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自然暴露镀金表面接触阻抗的测试与研究

长期自然暴露镀金表面接触阻抗的测试与研究

一、长期自然暴露镀金表面接触阻抗的测试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谢诗伟[1](2021)在《镀金层厚度对开槽收口式接触件贮存寿命影响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连接器是导弹等型号装备系统的基础元件,用于实现电信号传递、能量传输等重要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电连接器中各组件具有足够的可靠性水平,特别是电连接器接触件,若发生失效会导致信号丢失、传输中断,进一步引起整个系统的故障。因此,电连接器接触件的可靠性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由于电连接器具有“随弹长期贮存”的特点,在长期的贮存状态下电连接器的性能退化会影响到型号装备系统的可靠性,因此有必要对其贮存可靠性进行评估。目前对电连接器的可靠性评估主要通过选取几种典型电连接器开展试验的方式进行,存在试验时间长、成本高、覆盖面窄的缺陷。通过各组件的可靠性评估综合得到电连接器的可靠性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广泛应用的YXXX型开槽收口式接触件为研究对象,分析镀金层厚度对接触件贮存寿命的影响规律,能为电连接器的可靠性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国内外贮存可靠性研究的发展概况,以及电连接器可靠性、电连接器接触件可靠性的研究现状,包括对各阶段研究计划、试验规范的回顾,典型贮存可靠性试验项目的介绍,以及机理分析、可靠性建模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根据电连接器接触件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二章归纳了电连接器接触件,特别是开槽收口式接触件的结构、材料等特点,分析了接触件的实际贮存环境,明确了接触件受到的主要环境应力,重点研究了接触件在贮存环境下的失效原因及机理,揭示了镀金层的作用并量化其影响。第三章根据相关研究经验确定对生产交付的典型镀厚批次接触件进行镀厚摸底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确定了加速试验所需的样品;通过借鉴电连接器试验经验及方案设计理论确定了接触件三个镀层厚度水平的加速试验方案。第四章根据加速试验方案完成了定时测试定时截尾加速试验,并利用接触电阻退化数据分析了接触电阻增量与镀金层厚度的关系,总结了有无镀层、镀层厚度大小对接触性能退化的影响;建立了考虑镀厚的接触件可靠性统计模型,采用两步估计法确定了模型参数与镀金层厚度的关系并计算不同镀厚接触件的中位寿命。第五章完成了对接触件随机过程性能退化模型以及失效机理的验证:通过对箱线图、残差箱线图的分析定性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利用概率图检验、数值检验方法进一步证明了接触电阻增量服从正态分布,定量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对试验后的接触件表面形貌及元素含量进行分析,证明了失效机理分析的正确性。第六章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根据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涉及的部分做出了展望。

吴育杰[2](2021)在《开槽收口量对接触件贮存寿命影响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连接器作为承担电连接功能的基础元件,在型号装备中数量众多、地位重要,其贮存寿命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型号装备的贮存可靠性,因此为了保证型号装备贮存期间具有足够的贮存可靠度,防止使用时出现意外以及造成资源浪费,每一种型号的电连接器都必须保证其贮存寿命评估的准确性。目前,每对一种新型号的电连接器进行贮存寿命评估都需要做一次耗时长久的加速试验,颇为费时费财费力。由于电连接器组件数少于电连接器型号规格数,因此可以通过组件贮存寿命评估综合得出电连接器贮存寿命来解决这个难题。开槽收口式接触件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接触组件,其开槽收口的结构是给予接触表面接触力的关键,而开槽收口量则是控制接触力大小的重要结构参数之一,因此有必要研究接触件开槽收口量对贮存寿命的影响规律,从而为电连接器贮存寿命估计提供基础。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如下所示:1.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介绍了加速寿命试验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国内外电连接器贮存可靠性以及国内外接触件贮存可靠性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目前在电连接器贮存寿命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2.简要介绍了开槽收口式接触件基本结构与性能要求,分析了接触件的贮存剖面及各种环境应力对接触件接触性能的影响,确定接触件在贮存过程中使其性能退化的主要环境应力为温度应力以及其主要失效模式为接触失效,分析了应力松弛对接触件接触性能退化的影响程度,从微观角度确定接触件接触失效的失效机理为接触面氧化腐蚀,并分析了接触力对接触面氧化的影响。3.基于接触件在贮存过程中的失效机理,结合电接触理论给出接触件接触电阻的一般表达式。对接触件进行力学分析,得到接触件开槽收口量与插拔力以及接触力的关系式,联立接触电阻的一般表达式和膜层电阻增长规律得到接触件接触电阻退化模型,从而得到了接触件的寿命分布模型,并根据阿伦尼斯方程,得到了膜层电阻的加速退化方程,其与温度呈线性关系。4.根据接触件接触电阻退化轨迹模型及接触电阻加速退化方程,结合前期研究经验设计了接触件贮存加速试验方案,并以插拔力、镀金层厚度的均值以及方差为准则对试验对象进行了筛选,得到了4个温度应力水平下各3个开槽收口量共计12组试验的试验方案,并对加速试验方案进行了实施。5.对接触件接触性能退化模型进行模型参数估计,从而得到了不同收口量下接触件贮存寿命及贮存可靠度模型,以所得的最终模型评估了不同收口量下接触件的中位贮存寿命及贮存可靠度,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插拔的情况下,接触力越大,也即开槽收口量越大的接触件贮存寿命越长,贮存可靠度越高,且贮存寿命有随着收口量的增大而加速增长的趋势。6.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接触电阻退化轨迹模型符合接触件接触电阻的退化趋势,膜层电阻退化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以及膜层电阻加速退化率对数与温度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通过电镜扫描以及能谱分析验证了接触件接触失效机理以及收口量对接触面氧化的影响。

叶洲健[3](2020)在《C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退化规律及监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CFRP)加固结构往往处于恶劣环境下,加快了CFRP-混凝土粘结界面性能退化甚至产生剥离,缩短其使用寿命、造成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对CFRP-混凝土粘结界面的退化规律及相应的界面损伤检测方法进行研究。本文针对湿热循环和自然暴露两种环境,采用压电阻抗技术对CFRP-混凝土粘结界面损伤开展研究,并与既有剥离承载力模型和粘结滑移模型进行验证。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湿热循环和自然暴露环境作用下材料的耐久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FRP板的各项力学性能随时间变化不大,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劣化环境作用下环氧树脂的抗拉强度有明显的下降,其抗拉强度在湿热循环和自然暴露环境下分别降低了14%和9%;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劈裂强度均没发生变化,只是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由于水化反应而有缓慢的提升。(2)湿热环境和过载损伤后,CFRP加固混凝土单剪试件的静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工况下试件破坏模式为表层混凝土剥离破坏;湿热循环和过载损伤均使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和刚度产生了下降;劣化环境和过载损伤也均使试件的界面最大剪应力和界面断裂能降低;过载损伤使试件界面粘结刚度和粘结强度随疲劳荷载循环次数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同时残余滑移量也在逐渐增加。(3)压电阻抗技术界面性能监测方法研究。对经环境劣化后和过载疲劳后的单剪试件的进行静载试验,采用压电阻抗技术监测界面剥离过程,并通过阻抗曲线图和表征损伤的RMSD值对粘结界面损伤进行定量分析。压电阻抗技术获得的RMSD损伤值与应变片所记录的应变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阻抗曲线图能初步识别损伤,RMSD损伤指标能进一步评估损伤的发生程度。(4)试验数据与粘结滑移模型对比分析研究。基于Popovics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并对界面回归系数n、粘结应力峰值τmax和τmax所对应的滑移量s0这三个参数进行修正,引入考虑干湿循环作用时间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基于本试验条件下,考虑干湿循环作用的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崔腾飞,杨丽媛,彭望舒,曹真,刘明,高蒙[4](2020)在《新型防腐涂层对直升机典型结构材料防护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新型防腐涂层对直升机典型结构用铝合金及复合材料在热带海洋性气候环境下的防护性能,并与原防护涂层进行对比。方法通过测试涂层腐蚀后的形貌、光泽度、色差、电化学阻抗等,对比新/原涂层对直升机典型结构用铝合金和复合材料的防护性能。结果经过2年腐蚀后,新涂层表面无明显变化,而原涂层表面有轻微腐蚀,光泽度和色差下降较大。电化学阻抗测试表明,暴露前后涂层结构无明显变化,涂层阻抗值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但是原涂层阻抗下降更快。结论新涂层对直升机典型铝合金和复合材料有更好的防护性,更加适于海洋性环境的使用。

