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及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振杰[1](2021)在《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及其抗震性能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的发展,能够很好地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人口急剧增长和城市用地紧张的现状,但高层剪力墙的建设规模、施工工期普遍比较大,投资成本高,再加上方案设计时,设计人员的固化思维和时间效益问题,导致结构方案设计过于保守,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通过结构优化设计能够很好的优化设计方案,降低结构的建造成本,但是在经过传统优化设计的流程后,虽然保证了结构方案的经济性,但是不可避免的会一定幅度的降低结构的安全性,对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故而,必须寻找一种既能保证经济性,又能确保结构安全的优化设计手段。在钢管混凝土中由于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效应,能够使其承载力和变形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化思路:第一步以控制结构偏心率最小为基准进行剪力墙结构设计优化,第二步采用同等材料等量替换原则用钢管混凝土排架剪力墙替换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利用SATWE和PERFORM-3D两种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剪力墙结构的平面布局、剪力墙截面抗侧刚度对剪力墙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某地工程案例进行结构的优化和替换,验证新的优化思路的可行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SATWE有限元软件分析剪力墙结构平面布局、剪力墙截面抗侧刚度对剪力墙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剪力墙的平面布置位置对结构偏心率产生重要影响,布置位置的不合理,会引起结构偏心率增大从而加剧扭转效应,产生较大的扭转变形,进而影响结构的抗震安全性;保持剪力墙截面抗侧刚度一定条件下,改变剪力墙的长度、墙厚、混凝土强度等级都会对剪力墙结构的整体性能产生不同影响。当保持墙厚不变时,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减少剪力墙长度,结构整体抗侧刚度降低,因而结构的周期、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均会增大;当保持墙长不变时,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减少墙厚,结构整体抗侧刚度增大,因而结构的周期、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均会减小。(2)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到,当工程造价增加量一定时,剪力墙长度的变化所引起的结构总抗侧刚度的变化约是厚度变化的3-4倍;剪力墙墙厚变化所引起的结构总抗侧刚度的变化约是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的0-1倍,因此改善结构总抗侧刚度的最有效措施是变化剪力墙的长度。(3)以山东某地的工程为研究对象,探究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在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以控制结构偏心率最小为基准进行剪力墙结构设计优化,通过SATWE对比优化前后的结构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结构的周期、周期比、位移比、层间位移角和轴压比等指标在X轴、Y轴的响应趋于一致,结构的力学性能更加合理,同时造价更低。(4)采用同等材料等量替换原则用钢管混凝土排柱剪力墙替换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通过PERFORM-3D有限元软件进行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模型和钢管排柱剪力墙模型的Pushover分析。研究发现,由于钢管排柱剪力墙中的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效应,相对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模型,钢管排柱剪力墙模型的顶点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角有了明显的降低,结构抗侧刚度和承载能力都明显提高,使钢管排柱剪力墙具有更高的抗震性能。(5)利用PERFORM-3D有限元软件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模型和钢管排柱剪力墙模型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钢管排柱剪力墙相对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自振周期、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等相关指标减小;钢管排柱剪力墙的结构不改变原有结构的耗能模式,仍是以钢筋混凝土连梁和框架梁为主的耗能模式,且相比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钢管排柱剪力墙的耗能有所增加。因而钢管排柱剪力墙能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张锋[2](2021)在《高层斜交网格结构受力与抗震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层斜交网格结构是由交叉斜柱组成的抗侧力结构体系。高层斜交网格结构可以分为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和由斜交网格外筒和剪力墙核心筒组成的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两类。其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集竖向承重和抗侧力结构于一体,具有抗侧刚度大、斜柱通过拉压传递内力、材料利用率高等优点。然而,高层斜交网格结构的理论研究和抗震性能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高层斜交网格结构的弹性计算方法、力学性能研究、构件截面优化、体系稳定性分析、弹塑性地震反应及地震易损性评价等进行了研究。具体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在对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该结构的简化力学模型,推导了其内力和侧移计算公式。分析了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的内力分布和剪力滞后效应,提出了斜柱最优角度的确定方法。给出了结构体系剪力滞后系数的解析表达式,并对结构的最大剪力滞后部位,底部的剪力滞后系数进行了数值简化。得到了高宽比、斜柱角度与结构剪力滞后系数的关系。给出了不同水平荷载作用下斜柱的最优角度与高宽比关系的解析表达式。定义了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的剪切变形系数,定量研究了结构的剪切变形占总变形的比例。研究了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中斜交网格筒与核心筒剪力墙的弹塑性协同工作机理。研究了不同抗侧力构件协同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结构剪力的分布特点,采用数学优化方法研究了剪力墙最优厚度和斜柱最优截面面积的选取原则及影响因素。