例≥50%的机构就诊患者(3.50±0.95)的忠诚得分高于在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数所占比例<50%的机构就诊患者(3.25±0.95)(P<0.001)。患者感知参与(B=0.086)和感知服务质量(B=0.734)的评分越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得分越高(P<0.001)。(4)政策环境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分析表明:签约家庭医生患者(3.47±0.99)的忠诚得分高于未签约家庭医生患者(3.04±0.86)(P<0.001)。在每个签约服务团队平均服务人口数<2000的机构就诊患者(3.38±0.97)的忠诚得分高于在每个签约服务团队平均服务人口数>2000的机构就诊患者(3.23±0.94)(P<0.05)。患者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越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得分越高(B=0.027,P<0.001)。(5)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患者健康素养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2409(95%CI=[0.1776,0.3071])/0.2990(95%CI=[0.2315,0.3702])/0.1798(95%CI=[0.1187,0.2430])。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健康素养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健康素养对患者忠诚的直接效应、以患者感知价值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患者满意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及以患者信任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健康素养→患者信任→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42,P<0.05)和路径“患者健康素养→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178,P<0.05)。(6)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参与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323(95%CI=[0.0226,0.0430])/0.0369(95%CI=[0.0270,0.0479])/0.0301(95%CI=[0.0202,0.0407])。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参与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感知参与对患者忠诚的直接效应、以患者感知价值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患者满意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及以患者信任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30,P<0.001)。(7)患者感知价值/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 0.5066(95%CI=[0.3331,0.6838])/0.2557(95%CI=[0.1548,0.3688]);患者满意度在患者感知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忠诚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6352(95%CI=[0.4778,0.8062])。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感知服务质量通过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间接影响。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245,P<0.05)。(8)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患者社会支持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061(95%CI=[0.0040,0.0085])/0.0074(95%CI=[0.0051,0.0099])/0.0037(95%CI=[0.0021,0.0055])。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社会支持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社会支持对患者忠诚的直接效应、以患者感知价值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患者满意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及以患者信任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社会支持→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15,P<0.05)和路径“患者社会支持→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03,P<0.05)。(9)高忠诚得分患者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常规卫生服务来源(OR=10.693)、去年一年来该机构就诊次数≥13次(OR=5.725)、在该机构持续就诊时间>1年(OR=1.818)、接受过预约服务(OR=2.997)、接受过随访服务(OR=2.900)、接受过转诊服务(OR=6.209)、接受过上门诊疗服务(OR=5.207)、接受过健康教育服务(OR=1.762)、接受过康复护理服务(OR=10.114)、接受过优先就诊服务(OR=17.372)、接受过用药长处方服务(OR=13.987)以及接受过免费测量血压血糖服务(OR=3.133)的比例高于低忠诚得分患者(P<0.05)。(10)定性访谈结果显示,影响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行为意向的因素有个体因素(患者的固有就医观念),组织机构因素(医生的年龄、医生的数量、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医疗卫生费用、药品供给、医疗技术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薄弱)以及政策环境因素(同伴支持、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患者和医疗卫生人员希望从政府加大财政支持,提高服务的宣传力度和服务态度,完善体检项目,建设专科特色科室,增加药品供给、提高报销比例,加强医疗团队建设、改善设施配置短板,强化医防结合工作以及基层与上级医院的纵向合作等多方面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进而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行为意向。结论:(1)患者忠诚可以促进其对基层卫生服务的利用,并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常规医疗机构来源,但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的忠诚得分尚处于中等水平。提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加强培养忠诚患者的意识,重点关注健康状况较差患者的忠诚状况,逐步培养其他患者忠诚。(2)随着患者健康素养、感知价值、满意度以及信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越高。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重视患者的健康素养、感知价值、满意度以及信任对患者忠诚的驱动作用,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措施,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以及信任程度,强化患者对服务价值的感知以及对服务的满意程度。(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药品种类、医生与护士的比例、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数所占比例以及全科医生的数量会影响患者对机构的忠诚情况,提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完善药品配置、加强护理以及全科医生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患者的忠诚。此外,随着患者感知参与以及感知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机构的忠诚越高。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重视改善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参与行为以及就诊体验,通过普及“医患共同决策”服务模式、关注患者医疗卫生需求等措施,提高患者的参与程度,强化患者对服务质量的感知。(4)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具有一定的影响,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应通过宣传激励引导政策提高居民的签约积极性和服务团队的工作积极性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而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医患互动服务体系。(5)社会支持对患者忠诚具有积极正向的预测作用,提高患者家属和医疗卫生人员对就诊患者的支持度以及加强同伴情感互助支持可以强化患者对机构的忠诚。(6)本研究通过中介效应、调节效应、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以及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等方法探讨了患者忠诚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以及患者忠诚对其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为患者忠诚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文献依据和实证基础。也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了解患者就诊过程的认知心理和购买服务的内在驱动因素,培育忠诚患者策略、增强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提供了参考。
