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中学物理教育中的科学方法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律智赢,马勇军[1](2022)在《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百年历史演变》文中指出基于国家认同教育分析量表,对我国1923年至2020年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百年历史发展大体归结为国家认同教育的初显期、探索期、发展波动期以及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国家认同教育四个阶段。基于此,应高度重视物理课标中国家认同教育,吸收百年历史经验、紧扣新时代发展主题;充分展现百年物理中国家认同教育学科特色,并加强课程标准之间的横向学科交流;从教材、教师和教学三个方面落实物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
林基哲,孙咏萍,曹永军[2](2021)在《物理学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在课程思政新时代教育理念背景下,针对当前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本硕一体化创新培养模式应用至物理学(师范)专业与学科教学(物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打造"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双师型育人团队,实现教学管理的一体化整合,以及实现本科生教师教育与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机整合,切实提高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物理教师的培养质量与效率.
王童[3](2021)在《我国中学理科课程中科学史教育的百年变迁 ——基于144份中学理科课纲的内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胡思凡[4](2021)在《思政元素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给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教学应注重各类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科课程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全面又富有个性的成长,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学生培育成具有正确地理想观念信仰和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具备自主开拓发展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的人,所以将思政元素有机的融入到物理教学势在必得。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学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研究背景,分析了目前思政元素在物理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探讨了思政元素引入物理课堂的目的与意义,并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提出思政元素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迫切性。其次,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科学研究手段,通过搜集和总结整理大量的数据,分析出影响思政元素融入初中物理课堂的因素;再次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提出了中学物理教学融合思政元素的五大原则和四大策略,为思政元素融入中学物理教学提供操作途径;根据最新版物理教材编写出思政元素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教学案例,利用一些案例来具体说明思政元素与物理教学融合的具体实施方法。最后一部分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对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中学物理教学融入思政元素,为传统的物理课堂融入了新的血液,使物理课堂不再枯燥乏味。为中学物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对提升学生、教师的整体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意义。
邱龙斌[5](2021)在《基于STEM教学理论对高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动手能力强的人才产生相应的需要。中学阶段的物理学科,正是以实验教学为主导的学科,但在教学中,大多数物理教师以实验演示为主,学生不能亲自参与其中,而STEM教育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随着STEM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探索STEM教学与本土化教育结合一度成为了热点。本论文围绕STEM教育理念和高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融合,进行相应教学设计,并抽取其中个案到学校进行教学研究,经过教学实践,从而得出一种一般性的STEM教学理念与高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结合的模式。本论文研究结构如下:第一章的内容是绪论;第二章内容介绍了本次论文的相关概念;第三章内容介绍STEM教育理论的发展现状;第四章内容为三个教学设计;第五章内容分析了案列实施过程;在最后一章中,对本次论文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本次论文的效果和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一个展望。本次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TEM教学理论对高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其研究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创新,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生涯会产生良性的影响。
