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肠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病理学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姚幸雨[1](2021)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疗效比较及3D打印技术在其内镜诊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影响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2)研究3D打印技术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中的指导作用。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3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同时通过患者术后返院复查随访资料获得肿瘤结局(结局定义为复发转移);2)分析患者临床特征,计算术后5年复发转移率,同时进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及生存分析,并对内镜手术与外科手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术后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危险因素再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得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手术方式复发率的比较采用校正X2检验;3)收集2018年9月-2020年12月我院行内镜治疗的172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一般临床信息,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15例直径较大、结构复杂且手术过程困难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三维重建并3D打印。把3D打印模型与传统影像学检查相对比,评估3D打印技术在术前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内镜诊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结果:1)153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男性90例(58.82%),女性63例(41.18%);G1期114例(74.51%),G2期25例(16.34%),G3期14例(9.15%),接受内镜手术112例(73.20%),外科手术41例(26.80%),5年内复发转移人数26人(16.99%)。手术部位在十二指肠、食管、胃和直肠的5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1.31%、3.92%、3.27%和8.50%。采用内镜手术和外科手术的患者5年内复发转移率分别为3.92%和13.07%。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不同肿瘤部位、不同肿瘤直径、不同病理分级以及不同手术方式的肿瘤复发转移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肿瘤直径、病理分级和切缘见肿瘤组织是影响术后患者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肿瘤直径越大、病理分级越高,术后复发转移风险越高。G1、G2期直径不超过2cm的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不同手术的复发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172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中,间质瘤42例(24.42%)、平滑肌瘤105例(61.05%)、神经内分泌瘤7例(4.07%)、脂肪瘤8例(4.65%)、异位胰腺10例(5.81%)。患者年龄50.44±10.01岁,最小17岁,最大76岁;肿瘤直径1.48±1.05cm,最小直径0.3cm,最大直径6.5cm。男性89例(51.74%),女性83例(48.26%);小于55岁113例(65.70%);大于等于55岁59例(34.30%);食管76例(44.19%)、胃90例(52.33%)、十二指肠6例(3.49%);肿瘤直径小于1cm 55例(31.98%)、直径1cm-2cm之间89例(51.74%)、大于2cm 28例(16.28%);EMR切除45例(26.16%)、ESD切除92例(53.49%)、EFTR切除2例(1.16%)、STER切除31例(18.02%)、双镜联合手术切除2例(1.16%);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中,穿孔4人(2.33%),术中大出血或术后迟发性出血3人(1.74%),术中出现气腹1人(0.58%);3)15例完成3D打印的模型清晰地显示了肿瘤的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器官、大血管等结构的毗邻关系。通过3D建模软件我们可以通过调节空间角度从不同方位对肿瘤的解剖关系进行观察从而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将模型与所切除肿瘤进行对比,3D打印模型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发生位置、形状、大小、生长方向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解剖学关系。结论:1)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直径、病理分级和切缘见肿瘤组织是影响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越大、病理分级越高,术后复发转移风险越高。G1、G2期直径不超过2cm的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在内镜下切除经济安全有效。2)3D打印模型的清晰度远远高于CT、EUS等二维图像,同时它使肿瘤结构变得具象化,可以让医生从不同角度对肿瘤的解剖关系进行观察与判定,能够帮助医生在术前充分了解患者肿瘤情况,避免以往传统手术的相对盲目性,给予患者制定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
