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苯苄唑凝胶治疗皮肤癣菌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雪雯,陈裕充,温海[1](2022)在《部分新型外用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浅部真菌病(superficial mycosis)随着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家养宠物流行及诊断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唑类抗真菌药物是临床常用的浅部抗真菌药物,本文就部分新型外用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浅部真菌病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陈华[2](2021)在《口服特比萘芬治疗手足癣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口服特比萘芬治疗手足癣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04例手足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基础组与研究组,每组52例。基础组予以联苯苄唑凝胶治疗,研究组予以联苯卡唑凝胶联合特比萘芬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积分、真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基础组,研究组真菌清除率(92.31%)高于基础组(75.0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85%)低于基础组(15.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特比萘芬治疗手足癣效果显着,能有效清除真菌,减轻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锦纯[3](2021)在《伊曲康唑两种口服方案联合外用药治疗手足癣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手足癣是皮肤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真菌感染,近年来它的发病率逐渐变高。伊曲康唑胶囊是手足癣治疗中常用的口服抗真菌药物,有临床研究肯定了其冲击疗法在手足癣治疗中的优势,但目前伊曲康唑冲击疗法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旨在对比伊曲康唑胶囊两种不同口服方案(分别为:(1)每天2次,每次200毫克,用药1周;(2)每天1次,每次200毫克,用药2周)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涂在手足癣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手足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每天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次,每次200毫克,共1周;每天外涂萘替芬酮康唑乳膏2次,共2周。对照组患者每天口服伊曲康唑胶囊1次,每次200毫克,共2周;每天外涂萘替芬酮康唑乳膏2次,共2周。在治疗开始后2周、4周和6周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抗真菌治疗的临床和真菌学疗效、药物安全性,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放问卷,调查人群对于不同用药方案的倾向性。结果治疗开始后2周-4周-6周,观察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6.7%-83.3%-91.7%,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5.0%-81.7%-91.7%;观察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3.3%-95.0%-98.3%,对照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75.0%-93.3%-96.7%。治疗开始后2周-4周-6周,观察组中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32.0%-72.0%-80.0%,对照组中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38.1%-76.2%-81.0%;观察组中角化型手足癣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72.0%-88.0%-96.0%,对照组中角化型手足癣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61.9%-85.7%-90.5%。治疗开始后2周-4周-6周,观察组中其他型手足癣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1.4%-91.4%-100.0%,对照组中其他型手足癣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9.5%-84.6%-97.4%;观察组中其他型手足癣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91.4%-100.0%-100.0%,对照组中其他型手足癣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2.1%-97.4%-100.0%。经χ2检验,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由临床数据可看出观察组起效略快于对照组。此外,问卷调查显示,大众更倾向于接受冲击治疗的口服药物方案。结论在手足癣的治疗中,伊曲康唑每天2次、每次200毫克、连服7天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涂2周的用药方案和伊曲康唑每天1次、每次200毫克、连服14天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涂2周的用药方案在疗效上没有显着差别。但是前者的连续服药时间较短、药物起效较快、患者接受度较高,适合在临床推广。讨论伊曲康唑两种用药方案都具有肯定的疗效和安全性。联合外用抗真菌药时,可提高其抗真菌疗效。使用伊曲康唑冲击疗法治疗手足癣时,皮损部位药物浓度更高,停药后数周内皮肤药物浓度仍维持在有效范围。另外,伊曲康唑冲击疗法不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大概率地清除真菌,预防其他部位皮肤继发浅部真菌感染,还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减轻皮损严重程度,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从而提高依从性。此外,冲击疗法所需服药疗程更短,可节约治疗的时间成本,在药物经济学上更胜一筹,更符合患者对治疗的期待。
