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邓水苗[1](2021)在《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疗效与术后出血风险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内镜下套扎术是预防和治疗部分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出血的一线方法。然而,不同患者类型的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明确。另外,内镜下套扎术术后仍存在再出血的风险,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也需要进行探索。本研究拟分析影响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治疗后疗效及(再)出血的相关因素,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个体化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期降低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率,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于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行EVL治疗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数据: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他原因等)、肝性脑病分级等,实验室相关检查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氨酰基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γ-GGT)、白蛋白(albumin,Alb)、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ratio,INR)、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结合胆红素(combined bilirubin,CB)等。CT影像学检查包括门静脉宽度、脾脏大小、腹水分度。其他治疗措施(脾切除、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联合胃静脉曲张套扎)等。对于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均数和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则以中位数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n(%)]表示,根据变量特点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临床相关因素与结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1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共接受311次EVL治疗。在随访周期内,其中185例患者接受1次EVL治疗,43例接受2次EVL治疗,12例接受3次,1例最终接受4次治疗。对所有患者套扎治疗前的肝功能储备行Child-Pugh分级,其中A、B、C级分别为142例(45.7%)、115例(37.0%)及54例(17.4%)。71例患者(22.8%)进行静脉套扎后使用了β受体阻滞剂口服联合治疗。35例(11.3%)患者行EVL治疗前有脾切除史。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的期间,43例(13.8%)还一并行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治疗。244例(78.5%)单纯行套扎术,8例(2.6%)同时行食管静脉硬化剂注射术,有59例(19.0%)同时行胃曲张静脉组织胶闭塞术。随访中有52例(16.7%)患者出现治疗后(再)出血,大部分患者均未出现(再)出血的情况(259例,83.3%)。我们对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出血组脾切除比例高于未出血组(19.2%vs.9.7%,P=0.046),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因素均未见差异。对所有病例曲张的食管静脉行Grade分级,大部分(270例,86.8%)为重度,只有少部分(20例,6.4%)为中度。252例患者未发现有血栓形成,59例有血栓(19.0%)。镜下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为39例(12.5%)。对随访中出血组和未出血组镜下指标进行比较,存在红色征、血栓形成及活动性出血,两组间差异体现出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0.006和0.040)。对静脉套扎术后(再)出血的临床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脾切除(OR=0.449,95%CI 0.201-1.002,P=0.051)和血小板计数高(OR=0.997,95%CI 0.993-1.000,P=0.072)在能够减少套扎后(再)出血的分析中P值接近0.05,但均未达到<0.05。血栓形成(OR=2.510,95%CI 1.288-4.890,P=0.007)和镜下发现活动性出血(OR=2.213,95%CI 1.022-4.792,P=0.044)则是套扎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似结果:血栓形成(OR=2.364,95%CI1.196-4.676,P=0.013),镜下发现活动性出血(OR=2.265,95%CI 1.021-5.021,P=0.044)。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静脉曲张分级缓解的临床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结果显示:活动性出血(OR=4.888,95%CI 1.677-14.252,P=0.004)和门脉高压性胃病(OR=0.368,95%CI 0.180-0.753,P=0.006)都表现出与静脉曲张分级缓解比较强的关联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则发现:活动性出血和门脉高压性胃病仍为静脉曲张分级缓解的显着影响因素。以二级预防作为参照,一级预防(OR=2.815,95%CI 1.086-7.296,P=0.033)更加能够获得后续静脉曲张缓解,说明早期行静脉套扎更有利于静脉曲张的缓解。对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发热、胸骨后疼痛、吞咽梗阻感、恶心及腹痛不适等。在311例手术中,出现发热为28例(9.0%),胸骨后疼痛为29例(9.3%),吞咽梗阻感有55例(17.7%),恶心、腹痛发生率分别为6.4%及2.9%。吞咽梗阻感发生率最高,接近20%,其次为胸骨后疼痛不适、发热。EVL术后不良反应多为治疗后24-72h出现,且持续时间较为短暂,在给予密切观察及对症处理后绝大部分可缓解消失。结论:EVL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一级预防、急性出血和二级预防中均体现相近的预防后续(再)出血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可控。血栓形成和镜下发现活动性出血是EVL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能够增加后续出血的风险,脾切除和血小板计数高可能是EVL后(再)出血的保护因素。活动性出血和门脉高压性胃病为静脉曲张缓解的显着影响因素。对比二级预防,患者采取一级预防更有利于获得静脉曲张缓解。因此,推荐患者早期行静脉套扎,以获得静脉曲张缓解。