刘玉娥[5](2021)在《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编制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编制一份科学的《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2.运用问卷调查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剖析其中关键的障碍因素和促进因素。3.提出针对可行的临床策略与建议,为改善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行为,预防和减少自杀未遂患者再自杀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急诊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医疗服务行为实践及相关行为理论,经过分析提炼,初步形成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的理论与内容框架。2.质性访谈法: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湖北省两所综合医院16名急诊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深入访谈,进一步丰富并形成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初稿。3.德尔菲法:选择专家21名,来自全国5个省市的11所大型三级医院及医学高等院校,长期从事于精神卫生学/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急诊医学、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研究。经两轮专家函询意见,对问卷条目内容进行修改与调整,形成预调查问卷。4.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问卷调查分预调查和正式调查。通过预调查,对问卷进行条目筛选与因子分析得到初始问卷。正式调查前,运用初始问卷调查湖北省287名急诊医护人员,进行问卷信效度验证,最终形成《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正式调查运用自制的一般现状调查表与所编制问卷,对湖北省8所三级综合性医院,12所二级综合性医院的842名急诊医护人员进行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5.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SPSS22.0、AMO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问卷条目筛选与调整,采用区分度法、相关系数法、内部一致性系数及因子载荷量、共同度等;同时采用Cronbach’sα系数、分半信度、重测信度及相关性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检验问卷的信效度。统计描述中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构成比;统计推断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果:1.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编制结果:(1)两轮专家函询的专家积极性系数分别为:84%,100%;两轮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为:0.839、0.879。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415、0.474(P<0.05)。编制问卷包含4个维度(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26个条目。该问卷采用Liket5级评分法,满分130分,得分越高,表明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的障碍因素越多,障碍程度越大,反之亦然。(2)问卷总的Cronbach’sα系数0.930,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41、0.747、0.906、0.885;总的问卷分半信度为0.918,重测信度为0.915,信度较好。问卷内容效度指数为0.943。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指标χ2/df=2.584,CFI=0.904,GFI=0.875,AGFI=0.881,RMSEA=0.074,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2.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本研究842名急诊医护人员中,86.22%表示接诊过自杀未遂患者,54.3%表示为自杀未遂患者提供过心理健康服务。但评估患者自杀风险时,仅2.38%的急诊医护人员使用了自杀相关评估工具,建议为患者进行心理会诊或转诊者不足6%,超过75%的急诊医护人员表示从未为患者进行出院后随访。总体上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质量低下。(2)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总均分为71.97±13.08,表明影响因素条目中既存在关键障碍因素,也包含促进因素。结合心理健康服务质量低下的现状,剖析得分排名前5位的关键障碍因素条目分别是:(1)我觉得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评估与自杀干预需要精神心理专业人员才能完成;(2)我觉得与自杀未遂患者谈论自杀是件困难的事情;(3)我觉得与患者谈及“自杀”会对其再次造成心理伤害;(4)对我来说随访评估自杀未遂患者出院后的再自杀风险很困难;(5)我不能正确使用自杀风险评估工具(如Beck自杀意念量表、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评定量表(C-SSRS等))。得分排名后5位的促进因素条目是:(1)我应该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2)我会将患者自杀行为与其心理健康问题联系起来;(3)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询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4)我愿意与自杀未遂患者沟通其自杀事件;(5)我知道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如有自杀未遂史、精神障碍、绝望、身患重病、物质滥用等)。(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经历”,“自杀预防专业知识培训经历”,“心理健康服务了解程度”,“自杀风险评估工具的使用”为影响问卷总分的自变量,且与总分间呈现负相关。急诊医护人员最希望学习的患者自杀预防知识是:与自杀未遂患者的沟通技巧(35.51%)。最希望获得/增设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是:简便可行的自杀风险处理流程与方案(21.72%)。研究结论:1.本研究编制《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作为测评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工具。2.本研究中,绝大部分急诊医护人员接诊过自杀未遂患者,但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质量较低。关键障碍因素包括急诊医护人员自杀预防相关知识缺乏、缺乏沟通技巧与干预技能、存在自杀认识误区、对自身在预防患者自杀中的作用认识不深刻。促进因素包括急诊医护人员认识到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愿意与自杀未遂患者沟通、愿意为急诊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3.自杀预防专业知识培训经历与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经历有利于急诊医护人员为患者心理健康服务。急诊医护人员最希望学习的患者自杀预防知识是:与自杀未遂患者的沟通技巧;最希望获得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是:简便可行的自杀风险处理流程与方案。
翟慧颖[6](2021)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海珠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离职意向的关系机制,以提高团队整体工作满意度、改善职业倦怠状况、降低离职意向,为促进家庭医生团队建设,稳定服务队伍建设提供建议,从而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9月至10月选取广州市海珠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成员550名,采取调查问卷调查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工作满意度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及离职意向量表。采用Epi-data version 3.1软件录入数据。使用SPSS version 25.0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使用AMOS version 21.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假设检验的显着性水平ɑ=0.05,以双侧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50份,有效问卷514份,有效率为93.5%。女性397人,占77.2%;31-40岁年龄段236人,占45.9%;全科医生134人,占26.0%,社区护士181人,占35.2%;正式在编人员296人,占57.6%;本科学历319人,占62.1%;初级职称236人,占45.9%。2、65.6%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工作满意,社区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水平最高,得分为147.13±19.67。轻度、中度职业倦怠者分别占32.9%、32.7%;全科医生的情绪耗竭维度、人格解体维度得分最高,分别为19.49±8.31分、12.90±8.95分,康复医师在情绪耗竭维度及人格解体维度得分最低,分别为12.33±7.09分、8.67±4.72分,成就感低落维度公卫医生得分最高,为22.51±6.87分,社区护士得分最低,为17.86±7.75分。低离职意向人数占67.9%,社区护士离职意愿最低,得分为13.36±4.70分。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学历、职业、月平均收入与工作满意度程度有关(P<0.05)。(2)婚姻状况、编制情况、从事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年限、月平均收入均对情绪耗竭维度有显着的影响关系(P<0.05)。学历水平对人格解体维度有显着的影响关系(P<0.05)。婚姻状况、学历水平和职业情况对成就感低落维度有显着的影响关系(P<0.05)。(3)编制情况、学历、职称、职业、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年限、月平均收入均对离职意向有显着的影响关系(P<0.05)。4、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离职意向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工作满意度对职业倦怠具有直接效应(β=-0.679,P<0.01),职业倦怠对离职意向具有直接效应(β=0.196,P<0.05),工作满意度对离职意向具有直接效应(β=-0.368,P<0.01),职业倦怠在工作满意度影响离职意向的路径中起中介效应作用(β=-0.679×0.196=-0.133,P<0.05)。结论1、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满意度较高,离职意向较低,存在部分轻度、中度职业倦怠现象。2、学历、职业、月平均收入是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婚姻、编制、从事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年限、月平均收入是情绪耗竭维度的影响因素,学历是人格解体维度的影响因素,婚姻、学历和职业是成就感低落维度的影响因素。离职意向与编制、学历、职称、职业、在社区中心工作年限、月平均收入有关。3、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向间存在负相关,与职业倦怠间存在负相关,职业倦怠与离职意向间存在正相关。职业倦怠对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产生部分中介效应。
