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疆农牧区小额信贷运作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暴占杰[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李悦[2](2020)在《内蒙古牧区发展与牧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文中提出内蒙古牧区牧民的生计问题一直是学术和政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中央和地方层面出台了很多惠及牧民的政策,从短期效益来看,这些政策对于促进牧民收入确实有显着效果,但近些年牧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地区的牧民甚至陷入到了生态恶化和生计衰微的双重窘境。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对实现牧民可持续生计和牧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取向,在梳理现行内蒙古牧区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揭示了发展型社会政策与可持续生计资本二者的关联,运用现存统计资料—内蒙古大学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调查资料库(CNMASS)的数据对牧民生计资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牧户生计资本总体匮乏,其中自然资本方面,内蒙古牧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草场质量下降;人力资本方面,内蒙古牧区牧户教育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教育水平,牧区人口老龄化超过全国老龄化标准;物质资本方面,牧民在生产生活上虽有改进,但也体现了牧民日益依赖牧业生计的特性;金融资本方面,内蒙古牧区牧户面临高消费、高投入、高负债的问题;社会资本方面,内蒙古牧区社区缺乏文化娱乐设施,牧区合作组织发展缓慢,牧区社区互助性较弱。基于此,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角度提出了实现牧民可持续生计的政策路径。
朝鲁[3](2020)在《内蒙古农业银行金融扶贫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贫困问题是当前影响世界各国发展的共性问题。实现绝大部分贫困群体脱贫是各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难题。对我国而言,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是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从2015年国家五部委首次提出“金融助推脱贫攻坚”行动方案以来,金融机构参与扶贫正式拉开序幕,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作为扶贫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扶贫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参与扶贫,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并发挥积极作用是本文将深入研究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疆,是全国扶贫的主战场之一,在全区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界共同努力下,截止2019年末,全区有11家国家级贫困县实现“摘帽”,剩余20个国家级贫困县待摘帽,贫困人口1.6万人,贫困发生率0.11%,虽然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整体脱贫情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内蒙古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并检测已脱贫人口的脱贫质量和返贫风险,做到“摘帽”不摘责任和政策,保持扶贫工作的稳定性的连续性。内蒙古自治区后续的扶贫工作依然离不开以农行内蒙古分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参与,尤其是在深度贫困地区下沉金融服务、扶贫信贷的持续投放还有金融支持农牧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扶贫等金融扶贫领域。本文从公共管理角度出发,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扶贫现状,将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扶贫中的定位和作用这一关键,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并借助数据表达的方法从农行内蒙古分行这一研究对象来分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原因,进而就以上难点提出了加快建设扶贫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专项担保机制,强化金融扶贫合力等建议对策。以期从商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两个维度出发保证意见和建议的可行性。
苏乃文[4](2020)在《内蒙古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金融精准扶贫研究》文中认为精准扶贫是指通过科学的识别机制对具体贫困人口进行精确识别并针对个体分析致贫原因,给予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金融精准扶贫是在精准扶贫框架下,以金融方式为主导实行精准扶贫,金融精准扶贫在近几年内的实践中取得巨大成果,但在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贫困成因和贫困治理等理论,通过实地调研法、文献分析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以金融机构为主要维度进行研究,对我国金融精准扶贫现状进行分析,以了解现阶段的实施情况如何,在实际中遇到了那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成因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取得更好的扶贫效果,这对我国扶贫事业发展和加快农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研究点,K县属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地,是国家级贫困县,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扶贫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案例具备很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对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扶贫情况进行调实地调研分析,发现有几个问题较为重要:金融扶贫资金如何使用、如何制定精准帮扶方案、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资金风险,将其与普遍金融精准扶贫中的问题进行对比,总结出扶贫产业选择、金融机构对于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管是能否取得扶贫成功的关键,即是在扶贫资金发放前、中、后的全流程监管都很重要,精准选择扶贫产业、强化金融机构资金监管、创新村委会基层监管、制定适合的分类帮扶方案、贫困户的思想培训等方式都是解决金融精准扶贫中问题的有效办法,对于金融精准扶贫的成功率及效果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王中奎[5](2020)在《Q省农商银行扶贫小额贷款风险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全国要全面实现脱贫,并将其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金融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主要工具和重要手段,Q省农商银行(特指Q省30家农商银行,包括未改制农商行的农信联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自然也成为农村金融扶贫攻坚的主力军。