姚慧贤[6](2021)在《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这既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优质的物理教学资源。将其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本研究在查阅、分析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依据认知同化理论、多元文化整合理论等理论,以及物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采用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探讨了在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度和认同度不高;物理教师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普遍不强”,与“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要求相距甚远。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即有利于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提出了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原则,即科学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归纳出有效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素材的五大途径,即积累文本资料,分类归纳整理;考察文化古迹,实时记录归档;聚焦地方文化,注重民族传承;留心日常生活,发掘科学知识;整理文化素材,匹配中学教材。总结出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大策略,即筛选素材内容,深挖物理知识;巧用传统文化,促进情境创设;构建物理模型,加强文理融合;结合自制教具,还原优秀文化;融合文化内涵,开发德育价值。根据上述理论、原则和策略,深入挖掘整理了古建筑、古诗词、传统生产工具、古籍名着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结合教学和研究需要,开发了六个“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案例一:古建筑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古代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和房屋为例,探索了古建筑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带领学生分析古建筑构造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二:古诗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整理了系列应用于物理教学中的古诗词;以“声音的特性”“匀加速直线运动”为例,开展了古诗词在概念教学、习题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实践。借助传统乐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诗情画意的多感官教学情境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好地达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案例三:传统农用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杠杆原理”教学为例,开发了手推车、挑担、火钳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析其构造、构建物理模型、解读工作原理,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历史认同感和自豪感。案例四:古籍名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三国演义》为例,开发了“水淹七军”“草船借箭”“铁索连环”等故事情节的教学资源,完成了“功与能”的概念教学、平抛运动的习题教学、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教学,通过建模分析、数学计算、类比实验分析故事情节,实现文理科融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案例五:传统吊桥在中学物理自制教具中的创新应用。基于中学物理教学的需要,为还原“唐朝吊桥遗址”的工作原理,在“STSE”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简单易取、回收价值高的生活材料,带领学生进行物理模型构建、自制教具开发、科学探究实验,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案例六:应用传统文化达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以摩擦力教学为例,通过引入琉璃瓦建筑、古代战争车辆等优秀传统文化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物理观念;通过解密“秤杆提米”破解地方迷信,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自制教具进行实验探究,剖析“冰嬉”活动背后的物理原理,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古往今来在生活中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本论文的创新工作:基于教学和研究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精心选择素材,挖掘其中的物理知识,开发了一系列深受学生欢迎、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设计了六个优秀的教学案例,对应的研究成果已在物理教学专业期刊发表(或被录用)。
雷宇[7](2021)在《智能手机应用于中学物理常规教学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化成为了我国乃至全球教育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中学物理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有着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先天优势。大量信息技术手段如智能手机、计算机、平板、数字化实验系统等可广泛的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其中智能手机作为实验工具也频频出现在一线教学研究中。本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梳理笔者把智能手机应用于中学物理常规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历程和专业成长过程。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笔者的亲身经历:参与省级科研项目,叙述了研究的缘起。第二部分主要叙述笔者对智能手机应用于中学物理常规教学的认识过程和心态变化:从最开始的有所顾虑到比赛获胜打消之前的顾虑,坚定研究主题。第三部分主要论述笔者将智能手机应用于中学物理常规教学中所做的实践准备,主要包括了解、试用并挑选出智能手机适合用于中学物理常规教学的硬件功能、软件功能,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下师生对于智能手机应用于中学物理常规教学中的态度三个方面。第四部分则是例举了笔者在顶岗代课期间利用智能手机所进行的《乐音的三特征》、《超重与失重》、《电磁感应的发现》三个实践创新案例。第五部分主要是总结分享自己的研究感悟:促进笔者作为物理教育硕士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成长;提升作为物理教师应不断学习的职业认知;反思对未来职业规划的方向等。
