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电疗与电脑控制间歇牵引

颈椎病电疗与电脑控制间歇牵引

一、电疗并电脑控制间歇式牵引治疗颈椎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洁[1](2021)在《颈椎五步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颈椎五步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保守治疗患者的临床观察,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CSR保守治疗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联合颈椎五步操。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出院、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2个月、出院后3个月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并在出院时进行颈椎关节活动度的比较及临床疗效评定,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纳入的90例患者中,试验组手术脱落1例,失访2例;对照组手术脱落1例,失访3例,共完成83例。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住院天数、理疗项目、职业、NDI评分、VAS评分、颈椎关节活动度、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ND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入院时NDI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2个月、3个月N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入院时VAS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2个月、3个月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颈椎关节活动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前倾、后伸、左倾、右倾、左旋、右旋的活动范围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组间各方位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出院时,组间各方位活动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入院时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有效率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7%。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五步操能够缓解CSR患者颈痛和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及颈椎关节活动度,同时有助于提高CSR患者临床疗效。本次研究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颈椎五步操安全性高,可推广应用。

王玮琳[2](2020)在《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术门轴侧植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比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术患者术中门轴侧是否植骨、术后颈部是否早期活动,分析术后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前瞻性选取河大一附院骨科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因颈椎管狭窄症需要手术的患者90例,将患者分为三组,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均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其中A组患者30例,术中门轴侧不植骨,设为对照组;B组患者32例,术中门轴侧植骨,设为植骨组;C组患者28例,术中门轴侧植骨,术后在其他部位规范锻炼的基础上,从第3天开始,行轻微的颈部活动,每天2次,每次不超过15分钟,先从颈前部肌肉等长收缩开始,术后7天开始颈后肌群等长收缩,2周后颈部肌肉行等张活动,幅度由小变大,活动要循序渐进,活动结束后颈托固定。C组设为早期活动组。A、B两组术后在其他部位规范锻炼的基础上,颈部活动从第6周开始,活动方法同C组。B、C两组门轴侧植骨材料均为自体骨,为术中咬除的部分棘突,提前用咬骨钳咬碎、细化处理成微小碎骨块后再植入门轴侧。三组患者在肌肉等长锻炼和不锻炼时,颈托要妥善固定。所有患者从入院至出院由同一治疗组对其治疗,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所有随访资料也由同一人记录。记录并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围术期基本资料,术前、术后1年JOA评分,术前、术后3月、术后1年VAS疼痛评分,术后颈椎失稳发生率,术后颈椎总活动度丢失角度(°),术后3个月、6月椎体融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以上计算和记录的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通过t检验、x2检验与方差分析,探讨门轴侧植骨、早期活动这两个指标对颈椎术后疗效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基本资料、围术期资料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上资料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2.(1)三组患者术前JOA评分与术后1年JOA评分的对比,结果均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论是否植骨、颈部是否早期活动,通过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均能够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2)三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月、1年VAS评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论是否植骨、是否早期活动,通过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均能有效减轻疼痛症状。3.A组(对照组)与B组(植骨组)患者进行比较,(1)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门轴侧植骨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优于不植骨组。(2)术后3个月、1年VAS评分对比,结果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1年门轴侧植骨组术后疼痛的减轻优于对照组。(3)术后稳定性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术后颈椎稳定性方面,植骨组优于对照组。