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氢裂化技术综述

加氢裂化技术综述

一、加氢裂化技术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凡长坡[1](2021)在《石油化工工业加氢催化裂化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主要介绍了石油悬浮床加氢与石油沸腾床加氢两种催化裂化技术,对两种加氢裂化技术的应用现状、技术特点和经济指标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两者的研发新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石油的沸腾床加氢裂化技术仍然是目前最成熟的石油高效转化方式。石油悬浮床加氢催化裂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上不如石油沸腾床加氢催化裂化技术,但是相比于沸腾床加氢裂化技术的优势是具有比较高的转化率。

周鑫,陈春兰,赵辉,刘熠斌,陈小博,刘登峰,杨朝合[2](2020)在《敏感价格区间内中间基原油减压蜡油加工方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在50~100 USD/bbl(1 bbl≈0.133 t,以布伦特原油为基准)的国际原油价格下,对中间基沙特轻质原油-沙特重质原油(沙轻-沙重)的混合原油减压蜡油的不同加工方案进行了模拟研究,考察了流化催化裂化(FCC)、催化裂解(TMP)、催化柴油加氢-催化裂解(加氢-催化裂解,HTMP)和加氢裂化(HCR)对CO2排放、柴/汽比、基本化工原料和高价值产品收率等技术指标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原油价格处于中低价位(<80 USD/bbl)时,采用产物分布中丙烯和高辛烷值汽油的收率之和高达60%的加氢-催化裂解方案可以降低柴/汽比,实现最短的资金回收周期;对于炼-化一体化项目,采用加氢裂化方案可以获得最高的基本化工原料和高价值产品收率,当原油价格在中高价格(>80 USD/bbl)范围内,采用HCR方案可以提高装置的经济效益和抗油价波动能力。

徐彦磊[3](2020)在《Y分子筛改性及其对柴油裂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原油日趋劣质化、重质化与清洁油品质量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以及化工原料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氢裂化作为可以直接生产清洁燃料及调整产品的唯一技术手段成为炼化企业生产清洁燃料或者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的必经之路。加氢裂化工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加氢裂化催化剂的研发,催化剂的性能直接影响着加工产品的质量,因此加氢裂化催化剂的研发至关重要。Y分子筛具有独特的三维孔道结构,而且具有适宜酸性,因此成为了加氢裂化催化剂的优良载体。本论文以南开催化剂厂提供的工业Na Y分子筛为基础,首先对其进行了不同铵交换条件(铵离子浓度、铵交换时间和铵交换次数)的考察。Y分子筛的铵交换过程就是分子筛上的Na+离子被NH4+离子置换下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般Y分子筛超笼里的Na+离子先被交换下来,随着铵交换程度的进一步加深,Y分子筛方钠石笼里的Na+离子也被交换下来,在整个铵交换过程中Y分子筛六方柱笼里的Na+离子很难被交换下来,这是由于六方柱笼孔道直径很小,NH4+离子无法进入。考察结果表明通过控制铵离子浓度、铵交换时间和铵交换次数可以在保证Y分子筛骨架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将Na+离子置换出来,有效地降低Y分子筛的钠含量。在铵交换的基础上,本论文对Y分子筛进行了焙烧处理,考察了焙烧温度对Y分子筛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焙烧处理的考察结果表明,焙烧温度过高会导致Y分子筛骨架结构坍塌,因此焙烧温度应该控制在600℃以下。本文还对Y分子筛的水热处理进行了考察,分别考察了水热温度、水热压力和水热时间对Y分子筛的孔道结构,孔分布,酸性(酸强度、酸类型和酸量)的影响。水热处理的考察结果表明,分子筛的高温水热处理过程就是Y分子筛的骨架铝脱除过程,同时在水蒸气的作用下硅原子插入铝空位,这是一个逐渐稳定的过程。为了得到性能优异的加氢裂化催化剂,分子筛的作用十分显着,因此需要对分子筛水热改性过程中的水热温度、水热时间、水热压力等条件进行优化筛选。最后,本论文对改性后的Y分子筛催化剂进行了真实油品评价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以筛选出改性后的超稳Y分子筛作为关键裂化组分所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加氢裂化性能。