在扶贫小额贷款领域,Q省农商银行无论是信贷规模还是服务的客户数量,在省内同业中均占有绝对优势。但是金融机构作为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企业,盈利性、安全性是其决策的内在动机,扶贫类贷款政策性强、盈利性弱,且风险突出,如何兼顾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自身利益,实现良性循环,构建长期可持续的金融扶贫供给能力,为全面脱贫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增添稳定动力,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命题。2020年是小额扶贫贷款集中到期的年份,也是风险集中呈现和暴露的年份,如何未雨绸缪,提前研判,提前布局,具有极强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依据现有的理论体系,以Q省农商银行扶贫小额贷款为主研究对象,对Q省农商行及扶贫小额信贷的做法进行了概括介绍,对扶贫小额贷款存在的主要风险点及风险背后的原因进行论述。据此,就如何有效风险防控,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正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在内容设计上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铺设,力求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对问题把控精准,意见建议合理到位。
张磊[6](2020)在《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文中认为消除贫困,实现经济社会繁荣进步,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现行贫困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在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后,我国贫困治理的重心将转向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国家保障贫困人口基本权利的实现,离不开扶贫资金作为必要的物质基础,对于扶贫资金的监管则关乎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成败。实践中,扶贫资金呈现点多、面广、来源渠道多元等特征,由于扶贫资金监管权配置不尽完善,难以形成对扶贫资金有效的监管体系和扶贫资金使用不当的问责机制。本文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分析扶贫资金监管的现实困境,继而探讨构建扶贫资金监管的法律制度设计。本文分析了与扶贫资金监管相关的国家责任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这些理论为扶贫资金监管奠定基础,并对如何有效监管扶贫资金提供理论指导。在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上,采用两条线索:一是完善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框架。从扶贫资金的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行为和监管责任等方面来构建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框架;二是建构扶贫资金运行全过程监管的法律制度体系。以扶贫资金运行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来建构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从而本文建立了从扶贫资金筹集端到使用端,从扶贫资金级到项目级的“矩阵式”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对于扶贫资金运行全过程监管的研究,需要跟踪具体地区的扶贫实践作为研究样本。因此,本文基于内蒙古的个案研究,全面梳理和总结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的运行状况。以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作为研究贫困法治治理的切入点,对其在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以点带面的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作为我国“多元致贫”的贫困地区,内蒙古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的实践参考意义,本文的研究不仅对内蒙古扶贫资金监管地方性立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也能为我国其他贫困地区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并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开发立法进行展望。除导论和结语外,正文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全文的基础,立足精准扶贫的时代性,以我国扶贫开发的不同历史阶段作为划分标准,基于对各时期的扶贫资金监管的体制、机制和法律规范文本的分析,确定了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的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和完善时期。通过对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的回顾和梳理,对我国现行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进行整体评价。本章聚焦扶贫资金的运行安全、使用绩效、分配公平以及法律责任设置和实施等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对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构建的研究。第二章是全文的核心,系统梳理了扶贫资金监管的理论依据,在探讨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的立法模式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确定了以扶贫资金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行为和监管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框架。第三至第五章是对扶贫资金运行的全过程监管。第三章是扶贫资金安排和分配的监管。主要研究了财政扶贫资金、社会扶贫资金、金融扶贫资金的资金安排和分配。