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幽默·大口袋(论文文献综述)
杨萌[1](2021)在《HoSbTe和PrPd0.82Bi2拓扑物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二十年来,拓扑概念从数学分支引入到凝聚态物理领域,并扩展到固体能带理论,极大促进了凝聚态物理的发展。从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到三维拓扑绝缘体的实验验证,再到如今拓扑半金属的飞速发展,各类新型的拓扑电子态正在逐渐被发现。拓扑材料具有丰富且新颖的电子态结构,对于自旋电子学和拓扑量子计算等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目前人们在层状拓扑材料中发现了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比如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轴子绝缘体态、高阶拓扑绝缘体等。本文结合材料单晶生长和物性测量,对HoSbTe和Pr Pd0.82Bi2等新的层状反铁磁拓扑电子材料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同时也生长了其他高质量的层状拓扑材料单晶样品。主要内容如下:1.首次发现了HoSbTe新材料,并制备出了高质量的单晶样品。结合实验和理论计算,系统研究了磁性拓扑候选材料HoSbTe的结构、磁性和电输运性质。HoSbTe为四方层状结构,空间群为P4/nmm,其中Sb形成四方网状结构,嵌插在Ho Te层之间。物性测量表明,在温度~4 K时,HoSbTe中发生顺磁-反铁磁相变。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实验发现,HoSbTe为弱拓扑材料。我们实验结果为研究在层状结构材料中的磁性和拓扑费米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2.系统研究了新型层状反铁磁材料Pr Pd0.82Bi2的物性、结构和磁结构。磁性和比热测量表明在~7 K时,材料发生顺磁-反铁磁相变。同时材料具有较大的索末菲系数为329.23 m J·mol-1·K-2,这意味着可能存在重费米子行为。结合中子粉末和单晶衍射实验,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磁结构。实验发现在该材料TN以下形成了具有传播波矢为k=(0 0 0)的A型反铁磁结构。Pr3+磁矩沿着晶体c轴排列,在4 K时有序磁序为1.694(3)μB,比自由Pr3+的有效磁矩3.58μB要小很多。该样品尺寸较大,可达1 cm×1 cm大小,且极易解理,这为未来制备器件研究系统中磁性、重费米子以及拓扑能带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机会。3.生长了高质量的Pt Bi2、Nb2n+1SinTe4n+2、Nb Ge1/3Te2、La Sb Te等具有层状结构的单晶材料,并对其结构和物性进行测量及研究。通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实验,证明了在P31m相的层状Pt Bi2单晶中存在巨大的各向异性的3D Rashba型自旋劈裂;证明了在弱拓扑绝缘体Nb Ge1/3Te2中存在沙漏型费米子;给出了La Sb Te中存在真实的拓扑节线费米子的实验证据。在这些材料中的实验发现,拓展了新型拓扑电子态的研究领域。本文中研究的层状材料具备天然的解理优势,同时存在磁性与拓扑能带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为研究奇特量子现象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拓扑电子器件的制备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朱美姝[2](2021)在《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苏联解体以来,西方世界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自认为赢得“冷战”,从此可以独霸世界,然而,也就是不到三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阔步前进,美国反而陷入了政治分裂和经济混乱,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问题日益凸显。笔者恰在特朗普执政四年期间的两年在美国从事田野调查工作,亲身体会到美国式民主制度日薄西山,以土地开拓为原动力的美式经济走向尽头,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矛盾空前尖锐。在此时刻,我们研究美国当年的西部边疆开拓个案,就会发现美国兴盛发展的历史时机和动力,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美国开疆拓土的资源枯竭,移民动力消退,最终会导致以个人主义和利润为核心的西方民主失去生产方式的支撑。这些历史经验和制度问题对世界各国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域外经验。笔者在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期间,十分有幸搜集到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家族的档案、日记和信件,通过对现今依然居住在俄勒冈大学所在地——尤金的里奇菲尔德家族后人的访谈,我发现这个家族史非常典型记录了从踏上这片新土地到美国独立、从西进运动到世界大战、从战后美国的崛起到今天的三个主要历史过程,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三支祖先,因为不同的原因踏上这片大陆,后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移民俄勒冈。真正的历史是无数个人的生命史,正是在所有人的具体行动中,逐渐产生了历史的必然性。家族史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从个人生命史的角度去观摩这场巨大的历史盛宴,而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独特性就在于他们自觉地保留并留传下来每一个时代主要家族成员的个体经历,通过采访、收集、记录这些个体经历,我们向中国读者展示出美国西部移民前后直到今天,这个移民家族在美国的生活:包括独立战争期间他们对旧世界的厌恶和对新世界的渴望,而他的后代,又站在另一个起点,视父辈建造的世界为反抗的对象。这一过程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第一章主要介绍我的田野对象,通过对俄勒冈尤金地区的了解,就能更准确地了解里奇菲尔德本人以及他的故事,了解这个家族在美国西部移民历史中的典型意义和特殊位置。第二章主要依照历史先后顺序,记录并探讨了里奇菲尔德家族最早移民美国的先祖,提出他们原来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特征对来到美国的影响。第三章主要展示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美国后,白人在开拓殖民地,掠夺印地安人土地方面的历史细节,这些田野材料再现了美国社会制度建立初始阶段土地问题和种族问题的关系。