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 of Stretching - Setting Treatment on Dyeing Behavior of Wool(论文文献综述)
梁梦辉[1](2021)在《调湿控温羊毛针织物的整理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对于夏季运动面料而言,服装的干燥和凉爽至关重要,保证运动者出汗时及时将湿气排出织物外,快速蒸发汗水。然而,现有的调温纺织品只能缓冲人体内部温度的变化,无法对水分进行管理。调湿控温整理剂(Hei Q Adapative AC-06)是一种新型水性功能聚合材料,通过对织物进行浸轧整理,可降低体感温度,增强热舒适性,这种材料还能将湿气快速排出,保持服装的干燥,使服装的吸湿快干性大大提升。本课题选用18.5tex羊毛纱线编织的1+1罗纹毛坯针织物、企业提供的同纱支纬平针光坯羊毛针织物,探讨织物的前处理工艺和调湿控温整理工艺。以织物的干燥速率、吸水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法探讨整理剂浓度、烘焙温度、烘焙时间、浸渍温度等整理工艺参数对织物干燥速率和吸水率的影响规律;采用四因素三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得到优选的调湿控温整理工艺。其中,毛坯1+1罗纹羊毛针织物的优选调湿控温整理工艺参数为:整理剂浓度3%(o.w.f)、烘焙温度115℃、烘焙时间3min、浸渍温度50℃;同纱支光坯纬平针羊毛针织物的优选调湿控温整理工艺参数为:整理剂浓度3%(o.w.f)、烘焙温度115℃、烘焙时间5min、浸渍温度45℃。为探讨圆纬机编织的羊毛针织物的染色、调湿控温功能整理顺序与工艺对织物最终调湿控温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染色+功能整理两步工艺、染色+功能整理同浴工艺,以及整理+染色两步工艺的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染色对功能整理的效果有影响,且染色、功能整理两步工艺对调湿控温功能影响最小。在此基础上,采用p H值、匀染剂用量、染色温度、染料浓度采用四因素三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分析优化染色工艺,试验结果表明:优选的染色工艺参数为:p H值4.7,匀染剂用量1.5%,染色温度98℃,染料浓度2.5%。对染色后织物的色牢度、耐洗涤性能等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织物耐水洗色牢度和耐汗渍色牢度都在4级以上。选用上述毛坯羊毛针织物优选的功能整理工艺参数,对18.5tex羊毛纱线进行功能整理,测试与分析了功能整理前后纱线的的表面形态、细度、力学性能、毛羽指数、表面摩擦性能和吸湿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整理后纱线表面覆盖了一层聚合物薄膜;整理后的纱线细度增大且细度不匀率增加;力学性能下降、有害毛羽长度减小;整理后纱线的摩擦系数与摩擦变异系数都低于普通纱线,纱线更加光洁且回潮率增大,吸湿性能比普通纱线好。为进一步研究调湿控温功能整理对羊毛针织物的服用性能和调温功能的影响,本文对比测试了毛坯织物直接功能整理、毛坯织物染色+功能整理、纱线功能整理后再织造、毛坯对比、光坯织物直接功能整理、光坯对比织物等不同整理方式的6种羊毛针织物的力学性能、抗起毛起球性、织物风格、热湿舒适性和耐水洗性等基本服用性能和调温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经过调湿控温整理之后,织物力学性能下降,但下降幅度均在20%内;抗起毛起球等级降低,但都在3级以上;毛坯织物直接功能整理、毛坯织物染色+功能整理、光坯织物直接功能整理的织物经洗涤后基本不发生缩率变化;静态、动态悬垂系数变小,且抗弯刚度变小;织物热阻变小、导热系数变大、湿阻减小、透湿率变大;毛坯织物染色+功能整理后的织物透气性提高了4.6%,虽毛坯织物直接功能整理后的织物透气性降低了12.9%,光坯织物直接功能的织物透气性降低了18.4%;但毛坯织物直接功能整理、毛坯织物染色+功能整理、纱线功能整理后再织造、光坯织物直接功能整理后的织物干燥速率分别增大了45.9%、42.4%、98.6%、18.8%,吸水率分别增大了25.6%、20.6%、26.0%、11.9%;织物瞬间接触凉感分别增大了3.6%、3.6%、14.5%、4.6%;毛坯织物直接功能整理、毛坯织物染色+功能整理、纱线功能整理后再织造、光坯织物直接功能的织物最大温差分别可达到1.3℃、0.8℃、1.5℃、0.7℃,因此具有明显的降低体感温度的功能。
谭郭婷[2](2021)在《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工艺研究及运动面料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人们对运动面料的要求也在逐步发生改变,轻薄透气、柔软舒适、风格多样、环保健康型运动面料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羊毛纤维作为具有优异的弹性、透气、吸湿、防污防臭等性能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同时随着高支毛纱与轻薄型羊毛面料的发展,羊毛运动面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但目前高支羊毛纱强力较低、轻薄型羊毛面料强力不达标等问题依然存在,而高强锦纶6短纤维强度高、耐磨性好,并且质轻柔软、回弹性好,将高强锦纶6与羊毛纤维混纺,可有效改善混纺纱线与织物的强力与耐磨性能,并保持羊毛的手感,但目前市场上对于高强锦纶6短纤维与羊毛混纺产品的开发较少,本文通过对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纱线及织物的全流程开发与性能研究,为高强锦纶6短纤维在毛纺产品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实践基础,同时对于拓宽高强锦纶6纤维的下游市场,改善羊毛运动面料的性能及丰富运动面料种类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首先采用精纺工艺将高强锦纶6纤维与羊毛进行混纺,合理设计纺纱工艺并解决纺纱过程中的生产难题,成功纺制出一批不同混纺比例的高强锦纶6/羊毛环锭纺纱线,并将其编织成纬平针织物,对混纺纱线与混纺织物的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研究混纺比对混纺纱线及织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纱线中当高强锦纶6纤维含量为20%时,高强锦纶6纤维向内转移,主要分布于纱线内层,当含量为30%时,高强锦纶6纤维向内转移趋势减少,高强锦纶6纤维与羊毛在纱截面中的分布趋于均匀,而当含量为40%时,高强锦纶6纤维开始向纱外层转移,羊毛向纱线内层转移。同时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纱线中随着高强锦纶6纤维含量的增加,强度与伸长率均增大,并且纱线条干均匀度有所提高,但有害毛羽指数整体呈增大趋势。混纺织物中由于高强锦纶6纤维的加入,织物的顶破强力、耐磨性能及透湿性能均有提高,但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及透气性能略有下降。然后基于高强锦纶6/羊毛30/70比例的环锭纺纱线开发出运动面料,同时制备出阳离子改性涤纶/羊毛、常规锦纶6/羊毛环锭纺纱线与高强锦纶6/羊毛紧密纺纱线并进行纱线的性能测试与对比分析,发现在环锭纺纱线中,高强锦纶6/羊毛纱线较阳离子改性涤纶/羊毛、常规锦纶6/羊毛纱线的强度、条干均匀度及毛羽性能均有改善,纱线可编织性有所提高。高强锦纶6/羊毛紧密纺纱线较环锭纺纱线强度提高,条干不匀率及有害毛羽指数下降,纱线品质得到进一步改善。最后将纺制的纱线分别编织成纬平针与单面珠地网眼组织并进行染整处理。对面料的基本服用性能、运动舒适性能、热湿舒适性能以及液态水管理能力进行测试与对比分析,最后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面料综合服用性能进行评判,结果显示高强锦纶6/羊毛紧密纺纬平针面料的评判值最高,为0.5908,综合服用性能最优,最适宜用作运动面料。