在财政扶贫资金方面,讨论财政扶贫资金的预算监管,并对中央涉农资金整合后带来的法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社会扶贫资金方面,重点阐述扶贫协作支援地和定点扶贫帮扶单位对扶贫帮扶资金的监管,由于此类资金具有显着的财政资金属性,本文提出将扶贫帮扶资金纳入预算监管的构想。在金融扶贫资金方面,重点论述扶贫小额信贷投放的风险防范,提出完善扶贫小额信贷差异化监管和构建金融扶贫风险分担机制的思路。第四章是扶贫资金使用机制和支出绩效的监管。扶贫资金使用机制主要包括扶贫行政给付和扶贫项目政府采购。对于扶贫行政给付的监管,在明确贫困人口行政给付受益权的前提下,对发生扶贫资金分配不公时的救济途径进行探讨。对于政府采购扶贫项目的监管,分别对扶贫项目的非招标采购方式、政府购买扶贫服务的变相融资行为以及扶贫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进行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法制化进路。第五章是扶贫资金投后的监管。根据扶贫投后资产的资金来源、资产类型、资产权属、受益范围等要素将扶贫资产类型化,确立资产的类型和产权归属。根据扶贫资产收益分配的特点,将折股量化的扶贫资产限定为经营性扶贫资产,明确折股量化的股权设置和取得方式,提出按照“所有权与监管权相独立”的原则,构建扶贫资金投后资产的动态监管体系。第六章是扶贫资金监管法律责任与追究机制的完善。在扶贫资金监管责任方面,明确法律责任承担的主体范围、责任形式和承担方式,对法律责任承担异化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提出通过协调追责机制和优化追责程序,实现扶贫资金监管法律责任追究效果的提升。
才央卓玛[7](2019)在《普惠金融背景下西藏农牧区金融扶贫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密切关注贫困地区发展,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深入贫困地区一线考察调研,提出了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思路与要求,体现了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国各族人民一同奔小康的坚定决心。长期以来,在中央和各对口援藏省市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实施了一系列脱贫致富的重大工程,民生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提升。但是,由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脆弱、自然环境恶劣,加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产业水平相对较低。使得西藏的脱贫攻坚工作较内地其他省市存在更大的难度和挑战,贫困问题的难点主要体现在:连片式的贫困区域,贫困人口基数大,整体区域发展不均衡,贫困人口的代际传递现象普遍等。面对这些苦难和挑战,西藏必须找出更适宜本地情况的脱贫道路。普惠金融的目的是在平等原则下,使得被金融排斥的有真实需求的人,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方便地获取全面、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而金融扶贫是指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促进贫困地区持续健康发展。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本文将研究区域限定在西藏农牧区,基于西藏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结合西藏地方政府金融扶贫相关政策、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牧民对金融服务和产品使用情况等,通过文献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研究普惠金融背景下西藏农牧区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路径对策。基于上述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研究的是普惠金融背景下西藏农牧区金融扶贫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相关文献综述。通过对普惠金融、金融扶贫的国内外文献进行论述,确定研究思路和内容;第三部分是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主要对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的区别与联系;第四部分是普惠金融背景下西藏农牧区金融扶贫的现状及问题。主要分析西藏农牧区致贫因素,描述西藏农牧区普惠金融发展现状,总结归纳金融扶贫政策的演变情况,根据金融扶贫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实证分析,选取指标、创建模型,对西藏农牧区金融扶贫减贫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结果论证西藏农牧区金融扶贫减贫效果。第六部分是西藏农牧区金融扶贫对策建议。针对西藏农牧区的贫困现状及金融扶贫存在问题,分析提出在普惠金融背景下,从政府层面、金融体系层面、贫困人口层面开展农牧区金融扶贫工作的相关对策建议。
中国人民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课题组,樊永升,徐志强[8](2017)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普惠金融的思考——基于锡林郭勒盟普惠金融博弈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增强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国务院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5]74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内政发[2016]125号文件,明确了发展普惠金融的任务和时间表。目前,普惠金融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地区经济金融和文化等差异,边疆民族地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知易行难,面临诸多挑战,本文试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进行分析。
苏日雅[9](2016)在《农业银行锡盟DW旗支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三农”,即“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核心,解决农户贷款难和为农民创收,一直是政府、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会针对三农问题推出一系列的重要举措。文件指出:大型商业银行应加快农村牧区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研究和分析农村牧区金融事业存在的新问题新倾向,不断深化农村牧区金融改革创新,鼓励各类商业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覆盖全部旗(县)域支行,实现银行农村牧区创新式的“三农(三牧)”金融服务。这也就标志着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家一个控股大型商业银行,面向“三农(三牧)”是中央赋予它的市场定位和历史使命。