(4)对比术后3个月、6个月颈椎融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门轴侧植骨组优于对照组。(5)术后颈椎总活动度丢失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植骨与否对患者颈椎活动度无影响。(6)术后发生轴性症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植骨组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较对照组少。(7)术后神经根麻痹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植骨与否对术后神经根麻痹的产生没有影响。4.B组(植骨组)与C组(早期活动组)患者进行比较,(1)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部早期轻微活动对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没有影响。(2)术后3个月VAS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活动能够有效地减少软组织粘连,减轻颈椎术后疼痛;术后1年VAS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1年待植骨融合后,患者术后疼痛的减轻没有差异。(3)术后稳定性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活动对术后稳定性没有影响。(4)术后3个月、6个月颈椎融合率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颈部轻微活动对颈椎融合率无影响。(5)术后颈椎总活动度丢失角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早期活动,颈椎活动度丢失角度较少,对术后活动度影响较小。(6)轴性症状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活动对术后轴性症状发生没有影响。结论: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门轴侧植骨能够较好地维持颈椎后柱的稳定性,改善神经功能,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门轴侧植骨术后颈部早期活动,具有减轻术后早期疼痛,减少颈椎活动度丢失的优点,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何宏志[3](2020)在《循督脉烫熨疗法在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循督脉烫熨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颈椎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壮医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62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干预组和对照组均有一例患者因自身原因中途脱落,其余患者均按要求完成资料收集,干预组30例,对照组30例。护理常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烫熨疗法干预,干预组患者采取循督脉烫熨疗法干预,干预使用的烫疗包均来自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壮医科门诊。烫疗频率均一天一次,一次20分钟,6天为一疗程,共两个疗程。收集各项观察指标数据,评价两组患者Mc Gill疼痛问卷简表(SF-MPQ):(1)疼痛分级指数的评定(pain rating index,PRI)(2)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3)现有疼痛强度评定(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调查问卷(NDI)、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田中晋久)的改善情况。结果:(1)干预前,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在颈椎功能障碍量表得分、Mc Gill量表中VAS、PPI、PRI各维度得分和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田中晋久)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循督脉烫熨疗法干预2个疗程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量表得分和Mc Gill量表中VAS、PPI、PRI各维度得分降低,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田中晋久)得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循督脉烫熨疗法干预2个疗程后,干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颈椎功能障碍量表得分、Mc Gill量表中VAS、PPI、PRI各维度得分和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田中晋久)得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内比较结果显示颈椎功能障碍量表得分、Mc Gill量表中VAS、PPI、PRI各维度得分和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田中晋久)得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循督脉烫熨疗法能降低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患者的MCGill量表中VAS、PPI、PRI各维度得分和提升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田中晋久版)得分,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排除时间影响因素后,循督脉烫熨疗法的干预效果优于传统烫熨疗法。(2)循督脉烫熨疗法能降低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患者的NDI量表得分,有效改善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循督脉烫熨疗法的干预对改善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程度作用更明显。

