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早、中熟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北省早、中熟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河北省早中熟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茹,李勇,王晋,王迎涛,李晓,王永博[1](2021)在《中熟梨新品种‘冀锦’》文中研究表明‘冀锦’是从以‘金二十世纪’为母本,80-2-2为父本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果实卵圆形,平均单果质量300 g,果面绿黄色,阳面着红晕,果皮较薄。果肉白色,肉质细松脆,石细胞少,风味酸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0%。在河北省8月上中旬成熟,适应性强,7年生树产量34.5 t·hm-2。

卢凯政,李欣悦,张赛行,齐国辉,张雪梅,李寒,郭素萍[2](2021)在《10个苹果品种果实品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河北省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引进了10个国内外早中熟苹果品种,盛果期后,对各品种的果实外观、内在品质及产量等进行调查研究。经综合分析,认为红露、中秋王在本地表现较好,可以在生态条件相似的地区进行引种试栽。

张强强[3](2021)在《中国苹果生产布局演变与优势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市场化改革推进,苹果产业率先进入市场化改革。在产业比较收益诱导下,中国苹果生产区域不断扩张、产业较快发展,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从1988年和1992年以来持续居世界首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全国苹果种植区域已扩大到25个省(区、市),涵盖渤海湾产区、黄土高原产区、黄河故道产区、西南冷凉高地产区和特色产区五大区域。但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与生活水平提高,苹果市场需求结构升级加快,现有的苹果生产、供给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市场需求变化,导致苹果产业发展面临供给总量与质量结构失衡问题。在高产量、高进口、高成本助推下,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力加大,凸显了优化中国苹果生产空间布局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由于部分区域苹果相对价格较高的溢出效应、产业精准扶贫方面的政策支持、农户理性选择的异质性等因素,诱导中国非适生区和次生区的苹果面积扩张较快、产量比例上升过高,导致苹果产业总体发展质量下降,放大了苹果生产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苹果市场价格持续波动,亟需优化苹果生产布局、降低苹果生产风险和稳定苹果市场价格。同时,苹果产业已成为主产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现有耕地资源逐年减少及后备耕地资源受到限制的情境中,要切实保障主产区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关键是要充分发挥苹果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其生产布局,提高其苹果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重点研究解决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揭示中国苹果生产布局的演变规律;第二,分析影响中国苹果生产布局演变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第三,评价现阶段中国苹果生产布局是否合理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研究和设计进一步优化中国苹果生产布局的建议方案。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梳理现有文献,总结有关农业生产布局和苹果生产布局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集中度指数、重心指标等方法,分析中国苹果生产的发展历程、增产动因与空间集聚特征。其次,基于产业布局理论、农业生产布局理论、农业区域要素理论和新空间经济学理论,构建中国苹果生产布局演变驱动因素的理论框架,运用传统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检验各驱动因素对中国苹果生产布局演变的影响。再次,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运用比较优势指数综合评价各产区和各省区苹果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原因。最后,在对中国苹果生产布局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和优势评价的结论总结基础上,提出优化中国苹果生产布局的必要性、基本原则与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中国苹果产能持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苹果生产发展迅速,在世界苹果产业和中国水果产业中均占据重要地位。从苹果生产的时序变化特征视角,中国苹果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均呈波动增长趋势,但苹果种植面积波动幅度较大,苹果生产规模经历了稳定期(1978~1984年)、速增期Ⅰ(1985~1991年)、速增期Ⅱ(1992~1996年)、速降期(1997~2003年)和饱和期(2004~2018年)五个阶段。苹果技术进步驱动单产水平的提升是中国苹果增产的主要动力。2.中国苹果生产布局重心呈现“西移南进”特征。1978~2018年中国苹果生产布局在空间上持续扩张,导致苹果生产集中化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苹果生产格局正在向优势区集聚,其中黄土高原优势区的苹果生产集中度持续上升且上升幅度最高,并演变成为中国最大的苹果产区;渤海湾优势区逐步下降为中国第二大苹果产区;其他产区苹果生产地位基本稳定。中国苹果种植面积重心也由1978年的115.24°E和37.06°N(位于河北省巨鹿县境内)移动至2018年的110.16°E和36.44°N(位于陕西省延长县境内),总体上向西南方向移动了586.13千米;苹果产量重心由1978年的116.95°E和37.86°N(位于河北省南皮县境内)移动至2018年的111.65°E和36.44°N(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境内),总体上向西南方向移动了609.40千米。中国苹果生产重心呈现“西移南进”态势,由渤海湾优势区向黄土高原优势区迁移,符合国家苹果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目标导向。3.中国苹果生产布局演变受多重因素影响。1978年以来中国省域层面的苹果生产空间自相关性显着,并呈波浪式演进趋势。苹果种植面积的空间集聚程度具有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苹果种植高集聚区明显向西南方向移动。在考虑空间效应的情境中,苹果比较收益、苹果有效灌溉面积、运输密度、苹果优势区域规划、“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苹果受灾面积对中国苹果生产布局演变具有显着影响。4.中国苹果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差异分化明显且布局总体合理。在产区层面,黄土高原优势区苹果生产的效率、规模、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且在五大产区中具有最明显的苹果规模优势;渤海湾优势区苹果生产的效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变化呈“倒U”型趋势,但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总体呈增长趋势;黄河故道产区苹果生产的效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有所上升,但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略有下降;西南冷凉高地产区苹果生产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虽略有增加,但规模、综合比较优势指数逐步下降;特色产区苹果生产的效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明显下降,但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有所上升。