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求卓越——采访苏州迅达电梯有限公司新总裁王宁博士(论文文献综述)
黄丹[1](2020)在《迅达高速电梯广深地区竞争战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力建设,深圳、广州等城市的电梯市场需求量迅速增长,成为全球各大电梯供应商争相角逐之地。作为全球最大高速电梯供应商之一的迅达电梯在竞争剧烈的环境中要继续保持其业务增长,高速电梯作为迅达核心竞争产品承担了责无旁贷的重任。但近年广深地区经营情况显示迅达高速电梯销售情况并不乐观,引发了管理层对迅达高速电梯现行的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质疑:“高速电梯竞争战略是不是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是高速电梯战略执行力出了问题吗?”因此,确定高速电梯现行竞争战略的正确性,找出迅达高速电梯现行竞争战略的问题所在是迅达实现高速电梯业务增长目标的当务之急,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将采用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方法,重点对迅达高速电梯现有的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正确性从内、外部环境进行研究,解答管理层首要质疑的问题。首先,主要采用PEST模型对大湾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四要素进行分析,并从市场需求量及竞争格局对广深地区高速电梯的产业环境以及采用五力模型对广深地区的竞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从外部环境的角度判断迅达高速电梯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正确性;接着,本文通过分析迅达内部资源和内部能力的现状,总结迅达内部条件应对市场挑战的优势和劣势,从内部条件的角度判断迅达高速电梯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正确性;最后,结合SWOT发展战略组合确定了迅达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正确性判断结果。在得出高速电梯现行竞争战略正确性判断结果后,进一步找出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本文继续从迅达企业战略共识、战略协同、战略控制和企业文化四个方面分析迅达广深地区高速电梯战略执行力并判断其有效性,指出迅达在战略共识、管理协同、及流程控制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迅达高速电梯竞争战略执行不力。最后,针对执行力存在问题,提出提高适应环境能力、优化组织架构、提高管理者战略执行力以及加强企业文化引领作用四个对策措施,促进提升迅达高速电梯战略执行力以提升实现高速电梯业务增长可能性,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提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李知亦[3](2019)在《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以《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题材纪录片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中国也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但是国际受众对于中国的了解相对有限,一些国际媒体对中国形象存在误读和扭曲,甚至宣扬“中国威胁论”恶意抹黑中国形象,中国需要提升自己的国际传播能力。中外合拍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就发挥着国际交流传播的作用。现阶段,中外联合制作已经成为中国纪录片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综合叙事学和国际传播学相关理论,运用案例分析、文本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在梳理中外合拍纪录片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为典型案例,对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进行分析。从内容、渠道、受众、产业、国家形象等方面为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提出策略性建议。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现有研究,并为纪录片实践提供借鉴。本研究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问题与方法、研究框架等。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辨析研究涉及的概念,对相关理论和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第二章为历史梳理部分,笔者将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分成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初步繁荣阶段,并分析其阶段特性和代表作品。第三章,笔者对《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国际传播的内容策略进行分析,结合叙事学和国际传播学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描述性工具、引述性工具和资料性工具三种分析工具,从选题、叙事、影像、声音、剪辑五个方面对案例进行分析。为了使研究更具针对性,笔者选择《厉害了我的国》作为辅助性案例,与《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进行局部性比较研究,分析相似题材纪录片在国际传播和对内传播时不同的侧重点。第四章,笔者将上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借鉴其他具有优秀国际传播效果的影视作品,从内容、渠道、受众、产业、国家形象等方面提出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为之后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借鉴。
王纾然[4](2018)在《近代上海女性教育与职业生涯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初,随着维新运动的开展,女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走出闺阁,走向学校和职场,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而这一变化在上海这一近代大都市尤为剧烈和多样。本研究所要探究的,是学校与职场向女性打开之后,近代上海女性的教育生活与职业生涯是如何开展和演变的。通过描述和分析近代上海女性教育与职业生涯的图景,探讨在20世纪上半叶的变迁中,女性生活空间延展和人生轨迹改变的过程。本文讨论的主要是普通上海女性如何进入近代教育和近代职场,她们接受教育和从事职业的图景如何演变,以及教育是如何作用于女性的职业生涯和自我实现的历程等问题。研究时间跨度为1900年至1949年,以上海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为起点,下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本研究所涉及的女性群体以占近代职业女性大多数的中下层女性为主,探寻沉默的普通女性的教育和职业生涯。除绪论外,正文部分共四章,第一章以城市与社会性别及女性教育的关系为视角,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考察近代上海女性社会性别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意在说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女性社会性别的重塑,描述近代上海女性教育与职业的概况,并试图寻找女性在其中的自我诠释。第二章研究的对象是近代教育中的女教师,她们伴随近代教育而成为职业教育者,又在这一传统与现代兼具的职业中表现出多重特性。第三章主要分析随着近代城市发展出现的商业、医护、公用事业等新的职业领域中的女性教育与职业状况,展现新的职业女性阶层的生态样貌。第四章记述在近代工业中成长的以纺织女工为代表的产业女工,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她们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极其匮乏,却参与了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意义上获得了自我实现和解放。