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膜早破对围产儿危害的临床208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拜秀英[1](2021)在《胎盘早剥妊娠危险因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回顾性分析不同程度胎盘早剥妊娠患者危险因素以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选取86例胎盘早剥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胎盘早剥对妊娠患者的危险因素以及母婴结局的关系。影响胎盘早剥的主要因素有孕妇血管病变、宫腔内压力骤减、妊娠糖尿病、机械性因素及其他高危因素等,其中以妊娠期高血压为主要诱因者占46.51%,以胎膜早破为主要诱因者占13.95%,以妊娠期糖尿病为主要诱因者占9.30%。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围产儿死亡率与胎盘早剥的程度有关。妊娠期高血压是造成胎盘早剥的首要诱因,胎盘早剥的严重程度与新生儿的存活率成正比。为此,对胎盘早剥妊娠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能够显着改善母婴结局。
马金梅[2](2021)在《延安市某三甲医院近五年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3474例病例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2016年-2020年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剖宫产术后再妊娠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再次妊娠间隔时间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希望为剖宫产术后有继续妊娠意愿的妇女提供有关妊娠间隔的指导,获得更好的母儿结局。方法:通过我院病案浏览器,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三个产科病区住院进行分娩的剖宫产术后再妊娠的单胎妊娠孕妇病例,通过病历已书写病史来回访患者的不同妊娠间隔时间及妊娠结局。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3474例研究对象按再次妊娠间隔时间(N)分为五组:N≤1年、1<N≤2年、2<N≤5年、5<N≤10年组、N>10年。通过浏览器详细记录孕妇的年龄(<35岁、≥35岁)、孕周、孕次、体重指数、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记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不包括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及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情况;胎盘异常情况(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粘连、胎盘植入);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不完全性子宫破裂、完全性子宫破裂);新生儿不良结局(早产儿、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窘迫、胎死宫内)。将数据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总结数据的特征及随年份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是构成比。结果:1.不同妊娠间隔时间的孕妇人数对比:本研究最终纳入有完整病历的3474例孕妇。其中N≤1年组18人,约占0.52%;1<N≤2年组211人,约占6.07%;2<N≤5年组1540人,约占44.33%;5<N≤10年组1394人,约占40.13%;N>10年组为311人,约占8.95%,见图1。2.五组产妇一般资料分析:五组产妇在年龄上,1<N≤2年组平均年龄最小,为(27.98±3.50)岁,N>10年组平均年龄最大,为(35.58±3.43)岁。可见随着妊娠间隔时间的延长,生育年龄在逐渐增长。其中<35岁有2731人,约占78.61%;≥35岁有743人,约占21.39%。且在1<N≤2年组<35岁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最大(约94.79%),N>10年组>35岁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最大(约64.63%)。五组产妇在2<N≤5年组平均孕次最少,为(2.68±0.85)次,在N>10年组平均孕次最多,为(3.26±1.08)次。N<5年孕妇的孕次基本保持稳定。五组产妇在N>10年组平均孕周最小,为(37.81±2.68)周;妊娠间隔时间小于10年中,其中1<N≤2年组平均孕周最小,为(38.12±1.19)周。N<10年孕周基本保持稳定。五组产妇在1<N≤2年组平均BMI最低,为(27.04±3.20)kg/m2,在N>10年组平均BMI最高,为(28.14±3.40)kg/m2。N<5年孕妇BMI基本保持稳定。随着妊娠间隔时间的延长,产妇年龄在增长,孕次较多,孕周偏小,体重指数偏高。见表1。3.五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比较:N>10年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共发生32例,发病率最高,为10.29%,包括7例妊娠期高血压,12例子痫前期,13例重度子痫前期;5<N≤10年组共发生103例,发病率为7.39%,包括31例妊娠期高血压,37例子痫前期,35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2<N≤5年组发病率为5.78%,包括29例妊娠期高血压,43例子痫前期,17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1<N≤2年组发病率为2.37%,包括2例妊娠期高血压,3例子痫前期。从图二中可以得知,随着妊娠间隔时间的延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在逐渐升高。五组产妇在1<N≤2年组患GDM的发病率最高,为7.58%,除<1年组因病例数极少,其余组GDM的发病率基本趋于一致。见图2及表2。4.五组产妇胎盘异常发病率比较:前置胎盘共发生62例(包括凶险性前置胎盘24例,完全性前置胎盘19例,边缘性前置胎盘6例,部分性前置胎盘13例,其中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5例,子宫切除1例),其中小于1年组胎盘异常0例。1<N≤2年组前置胎盘有11例,发病率最高,为5.21%,包括凶险性前置胎盘3例;5<N≤10年组共发生28例,发病率为2.01%,包括凶险性前置胎盘11例;2<N≤5年组发病率为1.36%,包括凶险性前置胎盘10例,其中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行子宫切除1例;N>10年组发病率为0.64%;五组产妇胎盘早剥38例,1<N≤2年组胎盘早剥有9例,发病率最高,为4.27%;5<N≤10年组发病率为0.44%。五组产妇胎盘粘连在2<N≤5年组和5<N≤10年组的发病率较低,分别为0.45%和0.50%;在1<N≤2年组和>10年组的发病率分别为0.95%和0.96%。五组产妇胎盘植入的发病率在1<N≤2年组最高,为1.42%,其余组的发病率均较低。且五组产妇中胎盘异常情况在1<N≤2年组发生率最高,为11.85%(25/211);在2<N≤5年组较低,为3.18%(49/1540)。见表3。5.