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法整复、肩—肱—胸外固定术治疗锁骨外1/3骨折2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品[1](2021)在《《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黄帝内经》(下文简称为《内经》)是一本综合性医书,其所涉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等均与骨伤科疾病密切相关,因而本文主张用整体观来理解和阐释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本研究以《内经》骨伤科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为出发点,对《内经》中筋骨解剖、生理特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养生康复等方面进行概述,并从考据学角度对“筋”和“骨”相关术语在《内经》中的本义,历代医家注解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从而使筋骨术语表述更加清晰、准确,进而为筋骨理论的后续研究及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佐证,有利于相关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采取古今对照的方式,剖析《内经》有关骨伤科筋骨理论的基本观点,力求从其成书年代的经济及社会环境特点出发,综合地、动态地分析《内经》中有关筋骨方面的理论和术语,同时参考后世注家的相关注解条文,结合相关术语在现代骨伤科应用情况,明确其具体含义,并与《内经词典》和《中医大辞典》进行对照,查缺补漏,纠正其表述欠准确之处。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黄帝内经》筋骨理论体系总览。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内经》筋骨理论体系,主要将其内容分为筋骨解剖理论、筋骨结构的生理特点、筋骨损伤的病因病机、相关疾病的辨证论治和预防调护等,而后在论述过程中将理论内容与骨伤科临床实践相结合,概括说明筋骨理论与后世医家诊疗行为的相关性,进而为骨伤科理论的不断发展提供依据,为筋骨术语的不断完善提供有力佐证。第二部分是《黄帝内经》筋骨术语研究。随着骨伤专科的不断发展和筋骨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筋骨术语作为本行业标准化的风向标,急需后人对相关内容予以完善。《内经》涉及筋骨术语的内容较多,原文中“筋”字出现次数为295次,“骨”字出现次数为456次,涵盖的范围较广,故本文将《内经》中“筋”、“骨”为首字或尾字的相关术语72个,以第一部分所述筋骨理论及后世注家注解为切入点,按解剖结构、证候名称、疾病病名、症候描述、诊断方法和穴位描述等方面,将术语在《内经》中本义、后世医家注解及相关引申义、以及现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完善相关义项,例如第一部分所述“五刺”之法配以汤熨可用治骨痹,从其治则治法出发可用以分析骨痹的病因病机,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骨痹的发病机制,加强对骨痹术语的认识;通过分析筋骨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精气、脉象盈亏的关系,可得知骨的藏泻异常、精气外泄、骨量丢失可致骨痿,该理论可利于理解骨痿术语的确切含义;寒邪可致周身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而表现为骨痛,其对理解骨痛的致病因素、全面掌握骨痛术语的确切含义有所帮助。同时,本部分将研究得出的“筋”、“骨”术语相关义项与《内经词典》、《中医大辞典》出现的义项进行比较,对不准确的表述予以说明,对缺如的内容予以补充,进而为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提供启示。结论:1.本文对《内经》中解剖理论进行深入分析,除对解剖结构进行“阴”与“阳”分层外,还按“皮”、“脉”、“筋”、“骨”来划分,进而完成较为准确的定位,其所述之内容对骨伤科后期诊疗理论的形成及操作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2.因筋骨损伤类疾病的致病因素较多,既包括堕坠,跌扑,击仆,举重等外伤暴力,亦包含脏腑功能异常,邪毒自外侵袭,倦怠劳伤日久及饮食不节、房劳失节等内在因素,故在诊治过程中应对致病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内经》理论,采取内外兼治的方式进行辨证施治,而不是仅仅单纯重视局部症候,这符合《内经》所提出的“整体观念”诊治疾病理念。3.筋骨疾病的治疗以外治法为主,这在《内经》中得以充分体现,如涂法、熨法、渍法、浴法、砭石法、结扎法及手术方法等。虽然《内经》中有关外治法的种类和操作方式的描述较为粗浅,但其对后世正骨手法的发展和手术操作的运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内经》在防治筋骨疾病方面十分重视养生的理念,主要包括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动静相宜、饮食有节、谨和五味等养生手段,其所提出的养生理论对现代社会民众防治筋骨相关的退行性疾病仍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4.第二部分内容从骨伤科现代临床应用出发将筋骨术语《内经》中本义与后世医家提出的引申义进行综合分析,完善术语义项,以期为中医骨伤科筋骨术语的标准化提供有力佐证,并为筋骨理论、临床应用的后续研究及技术创新提供依据。同时,将得出的义项与《中医大辞典》、《内经词典》进行比对,对部分表述有误之处提出纠正建议,对部分缺失之术语予以补充,列举如下:“骨空”在《内经词典》、《中医大辞典》均有收录,但义项含义欠准确,应为“骨干滋养孔”和“双骨结构间隙”;“骨蚀”的义项欠准确,应为“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骨质侵蚀破坏病变”;“髃骨”在《中医大辞典》收录了“肱骨头”义项,《内经词典》未收录,且义项含义欠准确;“骨节”在《内经词典》中收录了“骨”和“关节”两个义项,但《中医大辞典》未收录;《中医大辞典》中无“筋骨”、“筋脉”、“筋膜”、“筋躄”、“筋溜”、“筋纵”、“小筋”、“维筋”、“腹筋”、“颈筋”、“项筋”、“缓筋”及“然筋”术语;《内经词典》中无“筋急”、“筋挛”及“筋纵”术语等。
