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人才开发管理中的十大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新月[1](2021)在《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当前,我国已经迈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人才质量与结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建设高水平的旅游人才队伍至关重要。“职教20条”、“双高计划”、“高职扩招一百万”等政策的实施,突出职业教育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旅游高职教育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亦如此。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高等教育不断成长,为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培养了大批人才。社会变迁视角下,旅游人才的培养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存在什么问题,有何特色,对当今的旅游人才培养有何借鉴意义,值得去探究。本研究从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切入,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个案,将其历程划分为起步与探索阶段(1979-1995年)、改革与发展阶段(1996-2005年)、提高与深化阶段(2006至今)进行研究,分析各阶段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动因,选取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与师资队伍几个主要要素,探索其发展演变,总结成绩与问题,揭示其人才培养特色。基于此,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为我国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启示。研究发现: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与完善的,有其自身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构建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方面,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依据产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在课程体系方面,聚焦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方面,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阵地,形成了多样的育人模式;在师资方面,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本着回顾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原则,借鉴其发展,旅游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向国际是必由之路,依托行业是办学思路,服务产业是目的所在。新时期,在文旅融合与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着众多挑战,结合旅游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新时期的挑战与要求,从政府、院校、企业三大主体出发,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为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黄志鹏[2](2020)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浙江省旅游人力资源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全省大花园”的全域旅游建设目标以来,浙江省全力推动旅游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使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浙江省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振兴、全域旅游、万村景区化等系列组合拳,旅游经济效率大幅度提升,旅游业跻身“万亿产业”行列。随着浙江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力资源问题逐渐凸显,日益成为旅游业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梳理现有旅游人力资源文献和浙江省旅游人力资源发展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全域旅游背景下浙江省旅游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对策。文章首先对旅游人力资源概念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旅游人力资源的概念、特点和相关的文献研究;接着,本文结合相关数据、调研结果和专家访谈成果,对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浙江省旅游人力资源现状从新特征、新诉求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浙江省旅游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方面的意见:扩大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建立科学的旅游人力薪酬激励体制;制定高端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政策;提高旅游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树立大景区的概念,在人力资源上以大代小,以强带弱。
蒋冰华[3](2018)在《中国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发展演变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加大,中国旅游教育机构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文通过整理统计1998-2013年旅游培训机构院校总数和在校生人数及行业培训总人数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法和图表分析法分析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旅游院校的院校总数及其在校生人数和旅游全行业培训总数的发展演变特征,作者发现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层次逐渐趋于合理,培训的人才层次逐渐提高,但是旅游教育机构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最后,作者提出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建议。