丁洁[5](2019)在《杂化钙钛矿单晶光电探测器》文中指出作为新一代的半导体光电材料,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以其高载流子迁移率、长的载流子扩散长度和大的光吸收系数等优异特性引起了研究者们极大的兴趣。将新型半导体材料应用在光电探测器以提升器件性能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下一代光电探测器正朝着自驱动、高响应度、快响应速度、低噪声、宽响应波段及柔性等方向发展。与多晶薄膜相比,钙钛矿单晶具有更低的缺陷态密度并且没有晶界,有望进一步提升钙钛矿光电探测器的性能。本文以有机-无机杂化卤化物钙钛矿单晶为基础制备了一系列光电探测器,并对其驱动方式、响应时间、功能性、噪声特性、柔性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在溶液法生长的CH3NH3PbI3单晶表面构筑不对称电极Au和Al,首次实现了自驱动的CH3NH3PbI3单晶光电探测器。利用金属/钙钛矿之间的肖特基接触,有效地建立起内建电场。不加偏压的情况下,探测器的响应度达到0.24 A/W,并实现了全可见光谱(375 nm~808 nm)范围响应。基于氯离子辅助溶液法生长的高品质CH3NH3PbI3单晶,制备了平面型光电导光电探测器。通过改进传统的光电测量平台,用脉冲激光代替原有的连续激光光源,用采样频率更高的示波器作为测量仪器,大幅提高了光电平台的测量响应极限,从而确认了CH3NH3PbI3单晶光电探测器的响应时间真实值应低于12.5 ns。在大尺寸CH3NH3PbI3单晶的表面上制备了2*2光电探测器阵列。利用相邻两个光电探测器对运动物体的响应时间差,实现了速度传感的功能。对一个运动速度41.67 m/s的物体,测量的相对误差仅为0.3%。五个月后,性能保持稳定。制备了一系列平面结构的混卤CH3NH3Pb(Br1-xClx)3,CH3NH3Pb(I1-xBrx)3单晶光电探测器,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计算器件的噪声。分析噪声频谱探讨了卤素掺杂对噪声的影响,发现氯掺杂最多的单晶具有最大的噪声和最低的探测灵敏度。利用CH3NH3PbI3单晶在生长母液中室温下不稳定的特点,将其水解产物脱水得到CH3NH3PbI3微米线。将CH3NH3PbI3微米线与石墨烯结合,成功制备首个可拉伸的杂化钙钛矿光电探测器。该光电探测器在拉伸度0%到100%下能够正常工作。拉伸度50%的情况下,经过100个循环,器件仍能正常工作。

冯琼[6](2019)在《西部盐渍土地区钢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及寿命预测》文中认为我国西部盐渍土地区土壤中含有高浓度的硫酸盐、氯盐、镁盐等腐蚀性离子,加之气候干燥、风沙大、紫外线强,导致当地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了腐蚀、开裂等病害,严重降低其服役寿命。国内外学者虽对环境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的腐蚀破坏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但现阶段钢筋混凝土室内加速试验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关于钢筋混凝土腐蚀破坏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其腐蚀机理尚未清楚。还需进一步针对钢筋混凝土实际服役环境开展关于混凝土腐蚀破坏过程及机理的研究。鉴于此,针对西部盐渍土地区腐蚀环境特点,设计了通电加速腐蚀钢筋混凝土及盐雾干湿循环加速腐蚀钢筋混凝土试验新方法,并对通电加速腐蚀钢筋混凝土试验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开展了西部盐渍土地区自然暴露腐蚀试验及盐渍土环境通电加速腐蚀试验和盐雾干湿循环加速腐蚀试验。以腐蚀电流密度、钢筋极化电阻、混凝土重量损失率、混凝土损伤度等为耐久性劣化指标,建立了西部盐渍土地区腐蚀环境下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劣化规律的综合评价体系。结合钢筋混凝土宏观、细观、微观结构损伤演变过程,分析不同腐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的腐蚀劣化规律,揭示腐蚀破坏机理。基于Weibull分布函数建立了西部盐渍土地区不同腐蚀环境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劣化模型并进行了剩余寿命预测。利用可靠度等价条件,结合当量概念,综合考虑混凝土保护层和内部钢筋在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劣化过程中的竞争失效问题,建立了室内加速腐蚀试验与盐渍土地区自然暴露试验之间的等效关系。研究成果可为我国西部盐渍土地区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及研究提供可靠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通过钢筋混凝土劣化过程、通电电流效率及钢筋表面腐蚀产物组成结构三方面对湿盐砂环境下通电加速腐蚀钢筋混凝土试验方法的适用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湿盐砂环境下通电加速腐蚀钢筋混凝土,其性能劣化过程与自然环境下相似;通电电流效率可高达44.0%~63.9%;钢筋表面腐蚀产物与自然环境下一致,主要以Fe2O3为主。表明湿盐砂环境下通电加速腐蚀试验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以有效模拟钢筋混凝土在自然环境下的腐蚀情况。(2)在盐渍土环境通电加速腐蚀过程中,通电早期,外加电流单独作用导致钢筋腐蚀,钢筋混凝土腐蚀劣化速度缓慢;通电后期,外加电流与氯离子共同作用导致钢筋腐蚀,钢筋混凝土腐蚀劣化速度较快。受混凝土孔溶液p H值的影响,在盐渍土环境通电加速腐蚀作用下,PF、PS和PFS组内部钢筋腐蚀劣化速度大于P组。(3)在盐雾干湿循环加速腐蚀过程中,受盐雾强化效应与劣化效应的共同作用,钢筋混凝土抵抗腐蚀的能力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先逐渐增大后逐渐降低。在干湿循环早期,强化效应大于劣化效应,在干湿循环中、后期,劣化效应大于强化效应。粉煤灰与矿粉可有效改善混凝土保护层及内部钢筋在盐雾干湿循环加速腐蚀作用下抵抗腐蚀的能力,矿粉的效果优于粉煤灰。(4)在西部盐渍土地区自然暴露腐蚀过程中,受腐蚀环境强化效应与劣化效应的共同作用,在暴露腐蚀早期,钢筋混凝土抵抗腐蚀的能力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呈反复波动变化趋势;在暴露腐蚀后期,钢筋混凝土抵抗腐蚀的能力随暴露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损伤劣化程度逐渐增大。活性矿物掺合料的加入可有效提高钢筋混凝土在西部盐渍土地区暴露腐蚀过程中抵抗腐蚀的能力。(5)混凝土损伤度Dt和腐蚀电流密度icorr适合用于评价钢筋混凝土在盐渍土环境通电加速腐蚀、盐雾干湿循环加速腐蚀及西部盐渍土地区自然暴露腐蚀过程中的耐久性劣化趋势,二者随腐蚀时间的变化规律符合Weibull分布函数。基于Weibull分布函数建立钢筋混凝土耐久性损伤劣化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钢筋混凝土在不同腐蚀环境作用下的耐久性劣化规律。(6)盐渍土环境通电加速腐蚀试验及盐雾干湿循环加速腐蚀试验与西部盐渍土地区自然暴露腐蚀试验之间具有可比性,可进行等效关系的研究。基于Weibull分布函数可靠度等价条件,结合当量概念,考虑混凝土保护层与内部钢筋在钢筋混凝土腐蚀劣化过程中的竞争失效问题,确立了两种室内加速腐蚀试验与西部盐渍土地区自然暴露腐蚀试验之间的等效关系计算方法。

