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绿化苗木供需调查

全国绿化苗木供需调查

一、全国绿化苗木供需摸底(论文文献综述)

陈翠[1](2020)在《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研究 ——以山东省新泰市刘杜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越来越频繁,一系列负面问题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得知,我国99.5%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住房,其中20030万户拥有1处住房,占比87.0%;2667万户拥有2处住房,占比11.6%;196万户拥有3处住房,占比0.9%,整体来看,2018年农村宅基地闲置率约为10.7%。全国许多省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宅基地面积超标、宅基地闲置、“一户多宅”及“空心村”现象,且现有农民建造房屋多在村庄周边或沿着道路而建,建新不拆旧情况较多,这种沿路建房行为致使大量农田被占,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在城市房价不断增长,地价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农村闲置的住宅不能被开发利用,势必造成房屋和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刘杜镇,作为山东省新泰市南部的农业乡镇,属于山区、库区,境内有一座大(二)型水库——光明水库,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地,因此该地工业企业不发达,是典型的农耕区,农民以种植花生、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农民外出务工。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山东省新泰市刘杜镇作为研究区域,以如何进行农村闲置宅基地的开发利用为研究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和相关案例为基础,对山东省新泰市刘杜镇的宅基地闲置情况和开发利用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分析出宅基地闲置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开发农村宅基地这一闲置资源已积累的经验和实践模式,来分析适合该地区的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帮助农村解决宅基地浪费现象,最大可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作出贡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发现,刘杜镇宅基地面积平均值可达301.43m2,宅基地实际占地面积超出规定标准。全镇“一户多宅”比例为25.34%,26%的房屋完全闲置,“一户多宅”和房屋完全闲置多是由建新不拆旧造成。由于农民对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认知的缺失,加之宅基地管理不规范,导致农村宅基地布局散乱,很多农民建新不拆旧,宅基地在刘杜镇的利用率较低,闲置宅基地的管理和利用有待提高。(2)通过对刘杜镇宅基地利用现状及闲置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将宅基地闲置原因定性地分为三个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社会因素。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出家庭外出务工人数、宅基地面积、住宅结构、住房面积等4个因素对刘杜镇农村宅基地闲置影响显着。年龄、文化程度、年收入、家庭人口数量以及是否离开旧房子对宅基地闲置影响并不显着。(3)根据调研和分析结果,在总结各地现行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的探索经验基础上,结合刘杜镇的具体实际,从土地利用的三大功能出发,提出生产功能优先、生态功能优先、社会功能优先的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并对比分析三种模式的异同和优越性。生产功能优先的闲置宅基地再利用主要通过合村并居、村庄内部改造、新建社区等模式,对闲置宅基地进行复垦,整理成耕地,实现土地生产力的发挥,适用于分散在农耕区地势平坦、生产条件优越的宅基地;生态功能优先的闲置宅基地再利用主要通过复垦、还林等方式,结合山地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等政策恢复植被,以实现土地的生态保护价值,适用于贫困山区或矿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山地丘陵等地区;社会功能优先的闲置宅基地再利用主要通过结合村庄规划和自然、人文条件对闲置宅基地及地上建筑加以改造,发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以提高宅基地的利用效率,适用于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近郊区。最后,根据宅基地利用现状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宅基地管理的相关建议。

卢晋荥[2](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淅川库区移民新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我国城市和乡村的人居环境存在显着差距。近年来,乡村人居环境虽然在相关利好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不可否认,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完成向理想状态的转变仍然需要解决很多问题。移民新村是我国特殊的乡村之一,是为了安置国内大型工程建设诸如修建水库、建设电站或者城市扩大等征地拆迁的移民而按照统一标准修建的行政村。对于移民新村的建设,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移民的人居环境建设相比较于其它乡村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政府的供给能否满足移民农户的需求?政府的人居环境工作能否得到移民农户的认可?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它是三农工作的全面提升,也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建设移民新村人居环境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本文是对淅川库区移民新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证分析,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及统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手段,由面及点,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家层面、淅川县层面和移民新村农户的层面,对本文研究对象进行论述和分析,讨论淅川库区移民新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放眼于国外,研究韩国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借鉴其有效经验,以期指导当前我国移民新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四点:一是农户的认知“理性”,受访农户普遍认为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村委会和政府,其次才是自己。农户对当前移民新村人居环境建设比较满意,但继续建设的需求意愿依然强烈。二是农户的特征影响其对移民新村人居环境的认知和需求。三是移民新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村干部责任缺失、农户参与性不强等问题影响建设的进程。四是工业化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还要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

