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资本外逃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徐征[1](2020)在《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账户开放作为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终止后同步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经济改革内容,其对世界经济最终的贡献始终存在争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不同于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参与持续降低关税,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始终以渐进推行为第一原则,当前的资本账户开放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增大和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既需要进一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以寻找经济的新增长点,国际社会也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产生新要求。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表文章建议加速资本账户开放,计划在2020年基本实现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但针对这一提法,大量专家学者关心中国在国内一系列改革尚未完成情况下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可能产生何种程度的成本,引起了学界关于资本账户开放的普遍讨论,并延续至今。在国内外改革要求和学界争论的背景下,理清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产出的作用机理,根据中国经济的现实发展情况,提出帮助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收益大于成本的建议尤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总结和相关理论的思考,赞同资本账户开放具有“双向效应”,即资本账户开放可以通过优化资本配置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会因资本账户开放造成的资本流动体量与方向的改变产生抑制经济平稳发展的成本,一个国家的制度与经济环境是否超过阈值决定了资本账户开放的最终净效用,不赞同一些研究对资本账户开放作用做单向判断的做法。在分析资本流动变化后发现高收入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结果整体优于非高收入国家后,表明各国异质性是影响资本账户开放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借助美国、德国、日本、拉美三国和泰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国际经验,证明了国内经济与制度等“拉动因素”与外部经济环境与压力等“推动因素”都会影响资本账户开放最终结果。为构建均衡分析框架,文章还分析了经济与金融周期和美元周期的判定与划分方式,并总结了当前世界经济环境情况和中国的外部压力情况,为实证分析和针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分析提供研究基础。实证研究部分首先通过基础回归证明了样本期内资本账户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其他低收入国家作用并不显着,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和改变资本账户开放指数衡量方式做稳健性检验也得到了相同结论。用实际资本账户开放指数替换法定资本账户开放指数的回归结果还表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方面的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直接投资与其他投资对非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作用更明显。实证研究的第二部分利用门限回归模型验证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在金融部门比较优势、外汇储备和制度环境方面均存在门槛效应,其中制度环境的门槛效应最为显着。实证分析的第三部门利用分组回归方式探究外部因素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结果证明在美元处于弱势期时,资本账户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无论世界经济周期处于繁荣或衰退阶段,资本账户开放均有利于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但在经济衰退期不利于非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证分析的结果证明了各国资本账户开放既受国内诸多“拉动因素”影响,也受到外部“推动因素”影响,同时证明了高收入发达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期望收益大于其他非高收入国家。本文最终将研究标的锁定在中国后,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资本流动情况的分析,发现随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进行,资本流动体量显着增加,但资本外逃和资本流动净收益率长期较低等问题开始显性化。在分析中国制度与金融改革尚需进行,外部经济环境尚未到窗口期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中、短期内应保持资本账户开放的渐进原则,让资本账户开放进程滞后于中国内部的制度优化与金融改革,“三元悖论”也要求中国继续进行汇率改革,同时建议应充分考虑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与中国所承受的外部压力对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并提出可以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行有限的资本账户内容互补性合作,如资本账户开放内容的试点试验,在效果理想的情况下扩大到面对全世界的资本账户开放。
