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首家机场通过国际认证(论文文献综述)
陈星华,张志勇,柴洪奎,周世超,翟乃超[1](2021)在《到上合示范区淘金——在上合示范区建设中体现海关担当和作为》文中提出2018年6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宣布,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指明上合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路径。
秦超[2](2021)在《“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大足冬菜”是大足的一大名片和标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大足冬菜也是大足区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是中国传统名腌菜之一。但大足冬菜品牌目前知名度不高,加强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已经成为推动大足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已有的管理学知识,在对区域品牌概念及其特性、原产地效应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访谈、环境条件分析等方法对大足冬菜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提炼出了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存在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不明确、产业规模效应低、品牌战略缺乏针对性、缺少品牌文化内涵等问题,而地方政府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行业协会功能缺失、品牌运营能力不足等是引起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针对目前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的策略,包括加强品牌战略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明确利益相关者作用等。区域品牌建设是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大足冬菜区域品牌的研究分析,提出了适合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的策略,希望能为大足冬菜行业及其品牌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蔡慧君[3](2020)在《广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汉英编译岗实习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地球各板块间日益紧密的联系,使得新闻这一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成为了各国家与地区相互了解与交流的头号工具。在通过新闻了解国外最新消息的同时,我国同样将新闻作为一种外宣途径,中国日报、南方英文网等英语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为想要了解中国的国外人士提供了便利。笔者在省级外宣平台广东广播电视台(Guangdong Radio and Television,GRT)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实习(2019年3月15日至8月23日),主要负责Guangdong News Now节目广播电台版每日英语新闻稿的编译工作。该节目的新闻内容主要选自前一日的新闻,每周轮岗的中文主编确认选题后,由新闻编译岗实习生完成编译工作,最后交由外籍主编兼主播审核校对、打磨润色。本报告基于笔者本人的实习情况及单位、岗位等背景信息,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负责编译的百篇每日英语新闻稿件为例,将笔者本人的编译稿件与外籍主编润色后的实际播出稿件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汉英新闻编译的相关原则与技巧。针对新闻编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如新闻结构安排、文化特色词汇、文化意象对立的词汇等,笔者提出删减、结构重建等解决策略。本实习报告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实习情况介绍,交待相关背景;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第三章着重描述编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实践过程及译后审校反思等;第四章为编译实例分析,通过将交际翻译理论与编译新闻相结合,分析理论指导作用,由此引出解决策略,以实例为佐证,阐明具体翻译方法的运用;第五章为实习经验总结及笔者的心得体会。基于本次实习经历,笔者认为,新闻编译者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及新闻敏感度,增强对源语和目的语的应用能力及双语转换能力;充分了解源语和目的语背后的文化差异与逻辑思维差异;秉持负责任的态度完成每一篇编译稿件。
周莹[4](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贺大伟[5](2019)在《我国航空仲裁适用限度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学位论文为经济法专业(学科)产业法方向下关于航空仲裁制度的主题研究,以规范、调整航空仲裁的国内法规则、国际法规则及相关实践为研究对象,旨在对于我国现阶段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法律问题作出清晰阐释,明确我国航空仲裁的适用性命题在学理层面的论证基础和实践层面的实然绩效,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分析并探讨相应对策。本文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学理层面清晰界定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以推动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仲裁是我国法律规定的纠纷解决制度,也是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在航空争议解决领域,仲裁虽然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且在若干维度与航空争议的产业特征高度契合,但这并不意味着仲裁可以适用于航空争议的所有领域,对于这一情形,本文将其归纳为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作为航空仲裁理论的基础性问题之一,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构成了某一类型航空争议能否适用仲裁解决的前置性条件,进而成为航空仲裁机制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假设。以航空仲裁适用限度为选题,主要考量基点在于:第一、航空仲裁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航空争议的持续增多,我国实践领域的航空仲裁机制已初步完成构建,航空仲裁已发展为航空争议解决机制的重要法律选项、行业仲裁的重要制度创新、仲裁法与航空法的重要改革实践。第二、对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界定与论证已构成航空仲裁理论发展与制度完善的前提之一。