宗永刚[2](2019)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分别将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BCFS,Bridge combined fixation system)、锁定钢板及保守治疗应用于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中,比较三种治疗效果,评估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扬州市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01月至2017年12月所收治的45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桥接组、钢板组及保守组。桥接组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15例患者,钢板组采用锁定钢板治疗15例患者,保守组采用手法复位和中药内服治疗15例患者。所有病例均为新鲜骨折。术后随访时间10-12个月,平均11.5个月。比较三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Neer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桥接组及钢板手术相关数据。结果:(1)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2)骨愈合时间,桥接组及钢板组较保守明细短缩(P<0.05);Neer功能评分标准,桥接组优良率为93.3%,钢板组优良率为86.7%,保守组为66.7%,桥接组的优良率高于钢板组及保守组,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桥接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钢板组短(P<0.05)。(4)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桥接组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及治疗后6月Neer评分高于钢板组分及保守组(P<0.05):但治疗后6月Neer功能评分桥接组与钢板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并发症:钢板组存在1例皮肤刺激症患者,保守组存在4例畸形愈合患者。结论:三种治疗方式均能有效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锁定钢板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手法复位和中药内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在手术操作及骨愈合等方面优于锁定钢板,但中远期疗效两种内固定方式相近。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具有可以减少术中骨膜的剥离、保护骨折断端血供、促进骨折愈合、术中操作简单及可随意塑形满足各种不规则锁骨的解剖形态等优势。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符合最新的生物学固定理念,临床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胡庆丰[3](2007)在《防滑锁骨钉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在锁骨骨折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锁骨骨折临床上一般通过石膏,绷带外固定等保守治疗或者钢板,螺钉,克氏针等内固定手术治治疗。但是这些固定方法存在较多的缺点。保守治疗病人痛苦多,易有并发症或后遗症。现代高能量损伤造成的锁骨骨折常常需要手术治疗,但现今内固定手术治疗不仅费用昂贵且医疗效果也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对锁骨的应用解剖深入研究欠缺,缺乏理想内固定器械。因此,我们在对国人锁骨及重要毗邻解剖学观测的基础上,对锁骨骨折发生原因及骨折引起的弯曲与扭转等生物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与试验性研究,探索研制了治疗锁骨骨折防滑锁骨钉。研究目的:对新研制的防滑锁骨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并与4孔钢板和克氏针在锁骨骨折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然后应用防滑锁骨钉治疗锁骨骨折,对其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总结分析,最后评价防滑锁骨钉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采用解剖实验室提供的9具成人新鲜锁骨标本。随机取样,并剔除病理标本,将标本上附着的肌肉剔除,保持锁骨的完整性,其标本进行分组;先对其中的一组的标本进行三点弯曲、扭转、拉伸中的生物力学测试,然后制作行中外1/3处锁骨骨折模型,分别采用防滑锁骨钉,4孔钢板和克氏针3种材料内固定,进行三点弯曲、扭转、拉伸中的生物力学测试,运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分析在三点弯曲、扭转、拉伸中的生物力学特性,并对固定材料的应力遮挡效应和抗拔力进行了测定与比较它们的优缺。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对21例锁骨骨折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18~70岁;应用自制防滑锁骨钉进行内固定治疗,并对所有病例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通过影像学和临床功能进行疗效评估。研究结果:通过对锁骨的应变、变形、位移、扭矩、扭角等力学量的测定及比较,对试验的大量实验数据,以线性回归,方差分析,以最小二乘法加以处理。按照数理统计理论加以检验,计算其相关参数,T检验,精度分析。结果显示1、三点弯曲强度测量结果表明,4孔钢板和防滑锁骨针固定接近正常,仅差2~4%(p<0.05),而与克氏针固定相差10%,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弯曲刚度具有相似的规律性。2、扭转强度和刚度测量结果表明,4孔钢板和防滑锁骨针与正常相差11~20%,比克氏针固定来得优越,有显着性差异(P<0.05)。