纪锐[7](2018)在《射频连接器电接触失效机理及其对传输信号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射频连接器是通信系统中重要的基础元件,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子、消费电子、通信终端市场的快速增长以及4G、5G技术的发展,全球连接器市场需求不断增长。连接器可靠性已经成为高频、高速传输的通信时代中一项重要的关注点。而受使用条件的影响,多数连接器暴露在大气环境中,恶劣的环境会造成连接器表面污染,引起电接触失效,进而对信号传输产生影响,导致通信性能下降。电接触失效问题已成为制约连接器可靠性甚至是整个系统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为了从根本上剖析电接触失效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本文旨在从物理机理的角度研究射频连接器电接触失效机理及其对传输信号的影响。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模型建立、电磁仿真、电路仿真以及实验测试等手段,从电接触微观表面特征入手,通过建立表面特征与阻抗参数的关系,从等效电路的角度揭示了电接触失效机理。考虑信号频率的影响,建立了连接器电接触特征与高频性能参数指标的关系,进而从宏观上研究了电接触失效对传输信号的影响及其故障诊断方法,全面阐述了射频连接器的电接触问题。本论文研究成果能够为射频连接器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部分成果不仅适用于连接器,同样适用于高频开关、继电器甚至焊点等各类可移动连接以及固定连接中的高频电接触问题,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从等效电路的角度对高频电接触失效机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接触表面的微观物理特性与宏观阻抗参数的关系模型。针对射频连接器的电接触问题,从接触表面微观特征入手,根据物理机理从根本上阐述了电阻、电容、电感的产生机理。建立了连接器接触结构、接触表面物理拓扑、接触材料特性等微观物理特征与宏观阻抗参数的关系,构建了失效连接器等效阻抗模型,推导出模型参数的计算公式,并研究了其频率特性,从等效电路的角度剖析了电接触失效机理。设计了加速试验及阻抗测试试验,从实验测试的角度研究了电接触退化的阻抗效应及其频率特性,对理论结果进行了验证。2.从“电路”的角度以及“电磁场”的角度对射频同轴连接器的高频特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电接触失效特征与连接器高频性能参数的关系模型。针对高频情况下信号在同轴连接器内的传输机理,分别建立了射频同轴连接器等效电路模型、等效传输线模型以及3D电磁仿真模型,并加入接触表面退化特征,建立了电接触表面特征与连接器高频性能退化规律的关系,分析了接触表面退化后连接器的电场、磁场分布情况。并通过实验测试证明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该结果为连接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3.从信号的角度揭示了连接器电接触失效对模拟信号以及数字基带信号的影响机理。基于连接器电接触失效特征,推导出连接器等效传递函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分析电接触失效对通信中的AM、FM等调制信号波形的衰减、失真、延时的影响,研究了连接器电接触失效对模拟信号的影响机理。分析了连接器失效对数字基带信号时域波形完整性及频域特性的影响,研究了连接器电接触失效对数字信号传输的影响机理。并设计实验,从实际测试的角度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4.基于连接器的退化机理及其对传输信号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通信系统中的连接器在线故障诊断方法。针对通信系统中连接器故障对信号的影响,采用小波变换对采样信号进行预处理,将其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建立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通信系统中连接器故障诊断方法,从而判决连接器是否发生故障以及确定故障发生的位置。以射频接收机前端电路为例,假设电路中不同位置的连接器均有可能发生故障,对于遭受不同污染程度的连接器,考虑其阻抗参数的范围,确定故障模式,并采用BP(Error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诊断方法方便、快捷,诊断性能良好。

冯萃峰[8](2010)在《失效手机电接触故障表面的污染物特性及形成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移动通讯的终端设备,手机的高故障率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不便。检测结果表明,许多失效手机电子部件自身功能正常,但是各电子部件之间的连接出了故障,导致整机不能正常工作。本论文收集实际使用过程中失效的手机,研究电接触故障触点表面的污染特征以及污染物的电接触性能,探讨污染物导致高电阻引起接触失效的机理,分析污染物的形成原因并进行了试验模拟。论文的具体研究成果可归纳如下:1、总结了失效手机故障触点表面污染物的微观特征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以及红外光谱仪对大量样本进行微观探测,总结失效手机故障触点表面的污染物具有以下特征:(1)故障触点接触区遭到微动磨损,污染物主要分布于PWB触点接触区端部。(2)污染物主要由小颗粒堆积而成,包括磨损碎屑、尘土颗粒、腐蚀产物以及有机物等多种成分。触点间的微动是导致不同成分小颗粒堆积的动力。(3)污染物中含有大量乳酸盐类有机物,主要为乳酸钠,且污染物中氯化物多于硫化物。故障触点污染物的形成与手机频繁与人体接触的特殊使用环境有关。(4)部分污染物具有不同成分分层的特点,表层被有机物覆盖,内部包裹有腐蚀产物和尘土颗粒。2、污染物堆积以及尘土颗粒是导致触点污染物高电阻的原因采用测量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精密重定位接触电阻测试系统联合使用的方案,对故障触点污染物进行定位接触电阻测量,结果表明:(1)故障触点上的污染物能够导致接触电阻的大幅升高,高阻值点主要分布在接触区端部的污染物堆积处。(2)污染物堆积厚度较高,或包裹有尘土颗粒时,容易导致高接触电阻。3、探讨利用X射线能谱测试估算污染物厚度的方法根据Anderson/Hasler公式:(?),X射线能谱仪探测具有测量深度随加速电压增大而加深的特点。由小到大在不同加速电压下对触点污染物成分进行测量,取基底成分含量发生阶跃的加速电压值为E0,选取合适的母体密度ρ,尝试估算污染物的厚度R(x)。测试结果表明,估算厚度与三维形貌仪的实际测量值接近,提供了一种便捷的估测污染物厚度的方法。4、研究了以乳酸钠为代表的有机物对污染物堆积以及高接触电阻的影响(1)红外光谱测量以及挥发试验表明:人体汗液容易侵入手机,导致故障触点污染物中富含乳酸钠。(2)粘结试验和微动试验表明:乳酸钠粘度高,对触点表面污染颗粒具有粘结作用,导致微动条件下触点表面污染颗粒的堆积。(3)模型分析和模拟试验均表明:粘结堆积的污染颗粒能克服微动触头的推动力,迫使触头在堆积颗粒表面爬坡,从而引起高电阻导致接触失效。5、分析了腐蚀产物包裹尘土颗粒对故障触点接触失效的影响(1)统计结果表明,故障触点表面污染物的腐蚀产物中多数含有尘土成份。腐蚀产物对触点表面的尘土起到包裹和固定作用,导致尘土颗粒难以脱离触点表面。(2)模拟试验表明,当腐蚀产物包裹尘土颗粒后,触头微动时难以推开尘土颗粒,引起周期性跳变的高接触电阻,从而导致接触失效。

林雪燕[9](2009)在《连接器触点表面的大气腐蚀》文中研究说明导致连接器发生电接触故障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气环境腐蚀。大气环境腐蚀包含气体腐蚀和尘土颗粒腐蚀。国外主要研究连接器触点的气体腐蚀,并制定了流动混合气体(FMG)腐蚀实验标准。中国的大气环境具有气体和尘土颗粒污染严重并具有腐蚀性的特殊性,研究连接器触点的大气腐蚀必须同时考虑气体腐蚀和尘土颗粒腐蚀。本文将连接器触点常用金属材料进行长期室内自然暴露,分析腐蚀生成物的特点和接触电阻特性,结果可为连接器设计和应用提供合理可信的依据。为建立适合中国环境的大气腐蚀加速模拟方法提供数据,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论文研究了金、镍、铜和锡等四种常见连接器触点材料在上海和北京进行长期室内自然暴露后形成的腐蚀物的物理特性和接触电阻。镀金样品表面形成的微孔腐蚀物呈腐蚀晕圈的结构,并不是局限在微孔位置上的腐蚀核。这种特殊腐蚀物结构增加了电接触故障的几率。圈状腐蚀物有较强的抗压强度,在一定接触压力下接触电阻仍超过设定的失效电阻值。圈状腐蚀物的耐磨损性取决于触头的曲率半径、接触压力和腐蚀物特性。在一定的接触压力下,减小触头的曲率半径时,推离腐蚀圈所需的微动次数大于推离腐蚀核的微动次数。增大触头的曲率半径时,推离腐蚀核的微动次数大于推离腐蚀圈的微动次数。普通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层能对大气腐蚀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但经长期室内暴露后,表面还是会生成许多密集但离散的腐蚀“麻点”。镍和锡金属表面形成的腐蚀颗粒只需几次微动就可消除对电接触的影响。铜金属表面形成的腐蚀颗粒需一百多次微动才能消除其对电接触的影响。本文讨论和分析了腐蚀物的形成机理和生长过程。提出“潮汐腐蚀”的机理,解释了圈状腐蚀物的形成。但利用单一气体腐蚀和高湿实验的组合无法模拟出圈状腐蚀物的结构。利用可靠性理论中的威布尔概率分布函数,估算了镀金样品在污染环境下的可靠工作寿命,以及镀金层厚度对可靠寿命的影响。由于SO2是最常见的腐蚀性气体,本文分析了单一SO2气体加速腐蚀后普通金属表面腐蚀物的特点和电接触特性。虽然腐蚀物也表现为单个分散的腐蚀斑点,成分单一,但腐蚀物厚度达十几微米,使得腐蚀物具有很强的抗压强度和抗剪切强度,腐蚀斑点的静态接触电阻高达数百欧姆以上,耐磨损次数超过数百次。腐蚀气体的浓度决定腐蚀物的成分和结构等物理特性,进而影响腐蚀物的电接触特性。在暴露过程中,表面沉积有大量的尘土颗粒,密度远大于腐蚀物密度,本文实验验证尘土颗粒水溶液具有腐蚀性,分析了环境温湿度对尘土颗粒腐蚀性的影响。尘土颗粒腐蚀金属是电化学腐蚀过程,可溶性盐的含量是内因,环境条件是外因。湿度增加,颗粒腐蚀性增大,但不存在临界湿度。实际上,大气腐蚀是气体腐蚀和颗粒腐蚀的共同作用。尘土颗粒对电接触的影响不容忽视。加速腐蚀模拟时应加入尘土颗粒。本文研究了单一SO2气体腐蚀后得到的腐蚀物的特性。含结晶水的腐蚀物较致密,有很强的抗压强度和抗剪切强度,具有很高的接触电阻,腐蚀物在大接触压力下无法被挤碎;在32V的直流电压下无法被电击穿破坏。本文讨论和分析了尘土颗粒腐蚀性对接触电阻的影响。给出了尘土颗粒腐蚀性对接触电阻有影响的条件,以及腐蚀物对尘土颗粒的捕获作用增加了接触故障概率的条件。