研究了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体系弹性屈曲和整体稳定性;分析了不同环梁布置的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的弹性屈曲模态和屈曲荷载特性;从理论上推导了具有双重抗侧力体系的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的屈曲荷载;利用刚重比和整体稳定系数分析了影响结构整体稳定性的因素。基于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和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对高层斜交网格结构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高层斜交网格结构的塑性发展顺序、内力分布、刚度退化、能量分布。分析出在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中,当不同模型斜柱夹角不同,但等效抗侧刚度相同,结构总质量较小时,其抗震性能较好。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比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抗震性能要好。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对高层斜交网格结构进行了易损性分析,并对其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各种失效状态进行了概率评估。引入结构易损性指数来评估高层斜交网格结构能否达到预期的抗震设防目标。同时,对高层斜交网格结构的抗倒塌性能进行了评估。
张世海,张世忠,余伟[3](2020)在《大型扭曲结构分类及其在高层建筑中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大型扭曲结构是一种能较好地实现建筑美学与结构逻辑完美融合、协同创新的新型结构,具有将水平荷载转化为构件轴向力、充分发掘结构空间作用潜力的典型特征。首先,介绍了扭曲结构及其演变产生的过程,分析了其5个典型特征,指出了其不足,给出了其适应范围;其次,介绍了该类结构的组成,给出了基于不同特征的6种分类方法,为今后该类结构创新奠定了基础;最后,较为系统地收集、梳理和统计了国内外48栋高层或超高层扭曲结构的相关资料,给出了他们的直观图片,介绍了国内外采用扭曲结构的4栋典型工程案例,为全面认识、了解、推广应用扭曲结构提供了有益借鉴。
黄少腾[4](2020)在《水平缝螺栓连接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由于截面大、自重大,减少了使用空间、增加了建造成本,采用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可以在保证结构安全性的同时减小结构尺寸和自重。为了克服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传统施工方法中现场焊接工作量大、质量难以保证等缺点,提高生产效率,使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可以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水平缝螺栓连接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的新型结构形式。本文采用试验、有限元模拟、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新型组合剪力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水平缝螺栓连接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的新型结构形式,具有如下主要优点:(1)避免了中部墙体双层外钢板的大量现场焊接工作;(2)中部墙体的钢箱体可模块化生产与安装;(3)钢结构部分作为混凝土的模板、无模板工程,符合装配式结构的部分特点;(4)经济性好。(2)进行了7个新型水平缝螺栓连接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试件的拟静力试验,探究设置竖向通缝、不同水平缝形式螺栓连接等构造对新型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型组合剪力墙具有延性高、承载力和刚度稳定、耗能能力较强等优良的抗震性能,其主要力学指标均超过现行规范的要求;(2)与边缘构件钢管和墙体焊接试件相比,设竖向通缝试件承载力降低约25%,但延性提高;水平缝通过螺栓连接试件与水平缝通过焊接连接试件同等的承载力;(3)一字形缝与锯齿形缝螺栓连接试件具有基本相同的优良力学性能,企口形缝螺栓连接试件的力学性能相对差些;综合考虑制作的复杂程度,建议墙体钢板采用一字形螺栓连接形式。(3)进行了9个考虑不同轴压比、上下层连接方式、边缘构件钢管厚度、约束拉杆等参数的一字形水平缝螺栓连接新型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拓展拟静力试验,结果表明,(1)试件的变形能力和承载力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而减小,随着钢管厚度的增大而增大;上层螺栓连接、下层焊接的连接方式提高了试件的变形能力和承载力;约束拉条或约束拉杆对延迟钢板的过早局部屈曲、约束内填混凝土有较大作用;(2)水平荷载作用下,试件的边缘构件和墙身相对独立地工作,墙身纵向应变分布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4)建立了新型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试件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该新型组合剪力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受力机理以及不同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限元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新型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试件的力学性能,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2)连接螺栓群主要对试件的抵抗弯矩发挥作用,剪压区混凝土具有足够传递水平剪力的能力。设置竖向缝试件的边缘构件和墙身分别独自受力,不设置竖向缝试件的边缘构件和墙身协同受力;(3)试件的承载力随着混凝土强度、钢板屈服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剪跨比的增大而下降;轴压比由0.2增大至0.6时试件的承载力增大,之后,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而下降。(5)基于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结果,针对该新型组合剪力墙破坏时的受力特点和受力机理进行分析和总结,给出该新型组合剪力墙破坏时的横截面应力分布,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推导出该新型组合剪力墙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公式;对现行相关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修正,给出新型组合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比较了试件承载力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两者吻合良好,所提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可供实际工程设计参考。