五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的比较:N≤1年组孕妇共纳入18例,因例数较少,未发现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完全性子宫破裂4例。1<N≤2年组孕妇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不完全性子宫破裂、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病率分别为:8.53%、1.90%、9.95%、0.00%;2<N≤5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6.63%、1.82%、10.84%、0.06%;5<N≤10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9.90%、1.58%、9.40%、0.22%;N>10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12.54%、2.89%、12.86%、0.00%;其中N>10年组孕妇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不完全性子宫破裂发病率均最高,分别为12.54%、2.89%、12.86%。2<N≤5年组孕妇胎膜早破发病率最低,为6.36%,小于2年且大于5年胎膜早破的发病率在逐渐呈上升趋势;产后出血和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病率在妊娠间隔时间大于1年且小于10年间无明显变化。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病率在各组均最低,且在妊娠间隔时间小于2年内未发生,考虑可能与剖宫产术后2年内再次妊娠者在孕早期已终止妊娠有关。见表4。6.五组孕妇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的比较:N≤1年组孕妇共纳入18例,发生1例巨大胎儿,因例数较少,未发现有其他不良结局发生。1<N≤2年组孕妇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胎儿、胎儿窘迫、胎死宫内的发病率分别为:11.3%、0.47%、2.37%、2.84%、0.00%,早产儿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胎儿窘迫;2<N≤5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2.66%、1.23%、4.74%、1.23%、0.26%,巨大胎儿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与胎儿窘迫的发病率均较低且一致;5<N≤10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4.73%、1.36%、3.80%、2.15%、0.22%,早产儿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巨大胎儿;N>10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8.03%、0.00%、4.50%、0.64%、0.64%,早产儿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巨大胎儿。其中早产儿在2<N≤5年组的发病率最低,小于2年且大于5年的发病率在逐渐升高,与胎膜早破的发病率趋势一致;巨大胎儿的发病率趋势在妊娠间隔时间大于5年后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窘迫的发病率随着年份变化无明显特征。不明原因的胎死宫内发病率在逐年升高。见表5。7.五组孕妇分娩方式的比较:本研究共纳入3474例患者,其中选择再次剖宫产的有3364例,占96.83%;选择阴道分娩的有110例,占3.17%。见表6。结论:1.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孕妇,其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与妊娠间隔时间的长短有关。本研究显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间隔时间2~5年内母婴并发症较少。因此,建议剖宫产术后有继续妊娠意愿的妇女在妊娠间隔2~5年内再次妊娠能获得更好的母儿结局。
李姝欣[3](2021)在《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产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HDP是全球范围内母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若不能及时辨判、干预,会对母儿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目前HD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清晰阐明,已有研究表明孕前BMI肥胖及孕期体重增加不良是HDP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有较多关于孕前BMI和GWG与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但是针对HDP孕妇的研究结果很少。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通过对临床病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试图分析孕前BMI和GWG对HDP孕妇母婴结局的影响,以指导HDP孕妇进行孕前BMI及GWG管理以改善HDP母婴妊娠结局。研究资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间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排除双胎及多胎、孕前严重心、肝、肾功能疾病、血液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子宫畸形等共计520例病例,胎儿死亡27例,新生儿共493例活产新生儿。根据WHO的BMI分类将本研究中的520例HDP孕妇分为4组,分别是孕前BMI过低组(BMI<18.5kg/m2)、孕前BMI正常组(18.5≤BMI<24.9kg/m2)、孕前BMI超重组(25≤BMI<29.9kg/m2)、孕前BMI肥胖组(BMI≥30kg/m2)。根据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Medicine,IOM)修订的GWG标准:孕前BMI过低的GWG为12.518.0kg,孕前BMI正常GWG为11.516.0kg,孕前BMI超重为7.011.5kg、孕前BMI肥胖为5.09.0kg。将GWG分为3组,达到IOM标准的定义为GWG正常组,未达到IOM标准的为GWG过少组,超过美国IOM标准的为GWG过多组。以不同孕前BMI或GWG分组。1、比较HDP发病率、疾病分类、以及BMI及GWG分布情况。2、以不同孕前BMI及GWG分组,分别比较HDP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孕产史、孕期并发症/合并症、妊娠结局、新生儿的出生情况、活产新生儿的身高、体重、胎儿死亡的分析,住院化验。应用SPSS 23.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P25,P75)表示,组间比较应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若表格资料期望数小于5,则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数据计算。