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雷珉[1](2021)在《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并与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进行对照研究,观察比较两者对患者不适症状、生存质量、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情况及停药后的复发率,探讨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PDS的临床疗效,进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本次临床观察的70例脾虚气滞型PD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予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中药配方颗粒剂每次200ml,每日2次,饭前30分钟开水冲服;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西药片剂每次5mg,每日3次,饭前30分钟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生存质量、焦虑抑郁状态及安全性指标的前后变化情况,并于停药4周后统计复发率,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具有可比性(P>0.05)。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下降程度远高于对照组(P<0.05)。在各项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相比治疗前均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在餐后饱胀不适、早饱、反酸、恶心欲吐四个症状的积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对两组的中医症状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6%(P<0.05)。4.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总生存质量及各领域生存质量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生存质量对比中,治疗后两组患者总生存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在各领域生存质量对比中,治疗后治疗组各领域的生存质量均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在日常活动、忧虑、不适、疾病控制、压力领域生存质量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在日常活动、忧虑、健康感觉、疾病控制、压力领域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通过对比HAMA焦虑量表和HAMD抑郁量表可以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焦虑、抑郁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降低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6.停药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共随访29人,其中5人复发,复发率为17.24%;对照组共随访24人,其中13人复发,复发率为54.17%(P<0.05)。7.两组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PDS安全有效,在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水平、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控制疾病复发方面效果优于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值得临床推广。
吴冬[2](2020)在《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且上述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这些慢行消化不良症状原因的一种疾病。本课题组根据耳穴区特定的解剖部位,多年来一直开展耳甲电针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耳甲电针对FD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各45例。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外耳缘中部,即上耳舟部。使用华佗牌SDZ-ⅡB电子针疗仪进行治疗,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8-20 mA,患者每周治疗5次,每次30 min,临床试验疗程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主要症状评分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制定的疗效评估方法,对比分析耳甲电针组与对照刺激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31只成年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5天。本研究采用夹尾刺激法对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进行FD模型复制。造模结束后,空白组、模型组动物自由摄食摄水,不予任何处理;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FD模型大鼠麻醉后,采用华佗牌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干预,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缘,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4 mA,每天干预30 min,连续14天。分别于造模后和干预后,使用一般情况评分、体重、3h进食量、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以评估各组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行为。结束干预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取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FD模型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炎症因子、脑肠肽的影响。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和十二指肠的p38 MAPK、IκB-α、p65 NF-κB蛋白表达水平,探讨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耳甲电针治疗FD的效应机制.结果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基线方面耳甲电针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较对照刺激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耳甲电针组在主要症状评分表、FDDQL、HAMA、HAMD、SDS、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较对照刺激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甲电针组治疗有效率是91.11%,高于对照刺激组治疗有效率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耳甲电针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有效率91.11%,对照刺激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9例,有效率 68.89%。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造模后大鼠呈现毛发粗糙、枯黄,便溏,进食量、饮水量减少,活动度、灵敏度降低,静卧扎堆乃至蜷缩于鼠笼角落,情志抑郁不安,易受惊。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一般情况评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体重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体重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3h进食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3h进食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3h进食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降低(P<0.05);耳甲电针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HE染色胃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胃粘膜上皮细胞有明显微损伤和脱落、排列无序,腺体明显水肿、排列不规则,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损伤,腺体结构完整、排列较整齐,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十二指肠模型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紊乱,高矮不一,部分倒伏、融合,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尖端破溃,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ACh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大鼠血清ACh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ACh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2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6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TNF-α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含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5-HT含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5-HT含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VIP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VIP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结论1、耳甲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耳甲电针可影响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和组织形态。