胡利娟[3](2019)在《“苗”绘美丽中国》文中研究表明种苗,既是林业草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又是提高林地草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根本。然而,无论是培育优质的物质产品,还是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都离不开优良品种培育而成的健康稳定的林草生态系统,都必须在良种繁育、壮苗生产上下功夫做文章。那么,我国林草种质资源"家底"如何?为什么要启动第一次全国林草种质资源普査工作?此举将对林草业的发展到底有什么作用?

肖先柳[4](2019)在《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规划管理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长久以来,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系统不能满足市民的使用需求,为应对供需关系的转变,政府在政策法规和机构设置中有所调整,但管理改革方向和思路仍不清晰。论文以昆明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以主城区公共空间系统和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围绕主城公共空间系统“管什么”和公共空间管理体制“怎么管”两条研究逻辑线,通过文献综述、田野调查、问卷访谈、对规划管理部门行政工作观察研究(一年)、规划设计管理会议旁听以及对一手政策法规文件分析比较的综合研究方法,得出昆明市公共空间系统管理的主要矛盾和未来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应朝向“公共空间系统化完善”和“消极空间积极化”的努力方向。“管什么”是理现象的逻辑,主要通过三方面展开:构建“管理者视角”的公共空间质量评价体系;对昆明主城区量和质进行分析评价;梳理出主城区公共空间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矛盾。“怎么管”是梳机制的逻辑,主要通过两方面展开:对昆明市公共空间“量”的法规、规划编制及管理和建设管理进行分析建议;对昆明市公共空间“质”的法规、设计管理和后期管理进行分析建议。

李博[5](2018)在《海口市城市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文中提出“环境就是民生”。伴随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水环境污染已经演变成了当前城市不断发展过程中最严峻且矛盾的问题。社会各行各业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不约而同都提出了要注重环境保护,进一步优化经济和环境发展,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期许。近年来,海口中心城区除饮用水源外,城区仍有大部分河流、排水沟(渠)及湖库水质恶劣,部分存在黑臭现象。自2016年以来,海口市将“生态修复”“服务民生”等核心理念融入到水体治理中,认真探索出可复制、可学习、可借鉴的治理路径。主要采取“PPP+EPC+跟踪审计+全程监管”,先后对美舍河、五源河、龙昆沟、东西湖等18个城镇内河(湖)水体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治理美舍河上成效显着,仅用3个月时间,实现将美舍河打造海口市贯穿城区南北的重要水生态景观廊道的综合治理目标,成为海口全市内河(湖)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示范和突破点。2017年9月美舍河获批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本文将基于多中心治理研究思路,结合当前海南省建设自由贸易区(港)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对海口市目前进行城镇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展开研究,从政府、市场、公众三个角度出发,进一步针对城镇内河(湖)综合整治工作提出建议对策。本文的研究共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本次课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综述、内容及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城市内河(湖)水环境治理基础理论,从水环境及其治理相关概念、多中心治理和公共物品理论来阐述。第三部分为海口市城市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现状,主要对海口市城市概况、水环境基本情况及治理情况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海口市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第五部分为国内外部分城市内河(湖)水环境治理的经验与启示。第六部分为关于完善海口市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若干对策,以问题为导向,从行政管理角度对政府主导、市场运行、社会多元化主体共同治理等三个层面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为结语。

赵灵燕[6](2018)在《基于AHP的美丽乡村建设绩效评价 ——以山西省襄汾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政策的升级,也是一项解决村级公共产品供需矛盾、解决农村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需求与村级公共产品发展相对落后之间矛盾的一项政策。通过对该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可以判断这项政策的制定是否合理、政策制定初期的实施目标是否实现、对政策运行的管理是否符合相关要求规定进行有效的论证,并且通过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绩效评价也可以为其日后的继续完善和推广实施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根据山西省襄汾县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绩效相关数据,得到由项目投入、项目实施过程、项目产出与绩效3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美丽乡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AHP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总权重,最后对襄汾县5个试点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绩效进行了评价。通过计算分析,得出项目建设及完工、群众满意度、社会效益、建立一事一议民主机制和建立项目库是美丽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五个指标,计算得出5个试点村美丽乡村建设绩效的排序。以数据分析结果为依据,本文提出了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即:项目全程增加村民参与程度、完善项目程序,细化要求、加强资金监管、加强宣传培训,树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规范议事机制等。