当P<0.05是视为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年来HDP发病率有所增加,单胎孕妇HDP发病率也有所增加。2、单胎HDP中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率较高。3、不同BMI组之间孕次、产次、流产史、IVF、住院天数、GWG增长量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GWG组之间IVF、孕前BMI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的HDP孕妇有GWG过多的倾向。4、不同BMI组的HDP分类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GWG组的HDP分类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组组内均是子痫前期和重度子痫前期分布较多。BMI过少组及BMI过多组里子痫前期和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率均高于正常组。5、不同BMI组在妊娠期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血脂异常、合并其他内科疾病、胎膜早破、胎盘异常、胎位异常上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GWG组在早产、妊娠期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血脂异常、胎膜早破、胎盘异常、胎位异常、脐带异常上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不同BMI组在分娩孕周分布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GWG组在分娩孕周分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GWG各组分娩孕周均主要集中于≥28周。7、不同BMI组在在产后出血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肥胖组产后出血率最高(P<0.05)。不同GWG组在分娩方式、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上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GWG的增加,剖宫产率呈增加趋势。8、不同BMI组在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胎儿的死亡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GWG组在新生儿窒息分类、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胎儿畸形上有的比较统计学意义(P<0.05)。9、不同BMI组及GWG组活产新生儿出生时的体重及身长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死亡的胎儿中88.89%经自然分娩,分娩时孕周在≤24周占66.67%,其中88.89%分娩体重<1500g。本研究中死亡胎儿分布的孕周全部小于33+6周,孕前BMI肥胖与胎儿死亡有相关性(P<0.05)。胎儿死亡与GWG过少有相关性(P<0.05)11、不同孕前BMI组在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血小板、BNP、D-二聚体、ALT、AST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D-二聚体、ALT、AST、TBA的值随BMI增加有增加趋势。白蛋白、血小板随BMI增加有下降趋势。12、不同GWG组在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血小板、BNP、D-二聚体、碱性磷酸酶、ALT上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WG正常组白蛋白、血小板最高,过少组的白蛋白、血小板最低。GWG过少组的乳酸脱氢酶、BNP、ALT、碱性磷酸酶中位数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1)2019-2020年我院HDP发病率呈增长趋势。(2)单胎HDP孕妇发生孕前肥胖、GWG过多的可能性较大。(3)孕前肥胖的单胎HDP孕妇发生GWG过多可能性较大。(4)单胎HDP孕妇中孕前肥胖、GWG过多与HDP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5)单胎HDP孕妇中孕前超重或肥胖与HDP孕妇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6)单胎HDP孕妇中孕前肥胖和GWG过多与孕妇产后出血的发生存在相关性。(7)单胎HDP孕妇中孕前低体重和GWG过少与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存在相关性。(8)单胎HDP孕妇中孕前BMI和GWG与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有相关性。(9)孕前肥胖和GWG过少与单胎HDP孕妇胎儿的死亡有相关性。(10)孕前BMI及GWG与单胎HDP孕妇的BNP和D-二聚体数值存在相关性。
张会迎[4](2021)在《产科联合ICU危重孕产妇救治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危重孕产妇的疾病分布及救治过程,分析危重孕产妇入住ICU病因,总结产科联合ICU抢救危重孕产妇的经验。为降低危重孕产妇病死率提供参考,改善危重孕产妇预后。增强产科危重孕产妇诊治和抢救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0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产科转入ICU的孕产妇临床资料,收集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及危重孕产妇的疾病分布、妊娠结局、救治过程。[结果]1.近5年产科共收治孕产妇19144例,其中转入ICU孕产妇共计201例,ICU转入率为1.05%(201/19144);转入产科重症监护过渡病房加强监护患者共计236例。2.转入产科重症监护过渡病房与ICU患者一般情况相比较,两组在转入ICU时机、终止妊娠周数、分娩方式、入住ICU病因、入住ICU24h内APACHEII评分、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住院花费、转入新生儿科病例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危重孕产妇入住ICU前三大病因为:(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相关并发症32.5%(65/2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子痫等);(2)妊娠合并心脏病12.5%(25/201);(3)产后出血9.5%(19/201)。4.201例危重孕产妇中,产科因素组130例,占64.7%;非产科因素组71例,占35.3%。其中产科因素组入住ICU的前三位疾病病因是:(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相关并发症;(2)产后出血;(3)前置胎盘。非产科因素组入住ICU的前3位疾病病因是:(1)妊娠合并心脏病;(2)妊娠合并风湿系统疾病;(3)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5.