王诗朦[5](2020)在《钢管混凝土排架柱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许多高层的建筑、大跨度的桥梁以及公共建筑等现代建筑中,钢管混凝土排架柱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工业厂房中的应用还仅仅尚处于初步阶段,可借以参考的经验并不多。因此,本文对钢管砼排架柱进行力学性能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为钢管砼工业厂房的设计提供了科学的参考,对钢管砼工业厂房的建立具有关键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钢管砼排架柱偏心受压的力学性能开展了研究,并对钢管砼单肢柱和钢管砼双肢柱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运用ABAQUS软件,建立了钢管砼排架柱的有限元模型。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来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得出了钢管混凝土排架柱偏心受压的受力过程和钢管与砼在荷载作用下应力变化的规律。(2)利用建立好的钢管混凝土排架柱的模型,得出模拟结果。改变参数,进行分析。对长细比、偏心率、内部材料、径厚比、材料强度等参数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出各个参数对钢管砼排架柱力学性能的影响。(3)建立钢管砼单肢柱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影响其承载力的参数。利用双因素分析方法对影响钢管砼单肢柱承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了钢管砼单肢柱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同时也确定了钢管砼排架柱的设计方法。(4)建立了钢管砼双肢柱的有限元模型,对长细比、偏心率、腹杆长度、腹杆的布置形式这四种参数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出了这四种参数对钢管砼双肢柱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也推导出钢管砼双肢柱的承载力计算公式。从性能和经济性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为钢管混凝土单肢柱和双肢柱的选用提供参考意见。
李昕[6](2020)在《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剪力墙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抗侧力构件,在高层建筑中除了要考虑结构所要承受的竖向荷载之外,还要重点考虑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等水平荷载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高度越来越高,剪力墙作为结构体系中的重要构件,对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也有更高的要求。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是一种新型的剪力墙结构形式,钢管和混凝土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了各自优势并进行缺点的补足,有着良好的力学性能。L型剪力墙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本文基于异型截面提出了一种新型的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研究内容如下:利用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通过选用合理的建模方法,建立一字型多腔组合剪力墙有限元模型与现有文献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试件的破坏模态、承载力特征点和受力云图等方面对比分析的结果,验证采用此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L型多腔组合剪力墙的课题研究。利用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模型,通过对标准模型构件的低周循环加载来分析该形式剪力墙的受力机理和破坏模态。从数值模拟的结果可以发现: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在循环加载过程中负向先发生破坏,最终加载方向墙肢角部钢管屈曲以及混凝土受损压溃,非加载向墙肢底部混凝土压溃损伤;剪力墙整体表现为弯曲破坏,结构有着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不会出现突然的刚度退化和破坏现象。对5组共14个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模型进行参数分析,研究轴压比、混凝土强度等级、钢材强度、钢管厚度和高宽比对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剪力墙轴压比的增加能够小幅度提升L型剪力墙正向承载力和初始刚度,但明显降低了剪力墙的负向承载力和延性,对结构耗能能力基本没有影响;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升可以小幅度提高剪力墙的承载力和初始刚度,但延性和耗能能力变差;钢材强度的提高可以提高剪力墙的承载力、延性和刚度,但结构的耗能能力略有下降;增加钢管的厚度对剪力墙的承载能力、延性和刚度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耗能能力略有提高;剪力墙高宽比的减小可以显着提升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耗能能力略有提高,但延性变差。
马江霖[7](2020)在《T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剪力墙作为被大量应用的有效抗侧力构件,在高层建筑中具有不可撼动的位置。为迎合高层装配式住宅建筑的进程,传统的钢混剪力墙结构因为其本身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完善,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居住环境的要求。装配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作为一种新形结构体系,具有抗震性能好、用钢量少、墙体厚度薄、自重轻等优点,国家先后出台大量政策,鼓励发展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本文在以上问题和背景下,提出一种装配式T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通过理论研究和有限元计算对其抗震性能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如下:概括性介绍了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发展进程,并对T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结构形式及组成构件进行了阐述,归纳总结出该结构体系的应用范围和优点等。针对已有试验数据,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 4组一字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构件的数值分析模型,将常见的一些抗震评价指标进行了概括,并将试验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从恢复力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延性性能、等效粘滞阻尼系数、承载力退化曲线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上述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本文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验证数值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后,通过创建T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墙构件的数值研究模型,分析了不同的参数对其恢复力曲线、骨架曲线、刚度和承载力退化曲线、延性性能以及等效阻尼系数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混凝土强度等级、轴压比、高宽比、管壁厚度、钢材等级及加载角度等对T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墙滞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构件的恢复力曲线走势比较相近,饱满丰盈,反映了该形式的T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墙能量耗散性能良好,有不错的延性性能,可以应用于抗震设防较高的区域。高宽比对剪力墙的承载力影响较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宽比越小剪力墙的承载能力越强,能量耗散略有提高,但同时延性变差;钢板厚度对剪力墙承载能力、能量耗散等都有较大影响,一般而言钢板越厚,剪力墙的承载能力和耗能性能越优,但经济成本增加;混凝土强度增大时构件的承载力略有上升,但变形能力变差,能量耗散在初始阶段略好,后期相反;轴压比主要影响剪力墙的延性,当轴压比过大时剪力墙延性明显下降,因此实际应用时应注意合理控制剪力墙的轴压比。