3、耳甲电针具有抗炎、调控脑肠肽的效应。4、耳甲电针可以下调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即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戴宁[3](2020)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不适、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本病的患病率较高,缺乏特效药物。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有研究表明与脑肠肽密切相关。在辨证论治和病证结合思想的指导下,中医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疗效。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中医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作用的机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丰富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内涵。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古籍及民国图书数字化平台”,整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西医疾病对应的中医病名;同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应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中医证型;同时,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分析中医方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证型的理论依据。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疗效(症状改善情况、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为实验研究阳性药物和疗程的选择奠定基础。实验研究:首先,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胃肠动力情况来评价模型。此后,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和多潘立酮进行药物干预,通过上述指标评价药物疗效,反证模型成功。同时,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筛选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的最佳干预条件,评价其对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水平和离体细胞水平两个方面,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检测血清、组织和胃窦平滑肌细胞中脑肠肽(SP,SS,Ghrelin,VIP,GAS,CCK,CGRP)。结果理论研究:(1)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最为接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邪气、饮食、痰湿、气郁、瘀血等,核心病机为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病位在脾,但与心、肝、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肝脾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和寒热错杂证,其中脾气虚证的比例最高。在中医病证结合观念的指导下,从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既符合病机特点,也满足辨证论治的要求。因此,具有补脾理脾作用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在理论层面是可行的、科学的。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现香砂六君子汤可以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复发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论是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常规治疗药物合用,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常规治疗。在纳入的27项研究中,有26项研究比较了有效率。在这26项研究中,不论疗程是14天、28天,还是30天,试验组的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此外,这26项研究中,有16项研究仅使用多潘立酮作为对照药,针对这16项研究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论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多潘立酮联合使用,有效率均高于多潘立酮对照组。这为实验研究的药物选择和疗程提供参考。实验研究:(1)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成功制备了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大鼠的毛发疏松不泽、神疲乏力、倦卧怠动,进食量和饮水量增长缓慢,体重显着降低,胃肠动力下降。胃部病理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胃部均未出现病理改变。(2)给予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给药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进食量、饮水量、体重有所改善,胃肠动力有所恢复,且各组大鼠胃部和下丘脑均未出现病理改变。(3)大鼠整体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胃中SP、GAS、Ghrelin含量均显着降低,SS、VIP、CCK、CGRP含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增加了大鼠血清和中SP、GAS、Ghrelin含量,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降低了大鼠血清中SS、VIP和CGRP含量,同时多潘立酮还降低了大鼠胃中VIP、CCK和CGRP的含量,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SS、VIP和CCK的含量,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CGRP的含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血清中SP含量显着降低,血清中的CCK和CGRP含量显着升高,三个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中VIP含量均显着高于多潘立酮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 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 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显着增加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降低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中SP mRNA表达量,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和Ghrelin 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SS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蛋白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蛋白表达量和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4)采用酶消化法成功分离培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用CCK-8法筛选药物血清干预胃窦平滑肌细胞的最佳条件,发现10%浓度药物血清、干预24h为最佳条件,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显着促进细胞增殖。