李雪清[10](2009)在《接触表面污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文中指出接触表面污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作为电接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包含了电接触界面的电特性、接触表面污染情况研究、以及表面污染状况对信号传输影响等几方面的问题。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获得接触表面的电特性,着重于高频特性及其在通信传输线路中的影响,即由于接触表面污染导致的高频接触阻抗的变化和系统性能的降级等问题的机理,为降低连接器的故障率、提高连接器的质量及可靠性奠定基础。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调研了目前通信网中连接器的故障,对通信网上连接器接触件表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通信网上连接器镀金接触表面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表现是:表面粗糙,存在划痕和裂纹;镀层厚度不足,表面存在大量微孔和缺陷,抗磨损能力差等;绝大多数表面有腐蚀物的生成以及尘土的沉积,有的还相当严重,尘土颗粒介入接触,势必造成接触不稳定并加速表面磨损,而腐蚀物在表面的蔓延、堆积又进一步造成接触状态恶化。这些问题成为通信传输系统中故障频发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接触表面的污染是威胁当前通信网中连接器质量和通信可靠性的大问题。从接触件的高频特性和接触点界面间的高频特性两方面研究了通信传输中的电接触的影响。建立了单点和多点接触模型,从理论上分别对各高频参数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环境污染对各参数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接触件的体电感、电阻以及触点的接触电阻、接触电容等均会因环境污染产生变化,而其对系统的影响又与系统工作频率密切相关。理论论证了电接触对信号传输性能的影响。从触点的等效电路入手,由于接触触点的影响,特别是接触界面表面特征的变化,使得传输线路中引入不连续的接入阻抗,因此造成信号传输的损失。传输线中连接器件的存在,实际上是引入了与阻抗不连续的传输线路,从传输理论可知,这势必带来信号的反射,造成传输信号的损失;通过阶跃信号传输过程的数学分析,可以看出,接触阻抗的存在,在不同情形下带来信号的幅度变化、信号延时等。此时如果线路终端阻抗不匹配,多次反射的结果必然又是信号的传输损失。这两方面,均是信号误码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污染表面的接触特性研究,包括各微观覆盖的污染物的形成与高频阻抗表现等。针对不同的腐蚀接触表面(包括镀金、镀银以及表面落尘等),结合电接触界面的电特性、接触表面污染的微观研究,将表面污染状况与其阻抗表现相联系,从而揭示了接触表面污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长期自然暴露镀金样品接触阻抗的测试,将表面污染状况与其高频特性紧密联系起来;而对于镀银表面连接特性的测试,则反映了半导体膜层的相关频率特性,对加速积尘样片的研究清晰地表明了接触压力与接触阻抗的关系。三种不同的样片研究,实际上分别从各个侧面表现了电接触的频率特点。研究表面污染对接触件参数的影响。使用集中参数模型模拟接触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研究了接触件电感、电阻随频率甚至表面污染变化的情形,从而研究对信号传输完整性的影响。

二、长期自然暴露镀金表面接触阻抗的测试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期自然暴露镀金表面接触阻抗的测试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镀金层厚度对开槽收口式接触件贮存寿命影响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贮存可靠性发展概况
    1.3 电连接器可靠性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1 电连接器可靠性研究现状
        1.3.2 电连接器接触件可靠性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连接器接触件贮存环境效应与失效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典型电连接器接触件介绍
    2.3 开槽收口式接触件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4 开槽收口式接触件贮存环境分析
    2.5 接触件失效原因分析
    2.6 接触件贮存环境失效机理分析
        2.6.1 接触件氧化腐蚀物的增长
        2.6.2 镀金层厚度对氧化物增长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镀厚的接触件加速试验方案
    3.1 引言
    3.2 接触件镀金层厚度的摸底研究
        3.2.1 镀厚测试方法及原理
        3.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3 接触件加速试验方案设计
    3.4 接触件恒定应力加速试验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镀金层厚度对接触性能退化的影响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的开展
    4.3 镀金层厚度对接触电阻增长的影响
    4.4 考虑镀厚的接触件统计建模
        4.4.1 氧化物体积与接触电阻的关系
        4.4.2 考虑镀厚的接触件性能退化模型
        4.4.3 考虑镀厚的接触件寿命分布
    4.5 模型参数估计及寿命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型验证及失效机理验证
    5.1 引言
    5.2 接触件性能退化模型验证
        5.2.1 残差分析
        5.2.2 正态性检验
    5.3 接触件失效机理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开槽收口量对接触件贮存寿命影响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加速寿命试验技术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电连接器贮存可靠性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4 国内外接触件贮存可靠性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贮存环境下接触件贮存剖面与失效分析
    2.1 引言
    2.2 开槽收口式接触件基本结构与性能要求
    2.3 接触件贮存环境及环境效应分析
        2.3.1 接触件贮存环境
        2.3.2 接触件环境效应分析
    2.4 接触件失效模式
    2.5 贮存环境下接触件失效机理分析
        2.5.1 接触件电传导原理
        2.5.2 不同收口量下应力松弛对接触性能退化影响研究
        2.5.3 接触件接触面氧化机理及收口量对接触面氧化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接触力下接触件接触性能退化建模
    3.1 引言
    3.2 不同接触力下接触件接触电阻退化模型
        3.2.1 接触电阻表达式
        3.2.2 收缩电阻与收口量的关系及接触件力学分析
        3.2.3 不同接触力下接触件膜层电阻增长规律
        3.2.4 不同接触力下接触电阻退化轨迹模型
        3.2.5 膜层电阻加速退化方程
        3.2.6 接触件寿命分布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接触件贮存加速试验方案
    4.1 引言
    4.2 接触件接触性能加速试验方案
        4.2.1 接触性能加速试验方案设计
        4.2.2 试验样品筛选及分组
        4.2.3 接触性能加速退化试验过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及接触件贮存寿命估计
    5.1 引言
    5.2 接触性能加速试验结果定性分析及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5.2.1 不同收口量下接触件接触电阻加速试验结果的定性分析
        5.2.2 接触性能加速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5.3 不同收口量的接触件贮存寿命估计
        5.3.1 贮存温度下膜层电阻退化率与插拔力的关系
        5.3.2 贮存温度下膜层电阻退化率与收口量关系拟合
        5.3.3 贮存温度下不同收口量的接触件中位寿命
        5.3.4 不同收口量下接触件贮存可靠度曲线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接触件接触性能退化模型的验证
    6.1 引言
    6.2 接触件接触性能退化模型的验证
        6.2.1 接触电阻退化轨迹模型的验证
        6.2.2 膜层电阻退化率分布的验证
