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南缘NWW走向昌平-丰南隐伏活动断层初探

燕山南缘NWW走向昌平-丰南隐伏活动断层初探

一、燕山南缘北西西向昌平-丰南隐伏活断层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双凤,张小涛,赵志远[1](2018)在《利用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判断张渤地震带中西段地震危险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2000年7月—2017年6月地震资料,计算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a值和a/b值。基于沿断裂带的b值空间分布,结合多地震活动参数值组合、历史强震背景分布特点,分析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不同段落的强震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河北涿鹿及山西大同一带具有低b值、低a值、较高a/b值的参数组合,反映该区域具有高应力积累,未来具有强震发生的危险。

吴鹏,张小涛,张磊[2](2016)在《用CAP方法研究2016年6月23日河北尚义MS4.0地震震源机制》文中提出利用晋冀蒙危险区临时虚拟台网的宽频带数字化观测资料,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计算得到2016年6月23日河北尚义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47°、倾角62°、滑动角-32°;节面Ⅱ:走向353°、倾角62°、滑动角-147°,震源深度8km,震级MW3.93。结合地质构造隐伏断层推断,该地震可能是NNE向的大满—前黑沙土隐伏断裂构造引起的,发震断层性质为左旋、走滑兼有正断分量。

王茜,徐新学,陈宇坤,张林峰,郑国磊,袁航[3](2016)在《基于地球物理场特征对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南口—宁河段构造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家口—蓬莱断裂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北西向地震构造带。为了研究其断裂构造体系,在对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南口—宁河段地球物理重磁场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增强后的重磁水平45°、135°及总梯度模资料,获取了与断裂构造体系关系密切的主要线性构造分布。研究表明,区域上重磁场存在东高西低及具裂陷槽性质的近北西西向宽缓磁力低值异常带格局;北东向和北西(东西)向断裂互相限制,晚期以来区域构造应力有利于北东向的断裂活动,致使北西向断裂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北西西向断裂提供了深部孕震环境,控制了地震沿北西定向排列,而北东向断裂则是主要的发震构造。此结果为今后该段断裂活动性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刘岸明[4](2016)在《活动断裂带热红外遥感信息提取方法及初步应用》文中认为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活动断层突发性错动的结果,也是地震活动构造存在的有力证据,因此研究活动断层的发育及活动性状况对地震构造监测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地震前发震构造区出现近地表温度异常早已被国内外地震学者所关注,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探测构造活动及地震活动引起的热红外辐射热异常已成为地震研究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手段。论文选取MSS、TM、ETM等可见光数据以及EOS/MODIS、NOAA/AVHRR热红外亮温数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取断层发育的宏观及微观地貌特征,对天津实验区主要的活动断层位置及其活动性进行解译和判定。论文解译了天津及邻区的五条活动断层,包括昌平-丰南断裂、礼贤-上仓断裂、丰台-野鸡坨断裂、蓟运河断裂以及唐山断裂。断层解译结果显示:(1)MSS影像获取时间跟唐山地震时间相近,在影像上可见较为明显的断层线性形迹,解译效果较好;TM/ETM影像色彩丰富,经过主成分分析和滤波等增强处理后也可观察到较为明显的断层线性形迹。(2)断裂带内富水性强,红外亮温图像在宏观上对断裂解译效果明显,与光学影像提取的活动断层在位置上能够很好地吻合。卫星红外亮温是地表、大气诸多因素热辐射的综合反映,它受到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类型和气象等非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有效地去除热信号中的非构造因素的影响是异常判定的前提。论文在川滇实验区选取大凉山—龙门山区域,利用NOAA/AVHRR热红外亮温数据,建立了红外亮温背景场,同时分析了研究区红外亮温背景场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变化规律,为有效地挖掘与地震构造相关的热红外异常信息奠定基础;在亮温动态背景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改进了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构造热红外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并通过研究区内的两个典型震例,分析该算法用于提取震前构造区热红外异常信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基于统计学规律的异常提取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滑非构造因素信息,但是在长时间受雨云天气等因素影响的区域,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2)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构造热红外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可以很好的去除信号中的低频背景信息与高频噪声,并提取出热信号中可能含有地震热异常信息的频段。