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叙事研究法和口述史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有选择地访谈了14位曾在1949年之前接受教育或工作的普通女性或他们的配偶,他们的职业有产业工人、教师、职员、医护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在他们的叙述中可以生动地再现近代女性教育与职业生涯的几个片段和侧面。本研究试图在相关领域丰富的成果基础上,将近代女性置于时代和社会嬗变的大背景下,从接受教育和从事职业的女性的主体视角描述女性的教育过程和职业生涯,以第一手口述和原始档案还原部分的真实历史,为理解教育与女性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一种新的可能。近代上海普通女性教育与职业生涯的图景,是上海城市大历史和女性大历史的组成部分。它相伴城市和时代变迁而生,又推动和改变着历史的轨迹。在近代上海女性教育与职业演变中,女性的社会性别和社会角色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女性在教育中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和自我的重塑,她们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找回了自己在教育中的位置。不同行业的女性的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迥异。教育与医疗是社会留给女性相对宽容的职业空间,为此进行的女性教育有比较完备的专业性,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直接而紧密。而在此之外的职业女性,她们的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她们伴随城市职业生态近代化的过程出现,为近代上海提供了生动的职业样本。教育对女性职业和女性自我发展的作用是多样化的。在近代上海这样一个新旧并存并急速变迁的都市里,女性对自我认知的矛盾与困惑表现得尤为集中。女性本身对自我的认同和认知在不断蜕变,女性自我意识在教育和职业场景中的唤醒是一个充满纠结的过程。但最终女性在社会转型中实现了自我救赎,逐步接近了女性对教育的自主权,对性别角色的主动权,对职业生涯的选择权。
王凯[5](2015)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当代美国华裔文学》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华裔文学正经历着新的变化。随着9·11事件的发生,文化和族裔的问题日益突显,反对多元文化的新保守主义也出现了重新抬头的趋势。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语境下,美国华裔作家开始以他们的文学作品体现多元文化主义的特征。多元文化主义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权运动以后,兴起、发展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真正得到广泛的关注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然而,在学术界,人们历来对多元文化主义持有不同的看法。其反对者指责多元文化主义突显肤色和种族的做法是不利于社会团结的,他们担心过多的强调差异会导致社会的分化和矛盾。然而,多元文化主义的支持者却不这么认为。对他们而言,多元文化主义有利于摆脱文化间的不平等,承认不同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有利于保护少数族群和少数族裔的文化和应有的权利。争议固然存在,但双方还是存在着共识之处:即多元文化主义所提倡的是文化的平等和包容。故此,本文将选取学术界的这一共识,以多元文化主义为研究视角考察美国华裔文学在21世纪的新趋向。哈金(Ha Jin,1956-)、谭恩美(Amy Tan,1952-)和任璧莲(Gish Jen,1955-)既是美国华裔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又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家。纵观他们以前的作品,这三位作家可谓是各具特色。在对文化的观察上,哈金是以中国移民的视角观察中国,谭恩美是以中美文化差异的视角观察中国和美国,而任璧莲则是以多元文化的视角观察中国和美国。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三位作家都出版了个人的新作,其中,既包括虚构类作品,又包括非虚构类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虚构类作品都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体现出了以文化平等和包容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想。而非虚构类作品不仅表现出了他们在体裁上的突破,还道出了他们的创作思想。故而,本论文分别选取每位作家的一部虚构类作品和一部非虚构类作品为研究对象,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他们在小说创作上的新特点,而对非虚构类作品的研究则旨在阐释他们在创作上发生变化的原因。论文研究内容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部分共三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简述了多元文化主义、本论文研究的国内外现状、意义和目的。第一章以哈金的《自由生活》和《移民作家》为研究对象,着重指出了哈金处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和两个世界之间的边缘位置。重要的是,这种边缘的位置不仅赋予了他独特的观察和再现视角,更赋予了他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使他成为了一名与权势对立、与文化霸权对立的作家。故此,在他的第一部美国小说《自由生活》中,哈金将视角转向了美国,着重关照了美国梦、美国的社会问题等重要议题。《移民作家》是哈金的第一部非虚构类作品,这在哈金整个的创作中,也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这部散文集和《自由生活》以不同的体裁阐述了哈金关心的身份、语言以及家乡的问题。对移民作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的关注体现了哈金对多元文化的思考。第二章以谭恩美的小说《拯救溺水之鱼》和散文集《命运的反面》为研究内容,主要分析了母亲的病故、个人的患病以及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对谭恩美创作上的影响。和谭恩美以前的作品相比,《拯救溺水之鱼》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突破。一方面,这篇小说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族裔背景和性取向,体现了多族裔和多元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该小说在主题上探讨了政治与媒体的共谋关系,鲜明地体现了凯尔纳(Douglas Kellner,1943-)论述的媒体奇观理论。而从《命运的反面》中可以看出,疾病和死亡使谭恩美对生命和苦难有了新的认识。同时,9·11事件这场巨大的灾难则开始让她思考苦难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因素。第三章主要以任璧莲的《世界与小镇》和《虎书:艺术、文化和互存的自我》为论述对象。《世界与小镇》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第一部反映9·11事件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任璧莲透过对柏拉图哲学思想以及对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的挪用,一方面揭示了文化霸权和文化漠视的原因,突出了其主张多元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拉近了她的作品与文学经典的距离,突出了这部小说的普世性主题。而《虎书:艺术、文化和互存的自我》则是任璧莲的首部文化评论集。在这部作品中,她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分别从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的角度比较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并借此阐明了文化共存的立场。论文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在9·11事件的影响下,文学界对多元文化主义有了更多的关注。其中,美国华裔文学也渐渐体现出了这一新的特点,正越来越明显地在文化的意义上扮演着抵抗话语的角色。它所挑战的是漠视他者文化的文化霸权,而它所宣扬的则是一种以文化平等、文化包容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主义价值观。在后9·11时代的今天,面对新保守主义对多元文化的巨大挑战以及对族裔问题的负面影响,这种抵抗的话语愈加显得举足轻重。