目前,就航空仲裁的适用性而言,存在着法律规范相对欠缺协同性、机制实践相对欠缺体系性等具体问题,并呈现出航空争议“泛仲裁化”的倾向,为学理层面进一步加强论证进而给予规范性解答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总体而言,从学理层面清晰厘定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不仅是实践中航空仲裁规则制定、航空仲裁活动开展的科学基础,更是未来条件具备之时航空仲裁立法的逻辑前提。基于上述考量,本文以我国航空仲裁适用的合理限度为切入点,以航空法和仲裁法等多学科背景为分析视角,结合我国实务界业已开展的独立航空仲裁实践,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日益增多的航空争议类型,并根据可仲裁性、可契约性的分析方法,较为系统地论证了航空仲裁机制在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等领域的适用限度;此外,基于可独立性的评判视角,本文也对我国航空仲裁的实践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就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若干不成熟的建议。在篇章结构设置和内容安排方面,本文基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和分析脉络,力争能以较为规范的学术范式对我国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进行论证。在此目标下,笔者将论文正文分为七个部分(含导言)。在导言部分,本文对论文的选题做了总体性说明,涵盖问题与意义、文献与资料、方法与结构、创新与不足、术语与说明等五个主要模块,涉及内容包括选题缘起、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结构、撰写说明等。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具体分为六章:第一章、航空仲裁的基本范畴和既有实践。本章系对我国航空仲裁制度基本范畴的界定,以及对航空仲裁既有实践的归纳。基本范畴界定的目的在于厘定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既有实践整理的目标在于阐释航空法、仲裁法与航空仲裁实践的基本关系,以为正式展开论述奠定基础。具体而言,基本范畴主要围绕航空仲裁中“航空”、“仲裁”这两大基本要素进行展开,分别论述了航空活动、航空器、航空法的基本要义,并以西方法治史中仲裁的沿革和我国现代仲裁制度的确立为主线,归纳了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确立的时空背景。既有实践主要围绕国际、国内两大领域现有航空实践而展开,就国际领域而言,与一般类型的国际商事仲裁相似,国际航空仲裁实践虽存在于外国法、国际公约以及若干常设性国际航空组织的仲裁活动之中,但就全球范围内来看,在我国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诞生之前,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常设性国际航空仲裁组织;就国内领域而言,尽管《民用航空法》并未涉及仲裁等法律机制,但这并不能否定仲裁在航空争议解决过程中的应有价值,在实践适用中应依《仲裁法》而行,同时,随着我国航空仲裁实践的蓬勃开展,特别是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设立,标志着国际航空仲裁机制正式引入我国,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乃至全球航空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提升中国航空业在国际航空市场的话语权、推动中国由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与限度。本章系对我国航空仲裁适用的根本动因与限度标准的阐释和论证。研究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具体原因,旨在说明航空仲裁在学理层面的适用合理性;提出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限度问题,旨在阐释问题的意义与本文的分析框架,以为后文正式展开论证奠定方法论基础。在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方面,本文论证了仲裁机制作为一种制度供给被引入航空争议解决领域,既存在必要性,又存有合理性。具体而言,其核心因素无外乎我国《仲裁法》所确立的现代仲裁制度对于航空争议固有特征与解决需求的契合,包括仲裁对航空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的供给、仲裁与航空争议个性化解决需求的契合等。就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限度而言,本文将这一命题定位为某一类型航空争议能否适用仲裁解决的前置性条件,进而成为航空仲裁机制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假设,并将其具体缘由概括为法律规范相对欠缺协同性、机制实践相对欠缺体系性这两大问题。在前述问题之上,本部分提出了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评判维度和分析框架,就其评判维度而言,在航空争议领域合理界定仲裁机制的作用范围,寻找出航空仲裁的制度边界,至少应遵循仲裁法关于仲裁制度启动具有两大刚性要素的标准,以及航空仲裁的已有实践,基于此,本文将争议法律关系的可仲裁性、争议解决方式的可契约性、争议解决机制的可独立性设定为具体判定航空仲裁适用边界的三个维度,由此进一步确立了全文的分析框架,为全文论证确立了方法论基础。第三章、可仲裁性视角下航空争议的类型化区分。本章系根据我国仲裁法中关于争议法律关系可仲裁性的刚性标准,并基于部门法、仲裁法、航空法等多个维度的划分标准,力争通过类型化的方式梳理出符合法理要求和学理规范的航空争议类型,并对其可仲裁性作出论证,以求能厘定航空仲裁机制在可仲裁性层面的适用限度。具体而言,本部分首先论证了可仲裁航空争议类型化的缘由,一方面是基于可仲裁属性为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论证基础,另一方面是基于类型化标准为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区分规范。在此基础上,有鉴于航空仲裁属于仲裁法与航空法的交叉学科领域,其制度设计的逻辑链接着国际法与国内法、大陆法与英美法、公法与私法、实体法与程序法等多个维度,内容较为繁杂,且不乏部门法之间的法律冲突,因此,本文根据部门法、仲裁法、航空法的不同维度,从源头梳理了航空争议的基本类型。基于上述考量,结合学理和实践的衔接,本文将航空争议主要归纳为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三种主要类型,并分别就其内涵与外延、具体类型或内容构成、是否具有可仲裁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证。第四章、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纾困。本章系根据我国仲裁法中关于争议解决机制可契约性的刚性标准,并基于航空法上的特有论争,就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进行论证,涉及航空运输总条件的法律属性以及航空仲裁协议引入争议的方式等问题,以求能厘定航空仲裁机制在可契约性层面的适用限度。具体而言,本部分首先论证了仲裁法理与文义对于可契约性的限定,并就可契约性与可仲裁性两大标准并列设置的原因进行了论证,得出了争议事项可仲裁性构成了仲裁机制适用充分条件、争议解决方式可契约性构成了仲裁机制适用必要条件的判断。以此为基础,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的适用虽符合可仲裁性的标准,但在可契约性方面存有两大法理障碍,一为航空法上特有的问题,亦即航空运输领域所面临的运输总条件是否具有合同属性的问题,二为仲裁机制普遍适用过程中常会遇到的一般性问题,亦即仲裁条款引入争议的方式。