王玉梅[2](2021)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胃癌病灶体积,分析胃癌化疗前后体积变化与厚度变化在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作用,预测其术后病理评价化疗疗效的准确性。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11—2019.11期间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符合入组标准的6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由内镜及病理明确诊断,且均已行新辅助化疗并后期已接受胃癌(D2)根治术。入组的6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及术前行胃或上腹部的MSCT检查,根据该CT影像测量肿瘤最大厚度值,另对该影像行三维重建,并测量肿瘤体积,运用公式运算所得肿瘤厚度减少百分率及肿瘤体积减少百分率。取术后病理退缩分级结果(参照Becker标准)为金标准,分为病理有效组(肿瘤残余<50%)和病理无效组(肿瘤残余>50%)。为了解观察指标与术后病理TRG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各指标的变化与术后病理TRG分级的关系。绘制ROC曲线分析肿瘤厚度变化率和体积变化率,预测术后病理评价化疗疗效的准确性。结果:在化疗疗效评价上,癌灶厚度变化率和体积变化率可以在一定程度在评价化疗后疗效(p<0.05)。为进一步检验,相关性分析可得,癌灶体积变化率与术后病理TRG呈现负相关关系(r=-0.546,p<0.001);化疗前后多层螺旋CT所测病灶厚度变化率与术后病理TRG也呈现负相关性关系(r=-0.283,p=0.02),即肿瘤体积及厚度减少率越大,TRG分级越小,体积变化率相较厚度变化率与TRG分级相关性更强。根据绘制的ROC曲线可知,胃癌体积减少率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1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是(0.838,0.993);肿瘤最大厚度减少百分率的AUC为0.756,95%CI是(0.635,0.876)。肿瘤体积减少率最佳cut-off值为49.02%,该值下其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94.7%;肿瘤厚度减少率最佳cut-off值为20.80%,敏感度为72.4%,特异度为76.3%,肿瘤体积变化率预测术后病理评价化疗疗效结果更准确。故此可知,相较肿瘤厚度变化率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测量肿瘤体积计算体积变化率于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效果更佳。结论:MSCT三维重建可以测得较为准确的肿瘤化疗前后的体积。通过CT测量肿瘤体积计算化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率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更优于通过CT测量肿瘤最大直径。胃是个空腔脏器,胃肠道肿瘤是不规则球体,单纯测量的肿瘤最大厚度并不能很有效代表肿瘤退缩情况,使用MS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肿瘤体积,肿瘤体积变化率可以更加有效评价患者化疗疗效,其3D立体可视化结构能更好的观察癌灶的变化。故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值得推广至临床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
李惠,曲波[3](2021)在《超声内镜及相关技术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主要累及消化道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目前,IBD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病,青壮年多为IBD的主要患者群,病情常反复发作,尚无法治愈。多次住院、终生治疗均加重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因此,早期正确诊断IBD对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1-2]。IBD的诊断缺乏金标准,普通内镜检查虽然在IBD诊治及随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却不能满足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面的临床需求。
张旭[4](2021)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策略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十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通过手术以及围手术期的放疗和化疗等形式相结合依旧为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是病人的预后相对较差。由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解剖结构和位置特殊,生物学方面的行为与食管癌及胃癌均不一样,治疗过程依旧存在诸多争议。所以,研究讨论存在的争议及尚待探索的问题对于AEG的临床诊治大有裨益,特别是符合Siewert分型的相关手术路径、近端切缘最小长度、新辅助放化疗和其它治疗方式等。本研究通过对其相关热点争议问题的探索分析,采用“基于临床诊治过程-争议热点和待探索问题-临床病例研究-系统评价-数据库病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AEG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本研究计划书,通过收集我院近年来Siewert II型AEG患者的资料,比较胸腹食管切除术和经裂孔扩张胃切除术两种手术路径的安全性以及肿瘤预后。再基于临床研究与实践,对AEG外科治疗策略争议热点问题进行系统评价和大型数据库研究分析,通过对数据库的系统检索,检索的时间截止为2020年9月,采用Rev Man等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目前AEG相关的手术路径、近端切缘最小长度、新辅助放化疗等文献数据进行归纳整理以及综合评估,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对其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SEER数据库的检索,筛选符合本研究的患者病例,对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对Siewert II型AEG新辅助放疗和辅助放疗预后的相关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临床过程中面对的问题研究和当前AEG外科治疗相关的临床争议热点进行检索、分析和总结归纳,本研究共分为5个章节,包括1个临床病例原始研究:食管胃结合部Siewert II型腺癌经胸腹食管切除术和经裂孔扩张胃切除术安全性及预后分析(第一部分);3个系统评价:“胸腹手术入路与经裂孔手术入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系统评价”(第二部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切除边缘最小长度的系统评价”(第三部分)、“新辅助放化疗或化疗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系统评价”(第四部分);1个数据库病例研究:“基于SEER数据库的Siewert 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放疗和辅助放疗预后相关结果分析”(第五部分)。