佑佳玲[8](2021)在《高中物理观摩课与常态课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师生互动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发展的重要载体,对课堂教学质量和师生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很多高中物理教师感知物理观摩课与常态课在师生互动上存有差异,从而影响了观摩课与常态课的相互转化。对此,构建高中物理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编码指标,对比研究高中物理观摩课与常态课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在促进教师发展和常态课与观摩课相互转化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文献研究法、视频案例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下,论文以高中物理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为研究对象,对高中物理观摩课与常态课进行了对比研究。论文创作过程中的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三个部分。第一,构建高中物理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编码指标。在对高中物理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现有研究的反思上,明确研究工具的建立方向。通过问卷调查初步构建指标并在测试中进行修改,经过专家访谈建立行为编码的约束规则,并通过卡方检测确定行为编码指标的有效性。为研究师生互动行为提供简易工具。第二,对比分析观摩课与常态课师生互动行为特点。选取高中物理观摩课与常态课的同课异构教学视频作为研究样本,用师生互动行为编码指标对其进行互动行为统计。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结合教学实录对比发现,概念课下的观摩课与常态课都偏向于教师讲授,教师行为占比大于学生行为。在实验课中,观摩课重视科学探究过程的完整性经历,学生独立参与部分实验过程。常态课偏向于在实验中提取问题,师生问答环节增多。规律课上观摩课主要利用实验探究过程进行推导,常态课中学生笔记和练习的行为占比更大,偏向规律应用。整体上,观摩课师生互动频次更高,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更加明显。第三,对高中物理观摩课与常态课的教学提出建议。观摩课不必一昧追求教学片段的完整性而压缩学生自主探究时间,教师可以注重已有教具的用途拓展,降低教具制作难度等。
段仕平[9](2020)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与不同的信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理念相接触。特别是作为当代的初中生,通过网络媒体,世界变得“触手可及”。在纷至沓来,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理念,没有坚定的心中信仰,就有很可能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自我,甚至畸形发展。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处于急剧变化的阶段,他们渴望独立,却也茫然,这时候对学生进行价值理念的“思政”教育也就尤为重要,正所谓“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要抓好精神文明的建设,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种下优秀的民族基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初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本身就蕴含着许多丰富的“思政”元素,进行“思政元素”融入的教学,不仅符合初中物理教学的深层次目标,也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体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辨析了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依据,必要性以及优势和特点。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思政元素”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几个策略:其一,做好思政元素融入的顶层设计,注重挖掘初中物理中有助于提升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以及其它道德正能量的元素;其二,运用好物理课堂教学的固有环节,设立思政教育目标,挖掘思政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做好思政元素课后评价;其三,适时的开展初中物理的延伸探究,探究与学生兴趣相结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其次本文在策略的指导下提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几个实践路径,分别是创设物理情境,体现人文情怀;融合物理观念,感受哲学思想;再现物理过程,体验科学方法和态度;拓展物理运用,塑造人生立场。然后本文在策略和实践路径的基础上,以《简单机械》教学内容为例在初二八年级两个平行班中展开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以实验自己“融入思政元素”的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经过实验分析,得出:其一,展开“融入思政元素”的初中物理教学不会对学生成绩带来负面影响。其二,展开“融入思政元素”的初中物理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其三,展开“融入思政元素”的初中物理教学能渗透“思政”的价值观。可见“思政元素”融入初中物理教学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接下来文论述了初中物理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存在的几个问题,原因以及解决策略,以期对当前“初中物理课程思政”的探索提供一点启示。本文的研究在当前提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进一步拓展了中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内涵,将对当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教育观,教学价值观,育人策略有一定的启示。其次,“思政元素”融入初中物理教学实际上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层次教学目标体现,所以本文将有助于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的深层次教育目标,有利于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展开。