马天娇[7](2020)在《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患信任是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特殊人际信任关系,贯穿于一切医疗活动的始终,直接影响着医患双方对卫生服务的提供与利用,卫生服务质量和健康结局的改善,还会影响公众对国家卫生政策和卫生服务系统的整体满意度和获得感。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是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石,如何建立起居民与基层医务人员的互信关系,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普及率和利用率,引导居民合理就医,充分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守门人”功能,是国家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目的:本研究选取基层医务人员视角,从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出发,分析其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情绪劳动,以及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信任程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以及其它相关变量发挥的间接作用,构建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路径模型,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者重视信任构建,促进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当前医患信任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证研究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吉林省全部9个市州的1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所乡镇卫生院1160名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医疗技术人员等)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情况,医务人员信任患者情况,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情绪劳动、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等内容。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进行收集,采用IBM SPSS24.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采用AMOS 24.0软件构建影响因素模型。定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分别于2018年11月至12月和2019年8月至9月,选取54名基层医务人员为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对访谈录音资料逐字逐句转录成Word文档,然后导入Nvivo 11软件进行分析整理。结果:(1)医务人员对患者信任程度为中等程度,总均分为3.79±0.60(得分范围为1-5分),患者角色维度得分为3.84±0.59,尊重人际关系维度得分为3.73±0.67。医务人员的年龄、编制、机构类型对信任患者总分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总均分为3.82±0.52(得分范围为1-5分),其中以病人及家庭为中心维度得分最高,为3.96±0.58分;首诊维度得分最低,为3.53±0.74分。其余六个维度得分为连续性3.67±0.58,协调性3.87±0.57,综合性(可及性)3.90±0.62,综合性(提供服务)3.82±0.60,面向社区3.88±0.61。医务人员的年龄、学历、机构类型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和基层卫生服务质量之间显着相关,且相关系数为0.649。控制人口社会学特征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有正向影响。(4)医务人员工作投入总均分为4.22±1.17(得分范围0-6分),其中专注得分最高,为4.30±1.20,活力得分最低,为4.15±1.20。控制年龄、学历、机构类型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工作投入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有正向影响。结构方程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工作投入在患者信任程度影响基层卫生服务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通过影响工作投入,而间接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5)工作满意度总均分为3.72±0.69(得分范围为1-5分),内部满意度维度得分为3.76±0.68,外部满意度维度得分为3.67±0.76。控制年龄、学历、机构类型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有正向影响。结构方程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在患者信任程度影响基层卫生服务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通过影响工作满意度,而间接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6)情绪劳动总均分为3.28±0.63(得分范围为1-5分),真实表达维度得分最高(3.68±0.70),其次为深层表演得分(3.42±0.70),得分最低为表层表演维度(3.04±0.76)。控制年龄、学历、机构类型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深层表演、真实表达情绪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总均分有正向影响。结构方程结果表明,情绪劳动在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影响基层卫生服务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通过影响情绪劳动,而间接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7)各变量的综合作用模型构建研究发现:工作投入、工作满意度和情绪劳动,在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和基层卫生服务质量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2.79%、13.86%、18.41%。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直接影响工作投入;可以通过工作满意度间接影响工作投入;还可以通过情绪劳动间接影响工作投入,工作投入可直接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运用结构方程多群组比较发现,年龄会造成模型差异,而学历、机构类型则不会产生差异。(8)定性访谈资料分析,共提炼出5个主题,分别为“基层卫生医患互信及其影响因素”、“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投入”、“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基层医务人员的情绪劳动”和“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结果综合概括为:基层医务人员感受到患者的信任,积极的信任体验促进医务人员对患者投以信任,产生积极的工作热情,有利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改善。特别是实施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后,医患互信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也会面对患者的不信任状况,面对消极的信任氛围,医务人员会根据医疗服务机构的要求或职业道德的约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患者提供服务,从而产生情绪劳动过程。然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低下,难以对医务人员进行积极的外部支持和鼓励,长期以往,会影响工作满意度,最终也会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结论:(1)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卫生服务质量,提示良好的医患信任关系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石,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者应重视和构建医患互信机制,有利于提高和改善服务质量。(2)卫生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应重视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情绪劳动的始动因素,以及其对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制定相应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采用积极的情绪劳动策略,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卫生服务质量。(3)论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为医患信任相关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提示卫生政策管理者与制定者注重信任机制的建设,有利于卫生服务质量的改善。(4)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信任可以通过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情绪劳动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产生影响,提示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以及积极的情绪劳动策略培训,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卫生服务质量。