第一部分共纳入249例患者,研究发现TAE与THG相比,局部晚期的AEG II型肿瘤的患者可能更加适合TAE治疗。第二部分共纳入8项相关研究,结果说明在相类似的肿瘤、手术结果和术后短期死亡率方面,经侧扩展入路的术后发病率明显较低,而少数的AEG II型患者的亚组数据表明,在围手术期结果相似的情况下,胸腹切除术后生存率更高。第三部分共纳入13项相关研究,结果说明只有很少的证据表明PM长度对生存的影响,现有的治疗PM的数据,特别是PM与患者生存的关系,是非常有限的。第四部分共纳入22项相关研究,结果说明术前放化疗和术前化疗具有相似的生存率,尽管与单纯术前化疗相比,术前放化疗显示更高的p CR率和更好的局部控制,但它与改善预后或降低远处转移风险无关。第五部分共纳入SEER数据库1497例患者,结果表明辅助放疗在治疗Siewert II型AEG中的益处,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辅助放化疗的死亡风险比新辅助放化疗更低,疾病特异性死亡风险也更低。【结论】(1)TAE与THG相比,局部晚期的AEG II型肿瘤的患者可能更加适合TAE治疗;(2)在TAE和TEG两种手术路径相类似的手术结果下,TAE术后的复发率明显较高;(3)考虑到现有的数据和收缩现象,要获得足够的PM,PM>2cm可能是必要的;(4)联合方法具有较高的p CR率和较低的局部复发风险,但中位OS没有差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5)对于Siewert II型AEG患者,与新辅助放疗相比,辅助放疗与生存获益相关。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5](2020)在《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其年龄标准化的5年存活率为27.4%。过去十年间,由于诊疗技术的进步,我国胃癌年死亡率由3.8%降为2.3%[1]。我国胃癌病人在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病理学特征、肿瘤生物学特征、治疗方式以及药物选择等方面与全球其他区域存在差异。目前,
章志伟[6](2020)在《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外科手术指征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早期印戒细胞远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综合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行外科手术的适应症。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3月至2018年11月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联合D1+或D2淋巴结清扫)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远端胃印戒细胞癌的早期胃癌患者91例的相关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术后病理诊断,统计各个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数据,即检测出的淋巴结总数及发生转移的淋巴结数目;并结合各个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的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体重指数(BMI)、家族史、病理特征(肿瘤最大径、癌灶数量、浸润深度、肿瘤大体外观,有无脉管癌栓,是否合并溃疡)等,对这些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观察临床基本特征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危险因素及外科手术指征进行初步预测评估。结果:所有91例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5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10例,占11.0%。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BMI、家族史、大体形态及是否合并溃疡等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最大径(χ2=5.631,P=0.025)、浸润深度(χ2=4.389,P=0.016)、病灶数量(χ2=5.615,P=0.023)及脉管癌栓(χ2=22.500,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最大径(P=0.012)、浸润深度(P=0.015)及脉管癌栓(P<0.001)是促使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外科手术指征研究显示,局限粘膜层,肿瘤最大径<2cm及脉管癌栓阴性的39例患者均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浸润至粘膜下层、肿瘤最大径<2cm且无脉管侵犯的7例患者也无淋巴结转移,按其他条件分组的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转移。结论:1、肿瘤最大径、浸润深度、病灶数量及脉管癌栓均可能与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2、肿瘤最大径≥2 cm、浸润至黏膜下层及存在脉管癌栓是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3、满足肿瘤最大径≥2 cm和存在脉管侵犯中任何1项条件者均需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满足浸润至粘膜下层单一条件可能不是外科手术的绝对适应症。
徐瑶[7](2020)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指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论病灶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逐渐成为EGC治疗的首选术式,然而,有部分患者会发生非治愈性切除而需要追加手术,目前国内对于影响EGC内镜非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没有统一的共识意见。并且术前评估病变浸润深度对于指导选择治疗方法至关重要,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可以识别胃壁5层结构,是评估胃肠道肿瘤分期的重要方法,然而,对于EUS在EGC浸润深度方面的诊断价值,国内外报道不尽相同。