赵永霞[7](2018)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研究 ——以山西省F县为例》文中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稳定基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经济落后乡村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推进乡村社会有效治理,党在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提出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尝试通过借助资源注入等外部力量实现对广大经济文化落后乡村社会的有效整合与治理,进而形成了“第一书记”嵌入式的乡村社会治理方式。本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研究尝试寻找“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优化路径。“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是在国家治理总体框架下,将国家的上部政治力量嵌入基层社会,通过这种有效的政治治理方式,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进而实现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两者之间存在着鲜明的理论逻辑关联。通过“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达到了“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的治理目标。自“第一书记”政策实施以来,各省市结合中央文件精神与地方实际情况,积极开拓村治新路径、发展乡村治理新能力、打造农村发展新引擎与发展新格局。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推进了公共事业进步;通过合作共治,促进了乡村治理转型。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研究发现:“第一书记”政策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社会关系失序、治理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第一书记”自身能力有一定局限性等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政策相关配套不足、传统治理方式的制约、缺乏乡村治理资源的支持以及既得利益群体的挑战。在对“第一书记”政策具体实践困境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通过明确“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主体职责、建立健全“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体制机制、推动“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信息化进程等方式达到优化“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路径的目标。

陈杰,陈茂景,吴以专,蒋宗好,林景露,林盛坚[8](2016)在《尤溪县林地占补平衡的实践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尤溪县经济社会发展提速,各类建设项目对林地的需求大量增加,林地供需矛盾突出,定额缺口较大。尤溪县以全国林地占补平衡工作试点县为契机,出台开展林地占补平衡试点工作意见,在试点期间项目建设使用林地不实行林地定额管理,建立先补后占、统筹平衡、核查监督等工作机制,按照项目建设使用林地"占一补一"原则,规范林地使用管理,实现了缓解发展刚性用地需求与林业生态保护双赢。该文对尤溪县林地占补平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试点经验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徐晓伟[9](2014)在《新疆园林苗圃发展建设研究 ——以呼图壁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园林绿化苗木的需求量逐年增多。园林苗木的热销,促进了我国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一批苗木花卉生产企业的发展。由于经济效益好,建圃数量也越来越多,其中就包括了个人、公司、社会团体、科研院所等,都纷纷进入园林苗木生产领域,形成苗木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如何推进我国现代化园林苗圃的建设水平,促进园林绿化事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园林苗圃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新疆绿化苗木产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逐步成为新疆经济增长,改善生态及城乡绿化面貌的新兴产业。新疆园林苗圃业虽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但不难看出我区苗圃建设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产业结构和产品种类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偏低,市场特色品牌少,科研水平不高,苗圃生产和管理技术相对落后,专业人才稀缺,信息渠道不畅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等诸多问题。新疆园林苗圃建设与发展既要立足本地区的客观实际,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特色。大力开发和利用乡土植物种质资源,生产出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苗木花卉,同时要加强乡土苗木的培育和推广,积极开展多样性的苗木生产。最终使我区苗圃实现品种多样化、生产标准化、经营特色化、市场规范化、销售渠道多元化的产业化发展之路。结合对新疆呼图壁县苗圃的建设发展情况作SWOT分析,最后总结我区苗圃发展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问题,提出促进新疆苗圃建设发展对策,以便今后我区园林苗圃发展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范例。