产科因素组与非产科因素组一般情况比较,产科因素组在高龄孕产妇、规律孕检孕产妇、28-37周分娩的孕产妇及足月产、ICU平均住院天数方面明显高于非产科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产科因素组<28周分娩者明显高于产科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情况比较,产科因素组中产后24小时内出血量,输红细胞量明显高于非产科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ICU中,产科因素组深静脉置管(共14例),明显高于非产科因素组(共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产科因素组有创机械通气病例数明显高于产科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01例转入ICU的危重孕产妇中出院共158例,占78.6%(158/201),产科因素组出院患者共120例明显高于非产科因素组3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产科因素组患者中转科患者明显高于产科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201例转入ICU的危重孕产妇中,平均住院天数最长的前三位疾病为:(1)妊娠期急性脂肪肝;(2)羊水栓塞;(3)妊娠合并肺栓塞。平均花费最多的前三位疾病为:(1)妊娠期急性脂肪肝;(2)羊水栓塞;(3)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9.我院出生活产儿共157例,产科因素组99例,非产科因素组58例。产科因素组胎死宫内、足月产、新生儿死亡病例数明显高于非产科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产科因素组流产病例数明显高于产科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科因素组活产儿平均孕周为35.32±3.23明显小于非产科因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入住ICU常见病因。转入ICU的危重孕产妇疾病主要以产科因素为主。2、年龄、剖宫产、不规律产检、合并内外科疾病、产科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入住ICU的危险因素。3、危重孕产妇主要以产后转入ICU为主。采用WHO危重孕产妇判定标准,将符合标准的孕产妇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加强治疗。对于不符合判定标准但具有潜在生命威胁因素的患者转入产科重症监护过渡病房加强监护。4、呼吸、循环衰竭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MODS的患者死亡率随着器官衰竭的数目增多而增高。对于MODS病患,早期纠正器官衰竭是关键。5、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死亡原因主要为早产。导致早产的主要产科因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其相关并发症。6、产科联合ICU救治危重孕产妇是当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万单华[5](2021)在《晚期早产儿中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与临床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SGA)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326例晚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75例和适于胎龄儿251例。分析两组患儿出生的危险因素、一般情况,住院期间实验室指标、临床合并症、住院时间≥14天患儿的生长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两组患儿宫外生长发育的相关因素。结果:(1)SGA组出生体重低于适于胎龄儿组(AGA),女婴比例、剖宫产比例、住院时长及费用、输血比例均高于AGA组(P<0.05)。(2)SGA组母亲孕期合并胎膜早破少于AGA组,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窘迫、低蛋白血症等发生率多于AGA组(P<0.05),并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羊水量少、女婴、双胎是影响SGA发生的危险因素。(3)SGA组败血症、消化道出血、凝血功能异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高于AGA组(P<0.05)。(4)SGA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AGA组(P<0.05)。(5)两组住院时间≥14天的患儿,SGA组出生年龄别体质量Z评分、出院年龄别体质量Z评分低于AGA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住院期间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消化道出血是出院年龄别体质量Z评分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羊水量少、女婴、双胎是影响晚期早产儿SGA发生的危险因素,且其临床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可影响宫外生长发育。
袁梦婷[6](2021)在《双胎输血综合征不同治疗方法的妊娠结局》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双胎输血综合征期待治疗、胎儿镜下胎盘交通血管激光凝固术、减胎术三种治疗方式在TTTS不同阶段的妊娠结局,探讨TTTS不同Quintero分期的最佳治疗方式。方法1.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扬州地区双胎输血综合征孕妇共68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期待治疗组24例、胎儿镜激光治疗组35例、减胎术组9例。按照TTTS分期标准,共将其分为四期,其中TTTSⅠ期24例,Ⅱ期23例,Ⅲ期11例,Ⅳ期10例。收集三组产妇的基本情况和母婴妊娠结局,应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统计分析。2.检索万方、维普、知网、Web of Science、Pub Med、geenmedical等数据库,时间为建库至2020.12.31,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质量评价按Cochrane手册风险偏倚标准,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及研究相关的观察指标,应用Stata SE15、Review