牛传波[8](2020)在《冷成型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支撑结构体系的应用及其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具有经济性好、抗震性能强、空间利用率高和节能环保等特点,符合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得到工程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目前针对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创新性研究相对滞后,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在设计理论和方法、预制构件工业化水平和绿色施工技术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因此,现阶段亟待开展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工程优化设计研究。本文依据某装配式钢框架-支撑结构工程案例信息,基于装配式钢结构工程设计原则和结构优化设计基本理念,综合考虑钢材性能、焊接加工质量和构造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优化设计。论文开展的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装配式钢结构的研究现状和结构体系进行介绍分析,得出装配式钢结构在未来建筑住宅上的使用将变得越来越普及。通过对装配式钢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和理论的介绍,为惠民小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思路和依据。采用尺寸优化、截面优化和拓扑优化的方法对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2)以山东省蓬莱市惠民小区项目为工程背景,基于首次在高层建筑中使用冷成型钢管混凝土柱的基础上,对梁、柱等承重构件的截面尺寸和加工方法进行优化,减小了构件自重和焊接作用对构件承载性能的影响;对梁柱连接节点的构造细节进行优化,提高了节点的刚度和节点运输过程的便捷性;优化框架结构中斜向支撑的布置方式,有效提升结构抵御罕遇地震作用及风荷载的能力,保证结构在后续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适用性。(3)采用结构设计软件对优化前后结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优化前后模型的刚重比、剪重比、层间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验证了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对结构设计优化后的模型进行经济性评估分析,发现结构设计优化后的模型混凝土用量减少了3.617%,钢筋用量减少了4.786%,钢材用量减少了10.614%,进而使1#楼的材料成本节省了约137000元,整个惠民小区工程节省材料成本节约了约1580000元。表明该项目工程经过结构设计优化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大,也证明对结构设计进行优化是符合实际工程的需要。(4)优化后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具有较大推广价值,可形成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体系和技术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特别是冷成型钢柱、热轧型钢的使用,减少工厂批量加工生产难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程造价。
安朋飞[9](2019)在《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减震隔震体系抗震性能分析》文中认为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政策的出台,各地纷纷落实跟进,发布了地方装配式政策,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具有空间布置灵活、标准化制作、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优越、绿色、节能环保等优势,逐渐走进大众视野。2019年10月司法部发布《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文中指出“国家鼓励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隔震减震技术,提高抗震性能”。目前,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中,多数采用消能减震装置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但对减隔震联合设计研究较少,所以本文将隔震技术引入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减震结构中,分析减隔震联合设计的可行性及优势。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ETABS结构设计分析软件,建立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异形柱减震高层住宅体系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该结构体系在反应谱、多遇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层间位移、楼层剪力、剪重比、刚重比、抗倾覆等参数变化规律。2)在减震结构基础上进行隔震设计,经过多次试算,最终确定隔震支座的型号及布置方案。对该结构体系进行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研究层间位移角、层间位移、楼层剪力、剪重比、刚重比、抗倾覆、隔震支座耗能等参数变化规律。3)对减震结构及减隔震结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减震结构及减隔震结构体系,满足相关规范设计要求,减隔震结构较减震结构偏“柔”,风荷载作用时楼层位移大于减震结构,表现出对风荷载更加敏感,地震波作用时隔震层耗散地震能量,减弱地震能量向上部楼层的传递,削减结构的地震加速度响应,整体隔震效果较好。
王新宇[10](2019)在《异形柱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矩形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结构体系可将柱肢藏于墙间,避免梁柱凸角,能够有效增大建筑使用面积,在住宅建筑领域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现有的组合异形柱结构体系包括异形柱-框架体系、异形柱-支撑体系与异形柱-组合剪力墙体系。其中异形柱-框架体系受其抗侧能力制约,难以应用于高层建筑;异形柱-支撑体系支撑布置灵活性较差,应用范围较窄;异形柱-组合剪力墙体系的组合剪力墙需要现场浇筑,装配化程度较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高层、超高层住宅建筑的矩形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防屈曲钢板剪力墙体系,针对该体系的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设计建议,对现有组合异形柱结构体系进行发展和完善。