目的:探讨EGC行ESD治疗术后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及EUS对EGC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方法:(1)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分析: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行ESD治疗的EGC(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与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相关的危险因素。(2)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并且术后病理确诊为EGC(包括HGIN)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EUS检查,以术后病理浸润深度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EUS与病理结果是否一致,采用配对卡方检验分析其诊断价值,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其诊断精确性的危险因素。结果:(1)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分析中最终纳入EGC患者191例。整块切除率为98.4%(188/191),完全切除率为85.3%(163/191),治愈性切除率为75.4%(144/19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直径>20 mm(OR=10.187,95%CI:3.42730.283)、伴溃疡形成(OR=3.850,95%CI:1.5419.616)、病理类型为未分化型癌(OR=11.915,95%CI:3.39541.817)及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OR=8.197,95%CI:2.18630.737)是EGC内镜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内镜非治愈性切除率也随之增加。(2)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分析中最终纳入EGC患者170例,EUS对EGC浸润深度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74.1%,对黏膜层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是74.8%、66.7%、95.9%和20.4%。多因素分析发现黏膜凹陷是影响EUS诊断准确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对于肿瘤直径>20 mm、伴溃疡形成、病理类型为未分化型癌及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的EGC患者,ESD治疗术后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风险明显增加,选择ESD治疗应该更加谨慎。(2)EUS可作为评估EGC浸润深度的一种检查方法,对于伴有黏膜凹陷的病变,其诊断准确性可能会有所降低。
雷维商[8](2020)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超声内镜(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超声内镜在指导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切除治疗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超声内镜诊断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病例资料,研究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超声特点、起源部位、大小等,做出初步诊断。根据超声内镜的诊断、病变大小及来源层次,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评价超声内镜对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通过分析病变切除的完整性、术后并发症,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及安全性、有效性。结果:1.共纳入的黏膜下肿瘤155例,食管58例、胃部89例、十二指肠8例,瘤体大小为0.316.00cm。2.超声内镜共诊断平滑肌瘤69例,低回声67例、高回声2例,回声基本均匀,主要来源于黏膜肌层;诊断间质瘤63例,表现为低回声17例、混合回声36例、高回声10例,回声可不均匀,主要起源于固有肌层;诊断囊肿6例位于黏膜下层,呈无回声结构;脂肪瘤14例位于黏膜下层,为高回声表现,可见后方回声衰减;异位胰腺3例表现为不均匀的中高回声,偶可见脐样结构。经手术切除后病理明确诊断间质瘤57例、平滑肌瘤68例、神经内分泌瘤2例、脂肪瘤10例、血管瘤1例、囊肿9例、异位胰腺6例、淋巴组织增生2例,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6.25%(134/155),与术后病理一致性好(kappa=0.624)。3.超声内镜预判黏膜下肿瘤位于黏膜肌层64例、黏膜下层26例、固有肌层65例,与内镜下手术发现病变来源层次一致的病例有145例,黏膜肌层61例、黏膜下层25例、固有肌层59例,超声内镜对病变层次来源预判准确率为93.54%(145/155),与术后一致性为优(kappa=0.897)。4.术后病理确诊的平滑肌瘤68例、间质瘤57例,平滑肌瘤多位于食管48例(70.58%)、间质瘤多发于胃部54例(94.74%),间质瘤瘤体平均直径2.21±1.17cm,来源于固有肌层41例(71.93%)、黏膜肌层16例(28.07%),回声不均匀32例(56.14%)、内部有钙化4例(7.02%)、低回声18例(31.58%)与平滑肌瘤(瘤体直径大小、来源层次、回声是否均匀、内部是否钙化、回声强度)相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5.根据病灶起源特点选择不同治疗方式,142例SMT行单纯内镜下切除中,EMR切除80例、ESD 11例、STER 7例、ESE 33例及EFR 11例,5组中切除瘤体大小、来源层次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内镜下治疗各组中均没有出现迟发性出血及严重感染病例,ESD组出现术中较大出血1例(0.7%),除了EFR主动性穿孔外,共有3例出现被动性穿孔(2.11%),分别为STER组2例、ESE组1例,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性(P<0.05)。