3、拉伸试验表明,4孔钢板和防滑锁骨钉内固定抗拉强度和刚度优于克氏针固定,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抗拔力防滑锁骨氏明显优于克氏针内固定(相差27%),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防滑锁骨钉内固定应力遮挡小,明显优于4孔钢板,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应用防滑锁骨钉治疗锁骨骨折所有病例进行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愈合率为100%;临床疗效综合评估:优16例,良4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5.2%。其中1例锁骨钉滑出。研究结论:(1)防滑锁骨钉无论在强度,刚度上明显优于克氏针内固定,与4孔钢板相接近,且应力遮挡小,是当前锁骨内固定的理想固定方法。(2)PSCN治疗锁骨骨折固定可靠、创伤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
赵宏普[4](2002)在《《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陈鸿达,洪明胜,蔡植英[5](2000)在《手法整复、肩—肱—胸外固定术治疗锁骨外1/3骨折20例疗效观察》文中认为运用提按升降手法整复、肩—肱—胸外固定术 ,配合中药调治及功能锻炼 ,治疗锁骨外 1 / 3骨折 2 0例。结果复位均 1次成功 ,全部病例达骨性愈合 ,无合并症发生。认为本法治疗可以减少骨折再移位发生和骨折不愈合 ,具有操作简单、患者舒适的特点。
侯越[6](2021)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传统功能训练和运动疗法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患者进行两种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通过分析受试者的康复治疗效果,观察运动疗法康复训练老年对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疼痛、肌肉力量、身体活动能力、预防老年患者再次跌倒发生再次骨折有无积极作用。从而使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更好地恢复前臂功能和手臂功能,降低再受伤风险,以完善术后康复训练方案,寻找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康复训练,为临床康复提供建议和参考。期望研究结果能为完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受试者自愿为原则,选取天津医院复位室接受闭合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且符合纳入标准患者45例,且进行闭合复位手法的主治医师均为同一位医师。每位患者阅读知情同意书后签字,将患者分为三组:康复宣教组(空白组)、传统功能训练组(对照组)和运动疗法组(实验组),每组15人,康复训练的时间为12周。由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训练,出院后患者进行居家练习。康复宣教组(空白组):进行康复宣教。传统功能训练组(对照组):进行天津医院复位室传统康复训练。运动疗法组(实验组):进行运动疗法康复训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康复训练时间在复位后3天开始。在12周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对受试者进行三次数据采集和指标测量:复位后3天采集第一次、复位后6周采集第二次、复位后12周采集第三次。收集整理每一次检查评分,内容包括DASH评分、PRWE评分(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腕关节活动度、握力、肘关节屈肌肌力、肘关节伸肌肌力、肩关节外展肌肌力、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Berg平衡量表、VAS评分。实验数据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受试者基本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X±SD)表示。对三组受试者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若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事后多重比较分析;若三组受试者实验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再对实验数据进行两两比较;三组受试者实验数据组内比较用Friedman检验,两两比较用Wilcoxon检验,显着水平P<0.05。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45人,其中2名受试者未能完成实验,对照组1人,实验组1人,实际参与实验人数为43人。经统计学检验,三组受试者基本资料无显着性差异(P>0.05)。2.握力:12周后运动疗法组患者握力有显着提高(P<0.05),且肌力显着强于传统功能训练组和康复宣教组(P<0.05)。3.肘关节伸肌肌力(测试肱三头肌):12周后传统功能训练组、运动疗法组肘关节伸肌肌力显着增加(P<0.05),且运动疗法组显着优于传统功能训练组。4.肘关节屈肌肌力(测试肱二头肌):12周后传统功能训练组、运动疗法组肘关节伸肌肌力显着增加(P<0.05),且运动疗法组显着优于传统功能训练组。5.肩关节外展肌肌力:12周后传统功能训练组、运动疗法组肩关节外展肌肌力显着增加(P<0.05),且运动疗法组显着优于传统功能训练组。6.腕关节活动度:12周后三组患者腕关节伸展、屈曲活动度有显着性增加(P<0.05),三组组间腕关节伸展(P=0.000)、前屈活动度(P=0.016)有明显差异。7.腕关节活动度:12周后三组患者腕关节桡偏、尺偏活动度有显着性增加(P<0.05),三组组间腕关节桡偏(P=0.187)无明显差异、尺偏活动度(P=0.003)有明显差异。8.腕关节活动度:12周后三组患者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有明显增加(P<0.05),三组组间前臂旋前(P=0.004)、旋后活动度(P=0.047)有明显差异。9.PRWE评分(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12周后三组患者腕关节PRWE评分(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功能障碍程度显着降低(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评分有明显差异(P=0.026)。