甘晓雯[10](2020)在《基于STEM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课程改革和物理教学的实际需求,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物理教师作为物理教学的主导,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前其自身的跨学科素养也应达到较高的水平。故而,对于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整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突破学科边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素养的跨学科STEM教育成为了热门研究。目前,中小学中已经掀起STEM教育热潮,STEM课程形式多样,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也有很多针对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培训。因此,基于STEM教育调查中学物理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并提出培养建议具有研究的价值。本研究通过分析文献及教师访谈建构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分析框架,并结合国内外的测评经验,编制调查问卷进行线上调查。根据数据分析,得到目前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性别对于跨学科素养水平的高低并没有太大的影响;(2)掌握学科知识的水平较高,但在多学科知识整合运用上存在不足;(3)系统思维和科学论证能力比较强,但跨学科的实验探究能力有待提升;(4)团队合作能力较强,有组成教师团队的可能;(5)自身跨学科意识较强,但跨学科教学意识有待提升。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国内外培养STEM教师的经验和《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STEM教师能力等级标准(试行)》两份权威文件的要求,对培养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物理教师自身要直面教学中跨学科问题、树立跨学科教育的课程观、有意识地在生活中提升跨学科素养、将STEM教育作为职业发展新方向和组建跨学科教师队伍;师范院校对教师的职前培养采用跨学院培养并提供跨学科的实习机会;教师任职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建立奖励机制;其他社会力量积极作为共同促进物理教师的跨学科素养提升。
二、论中学物理教育中的科学方法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学物理教育中的科学方法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百年历史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 |
(三)分析量表设计 |
二、研究结果分析 |
(一)百年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分析 |
(二)百年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各维度呈现的历史阶段状况 |
1. 百年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国情教育内容出现频次占比及文本变化 |
2. 百年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历史与文化内容出现频次占比及文本 |
3. 百年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政治认同内容出现频次占比及文本变化 |
4. 百年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国家建设内容出现频次占比及文本变化 |
5. 百年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情感认同内容出现频次占比及文本变化 |
三、落实百年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展望 |
(一)高度重视物理课标中国家认同教育,吸收百年历史经验、紧扣新时代发展主题 |
(二)充分展现百年物理中国家认同教育学科特色,并加强课程标准之间的横向学科交流 |
(三)落实物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 |
(2)物理学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学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创新培养的必要性 |
2 物理学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2.1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一体化 |
2.2 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管理的一体化 |
2.3 实践教学一体化培养 |
2.3.1 实践教学实施过程 |
2.3.2 实践教学实施效果 |
3 结束语 |
(4)思政元素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核心素养的界定 |
2.1.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 |
2.1.3 课程思政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孔子的道德教育理论 |
2.2.2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2.3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第三章 思政元素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调查 |
3.1 问卷调查法 |
3.1.1 问卷对象 |
3.1.2 调查目的 |
3.1.3 调查结果分析 |
3.2 教师访谈及结果分析 |
3.2.1 访谈对象 |
3.2.2 访谈目的 |
3.2.3 访谈记录 |
3.2.4 访谈结果分析 |
3.2.5 访谈总结 |
第四章 思政元素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策略与原则 |
4.1 思政元素融入物理课堂教学的原则 |
4.1.1 目标化原则 |
4.1.2 生活化原则 |
4.1.3 疏导化原则 |
4.1.4 因材施教原则 |
4.1.5 知行统一原则 |
4.2 思政元素融入物理课堂教学的策略 |
4.2.1 融入生活情景素材,强化环保意识与责任感 |
4.2.2 讲述物理学家探索历程,开展励志教育,弘扬科学精神 |
4.2.3 夯实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
4.2.4 研学课程思政内容,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
第五章 思政元素融入中学物理的教学案例 |
5.1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声音是什么》 |
5.2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案例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6.1 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基于STEM教学理论对高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过程与方法 |
一、主要研究过程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STEM教育 |
二、教学设计 |
三、教学实施 |
四、课外实验教学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启示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合作学习理论 |