EMR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96.25%,ESE为93.94%,其余全部100%完整切除,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超声内镜能清晰的显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特征以及跟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肿瘤的大小、来源层次以及病变的性质,准确率较高,同时可以为黏膜下肿瘤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内镜下切除黏膜下肿瘤是安全有效的,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王奕丹[9](2020)在《310例胃肠道间质瘤回顾性分析及老年与中青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文中提出目的:对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影响危险度分级的因素,比较老年与中青年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病案检索系统对我院近15年收治的310例GIST患者的性别、年龄、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肿瘤部位及特征、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检测、危险度分级及治疗情况等资料归纳整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以60岁为标准将GIST患者分成老年组(年龄≥60岁)及中青年组(年龄<60岁),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一)310例GIST临床病理特征1.临床特点:GIST患者中男性151例,女性159例,男女比例1:1.05。发病年龄20~87岁,平均年龄60.7±11.8岁,50~59岁95例(30.6%),60~69岁93例(30.0%),50~69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发病部位:胃220例(71%),小肠50例(16.1%),结直肠17例(5.5%),十二指肠15例(4.8%),以胃GIST最多。首发症状以腹痛为主(94例,占30.3%);其次为“发现腹部包块”91例(29.4%),余下依次为:腹部不适66例(21.3%),消化道出血56例(18%),进食哽咽感3例(1%)。2.辅助检查:腹部CT检查发现肿物阳性率83.5%,钡餐检查阳性率62.3%,腹部超声阳性率29.5%,MRI检查阳性率90%。胃镜、肠镜检查阳性率分别为73.6%、23.7%,其各自病理活检阳性率为22.2%、33.3%,超声内镜检查发现肿物阳性率100%。3.病理及组织学:GIST肿瘤直径0.2~22cm,均值5.47±4.10cm。其中<2cm51例(16.8%),2~5cm 150例(49.3%),5cm~10cm 56例(18.4%),≥10cm 47例(15.5%)。单发间质瘤290例(95.4%),多发间质瘤14例(4.6%)。肿瘤伴坏死14例(4.6%),出血6例(2.0%),钙化1例(0.3%),未发现有肿瘤破裂。细胞形态:梭形细胞型293例(94.5%),上皮细胞型3例(1%),混合细胞型14例(4.5%)。核分裂象:≤5/50HP 106例(83.5%),5~10/50HP之间14例(11%),>10/50HP 7例(5.5%)。4.免疫组化:DOGl、CDll7、CD34、actin、Desmin、S-100阳性率分别为:95.3%、91.9%、85.5%、23.2%、12.5%、11.2%。CDll7、DOGl、CD34阳性率均明显高于actin、Desmin、S-100(P<0.05)。DOG1的阳性率高于CDll7和CD34(P<0.05)。5.转移情况:伴有转移20例(6.5%)。肿瘤原发部位以胃多见(65%),其次为十二指肠(15%)、小肠(15%)、结肠(5%)。其中<60岁5例(25%),≥60岁15例(75%)。肿瘤直径2~5cm为主(55%),其次为>10cm(25%)、5~10cm(15%)、≤2cm(5%)。6.治疗情况:304人行间质瘤切除术,开腹手术248例(80.0%),腹腔镜切除45例(14.5%),内镜下肿物剥离术8例(2.6%),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3例(1%)。保守治疗6例(1.9%)。(二)危险度评估1.GIST患者中高危65例(21.4%),中危97例(31.9%),低危106例(34.2%),极低危36例(11.8%)。2.危险度分级与性别、肿瘤是否伴出血坏死等存在相关性(P<0.05),与年龄、是否合并基础疾病、不同细胞形态之间无相关性(P>0.05)。Ki-67指数与危险度分级正相关(P<0.001),Ki-67指数<3的患者以极低危(20.7%)和低危(40.5%)为主,随着Ki-67指数升高,极低危患者比例逐渐减少,而高危患者比例逐渐增加,Ki-67指数>10的患者以高危为主(63.6%)。而CD117、CD34、DOG1与危险度分级无关(P>0.05)。(三)老年组与中青年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性别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胃GIST(77%)比例多于中青年组(64.1%),且合并基础疾病者多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首发症状以发现腹部包块最多见(33.9%),而中青年组首发症状以腹痛多见(37.9%)。两组合并胃肠肿瘤、合并贫血及肿瘤标志物升高、肿瘤直径、细胞形态、核分裂象进行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老年组28/165例(17%)侵犯浆膜,中青年组10/145例(6.9%)侵犯浆膜;老年组15/165例(9.1%)发生转移,中青年组5/145例(3.4%)发生转移。在侵犯浆膜及发生转移方面,老年组均多于中青年组(P<0.05)。两组肿瘤出血坏死比较无差别(P>0.05)。老年组Ki67指数以≤3为主,而中青年组Ki67指数≥3多见,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存(P<0.05),两组在CD117、CD34、DOG1、Actin、S100、Desmin表达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1.GIS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发生在胃肠道任何部位,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2.老年GIST首发症状以腹部包块为主,以胃GIST更多见,起病更为隐匿,更易发生转移及浆膜浸润。3.肿瘤标志物对GIST诊断辅助意义不大。内镜、超声内镜与上腹增强CT或MRI检查结合有利于早期发现GIST。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DOG1、CD117、CD34在GIST诊断中有明显优势,可作为诊断GIST的重要指标。4.除了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肿瘤部位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危险因素外,男性患者及肿瘤伴有出血坏死可能提示其预后更差。将危险度分级与Ki-67指数结合有利于判断GIST患者的预后和转归。