杨琦[4](2019)在《加氢裂化催化剂梯级孔道载体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氢裂化是重油轻质化的重要生产过程,为获得优质的煤油(低冰点)和柴油(低凝固点),需要加氢裂化催化剂在具备适宜的裂化活性的同时兼有良好的异构化性能,并且要求催化剂有较为通畅的孔道,易于反应物和产物扩散,避免过度裂化,达到提高煤油产品收率和质量的目的。基于这些要求,本论文以β分子筛为基础,从减小粒径和引入介孔结构制备具有梯级孔道的β/MCM-41复合分子筛入手,对β分子筛的孔道结构和酸性质进行调变,使其满足作为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酸性组分的性质要求,为高活性、高选择性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提供适宜的载体材料。论文首先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具有高结晶度的β分子筛,并通过加入晶种、加入有机物分散剂以及调变晶化时长的方法,在保持较高结晶度的前提下调变β分子筛粒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减小,β分子筛酸性增强、酸量增加,外比表面积和介孔孔容增加;同时粒径较小的β分子筛催化剂具有较好的中油选择性,在反应转化率为76%左右时,中油选择性可达36%。其次,在制备复合分子筛之前单独合成了MCM-41介孔分子筛,并进行铝改性得到Al-MCM-41分子筛,以其为酸性组分的加氢裂化催化剂具有较好的中油选择性,但是转化率较低。最后,论文采用两步水热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β/MCM-41微介孔复合分子筛,并在对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后,向介孔外壳引入Al改性制备了β/Al-MCM-41(x)系列复合分子筛。和原始β分子筛相比,复合分子筛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明显增加,介孔贡献率显着提高,同时弱酸和中强酸占比增加,L酸中心增多。将复合分子筛作为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的酸性组分,在8.0 MPa、320°C、空速2 h-1条件下进行反应,转化率保持在67~72%范围内,中油选择性达到45%,较单一β分子筛催化剂提高约9个百分点。

吕木兰[5](2019)在《煤焦油加氢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研究》文中提出煤焦油是煤热解多联产技术的重要副产物,煤焦油催化加氢制取燃料油可以提高其利用价值,减少环境污染。本文针对煤焦油加氢催化剂在反应初期活性快速下降这一情况,从催化剂失活原因和失活催化剂的再生利用两方面进行研究,为延缓催化剂的失活速率,保证催化剂的运行稳定性,延长其使用寿命和减少成本提供基础。首先,以中低温煤焦油中含量较高的八种代表性物质为加氢原料,使用NiWP/Al2O3催化剂,模拟煤焦油加氢反应过程,分析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变化。结果表明,反应后催化剂表面有物质聚集,比表面积、孔容、孔径减小,晶相无明显变化;催化剂中能检测到碳元素,且含量随着反应时间增加而上升;催化剂的表面能检测到芳香化C=C键、C-C键、C-H键、C-N键、C-S键等官能团。催化剂在反应中活性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表面生成积碳,由含有杂原子的碳氢化合物组成。其次,分别改变反应物为煤焦油馏分油和单一的稠环芳烃、杂环化合物,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进行催化加氢实验,用GC-MS对反应时间不同和反应原料不同的催化剂表面沉积物进行组分分析。催化剂表面积碳主要为芳烃和烷烃,为反应物成分和加氢中间产物、聚合产物等组成。随着时间增加,烷烃主链生长趋势明显;稠环芳烃和杂环化合物都会生成积碳,但在混合物中,稠环芳烃的作用更加明显。最后,在不同温度下对失活催化剂进行氧化再生处理,考察催化剂的再生处理效果和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实验所用条件下,400℃氧化处理不足以达到再生目的;500℃氧化再生方法可以使催化剂的物化性质与反应前的很接近,加氢脱氮、加氢脱硫活性达到新鲜催化剂的99%;600℃氧化再生处理使催化剂中生成难以被还原的NiWO4晶相,催化剂活性下降,再生效果不好。