薛友辰,曹现志,许立青,李三忠,赵淑娟,刘鑫,索艳慧,王鹏程,郭玲莉,孔祥超,戴黎明[5](2015)在《遥感技术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文中指出张家口一蓬莱断裂带是一条北西西向活动断裂带。本文选取ETM+光学影像和SRTM高程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资料研究发现该带断裂构造的北西西向线性特征明显。从水系分布和错断地形等地貌标志判断,该断裂具有左阶组合样式和左行走滑活动特征。据遥感影像综合特征,可将该带分为张家口段、延庆-怀来段和北京一天津段,影像特征分段性显着,并与断裂带的分段性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张家口-蓬莱断裂具有左行走滑的运动学特征,限制或错断北北东或北东向断裂,并且控制该区域的左阶雁列式第四纪盆地群和第四纪冲洪积物的分布。该断裂带各段对不同规模的水系分布和形态影响比较大,且北京-天津地区的华北平原段断裂对第四纪冲洪积扇和沿海地区的贝壳堤的形态和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地球物理深部数据和野外地质考察资料也证实了遥感解泽的结果,证明遥感技术在探查断裂构造空间展布和活动性鉴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李培[6](2013)在《宝鸡市高家村—高店断裂存在性的质疑》文中提出“高家村-高店断裂”是“85期间”在宝鸡市确定的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为了进一步查明其存在性及活动性,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断裂”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探槽揭露及浅层地震勘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平面展布特征、断裂长度与错动幅度的匹配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和综合分析讨论,取得了以下新认识:1、通过对已有错断证据重新调查查证后认为“高家村-高店断裂”在地表不存在。前人所述的咀头剖面为一滑坡;桐峪河探槽中的“断面”实际上为岸坡河流侧蚀面;杨家店探槽剖面中的“全新世错断面”实为滑坡滑动面;原唐家塬、张家沟探槽“断面”证据虽已被后期人类活动所破坏,但其沿线并未出露断层,而是发育有大量滑坡。2、原“高家村-高店断裂”的地表平面展布形态极不规整,长度仅55Km的“高家村-高店断裂”却由十多个不连续的关联性极差的段落组成,但各段落断距差异非常大(0.5m~40m),如此大的错断差异却能步调一致地同时成为全新世破裂段,且形成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的断层陡坎,这与大量的已有的活断层特征难以类比,这种联动方式及运动机制均难以给出合理解释。因此,难以确定该“断层”的存在。3、统计分析计算结果与大量实例均表明,该“断裂”的断层长度与错动幅度极不相符。前人对于该“断裂”“错距”达15m以上的结论与经验关系式计算结果相差甚远,同时也与大量的统计结果不相符。4、浅层地震勘探结果显示,在测线(小庵村)Bjx3以东,除天官庙有疑似断层信息显示之外,其他地段均无断层存在。因此认为小庵村以东一直到五丈原咀头,“高家村-高店断裂”不存在。而在目标区西部的10km的范围内,Bjk5、Bjx1与Bjx2三条测线虽然显示有断层信息,但均处于隐伏状态,且其位置与前人所定的该“断裂”位置也不一致。因此,同样表明“高家村-高点断裂”并不存在。