10.DASH评分:12周后三组患者上肢DASH评分功能障碍程度有显着性降低(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评分显着强于空白组,但两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128)。11.Berg平衡量表:12周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功能障碍程度显着降低(P<0.05),空白组无显着性变化(P=0.560)。三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381)。12.掌倾角:12周后三组患者掌倾角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955)。13.尺偏角:12周后三组患者尺偏角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806)。14.桡骨长度:12周后三组患者桡骨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941)。15.腕部疼痛(VAS)评分:12周后三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三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326)。研究结论: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患者进行运动疗法康复训练比进行传统功能训练更加可以增加患者复位后握力、肘关节伸展肌肌力、肘关节屈曲肌肌力、肩关节外展肌肌力、增加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减轻患者腕关节功能障碍。运动疗法康复训练和传统功能训练比康复宣教在改善患者疼痛、提高上肢活动能力上,提高患者平衡能力上有积极辅助作用,说明运动疗法康复训练对复位后患者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应加大对运动疗法康复训练的关注,建议将运动疗法康复训练纳入到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的临床康复训练方案中。
康润民[7](2020)在《手法整复并新型超踝夹板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应用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古代文献、现代各家治疗经验,总结实用高效的踝关节骨折整复手法,采用全新理念设计的新型超踝夹板,证实总结的整复手法与新型超踝夹板外固定联合治疗(简称二合一特色治疗)方法在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在加快消肿、减轻痛苦等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方法:(1)通过研究古代文献、现代各家治疗经验,归纳总结一套最优的踝关节骨折手法整复方法。(2)研究踝关节稳定骨折患者患部肢体肿胀、外形等情况,创作出贴合踝关节稳定骨折后肿胀外形的独特的新型超踝夹板。(3)于2018年08月至2019年08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随机选取60例踝关节骨折病人,根据随机数表法在围术期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病例术前采取手法整复并新型超踝夹板固定,对照组病例术前采取手法整复并石膏外固定,排除手术禁忌,两组均择期行手术治疗。观察统计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天、第3天、第7天的患肢肿胀分级、疼痛评分,住院费用和时间、AOFAS评分等级等指标,应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分析处理,分析两组之间与组内比较的差异性,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总结出一整套简便、高效、标准的最优手法整复方法。(2)制作出贴合踝关节稳定骨折后肿胀外形的独特的新型超踝夹板。(3)通过对比两组肿胀分级,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效果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第5天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第7天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在疼痛程度对比,治疗后第1、3、5、7天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与治疗前的对比的组内比较,治疗组在第3天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5、7天两组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5)通过两组对比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在术后AOFAS评分等级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总结的整复手法联合新型超踝夹板外固定二合一特色治疗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患者在消肿止痛、减少住院费用及时间等方面存在治疗优势。新型超踝夹板优于传统石膏外固定的治疗效果。