三、工程学理论 |
四、 “做中学”理论 |
五、 “创造力”理论 |
第三章 中学物理实验融入STEM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的形式 |
一、访谈 |
二、问卷调查 |
第二节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三节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四节 数据分析 |
一、教师的访谈 |
二、学生对STEM教育的认识 |
第四章 STEM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设计 |
第一节 高中物理课外实验中的STEM体现 |
第二节 STEM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
一、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原则 |
二、STEM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
第三节 STEM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设计模式 |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
二、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 |
三、基于STEM教育的高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设计模式 |
第四节 STEM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
一、案例一 基于STEM教学理念的影响水火箭射程的因素探讨 |
二、案例二 基于STEM理念传感器的应用设计实验 |
三、案例三 基于STEM理念利用Sensor Kinetics手机传感器软件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 |
第五章 STEM理念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施分析 |
第一节 实施对象分析 |
第二节 实施方法与过程 |
第三节 实施结果分析 |
一、问卷设计 |
二、样本选取 |
三、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四、分析数据 |
第六章 总结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三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 高中生对STEM教育的认识问卷 |
附录C 物理学习兴趣水平测量表 |
附录D “创造力”调查问卷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古建筑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2.3 古诗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2.4 传统生产工具在中学物理教学的应用 |
2.5 古籍名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第3章 理论依据 |
3.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2 建构主义理论 |
3.3 认知同化理论 |
3.4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 |
3.5 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
4.1 学生问卷调查 |
4.1.1 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对象选取 |
4.1.2 问卷有效性检验 |
4.1.3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4.2 教师访谈 |
4.2.1 访谈思路 |
4.2.2 访谈对象的选取和访谈实施 |
4.2.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4.3 调查结论 |
第5章 中学物理教学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原则、途径和策略 |
5.1 中学物理教学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 |
5.1.1 有利于学生形成物理观念 |
5.1.2 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思维 |
5.1.3 有利于学生经历科学探究 |
5.1.4 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态度与责任 |
5.2 中学物理教学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 |
5.2.1 科学性原则 |
5.2.2 价值性原则 |
5.2.3 创新性原则 |
5.2.4 趣味性原则 |
5.3 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素材的途径 |
5.3.1 积累文本资料,分类归纳整理 |
5.3.2 考察文化古迹,实时记录归档 |
5.3.3 聚焦地方文化,注重民族传承 |
5.3.4 留心日常生活,发掘科学知识 |
5.3.5 整理文化素材,匹配中学教材 |
5.4 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素材的策略 |
5.4.1 筛选素材来源,深挖物理知识 |
5.4.2 巧用传统文化,促进情境创设 |
5.4.3 构建物理模型,加强文理融合 |
5.4.4 结合自制教具,还原优秀文化 |
5.4.5 融合文化内涵,开发德育价值 |
第6章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6.1 案例一:古建筑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6.1.1 古代道路——以“力的作用效果”为例 |
6.1.2 古代桥梁——以“力的三要素”为例 |
6.1.3 古代水利工程——以“连通器原理”为例 |
6.1.4 古代房屋——以“力的分解”为例 |
6.1.5 反思与小结 |
6.2 案例二:古诗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6.2.1 教学资源开发及应用 |
6.2.2 基于古诗词的概念教学——以“声音的特性”为例 |
6.2.3 基于古诗词的习题教学——以“匀加速直线运动”为例 |
6.2.4 基于古诗词的实验教学——以“探究声音的特性”为例 |
6.2.5 反思与小结 |
6.3 案例三:传统农用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6.3.1 教学资源开发及应用 |
6.3.2 省力杠杆——以手推车为例 |
6.3.3 等臂杠杆——以挑担为例 |
6.3.4 费力杠杆——以火钳为例 |
6.3.5 反思与小结 |
6.4 案例四:古籍名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6.4.1 教学资源开发及应用 |
6.4.2 概念教学——以“水淹七军”为例 |
6.4.3 习题教学——以“草船借箭”为例 |
6.4.4 实验教学——以“铁索连环”为例 |
6.4.5 反思与小结 |
6.5 案例五:传统吊桥在中学物理自制教具中的创新应用 |
6.5.1 “吊桥模型”教具的设计与制作 |
6.5.2 “吊桥模型”教具在杠杆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
6.5.3 “吊桥模型”教具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 |