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作为在我国社会主义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有着例如:使农民早日脱贫、过上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等一系列的意义,但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了该业务还有很多缺点,如:金融市场上会出现信息不对称、农民不能抵押土地来获得贷款、农户贷款难,甚至一些金融机构不愿意介入等问题。这一切因素都会制约我国重要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实施。我国现阶段边疆地区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存在某些问题,但是发展空间和前景无限,尤其是中国正在处于GDP增长率维持在7%左右的改革转型阶段。本文首先介绍农业银行农户小额贷款的相关概念,再运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DW旗农业银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具体及调查报告数据,进行全方位分析,以微观宏观两个角度为切入点,得出偏远边疆地区农业银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给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本次研究,可为DW旗农行提供了比较系统性和普适性的小额贷款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增强农业银行的“支农支牧”主力军作用,促进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柳颖[10](2015)在《积极福利视角下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研究 ——以内蒙古兴安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囿于农牧民的理念、能力等多重因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制度体系沿袭了一种消极型“救济式”、“输血式”的工作模式。这种扶贫模式固然保障了贫困者的基本生活不受威胁,但难以使其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甚至会陷入贫困循环、贫困“依赖”的怪圈。21世纪以来,受世界范围内现代积极型反贫困理论和政策范式的影响,我国农村反贫困议题进入了一个理念转变与模式转型的时期。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实施与推进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将少数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视为反贫困的主战场,使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新阶段。毋庸讳言,当前民族地区反贫困制度设计处于“新老问题交织、内外矛盾重重”的交困境地,已经无法推动下一步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正常运行。基于此,参照国外经验教训并结合本土实践,研究、设计并推行具有适用性的新型民族地区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积极福利是当前社会福利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视角之一,这一理论兴起于对以物质救助和生活维持为核心的消极福利理念的批判和反思。其所提出的“投资性福利”、“工作福利”着眼于对福利政策客体个人能力的开发与重塑,从而构建了一种具有积极性和现代性的政策视角。积极福利的理论内涵对于急于摆脱传统制度的负面效应,走出制度建设困境的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来说具有较好的切入性与适用性。在反贫困议题中,积极福利理论的分析框架可以从主体、客体和方式三个维度展开:分别是多元、协作、整合的福利政策实施主体维度;瞄准、精确、补缺的福利政策实施客体维度;赋权、增能、就业的福利政策实施方式维度。建立三者平衡循环且良性互动的渠道,最终帮助贫困者摆脱贫困。当然,任何一项复杂制度的更新或重构都需要对其所处的时间逻辑和空间领域进行全面客观的研判,前者提供依据,而后者提供经验。因此,本研究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历程进行了梳理,阐述了不同时期下制度发展的空间特征、政策理念嬗变和建设轨迹。研究以内蒙古兴安盟为例,对当前民族地区反贫困政策的运行现状与内在矛盾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进而对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主体责任、客体瞄准和方式选择的制度缺陷进行了分析。具体包括政府做为单一主体的局限性以及企业、社会组织的参与缺位,民族地区农村普遍式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低效以及民族地区农牧民福利依赖的政策缺陷。吸收并借鉴与我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具有相似情境和问题的国际先进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建立具有适用性的反贫困制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范围内,巴西的反贫困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责任主体关系均衡,印度在瞄准客体上体现了针对性和选择性,而澳大利亚政府的反贫困资源投放方式却使土着居民形成福利依赖。上述国家在解决各自少数族群的贫困问题时,所采用的理念与政策思路较为典型的体现了积极型和消极型两种反贫困模式,所以福利效应截然相反,这就给予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制度体系重构以思考和启示。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定位了反贫困的战略模式,为民族地区农村提供了反贫困的方案与步骤。即通过协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均衡反贫困责任主体关系;重构目标瞄准机制,实现反贫困客体对象精准;激发反贫困对象增能与就业,促使反贫困方式由普惠向补缺转变。在政策层面,进一步细化了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实施路径。包括通过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反贫困体系来均衡反贫困主体责任;通过资金瞄准、项目瞄准及过程瞄准来实现反贫困目标客体精准;通过提高农牧民健康素质、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发展特色农牧产业和自主创业以及完善农牧民就业福利制度,来促进反贫困方式转变。
二、边疆农牧区小额信贷运作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边疆农牧区小额信贷运作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
2.1.1 贫困的定义 |
2.1.2 贫困的标准 |
2.1.3 贫困的分类 |
2.1.4 扶贫的内涵 |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
3.1 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
3.2 实践基础 |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2)内蒙古牧区发展与牧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演进脉络及实践策略 |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演进脉络 |