陈军昊[6](2019)在《生物油组分温和加氢—共裂化研究》文中提出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制得的粗生物油燃料品质较差,需要通过提质改性以实现其高品位利用。然而,生物油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提质改性技术难以实现整体生物油的高效转化。分子蒸馏可以将生物油分离为富含酸、醛、酮等小分子化合物的蒸出馏分和富含糖类、热解木质素等大分子化合物的残余馏分,其中蒸出馏分可通过加氢、裂化、重整等方法来提升品质。同时,为了提高有效氢碳比较低的蒸出馏分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的反应活性和转化效果,抑制催化剂的积炭失活,需要引入加氢或富氢溶剂共裂化的方法来协同供氢。因此,本文以蒸出馏分及其典型模化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温和加氢-共裂化制取液体烃类燃料的研究。首先对温和加氢进行优化,开展生物油组分的温和加氢实验,旨在探索反应工况对加氢效果的影响,综合反应物转化率、产物选择性和液体产物有效氢碳比,确定300℃/4 MPa为最佳工况,此时反应物的整体转化率达到93.8%,产物有效氢碳比达到最大值1.554,液体产物组成得到明显优化,其中的酚类和酸类含量大幅度下降,对于后续的催化裂化反应更为有利。不同来源生物质制得的生物油在组成上存在多样性,为后续转化利用带来了挑战。针对部分羧酸含量较高、腐蚀性较强的生物油,提出了引入甲醇的温和加氢酯化技术路线,基于均匀沉积沉淀法制备的高分散性Cu/SBA-15催化剂,开展了生物油富酸组分的催化改性实验研究,发现了乙酸与其他含氧化合物的协同转化效应,基于产物定量测定提出了各模化物加氢酯化的反应路径,另外Cu/SBA-15催化剂表现出很好的催化稳定性,在40小时的长时间运行下催化效果未见下降,实现了腐蚀性较强、不饱和度较高的生物油向组成上以醇类、酯类和烃类等为主的改性生物油的转化。针对生物油富酚组分加氢转化难度较大从而对后续裂化不利的难题,开发系列Pt-Ni双金属催化剂开展温和加氢研究,考察了苯酚、愈创木酚和儿茶酚三种典型酚类的加氢特性以及系列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研究发现在Pt/SiO2催化剂上引入Ni之后,三种酚类的转化率均有明显提高,但液体产物产率整体上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综合液体产物产率和反应物转化率,3Pt6Ni/SiO2催化剂展现出较好的催化效果,既能保证酚类化合物的加氢转化,又能得到较高的液体产物产率。随后对催化裂化进行改进,基于传统分子筛催化剂,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不同硅铝比的系列Ga2O3/HZSM-5催化剂,并开展生物油组分的催化裂化研究。研究发现,随着硅铝比的升高,催化剂的反应活性逐渐下降,具体表现为生物油组分中各反应物的转化率下降趋势明显,同时油相选择性和油品品质降低。机械混合法制得的催化剂活性组分分散性较差,催化反应效果较差且反应后催化剂的积炭量也较高。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反应活性尚可,但油相产物中多环芳烃的比例偏高。浸渍法制得的硅铝比为25的Ga2O3/HZSM-5催化剂反应活性最佳,获得了35.5 wt%的油相选择性,且油相产物中芳香烃含量达到92.3%,其中单环芳烃含量高达80.3%。在加氢和裂化段分别优化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生物油的温和加氢-共裂化研究。首先通过模化物温和加氢-共裂化和单段裂化的对比研究,验证了引入温和加氢的必要性。随后,针对核桃壳生物油蒸出馏分开展温和加氢-共裂化研究,发现经过加氢预处理后油相产率从24.6 wt%提高到38.6 wt%,油相产物全部由烃类组成,油相产物中BTX的质量分数高达63.7 wt%,且焦炭产率仅为3.1 wt%,表明基于分子蒸馏分离的生物油温和加氢-共裂化工艺是十分有前景的。

杨洋[7](2019)在《FCC原料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制备》文中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原油的劣质化和重质化程度日益加剧,我国进口的多为含硫高硫油,要想让催化裂化(FCC)在生产满足各地环保规范的成品油中继续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对FCC原料进行加氢预处理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作为该技术的核心,催化剂得到高度重视并广泛被研究,其宗旨是设计出孔径分布合理、活性高及生命周期长的催化剂。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FCC原料预处理催化剂,分别考察其在模型化合物的转化率及在实际油品中的脱硫率脱氮率,以制备出符合要求的催化剂。本论文采用共沉淀法制备Al2O3-Zr O2复合氧化物载体,重点考察载体制备过程中焙烧温度、反应温度、陈化时间、扩孔剂加入量对载体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焙烧温度为550°C、反应温度为40°C、陈化时间为18 h、扩孔剂含量为10%时,制备出的Al2O3-Zr O2复合氧化物载体具有相对较优的性质,其比表面积为248 m2·g-1,平均孔径为8.5 nm,孔容为0.57 m L·g-1。确定最佳的制备条件后,再考察锆的引入对载体的表征性质与催化剂在加氢反应中表现出的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Zr O2的加入可以增加催化剂中强度的酸量占比,丰富催化剂的酸类型,同时可以削弱金属组分与载体间的强相互作用。以二苯并噻吩(DBT)及含有不同浓度的喹啉和吲哚的DBT溶液作为模型化合物,对锆含量不同的催化剂进行加氢脱硫活性评价。对反应产物进行色谱分析,总结了反应条件、Zr O2含量及氮化物对DBT转化率的影响。以焦化蜡油为FCC原料,以脱硫率和脱氮率为考察指标,在空速为1 h-1,反应温度为360°C、370°C、380°C、390°C,氢油比1000,反应压力为8 MPa的条件下考察Ni Mo/Al2O3-Zr O2系列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和加氢脱氮性能。结果表明,Zr O2的引入能提高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和加氢脱氮性能,且随着Zr O2含量的增加,其加氢脱硫和加氢脱氮性能先提高后降低。其中,Zr O2含量为14%时,催化剂的脱硫率和脱氮率最高,相比于常规的Ni Mo/Al2O3催化剂,其脱硫率和脱氮率分别提高了10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左右。