6.5.4 反思与小结 |
6.6 案例六:应用传统文化达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
6.6.1 渗透传统文化,融入物理观念 |
6.6.2 对接传统文化,培养科学思维 |
6.6.3 剖析传统文化,探究科学真理 |
6.6.4 普及传统文化,提升核心素养 |
6.6.5 反思与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传统文化引入物理课堂可行性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智能手机应用于中学物理常规教学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研究的缘起 |
1.1 欣喜——信息技术助力教育 |
1.2 震撼——国家颁布多个文件 |
1.3 观摩——“互联网技术+课堂” |
2 对智能手机应用于中学物理常规教学的认识 |
2.1 国内外对智能手机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 对智能手机应用于中学物理常规教学的顾虑 |
2.3 国赛经历打消研究顾虑 |
2.4 研究的意义 |
3.对智能手机应用于中学物理常规教学的实践准备 |
3.1 智能手机应用于中学物理常规教学的功能 |
3.1.1 智能手机应用于中学物理常规教学的硬件功能 |
3.1.2 智能手机应用于中学物理常规教学的软件功能 |
3.2 师生对智能手机应用于中学物理常规教学的态度 |
4 对智能手机应用于中学物理常规教学的实践 |
4.1 《乐音的三特征》——智能手机初现课堂显威力 |
4.1.1 《乐音的三特征》设计过程 |
4.1.2 《乐音的三特征》实践过程 |
4.2 《超重与失重》——智能手机再现课堂破难点 |
4.2.1 《超重与失重》设计过程 |
4.2.2 《超重与失重》实践过程 |
4.3 《电磁感应的发现》——智能手机常现课堂显科技 |
4.3.1 《电磁感应的发现》设计过程 |
4.3.2 《电磁感应的发现》实践过程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自身专业能力成长 |
5.2 教师职业认知深化 |
5.3 未来职业规划、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8)高中物理观摩课与常态课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1.1.2 物理课堂教学研究的需要 |
1.1.3 中学物理教师发展的诉求 |
1.1.4 研究者的实践感悟与理性思考 |
1.2 研究内容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价值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阶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师生互动行为已有研究 |
2.1.2 师生互动行为观察工具相关研究 |
2.1.3 研究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互动理论 |
2.2.2 交往理论 |
2.3 核心概念界定 |
2.3.1 互动的概念界定 |
2.3.2 行为的定义与特点 |
2.3.3 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可操作性定义 |
3 研究对象与分析工具 |
3.1 高中物理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编码设计 |
3.1.1 师生互动行为编码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 |
3.1.2 高中物理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编码的确立 |
3.1.3 编码系统使用 |
3.2 研究对象选取 |
4 高中物理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对比研究 |
4.1 观摩课与常态课师生互动数据采集与处理 |
4.2 观摩课与常态课师生互动行为整体对比分析 |
4.3 概念课中观摩课与常态课师生互动行为对比分析 |
4.3.1 师生互动行为占比对比分析 |
4.3.2 师生互动行为时序对比分析 |
4.3.3 概念课中观摩课与常态课师生互动行为对比分析总结 |
4.4 实验课中观摩课与常态课师生互动对比分析 |
4.4.1 师生互动行为占比分析 |
4.4.2 师生互动行为时序对比分析 |
4.4.3 实验课中观摩课与常态课师生互动行为对比分析总结 |
4.5 规律课中观摩课与常态课师生互动对比分析 |
4.5.1 师生互动行为占比分析 |
4.5.2 师生互动行为时序对比分析 |
4.5.3 规律课中观摩课与常态课师生互动行为对比分析总结 |
5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1 高中物理观摩课与常态课互动特征 |
5.2 思考与建议 |
5.2.1 进一步激发观摩课的实践价值 |
5.2.2 进一步赋予并激发常态课中的学生话语权 |
6 回顾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与回顾 |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物理观摩课与常态课师生互动行为编码原始数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习成果 |
(9)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研究的缘起 |
2.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含义、依据及其必要性 |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含义 |
1.德育与思政教育 |
2.融入概念辨析 |
3.初中物理教学与思政元素 |
4.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依据 |
1.政策依据 |
2.学习理论依据 |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
2.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
3.推动物理课堂的高效变革 |
4.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学科优势及其特点 |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优势 |
1.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
2.初中物理教学中丰富的“思政元素”资源 |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特点 |
1.人文特点 |
2.科学特点 |
3.思辨特点 |
4.创新特点 |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的策略探索 |
1.做好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顶层设计 |
2.运用好物理课堂教学的固有环节 |
3.适时的开展初中物理的延伸探究 |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路径探索 |
1.创设物理情境,体现人文情怀 |
2.融合物理观念,感受哲学思想 |
3.再现物理过程,体验科方法和态度 |
4.拓展物理运用,塑造人生立场 |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验探索 |
1.实验设计 |
2.实验过程 |
3.分析总结 |