王文生[2](2020)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1985年McCormack等报道发现肝硬化患者常常合并以较轻炎症为表现的胃黏膜病变,其在胃镜下表现为黏膜呈细小白色网状如蛇皮状,甚至呈弥漫性出血红斑,病理活检可见黏膜及黏膜下层小血管不规则的扩张扭曲。后来将这种门脉高压导致的胃黏膜改变统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随着研究的深入,PHG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临床上PHG引起的急性出血少见,但仍有2%-12%的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原因为PHG,占首次发作上消化道出血的1%-8%,在再发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甚至达到30%-60%。目前,胃镜仍是诊断PHG及识别其有无出血风险的“金标准”。但在临床上,肝硬化人群的内镜筛查依从性较差。同时,就诊的肝硬化患者常常是PHG和静脉曲张均已发生,这类患者行胃镜检查时需要承担较高的出血风险。而目前缺乏对PHG筛查的简单无创行之有效方法。本研究拟探索影响PHG的风险因素及其对肝硬化预后生存的影响,同时开发一种PHG的无创预测模型。研究主要内容:1.肝硬化PHG胃镜表现及相关性因素分析回顾性分析867例肝硬化患者,分别记录其胃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溃疡病发生的情况,收集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等资料,探讨其相互关系。2.PHG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影响选取2012年8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大坪医院住院并接受胃镜检查的肝硬化患者700例。患者于门诊定期随访或2019年7月进行电话随访,调查患者总生存时间和肝癌发生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探索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并计算风险比及其95%置信区间。3.基于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PHG预测模型700例肝硬化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为两部分,前者作为建模组(492例)构建nomogram模型。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PHG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与PHG相关的独立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使用C指数、校准图和决策曲线分析对预测nomogram的鉴别、校准和临床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内部验证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评估,另外208例患者作为验证集进行外部验证。研究主要结果:1.肝硬化PHG胃镜表现及相关性因素分析本组肝硬化患者PHG发生率高达66.2%(574/867),其发生率及程度与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黏膜病变程度以及是否合并肝癌密切相关。合并PHG的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高,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布中位于第二位;PHG发生和程度与溃疡病的发生及其部位、是否合并肝性脑病、是否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无明显相关性。2.PHG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影响肝硬化合并PHG 比无PHG患者预后更差(P=0.01)。虽然重度PHG有比轻度PHG患者预后更差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398)。无PHG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68.2个月,一旦合并PHG时,缩短至59个月,合并严重PHG时甚至缩短至52.2个月。同样,随着PHG的发生和加重,肝硬化患者的1年及5年生存率也逐渐下降。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HG、血红蛋白和MELD评分与患者总生存独立相关。我们同时随访了患者HCC的发生,在无、轻度和重度PHG患者中分别有16例、23例和5例患者发生了 HCC事件。Log-rank检验显示,患者的无HCC生存时间与是否合并PHG或严重程度无关。3.基于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PHG预测模型基于建模组数据的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采用年龄、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Child-Pugh分级等参数构建了 nomogram模型。该模型在建模组中C指数为0.773(95%CI:0.730-0.816),采用bootstrap自举法后C指数为0.761。在验证组中进行外部验证的C指数为0.745(95%CI:0.673-0.817)。该模型在建模组、验证组和总人群中的AUC值分别为0.767、0.724和0.756。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风险和真实发生风险之间的拟合程度良好。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在阈概率范围从0.15到0.93之间可使患者临床净获益,临床有效性较好。