李球[10](2019)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结直肠炎症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不同炎症程度的结直肠炎组织,定量分析其在HE病理切片图和OCT图中黏膜下层形态学变化特征,试图找出独特的诊断学指标参数,实现OCT技术对结直肠炎症程度进行分级诊断;同时,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组织进行OCT检测,分析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O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探讨OCT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构建结直肠炎及结直肠癌小鼠模型;2)对小鼠模型的结直肠组织进行OCT检测和HE病理染色;3)定量分析不同炎症程度的结直肠炎在HE图和OCT图中黏膜下层形态学变化特点,从而找出HE图与OCT图中可以对结直肠炎症程度进行分级诊断的形态学指标参数;4)分析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O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1)结直肠炎及结直肠癌小鼠模型构建成功。2)不同炎症程度的结直肠炎在HE图中黏膜下层形态学变化特点:黏膜皱襞间角度与炎症程度的相关系数r=0.853,p<0.01,有显着相关性;黏膜皱襞内间距与炎症程度的相关系数r=0.915,p<0.01,有显着相关性;黏膜下层面积与炎症程度的相关系数r=0.819,p<0.01,有显着相关性;黏膜下层宽度与炎症程度的相关系数r=0.451,p<0.01,有显着相关性;肌层厚度与炎症程度的相关系数r=-0.093,p>0.05,无相关性。黏膜皱襞间角度随炎症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大,但正常组与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间均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皱襞内间距随炎症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大,各组间均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下层面积随炎症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大,但正常组与轻度组、轻度组与中度组间均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意义(p>0.05);黏膜下层宽度只有重度组明显大于其他组,其组间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厚度在不同炎症程度下没有明显的变化,各组间均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炎症程度的结直肠炎在OCT图中黏膜下层形态学变化特点:黏膜皱襞内间距与炎症程度的相关系数r=0.800,p<0.01,有显着相关性;黏膜下层宽度与炎症程度的相关系数r=0.648,p<0.01,有显着相关性;黏膜皱襞内间距随炎症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大,除了正常组与轻度组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它组间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下层+肌层宽度只有重度组明显大于其他组,组间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O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OCT成像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0%、75.00%、82.35%、81.82%。结论:OCT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检测技术,具有超高分辨率,OCT成像的形态学特征与HE病理组织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清晰显示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病变情况。通过对OCT测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OCT检测可以对离体组织结直肠炎的炎症程度进行分级诊断,其中黏膜皱襞内间距和黏膜下层+肌层宽度是具有较好的诊断学指标参数。同时离体组织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O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很高,对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和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
二、胃肠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病理学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肠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病理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疗效比较及3D打印技术在其内镜诊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不同手术方式疗效比较及预后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3D打印技术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中的应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 综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治现状和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胃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
1.2 胃癌的早期筛查工作现状 |
1.3 进展期胃癌的治疗及新辅助化疗的应用 |
1.4 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方法 |
1.5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新辅助化疗 |
2.4 影像学检查及影像学数据收集 |
2.5 图像后处理及数据的处理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技术路线图 |
第3章 结果 |
3.1 客观疗效 |
3.2 体积与厚度变化率评价化疗疗效 |
3.3 体积与厚度变化率与术后病理TRG分级的相关性 |
3.4 体积与厚度变化率预测化疗疗效准确性的ROC曲线 |
第4章 讨论 |
4.1 新辅助化疗的优势和评价方面的不足 |
4.2 测量肿瘤体积和厚度变化率评价化疗疗效的比较 |
4.3 MSCT与 MSCT三维重建评价化疗疗效的对比分析 |
4.4 MS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 |
4.5 本研究的不足、前景与展望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1 |
附录 A-2 |
附录 B 综述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应用现状 |