宁宇[4](2021)在《硫康唑纳米乳对体癣豚鼠模型的疗效观察与皮肤药动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皮肤癣菌病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传染性强、病程长、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皮肤癣菌病以局部外用药物为主,存在耐药率逐渐升高、疗效下降、依从性差等问题。硫康唑是一种唑类抗真菌药,抗菌谱广、杀菌能力强。但因水溶性差,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课题组前期开发了新型外用抗真菌纳米制剂——硫康唑纳米乳,采用自发滴定乳化法制备,经处方优化,具有载药量较高、体系稳定、靶向性较强、渗透性好、缓释等优势,还可以制成喷雾剂型,提高便利性和依从性。体外实验已经证明了硫康唑纳米乳的经皮渗透性、抗真菌效应和存储稳定性。作为新药临床前研究的一部分,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评价该硫康唑纳米乳的疗效和皮肤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为下一步制成喷雾剂型进行人体临床实验提供依据。第一部分硫康唑纳米乳对体癣豚鼠模型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豚鼠和须癣毛癣菌为实验动物和菌种,以地塞米松抑制免疫,胶带剥离法损伤皮肤屏障,分次接种加强感染,建立豚鼠体癣模型,选择临床常用的联苯苄唑乳膏和不含硫康唑的纳米乳基质分别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分组处理感染须癣毛癣菌的豚鼠。从临床表现、病原学、病理学等方面设置皮损评分、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皮肤病理4个指标,评价硫康唑纳米乳的疗效。结果硫康唑纳米乳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与联苯苄唑乳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第二部分硫康唑纳米乳的皮肤药动学研究方法本研究结合液质联用技术和内标法建立了皮肤样品硫康唑浓度的检测方法,并从专属性、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稀释稳定性、系统适用性等方面验证了该检测方法的可靠性。以硫康唑商品制剂为对照,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分组给药后,采用在体分时取样法获取8个不同时间点的皮肤样品并检测其硫康唑含量,绘制药时曲线,计算药代参数,进行皮肤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药时曲线和药代参数显示,硫康唑纳米乳和硝酸硫康唑喷雾剂在皮肤内的达峰时间均为8小时,且都在24小时内保持了较高的药物浓度。硫康唑纳米乳在24小时内的浓度更为稳定,但各时间点均低于硝酸硫康唑喷雾剂。局部给药后皮肤内药物含量的个体差异较大。结论经动物模型初步评价,硫康唑纳米乳具有较好的在体抗真菌效果。皮肤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硫康唑纳米乳在皮肤内的浓度较为稳定,在24小时内保持了较高的药物浓度,但各时间点皮肤内含量均低低于商品制剂,且个体差异较大。课题组计划进一步优化处方以期提高在体皮肤药物浓度,此外,还要准确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合理范围。
孔雪[5](2021)在《须癣毛癣菌复合体分类及特比萘芬耐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类目的:探讨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类及其进化历程。方法:本实验共收集了 182株菌,分别来自欧洲(n=63)、印度(n=46)、中国(n=49)、日本(n=2)、澳大利亚(n=21)和美国(n=1),其中162株来自病人,17株来自动物,3株来自土壤。采用ITS构建系统进化树对所有菌株进行分型,再从每个分枝中挑选113株菌进行Tef1-α、HMG测序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R语言建立纠缠树,并结合多基因位点比较ITS、Tef1-α、HMG树的稳定性。采用FastANI计算3个来自不同基因型的菌的平均核苷酸相似度。最后分析来自不同基因型菌株的形态学及生理学特征,其中包括菌落的形态、Tween80试验、毛发穿孔试验、尿素酶分解试验和角蛋白降解试验。结果:基于ITS系统进化树显示,各基因型的突变位点较少,支持率较低,而HMG基因系统进化树的支持率较高,且纠缠树显示ITS、Tef1-α和HMG基因的系统进化树的一致性也较高,但全基因组显示3个来自不同基因型菌株的平均核苷酸相似度大于95%。生理学实验显示趾间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尿素酶分解、脂肪降解及毛发穿孔能力强于印度毛癣菌。而在角蛋白降解方面,趾间毛癣菌降解角蛋白的能力强于须癣毛癣菌和印度毛癣菌。结论:在分子学上,须癣毛癣菌和趾间毛癣菌难以区分,但印度毛癣菌与须癣毛癣菌和趾间毛癣菌可以采用HMG基因区分。基于分子学的分类,可以观察到须癣毛癣菌、趾间毛癣菌和印度毛癣菌的形态学及生理学特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须癣毛癣菌可能是祖先,具有亲土性,而趾间毛癣菌和印度毛癣菌可能是亲人型的克隆分支。第二部分须癣毛癣菌复合体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及特比萘芬耐药机制研究目的:探讨除印度外其他国家耐药情况、特比萘芬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了来自印度、中国、澳大利亚、德国和荷兰共计135株菌,基于上述新的分类标准,分为35株须癣毛癣菌(Trichophyton.mentagrophytess.str.)、64株印度毛癣菌(Trichophyton.indotineae)和36株趾间毛癣菌(Trichophyton.interdigitales.str.),选取了皮肤科常用的8种药物(氟康唑、灰黄霉素、伊曲康唑、酮康唑、咪康唑、萘替芬、舍他康唑、特比萘芬)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药菌株,对敏感和耐药的菌株进行角鲨烯环氧化物酶(SQLE)基因测序,发现突变位点,同时在解除药物压力作用的情况下,评价耐药的稳定性。结果: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共检测37株耐药的印度毛癣菌,对所有耐药的菌株和15株敏感的印度毛癣菌、10株须癣毛癣菌、10株趾间毛癣菌进行SQLE测序,发现34株最小抑菌浓度(MIC)>16 mg/L的菌株(53%),均存在Phe397Leu位点的氨基酸替换(1189T>C,1191 C>A),或合并有Ala448Thr氨基酸的替换(1342 G>A)。其中 2 株(3%)MIC=0.5 mg/L 的印度毛癣菌存在 Phe415Val 和 Leu393Ser替换。除了耐药菌株有突变位点,在敏感的须癣毛癣菌中发现两个新的氨基酸替换位点(Lys276Asn和Leu419Phe)。通过分析SQLE不同氨基酸替换的菌株,发现存在双重突变的菌株(Phe377Leu/Ala448Thr),其氟康唑的MIC高于其他单个氨基酸替换或者野生型菌株。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经过10次无药物压力培养基传代,前后药敏结果一致,提示耐药相对稳定。结论:特比萘芬MIC值高的菌株仅局限于印度毛癣菌,其似乎不能通过基因交换在须癣毛癣菌复合体之间交换,且这种耐药相对比较稳定。