第四章展示了里奇菲尔德家族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经历的具体活动,这段历史的意义就在于经过美国独立战争,里奇菲尔德的先辈决定“西进”。第五章和第六章记录了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西部的具体过程,记录了当事人的后代如何看待父辈们历尽艰辛,逐步获得土地并赢得社会地位的过程。第七章是在通过以上田野调查和文献回顾后,我们深入研究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意义和问题,而这主要是通过对里奇菲尔德本人进行访谈研究来完成的。笔者经过连续两年对里奇菲尔德本人的访谈和连续三年对其家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完成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从这个家族史中可以看出,每一个成员既是参与者,又是敬畏的观众。如果童年和青春期的经历植根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那么每一代人的青春期矛盾既相似又不同,历史运动是每一代人的集体创造。对于失去自己土地、仪式和传统起源的移民国家来说,回溯家庭的历史具有文化认同的意义。1840年以后,有陆陆续续的东部和中部移民迁往俄勒冈州,他们起先是骑马和马车,然后通了铁路、水运。这中间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就包括里奇菲尔德的先辈们,这也是美国疆域一步一步西进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俄勒冈对于美国来说是西部边疆,具有外来文明和土着文明交界的边疆特征,西进过程也是美国人真正形成的过程,在对土地的掠夺中,诞生了美国式的民主社会。笔者观察美国西部边疆开拓史的主要视角是土地。从印第安人手中获得土地的不正义性,到为了独立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土地的正义性;大到争夺土地的战争,小到土地的投机与兼并,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土地发展的历史。土地不仅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矛盾的转移。当最后一块边疆被占据以后,土地开拓之路关闭了,国内的矛盾不能再依靠新的土地来转移。特朗普当选总统,反映了美国民主派和共和派前所未有的分歧,国内的宗教矛盾、移民矛盾、贫富差距、性别矛盾一并爆发,但问题的根本在于土地。美国土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商品,而不是“国有”或“集体所有”,美国移民开拓土地到哪里,那里就是美国的边界。来到新大陆的每一个人,都是从土地买卖开始的,他们跳过了旧大陆将土地和民族、土地和文化联系起来的阶段。因此,美国土地的问题深深隐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中。新教思想所蕴含的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美国土地价值观和企业家文化,认为土地真正唯一的价值,是可以买卖并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商品。土地成为投机的目标。当然,积累财富的道路之所以畅通无阻,是因为他们有一块富饶的大陆。但是,随着西部边疆开拓时代的结束,西部再也没有更多的自由土地,对自由土地的无止境追求导致资本和领土扩张,对自由经济的无止境追求产生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
马佳佳[3](2021)在《英语幽默汉译的效果再现 ——《1001愚蠢笑话大全》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报告以英国康斯特堡&罗宾逊出版社(Constable&Robinson Ltd)出版的短笑话合集《1001愚蠢笑话大全》(1001 Really Stupid Jokes)作为翻译文本。该作品出版于2013年,目前尚无中文译本。从源文本的发送者意图而言,是为了愉悦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翻译难点就是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幽默效果。原文中的幽默主要包括语言幽默和文化幽默。语言幽默是基于特定语言的语音特征、词法特征或句法特征构成的幽默;文化幽默与特定国家、民族和群体及其文化中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有关。因此,在语言层面上,幽默效果的再现从语音、词法和句法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而在文化层面上,幽默效果的再现主要从与人物事迹、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三方面相关的典故进行探讨。为了使幽默效果得以在译文中再现,译者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意译、改译等翻译方法,以及增译、减译等翻译技巧处理译文。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笔者对中英双语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提高了自身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幽默翻译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本翻译实践报告能够为其他译者翻译此类文本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续国强[4](2020)在《中国地鼠口腔黏膜癌发生发展相关microRNA的筛选鉴定与体外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中国地鼠口腔黏膜癌动物模型,根据WHO的分级标准将动物模型中口腔黏膜癌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正常阶段(normal stage),单纯增生阶段(simple hyperplasia stage),异常增生阶段(abnormal hyperplasia stage),鳞癌阶段(squamous cell and invasive carcinoma,cancer);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对中国地鼠口腔黏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测序并验证测序结果,构建各阶段microRNA(miRNA)表达谱,并预测其靶基因,进一步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功能分析,筛选出癌变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GO条目、信号通路及可能的生物标志物。