罗如珊(YUSOH RIFHAN)[4](2020)在《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颈椎病包括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这六种类型,以临床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因是在颈椎间盘、韧带钙化、骨质增生等退变的基础上,受外力、寒凉、劳累的因素的影响,产生颈部酸胀、疼痛,甚至头晕、头痛、手麻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古往今来,大量的医家及科研工作者对此病的病因病理、药物治疗、微创术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提高了生活品质。本研究通过分析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椎病72例颈椎病患者资料,总结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颈椎患者72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6例,脊髓型颈椎病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12例,混合型颈椎病36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40例;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55.9±10.8)岁;病程12个月9年,平均病程(21.0±10.3)个月。采用三次针刀整体松解术(包括“T”字型、“川”字型、“八”字型)治疗,针刀治疗前、针刀治疗结束后通过分析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曲度指数(CCI)评价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总体疗效。结果:1患者针刀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治疗后(14.85±1.01)分明显小于治疗前(34.45±3.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针刀治疗前、后CCI评分比较显示,(17.85±4.28)%明显大于治疗前(10.82±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次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颈椎病,治疗后观察疗效总有效率88.9%,而随着时间延长,其总体疗效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理论”指导下的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颈椎病患者疗效肯定,可以有效患者颈椎力学平衡,较快的减轻临床症状。2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曲度指数(CCI)可以作为评价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的辅助参考指标。3针刀整体松解术术式操作规范,为针刀广泛应用、推广具有借鉴价值。

黄彩虹[5](2020)在《基于MyotonPRO数字化肌肉功能评估系统评价太极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太极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比较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 neck pain Questionnaire,NPQ)评分、颈椎活动度以及颈项部肌肉(双侧胸锁乳突肌、上斜方肌)的肌肉张力、硬度、弹性的变化,评价太极推拿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的颈部疼痛症状、颈椎功能状态、颈项部肌肉物理特性及日常活动功能的改善情况,并分析MyotonPRO数字化肌肉功能评估系统所检测的肌肉状态(肌肉张力、硬度、弹性)与视觉模拟评分(VAS)、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推拿科/康复医学科门诊的颈痛患者,结合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hronic nonspecific neck pain,CNSNP)的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严格筛选并纳入30例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运用太极推拿手法于枕部、颈肩部或肩胛区域进行治疗。治疗疗程:每周5次,每次治疗30min,连续2周,共治疗10次。观察指标及评价时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记录VAS评分、NPQ评分、颈椎活动度、双侧胸锁乳突肌及上斜方肌的F值、S值、D值的变化。记录太极推拿治疗过程中脱落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1.纳入病例的基本信息分析:本研究共纳入30例患者,脱落4例,最终共26例完成本试验。性别构成:其中女性18例,占比例69.23%,男性8例,占比例30.77%,显示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女性居多。年龄分布:≤20岁,无病例数;20-30岁,12例,占比例46.15%;30-40岁,9例,占比例34.62%;40-50岁,1例,占比例3.85%;50-60岁,4例,占比例15.38%,提示40岁以下人群为主要患病群体,占比高达80.77%。病程分布:<1年,1例,占比例3.85%;1-5年,17例,占比例65.38%;5-10年,6例,占比例23.08%;≥10年,2例,占比例7.69%,病程在1-5年的患者居多,占比高达65.38%。患病侧分布:左侧2例,占比例7.69%;右侧3例,占比例11.54%;双侧21例,占比例80.77%,显示大多数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为双侧受累。2.治疗过程中及结束后的统计结果分析:(1)VAS评分结果:治疗1周后及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与治疗1周后比较,VAS评分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提示经太极推拿治疗后,患者的颈部疼痛症状在短期内明显减轻。(2)NPQ评分结果:治疗1周后及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与治疗1周后比较,NPQ评分明显下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太极推拿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功能,且日常活动功能随治疗次数的增多而提高越明显。(3)颈椎活动度结果: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患者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及右旋活动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太极推拿能明显改善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的颈椎活动功能。(4)肌肉物理特性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双侧胸锁乳突肌及上斜方肌的肌肉张力、硬度、弹性均有明显改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太极推拿能有效降低患者颈项部肌肉张力和硬度,提高肌肉弹性。3.相关性分析结果:(1)F值与VAS评分:双侧胸锁乳突肌的F值与VAS评分无相关性;双侧上斜方肌的F值与VAS评分呈显着正相关(左:r=0.837;右:r=0.862)。提示颈痛与双侧上斜方肌张力高有关。(2)S值与VAS评分:双侧胸锁乳突肌的S值与VAS评分无线性相关性;双侧上斜方肌的S值与VAS评分呈显着正相关(左:r=0.821;右:r=0.817)。提示颈痛与双侧上斜方肌硬度增高有关。(3)D值与VAS评分:双侧胸锁乳突肌的D值与VAS评分无明显线性相关;左侧上斜方肌的D值与VAS评分呈显着正相关(r=0.802),右侧上斜方肌D值与VAS评分正相关关系较弱(r=0.526)。