王羽强[10](2013)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阈下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视阈,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推进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文章在分析我国走城乡统筹发展道路的背景、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学术界“城乡统筹发展”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界定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及其特征。特别是阐明了本项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根本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阈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并对本项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能的创新、后续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了阐述。对本项研究的基本内容进行框定之后,文章考察并梳理了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及分析范式选择,以“县域经济”作为分析范式对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和深入分析。具体而言,将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内容细化为经济统筹、社会统筹和空间环境统筹三个方面,同时还对鄂尔多斯市全市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中心都市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4个区域的划分,分别对东胜区、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鄂托克前旗等8个区旗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运用二元对比系数进行测算和分析,概括和总结鄂尔多斯市及其所属8个区旗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经验。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认识视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则,从区域城乡统筹的具体内容——城乡经济统筹、城乡社会统筹和城乡环境空间统筹等三个方面重点分析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系统探寻制约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因素。这是本项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寻求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之道、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的前提。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普遍趋势。同时,国内发达地区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完成或正在完成相同、相近的任务。因此,从了解和解析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实践入手,分析、探讨并借鉴国外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经验,.特别是对国内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能为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最后,文章从空问利用的统筹布局、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保障、产业发展的经济带动三个方面对鄂尔多斯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这既是本项研究的宗旨和归宿,也是其难点与创新所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展道路的特殊多样性”原理,为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鄂尔多斯市的城乡统筹要在正视自然规律和限制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即针对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首先从空间利用上实现统筹布局,将城乡空间统筹的各项限制性因素综合考虑,以此来优化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政府职能建设,进行制度和政策创新,并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统筹。

二、全国绿化苗木供需摸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绿化苗木供需摸底(论文提纲范文)

(1)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研究 ——以山东省新泰市刘杜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城镇化的推进致使城乡用地矛盾突出
        1.1.2 乡村振兴对农村治理的内在要求
        1.1.3 新泰市刘杜镇宅基地的独特之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数据来源
2 宅基地相关概念、历史沿革及理论基础
    2.1 宅基地相关概念
        2.1.1 土地利用功能
        2.1.2 宅基地及闲置宅基地
        2.1.3 空心村及新空心村
    2.2 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历史沿革
        2.2.1 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沿革与变迁
        2.2.2 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2.3 宅基地闲置及利用的理论基础
        2.3.1 推拉理论
        2.3.2 区位理论
        2.3.3 生命周期理论
3 宅基地闲置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新泰市概况
        3.1.2 刘杜镇概况
    3.2 样本农户的描述性统计
        3.2.1 宅基地面积超标
        3.2.2 宅基地闲置情况
        3.2.3 宅基地管理不规范
        3.2.4 农民退出闲置宅基地意愿分析
4 宅基地闲置影响因素分析
    4.1 定性分析
        4.1.1 经济因素
        4.1.2 政策因素
        4.1.3 社会因素
    4.2 定量分析
        4.2.1 二元logistic模型构建和变量定义
        4.2.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5 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
    5.1 刘杜镇在闲置宅基地再利用中已采取的措施
        5.1.1 以增减挂钩为抓手,推动闲置宅基地复垦
    5.2 农村闲置宅基地退出和流转
        5.2.1 宅基地退出模式
        5.2.2 宅基地流转模式
    5.3 基于功能分类的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
        5.3.1 生产功能优先的再利用模式
        5.3.2 生态功能优先的再利用模式
        5.3.3 社会功能优先的再利用模式
        5.3.4 三种模式比较
6 闲置宅基地利用管理建议
    6.1 加强宅基地管理立法体系建设
    6.2 加快推进乡村规划
    6.3 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放活宅基地使用权
    6.4 允许城市资金投入到闲置宅基地再利用之中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农村闲置宅基地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乡村振兴背景下淅川库区移民新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概念界定及文献述评
    2.1 概念界定
        2.1.1 库区移民
        2.1.2 移民新村人居环境
    2.2 相关研究述评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简要述评
3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政策与实践线索
    3.1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政策梳理
        3.1.1 总体布局阶段
        3.1.2 具体改善阶段
    3.2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实践的三个阶段
        3.2.1 第一阶段:建设起步阶段(2005-2012年)
        3.2.2 第二阶段:试点示范阶段(2012-2018年)
        3.2.3 第三阶段:完善发展阶段(2018年-至今)
    3.3 小结
4 淅川库区移民新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4.1 淅川库区与移民新村概况
    4.2 移民新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做法
        4.2.1 建立保障机制
        4.2.2 具体措施
    4.3 移民新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成效
        4.3.1 生活垃圾处理机制更加完善
        4.3.2 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得到改善
        4.3.3 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成效明显
    4.4 小结
5 农户对人居环境建设的认知与需求:移民新村M村案例
    5.1 M村概况
    5.2 M村农户对人居环境建设的认知与需求
        5.2.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5.2.2 M村农户对人居环境建设的认知分析
        5.2.3 M村农户对人居环境建设的需求分析
    5.3 小结
6 移民新村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基层政府视角的问题及原因
    6.2 村干部视角的问题及原因
    6.3 农户视角的问题及原因
    6.4 小结
7 韩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经验及借鉴
    7.1 韩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背景
    7.2 韩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几个阶段
    7.3 韩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经验及借鉴
8.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移民新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ABSTRACT