在省区层面,陕西、山西和河南等中西部省区苹果生产的效率、规模与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增长明显,中国苹果生产重心从渤海湾优势区向黄土高原优势区转移符合区域种植业内部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5.中国苹果生产布局仍需要进一步优化。部分省区的苹果生产效率与规模比较优势缺乏一致性,有些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省区呈现规模比较优势明显高于效率比较优势特征。部分传统产区苹果生产地位下降,即中国苹果主产省区基本格局相对稳定,但山东、辽宁、河北等沿海省份的苹果生产地位有所下降,而陕西、甘肃等内陆省份的苹果生产地位呈增长趋势。苹果产销的地域分异扩大,苹果生产与消费的区域不平衡性增强,苹果远距离物流、大规模运输格局难以改变;部分省区不具有苹果效益优势,苹果生产成本与收益变化是促动中国苹果生产布局变化的真正动因,甘肃和河南等高投入—低产出区与山西、河北和辽宁等低投入—低产出区苹果生产已不具有效益优势。6.中国苹果生产布局优化需要多举措并举。中国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因地制宜布局原则贯彻乏力、苹果生产效率总体较低、供给与需求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凸显了优化中国苹果生产布局的必要性。在优化中国苹果生产布局时,应该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苹果效益导向和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增强《规划》政策的引导与政府的规制作用,改善苹果生产条件,促进苹果供需有效衔接。

王灵猛[4](2021)在《气候变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及其适应措施》文中认为新疆棉花的可持续生产对维持新疆棉农经济收入以及我国乃至世界棉花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疆棉花的可持续生产面临着来自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本研究运用CROPGRO-Cotton棉花模型,结合三个大气环流模式(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GCMs)生成的未来气候数据,设置两种播期和七个灌溉水平,模拟历史基准期(BL:1999–2018年)和RCP 4.5、RCP 8.5情景下未来两个时段(P1:2041–2060年和P2:2081–2100年)新疆棉花生产,并通过模拟结果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疆棉花调亏灌溉的节水效果、两种播期和灌溉方式下气候变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分析播期和灌溉方式变化在新疆棉花生产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实现新疆棉花可持续生产、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与基准期相比,未来时段棉花生长季日平均气温平均值呈上升趋势,但日太阳辐射平均值和总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两站点棉花适宜播期均较棉花栽培管理资料确定的固定播期提前;大部分情况下未来时段棉花适宜播期较基准期适宜播期提前。(2)调亏灌溉可以有效提高新疆棉花水分生产力,节省灌溉用水量,其最优灌溉用水量较充分灌溉可节约5~28%的灌溉量。新疆棉花最优调亏灌溉的调亏程度随温度升高呈减弱趋势,但CO2浓度升高可能影响这种趋势。为了在不显着减少籽棉产量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新疆棉花生产耗水量,需要不断优化调亏灌溉策略以适应气候变化。采用固定播期或适宜播期几乎不影响气候变化下新疆棉花调亏灌溉的节水效果评估。(3)气候变化下升温使棉花生育进程加快,棉花物候期基本呈提前趋势;大多数情况CO2浓度升高对籽棉产量形成的促进作用均能抵消温度升高对籽棉产量形成的不利影响,但RCP 8.5情景下MIROC5和IPSL-CM5A-MR模式升温较为剧烈,棉花生育期内高温频率增加可能对P2时段棉花产量形成造成不利影响;气候变暖可能使棉花生育期实际蒸散发增加、灌溉用水量增多;对于不同的GCMs,棉花物候期、籽棉产量、实际蒸散发、水分生产力和生育期灌溉量变化存在较大差异。(4)同时采用适宜播期和最优调亏灌溉策略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对新疆棉花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在采用最优调亏灌溉策略的基础上,灌溉方式变化对未来两个时段生育期灌溉量较基准期相应量变化影响较大,评估气候变化对新疆棉花生产影响时应当考虑这种影响。

权胜男[5](2021)在《基于GIS和Lingo模型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技术探索 ——以满城区龙门山庄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的提出,我国各地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利政策以加快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其中现代农业园区这一新兴模式的兴起使其发展成为农业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加速了农民的增收、促进了产业的调整、增加了农业的效益也推进了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但园区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发展模式的过渡类似、目标定义不明确、用地分区不规范等。为了保证现代农业园区的顺利发展、百花齐放,科学的规划、合理地布局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为园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也为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示范。本文在实地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对过去的现代农业园区相关资料和国内外发展过程及现状进行归纳汇总,以满城区龙门山庄为例,针对园区规划不合理、产业结构混乱和经济效益偏低等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的理论基础指导下,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GIS软件对园区进行适宜性评价得出产业位置优化方案,再结合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估算分析,最后利用Lingo寻优模型对其进行面积优化求解。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研和考察园区及周边环境,针对其地理位置及特点、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和水源地距离等因素,从园区中筛选出7个指标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因子赋权,将各评价因子分为5个等级,通过GIS软件的加权叠加功能获得满城区龙门山庄现代农业园区苹果、桃、桃+赤松茸区,甜柿、核桃、鲜食枣区和大枣、杏、柿子、石榴区三个区域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分别得出三个区域的高度适宜区、较高适宜区、中度适宜区、较低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的位置优化结果方案及整体种植优化分布图,为满城区龙门山庄现代农业园区的种植区域结构提出优化的配置方案。