提示颈痛与双侧上斜方肌弹性降低有关。(4)F值与NPQ评分:双侧胸锁乳突肌的F值与NPQ评分弱正相关(左:r=0.583;右:r=0.397);左侧上斜方肌F值与NPQ评分正相关(r=0.654),而右侧无线性相关性。提示双侧胸锁乳突肌张力增大可能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功能。(5)S值与NPQ评分:双侧胸锁乳突肌的S值与NPQ评分正相关性较弱(左:r=0.654;右r=0.406);双侧上斜方肌S值与NPQ评分无相关性。提示双侧胸锁乳突肌的硬度增大可能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功能。(6)D值与NPQ评分:双侧胸锁乳突肌的D值与NPQ评分无线性相关性,左侧上斜方肌与NPQ评分正相关关系较弱(r=0.404),提示本研究尚不清楚胸锁乳突肌弹性降低是否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功能,而上斜方肌的弹性降低可能影响患者日常活动。结论1.太极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疗效显着,患者颈部疼痛症状、颈椎功能状态及日常活动功能明显改善;双侧胸锁乳突肌及上斜方肌的张力、硬度降低,弹性增大;2.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的双侧上斜方肌张力、硬度及弹性与颈痛症状(VAS评分)呈正相关;而双侧胸锁乳突肌的张力、硬度及弹性与日常活动功能(NPQ评分)呈正相关;3.MyotonPRO数字化肌肉功能评估系统能客观地反映颈项部肌肉物理特性的变化,可作为量化评价的方法,值得推广。

李亚丽[6](2020)在《颈椎牵引康复机构的设计与运动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2-UPR+RPS并联机构实现角度牵引的颈椎牵引康复机构,该机构既可以完成传统的直立位牵引,也可根据患者的特殊需求实现可变角度的牵引。该机构具有精度高、结构紧凑等优点,有效解决了传统颈椎牵引装置只能直立位牵引,不能有效的纠正生理曲度的缺陷。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颈椎牵引康复机构的并联机构进行运动性能分析及优化:1.颈椎牵引康复机构设计。根据人体颈椎的结构、生理运动学特性、以及牵引所需的自由度,设计了一种基于并联机构的颈椎牵引康复机构,该机构中的转动运动采用了2-UPR+RPS并联机构。通过螺旋理论和G-K公式计算得出此机构具有三个自由度,可以实现直立位、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方位的牵引动作,从而实现角度牵引,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2.2-UPR+RPS并联机构位置分析。基于闭环矢量法建立了并联机构的位置反解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计算出相应的位置反解算例;基于粒子群算法求解并联机构正解算例,并针对其局部收敛造成精度过低,提出一种流动粒子群优化算法。通过位置正反解算例比较,验证了位置求解的正确性3.2-UPR+RPS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性能分析。使用求导法求出并联机构的速度及加速度表达式,推导出雅可比矩阵。给出使用MATLAB求得速度和加速度曲线的实例。创建虚拟样机模型,给定一定轨迹进行运动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颈椎康复机构运动过程平稳,颈椎牵引康复牵引过程是安全的。4.2-UPR+RPS并联机构的可达工作空间求解。分析2-UPR+RPS并联机构的单个奇异位型及影响工作空间的约束,利用数值搜索法求解出并联机构的可达工作空间点集图,并与用边界搜索法模拟出的可达工作空间进行比较。以并联机构的最大转角为优化目标,利用流动粒子群算法对并联机构的尺寸进行了优化。5.2-UPR+RPS并联机构优化后的灵巧度分析。利用雅克比矩阵灵巧度评价指标,分析得出了灵巧度随ψ、?、z变化的性能图谱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机构具有优良的运动性能,转动范围明显增大。因而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角度牵引的需求。基于2-UPR+RPS并联机构的颈椎牵引康复机构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辛伟纶[7](2020)在《颈椎枕结合整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颈椎枕结合整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完全随机分配原则将已选择的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颈椎枕结合整脊疗法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纯的整脊疗法方案。整脊疗法3日1次,每周2次,治疗3周;颈椎枕自颈椎治疗开始每晚睡眠时使用,共使用3周。治疗前后运用视觉模拟量表(VAS)、颈部肌力(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颈部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侧屈、旋转)以及ND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对患者颈部功能进行评定,使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评估和统计过程采用盲法。结果:最终60例完成治疗,无脱落病例。两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相比,VAS评分下降、肌力增强、颈椎活动度增加、NDI评分下降,颈椎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更高,治疗效果更佳(P<0.05);从总有效率来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枕结合整脊疗法疗法可有效减轻颈性颈椎病患者颈肩部疼痛,增加颈椎关节活动度及颈肌肌力,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疗效优于单纯整脊疗法。这可能与颈椎枕有利于恢复患者颈部稳定结构的机制有关。

Anti-aging Sub-commission of China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for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Pharmacy;[8](2019)在《物理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颈椎和腰椎基本结构一致,退变病理机制相同,尽管病因及所致症状有一定差异,但两者在物理技术治疗上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在非手术治疗中,物理因子治疗的效果更加显着本指南将推荐临床常规的物理技术,同时简单概述可以结合的传统疗法。