1.从矛盾到互构:经济发展与社会政策的关系转向 |
2.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 |
(二)可持续生计: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实践策略 |
二、牧民生计背景:制度变革与政策逻辑 |
(一)内蒙古牧区经济政策 |
1.改革开放前期(1950年—1977年) |
2.改革开放后期(1978年—至今) |
(二)内蒙古牧区社会政策 |
1.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
2.牧区牧民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
(三)小结 |
三、内蒙古牧区牧民生计现状分析 |
(一)样本人口学分析 |
(二)牧民生计资本现状分析 |
1.人力资本现状分析 |
2.自然资本现状分析 |
3.物质资本现状分析 |
4.金融资本现状分析 |
5.社会资本现状分析 |
(三)小结 |
四、优化牧区牧民可持续生计的发展路径 |
(一)树立生态优先的牧区发展战略 |
1.健全牧区法制制度,保护草原生态功能 |
2.加强牧民资产建设,激发牧民内生动力 |
(二)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牧区发展机制 |
1.牧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2.推动牧区合作组织建设 |
(三)加大对牧民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 |
1.完善牧区医疗服务体系,提升牧民健康保障 |
2.加大牧区教育投资力度,不断提高牧民整体素质 |
结论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内蒙古农业银行金融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1.国外研究概述 |
2.国内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1.研究条件 |
2.可能存在的问题 |
(五)预期的结果 |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 |
(一)基本概念 |
1.金融服务 |
2.金融扶贫 |
(二)理论基础 |
1.新公共管理理论 |
2.公共产品理论 |
3.公共选择理论 |
二、农行内蒙古分行金融扶贫概况及存在问题 |
(一)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扶贫概况 |
1.主要贫困状况 |
2.金融扶贫现状 |
(二)农行内蒙古分行金融扶贫主要内容 |
1.构建扶贫金融服务体系 |
2.拓展乡镇金融服务网络 |
3.优惠扶贫信贷融资服务 |
4.完善扶贫风险分担机制 |
5.创新担保模式建设 |
(三)农行内蒙古分行金融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
1.扶贫动力不足 |
2.扶贫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 |
3.扶贫产品契合度不强 |
4.扶贫信息共享机制不足 |
5.扶贫资金投放不足 |
三、农行内蒙古分行金融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利润可持续性差 |
1.服务成本高 |
2.农牧业生产风险高 |
3.缺乏风险补偿 |
(二)扶贫信贷风险控制难度大 |
1.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不健全 |
2.贫困户对贷款认知不足 |
3.贫困户抗风险能力低 |
(三)金融扶贫成本高 |
1.贫困地区金融条件差 |
2.贫困地区缺乏产业支撑 |
3.贫困地区信用意识薄弱 |
(四)金融扶贫缺乏合力 |
1.扶贫共享机制不健全 |
2.联合扶贫体系建设不完善 |
四、对农行内蒙古分行金融扶贫工作的建议 |
(一)处理好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
1.提高商业利润可持续性 |
2.明确社会责任 |
(二)加强扶贫联动和信息共享 |
1.建立健全差异化的监管制度 |
2.搭建扶贫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
3.建立专项信贷担保基金 |
(三)优化金融扶贫产品体系 |
1.拓宽扶贫信贷绿色通道 |
2.完善扶贫信用评级 |
3.扩大抵质押品范围 |
(四)融合线上线下金融扶贫力度 |
1.突出互联网金融移动终端建设 |
2.探索金融便利店服务机制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4)内蒙古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金融精准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概括性评述 |
1.4 预期创新及不足 |
1.5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1.6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精准扶贫 |
2.1.2 金融精准扶贫 |
2.2 基础理论 |
2.2.1 阿玛蒂亚·森权利贫困理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2.3 参与式扶贫理论与利贫式减贫理论 |
2.2.4 小额贷款理论 |
2.2.5 长尾理论 |
3 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存在问题及分析 |
3.1 存在问题 |
3.1.1 金融机构扶贫资金使用方向受制于政府扶贫产业选择 |
3.1.2 金融机构严重缺乏扶贫信贷的过程监管 |
3.1.3 金融机构扶贫运营管理成本高 |
3.1.4 金融机构扶贫运营风险大 |
3.1.5 贫困户金融可获得性差 |
3.1.6 金融精准扶贫管理信息化发展滞后 |
3.1.7 贫困户对于金融精准扶贫认识有待改善 |
3.2 原因分析 |
3.2.1 政府执行措施和金融精准扶贫精神存在部分脱节 |
3.2.2 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有待提升 |
3.2.3 自然条件恶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备 |
3.2.4 农牧业抗风险能力弱,保险及担保体系滞后 |
3.2.5 真正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太少 |
3.2.6 信息化管理建设缺乏支撑 |
3.2.7 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 |
3.3 本章小结 |
4 K县金融精准扶贫发展现状 |
4.1 K县基本情况 |
4.1.1 县域情况 |
4.1.2 少数民族情况 |
4.1.3 产业状况 |
4.1.4 扶贫开发概况 |
4.2 政策环境 |
4.3 金融精准扶贫实践情况 |
4.3.1 扶贫成绩 |
4.3.2 存在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5 K县信用联社金融精准扶贫措施分析 |
5.1 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概况 |
5.2 促进扶贫产业精准选择,锁定资金使用方向 |
5.3 针对差异分类施策 |
5.4 严格完整的扶贫信贷全过程监管 |
5.5 获得政府支持、借力核心产业整合资源 |
5.6 持续推动贫困户观念转变 |
5.7 对比分析经验与不足 |
5.7.1 主动参与促进精准选择扶贫产业、整合资源 |
5.7.2 必须对扶贫信贷使用进行有效监管 |
5.7.3 与基层政府联合是信用联社的管理创新 |
5.7.4 提升网点布局和金融产品 |
5.7.5 贫困户思想教育长抓不懈 |
5.7.6 信息化建设滞后 |