李雪静,乔明,魏寿祥,朱庆云,郑丽君[8](2019)在《劣质重油加工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目前工业应用较多、技术比较成熟的劣质重油加工加氢和脱碳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不同技术供应商开发的技术进行了分析。加氢路线相比脱碳路线更适合劣质重油加工和渣油深度转化,未来重油加工技术的发展应以加氢技术为主线,并与脱碳等技术形成优势组合,共同解决炼厂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满足重油转化深度和轻质产品收率不断提高、安全环保水平逐步提升、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和产业结构持续适应性调整的需求。

谢六英[9](2019)在《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指出目前,某石化公司蜡油加氢裂化装置使用国外引进的加氢裂化技术和催化剂。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该石化公司致力于研发一款性能优于现有催化剂的新型催化剂,以节省采购进口催化剂的时间和费用,同时降低对整个装置影响的风险。自研催化剂于2016年11月通过小试认证,本论文工作在小试的基础上完成了自研催化剂的中试工作。中试装置的反应流程模拟该石化公司加氢裂化工业装置,采用两段式高压加氢裂化工艺。中试装置反应参数与工业生产装置基本一致,且其运行时间较长,能够真实地反映催化剂的反应活性、产品选择性、催化剂失活率和产品品质等各项性能指标。整个试验考察了催化剂负载在不同载体上的活性,并分析了胶溶指数对活性组分分散度的影响,进而找出最优配比,研制出一款新型催化剂。自研催化剂在中试过程中平稳期内运行了 60天,表现出活性稳定、各产品指标与商业催化剂相当或略优,达到预期目标。

任文坡,李振宇,李雪静,金羽豪[10](2016)在《渣油深度加氢裂化技术应用现状及新进展》文中认为长远来看,原油重劣质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能够实现渣油清洁高效转化的深度加氢裂化技术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正逐渐成为炼厂最主要的渣油加工技术手段。本文介绍了渣油沸腾床加氢裂化和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的应用现状,结合技术特点和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综述了两种渣油加氢裂化技术的研发新进展。文中指出渣油沸腾床加氢裂化技术是目前最为成熟的渣油高效转化技术,未来仍将在渣油高效加工利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组合集成工艺以及未转化塔底油的处理工艺是其研发和应用的重点。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具有高转化率的优势,但在工业化应用方面尚不如沸腾床成熟和普遍,仍需继续开发高活性、高分散的催化剂以及着重解决装置结焦问题,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二、加氢裂化技术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氢裂化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石油化工工业加氢催化裂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应用现状和对比分析
    1.1 石油沸腾床加氢裂化技术
        1.1.1 应用现状
        1.1.2 技术对比分析
    1.2 石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
        1.2.1 应用现状
        1.2.2 技术对比分析
2 研发新进展
    2.1 石油沸腾床加氢裂化技术
        2.1.1 组合集成工艺
        2.1.2 催化剂
    2.2 石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
        2.2.1 工艺
        2.2.2 催化剂
3 结束语

(2)敏感价格区间内中间基原油减压蜡油加工方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间基原油减压蜡油加工方案的选择与模拟
    1.1 原料性质的模拟
    1.2 不同加工方案的选择
2 不同减压蜡油加工方案的对比研究基准
3 不同中间基原油减压蜡油加工方案经济效益与CO2排放对比分析
    3.1 物料平衡数据
    3.2 综合指标分析
    3.3 经济效益分析
        3.3.1 技术经济分析
        3.3.2 财务评价
    3.4 敏感度分析
    3.5 碳排放分析
4 结 论