裴佳慧[3](2021)在《基于纳米钛酸钡负载的羊毛纤维负压微波处理》文中研究说明羊毛纤维表面覆盖着一层致密的鳞片,鳞片层的存在所造成的定向摩擦效应是羊毛纤维出现毡缩现象的根本原因。此外,鳞片的存在使羊毛纤维不易被染液润湿,阻碍了羊毛纤维对染料的吸附,染色困难。微波处理可以可破坏羊毛纤维表面鳞片,且可在较短时间内使纤维快速升温,缩短处理时间,提高效率,防止纤维受损。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负压微波的羊毛鳞片尖端物理处理方法。首先采用超声波技术增大羊毛纤维表面鳞片翘角,将介电损耗因子远大于羊毛纤维的纳米钛酸钡颗粒负载到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尖端内侧,再利用微波的选择加热特性,将微波辐射能集中在负载有纳米钛酸钡颗粒的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尖端处,实现在尽量减弱对羊毛纤维力学性能和表面结构特征影响的条件下降低羊毛纤维的定向摩擦效应。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悬浊液中纳米钛酸钡和羊毛纤维的质量分数对负载效果的影响以及超声波与微波处理过程中各参数设置对处理后纤维的细度、定向摩擦效应以及拉伸性能的影响,并与直接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进行比较。最后,对处理后的羊毛纤维进行表面形态结构、力学性能、染色性能和毡缩性能等进行测试表征。主要结论如下:定频40 k Hz超声波处理时,处理时间在40 min及以下,温度在40℃及以下时,鳞片无明显损伤。因此,为了在不损伤羊毛纤维表面鳞片的前提下,使鳞片翘角达到最大,实验中超声波清洗参数可以设定为在40℃下处理40 min。随着悬浊液中钛酸钡质量分数升高,钛酸钡颗粒负载量和负载率均先增大后减小,悬浊液中纳米钛酸钡的质量分数在2%时纳米钛酸钡负载率最高,5%时纳米钛酸钡负载量最高。羊毛鳞片尖端翘角内所能负载的钛酸钡颗粒存在上限。超声波清洗后的羊毛纤维红外光谱与未处理羊毛纤维一致,说明超声波清洗可以清洗掉负载的钛酸钡颗粒。另外扫描电子显微镜纵向形态观察发现超声波清洗后羊毛纤维表面基本无钛酸钡颗粒残留。负载纳米钛酸钡后的羊毛纤维在进行微波处理后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无太大变化,而定向静摩擦效应明显降低。而直接进行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降低明显。因此在羊毛纤维微波处理羊毛鳞片的过程中借助负载纳米钛酸钡颗粒可以实现保护羊毛纤维主体不受损伤。直接进行真空微波辐射处理的羊毛纤维由于微波加热的均匀性,羊毛纤维的主体不可避免的受到损伤,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直接进行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表面发生鳞片钝化、边缘模糊破裂现象。羊毛纤维的拉伸性能随着微波处理工艺参数的增大而劣化加剧,虽然微波处理后其表面顺逆摩擦系数均减小,但定向摩擦效应无明显变化规律。经过超声波负载纳米钛酸钡颗粒后的羊毛纤维在经过微波处理后,拉伸性能无明显变化,但当微波功率过大时,会发生能量过剩,微波真空腔体内会出现打火现象且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不减反增。超声波负载后真空微波处理羊毛纤维的定向摩擦系数随着真空微波处理工艺参数的增大明显减小。但两种纤维的细度和红外光谱均没有明显转变。负载后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卷曲度和卷曲回复率比未处理的羊毛纤维高,而卷曲数和卷曲弹性回复率基本不变。直接进行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碱溶解度明显增大,而负载后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碱溶解度基本不变。直接进行微波处理与5%钛酸钡悬浊液负载后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白度变化不大,2%钛酸钡悬浊液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的纤维白度有小幅度增大。经过同样的染色工艺处理后,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与未处理羊毛纤维相比,负载后微波处理的彩度值a*、b*、色饱和度C*ab和色差ΔECMC均变大,亮度值L*变小,K/S值明显变大,上染速率增大但匀染性下降。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尖端钝化,而未处理羊毛纤维的鳞片完好,染料不易上染。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经水洗后的毡缩球体积比未处理羊毛纤维大一倍,且毡缩球蓬松,边缘有纤维滑出,这表明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的毡缩性有明显改善。
张凯[4](2021)在《羊毛织物生产工序对亲水性影响及染色措施分析》文中提出21世纪的面料正往舒适、环保和功能性等方向发展,而具有亲水吸湿功能性的织物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类。羊毛作为一种较为珍贵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历来在高档服装及保暖方面处于龙头地位。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以羊毛为原料的毛织物的需求不仅仅是保暖功能,而是对毛纺织物的吸湿快干、轻薄等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织物中羊毛特性是决定亲水吸湿的主要内因。目前对羊毛亲水性研究主要采用物理化学改性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羊毛纤维的亲水性能。但在毛纺面料的生产过程中,处理工序冗杂,添加化学试剂繁多,以致最后织物的亲水性能受生产工序中多重因素影响。目前学者对工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羊毛加工后的结构损伤和力学性能等方向,但未系统分析工序对羊毛亲水性能的影响。为此,本文将考虑引入全流程带压染色工艺后的羊毛织物生产工序,系统分析各工序对羊毛亲水性能的影响。针对目前毛纺面料的生产工序对亲水性能的研究还不够完善,本文将系统地讨论生产工序对织物的亲水性能的影响,目的在于分析筛选影响亲水性的主要工序。在此基础上确定重点研究的工序,优化该工序主要工艺参数,着重分析在主要加工工艺条件下羊毛的结构和亲水性能,探究各个工序及工艺参数对羊毛亲水性的影响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羊毛织物生产中织造前工序和后整理工序对羊毛亲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亲水性的主要织造前工序分别为染色工序、头针梳理工序以及复洗工序,而在后整理各工序和接触角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为了探究织物生产工序对羊毛织物亲水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差值比较法对9道织造前工序和方差分析法对7道后整理工序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亲水性能的主要工序分别为染色工序、头针梳理工序以及复洗工序。这主要是由于头针梳工序中添加和毛油与抗静电剂,导致羊毛的亲水性能下降,在复洗工序主要提高羊毛清洁度,使得羊毛亲水性能提升,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难以改进二者工艺进一步提升羊毛的亲水性能。然而,根据文献研究结论,在染色过程中添加的大量化学试剂、染色温度以及Ph等因素均可能对羊毛的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本文接下来将着重研究染色工艺对羊毛亲水性能的影响。(2)染色工序作为影响羊毛亲水性能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优化全流程带压染色工序中压力和温度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压力增大,亲水性能和吸湿性能提高,且随着温度的升高,亲水性能提高,吸湿性能先增加后减少,这变化归因于羊毛表面形态及内部结构的变化。鉴于染色工序是影响亲水性的首要因素,本课题针对一种新型染色技术-全流程带压染色技术,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带压染色中温度和压力对羊毛的结构和亲水性能影响。本课题共设计六组实验,分别对羊毛进行不同温度(90℃、100℃和110℃)和压力(0.35 MPa、0.43 MPa和0.52 MPa)处理。通过观测羊毛表层形貌和结晶度随工艺条件的变化,并应用接触角和吸湿回潮率的大小判断确定最优染色工艺。实验表明,压力和温度对羊毛的结构均有一定的影响,鳞片层和结晶度在染色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当温度从90℃升至110℃时,羊毛的亲水和吸湿性能均比未处理的羊毛有所提高,但当温度为110℃时,羊毛的亲水性能提高,吸湿性能下降。当压力从0.35 MPa至0.52 MPa增大时,羊毛的吸湿和亲水性能增加且大于未处理的羊毛,当压力为0.52 MPa时,亲水和吸湿性能最好,分别为108.89°和11.16%。经上述探究可知,全流程带压染色中染色压力和温度的最佳参数分别为0.52 MPa和100℃。(3)研究全流程带压染色技术中高温酸湿处理对羊毛亲水和吸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高温酸湿处理后羊毛的亲水和吸湿性能均有提升,主要表现为鳞片层破坏比例和程度比带压染色后增加。高温酸湿处理为全流程带压染色必要的辅助工序,本章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探究该辅助工序是否对羊毛的结构与亲水性能产生影响。以经染色压力0.52 MPa和染色温度100℃处理后的羊毛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高温酸湿处理,采用表层形貌和结晶度表征羊毛结构变化,并应用接触角和吸湿回潮率判断亲水性能是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经高温酸湿处理后的羊毛,表层鳞片局部破坏增加,结晶度下降,亲水和吸湿性能均大于未经高温酸湿处理的羊毛。(4)研究全流程带压染色技术中原位矿化处理对羊毛的亲水和吸湿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经原位矿化处理后羊毛的亲水和吸湿性能均有提升,鳞片层破坏比例和程度进一步增加。