何凌[4](2017)在《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海南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如火如茶地进行,旅游业已成为拉动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海南旅游人才严重短缺、行业的人才需求与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之间存在“供需矛盾”等问题也严重地阻碍了海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海南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实施过程中,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是重中之重,而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将成为旅游人才队伍中的基础和主力军。本研究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海南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路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对旅游行业的供需现状调查,指出海南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存在问题,并基于胜任力模型对海南旅游人才职业能力的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海南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路径。该路径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团队、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等5部分的内容组成,各自以向心力、执行力、拉动力、推动力和保障力的形式产生作用。其中,确立在地化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起到统领作用,为向心力;综合化构建与实施课程体系是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执行力;打造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能迅速拉动人才培养的进程,为拉动力;校企深度融合拓宽人才培养平台,为人才培养推波助澜,为推动力;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工作是否以能力为导向的有效保障,为保障力。
农丽华[5](2015)在《我国中职旅游教育发展初探》文中指出通过分析目前我国中职旅游教育发展的整体现状,提出在中职旅游教育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建议国内中职旅游教育机构在今后发展中职旅游人才过程中,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学业成绩鉴定,提高师资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发展旅游行业协会,促进校企合作,以促进中职旅游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李芷逸[6](2014)在《中英旅游高等教育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高等教育也随之取得了较大成绩。近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虽然为旅游产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但与庞大的数量相比,旅游专业人才的质量却不容乐观,透过这一现象可以反映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还有望提高。从国内专家学者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和质量保障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直接影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学者们还不断通过将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与国外进行比较,详细分析、找出差异并借鉴成功经验,以促进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持续和健康发展。英国作为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又以教育强国着称,其旅游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我国学者对英国旅游高等教育的研究很少,中英两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仍是空白。本文通过比较中英两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寻找出差异并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的改进措施,以促进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中英两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再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和质量保障体系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两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差异,并针对诸多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这五个方面入手,提出具体改进措施。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培养目标模糊等问题,导致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因此要明确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将课程设置趋于素质导向,采用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还要打造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以确保教学的有效开展。保障教育质量最关健的因素在于要创建一套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旅游高等教育只有在质量得以保障的基础上,才能为旅游业培养出高质量的、市场所需的专业人才。
朱少双[7](2013)在《湖南省旅游人力资源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在旅游资源开发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湖南省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支柱产业部门。然而,随着旅游业在全国范围内的迅猛发展,湖南省旅游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要取得长远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不被复制和模仿的核心竞争优势。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性行业,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充分培养和利用人力资源,是湖南省旅游业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然而目前,政府部门及各旅游企业对旅游人力资源的统计、分析、培养、保留和利用与其能够发挥的价值极不相称。因此,如何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是湖南省旅游业发展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出发,针对目前旅游人力资源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情况,提出以湖南省为研究范围,试图通过对湖南省旅游人力资源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文章首先阐述了人力资源、旅游人力资源、旅游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其次,对湖南省2001年至2010年旅游人力资源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基本变化情况进行说明。通过对湖南省旅游人力资源与旅游经济增长变化曲线进行叠加分析,认为二者具有基本相似的变化态势。再次,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湖南省旅游人力资源总量与旅游经济增长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然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求取湖南省旅游产业主要部门人力资源状况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从合理提高旅游人力资源总量、优化旅游产业部门人力资源结构、提高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效益三个方面提出湖南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