田川[8](2020)在《重庆公立医院外科医师职业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维系着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说小了它关系着无数家庭的幸福状况,往大说它是重大民生的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伟大复兴很重要的环节。近几年,国家新一轮的医改作出重要指示,继续在党的领导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确未来要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步伐,让医药生产力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的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医改政策与外科医师息息相关,他们在其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了解我国外科医师群体职业的特点和职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笔者所在公司(嘉德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联合医趋势对介入医护工作者(外科医师中的一部分代表)进行了“致敬白衣天使,关爱医护工作者”为主题的调查研究,了解他们这类特殊群体的工作压力、健康(辐射风险、深静脉血栓、颈椎腰椎问题的风险)等问题,以期呼吁社会重视介入医护工作者、关爱他们的生命健康。本文运用公共管理学相关知识结合职业生涯管理理论,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重庆介入外科医师。首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对重庆具有代表的几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2名医护人员进行调研,调查的内容主要围绕在他们职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和问题而展开,同时结合访谈调查。最后汇总、分析得出结论。重庆公立医院外科医师在目前职业的过程中主要面临如下问题: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职业病高发、医疗纠纷多、外科医师职业发展受限、社会支持力度不够,舆论导向不明晰、工作忙,忽略对家庭的照顾导致家庭不和谐、薪资待遇偏低等等。基于如上问题,本文建议可以从如下方面解决重庆公立医院外科医师职业中的问题: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提高手术效率、劳逸结合,合理休假,医院加强人文关怀必要时心理干预、提高认知,加强锻炼,加强自我管理应对职业病、合理方式解决纠纷,规范流程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完善继续教育系统、加大医疗的投入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处理好家庭关系,让家庭助推工作的开展以及提升医师薪资待遇。
姚新颖[9](2020)在《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倾向与离职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自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儿童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但儿科医生短缺问题却日益严峻,儿科医生流失相对于其他专业偏高,儿科医生队伍稳定性有待加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民生大计,儿科医生是儿童健康事业的守护人,公立医疗机构是儿童医疗健康保障的主体,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短缺和流失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儿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通过对比分析公立医疗机构在职儿科医生的离职倾向及已离职儿科医生离职行为的影响因素,找出儿科医生离职的深层次动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2.研究对象由于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及离职行为涉及到儿科医生离职过程的不同状态,因此研究对象的选取不一致。离职倾向研究对象为全国范围内公立医疗机构在职儿科医生,离职行为影响因素对象选取广东省公立医疗机构离职儿科医生。理论上,对比广东省范围内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倾向研究,我们发现其具有相对一致性;实践上,由于全国离职儿科医生数据难以获取,因此从调查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取广东省公立医疗机构离职儿科医生进行调查。3.研究方法3.1文献分析法通过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相关网站检索关键词“儿科医生离职”、“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儿科医生离职行为”,搜索儿科医生离职问题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研究国内外关于离职倾向及离职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梳理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及离职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思路。3.2问卷调查法在文献分析与回顾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儿科医生离职倾向调查问卷,选择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以及离职倾向等变量进行概念操作化、量化,对全国范围内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4906名当日在岗儿科医生进行离职倾向影响因素调查。在文献分析与回顾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儿科医生离职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选择离职行为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概念操作化、量化,对广东省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行为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共寻访407名已离职儿科医生进行离职行为影响因素调查。3.3统计分析法以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SPSS、SPSS Process、AMOS等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中介效应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处理,从而探究全国范围内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广东省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流失现状,并分析儿科医生离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3.4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公立医疗机构在职儿科医生的离职倾向及已离职儿科医生的离职行为影响因素,深入了解儿科医生流失原因,提出缓解儿科医生短缺及流失问题的应对策略。4.研究结果4.1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分析(1)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不同年龄段、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地区、医疗机构类型、医疗机构等级、职业职称等级、工作年限、管床数(工作量)、周休息天数和月收入的儿科医生离职倾向有统计学意义。(2)依次回归分析可知,年龄、性别、周休息天数、职业认同、内部工作满意度及外部工作满意度对儿科医生离职倾向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当纳入外部工作满意度变量时,医疗机构等级及月收入变量的回归系数随之不显着。(3)中介效应分析可知,内部工作满意度及外部工作满意度是职业认同对离职倾向影响的中介变量,起部分中介效应作用。4.2广东省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行为影响因素分析(1)儿科医生流失现状分析可知,2008-2018年广东省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执业地点、范围、资格(注销)的变更数量处于上升趋势,执业范围变更人数占总变更人数的78.65%,中青年儿科医生流失现象严重。(2)离职原因分析可知,职业发展、工作压力及社会地位是促使其离职的主要原因,薪资福利是次要原因。(3)离职行为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可知,组织与回报因素和个人与发展因素的相关程度最高(0.53),其次是工作与前景和社会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程度(0.37),工作与前景和个人与发展的相关程度(0.21)。单位文化是组织与回报的主要观测变量,社会认同是工作与前景的主要观测变量,晋升发展机会是个人与发展的主要观测变量,家庭关系是社会与家庭的主要观测变量。5.研究结论(1)对比分析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及离职行为影响因素可知,儿科医生的离职倾向及离职行为呈现一致性特点:中青年儿科医生的离职倾向较强,且这部分儿科医生流失最严重;综合医院的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及离职行为较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及离职行为较高;收入越低,儿科医生的离职倾向及离职行为越高。(2)对比分析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及离职行为影响因素可知,儿科医生的离职倾向及离职行为呈现差异性特点: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儿科医生离职倾向较高,而较为发达地区的儿科医生离职行为较高;工作满意度调查中,月收入是儿科医生最不满意的因素,却非导致儿科医生产生离职行为的首要因素;职业认同调查中,儿科医生职业认同度处于中度水平,但社会认同是工作与前景的主要观测变量;晋升发展机会是个人与发展的主要观测变量,也是儿科医生离职的首要原因。(3)分析儿科医生离职动因可得,儿科医生认同感与价值感缺失是导致其离职的深层次动因,主要表现在自我感知社会认同度低、劳动与回报不相符、职业晋升不平衡等方面。因此应当建立健全儿科医生的职业晋升和发展机制,有效缓解儿科医生的工作压力,积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快促进儿科医生的队伍培养和建设,合理优化儿科的医疗资源配置,大幅提高儿科医生的薪酬待遇,从而推动整个儿科领域的良性发展,为儿童健康事业打下牢固的根基。