此外,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进一步明确候选基因miRNA-181a-5p对人类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113和CAL-27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对其靶基因和下游相关互作基因进行验证。从非编码RNA层面和基因表达的角度深入探究口腔鳞状细胞癌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揭示候选miRNA在肿瘤细胞凋亡、周期、增殖、迁移及侵袭中所参与的信号通路,以期对临床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具有指导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化学药物诱导法建立实验动物模型。首先,利用涂抹法将DMBA(9,10-Dimethyl-1,2-Benzanthracene,二甲基苯并蒽)以每周三次的频率均匀涂抹于中国地鼠口腔颊囊黏膜来建立中国地鼠口腔颊囊黏膜鳞状细胞癌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然后,根据WHO的分级规则将其分为正常口腔黏膜、单纯增生、异常增生、鳞状细胞癌四个阶段。采用miRNA-seq技术构建中国地鼠口腔黏膜癌四个阶段的miRNA表达谱,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各组中差异表达miRNA,进行GO与KEGG功能分析,并利用qRT-PCR技术对部分差异miRNA进行验证。在体外实验中,利用瞬时转染技术构建miRNA-181a-5p过表达与敲低表达细胞模型,每种细胞系各分为五组:control(空白对照组)、mimics(模拟物组)、mimic NC(模拟物阴性对照组)、inhabitor(抑制物组)、inhabitor NC(抑制物阴性对照组)。使用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及基质胶侵袭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转染后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变化。随后,通过miRNA靶基因预测工具预测miRNA-181a-5p可能的靶基因,并使用qRT-PCR验证靶基因的表达。最后利用qRT-PCR技术对miR-181a-5p/TIMP 1轴抑制口腔癌细胞系生物学行为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成功构建中国地鼠口腔癌动物模型,病理检测结果显示:动物模型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形成过程,经历了由正常上皮、上皮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到鳞状细胞癌四个阶段。随后分别构建了各个阶段的miRNA差异表达谱,并对各组差异表达miRNA进行了深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在上皮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以及鳞状细胞癌阶段分别筛选出77、76、76个显着差异的miRNA;交互分析显示,在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以及鳞状细胞癌阶段中分别独有3、2、10个显着差异的miRNA。各阶段差异miRNA的功能分析显示:上皮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与鳞状细胞癌阶段分别有11、10、42个条目与生物过程相关,24、36、18个条目与细胞组分相关,42、43、48个条目与分子组分相关。此外,各阶段显着富集的KEGG条目分别为107、107、110条。交互分析显示:在单纯增生阶段分别只存在3条细胞组分,2条分子功能,3条KEGG信号通路,无单独的生物过程;异常增生阶段中只存在4条细胞组分,2条分子功能和2条KEGG信号通路,无单独的生物过程;在鳞状细胞癌阶段,仅存在29条显着富集的生物过程,6条分子功能,9条KEGG信号通路,而无单独的细胞组分。最后我们发现miR-181a-5p在各阶段中表达丰度较高,与此同时其表达量在口腔癌形成的各阶段依次降低,所以选择miR-181a-5p作为后续功能验证的重点。体外细胞实验显示,高表达miR-181a-5p后可显着抑制Tca-8113细胞和CAL-27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侵袭、迁移与周期,而对细胞凋亡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然而,当抑制miR-181a-5p表达后呈现出与其高表达截然相反的结果。靶基因预测软件显示TIMP1为miR-181a-5p的潜在靶标之一,在后续的验证实验中发现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miR-181a-5p模拟物组中,E-cadherin和Bax过度表达,而TIMP 1、MMP2、MMP9、Vimentin、Ki67、BCL2、cyclin D1、CDK6以及E2F1均表达下调。但在miR-181a-5p抑制剂组中,所有基因均呈完全相反的表达趋势。推测miR-181a-5p/TIMP 1轴可能通过影响增殖、迁移侵袭以及周期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口腔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结论:本研究利用涂抹法成功构建了正常上皮、上皮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鳞状细胞癌四个阶段的中国地鼠口腔颊囊黏膜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并首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阶段动物模型进行了测序和全面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并筛选鉴定出在中国地鼠口腔黏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差异miRNA、关键GO条目及关键KEGG信号通路。体外细胞实验发现miR-181a-5p/TIMP 1轴可能是miR-181a-5p抑制口腔癌发生发展的重要信号通路,同时miR-181a-5p可能通过miR-181a-5p/BCL2/Bax信号转导轴来调控口腔癌细胞的凋亡。