5.8 本章小结 |
6 对策与建议 |
6.1 提高主动性,促进政府扶贫产业选择精准 |
6.2 金融机构必须强化资金使用全过程监管 |
6.3 基层监管与互联网金融建设同步推进 |
6.4 信用建设、发展模式将是下一阶段扶贫重点 |
6.5 有效提高贫困户金融可获得性 |
6.6 建立统一的金融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 |
6.7 加快转变贫困户思想观念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Q省农商银行扶贫小额贷款风险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重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金融扶贫 |
2.1.2 扶贫小额贷款 |
2.1.3 金融风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四个扎扎实实”理论 |
2.2.2 “一优两高”理论 |
2.2.3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2.4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3章 Q省农商银行扶贫小额贷款基本概况 |
3.1 Q省农商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
3.2 Q省农商银行扶贫小额贷款实施的依据 |
3.3 Q省农商银行扶贫小额贷款投放基本状况及成效 |
3.4 Q省农商银行扶贫小额贷款主要做法 |
3.4.1 积极借力政府资源和政策 |
3.4.2 积极借力“双基联动”平台 |
3.4.3 发挥主观作用主动作为 |
第4章 Q省农商银行扶贫小额贷款面临的风险及原因分析 |
4.1 到期偿付风险高于一般贷款 |
4.1.1 风险表现 |
4.1.2 原因分析 |
4.2 政策风险十分突出 |
4.2.1 风险表现 |
4.2.2 原因分析 |
4.3 操作风险局部集聚 |
4.3.1 风险表现 |
4.3.2 原因分析 |
4.4 信用环境恶化风险极易催化 |
4.4.1 风险表现 |
4.4.2 原因分析 |
4.5 扶贫效能不高风险伴生相随 |
4.5.1 风险表现 |
4.5.2 原因分析 |
第5章 Q省农商银行扶贫小额贷款风险优化对策建议 |
5.1 在贫困户层面致力于解决到期偿付、信用恶化、效能不高风险 |
5.1.1 主动正面宣传引导 |
5.1.2 建立失信必惩的机制 |
5.1.3 开展信用修复激活源头活水 |
5.1.4 引导资金使用提升扶贫效率 |
5.1.5 推进智力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
5.2 在政府层面致力于解决政策风险、效能不高风险 |
5.2.1 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职能 |
5.2.2 集合多机构力量助力扶贫 |
5.2.3 完善代偿机制激发金融主体积极性 |
5.2.4 以“四个扎扎实实”“一优两高”战略为引领争取信贷政策 |
5.3 在金融机构层面致力于解决操作风险、效能不高风险 |
5.3.1 引入“互联网+”理念提升智能管控 |
5.3.2 发挥“双基联动”平台优势抓好贷后管理 |
5.3.3 加强内部控制 |
5.3.4 以建设普惠金融示范省为契机推动金融发展提升扶贫效能 |
第6章 结语 |
6.1 结论 |
6.1.1 全文总结 |
6.1.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基本概念界定与辨析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六、研究范围的限定与说明 |
第一章 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的现实考察 |
第一节 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的变迁历程 |
一、我国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的宏观概览 |
二、内蒙古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的地方探索 |
三、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的整体评价 |
第二节 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一、扶贫资金运行安全问题 |
二、扶贫资金使用绩效问题 |
三、扶贫资金分配公平问题 |
四、法律责任设置和实施问题 |
第二章 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构想 |
第一节 扶贫资金监管的理论依据 |
一、国家责任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第二节 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的基本构想 |
一、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的建构基础 |
二、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框架 |
第三章 扶贫资金筹集和分配的监管 |
第一节 财政扶贫资金的预算安排 |
一、扶贫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 |
二、财政扶贫资金的预算和整合 |
三、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要素 |
第二节 社会扶贫资金跨地分配的监管 |
一、扶贫协作支援地的监管 |
二、定点扶贫帮扶单位的监管 |
第三节 扶贫小额信贷投放的风险防范 |
一、扶贫小额信贷的财政贴息 |
二、扶贫小额信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
三、扶贫小额信贷的差异化监管 |
第四章 扶贫资金使用方式和支出绩效的监管 |
第一节 扶贫行政给付的监管 |
一、贫困人口的行政给付受益权 |
二、扶贫补贴资金的发放 |
三、扶贫行政给付受益权的救济 |
第二节 扶贫项目政府采购方式的监管 |
一、扶贫项目非招标采购方式的适用 |
二、政府购买扶贫服务的变相融资 |
三、扶贫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
四、重构扶贫项目的决策审批程序 |
第三节 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法制化 |
一、财政绩效评价法制保障的缺失 |
二、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 |
三、第三方绩效评价主体的权利行使困境 |
四、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的法治化运用 |
第五章 扶贫资金投后资产运营和收益分配的监管 |
第一节 扶贫资产的类型及其产权界定 |
一、扶贫资产的类型 |
二、扶贫资产的产权界定 |
第二节 扶贫资产的运营和处置 |
一、扶贫资产运营监管权的配置 |
二、扶贫资产处置的正当程序 |
第三节 扶贫资产折股量化的收益分配 |
一、折股量化扶贫资产的限定 |
二、折股量化股权的取得与规范 |
第六章 扶贫资金监管法律责任与追究机制的完善 |
第一节 健全扶贫资金监管法律责任的承担制度 |
一、明确法律责任承担的主体 |
二、规范法律责任承担的认定 |
三、矫正法律责任承担的异化 |
第二节 提高扶贫资金监管法律责任追究的效果 |
一、协调扶贫资金监管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
二、优化扶贫资金监管法律责任追究程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普惠金融背景下西藏农牧区金融扶贫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研究 |
2.2 国内文献研究 |
2.3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3.1 相关概念及特征 |
