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年1—11月主要冶金产品进出口形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栾小震[1](2015)在《S公司钢铁出口贸易的模式改进研究》文中提出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整个钢铁产业全面亏损的情况下,2014年我国出口钢铁9378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2015年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势头,预计全年钢铁出口将超亿吨。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钢铁出口贸易越来越难做,在内忧外患的处境下,大家都面临着如何通过模式改进来增量提效。S公司作为中央直属企业,根据中钢协统计,2014年钢铁出口总量位居全国贸易公司(非钢铁生产企业)第一位。从2015年上半年的运营业绩来看,今年的出口总量将超过去年,但利润率却在下降。根据S公司的战略部署,钢铁出口板块要在2017年出口数量达到250万吨,利润超过8000万元。作为S公司,该如何通过改进钢铁出口贸易的模式来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是值得研究的。本文通过运用SWOT、STP、5PS等理论对S公司的主要采购品种、目标市场、销售渠道建立以及竞争对手的出口模式等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对S公司钢铁出口贸易涉及到的采购、销售、合同执行、售后服务环节的模式进行分析并设计,同时,对设计好的模式进一步进行调整。前言部分阐述了在钢铁产能过剩,钢铁需求疲软的背景下,从2012年到现在,钢铁出口不断创新高,但单价和利润率却不断降低,S公司在这种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钢铁出口板块能否持续发展,是亟需值得去研究的。同时,S公司作为钢铁出口贸易大军中的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通过对该企业的钢铁出口贸易的模式改进进行研究,帮助S公司在未来更好地发展,这对其他钢铁出口公司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全文共分为7章。首先,关于S公司钢铁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S公司钢铁出口业务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内、外部的问题;其次,针对S公司存在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S公司钢铁出口贸易未来的发展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同时,上、下游行业的市场走势以及相关政策等都会影响全球的钢铁需求,这将直接决定S公司钢铁出口贸易的模式应该如何改进从而适应市场环境。再次,从产品、销售渠道、人力资源、财务数据方面对S公司的运营能力进行分析。S公司是否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以及能否通过改进模式赢得未来的发展;然后,对竞争对手模式进行分析。借鉴竞争对手的优点,改进现有模式;接下来,对S公司钢铁出口贸易的模式分析并进行设计。从采购、销售、合同执行、售后服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设计;再接下来,对S公司钢铁出口贸易的模式进行调整;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
罗世兴[2](2013)在《我国动力煤价格波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力煤又称燃料用煤、燃烧用煤,其查明资源储量占煤炭查明资源储量的75.83%,是我国煤炭的主体。2012年,我国进口动力煤1.01亿吨,增长83.8%。加上经济增长放缓,价格双轨制取消等因素,国内动力煤价格波动日益剧烈,深刻影响物价系统,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严重冲击,直接威胁一些煤炭企业,资源城市的经济社会安全。本文依托“鄂尔多斯盆地矿产资源区划研究”与“鄂尔多斯能源矿产、非能源化工矿产技术经济评价”两个地调项目,选择2002年以来动力煤价格、经济增长等月度动态数据,以鄂尔多斯市为实证,研究动力煤价格波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本论文取得了以下进展:将动力煤价格作为独立对象进行系统性的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1月—2013年2月动力煤价格波动轨迹经历了3个完整的收缩性周期和1个不完整的回升周期,周期平均长度约30个月,扩收比为0.69。动力煤价格波动主要以能源替代作用为主,其中国外动力煤价格和石油价格的贡献率分别为18.0%和14.05%,市场供给与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31%与9.46%,而动力煤贸易中的进口比例贡献率仅为2.76%,因此现阶段可适度加大动力煤进口规模。动力煤价格波动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且与投资关系不明显,其与消费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与进口、出口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动力煤价格与经济增长及其构成要素存在三个层次关系:(1)动力煤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消费、进口与出口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2)动力煤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消费、进口与出口在滞后弹性与传导强度上存在显着的非对称性特点。其中经济增长对动力煤价格的滞后弹性为-0.11,传导强度为18.18%,而后者对前者的滞后弹性为2.41,传导强度为3.92%;(3)动力煤价格波动对消费、进口、出口的动态冲击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存在2004年与2008年两个拐点。鄂尔多斯市依靠动力煤开采实现经济增长奇迹,然而2012年来动力煤价格的大幅下降使其经济增长出现严重放缓,加速民间借贷资金链的断裂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使其规划转型依托的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受阻,阻碍了其产业转型的难度。因此需要采取建立动力煤期货市场、发展替代能源、提高进口比例、控制高能耗产业盲目发展,加大勘查力度等措施,避免动力煤价格出现过频过大波动。