Manager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比较减胎术与胎儿镜激光凝固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扬州地区68例双胎输血综合征孕妇的妊娠结局比较:(1)3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确诊孕周、妊娠方式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3种治疗方式的TTTS分期占比中,Ⅰ期和Ⅱ期患者采用的治疗方式,有统计学差异(X2=7.654a,P=0.022;X2=9.749a,P=0.008),Ⅲ期和Ⅳ期患者采用的治疗方式,无统计学差异(P>0.05)(2)激光治疗组总存活率高于另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X2=9.269a,P=0.010),3组患者单胎存活率、至少一胎存活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TTSⅡ期中,激光治疗组的总存活率及至少一胎存活率较高,有统计学意义(X2=9.763,P=0.008;X2=5.330,P=0.048),TTTSⅢ期中,减胎术组的单胎存活率较高,有统计学意义(X2=6.299,P=0.043),余TTTSⅠ~Ⅳ期胎儿存活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减胎术组能够有效延长孕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2,P=0.041),<34周早产、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TTSⅠ期中,减胎术组分娩孕周较另外两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13,P=0.038),余TTTSⅠ~Ⅳ期妊娠结局的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减胎术组剖宫产率低于另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X2=6.080,P=0.048),TTTSⅠ~Ⅳ期患者的分娩方式在组内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减胎术组新生儿体重高于另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F=3.869,P=0.034);期待治疗组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率高于另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X2=6.155,P=0.046),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TTSⅡ期期待治疗组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84,P=0.048),余TTTSⅠ~Ⅳ期新生儿情况的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荟萃分析结果:(1)最终纳入文献15篇;(2)胎儿镜激光凝固术组(OR:1.77,95%CI:1.60,1.96)胎儿总存活率高于减胎术组(OR:1.45,95%CI:1.39,1.52);(3)胎儿镜下激光凝固术组(OR:2.04,95%CI:1.83,2.28)至少一胎存活率高于减胎术组(OR:2.02,95%CI:1.89,2.15);(4)减胎术组(OR:2.02,95%CI:1.89,2.15)单胎存活率高于胎儿镜下激光凝固术组(OR:1.28,95%CI:1.19,1.37);(5)减胎术组(OR:1.12,95%CI:1.07,1.34)胎死宫内率小于胎儿镜下激光凝固术组(OR:1.13,95%CI:1.05,1.23);(6)减胎术组(OR:1.18,95%CI:1.10,1.26)流产率小于胎儿镜下激光凝固术组(OR:1.21,95%CI:1.11,1.32);(7)胎儿镜下激光凝固术组(OR:1.14,95%CI:1.06,1.24)胎膜早破率小于减胎术组(OR:1.15,95%CI:0.99,1.32)。结论1.对于孕16-26周患者,胎儿镜下胎盘交通血管激光凝固术作为首选方式,能够有效增加胎儿存活率,明显降低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率。2.对于TTTSⅠ期患者,特别是孕26周以上患者,可于密切监测下行期待治疗,尽可能延长孕周,若疾病进展,则在完成促胎肺成熟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时机终止妊娠。3.减胎术主要针对双胎之一有严重畸形、脑神经损伤或预估出生后生存率低、无法行FLP手术的患者。其优点是可适当延长分娩孕周,减少剖宫产和胎膜早破的发生。
丁翔,王莉[7](2020)在《前置血管十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前置血管指走行于胎膜间、无脐带保护及胎盘组织支持的脐血管,通过子宫下段或跨越宫颈内口位于胎先露部前方,是妊娠期少见并发症。前置血管破裂虽然罕见,但严重影响围产儿结局,可导致胎儿急性失血及死亡。现回顾性分析10例前置血管病例的临床资料,加强对该病的认识,产前明确诊断、适时终止妊娠改善围产儿结局,报告如下。
吴菲菲[8](2020)在《妊娠中期血脂异常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孕中期不同血脂指标异常及异常项数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建卡产检和分娩的650例单胎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孕中期血脂4项检查结果分组:血脂正常组(308例)和血脂异常组(342例,其中242例只有一项血脂指标异常,62例有两项血脂指标异常、38例存在三项及以上血脂指标异常)。比较各组孕妇的基本临床资料、血脂水平、妊娠期糖尿病(GDM)、巨大儿等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分析妊娠期血脂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和不同血脂指标异常和异常项数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最终确定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其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价值。结果:1.血脂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相比较,年龄(30.15±4.49 vs 29.27±4.07)、孕前体质指数(21.69±2.74 vs 21.23±2.56)、孕期BMI增幅(5.61±1.54 vs 5.31±1.87)、空腹血糖(4.5±0.58 vs 4.3±0.42)和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48.5%vs 39.61%)均升高,但孕周缩短(38.82±1.62vs 39.08±1.3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脂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相比,早产(8.48%vs 4.22%)、GDM(22.22%vs 13.64%)和巨大儿(15.21%vs 7.14%)的发生率均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期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均增加GDM和巨大儿的发病风险;LDL-C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2.06,95%CI为1.044.08,P<0.01)且受试者工作曲线证实:LDL-C>3.43mmol/L可作为孕中期有效预测巨大儿的血清指标(P<0.05);3.血脂异常项数越多,GDM、巨大儿、早产及胎膜早破等发病率越高;≥3项血脂指标同时异常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4.84,95%CI(1.8712.50)。结论:妊娠中期脂代谢异常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且血脂指标异常项数越多,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越高。