围绕这两大问题,本部分具体展开了论证,初步得出上述三大类型争议依照可契约性标准的具体适用限度。第五章、可独立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实践的绩效评价。本章系根据我国仲裁实践中关于航空仲裁要素可独立性的柔性标准,并基于行业仲裁理论和制度竞争理论,就航空仲裁机制独立化、专业性实践的绩效进行评估,在为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提供实证样本的同时,希冀能厘定航空仲裁机制在可独立性层面的适用限度。具体而言,本部分以可独立性为探讨目标,汇总了我国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现状,在具体介绍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有益探索实践之后,就其在机构定位、受案范围、仲裁规则、竞争优势等领域的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予以论证。此外,基于解释论的视角,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为代表的独立航空仲裁实践,不仅可以从仲裁法上的行业仲裁理念中寻找到其独立性根源,亦可以从我国正在推进的民航强国战略中软性制度竞争实力构建的角度出发,探寻并“发现”独立航空仲裁机制的现实意义。第六章、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路径展望。本章系对全文研究的回顾,以及对未来制度完善的展望。回顾的目的在于评估研究是否实现了预期确立的目标,包括学术观点、学术方法、论证过程是否符合学理逻辑;展望的方向在于通过对本次研究得失的检测,为将来可能的继续研究矫正方法和方向,并就我国航空仲裁在制度层面的完善提出若干不成熟的建议。具体而言,依据前文的论述,本部分进一步论述了航空仲裁“制度”至少由“机制”和“法律”两部分构成,并论证了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动因,包括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在经过争议法律关系可仲裁性、争议解决方式可契约性、争议解决机制可独立性分析之后,就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得出了若干初步结论。此外,基于对我国现行航空仲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本部分也就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若干不成熟的建议,指出应当从“机制”和“法律”两个层面出发,共同推进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为我国航空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提供制度维度的软实力支撑。在研究方法的选取方面,本文主要使用了规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等四种工具。规范分析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实在法的概念、要素和逻辑结构的分析、解释与适用,以寻求不同学科视角下法律冲突之间的匹配与调和,进而实现对于航空仲裁法律制度融入我国法律体系结构的关切;实证分析方法的原因在于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为代表的实践样本,倒逼学术界对航空仲裁实践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提供系统性的解答思路和方案,这也为本文从理论角度展开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比较分析方法的侧重在于通过对国内外航空仲裁机制的比较,以及对行业仲裁体系内金融仲裁、建筑仲裁等仲裁类型的比较,来进一步探求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应然时空维度;制度分析方法的引入在于通过把航空仲裁纳入法律制度竞争软实力的范畴,依托于法律制度竞争优势理念的提倡,为我国航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优势提供制度支撑作出解释论层面的阐释与解读。在研究结论方面,经过本文对于研究命题的系统性论述,本文总体认为,随着我国实践领域具有独特属性的航空争议日益增多,航空仲裁机制的适用成为必然,但是,有鉴于制度与实践因素,对于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厘定有其学理必要和实际可能。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最终得出了如下具体结论:第一、依照部门法/仲裁法/航空法的区分标准,可以将纷繁复杂的航空争议类型化为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三大主要类型。第二、航空财产权益争议的界定虽符合《仲裁法》关于“其他财产权益争议”仲裁适用的立法精神,但在具体适用领域仍需做进一步区分:首先,基于侵权而生的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虽具有可仲裁性,但在争议解决机制选择的(争议前)可契约性领域仍属欠缺;其次,基于双方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类型的航空财产权益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大体等同于航空商事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再次,基于单方法律行为和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因既不具有可仲裁性又不具有可契约性,而无法适用仲裁机制。第三、航空仲裁机制的主要适用领域应限定于航空商事争议领域,且航空商事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与基于双方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类型的航空财产权益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大体等同。第四、航空消费争议领域的争议事项虽具有可仲裁性,但在争议解决机制选择的(争议前)可契约性领域仍属欠缺,加之立法对于航空运输总条件法律属性尚未作出正式界定,进而造成了其适用仲裁机制的法理和现实障碍。第五、通过对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为代表的独立航空仲裁机制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目前独立航空仲裁机制存在若干发展挑战,但属于“成长的烦恼”,无论是基于行业仲裁的法理定位亦或是基于制度竞争的战略考量,独立航空仲裁机制均有其存在并发展完善的积极意义。