本文具体内容如下:提出一种新型的槽型连接式异形柱-防屈曲钢板剪力墙,以连接方式为参数设计了3组1:2缩尺的结构模型试件并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通过比较四边连接、四角连接及槽型连接试件的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对三个试件的承载能力、刚度退化、强度退化及位移延性系数等进行分析,对该体系在不同连接方式下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综合评估。试验结果表明四边连接式试件的承载能力突出,槽型连接式试件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强,整体来看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异形柱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体系进行精细化数值分析,得到结构的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受力机理与破坏模式。将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有限元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以上述有限元模型为基础,对异形柱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体系进行参数化分析。分析表明:高轴压比下随着轴压比的增加该体系的极限承载力降低较快,该体系轴压比不宜大于0.7;钢板厚度、预制混凝土板厚度变化对该体系屈服承载力的影响相较于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更大;螺栓排布方式对防屈曲钢板剪力墙变形影响较大,增加螺栓行数可有效抑制剪力墙面外变形。基于大量的参数化模型,拟合了异形柱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的恢复力模型,通过对比验证了该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体系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规律。最后总结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参考相关规范建议,提出了实际工程应用中异形柱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体系的一般化设计建议。
二、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及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及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及其抗震性能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剪力墙结构优化的研究进展 |
1.2.2 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的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剪力墙结构体系理论 |
2.1 普通剪力墙布置原则 |
2.1.1 剪力墙结构的平面布置原则 |
2.1.2 剪力墙结构的抗侧刚度布置原则 |
2.2 控制剪力墙结构设计的指标 |
2.2.1 剪力墙的轴压比 |
2.2.2 剪力墙的剪重比 |
2.2.3 剪力墙的刚重比 |
2.2.4 剪力墙的位移比 |
2.2.5 剪力墙的周期比 |
2.2.6 剪力墙的刚度比 |
2.3 钢管混凝土排柱剪力墙 |
2.3.1 钢管混凝土排柱剪力墙 |
2.3.2 钢管排柱剪力墙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对比分析 |
2.4 有限元软件简介 |
2.4.1 SATWE高层有限软件简介 |
2.4.2 Perform-3D有限元软件简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平面布局和截面抗侧刚度对剪力墙结构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模型设计 |
3.1.1 设计依据 |
3.1.2 设计信息 |
3.1.3 结构布置 |
3.1.4 参数选取 |
3.2 平面布局位置对剪力墙结构性能的影响 |
3.2.1 方案设计 |
3.2.2 周期及周期比对比分析 |
3.2.3 位移比、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
3.2.4 楼层剪力和倾覆弯矩对比分析 |
3.2.5 综合性分析 |
3.3 抗侧刚度对剪力墙结构抗侧性能的影响 |
3.3.1 方案设计 |
3.3.2 周期及周期比对比分析 |
3.3.3 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
3.3.4 楼层剪力和倾覆弯矩对比分析 |
3.3.5 综合性分析 |
3.4 剪力墙结构造价的灵敏度分析 |
3.4.1 平面布置的灵敏度分析 |
3.4.2 抗侧刚度的灵敏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优化 |
4.1 工程实例 |
4.2 方案对比 |
4.3 地震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3.1 偏心率 |
4.3.2 周期及周期比对比分析 |
4.3.3 位移比、顶点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
4.3.4 轴压比对比分析 |
4.3.5 楼层剪力对比分析 |
4.3.6 倾覆力矩对比分析 |
4.4 风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5 经济性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结构形式的优化方案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分析 |
5.1 研究模型的建立 |
5.1.1 考虑的非线性因素 |
5.1.2 结构模型的简化 |
5.1.3 单元类型 |
5.1.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1.5 模型验证 |
5.2 Pushover分析 |
5.3 地震波及材料本构 |
5.3.1 地震波选取 |
5.3.2 材料本构 |
5.4 模态分析 |
5.5 弹塑性时程分析 |
5.5.1 顶点位移时程对比分析 |
5.5.2 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
5.5.3 层间剪力对比分析 |
5.5.4 倾覆弯矩对比分析 |
5.5.5 结构耗能对比分析 |
5.5.6 构件耗能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2)高层斜交网格结构受力与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
1.2.2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体系计算理论研究现状 |
1.2.3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体系受力性能研究现状 |
1.2.4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及易损性评估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弹性计算方法及受力性能研究 |
2.1 概述 |
2.2 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水平荷载作用下弹性计算方法 |
2.2.1 结构弹性简化分析模型 |
2.2.2 结构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
2.2.3 结构水平位移计算 |
2.2.4 结构等效抗侧刚度简化计算方法 |
2.2.5 本文方法验证 |
2.3 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受力性能研究 |
2.3.1 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受力特点 |
2.3.2 结构的剪力滞后效应研究 |
2.3.3 结构斜柱最优角度确定 |
2.3.4 结构剪切变形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弹性受力性能及构件截面优化 |
3.1 概述 |