(2)在相关理论研究和园区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满城区龙门山庄“经济林”和“生态林”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进行分析评价,其中生态价值方面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结合GIS技术,从土壤保持功能、固碳释氧功能和涵养水源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价值估算得出生态价值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洋槐侧柏、磨盘柿、甜柿、苹果(早、中、晚熟)、核桃、杏树(早、晚熟)、梨树、桃树(早、中、晚熟)、枣树、鲜食枣、李子、石榴、荒坡地,洋槐侧柏最高为5931.30元/公顷,荒坡地最低为1919.89元/公顷,产投比最高的鲜食枣每公顷生态价值为3530.25元/公顷,处于中等水平。在园区果品生产规划中,加入生态效益因素,比单纯考虑经济效益,有利于体现生态效益在园区发展中的重要性,有利于园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3)针对园区具体情况,运用Lingo软件构建寻优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得出各产业优化种植面积结果,其面积优化结果从大到小排序为梨树21.53公顷、李子11.53公顷、桃树+赤松茸6公顷、桃(中熟)5.33公顷、鲜食枣5公顷、杏(晚熟)4公顷、苹果(早熟)3.33公顷、苹果(晚熟)、杏(早熟)、核桃、桃(早熟)、桃(晚熟)、大枣、磨盘柿、甜柿和石榴都为2公顷,苹果(中熟)为1.67公顷,园区总利润达到9.677065×106元,比优化前提高了 27%,说明优化产业种植面积对园区的经济效益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上述方法,为满城区龙门山庄现代农业园区提供了优化的种植区域产业布局和最佳收益的产业结构。为园区规划的合理产业布局、提高经济生态效益、避免布局混乱、产能低效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途径。

白思远[6](2021)在《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怀来县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葡萄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近年来,怀来县葡萄产业作为当地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为当地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2018年底怀来葡萄产区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怀来县葡萄产业迈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目前,怀来县葡萄产业在地理区位、历史背景、地方品种、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等多方面均有竞争优势。近些年,各地葡萄产业发展迅速,规模增长很快,省内有河北省涿鹿县、饶阳县、威县产区迎头赶上,外有南方产区蓬勃发展,提升怀来县葡萄产业自身竞争力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对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厘清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优势,发现产业发展短板,把握产业竞争力强弱项,判断未来发展方向,对怀来葡萄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发展政策的提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怀来县葡萄产业的发展历史、生产规模、品种结构及生产布局、葡萄加工产业状况、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其次以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依托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遴选河北省内9个葡萄主产县,利用显示性指标和比较优势指标对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显示:2015-2017年,怀来县葡萄产业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0.94%、10.92%、8.48%,呈不断下降趋势,年均市场占有率为10.11%,在遴选的9个葡萄主产县中排名第2,市场竞争优势明显;2015-2017年资源禀赋系数分别为25.44、30.33、22.92,主产县中排名第2,生产竞争优势突出;从规模优势指数(SAI)、效率优势指数(EAI)以及综合优势指数(AAI)三个方面分析比较优势指数,其中,2017年怀来县葡萄产业规模优势指数为4.46、效率优势指数为1.60、综合优势指数3.57,怀来县的葡萄产业具有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研究结果充分表明怀来县葡萄产业不仅规模效益日趋明显,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且具有明显的产业竞争力优势。本文基于钻石模型理论分析影响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从生产要素供给、市场需求、产业经营主体、相关和支持产业、政府行为、产业发展机遇六大影响因素对产业竞争力发展做详细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壮大并加快标准化葡萄基地建设;二是强化销售流通、品牌宣传等产后配套服务;三是重视科技、人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四是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本文创新点是:(1)构建了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显示性指标、比较优势指数指标分析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对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量化评价。(2)通过因素分析法结合波特钻石模型,对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提升怀来葡萄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杜建斌[7](2020)在《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粮食主产省的抗旱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系统的分析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以部分省份为例总结不同区域的抗旱减灾措施,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模拟预测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全国范围及粮食主产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频率及不同干旱等级所占比例,预测未来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干旱的演变趋势,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其他三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内蒙古省粮食平均受灾和成灾率均最高,其次为辽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黄淮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旱灾显着降低粮食单产和总产,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负相关。