姜洪峰[6](2014)在《岛津公司试验机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岛津公司作为一个着名的日本仪器供应商,从1956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市场开拓和发展。但是试验机器部作为岛津公司的一个部门,由于在中国的销售业绩占总公司的业绩的份额比较小,所以在中国的资金、财务、技术支持等投入不够,加之日本本部对于中国市场的不够重视,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的更新缓慢,导致面对着复杂的竞争环境和严酷的政治环境,虽然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会,但是更多的是面临各种严峻挑战,既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但是同时也存在巨大的生存和发展隐患。作者通过与代理商合作召开技术交流会和请同事协助展开市场问卷调研,获得了宝贵的一手数据;通过查阅资料和对于业内人士的采访,获得了大量的二手数据;并对于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分析了中国试验机行业的宏观环境和市场需求,并从国内外主要竞争厂商、严峻的政治环境、严重的人员短缺等不利因素,分析了岛津公司试验机器部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态势;详细剖析了试验机器部的发展现状、市场状况、存在的问题等内部环境,并对影响试验机市场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价,做出了市场营销战略的SWOT分析。根据SWOT分析得出的结论,明确了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的目标,为抓住发展机遇,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提出了优化当前营销策略的一系列措施:根据公司的产品特点和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实行差异化经营;根据面前的销售手段单一的弱点,详细规划了公司的人力资源计划和人事、业绩考核制度,以激励员工的销售积极性;通过以上各种战略的实施,最终达到与客户建立稳定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后,作者在假设该策略如果可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下,对于岛津公司试验机器部未来的三年的发展做出了预测,但是作者也提出了目前的营销战略和市场预测都是建立在目前的各种内外环境基础之上的,具体的情况需要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的调整。
秦文宏[7](2013)在《风险场域的建构—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领域的相关行动和事实》文中提出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业经过近十年的非理性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风险。首先,房价经过多年的上涨,已经让普通民众难以承受。高房价助长短期投机行为,挤压实体经济空间,加大金融体系风险,抑制社会创新能力,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同时,高房价洗劫普通民众财富,推动社会两极分化,加大民众生活压力,积聚社会消极情绪,激化各种社会矛盾。其次,中央和地方针对高房价的调控不断失败,房价越调越涨,民众对房价和政策失去预期,对政府作为越来越失去信心。尤其是2010年以来,高房价风险更加突出,与之伴随的是,岌岌可危的资金链条、风声鹤唳的断供退房、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危机四伏的国民经济,这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房地产领域的风险状况。如今,房地产发展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房价泡沫如果继续膨胀,更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将等在前面;房价泡沫一旦破裂,对中国经济和民众生活而言都将是不可承受之轻。也就是说,房价无论进与退,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除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之外,中国房地产领域还存在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2003年以来的华夏大地无处不在关注“买房卖房”,“房价问题”介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房地产泡沫与风险”也成了网络媒体乃至街头巷议的热点话题,而且,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经验中,中国房地产领域包含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布满了各种利益和权力的争斗,是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行动领域。换言之,2003年以来的整个中国,由于长期围绕房价泡沫及其风险话题所进行的讨论、争论和谈论,已逐步形成一个舆论上的公共领域——即以“房地产风险”为话题的公共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日常实践的发展,这一公共领域的影响力日渐放大,逐步从舆论层面渗透到普通民众趋于同一的价值追求、利益索求、本体性安全、心理预期、社会交往等层面,助推了民众对“房地产风险”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以及论争的频度和烈度,“房地产风险”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房地产风险”的观念和“房地产风险事实”在人们的经验和记忆中的位置日益巩固,已经在人们的心目中日益固化、客观化、结构化,逐步形成了“中国房地产风险场域”。于是出现了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层面: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风险的来源问题,即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风险形成过程中的社会性(行动性)致因问题,其中关涉中央、地方、精英、大众、资本力量、媒体力量等多个层面的行动者相互竞争中的行动逻辑问题及其行动的效果问题。第二层面: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建构问题,也就是风险行动和事实如何结构化的问题,其中包含风险的扩散和传播的机理问题及风险场域形成过程中的行动逻辑问题。两个方面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房地产风险是房地产风险场域形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本文将从研究“房地产风险来源”问题开始,但重点在于解释“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建构”问题。针对房地产风险来源问题,本文主要从制度和行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针对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建构问题,本文首先采用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作为本研究的主要解释工具,用以解答中国房地产领域内的风险行动和风险事实如何结构化的问题;其次采用符号互动理论作为辅助性解释工具,用以分析房地产风险场域形成过程中所出现的对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建构具有助推作用的“批判性风险话语公共领域”的形成和运作过程。针对房地产风险、房地产风险行动、房地产风险符号、房地产“表意面相”的建构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房地产领域“支配面相”的建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过程经历-观察法”、访谈法进行研究。