陈杰[6](2020)在《二硫化硒洗剂联合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二硫化硒洗剂联合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确诊的鳞屑角化型手足癣患者的临床资料。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外用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每日2次。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2.5%二硫化硒洗剂,每晚1次。在治疗2周、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真菌清除率及安全性。结果:入选患者共计108例,实验组53例,对照组55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46例,男女比例为:1.35:1;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为42.47±11.70岁;病程4月-10年,平均病程2.66±1.80年;初始病情积分6-15分,平均病情积分9.81±2.10分。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初始病情积分等基础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实验组治愈率为9.43%、有效率为56.60%,对照组治愈率为3.64%、有效率为29.09%,实验组治愈率与对照组治愈率无统计学差异(P>0.5),实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实验组治愈率为50.94%、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治愈率为30.91%、有效率为70.91%,实验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实验组真菌清除率为56.60%,对照组真菌清除率为29.09%,实验组真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真菌清除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实验组真菌清除率为90.57%,对照组真菌清除率为70.91%,实验组真菌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真菌清除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鳞屑角化型手足癣患者,二硫化硒洗剂联合硝酸舍他康唑乳膏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和真菌清除率,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杨婷[7](2020)在《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乳膏治疗泛发性皮肤癣菌病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乳膏治疗泛发性皮肤癣菌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并诊断为泛发性皮肤癣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泛发性皮肤癣菌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100mg 2次/d,共2周,同时外用1%特比萘芬乳膏2次/d,共4周;对照组单独外用1%特比萘芬乳膏2次/d,共4周。在治疗2周后、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真菌清除率及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入选患者共计55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男女比例为:1.89:1;年龄9-72岁,平均年龄为36.56±18.78岁;病程1-48月,平均病程10.52±11.33月;病情积分6-10分,平均病情积分8.00±0.94分;实验组28例,对照组27例。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积分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后,实验组有效率为32.14%,对照组有效率为11.11%,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实验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88.89%,两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实验组真菌清除率为35.71%,对照组真菌清除率为11.11%,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真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实验组真菌清除率为96.43%,对照组真菌清除率为88.89%,两组真菌清除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实验组轻微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于泛发性皮肤癣菌病,采用口服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乳膏治疗相较单独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治疗而言,改善症状较为迅速,有利于快速清除真菌,安全可行。但足疗程后两组患者疗效无明显差异。
周静[8](2020)在《石家庄地区321例2型糖尿病患者足浅部真菌感染患病率及易感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石家庄地区321例2型糖尿病患者足浅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患病率,以及糖尿病足与足浅部真菌感染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调查、查阅病历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家族史、糖尿病、合并症等信息的采集,评估足皮肤干燥情况,并对研究对象的足皮屑与甲屑进行真菌镜检,通过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得到相关结果。结果:32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足浅部真菌感染患病率为42.67%,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足浅部真菌感染患病率46%,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足浅部真菌感染患病率37.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型糖尿病患者中足浅部真菌感染组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运动程度、皮肤干燥程度、血管损伤、神经损伤与无浅部真菌感染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增加、文化程度、皮肤干燥程度是足浅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中足浅部真菌感染并不是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结论:石家庄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足浅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与年龄、文化程度、皮肤干燥程度呈正相关,足浅部真菌感染不是影响糖尿病足患病率的危险因素。石家庄地区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为减少足浅部真菌感染应该加强足部皮肤护理。