研究主要结论:1.肝硬化PHG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密切相关,且是肝硬化消化道出血重要原因,应积极治疗和预防PHG以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和并发症。2.PHG是肝硬化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而与HCC的发生无关。3.构建的nomogram模型可有效预测PHG发生风险。第二部分肝硬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医疗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食管胃静脉曲张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约1/3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会引起致命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过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其1年内再出血率超过60%,死亡率接近20%,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自1988年提出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被应用于临床治疗门静脉高压患者之后,逐渐得到了临床医生的认可,成为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重要措施。随着TIP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目前TIPS被广泛用于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候群,如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顽固性胸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Budd-chiari(布加)综合征和肝窦阻塞综合征,也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等待肝移植期间的桥接治疗手段。针对终末期肝病患者而言,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肝移植,而在临床实践中,由于肝源的来源极其有限,TIPS已成为终末期肝硬化患者可及的最主要终末治疗措施。终末期肝脏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和 Child-Pugh 评分被广泛用于预测静脉曲张出血后的死亡风险以及预测肝硬化相关的手术结果,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TIPS治疗后相关的预后预测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对肝硬化TIPS患者住院手术期间费用、术后再入院情况等预后相关资料分析,探寻其影响因素,以期指导临床实践。研究主要内容:1.术前肝功能对肝硬化TIPS患者医疗负担影响回顾性调查25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TIPS手术住院期间医疗费用、住院周期和日均费用,并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半年内再住院情况,分析术前肝功能状态对其影响。2.肝硬化TIPS患者术后再住院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252例肝硬化行TIPS术患者信息,以术后半年内发生再住院治疗为事件研究终点,将患者分为再住院组和未再住院组,利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其预测事件发生的准确性。研究主要结果:1.术前肝功能对肝硬化TIPS患者医疗负担影响肝硬化TIPS术前肝功能Child A级108例、Child B级131例、Child C级13例,其中位住院费用分别为9.10、10.07、10.83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位住院周期分别为10.0、11.0、1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位日均费用分别为0.94、0.90、0.71万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再住院率分别为22.2%、36.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肝功能Child评分、iMELD评分与患者手术治疗住院期间医疗费用呈现正相关(P<0.05),而MELD评分、MELD-Na评分、MESO评分与患者住院期间医疗费用未见相关性(P>0.05)。2.肝硬化TIPS患者术后再住院影响因素纳入分析的25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TIPS患者,有79例于术后半年内发生了再住院治疗事件。再住院组患者的年龄、AST、Child评分、MELD-Na评分iMELD评分显着高于未再住院组(P<0.05)。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OR=1.029,95%CI:1.004-1.054)、AST(OR=1.007,95%CI:1.001-1.014)、Child 评分(OR=1.373,95%CI:1.145-1.647)及 iMELD 评分(OR=1.080,95%CI:1.031-1.132)共 4 个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Child评分是影响患者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55,95%CI:1.028-1.531,P<0.05),其 AUC 为 0.630。研究主要结论:1.不同肝功能Child分级肝硬化患者行TIPS术住院费用、住院周期及半年内再住院率不同,但住院日均费用无差异。术前肝功能Child评分、iMELD评分与住院费用关系有一定正相关性,而MELD评分、MELD-Na评分、MESO评分不能反映住院费用。2.肝功能Child评分是影响肝硬化TIPS术后半年内发生再住院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准确性为63%。