References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3)超声内镜及相关技术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声内镜及相关技术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1.1 消化道管壁EUS图像特点 |
1.2 超声内镜在IBD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1.3 超声内镜在炎症性肠病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 |
1.3.1 EUS在CD肛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
1.3.2 EUS在UC合并癌变诊断中的应用 |
1.4 EUS相关技术在IBD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2 超声内镜引导的相关技术在IBD治疗中的应用 |
2.1 EUS引导的穿刺引流技术在IBD治疗中的应用 |
2.2 EUS-FNA技术及衍生技术治疗IBD合并消化道狭窄 |
(4)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研究内容 |
研究方法 |
第一部分 食管胃结合部Siewert II型腺癌经胸腹食管切除术和经裂孔扩张胃切除术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胸腹手术入路与经裂孔手术入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系统评价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切除边缘最小长度的系统评价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新辅助放化疗或化疗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系统评价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五部分 基于SEER数据库的Siewert 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放疗和辅助放疗预后相关结果分析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结论 |
研究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综述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5)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难点1:胃癌的高风险人群筛查及其健康管理 |
难点2:遗传性胃癌诊断、预防和管理 |
难点3:胃癌病人是否需要常规检测并根除HP |
难点4:EUS和18F标记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是否应该常规用于胃癌分期检查 |
难点5:胃腺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病人常规检测的分子标记物及其价值 |
难点6:晚期胃癌二线或三线化疗的考量因素及其合理使用,以及临床实践与临床研究的差异 |
难点7:LAGC病人腹腔镜探查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
难点8:ESD术后切缘阳性的后续治疗原则 |
难点9: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含内镜切除)后随访及其时限 |
难点10:腹腔镜胃癌手术的适应证,以及除临床分期以外的其他考量因素 |
难点11:直接接受胃癌根治术后病人如何选择辅助化疗方案,Ⅰ期胃癌术后是否需要行辅助化疗 |
难点12:胃癌新辅助治疗的适应人群、治疗模式及临床疗效评价 |
难点13: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退缩或降期者,如何决定根治手术的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 |
难点14:胃癌新辅助治疗疗效欠佳但仍未见远处转移且可切除病人可否考虑手术,如何选择后续治疗 |
难点15:胃癌新辅助治疗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CR)/病理完全缓解(pCR)病人,如何选择后续治疗 |
难点16: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方式选择(平面清扫或立体清扫) |
难点17:脾门淋巴结清扫手术指征和清扫策略 |
难点18:胃癌手术行D2/D2+淋巴结清扫中如何处理No.11p、No.12a、No.13、No.14v和No.16a2/b1淋巴结,No.14v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以及No.6a、No.6i、No.6v淋巴结细化的实际意义 |
难点19:符合PPG指征的胃癌,是否需要常规清扫No.6淋巴结,如远端切缘无法满足要求,应采用术中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还是改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
难点20: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送检推荐数目及新辅助治疗对其影响 |
难点21:食管胃结合部癌不同分型或分期方式的可操作性 |
难点22:不同类型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手术入路、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 |
难点23:完全腹腔镜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 |
难点24:胃癌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定义及分级 |
难点25:胃癌伴有远处转移发生出血急症时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
难点26:胃癌病人营养筛查、评估及干预原则 |
难点27:Ⅳ期胃癌进行转化治疗的人群选择,手术指征、切除范围及术后治疗 |
难点28:单纯腹腔灌洗液细胞学阳性(CY1)胃癌的治疗原则 |
难点29:胃癌伴腹膜转移者,行腹腔治疗还是全身化疗 |
难点30:胃癌术中和术后是否需要放疗,术前放化疗与术后放化疗的区别 |
难点31:残胃癌或胃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肿瘤床、吻合口、局部区域淋巴引流区)病人,是否推荐手术或局部放化疗 |
难点32: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差异,临床T分期为cT2时如何进行淋巴结清扫 |
难点33:胃癌放疗技术选择及照射剂量、照射体积的界定,如何进行正常器官保护及呼吸运动管理,以及放疗对胃充盈状态的要求 |
难点34:存在化疗相对禁忌证的晚期胃癌病人,如何选择个体化药物及方案 |
难点35:晚期胃癌病人疾病控制后的维持治疗 |
难点36:对于HER2阳性不能切除的进展期或复发胃癌,一线应用曲妥珠单抗治疗进展后,二线治疗是否推荐继续给予曲妥珠单抗跨线治疗 |