红光[3](2012)在《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铁产业是能源、资源和排放的重点行业,2009年其能源消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6.1%、占工业总能耗的23%、新水消耗占3%、废水占8%、二氧化硫占8%、固体废物排放量占16%左右。世界钢铁产量中,1978年时中国的份额只有4.42%,2011年猛增至44.3%,产量为6.83亿多吨,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大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从上至下过度强调经济快速增长,导致我国钢铁工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产量大量增加的同时,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环境代价巨大,只能说中国是钢铁产量大国,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钢铁强国。在国际激烈竞争中,中国钢铁产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即“三高”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地影响到我国钢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中国钢铁产业由大变强,提高国际竞争力及环境友好先进产业形象的关键环节在于急需改变传统的“三高”发展模式,寻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化发展道路。总之,钢铁冶炼需要消耗大量黑色能源。炼钢越多,耗能越多,排放也就越多。在这个意义上,排放权的确就是钢铁产业的“生存发展”权。日本是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与中国实际GDP中1美元的能源消耗0.75相比,日本为0.1。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特别注重国内环保产业及各产业的低碳化发展,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数量也居世界首位。2008年,日本能源消耗排放的CO2总量为11.38亿吨,比2007年减少6.7%,承诺2012年日本的有害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6%。2010年10月底日本政府又追加发展低碳产业补助金300亿日元,并积极调整节能减排的对策选择。目前,日本钢铁产业在制造业中,无论是能源使用效率,还是减少污染排放方面,在日本产业界,乃至世界同行业中均是佼佼者。世界钢铁产业能源效率平均指数为123,日本为100,中国持平,大部分国家在120—143之间,因此,日本的能源使用效率是世界第一。本文对最具环境竞争力的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过程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政府、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总结其低碳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做法,以择优为鉴原则为我国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提出:政府应重视钢铁产业政策的连贯性与灵活性,钢铁产业联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协调各种关系,并且确保钢铁企业环保信息的公开透明,建立官产学研民的合作机制等对策建议。全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第一章重点阐述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关于低碳经济与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的文献资料,明晰研究范围,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确定研究方法。第二章是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明晰钢铁产业相关概念和内涵,结合相关理论,建立起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2)全文的核心内容是第三、第四和第五章。第三章从钢铁产业政策的目标体系入手对日本政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实施的内容各异的钢铁产业政策及实施效果,分析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历程的同时对其特点进行评价。第四章对日本钢铁产业“三低”情况,具体分为能源消耗、固体废弃物排放及环境污染等三个领域进行实证分析与评价,全面了解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第五章对新日铁公司、JFE控股公司和神户制钢所三大集团的低碳化发展过程及实际效果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总结其成功的经验。(3)第六章是全文的研究结论和展望。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重点突出“三高”的瓶颈所在,并在前文实证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应重视钢铁产业政策的连贯性与灵活性,钢铁产业联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协调各种关系,确保钢铁企业环保信息的公开透明,建立官产学研民的合作机制等对策建议和展望。
张磊[4](2012)在《中国煤电产业链的周期波动传递及电煤价格扭曲》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一月中旬开始的南方雨雪冰冻天气让我国电力需求再度吃紧。由于冰冻,煤炭运输中断,灾区煤炭存量不足,发电设备无法正常运作,加上由于冰雪覆盖压垮了输电网络,导致电网的中断,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损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08年底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力和煤炭的需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使得保持较长时间上升趋势的需求量有了显着下降。从电力煤炭产业链的紧密程度来看,这两次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再次提醒我们审视目前电力和煤炭等能源的安全问题,进而再一次提示我们要注意煤炭和电力对国家经济整体形势和居民的正常生活的重要性。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能源问题与西方工业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有相似之处。