(5)细胞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GAS、Ghrelin含量显着降低、SS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增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含量、GAS含量和Ghrelin含量,降低SS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SP mRNA含量显着下降,SS mRNA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上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P mRNA表达量,中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下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S mRNA表达量。结论(1)《中医内科学》仅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将其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的范畴,但并没有分析FD的中医病因病机。此外,笔者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研究者们不仅将FD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还将其归属于反胃、厌食、纳呆等范畴,由此可见中医对FD的认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地查阅现代文献和工具书,同时梳理古代文献,对FD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发现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FD较为对应,FD的主要中医病因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思虑过度等,病机以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为核心,病位主要在脾,与肝、心、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分型中,脾气虚证位居首位。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理论可行性。(2)临床中,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改善症状,提高有效率。(3)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出现胃肠动力下降,且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表达下降,SS、VIP、CCK、CGRP上升,表明脑肠肽表达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后,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胃动力增强,其药物血清可以促进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可以上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的表达,下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S、VIP、CCK、CGRP的表达,表明调节脑肠肽异常、恢复胃动力可能是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药效作用机制之一。
蔡和平[4](2020)在《中医综合外治法改善晚期恶性肿瘤痞满症状有效性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脾胃阳虚,气机阻滞”病机,采用“温阳补虚,理气消胀”治法,以前期研究为基础,通过前瞻性随机研究方法,观察中药脐敷、针刺联合艾灸的综合外治疗法改善晚期恶性肿瘤痞满症状(脾胃阳虚、气机阻滞证)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晚期恶性肿瘤并发痞满症状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样本量比例2:1)。病例来源为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住院患者。观察组予以西医对症支持疗法联合中药脐敷、针刺、艾灸疗法,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对症支持疗法。研究者在治疗第7天、第14天比较两组患者证候积分、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14日后评价疗效。所收集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诊断资料、中医证候积分、营养指标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①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7.5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饮食减少、嗳、疲乏无力5个症状积分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均出现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大便不畅、胃脘疼痛症状积分在治疗第7天、第14天无显着差异(P>0.05)。③组内比较:两组痞满症状总积分在治疗第7天、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均出现显着差异(P<0.05);单一症状方面,观察组的全部7个症状在治疗第7天、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均出现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饮食减少、大便不畅、胃脘疼痛5个症状在治疗第7天、第14天与治疗前对比出现显着差异(P<0.05),嗳气、疲乏无力症状无显着差异(P>0.05)。④营养指标比较:经过14天的治疗,观察组转铁蛋白(TRF)与治疗前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Hb、TRF及ALB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中医综合外治法联合西医支持疗法可使晚期恶性肿瘤并发痞满患者主要症状在短期内有效缓解,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营养学指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安全性良好,体现了其综合疗法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李娟[5](2020)在《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健身消导颗粒和多潘立酮混悬液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比较。旨在探索一种能有效缓解或解除FD儿童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精神心理状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搜集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天津儿童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共收集符合罗马IV标准的FD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观察组)和多潘立酮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健身消导颗粒+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正确的饮食指导。健身消导颗粒具体服药方法:<1岁,每次2.5g,每日2次;16岁,每次5g,每日2次;>6岁,每次5g,每日3次。在餐间或餐后开水冲服。疗程14 d。对照组:多潘立酮混悬液+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正确的饮食指导。多潘立酮混悬液具体服药方法:按照0.3mg/kg标准给药,3次/d。就餐前30 min予以冲服。疗程14 d。受试者于基线期(治疗前)、治疗2周和停药后随访8周时接受3次访视,评价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上腹饱胀、腹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饮食减少、大便不畅)积分、各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血清胃肠激素水平、餐前、餐后胃电图参数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线期症状、病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患儿治疗前的临床症状积分、血清胃肠激素水平、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发生情况,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上,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中的各胃肠激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治疗组用药后的血清胃肠激素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除5-羟色胺外其他五种胃肠激素(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变化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餐前、餐后对比,其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用药后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率均明显低于多潘立酮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评价的结果显示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患儿的治愈显效率为80%,总有效率为95%,多潘立酮对照组治愈显效率为61.67%,总有效率为90%。两组治愈显效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停药随访8周后,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患儿的治愈显效率为78.33%,总有效率为90%,多潘立酮对照组治愈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75%。