蒋熙[3](2020)在《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与传统电子胃镜诊断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致命并发症。目前指南建议所有肝硬化患者均应接受传统胃镜筛查并定期监测食管胃静脉曲张情况。然而,传统胃镜是一种侵入性检查,舒适度低,且具有潜在的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新型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detachable string magnetically controlled capsule endoscopy,ds-MCE)可以舒适、主动地控制胶囊在食道和胃中的运动,同时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的电池寿命超过8小时,该胶囊在完善食管胃的检查后可以进一步检查小肠黏膜情况。本研究以传统电子胃镜为金标准,评估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诊断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食管静脉曲张大小分级、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准确度,同时评估门脉高压性肠病的检出情况。方法:入组患者均为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入组后先接受ds-MCE检查,顺序完成食管、胃、小肠的检查,传统电子胃镜在完成ds-MCE检查后48h内进行。进行胃镜操作及诊断的内镜医师和ds-MCE操作和阅片的内镜医师互盲。上述两项检查完成后,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胶囊内镜通过食管、胃、小肠各个部位的时间,ds-MCE和胃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检出情况、食管静脉曲张大小、食管静脉曲张是否伴有红色征等危险因素、胃静脉曲张分类、门脉高压性胃病检出情况、门脉高压性肠病检出情况以及患者检查舒适度等指标。结果:(1)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共计55例受试者纳入本研究,其中2例患者因未按规定要求进行胃肠道准备,及提前将数据记录仪脱下未纳入最终的统计分析。最后纳入数据分析的人数为53人,其中男性43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46.8±10.7岁。(2)成功入组的53例肝硬化患者胶囊内镜检查完成率为92%。ds-MCE检查过程中,食管中位检查时间为2.72min,胃部中位检查时间为14.23min,胃部中位通过时间为93.33min,小肠检查中位时间为5.26小时,胶囊在体内中位滞留总时间为11.09小时。(3)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食管胃静脉曲张敏感度94%、特异度94%、阳性预测值97%、阴性预测值89%、总体准确度94%、Kappa值为0.87。(4)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食管静脉曲张的敏感度97%、特异度为95%、阳性预测值97%、阴性预测值95%、总体准确度96%、Kappa值为0.92。(5)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中/大型食管静脉曲张敏感度为96%、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7%、总体准确度为98%、Kappa值为0.96。(6)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敏感度为100%、特异度96%、阳性预测值96%、阴性预测值为100%、总体准确度为98%、Kappa值为0.96。(7)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胃静脉曲张敏感度为86%、特异度95%、阳性预测值86%、阴性预测值95%、总体准确度为92%、Kappa值为0.81。(8)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门脉高压性胃病敏感度100%、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100%、总体准确度100%、Kappa值为1.0。(9)53例纳入分析的患者中,共检出门脉高压性小肠病26例(49%),其中黏膜水肿样病变14例,黏膜红斑20例,樱桃红点征5例,蜘蛛痣样毛细血管扩张1例,血管发育异常病变2例,小肠静脉曲张11例,其中18例患者合并2种或2种以上病变。失代偿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食管曲张静脉直径≥5mm、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为门脉高压性肠病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10)对ds-MCE和胃镜检查的舒适性进行对比评价,无痛胃镜的总体舒适度评分平均为3.57±0.53分(0-4分),传统普通电子胃镜的舒适度评分为1.87±0.72分(0-4分),ds-MCE的舒适度评分为3.74±0.45分(0-4分)。同时47(87%)例患者倾向于选择ds-MCE检查。胶囊内镜检查和胃镜检查过程中无胶囊内镜滞留、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电子胃镜相比,ds-MCE诊断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安全可行、准确度高、舒适度高,且具有进一步探查小肠病变的优势。ds-MCE有望成为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筛查与监测的一线检查方式。
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Chinese Medical;[4](2020)在《肝硬化诊治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根据已发表的证据和专家共识,制定了当前肝硬化诊治指南,旨在进一步改善临床实践。该指南不包括既往系列肝硬化并发症指南中已有的内容,对这些指南中未提及的内容和新的进展进行了补充。强调,肝硬化患者应尽早明确病因诊断,并进行并发症的评估。应尽早开始综合治疗,重视病因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评估病情,警惕肝癌。
徐小元,丁惠国,李文刚,徐京杭,韩莹,贾继东,魏来,段钟平,令狐恩强,庄辉[5](2019)在《肝硬化诊治指南》文中提出一、前言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严重损伤为特征,患者常因并发腹水、消化道出血、脓毒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癌变等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美国肝病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AASLD)、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zation,WGO)、欧洲肝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国际