李娇[8](2013)在《巩义市康百万庄园景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各个范围内的竞争,是效率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旅游行业也不例外。进入新千年以来,河南省巩义市的旅游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作为巩义市旅游业龙头的康百万庄园景区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巩义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之一。目前该景区在硬件方面不断提升,但软件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亟待提高。而人力资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康百万庄园景区的发展方向。该如何开发巩义市康百万庄园景区的人力资源?使康百万庄园景区的发展再上一台阶就显得迫在眉睫。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康百万庄园景区的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尝试性研究。通过对康百万庄园景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希望为康百万庄园景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针对性的合理优化建议和操作性对策。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为序言。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理论工具、研究方法,明确本文研究对象。第二章为巩义市康百万庄园景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大量引用目前康百万庄园景区人力资源的统计数据,从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薪酬水平等多个角度分析其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第三章为康百万庄园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总结康百万庄园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形成原因。第四章为巩义市康百万庄园景区人力资源开发应采取的策略。针对前面分析出的问题,从有助景区创A工作、加强现有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引进高端人才等方面提出康百万景区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袁媛[9](2013)在《中国旅游人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美称的旅游业,己经与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将旅游业提升至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旅游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一种新的矛盾出现并日益凸显,即旅游业蓬勃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与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供给匮乏之间的矛盾。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不仅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核心推动要素,也是国家与国家综合实力较量的竞争焦点。目前我国旅游人才队伍呈现出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结构失衡等问题,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培养和建设一支符合市场需求、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以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的切入点,基于旅游产业发展特征及对人才的需求,从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及培养历史入手,分析我国在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剖析背后的深层原因,总结影响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水平的相关因素,发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是其中的关键原因之一。通过对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类型与导向的剖析,以及对美国、瑞士、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旅游教育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与导向的比较,总结、借鉴国外的成功模式和实践经验,为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要创新旅游人才培养理念,围绕素质教育、能力提高、知识学习及技能培养,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适用型、全面发展型和创新复合型旅游人才。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从供求关系着手,提出改革现行“h”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H”型旅游学术研究及应用型人才双线培养模式,在其间搭建互通的渠道,使其均衡发展、互相渗透。通过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平衡发展的全新设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优势和兴趣,选择从事学术研究或应用型工作的职业发展方向,以解决应用型旅游人才短缺的问题。本文还提出,要以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旅游人才“通联式”培养体系。在教育的连贯性上,从纵向将不同层次旅游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实现人与教育的整合。在教育的综合与互补性上,从横向上将不同类别性质的旅游人才培养教育相结合,将学校教育(含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与生活无缝结合的终身教育。在教育获取的便利性上,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内容和方式,以满足人人受教育,人人皆有学习机会的需求。最后,本文基于上述观点和相关研究,构建了“H”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提出要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掌握为中心”到“以素质养成和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转变,并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及旅游行业发展情况,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研究建议。