兰海军[6](2016)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深入研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理论成熟成型,丰富公共服务管理学科体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供给并持续改进,夯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础。本文选择厦门为例,源于其系全国最重要旅游城市之一,解剖既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典型示范意义。本文以游客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服务质量理论为内核,综合运用文献、比较、案例、访谈、问卷、统计等方法,研究如何通过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持续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实践层面梳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展。分别考察境内外典型旅游城市实践,梳理出境内旅游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并观察厦门市实践。第二,从理论层面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框架。厘清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等核心概念,梳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责任主体;借鉴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实践,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具体环境,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理论框架。第三,从操作层面阐述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首先是确立质量目标。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采用ISA法调查游客真实感知,测量期望与感知差距,全面摸清旅游服务质量“短板”。通过I-S等级计算,找出优先改进项、次优改进项,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其次是监测质量运行。通过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宣传贯彻,统一内部思想、营造社会氛围。借助“信息化监测、联动化治理、标准化确认、奖惩化控制”机制,全面监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再次是评价服务质量。采用SERVQUAL框架,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化,对应开发一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评价并计算出阶段性质量改进的工作重点。最后是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必须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基于旅游服务应用优化智慧厦门顶层设计,修筑质量改进“营养池”;丰富完善厦门质量奖体系,培壮质量改进“胡萝卜”;强化部门协同治理,锻造质量改进“大棒”,构建“三位一体、恩威并举”的服务质量改进运行框架。第四,从推广层面探索公共服务质量改进一般性操作指南。将各环节研究成果和具体操作步骤与厦门经验相结合,抽象化为通用性的操作指南。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尝试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和运行框架;二是尝试开发了一套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量化了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三是尝试梳理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一般化操作指南。受能力、精力等条件限制,最初调查问卷数据多来源于思明区,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研究区域范围,尽量缩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跟进研究以厦门本岛为核心建构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其适用性。
邓勇兵[7](2014)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网络演进与构建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日渐发达的通讯技术与运输技术的推动,面向全球范围的企业网络体系得以建立,企业交往变得更加紧密。而随着交往的加深,这些网络体系还在不断分化、重构、演进,并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不管是出于寻求机会、获取资源,还是为了规避风险、应对威胁,时至今日,任何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企业,都不能无视国际化网络体系的存在,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不可避免要融入到这些网络体系中去,在国际市场体系或商业网络中找准自身的位置,并从企业网络中获益。对此,中国企业亦尤其需要加以重视。本研究以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网络演进与构建机制作为主要研究主题,通过对深入开展国际化的中国企业进行跨案例研究,深入剖析这些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其网络演进所呈现的阶段性特点和规律、网络演进的关键驱动因素,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网络的构建机制。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本研究的研究子问题。通常认为,对于“为什么”以及“怎么样”这类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于过程的研究,案例研究是比较理想的研究方法。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上,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跨案例研究方法,并通过理论抽样选择了6家开展国际化经营10到30年以上不等的中国企业进行深入研究。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意义在于:第一,通过聚焦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结合传统国际化理论与网络理论的研究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及网络演进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第二,基于网络战略意图与经验知识理论视角,提出了国际化进程中企业网络演进的两种路径及其驱动机制,丰富并完善了网络演进的相关理论;第三,基于企业适应性选择视角探讨国际化进程中企业网络的构建机制,完善了企业主动性网络构建的相关研究。另外,对于国际化网络理论的研究,对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实践,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理论和实践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本研究在国际化过程理论、网络发展阶段理论、网络构建理论、网络能力理论、知识基础观及其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网络发展阶段划分、网络特征及其演进过程、网络演进路径及其驱动因素、网络构建机制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构建了契合中国企业实际的国际化及网络发展阶段模型,详细展示了各阶段企业国际化行为和网络演进的特征;第二,整合研究视角,提出了“网络发展—国际化知识获取—国际化成长”的演进机制;第三,整合结构维度与关系维度的双重研究视角,提出了国际化进程中企业网络演进路径的新分类,并探讨了两种网络演进路径的驱动因素;第四,基于适应性选择及协同演进理论,提出了国际化进程中企业网络的构建机制。本研究对于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性:首先,由于网络已成为企业实现国际化的必要途径和形式,中国企业应该不断融入国际市场的产业网络、商业网络、社会网络以及全球战略网络;其次,在构建和发展国际网络的过程中,要关注国际化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第三,由于网络演进具有路径依赖性,企业要根据国际化战略定位及国际化经验基础,选择适当的网络演进路径;最后,企业在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企业网络的构建,不同的国际化阶段,要选择性使用网络构建策略。