        6.2.3 膜层电阻加速退化方程的验证
    6.3 接触件失效机理的验证
        6.3.1 接触表面存在孔隙的验证
        6.3.2 收口量对接触面氧化影响的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C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退化规律及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粘结胶耐久性研究
        1.2.2 FRP片材耐久性研究
        1.2.3 FRP-混凝土界面耐久性研究
        1.2.4 压电智能材料
        1.2.5 基于压电陶瓷的结构损伤检测与健康监测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界面组成耐久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盐溶液干湿循环试验环境
        2.2.2 自然暴露试验环境
    2.3 试件概况
        2.3.1 CFRP试件的设计
        2.3.2 环氧树脂试件设计与制作
        2.3.3 混凝土圆柱体、立方体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2.4 力学性能试验
        2.4.1 CFRP 拉伸试验及结果分析
        2.4.2 环氧树脂拉伸试验及结果分析
        2.4.3 圆柱体轴压试验与立方体劈裂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劣化环境下FRP-混凝土界面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验环境
        3.2.2 单剪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3.2.3 单剪试件静载和过载方案
    3.3 试验和结果分析
        3.3.1 破坏过程及其形态
        3.3.2 荷载滑移关系分析
        3.3.3 界面承载力分析
        3.3.4 CFRP板应变分布规律
        3.3.5 界面剪应力的分布规律
        3.3.6 界面滑移分布曲线
        3.3.7 界面粘结滑移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压电阻抗的CFRP-混凝土粘结界面损伤监测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压电材料基本性能
        4.2.1 压电效应
        4.2.2 压电材料主要性能参数
    4.3 压电阻抗法基本理论
        4.3.1 PZT与本体结构作用模型
        4.3.2 测试频段与分析方法方法
    4.4 试验概况
        4.4.1 试验流程与设备
        4.4.2 试验工况
    4.5 PZT试验结果分析
        4.5.1 荷载下单剪试件剥离监测结果分析
        4.5.2 劣化环境下界面粘结性能监测结果分析
        4.5.3 过载损伤过程界面粘结性能监测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劣化环境CFRP-混凝土界面本构关系模型
    5.1 引言
    5.2 剥离承载力模型
        5.2.1 现有界面剥离承载力模型
        5.2.2 现有强度模型与试验值对比
    5.3 粘结滑移关系模型
        5.3.1 现有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5.3.2 界面断裂能计算与分析
        5.3.3 考虑环境影响的界面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新型防腐涂层对直升机典型结构材料防护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1.1 材料及试样尺寸
    1.2 外场环境及装夹方式
    1.3 检测周期
2 结果与讨论
    2.1 宏观形貌
        2.1.1 铝合金
        2.1.2 复合材料
    2.2 表面光泽度
    2.3 表面色差
    2.4 电化学阻抗
    2.5 讨论
4 结论

(5)杂化钙钛矿单晶光电探测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引论
    1.2 钙钛矿材料概述
        1.2.1 钙钛矿材料的组成与结构
        1.2.2 钙钛矿的光学吸收性质
        1.2.3 钙钛矿的载流子传输特性
        1.2.4 钙钛矿的稳定性
    1.3 钙钛矿单晶的生长
        1.3.1 溶液缓冷法
        1.3.2 逆温结晶法
        1.3.3 不良溶剂蒸汽辅助结晶法法和熔融结晶法
    1.4 基于钙钛矿材料的光电探测器
        1.4.1 参数指标
        1.4.2 钙钛矿自驱动光电探测器
        1.4.3 钙钛矿光电探测器的响应时间
        1.4.4 钙钛矿光电探测器阵列
        1.4.5 钙钛矿光电探测器的噪声
        1.4.6 柔性钙钛矿光电探测器
    1.5 论文主要内容
        1.5.1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5.2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自驱动MAPbI_3单晶光电探测器
    2.1 本章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晶体生长
        2.2.3 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
        2.2.4 晶体切割
        2.2.5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表征
        2.2.6 探测器的制备
        2.2.7 器件表征方法
    2.3 结果讨论
        2.3.1 单晶结构与光学吸收性质
        2.3.2 自驱动光电探测器的器件特性
        2.3.2.1 电流-电压曲线
        2.3.2.2 光电探测器性能表征
        2.3.3 肖特基势垒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APbI_3单晶的超快响应光电探测器
    3.1 本章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单晶生长与光电探测器的制备
    3.3 结果讨论
        3.3.0 厘米级别高质量单晶表征
        3.3.1 光电探测器的表征
        3.3.2 超快响应光路的设计
        3.3.3 超快响应的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APbI_3单晶光电探测器阵列的速度传感器
    4.1 本章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光电探测器阵列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电探测器阵列性能测量原理
        4.3.2 光电探测器单元的均匀性表征
        4.3.3 基于两个单元的速度测量应用
        4.3.3.1 基于两个单元速度测量表征
        4.3.3.2 速度测量的稳定性
        4.3.3.3 速度测量的准确性
        4.3.4 基于四个单元的运动轨迹探测
        4.3.4.1 基于四个单元的光功率分布模拟
        4.3.4.2 运动物体轨迹探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卤钙钛矿单晶光电探测器的噪声研究
    5.1 本章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混卤钙钛矿单晶生长
        5.2.3 单晶样品与探测器表征
        5.2.4 光电探测器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单晶性能表征
        5.3.1.1 XRD图谱分析
        5.3.1.2 光致发光测量
        5.3.2 混卤钙钛矿单晶光电探测器的性能
        5.3.3 频谱分析噪声特性
        5.3.4 不同卤素样品的噪声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MAPbI_3单晶的不稳定性与可拉伸光电探测器
    6.1 本章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与仪器
        6.2.2 可拉伸衬底的制备
        6.2.3 多层石墨烯的转移
        6.2.4 MAPbI_3微米线的制备
        6.2.5 多层石墨烯和MAPbI_3微米线的表征
        6.2.6 可拉伸MAPbI_3光电探测器的制备
        6.2.7 可拉伸MAPbI_3光电探测器的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MAPbI_3微米线与石墨烯的性能
        6.3.2 不同拉伸度下光电探测器的性能