赵雪璎[10](2012)在《宋城文化旅游人才开发模式剖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宋城股份作为中国文化演艺第一股,在开创着诸多行业奇迹的同时,其独特的旅游和文化演艺人才培养机制也正成为行业人才开发的模范,创新着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式。本文以人力资源实践为要,从完善人才发展规划、健全人才开发体系、岗位证书开发、建设人才管理制度、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开展校企合作六方面系统阐述独具宋城特色的人才培养和开发体系,以期对旅游和文化行业人才的开发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二、旅游人才开发管理中的十大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旅游人才开发管理中的十大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旅游业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
1.1.2 人才供需矛盾制约旅游业发展 |
1.1.3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变革 |
1.1.4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综述 |
1.4.1 概念界定 |
1.4.2 文献综述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个案选择 |
第2 章 从上海旅专看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演变 |
2.1 起步与探索阶段(1979-1995 年) |
2.1.1 旅游高职教育产生的背景 |
2.1.2 起步与探索阶段:积极探索 |
2.1.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
2.2 改革与发展阶段(1996-2005 年) |
2.2.1 旅游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因 |
2.2.2 改革与发展阶段:锐意进取 |
2.2.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
2.3 提高与深化阶段(2006 年至今) |
2.3.1 旅游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
2.3.2 提高与深化阶段:内涵式发展 |
2.3.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
第3 章 上海旅专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启示 |
3.1 上海旅专人才培养的特色 |
3.1.1 培养目标的特色 |
3.1.2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特色 |
3.1.3 教学的特色 |
3.1.4 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 |
3.2 上海旅专对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
3.2.1 面向国际是旅游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
3.2.2 依托行业是旅游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 |
3.2.3 服务产业是旅游高职教育的目的所在 |
第4 章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
4.1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与要求 |
4.1.1 旅游高职教育国际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目标 |
4.1.2 文旅融合给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带来新挑战 |
4.1.3 产教深度融合为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天地 |
4.1.4 新科技革命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 |
4.2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 |
4.2.1 政府层面 |
4.2.2 院校层面 |
4.2.3 企业层面 |
4.3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未来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上海旅专饭店管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沿革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全域旅游背景下浙江省旅游人力资源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 |
1.1.2 浙江省旅游业在浙江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
1.1.3 浙江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
1.1.4 浙江全域旅游的发展先试先行 |
1.1.5 浙江旅游人力资源发展滞缓于旅游业发展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基础及相关理论 |
2.1 旅游人力资源理论 |
2.1.1 国外旅游人力资源研究 |
2.1.2 国内旅游人力资源研究 |
2.1.3 文献评述 |
2.2 全域旅游人力资源研究 |
2.2.1 全域旅游的概念 |
2.2.2 我国全域旅游人力资源研究现状 |
2.2.3 浙江全域旅游人力资源研究现状 |
2.3 相关理论 |
2.3.1 资源基础理论 |
2.3.2 SWOT分析理论 |
2.3.3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4 人力资源规划理论 |
第3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浙江旅游人力资源新特征及新诉求 |
3.1 浙江省旅游人力资源新特征 |
3.1.1 全域旅游人力资源年轻化明显 |
3.1.2 全域旅游人力资源地区差异显着 |
3.1.3 全域旅游人力资源流动性强 |
3.2 浙江省旅游人力资源新诉求 |
3.2.1 全域旅游对人力资源数量的诉求 |
3.2.2 全域旅游对人力资源结构的诉求 |
3.2.3 全域旅游对人力资源素质的诉求 |
3.2.4 全域旅游对旅游新类型人才的诉求 |
3.3 浙江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的SWOT分析 |
3.3.1 浙江旅游人力资源的优势 |
3.3.2 浙江旅游人力资源的劣势 |
3.3.3 浙江旅游人力资源的机遇 |
3.3.4 浙江旅游人力资源的威胁 |
第4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浙江旅游人力资源发展问题及趋势分析 |
4.1 浙江全域旅游人力资源总体状况 |
4.1.1 浙江省全域旅游规模现状 |
4.1.2 浙江省全域旅游人力资源现状 |
4.1.3 浙江省潜在全域旅游人才资源 |
4.2 浙江旅游人力资源发展问题分析 |
4.2.1 浙江省旅游人才有效供给难以满足 |
4.2.2 浙江省旅游人才架构失衡,高端旅游人才匮乏 |
4.2.3 浙江省旅游人才流动率高,从业时间短的问题突出 |
4.2.4 浙江省旅游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低 |
4.2.5 浙江省旅游人力资源培训体制不健全 |
4.3 浙江省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分析 |
4.3.1 传统旅游产品解决多数人就业 |
4.3.2 全域旅游吸引高端旅游人才 |
第5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浙江旅游人力资源发展对策研究 |
5.1 扩大旅游人力资源总量 |
5.1.1 完善旅游人力教育办学机制 |
5.1.2 大力培养村镇居民成为旅游从业人员 |
5.2 建立科学的旅游人力薪酬激励体制 |
5.3 制定高端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政策 |
5.4 提高旅游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 |
5.5 树立大景区观念,在人力资源上以大带小,以强带弱 |