禤俊名,孙德花,刘帅[8](2010)在《第3章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企业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宝钢:飞跃前行的钢铁巨人——技术创新体系强力支撑一、综述宝钢集团公司(简称"宝钢")是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技术创新是宝钢战略发展的基石和重点。成立30年来,宝钢坚持学习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宝钢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宝钢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有力地支撑了宝钢各相关发展阶段战略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经过多年
文骐,朱志军,许志敏,张晓月[9](2009)在《足印——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轨迹》文中指出一个负责任的中国虽然她今天仍然走在崛起的路上虽然她与美国和欧盟相比依旧算不上强大但是她的脚步坚定而踏实她的目标明确而切实她的前途光明而远大这是我们的国家这是我们期待未来会更加繁荣和富强的那个中国
陆锋[10](2020)在《通佑电梯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大量的利用了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充分的结合通佑电梯公司目前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对其发展战略的选择和竞争力优劣势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并设计出一套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竞争战略。首先,通过文献法搜索大量有关竞争战略的学术论文和文献资料,以便掌握最新的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并作为研究通佑电梯公司竞争战略的理论基础;其次,灵活运用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模型等诸多的模型,深入分析得出外部环境对通佑电梯公司的实际影响,并对其在目前电梯市场的影响力进行定位;再次,大量采取比较分析法对本行业主要竞争对手进行精细的财务数据和经营数据横向比较,了解自身的真是的竞争力情况;最后,利用SWOT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通佑电梯公司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寻求相应的对策并确定最终竞争战略的选择。本文最终确定“差异化竞争战略”最为适合通佑电梯公司的发展现状,从产品、服务、品牌三个角度阐述差异化竞争战略,并制定确保实施的措施。通佑电梯公司通过错位竞争的方式避开充满血腥竞争的主力市场,并发掘细分新的市场空间;通过维保服务先行的创新型渠道发展方式,通过价格让利促进销售量的提升;通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品牌推广和宣传,树立“亲民的”大众电梯品牌形象。通佑电梯公司作为中国非常典型的中小型电梯制造企业,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竞争战略,抓住外部机会、优化内部资源、利用自身优势、借助成熟的大数据平台实施独辟蹊径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必定会在市场有所作为。同时,对于国内其他中小型电梯企业,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首家机场通过国际认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首家机场通过国际认证(论文提纲范文)
(1)到上合示范区淘金——在上合示范区建设中体现海关担当和作为(论文提纲范文)
物流先导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 |
“一带一路”带来新变化 |
“区港一体”搭建新模式 |
“即到即放”实现新发展 |
胶东机场带来新机遇 |
贸易拓展打造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 |
千年商埠再担重任 |
企业认证示范引领 |
精准服务开拓市场 |
减负增效激发引擎 |
制度创新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监管服务经验 |
多式联运“一单制”班列运输更便利 |
“上合·银关通”让企业缴税更轻松 |
TIR公路运输物流通道再拓展 |
为上合贸易提供信息支撑——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指数发布 |
编后语 |
(2)“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区域品牌概念 |
2.2.1 区域品牌 |
2.2.2 农产品区域品牌 |
2.3 原产地效应理论 |
2.4 产业集群理论 |
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章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历史及产业现状分析 |
3.1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历史 |
3.1.1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起源 |
3.1.2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历史 |
3.2 大足冬菜种植加工和产业发展现状 |
3.2.1 大足冬菜种植加工现状 |
3.2.2 大足冬菜产业发展现状 |
第4章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现状及环境条件分析 |
4.1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
4.1.1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 |
4.1.2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的服务体系 |
4.1.3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取得的成效 |
4.2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环境条件分析 |
4.2.1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的外部机会 |
4.2.2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的外部威胁 |
4.2.3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的内部优势 |
4.2.4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的内部劣势 |