马素平,贾攀,刘江凯,赵文霞[6](2019)在《赵文霞治疗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经验》文中提出总结赵文霞治疗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经验。提出火、瘀、虚为本病三大病机,其中血瘀贯穿病程始终,为疾病中心环节,火和虚皆可致瘀,为导致出血的关键病机。临证治疗时首当详辨火、瘀、虚何为主要病机。注重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出血活动期以止血为主,出血恢复期当以防止再次出血为主,可根据病机辨证施治巩固疗效。并将"杂合以治"的理念运用于临床实践,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中药剂型、给药途径,同时将中药灌肠、针灸等多种治疗方法并用以提高疗效,且强调辨证调摄以防止复发。
范海纳[7](2019)在《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前后各项指标变化,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毒损胃络,气虚络闭”的中医病机理论提供一定基础。方法:采用单组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观察研究对象均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肝炎门诊就诊患者,共30例,其中脱落1例,余29例均采用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6个月,随症加减,记录、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Tanoue分级改变、肝功能及肝脏超声积分等变化情况,根据病情,进行分组分层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代偿期(6例)与失代偿期(23例)患者胃镜下Tanoue分级构成比无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中医症状较前好转。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9.3%。3)治疗前两组患者均以倦怠乏力、尿黄为主要症状。治疗后代偿期组仅乏力症状有所好转(P<0.05)。失代偿期患者腹胀、倦怠乏力、胃脘满闷、胃脘疼痛、尿黄、黑便症状在治疗后好转(P<0.05),其中倦怠乏力及胃脘疼痛症状改善更为明显(P<0.01);齿衄或鼻衄及肝病面容、蜘蛛痣在治疗前后未见好转(P>0.05)。4)代偿期患者经6个月的治疗,GGT、TBiL、ALB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其中GGT下降较为明显(P<0.01);ALT、AST治疗前后相比未见好转(P>0.05)。失代偿期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其中AST、GGT、TBiL与ALB改善较为明显(P<0.01)。5)凝血功能方面,治疗3个月时,代偿期患者PTA较前好转(P<0.05);治疗前后比较,PT、PTA均未能有所好转(P>0.05)。失代偿期患者在治疗3个月时,PT有所改善(P<0.05);治疗前后比较,PTA改善更为明显(P<0.05),而PT未见好转(P>0.05)。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超声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益气解毒通络方在短期内对于肝脏超声形态方面无明显改善。7)治疗后,代偿期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治疗前未见改善(P>0.05);失代偿期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分级较治疗前减轻(P<0.05)。8)治疗期间1例患者脱落,因出现中等量黑便行脾切除术。有4名患者参与随访,时间1-3个月不等,参与随访的患者均未再次出现消化道出血的表现。结论:1)益气解毒通络方对于肝硬化高压性胃病患者短期内未能有效改善胃黏膜病变程度及肝脏形态,可改善部分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2)在益气解毒通络法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及中医症状评分。3)益气解毒通络方可使代偿期及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明显好转,说明本方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具有一定临床疗效。
禤传凤[8](2018)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探寻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病证规律,完善其中医辨证施治体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28例,观察患者的内镜下病变,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及中医证候进行辨证分型,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胃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肝硬化病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Hp感染、舌象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归纳总结。结果:1.12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发病男女比例为4.86:1,发病平均年龄50.81±10.14岁。2.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诱因常见为:外感六淫和劳逸失调。3.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下黏膜表现与各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以糜烂为主,其次为充血和水肿;肝气郁结证内镜下胃黏膜多表现为黏膜的充血、水肿;内镜下黏膜出血在瘀血阻络证和湿热蕴结证中表现明显。4.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不同证型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者之间有相关性(P<0.05);湿热蕴结证,瘀血阻络证和肝气郁结证伴见的食管静脉曲张以重度为主。5.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下轻重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集中见于瘀血阻络证、肝气郁结证和湿热蕴结证。