(3)Y分子筛改性及其对柴油裂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加氢裂化工艺的进展
        1.1.1 优化的部分转换和选择性分段工艺
        1.1.2 Hy Cycle Unicracking工艺
        1.1.3 提前进行部分转换加氢裂化工艺
        1.1.4 加氢处理和加氢裂化一体化技术
        1.1.5 单级双催化剂加氢裂化工艺
        1.1.6 LCO加氢裂化工艺
        1.1.7 SHEER加氢裂化技术工艺
    1.2 加氢裂化催化剂的类型
        1.2.1 单级加氢裂化催化剂
        1.2.2 最大程度地生产中级和重型馏分油的加氢裂化催化剂
        1.2.3 用于灵活地生产中等馏分油和化学石脑油的加氢裂化催化剂
        1.2.4 最大程度地生产石化石脑油的加氢裂化催化剂
    1.3 加氢裂化催化剂的最新进展
    1.4 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基本组成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分子筛的表征
        2.2.1 X射线衍射(XRD)表征
        2.2.2 样品元素测定(XRF)
        2.2.3 氨吸附-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2.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Py-IR)
        2.2.5 孔结构及比表面积表征(BET)
    2.3 催化剂的制备
        2.3.1 催化剂载体制备
        2.3.2 催化剂制备
    2.4 反应性能评价
        2.4.1 催化剂装填
        2.4.2 催化剂预硫化
        2.4.3 评价方法
第3章 Y分子筛改性及其表征
    3.1 引言
    3.2 铵交换条件对Y分子筛的影响
        3.2.1 铵离子浓度的影响
        3.2.2 铵交换时间的影响
        3.2.3 铵交换次数的影响
    3.3 焙烧条件对Y分子筛的影响
    3.4 高温水热条件对Y分子筛改性条件的影响
        3.4.1 水热温度的影响
        3.4.2 水热压力的影响
        3.4.3 水热时间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性Y分子筛催化剂的裂化性能评价
    4.1 USY催化剂的筛选
    4.2 USY催化剂原料适应性考察
        4.2.1 原料油性质
        4.2.2 催化剂加工不同原料油的适应性
        4.2.3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加氢裂化活性的影响
        4.2.4 反应压力对催化剂加氢裂化活性的影响
        4.2.5 氢油体积比对催化剂加氢裂化活性的影响
    4.3 直馏柴油与催化柴油的掺炼加工方案
        4.3.1 混产前各原料油性质
        4.3.2 常三线直馏柴油加工方案
        4.3.3 常三线直馏柴油掺炼10%催化柴油加工方案
        4.3.4 常三线直馏柴油掺炼20%催化柴油加工方案
        4.3.5 常三线直馏柴油掺炼50%催化柴油加工方案
        4.3.6 常三线直馏柴油掺炼不同比例催化柴油加工方案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加氢裂化催化剂梯级孔道载体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加氢裂化技术介绍
        1.1.1 加氢裂化原料和产品
        1.1.2 加氢裂化反应机理
    1.2 加氢裂化催化剂
        1.2.1 加氢裂化催化剂现状
        1.2.2 加氢裂化催化剂特点
        1.2.3 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
        1.2.4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小颗粒分子筛
        1.3.1 小颗粒分子筛特点
        1.3.2 小颗粒分子筛制备方法
    1.4 梯级孔分子筛
        1.4.1 梯级孔沸石分子筛的特性
        1.4.2 梯级孔沸石分子筛制备方法
    1.5 文献综述小结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试剂与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催化剂载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2.2.1 β分子筛的制备
        2.2.2 MCM-41和Al-MCM-41 分子筛的制备
        2.2.3 β/MCM-41复合分子筛的制备
        2.2.4 无定形硅铝(ASA)的制备
    2.3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3.1 载体的制备
        2.3.2 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
    2.4 载体材料及催化剂性质表征
    2.5 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
        2.5.1 反应原料及性质
        2.5.2 反应装置及条件
        2.5.3 产物分析
第3章 β分子筛的粒径调控及其反应性能研究
    3.1 分散剂对β分子筛粒径的影响
        3.1.1 分散剂加入时间的影响
        3.1.2 分散剂加入量的影响
    3.2 晶种对β分子筛粒径的影响
        3.2.1 晶种加入时间的影响
        3.2.2 晶种加入量的影响
    3.3 晶化时长对β分子筛粒径的影响
    3.4 不同粒径β分子筛性质表征
        3.4.1 不同粒径β分子筛的XRD和 XRF表征结果
        3.4.2 不同粒径β分子筛的形貌表征
        3.4.3 不同粒径β分子筛的孔结构表征
        3.4.4 不同粒径β分子筛的酸性表征
    3.5 不同粒径β分子筛催化剂加氢裂化性能评价
        3.5.1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加氢裂化活性的影响
        3.5.2 β分子筛粒径对催化剂加氢裂化活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MCM-41分子筛的合成和催化性能研究
    4.1 MCM-41分子筛的合成
    4.2 Al-MCM-41分子筛的合成
        4.2.1 Al-MCM-41的晶型结构
        4.2.2 Al-MCM-41的孔结构表征
        4.2.3 Al-MCM-41的TEM表征
        4.2.4 Al-MCM-41的酸性表征
    4.3 Al-MCM-41系列催化剂加氢裂化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β/MCM-41复合分子筛的合成
    5.1 β/MCM-41复合分子筛合成条件优化
        5.1.1 预晶化时长的影响
        5.1.2 碱度的影响
        5.1.3 醇水比的影响
        5.1.4 CTAB/TEOS比值的影响
        5.1.5 晶化温度的影响
        5.1.6 晶化时间的影响
    5.2 β/Al-MCM-41 复合分子筛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5.2.1 β/Al-MCM-41 复合分子筛的晶型结构
        5.2.2 β/Al-MCM-41 复合分子筛的TEM图
        5.2.3 β/Al-MCM-41 复合分子筛的孔道表征
        5.2.4 β/Al-MCM-41 复合分子筛的酸性表征
    5.3 β/MCM-41复合分子筛反应性能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煤焦油加氢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煤焦油的性质与利用
        1.2.1 煤焦油的来源及种类
        1.2.2 煤焦油的化学组成与性质
        1.2.3 煤焦油的利用情况
    1.3 中低温煤焦油加氢技术
        1.3.1 煤焦油加氢技术
        1.3.2 煤焦油加氢反应原理
    1.4 煤焦油加氢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4.1 煤焦油加氢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研究现状