组间比较,治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多潘立酮混悬液相比,健身消导颗粒可明显改善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增强胃动力,提高治疗有效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且疗效持续至停药8周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余帆[6](2020)在《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为疾病载体,比较疏肝调神针刺法和西药(莫沙必利)治疗肝胃不和型FD的临床疗效差异,客观评价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肝胃不和型F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疏肝调神针刺组)和对照组(莫沙必利组),每组36人。两组同时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以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为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评价,并在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时三个时间点的消化不良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尼平消化不良症状指数(Nepe an Dyspepsia Symptom Index,NDSI)和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指数(Nepean Dy spepsia Life Quality Index,NDLQI)的变化,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结果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在治疗后组内自身对比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显着降低患者消化不良症状积分(P<0.01)、中医证候积分(P<0.01)和NDSI评分(P<0.01),显着提高患者NDLQI评分(P<0.01)。3.两组在治疗后组间平行比较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消化不良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NDSI和NDLQI评分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四个量表评分差值比较,治疗组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4.两组在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比较显示:组内自身比较显示两组治疗前与随访时四个量表(消化不良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NDSI和NDLQI评分)评分均存在显着差异(P<0.01);两组组间比较显示随访时各个量表(消化不良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NDSI和NDLQI评分)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与治疗前四个量表评分差值比较,治疗组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5.两组在治疗后总有效率方面比较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为7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疏肝调神针刺法和莫沙必利均能有效改善肝胃不和型FD患者上腹胀、早饱、餐后饱胀、上腹痛等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疏肝调神针刺法在改善肝胃不和型F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NDSI和NDLQI评分方面,其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西药。
马琳[7](2020)在《半夏泻心汤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检索从建库至2019年发表的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文临床对照试验文献,采用Meta分析,评价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并对半夏泻心汤与常规胃动力药物的疗效差异进行系统分析,为半夏泻心汤治疗该病的临床有效性提供循证依据,凸显中医药治疗的特有优势。资料与方法:选定关键词,并设立纳入与删除的严格标准。运用计算机搜索技术及人工搜索并用的方法,搜集从建库至2019年国内发表的,使用半夏泻心汤辨证加减为试验组,促胃动力药为对照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严格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根据Rev Man5.3软件,评价提取的有效数据及文献质量,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1.最终有41篇文献纳入到本次Meta分析,试验组采用半夏泻心汤辨证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促胃动力药治疗。共纳入研究对象3998例(试验组2051例,对照组1947例)。2.Meta分析结果显示:(1)OR=4.75,95%Cl[3.89,5.80],P<0.00001,说明半夏泻心汤辨证加减组总有效率高于促胃动力药组。(2)SMD=-1.34,95%Cl[-1.75,-0.94],P<0.00001,说明试验组对症状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SMD=1.23,95%Cl[-0.62,3.09],P=0.19,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提高血浆胃动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OR=0.60,95%Cl[0.23,1.56],P=0.29,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半夏泻心汤辨证加减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临床有效率较促胃动力药高。(2)半夏泻心汤辨证加减治疗对症状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3)由于本研究纳入文献质量偏低、可能存在发表性偏倚,还需要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进一步证实。
覃作[8](2019)在《润肠丸方治疗慢传输型便秘(血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润肠丸方治疗慢传输型便秘(血虚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使用润肠丸方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的所有病例为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就诊或住院的慢传输型便秘(血虚证)患者60例,由SPSS20.0统计软件包生成随机数字表,按就诊顺序,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润肠丸组:30例,予润肠丸,200mL/天,分两次口服;普芦卡必利组:30例,予琥珀酸普芦卡必利片,2mg/次,日1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对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结束治疗后3个月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治疗4周后的疗效及消化道传输试验、治疗后3个月随访的复发率进行分析。结果:完成本次临床研究的共有59人,其中润肠丸组有1人退出本研究。经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评分、病情程度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总有效率对比:治疗4周后,润肠丸组治愈6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10%;普芦卡必利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治疗后疗效经比较?2=2.16,P=0.5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症状对比:润肠丸组和普芦卡必利组组内比较,治疗4周与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各项症状评分与总评分均好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较各组治疗前改善。治疗4周后润肠丸组在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及总评分方面优于普芦卡必利组。治疗结束后3个月润肠丸组在排便困难、大便性状、排便时间、排便不尽感及总评分方面好于普芦卡必利组(P<0.05),表明润肠丸在改善慢传输型便秘疗临床症状方面效确切,较普芦卡必利远期效果更佳。首次排便时间对比:治疗后润肠丸组和普芦卡必利组用药平均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16.00小时、12.60小时。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治疗后首次排便时间比较,P=0.00<0.05,差异具有显着性。消化道传输试验结果对比:润肠丸组治疗后的消化道传输试验结果优于普芦卡必利组,结果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结束3个月随访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润肠丸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11.11%。普芦卡必利组复发14例,复发率为51.85%。对比两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复发率,得到?2=10.38,P=0.03<0.05,说明润肠丸组远期疗效优于普芦卡必利组。结论:润肠丸与普芦卡必利在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上疗效相当,但润肠丸改善临床症状更明显,作用更持久,值得临床推广。