易紫薇[5](2020)在《当代集体主义文化符号在成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集体主义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随着团体意识回归,集体主义作为中国独特的精神文化其符号标识逐渐流行。中国正处于工业科技不断发展的新阶段,国产品牌纷纷完成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国人的自信心理逐步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文化的力量。在服装市场多元化、国际化的今天,服装所呈现的文化内涵愈加重要。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中国特色文化符号中寻求创作灵感,中国文化符号里最具号召力量的集体主义元素开始频繁运用到中国服装品牌的成衣设计之中。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现状,研究的内容与意义等,并对课题涉及的概念进行了简要阐述。第二章分析了当代集体主义文化符号的发展脉络及对现代服装的影响。第三章举例论证了当代集体主义文化符号在成衣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对其在设计要素里的应用特征进行了梳理与总结。第四章以中国李宁品牌对集体主义文化符号的实际应用为案例,从造型、色彩、图案等方面研究当代集体主义文化符号的应用方法。第五章将当代集体主义文化符号运用于个人成衣设计实践中,进一步例证集体主义文化符号的应用方法。第六章将前面章节的论述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本文的结论。课题通过探究“国潮崛起”、“文化自信”等社会现象背后人们对于集体主义文化的关注心理,针对当前集体主义文化在服装设计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状态,探讨集体主义文化符号融入成衣设计中的策略与方法。将集体主义文化符号的特征整合归纳成设计元素并实际应用于设计实践之中,探析集体主义文化符号应用于现代成衣设计中的独特意义,为中国服装品牌成衣产品开发提供更多的设计方向,也为集体主义精神文化在当代以及未来的发展传承提供路径与借鉴意义。
刘秀珍[6](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夏学岩[7](2019)在《远藤周作“轻小说”的伦理学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远藤周作是日本“基督教文学的先驱”,也是战后“第三新人”派的代表作家。远藤周作于20世纪50年代登上日本文坛,创作了大量深入人心的作品,是一位深受日本国民喜爱、且享誉世界的文豪。远藤周作在年少时受过洗礼,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年轻时曾留学法国,专攻法国天主教文学,其文学创作亦始终聚焦于其自身的宗教信仰与日本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其中,小说作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内容沉重且主题严肃的纯文学作品,一是诙谐幽默且通俗易懂的大众小说。本论文择取远藤周作大众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一部作品为研究对象,以伦理学为基础,结合心理学的理论,采用比较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等方法,结合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人生经历,探讨远藤周作作品中对“善”与“恶”的思考。本论文共由六章构成,包括绪论、正文五章及结论。绪论主要阐明选题意义、梳理中日两国的远藤周作文学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并介绍了伦理学中的“善”与“恶”。第一章介绍了日本战后大众文学的发展与远藤周作的文学创作,引出远藤周作研究者武田友寿提出的“轻小说”的概念,并指出该论文对远藤周作文学的选取标准。第二章由三节组成,分析了远藤周作的《傻瓜》、《丝瓜君》、《女人的一生》、《我·抛弃的·女人》、《沙城》五部连载在报纸或杂志上的小说,从伦理学中“善”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探讨了远藤周作“轻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对“善”的永恒追求。第三章也是由三节构成,首先分析了远藤周作不同时期作品中“恶”的不同表现,接下来以《悲伤的歌》、《小丑之歌》、《一·二·三》、《呼唤黑暗之声》、《恶灵》五部作品为研究对象,依次分析了作品中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假恶丑”的行为,提出远藤周作通过作品对“恶”的深层剖析。第四章依次分析了《悲伤的歌》中主人公的道德自救和《白昼的恶魔》中女医生的人格障碍,探讨了远藤周作文学中善恶转化的辩证性。第五章分别从远藤周作的基督教信仰、对战争的反思、莫里亚克对远藤周作的影响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远藤周作文学中的“善”与“恶”的本质。正是由于自幼对基督教的信仰,促使远藤周作始终把追求“爱”与“善”放在创作中最重要的位置。作为经历过战争的一代,远藤周作深受战争之苦,其对战争的态度也反映了他“趋善避恶”的愿望。另外,由于对莫里亚克文学的研究,以及对荣格心理学的接触,远藤周作在创作后期开始转而研究人内心的深层意识。小结部分主要在归纳论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远藤周作文学的主题及特点进行总结。
刘梦[8](2019)在《土家族故事家刘为芬研究》文中指出刘为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镇湾故事”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的童年在病痛中度过,中年与死神擦肩,晚年又痛失爱子,非遗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她的命运。她以丰富的故事储备、全面的故事类型、积极的传承实践为都镇湾故事的当代传承与保护做出重大贡献。她的人生经历与价值观深刻影响了她的故事传承,故事也反过来哺育了她的生命。本文以田野调查和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刘为芬的生活史和故事传承展开调查研究,以期发现故事家的人生经历与故事传承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第一部分,主要从十五溪村的生活图景和非遗的制度背景两个方面对刘为芬故事的传承背景进行概述。十五溪村是刘为芬的出生地和成长地,在生产生活和社会风俗方面保留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并由此形成了深厚的故事讲述传统。“都镇湾故事”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确立为当地故事传承带来深刻影响。第二部分,主要从刘为芬的家庭环境、青少年时期、中年时期、晚年时期对刘为芬的生活史进行梳理,通过审视她在人生重大事件中的应对策略,探寻她的心灵成长史和精神世界的养成。第三部分,主要从刘为芬的故事来源、传承动力、讲述风格着手,对刘为芬的故事传承特点展开研究,它们从整体上呈现出故事家的面貌,体现出刘为芬对于故事充满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传承。第四部分,以刘为芬讲述的德育故事、笑话、巧女故事为对象,对刘为芬在特定价值观和人生观下形成的代表性故事类型进行文本分析,发现故事家的价值观、人生观与所讲述的故事之间相互渗透和叠印的关系。特殊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铸造了刘为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们在故事来源、传承动力、讲述风格等方面影响了她的故事传承,反过来她又通过故事主题的选择和故事人物的塑造,虔诚地宣道着她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对故事家刘为芬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民间叙事文学中对“人”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为当代民间故事的传承实践提供借鉴。