4.2.5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SWOT矩阵分析 |
4.3 国内外区域品牌建设经验借鉴 |
4.3.1 涪陵榨菜区域品牌建设借鉴 |
4.3.2 日本农业品牌建设借鉴 |
第5章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诊断 |
5.1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5.1.1 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不明确 |
5.1.2 冬菜产业规模效应较低 |
5.1.3 品牌战略缺乏针对性 |
5.1.4 缺少品牌文化内涵 |
5.2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诊断 |
5.2.1 政府重视程度较低 |
5.2.2 行业协会功能缺失 |
5.2.3 品牌运营能力不足 |
第6章 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对策研究 |
6.1 明确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 |
6.1.1 地方政府主导 |
6.1.2 行业协会串联 |
6.1.3 冬菜企业主营 |
6.2 优化冬菜产业结构 |
6.3 加强品牌战略管理 |
6.3.1 明确品牌战略依据 |
6.3.2 设立品牌战略目标 |
6.3.3 制定品牌战略路径 |
6.3.4 创新品牌营销策略 |
6.4 深挖冬菜文化内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广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汉英编译岗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TASK DESCRIPTION |
1.1.An Overview of Guangdong's English Media and 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 |
1.2.Background of the Internship |
1.2.1.An Overview of Guangdong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 |
1.2.2.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Contents of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
1.3.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
2.THEORETICAL FRAMEWORK |
2.1.Brief Introduction of Trans-editing |
2.2.An Overview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2.3.News Transl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
3.PROCESS DESCRIPTION |
3.1.Pre-trans-editing Preparation |
3.1.1.Structure of News |
3.1.2.Standards of Trans-editing |
3.2.Trans-editing |
3.2.1.Trans-editing Process |
3.2.2.Technical and Resources Support |
3.3.Post-trans-editing Examination |
4.CASE STUDIES |
4.1.Difficulties in Trans-editing Practice |
4.2.Case Studies:Analysis and Solutions |
4.2.1.Trans-editing of Headlines |
4.2.2.Trans-editing of News Contents |
(1)Addition |
(2)Deletion |
(3)Restructuring |
5.CONCLUSION |
5.1.Reflections |
5.2.Implications |
5.3.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我国航空仲裁适用限度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与意义 |
二、文献与资料 |
三、方法与结构 |
四、创新与不足 |
五、术语与说明 |
第一章 航空仲裁的基本范畴和既有实践 |
第一节 航空仲裁的基本范畴 |
一、航空 |
二、仲裁 |
第二节 航空仲裁的既有实践 |
一、国际航空仲裁的既有实践 |
二、国内航空仲裁的既有实践 |
第二章 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与限度 |
第一节 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 |
一、基于仲裁对航空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的供给 |
二、基于仲裁与航空争议个性化解决需求的契合 |
第二节 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限度 |
一、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问题缘由 |
二、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可仲裁性视角下航空争议的类型化区分 |
第一节 可仲裁航空争议类型化区分的缘由 |
一、可仲裁属性: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论证基础 |
二、类型化标准: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区分规范 |
第二节 多维视角下航空争议的类型化区分 |
一、部门法维度 |
二、仲裁法维度 |
三、航空法维度 |
第三节 可仲裁航空争议的初步厘定 |
一、航空财产权益争议 |
二、航空商事争议 |
三、航空消费争议 |
第四章 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纾困 |
第一节 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困境 |
一、可契约性的基本要义 |
二、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困境 |
第二节 航空运输总条件合同属性的证成 |
一、航空运输总条件合同属性的初步厘定 |
二、“特别条款”适用困境的消解 |
第三节 航空仲裁条款引入争议的方式 |
一、航空财产权益争议中仲裁机制的可契约性 |
二、航空消费争议中仲裁条款订入协议的效力认定 |
第五章 可独立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实践的绩效评价 |
第一节 我国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现状 |
一、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有益探索 |
二、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发展挑战 |
第二节 行业仲裁理念下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学理定位 |
一、行业仲裁的基本理念 |
二、行业仲裁的发展实践 |
三、行业仲裁理念下航空仲裁的定位 |
第三节 制度竞争语境中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现实意义 |
一、“法律制度竞争优势”理念的提倡 |
二、独立航空仲裁、民航强国战略与全球航空业竞争 |
第六章 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路径展望 |