针对房地产领域“合法化面相”的建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历史比较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传统制度(含房地产)遭遇现代化(市场化)进程而衍生出诸多非预期的风险,同时,房地产领域各方行动者的“策略”行动带来诸多非预期的风险。研究表明,2003年以来的中国房地产领域是一个有缺陷、不健全、不确定的结构性领域。首先,在中国房地产领域正常“支配面相”的建构上,一方面,因为传统制度原因,如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分税制及其土地垄断制度等,导致土地、住房、公共设施和服务、出让金、利润、税收等在分配上的极端不平等现象,也就是说,其支配性资源在市场流动过程中处于极端失衡状态;另一方面,由于权变性、策略性的房地产政策,如限贷、限购、限价、限外、限土地等调控措施,导致房地产市场支配性资源的流动处于持续僵化甚至堵塞状态。这两方面原因导致近十年的中国房地产领域正常“支配面相”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其次,在房地产领域正常“合法化面相”的建构上,由于近十年来中国房地产的政策方向一直是权变性的,政策内容和手段一直是策略性的,始终不能形成一个一以贯之的、稳定的政策计划,或者说,政策这种规范“模态”始终变幻莫测,导致近十年的中国房地产领域正常“合法化面相”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正因为近十年中国房地产领域正常的“支配面相”和“合法化面相”的持续缺失,致使中国房地产领域一直处于一种不确定的风险状态,以至于中国房地产领域自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风险场域。同时,研究表明,近十年的中国房地产领域的风险越积越多,房地产风险符号越积越多、越来越明显,专家、民众、官员及房地产商等利用房地产风险符号进行互动的次数越来越多,互动频率也越来越高,人们利用现代传媒进行房地产风险符号的传播、互动而形成的“批判性的风险话语公共领域”也越发形成气候。由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在中国房地产领域逐步建构出了房地产风险场域“表意面相”。说到底,房地产风险场域“表意面相”最终还是行动者对房地产领域正常的“支配面相”和“合法化面相”的缺失所衍生风险的广泛关注和持续反应的结果。总之,近十年来的中国房地产领域,由于其正常的“支配面相”和“合法化面相”的建构失败,它变成了一个有缺陷、不健全、不确定的结构性领域,即变成了房地产风险场域。随之而来的,是“表意面相”的逐步生成和日益凸显,进而促进了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再建构。
邱宝林[8](2012)在《新世纪中国青年导演电影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文中指出中国电影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产业,青年导演是中国电影的有生力量,承载着传播中国文化、塑造现代精神的重要责任。新世纪以来,中国青年导演的电影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恰恰能够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与趋势,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值得深入研究辨析的传播课题。因此,本论文聚焦新世纪中国青年导演群体,纵轴上以2000――2011年为时间背景,横轴上,以内地、香港与台湾为论述空间,力图打破单一分化的研究视角,以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辩证思路出发,建立起宏观统一的华语电影视野,深入透析三地电影在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消费文化夹击下凸显的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本论文主体共有六章,加导言和结语共为八个部分。导言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话语与话语分析的文献回顾与述评,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意义与框架进行阐释。第一章电影话语分析理论:定义辨析与分析要素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课题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话语”、“电影话语”进行定义辨析,一方面是从“话语”这个核心概念出发,系统清晰梳理本文涉及的重要理论资源――(CDA)批评的话语分析的发展过程及主要理论观点,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一个扎实的理论背景;另一方面是清晰阐释“电影话语”的内涵,初步建立电影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本论文将话语分析应用到电影研究的方向。第二部分是对三地青年导演电影话语的分析要素进行阐释。首先是对其话语主体――三地青年电影导演的群落特征进行阐释。其次是对其电影话语生产与传播的政治、资本、文化、受众语境进行系统论述。第二章历史话语再读:宏大叙事与主体重塑本章聚焦历史话语类型进行专题性的话语文本与语境研究,论证归纳出三地青年电影导演的历史话语表达存在宏大叙事历史观映照下的话语调和、文化自审情结透射下的话语混淆、消费文化法则支配下的话语背离这三种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深入考察其话语表征形成的社会文化动因,立足三地文化融合语境透析青年电影导演的历史话语加工和社会认知,指出其对历史话语的加工策略为意识操纵下的历史主体置换。第三章写实话语建构:两种外壳与一脉悲歌本章针对写实话语类型进行专题性话语文本与语境研究。本论文探讨的写实电影话语在内容上基于对当代社会生活细致严谨的观察,通过描绘社会边缘人群的生活处境反映当下社会现状,试图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现实世界。在话语形态上却又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运用纪录片的摄制手法,假借原生态化的演员、方言等非虚构元素创造虚构故事,使得电影呈现出一种粗糙可信的写实风格,节奏上也相对沉重。另一种影像风格可称之为“诗意的写实”。它们不是生活流的细琐铺排,而是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和画面影调,呈现出一种带有个人色彩的风格化诗意。第四章都市意义生产:双重镜像与空间变奏本章是对都市话语类型进行专题性话语文本与语境研究。第一节是对两类都市话语表征――梦想舞台与冷酷丛林的辨析;第二节从公共空间理论出发,进入更贴近的话语实践分析,对都市影像中反复出现并具有特定意涵的四类典型空间――酒楼与茶馆(交际空间)、交通工具(游离空间)、大商场与小店铺(消费空间)、城市地标(象征空间)进行细致文本探析,进而审视其空间话语变奏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深切互动。第五章青春母题书写:叛逆逻辑与多棱视角本章是对青春话语类型的专题性话语文本与语境研究。在关于青春的话语表达系统中,特立独行的“叛逆”成为凸显的叙事母题,又因社会文化语境的迥异而呈现出多彩的话语表达特征。内地青年导演对于叛逆母题的书写态度更为决绝,以毁灭性的死亡结局与极端化的人物符号来彰显青春话语主体与主流文化体系的彻底决裂;香港青年导演则在消费主义逻辑的掌控下,采用荒诞与冷酷的双面话语策略来书写叛逆母题,折射出香港文化身份的尴尬游离;台湾青年导演则将叛逆母题深埋于压抑晦涩的话语外壳下,以貌似沉默实则激荡的书写姿态回应主流社会对青年主体的高压与操纵。在具体剖析三地导演对于叛逆母题的话语表达策略基础上,本章进入语境透析,审读其母题书写逻辑与三地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紧密联系。第六章本土营销与海外传播:商业语境与全球视野本章着重研究三地青年电影导演电影话语的营销传播状况。一方面是置身于消费文化语境下,青年导演的电影语篇作为大众文化产品,必须适应市场,进行系统有机的营销传播。目前青年电影导演话语本土营销的目的是将电影语篇包装成文化消费热点,成为特定阶段社会传播、人际传播中的公共议题。同时,该议题的设置往往是对某种话语意识的迎合甚至屈膝,能够折射出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另一方面,作为折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状况的重要话语载体,青年导演的电影语篇进入国际传播时承载着重要的时代责任,既要真实揭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层次和多维度,又要避免陷入国际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陷阱,沦为他者文化误读的工具。