3.2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协同工作性能 |
3.2.1 结构协同工作原理及计算简图 |
3.2.2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在水平荷载下协同工作简化计算方法 |
3.2.3 方法验证 |
3.2.4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协同工作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3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中剪力墙最优厚度 |
3.3.1 地震作用 |
3.3.2 最大层间位移角 |
3.3.3 优化模型及方法 |
3.3.4 剪力墙最优值影响因素分析 |
3.4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中斜柱截面最优值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体系稳定性分析 |
4.1 概述 |
4.2 高层斜交网格筒竖向荷载作用下弹性屈曲 |
4.2.1 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弹性内力分布 |
4.2.2 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弹性屈曲 |
4.3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弹性屈曲特性 |
4.3.1 结构计算简图 |
4.3.2 混合结构弹性屈曲荷载特性 |
4.4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 |
4.4.1 结构的整体稳定指标 |
4.4.2 影响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整体稳定性因素分析 |
4.4.3 影响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整体稳定性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
5.1 概述 |
5.2 结构分析模型建立 |
5.3 考虑施工阶段影响的弹塑性分析初始状态 |
5.3.1 考虑施工阶段影响原因 |
5.3.2 材料时变模型 |
5.3.3 施工阶段影响分析 |
5.4 罕遇地震下结构塑性发展过程和内力分布 |
5.4.1 弹塑性模型的实现 |
5.4.2 结构Pushover分析简介 |
5.4.3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塑性发展过程 |
5.4.4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弹塑性阶段的内力分布 |
5.5 罕遇地震下结构能量分布 |
5.5.1 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及地震波的选取 |
5.5.2 结构的弹塑性时程整体响应 |
5.5.3 结构的能量分布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地震易损性评估 |
6.1 概述 |
6.2 概率地震易损性评估理论 |
6.2.1 概率地震需求与易损性的关系 |
6.2.2 概率地震易损性评估 |
6.2.3 基于易损性指数的地震损伤评估理论 |
6.3 地震波的选择及调幅 |
6.4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体系的概率地震易损性评估 |
6.4.1 结构性能水准和破坏状态确定 |
6.4.2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地震易损性评估 |
6.4.3 基于易损性指数的高层斜交网格结构损伤评估 |
6.5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体系的倒塌易损性评估 |
6.5.1 结构倒塌易损性评估方法 |
6.5.2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抗倒塌评估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投递的学术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3)大型扭曲结构分类及其在高层建筑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大型扭曲(旋扭转)结构的产生与特征 |
2.1 扭曲(旋扭转)结构及产生 |
2.2 大型扭(旋)转结构的特征与适应范围 |
3 大型扭曲结构的组成与分类 |
3.1 大型扭曲结构的组成 |
3.2 大型扭曲结构的分类 |
4 大型扭曲结构在高层建筑中应用分析 |
4.1 国外大型扭曲结构在高层建筑应用情况及统计分析 |
4.2 国内大型扭曲结构在高层建筑应用情况及统计分析 |
5 大型扭曲结构高层建筑典型案例 |
5.1 钢筋混凝土扭曲结构工程案例 |
5.2 钢管混凝土扭曲结构工程案例 |
6 结论 |
(4)水平缝螺栓连接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新型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研发思路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连接缝形式的新型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2.1 概述 |
2.2 试验概况 |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字形水平缝螺栓连接新型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力学性能拓展试验研究 |
3.1 概述 |
3.2 试验概况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力学性能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
4.1 概述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 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验证 |
4.4 应力分析 |
4.5 相关参数的拓展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受力机理及承载力计算方法初探 |
5.1 概述 |
5.2 新型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受力机理 |
5.3 新型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承载力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6.1 主要研究工作 |
6.2 主要结论 |
6.3 主要创新点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钢管混凝土排架柱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与应用 |
1.2.1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
1.2.2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钢管混凝土柱的研究概况 |
1.3.2 钢管混凝土排架柱的研究概况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目的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钢管混凝土排架柱有限元分析 |
2.1 概述 |
2.2 材料本构关系 |
2.2.1 混凝土本构关系 |
2.2.2 钢材本构关系 |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1 模型概况 |
2.3.2 单元类型选择 |
2.3.3 网格划分 |
2.3.4 截面接触的定义 |
2.3.5 边界条件及荷载施加 |
2.4 模型验证 |
2.4.1 破坏形态对比 |
2.4.2 荷载-位移关系曲线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钢管混凝土排架柱的有限元参数分析 |
3.1 参数分析 |
3.1.1 偏心率 |
3.1.2 长细比 |