古丽[9](2019)在《武术疗法对颈椎活动受限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颈椎活动受限的干预研究,观察、比较实验组(武术疗法)和对照组(牵引法+旋转扳法)在实验前后颈部活动度及疼痛的变化情况。验证该疗法在缓解、消除颈部疼痛和改善颈椎活动范围中的有效性,进一步探讨武术疗法对改善颈椎活动受限的安全性及作用机制。并归纳其对此症状的作用及特点,为以后缓解颈椎疼痛、增加颈椎活动度提供新的思考路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当前医疗设施条件中,对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来自于继承以往的知识和临床医生的工作经验,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中利用武术疗法这种新型的干预方法,以中医学、解剖学为理论基础,结合武术内功,通过特殊的手法和技法,利用临床科学实验,进一步探讨武术疗法对改善颈椎活动受限的安全性及作用机理,为以后缓解颈椎疼痛、增加颈椎活动度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也是我国体育与医疗体系结合后将要面对的崭新课题。武术疗法是维持或改善组织器官功能,进而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干预方法;实践意义:颈椎活动受限的人数逐年增多,患者患病的年龄也呈年轻化趋势,这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为此,国家在卫生医疗保健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经费和医疗人才,积极恢复颈椎活动度。本研究中,对武术疗法康复颈椎活动受限的研究和应用,将会对康复颈椎病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治疗思路。对武术疗法干预方法、路径的研究与实践,将会对未来健康事业和社会医疗保险事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验方法:研究对象为颈椎活动受限、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的人。从2017年9月开始,招募参与本研究且符合研究要求的志愿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武术疗法对实验组进行干预;牵引法+旋转扳法为对照试验。在6周的实验干预后,对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性别、年龄、简式McGill疼痛量表(PRI、VAS、PPI)、CROM(左右侧屈和旋转、前屈、后伸)的数值进行记录。运用SPSS 20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组内和组间分析。研究结论:(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康复治疗颈椎活动受限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效果,均能缓解颈部疼痛,恢复颈椎关节的活动度;(2)实验组在缓解、消除颈椎疼痛方面,较对照组的效果更加明显;(3)实验组在康复颈椎活动度方面,较对照组的疗效更加显着。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受试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在实验干预后,实验组的干预效果明显,操作手法简单,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建议:(1)建议在之后的实验研究中,应增加样本量;(2)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后期的跟踪与评估分析;(3)进一步加强武术疗法对干预颈椎活动受限相关机理和实操的研究,为该治疗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更加客观有力的支撑。

韦建深[10](2019)在《颈椎调曲手法对颈椎病合并失眠症治疗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研究颈椎调曲手法与CBT-I治疗颈椎病合并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提供各自治疗颈椎病合并失眠症有效性、安全性的可靠临床证据,明确颈椎调曲手法对颈椎病合并失眠症疗效及作用特点,为颈椎病合并失眠症的治疗提供更多参考和临床依据。2、通过收集影像学资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HAMILTON焦虑量表(HAMA)、VAS评分等数据,探究颈椎病与失眠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0例颈椎病合并失眠症患者,按照就诊顺序编号160号,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将这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颈椎调曲手法治疗,每周治疗2次,8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CBT-I治疗,每周进行1次,4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拍摄常规X线颈椎侧位片,进行颈椎曲度的测量,同时运用PSQI、HAMA进行评估,统计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并用SPSS 22.0统计软件作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同组数据治疗前后比较则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在颈椎病的治疗上,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在失眠症的治疗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PSQI评分、HAMA评分、VA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PSQI评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AMA评分改善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颈曲C值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颈曲C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颈曲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调曲手法治疗颈椎病合并失眠具有显着疗效,且显着优于CBT-I治疗。颈椎调曲手法可以有效减轻颈椎病引起的疼痛症状,同时能够恢复患者的颈椎曲度,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减轻患者焦虑状况。颈椎病引起的病变和症状与失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随着颈椎病的症状得到改善,患者的失眠情况也得到改善。所以,颈椎调曲手法能够通过改善颈椎曲度,松解紧张痉挛肌肉,调节颈部的力学平衡,消除不良刺激因素,治愈颈椎病,同时使患者身心放松,缓解焦虑,提高睡眠质量。

二、电疗并电脑控制间歇式牵引治疗颈椎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疗并电脑控制间歇式牵引治疗颈椎病(论文提纲范文)

(1)颈椎五步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1.非手术治疗研究现状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1.研究类型
    2.研究对象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脱落标准
    3.样本量估算
    4.研究对象分组
    5.干预措施
    6.疗效评定
    7.统计方法
    8.质量控制