常雄飞[9](2018)在《健脾理气方通过cAMP和NF-κB通路修复十二指肠紧密连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一系列不适症状,而经胃镜等相关检查,排除可以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FD患病率较高,但临床治疗效果有限,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为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FD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多种因素可能参与了其发病,包括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近端胃适应性受损、胃十二指肠敏感性增高等多种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FD的发生与十二指肠密切相关,尤其是十二指肠的微炎症状态,包括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浸润及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局部含量的增高等。而近期的研究发现,十二指肠的机械屏障功能受损,可能与十二指肠微炎症状态及FD的发病之间有重要联系。十二指肠局部炎症因子,如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a,IFN-γ)含量升高,可激活十二指肠上皮细胞中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of kappa b,NF-κB)相关信号通路,进而促进细胞中下游分子,如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MLCK)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含量的增加,MLCK可作用于细胞骨架结构,促进细胞骨架收缩,从而连带引起连接于骨架结构上的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及occludin含量及定位发生改变,同样,iNOS水平的升高,可促进局部NO合成增加,直接造成紧密连接蛋白损伤,进而引起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细胞旁通路开放,使其机械屏障功能受损;与TNF-α/IFN-γ等炎症因子相反,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对胃肠道具有多种调节作用,可以保护胃黏膜、促进十二指肠HCO3-分泌,并且能够通过与PGE2相应的受体(e-series of prostaglandin receptors,EP)结合,激活cAMP-PKA相关通路,促进十二指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起到对十二指肠机械屏障紧密连接蛋白的保护作用。现代医学对肠道机械屏障及紧密连接蛋白损伤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研究发现部分中药,主要是健脾理气类及清热类中药对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具有一定调控作用。健脾理气方是导师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及临床实践自拟的中药复方,前期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均表明,健脾理气方对FD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对FD十二指肠紧密连接蛋白是否有影响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对健脾理气方治疗FD及其对十二指肠机械屏障-紧密连接蛋白的调控作用进行研究,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及信号通路。研究方法实验一:健脾理气方对FD大鼠胃顺应性及敏感性的影响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造模组,采用夹尾刺激方法构建FD模型,造模完成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FD模型组与健脾理气方治疗组,正常组与模型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治疗组大鼠采用健脾理气方水煎剂灌胃,灌胃共7天,每天灌胃1次。灌胃结束后,对18只大鼠进行经口胃内气囊植入术,采用电子恒压器对球囊进行梯度施压:20mmHg、40mmHg、60mmHg、80mmHg,记录各个压力下大鼠胃内气囊体积,用于评价胃顺应性;同时通过其颈部电极记录其斜方肌电生理活动,用以反应内脏敏感性。实验二:健脾理气方对FD大鼠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及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造模组,采用夹尾刺激方法构建FD模型,造模完成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FD模型组与健脾理气方治疗组,正常组与模型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治疗组大鼠采用健脾理气方水煎剂灌胃,灌胃共7天,每天灌胃1次。灌胃结束后,对18只大鼠进行2%戊巴比妥钠麻醉并取材,剪取幽门下0.5cm-幽门下3.5cm共3cm长组织。其中一部分组织用于Western blot实验,以测定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及occludin,剩余新鲜组织用于Ussing chamber实验,通过对跨膜电阻(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的测定,反应十二指肠的紧密连接屏障功能。鬼笔环肽染色技术检测十二指肠黏膜细胞骨架F-actin的表达。实验三:健脾理气方对FD大鼠十二指肠cAMP和NF-κB相关通路的影响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造模组,采用夹尾刺激方法构建FD模型,造模完成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FD模型组与健脾理气方治疗组,正常组与模型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治疗组大鼠采用健脾理气方水煎剂灌胃,灌胃共7天,每天灌胃1次。灌胃结束后,对18只大鼠进行2%戊巴比妥钠麻醉并取材,剪取幽门下0.5cm-幽门下3.5cm共3cm长组织。应用HE染色检测十二指肠的基本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十二指肠 TNF-α、IFN-γ 及 PGE2、cAMP,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十二指肠iNOS,qPCR技术检测十二指肠NF-κB、MLCK、PGE2受体EP1/EP4 mRNA表达情况。研究结果实验一:健脾理气方对FD大鼠胃顺应性及敏感性的影响在40mmHg、60mmHg、80mmHg胃内球囊压力刺激下,模型组大鼠胃顺应性指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40mmHg:0.18±0.01 vs.0.29±0.01,P<0.01;60mmHg:0.21±0.01 vs.0.31±0.01,P<0.01;80mmHg:0.23±0.01 vs.0.29±0.01,P<0.01),健脾理气方治疗组大鼠胃顺应性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40mmHg:0.28±0.01 vs.0.18±0.01,P<0.01;60mmHg:0.31±0.01 vs.0.21±0.01,P<0.01;80mmHg0.29±0.01 vs.0.23±0.01,P<0.01)。而在 20mmHg、40mmHg、60mmHg、80mmHg 胃内球囊压力刺激下,模型组大鼠内脏敏感性指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20mmHg:28.05±3.26 vs.12.07±1.58,P<0.01;40mmHg:73.97±7.94 vs.31.77±5.15,P<0.01;60mmHg:196.72±23.55 vs.117.08±14.25,P<0.01;80mmHg:239.65±35.01 vs.114.73±16.91,P<0.01),而健脾理气方治疗组大鼠内脏敏感性较模型组大鼠显着降低(20mmHg:15.47±2.20 vs.28.05±3.26,P<0.01;40mmHg:31.67±4.37 vs.73.97±7.94,P<0.01;60mmHg:111.54±8.90 vs.196.72±23.55,P<0.01;80mmHg 135.83± 19.27 vs.239.65±35.01,P<0.01)。实验二:健脾理气方对FD大鼠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及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Ussing chamber结果显示,相比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TEER明显下降(20.21±0.88 vs.39.72±0.60,P<0.01)。Western blot 结果同样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及occludin表达量显着下调(claudin-1:0.02±0.01 vs.0.07±0.01,P<0.01;occludin:0.05±0.01 vs.0.14±0.01,P<0.01);而健脾理气方治疗后,FD大鼠十二指肠的TEER得到恢复(37.03± 1.61 vs.20.21±0.88,P<0.01),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并且claudin-1及occludin蛋白的表达同样得到改善(claudin-1:0.07±0.01 vs.0.02 ± 0.01,P<0.01;occludin:0.16±0.01 vs.0.05±0.01,P<0.01)。而鬼笔环肽染色显示,细胞骨架中的微丝蛋白F-actin在三组大鼠中的表达未见显着差异。