石卫[7](2011)在《陇县—宝鸡断裂带发育特征及活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陇县-宝鸡断裂带地处着名的南北地震带中段与北段的交接区、青藏高原块体东北缘、鄂尔多斯西南缘弧形断裂束的最南段,同时是我国大陆东西向和南北向巨型构造带的交接地带,地质结构十分复杂。继汶川地震之后,此断裂带活动性倍受地震地质工作者关注。本文利用卫星影像解译、野外调查及探槽揭露等,首次对陇县-宝鸡断裂带发育特征及活动性开展了系统调查研究,并取得了如下新认识:1、断裂带地貌特征:陇县-宝鸡断裂带由桃园-龟川寺断层、固关-虢镇断层、千阳-彪角断层和陇县-岐山-马召断层四条断层组成,整体呈北西走向,其北部狭窄,向东南方向延伸逐渐撒开,抵渭河盆地西部,并止于秦岭北麓附近。地貌上形成一隆二拗的构造格局。2、初步查清了断裂带内各断层发育特征及活动性特征①桃园-龟川寺断层:出露长度65km,断层走向310°~340°,倾向NE,倾角45°~80°,断层平面迹线呈略向北东微凸弧形。下盘为前白垩纪变质岩、火山岩和花岗岩,上盘为六盘山群砂砾岩。断层中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②固关-虢镇断层:出露长度110kmm,断层走向300°~340°,倾向SW,倾角55°~88°,下盘为前白垩系,上盘为六盘山群。断层地表露头丰富,八渡-高庄段断层崖地貌清晰,也有显示左旋走滑的运动特征,如宋家山等地所见,龙尾-虢镇段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呈隐伏状态。断层晚更新世以来没活动。③千阳-彪角断层:断层走向130°,倾向NE,南段伸入渭河盆地,地表多为第四系松散堆积所覆盖,断层呈隐伏状态。④陇县-岐山-马召断层:出露长度138km,断层平面迹线呈略向南西微凸弧形,分为新集川-陇县段、陇县-岐山段及岐山-马召段。新集川-陇县段走向290°~320°,倾向NE,倾角45°~85°;陇县-岐山段走向280°~320°,倾向SW,倾角60°~89°;岐山-马召段走向310°~330°,倾向NE。断层平面展布呈右阶斜列形式,断层为晚更新世断层。3、陇县-宝鸡断裂带构造演化过程为:断裂带形成于古生代,侏罗纪末以前,处强烈挤压状态;早白垩纪,转变为拉伸环境,并形成“一隆二拗”地貌,且断层具有左旋走滑特征;白垩纪中、晚期,断裂带转化为右旋走滑兼逆冲挤压的运动特征,此后,长期抬升;早更新世中晚期,受六盘山东麓断裂左旋走滑挤压,鄂尔多斯块体逆时针旋转,渭河断陷盆地南北向扩展等影响,断裂带又转化为正倾左旋走滑运动特征。4、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该断裂带深部处于挤压环境、浅部处于伸展环境。其中,深部以NE向挤压、SSE向拉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为主,浅部与此刚好相反。

韩孔艳[8](2009)在《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分段性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家口-渤海构造带是华北乃至我国东部地区一条非常重要的北西向活动构造带,也是我国着名的强震集中带。带内的构造新活动和地震活动性与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及环渤海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及防震减灾工作密切相关,选择张渤带作为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该构造带的分段活动性状及其地震活动特征对于科学评价华北北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预防和减轻该地区的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表明,活动断裂带或构造带一般均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分段性是活动断裂(构造)带的重要活动习性之一。大量野外考察和研究资料显示,张渤带规模巨大,结构构造复杂,沿走向在多处与北东向断裂带形成交汇,其构造新活动具有显着的分段活动性质,不同地段地质、地貌、地震活动特征等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构造带的这种分段性为地震预测特别是强震发生地点的合理判定提供了科学思路和依据。本文在全面收集、整理地质、地貌、地壳形变、地球物理、深部构造、地震活动等方面资料与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张渤带的空间展布范围进行了界定,对它的分段活动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张渤带的地震活动特征、强震迁移演化规律和各构造段的地震危险性等问题。本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如下。1、依据地质、地貌、带内北西向活动断裂和深凹陷的分布、航磁异常、重力异常、地壳形变、深部构造以及中、小地震活动分布图像等资料,对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空间展布范围进行了较详细的界定。结果显示,张渤带北西起自张北一带,东南至渤海海峡一带,全长约900公里;张渤带的宽度较大,且各地不一,总体上北西窄、东南宽,最窄处仅约60公里,最宽处达190余公里。2、对张渤带的构造分段活动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地质、地貌、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深部构造、地震活动性以及北西与北东向断裂的交切关系等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同时根据地震活动特点并考虑地震活动性统计分析的需要,对分段边界进行合理归属,最终将张渤构造带划分为四个段落,由北西到东南依次为张家口段(西段)、北京段(中西段)、唐山段(中东段)和蓬莱段(东段)。这四个构造段在强震活动期、幕等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3、张渤带的地震活动自1484年以来存在两个活跃期,分别对应华北地区的第三和第四活跃期。在第三活跃期内,该带5.5级以上地震活动明显的表现为成丛性,丛与丛之间近乎准周期分布;而在第四活跃期内,5.5级以上地震大体存在准周期性,时间间隔在22~34年之间。另外,张渤带四个段内5.5级以上地震存在3种迁移现象,即临段迁移,跨段迁移及单段内部迁移。4、同一地震活跃期和不同地震活跃期张渤带各构造段的地震活动强度均不相同,可以明显识别出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主活动段和发生6级左右以下地震的参与活动段。在华北第三活跃期内,主活动段为北京段和蓬莱段,参与活动段为张家口段和唐山段;在第四活跃期内,主活动段变为唐山段,参与活动段为北京段和蓬莱段,张家口段可能为未来潜在的主活动段,显示了强震在段间的群体迁移性质。5、根据上述单个地震迁移和群体地震迁移的特点,推测下一次5.5级以上地震迁至张家口段或北京段的可能性较大,但未来数年内发震的可能性并不大,特别是北京段在目前所处的华北第四活跃期内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本论文还分析了张渤带各段落典型历史地震的孕震和发震构造。在张渤带内,强震的孕育与发生受控于北东向和北西向活动断裂的共同作用,北东向断裂一般为发震断裂,北西向断裂一般为控震断裂,二者共同决定了强震发生的空间位置。最后,还运用主活动段发生大震可缓解相邻段应力积累及“平行断层同旋减震”的原理对张渤带主活动段与参与活动段交替现象进行了解释。