闫寒英[9](2011)在《性别视域下的中国本土职场小说批评》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本土职场小说是近五年来兴盛于中国大陆的一种新小说类型,它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以及职业白领阶层的扩大相伴而生——具有浓厚的中国现代性色彩;同时职场小说的创作、阅读、表达的观念又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分野——具有强烈的性别意识形态性。将职场小说置于现代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宏观背景下,以性别视角切入研究,不仅能对中国本土职场小说进行横向的整体观照,还能对其进行纵深的文化意蕴探索。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理论与案例相融,在“审美现代性”与“性别诗学”的合力观照下,共同成就中国本土职场小说的当代形态与未来路向的探索!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五章。第一章讨论中国职业问题的现代性与性别视野:现代化导致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尤其是职业结构也发生嬗变,职业白领阶层的形成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实。在“职业白领”这一新兴阶层中,女性的数量与力量持续增长,依照“性别决策主流化”的趋势,有必要将性别视野与观点纳入对职业问题的研究。第二章对中国本土职场小说作出概述:在现代性理论框架下,分析职场小说热、职场小说兴盛的时代背景、特征及其文化功能。中国本土职场小说颇具现代“中国”特色:从写作来看,是新兴的白领阶层在为本阶层的文化代言及寻求身份认同;从读者阅读来看,是金融风暴酿就的职场危机的刺激与应急反应;从传播与销售来看,是消费主义与网络信息技术蝉联的结果。中国本土职场小说提供了实用、娱乐、励志三合一的文化功用,以及关于跨国资本的文学想象,也折射出了职场中的性别文化。第三章探讨中国本土职场小说中的性别观及性别意识形态:在对职场小说整体观照的基础上,以性别为视角,从女性主义、男权主义与爱情伦理三个维度对职场小说中的性别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女性主义是二十世纪以来研究性别问题最锐利的武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男性气质研究是当下女性主义研究的热点与新趋势,在女性职场小说中均得到了展现;而传统父权制在男性职场小说中被较多体现和认同,也有部分女性职场小说对男权制在姿态上呈“后女权”式的激进态度,其实质却是对男权制的趋附;谈论性别意识形态,必然会讨论两性间的爱情伦理,在职业生活主流化的白领阶层中,爱情与职场相互纠结与冲撞着,爱情被现代职场理性、功利与战斗性浸入与异化,而职场也因为爱情的濡染更显复杂。第四章是对中国本土职场小说进行基于性别意识形态的个案批评:撷取媒体公认的知名职场小说,甄别与评价其中显在与隐在的性别观念。通过对知名男女职场小说的具体解读,可以得出:男性职场小说既体现了“支配性男性气质”主导的“成王败寇”的二元对立式职场观,又体现了这种价值观在男性内部的自我颠覆,及生态职场理念的初步萌芽,同时也展示了男性之于女性的职业性别偏见是根深蒂固的。而女性职场小说既是对当代白领女性现实职场生涯的真实反映,也是一种关于“中产阶级”迷梦的集体想象;其中既有女性主义理想的高蹈,也有父权制的传播和“后女权”主义对父权制的趋附;更充满了性别身份的职业焦虑,以及对职场伦理(从它与人性相抵牾的角度来看)的迷茫、反思、探索与建构。第五章是探索审美现代性、性别诗学与职场小说未来走向的关系:将职场小说纳入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框架中审视,透视职场小说的内在矛盾;将“性别诗学”作为一种有力的分析与批判的武器介入,在审美现代性与性别诗学的合力观照下,为中国本土职场小说的未来走向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富有启发性的学理与实践路径。
张静[10](2010)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 ——以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际关系主体在经济、文化等主要领域面临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矛盾,在伦理领域亦是如此。从伦理角度探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变化是“伦理与国际事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程。跨国公司作为新兴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不仅是全球化的主力和动力,同时也成为全球化时代新矛盾和新进展的集中代表。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中也面临着伦理的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外部整合、预先设计的既有的国际规范并不能完全指导跨国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层出不穷的具体冲突。“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本文分析的主要框架。跨国公司伦理冲突不仅仅局限在企业内部,还涉及其利益相关者。本文以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历为例,从跨国公司与四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雇员、合作者/竞争者、消费者、政府)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揭示跨国公司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伦理冲突、伦理沟通与伦理融合。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活动中,会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发生不同的伦理冲突,典型伦理问题有劳工标准差距、管理伦理冲突、垄断等限制性商业行为、产品诚信、文化敏感度差异、信息透明度差异、税收与转移定价、产权与技术转让以及贿赂等。按照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伦理是可以建构的。冲突的程度越少,融合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跨国公司的经营。跨国公司出于开展国际商务的需要,必须建构起一种兼具全球性与地方性特征的跨国公司伦理体系,也即实现全球伦理与地方伦理的融合。在建构和融合的过程中,沟通的作用至关重要。跨国公司的沟通是一种战略沟通、国际沟通和跨文化沟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跨国公司进行的有效沟通必须是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它应该包括经过细分的沟通对象、灵活多样的沟通手段以及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沟通内容。跨国公司的沟通机制不仅对西方跨国公司进入其他新兴市场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对成长中的中国跨国公司“走出去”也有启示作用。
二、追求卓越——采访苏州迅达电梯有限公司新总裁王宁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追求卓越——采访苏州迅达电梯有限公司新总裁王宁博士(论文提纲范文)
(1)迅达高速电梯广深地区竞争战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 |
1.2.2 通用竞争战略理论 |
1.2.3 战略执行力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二章 迅达高速电梯现有竞争战略情况 |
2.1 迅达企业经营情况 |
2.1.1 迅达企业概况 |
2.1.2 迅达企业愿景和战略目标 |
2.1.3 迅达广深地区经营情况 |
2.2 迅达高速电梯现行的差异化竞争战略 |
2.2.1 品牌形象差异化 |
2.2.2 技术差异化 |
2.2.3 服务差异化 |
2.3 关于高速电梯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质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深地区高速电梯外部环境分析 |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广深地区高速电梯行业环境分析 |
3.2.1 高速电梯的发展 |
3.2.2 高速电梯的市场需求情况 |
3.2.3 高速电梯行业竞争情况 |
3.3 高速电梯行业的市场机会与威胁 |
3.3.1 高速电梯行业的市场机会 |
3.3.2 高速电梯行业的市场威胁 |
3.4 迅达高速电梯差异化竞争战略正确性判断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迅达电梯内部条件分析 |