原位矿化作为全流程带压染色的最后一道处理工艺,本章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原位矿化处理是否影响羊毛的结构和亲水性能。以研究内容(3)中经高温酸湿处理后的羊毛为研究对象,进行原位矿化处理。通过表层形貌和结晶度表征羊毛结构变化,并应用接触角和吸湿回潮率判断亲水性能是否变化。实验表明,羊毛经原位矿化处理后,表层鳞片加剧破坏,结晶度下降,亲水和吸湿性能均大于未经原位矿化处理的羊毛。综上所述,围绕在毛纺织物生产中羊毛亲水吸湿性的变化,特别是系统地分析引入全流程带压染色技术后各工序对羊毛亲水性能的影响,发现带压染色工序的工艺温度和压力、高温酸湿处理和原位矿化处理均显着影响羊毛亲水性能,且这种影响归因于工艺条件环境对羊毛表面鳞片结构及晶体结构的作用,确定了最佳全流程带压染色工艺条件。这些研究结果为推广应用全流程带压染色工艺提供了实验及原理依据,对进一步开发夏季服用毛纺织物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李军令[5](2021)在《高保形PTMG-PBT/PET并列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保形纤维是差别化纤维中重要的产品之一,其免熨烫、易洗快干、抗皱防缩的易护理性既满足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又能实现低碳、节能减排。纤维的保形性能是指纤维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能否继续保持其原来的形状尺寸,通常纤维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后的回复能力用来表征其保形性能。纤维在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形变后恢复到原样需要的时间越短,其纤维的保形性越好。并列复合弹性纤维主要是通过并列熔融纺丝技术制备出具有高度三维卷曲结构的复合纤维,它不仅具有两种组分的基本特性,还由于并列型的特殊复合结构使得复合纤维具有优异的卷曲弹性,在受到外力变形后,能够迅速恢复原样,因此,具有良好的保形性,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在服装纺织等领域。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双组分并列复合弹性纤维,弹性优良、手感柔顺,但其在国内规模化制备主要存在原料成本高及生产工艺不成熟等突出问题,使其应用领域受限。选择价格低廉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来代替PTT组分与PET并列复合制备并列复合弹性纤维,但是PET/PBT并列复合弹性纤维存在卷曲弹性和卷曲回复不足、以及聚酯纤维本身服用舒适性如亲水性能和抗静电性能差的问题。因此,本论文选择不同型号的PTMG-PBT聚醚酯和PET作为原料,通过熔融并列复合纺丝制备PTMG-PBT/PET并列复合弹性纤维。针对纺制的并列复合弹性纤维,采用一步牵伸装置,制备了不同牵伸倍数、牵伸温度下的并列复合弹性纤维,并对不同牵伸工艺下的复合纤维力学性能、热收缩率、卷曲性能等进行研究。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纤维的综合性能,探索了热定型工艺对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综合以上研究内容,得出以下结论:随着PTMG含量在PTMG-PBT聚醚酯中的提高,PTMG-PBT聚醚酯的吸水率和吸湿率也随之增加,最高分别达到4.10%和1.62%,接触角则呈现下降的趋势,最低达63.81°。PTMG-PBT/PET复合弹性纤维的断裂伸长率随PTMG含量增加可提高到90%,但取向因子和断裂强度却呈现降低趋势。随着PTMG含量的提高,PTMG-PBT/PET复合弹性纤维的常压上染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最高可以达到93.25%,比PBT/PET复合弹性纤维高11%,这与PTMG具有更多的醚键,与染料分子具有更多的亲和性有关。PTMG-PBT/PET复合弹性纤维的卷曲性随PTMG添加明显得到改善,其中卷曲率和卷曲回复率最高可达到48%和40%。另外,牵伸倍数的增加有利于复合纤维的断裂强度和模量提升,纤维的卷曲性能得到改善,卷曲形貌更加致密均匀,沸水收缩率变小。牵伸热辊温度较低时,其结晶度和取向度较低;当牵伸热辊温升高到140~150℃时,纤维的卷曲性能、断裂强度及沸水收缩率得到提高;当温度过高时,纤维综合性能下降。通过对纤维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研究,发现热处理时间对纤维的性能影响较小,热收缩率变化范围维持在5%左右;热处理可以进一步改善复合纤维的卷曲性能,在不同温度下,达到最佳的卷曲回复值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温度越高所需时间越短。在较低温度较短时间处理,纤维的卷曲结构较致密,结构均匀;温度过高和热处理时间过长会提高纤维的卷曲半径,应力释放过多,结构稀疏。热处理温度100℃,热处理时间5 min,复合纤维的卷曲性能达到最佳,其中湿热处理比干热处理效果好,湿热处理后的卷曲率和卷曲回复率分别可达70%和55%。
王雪梅[6](2020)在《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对棉织物退浆的影响》文中指出棉花是纺织工业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吸湿性和保暖性能。在棉织物的织造过程中需要上浆来减少毛羽,提高纱线强度,从而提高织造效率和质量。为了满足后续加工的要求,棉织物必须要进行退浆过程。传统的退浆方法是用强碱溶液高温进行处理,后续还需要水洗,产生的废水pH值较高,必须对废液进行中和,这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和能源浪费。纺织废水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也不利于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寻找一种成本低、污染少的退浆方法是很有意义。本文采用的等离子体退浆方法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不需要水和化学试剂,也不会影响到棉织物自身性能。这种方法大大减少了化学药品的用量和废水排放量,降低了成本,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采用常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对棉织物上的淀粉浆料进行了处理,通过改变等离子体电压、占空比、氧气流量等参数,系统地评价它们对织物失重率、退浆率、白度、毛细效应、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占空比和氧气流量的增加,棉织物的失重率、退浆率和毛效都增大,占空比超过60%时增加速率变缓;随着处理电压的增大,失重率和退浆率逐渐增加,毛效先增加后减小;等离子体处理对织物白度、断裂伸长率的影响不大,抗拉强度略有提高。等离子体处理的最佳参数为:电压为320V,占空比为60%,氧流量为1000L/h,此时退浆率为10.46%,抗拉强度为168.4N,退浆效果均优于传统退浆棉织物。由于常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设备加工空间较小,反应速率慢,所以采用常压宽幅等离子体装置,可以用于工业化应用。探究了等离子体放电电流和放电时间对棉织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放电电流的增加和放电时间的延长,失重率和毛效也随之增加,抗拉强度先增加再减少,退浆率随着放电电流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放电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综上所述,常压等离子体退浆的效果良好,节能环保,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稀[7](2020)在《炭黑原液着色粘胶纤维颜色深度提升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与传统粘胶纤维着色方式相比,原液着色粘胶纤维具有生产方式节能减排、纤维色牢度优良和色泽均匀等优点。然而,炭黑粘胶纤维原液着色用的主要着色剂,炭黑在粘胶纤维内以颗粒状态分布,导致炭黑原液着色粘胶纤维很难染得深色,因而提高炭黑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的着色深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系统研究了原液着色粘胶纤维制备工艺条件、炭黑表面结构及纤维结构和原液着色粘胶纤维黑度的关系,且探究了炭黑及增深整理对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粘胶纤维原液着色工艺,结果表明:采用MA-100型炭黑为着色剂且用量为3%,M-p(St-MA)为分散剂且用量为20%,制备的超细炭黑/粘胶纤维素膜具有较高的黑度。超细炭黑在粘胶纤维内的扩散行为研究表明:凝固浴温度为40°C,硫酸质量分数为10%时,M-p(St-MA)在粘胶纤维内的扩散速率较低,超细炭黑在粘胶纤维内分布均匀,制备的原液着色粘胶纤维黑度较高。在超细炭黑用量相同时,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的直径越小,粘胶纤维的黑度越高。