(3)“苗”绘美丽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大路货”严重过剩珍贵树种供不应求
保存“重要乡土”种质资源“摸底”启动
夯实良种基础“苗”绘美丽中国

(4)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规划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1.1.1 研究政策背景
        1.1.2 研究课题来源
        1.1.3 研究必要性
    1.2 研究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层次的确定
    1.3 重要概念界定
        1.3.1 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1.3.2 公共空间管理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1.3.3 系统与体系概念辨析
    1.4 城市公共空间类型的划分
        1.4.1 传统研究划分方式
        1.4.2 按照用地的独立-非独立角度划分
        1.4.3 按照用地配建-非配建划分
        1.4.4 按照服务等级性质划分
        1.4.5 采用综合的公共空间分类
    1.5 研究综述
        1.5.1 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完善”的综述
        1.5.2 对“消极空间积极化”的综述
        1.5.3 对“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机制”的综述
    1.6 调查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调查方法的准备
        1.6.2 研究方法的准备
    1.7 研究框架(图1.15)
第二章 “管理者视角”的公共空间质量评价研究
    2.1 管理者在公共空间评价中应有之视角
        2.1.1 视角梳理
        2.1.2 属性梳理
        2.1.3 评价方法梳理
    2.2 对“规划管理者视角”的公共空间指标梳理分析
        2.2.1 环境属性相关指标
        2.2.2 社会属性相关指标
        2.2.3 经济属性相关指标
        2.2.4 法律属性相关指标
        2.2.5 小结
    2.3 建立评价体系
第三章 对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现状的调查分析
    3.1 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系统建设发展概况
        3.1.1 主城区城市形态圈层蔓延特征
        3.1.2 主城区城市形态扩张与公共空间系统建设关系
    3.2 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系统特征分析
        3.2.1 G类用地公共空间规划的基本概况
        3.2.2 G类用地公共空间的系统特征
    3.3 对公共空间“量”的分析评价
        3.3.1 对公共空间总量相关指标分析评价
        3.3.2 对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分析评价
    3.4 对公共空间“质”的分析评价
        3.4.1 对主要类型公共空间的“质”分析评价
        3.4.2 对系统完善类型公共空间的“质”分析评价
        3.4.3 对公共空间整体性的分析和评价
    3.5 小结
        3.5.1 对主城公共空间系统“量”的特征和问题
        3.5.2 对主城公共空间系统“质”的特征和问题
        3.5.3 策略建议
第四章 对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量”的管理机制的研究分析
    4.1 相关法规的分析建议
        4.1.1 分析
        4.1.2 评价建议
    4.2 对于相关规划编制及管理分析建议
        4.2.1 分析
        4.2.2 评价和建议
    4.3 对于建设管理的分析建议
        4.3.1 分析
        4.3.2 评价和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对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质”管理机制的研究分析
    5.1 相关法规分析建议
        5.1.1 分析
        5.1.2 评价和建议
    5.2 对设计管理分析建议
        5.2.1 分析
        5.2.2 评价和建议
    5.3 对后期管理分析建议
        5.3.1 分析
        5.3.2 评价和建议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1.1 “管理者视角”的公共空间质量评价体系
        6.1.2 主城区公共空间系统的主要矛盾
        6.1.3 主城区公共空间“量”管理工作上的机制矛盾
        6.1.4 主城区公共空间“质”管理工作上的机制矛盾
        6.1.5 基于现实矛盾和改革层面试提出主城区公共空间管理的完善方向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调查记录表(部分)
附录C:《昆明市绿地系统规划》带状空间梳理
附录D:论文调查问卷及民意反馈总结
附录E 访谈及会议记录
附录F 图片索引