3.1.1 普惠金融概念及特征 |
3.1.2 金融扶贫的概念和特征 |
3.2 理论基础 |
3.2.1 金融排斥理论 |
3.2.2 农村金融理论 |
3.2.3 金融扶贫理论 |
3.3 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的区别与联系 |
3.3.1 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的区别 |
3.3.2 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的联系 |
3.3.3 普惠金融背景下开展金融扶贫的优势 |
第四章 普惠金融背景下西藏农牧区金融扶贫现状及问题 |
4.1 西藏农牧区贫困现状及制约因素 |
4.1.1 西藏农牧区贫困现状 |
4.1.2 西藏农牧区贫困制约因素 |
4.2 西藏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
4.3.1 执行特殊优惠政策,提供差异化的信贷服务 |
4.3.2 健全金融生态环境,丰富金融发展力量 |
4.3.3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4.3 西藏农牧区金融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3.1 西藏农牧区金融扶贫政策演变 |
4.3.2 西藏农牧区金融扶贫现状 |
4.3.3 西藏农牧区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西藏金融扶贫的减贫效用影响分析 |
5.1 实证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
5.2 实证检验和分析 |
5.2.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2.2 相关系数矩阵检验 |
5.2.3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5.2.4 最优滞后阶和协整关系检验 |
5.2.5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
5.2.6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5.2.7 实证结论 |
第六章 西藏农牧区金融扶贫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层面 |
6.1.1 完善制度建设,优化扶贫效果评价体系 |
6.1.2 强化协同配合,确保金融扶贫工作成效 |
6.1.3 保障配套措施,营造良好金融扶贫环境 |
6.2 金融体系层面 |
6.2.1 构建西藏农牧区金融体系 |
6.2.2 推进农牧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6.2.3 完善和创新金融产品服务 |
6.2.4 加强产业扶贫支持力度 |
6.3 扶贫对象层面 |
6.3.1 选派金融系统干部到市、县挂职,直面扶贫对象 |
6.3.2 引导农牧民建立金融意识 |
6.3.3 金融资金支持农牧民教育和技能培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普惠金融的思考——基于锡林郭勒盟普惠金融博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锡林郭勒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及普惠金融覆盖情况 |
三、边疆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存在的不足 |
(一) 普惠金融覆盖率物理布局与刚性需求错位。 |
(二) 农牧区金融产品单一, 服务方式落后。 |
(三) 普惠金融推进过程中“政府角色”缺位。 |
(四) 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
(五) “受惠”主体本身的不规范行为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普惠”主体作为的积极性。 |
(六) 普惠金融宣传不够, “受惠”主体认知程度较低。 |
四、边疆民族地区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 |
(一) 本着方便农牧民的原则, 适当增加金融机构营业网点, 特别是农牧区服务网点, 重视弱势群体, 服务“三农”、“小微”。 |
(二) 加快农牧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广和应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 继续做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支付保障。 |
(三) 营造开放的农牧区金融市场, 进一步增加农牧区金融供给, 积极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
(四) 政府要提高对“普惠金融工作”的认识, 强化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撬动信贷资金流向畜牧行业。 |
(五) 金融机构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做好信贷政策与畜牧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 |
(六) 加强农牧区网络信息覆盖面,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普惠金融社会认知度。 |
(9)农业银行锡盟DW旗支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框架结构 |
第二章 中国农业银行农牧户小额贷款概述 |
2.1 农牧户小额贷款的概念与特征 |
2.2 农户小额贷款的发展历程 |
2.2.1 1994年以前的多机构、多样化管理阶段 |
2.2.2 1994年到1998年政策性银行的统一管理阶段 |
2.2.3 1998年至今国有商业银行管理阶段 |
2.3 相关理论 |
2.3.1 金融抑制理论 |
2.3.2 信贷补贴理论 |
2.3.3 信贷配给理论 |
2.3.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农业银行锡盟DW旗支行农牧户小额贷款业务的现状 |
3.1 农业银行DW旗支行情况 |
3.2 DW旗农牧户小额贷款业务概述 |
3.2.1 DW旗农行农牧户小额贷款对象 |
3.2.2 DW旗农行农牧户小额贷款条件 |
3.2.3 DW旗农行农牧户小额贷款额度及期限 |
3.2.4 DW旗农行农牧户小额贷款的担保模式 |
3.3 DW旗农牧户小额贷款业务现状 |
3.3.1 农户小额贷款发展规模 |
3.3.2 农户小额贷款担保方式 |
3.3.3 农牧户小额贷款资产质量 |
第四章 农业银行锡盟DW旗支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贷款网点及人员数量不足 |
4.1.2 贷款覆盖面不足 |
4.1.3 贷款申请难度大 |
4.1.4 逾期还款或赖账现象存在 |
4.1.5 贷款用途与实际用途不符 |
4.1.6 小额贷款业务自身存在缺陷 |
4.2 原因分析 |
4.2.1 贷款网点及人数的不足 |
4.2.2 贷款覆盖面不足 |
4.2.3 贷款申请难 |
4.2.4 逾期还款或赖账现象的存在 |
4.2.5 贷款用途与实际用途不符 |
4.2.6 业务自身存在着问题 |
第五章 促进农业银行锡盟DW旗支行农牧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的对策 |
5.1 增加金融机构网点及人员配备 |
5.2 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 |
5.3 整治农村信用市场环境 |
5.4 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 |