3.1.3 径厚比 |
3.1.4 材料强度 |
3.2 应力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钢管混凝土排架柱的设计方法 |
4.1 牛腿与钢管连接方式的对比 |
4.2 钢管混凝土单肢柱 |
4.2.1 钢管混凝土单肢柱主要影响因素参数分析 |
4.2.2 双因素分析法 |
4.2.3 钢管混凝土单肢柱稳定承载力计算表达式 |
4.2.4 钢管混凝土排架柱牛腿的设计方法 |
4.3 钢管混凝土双肢柱 |
4.3.1 不同长细比的影响 |
4.3.2 不同偏心率的影响 |
4.3.3 不同腹杆长度的影响 |
4.3.4 不同腹杆布置形式的影响 |
4.4 钢管混凝土双肢柱稳定承载力计算表达式 |
4.5 钢管混凝土单肢柱、双肢柱的选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创新点摘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异形组合剪力墙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1.4 多腔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的工程实际应用 |
1.5 本文研究工作 |
2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 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构造简介 |
2.2 非线性分析理论 |
2.3 ABAQUS程序简介 |
2.4 材料的本构模型 |
2.5 单元的选取 |
2.6 网格划分 |
2.7 相互作用 |
2.8 本章小结 |
3 一字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有限元分析与试验对比 |
3.1 试验概况 |
3.2 抗震性能分析方法 |
3.3 一字型剪力墙模型的边界条件与荷载 |
3.4 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模型抗震性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 剪力墙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研究 |
4.4 轴压比的影响 |
4.5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影响 |
4.6 钢材强度的影响 |
4.7 钢管厚度的影响 |
4.8 高宽比的影响 |
4.9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T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组合剪力墙发展进程 |
1.3 组合剪力墙研究进展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有限元建模与理论分析 |
2.1 T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构造简介 |
2.2 承载力计算分析 |
2.3 有限元建模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墙有限元与试验对比 |
3.1 构件参数与抗震性能指标介绍 |
3.2 模拟与试验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T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墙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
4.1 受力机理研究 |
4.2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4.3 轴压比的影响 |
4.4 高宽比的影响 |
4.5 钢管厚度的影响 |
4.6 钢材等级的影响 |
4.7 加载角度的影响 |
4.8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冷成型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支撑结构体系的应用及其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应用与发展 |
1.2.2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结构体系 |
1.2.3 冷成型钢的应用与发展 |
1.2.4 H型钢梁的应用与发展 |
1.2.5 钢框架结构柱间支撑的应用与发展 |
1.2.6 结构优化设计的发展进程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某高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优化设计 |
2.1 结构优化设计理论 |
2.1.1 建筑结构的设计原则和要点 |
2.1.2 结构优化设计的要求 |
2.1.3 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 |
2.1.4 结构优化设计的算法 |
2.2 工程概况 |
2.2.1 优化设计软件选择 |
2.2.2 结构荷载信息 |
2.3 某小区住宅的初步设计 |
2.4 某小区住宅的结构设计优化 |
2.4.1 钢柱优化设计 |
2.4.2 钢梁优化设计 |
2.4.3 柱间支撑优化布置 |
2.4.4 梁柱节点优化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优化设计结果对比 |
3.1 盈建科二次模型输入 |
3.2 模型计算参数的选取 |
3.3 工程优化结果的对比分析 |
3.3.1 稳定性 |
3.3.2 轴压比 |
3.3.3 振型和周期 |
3.3.4 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 |
3.3.5 层刚度比 |
3.3.6 剪重比 |
3.3.7 层间内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构设计优化后的经济性分析 |
4.1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造价的影响因素 |
4.1.1 建筑和结构的设计方案 |
4.1.2 建筑市场和建筑材料 |
4.1.3 施工技术与管理 |
4.1.4 结构设计的优化 |
4.2 结构设计优化的经济性意义 |
4.3 工程实例验证结构优化设计的经济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减震隔震体系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异形柱钢结构住宅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异形柱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异形柱研究现状 |
1.2.3 国内钢结构住宅体系研究现状 |
1.3 减震及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减震技术研究现状 |
1.3.2 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减震隔震结构体系基本理论分析 |
2.1 消能减震结构工作原理 |
2.1.1 减震结构的基本原理 |
2.1.2 减震装置的简介和分类 |
2.1.3 减震结构动力分析方法 |
2.2 隔震结构工作原理 |
2.2.1 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 |
2.2.2 隔震装置的简介和分类 |
2.2.3 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方法 |
2.3 ETABS结构分析软件介绍 |
2.3.1 ETABS软件介绍 |
2.3.2 非线性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消能减震体系抗震性能分析 |
3.1 减震结构模型 |
3.1.1 工程概况 |
3.1.2 结构构件选择 |
3.1.3 建立模型 |
3.2 地震波的选取 |
3.2.1 地震波选取原则 |
3.2.2 本文所选地震波 |
3.3 结构模态分析 |
3.3.1 振型周期和频率 |
3.3.2 振型质量参与系数 |
3.4 结构反应谱分析 |
3.4.1 反应谱分析 |
3.4.2 层间位移角 |
3.4.3 楼层位移 |
3.4.4 楼层剪力 |
3.4.5 楼层刚度比 |
3.4.6 剪重比 |