        1.4.2 煤焦油加氢催化剂载体的研究现状
        1.4.3 煤焦油加氢催化剂助剂的研究现状
    1.5 催化剂的失活研究
    1.6 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思路
        1.6.2 技术路线
        1.6.3 研究内容
2 实验用品及催化剂的制备表征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化学试剂
    2.2 实验设备
        2.2.1 焦油处理仪器
        2.2.2 加氢反应仪器
        2.2.3 产物测定仪器
        2.2.4 其他仪器
    2.3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2.3.1 催化剂的制备
        2.3.2 催化剂的活化
        2.3.3 催化剂的表征
    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3 煤焦油加氢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分析
    3.1 前言
    3.2 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3.2.1 催化剂的制备
        3.2.2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3.3 催化加氢反应活性变化情况
    3.4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3.4.1 N2 吸附-脱附分析结果
        3.4.2 X射线衍射仪分析结果
        3.4.3 元素分析结果
        3.4.4 扫描电镜分析结果
        3.4.5 程序升温氧化分析结果
        3.4.6 热重分析结果
        3.4.7 红光光谱分析结果
        3.4.8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加氢催化剂沉积物质的组成与成因研究
    4.1 前言
    4.2 煤焦油馏分油及模化物加氢
    4.3 催化剂上积碳的提取及分析
    4.4 催化剂表面积碳的组成
        4.4.1 混合模化物加氢催化剂
        4.4.2 煤焦油加氢催化剂
        4.4.3 二苯并噻吩加氢催化剂
        4.4.4 喹啉加氢催化剂
        4.4.5 1-甲基萘加氢催化剂
        4.4.6 菲加氢催化剂
    4.5 本章小结
5 失活催化剂的再生处理
    5.1 前言
    5.2 催化剂的再生处理方法
    5.3 再生后催化剂的理化特性
        5.3.1 N2 吸附-脱附分析结果
        5.3.2 X射线衍射仪分析结果
        5.3.3 热重分析结果
        5.3.4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分析结果
        5.3.5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分析结果
    5.4 再生后催化剂的活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内容总结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生物油组分温和加氢—共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物质能概述
        1.1.1 生物质的组成和多样性
        1.1.2 生物质能的利用转化技术
    1.2 生物质热裂解技术
        1.2.1 生物质热裂解技术分类
        1.2.2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技术
    1.3 生物油的性质及其提质改性
        1.3.1 生物油的化学组成
        1.3.2 生物油的物理性质
        1.3.3 生物油的初级利用
        1.3.4 生物油的提质改性
        1.3.5 生物油的分级改性
2 生物油催化裂化和催化加氢文献综述
    2.1 生物油催化裂化文献综述
        2.1.1 生物油原油的催化裂化
        2.1.2 生物油典型模化物的催化裂化
        2.1.3 生物油组分的催化裂化
        2.1.4 生物油催化裂化工艺的改进思路
    2.2 生物油催化加氢文献综述
        2.2.1 生物油典型模化物的催化加氢
        2.2.2 生物油及其组分的催化加氢
    2.3 本文研究内容
3 生物油组分的温和加氢工况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制备
        3.2.2 模化物配制
        3.2.3 催化反应过程
        3.2.4 分析和表征方法
    3.3 催化剂表征结果
        3.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3.2 热重分析(TGA)
    3.4 不同工况对反应物转化率的影响
    3.5 不同工况对产物选择性的影响
    3.6 不同工况下的液体产物组成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生物油富酸组分的温和加氢酯化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剂制备
        4.2.2 模化物配制
        4.2.3 催化反应过程
        4.2.4 分析和表征方法
    4.3 催化剂表征结果
        4.3.1 TEM
        4.3.2 X射线衍射(XRD)
        4.3.3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表征(BET)
    4.4 纯乙酸的加氢酯化
    4.5 不同模化物的加氢酯化
        4.5.1 MCM-1的加氢酯化
        4.5.2 MCM-2的加氢酯化
        4.5.3 MCM-3的加氢酯化
        4.5.4 MCM-4的加氢酯化
    4.6 生物油富酸组分的加氢酯化
    4.7 本章小结
5 生物油富酚组分在Pt-Ni双金属催化剂上的温和加氢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催化剂制备
        5.2.2 模化物配制
        5.2.3 催化反应过程
        5.2.4 分析和表征方法
    5.3 催化剂表征结果
        5.3.1 XRD
        5.3.2 H_2-TPR
    5.4 模化物温和加氢实验
        5.4.1 苯酚加氢
        5.4.2 愈创木酚加氢
        5.4.3 儿茶酚加氢
        5.4.4 加氢反应机理
    5.5 生物油富酚组分加氢寿命实验
    5.6 本章小结
6 生物油组分的共裂化优化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催化剂制备
        6.2.2 模化物配制
        6.2.3 催化反应过程
        6.2.4 分析和表征方法
    6.3 催化剂表征结果
        6.3.1 XRD
        6.3.2 催化剂酸性分析
        6.3.3 反应后催化剂的结焦情况分析
    6.4 分子筛硅铝比对裂化效果的影响
        6.4.1 反应物转化率
        6.4.2 产物选择性
        6.4.3 油相产物组成
    6.5 催化剂制备方法对裂化效果的影响
        6.5.1 反应物转化率
        6.5.2 产物选择性
        6.5.3 油相产物组成
    6.6 本章小结
7 生物油馏分的温和加氢-共裂化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催化剂制备
        7.2.2 模化物配制和馏分油的制备
        7.2.3 催化反应过程
        7.2.4 分析和表征方法
    7.3 模化物的温和加氢-共裂化和单段裂化对比研究
        7.3.1 单段裂化的反应物转化率
        7.3.2 单段裂化的产物选择性
        7.3.3 单段裂化的油相产物组成
        7.3.4 温和加氢-共裂化的优化效果
    7.4 核桃壳热裂解生物油蒸出馏分与原油化学组成对比
    7.5 生物油蒸出馏分的温和加氢-共裂化和单段裂化对比研究
        7.5.1 产物产率
        7.5.2 油相产物的组成和元素分析
        7.5.3 反应后催化剂的积炭情况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教育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经历
    奖励与荣誉