大部分粮食主产省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年变化率负相关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较大的年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减产较大的年份相对应。(2)不同的种植区域有不同的抗旱减灾措施,东北地区针对玉米主要有育苗移栽、垄作、薄膜覆盖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针对大豆有调整耕作方式和应急补灌等抗旱技术。黄淮海地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主要有秸秆覆盖、应急补灌技术和优化灌溉措施等抗旱减灾技术。西南地区四川省抗旱减灾措施主要有合理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合理的耕作技术、调整合适的播期和管理技术以避开旱灾的影响以及灾后的减灾农艺措施等四个方面。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年降雨量较大,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湖南省主要采用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使用化学制剂调控避旱减灾技术以及干旱适应性防控高产栽培技术等。(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我国干旱发生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我国2031-2060干旱程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大于1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在15%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陕西和西藏南部等地干旱发生频率在25%以上。在RCP8.5情景下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差异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于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其中黑龙江东北部、辽宁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40%。RCP8.5情景下干旱频率和干旱程度比RCP4.5情景高,对我国不同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表明在RCP8.5情景下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频率和程度比RCP4.5情景下进行加重,而西南地区在RCP8.5情景下干旱比RCP4.5情景下有所减缓。

李亚琼[8](2020)在《秦皇岛市果品观光采摘园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文中认为果品观光采摘是休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托果树资源进行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对果树产区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秦皇岛市果树资源丰富,果品采摘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总结归纳等方法,对国内、外果品观光采摘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调查了秦皇岛市的10种主栽果树的分布和种植情况,对秦皇岛市21家省级采摘园走访调查,以其为例对秦皇岛市果品观光采摘园的经营规模、品种结构、采摘时间、收益情况、消费者需求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对比核实。通过调查,得知果品观光采摘的从业人员,多从事简单劳动,整体素质和从业能力距离产业要求相差较大,观光采摘园的亮点主要是新鲜果品和采摘体验,但基础设施不完善、采摘种类不丰富、采摘季节不连续等因素限制了观光采摘园的发展。虽然秦皇岛在客源、资源、气候、市场等多方面的具有优势,在政府的引导下果农积极性较高,但也存在缺少统一规划、规范性不够,同质化较严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较低、高水平不多,宣传意识不足、品牌度不高等诸多问题。为使秦皇岛市的果品观光采摘业得到良性发展,本文针对存在问题和需求导向,提出了发展建议:一是做好规划、统一协调;二是引进品种、完善结构;三是科技支撑、提档升级;四是培育品牌、突出特色。针对产业现状提出了发展展望:一是果品观光采摘园的品牌化、区域化将日渐明显;二是果品生产质量标准将逐步规范;三是适宜采摘的新品种将不断涌现;四是各地区设施技术应用将大力发展;五是新颖宣传方式将广泛应用。并总结出适宜在本地区发展采摘的主要树种和品种,旨在为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李鹏鹏[9](2019)在《静宁苹果品种结构分析及新品种引种观察》文中提出静宁县地处甘肃陇东西部,是甘肃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苹果产区。静宁苹果以着色系富士为主栽品种,在我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形势下,静宁苹果也面临着品种结构优化调整的问题。为优化静宁苹果品种结构,筛选适宜当地推广发展的苹果新品种,本研究于2016-2018年对静宁县苹果品种结构进行了调查,同时对静宁县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近年来引进的部分苹果新品种进行了初步引种观察,并对部分品种免套袋果实的品质进行了初步测定。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静宁目前苹果栽培面积5.71万公顷,产量67.8万吨,其中富士系品种种植面积5.29万公顷,占比92.9%,‘秦冠’栽培面积0.15万公顷,占2.6%,其它品种占比4.5%,品种结构单一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短枝型富士新品种‘成纪1号’栽培面积迅速扩大,其栽培效益明显优于其它品种。2、对近年来引进的13个品种试栽观察发现,早熟品种中,‘美国8号’树势中庸,果实着色较好,硬度大,综合表现优良;‘华硕’果个大,早果、丰产性好;中熟品种中,‘蜜脆’果个大,树冠紧凑,果实风味较浓,表现良好;晚熟品种中,‘瑞雪’树势健旺,易成花,果实品质优;‘瑞阳’树势中庸,易成花,丰产性好,果个大,色泽艳丽;‘烟富6号’,果形高桩,果面着色好,硬度大,品质好;上述6个品种在静宁综合表现优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3、对当地选育的‘成纪1号’和‘静宁1号’两个品种进行了免套袋栽培的果实品质测定。观察发现,‘成纪1号’和‘静宁1号’不套袋果实外观质量较套袋果有所下降,但内在品质优于套袋果,农药残留与套袋果无显着性差异,这两个品种在静宁县可作为免套袋栽培品种推广。4、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静宁苹果品种结构优化方面应加大‘瑞雪’、‘瑞阳’、‘静宁1号’、‘蜜脆’、‘华硕’等特色优势品种的推广,同时需加快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唐淑荣,魏守军,郭瑞林,韦京艳,孟俊婷,杨长琴[10](2019)在《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灰色多维综合评估方法,对2005—2014年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早熟、中熟和早中熟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为建立棉花优势生产区,实现棉花品种布局、生态育种和品质改良提供指导。本研究结果表明:1)达到国家审定标准高产优质(Ⅰ型)、普通优质(Ⅱ型)品种数量,中熟品种分别占其参试品种总数的0.54%和12.63%,早中熟品种为0.57%和17.14%,早熟品种为7.09%和18.44%。2)棉花品种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与理想品种性状灰色关联系数较高,其次是纺纱均匀性指数,再次为马克隆值。3)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棉纤维品质优于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早熟棉品质综合性状表现最佳,其次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棉。