吕作勇[9](2009)在《华北地区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震层析成像方法是研究地球内部速度结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能获取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不同尺度的三维速度图像,为人们深入研究地球内部精细结构提供可靠的信息。华北地区不仅是我国的经济政治中心,也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对该地区地下精细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华北地区地下介质结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于2006年在华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本文利用华北地震科学台阵和首都圈台网记录的近震和远震P波到时资料,采用近震和远震联合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华北地区(111°E-120°E,37°N-42°N)深至700km的高分辨率(水平方向约36km)的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对研究区地壳上地幔横向不均匀性、强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区内重要的断裂带的深部速度结构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本文研究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华北地区不同构造块体速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华北盆地下方在60-120km深度存在明显低速异常,可能与软流圈有关;在150-350km深度存在明显高速异常,这可能意味着华北盆地岩石圈遭受破坏后仍有古老的克拉通岩石圈残留体存在于上地幔中。渤海盆地下方地幔转换带存在一个较大的低速体,该低速体位于太平洋俯冲板块前缘的西侧,可能与太平洋俯冲板块的相变脱水等有关。山西裂陷盆地一带下方在60-350km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可能与该区上地幔高温低速物质上涌有关。燕山隆起下方60-150km深度表现为连续的高速异常,我们推测是由该地区较大的岩石圈厚度引起的。(2)研究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与强震分布对应关系的研究表明多数强震(M≧6.0)往往发生在高、低速异常过渡带上,且震源下方多表现为P波低速异常;强震的发生可能与地壳内存在的流体、壳幔过渡带的不均匀性和上地幔热物质作用等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3)区内重要的断裂带(太行山山前断裂和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处在研究区不同块体的交接带上,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在地壳中位于高低速异常的分界线附近,至壳幔过渡带这种界线变得很模糊;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在地壳中速度结构较复杂,在60-90km深度位于高低速异常的分界线附近,即位于燕山隆起区较厚的岩石圈块体边缘,表明其深部结构主要受不同块体岩石圈厚度变化的控制。