其次,探讨了研究超细氧化炭黑对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细氧化炭黑的粒径为154.8 nm,Zeta电位为-44 mV,超细氧化炭黑在水中分散均匀,其耐热稳定性、离心稳定性、耐酸碱稳定性和耐电解质稳定性均大于80%。超细氧化炭黑对粘胶纺丝液流变性能影响较小,其含量为5%时,仍在粘胶纺丝液中分布均匀。当超细氧化炭黑用量为3%时,原液着色粘胶纤维表面光滑,断面形貌致密,超细氧化炭黑在纤维内分布较均匀,同时原液着色粘胶纤维具有较高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和黑度。此外,原液着色粘胶纤维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耐溶剂迁移性能,且摩擦牢度和水洗牢度均大于等于4级。最后,研究了增深整理对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织物增深剂EC-CD-R对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的增深效果最好,最佳增深整理工艺为:树脂质量浓度为80 g/L,轧余率为90%,焙烘温度为150°C,焙烘时间为180 s,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的L值从13.12降低到11.84,增深比为10.16%,粘胶纤维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保持率分别为70.62%和70.11%。经织物增深剂EC-CD-R整理后,粘胶纤维表面变得光滑,且粘胶纤维结构未发生改变,但结晶度有所下降,粘胶纤维表面Si元素含量增加。醋酸处理对原液着色粘胶纤维也有增深效果,最佳增深处理工艺为:醋酸质量分数为15%、处理时间40 min,处理温度70°C,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的L值从13.18降低到12.08,增深比为8.35%,粘胶纤维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保持率分别为79.20%和86.41%。经醋酸处理后,原液着色粘胶纤维大分子结构未发生改变,但结晶度下降,粘胶纤维表面含氧官能团增多,Ra和Rq分别从96.3 nm和74.1 nm增加到170 nm和137 nm,粘胶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氧等离子体处理增深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的最佳工艺为:处理时间为200 s,放电功率为200 W,真空度为80 Pa,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的L值从13.12降低到10.99,增深比为16.23%,粘胶纤维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保持率为91.73%和78.53%。经氧等离子体处理后,粘胶纤维的本体结构未发生改变,但结晶度降低,粘胶纤维表面含氧官能团增多,Ra和Rq分别从96.3 nm和74.1 nm增加到187 nm和159 nm,粘胶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增深机理分析表明:低折射率树脂增深原液着色粘胶纤维是通过在粘胶纤维表面构筑一层低折射率树脂薄膜,减少直接反射光,增大着色光量;醋酸和氧等离子体增深处理是通过刻蚀和氧化的方法在粘胶纤维表面形成粗糙结构,使得光线在纤维表面发生漫反射,增加粘胶纤维对光线的吸收。
杨家乐[8](2020)在《锦纶纤维在高比例混纺毛纱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锦纶作为合成纤维中最早投入使用、用途最广的品种之一,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较高的强度、出色的耐磨性和耐疲劳性使其广泛地用于纺织服装中来提高服装产品的性能。但企业在开发锦纶/羊毛混纺纱中发现,当混纺纱中锦纶含量大于30%时难以保证纱线质量,而同样作为合成纤维中应用最广泛的涤纶纤维,在开发涤纶与羊毛混纺纱过程中却存在这样的问题;此外,由于锦纶纤维的耐日晒色牢度较差,因此会影响成品服装的质量。针对企业提出的这些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制备了混纺比为70/30、60/40、50/50的锦纶6/羊毛与涤纶/羊毛混纺复精梳条和粗纱。在对锦纶6和涤纶纤维结构性能测试分析基础上,结合纱条纤维伸直度和静态牵伸力模拟测试,分析了影响高比例锦纶6与羊毛混纺纱条干不匀的原因。实验结果与分析表明:同一混纺比下,锦纶6/羊毛复精梳条中纤维伸直度和其拉伸力均比涤纶/羊毛梳条小;随着锦纶6纤维混纺比提高,锦纶6/羊毛梳条中的纤维伸直度变化很小,但梳条拉伸力明显减小。较低的纤维伸直度和梳条牵伸力,使得锦纶6/羊毛混纺梳条牵伸时纤维变速点不易集中,导致了其粗纱和细纱条干较差。相对涤纶纤维,锦纶6纤维断裂伸长率大,模量小、锦纶6纤维与羊毛纤维摩擦时顺逆鳞片的摩擦系数差异小,是造成锦纶6/羊毛复精梳条的纤维伸直度和拉伸力较小的原因。其次,使用活性染料对锦纶6与锦纶66进行染色实验和日晒实验,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DSC测试对比分析了染色与日晒处理对锦纶6与锦纶66结构性能的影响,探究染料与锦纶6与锦纶66纤维结合的机理及其纤维结构与耐日晒色牢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染色使两种锦纶纤维的结晶度、熔点和结晶能力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且锦纶6纤维下降更大,说明染色对锦纶6纤维结构的影响大于锦纶66;在相同染色条件下,锦纶6纤维上染速率更大,染料分子与锦纶6纤维的结合作用较强。锦纶6与锦纶66的摩擦色牢度较好,而日晒色牢度较差。纤维结构测试结果表明日晒处理后锦纶6和锦纶66的结晶度、熔融温度均下降很小,红外光谱吸收峰也未出现明显变化,因此分析认为锦纶6和锦纶66色牢度较差主要是因为染料在日晒过程中发生结构变化引起的。最后,对锦纶6毛条进行热洗处理,分别制备了热洗锦纶6/羊毛混纺纱条与未热洗锦纶6/羊毛混纺纱条,测试分析了热洗对锦纶6纤维结构性能、对锦纶6/羊毛混纺纱条性能以及色牢度的影响,探索提高锦纶6/羊毛混纺纱条干和耐日晒色牢度的方法。研究发现,经过热洗工艺之后,锦纶6纤维的结晶度提升明显,而其取向度有所减小,使得其断裂伸长率增加,模量和强力减小,回潮率增大,比电阻减小;且其表面杂质的分布减少,使其摩擦系数减小。这些性能的改变使热洗锦纶6/羊毛复精梳条中纤维的伸直度增大,梳条的拉伸力减小。较大复精梳条中纤维的伸直度,较好的开松效果使得热洗锦纶6/羊毛复精梳条进入粗纱工序时,有更小的附加不匀,其粗纱和细纱的条干不匀率明显低于未热洗锦纶6/羊毛的条干不匀率。热洗锦纶6/羊毛复精梳条的摩擦色牢度和日晒色牢度比未热洗锦纶6/羊毛复精梳条的好半级左右。是一种提高锦纶6/羊毛混纺纱质量的可行方法。
杨慧伶[9](2020)在《等离子体处理对羊毛织物毡缩性和染色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羊毛是一种典型的蛋白质纤维,经常被加工成高档服装面料,具有光泽柔和、身骨挺阔、悬垂性好等特点。但羊毛纤维表面特有的鳞片层使织物在洗涤过程中由于定向摩擦效应而毡化收缩。同时,鳞片层也是羊毛染色过程中的主要屏障,使羊毛一般需要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染色,这个过程会对羊毛力学性能产生消极影响。为改善羊毛鳞片带来的问题,本课题采用低压空气等离子体处理来改善羊毛织物的防缩性能,并提高其润湿性能和染色性能。首先,选用不同的作用时间和输出功率对羊毛进行等离子体处理,分析其对羊毛纤维表观形貌、摩擦系数的影响,研究处理后羊毛织物失重率、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机可洗”性能及风格。结果表明: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层遭到刻蚀,部分鳞片脱落;羊毛纤维摩擦系数增加,定向摩擦效应下降。处理后羊毛织物失重率随作用时间和输出功率的增加而增大,经纬向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均优于未处理织物;当输出功率为200W、作用时间为120s时,羊毛织物松弛尺寸变化率和毡化收缩率都达到了国际羊毛局IWS TM31所规定的“机可洗”性能指标。对此条件下的羊毛织物进一步进行风格(KES)分析,等离子体处理后织物垂坠感、蓬松度、厚实感变好。其次,等离子体处理能够明显改善羊毛织物的润湿性能。未处理羊毛织物接触角为141.6°,当等离子体处理的输出功率为100W、作用时间为120s时试样接触角达到最小,为33.3°。由XPS测试结果可知,在输出功率为100W、作用时间为180s时,O1s含量和O/C比最高,分别达到26.72%和0.47。织物表面的C-C/C-H的含量下降,C-O、C=O的含量明显上升。同时,处理过后的S(VI)含量明显增加,S(Ⅱ)含量下降,表明二硫键被等离子体打断形成了磺酸基(R-SO3H)。再次,将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羊毛织物染成黑色和特黑两种颜色,对其K/S值、匀染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对羊毛织物表观得色深度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黑色和特黑的K/S值分别提高5.67%、24.67%。进行黑色染色后,匀染性变好;进行特黑染色后,匀染性变差。最后,将处理后的羊毛织物在恒温恒湿室放置15天、25天、35天后对各项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等离子体处理的时效性。经处理后羊毛织物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随放置时间的增加略有下降,毡缩率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趋于稳定,放置35天后的羊毛织物仍具有优良的防缩性能;接触角随放置时长的增加无显着变化。与处理后未放置的试样相比,放置35天后羊毛织物表面O1s含量和O/C比下降21.06%、26.37%,黑色和特黑的K/S值分别下降1.52%、4.38%。