王静[9](2018)在《论王小波小说的游戏性》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试图以西方游戏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作为背景来研究王小波的小说创作,探究“游戏性”在小说文本层面上的表现形式,并进一步挖掘“游戏性”特质所折射出的精神诉求。作者是以游戏之笔超越历史现实的沉重,在戏谑的言说中解构权威、反抗奴役、追求自由。笔者梳理了“游戏说”的源流并阐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而“游戏性”这一概念便寓于其中,本文所提出的“游戏性”是笔者基对西方游戏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和王小波小说文本特征的理解所提出的一种兼具诙谐性与严肃性的艺术审美:创作主体以飞扬的艺术想象力打破固有的文本范式与规则,最大程度地建构起自由开放的文本结构,以轻盈、有趣、智慧的方式达到一种叙述自由与精神自由。王小波大胆智趣的艺术想象力始终贯穿于他的文学创作,如早期作品中人物的异化与变形,在王小波的笔下,人的异化与变形往往是由于环境的压迫造成的,这也是人对沉重而荒诞的现实的反抗。此外,他笔下的“王二”们为了跳脱无趣生活而专注于发明新奇的器物,这些新奇的器物为主人公们逃离无趣的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由此他们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王小波善于运用富于智慧思辨的数学用语和逻辑推演来表达对荒诞现实的理性反抗和对智慧、趣味的执着追寻。王小波非常重视小说的叙事结构,他的大部分创作颠覆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而采用多重时空的交错并置、环往复的叙述以及多元化的叙述视角来建构文本。王小波对小说的形式进行了深远的探索,其笔下的小说也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开放性的游戏性特征,显得摇曳多姿、妙趣横生,使读者在获得了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之余,也能跟随着叙述者在广阔的小说世界里游走,从而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刻地看到历史的荒诞性和滑稽性。此外,王小波的小说突破了现有的语法规范,将不同时空里的语言进行拆解和重组,如中英文的混用、古今词汇的粘合、文白夹杂等,通过语言的拼贴游戏,王小波得以在现实与想象的世界之间自由游走。与此同时,他的小说语言打破了雅与俗的界限,旨在消解和反抗主流、正统、权威,追求自由而平等的精神。王小波的小说可以说是语言的一场狂欢与游戏,其中深藏着严肃的内涵,他的小说语言是诙谐幽默的,同时又不失智性思考,在戏谑的言说中消解了历史现实的沉重。王小波的小说文本具有“游戏性”的表征,但是“游戏性”作为一种叙述策略是有其自觉的精神指向的。王小波是要通过“游戏性”来解构崇高、正统、权威,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
胡彦青[10](2018)在《我国近代军服与军服业的变迁》文中认为本文立足于近代中国战争频繁、政权更迭以及经济、文化、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的历史背景,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对近代军服和军服业展开研究。本文梳理与分析了近代陆军、海军、空军的军服形制、标识体系、色彩与面料,梳理与研究了近代陆军、海军、空军的军服的演变脉络,分析与研究了近代军服的功能、结构、号型体系与制作工艺。同时结合近代史上西风东渐的历史潮流,将近代中国军服与部分外军军服作了比较研究,对其中的交流与借鉴部分进行了重点讨论。本文以商办军服业与官办军服业两条线索对军服业(即被服业)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总结。分析了近代中国被服业的生产规模、资金规模、分布区域,同时对官办被服业随作战区域的转移而迁移,对民办被服业生产规模小,主要分布于城市商业区等特征进行了研究与总结。同时也分析了被服业从“无”到“有”,从“官督民营”、“官商合办”到“官商并举”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本文对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军服形制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我军重大发展历史阶段的军服形制与供给情况,尤其是对我军的后勤被服状况进行了重点研究,得出了我军依靠发展经济建设、兴建被服厂、打土豪、缴敌军以及来自人民群众的支持,从而取得最终胜利的结论。
二、幽默·大口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幽默·大口袋(论文提纲范文)
(1)HoSbTe和PrPd0.82Bi2拓扑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拓扑绝缘体 |
1.1.1 量子霍尔效应 |
1.1.2 三维拓扑绝缘体 |
1.2 拓扑半金属 |
1.2.1 狄拉克半金属 |
1.2.2 外尔半金属 |
1.2.3 三重简并费米子 |
1.2.4 其他种类拓扑材料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单晶制备方法 |
2.1.1 高温助熔剂法 |
2.1.2 化学气相传输法 |
2.1.3 单晶生长所需设备 |
2.2 单晶结构和成分表征 |
2.2.1 X射线衍射仪 |
2.2.2 四圆单晶衍射仪 |
2.2.3 X射线能谱仪 |
2.3 物理性质测试方法 |
2.3.1 磁性测量系统 |
2.3.2 综合物性测量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弱拓扑绝缘体HoSbTe物性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单晶制备及测试方法 |
3.3 HoSbTe的结构及物性分析 |
3.3.1 成分和结构分析 |
3.3.2 物性分析 |
3.4 能带计算及测量 |
3.4.1 能带计算 |
3.4.2 ARPES实验测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层状反铁磁体PrPd_(0.82)Bi_2的物理性质和磁结构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单晶制备及测试方法 |
4.3 PrPd_(0.82)Bi_2的结构和物性分析 |
4.3.1 晶体结构与成分表征 |
4.3.2 磁性表征 |
4.3.3 比热测量 |
4.3.4 电阻测量 |