6.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病情程度与肝硬化病程呈正相关关系(P<0.05);肝硬化病程的增长,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病情程度随之加重。7.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各证型中感染率依次如下:湿热蕴结证(24.22%)>肝气郁结证(17.97%)>瘀血阻络证>(13.28%)>肝肾阴虚证(5.47%)>脾肾阳虚证(3.13%)。8.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下黏膜表现与中医证候的舌苔有相关性(P<0.05);黏膜表现以充血、水肿为主,舌苔表现为黄腻苔(17.19%)>薄黄苔(13.28%)>薄白苔(9.38%)>白腻苔(7.03%)>少苔或剥苔(3.91%);黏膜表现以糜烂、潮红出血点为主,舌苔表现为黄腻苔(28.91%)>薄黄苔(10.15%)>白腻苔(4.69%)>少苔或剥苔(3.13%)>薄白苔(2.34%)。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轻重度与肝硬化病程和中医证型,中医证型与食管静脉曲张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以及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下黏膜表现与舌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因此,临床中对于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压性胃病,轻度发病宜清热利湿,疏肝理气和胃;重度发病宜祛邪兼顾扶正,活血化瘀,疏肝和胃为主;合并Hp感染性胃炎宜常规接受抗Hp治疗。
谌渐辉,马林[9](2017)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纳入1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因素的不同分类,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赋值,再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获得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符合纳入条件的1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49例(38.3%)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其中粘膜炎症性糜烂出血41例(32.0%),溃疡性出血8例(6.3%);胃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60.0%,显着高于胃部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30.1%,P<0.05),有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54.8%,显着高于无HP感染的患者(33.0%,P<0.05),存在腹水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46.3%,显着高于无腹水的患者(23.9%,P<0.05),Child-Pugh C级、B级和A级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58.3%、41.5%和15.4%(P<0.05),重度、中度和轻度食管静脉曲张(EV)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51.8%、41.9%和6.9%(P<0.05),抗病毒治疗不规律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55.6%,显着高于抗病毒治疗规律的患者(31.5%,P<0.05),门静脉内径>14 mm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48.3%,显着高于门静脉内径≤14 mm的患者(30.0%,P<0.05),脾静脉内径>9 mm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48.4%,显着高于脾静脉内径≤9 mm的(28.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胃部存在基础疾病、Child-Pugh分级差、EV程度高和门静脉内径宽为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针对存在出血风险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风险控制,早期防治。
陈平,吴云林[10](2016)在《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对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机制》文中认为采用传统方式治疗门静脉高压(以下简称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死亡率达50%以上,而近年来由于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术和硬化剂注射治疗(硬化剂治疗)的推广应用,其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目前有研究认为,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术及注射硬化剂虽能有效控制和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然而该技术可能增加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趋势。本文旨在对该方面的研究作一综合介绍。
二、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疗效与术后出血风险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资料收集 |
2.2.1 相关临床标准 |
2.2.2 数据收集 |
2.2.3 术后患者随访 |
2.3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患者基线资料 |
3.2 不同治疗时机下静脉套扎疗效比较 |
3.3 影响静脉套扎后(再)出血临床因素分析 |
3.4 影响静脉曲张缓解临床因素分析 |
3.5 食管静脉套扎术后并发症 |
第四章 讨论 |
4.1 肝硬化病理生理及临床特点 |
4.2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预防与治疗 |
4.3 内镜下不同治疗方式的比较 |