4)我国棉花品种中熟类型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近5年西北内陆棉区中熟品种有所增加。中熟品种纤维长度分布在28.7~30.3 mm,可适纺中高档纱。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品种长度和比强度有所下降,比强度为29.6~31.0cN·tex?1,属中等偏上水平。三大棉区马克隆值差异明显,长江流域棉区高于黄河流域棉区,而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品种又高于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品种;黄河流域棉区马克隆值在2010—2014年提高幅度较大,出现马克隆值6.0现象。5)研究表明≥10℃有效积温是影响棉花中熟品种纤维品质最主要因素,气象因子影响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顺序为≥10℃有效积温、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影响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的顺序为≥10℃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和降雨量。棉花纤维品质的优劣与纺织品质量及植棉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精确分析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区域特征分布规律和开展纤维品质综合性评价,对我国棉花育种方向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河北省早中熟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省早中熟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熟梨新品种‘冀锦’(论文提纲范文)

品种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要点

(2)10个苹果品种果实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调查采样
    2.3 测定方法
        2.3.1 果实品质测定
        2.3.2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果实的外观品质
    3.2 果实内在品质
    3.3 单位面积产量
4 讨论
5 结论

(3)中国苹果生产布局演变与优势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与评价
        1.3.1 农业生产布局演变规律研究
        1.3.2 农业生产布局演变驱动因素研究
        1.3.3 农业生产布局绩效评价研究
        1.3.4 中国苹果生产布局研究
        1.3.5 文献评价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苹果及苹果生产
        2.1.2 农业生产布局及苹果生产布局
        2.1.3 农业演变规律及苹果生产布局演变规律
        2.1.4 区域优势评价及苹果生产布局优势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布局理论
        2.2.2 农业生产布局理论
        2.2.3 新空间经济学理论
        2.2.4 农业区域要素理论
        2.2.5 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域
    3.2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与特征
        3.2.1 渤海湾优势区苹果生产情况与特征
        3.2.2 黄土高原优势区苹果生产情况与特征
        3.2.3 黄河故道产区苹果生产情况与特征
        3.2.4 西南冷凉高地产区苹果生产情况与特征
        3.2.5 特色产区苹果生产情况与特征
    3.3 研究尺度与数据来源
        3.3.1 研究尺度
        3.3.2 数据来源与说明
第四章 中国苹果产业发展历程与布局演变特征分析
    4.1 中国苹果产业发展历程
        4.1.1 中国苹果生产的国际地位
        4.1.2 中国苹果生产的国内果业地位
        4.1.3 中国苹果生产发展阶段
        4.1.4 中国苹果品种结构
    4.2 中国苹果生产布局演变规律分析
        4.2.1 苹果增产的贡献因素
        4.2.2 苹果生产区域集聚特征
        4.2.3 苹果生产重心变化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苹果生产布局演变驱动因素分析
    5.1 理论假设
        5.1.1 资源禀赋对中国苹果生产布局集聚的影响
        5.1.2 机会成本对中国苹果生产布局集聚的影响
        5.1.3 基础设施对中国苹果生产布局集聚的影响
        5.1.4 技术进步对中国苹果生产布局集聚的影响
        5.1.5 消费需求对中国苹果生产布局集聚的影响
        5.1.6 政策环境对中国苹果生产布局集聚的影响
    5.2 空间分析方法
        5.2.1 空间自相关分析
        5.2.2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5.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3.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5.3.2 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5.3.3 空间杜宾模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苹果生产布局优势评价分析
    6.1 苹果生产区域比较优势水平测算
        6.1.1 苹果效率比较优势指数
        6.1.2 苹果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6.1.3 苹果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6.2 苹果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变迁分析
        6.2.1 苹果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6.2.2 苹果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6.2.3 苹果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6.3 中国苹果生产布局优势评价分析
        6.3.1 部分省区的效率与规模比较优势缺乏一致性
        6.3.2 部分传统产区苹果生产地位下降
        6.3.3 苹果产销的地域分异扩大
        6.3.4 部分主产省区苹果生产缺乏效益优势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苹果生产布局优化与政策启示
    7.1 中国苹果生产布局优化的必要性
        7.1.1 因地制宜布局原则贯彻乏力
        7.1.2 苹果生产效率总体较低
        7.1.3 供给与需求结构性失衡
    7.2 中国苹果生产布局优化原则
        7.2.1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原则
        7.2.2 坚持生产效益导向原则
        7.2.3 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则
    7.3 中国苹果生产布局优化的政策启示
        7.3.1 增强政策引导与政府规制
        7.3.2 改善苹果生产条件
        7.3.3 促进苹果供需有效衔接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气候变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及其适应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对棉花生产影响