房立华[10](2009)在《华北地区瑞利面波噪声层析成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具有我国大陆最古老的克拉通构造,自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活化,发生大规模的伸展和裂解,岩石圈减薄,并成为中新生代构造强烈活动的地区。华北地区不但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地震灾害多发区,历史上曾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近代发生的唐山、滦县、宁河强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该区一直是我国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区内断层分布纵横交错,地质构造非常复杂。有鉴于此,许多学者利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对华北地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使人们对华北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壳上地幔深部构造环境,地震活动性及破坏性地震的成因和机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尽管前人就华北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进行了很多研究,但由于地震定位精度、台站分布的不均匀性、台站密度和数据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以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P波速度结构研究较多,而S波速度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早期面波层析成像研究多采用1°×1°以上的网格划分,只能揭示较大尺度的构造框架和主要构造单元的基本性质,分辨率较低;射线平均路径长,短周期面波信号不足,对地壳浅部速度结构的约束较差。为研究华北克拉通的破坏和岩石圈减薄,深入探讨华北地区强震的孕震背景,获取高分辨率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为该区域中长期破坏性地震预测和华北地区的防震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于2006年11月份在华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在该区域布设了250套流动地震观测设备。作为华北地区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综合研究的一部分,本文对噪声层析成像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将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华北地区。利用布设在华北地区的190个宽频带、10个甚宽带台的2007年1月份至2008年2月份垂直分量的连续波形数据,采用互相关方法提取出了瑞利面波的格林函数,利用多重滤波和相位匹配滤波方法提取了基阶瑞利面波的群速度频散曲线,得到5630条高质量的频散曲线,继而对研究区进行0.25°×0.25°网格剖分求得了每个网格的群速度纯路径频散,分辨率比以往的研究大有提高。利用遗传算法反演得到了每个网格下方0-50km深度范围的横波速度分布,构建了华北地区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迄今为止,这是中国大陆分辨率最高的群速度层析成像结果。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概述如下:一、对从背景噪声提取格林函数的理论,频散曲线的测量和反演,以及面波层析成像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开发了噪声层析成像的数据处理程序和群速度频散曲线的自动测量程序。测量由地震背景噪声提取出的瑞利面波的频散曲线时,使用多重滤波方法大多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对于信噪比较差的格林函数,可配合使用相位匹配滤波方法。二、对提取出的格林函数分析后发现,从地震背景噪声中提取的频散曲线的最大周期与台阵孔径有关,台阵孔径越大,提取的频散曲线频带越宽;通过引入最大可信周期可使测得的频散数据更可靠;发现格林函数的信噪比与观测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使用对称分量可以提高信噪比;噪声源的不均匀分布,导致格林函数的不对称性;使用一年以上的观测数据,可以降低噪声源分布不均匀性对格林函数的影响,使提取出的格林函数更加对称,信噪比更高。三、对噪声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周期段的噪声特征是不一样的。4-10s周期段,互相关函数在零时刻附近出现一组振幅强、震相连贯的波组。由于短周期面波强烈的衰减和吸收效应,提取出的这一周期段的瑞利面波格林函数的信噪比较低。在10-20s周期段,噪声源存在季节性变化,噪声强度与全球海浪高度较一致。在20-50s周期段,瑞利面波格林函数基本对称且不随季节性变化,表明这一周期段的噪声源分布较均匀。在4-20s周期段,尽管互相关函数的正负分支在振幅上存在很明显的不对称性,但是到时却基本一致,说明噪声源分布对互相关函数振幅的影响较大,对到时的影响较小。四、将研究区域划分为0.25°×0.25°的网格,用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4s-40s周期的群速度分布图像。层析成像结果较好地揭示了地壳内部、尤其是浅部地壳的横向速度变化。短周期的群速度分布同地表地质结构、地形密切相关;华北盆地及山间的沉积盆地,如延庆-怀来盆地,大同盆地,显示低速异常,而基岩广泛出露的太行山和燕山隆起区,呈现高速异常;我们计算了9s-12s的群速度分布图的速度梯度场,将速度梯度划分为三个区间:<0.05km/s,0.05-0.15km/s,>0.15km/s,并同时给出了公元前780年以来发生的M≥6.0级的强震的震中分布,发现约2/3的强震(M≥6.0级)都发生在中等速度梯度带(0.05-0.15km/s)附近。五、使用光滑约束的遗传算法反演了432个节点的瑞利面波群速度纯路径频散曲线,得到了华北地区0-50km深度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较好地揭示了华北地区地壳内部的S波速度结构、结晶基底埋深和莫霍面埋深的横向变化。反演结果表明太行山、燕山隆起区结晶基底埋深一般约<2km,延庆-怀来盆地约5km,大同盆地约3km。华北盆地内部结晶基底厚度一般>6km,且不同构造单元存在差异,沧县隆起约8km,冀中坳陷和黄骅坳陷约11km。研究区域的地壳厚度横向变化较大,基本形态是西部厚、东部薄,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加深,莫霍面的区域构造方向呈北东或北北东向展布。地壳厚度从东部渤海湾附近的28km逐渐向西北方向变厚,进入山西高原、张家口地区达到44km,其横向变化达16km。在太行山山前断裂附近,莫霍面厚度由东部的36km左右,至西部陡变为40km左右。燕山隆起带地壳厚度由渤海边的32km,向西逐渐加深至约44km。六、S波速度横向分布图揭示:在0-12km深度范围,太行山山前断裂以东表现为低速异常,而以西表现为高速异常,13km以下,东西两部分的高低速速度异常开始变得模糊,仅在部分区域较明显。据此推测,太行山山前断裂可能仅在部分区域延伸至莫霍面。在0-8km深处,燕山隆起带为大范围的高速异常;在燕山隆起带南侧、与张渤地震带相邻的地方,高低速异常交替分布,可能是受北北东-北东向断裂的切割所致;沿张渤地震带附近,在10km深处有一条较为连续的北西向低速异常,这一低速异常带和燕山高速区的南缘勾画出了张渤断裂带的位置和北部边界。北京-天津-唐山区域在中下地壳(15km-32km)存在显着的低速异常,可能是由地幔热物质侵入造成的。七、对唐山、滦县、宁河强震区的S波速度结构分析发现,唐山地震和滦县地震发生在高速体内部,且震源下方存在低速体,宁河地震发生在S波低速体与高速体的过渡带。震源区上地幔顶部的S波速度较低,莫霍面在宁河西南和滦县存在局部隆起。根据本文反演得到的高分辨率的S波速度结构,我们认为这三个强震的成因与上地幔的垂直形变、壳幔物质的交换和地壳中的流体有关。幔源岩浆沿壳幔边界的断错侵入,导致上地幔顶部的速度较低。同时岩浆的侵入使下地壳增热,粘度下降,某些矿物发生脱水作用,脱出的水上移并存储于中地壳内。这些流体长时间的存在影响了断层带的结构和组成,进而改变了断层带的应力状态,造成了孕震区的弱化,从而触发地震。