5.5 正确引导农牧户转变信贷理念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积极福利视角下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研究 ——以内蒙古兴安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总结与评价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相关概念和理论工具 |
第一节 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民族地区 |
二、贫困、贫困线 |
三、民族地区农村贫困 |
四、反贫困、积极型反贫困 |
第二节 积极福利理论概述 |
一、积极福利思想提出背景 |
二、积极福利的概念与特征 |
第三节 积极福利理论介入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意义及分析框架 |
一、积极福利理论对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议题的意义 |
二、积极福利理论的分析维度 |
第三章 传统福利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传统福利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历史变迁 |
一、救济式反贫困的起步阶段 |
二、体制改革推动的反贫困阶段 |
三、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反贫困阶段 |
四、反贫困攻坚阶段 |
五、综合扶贫阶段 |
六、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深化发展阶段 |
第二节 民族地区反贫困的现行政策——以内蒙古兴安盟为例 |
一、案例选择 |
二、资料获取 |
三、内蒙古兴安盟地区反贫困政策现状 |
第三节 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政策效应与存在问题 |
一、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政策效应 |
二、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实践中的问题反思 |
第四章 民族地区农村传统型反贫困的制度缺陷分析 |
第一节 反贫困制度中的主体缺陷分析 |
一、政府在反贫困中的局限 |
二、企业、社会组织反贫困参与的缺位 |
第二节 反贫困制度中的客体缺陷分析 |
一、民族地区农村普遍式反贫困目标瞄准范围 |
二、民族地区农村普遍式反贫困目标瞄准的困境 |
三、民族地区农村普遍式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缺陷分析 |
第三节 反贫困制度中的方式缺陷分析 |
一、民族地区农牧民“福利依赖”的表现 |
二、民族地区农牧民福利依赖的政策缺陷分析 |
第五章 两种扶贫范式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巴西印第安人反贫困主体责任关系的均衡 |
一、巴西经验借鉴的背景与依据 |
二、巴西反贫困责任主体采取的积极措施及其成效 |
三、巴西印第安反贫困责任主体关系均衡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二节 印度农村反贫困计划的选择性与精准性 |
一、印度经验借鉴的背景与依据 |
二、印度农村贫困的制度分析 |
三、印度农村反贫困项目的精准实施 |
四、印度农村反贫困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澳大利亚土着民普遍式福利的依赖性 |
一、澳大利亚反贫困教训反思的背景与依据 |
二、澳大利亚土着民普遍式福利现状 |
三、澳大利亚土着民贫困的原因分析 |
四、澳大利亚土着民普遍式福利的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六章 积极福利视角下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战略模式设计 |
第一节 参与与均衡:反贫困主体责任架构 |
一、政府主导: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责任主体 |
二、多元架构: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责任主体关系 |
第二节 补缺与瞄准:反贫困客体目标选择 |
一、普惠式福利向补缺式福利的转变 |
二、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重构 |
第三节 增能与就业:反贫困政策方式转变 |
一、回应西方语境中的“福利依赖”:破除“中国式福利依赖” |
二、事前干预社会风险 |
三、推动民族地区农村“从福利到工作”的转变 |
第七章 积极福利视角下民族地区反贫困路径选择 |
第一节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反贫困体系” |
一、政府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中的主导角色 |
二、建立企业扶贫的新格局 |
三、社会扶贫的适应与兴起 |
第二节 反贫困目标瞄准路径 |
一、资金瞄准:扶贫贴息制度的完善 |
二、项目瞄准:简政放权为贫困户“量身定制” |
三、过程瞄准:对贫困户动态管理和考核评估 |
第三节 民族地区农牧民增能与就业 |
一、农牧民健康素质与劳动力素质提高 |
二、农牧民就业福利制度完善与农牧区劳动力转移 |
三、发展特色农牧产业保障农牧民高效就业 |
四、农牧民自主创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着作 |
二、学术论文 |
三、外文文献 |
四、学位论文 |
五、中文报纸 |
致谢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边疆农牧区小额信贷运作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2]内蒙古牧区发展与牧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D]. 李悦.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内蒙古农业银行金融扶贫问题研究[D]. 朝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内蒙古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金融精准扶贫研究[D]. 苏乃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Q省农商银行扶贫小额贷款风险及对策研究[D]. 王中奎. 青海民族大学, 2020(06)
- [6]扶贫资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D]. 张磊. 中央财经大学, 2020
- [7]普惠金融背景下西藏农牧区金融扶贫对策研究[D]. 才央卓玛. 西藏大学, 2019(09)
- [8]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普惠金融的思考——基于锡林郭勒盟普惠金融博弈的分析[J]. 中国人民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课题组,樊永升,徐志强. 北方金融, 2017(08)
- [9]农业银行锡盟DW旗支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苏日雅.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10]积极福利视角下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研究 ——以内蒙古兴安盟为例[D]. 柳颖. 南京大学, 2015(07)
标签:精准扶贫实施方案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财政扶贫资金论文; 西藏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