4.结论与讨论 |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问题,原因与改进策略 |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存在的问题 |
1.思政元素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问题 |
2.课堂教学与课堂育人问题 |
3.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问题 |
4.教学中教师理念与技巧问题 |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元素探索遇到的问题原因 |
1.初中物理教学中重智轻德的实践惯性 |
2.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意识薄弱 |
3.初中物理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比较单一 |
4.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缺乏有效指导 |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改进策略 |
1.深化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认识 |
2.提高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水平 |
3.关注学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收获 |
4.提高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主动性与能力 |
五、反思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STEM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跨学科的STEM教育蓬勃发展 |
1.1.2 教育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
1.1.3 中学物理教育中渗透了STEM教育理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
2.1 基本概念 |
2.1.1 跨学科素养的内涵 |
2.1.2 STEM教育的内涵 |
2.1.3 STEM教师的内涵 |
2.1.4 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内涵 |
2.2 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3 教师跨学科素养分析框架的建构 |
3.1 教师跨学科素养分析框架的建构依据 |
3.1.1 教师访谈 |
3.1.2 国内外测评经验 |
3.2 教师跨学科素养分析框架的具体建构 |
3.2.1 教师跨学科知识的指标划分 |
3.2.2 教师跨学科能力的指标划分 |
3.2.3 教师跨学科态度的指标划分 |
3.3 本章小结 |
4 教师跨学科素养问卷的编制 |
4.1 教师跨学科素养问卷的编制原则 |
4.2 教师跨学科素养问卷的具体编制 |
4.2.1 双向细目表 |
4.2.2 问卷的测试题与答案编码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的调查及分析 |
5.1 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的调查 |
5.1.1 研究的对象 |
5.1.2 研究的工具 |
5.1.3 数据的采集 |
5.2 信度和效度 |
5.2.1 信度 |
5.2.2 效度 |
5.3 对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水平的定量分析 |
5.3.1 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现状的整体特征 |
5.3.2 性别对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影响 |
5.3.3 对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知识水平的分析 |
5.3.4 对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能力水平的分析 |
5.3.5 对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态度水平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对策与建议 |
6.1 对物理教师个人的建议 |
6.1.1 重视物理教学中的跨学科问题 |
6.1.2 树立跨学科教育的课程观 |
6.1.3 有意识地在生活中提升自身跨学科素养 |
6.1.4 将STEM教育作为职业发展新方向 |
6.1.5 组建跨学科教师队伍 |
6.2 对师范院校的建议 |
6.2.1 实行跨学院联合培养,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 |
6.2.2 组成多学科背景的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教育课程活动 |
6.2.3 优化实践课程规划,提供跨学科实习机会 |
6.3 对物理教师任职学校的建议 |
6.3.1 组织有效的跨学科培训 |
6.3.2 建立奖励机制 |
6.4 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
6.4.1 优化线上平台,丰富跨学科资源获取途径 |
6.4.2 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主要工作 |
7.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致谢 |
四、论中学物理教育中的科学方法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百年历史演变[J]. 律智赢,马勇军.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01)
- [2]物理学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J]. 林基哲,孙咏萍,曹永军. 甘肃高师学报, 2021(05)
- [3]我国中学理科课程中科学史教育的百年变迁 ——基于144份中学理科课纲的内容分析[D]. 王童. 青岛大学, 2021
- [4]思政元素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策略研究[D]. 胡思凡. 延安大学, 2021(12)
- [5]基于STEM教学理论对高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的研究[D]. 邱龙斌.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6]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姚慧贤. 湖南理工学院, 2021
- [7]智能手机应用于中学物理常规教学的叙事研究[D]. 雷宇.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高中物理观摩课与常态课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对比研究[D]. 佑佳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研究[D]. 段仕平. 西南大学, 2020(05)
- [10]基于STEM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师跨学科素养的调查研究[D]. 甘晓雯. 苏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