        6.3.3 探测器的循环特性与宽光谱响应特性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西部盐渍土地区钢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及寿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钢筋混凝土腐蚀试验方法研究现状
        1.2.2 钢筋混凝土劣化模型及寿命预测研究现状
        1.2.3 加速劣化与自然劣化的等效关系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西部盐渍土地区腐蚀特征的钢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设计
    2.1 西部盐渍土地区腐蚀环境调研及病害分析
        2.1.1 西部盐渍土的物理化学特征
        2.1.2 西部盐渍土地区大气含盐量
        2.1.3 西部盐渍土地区钢筋混凝土的腐蚀破坏情况
    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2.1 原材料性能
        2.2.2 西部盐渍土地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2.3 试件成型及养护
    2.3 西部盐渍土地区钢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方法及劣化指标的确定
        2.3.1 西部盐渍土地区钢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方法设计
        2.3.2 西部盐渍土地区钢筋混凝土耐久性损伤劣化指标的确定
    2.4 西部盐渍土地区钢筋混凝土劣化模型建立及寿命预测方法的确定
        2.4.1 Weibull分布理论基础
        2.4.2 Weibull分布假设检验方法的确定
        2.4.3 Weibull分布参数估计方法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湿盐砂环境通电加速腐蚀钢筋混凝土试验方法适用性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钢筋混凝土宏观形貌的通电加速腐蚀试验方法适用性研究
        3.2.1 混凝土宏观形貌演变过程
        3.2.2 腐蚀后钢筋宏观形貌
    3.3 基于钢筋混凝土劣化规律的通电加速腐蚀试验方法适用性研究
        3.3.1 极化曲线测试结果与分析
        3.3.2 混凝土损伤度的演变规律
    3.4 基于腐蚀效率的通电加速腐蚀试验方法适用性研究
        3.4.1 通电电流效率结果分析
        3.4.2 基于XPS的钢筋腐蚀产物组成结构分析
    3.5 外加电流与腐蚀离子共存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的劣化机理及模型
        3.5.1 外加电流与氯离子自由扩散引发钢筋腐蚀机制的异同点
        3.5.2 外加电流与氯离子共同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腐蚀劣化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盐渍土环境通电加速腐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劣化规律及模型建立
    4.1 引言
    4.2 通电加速腐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的损伤劣化规律
        4.2.1 基于极化曲线的钢筋混凝土劣化规律研究
        4.2.2 基于交流阻抗的钢筋混凝土劣化规律研究
        4.2.3 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行为研究
        4.2.4 混凝土损伤度D_t的演变规律
        4.2.5 混凝土重量损失率的变化规律
    4.3 基于通电加速腐蚀试验的钢筋混凝土裂缝及钢筋形貌演变规律
        4.3.1 钢筋混凝土宏观裂缝演变规律
        4.3.2 盐渍土环境下通电加速腐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裂缝产生机理
        4.3.3 钢筋的宏观腐蚀形貌演变规律
        4.3.4 钢筋的微观腐蚀形貌研究
    4.4 通电加速腐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劣化模型的建立
        4.4.1 耐久性劣化指标的Weibull分布假设检验
        4.4.2 耐久性劣化指标的Weibull分布参数估计
        4.4.3 基于Weibull分布的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劣化模型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盐雾干湿循环加速腐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劣化规律及模型建立
    5.1 引言
    5.2 盐雾干湿循环加速腐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的损伤劣化规律
        5.2.1 基于极化曲线的钢筋混凝土劣化规律研究
        5.2.2 基于交流阻抗的钢筋混凝土劣化规律研究
        5.2.3 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行为研究
        5.2.4 混凝土损伤度D_t的演变规律
        5.2.5 混凝土重量损失率的变化规律
    5.3 盐雾干湿循环加速腐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劣化模型的建立
        5.3.1 耐久性劣化指标的Weibull分布假设检验
        5.3.2 耐久性劣化指标的Weibull分布参数估计
        5.3.3 基于Weibull分布的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劣化模型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西部盐渍土地区暴露腐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劣化规律及模型建立
    6.1 引言
    6.2 自然暴露腐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的损伤劣化规律
        6.2.1 基于极化曲线的钢筋混凝土劣化规律研究
        6.2.2 基于交流阻抗的钢筋混凝土劣化规律研究
        6.2.3 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行为研究
        6.2.4 混凝土损伤度D_t的演变规律
        6.2.5 混凝土重量损失率的变化规律
    6.3 自然暴露腐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内部损伤的X-CT扫描研究
        6.3.1 X-CT测试过程
        6.3.2 钢筋混凝土内部损伤X-CT扫描结果分析
    6.4 自然暴露腐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劣化模型的建立
        6.4.1 耐久性劣化指标的Weibull分布假设检验
        6.4.2 耐久性劣化指标的Weibull分布参数估计
        6.4.3 基于Weibull分布的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劣化模型建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室内加速腐蚀试验与自然暴露腐蚀试验的等效关系研究
    7.1 引言
    7.2 室内加速腐蚀与自然暴露腐蚀的可比性及可靠性等价条件
    7.3 等效关系计算方法确定
    7.4 钢筋混凝土的竞争失效分析
        7.4.1 盐渍土环境通电加速腐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的竞争失效分析
        7.4.2 盐雾干湿循环加速腐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的竞争失效分析
        7.4.3 西部盐渍土地区自然暴露腐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的竞争失效分析
    7.5 基于钢筋混凝土竞争失效的等效关系研究
        7.5.1 盐渍土环境通电加速腐蚀试验与自然暴露腐蚀试验的等效关系
        7.5.2 盐雾干湿循环加速腐蚀试验与自然暴露腐蚀试验的等效关系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表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B.1 发表学术论文
    B.2 专利申请
    B.3 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7)射频连接器电接触失效机理及其对传输信号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射频连接器研究现状
        1.2.2 电接触可靠性研究现状
        1.2.3 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3 论文创新点
        1.3.1 建立了接触表面的微观物理特征与宏观阻抗参数的关系
        1.3.2 建立了电接触失效特征与射频同轴连接器高频性能参数的关系