4.4 本研究疗效与术后出血风险的评价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EVL在EV中的应用及其术后再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研究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部分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胃镜表现及相关性因素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PHG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影响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构建PHG预测模型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二部分 肝硬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医疗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术前肝功能对肝硬化TIPS患者医疗负担影响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肝硬化TIPS患者术后再住院影响因素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与Meta分析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门脉高压性胃病关系的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与Meta分析二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术后抗凝治疗: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与传统电子胃镜诊断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材料 |
四、检查流程 |
五、研究终点 |
六、统计学分析 |
七、研究流程图 |
研究结果 |
一、患者一般资料 |
二、ds-MCE和传统胃镜检查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可行性及检查时间分析 |
三、食管胃静脉曲张总体检出情况 |
四、食管静脉曲张检出情况 |
五、食管静脉曲张大小评估 |
六、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检出情况 |
七、胃静脉曲张检出情况 |
八、门脉高压性胃病检出情况 |
九、门脉高压性肠病检出情况 |
十、其他消化道病灶检出情况 |
十一、检查舒适度及满意度评分 |
十二、不良反应与并发症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胶囊内镜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与评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4)肝硬化诊治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病因及病理生理 |
2.1 病因 |
2.2 病理生理 |
2.2.1 肝纤维化和代偿期肝硬化 |
2.2.2 失代偿期肝硬化 |
2.2.2. 1 门静脉高压 |
2.2.2. 2 肝功能减退 |
2.2.3 肝硬化常见并发症的病理生理 |
2.2.3. 1 腹水 |
2.2.3. 2 食管等静脉曲张 |
2.2.3. 3 肝性脑病 |
2.2.3. 4 肝肾综合征 |
2.2.4 肝硬化持续进展的因素 |
3 肝功能及门脉高压评估 |
3.1 肝功能及代偿能力评估 |
3.2 肝功能分级评估 |
3.2.1 Child-Pugh评分 |
3.2.2 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
3.2.3 吲哚氰绿(indocyanine |
3.3 影像学评估 |
3.3.1 腹部B超 |
3.3.2 肝脏硬度测定(Liver |
3.3.3 CT |
3.3.4 MRI及磁共振弹性成像(Magnetic |
3.4 肝组织学评估 |
3.5 门脉高压症的评估 |
3.5.1 内镜检查 |
3.5.2 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
3.6 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不良评估 |
4 诊断 |
4.1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依据(下列四条之一) |
4.2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依据 |
4.3 肝硬化再代偿和(或)逆转 |
4.4 临床分期特点 |
5 肝硬化相关并发症 |
5.1 浆膜腔积液 |
5.2 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
5.3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
5.4 肝性脑病(hepatic |
5.5 肾功能损伤 |
5.6 肝硬化心肌病 |
5.7肝肺综合征 |
5.8 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 |
5.9 原发性肝癌 |
5.1 0 其他肝硬化并发症 |
5.1 0. 1 肝性骨病 |
5.1 0. 2 肝硬化性肌萎缩 |
6 肝硬化的治疗 |
6.1 病因治疗 |
6.2 抗炎抗肝纤维化治疗 |
6.3 并发症的防治 |
6.3.1 腹水 |
6.3.2 消化道出血 |
6.3.3 感染 |
6.3.4 肝性脑病(HE) |
6.3.5 肾功能损伤 |
6.3.6 肝硬化性心肌病(CCM) |
6.3.7 肝肺综合征 |
6.3.8 门静脉血栓(PVT) |
6.3.9 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 |
6.3.1 0 肝性骨病 |
6.3.1 1 营养支持 |
6.3.1 2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
7 待解决问题 |
7.1 检测技术 |
7.2 诊断方法和标准 |
7.3 治疗和预防措施 |
执笔: |
秘书: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件: |
附件1 Child-pugh分级 |
附件2 MELD评分 |
附件3 LaennecF1-F4分期系统 |
(5)肝硬化诊治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病因及病理生理 |
三、肝功能及门脉高压评估 |
四、诊断 |
五、肝硬化相关并发症 |
六、肝硬化的治疗 |
七、待解决问题 |
(6)赵文霞治疗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临证详辨火、瘀、虚 |
2 标本缓急精施治 |
3“杂合以治”增疗效 |
4 辨证调摄防复发 |
5 验案举隅 |