4.3.5 中子散射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其他拓扑材料的单晶生长及物性研究 |
5.1 PtBi_2的单晶生长及物性分析 |
5.1.1 背景介绍 |
5.1.2 单晶生长及结构表征 |
5.1.3 电子能带结构测量 |
5.1.4 STM/S研究 |
5.2 NbSi_xTe_2和NbGe_(1/3)Te_2的单晶生长及物性分析 |
5.2.1 研究背景 |
5.2.2 Nb_(2n+1)Si_nTe_(4n+2)的单晶生长及STM研究 |
5.2.3 Nb_3Ge Te_6的单晶生长及ARPES研究 |
5.3 LaSbTe的单晶生长及电子能带研究 |
5.4 其他材料的单晶生长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选题特点、难点和问题 |
一、特点:海外边疆移民研究 |
二、难点:当事人访谈、文献收集和求证 |
三、问题:如何看待美国的土地?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资料简介 |
一、国内研究简介 |
二、国外研究简介 |
第四节 海外田野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
一、口述史的方法 |
二、历史文献方法 |
三、民族学田野调查法 |
第五节 逻辑框架 |
第一章 从认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开始 |
第一节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
一、缘起 |
二、美国新教文明的危机 |
三、三位一体与四位一体的关系 |
第二节 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
一、他的童年 |
二、他的家庭 |
第三节 从里奇菲尔德家看美国边疆移民的家庭教养模式 |
一、严厉的母亲 |
二、友好的父亲 |
第二章 追寻新的土地: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 |
第一节 格里芬号的到来 |
一、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成员踏上美洲大陆的背景 |
二、教派分歧与家族起源 |
三、荣誉炮兵团的建立和劳伦斯·里奇菲尔德 |
第二节 “神圣共同体”及其经济生产方式 |
一、斯基尤特:最早的落脚地 |
二、巴恩斯特布尔:早期殖民地的开发 |
三、早期移民的主要生产活动 |
第三节 便宜的土地 |
一、从印第安人手里购买土地 |
二、成为年轻的土地所有者 |
三、新的阶级分化和新教主义的削弱 |
第三章 白人的殖民开拓:移民后的里奇菲尔德家族 |
第一节 贪婪的土地掠夺 |
一、边疆线第一次推进的背景 |
二、向西部拓殖 |
三、富饶与浪费 |
第二节 美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 |
一、美国大革命前的社会分工和英国重商主义的失败 |
二、掠夺土地与操控民主 |
第三节 最自由的民族最革命 |
一、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影响下的生活记录 |
二、美国发生独立战争的因素 |
第四章 里奇菲尔德先辈经历的独立战争 |
第一节 战争是令人痛苦的:里奇菲尔德的战争日记 |
一、经历战争打响和动乱 |
二、经历恐怖的战争场面和战时生活 |
三、士气大增 |
第二节 法国军队的到来与参战记录 |
一、法国军队的规模 |
二、法国军队的行军路线 |
三、九月——法国军队参战 |
第三节 约翰·麦吉尔弗拉与里奇菲尔德家族的人生交错 |
第五章 危险的旅途:里奇菲尔德家族的幸运之神 |
第一节 俄勒冈的第一批来客 |
一、穿越大平原 |
二、莱伯太太和印第安人的“切手事件” |
第二节 幸运之神 |
一、永远不要走捷径 |
二、阿普尔盖特小道 |
第六章 最后的边疆:里奇菲尔德家族定居俄勒冈 |
第一节 西进运动中的土地政策 |
一、运河与铁路的发展和家族的西迁 |
二、在南达科塔州的宅地 |
三、土地、自由和资本 |
第二节 在俄勒冈州的命运交汇 |
一、乔治·里奇菲尔德和亚查茨印第安人保留地 |
二、威拉米特河谷的繁荣和里奇菲尔德爷爷的铁路爱情 |
三、里奇菲尔德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和美国社会家庭结构 |
第七章 额外的问题——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惑与解 |
第一节 里奇菲尔德的家族精神 |
一、国际互助——多元与包容 |
二、崇尚和平——理查德·里奇菲尔德对越战的态度 |
三、一个家族的内生动力 |
第二节 中美建交后里奇菲尔德对中国的访问 |
一、从尼克松到里根——共和党执政理念的转向 |
二、中美建交之旅与理查德的困惑 |
结语 |
一、问题的症结——对自由的追求退化成了自由经济的倡导 |
二、把根扎进土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英语幽默汉译的效果再现 ——《1001愚蠢笑话大全》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任务描述 |
1.1 任务简介 |
1.2 文本分析 |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
第2章 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文本的选择 |
2.1.2 翻译辅助工具的准备 |
2.2 翻译计划 |
2.3 翻译过程 |
2.4 译后事项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语言层面幽默的翻译 |
3.1.1 语音幽默 |
3.1.2 语义幽默 |
3.1.3 句法幽默 |
3.2 文化层面幽默的翻译 |
3.2.1 与人物事迹相关的幽默典故 |
3.2.2 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幽默典故 |
3.2.3 与影视作品相关的幽默典故 |
第4章 实践总结 |
4.1 翻译心得体会 |
4.2 翻译的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原文与译文 |
致谢 |
(4)中国地鼠口腔黏膜癌发生发展相关microRNA的筛选鉴定与体外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国地鼠口腔黏膜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肉眼观察 |
2.2 HE病理鉴定 |
2.3 透射电镜超微观结构观察 |
2.4 AFP、TNF-ɑ、SCC-Ag的血清含量检测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口腔黏膜癌病变各阶段差异表达miRNA表达谱的构建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准备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组织RNA样本的质控 |
2.2 测序数据过滤及质控 |
2.3 差异表达miRNA的鉴定 |
2.4 差异miRNA靶基因的预测与筛选 |
2.5 GO富集分析 |