实验三:健脾理气方对FD大鼠十二指肠cAMP和NF-κ B相关通路的影响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大鼠相比,FD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炎性因子TNF-α/IFN-γ含量均显着升高(TNF-α:1.54±0.11 vs.0.79±0.05,P<0.01;INF-γ:0.37±0.02 vs.0.15±0.02,P<0.01),下游信号分子 NF-κB mRNA 及 MLCK mRNA、iNOS蛋白同样显着升高(NF-κB:1.28±0.10 vs.1.01±0.05,P<0.05;MLCKmRNA:1.59±0.12 vs.1.01 ±0.07,P<0.01;iNOS:0.12±0.01 vs.0.07±0.01,P<0.01);而十二指肠 PGE2 含量明显降低(0.74±0.08 vs.1.35±0.06,P<0.01),同时,PGE2受体EP4 mRNA及胞内第二信使cAMP含量显着降低(EP4 mRNA:0.43±0.11 vs.1.09±0.18,P<0.05;cAMP:10.86±0.20 vs.14.38±0.35,P<0.05);而治疗组大鼠在健脾理气方治疗后,其十二指肠炎性因子TNF-α/IFN-γ显着下降(TNF-α:0.83±0.06 vs.1.54±0.11,P<0.01;IFN-γ:0.14±0.02 vs.0.37±0.02,P<0.01),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NF-κ B mRNA及MLCK mRNA、iNOS蛋白同样明显降低(NF-κB:0.98±0.07 vs.1.28±0.10,P<0.05;MLCK mRNA:0.84±0.09 vs.1.59±0.12,P<0.01;iNOS:0.07±0.01 vs.0.12±0.01,P<0.01),而 PGE2 含量显着升高(1.26±0.04 vs.0.74±0.08,P<0.01),EP4 mRNA 水平及 cAMP 含量明显升高(EP4 mRNA:1.11±0.19 vs.0.43±0.11,P<0.05;cAMP:14.01 ±0.30 vs.10.86±0.20,P<0.01)。而PGE2的受体EP1在三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健脾理气方对FD模型大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改善其胃顺应性及敏感性,改善十二指肠的紧密连接屏障,恢复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NF-α/IFN-γ-NF-κB信号通路、上调PGE2-cAMP信号通路有关。
张子健[10](2017)在《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和糖尿病胃轻瘫症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采用系统评价方法研究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糖尿病胃轻瘫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的方式,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3年10月,同时手检相关杂志,并追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糖尿病胃轻瘫的随机对照试验。再分别由两名评价者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简单方法对检所收集到的文献独立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进行交叉核对后,使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部分(1)采取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莫沙必利实验组临床症状的有效率为68.70%,安慰剂组为42.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8.00%,多潘立酮组为70.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68.35%,奥美拉唑组为87.8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采用固定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90.91%,伊托必利组94.3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2)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部分(1)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4.62%,安慰剂组为69.2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6.43%,多潘立酮组为62.5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59.62%,奥美拉唑组为78.5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2.36%,奥美拉唑组为74.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6.23%,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组为87.5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症部分(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5.79%,安慰剂组为31.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莫沙必利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1.02%,多潘立酮组为59.7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现有证据表明,(1)莫沙必利在改善功能性的消化不良患者总体症状的方面优于多潘立酮、安慰剂,但低于奥美拉唑,与伊托必利无显着差异;(2)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与安慰剂组相比无显着差异、优于多潘立酮组、低于奥美拉唑实验组组;且在联合用药的方面: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的疗效明显优于奥美拉唑,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疗效优于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3)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症疗效优于安慰剂和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糖尿病胃轻瘫症的药物。该研究的结果对枸橼酸莫沙必利在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二、西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 |
2.2 样本分组方法 |
3 治疗方案 |
3.1 口服药物 |
3.2 疗程及随访 |
3.3 注意事项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资料 |
4.2 疗效指标 |
4.3 安全性指标 |
5 疗效评定标准 |
5.1 中医症状计分标准 |
5.2 生存质量评分标准 |
5.3 焦虑/抑郁评分标准 |
5.4 复发率评价标准 |
5.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6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性别比较 |
1.2 年龄比较 |
1.3 病程比较 |
2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2.1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2.2 中医各项症状积分比较 |
2.3 总有效率比较 |
3 生存质量比较 |
3.1 生存质量总分比较 |
3.2 生存质量各领域间比较 |
4 HAMA与 HAMD量表比较 |
5 复发率比较 |
6 安全性评估 |
讨论 |
1 对脾虚气滞型PDS的认识 |
2 治疗组组方分析 |
3 对照组药物选择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 |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适症状变化情况 |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变化情况 |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状态变化情况 |
4.5 两组患者停药4 周后复发情况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2.1 存在的问题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PDS的研究进展 |
1.1 发病机制 |
1.2 西医治疗 |
2 中医药对PDS的研究进展 |
2.1 中医病因病机 |
2.2 中医药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录 2 脾虚气滞型 PDS 患者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
附录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中文版 |
附录 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附录 5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附录 6 安全性指标 |
附录 7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 发表论文 |
2 获奖情况 |
(2)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部分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与诊断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