姜孝颖[10](2020)在《肿瘤科不同人群对预立医疗认知、态度及行为意向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肿瘤科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对预立医疗(advanced directive,AD)的认知、态度及行为意向,以及医护人员、家属对患者建立预立医疗的态度及行为意向,并分析三类人群对预立医疗态度及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预测在肿瘤科实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可能性,为今后管理者制定预立医疗全面发展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5-9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自行设计的预立医疗态度及相关行为问卷、以及AD态度及相关意向调查问卷对湖北省武汉市某三甲综合医院肿瘤中心145名医护人员进行网上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33份,有效回收率91.72%。对106名患者以及103名家属进行一对一现场问卷调查,各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4.3%、97.1%。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以及频数和百分比描述一般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进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配对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60.9%的医护人员听说过AD,仅3%的患者、6%的家属听说过AD。态度上医护人员最为积极、患者次之、家属相对保守,态度总分依次为(63.44±7.55)分、(58.7±6.89)分、(56.61±7.62)分;行为意向上医护人员也最为积极,88%的人愿意建立AD,患者(49%)与家属(51%)之间差别不明显。(2)患者AD态度受居住方式、医疗决策决定者的影响,一般资料与患者AD行为意向无明显关系;家属AD态度受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的影响,其中仅居住地影响其AD行为意向;医护人员AD态度受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住院经历、照顾者经历、处置死亡经历以及AD知晓情况的影响,其中AD知晓情况、丧亲及照顾者经历是其AD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3)医护人员对患者建立AD的态度与行为意向都非常积极,98.5%的医护人员对患者建立AD呈支持态度。行为方面,90.98%的人愿意帮助患者设立生前预嘱,95.49%的人愿意协助患者设立预立医疗代理人。家属对患者建立AD的态度比较积极,72%的家属对患者建立AD持支持态度,但对患者建立AD的行为意向上比较保守,仅54.0%的人支持患者设立生前预嘱,51.0%的人支持患者设立预立医疗代理人。(4)医护人员、家属自身AD态度与对患者建立AD的态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医护人员r=0.337,P=0.00;家属r=0.549,P=0.00)。但两者两种AD行为意向之间一致性差(Kappa=0.203~0.254)。结论(1)肿瘤科患者与家属AD知晓率极低,需加强AD在非医护群体中的宣传与普及。(2)肿瘤科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AD态度与行为意向整体处于积极水平,在肿瘤科开展ACP计划具有可行性。(3)肿瘤科医护人员AD态度最为积极,患者次之,家属最后。三方在建立AD的行为意向上均具有一定的顾虑与误解,需加强死亡教育的普及以及提供法律、政策等保障。(4)肿瘤科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AD态度与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不同,原因也是多个方面,因此对不同人群应采用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进行干预。(5)提升医护人员及家属自身AD态度水平,能够提高他们支持患者建立AD的态度水平,但尚不能建立医护人员、家属自身AD行为意向与其对患者建立AD的行为意向之间的相关性。
二、武汉地区不同职称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意向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地区不同职称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意向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在线医疗平台医患用户采纳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在线医疗平台研究 |
2.2 网络外部性研究 |
2.3 用户生成内容研究 |
2.4 用户采纳理论模型 |
2.4.1 TAM模型 |
2.4.2 ECM-ITC模型 |
2.5 影响用户采纳的其他理论 |
2.6 文献评述 |
2.7 本章小结 |
3 在线医疗平台网络外部性分析 |
3.1 平台网络外部性的运作机理研究 |
3.2 在线医疗平台健康发展共同体构建 |
3.3 在线医疗平台医患双边网络外部性关系探讨 |
3.3.1 在线医疗平台的双边市场结构 |
3.3.2 在线医疗平台的双边市场特征 |
3.3.3 在线医疗平台医患双边网络外部性关系探讨 |
3.4 本章小结 |
4 在线医疗平台医方采纳机理研究 |
4.1 背景与问题提出 |
4.2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
4.2.1 分析框架 |
4.2.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设计 |
4.3.1 案例选取 |
4.3.2 样本及数据采集 |
4.3.3 变量定义与测量 |
4.3.4 模型 |
4.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4.1 OLS估计的实证结果 |
4.4.2 GMM估计的实证结果 |
4.4.3 假设结果汇总 |
4.5 启示与未来研究 |
4.5.1 启示 |
4.5.2 理论贡献与实践见解 |
4.5.3 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
4.6 本章小结 |
5 在线医疗平台患方初次采纳机理研究 |
5.1 研究模型与假设 |
5.1.1 研究模型 |
5.1.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5.2 研究设计 |
5.2.1 变量测量 |
5.2.2 数据收集与抽样信息 |
5.3 数据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5.3.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3.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5.3.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3.5 中介效应分析 |
5.3.6 差异性分析 |
5.3.7 假设结果汇总 |
5.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4.1 研究结论 |
5.4.2 理论贡献 |
5.4.3 管理实践启示 |
5.4.4 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
5.5 本章小结 |
6 在线医疗平台患方持续采纳机理研究 |
6.1 研究模型与假设 |
6.1.1 研究模型 |
6.1.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6.2 研究设计 |
6.2.1 变量测量 |
6.2.2 数据收集与抽样信息 |
6.3 数据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6.3.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6.3.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6.3.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3.5 调节效应分析 |
6.3.6 差异性分析 |
6.3.7 假设结果汇总 |
6.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6.4.1 研究结论 |
6.4.2 理论贡献 |
6.4.3 管理实践启示 |
6.4.4 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管理启示与建议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3.1 研究的局限性 |
7.3.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源代码 |
附录B 患方用户初次采纳在线医疗平台的影响因素调查 |
附录C 患方用户持续采纳在线医疗平台的影响因素调查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医生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机理及防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案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3 文献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3 医生道德风险行为成因、类型及影响因素 |
3.1 医生道德风险成因 |
3.2 医生道德风险行为类型 |
3.3 医生道德风险行为影响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4 医生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机理概念模型 |
4.1 理论推演 |
4.2 研究模型构建 |
4.3 变量释义 |
4.4 研究假设 |
4.5 本章小结 |
5 医生道德风险行为影响因素测试量表 |
5.1 问卷设计方法 |
5.2 变量测量量表设计 |
5.3 样本前测 |
5.4 本章小结 |
6 医生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机理模型 |
6.1 数据收集 |
6.2 数据分析 |
6.3 假设检验 |
6.4 分析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医生道德风险行为防范机制 |
7.1 防范机制的总体设计 |
7.2 防范具体措施 |
7.3 防范主要载体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和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 |
8.3 研究不足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医生道德风险行为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2 扎根理论开放式编码分析(原始文本) |
附录3 调查问卷预调研方案 |
附录4 博士论文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体育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资料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数理统计法 |
1.3.4 逻辑分析法 |
1.4 研究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消费相关研究回顾 |
2.1.1 消费的概念 |
2.1.2 消费的影响因素 |
2.2 体育消费研究综述 |
2.2.1 体育消费的概念研究 |
2.2.2 体育消费的分类研究 |
2.2.3 体育消费的特征研究 |
2.2.4 体育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
2.2.5 体育消费问题的研究方法 |
2.3 高校教师体育消费现状 |
3 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总体特征分析 |
3.1 样本基本情况特征 |
3.2 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经常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 |
3.3 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
3.4 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的闲暇时间分析 |
3.4.1 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的闲暇时间 |
3.4.2 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闲暇时间的主要支配方式 |
3.5 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获取体育消费信息的渠道情况 |
4 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体育消费现状分析 |
4.1 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的体育消费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分析 |
4.1.1 研究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4.1.2 变量测量 |