当前能源政策的重要目标是要在保证能源供给安全的基础上,有效地改善能源结构。我国的能源供需与能源价格体系面临种种矛盾:能源供给的安全性与日益增大的环境压力;资源进口大国与缺失国际资源价格话语权;煤价的市场化与电价的强管制;能源价格扭曲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以上诸多矛盾的存在,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背景。我国能源禀赋“多煤、少油、缺气”的特点,使得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消费比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压力与日俱增。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能源的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的供应保持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能源消费的迅速增长以及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使得世界能源市场的发展具备了更广阔的空间。当今,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世界能源市场上,中国的话语权也在逐步增大,在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方面,中国的作用日益显见。能源需求是作为迅速发展的中国遇到的最大的问题。而其中问题的核心就是电力需求和电煤的需求。本文将注意力集中在周期波动对煤电产业链的传导和实证分析上。首先,本文分析了煤电需求分析的理论背景与现实背景,即对学界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评价,对中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中国电力行业需求结构、中国电煤需求结构分别进行了分析。在讨论电力产业时,则从数据出发,从电力产业的整体情况入手,着重分析火电的特性、供需特点和我国电力改革的历程,为深入分析电力需求做好周全的准备。在讨论电煤需求结构时,从煤炭产业的整体情况入手,通过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分析了煤炭资源的基础性地位、煤炭产业组织状况和产业政策演变的过程,进而分析了电煤的产业特征与电煤价格体制。其次,在进行电力需求函数建模之前,本文首先考察了全社会电力需求、三大产业电力需求以及居民用电需求的周期波动特征,结合电力需求与经济周期的关系,讨论电力需求与经济周期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了电力需求结构、影响电力需求的因素和电力需求波动的情况。在上述基础上,笔者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5年至今20多年的电力需求形势,区别于以往国内外对能源消费的研究,采用动态经济计量学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ECM)对第一、二、三产业的电力需求函数进行了建模,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预测,并且利用ECM的Granger因果关系来检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与电力需求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实证结果表明:短期内电力需求增长是产业增加值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但不存在产业增加值增长到电力需求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为中国目前存在的经济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短期内,重工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是影响电力需求的重要因素,长期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给电力需求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人口众多仍然是导致中国电力高需求的重要因素。而电价正如一般如预期,对电力需求产生效应,但是实证结果证明在短期内电价对于电力需求的影响并不大。随后,本文对煤电产业链的供给面进行分析,尤其对其它文献较少提及的煤炭运输、煤炭进出口和电力投资等三个对煤电产业链有较大影响的方面进行讨论,得到了作为研究煤电产业链效率的外生变量。然后,本文通过分析电煤价格扭曲的现状,将焦点转移到电煤产业链效率的讨论。讨论基于引致需求的基本理论,构建电煤价格扭曲模型。由此,提出从根据电力需求量和调节电煤价格来控制电煤需求控制的可能性。文章最后提出了为预防未来的电力短缺,应建立电力早期预警系统:采用分时电价的方法;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产品内部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从GDP增长转向“经济结构调整”与平衡发展;从电力和电煤产业长期发展来看,节能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方针。
戴红军[5](2010)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手段。作为关系着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与经济总体实力的标志,既决定着国家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能力,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进程。探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策,对我国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具有深远意义。