2.6 KEGG富集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候选基因在各阶段口腔黏膜癌组织中的q RT-PCR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准备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miR-181a-5p对人类口腔鳞癌细胞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细胞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qRT-PCR验证转染效率 |
2.2 最佳转染条件的探究 |
2.3 miR-181a-5p表达的改变调节OSCC细胞增殖 |
2.4 miR-181a-5p对 OSCC细胞系平板克隆的影响 |
2.5 miR-181a-5p对 OSCC细胞系周期的影响 |
2.6 miR-181a-5p对 OSCC细胞系凋亡的影响 |
2.7 miR-181a-5p对 OSCC细胞系侵袭的影响 |
2.8 miR-181a-5p对 OSCC细胞系迁移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五部分 miR-181a-5p靶向调控TIMP1 影响人类口腔鳞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细胞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miR-181a-5p靶基因的预测 |
2.2 靶基因的互作与预后分析 |
2.3 各处理组细胞中靶基因及其互作基因的表达验证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当代集体主义文化符号在成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与方法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概念的界定 |
2 当代集体主义文化符号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对服装的影响 |
2.1 中国当代集体主义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
2.2 中国当代集体主义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2.3 当代集体主义文化符号的发展历程 |
2.3.1 带有明确集体主义文化色彩符号的产生 |
2.3.2 集体主义文化符号的多元涌现 |
2.3.3 新时代集体主义文化符号的发展现状 |
2.4 当代集体主义文化元素对服装的影响 |
2.4.1 制服热的时代——绝对服从集体主义 |
2.4.2 文化衫的风靡——双向互动集体主义 |
2.4.3 国潮崛起——以人为本集体主义 |
2.5 本章小结 |
3 当代集体主义文化符号在成衣设计中的表现形式与应用 |
3.1 服装款式与面料中的集体主义文化符号 |
3.2 服装色彩中的集体主义文化符号 |
3.3 服装图案中的集体主义文化符号 |
3.4 服装配件中的集体主义文化符号 |
4 以李宁品牌为例研究集体主义文化符号的应用方法 |
4.1 李宁品牌成功转型下的集体精神与国潮现象 |
4.2 基于李宁品牌视域下探析当代集体主义文化符号应用方法 |
4.2.1 符号在主题中的运用 |
4.2.2 符号在色彩中的运用 |
4.2.3 符号在款式中的运用 |
4.2.4 符号在图案中的运用 |
4.2.5 符号在营销策略中的运用 |
4.3 李宁爆红视域下集体主义文化符号的应用价值与反思 |
4.3.1 应用价值 |
4.3.2 应用反思 |
5 当代集体主义文化符号在成衣设计中的实践 |
5.1 集体主义文化符号的成衣设计应用实践 |
5.1.1 设计主题解析 |
5.1.2 款式廓形与色彩设计 |
5.1.3 图案与工艺细节设计 |
5.1.4 设计效果图与款式图 |
5.1.5 成衣制作与展示 |
5.2 集体主义文化符号的图案再创作设计实践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关于当代集体主义文化符号的调查问卷 |
附录Ⅱ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
致谢 |
(6)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7)远藤周作“轻小说”的伦理学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伦理学中对善与恶的诠释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战后日本大众文学的发展与远藤周作的文学创作 |
第一节 大众文学的发展与“轻小说”的选取标准 |
一、日本大众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
二、纯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 |
三、远藤周作的“大众文学”与“轻小说” |
第二节 远藤周作及其文学创作 |
一、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
二、大学时代和法国留学时期的文学活动 |
三、文学生涯 |
第二章 对“善”的永恒追求 |
第一节 作品中“真”:“善”的自然属性 |
一、《傻瓜》中“加斯顿”的“完全利他” |
二、《丝瓜君》中“丰臣鲋吉”的“不经世故” |
第二节 个体道德的完善:“爱”与“善” |
一、《女人的一生》中主人公的“自我牺牲” |
二、《我·抛弃的·女人》中“密”的“个人圣化” |
第三节 《沙城》中对“真善美”的追求 |
第三章 对“恶”的深层剖析 |
第一节 不同时期作品中的“恶”的表现 |
第二节 对“伪善”的批判 |
一、《悲伤的歌》中“矢野”的道貌岸然 |
二、《小丑之歌》中“胜吕”对爱情的亵渎 |
三、《一·二·三》中“佐川”的表里不一 |
第三节 对“恶”与“丑”的揭露 |
一、《呼唤黑暗之声》中“罗承元”陷入深渊的“复仇” |
二、《恶灵》中“南条英子”的双重性格 |
第四章 “善”与“恶”转化的辩证性 |
第一节 关于“善”与“恶”的转化 |
第二节 《悲伤的歌》中“胜吕”的道德自救 |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
二、胜吕的为“善”致“恶” |
第三节 《白昼的恶魔》中“大河内”的人格障碍 |
一、创作背景及作品主题 |
二、大河内的人格障碍 |
第五章 远藤周作伦理思想的成因及其评价 |
第一节 基督教信仰 |
第二节 远藤周作与莫里亚克 |
第三节 对战争的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土家族故事家刘为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刘为芬故事的传承背景 |
第一节 十五溪村的生活图景 |
一、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 |
二、人生礼俗与节日生活 |
三、村落的故事讲述传统 |
第二节 非遗保护的制度背景 |
一、非遗项目的确立 |
二、十五溪故事家群 |
三、传承人的身份压力 |
第二章 刘为芬的生活史 |
第一节 家庭环境 |
一、亲缘谱系 |
二、父母影响 |
第二节 青少年时期:成长的苦乐 |
一、病痛考验 |
二、幸福婚姻 |
第三节 中年时期:生活的重击 |
一、蒙受冤屈 |
二、对抗死神 |
第四节 晚年时期: 非遗的机遇 |
一、非遗带来的人生转折 |
二、积极的故事传承实践 |
第三章 刘为芬的故事传承与讲述风格 |
第一节 刘为芬的故事来源 |