第6章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发展演变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的行业发展演变特征分析 |
1.1 旅游教育培训机构数量演变特征分析 |
1.2 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在校生规模演变特征分析 |
1.3 旅游全行业在职培训人员行业发展演变特征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的层次趋于合理化 |
2.2 旅游教育培训人才层次逐渐提高 |
2.3 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
3 发展建议 |
(4)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海南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对象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路线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旅游人才”的概念 |
二、人才培养模式 |
三、高职教育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高等职业教育理论 |
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
三、胜任力理论 |
第三章 海南高职旅游办学现状与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海南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办学现状分析 |
一、院校独立培养模式 |
二、院校合作培养模式 |
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
四、多主体联合培养模式 |
第二节 海南高职旅游人才的供需失衡现状分析 |
一、市场需求量大 |
二、用人单位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 |
三、企业对高职旅游毕业生的满意度欠佳 |
第三节 海南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存在问题分析 |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滞后 |
三、 忽视对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
四、师资力量薄弱 |
五、评价体系过于简单 |
第四章 基于胜任力理论海南旅游人才能力需求调查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胜任力指标的提取 |
二、胜任力要素重要性调查 |
第二节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一、显性胜任力要素结果分析 |
二、隐性胜任力要素结果分析 |
三、最需具备的胜任力要素分析 |
第三节 构造洋葱模型 |
一、洋葱模型的外部 |
二、洋葱模型的中部 |
三、洋葱模型的内核 |
四、洋葱模型总结 |
第五章 基于能力需求导向的海南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路径 |
一、向心力:确立在地化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
二、执行力:综合化构建与实施课程体系 |
三、拉动力:打造素质过硬的教师团医 |
四、推动力:校企深度融合拓宽人才培养平台 |
五、保障力: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与创新 |
一、结论 |
二、创新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5)我国中职旅游教育发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中职旅游教育发展现状 |
二、中职旅游教育面临的问题 |
( 一) 规模扩张快速, 但人才供求结构失衡 |
( 二) 中职学校定位不明确, 特色不鲜明 |
( 三) 封闭式管理限制了资源共享和优化 |
( 四) 师资力量整体不强 |
( 五) 毕业生就业问题 |
三、中职旅游教育发展的建议 |
( 一) 转变教学思想 |
( 二) 改革中职院校教学方式 |
( 三) 实现双向教学, 提高教学水平 |
( 四) 加强行业就业指导 |
(6)中英旅游高等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进程与文献回顾 |
(一) 国内研究状况 |
(二) 国外研究状况 |
三、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一) 研究内容 |
(二) 论文框架 |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中英旅游高等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 |
一、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 |
(一)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产生 |
(二)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 |
(三)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特点 |
二、 英国旅游高等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 |
(一) 英国旅游高等教育的产生 |
(二) 英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 |
(三) 英国旅游高等教育的特点 |
第三章 中英旅游高等教育的对比分析 |
一、 中英旅游高等教育的差异性分析 |
(一) 培养目标的差异性 |
(二) 课程设置的差异性 |
(三) 教学模式的差异性 |
(四) 师资队伍的差异性 |
(五) 质量保障体系的差异性 |
二、 差异的成因及其影响 |
(一) 差异的成因 |
(二) 差异的影响 |
三、 中英旅游高等教育对比分析的结论 |
第四章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改革的对策思考 |
一、 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
二、 建立素质导向的课程体系 |
三、 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
四、 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
五、 创建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不足 |
三、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旅游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Questionnair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
附录 C 旅游专业教师的调查问卷 |
附录 D Questionnaire for tourism professional teachers |
致谢 |
(7)湖南省旅游人力资源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旅游人力资源研究综述 |
1.2.2 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人力资源 |
2.1.2 旅游人力资源 |
2.1.3 旅游经济增长 |
2.1.4 旅游产业部门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系统论 |
2.2.2 生产要素理论 |
第3章 湖南省旅游人力资源与旅游经济增长基本状况分析 |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的选取 |
3.2 湖南省旅游经济增长变化情况分析 |
3.3 湖南省旅游人力资源变化情况分析 |
3.3.1 人力资源数量情况 |
3.3.2 人力资源质量情况 |
3.4 湖南省旅游人力资源与旅游经济增长基本变动态势分析 |
第4章 湖南省旅游人力资源总量与旅游经济增长因果关系分析 |
4.1 分析方法 |
4.1.1 单位根检验 |
4.1.2 协整检验 |
4.1.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4.2 计算结果 |