(5)海口市城市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思路框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研究思路
    (四)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1.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本文的不足
二、城市内河(湖)水环境治理基础理论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水环境
        2. 水环境治理
    (二) 理论基础
        1. 公共物品理论
        2. 多中心治理理论
三、海口市城市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现状
    (一) 基本概况
        1. 海口市情
        2. 内河(湖)水环境功能
        3. 内河(湖)主要污染源分析
        4. 开展内河(湖)水环境治理的必要性
    (二) 海口市城市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路径分析
        1. 政府主导型水环境治理路线
        2. 市场运作型水环境治理路线
        3. 公众参与型水环境治理路线
        4. 多中心理论下海口市内河(湖)水环境的综合治理路径分析
    (三) 海口市城市内河(湖)水环境治理的主要探索实践
        1. 行政机制的管理探索
        2. 市场协同的治理探索
        3. 内河环保的立法探索
        4. 污水专项规划的改造探索
        5. 社会公众的组织参与探索
    (四) 海口市城市内河(湖)水环境治理成效
        1. 重点水体水质治理评价
        2. 水体生态景观修复治理评价
四、海口市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政府角度
        1. “河长制”行政管理推行进程缓慢
        2. 城市基础管网等水环境治理配套建设基础薄弱
        3. 水环境法治建设和执法监督相对滞后
    (二) 市场角度
        1. 生活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运营管理不健全
        2. 内河(湖)附属资源有待开发利用
        3. 市场企业内生治理动力不足
    (三) 公众角度
        1. 传统用水意识制约公众参与效用
        2. 参与形式较为单一,水环境信息公开透明度不高
        3. 环保NGO规模过小,影响力号召力有限
五、国内外部分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一) 国外部分城市河湖水环境治理
        1. 英国泰晤士河治理的政府立法改革
        2. 美国波托马克河治理的志愿者效应
    (二) 国内部分城市内河(湖)水环境治理
        1. 上海市苏州河水环境治理经验
        2. 东莞污水处理“政府+BOT”模式
    (三) 国内外城市内河(湖)水环境治理的经验启示
六、有效提高海口市内河(湖)水环境治理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 政府应发挥水环境治理主导作用
        1. 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2. 科学制定水生态系统性规划
        3. 拓宽多元渠道筹措水环境治理资金
        4. 强化法制建设和执法监督
        5. 注重城市水文化建设
        6. 推进科技创新,注重人才培养
    (二) 利用市场调节作用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
        1. 强化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的市场运行监管
        2. 加强现有内河(湖)水环境附属资源的开发利用
        3. 鼓励企业发挥控污作用,强化内生治理动力
    (三) 发挥社会多元化主体共同治理优势
        1. 提高社会公众的治水意识
        2. 拓展公众参与治理形式,建立治理信息披露制度
        3. 鼓励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
七、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AHP的美丽乡村建设绩效评价 ——以山西省襄汾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过程与方法
    1.3 相关概念
        1.3.1 美丽乡村
        1.3.2 公共政策
        1.3.3 公共政策绩效评价
2 文献综述
    2.1 一事一议文献综述
    2.2 美丽乡村文献综述
3 美丽乡村建设绩效评价
    3.1 层次分析法原理
    3.2 襄汾县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3.3 襄汾县美丽乡村建设绩效评价
        3.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3.2 构建比较判断矩阵
        3.3.3 计算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3.3.4 实证结果分析
4 绩效评价结果
    4.1 绩效综合评价
    4.2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4.3 改进措施
        4.3.1 细化要求,完善项目程序
        4.3.2 加强宣传培训力度,树立有效工作机制
        4.3.3 加强资金监管,保障项目实施
        4.3.4 规范议事程序,提高村民满意度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研究 ——以山西省F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梳理
        (三)评析与反思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及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六、个案基本情况
第一章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学理分析
    1.1 嵌入式治理的内涵和价值
        1.1.1 治理
        1.1.2 嵌入式治理
        1.1.3 嵌入式治理的理论价值
    1.2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政策分析
        1.2.1 政策产生的现实依据
        1.2.2 政策产生的理论依据
        1.2.3 政策的实践过程
    1.3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1.3.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1.3.2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价值
        1.3.3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关联
第二章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实践及成效
    2.1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实践现状
        2.1.1 治理环境
        2.1.2 治理过程
        2.1.3 治理路径
    2.2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成效分析
        2.2.1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2.2.2 整合内外部资源,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2.2.3 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推进公共事业进步
        2.2.4 合作共治,促进乡村治理转型
第三章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实践困境及原因分析
    3.1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实践困境
        3.1.1 社会关系失序
        3.1.2 治理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3.1.3 “第一书记”自身能力有限
    3.2 “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困境归因
        3.2.1 政策相关配套不足
        3.2.2 传统治理方式对“第一书记”的制约
        3.2.3 缺乏乡村治理资源的支持
        3.2.4 既得利益群体的挑战
第四章 优化“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路径
    4.1 明确“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主体职责
        4.1.1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执政基础
        4.1.2 推动社会治理与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
        4.1.3 以民为本,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4.1.4 完善村民自治体制机制,提升治理水平
    4.2 建立健全“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体制机制
        4.2.1 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
        4.2.2 完善日常管理制度
        4.2.3 加强科学考核制度
        4.2.4 强化激励保障制度
    4.3 推动“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信息化进程
        4.3.1 发展“互联网+治理”,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4.3.2 转变理念,培养“互联网+治理”意识
        4.3.3 以“互联网+”模式推动精准扶贫进程
        4.3.4 以“互联网+”模式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尤溪县林地占补平衡的实践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试点背景
2 试点主要做法
    2.1 试点工作目标任务
    2.2 试点工作基本原则
        2.2.1 坚持生态优先、严格保护的原则
        2.2.2 坚持占补平衡、先补后占的原则
        2.2.3 坚持节约集约、突出重点的原则
        2.2.4 坚持实时更新、动态管理的原则
    2.3 补充林地的类型及实现途径
        2.3.1 植树造林或天然更新的非林地
        2.3.2 坡耕地
        2.3.3 退建还林的建设用地
        2.3.5 绿化苗木基地在非林地上建成的, 配套设施齐全, 长期固定的林木和木本绿化、花卉育苗用地。
        2.3.6 其他补充林地
    2.4 补充林地的调查摸底核实
    2.5 补充林地的公示确认
    2.7 建立补充林地储备库资源档案
3 试点工作成果
    3.1 建立了严管林地机制
    3.2 建立了统筹平衡机制
    3.3 建立了林地异地有偿占补平衡机制
    3.4 建立了补充林地动态核查监管机制
    3.5 加大林地依法管理力度
4 试点启示
    4.1 创新了林地管理模式
    4.2 节约集约使用林地
    4.3 缓解了林地供需矛盾
    4.4 探索出了生态文明经验