赵方华[2](2019)在《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下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实现人民币可兑换一直是中国金融业改革重要议题。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资本项目可兑换开始提上日程。2017年,第五次金融工作会和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当前,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必然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讨论和研究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围绕跨境资本流动,本文做了以下工作:一、本文以世界经济理论为基础,以资本项目开放为背景,以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为主线,阐述了资本项目开放中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的战略性和必要性。以资本项目开放相关理论为指导,综合概括了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现状,找出了产生风险的成因。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得到了中国当前存在一定的汇率高估风险、汇率市场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跨境资本流入会存在宏观经济过热、国际收支不平衡、信贷和债务风险,跨境资本流出会增加资本外逃风险;2005年汇改后外汇市场压力指数震荡不断加剧,短暂的异常资本流动会加大金融市场不稳定性等结论。二、为了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本文构建了中国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体系。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筛选出跨境资本流动预警指标体系并合成预警综合指数,对流入、流出风险做初步趋势预测,进而使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模型。结果表明:预警指数能够较好预测风险点,监测风险效果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行性,预警模型对低中高风险均能准确、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三、跨境资本流动是全球范围内的运动形式。为此,本文对比分析国外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资本项目开放中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经验教训,为中国防范化解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提供相关启示和参考。结果表明: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重点是注重审慎管理和金融体系发展;加强预期管理、数据统计;强化风险预警并在必要时适时采用资本管制。四、为了在实践中形成一套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本文设计了防范化解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机制。从“宏观审慎+微观监管”双支柱框架出发,建立以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体系和逆周期调节为基础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及打击违法保证市场公平为基础的微观监管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和开放顺序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措施。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归纳和综合了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形成、传导及防化机制,从而为实现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两个政策目标的有机结合提供理论支撑。二是从汇率、宏观经济稳定性、金融体系脆弱性和金融危机的角度规范了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生成机理和传导路径,从而为理解和防化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提供了清晰思路。三是提出了一个以“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为基础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机制,并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了一套风险预警体系,预警指数能够较好预测风险点,预警模型对低中高风险均能准确、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这对于推进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和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卡佳(IVANOVA EKATERINA)[3](2019)在《俄罗斯资本外逃问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外逃,是影响着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其外在表现的现象之一。资本外逃在金融危机中的负面影响,被各国的学者早已认可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几年,资本外逃的现象一直处于严峻的状态,越来越引人注目,对它的相关研究也是学术界目光的关注。俄罗斯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已经完成经济过渡转型的国家之一,资本外逃问题较为严重,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市场上最大的资本外逃国家之一。俄罗斯资本外逃产生的原因、引发的后果以及涉及的其他问题较为典型,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俄罗斯资本外逃引发和带来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引发资本外逃的原因有很多,国家宏观经济的波动、国家货币汇率的波动、债务危机等都会影响资本的流动。而俄罗斯在2014年又面临着乌克兰危机和欧美国家的制裁,都加深了俄罗斯国内的资本外逃。资本外逃一定伴随着负面影响,包括资本的减少、负债增加、国内收入差距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等,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资本外逃的负面影响必然使每个国家都会采取非常强硬的措施来阻止资本外逃的恶化。俄罗斯政府要针对国内的经济情况,采取强硬的措施来防范和减少资本外逃。政府可以采取外汇管制、消除非法渠道、鼓励资本回流等方式,尽可能的减少资本外逃的规模和恶劣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政府要改善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外逃的问题。