(7)FCC原料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原油劣质化
        1.1.2 FCC原料中硫的危害
        1.1.3 环保法规日益严格
        1.1.4 FCC原料加氢预处理的作用
    1.2 FCC原料加氢预处理研究进展
        1.2.1 FCC原料加氢预处理技术
        1.2.2 FCC原料加氢预处理催化剂
    1.3 含氮化合物对脱硫反应的影响
        1.3.1 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1.3.2 对催化剂选择性的影响
        1.3.3 对催化剂裂化和结焦的影响
    1.4 加氢处理催化剂
        1.4.1 载体
        1.4.2 活性组分
        1.4.3 助剂
    1.5 复合氧化物载体的制备方法
        1.5.1 化学沉淀法和共沉淀法
        1.5.2 水热法
        1.5.3 溶胶-凝胶法
        1.5.4 其它合成方法
    1.6 文献综述小结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和实验设备
    2.2 载体及催化剂的制备
        2.2.1 复合氧化物载体的制备
        2.2.2 催化剂的制备
    2.3 载体和催化剂的性质表征
        2.3.1 晶相特征分析(XRD)
        2.3.2 表面形貌(SEM)
        2.3.3 孔性质表征(BET)
        2.3.4 酸量测定(NH3-TPD)
        2.3.5 酸类型及含量测定(Py-IR)
        2.3.6 还原及硫化性能分析(H2-TPR)
        2.3.7 结构特征及配位状态分析(FT-IR)
        2.3.8 形貌特征(TEM)
    2.4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评价
        2.4.1 模型化合物体系
        2.4.2 实际油品体系
        2.4.3 反应性能评价流程
第3章 锆铝复合氧化物载体的制备
    3.1 焙烧温度对载体的影响
        3.1.1 焙烧温度对复合载体晶型结构的影响
        3.1.2 焙烧温度对复合载体孔道结构的影响
        3.1.3 焙烧温度对复合载体化学键合的影响
    3.2 反应温度对载体的影响
        3.2.1 反应温度对复合载体晶型结构的影响
        3.2.2 反应温度对复合载体孔道结构的影响
        3.2.3 反应温度对复合载体化学键合的影响
    3.3 陈化时间对载体的影响
        3.3.1 陈化时间对复合载体晶型结构的影响
        3.3.2 陈化时间对复合载体孔道结构的影响
        3.3.3 陈化时间对复合载体化学键合的影响
    3.4 扩孔剂添加量的影响
        3.4.1 扩孔剂添加量对复合载体晶型结构的影响
        3.4.2 扩孔剂含量对复合载体孔道结构的影响
        3.4.3 扩孔剂含量对复合载体化学键合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引入锆对载体及催化剂的影响
    4.1 锆含量对载体的影响
        4.1.1 锆含量对载体晶型结构的影响
        4.1.2 锆含量对载体表面形貌的影响
        4.1.3 锆含量对载体孔道结构的影响
        4.1.4 锆含量对载体化学键合的影响
    4.2 锆含量对催化剂的影响
        4.2.1 锆含量对催化剂酸性的影响
        4.2.2 锆含量对催化剂酸类型及含量的影响
        4.2.3 锆含量对催化剂还原性能的影响
        4.2.4 锆含量对催化剂形貌特征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催化剂的加氢反应性能评价
    5.1 催化剂在DBT体系的加氢脱硫性能研究
        5.1.1 ZrO_2含量、扩孔剂及反应条件对DBT加氢脱硫的影响
        5.1.2 转化率和脱除率
    5.2 氮化物对加氢脱硫的影响
        5.2.1 喹啉对DBT加氢脱硫的影响
        5.2.2 吲哚对DBT加氢脱硫的影响
        5.2.3 喹啉和吲哚对DBT加氢脱硫的影响
    5.3 催化剂在FCC原料中的反应性能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劣质重油加工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劣质重油加氢路线
    1.1 渣油固定床加氢处理技术
    1.2 渣油沸腾床加氢裂化技术
    1.3 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
2 劣质重油脱碳路线
    2.1 焦化技术
    2.2 减黏裂化技术
    2.3 溶剂脱沥青技术
3 展望