论文以产业结构和组织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生产效率、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为手段,对以下领域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理论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供需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国内机械制造业的行业特征规律进行了总结分析;其次,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选取了12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采用多指标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因子分析定权法,对国内机械制造业七个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再次,运用基于距离函数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国内机械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的变动和技术进步进行度量,揭示其变动规律;然后,对国内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按照代表性、可比性、系统性和可量化性的原则构建了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并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与美国、日本和印度机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对比评价;最后,提出了振兴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胡玲[6](2007)在《2007年1-9月主要钢铁产品进出口形势分析》文中提出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的粗钢产量达到36273.2万吨,同比增长17.61%;钢材产量达41753.83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23.97%。前三季度,我国的钢材出口虽保持在较高位,但出口增幅较最高点的4月份大幅度下滑了59个百分点,与年初出口量持胡
柯园园[7](2007)在《中国钢铁行业投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投资价值一直是证券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要从证券市场上获得收益,就应把握股价的变动趋势。作为证券市场上传统的“五朵金花”之一的钢铁板块,自然是市场和投资者的焦点之一。虽然钢铁上市公司业绩优良,分红丰厚,市场表现却并不如人意,以2006年3月末的数据计算,钢铁行业的平均市净率只有1.1,远低于世界平均的2.2,截至2006年三季度,钢铁板块走势仍然非常低迷,“建厂不如买厂”的争论兴起。另一方面,宝钢却在二级市场上大举买入中国的钢铁股。因此,分析钢铁行业的估值现状,判断其是否存在投资价值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是:1.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研究钢铁股股价和钢铁价格的关系;2.通过对钢铁供需状况的分析,找出影响钢铁供需的因素,建立联立方程模型确定钢铁价格的决定式;3.归纳模型结论,用实例验证多因素回归模型判断钢铁股投资机会的效果;4.用相对价值法(市盈率、市净率)和股票获利率方法进一步分析钢铁行业的投资价值;5.总结研究结论,并分析文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对钢铁行业投资价值研究的意义和局限。论文用三种方法研究钢铁股的投资价值。第一种方法是多因素回归模型估值。首先,建立用回归模型研究了钢铁行业股价指数和同期钢铁价格指数、上证综指的关系,得出钢铁价格是影响钢铁板块指数变动的重要因素。然后,回顾和分析了我国钢铁供应和需求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钢铁供应和需求的作用和均衡确定钢铁价格的原理,建立钢铁价格预测模型。运用实证来研究钢铁价格的决定式:选择2000年2季度至2006年1季度各季度的钢铁综合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额、钢材需求量、进出口差额、钢铁行业成本的数据,建立由供给方程、需求方程,以及平衡方程构成的联立方程组。然后,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得出钢铁价格的预测方程,它可以对未来短期的钢铁产品综合价格指数作粗略的估计。最后,文章以宝钢为例,验证了用多因素模型判断投资机会的效果。第二种方法是相对价值法,选择市盈率和市净率模型,分别从行业公司视角对国内外钢铁行业进行比较分析。计算宝钢和新日铁公司多年的市盈率、市净率数据,并统计各证券在市盈率、市净率的分段区间内的交易频数和频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第三种方法是股票获利率比率。股票获利率是重要的分红指标,通过宝钢股份和浦项制铁的分红状况的对比,从另一个方面分析了钢铁行业的股价状况。并购重组的趋势和行业的成长性进一步提升了钢铁行业的潜力和投资价值。三种估值方法都表明,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着价值低估现象,当前的低股价并不可持续,钢铁行业有较大的投资价值。
安丽玲[8](2007)在《2006年11月主要钢铁产品进出口形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06年1-11月,全国产粗钢3.8154亿吨,较上年同期增加5929万吨;生铁36744.28万吨,产量增加6070万吨,同比增长19.8%;钢材42493万吨(含重复材),产量增加8449万吨,同比增长24.80%。同期,累计进口钢材1700.8万吨,同比下降29.1%;进口钢坯36万吨,同比下
安丽玲[9](2006)在《2006年10月主要钢铁产品进出口形势分析》文中指出 2006年1-10月,全国产粗钢34614.01万吨,同比增长18.35%;生铁33523.86万吨,同比增长21.09%;钢材38061.57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23.81%。但粗钢、生铁、钢材产量的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8.94、10.15、2.16个百分点。同期,累计进口钢材1553.22万吨,同比下降29.1%;进口钢坯33.31万吨,70.6%;铁矿石累计进口26912.34万吨,同比增加4792万吨,增长21.66%。累计出口钢材3283.75万吨,同比增长91.5%;出口钢坯706万吨,同比增长15%。前10个月,我国净出口钢材1730.53万吨、钢坯672.69万吨。根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资料(除非特别说明,进出
安丽玲[10](2006)在《2006年9月主要钢铁产品进出口形势分析》文中提出 2006年前三季度,全国产粗钢30843.78万吨,同比增长18.45%:生铁29745.77万吨,同比增长20.83%;钢材33903.49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23.66%。同期,累计进口钢材1414.21万吨,同比下降29.28%;进口钢坯31.52万吨,同比下降70.87%;铁矿石累计进口24712.93万吨,同比增加4848万吨,增长24.21%。累计出口钢材2859.28万吨,同比增长80.94%;出口钢坯612.81万吨,同比增长2.43%。前三季度,净出口钢材1445.07万吨、钢坯581.29万吨。根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资料(除非特别说明,进出口数据均来自海关总署),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钢铁行业主要原料(铁合金、焦炭、生铁、铁矿石、锰矿、铬矿、废钢)、半成品(钢坯和钢锭)、钢材及钢铁制品累计外贸进出口总额为728.47亿美元,同比增长8.56%,占我国外贸