袁磊[4](2019)在《中国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过去的几年里,比特币的价格与成交量大幅上涨,从最初的几美分,到最高点近2万美元,最高年涨幅达到了骇人听闻的21.67倍,总市值最高达到3265.02亿美元。目前比特币的热度虽然在下降,但利用比特币进行违法活动的现象仍存,打击这类犯罪的形势依然严峻。资本外逃可能会寻求集匿名性、去中心化与监管困难于一身的数字货币,使比特币沦为“换汇的地下高速公路”(张瑜峡,2018)。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的规模有多大?本研究首次给出了答案:据估计,2017年9月监管风暴以前发生的资本外逃规模可能高于0.51万亿人民币,其中有确凿证据的也有65.85亿元人民币之多。尽管2017年9月监管风暴后,比特币在中国退出历史舞台,但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的隐忧仍存,其场外交易几乎处于监管失控状态,具备形成严重的短期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可能,且数字货币在一些国家实现合法化,得以不断创新,这对我国资本外逃的管控构成新的威胁。在这一背景下,系统地研究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问题,对抑制资本外逃、稳定金融秩序、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从内涵界定、成因探究、渠道考察、估计方法、成本分析与监管测度几个维度,总结了资本外逃领域研究进展;从简要介绍、属性之争、原罪与乱象、监管政策几方面概括了比特币的发展与研究前沿;以比特币为视角的资本外逃与资本控制问题,是一个很少涉及的新领域,相关文献稀少,本文对这一领域的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最后对上述的文献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针对性评述,指出了比特币视角下资本外逃与资本控制方面文献的不足,并结合本研究提出了有益的改进。第二,将比特币作为货币,引入到基于Schilling and Uhlig(2018)模型拓展的开放经济框架。既有文献未能将比特币引入开放经济,本研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基于这一模型,得到若干有意义的结论:一、比特币在国内外的购买力一致,这契合了比特币在国内外的无套利理论与一价定律;二、法币的资本控制会使国内比特币价格上升,这从贸易的角度阐述了资本控制程度与比特币溢价之间的关系;三、过度的比特币流出带来国内比特币价格上升和福利损失,这为资本外逃与比特币溢价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理论解释。第三,将比特币作为商品,引入一个简洁的模型框架,利用该模型对811汇改期间的风险波动、比特币溢价突变与资本外逃涌动进行了系统描述。在理论模型领域,既有文献均将比特币作为货币引入,但将比特币作为商品引入模型,更符合我国监管政策对比特币的定义,本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构建境内外比特币的商品供求理论模型,引入套利交易和资本外逃,求解和刻画溢价水平、资本外逃量和套利交易量,借助模型,从监管因素、比特币市场因素、突发事件等角度对比特币溢价波动进行了解释,并列举了实例;其次,从汇率协同性、溢价跳跃性、报价一致性与境内溢价收敛性角度,证明了811汇改后比特币溢价的脉冲性增益特征;最后,借助上述理论模型,对811汇改、风险波动、资本外逃涌动与比特币溢价的脉冲性增益特征进行了机制分析。第四,对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的典型事实、经验证据与规模测算展开了研究。首先,梳理了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的典型事实,并分析了突发事件和监管政策两个角度自然实验下的资本外逃情况,以及对质疑的声音进行反驳;其次,从两方面提出了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行为存在的证据:一、在岸人民币、美元与比特币之间的跨境套利行为带动资本外逃;二、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比传统渠道成本更低且控制力更弱。这两方面的证据证实了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的存在性;最后,借助WalletExplorer的聚类和命名机制,使用Python软件爬虫抓取区块链账本记录的258.91万条(合计金额1090.42亿元人民币)交易数据,并从中找到有据可考的资本外逃交易为65.85亿元人民币,发现主要流向地区为美国和我国周边地区。考虑各种低估来源,估计比特币渠道的资本外逃规模在0.513.03万亿元人民币之间。第五,考察成本因素如何驱动了资本外逃转向比特币渠道。结果显示,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优势均对资本外逃交易份额具有显着解释力,更低的资本外逃成本驱动了资本外逃转向比特币渠道。这一结论在支持了Cheung and Qian(2010)和Brada(2011)观点的同时,将证据延伸到了更为细致的每日频率数据层面。在控制了意外指数、恐慌指数、相对活跃度和全球关注度后结论依然成立。结论通过了使用矫正时间错配后的成本变量、包含异常值的全样本成本变量和滞后1期的成本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也已控制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第六,对2013年12月5日颁布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进行了政策评估,认为政策并未有效抑制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首先,从资本外逃与套利交易范围定义、溢价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成交量的相关性考察等方面,对Ju et al.(2016)的研究进行了再探讨,指出其结论有待商榷;其次,在成本因素对资本外逃交易份额的回归中引入政策虚拟变量的水平项、政策虚拟变量与成本变量的交叉项,对政策有效性进行再评估,结论并不支持政策有效的论断;最后,Ju et al.(2016)研究发现政策颁布后溢价显着缩小,本文从比特币热潮孕育套利交易、比特币热潮与政策颁布的时间耦合性两个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的原因。结论显示,《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并未有效抑制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2013年底的比特币热潮孕育了成熟的套利交易,驱动了比特币溢价的显着减小,比特币溢价减小与政策的颁布在时间上接近,但两者并无直接联系。本研究可能的创新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本文可能是首篇涉足区块链账本交易数据,据此估计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规模,并将它与交易所价量数据建立联系的文献;第二,本文可能是首篇在实证研究中,将比特币数据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相匹配,而没有对变量进行降频处理的文献;第三,本文可能是首篇将比特币引入开放经济框架理论模型的文献,也可能是首篇将比特币作为商品引入开放经济模型框架的文献;第四,本文可能是首篇系统研究比特币渠道与传统渠道资本外逃的成本差异、资本控制差异的文献,并可能是在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问题上首次关注非对称资本控制问题的研究;第五,本文在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这一鲜有学者涉足的领域,对若干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丰富了这一领域的文献。针对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问题,和各类数字货币的乱象,本研究认为对数字货币的管控是必要的,建议从重视研究、强化监测、完善立法和深化合作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在数字货币市场上扎牢资本控制的篱笆,从而抑制资本外逃、稳定金融秩序、化解金融风险。
赵方华,张雯,何伦志[5](2019)在《我国资本外逃规模估算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选取1982—2015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作为样本,测算资本外逃规模,并基于资本外逃数据建立逐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本币币值变动率、政府公共债务、外国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与我国资本的外逃形成长期稳定关系。据此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经济增长,保持跨境资金稳定性,防范国内资本发生集中大规模外逃现象发生。