何亚飞[8](2020)在《锁骨上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皮神经保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临床上,各种外伤导致的锁骨骨折患者数量逐渐呈现了增长态势,尤其是中青年患者数量越来越多。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的改进及骨折患者快速康复的需求,针对锁骨骨折患者选择手术的越来越多。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手术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式。此方式随着临床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该方式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最常见并发症是切口远端区域的麻木,并且该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临床工作者为解决此并发症,逐渐将锁骨上神经术中医源性损伤的问题重视起来,于是越来越多的临床相关工作者提出了术中应避免损伤锁骨上神经的观点,至此临床上常用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改良已逐渐提上日常。目的:观察锁骨上神经在锁骨上区域的解剖分布及术中游离保护锁骨上神经后锁骨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与传统术式做比,明确术中保护皮神经是否存在临床意义,从而为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7年08月至2018年05月锁骨骨折的患者,共60例(n=60)其中男42例,女性18例,年龄18~46岁。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术中仔细游离保护锁骨上神经),对照组(未对锁骨上神经采取保护)的传统手术方式。其中观察组:30例患者均做锁骨上切口,术中仔细分离出锁骨上神经各个分支并充分游离保护,同时通过术中透视标记,观察记录锁骨上神经在锁骨上区域的走行及分布关系,以锁骨两端中点连线为锁骨横轴,克氏针标记锁骨上神经各分支横跨锁骨上缘处,将锁骨横轴全长视为单位“1”,以锁骨横轴内侧端为“0”点、外侧端为“1”点,在X线影像上精确测量锁骨上神经各分支标记点到“0”点的距离;对照组:30例患者均做锁骨上切口,选择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方式,术中未对锁骨上神经进行任何游离保护。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骨折愈合等情况进行比较。术后随访观察18个月:分别详细记录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月、12月时术区的感觉异常发生率、异常程度指标进行比较;于术后18个月电话随访完成相关调查问卷,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活满意度是否存在差异,从而进一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锁骨上神经分布情况:30例锁骨区域解剖显示,有15例拥有三支分支(内、中、外支),14例拥有二支分支(内、外支),1例拥有一支分支(中支)。利用相对测量方法测量出15例有三支分支患者解剖观察结果示:外侧支出现于0.64±0.081、中间支出现于0.47±0.12、内侧支出现于0.27±0.08;14例有两支分支患者解剖观察结果示:外侧支出现于0.61±0.07、内侧支出现于0.30±0.07;1例有一支分支患者解剖观察结果示:中间支出现于0.57。整理相关数据,经统计学检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显示:不同分支数目患者间内、外神经分支分布所在区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手术及预后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游离神经保护组手术时间稍长于术中未神经保护组手术时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且术后所有患者的骨折情况均达到骨性愈合。3、随访两组患者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周围的感觉异常率、异常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患者自诉术后18个月的生活满意度,观察组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锁骨上神经在锁骨上区域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可以为术中避免锁骨上神经损伤提供一定的帮助;(2)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皮神经游离保护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局部皮肤感觉异常的发生,患者术后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黎清斌[9](2018)在《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研究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于2016年01月2017年06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骨科中心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和而不符合排除标准的80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行手法复位配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另外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中药、三七化瘀口服液、去伤片、骨宝丸等基础药物,同时指导适时功能锻炼。于治疗前和术后6个月评估两组受试对象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与肩关节JOA评分,随访评估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骨折骨性愈合时间,并记录分析术后并发症和治疗费用,通过数据统计各观察指标和并发症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受试对象的平均年龄、性别、受伤部位以及平均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t=0.503,P=0.616>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t=1.437,P=0.155>0.05);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t=1.143,P=257>0.05);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60.794、-64.806,P=0.000、0.000<0.01)。3.