第一节 基本结论: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学理依据 |
一、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动因 |
二、航空仲裁制度的适用限度 |
第二节 研究展望: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可行路径 |
一、航空仲裁机制的完善路径 |
二、航空仲裁法律的完善路径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后记 |
(6)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立题旨意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进展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兴起的动因 |
一、注重质量是各国发展的普遍路径 |
二、驱动质量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追求 |
三、提升质量是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
第二节 境内外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实践 |
一、境外典型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二、境内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三、境内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共性问题 |
第三节 厦门旅游服务业与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一、厦门旅游服务业发展概况 |
二、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第三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管理框架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辨析 |
一、公共服务 |
二、旅游公共服务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主体认定 |
一、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 |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划分及责任认定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框架 |
一、质量管理通用框架 |
二、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般框架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管理框架 |
第四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确立 |
第一节 总体服务质量目标设定 |
一、研究方法与框架 |
二、调查对象特征 |
第二节 旅游服务质量的目标体系 |
一、总体目标 |
二、分项目标 |
三、旅游服务质量目标变迁 |
第三节 质量目标确立过程及顺序 |
一、质量确立目标过程 |
二、质量目标确立顺序 |
第五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测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前期准备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宣传贯彻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任务分解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全面运行 |
一、信息化推动旅游大数据监测 |
二、联动化夯实跨部门服务质量治理 |
三、标准化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 |
四、奖惩并举控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后期控制 |
一、监测后期控制阶段的现状 |
二、监测后期保障中的问题 |
第六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 |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
一、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框架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样本特征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一、总体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
二、具体旅游项目服务质量评价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及改进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
第七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
第一节 环境层面——优化智慧旅游平台 |
一、优化顶层设计 |
二、优化技术支撑 |
三、优化应用体系 |
四、提升全域智慧服务 |
第二节 激励层面——内化质量创新动力 |
一、强化质量导向 |
二、强化质量提升 |
三、强化质量奖励 |
第三节 机制层面—强化部门协同治理 |
一、构建“大旅游”协同发展机制 |
二、夯实“大数据”共享供给平台 |
三、构建“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 |
四、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
结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存在不足 |
附录一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网络演进与构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现实背景 |
二、理论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内容框架 |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综述 |
一、国际化理论的研究背景 |
二、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综述 |
三、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
第二节 企业网络理论 |
一、企业网络理论的理论渊源 |
二、企业网络的内涵、维度及其形成动因 |
三、企业网络构建及演进过程研究 |
第三节 企业网络在国际化中的研究进展 |
一、企业网络在国际化研究中的总体框架 |
二、基于商业网络视角的Uppsala模型重新探讨 |
三、企业网络在国际化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总体模型构建及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框架及模型提出 |
一、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网络演进模型 |
二、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网络构建机制研究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设计与步骤 |
三、信度与效度保证 |