难点37:胃癌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特点和免疫治疗适应证 |
难点38:免疫治疗是否可提前至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是否推荐免疫治疗联合化疗 |
编审人员名单: |
(6)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外科手术指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收集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情况 |
2 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
3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的外科手术指征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现状及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7)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分析 |
1.前言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
3.2 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患者的临床预后 |
4.讨论 |
第二部分 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 |
1.前言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
3.2 EUS诊断价值评价 |
3.3 影响EUS诊断EGC浸润深度准确性的危险因素分析 |
4.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8)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方法 |
3.病理评估 |
4.数据处理 |
第2章 结果 |
1.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一般情况 |
2.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初步诊断 |
3.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来源层次与术后比较 |
4.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性质与术后病理比较 |
5.经病理确诊的平滑肌瘤与间质瘤发病情况及内镜特点比较 |
6.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超声特点与单纯内镜下治疗方式 |
7.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检查及手术图像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310例胃肠道间质瘤回顾性分析及老年与中青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结直肠炎症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1.3 主要设备及器械 |
1.4 药物及各种缓冲液的配制 |
2.方法 |
2.1 构建结直肠炎和结直肠癌小鼠模型 |
2.2 肠组织OCT成像检测 |
2.3 肠组织石蜡包埋切片 |
2.4 肠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 |
2.5 OCT系统 |
2.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结直肠炎症分级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1.1 结直肠炎小鼠建模及存活情况 |
1.2 病理学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3 根据病理图的形态结构特点,寻找对应的OCT图片 |
1.4 定量分析不同炎症程度的结直肠炎在HE图中黏膜下层形态学变化特点 |
1.5 定量分析不同炎症程度的结直肠炎在OCT图中黏膜下层形态学变化特点 |
2.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研究 |
2.1 结直肠癌小鼠建模的存活及成瘤情况 |
2.2 病理学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2.3 根据病理图的形态结构特点,寻找对应的OCT图片 |
2.4 分析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O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胃肠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病理学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疗效比较及3D打印技术在其内镜诊治中的应用[D]. 姚幸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D]. 王玉梅. 青海大学, 2021(01)
- [3]超声内镜及相关技术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J]. 李惠,曲波.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03)
- [4]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策略的研究[D]. 张旭. 兰州大学, 2021(01)
- [5]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0(08)
- [6]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外科手术指征探讨[D]. 章志伟. 苏州大学, 2020(02)
- [7]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D]. 徐瑶. 南昌大学, 2020(08)
- [8]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D]. 雷维商.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9]310例胃肠道间质瘤回顾性分析及老年与中青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D]. 王奕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10]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结直肠炎症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李球.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