治疗前,两组患者肩关节JOA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t=0.020,P=0.984>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肩关节JOA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t=-1.052,P=0.296>0.05);治疗前后肩关节JOA评分差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t=-0.819,P=416>0.05);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肩关节JOA评分均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78.225、-67.962,P=0.000、0.000<0.01)。4.试验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52.23±3.85天,对照组为54.75±4.36天,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2.744,P=0.008<0.01);试验组骨折骨性愈合时间为93.15±5.96天,对照组为93.13±5.47天,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t=0.020,P=0.984>0.05)。5.试验组出现1例皮肤压迫水泡溃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对照组出现4术后伤口愈合不良,3例术区残留疼痛,1例内固定物排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具有安全简便、并发症少及费用低的优点。
周潇湘[10](2017)在《江氏正骨术和小儿骨折治疗经验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总结江氏正骨的学术思想和介绍小儿骨折治疗的临证经验。材料与方法:(1)文献检索法:收集古代和现代相关文献和资料作为理论分析的基础;(2)文献搜集法:收集江氏正骨的临床医案,利用知网、维普等数据库查找江氏正骨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有目的地问江氏正骨学术继承人,全面搜集资料;(3)文献的整理与分类:对搜集的文献和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从正骨手法、固定方法、用药特点、特色康复等临证经验中提炼出具有江氏特色的学术思想。研究江氏正骨治疗小儿骨折的临床医案,总结江氏正骨治疗小儿骨折的临床经验,以说明江氏正骨术。结果:江氏正骨的学术思想:(1)气血津液,动态平衡;(2)筋骨并重,内外同治;(3)有序锻炼,动静结合;(4)中西合璧,博采众长;(5)修身养性,习武炼气。江氏正骨擅用传统正骨技术和小夹板固定结合现代诊疗技术的方法治疗小儿骨折。结论:江氏正骨术具有学术底蕴深厚、正骨理筋手法技术鲜明、临床疗效显着、深得群众信赖、传承脉络明确的特点,要加强对“江氏正骨术”的继承和发扬,使其更好地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方面发挥力量。
二、手法整复、肩—肱—胸外固定术治疗锁骨外1/3骨折2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法整复、肩—肱—胸外固定术治疗锁骨外1/3骨折2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筋骨损伤理论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黄帝内经》筋骨理论体系总览 |
1 筋骨解剖的理论内容 |
1.1 《黄帝内经》有关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 |
1.2 筋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 |
1.3 “五体”与筋骨解剖的关系 |
2 筋骨结构的生理特点 |
2.1 筋骨生理功能与脏腑、血脉的关系 |
2.2 筋、骨、肉之间的联系 |
3 筋骨损伤的病因病机 |
3.1 外伤暴力所致 |
3.2 脏腑功能异常 |
3.3 邪毒自外侵袭 |
3.4 倦怠劳伤日久 |
3.5 饮食不节、房劳失节 |
3.6 七情内伤 |
4 筋骨损伤类疾病的辨证方式 |
4.1 筋骨辨证的理论基础 |
4.2 筋骨辨证论治的特点 |
5 筋骨损伤的治疗方法 |
5.1 外治法理论 |
5.2 内治法 |
5.3 导引治疗 |
6 筋骨损伤的预防与调护 |
6.1 顺应四时、起居有常 |
6.2 劳逸适度、动静相宜 |
6.3 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
7 小结 |
第二部分 《黄帝内经》筋骨术语研究 |
1 骨 |
2 “骨”相关术语 |
2.1 关节结构术语(骨节、骨属、骨解) |
2.2 上肢骨术语(髃骨、壅骨、锐骨、臂骨、腕骨、肘骨) |
2.3 下肢骨术语(骭骨、成骨、京骨、然骨、核骨、股骨、胫骨、跟骨) |
2.4 上、下肢骨含义术语(髀骨、尻骨、辅骨、束骨) |
2.5 躯干骨术语(骨骶、颧骨、完骨、枕骨、柱骨、背骨、杼骨) |
2.6 特殊部位骨结构(骨空、骨髓、白骨、骷骨、绝骨) |
2.7 骨形态描述术语(大骨、高骨、横骨、扁骨、歧骨) |
2.8 症候描述术语(骨繇、骨痛) |
2.9 证候名称术语(骨蚀、骨疽、骨病) |
2.10 疾病病名术语(骨厥、骨痹、骨痿) |
2.11 诊断方法和穴位描述术语(骨围、骨度、巨骨) |
3 筋 |
4 “筋”相关术语 |
4.1 大体解剖结构术语(筋骨、筋脉、筋膜、筋纽) |
4.2 具体解剖结构术语(小筋、宗筋、婴筋、维筋、腹筋、颈筋、项筋、膂筋) |
4.3 疾病病名术语(筋躄、筋痿、筋痹、筋溜) |
4.4 证候名称术语(筋绝、筋急、筋挛) |
4.5 症候及穴位描述术语(筋纵、缓筋、转筋、然筋) |
5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附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锁骨骨折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锁骨骨折的认识 |
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相关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疗效观察 |
4 研究结果 |