4.2.1 单位根检验结果 |
4.2.2 协整检验结果 |
4.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
4.3 结果分析 |
4.3.1 计算结果分析 |
4.3.2 原因分析 |
第5章 湖南省旅游产业主要部门人力资源状况与旅游经济增长关联度分析 |
5.1 分析方法 |
5.1.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概述 |
5.1.2 灰色关联分析基本步骤 |
5.2 计算结果 |
5.3 结果分析 |
第6章 促进湖南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 |
6.1 合理提高旅游人力资源总量 |
6.1.1 加强对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 |
6.1.2 成立旅游业人力资源信息中心 |
6.1.3 编制和完善旅游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
6.1.4 做好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引进工作 |
6.1.5 改善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环境 |
6.2 优化旅游产业部门人力资源结构 |
6.2.1 星级饭店要努力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
6.2.2 旅行社要加强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管理 |
6.2.3 旅游景区要着重提高人才的专业化水平 |
6.2.4 政府要采取措施引导旅游人力资源结构优化 |
6.3 提高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效益 |
6.3.1 建立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效益指标体系 |
6.3.2 提高从业人员教育和培训效果 |
6.3.3 创造人尽其才的岗位和环境 |
6.3.4 根据员工需求有效选择激励方法 |
6.3.5 加快旅游企业文化建设步伐 |
6.3.6 引导旅游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8)巩义市康百万庄园景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序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理论工具 |
1.3.1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
1.3.2 激励理论 |
1.3.3 双因素理论 |
1.4 研究方法 |
1.4.1 调查问卷法 |
1.4.2 实地调研法 |
1.5 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 |
1.6.2 不足 |
1.7 核心概念界定 |
1.7.1 人力资源的含义 |
1.7.2 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
1.7.3 巩义市康百万庄园景区人力资源的界定 |
2 巩义市康百万庄园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
2.1 巩义市康百万庄园人力资源现状 |
2.1.1 从业总量 |
2.1.2 性别结构 |
2.1.3 年龄结构 |
2.1.4 学历结构 |
2.1.5 外语水平 |
2.1.6 职业稳定性 |
2.1.7 薪酬情况 |
3 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巩义康百万庄园景区人力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1.1 缺少复合型中高端人才 |
3.1.2 整体素质及学历层次偏低 |
3.1.3 结构不合理 |
3.1.4 部分从业人员社会形象不佳 |
3.1.5 一线岗位人员流失严重 |
3.2 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人力资源意识淡薄 |
3.2.2 人力资源管理短期行为严重 |
3.2.3 旅游行业岗位缺乏吸引力 |
3.2.4 激励及评价体系不完善 |
4 根据未来五年该景区人力资源所需提出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
4.1 未来五年康百万庄园旅游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
4.1.1 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 |
4.1.2 各类人员需求预测 |
4.1.3 各层次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
4.1.4 各主要岗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
4.1.5 外语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
4.1.6 旅游新业态人才需求预测 |
4.2 加强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
4.2.1 提高旅游人力资源开发重视程度 |
4.2.2 建立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模式 |
4.2.3 完善景区人力资源的统计模式 |
4.3 改善景区就业环境 |
4.3.1 稳步推进队伍建设,提升行业管理成绩 |
4.3.2 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创新文化资源,推进创A工作 |
4.3.3 切实改善就业环境 |
4.4 强化康百万庄园景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
4.5 加大高端专业人才引进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国旅游人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二、 研究综述 |
(一) 旅游人才培养及旅游教育的总体性研究 |
(二)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构建研究 |
(三)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研究 |
(四) 旅游人才供需问题研究 |
三、 研究计划 |
(一) 研究内容及框架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创新点及预期取得的成果 |
(四) 研究中所面临的困难及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认识 |
(一) “旅游人才”的概念 |
(二) “旅游人力资源”的概念 |
(三)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
二、 理论基础 |
(一) 人力资源基本理论 |
(二) 管理与竞争理论 |
(三) 激励理论 |
(四) 教育理论 |
第三章 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及我国旅游人才现状 |
一、 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价值及旅游业的产业特征 |
(一) 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价值 |
(二) 新时期旅游业的产业特征 |
二、 新时期旅游业发展对新型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 |
(一) 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创新需求 |
(二) 新时期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新要求 |
(三) 中国旅游产业人才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三、 中国旅游人才队伍现状 |
(一) 中国旅游人才队伍状况定量分析评价 |
(二) 中国旅游人力资源队伍状况定性分析评价 |
(三) 中国旅游人才需求趋势预测 |
第四章 中国旅游人才培养问题及根源 |
一、 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教育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绩 |