张盼[10](2020)在《基于二硫键的羊毛表面接枝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羊毛纤维作为天然蛋白质纤维,具有手感柔软,保暖性强,光泽柔和,耐磨等优点,一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因其特殊的鳞片结构及表面致密的类脂膜,羊毛纤维具有易毡缩、表面疏水、静电作用明显等缺点。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们采用物理、生物和化学法等改性方法对羊毛进行改性,但是这些方法中部分方法不同程度存在强力损伤、泛黄、有毒化学品残留、手感差、耐久性差等不足。羊毛是一种角蛋白材料,鳞片层中含有大量的二硫键,如果将羊毛纤维进行还原预处理,这些二硫键会断裂形成极为活泼的巯基,进而可与含巯基或含乙烯基的功能化合物发生反应。这一特性为羊毛及其他含角蛋白的材料的功能改性提供了相当便捷的作用位点。本文通过二硫键断裂重组将巯基化的壳聚糖接枝到经还原处理的羊毛纤维表面,探究以巯基作为羊毛接枝改性作用位点的可行性;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催化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将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MPEGMA)接枝到羊毛纤维表面,改善纤维的亲水性;通过HRP/H2O2催化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使羊毛纤维接枝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EMO),然后与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氯化铵(QUAT)共同水解,对羊毛进行溶胶-凝胶整理。这些研究为羊毛及其他含角蛋白的材料提供了简单便捷、耐久性好、损伤小并且可灵活赋予多种功能性的改性方法,使羊毛及其他含角蛋白材料改性方法多元化的同时,拓宽了材料在相关领域的应用。首先,采用含有巯基的谷胱甘肽作为羊毛的模型物,借助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分析了产物的分子结构,探究巯基氧化生成二硫键的反应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通过羊毛纤维表面二硫键的断裂和重构将巯基化的壳聚糖接枝到纤维表面,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分析改性羊毛纤维的表面形貌和结构变化,对比羊毛织物改性前后的物理机械性能、染色性能、毡缩性能和抗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巯基化的壳聚糖可与谷胱甘肽发生接枝反应并形成二硫键;巯基壳聚糖改性羊毛织物的接枝率为3.65%,面积收缩率为2.06%,改性织物获得较好的防毡缩性;水滴接触角为115.44°,润湿时间减少到9.58min,亲水性能有所改善。与未处理的羊毛织物相比,改性羊毛织物的抗菌性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抑菌率达58.32%。其次,借用HRP可催化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这一特性,研究羊毛的酶促接枝MPEGMA功能改性。采用L-半胱氨酸作为羊毛纤维的模型物,与含有乙烯基的MPEGMA反应。利用FT-IR和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分析产物的分子结构,考察酶促反应的可行性。再将MPEGMA接枝到羊毛纤维表面,通过SEM、XPS和拉曼光谱分析改性羊毛织物的形态和结构变化,并考察了羊毛织物改性前后的物理机械性能、表面润湿性能和毡缩性能。研究结果表明,L-半胱氨酸可通过巯基-烯点击反应与MPEGMA反应。与未经处理的羊毛织物相比,MPEGMA接枝改性的羊毛织物表面可完全润湿(接触角减小到0°);纤维毡缩球密度下降至0.043 g/cm3,获得良好的防毡缩性;透湿性和回潮性也得到了改善,且在10次机洗水洗后仍保持较好的整理效果,具有较好的亲水整理耐久性。最后,利用HRP/H2O2酶促催化巯基-烯点击反应,将MEMO接枝到羊毛纤维表面,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EDX)和织物的增重率分析MEMO的接枝情况;并与QUAT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在羊毛纤维表面形成溶胶-凝胶涂层;利用SEM和XPS分析整理后羊毛纤维的表面形貌和结构变化,测试了改性羊毛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表面润湿性能、毡缩性能和抗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经溶胶-凝胶整理的羊毛织物的亲水性变化不大(接触角为123.44°);纤维毡缩球密度为0.039 g/cm3,抑菌率达60.72%,整理后纤维具有良好的防毡缩性和抗菌性。
二、Effect of Stretching - Setting Treatment on Dyeing Behavior of Woo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 of Stretching - Setting Treatment on Dyeing Behavior of Wool(论文提纲范文)
(1)调湿控温羊毛针织物的整理工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调温纺织品概述 |
1.1.1 相变材料 |
1.1.2 相变调温纺织品制备方法 |
1.1.3 刺激响应聚合物 |
1.2 调温纺织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调温纺织品国外研究现状 |
1.2.2 调温纺织品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2 羊毛针织物的调湿控温整理工艺研究 |
2.1 实验试样、整理剂及仪器设备 |
2.1.1 实验试样 |
2.1.2 实验用整理剂 |
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测试指标及方法 |
2.2.1 织物干燥速率测试 |
2.2.2 织物吸水率测试 |
2.3 羊毛针织物的前处理和调湿控温整理工艺研究 |
2.3.1 前处理工艺 |
2.3.2 调湿控温整理工艺 |
2.4 正交试验优选毛坯针织物调湿控温整理工艺 |
2.4.1 1+1罗纹毛坯羊毛针织物单因素分析 |
2.4.2 正交试验结果和分析 |
2.5 羊毛针织物染色与调湿控温整理顺序与工艺的研究 |
2.5.1 染色工艺技术 |
2.5.2 染色与调湿控温整理工艺顺序 |
2.5.3 染色试验正交分析 |
2.5.4 染色结果评定 |
2.6 正交试验优选光坯针织物调湿控温整理工艺 |
2.6.1 纬平针光坯羊毛针织物单因素分析 |
2.6.2 正交试验结果和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羊毛纱线调湿控温整理及性能 |
3.1 羊毛纱线整理 |
3.2 羊毛纱线整理前后的性能测试 |
3.2.1 纱线表面形态 |
3.2.2 纱线细度 |
3.2.3 纱线力学性能 |
3.2.4 纱线毛羽测试 |
3.2.5 纱线摩擦性能 |
3.2.6 纱线吸湿性能 |
3.3 本章小结 |
4 不同整理方式的羊毛针织物性能研究 |
4.1 实验试样 |
4.2 织物力学性能 |
4.3 织物抗起毛起球性 |
4.4 织物尺寸稳定性 |
4.5 织物风格 |
4.5.1 织物悬垂性 |
4.5.2 织物硬挺度 |
4.6 织物热湿舒适性 |
4.6.1 传热性能 |
4.6.2 吸湿快干性能 |
4.6.3 透湿性能 |
4.6.4 透气性能 |
4.7 织物耐水洗性能 |
4.8 织物调温性能 |
4.8.1 静态调温性 |
4.8.2 动态调温性 |
4.9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纱线性能测试 |
附录2:织物性能测试 |
硕士期间学位论文成果 |
致谢 |
(2)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工艺研究及运动面料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锦纶纤维概述 |
1.2 高强锦纶纤维概述 |
1.2.1 高强锦纶6 纤维的发展 |
1.2.2 高强锦纶6 纤维的应用 |
1.3 羊毛运动面料的发展 |
1.4 锦纶在毛纺产品中的应用 |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纱线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性能 |
2.2.2 纱线规格的设计 |
2.2.3 纺纱工艺 |