薛玲玲[6](2019)在《比特币是资本外逃渠道吗? ——基于DCC-GARCH模型的汇率价差联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人们对传统货币的信任降低,因而比特币的兴起受到了全球的关注。在2014至2016年人民币贬值的大背景下,随着央行对外汇管制逐渐收紧以及对贪污腐败的严厉打击,中国比特币市场交易量曾一度占全球总量的90%,可以说无论是作为比特币开采挖矿中心枢纽之一,还是曾经主要的交易市场,中国都对比特币市场的增长具有重大影响。目前我国已针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尽管境内比特币交易所在2017年已经清退,但仍有场外平台和境外交易所提供人民币与比特币的交易渠道,境内资本依然可进出比特币市场。比特币庞大的中国市场是否暗示着比特币已经成为绕过外汇管制和监管审查从而变相实现“换汇”的新兴渠道?中国之所以会禁止比特币交易,是否因为其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资本外逃的规模?因此本文将比特币和资本外逃结合起来,梳理比特币可以成为资本外逃新兴渠道的理论基础;再进一步分析资本外逃、比特币市场价格与人民币汇率三者的传导机制;通过构建人民币在离岸汇率价差与比特币价格波动的DCC-GARCH模型,观察二者的动态时变相关性,以此来探究在外汇管制下,比特币是否为资本外逃的渠道之一,为监管的必要性提供依据;以及探究国内对比特币监管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通过检验《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公告发布前后,中美两国最大比特币交易平台交易量的相关性,表明比特币可以成为资本外逃的渠道,且政府监管措施对比特币价格的作用是消极的。(2)在离岸汇率价差可以作为市场衡量人民币预期贬值的风向标,汇率价差的波动与跨境资金的流动相互影响。汇率价差与比特币价格间关联性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存在异常波动,波动范围幅度较大。每次股市的巨大波动、国际政治形态变化均会显着增加汇率价差和比特币价格波动的动态相关系数。(3)在实施2013年监管前,人民币汇率波动与比特币价格波动相关程度大,但随着监管落地,二者相关程度减弱。人民币持续波动时,资本流入比特币市场,由于中国市场占额90%以上,比特币价格会出现大幅增长,比特币市值继续上升,导致更多投机性资产涌入,则资本流动规模到一定程度会影响人民币汇率。(4)发现在外汇管制趋严下,汇率价差和比特币价格波动相关系数明显上升,比特币价格和交易量大幅增长,侧面证明了比特币是规避管制的一种资本外逃渠道。(5)在2017年全面关停交易所后,中国市场份额减少对比特币市场影响较大;但并没有完全阻止国内资本进入比特币市场,换言之,政策作用只有短期效应,并没有从长期上完全切断比特币作为资本外逃的渠道。未来针对新兴资产,包括以比特币为主的虚拟货币,本文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1)由于目前以比特币为主的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在本质属性有根本差异。为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我国需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准确界定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2)监管应具有前瞻性,提高监管规范的法律效力层级,推动长效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跨境资金监测,即时关注虚拟货币交易市场价格走势,作为判断跨境资金流动趋势的辅助依据;另一方面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设立专门的虚拟货币监管机构。(3)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相互协作,构建监管合作机制。紧密追踪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底层技术变革路径与衍生变革走向,共同打击利用虚拟货币跨国犯罪的活动。
喻海燕,范晨晨[7](2018)在《资本账户开放、制度质量与资本外逃:基于“金砖五国”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对"金砖五国"资本账户开放、制度质量与资本外逃进行了研究,从总体开放度、资本流入方向和资本流出方向的开放度三个角度考察了过去16年"金砖五国"资本账户开放、制度质量与资本外逃的关系。研究表明:资本账户总体开放度的提高并没有导致资本外逃的增加,相反起到了抑制作用;跨境资本流出方向开放度的提高会促进资本外逃,跨境资本流入方向开放度的提高会抑制资本外逃,由于"金砖五国"较好地控制了流入、流出方向资本开放的速度和程度,使得总体上抑制效应大于促进效应;在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中,制度质量的完善,特别是有关合同保护、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质量的提升,能够有效减少资本外逃。
才凌惠,朱延福[8](2018)在《产权制度对资本外逃的影响——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资本外逃是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减少资本外逃有利于宏观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而产权制度对资本外逃的影响不可忽视。将产权制度因素纳入随机效应模型,研究了产权制度对资本外逃的影响;考虑知识产权的内生性,应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深入挖掘了两者间的关系。对60个国家2006—2016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知识产权内生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知识产权有显着的影响;在分类样本中,法律和政治环境指数同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向影响,知识产权指数同时对两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而实物产权指数仅对发达国家的资本外逃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综合研究结论,制定符合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知识产权和实物产权制度标准,完善产权实施的法律法规,维护政治环境的稳定是减少资本外逃的关键。