第三节 案例选择与数据处理 |
一、案例选择 |
二、数据收集 |
三、数据分析 |
第四章 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网络演进 |
第一节 国际化进程及网络发展的阶段划分 |
一、案例企业的国际化阶段划分 |
二、案例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概况 |
三、构念测度与数据编码 |
第二节 初步国际化阶段的网络演进 |
一、企业国际化的演进特征 |
二、企业网络演化特征及编码结果 |
三、企业网络演化特征及结果 |
第三节 深入国际化阶段的网络演进 |
一、企业国际化的演进特征 |
二、企业网络演化特征及编码结果 |
三、企业网络演化特征及结果 |
第四节 全面国际化阶段的网络演进 |
一、企业国际化的演进特征 |
二、企业网络演化特征及编码结果 |
三、企业网络演化特征及结果 |
第五节 企业国际化网络的演进过程及特征归纳 |
一、网络发展阶段及网络特征演进 |
二、网络发展与国际化知识获取的演进 |
第五章 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网络构建机制 |
第一节 国际化进程中企业网络演进的模式分类 |
一、企业网络演进的两种模式 |
二、两种演进模式的驱动因素分析 |
第二节 主导型网络构建机制分析 |
一、变量衡量及编码过程 |
二、初步国际化阶段主导型网络构建机制及网络能力的影响作用 |
三、深入国际化阶段主导型网络构建机制 |
四、全面国际化阶段主导型网络构建机制 |
第三节 创业型网络构建机制分析 |
一、初步国际化阶段创业型网络构建机制 |
二、深入国际化阶段创业型网络构建机制 |
三、全面国际化阶段创业型网络构建机制 |
第四节 讨论与结论 |
一、国际化进程中两种企业网络构建模式的对比分析 |
二、本章研究结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管理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管理启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研究方向 |
附录A 企业访谈指南 |
附录B 案例企业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通佑电梯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分析工具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层次 |
2.1.1 公司层战略 |
2.1.2 业务层战略 |
2.1.3 职能层战略 |
2.2 基本竞争战略理论 |
2.3 关于制造业的竞争战略研究 |
2.3.1 国外制造业竞争战略研究 |
2.3.2 国内制造业竞争战略研究 |
3 通佑电梯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 |
3.2.1 行业现状 |
3.2.2 行业趋势 |
3.2.3 行业结构 |
3.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4 机会与威胁 |
3.4.1 面临的机遇 |
3.4.2 面临的威胁 |
3.5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EFE)矩阵的建立 |
4 通佑电梯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介绍 |
4.1.1 产能规模 |
4.1.2 研发及测试条件 |
4.1.3 经营现状 |
4.1.4 公司成长历程 |
4.2 价值链分析 |
4.2.1 内向物流 |
4.2.2 运营 |
4.2.3 外向物流 |
4.2.4 市场及营销 |
4.2.5 售后服务 |
4.2.6 公司基础 |
4.2.7 人力资源 |
4.2.8 产品研发 |
4.2.9 采购管理 |
4.3 优势与劣势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4 内部环境要素评价(IFE)矩阵的建立 |
5 通佑电梯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 |
5.1 愿景、使命与目标 |
5.2 SWOT表分析 |
5.3 三种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5.3.1 总成本领先战略 |
5.3.2 差异化战略 |
5.3.3 集中化战略 |
5.4 竞争战略确定 |
6 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6.1 差异化产品 |
6.1.1 绿色 |
6.1.2 超节能 |
6.1.3 超高速 |
6.1.4 黑科技 |
6.1.5 超清洁 |
6.1.6 定制化 |
6.2 差异化服务 |
6.2.1 服务全球化 |
6.2.2 服务优先化 |
6.2.3 服务数据化 |
6.2.4 服务标准化 |
6.2.5 服务市场化 |
6.3 差异化品牌 |
6.3.1 小型项目专业化 |
6.3.2 销售价格平民化 |
6.3.3 基建招标多元化 |
6.4 重设组织结构,保障战略实施 |
6.4.1 重设战略组织职能 |
6.4.2 权利和职责 |
6.4.3 战略规划的流程 |
6.4.4 战略规划主要内容 |
6.4.5 组织结构设置与调整。 |
6.5 塑造企业文化,改善管理模式 |
6.5.1 借助传统文化,提高管理水平 |
6.5.2 实行激励管理,落实企业文化 |
6.6 全面启用ERP,规范审批流程 |
6.6.1 搭建协同工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 |
6.6.2 优化核心流程,严控过程结果 |
6.7 提高人才储备,确保战略实施 |
6.7.1 明晰职能和职权 |
6.7.2 多渠道吸纳优秀人才 |
6.8 做好渠道开发,支持战略实施 |
6.8.1 经销商关系管理 |
6.8.2 打造世界一流品牌 |
6.8.3 销售人员培训 |
6.8.4 经销商激励政策 |
6.9 建立采购联盟,共享数据管理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问卷调查表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我国首家机场通过国际认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到上合示范区淘金——在上合示范区建设中体现海关担当和作为[J]. 陈星华,张志勇,柴洪奎,周世超,翟乃超. 中国海关, 2021(09)
- [2]“大足冬菜”区域品牌建设研究[D]. 秦超.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3]广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汉英编译岗实习报告[D]. 蔡慧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我国航空仲裁适用限度法律问题研究[D]. 贺大伟.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6]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兰海军. 厦门大学, 2016(01)
- [7]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网络演进与构建机制研究[D]. 邓勇兵. 南开大学, 2014(04)
- [8]第3章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企业案例分析[A]. 禤俊名,孙德花,刘帅.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2010, 2010
- [9]足印——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轨迹[J]. 文骐,朱志军,许志敏,张晓月. 改革, 2009(07)
- [10]通佑电梯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陆锋. 山东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