二、燕山南缘北西西向昌平-丰南隐伏活断层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燕山南缘北西西向昌平-丰南隐伏活断层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判断张渤地震带中西段地震危险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方法与资料
    1.1 研究方法
    1.2 地震资料选取
2 b值计算
    2.1 异常判定标准
    2.2 空间分布特征
3 结论

(2)用CAP方法研究2016年6月23日河北尚义MS4.0地震震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构造背景
2 方法与原理
3 反演过程与结果
    3.1 数据选取
    3.2 反演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3)基于地球物理场特征对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南口—宁河段构造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区域地球物理场
    2.1 布格重力场特征
    2.2 磁力异常场特征
3 线性构造及断裂构造体系分布
    3.1 线性构造体系与断裂体系的关系
    3.2 重磁力方向导数
        3.2.1 水平45°方向导数
        3.2.2 水平135°方向导数
    3.3 水平总梯度模
4 断裂活动性探讨
5 结论

(4)活动断裂带热红外遥感信息提取方法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热红外遥感基础及卫星遥感系统
    2.1 热红外遥感的特性及基本原理
        2.1.1 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
        2.1.2 基尔霍夫定律
        2.1.3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2.1.4 维恩位移定律
    2.2 卫星遥感数据源
        2.2.1 光学遥感影像
        2.2.2 热红外遥感数据
第三章 热红外亮温背景场建立及异常提取算法研究
    3.1 活动断层信息提取方法
        3.1.1 光学遥感活动断层信息提取方法
        3.1.2 热红外影像活动断层信息提取方法
    3.2 地震热红外遥感背景场的建立
        3.2.1 背景场的建立思路
        3.2.2 基于历年同期亮温偏移指数(K值算法)
    3.3 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构造热红外异常信息提取方法
        3.3.1 小波变换方法
        3.3.2 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构造热红外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原理
        3.3.3 小波变换参数优化选取
    3.4 热红外信息提取处理软件
第四章 川滇实验区典型震例分析
    4.1 川滇强震构造区概况
    4.2 川滇实验区亮温背景场的建立及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4.3 川滇实验区亮温长周期成分
    4.4 汶川地震构造热红外异常信息提取
    4.5 芦山地震构造热红外异常信息提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津及临区主要活动断层的遥感解译结果
    5.1 实验区的地质构造背景
        5.1.1 实验区的地貌特征
        5.1.2 实验区的构造特征
    5.2 天津实验区亮温背景场建立
    5.3 昌平-丰南断裂影像特征分析
    5.4 周边断裂影像特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遥感技术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数据选取与处理
3 遥感影像的断裂识别原则与解译标志
4 张家口一蓬莱断裂带的遥感特征解译
    (1)张家口段断裂解译
    (2)延庆一怀来山间段断裂解译
    (3)北京一天津平原段断裂解译
5 张家口一蓬莱断裂带断裂的深部特征
6 结论