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炎症的关系 |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轴的关系 |
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现状 |
7 小结 |
8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1 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2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3 小结 |
4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1 针灸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2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3 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4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耳迷走神经刺激的研究现状 |
1 耳迷走神经刺激与耳穴的关系 |
2 迷走神经的概念 |
3 耳迷走神经的概念 |
4 迷走神经刺激的分类 |
5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疾病的治疗 |
6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炎症的治疗 |
7 小结 |
8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部分 |
研究一 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
1 研究方案与设计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1 临床试验研究随机数字表 |
附录2 伦理审批件 |
附录3 病例报告表和知情同意书 |
(3)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
4. 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研究 |
5. 小结 |
综述二 脑肠肽的研究进展 |
1. 脑肠肽的概念 |
2. 相关脑肠肽的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理论研究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名 |
2.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认识 |
3.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结论 |
理论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研究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
2.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与文献依据 |
3. 结论 |
文献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和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疗效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三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四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五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条件的筛选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六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中医综合外治法改善晚期恶性肿瘤痞满症状有效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晚期恶性肿瘤并发痞满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概述 |
2.病因及发病机制 |
3.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4.小结 |
综述二 晚期恶性肿瘤并发痞满的传统医学研究进展 |
1.概述 |
2.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
3.治疗进展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案 |
1.病例来源 |
2.病例选择 |
3.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1.入组情况 |
2.治疗结果 |
3.小结 |
讨论 |
1.临床试验结果讨论 |
2.本研究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一、儿童 FD 的特点 |
二、儿童 FD 的临床检查 |
三、儿童 FD 的治疗 |
一、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临床用药 |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1.3 主要试剂 |
1.1.4 试剂的配置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临床资料 |
1.2.2 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复发定义 |
1.2.6 研究设计方法 |
1.2.7 临床治疗方法 |
1.2.8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1.2.9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1.2.10 不良反应 |
1.2.11 随访 |
1.2.12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2.1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基线情况 |
2.2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对比 |
2.3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对比 |
2.4 不良反应评价和随访 |
三、讨论 |
3.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
3.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用药 |
3.3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不同胃肠激素之间的关系 |
3.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电节律之间的关系 |
3.5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后的安全性评价和随访观察 |
3.6 总结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6)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患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方法 |
1.7 中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方法 |
2.3 对照方法 |
2.4 盲法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2.7 伦理学原则 |
2.8 统计分析 |
2.9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试验完成情况 |
3.2 基线资料的分析 |
3.3 疗效评价结果 |
3.4 两组随访结果分析 |
3.5 总体疗效评价 |
3.6 安全性分析 |
3.7 依从性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学对FD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FD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FD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FD治疗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FD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FD的定义、临床表现及和流行病学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F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相关认识 |
2.3 现代医学对FD的治疗方法认识 |
3 选择疏肝调神针刺法的理论依据 |
3.1 中医学对于神的认识 |
3.2 中医学中神与肝的关系 |
3.3 中医学中神与脾胃的关系 |
3.4 中医学中肝与脾胃的关系 |
4 选穴理论依据 |
4.1 气街、四海理论 |
4.2 腧穴特性 |
5 药物选择依据 |
6 研究结果的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附表 |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半夏泻心汤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与中医治疗的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润肠丸方治疗慢传输型便秘(血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收集 |
2 病例的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4.1 排除标准 |
4.2 剔除标准 |
4.3 脱落标准 |
5 病情分级标准 |
6 研究方法 |
6.1 分组 |
7 观察指标 |
7.1 安全观察指标 |
7.2 疗效观察指标 |
8 疗效评定标准 |
9 随访 |
10 药物安全性评定标准 |
11 统计与处理 |
12 结果 |
12.1 两组病例完成情况 |