李静[9](2019)在《探讨早产危险因素、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其预后》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早产的危险因素,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后,旨在为降低早产率及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早产儿临床结局,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第一部分:收集2016年01月0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分娩活产婴儿的部分产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其中359例早产产妇,将其设置为早产组;另6829例正常足月产妇设置为足月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的统计及分析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按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早产的高危因素进行探讨。第二部分:收集2016年01月01日-2018年12月31日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信息495例,收集记录纳入研究的早产儿的性别、胎龄、体重、发病时间、住院天数;早产儿出生后疾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呼吸暂停、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出血、颅内出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贫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低血糖、先天性畸形、新生儿呼吸衰竭等。疾病分类以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DC-10)为分类原则,疾病名称参考《实用新生儿学》,并统计其预后。按照不同分类方法将早产儿分类,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组间高危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组间并发症的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收集早产组和足月组产妇的年龄、既往流产次数、孕期合并症和并发症、是否人工助孕及单胎或双(多)胎,并对其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分析。本次收集数据当中,仅见单胎妊娠和双胎妊娠,故此本次研究仅分析了双胎妊娠对早产的影响。结果显示,既往有流产史、疤痕子宫、子痫前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儿异常、胎儿宫内窘迫、PROM、双胎妊娠、胎盘异常为导致早产的危险因素,且均为独立影响因素(OR>1)。2.不同胎龄的早产儿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越小,低出生体重儿所占的比例越高。3.随着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增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损伤、新生儿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下降。4.胎龄、出生体重和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贫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是住院时间长短的独立影响因素。5.影响早产儿临床预后的众多危险因素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胎龄、出生体重和并发症。结论:1.在产妇妊娠过程中诸多因素可能导致早产出现,其中既往有流产史、疤痕子宫、子痫前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儿异常、胎儿宫内窘迫、PROM、双胎妊娠、胎盘异常为导致早产的危险因素,且均为独立影响因素。2.影响早产儿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胎龄、出生体重、并发症,这三个因素通常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早产儿的转归。
高雅波[10](2019)在《孕晚期羊水过少对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水作为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必需物质,能够保护胎儿免受外界应力作用,在分娩过程中有利于胎儿娩出。羊水过少与孕妇羊水产生量减少、外漏量增加、吸收增多,或者因胎盘血流灌注量降低、胎盘功能减退以及母体血容量降低等因素相关,作为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除对处于孕晚期的孕妇分娩方式选择以阴道试产或剖宫产有极大影响外,还易引发过期妊娠、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膜早破及一系列如妊娠高血压、肝内胆汁淤积等妊娠并发症,并往往导致如羊水粪染、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吸入性肺炎等围产儿不良结局从而加围产儿的病死率。搜集、总结近年孕晚期羊水过少而导致对分娩方式、妊娠并发症及围产儿不良预后影响的相关研究报道作一综述。
二、胎膜早破对围产儿危害的临床208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胎膜早破对围产儿危害的临床20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胎盘早剥妊娠危险因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胎盘早剥危险因素 |
2.2 胎盘早剥孕产妇结局 |
2.3 胎盘早剥的新生儿结局 |
3 讨论 |
(2)延安市某三甲医院近五年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3474例病例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不同妊娠间隔时间的孕妇人数对比 |
2.2 五组产妇一般资料的分析 |
2.3 五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比较 |
2.4 五组产妇胎盘异常情况发病率的比较 |
2.5 五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的比较 |
2.6 五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病率的比较 |
2.7 五组产妇分娩方式的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3.1 五组产妇人数及一般资料的分析 |
3.2 五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比较 |
3.3 五组产妇胎盘异常情况发病率的比较 |