(6)宝鸡市高家村—高店断裂存在性的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活断层国外研究现状
        1.2.2 活断层国内研究现状
        1.2.3 高家村-高店断裂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自然地理
    2.2 构造地貌特征
        2.2.1 断块山地
        2.2.2 断陷盆地
        2.2.3 断层地貌
    2.3 地层概况
        2.3.1 岩浆岩
        2.3.2 古近系和新近系
        2.3.3 第四系
        2.3.4 研究区典型黄土剖面展示
    2.4 区域断层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对“高家村-高店断裂”已有证据的质疑及新认识
    3.1 “断裂”平面展布特征
    3.2 “断裂”活动的主要证据概况及认识对比
        3.2.1 咀头剖面
        3.2.2 桐峪河探槽
        3.2.3 杨家店探槽
        3.2.4 唐家塬探槽
        3.2.5 张家沟探槽
        3.2.6 姬家店剖面
第四章 否定“高家村-高店断裂”存在的其他证据
    4.1 对“断裂”平面展布特征的质疑
    4.2 “断裂”长度与破裂幅度不匹配
    4.3 浅层地震勘探结果
        4.3.1 西崖村剖面(Bjk2)
        4.3.2 天官庙剖面(Bjk3)及钻探结果
        4.3.3 党家堡村(Bjx5)与钓渭镇测线剖面(Bjx6)
        4.3.4 小庵村测线剖面(Bjx3)
        4.3.5 石鼓园测线剖面(Bjx2)
        4.3.6 清姜河剖面(Bjk5)
        4.3.7 高家村测线剖面(Bjx1)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7)陇县—宝鸡断裂带发育特征及活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现状
    1.3 陇县-宝鸡断裂带研究近况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质构造环境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第四系标准剖面
    2.3 新构造运动
    2.4 地震背景
第三章 断层调查与活动性鉴定
    3.1 断层活动性鉴定的技术途径
    3.2 桃园-龟川寺断层
    3.3 固关-虢镇断层
    3.4 陇县-岐山-马召断层
    3.5 千阳-彪角断层
第四章 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历史
    4.1 古生代阶段
    4.2 中-新生代阶段
第五章 陇县-宝鸡断裂带构造应力场特征
    5.1 断裂带区域构造及动力学背景
    5.2 地震震源机制解
    5.3 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有限元模拟
    5.4 计算结果及分析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8)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分段性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断裂(构造)带的分段性与分段方法
    2.1 断裂(构造)带的分段性
    2.2 活动断裂分段研究的历史
    2.3 断裂(构造)带的分段方法
    2.4 讨论
第三章 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
    3.1 张渤带空间展布范围的界定
    3.2 张渤带的构造组成特征
        3.2.1 张渤带主要断裂的结构构造特征
        3.2.2 张渤带第四纪断陷盆地发育特征
    3.3 张渤带地球物理与深部断裂特征
    3.4 张渤带构造活动特征
第四章 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分段性研究
    4.1 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分段特性
    4.2 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地质构造分段研究
    4.3 张渤带地球物理场分段研究
    4.4 张渤带地震活动参数分段研究
    4.5 张渤带地壳形变分段研究
    4.6 小结
第五章 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5.1 张渤带地震活动的时间特征
    5.2 张渤带各段地震活动的强度特征
    5.3 张渤带地震活动的空间迁移规律
    5.4 小结
第六章 张渤带主活动段与参与活动段交替的机理探讨
    6.1 大震的增震与减震作用理论
    6.2 张渤带各段强震发震构造解析
    6.3 张渤带主活动段与和参与活动段交替现象的机理探讨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9)华北地区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第二章 华北地区概况与研究现状