二、2003年1—11月主要冶金产品进出口形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1—11月主要冶金产品进出口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S公司钢铁出口贸易的模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1 研究背景 |
0.1.1 行业背景 |
0.1.2 S公司的发展历程 |
0.1.3 S公司所面临的问题 |
0.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
0.4 本章小结 |
第1章 S公司钢铁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1 S集团公司基本概况 |
1.1.2 S集团公司简介 |
1.1.3 S公司简介及组织架构 |
1.1.4 S公司钢铁出口贸易板块介绍 |
1.2 S公司钢铁出口贸易的现状 |
1.2.1 近年来的出口业绩 |
1.2.2 主要出口产品(以2014年数据进行分析) |
1.2.3 主要出口市场(以2014年数据进行分析) |
1.3 S公司钢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
1.3.1 内部问题 |
1.3.2 外部问题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S公司市场环境的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全球宏观经济运行现状 |
2.1.2 全球经济总体情况 |
2.1.3 全球主要经济体表现及政策走向 |
2.2 影响钢市走势的相关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
2.2.1 国内经济分析 |
2.2.2 货币政策分析 |
2.2.3 稳增长政策分析 |
2.2.4 下游行业分析 |
2.2.5 铁矿石的价格分析 |
2.3 钢铁出口行业基本情况 |
2.3.1 近年来的中国钢铁出口数量和主要品种 |
2.3.2 中国钢铁主要出口市场 |
2.3.3 国内主要钢铁出口商 |
2.3.4 相关政策对钢铁出口贸易的影响 |
2.4 钢铁全球需求分析 |
2.4.1 当前全球钢铁需求情况分析 |
2.4.2 全球钢铁未来需求预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S公司的运营能力分析 |
3.1 主要出口产品分析 |
3.2 销售渠道分析 |
3.3 人力资源分析 |
3.4 S公司近年来的财务数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竞争对手出口贸易的模式分析 |
4.1 中国钢厂的出口模式分析 |
4.2 中国贸易商的模式分析 |
4.3 大型商社的贸易模式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S公司钢铁出口贸易的模式分析与设计 |
5.1 采购环节的模式分析与设计 |
5.2 销售环节的模式分析与设计 |
5.3 合同执行环节的模式分析与设计 |
5.4 售后环节的模式分析与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S公司钢铁出口贸易的模式调整 |
6.1 采购环节的模式调整 |
6.2 营销模式调整 |
6.3 其他方面的模式调整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我国动力煤价格波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动力煤是我国煤炭主体,消费需求日益增加 |
1.1.2 动力煤进口量逐年增加,进口比例不断提升 |
1.1.3 动力煤价格双轨制取消,市场化改革深化 |
1.1.4 动力煤价格波动日益剧烈,严重影响资源型城市经济运行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学者对动力煤价格的研究 |
1.3.2 国外学者对能源价格的研究 |
1.3.3 现有文献对本文的启示与借鉴 |
1.4 研究内容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数据来源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创新性研究成果 |
2 我国动力煤价格波动周期性特征研究 |
2.1 我国动力煤价格波动的历史轨迹 |
2.2 动力煤价格波动的周期测度 |
2.3 我国动力煤价格波动的聚集性特征 |
2.3.1 基本特征统计 |
2.3.2 Garch 模型简介 |
2.3.3 建模结果及分析 |
2.4 动力煤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特征 |
2.4.1 Tarch 和 EGARCH 模型 |
2.4.2 Tarch 和 EGARCH 模型估计与分析 |
2.5 动力煤价格波动的风险收益特征 |
2.5.1 Garch-M 模型 |
2.5.2 Garch-M 建模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我国动力煤价格波动成因与传导机制研究 |
3.1 影响我国动力煤价格波动因素分析 |
3.1.1 需求因素 |
3.1.2 供给因素 |
3.1.3 成本因素 |
3.1.4 政策因素 |
3.1.5 替代因素 |
3.2 基于 VAR 模型的我国动力煤价格变动成因研究 |
3.2.1 变量选择与预处理 |
3.2.2 各变量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
3.2.3 各因素与动力煤价格的长期均衡关系 |
3.2.4 各变量对动力煤价格的动态影响 |
3.3 动力煤价格波动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 |
3.3.1 我国动力煤价格的形成机制变迁 |
3.3.2 动力煤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4 动力煤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研究 |
4.1 研究思路与变量选择 |
4.2 动力煤价格对宏观经济变量的传导路径 |
4.2.1 平稳性检验 |
4.2.2 Granger 因果检验 |
4.3 动力煤价格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传导效应 |
4.3.1 动力煤价格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 |
4.3.2 动力煤价格与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效应 |
4.3.3 动力煤价格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 |