陈俊[9](2014)在《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持续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却出现日益明显的资本外逃现象;近年来,在人民币预期汇率与名义汇率偏离导致的人民币预期升值以及国内固定资产价格上涨预期,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资产的严重低估,出现较大的“套汇”、“套利”双空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资本流入时,资本外逃现象依然严重。资本外逃的异常情况和国际资本的不断流入形成了一个博弈悖论。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我国资本外逃的方式、规模、动因、经济效应、相应的政策启示等。在认同资本外逃研究基本共识的基础上,本文确定资本外逃为:超出一国政府所能控制的能力和范围,为规避国内政策和经济风险、逃避外汇管制、逃避税收征管或以转移资产等为目的,利用非法的或变相合法的方式流出我国境内的资本。关于资本外逃规模估算的研究,因采用的测算方法不同,测算结果会不同而争议不断。迄今为止,从现有国内外测量方法看,没有一种方法堪称尽善尽美。文中在尽可能深入探讨适用我国资本外逃规模估算的相关指标的基础上,利用直接法、以及修正的间接测算方法即在“间接测算法”框架下,“混合法”(如对外投资中资本外逃的测算)与“权益差额调整法”(如对贸易伪报的测算)相结合的一种结构性测算方法,来测算我国资本外逃规模。为什么在我国GDP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政府继续鼓励引进外资之时,会发生资本外逃现象?文中基于资产组合的视角构建了资本外逃的一般均衡模型,利用SVAR模型与VAR模型的联系,通过施加一定的约束条件,得到结构因子分解矩阵A和B,进而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进一步研究资本外逃对各变量冲击的动态变化轨迹和特征,以及各变量冲击对资本外逃变动的贡献值。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变动冲击的解释力度最强,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差异、通货膨胀次之,随之是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动率、实际经济增长率,宏观经济预期最弱。其中劳动力成本以及宏观经济预期因素是对现有文献的补充。对一国经济而言,资本外逃是资本形成中的漏出因素,具有循环反馈和自我加强的副作用。在分析资本外逃的经济效应时,文中从资本外逃与国内经济、资本外逃与对外开放、资本外逃与社会安全稳定三个主要方面,重点分析资本外逃的负面效应,来探索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潜在影响。当然,除了从理性人的角度看,资本外逃是一种基于“成本—收益”的理性选择外,某些方面的资本外逃并非通为负效应。资本外逃会给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带来压力,但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动力,对于资本外逃带来的部分积极影响,我们应该看作一个机会加以利用。最后,根据资本外逃产生的动因,制定“疏”与“堵”相结合的政策,从根本上消除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负面因素,将资本外逃产生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1)建立防范资本外逃的监控机制,如完善相关金融法律体系、加强各部门的联动以及国际合作;(2)积极稳妥的推进金融深化,涉及加快利率市场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科学把握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中的“度”;(3)以制度创新抑制资本外逃,包括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税制改革、改革企业工资分配制度、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经济生态环境等。面对资本外逃这一现象,始终存在着“不变”与“变”的辩证发展,我们应该逐步转换到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正确方向上。
黄成凯[10](2012)在《资本项目开放对中国资本外逃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6年12月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正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第八条款国,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更是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因此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速度有不断加快的趋势。虽然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能给我国带来许多优势,但是同时也给资本外逃提供了更加通畅的渠道,增大了资本外逃的风险。本文的第一部分从系统梳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相关文献开始,首先对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本文的第二部分首先分析了资本项目开放对中国资本外逃的影响机制,得出资本项目开放对中国资本外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的结论,然后对中国资本外逃的新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的第三部分在测算了1990—2010年间中国资本外逃的规模和资本项目开放度的基础上,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资本项目开放度与中国资本外逃的关系。并最终确立了资本外逃与资本项目开放度、通货膨胀率、外债增加额、外商直接投资、财政赤字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是政策建议,一方面,针对我国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可能面临的资本外逃风险,提出了要保持国内宏观经济稳定、积极谨慎地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完善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机制、完善汇率浮动机制、完善金融监管等政策建议。另一方面,针对中国资本外逃的新趋势,分别提出了相应防范资本外逃的对策,并初步提出了建立资本外逃监控机制的构想。
二、中国资本外逃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资本外逃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账户开放指数 |
1.2.2 资本账户开放学术观点的动态变化 |
1.2.3 有条件肯定观点的内容展开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探究 |
2.1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 |
2.1.1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资本 |
2.1.2 国际投资理论与资本账户开放 |
2.1.3 资本账户开放的正向效应 |
2.2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风险 |
2.2.1 金融风险的构成 |
2.2.2 资本账户开放的负向效应 |
2.3 小结: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 |
第3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国际经验 |
3.1 全球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
3.1.1 两种结局的原因 |
3.1.2 不同路径的原因 |
3.2 资本账户开放的典型案例 |
3.2.1 资本账户开放的倡导者与受益者:美国 |
3.2.2 发达国家的渐进资本账户开放:德国 |
3.2.3 外部压力下放弃渐进开放的后果:日本 |
3.2.4 “拉动因素”缺失与长期资本依赖的教训:拉美三国 |
3.2.5 对抗“三元悖论”的失败教训:泰国 |
3.2.6 典型案例的启示 |
3.3 资本账户开放与全球资本流向情况 |