(9)新疆园林苗圃发展建设研究 ——以呼图壁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理论概念
    1.3 园林苗圃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1.4 园林苗圃的产业特点
    1.5 国内苗圃发展建设相关理论研究
    1.6 国内外园林苗圃的现状分析
    1.7 研究的方法及调查对象
    1.8 研究意义及目的
第2章 新疆园林苗圃发展建设研究
    2.1 新疆苗圃的发展现状分析
    2.2 新疆园林苗圃发展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3 新疆苗圃发展建设情况调查分析
    2.4 新疆园林苗圃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5 新疆园林苗圃的发展趋势分析
    2.6 新疆园林苗圃发展建设分析与探索
    2.7 典型案例分析
第3章 呼图壁县园林苗圃发展建设研究
    3.1 呼图壁县苗木产业的现状分析
    3.2 呼图壁县部分调查苗圃
    3.3 呼图壁园林苗圃建设 SWOT 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新疆园林苗圃发展建设对策研究
    4.1 把握市场动态及时制定苗圃发展建设的长久发展计划
    4.2 进一步挖掘具有新疆特色的园林苗圃
    4.3 提升苗圃的品牌建设并积极开拓市场
    4.4 大力支持实体与电子交易市场的建设
    4.5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及示范基地的建立
    4.6 建立健全苗圃技术档案
    4.7 完善行业协会职能
    4.8 完善政府职能与规范园林绿化苗木市场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表A 新疆五洋园林 2013 年秋季供应绿化苗木销售清单