3.5 多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 |
3.5.1 层间位移角 |
3.5.2 楼层位移 |
3.5.3 楼层剪力 |
3.6 罕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 |
3.6.1 层间位移角 |
3.6.2 楼层位移 |
3.6.3 楼层剪力 |
3.6.4 抗倾覆验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减震隔震体系抗震性能分析 |
4.1 减隔震结构分析模型 |
4.1.1 隔震支座参数与布置方案 |
4.1.2 橡胶隔震支座在ETABS中的实现 |
4.1.3 反应谱、地震波的选取 |
4.2 结构设计结果验算 |
4.2.1 多遇地震隔震结构抗风验算 |
4.2.2 重力荷载代表值下隔震支座压应力验算 |
4.2.3 罕遇地震隔震支座最大位移校核 |
4.2.4 罕遇地震隔震支座压应力校核 |
4.2.5 罕遇地震隔震支座拉应力校核 |
4.2.6 结构整体抗倾覆验算 |
4.2.7 水平向减震系数 |
4.3 结构设计模态分析 |
4.3.1 振型周期和频率 |
4.3.2 振型质量参与系数 |
4.4 结构设计反应谱分析 |
4.4.1 层间位移角 |
4.4.2 楼层位移 |
4.4.3 楼层剪力 |
4.4.4 楼层刚度比 |
4.4.5 剪重比 |
4.5 多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 |
4.5.1 层间位移角 |
4.5.2 楼层位移 |
4.5.3 楼层剪力 |
4.5.4 隔震支座耗能 |
4.6 设防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 |
4.6.1 层间位移角 |
4.6.2 楼层位移 |
4.6.3 楼层剪力 |
4.6.4 隔震支座耗能 |
4.6.5 结构耗能时程 |
4.7 罕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 |
4.7.1 层间位移角 |
4.7.2 楼层位移 |
4.7.3 楼层剪力 |
4.7.4 隔震支座耗能 |
4.7.5 结构耗能时程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减震结构及减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对比 |
5.1 模态分析结果对比 |
5.2 反应谱分析结果对比 |
5.2.1 层间位移角 |
5.2.2 楼层位移 |
5.2.3 楼层剪力 |
5.3 多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
5.3.1 层间位移角 |
5.3.2 楼层位移 |
5.3.3 楼层剪力 |
5.3.4 基底剪力时程 |
5.4 罕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
5.4.1 层间位移角 |
5.4.2 楼层位移 |
5.4.3 楼层剪力 |
5.4.4 基底剪力时程 |
5.4.5 顶点位移时程曲线 |
5.4.6 顶点加速度时程曲线 |
5.4.7 静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异形柱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矩形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研究现状 |
1.2.2 矩形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
1.2.3 防屈曲钢板剪力墙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异形柱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拟静力试验 |
2.1 引言 |
2.2 试验概况 |
2.2.1 试验目的 |
2.2.2 试件设计 |
2.2.3 试验加载装置 |
2.2.4 试验量测数据及测点布置 |
2.2.5 加载方案与加载制度 |
2.2.6 材性试验 |
2.3 试验现象及分析 |
2.3.1 BRSW-1试验过程及现象 |
2.3.2 BRSW-2试验过程及现象 |
2.3.3 BRSW-3试验过程及现象 |
2.3.4 试验现象分析 |
2.4 试验结果分析 |
2.4.1 滞回曲线分析 |
2.4.2 骨架曲线 |
2.4.3 承载力与延性分析 |
2.4.4 刚度退化分析 |
2.4.5 承载力退化分析 |
2.4.6 耗能能力分析 |
2.4.7 墙体侧向变形分析 |
2.5 结论 |
第3章 异形柱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抗震性能数值分析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1 钢材与混凝土本构关系 |
3.2.2 接触关系与网格划分 |
3.2.3 模型初始缺陷 |
3.2.4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3.3 异形柱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试验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对比 |
3.3.1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分析与对比 |
3.3.2 破坏模式对比分析 |
3.4 结论 |
第4章 异形柱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参数化分析及恢复力模型研究 |
4.1 矩形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参数分析 |
4.1.1 轴压比的影响 |
4.1.2 预制混凝土盖板厚度的影响 |
4.1.3 钢板厚度的影响 |
4.1.4 预制混凝土盖板螺栓排布的影响 |
4.2 矩形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恢复力模型研究 |
4.2.1 恢复力模型简介 |
4.2.2 异形柱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骨架曲线模型研究 |
4.3 矩形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设计建议 |
4.4 结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及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及其抗震性能分析与研究[D]. 刘振杰.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高层斜交网格结构受力与抗震性能分析[D]. 张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大型扭曲结构分类及其在高层建筑中应用[J]. 张世海,张世忠,余伟. 建筑科学, 2020(S2)
- [4]水平缝螺栓连接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力学性能研究[D]. 黄少腾.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5]钢管混凝土排架柱的力学性能研究[D]. 王诗朦.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6]L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D]. 李昕.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T型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 马江霖.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8]冷成型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支撑结构体系的应用及其优化设计研究[D]. 牛传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减震隔震体系抗震性能分析[D]. 安朋飞.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10]异形柱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 王新宇. 天津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