4.1 迅达内部资源分析 |
4.1.1 品牌资源分析 |
4.1.2 人力资源分析 |
4.1.3 财务资源分析 |
4.1.4 技术资源分析 |
4.1.5 管理资源分析 |
4.1.6 供应链资源分析 |
4.2 迅达内部能力分析 |
4.2.1 研发、技术能力分析 |
4.2.2 质量管理能力分析 |
4.2.3 营销能力分析 |
4.2.4 客户服务能力分析 |
4.3 迅达应对战略挑战的内部优势和劣势 |
4.3.1 迅达应对战略挑战的内部优势 |
4.3.2 迅达应对战略挑战的劣势 |
4.4 迅达高速电梯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正确性判断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深地区迅达高速电梯竞争战略问题研究结果 |
5.1 迅达公司SWOT分析 |
5.2 迅达高速电梯差异化竞争战略判断结果 |
5.3 迅达高速电梯竞争战略执行力分析 |
5.3.1 战略执行力要素 |
5.3.2 经营与竞争战略共识度分析 |
5.3.3 企业经营与管理协同性分析 |
5.3.4 执行质量与进程控制力分析 |
5.3.5 企业文化与战略一致性分析 |
5.4 迅达战略执行力分析判断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促进迅达高速电梯提升战略执行力的对策措施 |
6.1 影响迅达战略执行力的因素 |
6.2 促进高速电梯提升战略执行力的对策措施 |
6.2.1 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
6.2.2 优化有利于战略执行的组织架构 |
6.2.3 提高管理者战略执行力 |
6.2.4 加强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以《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 |
1.4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理论梳理 |
1.4.3 文献综述 |
1.4.4 文献评述 |
第二章 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发展与变迁 |
2.1 中外合拍纪录片起步阶段(1979-2000) |
2.1.1 中外合拍初尝试,发展迅速 |
2.1.2 题材宏大,合作主体单一 |
2.1.3 抒情式解说风格 |
2.1.4 纪实风格初现,科教语态尚存 |
2.1.5 代表作:《丝绸之路》 |
2.2 中外合拍纪录片发展阶段(2000-2010) |
2.2.1 主题更加聚焦,边缘题材受欢迎 |
2.2.2 故事化叙事,情景再现等手段的创新应用 |
2.2.3 纪实风格凸显,动画特效等技术的使用 |
2.2.4 代表作:《西藏一年》 |
2.3 中外合拍纪录片初步繁荣时期(2010-) |
2.3.1 题材更加丰富,创作主体更加多元化 |
2.3.2 多元创作手法,航拍等新技术的运用 |
2.3.3 国际传播受到关注,合作诉求多元化 |
2.3.4 代表作:《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 |
2.4 小结 |
第三章 《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国际传播策略分析 |
3.1 选题策略:跨文化的共通性 |
3.1.1 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最大公约数 |
3.1.2 对于治国方略纵向与横向的解读 |
3.1.3 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状态 |
3.2 叙事策略: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
3.2.1 叙事者:国内外叙述者,建构他者认同 |
3.2.2 叙事视角:多元视角联合叙事 |
3.2.3 叙事时间:把握叙事节奏,合理压缩时间 |
3.2.4 叙事结构:内外结构配合,串联人物故事 |
3.3 影像与声音策略:多层次画面组合与世界性视听风格 |
3.3.1 影像分析:全方位影像呈现,蕴含东方美学 |
3.3.2 声音分析:烘托故事气氛,融合世界音乐 |
3.3.3 剪辑分析:蒙太奇的综合运用 |
第四章 结论与探讨 |
4.1 结论 |
4.2 探讨: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 |
4.2.1 内容策略: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
4.2.2 渠道策略:多管齐下,借船出海 |
4.2.3 受众策略:把握受众心理,提升受众体验 |
4.2.4 产业策略:促进产业升级,加快人才培养 |
4.2.5 国家形象策略:文化中国为主的立体化国家形象 |
4.3 研究贡献与局限 |
4.3.1 研究贡献 |
4.3.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1:《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叙述者统计表 |
附录2:《厉害了我的国》叙述者统计表 |
致谢 |
(4)近代上海女性教育与职业生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方法、视角与过程 |
第五节 研究结构和内容 |
第一章 城市、社会性别与教育 |
第一节 新城市与新教育 |
第二节 近代城市和教育的发展为女性带来的空间 |
第三节 社会性别在学校和职场的涵义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教育造就的女性职业教育者 |
第一节 女教师的职业与生活 |
第二节 女教师在学校场域的影响力 |
第三节 女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经济地位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职业引发的女性教育和阶层 |
第一节 经世适用的女性职业教育与女性职业 |
第二节 近代上海女性医护助产教育 |
第三节 社会性别和经济视角的女性职业者 |
小结 |
第四章 在近代工业中进行的纺织女工教育与职业 |
第一节 水路江南的纺织工业风景 |
第二节 纺织女工的日常生活 |
第三节 纺织女工教育的可能性和特殊性 |
小结 |
结语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产业女工访谈记录 |
二、教育工作者访谈记录 |
三、医护人员访谈记录 |
四、职员访谈记录 |
五、自由职业者访谈记录 |
(5)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
哈金:中国经验vs.普世经验 第一节 |
哈金小说创作的嬗变:从《辞海》到《战争垃圾》 第二节 |
《自由生活》:反省美国 第三节 |
《移民作家》:远离主流 第四节 |
以诗言志:论武男的诗 第二章 |
谭恩美:母女冲突vs.世界问题 第一节 |
谭恩美小说创作的嬗变:从《喜福会》到《接骨师的女儿》 第二节 |
《拯救溺水之鱼》:言说世界的问题 第三节 |
《命运的反面》:初探创作的转向 第四节 |
谭恩美的小说创作与母亲 第三章 |
任璧莲:族裔身份vs.文化比较 第一节 |
任璧莲小说创作的嬗变:从《典型的美国人》到《爱妾》 第二节 |
《世界与小镇》:反对文化漠视 第三节 |
《虎书:艺术、文化和互存的自我》:倡导文化共存 第四节 |
后9·11时代的新问题 结语 引用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岛津公司试验机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和理论应用 |
1.2.1 STP理论 |
1.2.2 SWOT分析和相关模型 |
1.3 研究的思路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1 二手资料收集 |
1.4.2 技术交流会 |
1.4.3 市场问卷调查 |
第2章 岛津公司试验机市场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岛津公司试验机在中国的竞争对手简介 |
2.2 岛津公司概述 |
2.3 岛津公司试验机的市场营销现状 |
2.3.1 岛津公司试验机器部概况 |
2.3.2 岛津公司试验机器部产品 |
2.3.3 津公司试验机器部业绩分布 |
2.4 公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2.4.1 营销战略不明确 |
2.4.2 销售区域划分不明显,低级别员工利益受损导致工作积极性低 |
2.4.3 销售人员力量不足,销售手段单一 |
2.4.4 市场宣传不够,品牌影响力逐步降低 |
2.4.5 总公司对中国市场重视不够 |
2.4.6 售后服务响应跟不上 |
第3章 岛津公司试验机市场营销的SWOT分析 |
3.1 岛津公司试验机市场营销的优势(S) |
3.1.1 生产技术技能优势 |
3.1.2 有形资产优势 |
3.1.3 无形资产优势 |
3.1.4 人力资源优势 |
3.1.5 组织体系优势 |
3.1.6 潜在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 |
3.2 岛津公司试验机市场营销的劣势(W) |