2.2.4 性能测试 |
2.3 结果分析 |
2.3.1 混纺纱线中纤维转移的研究 |
2.3.2 混纺比对纱线强伸性能的影响 |
2.3.3 混纺比对纱线条干均匀度的影响 |
2.3.4 混纺比对纱线毛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针织工艺 |
3.2.2 性能测试 |
3.3 结果分析 |
3.3.1 顶破性能 |
3.3.2 耐磨性能 |
3.3.3 起毛起球性能 |
3.3.4 透气性能 |
3.3.5 透湿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针织运动面料研究与开发 |
4.1 引言 |
4.2 纱线制备与性能测试 |
4.2.1 纤维基本性能 |
4.2.2 纱线制备 |
4.2.3 纱线性能测试与分析 |
4.3 面料的设计与制备 |
4.3.1 组织结构选择与编织 |
4.3.2 染整工艺 |
4.4 面料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
4.4.1 面料的结构特征参数 |
4.4.2 面料基本服用性能测试 |
4.4.3 面料运动舒适性能测试 |
4.4.4 面料热湿舒适性能测试 |
4.4.5 液态水管理能力测试 |
4.5 面料服用性能的模糊综合评判 |
4.5.1 确定因素集 |
4.5.2 建立评判集 |
4.5.3 建立评判矩阵 |
4.5.4 确定权重分配集 |
4.5.5 确定综合评判向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纳米钛酸钡负载的羊毛纤维负压微波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处理羊毛鳞片的方法 |
1.1.1 电晕放电处理 |
1.1.2 酶处理 |
1.1.3 氧化氯化法 |
1.1.4 超声波处理 |
1.2 真空微波处理技术 |
1.2.1 微波的概念 |
1.2.2 微波加热原理 |
1.2.3 微波加热特点 |
1.2.4 真空微波干燥原理 |
1.3 微波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
1.3.1 微波处理在纺织前处理方面的应用 |
1.3.2 微波处理在纺织品印花方面的应用 |
1.3.3 微波处理在纺织品染色方面的应用 |
1.3.4 微波处理在纺织后处理方面的应用 |
1.4 微波在蛋白质纤维处理方面的应用 |
1.4.1 微波处理在蛋白质纤维染色方面的应用 |
1.4.2 微波处理在蛋白质纤维干燥方面的应用 |
1.4.3 微波处理在蛋白质纤维加工方面的应用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波辐射不同处理工艺羊毛纤维的性能表征 |
2.1 实验原料与工艺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参数设置 |
2.2 测试与表征 |
2.2.1 纤维细度 |
2.2.2 纤维拉伸性能 |
2.2.3 纤维摩擦性能 |
2.2.4 纤维表面形态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纤维直径与细度 |
2.3.2 纤维拉伸性能分析 |
2.3.3 纤维摩擦性能分析 |
2.3.4 纤维表面形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羊毛鳞片尖端借助超声波负载无机物颗粒 |
3.1 实验原料与负载工艺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测试方法 |
3.2 超声波增大羊毛表面鳞片尖端翘角实验及分析 |
3.2.1 超声波预处理样品电子显微镜观察 |
3.2.2 超声波预处理对羊毛鳞片尖端翘角的影响 |
3.3 悬浊液负载工艺实验及分析 |
3.3.1 不同直径下颗粒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
3.3.2 浆料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
3.3.3 不同质量分数纳米钛酸钡悬浊液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
3.3.4 不同负载质量羊毛纤维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
3.3.5 负载后不同冲洗时间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负载后羊毛纤维微波处理工艺研究 |
4.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处理工艺 |
4.1.4 测试方法 |
4.2 超声波清洗对纳米钛酸钡残留情况的影响 |
4.2.1 超声波清洗对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
4.2.2 超声波清洗后样品红外光谱测试 |
4.3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定向摩擦效应的影响 |
4.3.1 不同处理时间对羊毛纤维定向摩擦效应的影响 |
4.3.2 不同处理温度对羊毛纤维定向摩擦效应的影响 |
4.3.3 不同处理功率对羊毛纤维定向摩擦效应的影响 |
4.4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细度的影响 |
4.5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的影响 |
4.5.1 不同处理时间对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的影响 |
4.5.2 不同处理温度对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的影响 |
4.5.3 不同处理功率对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的影响 |
4.6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
4.7 微波处理后羊毛纤维的红外光谱测试 |
4.8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卷曲的影响 |
4.9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碱溶解度的影响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处理后羊毛纤维染色性能与毡缩性能测试 |
5.1 实验原料与工艺 |
5.1.1 实验原料 |
5.1.2 仪器及设备 |
5.1.3 工艺流程 |
5.1.4 参数设置 |
5.2 测试与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羊毛纤维的白度 |
5.3.2 染色后羊毛纤维色差与K/S值 |
5.3.3 羊毛纤维的匀染性 |
5.3.4 羊毛纤维的上染速率对比 |
5.3.5 染色后羊毛纤维表面形态对比 |
5.3.6 水洗后羊毛纤维毡缩球形态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
致谢 |
(4)羊毛织物生产工序对亲水性影响及染色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 研究目标 |
1.4 课题意义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羊毛组织结构与理化性质 |
2.1.1 羊毛的分子结构 |
2.1.2 羊毛的组织结构 |
2.2 羊毛织物加工工艺 |
2.2.1 基本加工工艺流程 |
2.2.2 工序对羊毛亲水及吸湿性能的影响 |
2.3 带压染色工艺对羊毛性能影响 |
2.3.1 带压染色流程图 |
2.3.2 带压染色对羊毛性能影响 |
2.3.3 全流程带压染色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产工序对羊毛纤维亲水性能的影响 |
3.1 试验部分 |
3.1.1 实验材料 |
3.1.2 生产工序流程图 |
3.1.3 实验方法 |
3.2 性能测试 |
3.2.1 接触角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织造前工序对毛条混纺纤维亲水性能影响 |
3.3.2 后整理工序对毛涤混纺织物的亲水性能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流程带压染色对羊毛结构与亲水性能的影响 |
4.1 试验部分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带压染色流程图 |
4.1.4 实验方法 |
4.1.5 实验设计 |
4.2 性能测试 |
4.2.1 吸湿性能测试 |
4.2.2 亲水性能测试 |
4.2.3 结晶度测试 |
4.2.4 表层结构形貌测试 |
4.3 不同染色压力对羊毛纤维结构与性能影响 |
4.3.1 表层结构形貌 |
4.3.2 染色压力对羊毛纤维内部结晶度影响 |
4.3.3 染色压力对羊毛纤维的亲水性能影响 |
4.3.4 染色压力对羊毛纤维的吸湿性能影响 |
4.4 不同染色温度对羊毛纤维结构与性能影响 |
4.4.1 表层形貌观察 |
4.4.2 染色温度对羊毛结晶度影响 |
4.4.3 染色温度对羊毛纤维的亲水性能影响 |
4.4.4 吸湿性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温酸湿处理后对羊毛纤维结构与亲水性能影响 |
5.1 实验原理 |
5.2 试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实验设计及性能测试 |