        1.3.3 揭示了电接触失效对信号传输质量的影响机理及影响规律
        1.3.4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通信系统中连接器的故障诊断方法
    1.4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高频电接触失效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电接触特征分析
        2.2.1 接触材料
        2.2.2 接触表面粗糙度
        2.2.3 接触几何结构
        2.2.4 失效表面特征
    2.3 电接触等效电路模型研究
        2.3.1 电接触等效阻抗模型
        2.3.2 模型参数计算
    2.4 射频连接器阻抗效应实验研究
        2.4.1 实验样本
        2.4.2 实验设置
        2.4.3 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射频同轴连接器电接触失效引起的参数退化特征
    3.1 引言
    3.2 射频同轴连接器等效电路模型研究
        3.2.1 等效电路建模
        3.2.2 电路参数计算
        3.2.3 高频特征参数计算
    3.3 射频同轴连接器等效传输线模型研究
        3.3.1 传输线理论建模
        3.3.2 高频特征参数计算
    3.4 射频同轴连接器3D电磁仿真模型研究
        3.4.1 3D电磁仿真建模
        3.4.2 频域特性分析
        3.4.3 时域特性分析
        3.4.4 场强分布分析
    3.5 实验测试
        3.5.1 实验设置
        3.5.2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接触失效对传输信号影响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失效连接器等效传递函数研究
        4.2.1 传递函数计算方法
        4.2.2 传递函数幅值和相角
    4.3 电接触失效对模拟信号影响研究
        4.3.1 幅度调制信号
        4.3.2 角度调制信号
    4.4 电接触失效对数字基带信号影响研究
        4.4.1 数字基带信号特征
        4.4.2 时域及频域特性分析
        4.4.3 实验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信系统中连接器的故障检测与定位
    5.1 引言
    5.2 故障特征信号提取方法研究
        5.2.1 系统中不同位置连接器故障对信号的影响特征
        5.2.2 测试信号和响应信号选取
        5.2.3 小波变换数据预处理方法
    5.3 故障分类方法研究
        5.3.1 BP神经网络结构
        5.3.2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5.4 实例1
        5.4.1 待诊断电路建模
        5.4.2 故障模式设置
        5.4.3 诊断结果与讨论
    5.5 实例2
        5.5.1 待诊断电路建模
        5.5.2 故障模式设置
        5.5.3 诊断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8)失效手机电接触故障表面的污染物特性及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图索引
    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手机的电连接故障
        1.1.2 电连接可靠性的重要意义
        1.1.3 我国电接触故障的特点
        1.1.4 手机电连接故障的特点
    1.2 相关研究
        1.2.1 尘土对电触点的影响
        1.2.2 触点的腐蚀
        1.2.3 触点的微动磨损
    1.3 本论文的工作和成果
        1.3.1 论文的技术思路
        1.3.2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3.3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失效手机故障触点污染特征分析
    2.1 测试样品的选择
        2.1.1 失效手机样品准备
        2.1.2 手机连接器触点结构
        2.1.3 本论文手机测试样本的确定
        2.1.4 手机触点镀层厚度
    2.2 故障触点污染概貌
        2.2.1 测试样品和测试方法
        2.2.2 故障触点污染概貌
        2.2.3 跨越故障触点接触区的Ni含量检测
    2.3 故障触点污染物特征
        2.3.1 故障触点接触区遭到磨损
        2.3.2 PWB触点磨损区尺寸与触点污染面积相关
        2.3.3 污染物主要堆积在PWB触点接触区端部
        2.3.4 污染物中包含多种化合物
        2.3.5 污染物主要为小颗粒的堆积
    2.4 故障触点污染物成分的统计特征
        2.4.1 成份统计
        2.4.2 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故障触点表面污染物的电接触性能
    3.1 接触电阻测试方案设计
        3.1.1 测试原理
        3.1.2 测量设备及方法
        3.1.3 定位误差分析
    3.2 触点污染面积与接触电阻的关系
        3.2.1 测试网格间距的选取
        3.2.2 接触电阻与污染物的对应关系
        3.2.3 电阻值分布和污染面积的关系
    3.3 高阻值污染物特征分析
        3.3.1 污染物小区的定位
        3.3.2 污染物小区电阻测试
        3.3.3 结果分析
    3.4 故障触点污染物厚度的估测方法
        3.4.1 测试原理
        3.4.2 污染物厚度检测实例
        3.4.3 高阻值污染物的厚度估测
    3.5 故障触点接触失效模型
        3.5.1 触点微动来源分析
        3.5.2 故障触点接触失效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物粘结作用对触点接触性能的影响
    4.1 污染物中有机物的确定
        4.1.1 测试原理及设备
        4.1.2 测试触点的选取
        4.1.3 触点污染物的红外光谱探测
        4.1.4 其他位置的红外光谱探测
        4.1.5 结果分析
    4.2 乳酸钠来源分析
        4.2.1 乳酸钠及乳酸的性质
        4.2.2 汗液的红外光谱探测
        4.2.3 结果分析
    4.3 乳酸钠及乳酸的挥发试验
        4.3.1 乳酸钠挥发试验
        4.3.2 乳酸挥发试验
        4.3.3 结果分析
    4.4 乳酸钠对尘土颗粒的粘结作用
        4.4.1 触点上乳酸钠对颗粒的作用力
        4.4.2 乳酸钠对尘土的粘结试验
        4.4.3 小结
    4.5 乳酸钠粘结对污染物堆积的作用
        4.5.1 试验过程
        4.5.2 结果分析
    4.6 污染物堆积对触点接触性能的影响
        4.6.1 变幅值微动试验步骤
        4.6.2 接触电阻数据
        4.6.3 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腐蚀产物包裹尘土对触点接触性能的影响
    5.1 故障触点表面的腐蚀污染物
        5.1.1 触点电化学腐蚀机理
        5.1.2 故障触点表面的腐蚀产物包裹
    5.2 腐蚀产物包裹试验
        5.2.1 试验样片
        5.2.2 试验步骤
        5.2.3 测试结果
        5.2.4 试验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洁净PWB触点的SEM图
    附录B 故障触点的SEM图
    附录C 不同污染面积BP触点磨损区的尺寸
    附录D 故障触点表面污染物的接触电阻测试
    附录E 不同物质标准红外光谱与故障触点污染物红外光谱的比较
    附录F 不同故障触点污染物的红外光谱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连接器触点表面的大气腐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触点大气腐蚀是导致连接器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国内外对触点大气腐蚀的研究概况
    1.3 课题的来源、内容和意义
    1.4 课题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常用触点金属样品长期室内暴露后的腐蚀生成物
    2.1 室内暴露实验的条件
        2.1.1 进行室内自然暴露的金属样品介绍
        2.1.2 进行室内自然暴露的地点和时间
        2.1.3 腐蚀生成物的实验分析技术
        1. 腐蚀生成物表面形貌和密度统计的分析方法
        2. 腐蚀生成物和尘土颗粒成分的分析方法
        3. 腐蚀生成物厚度的分析方法
    2.2 镀金样品长期室内暴露后形成的腐蚀物
        2.2.1 微孔腐蚀斑点和尘土颗粒的密度
        2.2.2 腐蚀斑点的高度