一、传统故事来源 |
二、书面故事的收集 |
三、作家式故事编创 |
第二节 刘为芬的故事传承动力 |
一、内部动力:对故事治愈功能的需要 |
二、外部动力:非遗传承人的职责要求 |
第三节 刘为芬的讲述风格 |
一、角色扮演式讲述 |
二、叙议结合式讲述 |
第四章 刘为芬故事的代表类型及其价值观 |
第一节 传统道德观下的德育故事 |
一、春风化雨的品格塑造 |
二、造命者的宣道:《婚姻命中注定》《还来生账》 |
第二节 旷达生死观下的民间笑话 |
一、娱人娱己的故事理念 |
二、掰人者的巧智:《牛屁股用纸糊着》《闹房》 |
第三节 自尊自强人生观下的巧女故事 |
一、勤劳智慧的女性群像 |
二、巧媳妇的智勇:《公公告媳妇的状》《公公想媳妇》 |
结语 |
附录 |
一、刘为芬故事类型表 |
二、刘为芬故事选录 |
三、刘为芬故事目录 |
四、刘为芬年谱 |
五、刘为芬访谈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论王小波小说的游戏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游戏性”概念溯源 |
(二) 问题的提出:王小波小说的“游戏性” |
(三)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想入非非”:大胆智趣的想象力 |
(一) 沉闷世界里的异化与变形 |
(二) 跳脱无趣的创造与发明 |
(三) 智慧思辨的数学用语和逻辑推演 |
二、颠覆常规:无拘无束的叙述游戏 |
(一) 多重时空的交错并置 |
(二) 回环往复的重复叙述 |
(三) 多元化的叙述视角 |
三、举重若轻:幽默新奇的语言实验 |
(一) 妙趣横生的语言拼贴 |
(二) 自由不羁的语言狂欢 |
(三) 诙谐幽默的语言修辞 |
结语 王小波小说“游戏性”的精神指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我国近代军服与军服业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近代陆军服制沿革 |
2.1 晚清时期陆军军服的沿革 |
2.1.1 中式向西式的过渡 |
2.1.2 近代军服的起点 |
2.1.3 禁卫军服制——军服的完全革新 |
2.2 北洋政府时期陆军军服演变 |
2.2.1 袁世凯执政时期 |
2.2.2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1916年—1928年) |
2.2.3 北洋军阀时期军服的评价与分析 |
2.3 国民政府初期陆军军服演变 |
2.3.1 黄埔军校 |
2.3.2 国民政府1926年军服 |
2.3.3 1929 年军服改革 |
2.4 国民政府中后期军服 |
2.4.1 1936 年陆军军服 |
2.4.2 1940 年陆军军服 |
2.5 国民兵团和女子服装 |
2.5.1 国民兵团 |
2.5.2 女子军服 |
2.6 小结 |
2.6.1 形制特征 |
2.6.2 发展脉络 |
2.7 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
2.7.1 中国工农红军 |
2.7.2 国共第二次合作 |
2.7.3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 |
2.7.4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海军服制沿革 |
3.1 晚清时期海军服制沿革 |
3.1.1 新建海军 |
3.1.2 清末重建海军 |
3.2 北洋政府时期海军服制 |
3.2.1 北洋政府初定海军服制 |
3.2.2 北洋政府修订海军服制 |
3.3 国民政府时期海军服制 |
3.3.1 海军官佐服制 |
3.3.2 海军士兵、学生服装 |
3.4 小结 |
3.4.1 主要品种的沿革 |
3.4.2 发展脉络 |
3.4.3 功能与特征 |
第四章 近代空军服制沿革 |
4.1 空军始创与其服制 |
4.1.1 空军始创 |
4.1.2 空军服制 |
4.2 国民政府时期空军服制发展 |
4.2.1 国民政府初期空军服制 |
4.2.2 1942 年空军服制 |
4.2.3 1943 年空军服制 |
4.3 小结 |
4.3.1 主要品种的沿革 |
4.3.2 发展脉络 |
4.3.3 功能与特征 |
第五章 军服结构与制作 |
5.1 军服结构分析 |
5.1.1 军帽号型与结构分析 |
5.1.2 军衣成品规格与结构分析 |
5.1.3 军裤成品规格与结构分析 |
5.1.4 军服结构的近代化 |
5.2 军服制作 |
5.2.1 军帽制作 |
5.2.2 军衣制作 |
5.2.3 军裤制作 |
第六章 被服业 |
6.1 近代军服业的源起 |
6.2 北洋政府时期 |
6.2.1 1919 年京汉绥合办被服厂 |
6.2.2 1924 年交通部试办被服厂 |
6.3 国民政府时期被服业 |
6.3.1 国民政府时期民营被服业发展状况 |
6.3.2 国民政府时期官办被服业概况 |
6.3.3 军装承制方式 |
6.3.4 其他 |
6.4 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后勤与供应 |
6.4.1 兴办被服厂 |
6.4.2 根据地经济建设 |
6.4.3 打土豪、缴敌军 |
6.4.4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6.5 国民政府时期被服品的给予、保管、损失、赔偿规则 |
6.5.1 被服品给予 |
6.5.2 被服品保管、损失、赔偿 |
6.6 评价与分析 |
6.6.1 发展脉络 |
6.6.2 发展特征 |
6.6.3 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幽默·大口袋(论文参考文献)
- [1]HoSbTe和PrPd0.82Bi2拓扑物性研究[D]. 杨萌.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1(02)
- [2]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D]. 朱美姝.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0)
- [3]英语幽默汉译的效果再现 ——《1001愚蠢笑话大全》翻译实践报告[D]. 马佳佳.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4]中国地鼠口腔黏膜癌发生发展相关microRNA的筛选鉴定与体外功能分析[D]. 续国强.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5]当代集体主义文化符号在成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易紫薇.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1)
- [6]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7]远藤周作“轻小说”的伦理学阐释[D]. 夏学岩. 吉林大学, 2019(10)
- [8]土家族故事家刘为芬研究[D]. 刘梦.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论王小波小说的游戏性[D]. 王静.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10]我国近代军服与军服业的变迁[D]. 胡彦青. 江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