(一) 旅游人才岗位教育(培训)发展历程 |
(二) 旅游人才学历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三) 旅游人才培养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
二、 旅游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认识 |
(一) 政府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学校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企业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三、 主要原因分析 |
(一) 制度性因素 |
(二) 观念性障碍 |
(三) 发展水平限制 |
(四) 人才培养模式因素 |
第五章 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分析及特点探析 |
一、 院校培养模式 |
(一) 单个院校培养模式 |
(二) 院校合作培养模式 |
二、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
(一) 以学校为主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
(二) 以企业为主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
三、 院校与政府、旅游组织等联合培养模式 |
(一) 院校与政府联合培养模式 |
(二) 院校与旅游组织联合培养模式 |
(三) 多方联合培养模式 |
四、 其他模式 |
第六章 国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及借鉴 |
一、 国外旅游人才培养及旅游教育发展概况 |
二、 美国模式——产学研一体的康奈尔模式 |
三、 瑞士模式——店校合一的洛桑模式 |
四、 澳大利亚模式——就业导向的 TAFE 模式 |
五、 德国模式——实践导向的“双元制”模式 |
六、 日本模式——产官学一体模式 |
七、 国外典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与借鉴 |
(一) 共同点 |
(二) 不同点 |
(三)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及路径 |
一、 创新旅游人才培养理念,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型旅游人才 |
(一) 坚持“以用为本”、为现实服务,培养供需对口的适用型旅游人才 |
(二) 注重素质能力与知识技能共同提升,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型旅游人才 |
二、 改革现行人才培养通道设计,构建“H”型旅游学术及应用型人才双线培养模式 |
(一) 旅游人才培养通道及模式设计的重要意义 |
(二) 现行“h”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弊端 |
(三) 现行“h”型人才使用及发展政策路径 |
(四) “h”型人才发展路径及培养模式的形成原因 |
(五) “H”型旅游学术及应用型人才双线培养模式的构建 |
三、 以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旅游人才“通联式”培养体系 |
(一) 旅游人才“通联式”培养体系构建的现实基础 |
(二) 旅游人才“通联式”培养体系的构建设想 |
四、 构建“H”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实现“两个中心”的转变 |
(一) 路径构建 |
(二) 路径解析 |
(三) 路径特点 |
第八章 中国旅游人才培养研究建议 |
一、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实现旅游人才工作的整体推进 |
(一) 建章立制:完善旅游人才制度体系 |
(二) 观念引导:树立正确人才观念导向 |
(三) 统筹规划:合理优化旅游人才布局 |
(四) 综合协调:多种手段加强协调监管 |
二、 深化校企合作,发挥主体作用,弥补教育短板,实现培养内容创新及方法创新 |
(一) 提振企业地位,促进旅游人才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
(二) 弥补教育短板,实现旅游人才培养内容及方法创新 |
三、 优化成才环境,构筑人才高地,培养使用结合,形成旅游人才的集聚效应 |
(一) 优化工作环境,打造旅游人才事业发展平台 |
(二) 优化生活环境,解决旅游人才后顾之忧 |
(三)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
四、 扩大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进行开放培养,推动旅游人才国际化进程 |
(一) 大力引智,积极“请进来” |
(二) 对外开放,大步“走出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10)宋城文化旅游人才开发模式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服务战略, 立足发展, 实施人才发展规划 |
1. 完善人才开发工作体系, 成立人才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
2. 加速专业人才的培育 |
二分类指导, 整体推进, 建立健全人才开发体系 |
1.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 不断加大内部人才培养力度 |
2. 以市场化为导向, 构建具有宋城特色岗位证书开发体系 |
3. 创新学习形式, 推动学习培训工作 |
4. 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关系 |
三抓好选人、用人、育人环节, 完善人才管理制度 |
1. 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
2. 完善部门工作绩效考核及KPI绩效管理体系 |
3. 完善宋城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 |
四完善多元化并蕴含宋城特质的企业文化建设 |
1. 大力培育对企业的认同感 |
2. 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 |
四、旅游人才开发管理中的十大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李新月.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全域旅游背景下浙江省旅游人力资源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黄志鹏.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3]中国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发展演变特征分析[J]. 蒋冰华.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05)
- [4]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海南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路径研究[D]. 何凌.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5]我国中职旅游教育发展初探[J]. 农丽华. 亚太教育, 2015(15)
- [6]中英旅游高等教育比较研究[D]. 李芷逸.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2)
- [7]湖南省旅游人力资源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朱少双. 湘潭大学, 2013(06)
- [8]巩义市康百万庄园景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 李娇. 郑州大学, 2013(11)
- [9]中国旅游人培养模式研究[D]. 袁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 [10]宋城文化旅游人才开发模式剖析[J]. 赵雪璎. 北方经济, 2012(10)
标签:全域旅游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人才培养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