3.3.1 资本账户开放子项目的资本流动方向 |
3.3.2 赶超成功国的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流向 |
第4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合意外部条件 |
4.1 美元周期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 |
4.1.1 美元霸权的世界影响 |
4.1.2 美元“含金量”变化与资本账户开放时机 |
4.2 全球经济周期下的资本账户开放 |
4.2.1 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 |
4.2.2 全球经济、金融周期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 |
4.3 逆全球化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外部压力 |
4.3.1 逆全球化环境的形成 |
4.3.2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核心外部压力 |
第5章 资本账户开放要求的验证 |
5.1 经济增长与资本账户开放 |
5.1.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2 实证结果分析 |
5.2 稳健性检验 |
5.2.1 计量方法的改变 |
5.2.2 资本账户开放指数的改变 |
5.3 拓展研究 |
5.3.1 “拉动因素”的门槛效应考量 |
5.3.2 外部“推动因素”对资本账户开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6章 中国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路径选择 |
6.1 中国积极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内部逻辑 |
6.1.1 中国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
6.1.2 中国资本账户结构与变化 |
6.1.3 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 |
6.2 中国实际情况与资本账户内、外部要求的对比 |
6.2.1 资本账户开放的内部条件与现实的对比 |
6.2.2 资本账户合意的外部环境与现实的对比 |
6.3 “三元悖论”的中国思考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1 保持资本账户开放整体渐进 |
7.1.2 时机和环境的合意是适当加速的动力 |
7.1.3 资本账户开放国际合作方式的思考 |
7.2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2)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下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现有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开放经济相关理论 |
一、IS-LM-BP均衡理论 |
二、蒙代尔政策搭配理论 |
三、开放经济体的“三元悖论” |
四、开放市场下的经济增长理论 |
第二节 资本流动相关理论 |
一、金本位制下的资本流动理论 |
二、固定汇率制下的资本流动理论 |
三、浮动汇率制下的资本流动理论 |
四、资本流动管制理论 |
第三节 金融危机理论 |
一、金融危机理论基础 |
二、跨境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
三、跨境资本流动与银行危机 |
四、跨境资本流动与债务危机 |
第三章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现状分析 |
一、资本项目开放水平测度 |
二、资本项目开放条件成熟度分析 |
第二节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现状及潜在风险分析 |
一、跨境资本流动现状 |
二、跨境资本流动特征及潜在风险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传导路径及影响分析 |
第一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
第二节 跨境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冲击 |
一、跨境资本流动对汇率冲击的机理 |
二、跨境资本流动下的汇率高估风险 |
第三节 跨境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
一、资本流入背景下的宏观经济稳定性风险 |
二、资本流出背景下的宏观经济稳定性风险 |
第四节 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影响 |
一、金融脆弱性的发生机理 |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实证检验 |
第五节 跨境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基于亚洲金融危机视角 |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始末 |
二、跨境资本的异常流动是造成亚洲金融危机的首要因素 |
三、储备变化、外债流动促成了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
第一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识别及预警指数构建思路 |
一、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点识别 |
二、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目标 |
三、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指数构建思路 |
第二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监测预警指数构建 |
一、初选监测指标 |
二、提炼先行指标 |
三、计算预警指数 |
四、预警能力检验 |
第三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
一、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介绍及设定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三、预警模型应用前景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外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借鉴与启示 |
第一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的成功经验 |
一、发达经济体防范经验 |
二、新兴经济体防范经验 |
第二节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失败教训 |
一、墨西哥短期资本弥补赤字的失败教训 |
二、俄罗斯跨境资本自由流动的失败教训 |
第三节 国外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对中国的启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防范化解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机制设计 |
第一节 机制设计理论 |
第二节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 |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和模式 |