3.4 五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的比较 |
3.5 五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病率的比较 |
3.6 分娩方式的比较 |
3.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间隔时间对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产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概述 |
2.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诊断 |
2.3 子痫前期发病高危因素与发病机制 |
2.3.1 高危因素 |
2.3.2 发病机制 |
2.3.3 HDP的治疗 |
2.3.4 HDP的终止妊娠的时机、指征 |
2.3.5 HDP的终止妊娠的方式 |
2.3.6 产后及哺乳期血压的管理 |
2.4 孕前体质指数与HDP相关 |
2.4.1 孕前体质指数标准 |
2.4.2 孕前体质指数对HDP的影响 |
2.4.3 孕前BMI与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
2.4.4 孕前BMI对胎儿的影响 |
2.5 孕期体重增长与HDP相关 |
2.5.1 孕期体重增长标准 |
2.5.2 GWG对HDP的影响 |
2.5.3 GWG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
2.5.4 GWG对胎儿结局的影响 |
小结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3.2 临床资料 |
3.2.1 一般资料及孕产史 |
3.2.2 孕期并发症及合并症 |
3.2.3 母儿结局 |
3.3 研究方法 |
3.4 统计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2019-2020 年产科HDP资料的一般描述 |
4.1.1 2019-2020 年间HDP、单胎HDP孕妇占比 |
4.1.2 单胎孕妇 HDP 疾病分类构成比 |
4.1.3 不同孕前BMI分类占比 |
4.1.4 不同GWG分类占比 |
4.2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
4.2.1 不同孕前BMI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
4.2.2 不同GWG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
4.3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HDP分类比较 |
4.3.1 不同孕前BMI组HDP分类比较 |
4.3.2 不同GWG组HDP分类比较 |
4.4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妊娠并发症/合并症比较 |
4.4.1 不同孕前BMI组妊娠并发症/合并症比较 |
4.4.2 不同GWG组妊娠并发症/合并症比较 |
4.5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分娩孕周比较 |
4.5.1 不同孕前BMI组分娩孕周比较 |
4.5.2 不同GWG组分娩孕周比较 |
4.6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分娩情况的比较 |
4.6.1 不同孕前BMI组分娩情况的比较 |
4.6.2 不同GWG组分娩情况的比较 |
4.7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新生儿结局比较 |
4.7.1 不同孕前BMI组新生儿结局比较 |
4.7.2 不同GWG新生儿结局比较 |
4.8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活产新生儿体重及身长的比较 |
4.8.1 不同孕前BMI组活产新生儿体重及身长的比较 |
4.8.2 不同GWG组活产新生儿体重及身长的比较 |
4.9 不同孕前BMI及GWG组胎儿死亡情况分析 |
4.10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化验检查比较 |
4.10.1 不同孕前BMI组化验检查比较 |
4.10.2 不同GWG组化验检查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HDP的发生率 |
5.2 HDP的构成情况 |
5.3 HDP的孕前BMI及GWG分布情况 |
5.4 不同孕前BMI及GWG组一般情况 |
5.5 孕前BMI及GWG过多与HDP严重程度 |
5.6 孕前 BMI、GWG 与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
5.7 不同孕前BMI、GWG组分娩情况 |
5.7.1 分娩孕周 |
5.7.2 分娩方式 |
5.7.3 产后出血 |
5.7.4 新生儿结局 |
5.8 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 |
5.9 胎儿死亡分析 |
5.10 不同孕前BMI及GWG组化验分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产科联合ICU危重孕产妇救治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国内外危重孕产妇现状 |
2.2 ICU的发展现状 |
2.3 危重孕产妇入住ICU疾病分布 |
2.3.1 产后出血 |
2.3.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
2.3.3 妊娠合并心脏病 |
2.4 产科联合ICU救治的必要性 |
2.5 建立产科ICU的前景与展望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1.1 资料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3.3 分组方法 |
3.4 统计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描述 |
4.1.1 5 年间我院产科入住ICU危重孕产妇占比的比较 |
4.1.2 5 年间转入产科监护过渡病房与ICU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4.1.3 5 年间产科入住ICU危重孕产妇疾病病因分析 |
4.1.4 产科因素组与非产科因素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
4.2 产科因素与非产科因素分娩情况的比较 |
4.3 产科因素与非产科因素组分娩时救治情况比较 |
4.4 入住ICU危重孕产妇器官或系统衰竭情况分析 |
4.4.1 201例转入ICU危重孕产妇器官或系统衰竭情况总体分析 |
4.4.2 产科因素组与非产科因素组器官衰竭情况比较 |
4.5 产科因素组与非产科因素组转入ICU治疗措施的比较 |
4.6 产科因素组与非产科因素组孕产妇结局的比较 |
4.7 各类疾病ICU住院时间及花费的比较 |
4.8 产科因素组与非产科因素组围生儿结局的比较 |
4.9 死亡孕产妇基本资料 |
4.10 死亡新生儿基本资料 |
第5章 讨论 |
5.1 危重孕产妇流行病学分析 |
5.2 产科危重孕产妇入住ICU病因分析 |
5.3 妊娠相关危险因素 |
5.3.1 年龄 |
5.3.2 产前检查 |
5.3.3 剖宫产 |
5.3.4 孕期的合并症与并发症 |
5.4 产科联合ICU救治 |
5.4.1 转入时机 |
5.4.2 转入标准 |
5.4.3 救治情况 |
5.5 危重孕产妇MODS情况分析 |
5.6 危重孕产妇围生儿预后 |