(10)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阈下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城乡统筹”的经典理论
        二、国内“城乡统筹”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城乡统筹”的研究述评及个案选择的理由
        四、“城乡统筹”概念小结
    第三节 本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阈
        一、对“社会发展”内涵的审视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基本内容
        三、国内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路径
        四、本项研究的技术路径
    第四节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指导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关于城乡统筹的主要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化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下的城乡统筹价值体系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城乡统筹价值实现
    第五节 本项研究的创新与后续研究的设想
        一、本项研究的创新
        二、后续研究设想
第一章 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及分析范式选择
    第一节 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一、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缘起
        二、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起步阶段
        三、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全面推进阶段
    第二节 城乡统筹发展分析的范式考察
        一、区域分析范式的转变:“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二、鄂尔多斯市辖区城乡统筹分析的基础:县域经济
        三、区域城乡统筹具体内容分析
    第三节 小结
        一、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觉选择过程
        二、区域分析范式的转变要求以县域经济为基础分析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
第二章 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现状总体及分区分析
    第一节 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概况
        一、鄂尔多斯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概况
        二、鄂尔多斯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
    第二节 鄂尔多斯市中心都市区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乡统筹现状
        二、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城乡统筹现状
    第三节 鄂尔多斯市东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一、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二、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第四节 鄂尔多斯市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一、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二、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三、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第五节 鄂尔多斯市南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一、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乡统筹发展经验分析
        二、鄂托克前旗统筹城乡发展现状分析
    第六节 小结
        一、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水平高于同期全国水平
        二、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章 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
    第一节 鄂尔多斯市城乡经济统筹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一、鄂尔多斯市城乡经济统筹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鄂尔多斯市城乡经济统筹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二节 鄂尔多斯市城乡社会统筹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一、鄂尔多斯市城乡社会统筹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鄂尔多斯市城乡社会统筹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三节 鄂尔多斯市城乡环境空间统筹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一、鄂尔多斯市城乡环境空间统筹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鄂尔多斯市城乡环境空间统筹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四节 小结
        一、发展不平衡是鄂尔多斯市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空间统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二、制约鄂尔多斯市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空间统筹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
第四章 可资借鉴的经验: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实践的启示
    第一节 发达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美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二、法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三、英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四、日本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二节 成渝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的经验与启示
        一、成渝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概况
        二、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做法与经验
        三、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做法与经验
        四、成都市和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启示
    第三节 苏州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化概况
        二、苏州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做法
        三、苏州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四节 小结
        一、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城乡统筹是一个有着客观规律的过程
        二、“走自己的路”是推进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五章 推进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从空间利用上实现统筹布局
        一、加强规划引导,统筹城乡土地资源利用
        二、培育合理的城镇体系
        三、重视城镇主导产业选择,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四、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强城乡生态环境统筹
        六、积极推进城乡卫生清洁工作
    第二节 以政府职能转变保障城乡统筹
        一、积极进行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二、从组织领导上保证城乡统筹
        三、从社会管理上保证城乡统筹
        四、从公共服务上推进城乡统筹
        五、以加强市场建设推进城乡统筹
    第三节 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统筹
        一、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
        三、加大对农牧业的财政投入
        四、发挥重点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
        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积极引导,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第四节 小结
        一、尊重自然规律,以科学统筹环境空间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基础
        二、转变政府职能,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保障城乡统筹发展
        三、科学规划产业,以加快农村牧区产业的发展带动城乡统筹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全国绿化苗木供需摸底(论文参考文献)

  • [1]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研究 ——以山东省新泰市刘杜镇为例[D]. 陈翠.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2]乡村振兴背景下淅川库区移民新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 卢晋荥.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6)
  • [3]“苗”绘美丽中国[J]. 胡利娟. 绿色中国, 2019(22)
  • [4]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规划管理体系研究[D]. 肖先柳.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7)
  • [5]海口市城市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D]. 李博. 海南大学, 2018(03)
  • [6]基于AHP的美丽乡村建设绩效评价 ——以山西省襄汾县为例[D]. 赵灵燕.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7]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研究 ——以山西省F县为例[D]. 赵永霞. 山西大学, 2018(04)
  • [8]尤溪县林地占补平衡的实践与启示[J]. 陈杰,陈茂景,吴以专,蒋宗好,林景露,林盛坚. 安徽农学通报, 2016(09)
  • [9]新疆园林苗圃发展建设研究 ——以呼图壁县为例[D]. 徐晓伟.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10]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阈下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D]. 王羽强. 内蒙古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全国绿化苗木供需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