二、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机制 |
三、跨境资本流动逆周期调节 |
第三节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 |
一、微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和模式 |
二、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设计思路 |
三、微观审慎监管框架指标体系设计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俄罗斯资本外逃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案 |
第2章 俄罗斯资本外逃规模的估计 |
2.1 引言 |
2.2 直接测算法下资本外逃规模的估计 |
2.3 间接测算法下资本外逃规模的估计 |
2.4 资本外逃规模的变化趋势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俄罗斯资本外逃的原因 |
3.1 引言 |
3.2 俄罗斯经济发展不均衡 |
3.2.1 经济发展不稳定 |
3.2.2 经济转轨时期的政策问题 |
3.3 卢布汇率的波动带来的资本外逃 |
3.4 乌克兰危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俄罗斯资本外逃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加剧资金短缺 |
4.3 加大债务风险 |
4.4 加剧居民收入差距 |
4.5 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防范俄罗斯资本外逃的对策建议 |
5.1 引言 |
5.2 改善经济发展结构 |
5.3 稳定汇率 |
5.4 消除资本外逃的非法渠道 |
5.5 鼓励资本回流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结构 |
1.3 研究创新及不足 |
第2章 比特币及资本外逃领域的研究新进展 |
2.1 有关资本外逃的研究进展 |
2.2 有关比特币的研究前沿 |
2.3 比特币视角下资本外逃与资本控制的研究探索 |
2.4 总结性评述 |
第3章 开放经济、比特币流动与资本外逃——一个理论模型 |
3.1 引言 |
3.2 封闭经济下模型构造 |
3.3 从封闭经济到小型开放经济 |
3.4 均衡性质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811 汇改、比特币溢价与资本外逃 |
4.1 引言 |
4.2 比特币市场、资本外逃与跨境套利——一个理论模型 |
4.3 风险波动、比特币溢价与资本外逃——来自811 汇改期间的证据 |
4.4 小结 |
第5章 中国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典型事实、经验证据与规模测算 |
5.1 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的典型事实 |
5.2 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的存在证据 |
5.3 基于区块链数据爬虫的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规模测算 |
5.4 小结 |
第6章 中国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的成本驱动 |
6.1 模型设定 |
6.2 数据说明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内生性检验 |
6.6 小结 |
第7章 《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抑制了资本外逃吗? |
7.1 问题提出 |
7.2 研究再审视与政策再评估 |
7.3 套利交易与比特币溢价: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
7.4 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比特币是资本外逃渠道吗? ——基于DCC-GARCH模型的汇率价差联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研究不足 |
2.比特币相关文献综述 |
2.1 比特币特点 |
2.1.1 交易匿名性 |
2.1.2 去中心化 |
2.2 比特币实证研究 |
2.2.1 影响比特币价格的因素 |
2.2.2 比特币与传统金融资产 |
2.2.3 比特币市场的有效性 |
2.2.4 比特币价格泡沫 |
2.3 本章小结 |
3.比特币与资本外逃分析 |
3.1 比特币市场的发展现状 |
3.1.1 比特币市场概况 |
3.1.2 主要国家对比特币的态度 |
3.1.3 中国在比特币市场的角色 |
3.2 国内资本外逃现状分析 |
3.2.1 资本外逃的界定 |
3.2.2 国内资本外逃规模 |
3.2.3 资本外逃造成的影响 |
3.2.4 造成资本外逃的因素 |
3.3 比特币是资本外逃的一种渠道 |
3.3.1 资本外逃的传统渠道 |
3.3.2 新兴渠道动机 |
3.3.3 经验数据证明 |
3.4 本章小结 |
4.研究模型设计 |
4.1 变量选择 |
4.1.1 比特币与人民币汇率间的传导机制 |
4.1.2 汇率与资本流出传导机制 |
4.1.3 构建在离岸汇率价差 |
4.2 模型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实证研究 |
5.1 数据选取及处理 |
5.2 描述性统计 |
5.3 平稳性检验 |
5.4 DCC-GARCH模型估计结果 |
5.4.1 GARCH(1,1)模型估计参数结果 |
5.4.2 DCC-GARCH(1,1)模型估计参数结果 |
5.4.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4.4 脉冲响应 |
5.4.5 基于监管政策的动态相关系数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资本账户开放、制度质量与资本外逃:基于“金砖五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文献综述 |
(一) 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外逃 |
(二) 制度质量与资本外逃 |
二、资本账户开放、制度质量对资本外逃的影响机理 |
(一) 资本账户开放影响资本外逃的机制 |
(二) 制度质量影响资本外逃的机制 |
三、实证检验 |
(一) 模型的设定 |
1. CF———资本外逃规模/GDP |
2. OPEN———资本账户总体开放程度 |
3. IQ———制度质量 (Institutional Quality) |
4. X———其他控制变量 |
(二)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
1. 面板单位根检验 |
2. 模型回归 |
3. 稳健性检验 |
4. 对资本账户开放抑制资本外逃的深入分析 |
四、结论与建议 |
(8)产权制度对资本外逃的影响——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一) 产权制度与资本外逃 |
(二) 资本处逃的非产权制度影响因素 |
二、数据说明与计量模型 |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 变量说明 |
1. 被解释变量 |
2. 解释变量 |
(三) 模型构建 |
三、实证分析 |
(一) 产权制度因素对资本外逃影响的全样本分析 |
(二) 产权制度因素对资本外逃影响分类样本的分析 |
(三) 稳健性检验 |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
(一) 结论 |
(二) 对策建议 |
(9)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1.3 具体的研究路线图 |
1.4 拟实现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2 资本外逃理论的文献综述 |