4.4 动力煤价格与消费、进口及出口的传导效应 |
4.4.1 动力煤价格与消费、进口及出口的长期均衡关系 |
4.4.2 动力煤价格与消费、进口及出口传导非对称效应 |
4.4.3 动力煤价格与消费、进口及出口传导的动态效应 |
4.5 动力煤价格波动对具体产业影响的动态研究 |
4.5.1 投入产出法简介 |
4.5.2 动力煤产业的产业关联效果分析 |
4.5.3 动力煤价格波动对具体产业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动力煤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动力煤价格波动对资源地区的影响——以鄂尔多斯为例 |
5.1.1 鄂尔多斯市自然社会概况 |
5.1.2 鄂尔多斯市煤炭产业状况 |
5.1.3 动力煤价格下跌引发经济增长放缓 |
5.2 动力煤价格波动对整体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
5.2.1 动力煤价格与经济增长 |
5.2.2 动力煤价格与消费 |
5.2.3 动力煤价格与进出口 |
5.3 本章小结 |
6 对策与建议 |
6.1 设立动力煤期货品种,发挥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作用 |
6.2 完善动力煤价格指数,建立动态价格监督与预警机制 |
6.3 推进资源税改革进程,充分反映资源稀缺与环境成本 |
6.4 加强资源的勘查投入,提高动力煤资源的自给能力 |
6.5 淘汰高耗煤落后产能,抑制煤化工等需求不合理增长 |
6.6 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增加进口规模与提高进口煤质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3)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综述 |
1.2.3 总体评述 |
1.3 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3.2 各章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研究框架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钢铁产业及低碳化发展的界定 |
2.1.1 钢铁行业和钢铁产业 |
2.1.2 钢铁产业的特征 |
2.1.3 钢铁产业的低碳化发展 |
2.2 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 |
2.2.1 增长极限理论 |
2.2.2 生态经济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绿色经济理论 |
2.2.5 清洁生产理论 |
2.2.6 循环经济理论 |
2.2.7 “过山车”发展理论 |
2.2.8 “脱钩”发展理论 |
2.2.9 生态足迹理论 |
2.2.10 低碳、生态、绿色和循环经济的异同 |
2.3 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 |
2.3.1 外部经济理论 |
2.3.2 产业链理论 |
2.3.3 技术创新理论 |
2.3.4 工业生态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日本钢铁产业发展历程及其低碳化发展的特点 |
3.1 日本钢铁产业发展的历程 |
3.1.1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1946—1954 年) |
3.1.2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 年) |
3.1.3 经济低速增长时期(1974—1990 年) |
3.1.4 经济长期停滞时期(1991—2001 年) |
3.2 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的特点 |
3.2.1 经济缓慢增长时期的钢铁产业(2002 年至今) |
3.2.2 经营环境的特点 |
3.2.3 产业布局的特点 |
3.2.4 从业者人数及事务所的特点 |
3.2.5 产业地位及贡献度的特点 |
3.2.6 科研投入的特点 |
3.3 日本钢铁产业发展的峰值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
4.1 日本钢铁产业的能源消耗 |
4.1.1 节能技术发展第一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 |
4.1.2 节能技术发展第二阶段(1979—1987 年) |
4.1.3 节能技术发展第三阶段(1988—2004 年) |
4.1.4 节能技术发展第四阶段(2005 年至今) |
4.2 日本钢铁产业的废弃物排放 |
4.2.1 日本废弃物排放概况 |
4.2.2 日本钢铁产业固体废弃物排放 |
4.3 日本钢铁产业的环境污染情况 |
4.3.1 日本环境污染情况概述 |
4.3.2 日本钢铁产业的环境污染情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日本钢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典型案例 |
5.1 新日铁公司 |
5.1.1 新日铁公司概况 |
5.1.2 新日铁公司主营业务及企业文化 |
5.1.3 新日铁低碳化发展的典型事例 |
5.1.4 短评 |
5.2 JFE 公司 |
5.2.1 JFE 公司概况 |
5.2.2 JFE 公司经营理念及企业文化 |
5.2.3 JFE 公司低碳化发展的典型事例 |
5.2.4 短评 |
5.3 神户制钢集团 |
5.3.1 神户制钢集团概况 |
5.3.2 神户制钢集团经营理念及企业文化 |
5.3.3 神户制钢集团低碳化发展的典型事例 |
5.3.4 短评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6.1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
6.2 中国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中的瓶颈 |
6.2.1 能源约束 |
6.2.2 资源约束 |
6.2.3 环境污染 |
6.3 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6.3.1 重视产业政策的连贯性与灵活性 |
6.3.2 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主观能动作用 |
6.3.3 确保钢铁企业环保信息公开透明 |
6.3.4 建立官产学研民的广泛合作机制 |
6.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主持并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4)中国煤电产业链的周期波动传递及电煤价格扭曲(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
1.1 中国煤电产业链运作的现实基础与矛盾 |
1.2 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 |
1.2.1 研究的重要性 |