5.7 危重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晚期早产儿中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与临床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外研究 |
1.1.2 国内研究 |
1.2 研究意义 |
1.3 小于胎龄儿的定义及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1.3 分组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临床资料收集 |
2.2.2 诊断标准 |
2.2.3 其他因素的定义 |
2.2.4 出生年龄别体质量Z评分 |
2.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SGA 组与AGA 组基本情况 |
3.2 SGA 组与AGA 组一般情况、血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3.3 SGA 组与AGA 组母亲孕期情况的比较 |
3.4 SGA 组与AGA 组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
3.5 住院时长≥14 天患儿生长情况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SGA发生的危险因素 |
4.2 SGA住院期间的并发症 |
4.3 SGA的生长发育情况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6.1 研究的局限性 |
6.2 本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的病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6)双胎输血综合征不同治疗方法的妊娠结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扬州地区双胎输血综合征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妊娠结局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方法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基本临床资料的比较 |
2.2 胎儿存活情况的比较 |
2.3 妊娠结局的比较 |
2.4 分娩方式的比较 |
2.5 新生儿情况的比较 |
第二部分 不同治疗方式对双胎输血综合征妊娠结局影响的meta 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及检索策略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结局指标 |
1.4 数据提取 |
1.5 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分析 |
1.7 敏感性分析 |
2.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偏倚风险评估 |
2.3 胎儿总存活率的比较 |
2.4 至少一胎存活率的比较 |
2.5 单胎存活率的比较 |
2.6 胎死宫内率的比较 |
2.7 流产率的比较 |
2.8 胎膜早破率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双胎输血综合征早期预测指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7)前置血管十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高危因素: |
2.2 诊断时间: |
2.3 孕期监测、分娩方式及时机: |
3 讨论 |
3.1发病机制与高危因素: |
3.2 诊断: |
3.3 分娩方式及时机: |
(8)妊娠中期血脂异常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 B:个人简历 |
附录 C:论文发表情况 |
附录 D:综述 |
参考文献 |
(9)探讨早产危险因素、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其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早产相关因素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早产儿并发症、预后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早产危险因素和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研宄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孕晚期羊水过少对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孕晚期羊水过少相关因素 |
2 孕晚期羊水过少与分娩方式 |
2.1 阴道试产 |
2.2 剖宫产 |
3 孕晚期羊水过少与妊娠并发症 |
3.1 过期妊娠 |
3.2 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
3.3 胎膜早破 |
3.4 妊娠合并症 |
4 孕晚期羊水过少与围产儿预后不良 |
5 展望 |
四、胎膜早破对围产儿危害的临床208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胎盘早剥妊娠危险因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研究[J]. 拜秀英. 黑龙江科学, 2021(16)
- [2]延安市某三甲医院近五年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3474例病例特征分析[D]. 马金梅. 延安大学, 2021(11)
- [3]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产结局的影响[D]. 李姝欣. 吉林大学, 2021(01)
- [4]产科联合ICU危重孕产妇救治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D]. 张会迎. 吉林大学, 2021(01)
- [5]晚期早产儿中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与临床特点研究[D]. 万单华. 兰州大学, 2021(12)
- [6]双胎输血综合征不同治疗方法的妊娠结局[D]. 袁梦婷.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前置血管十例分析[J]. 丁翔,王莉. 山西医药杂志, 2020(11)
- [8]妊娠中期血脂异常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D]. 吴菲菲.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9]探讨早产危险因素、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其预后[D]. 李静. 苏州大学, 2019(02)
- [10]孕晚期羊水过少对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J]. 高雅波. 继续医学教育, 2019(07)
标签: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论文; 妊娠期高血压论文; 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论文; 孕产妇死亡率论文; 糖尿病和高血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