3.2.1 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的产品 |
3.2.2 对于市场需求反应迟钝,屡次错失良机 |
3.2.3 日本对中国市场重视程度不够 |
3.2.4 人力资源劣势 |
3.3 岛津公司试验机市场营销的机会(O) |
3.3.1 高端进口试验机需求趋势扩大 |
3.3.2 内地市场需求增长迅速 |
3.3.3 疲劳试验机需求市场扩大 |
3.3.4 人民币兑日元汇率降低 |
3.4 岛津公司试验机市场营销的挑战(T) |
3.4.1 中日之间紧张的政治关系 |
3.4.2 强大的竞争对手已经占领了大部分主要市场 |
3.4.3 国内试验机厂家的威胁 |
3.5 岛津公司试验机市场营销的SWOT矩阵及战略选择 |
第4章 岛津公司试验机器部市场营销战略的构建 |
4.1 细分市场方面 |
4.1.1 从产品的角度细分市场 |
4.1.2 从客户的角度细分市场 |
4.2 人力资源方面 |
4.3 研发能力方面提升 |
4.4 销售渠道和手段方面 |
4.5 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 |
第5章 市场营销战略方案的实施及未来发展预测 |
5.1 市场营销战略方案的实施 |
5.1.1 进一步树立价格竞争优势 |
5.1.2 加强部门内部管理 |
5.1.3 逐步开展团队的建设工作 |
5.2 试验机器部未来发展的预测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技术交流会调查表 |
附表二:市场调查表 |
致谢 |
(7)风险场域的建构—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领域的相关行动和事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的回顾和评述 |
一、 关于风险及其建构问题的研究 |
二、 关于风险行动和事实的结构化问题的研究 |
三、 关于风险的传播、扩散问题的研究 |
四、 关于房地产风险问题的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二章 研究的思路 |
第一节 研究视角 |
一、 主要理论工具 |
二、 主要概念工具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 分析策略 |
二、 分析框架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中国房地产风险:状况与定位 |
第一节 中国房地产风险史 |
第二节 2003 年以来的中国房地产风险状况 |
一、 高房价的风险 |
二、 高房价下跌的风险 |
第三节 中国房地产风险的合理定位 |
第四章 中国房地产风险——制度的问题 |
第一节 关于现有中国房地产制度缺陷的相关表述 |
第二节 与中国房地产风险相关的制度安排及其问题 |
一、 改革开放以来由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衍生的问题 |
二、 “单位制”消解带来的问题 |
三、 分税制下的土地出让制度及其问题 |
四、 保障性住房制度及其问题 |
五、 房地产领域的监管制度及其问题 |
第五章 中国房地产风险——行动的后果 |
第一节 2003 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领域的行动轨迹 |
一、 房价暴涨-持续调控阶段(2003 年上半年--2006 年底) |
二、 市场持续观望阶段(2007 年上半年--2008 年上半年) |
三、 “救市”阶段(2008 下半年--2009 年年初) |
四、 房价暴涨-严苛调控阶段(2009 年年初--2010 年下半年) |
五、 持续调控-市场观望阶段(2011 年上半年--2012 上半年) |
第二节 2003 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领域行动的特殊性 |
一、 行动角色的复杂性 |
二、 行动的策略性 |
三、 行动的信息不对称性 |
四、 行动缺乏全局性和战略性 |
五、 行动的风险性 |
第六章 中国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建构:表意面相的再生产 |
第一节 房地产领域的各种风险符号 |
一、 专家的表露 |
二、 官方的表露 |
三、 房地产商的表露 |
第二节 房地产风险符号的互动 |
一、 专家间论争性的互动 |
二、 权威(机构或专家)与民众的互动 |
三、 民众间的互动 |
第三节 房地产风险场域“表意面相”的形成 |
第七章 中国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建构:合法化面相的再生产 |
第一节 中国房地产领域的“政策”行动及弊端 |
一、 中国房地产领域是一个“政策”行动领域 |
二、 政策的角色 |
三、 中央政府房地产“政策”行动的特点和弊端 |
四、 地方政府房地产“政策”行动的特点和弊端 |
第二节 中国房地产“政策”行动中的问题——以 2006-2011 年的政策调控为例 |
一、 2006-2007 年的“政策”行动方向 |
二、 2008-2009 年的“政策”行动方向 |
三、 2010-2011 年的“政策”行动方向 |
第三节 房地产领域正常“合法化面相”的缺失 |
第八章 中国房地产风险场域的建构:支配面相的再生产 |
第一节 房地产领域支配性资源的宏观布局 |
一、 中央政府可掌握的支配性资源 |
二、 地方政府可掌握的支配性资源 |
三、 房地产商可掌握的支配性资源 |
四、 民众可掌握的支配性资源 |
第二节 房地产领域正常“支配面相”的缺失 |
一、 混乱的数据 |
二、 大相径庭的成本、利润数据 |
第三节 房地产领域支配性资源的微观流动 |
一、 “购房经历”发生的背景 |
二、 “购房经历”发生的缘由 |
三、 “购房经历”发生的目的 |
四、 “购房经历”采用的方法 |
五、 购房全过程 |
第四节 房地产领域“支配面相”微观建构中的问题 |
第九章 房地产风险与房地产风险场域:关系阐释 |
第一节 房地产风险与房地产风险场域:一种因果关联 |
第二节 房地产风险与房地产风险场域:一种逻辑关联 |
一、 从内容上分析 |
二、 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角度分析 |
第十章 总结与启示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启示和展望 |
一、 一个理论诉求 |
二、 两种类型风险的关系 |
文献目录 |
一、 中文部分 |
二、 外文部分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8)新世纪中国青年导演电影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文献回顾与述评 |
二、课题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一章 电影话语分析理论:定义辨析与语境梳理 |
第一节 话语与电影话语 |
第二节 中国青年导演电影话语的语境 |
第三节 话语主体:三地青年电影导演的群落划分与话语特征 |
第二章 历史话语再读:宏大叙事与主体重塑 |
第一节 宏大叙事历史观映照下的话语调和 |
第二节 文化自审情结投射下的话语混淆 |
第三节 文化消费法则支配下的话语背离 |
第四节 文化融合语境下的历史话语加工 |
第三章 写实话语建构:两种外壳与一脉悲歌 |
第一节 “社会写实”的当代话语表现 |
第二节 视听话语:写实影像的叙事技巧与艺术表现 |
第三节 萎缩的生存镜像,三地电影的话语价值 |
第四章 都市意义生产:双重镜像与空间变奏 |
第一节 扑朔迷离的双重镜像 |
第二节 双重都市话语中的空间变奏 |
第三节 话语指征下的“城市病症” |
第五章 青春母题书写:叛逆逻辑与多棱视角 |
第一节 毁灭性叛逆的青春话语 |
第二节 荒诞与残酷,两种青春话语的对立 |
第三节 从压抑到爆发,台湾青春话语的演变 |
第六章 本土营销与海外传播:商业语境与全球视野 |
第一节 本土营销的传播策略与社会意识 |
第二节 青年导演电影话语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突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后记 |
(9)性别视域下的中国本土职场小说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意义 |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 |
三、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一章 现代化与中国职业、职场新变 |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与白领阶层的形成 |
一、现代、现代性与现代化辨析 |
二、中国的现代化与社会职业结构嬗变 |
三、中国社会分层·中产阶级·白领阶层 |
第二节 职场现代性与职场性别 |
一、中国白领职场的现代性表现 |
二、"社会性别主流化"与职场性别问题 |
第二章 中国本土职场小说概述 |
第一节 职场小说的兴起 |
一、"职场小说"概念 |
二、类型小说与"职场小说"热 |
三、职场小说溯源—官场小说 |
第二节 职场小说兴盛的时代背景 |
一、白领阶层职场亚文化登场——关于职场小说的写作 |
二、金融风暴中的职场危机——关于职场小说的阅读 |
三、消费主义情境下的文学——关于职场小说的商业化传播 |
第三节 职场小说的文化功能 |
一、实用、励志、审美三合一的文本特征及功用 |