        1.2.2 作物模型在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中的应用
        1.2.3 棉花调亏灌溉大田试验和模型模拟研究
    1.3 存在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模型介绍
        2.2.1 DSSAT模型介绍
        2.2.2 CROPGRO-Cotton模型介绍
        2.2.3 CROPGRO-Cotton模型适用性
    2.3 数据介绍
        2.3.1 历史气象数据
        2.3.2 未来气象数据
        2.3.3 土壤数据
        2.3.4 栽培管理资料
    2.4 试验设计
        2.4.1 棉花生长阶段划分
        2.4.2 播期和灌溉试验设计
        2.4.3 试验结果处理
第三章 棉花生长季气候条件和适宜播期变化
    3.1 棉花生长季气候条件变化
    3.2 棉花适宜播期变化
    3.3 讨论和小结
第四章 两种播期下新疆棉花调亏灌溉策略优化及节水效果评估
    4.1 固定播期条件下新疆棉花调亏灌溉策略优化及节水效果评估
        4.1.1 固定播期条件下新疆棉花调亏灌溉策略优化
        4.1.2 固定播期条件下新疆棉花调亏灌溉的节水效果评估
    4.2 适宜播期条件下新疆棉花调亏灌溉策略优化及节水效果评估
        4.2.1 适宜播期条件下新疆棉花调亏灌溉策略优化
        4.2.2 适宜播期条件下新疆棉花调亏灌溉的节水效果评估
    4.3 固定和适宜播期条件下最优调亏灌溉策略及其节水效果的异同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不同播期和灌溉方式下气候变化对新疆棉花生产影响
    5.1 固定播期条件评估两种灌溉方式下气候变化影响
        5.1.1 两种灌溉方式下气候变化对棉花物候期的影响
        5.1.2 两种灌溉方式下气候变化对籽棉产量和实际蒸散发的影响
        5.1.3 两种灌溉方式下气候变化对棉花水分生产力和生育期灌溉量的影响
    5.2 适宜播期条件评估两种灌溉方式下气候变化影响
        5.2.1 两种灌溉方式下气候变化对棉花物候期的影响
        5.2.2 两种灌溉方式下气候变化对籽棉产量和实际蒸散发的影响
        5.2.3 两种灌溉方式下气候变化对棉花水分生产力和生育期灌溉量的影响
    5.3 讨论和小结
第六章 播期和灌溉方式变化在新疆棉花生产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中的作用
    6.1 灌溉方式变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
    6.2 播期变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
        6.2.1 播期变化对棉花物候期的影响
        6.2.2 播期变化对籽棉产量和实际蒸散发的影响
        6.2.3 播期变化对棉花水分生产力和生育期灌溉量的影响
    6.3 播期和灌溉方式变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
        6.3.1 播期和灌溉方式变化对棉花物候期的影响
        6.3.2 播期和灌溉方式变化对籽棉产量和实际蒸散发的影响
        6.3.3 播期和灌溉方式变化对棉花水分生产力和生育期灌溉量的影响
    6.4 播期和灌溉方式变化在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中的作用
    6.5 讨论和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GIS和Lingo模型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技术探索 ——以满城区龙门山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现代农业园区的涵义
        1.3.2 国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概况
        1.3.3 国内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概况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功能分区理论
        1.4.2 休闲观光农业理论
        1.4.3 生态经济学理论
        1.4.4 景观生态学理论
        1.4.5 生态服务价值
        1.4.6 Lingo软件描述
    1.5 相关规划依据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资料获取
        1.6.3 研究方法
    1.7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资源要素调查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气候概况
        2.1.3 土壤类型
        2.1.4 其他概况
    2.2 研究区现状特点
        2.2.1 园区优势条件
        2.2.2 园区存在问题
3 基于GIS技术的产业分布适宜性评价
    3.1 规划用地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3.1.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确定指标权重
        3.2.1 构建适宜性判断矩阵
        3.2.2 权重计算结果
    3.3 用地适宜性评级
        3.3.1 指标量化分析
        3.3.2 确定指标因子等级值
    3.4 适宜性加权叠加分析
4 植被生态价值及经济价值评价
    4.1 土壤保持生态价值分析
        4.1.1 土壤保持量测评模型
        4.1.2 土壤保持量估算结果及分析评价
        4.1.3 土壤保持的生态价值及分析评价
    4.2 固碳释氧生态价值分析
        4.2.1 固碳释氧量估算模型
        4.2.2 固碳释氧量估算结果及分析评价
        4.2.3 固碳释氧的生态价值及分析评价
    4.3 涵养水源生态价值分析
        4.3.1 涵养水源物质量测评模型
        4.3.2 涵养水源物质量估算结果及分析评价
        4.3.3 涵养水源的生态价值及分析评价
    4.4 生态价值分析
    4.5 经济价值评价
        4.5.1 经济价值调查结果
        4.5.2 经济价值分析评价
5 基于Lingo模型的产业配置寻优研究
    5.1 Lingo优化问题模型
        5.1.1 模型的一般表达式
        5.1.2 寻优模型基础数据
        5.1.3 建立模型的注意事项
    5.2 建立Lingo寻优模型的步骤
        5.2.1 选定设计变量
        5.2.2 确立目标函数
        5.2.3 建立约束条件
        5.2.4 数学模型
    5.3 产业优化结果及分析
        5.3.1 产业优化结果
        5.3.2 产业优化结果对比
        5.3.3 产业优化结果分析
        5.3.4 产业优化结果建议
6 结果与结论
    6.1 结果
    6.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6)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理论基础
        1.3.1 比较优势理论
        1.3.2 资源禀赋理论
        1.3.3 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理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创新点
2 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2.1 河北省葡萄产业发展情况
        2.1.1 葡萄种植面积及产量
        2.1.2 葡萄生产布局
    2.2 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历史
    2.3 生产规模情况
        2.3.1 近年来葡萄生产情况波动较大
        2.3.2 单产效率显着上升