5.3 高温酸湿处理对羊毛纤维结构与性能影响 |
5.3.1 表层结构形貌 |
5.3.2 DSC结晶度测试 |
5.3.3 高温酸湿处理对羊毛纤维的亲水性能影响 |
5.3.4 高温酸湿处理对羊毛纤维的吸湿性能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原位矿化处理对羊毛结构和亲水性能的影响 |
6.1 试验部分 |
6.1.1 原料规格 |
6.1.2 实验仪器及试剂规格 |
6.1.3 原位矿化处理流程图 |
6.1.4 实验方法 |
6.1.5 实验设计及性能测试 |
6.2 原位矿化处理对羊毛纤维结构与亲水性能影响 |
6.2.1 表观结构形貌 |
6.2.2 原位矿化对羊毛纤维内部结晶度影响 |
6.2.3 原位矿化处理对羊毛纤维的亲水性能影响 |
6.2.4 原位矿化处理对羊毛纤维的吸湿性能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学士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附录 |
(5)高保形PTMG-PBT/PET并列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弹性纤维的概述 |
1.2.1 弹性纤维的定义 |
1.2.2 弹性纤维的种类 |
1.3 双组份纤维概述 |
1.3.1 双组份纤维的发展 |
1.3.2 双组份纤维种类 |
1.3.3 并列复合纤维的卷曲机理 |
1.3.4 并列复合纤维的性能 |
1.4 并列复合弹性纤维的制备 |
1.4.1 双组份原料的选择 |
1.4.2 并列复合弹性纤维制备工艺和热处理工艺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TMG-PBT聚醚酯切片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设备 |
2.2.2 原料与试剂 |
2.2.3 PTMG-PBT聚醚酯切片基本性能表征 |
2.3 结果讨论与分析 |
2.3.1 ~1HNMR-核磁分析 |
2.3.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3.3 DSC热力学分析 |
2.3.4 PTMG-PBT聚醚酯TG热稳定性能分析 |
2.3.5 特性粘度分析 |
2.3.6 熔融指数分析 |
2.3.7 PTMG-PBT聚醚酯吸水吸湿和接触角性能分析 |
2.3.8 PTMG-PBT聚醚酯样条力学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TMG-PBT/PET并列复合纤维的制备与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设备与试剂 |
3.2.2 纺丝原料 |
3.2.3 并列型复合弹性纤维制备 |
3.2.4 样品结构性能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TMG含量对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 |
3.3.2 牵伸倍数对PTMG-PBT65/PET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 |
3.3.3 牵伸热辊温度对PTMG-PBT65/PET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处理工艺对并列复合纤维结构和卷曲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样品 |
4.2.2 热处理工艺 |
4.2.3 复合纤维结构形貌和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干热处理和湿热处理对纤维卷曲结构形貌的影响 |
4.3.2 干热处理和湿热处理对纤维线密度的影响 |
4.3.3 干热处理和湿热处理对纤维声速取向因子的影响 |
4.3.4 干热处理和湿热处理对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5 干热处理和湿热处理对纤维热收缩率的影响 |
4.3.6 干热处理和湿热处理对纤维卷曲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对棉织物退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等离子体技术 |
1.2.1 等离子体的概念 |
1.2.2 等离子体的发现与认识 |
1.2.3 等离子体气体放电方式 |
1.2.4 等离子体的作用原理 |
1.2.5 等离子体的表面处理方法 |
1.2.6 等离子体在纺织上的应用 |
1.3 棉织物的常用退浆工艺 |
1.4 等离子退浆工艺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常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对棉织物的退浆 |
2.1 实验材料、药品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药品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酶退浆工艺 |
2.2.2 常压等离子体工艺 |
2.2.3 等离子工艺优化方案 |
2.3 测试方法 |
2.3.1 失重率 |
2.3.2 退浆率 |
2.3.3 润湿性 |
2.3.4 白度 |
2.3.5 抗拉强度 |
2.3.6 扫描电镜SEM图 |
2.3.7 傅里叶红外光谱图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等离子体处理电压对棉织物退浆效果的影响 |
2.4.2 等离子体占空比对棉织物退浆效果的影响 |
2.4.3 O_2流量对棉织物退浆效果的影响 |
2.4.4 等离子体处理对棉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
2.4.5 傅里叶红外光谱图(FT-IR)分析 |
2.4.6 不同退浆方法对棉织物物理性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常压宽幅等离子体处理对棉织物的退浆 |
3.1 实验材料、药品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药品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测试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等离子体放电时间对棉织物退浆效果的影响 |
3.4.2 等离子体放电电流对棉织物退浆效果的影响 |
3.4.3 等离子体处理对棉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炭黑原液着色粘胶纤维颜色深度提升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粘胶纤维 |
1.1.1 粘胶纤维的结构 |
1.1.2 粘胶纤维的用途 |
1.2 粘胶纤维着色方法 |
1.2.1 后染色 |
1.2.2 原液着色 |
1.3 提高纤维表观色深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1 着色剂及纤维表面改性 |
1.3.2 纤维制备工艺的优化 |
1.3.3 纤维表观结构调控 |
1.4 课题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1.4.2 课题研究意义 |
1.4.3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原液着色纺丝工艺对粘胶纤维颜色深度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超细炭黑的制备 |
2.3.2 炭黑/粘胶纤维素膜的制备 |
2.3.3 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的制备 |
2.3.4 超细炭黑在凝固浴中扩散行为 |
2.4 表征及性能测试 |
2.4.1 超细炭黑的粒径和粒度分布 |
2.4.2 纤维和纤维素膜的颜色性能测试 |
2.4.3 分散剂标准曲线及凝固浴分散剂浓度的变化 |
2.4.4 超细炭黑在粘胶纺丝液中的分散状态 |
2.4.5 纤维形貌和断面结构 |
2.4.6 炭黑在着色粘胶纤维内的分布状态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超细炭黑性能对超细炭黑/粘胶纤维素膜颜色深度的影响 |
2.5.2 超细炭黑在粘胶纤维中的扩散行为研究 |
2.5.3 纤维形态对原液着色粘胶纤维黑度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炭黑表面修饰对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超细氧化炭黑的制备 |
3.3.2 超细氧化炭黑原液着色粘胶纤维 |
3.4 表征及性能测试 |
3.4.1 超细氧化炭黑的粒径和Zeta电位 |
3.4.2 超细氧化炭黑在水及粘胶纤维中的分布状态 |
3.4.3 超细氧化炭黑的各项稳定性能 |
3.4.4 超细氧化炭黑在粘胶纺丝液中的分布状态 |
3.4.5 超细氧化炭黑/粘胶纺丝液的流变性能 |
3.4.6 纤维的表面形貌和断面结构 |
3.4.7 纤维的结晶性能 |
3.4.8 纤维的力学性能 |
3.4.9 纤维的热分解性能 |
3.4.10 纤维的耐溶剂迁移性能 |
3.4.11 纤维的颜色性质 |
3.4.12 纤维的各项色牢度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超细氧化炭黑的制备 |
3.5.2 超细氧化炭黑的稳定性 |