    2.1 研究区的构造概况
    2.2 研究区重要的断裂带
    2.3 华北地区地震层析成像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三章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概述
    3.1 地震层析成像的发展及其重要作用
    3.2 地震层析成像基本原理
        3.2.1 模型参数化
        3.2.2 近似弯曲快速射线追踪法
        3.2.3 地震层析成像反演方法
        3.2.4 解的评价
第四章 华北地区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4.1 资料
        4.1.1 近震资料
        4.1.2 远震资料
    4.2 初始模型
    4.3 分辨率分析
    4.4 地震层析成像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深度层的反演结果与讨论
        4.4.2 垂直剖面反演结果与讨论
    4.5 研究区地下速度结构与强震的关系探讨
    4.6 结论与认识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华北地区瑞利面波噪声层析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华北地区地质构造背景
    1.4 华北地区地球物理研究成果
    1.5 噪声层析成像研究进展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噪声层析成像的基本原理
    2.1 噪声层析成像的发展历史
    2.2 互相关函数和格林函数的关系
    2.3 相关函数的计算
    2.4 由互相关提取格林函数的数学推导
第三章 数据处理方法
    3.1 台站分布与观测资料
    3.2 单台数据预处理
    3.3 互相关函数的信噪比分析
    3.4 群速度频散曲线的测量
    3.5 频散曲线质量控制
    3.6 结果的可靠性
第四章 噪声源分布对格林函数的影响
    4.1 引言
    4.2 噪声特征分析方法
    4.3 噪声源分布特征分析
    4.4 噪声源分布不均匀性的影响
    4.5 讨论和结论
第五章 华北地区噪声层析成像
    5.1 面波层析成像概述
    5.2 YANOVSKAYA-DITMAR层析成像方法
    5.3 华北地区噪声层析成像结果
第六章 华北地区S波速度结构
    6.1 引言
    6.2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6.3 GA实现的方法
    6.4 利用GA反演频散曲线
    6.5 资料搜集和模型空间的建立
    6.6 华北地区S波速度结构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燕山南缘北西西向昌平-丰南隐伏活断层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判断张渤地震带中西段地震危险性[J]. 张双凤,张小涛,赵志远.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04)
  • [2]用CAP方法研究2016年6月23日河北尚义MS4.0地震震源机制[J]. 吴鹏,张小涛,张磊. 华北地震科学, 2016(03)
  • [3]基于地球物理场特征对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南口—宁河段构造体系的研究[J]. 王茜,徐新学,陈宇坤,张林峰,郑国磊,袁航.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6(04)
  • [4]活动断裂带热红外遥感信息提取方法及初步应用[D]. 刘岸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5]遥感技术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J]. 薛友辰,曹现志,许立青,李三忠,赵淑娟,刘鑫,索艳慧,王鹏程,郭玲莉,孔祥超,戴黎明. 地质科学, 2015(02)
  • [6]宝鸡市高家村—高店断裂存在性的质疑[D]. 李培. 长安大学, 2013(05)
  • [7]陇县—宝鸡断裂带发育特征及活动性分析[D]. 石卫. 长安大学, 2011(01)
  • [8]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分段性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D]. 韩孔艳.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9(07)
  • [9]华北地区地震层析成像研究[D]. 吕作勇.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9(07)
  • [10]华北地区瑞利面波噪声层析成像研究[D]. 房立华.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9(07)

标签:;  ;  ;  ;  ;  

燕山南缘NWW走向昌平-丰南隐伏活动断层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