    2.4 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
        2.4.1 鲜食品种结构情况
        2.4.2 酿酒品种结构情况
        2.4.3 生产布局
    2.5 怀来县葡萄加工发展现状
        2.5.1 加工企业情况
        2.5.2 产品加工情况
    2.6 葡萄产品品牌建设
        2.6.1 地域品牌效应明显
        2.6.2 品牌曝光度高
        2.6.3 品牌众多,权重分散
3 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3.1 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3.2 产业竞争力比较区域选择
    3.3 显示性指标分析
        3.3.1 产品市场占有率
        3.3.2 资源禀赋系数
    3.4 比较优势指数评价分析
        3.4.1 规模优势指数(SAI)
        3.4.2 效率优势指数(EAI)
        3.4.3 综合优势指数(AAI)
4 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4.1 生产要素供给
        4.1.1 自然资源和设施资源
        4.1.2 劳动力资源
        4.1.3 科技、信息资源
    4.2 市场需求
        4.2.1 市场需求前提
        4.2.2 市场需求情况
    4.3 经营主体状况
        4.3.1 专业合作社
        4.3.2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
        4.3.3 龙头企业
    4.4 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4.4.1 生产资料企业
        4.4.2 酒具加工企业
        4.4.3 物流运输业
        4.4.4 休闲旅游业
    4.5 政府行为
        4.5.1 政府政策措施
        4.5.2 政府财政支持
    4.6 产业发展机遇
5 结论和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壮大并加快标准化葡萄基地建设
        5.2.2 强化销售流通、品牌宣传等产后配套服务
        5.2.3 重视科技、人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5.2.4 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河北省怀来县农户葡萄种植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7)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3 旱灾的发生及抗旱对策
        1.3.1 旱灾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3.2 我国农业旱灾发生的原因
        1.3.3 防旱抗旱措施及对策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旱灾的发生情况
        1.4.1 国外旱灾发生
        1.4.2 我国旱灾发生特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2.1 黑龙江
        3.2.2 吉林
        3.2.3 辽宁
        3.2.4 内蒙古
    3.3 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3.1 河北
        3.3.2 河南
        3.3.3 山东
    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4.1 安徽
        3.4.2 湖北
        3.4.3 湖南
        3.4.4 江苏
        3.4.5 江西
    3.5 西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5.1 四川
    3.6 讨论
        3.6.1 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的时空变化
        3.6.2 粮食主产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
        3.6.3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3.1 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3.2 大豆抗旱技术研究
    4.4 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4.1 夏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4.2 冬小麦抗旱技术研究
    4.5 西南地区
        4.5.1 水稻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2 玉米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3 小麦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6 长江中下游地区
        4.6.1 红黄壤坡耕旱地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6.2 农业化学节水制剂研制与避旱减灾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未来干旱发生的趋势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干旱指标
    5.3 我国不同区域的干旱演变趋势
        5.3.1 轻旱演变趋势
        5.3.2 中旱演变趋势
        5.3.3 重旱演变趋势
        5.3.4 特旱演变趋势
        5.3.5 干旱演变趋势
    5.4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特征演变
        5.4.1 东北地区
        5.4.2 黄淮海地区
        5.4.3 长江中下游地区
        5.4.4 西南地区
    5.5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生产的影响及未来抗旱对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秦皇岛市果品观光采摘园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立题背景
    1.2 立题意义
        1.2.1 改变传统产业结构
        1.2.2 增加果品销售新渠道
        1.2.3 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3 研究方法
        1.3.1 查询文献
        1.3.2 实地考察
        1.3.3 调查问卷
        1.3.4 统计分析
        1.3.5 总结归纳
第二章 果品观光采摘业的发展概况
    2.1 国外果品观光采摘业的发展历程
        2.1.1 政府主导的“绿色农业”(日本)
        2.1.2 行业协会的“专业农场”(法国)
        2.1.3 全民参与的“市民农园”(德国)
        2.1.4 产业联合的“休闲庄园”(澳大利亚)
    2.2 我国果品观光采摘业的发展概况
        2.2.1 起源于台湾
        2.2.2 方兴于大陆
第三章 秦皇岛市果品观光采摘园现状
    3.1 果品种植情况
        3.1.1 主要树种和品种
        3.1.2 面积产量和产值
        3.1.3 县区的种植情况
    3.2 采摘园规模与分布
    3.3 采摘园分类及案例
        3.3.1 单一果品采摘模式
        3.3.2 家庭农场模式
        3.3.3 果品产销合作社模式
        3.3.4 休闲观光园模式
    3.4 采摘园经营情况
        3.4.1 采摘果品的种类和季节
        3.4.2 主要水果的果实成熟期
        3.4.3 设施技术应用情况
        3.4.4 采摘园经营情况
        3.4.5 采摘园人员配置情况
    3.5 市场对采摘园的需求情况