(7)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组织学、病生理改变 |
3 发病机制 |
4 诊断及分级标准 |
5 临床表现 |
6 影响因素 |
7 治疗 |
8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 |
2 病因 |
3 病机 |
4 常见证型 |
5 治疗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终止标准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基本情况 |
4.2 主要结局指标 |
4.3 次要结局指标 |
4.4 主要不良事件 |
5 讨论 |
5.1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与络病理论 |
5.2 结果讨论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8)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关于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命名的历史沿革 |
2.门脉高压性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3.辨证分型及治疗 |
4.其他中医疗法 |
5.现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胃镜检查 |
2.4 Hp检测 |
2.5 观察指标 |
3.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4.结果 |
4.1 基本情况 |
4.1.1 发病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4.1.2 PHG发病年龄分布与病程的关系 |
4.1.3 PHG患者发病嗜好 |
4.1.4 PHG发病常见诱因 |
4.1.5 PHG发病常见病因 |
4.1.6 PHG程度类型与肝硬化病程的关系 |
4.2 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的关系 |
4.2.1 PHG中医证型分布 |
4.2.2 中医证型与PHG内镜下胃黏膜表现的关系 |
4.2.3 中医证型与PHG程度类型的关系 |
4.2.4 PHG中医证型与食管静脉曲张的关系 |
4.2.5 PHG中医证型与胃底静脉曲张的关系 |
4.2.6 PHG内镜下常见合并症统计 |
4.2.7 PHG中医证型与Hp的关系 |
4.2.8 PHG胃镜下黏膜表现与舌质的关系 |
4.2.9 PHG胃镜下黏膜表现与舌苔的关系 |
5.结果分析讨论 |
5.1 一般情况分析 |
5.2 PHG年龄分布与病程关系的分析 |
5.3 发病与诱因的分析 |
5.4 PHG发病与病因的分析 |
5.5 PHG病情程度与肝硬化病程的关系分析 |
5.6 PHG中医证型与内镜下黏膜表现关系分析 |
5.7 中医证型与PHG轻重度类型分析 |
5.8 PHG中医证型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关系分析 |
5.9 PHG内镜下合并症及中医证型与Hp感染相关性的分析 |
5.10 PHG内镜下黏膜表现与舌象的关系分析 |
5.11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对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概述 |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机制 |
食管静脉曲张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关系 |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术(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治疗)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 |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和硬化剂治疗对门脉高压性胃病影响的不同点 |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国内外处理措施 |
四、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疗效与术后出血风险的分析[D]. 邓水苗. 兰州大学, 2021(12)
- [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D]. 王文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3]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与传统电子胃镜诊断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D]. 蒋熙.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
- [4]肝硬化诊治指南[J]. 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Chinese Medical;. 现代医药卫生, 2020(02)
- [5]肝硬化诊治指南[J]. 徐小元,丁惠国,李文刚,徐京杭,韩莹,贾继东,魏来,段钟平,令狐恩强,庄辉.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9(06)
- [6]赵文霞治疗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经验[J]. 马素平,贾攀,刘江凯,赵文霞. 中医杂志, 2019(19)
- [7]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疗效观察[D]. 范海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8]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禤传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 谌渐辉,马林.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7(04)
- [10]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对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机制[J]. 陈平,吴云林.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05)
标签:胃病论文; 肝硬化论文; 门脉高压论文;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论文; 肝硬化失代偿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