梁爽[9](2019)在《海棠丁香凝胶治疗手足癣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海棠丁香凝胶治疗手足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手足癣诊断标准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海棠丁香凝胶组;对照组为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组。治疗组清洁患处后采用海棠丁香凝胶均匀外涂并轻揉。对照组使用盐酸特比萘芬凝胶。以上治疗均连续使用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并进行真菌检查,总结疗效。结果:1.海棠丁香凝胶组治愈率与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棠丁香凝胶组有效率与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海棠丁香凝胶组中湿热蕴肤型与血虚风燥型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海棠丁香凝胶组与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组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积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海棠丁香凝胶组与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组真菌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海棠丁香凝胶组与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海棠丁香凝胶组与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组的患者在疗程中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海棠丁香凝胶治疗手足癣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安全有效。
强勇[10](2019)在《伊曲康唑口服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伊曲康唑口服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300例皮肤浅部真菌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氟康唑口服联合联苯苄唑溶液外用治疗,观察组以伊曲康唑口服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治疗3周,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手足癣、其他真菌病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 <0.05);在体股癣、花斑癣治疗方面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优于对照组的8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伊曲康唑口服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二、联苯苄唑凝胶治疗皮肤癣菌病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苯苄唑凝胶治疗皮肤癣菌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部分新型外用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咪唑类 |
1.1 舍他康唑 |
1.2 奥昔康唑 |
1.3 拉诺康唑 |
1.4 依柏康唑 |
2 三唑类 |
2.1 艾氟康唑 |
3 结 语 |
(2)口服特比萘芬治疗手足癣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真菌清除率比较 |
2.2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3)伊曲康唑两种口服方案联合外用药治疗手足癣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药物和试剂 |
2.2 实验流程 |
2.3 本研究中受试者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
2.4 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
2.5 受调查者对于伊曲康唑两种用药方案的倾向性分析 |
2.6 数据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的基本特征 |
3.2 伊曲康唑两种方案口服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涂治疗手、足癣的疗效对比 |
3.3 两组中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
3.4 受调查者对于伊曲康唑两种不同用药方案的倾向性 |
第4章 结论 |
第5章 讨论 |
5.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药物疗效及药物安全性分析 |
5.2 已发表的文献中不同用法伊曲康唑治疗手足癣的疗效数据汇总 |
5.3 伊曲康唑胶囊冲击疗法在皮肤浅部真菌病治疗中的理论基础以及影响伊曲康唑疗效的因素 |
5.4 伊曲康唑在皮肤癣菌病治疗中的安全性 |
5.5 口服和外用抗真菌药联合用药治疗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优势 |
5.6 从患者依从性角度看伊曲康唑两种用药方案 |
第6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外泌体在皮肤科的应用前景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皮肤领域相关研究中所涉及的外泌体的来源 |
2.1 皮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
2.2 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
2.3 皮肤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
第3章 外泌体在皮肤疾病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
第4章 外泌体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前景 |
4.1 外泌体促进皮肤创面修复 |
4.2 外泌体预防皮肤创面处瘢痕形成 |
4.3 外泌体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潜能 |
4.4 外泌体治疗斑秃的潜能 |
第5章 外泌体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前景 |
5.1 外泌体在抗皮肤衰老领域的应用前景 |
5.2 外泌体在皮肤美白的应用前景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硫康唑纳米乳对体癣豚鼠模型的疗效观察与皮肤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硫康唑纳米乳对体癣豚鼠模型的疗效观察 |
一、引言 |
二、材料 |
三、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硫康唑纳米乳的皮肤药动学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及仪器 |
三、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局部治疗皮肤癣菌病的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须癣毛癣菌复合体分类及特比萘芬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类 |