3.5.3 超细氧化炭黑和粘胶纺丝液的相容性 |
3.5.4 超细氧化炭黑对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原液着色粘胶纤维后整理增深方法及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低折射率树脂浸轧处理原液着色粘胶纤维 |
4.3.2 酸处理原液着色粘胶纤维 |
4.3.3 氧等离子体处理原液着色粘胶纤维 |
4.4 表征及性能测试 |
4.4.1 纤维的颜色性能 |
4.4.2 纤维的力学性能 |
4.4.3 纤维的大分子结构 |
4.4.4 纤维的表面形貌 |
4.4.5 纤维的结晶性能 |
4.4.6 纤维的表面元素及官能团 |
4.4.7 纤维的表面粗糙度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低折射率树脂整理增深原液着色粘胶纤维 |
4.5.2 酸处理增深原液着色粘胶纤维 |
4.5.3 氧等离子体处理增深原液着色粘胶纤维 |
4.5.4 增深机理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锦纶纤维在高比例混纺毛纱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锦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
1.2 锦纶纤维在毛纺产品中的应用与存在的问题 |
1.3 影响纱线可纺性和条干不匀的因素 |
1.4 锦纶的染色性能与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锦纶6/羊毛、涤纶/羊毛混纺纱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实验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锦纶6与锦纶66纤维日晒色牢度研究 |
3.1 实验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洗工艺对锦纶6/羊毛混纺纱条性能的影响 |
4.1 热洗工艺 |
4.2 实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等离子体处理对羊毛织物毡缩性和染色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羊毛鳞片层对加工性能的影响 |
1.3 羊毛鳞片改性方法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等离子体处理对羊毛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处理前后羊毛纤维、织物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
2.4 处理前后羊毛纤维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
2.5 处理前后羊毛织物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等离子体处理对羊毛织物润湿、染色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处理前后羊毛织物润湿、染色性能测试 |
3.4 处理前后羊毛织物润湿性能分析 |
3.5 处理前后羊毛织物染色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等离子体处理时效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时效性测试 |
4.4 等离子体处理时效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二硫键的羊毛表面接枝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羊毛改性研究概况 |
1.1.1 物理改性法 |
1.1.2 化学改性法 |
1.1.3 生物改性法 |
1.2 基于巯基的材料改性应用 |
1.2.1 二硫键的断裂重组 |
1.2.2 巯基的点击化学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巯基壳聚糖的制备 |
2.3.2 羊毛织物的还原预处理 |
2.3.3 巯基壳聚糖与谷胱甘肽的反应 |
2.3.4 羊毛织物巯基壳聚糖接枝改性 |
2.3.5 L-半胱氨酸与MPEGMA的偶联反应 |
2.3.6 HRP酶催化羊毛织物接枝MPEGMA |
2.3.7 HRP酶催化羊毛织物接枝MEMO |
2.3.8 接枝MEMO羊毛织物的溶胶-凝胶整理 |
2.4 测试方法 |
2.4.1 壳聚糖接枝率的测定 |
2.4.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
2.4.3 核磁共振碳谱(13C-NMR)测试 |
2.4.4 扫描电镜(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EDX)测试 |
2.4.5 X射线衍射(XRD)测试 |
2.4.6 MPEGMA接枝率和反应残液双键减少量的测定 |
2.4.7 溶胶-凝胶整理织物增重率的测试 |
2.4.8 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测试 |
2.4.9 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测试 |
2.4.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2.4.11 织物面积收缩率的测试 |
2.4.12 羊毛纤维毡缩性能测试 |
2.4.13 织物表面润湿性能测试 |
2.4.14 织物透湿性和回潮率的测试 |
2.4.15 织物拉伸强力和碱溶解度的测试 |
2.4.16 织物染色性能测试 |
2.4.17 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
第三章 基于二硫键重构的羊毛接枝巯基壳聚糖功能整理 |
3.1 二硫键重构结构表征 |
3.1.1 FT-IR分析 |
3.1.2 ~(13)C-NMR分析 |
3.2 巯基壳聚糖整理织物的形态结构 |
3.2.1 SEM分析 |
3.2.2 XPS表面元素分析 |
3.2.3 XRD分析 |
3.3 巯基壳聚糖整理织物的性能测试 |
3.3.1 整理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和毡缩性能 |
3.3.2 整理织物的染色性能 |
3.3.3 整理织物的抗菌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RP酶催化巯基-烯点击反应的羊毛亲水整理 |
4.1 巯基-烯点击反应机理表征 |
4.1.1 FT-IR分析 |
4.1.2 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分析 |
4.2 亲水整理羊毛纤维的形貌结构 |
4.2.1 SEM分析 |
4.2.2 拉曼光谱分析 |
4.2.3 XPS表面元素分析 |
4.3 亲水整理织物的性能测试 |
4.3.1 亲水整理的物理机械性能 |
4.3.2 亲水整理纤维的毡缩性能 |
4.3.3 亲水整理织物的透湿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酶促巯基-烯点击反应的羊毛溶胶-凝胶防毡缩抗菌整理 |
5.1 整理后织物的结构表征 |
5.1.1 增重率与残液双键减少量 |
5.1.2 EDX分析 |
5.1.3 SEM分析 |
5.1.4 XPS表面元素分析 |
5.2 整理后织物的性能测试 |
5.2.1 整理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 |
5.2.2 整理后纤维的毡缩性 |
5.2.3 整理后织物的抗菌性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6.2.1 不足 |
6.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Effect of Stretching - Setting Treatment on Dyeing Behavior of Wool(论文参考文献)
- [1]调湿控温羊毛针织物的整理工艺及性能研究[D]. 梁梦辉. 东华大学, 2021(09)
- [2]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工艺研究及运动面料开发[D]. 谭郭婷. 东华大学, 2021(09)
- [3]基于纳米钛酸钡负载的羊毛纤维负压微波处理[D]. 裴佳慧. 东华大学, 2021(09)
- [4]羊毛织物生产工序对亲水性影响及染色措施分析[D]. 张凯. 东华大学, 2021(09)
- [5]高保形PTMG-PBT/PET并列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军令. 东华大学, 2021(09)
- [6]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对棉织物退浆的影响[D]. 王雪梅. 青岛大学, 2020(01)
- [7]炭黑原液着色粘胶纤维颜色深度提升方法的研究[D]. 刘稀. 江南大学, 2020(01)
- [8]锦纶纤维在高比例混纺毛纱中的应用研究[D]. 杨家乐. 东华大学, 2020(01)
- [9]等离子体处理对羊毛织物毡缩性和染色性的影响[D]. 杨慧伶. 东华大学, 2020(01)
- [10]基于二硫键的羊毛表面接枝改性研究[D]. 张盼. 江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