12.2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
1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12.4 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后3个月的各项症状评分及总评分比较 |
12.5 两组治疗后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
12.6 两组复发率比较 |
12.7 两组消化道传输试验结果比较 |
12.8 药物安全性分析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便秘的研究 |
1.1 病名的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方法 |
2 西医对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 |
2.1 概述 |
2.2 发病因素 |
2.3 发病机制 |
2.4 诊断标准 |
2.5 治疗方法 |
2.6 结语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润肠丸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理论分析 |
2 润肠丸方药分析 |
2.1 方剂分析 |
2.2 组成分析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
3 疗效分析 |
3.1 治疗后疗效分析 |
3.2 症状评分及总评分分析 |
3.3 治疗首次排便时间分析 |
3.4 消化道传输试验结果分析 |
3.5 两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结果分析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健脾理气方通过cAMP和NF-κB通路修复十二指肠紧密连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病机 |
3 诊断 |
4 治疗 |
5 展望 |
综述二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治疗 |
5 问题及展望 |
综述三 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之间的关系研究进展 |
1 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功能概述 |
2 十二指肠屏障损伤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原因 |
3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十二指肠屏障损伤的原因 |
4 十二指肠紧密连接蛋白调控分子机制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一 健脾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顺应性及敏感性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方法 |
5 实验结果 |
6 讨论 |
7 结论 |
实验二 健脾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十二指肠黏膜机械屏障及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方法 |
5 实验结果 |
6 讨论 |
7 结论 |
实验三 健脾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十二指肠cAMP及NF-κB相关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方法 |
5 实验结果 |
6 讨论 |
7 结论 |
结语 |
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10)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和糖尿病胃轻瘫症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莫沙必利基本信息 |
1.1 药品有效成分 |
1.1.1 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特征 |
1.1.2 药理学信息 |
1.2 药品制剂 |
1.2.1 药品的主要制剂类型 |
1.2.2 药动学信息 |
1.3 药品生产厂家 |
1.4 临床应用 |
1.4.1 适应症 |
1.4.2 用法用量 |
1.4.3 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
二、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评价 |
2.1 研究对象 |
2.1.1 疾病选择 |
2.1.2 疗效指标 |
2.1.3 对照药品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2.1 检索原则 |
2.2.2 文献检索数据库 |
2.2.3 文献检索检索式 |
2.2.4 研究过程记录 |
2.3 数据提取 |
2.4 文献质量评价 |
2.4.1 莫沙必利对比安慰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2.4.2 莫沙必利对比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文献评价图表 |
2.4.3 莫沙必利对比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2.4.4 莫沙必利对比伊托必利治疗消化不良文献质量汇总图表 |
2.5 数据定量分析 |
2.5.1 莫沙必利对比安慰剂治疗消化不良 |
2.5.2 莫沙必利对比多潘立酮治疗消化不良 |
2.5.3 莫沙必利对比奥美拉唑治疗消化不良 |
2.5.4 莫沙必利对比伊托必利治疗消化不良 |
2.6 小结 |
三、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临床疗效评价 |
3.1 研究对象 |
3.2 疗效指标 |
3.3 对照药品 |
3.4 文献检索策略 |
3.4.1 检索原则 |
3.4.2 文献检索数据库 |
3.4.3 文献检索检索式 |
3.4.4 研究过程记录 |
3.5 数据提取 |
3.6 文献质量评价 |
3.6.1 莫沙必利对比安慰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3.6.2 莫沙必利对比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3.6.3 莫沙必利对比多潘立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3.6.4 莫沙必利合并使用奥美拉唑对比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3.6.5 莫沙必利合并使用奥美拉唑对比多潘立酮合并使用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文献质量评价图表 |
3.7 数据定量分析 |
3.7.1 莫沙必利对比安慰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3.7.2 莫沙必利对比多潘立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3.7.3 莫沙必利对比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3.7.4 【奥美拉唑+莫沙必利】对比【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3.7.5 【莫沙必利+奥美拉唑】对比【多潘立酮+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3.8 小结 |
四、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症临床疗效评价 |
4.1 研究对象 |
4.1.1 疾病选择 |
4.1.2 疗效指标 |
4.1.3 对照药品 |
4.2 文献检索策略 |
4.2.1 检索原则 |
4.2.2 文献检索数据库 |
4.2.3 文献检索检索式 |
4.2.4 研究过程记录 |
4.3 数据提取 |
4.4 文献质量评价 |
4.5 数据定量分析 |
4.5.1 莫沙必利对比安慰剂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症 |
4.5.2 莫沙必利对比多潘立酮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症 |
4.6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枸橼酸莫沙必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西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雷珉.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吴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3]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D]. 戴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中医综合外治法改善晚期恶性肿瘤痞满症状有效性的临床观察[D]. 蔡和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D]. 李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余帆.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半夏泻心汤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D]. 马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润肠丸方治疗慢传输型便秘(血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覃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健脾理气方通过cAMP和NF-κB通路修复十二指肠紧密连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D]. 常雄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和糖尿病胃轻瘫症的系统评价[D]. 张子健.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