第四章 秦皇岛市发展果品观光采摘的优势与问题
    4.1 优势分析
        4.1.1 旅游名城,客源充足
        4.1.2 气候特殊,资源丰富
        4.1.3 政府支持,果农积极
    4.2 存在问题
        4.2.1 缺少统一规划,规范性不够
        4.2.2 同质化较严重,特色不明显
        4.2.3 科技含量较低,高水平不多
        4.2.4 宣传意识不足,品牌度不高
第五章 秦皇岛市果品观光采摘园发展建议
    5.1 做好规划,统一协调
    5.2 引进品种,完善结构
    5.3 科技支撑,提档升级
    5.4 培育品牌,突出特色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行业发展具有明显优势
        6.1.2 经营现状存在诸多问题
        6.1.3 多方举措促进良性发展
    6.2 发展展望
        6.2.1 果品观光采摘园的品牌化、区域化将日渐明显
        6.2.2 果品生产质量标准将逐步规范
        6.2.3 适宜采摘的新品种将不断涌现
        6.2.4 各地区设施技术应用将大力发展
        6.2.5 新颖宣传方式将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适合采摘的主要树种和品种
    1.苹果
    2.梨
    3.桃
    4.葡萄
    5.樱桃
    6.其他

(9)静宁苹果品种结构分析及新品种引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世界苹果品种结构及特征
        1.1.1 部分苹果主产国品种结构概况
        1.1.2 品种发展趋势及特点
    1.2 我国苹果品种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1.2.1 品种发展现状
        1.2.2 品种发展存在的问题
        1.2.3 品种发展趋势
    1.3 甘肃及静宁苹果产业概况、品种发展现状与问题
        1.3.1 甘肃苹果产业概况、品种发展现状及问题
        1.3.2 静宁苹果产业概况及发展现状
        1.3.3 静宁苹果品种结构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静宁苹果品种结构调查
        2.1.1 实地调查
        2.1.2 问卷调查
        2.1.3 其它方式
    2.2 新品种引种试验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方法
    2.3 部分品种免袋栽培试验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静宁苹果栽培现状及品种结构分析
        3.1.1 栽培现状分析
        3.1.2 品种结构分析
        3.1.3 富士系在静宁栽培效益分析
    3.2 部分新品种在静宁的引种观察
        3.2.1 物候期
        3.2.2 树体生长习性
        3.2.3 结果习性
        3.2.4 果实品质分析
    3.3 部分品种免套袋栽培果实表现
        3.3.1 果实品质比较
        3.3.2 果实农药残留比较
    3.4 关于静宁苹果品种结构优化对策建议
        3.4.1 大力推广适栽优良品种,不断优化品种结构
        3.4.2 加快新品种引进,做好区域化试验
        3.4.3 加强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应用推广
        3.4.4 强化和完善苹果新品种无毒优质苗木繁育体系建设
第四章 讨论
    4.1 品种结构优化对静宁苹果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2 静宁苹果新品种推广配套栽培模式的选择
    4.3 免套袋栽培在静宁推广应用前景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试验地点的设置
        1.1.2 试验品种类型
        1.1.3 田间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1.4 气象因子数理统计与分析
    1.5 同一熟性对照品种纤维品质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熟性类型符合审定标准的品种的纤维品质评价
        2.1.1 不同熟性类型品种棉花纤维品质性状
        2.1.2 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符合审定标准的类型评价
    2.2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2.2.1 黄河流域棉区
        2.2.2 长江流域棉区
        2.2.3 西北内陆棉区
    2.3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性状分布差异性比较
        2.3.1 黄河流域棉区
        2.3.2 长江流域棉区
        2.3.3 西北内陆棉区
    2.4 同一熟性对照品种纤维品质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
        2.4.1 中熟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2.4.2 中熟杂交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不同熟性类型符合品种审定标准的纤维品质评价
        3.1.2 三大棉区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指标分析和建议
        3.1.3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改良
        3.1.4 棉花纤维品质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3.2 结论

四、河北省早中熟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熟梨新品种‘冀锦’[J]. 王亚茹,李勇,王晋,王迎涛,李晓,王永博. 园艺学报, 2021
  • [2]10个苹果品种果实品质的研究[J]. 卢凯政,李欣悦,张赛行,齐国辉,张雪梅,李寒,郭素萍. 烟台果树, 2021(03)
  • [3]中国苹果生产布局演变与优势评价研究[D]. 张强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气候变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及其适应措施[D]. 王灵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GIS和Lingo模型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技术探索 ——以满城区龙门山庄为例[D]. 权胜男.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6]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研究[D]. 白思远.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7]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D]. 杜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8]秦皇岛市果品观光采摘园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D]. 李亚琼.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6)
  • [9]静宁苹果品种结构分析及新品种引种观察[D]. 李鹏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10]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分析与评价[J]. 唐淑荣,魏守军,郭瑞林,韦京艳,孟俊婷,杨长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10)

标签:;  ;  

河北省早、中熟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