5 典型病例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防滑锁骨钉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在锁骨骨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二、论文正文 |
2.1 前言 |
2.2 生物力学试验 |
实验材料与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结论 |
参考文献 |
2.3 临床试验 |
概述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三、综述 |
四、致谢 |
(5)手法整复、肩—肱—胸外固定术治疗锁骨外1/3骨折2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手法整复及外固定术 |
2.2 中药调治 |
3 治疗结果 |
4 病案举例 |
5 讨论 |
(6)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传统功能训练和运动疗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和康复研究现状 |
1.2.1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概述及治疗 |
1.2.2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康复研究现状 |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选择标准 |
2.1.3 分组方法 |
2.2 实验方案 |
2.3 训练内容 |
2.3.1 康复宣教 |
2.3.2 术后康复 |
2.4 观察与测量指标 |
2.4.1 握力测量 |
2.4.2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2.4.3 患侧腕关节屈曲角度测量 |
2.4.4 肘关节屈肌肌力、伸肌肌力测量 |
2.4.5 肩关节外展肌肌力测量 |
2.4.6 运动强度控制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结果 |
3.1.1 受试者一般情况 |
3.1.2 依从性 |
3.1.3 握力结果 |
3.1.4 肘关节伸肌肌力结果 |
3.1.5 肘关节屈肌肌力结果 |
3.1.6 肩关节外展肌肌力结果 |
3.1.7 腕关节背伸、掌屈活动度结果 |
3.1.8 腕关节桡偏、尺偏活动度结果 |
3.1.9 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结果 |
3.1.10 PRWE评分结果 |
3.1.11 DASH评分结果 |
3.1.12 Berg评分结果 |
3.1.13 掌倾角结果 |
3.1.14 尺偏角结果 |
3.1.15 桡骨长度结果 |
3.1.16 VAS评分结果 |
3.1.17 不良事件统计 |
3.2 讨论与分析 |
3.2.1 握力、肘关节肌肉肌力、肩关节肌肉肌力分析 |
3.2.2 腕关节活动度、前臂活动度分析 |
3.2.3 PRWE评分分析 |
3.2.4 DASH评分分析 |
3.2.5 Berg评分分析 |
3.2.6 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分析 |
3.2.7 VAS评分分析 |
3.2.8 不良事件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附件 |
1.英文缩略词表 |
2.Dash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手法整复并新型超踝夹板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应用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手法总结 |
2 新型超踝夹板定型制作 |
2.1 资料选取 |
2.2 数据加工 |
2.3 夹板制作 |
3 临床资料 |
3.1 病例来源 |
3.2 病例选择 |
3.3 中医诊断标准 |
3.4 西医诊断标准 |
3.5 病例分组 |
4 治疗方法 |
4.1 手法整复 |
4.2 外固定治疗 |
4.3 手术治疗 |
4.4 术后治疗 |
5 观察指标 |
5.1 疼痛评分 |
5.2 肢体肿胀分级 |
5.3 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
5.4 踝关节功能评定 |
5.5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手法总结 |
2 夹板创作 |
3 病例分布、完成及分析情况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疗效分析 |
讨论 |
一、中医对踝关节骨折的认识 |
1 踝关节骨折概念 |
2 踝关节骨折的病因病机 |
2.1 踝关节骨折的病因 |
2.2 踝关节骨折的病机 |
二、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
1 手法复位治疗 |
1.1 手法复位概念 |
1.2 历史沿革 |
1.3 手法整复学术思想 |
1.4 各家流派特色 |
1.5 手法优化 |
2 夹板外固定的使用治疗 |
2.1 夹板外固定的作用与机制 |
2.2 超踝夹板的应用 |
2.3 超踝夹板创新设计定型应用 |
3 中药治疗 |
4 现代医学术前治疗 |
5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5.1 肿胀分级的比较 |
5.2 疼痛评分的比较 |
5.3 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
5.4 踝关节功能评定的比较 |
6 分析小结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踝关节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录 |
(8)锁骨上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皮神经保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锁骨上神经的解剖分布及锁骨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祖国医学对锁骨骨折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锁骨骨折的认识 |
1.2.1 锁骨的解剖学特点 |
1.2.2 锁骨骨折的损伤机制 |
1.2.3 锁骨骨折的流行病学 |
1.2.4 锁骨骨折的分型 |
1.3 锁骨的治疗现状 |
1.3.1 非手术治疗 |
1.3.2 手术治疗 |
1.3.2.1 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 |