4.1.3 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体育消费的态度情况 |
4.1.4 态度与行为的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2 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体育消费水平分析 |
4.2.1 不同院校类别高校教师体育消费水平分析 |
4.2.2 不同职称高校教师体育消费水平分析 |
4.2.3 不同月收入高校教师体育消费水平分析 |
4.2.4 不同身体状况高校教师体育消费水平分析 |
4.3 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动机分析 |
4.4 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的体育消费内容分析 |
4.4.1 不同性别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内容分析 |
4.4.2 不同院校类别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内容分析 |
4.4.3 不同收入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内容分析 |
4.4.4 不同身体状况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内容分析 |
4.5 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形式分析 |
4.6 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体育消费满意度分析 |
4.6.1 体育消费品整体满意度分析 |
4.6.2 实物型、参与型、观赏型体育消费满意度比较分析 |
5 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影响因素整体性分析 |
5.2 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
5.2.1 不同性别在体育消费影响因素上的差异性分析 |
5.2.2 不同院校类别在体育消费影响因素上的差异性分析 |
5.2.3 不同年龄在体育消费影响因素上的差异性分析 |
5.2.4 不同职称在体育消费影响因素上的差异性分析 |
5.2.5 不同家庭类型在体育消费影响因素上的差异性分析 |
5.3 体育消费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
5.3.1 信效度检验 |
5.3.2 因子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 |
7 参考文献 |
8 附件 |
致谢 |
(4)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状况、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患者忠诚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患者忠诚的概念 |
1.2.2 患者忠诚的测量维度 |
1.2.3 患者忠诚的作用 |
1.2.4 患者忠诚的现状研究 |
1.2.5 患者忠诚的影响因素 |
1.3 以往研究的不足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理论框架构建 |
2.1 理论基础 |
2.1.1 社会生态学理论 |
2.1.2 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理论 |
2.1.3 价值共创理论 |
2.1.4 期望失验理论 |
2.1.5 社会交换理论 |
2.1.6 计划行为理论 |
2.2 本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2.2.1 理论框架 |
2.2.2 研究假设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文献研究法 |
3.2 问卷调查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样本量计算 |
3.2.3 调查方法 |
3.2.4 研究工具与评价标准 |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3.2.6 质量控制 |
3.3 深入访谈法 |
3.3.1 访谈对象 |
3.3.2 访谈资料收集 |
3.3.3 访谈资料分析 |
3.3.4 质量控制 |
第4章 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现状及影响因素 |
4.1 预调研 |
4.1.1 预调研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1.2 患者忠诚测量条款的优化 |
4.2 正式调研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3 患者忠诚的现状 |
4.3.1 患者忠诚的信效度检验 |
4.3.2 患者忠诚得分情况 |
4.4 患者忠诚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个体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 |
4.4.2 组织机构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 |
4.4.3 政策环境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 |
4.4.4 患者忠诚的多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影响因素作用路径 |
5.1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5.2 患者健康素养、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
5.3 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
5.4 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
5.5 患者社会支持、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
5.6 患者忠诚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的整体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
6.1 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现状 |
6.2 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6.2.1 人口社会学特征对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
6.2.2 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
6.2.3 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多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定性研究结果 |
7.1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
7.2 主题分析框架 |
7.3 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的行为意向 |
7.4 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 |
7.5 提高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行为意向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8章 讨论 |
8.1 患者忠诚状况及影响因素 |
8.2 患者健康素养、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
8.3 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
8.4 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
8.5 患者社会支持、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
8.6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患者忠诚提升路径中的调节作用 |
8.7 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
第9章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患者忠诚的对策建议 |
9.1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加强培养忠诚患者的意识 |
9.2 重点关注健康状况较差患者的忠诚,逐步培养其他患者忠诚 |
9.3 完善药品配置和药物使用目录,减少药品供应限制 |
9.4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护理人员的数量,优化医护配比 |
9.5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的数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9.6 提高患者健康素养,转变不合理的就医观念 |
9.7 提高患者参与程度,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
9.8 关注患者医疗卫生需求,提高患者感知服务质量 |
9.9 重视患者感知价值,维持长期患者忠诚 |
9.10 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
9.11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患者信任 |
9.12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稳定的长期互动服务体系 |
9.13 建立多方支持环境,扩大患者社会支持网络 |
第10章 结论与创新点 |
10.1 结论 |
10.2 创新性 |
10.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编制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急诊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现状 |
1.3.2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4 理论框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编制 |
2.1 问卷框架的初步构建 |
2.1.1 文献研究法 |
2.1.2 质性访谈法 |
2.1.3 结果 |
2.2 德尔菲法 |
2.2.1 函询对象与方法 |
2.2.2 统计方法 |
2.2.3 专家函询结果 |
2.3 预调查 |
2.3.1 预调查对象与方法 |
2.3.2 资料的收集与录入 |
2.3.3 预调查的结果 |
2.4 验证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 |
2.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4.2 结果与分析 |
2.5 讨论 |
2.5.1 问卷构建方法的科学性 |
2.5.2 问卷的表现形式与可行性评价 |
2.5.3 问卷的信效度评价 |
第三章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
3.1 调查对象 |
3.1.1 调查医院 |
3.1.2 调查人群 |
3.2 调查工具及方法 |
3.2.1 调查工具 |
3.2.2 调查方法 |
3.3 数据录入与分析 |
3.4 研究结果 |
3.4.1 调查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3.4.2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
3.4.3 急诊医护人员自杀风险评估工具使用及知识培训情况 |