引言 |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1.1 菌株来源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1 培养基的制备 |
2.1.1 PDA培养基制备 |
2.1.2 SDA培养基制备 |
2.1.3 尿素酶培养基 |
2.1.4 土温80培养基 |
2.1.5 角蛋白酶培养基 |
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 PCR扩增 |
2.3.1 PCR引物 |
2.3.2 PCR反应体系 |
2.3.3 凝胶电泳及PCR产物纯化 |
2.3.4 测序分子鉴定 |
2.3.5 多位点序列分析 |
2.3.6 基因组比较 |
2.4 表型分析 |
2.4.1 菌落形态学 |
2.4.2 尿素酶试验 |
2.4.3 土温80试验 |
2.4.4 角蛋白酶试验 |
2.4.5 毛发穿孔试验 |
2.4.6 交配试验 |
3. 实验结果 |
3.1 基因序列的进化分析 |
3.2 表型特征 |
3.2.1 菌落的形态特征 |
3.2.2 Tween-80试验 |
3.2.3 毛发穿孔试验 |
3.2.4 蛋白酶试验 |
3.2.5 尿素酶试验 |
3.2.6 交配试验 |
4. 讨论 |
5. 实验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特比萘芬耐药机制研究 |
引言 |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1.1 菌株信息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1 培养基的制备 |
2.1.1 PDA培养基制备 |
2.1.2 配置2×RPMI 1640溶液 |
2.1.3 配置药敏试验药物 |
2.1.4 配置含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的1640RPMI凝胶 |
2.2 配置药敏板 |
2.2.1 药物原液配置 |
2.2.2 配制菌悬液 |
2.2.3 加样培养和判定结果 |
2.3 评价粗筛选耐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的菌株的方法 |
2.4 角鲨烯环氧化物酶基因测序 |
2.4.1 基因组DNA提取 |
2.4.2 PCR扩增 |
2.5 评价耐药的稳定性 |
2.6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
3.2 角鲨烯环氧化物酶基因测序 |
3.3 评价固体培养基粗筛耐药菌株的有效性 |
3.4 三唑类药物的敏感性 |
3.5 评价耐药的稳定性 |
4. 讨论 |
5. 实验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论文相关综述:皮肤癣菌耐药趋势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非论文相关综述 抗真菌药在特殊人群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与学术交流情况 |
致谢 |
(6)二硫化硒洗剂联合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抗真菌药物在足癣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乳膏治疗泛发性皮肤癣菌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皮肤癣菌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石家庄地区321例2型糖尿病患者足浅部真菌感染患病率及易感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入选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诊断标准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综述 足浅部真菌感染治疗进展 |
1 足癣 |
1.1 局部外用药治疗 |
1.2 系统药物治疗 |
2 甲真菌病 |
2.1 局部外用药治疗 |
2.2 系统药物治疗 |
2.3 物理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 一般情况 |
二、 个人经历 |
(9)海棠丁香凝胶治疗手足癣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剔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结果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疗效 |
讨论 |
1.1 传统医学对手足癣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手足癣的认识 |
1.3 立论依据 |
1.4 研究结果分析 |
1.5 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手足癣中医药外治法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海棠丁香凝胶治疗手足癣的临床观察表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10)伊曲康唑口服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判定[6、7]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四、联苯苄唑凝胶治疗皮肤癣菌病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部分新型外用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研究进展[J]. 陈雪雯,陈裕充,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22(01)
- [2]口服特比萘芬治疗手足癣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 陈华. 当代医学, 2021(34)
- [3]伊曲康唑两种口服方案联合外用药治疗手足癣的疗效观察[D]. 陈锦纯. 汕头大学, 2021(02)
- [4]硫康唑纳米乳对体癣豚鼠模型的疗效观察与皮肤药动学研究[D]. 宁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5]须癣毛癣菌复合体分类及特比萘芬耐药机制研究[D]. 孔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二硫化硒洗剂联合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疗效观察[D]. 陈杰.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7]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乳膏治疗泛发性皮肤癣菌病疗效观察[D]. 杨婷.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8]石家庄地区321例2型糖尿病患者足浅部真菌感染患病率及易感因素研究[D]. 周静.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9]海棠丁香凝胶治疗手足癣的临床观察[D]. 梁爽. 三峡大学, 2019(06)
- [10]伊曲康唑口服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临床疗效观察[J]. 强勇. 皮肤病与性病,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