二、关于现代性与跨国资本的文学想象 |
三、职场小说中的性别文化 |
第三章 职场小说中的性别观及性别意识形态 |
第一节 女性主义与职场小说 |
一、"女性主义"及中国女性主义经典小说文本形式 |
二、职场小说中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展现 |
三、职场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展现 |
四、职场小说中的"男性关怀"意识 |
第二节 父权制与职场小说 |
一、"父权制"与伪父权制社会 |
二、后女权主义与父权制 |
三、职场小说中的男性职场刻板模式 |
第三节 职场小说中爱情与职场伦理的冲撞 |
一、男女职场小说对"爱情与事业"关系的不同诠释 |
二、关于"办公室恋情" |
三、职场爱情中的"阴谋"与"阳谋" |
第四章 基于性别意识形态的职场小说个案研究 |
第一节 男性职场小说个案研究 |
一、《圈子圈套》系列——"成王败寇"的职场逻辑 |
二、《输赢》——狼与羊的职场哲理 |
第二节 女性职场小说个案研究 |
一、《杜拉拉升职记》——"草根"女子的"中产阶级"梦想 |
二、《浮沉》——在男性世界中"沉浮"的"她者" |
三、《米娅,快跑》——关于职场生态主义的宣言 |
第五章 审美现代性、性别诗学与职场小说未来走向 |
第一节 审美现代性与职场小说 |
一、中国审美现代性及其四种范式 |
二、审美现代性四种范型在职场小说中的体现 |
三、中国传统美学资源对于建构职场小说审美、人文意蕴的独特价值 |
第二节 性别诗学与职场小说 |
一、"性别诗学"辨析 |
二、从西方"双性同体"的构想到东方"双性和谐"的理想 |
三、"双性和谐"的生态主义职场范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10)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 ——以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由来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基本观点、理论假设及研究方法 |
四、学理、现实意义与不足 |
五、结构安排 |
第一章 跨国公司伦理问题概述 |
第一节 跨国公司伦理的概念界定 |
一、全球化、跨国公司、伦理与沟通等基本概念 |
二、跨国公司伦理的定义、类型与特征 |
第二节 研究跨国公司伦理的理论基础 |
一、全球化的相关理论 |
二、国际关系的相关理论 |
三、企业伦理的相关理论 |
四、跨国公司伦理的相关理论 |
五、沟通的相关理论 |
第二章 跨国公司国际规范 |
第一节 跨国公司国际规范概述 |
一、伦理研究与规范研究的关系 |
二、跨国公司与国际规范的关系 |
三、跨国公司国际伦理规范的类型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国际规范的主要内容 |
一、国际政府组织关于跨国公司的主要规范 |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关于跨国公司的主要规范 |
第三节 跨国公司国际伦理规范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一、跨国公司与雇员的关系 |
二、跨国公司与合作者/竞争者的关系 |
三、跨国公司与消费者的关系 |
四、跨国公司与政府的关系 |
第三章 中国国内伦理及其背景分析 |
第一节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社会环境分析 |
一、中国的政治环境 |
二、中国的经济环境 |
三、中国的法律环境 |
四、中国的舆论环境 |
五、中国的文化环境 |
第二节 中国的传统伦理与现代演变—伦理环境分析 |
一、中国社会伦理的演变 |
二、中国经济伦理的演变 |
三、中国企业伦理的演变 |
第三节 西方传统伦理与中国传统伦理的比较 |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
二、制度中轴与伦理中轴(法与礼;理性主义与情义主义;合理主 义与权威主义) |
三、利益至上与伦理至上(利与义) |
四、贵和与竞争(中和与零和) |
第四章 跨国公司伦理冲突:以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历为例 |
第一节 跨国公司伦理冲突概述 |
一、跨国公司伦理冲突的定义与研究意义 |
二、跨国公司伦理冲突的类型 |
三、跨国公司产生伦理冲突的原因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内部伦理冲突的表现 |
一、劳工标准冲突 |
二、管理伦理冲突 |
第三节 跨国公司外部伦理冲突的表现 |
一、跨国公司与合作者/竞争者之间的伦理冲突 |
二、跨国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伦理冲突 |
三、跨国公司与政府之间的伦理冲突 |
第五章 跨国公司伦理融合与建构 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沟通 |
第一节 跨国公司如何应对伦理冲突 |
一、跨国公司应对伦理冲突的模式选择 |
二、跨国公司应对伦理冲突的具体原则 |
第二节 跨国公司伦理融合与建构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沟通 |
一、沟通概述 |
二、跨国公司沟通的特点 |
第三节 沟通对跨国公司伦理融合与建构的影响 |
一、沟通的信度 |
二、沟通的效度 |
三、沟通的限度 |
第六章 跨国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 |
第一节 跨国公司的内部沟通—与雇员之间的沟通 |
一、跨国公司内部沟通的准则 |
二、跨国公司内部沟通的方式 |
第二节 跨国公司的外部沟通—与东道国合作者/竞争者、 消费者、政府之间的沟通 |
一、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合作者/竞争者之间的沟通 |
二、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消费者之间的沟通 |
三、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沟通 |
第七章 跨国公司伦理冲突、沟通与融合研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
第一节 跨国公司与中国 |
一、“引进来”—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 |
二、“走出去”—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
三、跨国公司伦理问题的重要性 |
第二节 中国跨国公司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伦理冲突 |
一、企业诚信冲突 |
二、信息透明度冲突 |
三、社会责任冲突 |
四、管理模式冲突 |
第三节 跨国公司伦理沟通与融合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
一、理论启示 |
二、认识启示 |
三、机制与方法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追求卓越——采访苏州迅达电梯有限公司新总裁王宁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 [1]迅达高速电梯广深地区竞争战略问题研究[D]. 黄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以《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为例[D]. 李知亦. 厦门大学, 2019(08)
- [4]近代上海女性教育与职业生涯研究[D]. 王纾然.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5]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当代美国华裔文学[D]. 王凯.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8)
- [6]岛津公司试验机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姜洪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6)
- [7]风险场域的建构—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领域的相关行动和事实[D]. 秦文宏. 上海大学, 2013(12)
- [8]新世纪中国青年导演电影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D]. 邱宝林. 上海大学, 2012(07)
- [9]性别视域下的中国本土职场小说批评[D]. 闫寒英. 武汉大学, 2011(05)
- [10]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 ——以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历为例[D]. 张静.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