3.4.4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得分情况 |
3.4.5 不同特征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总分比较 |
3.4.6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总分多因素分析 |
3.4.7 其他相关问题回答情况 |
3.5 讨论 |
3.5.1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
3.5.2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
3.5.3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总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
3.5.4 急诊医护人员希望学习的患者自杀预防知识与希望获得/增设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 |
3.6 策略建议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自杀未遂急诊患者再自杀风险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B 急诊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C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样本量计算 |
2.3 调查工具 |
2.4 质量控制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2.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结果 |
3.1 家庭医生团队基本情况 |
3.2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现状 |
3.3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3.4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倦怠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
3.5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离职意向影响因素分析 |
3.6 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向的相关性分析 |
3.7 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基本情况分析 |
4.2 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3 家庭医生团队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4 家庭医生团队离职意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5 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相关分析 |
4.6 建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家庭医生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医患信任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相关概念 |
1.2.2 医患信任的测量 |
1.2.3 医患信任的影响因素 |
1.2.4 医生对患者信任的影响因素 |
1.3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服务质量的概念及评价 |
1.3.2 卫生服务质量的概念及评价 |
1.3.3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内涵及评价 |
1.4 国内外关于提升卫生服务质量的相关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
1.5 医务人员对患者信任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1.6 工作投入与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及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1.7 工作满意度与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及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1.8 情绪劳动与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及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0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服务接触理论 |
2.2 情感事件理论 |
2.3 资源保存理论 |
2.4 工作需求-资源理论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文献研究法 |
3.2 问卷调查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样本量计算 |
3.2.3 抽样方法 |
3.2.4 调查方法 |
3.2.5 研究工具与评价标准 |
3.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7 质量控制 |
3.3 深入访谈法 |
3.3.1 访谈对象 |
3.3.2 制定访谈提纲 |
3.3.3 访谈资料收集 |
3.3.4 访谈资料分析 |
3.3.5 质量控制 |
第4章 定量研究结果 |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2 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分析 |
4.2.1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量表信效度分析 |
4.2.2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的情况 |
4.2.3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的影响 |
4.2.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的多因素分析 |
4.3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分析 |
4.3.1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量表信效度分析 |
4.3.2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情况 |
4.3.3 医务人员人口社会学特征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 |
4.3.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
4.4 医务人员对患者信任程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4.4.1 相关分析 |
4.4.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5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投入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 |
4.5.1 工作投入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4.5.2 医务人员工作投入情况 |
4.5.3 医务人员工作投入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的分布 |
4.5.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投入状况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4.5.5 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状况对工作投入的影响 |
4.5.6 工作投入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
4.5.7 工作投入的中介效应分析 |
4.6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满意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 |
4.6.1 工作满意度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4.6.2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状况 |
4.6.3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的分布 |
4.6.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状况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4.6.5 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状况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
4.6.6 工作满意度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6.7 工作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分析 |
4.7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情绪劳动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 |
4.7.1 情绪劳动量表信效度分析 |
4.7.2 医务人员情绪劳动情况 |
4.7.3 医务人员情绪劳动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的分布 |
4.7.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基层医务人员情绪劳动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4.7.5 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状况对情绪劳动的影响 |
4.7.6 情绪劳动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状况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7.7 情绪劳动的中介效应分析 |
4.8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模型分析 |
4.8.1 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前因变量模型 |
4.8.2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影响机制模型分析 |
4.9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
4.9.1 年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
4.9.2 学历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
4.9.3 机构类型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定性研究结果 |
5.1 访谈对象情况 |
5.2 研究结果 |
5.2.1 主题1:基层卫生医患互信及其影响因素 |