1.3.2.2 外固定支架治疗 |
1.3.2.3 髓内系统内固定治疗 |
1.3.2.4 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 |
1.4 并发症 |
1.5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临床病例来源 |
2.1.2 疾病诊断标准 |
2.1.2.1 锁骨骨折诊断标准 |
2.1.2.2 锁骨骨折分型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病例脱位及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估算 |
2.2.2 病例分组 |
2.2.3 治疗方案 |
2.2.3.1 试验组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
2.2.3.2 对照组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 |
2.2.3.3 基础治疗与功能锻炼 |
2.2.3.3.1 内治法 |
2.2.3.3.2 外治法 |
2.2.3.3.3 功能锻炼 |
2.3 观察指标 |
2.3.1 基线指标 |
2.3.2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 |
2.3.3 肩关节JOA评分 |
2.3.4 骨折愈合时间 |
2.3.5 术后并发症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
3.1.1 两组患者性别、受伤部位比较 |
3.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3.1.3 两组患者体重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后肩关节JOA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
3.6 两组患者诊疗费用 |
第四章 讨论 |
4.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基础 |
4.2 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特点 |
4.2.1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特点 |
4.2.2 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的特点 |
4.2.3 基础治疗和功能锻炼 |
4.3 本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5.1 小结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参与科研活动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江氏正骨术和小儿骨折治疗经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江氏正骨的学术传承 |
第二部分 江氏正骨的学术思想 |
1 气血津液,动态平衡 |
1.1 体质评价 |
1.2 气血津液情况评价 |
1.3 骨伤三期气血变化及用药 |
2 筋骨并重,内外同治 |
2.1 筋骨并重 |
2.2 内外同治 |
3 动静结合,有序锻炼 |
4 中西合璧,博采众长 |
4.1 传统正骨技术 |
4.2 引用现代医学诊疗技术 |
4.3 针灸、理疗等多种方法的运用 |
4.4 中药内服 |
4.5 中药外治 |
4.6 调畅情志 |
4.7 饮食调护 |
5 修身养性,习武炼气 |
第三部分 江氏正骨治疗小儿骨折的临证经验 |
1 江氏正骨对小儿骨折的认识 |
1.1 小儿骨骼结构的特点 |
1.2 小儿骨折的愈合特点 |
1.3 治疗方法 |
2 小儿骨折的治疗经验 |
2.1 锁骨骨折治疗经验 |
2.2 尺桡骨骨折治疗经验 |
2.3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经验 |
2.4 肱骨外髁骨折治疗经验 |
2.5 桡骨颈骨折治疗经验 |
2.6 肱骨内上髁骨折治疗经验 |
2.7 肱骨干骨折治疗经验 |
2.8 肱骨低髁骨折(陈旧性)治疗经验 |
2.9 胫腓骨骨折治疗经验 |
2.10 股骨干骨折治疗经验 |
2.11 股骨髁上骨折治疗经验 |
2.12 股骨颈(经颈型)骨折治疗经验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手法整复、肩—肱—胸外固定术治疗锁骨外1/3骨折2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及相关术语研究[D]. 王一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宗永刚. 扬州大学, 2019(02)
- [3]防滑锁骨钉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在锁骨骨折中的应用[D]. 胡庆丰. 浙江大学, 2007(02)
- [4]《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J]. 赵宏普. 中国骨伤, 2002(12)
- [5]手法整复、肩—肱—胸外固定术治疗锁骨外1/3骨折20例疗效观察[J]. 陈鸿达,洪明胜,蔡植英. 新中医, 2000(01)
- [6]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传统功能训练和运动疗法的比较研究[D]. 侯越. 天津体育学院, 2021(12)
- [7]手法整复并新型超踝夹板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应用疗效研究[D]. 康润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锁骨上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皮神经保护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亚飞.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9]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临床对比研究[D]. 黎清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江氏正骨术和小儿骨折治疗经验的研究[D]. 周潇湘.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