    9.研究伦理审批
    10.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病例入选情况
    2.基线资料情况
    3.疗效评价
        3.1 两组治疗前后NDI评分的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的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的比较
        3.5 两组治疗后疗效的比较
    4.安全性评价
第四部分 讨论
    1.祖国医学对CSR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CSR的认识
    3.本研究结果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1.研究结论
    2.研究创新性
    3.研究局限性
    4.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基于VOSviewer软件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护理研究热点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2)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术门轴侧植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技术路线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术前准备
    1.4 手术设备及材料
    1.5 手术方法
    1.6 术后处理
    1.7 术后康复
    1.8 观察指标
        1.8.1 围术期基本资料
        1.8.2 手术疗效评价
        1.8.3 颈椎稳定性与功能性变化
        1.8.4 术后并发症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的基本资料
    2.2 围术期资料
    2.3 术后近期疗效分析
        2.3.1 JOA评分
        2.3.2 JOA评分改善率
        2.3.3 VAS评分
    2.4 术后近期颈椎稳定性与功能变化分析
        2.4.1 颈椎失稳分析
        2.4.2 颈椎融合率分析
        2.4.3 颈椎总活动度丢失角度(°)比较
    2.5 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3.1 CSS临床特征
    3.2 门轴侧植骨
    3.3 术后早期康复锻炼
    3.4 术后轴性症状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椎管狭窄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荣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循督脉烫熨疗法在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颈椎病流行病学特点及研究现状
        1.1 国内颈椎病流行病学
        1.2 国外颈痛流行病学
    2 颈椎病对患者及社会的影响
    3 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方式
        3.1 颈椎病的常见中医护理技术
        3.2 颈痛常见的西医非手术治疗技术
    4 循督脉烫熨疗法研究现状
        4.1 督脉和颈椎病的关系
        4.2 烫熨疗法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干预方法
        1.3 研究工具
        1.4 资料收集方法
        1.5 结局指标及监测频率
        1.6 统计数据分析
        1.7 伦理原则
        1.8 质量控制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研究患者的一般情况
        2.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3 干预2周后的效果评价
        2.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量表评分比较
        2.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量表评分比较
        2.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田中晋久)评分比较
    3 讨论
        3.1 循督脉烫熨疗法的理论基础
        3.2 研究对象的资料分析
        3.3 循督脉烫熨治疗改善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部疼痛情况
        3.4 循督脉烫熨疗法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功能障碍
        3.5 颈椎病治疗发展展望
        3.6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MCGILL量表
    附录三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调查问卷(NDI)
    附录四 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田中靖久)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颈椎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学对颈椎病的研究
    2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研究
    3 针刀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基于MyotonPRO数字化肌肉功能评估系统评价太极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记录数据
        2.2 操作方法
        2.3 操作疗程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指标
        3.2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治疗结果
        4.3 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基于筋骨理论探讨慢性非特异性颈痛
    2 颈浅肌群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影响
    3 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作用机理
    4 太极推拿的特色及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优势
    5 MyotonPRO数字化肌肉功能评估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6 疗效及相关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VAS评分
    附件3: Northwick Park 颈痛量表(NPQ)
致谢