        2.2.3 腐蚀斑点和尘土颗粒的形貌、成分和尺寸
        1. 上海室内暴露3个月
        2. 上海室内暴露8个月
        3. 上海室内暴露22个月
        4. 北京室内暴露10个月
        2.2.4 圈状腐蚀物的特征总结
    2.3 其他金属样品长期室内暴露后形成的腐蚀物
        2.3.1 镀镍金属样品生成的腐蚀物
        2.3.2 锡磷青铜样品表面生成的腐蚀物
        2.3.3 镀锡金属表面形成的腐蚀物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圈状腐蚀物的形成和生长
    3.1 圈状腐蚀物的形成机理
        3.1.1 腐蚀核的形成
        3.1.2 腐蚀圈的形成
    3.2 圈状腐蚀物的形成和生长过程
        3.2.1 微孔腐蚀物的形貌随暴露时间的变化
        3.2.2 腐蚀晕圈的尺寸随暴露时间的变化
    3.3 圈状腐蚀物的影响因素
        3.3.1 金属样品本身的特征对腐蚀的影响
        3.3.2 空气湿度对金属样品腐蚀的影响
        3.3.3 腐蚀介质浓度的影响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腐蚀物对电接触可靠性的影响
    4.1 圈状腐蚀产物的静态电接触特性
        4.1.1 暴露22个月时形成的圈状腐蚀物的静态接触电阻
        4.1.2 暴露8个月时形成的圈状腐蚀物的静态接触电阻
        4.1.3 暴露3个月时形成的圈状腐蚀物的静态接触电阻
    4.2 镀金层的电接触可靠寿命分析
    4.3 圈状腐蚀产物的微动电接触特性
        4.3.1 腐蚀核的微动电接触特性
        4.3.2 腐蚀圈上腐蚀物的微动电接触特性
        4.3.3 尘土颗粒对腐蚀物微动电接触特性的影响
    4.4 实验室加速腐蚀后形成的腐蚀物的电接触特性
        4.4.1 加速腐蚀实验方法
        4.4.2 腐蚀物形貌及成分分析
        4.4.3 腐蚀物的静态接触特性
        4.4.4 腐蚀物的微动接触特性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尘土颗粒的腐蚀特性
    5.1 尘土颗粒对电接触性能的影响介绍
    5.2 尘土颗粒的水溶液对金属样品的腐蚀性
        5.2.1 尘土颗粒的水溶液的配置
        5.2.2 尘土颗粒的水溶液对金属样品的腐蚀性
    5.3 尘土颗粒对镀金微孔腐蚀的作用
        5.3.1 温度湿度循环实验条件
        5.3.2 实验分析结果
    5.4 尘土颗粒腐蚀的特点
        5.4.1 尘土颗粒造成腐蚀的方式
        5.4.2 尘土颗粒和腐蚀颗粒的区别
        5.4.3 温湿度对尘土颗粒腐蚀特性的影响
    5.5 尘土颗粒腐蚀和气体腐蚀
    5.6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尘土颗粒腐蚀造成高接触电阻的条件
    6.1 尘土颗粒腐蚀对静态接触电阻影响的模型
    6.2 尘土颗粒腐蚀对静态接触电阻的影响
        6.2.1 腐蚀物尺寸的影响
        6.2.2 腐蚀物高度的影响
    6.3 尘土颗粒腐蚀性的影响因素
        6.3.1 环境条件的影响
        6.3.2 尘土颗粒的影响
    6.4 腐蚀物对颗粒的捕获作用
第七章 总结
    7.1 结论和创新点
    7.2 设计和使用建议
    7.3 有待继续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和发表的论文
附录 1. X射线能谱仪测量腐蚀物高度的方法
附录 2. 光学显微镜和千分表测腐蚀物厚度的方法
附录 3. 镀薄金样品的电接触可靠寿命计算
附录 4 尘土颗粒腐蚀模型(SiO_2不可溶核外包裹着硫酸钠)

(10)接触表面污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电接触学科的发展及我国电接触现状
    2.2 电接触理论的的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电接触基本理论简介
        2.3.1 基本定义
        2.3.2 接触表面的微观描述
        2.3.3 接触电阻理论
    2.4 电接触表面污染研究简介
        2.4.1 腐蚀膜的形成与影响
        2.4.2 镀金层质量研究
        2.4.3 尘土的影响
    2.5 电接触高频特性的研究、进展
    2.6 中国环保状况(大气污染方面)
    2.7 连接器理论与应用
        2.7.1 传输信号介绍
        2.7.2 信号的完整性与传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通信系统中的电接触模型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通信传输中的电接触
    3.3 电接触界面的形成
    3.4 接触阻抗
        3.4.1 电接触模型分析
        3.4.2 接触阻抗的概念
    3.5 接触件的参数分析
    3.5 接触界面的接触模型分析
        3.5.1 单点接触模型的分析
        3.5.2 多点接触模型的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电接触表面污染对信号传输性能的影响
    4.1 研究背景
    4.2 电接触在传输线中的等效电路
        4.2.1 连接器在传输线中
        4.2.2 连接器触点在传输线中
    4.3 接触阻抗对数字信号传输的影响
        4.3.1 对均匀无损传输线的影响
    4.4 总结
第五章 污染表面的接触特性的实验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高频接触阻抗的测试与研究
        5.2.1 测试设备介绍
        5.2.2 测试装置的设计
        5.2.3 准备实验:清洁样片表面不同位置的阻抗测试
    5.3 长期自然暴露镀金表面的接触特性研究
        5.3.1 背景和目的
        5.3.2 实验准备工作
        5.3.3 表面腐蚀物的形成与微观形貌分析、腐蚀成分分析
        5.3.4 微孔腐蚀对接触性能的影响
        5.3.5 讨论
        5.3.6 结论
    5.4 长期自然暴露镀银表面的接触特性研究
        5.4.1 背景和目的
        5.4.2 自然暴露镀银样片表面膜层的形貌与成分分析
        5.4.3 表面微孔腐蚀对接触性能的影响
        5.4.4 讨论
    5.5 尘土对触点材料接触性能的影响
        5.5.1 背景和目的
        5.5.2 实验准备工作
        5.5.3 加速落尘镀金样片微观形貌与腐蚀成分分析
        5.5.4 尘土沉积对接触性能的影响
        5.5.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表面污染对接触件参数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6.1 背景和目的
    6.2 接触件高频参数测试方法介绍
        6.2.1 TDR测试设备
        6.2.2 测试装置
    6.3 测试件的准备
    6.4 测试结果
        6.4.1 接触件长度与电感的关系
        6.4.2 表面污染对接触件参数的影响
        6.4.3 时域测试
    6.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长期自然暴露镀金表面接触阻抗的测试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镀金层厚度对开槽收口式接触件贮存寿命影响规律的研究[D]. 谢诗伟.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2]开槽收口量对接触件贮存寿命影响规律的研究[D]. 吴育杰.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3]C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退化规律及监测方法研究[D]. 叶洲健.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4]新型防腐涂层对直升机典型结构材料防护性能研究[J]. 崔腾飞,杨丽媛,彭望舒,曹真,刘明,高蒙. 装备环境工程, 2020(02)
  • [5]杂化钙钛矿单晶光电探测器[D]. 丁洁. 清华大学, 2019
  • [6]西部盐渍土地区钢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及寿命预测[D]. 冯琼. 兰州理工大学, 2019
  • [7]射频连接器电接触失效机理及其对传输信号影响的研究[D]. 纪锐. 北京邮电大学, 2018(09)
  • [8]失效手机电接触故障表面的污染物特性及形成机理[D]. 冯萃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1)
  • [9]连接器触点表面的大气腐蚀[D]. 林雪燕.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10]接触表面污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D]. 李雪清.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长期自然暴露镀金表面接触阻抗的测试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