5.2.2 主题2: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投入 |
5.2.3 主题3: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
5.2.4 主题4:基层医务人员的情绪劳动 |
5.2.5 主题5: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讨论与对策建议 |
6.1 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及影响因素 |
6.2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情况 |
6.3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 |
6.4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投入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6.5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满意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6.6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情绪劳动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6.7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机制模型 |
6.8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
6.9 对策与建议 |
第7章 结论与创新 |
7.1 结论 |
7.2 创新性 |
7.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重庆公立医院外科医师职业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六)研究方法 |
二、研究理论基础和动态 |
(一)职业生涯相关理论梳理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重庆公立医院外科医师的职业特点 |
(一)职业风险高 |
(二)专业技能要求高 |
(三)培养投入大、培养周期长 |
(四)作息不规律 |
(五)性别比例失调 |
(六)社会地位高 |
四、重庆公立医院外科医师职业的问题 |
(一)工作强度大 |
(二)工作压力大 |
(三)职业病高发 |
(四)医疗纠纷多 |
(五)职业发展受限 |
(六)舆论导向和职业氛围有待优化 |
(七)薪资缺乏优势 |
五、重庆公立医院外科医师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减轻外科医师工作负荷 |
(二)缓解外科医师工作压力 |
(三)提高健康意识、积极应对职业病 |
(四)规范诊疗流程和监管、减少医疗纠纷 |
(五)完善职业发展通道 |
(六)优化社会支持度 |
(七)提升薪资待遇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9)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倾向与离职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儿科医生在儿童健康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
1.1.2 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理论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国内外离职模型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学者对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
1.2.4 国内外学者对离职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影响因素分析 |
2.1 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影响因素分析假设 |
2.2 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影响因素问卷及信效度检验 |
2.2.1 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影响因素问卷调查设计 |
2.2.2 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影响因素问卷信效度检验 |
2.3 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
2.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3.2 个体特征与离职倾向的差异性分析 |
2.3.3 工作相关特征与离职倾向的差异性分析 |
2.3.4 相关分析 |
2.3.5 回归分析 |
2.3.6 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对离职倾向的作用机制 |
第三章 广东省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3.1 广东省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流失现状分析 |
3.1.1 数据来源与收集 |
3.1.2 调查结果 |
3.2 离职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变量设计 |
3.3 广东省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行为影响因素问卷及信效度检验 |
3.3.1 儿科医生离职行为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
3.3.2 儿科医生离职行为影响因素问卷信效度检验 |
3.4 广东省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行为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2 离职因子分析 |
3.4.3 工作相关特征与离职因子的差异性分析 |
3.4.4 结构方程模型 |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
4.1 儿科医生离职倾向影响因素分析 |
4.1.1 个体特征变量对儿科医生离职倾向的影响 |
4.1.2 工作相关特征变量对儿科医生离职倾向的影响 |
4.1.3 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对儿科医生离职倾向的影响 |
4.2 儿科医生离职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儿科医生流失现状分析 |
4.2.2 儿科医生离职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3 儿科医生离职倾向与离职行为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4.3.1 个体特征变量对比分析 |
4.3.2 工作相关特征变量对比分析 |
4.3.3 儿科医生离职动因分析 |
4.4 建议 |
4.4.1 建立健全儿科医生职业晋升与发展机制 |
4.4.2 有效缓解儿科医生工作压力 |
4.4.3 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
4.4.4 加快促进儿科医生队伍培养与建设 |
4.4.5 合理优化儿科医疗资源配置 |
4.4.6 大幅提高儿科医生薪酬待遇 |
4.5 本研究的创新 |
4.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10)肿瘤科不同人群对预立医疗认知、态度及行为意向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3 文献回顾 |
1.4 研究目的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原则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研究对象AD态度与行为意向现况 |
3.3 研究对象AD态度与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 |
3.4 医护人员、家属对患者建立AD的态度与行为意向现状 |
3.5 医护人员、家属自身及对患者AD态度与行为意向的相关性 |
第4章 讨论 |
4.1 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AD认知现状分析 |
4.2 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AD态度的比较分析 |
4.3 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AD行为意向的比较分析 |
4.4 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AD态度及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 医护人员、家属自身及对患者AD态度与行为意向的现状与相关性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第6章 意义与局限性 |
6.1 意义 |
6.2 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预立医疗认知与态度调查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四、武汉地区不同职称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意向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在线医疗平台医患用户采纳的影响机理研究[D]. 张云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医生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机理及防范机制研究[D]. 王耀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成都市武侯区高校教师体育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余亭亭.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状况、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D]. 张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5]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问卷编制及实证研究[D]. 刘玉娥.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6]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D]. 翟慧颖.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7]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D]. 马天娇. 吉林大学, 2020(01)
- [8]重庆公立医院外科医师职业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D]. 田川.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9]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离职倾向与离职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姚新颖.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肿瘤科不同人群对预立医疗认知、态度及行为意向的调查研究[D]. 姜孝颖. 长江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