(6)颈椎牵引康复机构的设计与运动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在颈椎康复方向的研究现状
    1.3 并联机构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颈椎牵引康复机构设计
    2.1 引言
    2.2 人体颈椎运动机理
    2.3 颈椎病康复机理及牵引四要素
        2.3.1 颈椎病康复机理
        2.3.2 颈椎牵引要素分析
    2.4 颈椎牵引康复机构的设计
        2.4.1 颈椎牵引康复机构的设计
        2.4.2 颈椎牵引康复机构自由度的确定
        2.4.3 2-UPR+RPS并联机构构型描述及自由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2-UPR+RPS并联机构的位置分析及优化算法
    3.1 引言
    3.2 反解分析
    3.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正解分析及优化算法
        3.3.1 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3.3.2 基于传统粒子群算法求解并联机构正解值
        3.3.3 流动粒子群算法求解正解值
    3.4 本章小结
4 2-UPR+RPS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及运动学仿真
    4.1 引言
    4.2 速度分析
    4.3 加速度分析
    4.4 运动学算例分析
    4.5 虚拟试验样机的建立及仿真
    4.6 本章小结
5 2-UPR+RPS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及优化
    5.1 引言
    5.2 奇异位型分析
    5.3 工作空间的约束条件
    5.4 工作空间求解
    5.5 可达工作空间仿真
    5.6 工作空间的优化
    5.7 本章小结
6 2-UPR+RPS并联机构灵巧度分析
    6.1 引言
    6.2 灵巧度分析
        6.2.1 基于雅可比矩阵的灵巧度性能指标
        6.2.2 灵巧度算例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创新点
    7.2 总结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颈椎枕结合整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依据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治疗方法
        1.6.1 治疗组
        1.6.3 对照组
    1.7 观察指标
        1.7.1 VAS评分
        1.7.2 肌力评定
        1.7.3 颈椎关节活动度评定
        1.7.4 ND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定
    1.8 疗效评价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颈椎关节活动度比较
    2.4 两组颈部肌群肌力比较
    2.5 两组NDI颈部功能障碍评分比较
    2.6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3.1 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3.2 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3.2.1 不良颈肩背部姿势与颈型颈椎病的关系
        3.2.2 颈肌肌力、肌耐力与颈型颈椎病的关系
        3.2.3 颈椎曲度与颈型颈椎病的关系
        3.2.4 失眠与颈型颈椎病的关系
    3.3 整脊疗法结合颈椎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制研究
        3.3.1 整脊疗法的作用
        3.3.2 颈椎枕的作用
        3.3.3 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3.4 本试验不足之处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型颈椎病保守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8)物理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常规物理技术推荐
    1.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 disc herniation, LDH)
        1.1 物理技术介绍
        1.1.1 物理技术介绍
        1.1.2 热磁振疗法
        1.1.3 特定电磁波(TDP)照射
        1.1.4 脊柱减压牵引系统(SDS)
        1.1.5 杠杆定位手法
        1.1.6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 PLDD)
        1.1.7 经皮等离子消融术(等离子治疗)
        1.1.8 电针治疗
        1.2 技术操作规范及排除标准
        1.2.1 超短波疗法[8]
        1. 操作规范:采用超短波治疗机(例:LDT-CD31型落地超短波治疗机),输出功率
        2. 排除标准[15]
        1.2.2 中频疗法[7,19]
        1.2.3 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15]
        1.2.4 电针治疗
        1.2.5 热磁振疗法[16,34]
        1.2.6 特定电磁波(TDP)照射 [23、18-36]
        1. 操作规范
        2. 排除标准
        1.2.7 脊柱减压牵引[24,19]
        1. 操作规范
        2. 排除标准
        1.2.8 杠杆定位手法[25]
        1. 操作规范
        2. 排除标准
        1.2.9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20,21]
        1. 操作规范
        2. 排除标准[20]
        1.2.10 经皮等离子消融术(等离子治疗)[20,21]
        1. 操作规范
        2. 排除标准
    2、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2.1 相关技术介绍
        2.1.1 低周波治疗[20]
        2.1.2微波治疗[20-21]
        2.1.3氦氖激光照射[20,21]
        2.1.4 半导体激光照射[20]
        2.2 技术操作规范及排除标准
        2.2.1短波+低频脉冲磁+电脑中频电[20-54]
        2.2.2 微波治疗[44]
        2.2.3 低周波治疗[22-23]
        2.2.4 电针治疗[22-23]
        2.2.5 温热磁疗
        2.2.6 氦氖激光照射[22-23]
        2.2.7 半导体激光照射[22,63]
        2.2.8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
总结
一、编写组成员:
二、专家组成员:

(9)武术疗法对颈椎活动受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武术