2.1 资本外逃涵义界定的文献综述 |
2.2 资本外逃规模测算方法的文献综述 |
2.3 文献述评小结 |
2.4 本文对资本外逃涵义的界定 |
3 我国资本外逃的主要渠道与规模估算 |
3.1 我国资本外逃的主要渠道 |
3.2 我国贸易项目下资本流动规模估算 |
3.3 我国对外投资方式下资本外逃规模估算 |
3.4 我国资本外逃规模估算:1982-2011 |
4 资本外逃成因的理论分析 |
4.1 资本外逃成因的一般理论分析 |
4.2 一般理论分析的简要评述 |
4.3 我国资本外逃成因的理论分析 |
5 我国资本外逃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资产组合模型的构建 |
5.2 变量的选取以及数据来源 |
5.3 基于资产组合模型的实证分析 |
5.4 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
6 我国资本外逃的经济效应 |
6.1 资本外逃与国内经济 |
6.2 资本外逃与对外开放 |
6.3 资本外逃与社会安全稳定 |
7 我国应对资本外逃的政策启示 |
7.1 建立防范资本外逃的监控机制 |
7.2 积极稳妥的推进金融深化 |
7.3 以制度创新抑制资本外逃 |
7.4 短/长期资本外逃的治理对策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资本项目开放对中国资本外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标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资本项目开放理论综述与中国的现状 |
2.1 资本项目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资本项目开放的相关表述 |
2.1.2 本文对资本项目开放的界定 |
2.2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历史与现状 |
2.2.1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历史沿革 |
2.2.2 中国资本项目下的资本流动特点 |
2.2.3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总体状况 |
2.3 中国资本项目加速开放的原因与主要举措 |
2.3.1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内部动力 |
2.3.2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外部动力 |
2.3.3 中国资本项目加速开放的主要措施 |
2.4 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 |
2.4.1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区别 |
2.4.2 资本项目开放可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
2.4.3 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可以促进资本项目开放 |
第3章 资本项目开放对中国资本外逃的影响 |
3.1 资本外逃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1 资本外逃概念的界定 |
3.1.2 洗钱和资本外逃的区别与联系 |
3.2 中国项目开放对资本外逃的影响机制分析 |
3.2.1 资本项目开放有可能加剧资本外逃 |
3.2.2 资本项目开放有可能抑制资本外逃 |
3.2.3 资本项目开放对中国资本外逃影响的综合评价 |
3.3 资本项目开放后中国资本外逃的风险分析 |
3.4 资本项目完全开放下中国资本外逃的新趋势—人民币资本外逃 |
3.4.1 人民币资本外逃的界定 |
3.4.2 人民币资本外逃的诱因 |
3.4.3 人民币资本外逃的方式推断 |
第4章 中国资本外逃规模的重新估算:1990-2010 |
4.1 资本外逃测算方法回顾 |
4.2 本文的统计方法和数据来源 |
4.2.1 对贸易转移形式资本外逃的调整 |
4.2.2 本文的统计方法与数据 |
4.3 中国资本外逃规模的估算 |
4.3.1 测算结果 |
4.3.2 结果分析 |
第5章 资本项目开放对中国资本外逃影响实证研究 |
5.1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度的测量 |
5.1.1 资本项目开放的度量方法回顾 |
5.1.2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度的衡量指标及计算 |
5.2 资本项目开放对中国资本外逃的影响实证分析 |
5.2.1 单位根检验 |
5.2.2 协整关系分析 |
5.2.3 结果分析 |
5.3 中国资本外逃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3.1 变量选取与研究假设 |
5.3.2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
5.3.3 实证分析 |
5.3.4 结果分析 |
第6章 政策与建议 |
6.1 防范资本项目开放进程中资本外逃风险的建议 |
6.1.1 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应积极谨慎、有序推进 |
6.1.2 资本项目开放进程中要保持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 |
6.1.3 完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人民币利率市场化 |
6.1.4 完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浮动汇率机制 |
6.1.5 完善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金融监管 |
6.2 新形势下治理资本外逃的建议 |
6.2.1 预防人民币资本外逃的对策与建议 |
6.2.2 建立监控机制,全面防范资本外逃 |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中国资本外逃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D]. 徐征. 吉林大学, 2020(08)
- [2]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下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研究[D]. 赵方华. 新疆大学, 2019(06)
- [3]俄罗斯资本外逃问题分析[D]. 卡佳(IVANOVA EKATERINA).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中国比特币渠道资本外逃问题研究[D]. 袁磊. 中央财经大学, 2019(11)
- [5]我国资本外逃规模估算与影响因素分析[J]. 赵方华,张雯,何伦志. 统计与决策, 2019(04)
- [6]比特币是资本外逃渠道吗? ——基于DCC-GARCH模型的汇率价差联动性研究[D]. 薛玲玲.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资本账户开放、制度质量与资本外逃:基于“金砖五国”的研究[J]. 喻海燕,范晨晨. 国际金融研究, 2018(10)
- [8]产权制度对资本外逃的影响——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J]. 才凌惠,朱延福.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9]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研究[D]. 陈俊.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10]资本项目开放对中国资本外逃的影响研究[D]. 黄成凯.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