1.2.2 研究目的 |
1.2.3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
1.3.1 理论背景与研究范式 |
1.3.2 研究逻辑与内容结构 第二章 煤电产业链周期波动研究的理论背景 |
2.1 需求理论与需求函数 |
2.1.1 需求理论 |
2.1.2 需求函数 |
2.2 能源需求研究 |
2.2.1 能源需求模型 |
2.2.2 国内外能源需求函数进一步综述 |
2.3 电力需求和电煤需求 |
2.4 引致需求 第三章 中国煤电产业链运作的现实背景 |
3.1 煤电产业纵向关系概述 |
3.2 中国的宏观经济周期波动 |
3.2.1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周期波动 |
3.2.2 能源需求周期 |
3.2.3 能源供给与投资需求 |
3.2.4 能源进出口结构 |
3.3 中国电力市场的供需结构 |
3.3.1 电力市场需求结构分析的必要性 |
3.3.2 电力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
3.3.3 影响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 |
3.3.4 电力供给结构与投资 |
3.4 中国电煤市场的供需结构 |
3.4.1 煤炭市场供需结构 |
3.4.2 电煤市场需求结构 |
3.4.3 电煤价格规制与市场监管 第四章 中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电力需求波动 |
4.1 中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研究 |
4.1.1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的演进 |
4.1.2 国内周期波动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
4.1.3 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简述 |
4.1.4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析 |
4.2 电力需求波动研究 |
4.2.1 电力需求周期波动特征值选取 |
4.2.2 电力需求周期的测定方法 |
4.2.3 电力需求增长率波动的HP滤波分解 |
4.2.4 全社会电力需求波动周期的分析 |
4.3 电力需求周期波动的产业结构特征 |
4.3.1 电力需求各组成部分比例变化分析 |
4.3.2 电力需求季节性波动的结构性特征 |
4.3.3 电力需求各组成部分增长率比较分析 |
4.3.4 各产业和居民用电需求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 |
4.4 第二产业和居民用电量的进一步讨论 |
4.4.1 高耗能产业对电力需求季节性波动的影响 |
4.4.2 居民用电和第三产业用电的季节性波动成因分析 第五章 中国电煤需求波动研究 |
5.1 作为引致需求的电煤需求 |
5.2 电煤需求波动周期的测定 |
5.2.1 火力发电量波动周期 |
5.2.2 电煤消耗波动周期 |
5.2.3 电煤消耗与火力发电波动比较 |
5.3 电煤需求估计 |
5.3.1 单位根检验 |
5.3.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5.3.3 协整检验 第六章 中国煤电产业链供给面分析 |
6.1 煤炭运输 |
6.1.1 煤炭运输概况 |
6.1.2 铁路运输 |
6.1.3 公路运输 |
6.1.4 港口运输 |
6.1.5 煤炭运输预测 |
6.2 煤炭进出口 |
6.2.1 中国煤炭进口分析 |
6.2.2 中国煤炭出口分析 |
6.3 电力投资 |
6.3.1 电源建设 |
6.3.2 电网建设 |
6.4 煤电产业链波动传递途径 第七章 电煤价格扭曲 |
7.1 研究背景 |
7.2 电煤价格扭曲研究文献综述 |
7.3 煤炭和电力产业关系扭曲的效应分析 |
7.3.1 煤炭和电力产业总体能力差异的比较 |
7.3.2 电煤价格扭曲与上下游利润率变化 |
7.3.3 要素价格扭曲与能源使用效率 |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文的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Reference 后记 |
(5)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产业结构研究现状 |
2-1-2 产业组织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产业结构研究现状 |
2-2-2 产业组织研究现状 第三章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供需分析 |
§3-1 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 |
3-1-1 行业链分析 |
3-1-2 行业工业总产值 |
3-1-3 行业投资额 |
3-1-4 行业周期性波动 |
§3-2 行业供给分析及预测 |
3-2-1 供给总量及数据分析 |
3-2-2 供给结构变化分析 |
3-2-3 供给预测 |
§3-3 行业需求分析及预测 |
3-3-1 需求总量及速率分析 |
3-3-2 需求结构的变化 |
3-3-3 需求预测 |
§3-4 行业进出口分析及预测 |
3-4-1 进出口总体分析 |
3-4-2 主要子行业进出口分析 |
3-4-3 机械行业进出口特点分析 |
3-4-4 进出口预测 |
§3-5 供需平衡及价格分析 |
3-5-1 供需平衡分析及预测 |
3-5-2 价格变化分析及预测 第四章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行业特征分析 |
§4-1 行业竞争特点分析 |
4-1-1 行业竞争力 |
4-1-2 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
4-1-3 技术标准的市场准入作用 |
4-1-4 现代制造服务业水平 |
§4-2 行业产业资产重组分析 |
4-2-1 行业并购分析 |
4-2-2 行业资产重组分析 |
§4-3 行业技术水平发展 |
§4-4 行业企业特征分析 |
4-4-1 企业总体特征分析 |
4-4-2 企业规模特征分析 |
4-4-3 企业所有制特征分析 |
4-4-4 企业分布特征分析 第五章 我国机械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研究 |
§5-1 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
§5-2 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模型 |
5-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5-2-3 评价模型及实证结果 |
§5-3 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结果分析 |
5-3-1 各子行业技术创新评价结果分析 |
5-3-2 机械工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