(9)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加氢裂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2.1 加氢裂化的反应原理
        1.2.2 加氢裂化反应操作影响因素
        1.2.3 加氢裂化催化剂组成
        1.2.4 国内外加氢裂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1.2.5 加氢裂化催化剂技术发展趋势
    1.3 加氢裂化原料及产品特点
    1.4 国内外加氢裂化技术
        1.4.1 国外加氢裂化技术
        1.4.2 国内加氢裂化技术
    1.5 预硫化方法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催化剂制备
    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2.3.1 工作流程
        2.3.2 催化剂活性评价公式
    2.4 催化剂的谱学表征
        2.4.1 XRD的测试
        2.4.2 BET测试
        2.4.3 XRF测试
        2.4.4 胶溶指数测试
    2.5 催化剂的抗压碎力测试
第三章 自研柴油型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小试评价
    3.1 自研催化剂与商业催化剂活性对比
    3.2 催化剂表征分析
        3.2.1 催化剂的XRD表征
        3.2.2 不同拟薄水铝石孔道性质及胶溶指数
        3.2.3 不同拟薄水铝石的XRF表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研柴油型加氢裂化催化剂的中试测试方案
    4.1 引言
    4.2 加氢裂化中试装置
    4.3 催化剂装填方案
    4.4 催化剂预硫化方案
    4.5 催化剂预硫化后启动方案
    4.6 稳定运行方案
        4.6.1 稳定运行中产品分析
        4.6.2 中试测试的计算方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参比催化剂的中试测试评价
    5.1 参比催化剂中试测试过程控制
    5.2 中试测试产品分析结果
        5.2.1 中试测试过程控制
        5.2.2 中试产品分析结果
    5.3 使用后催化剂的表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参比催化剂与自研催化剂中试测试评价对比
    6.1 自研催化剂中试测试过程控制
    6.2 中试测试运行整体情况总结
        6.2.1 自研催化剂和参比催化剂床层温度对比
        6.2.2 产品选择性对比
        6.2.3 航煤和重柴油选择性对比
        6.2.4 尾油中重稠环芳烃(HPNA)的累积速率对比
        6.2.5 石脑油产品性质对比
        6.2.6 航煤产品性质对比
        6.2.7 重柴油产品性质对比
        6.2.8 尾油产品性质对比
    6.3 使用后催化剂的表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加氢裂化技术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油化工工业加氢催化裂化研究进展[J]. 凡长坡. 化工设计通讯, 2021(10)
  • [2]敏感价格区间内中间基原油减压蜡油加工方案对比[J]. 周鑫,陈春兰,赵辉,刘熠斌,陈小博,刘登峰,杨朝合.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20(05)
  • [3]Y分子筛改性及其对柴油裂化性能研究[D]. 徐彦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4]加氢裂化催化剂梯级孔道载体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 杨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5]煤焦油加氢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研究[D]. 吕木兰. 浙江大学, 2019(04)
  • [6]生物油组分温和加氢—共裂化研究[D]. 陈军昊. 浙江大学, 2019(04)
  • [7]FCC原料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制备[D]. 杨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8]劣质重油加工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J]. 李雪静,乔明,魏寿祥,朱庆云,郑丽君. 石化技术与应用, 2019(01)
  • [9]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D]. 谢六英. 厦门大学, 2019(07)
  • [10]渣油深度加氢裂化技术应用现状及新进展[J]. 任文坡,李振宇,李雪静,金羽豪. 化工进展, 2016(08)

标签:;  ;  ;  ;  ;  

加氢裂化技术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