        2.1.2 疗法
        2.1.3 武术疗法
        2.1.4 活动受限
        2.1.5 颈椎关节活动度
    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2.1 武术疗法的理论基础
        2.2.2 武术疗法的实践基础
        2.2.3 武术疗法中颈部康复的诊断和操作技法
        2.2.4 牵引法和旋转扳法的相关研究
        2.2.5 中医学对颈椎活动受限病名的认识
        2.2.6 中医学对颈椎活动受限的病因病机
        2.2.7 颈椎活动受限的常用治疗方法
        2.2.8 颈椎活动度常用测量方法
    2.3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2.3.1 对颈椎活动受限的病因分析
        2.3.2 颈椎活动受限的常用治疗方法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访谈法
        3.2.3 测量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两组被试实验前基础数据分析
    4.2 两组被试者实验前后数据比较分析
        4.2.1 两组被试实验前后PRI、VAS、PPI的数据比较分析
        4.2.2 两组被试实验前后颈椎活动度的数据比较分析
    4.3 不良反应
    4.4 颈椎活动的影响因素
    4.5 武术疗法对缓解颈部疼痛的分析
    4.6 武术疗法对改善颈椎活动度的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英文缩略语
    附件2 简式McGill疼痛量表
    附件3 颈椎活动度测量表
    附件4 临床疗效和判断标准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功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颈椎调曲手法对颈椎病合并失眠症治疗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失眠症与颈椎病的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病因
        1.4 颈椎的退行性变
        1.5 颈部的慢性劳损
        1.6 分型
        1.7 治疗
        1.8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与失眠症相关性的认识
    2 中国传统医学对颈椎病与失眠症的认识
        2.1 基本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对不寐的辩证分型
        2.4 治疗
        2.5 中国传统医学对项痹病和不寐相关性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采集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质量控制
        2.5 开展治疗后的随访
        2.6 研究对象缺失的处理
        2.7 患者出现不适反应情况处理
        2.8 统计学方法
        2.9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两组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比较
        3.2 治疗结果的比较
        3.3 总体疗效评定
第三部分 讨论
    1 失眠的相关研究
        1.1 正常人类睡眠
        1.2 睡眠与觉醒的神经调节
        1.3 颈源性因素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2 脊柱的生物力学
        2.1 椎体
        2.2 椎间盘
        2.3 颈椎的运动
        2.4 颈椎肌肉韧带的生物力学与失眠的关系
        2.5 脊柱稳定性的研究
    3 手法对颈椎曲度及睡眠质量影响机理的研究
    4 研究结果的讨论
        4.1 PSQI评分结果的讨论
        4.2 HAMA评分结果的讨论
        4.3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颈椎曲度比较结果的讨论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项韧带钙化及颈曲变直情况的讨论
        4.5 PSQI评分变化与HAMA评分变化的探讨
        4.6 患者病程与HAMA评分的讨论
        4.7 颈椎病病变与失眠症的关系讨论
    5 颈椎调曲手法原理的讨论
        5.1 颈椎调曲手法的特点
        5.2 颈椎复位的力学原理
        5.3 在手法复位过程中颈椎发生的力学变化
    6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7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电疗并电脑控制间歇式牵引治疗颈椎病(论文参考文献)

  • [1]颈椎五步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效果评价[D]. 王亚洁.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术门轴侧植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王玮琳. 河南大学, 2020(02)
  • [3]循督脉烫熨疗法在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D]. 何宏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罗如珊(YUSOH RIFHAN).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基于MyotonPRO数字化肌肉功能评估系统评价太极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疗效的临床研究[D]. 黄彩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6]颈椎牵引康复机构的设计与运动性能分析[D]. 李亚丽. 中北大学, 2020
  • [7]颈椎枕结合整脊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D]. 辛伟纶.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物理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指南[J]. Anti-aging Sub-commission of China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for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Pharmacy;. 生命科学仪器, 2019(06)
  • [9]武术疗法对颈椎活动受限的实验研究[D]. 古丽. 山西大学, 2019(01)
  • [10]颈椎调曲手法对颈椎病合并失眠症治疗的影响研究[D]. 韦建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颈椎病电疗与电脑控制间歇牵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