5-3-3 机械工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 第六章 我国机械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 |
§6-1 生产率测定方法的对比分析 |
§6-2 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及分解 |
6-2-1 距离函数 |
6-2-2 Malmquist 指数测度 |
6-2-3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的分解 |
§6-3 我国机械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规律 |
§6-4 我国机械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度量和分解 |
§6-5 我国机械制造业技术效率变动的分析 |
§6-6 我国机械制造业技术进步变动的分析 |
§6-7 影响我国机械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因素分析 |
6-7-1 产权因素 |
6-7-2 市场竞争因素 |
6-7-3 研发投入因素 |
6-7-4 外商投资因素 第七章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
§7-1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7-2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7-3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7-3-1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7-3-2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7-4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7-4-1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
7-4-2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分析 |
§7-5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7-5-1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
7-5-2 我国机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八章 振兴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8-1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
8-1-1 发展思路 |
8-1-2 主要任务 |
8-1-3 结构调整目标 |
8-1-4 结构调整重点 |
§8-2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
8-2-1 优化产业结构 |
8-2-2 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
8-2-3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
8-2-4 提升生产能力 |
8-2-5 提升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
(6)2007年1-9月主要钢铁产品进出口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大宗钢铁产品进出口数量趋势如下: |
当前国内市场重点关注的品种进出口特点分析如下: |
其它钢材: |
主要原料进出口: |
铁矿石: |
(7)中国钢铁行业投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钢铁股价和钢铁价格关系研究——多因素模型的建立 |
2.1 研究方法和变量选取 |
2.2 模型估计 |
2.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章 钢铁行业供需状况研究 |
3.1 钢铁产业链概述 |
3.2 钢铁行业供需状况分析 |
第4章 钢铁价格预测模型研究 |
4.1 选取变量 |
4.2 建立联立方程经济模型 |
4.3 数据整理分析 |
4.4 模型估计 |
4.5 小结 |
第5章 钢铁板块投资价值分析 |
5.1 多因素模型估值——以宝钢为例 |
5.2 相对价值法估值 |
5.3 股票获利率估值 |
5.4 提升钢铁行业投资价值的其他因素 |
5.5 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一 主要结论 |
二 局限和不足之处 |
三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附录 |
(一)2000 年 1 月——2006 年 6 月钢铁板块指数、钢铁价格综合指数及上证综指数据 |
(二)2000 年 12 月——2006 年 6 月宝钢股份股价、钢铁价格综合指数及上证综指数据 |
(三)2006 年宝钢股份的市盈率数据(截取部分数据) |
(四)2006 年新日铁公司的市盈率数据(截取部分数据) |
(五)2006 年宝钢股份的市净率数据(截取部分数据) |
(六)2006 年新日铁公司的市净率数据(截取部分数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2003年1—11月主要冶金产品进出口形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S公司钢铁出口贸易的模式改进研究[D]. 栾小震.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
- [2]我国动力煤价格波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研究[D]. 罗世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 [3]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D]. 红光. 吉林大学, 2012(08)
- [4]中国煤电产业链的周期波动传递及电煤价格扭曲[D]. 张磊. 复旦大学, 2012(03)
- [5]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研究[D]. 戴红军. 河北工业大学, 2010(04)
- [6]2007年1-9月主要钢铁产品进出口形势分析[J]. 胡玲. 中国钢铁业, 2007(11)
- [7]中国钢铁行业投资价值研究[D]. 柯园园. 上海交通大学, 2007(S2)
- [8]2006年11月主要钢铁产品进出口形势分析[J]. 安丽玲. 中国钢铁业, 2007(01)
- [9]2006年10月主要钢铁产品进出口形势分析[J]. 安丽玲. 中国钢铁业, 2006(12)
- [10]2006年9月主要钢铁产品进出口形势分析[J]. 安丽玲. 中国钢铁业,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