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出气冷凝液一氧化氮检测在评价气道炎症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艾美霞[1](2021)在《儿童喘息性肺炎FeNO与EOS%、tIgE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 of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在儿童喘息性肺炎中的水平,对喘息性肺炎FeNO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inophilia percentage,EOS%)及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otal immunoglobulin E,tIgE)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进行观察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喘息性肺炎患儿(喘息组)100例,根据2011年《FeNO临床应用指南》中制定的FeNO水平分级标准,分为A、B、C三组:A组(高危组)14例:FeNO>35ppb[(parts per billion)(1 ppb=1×10-9)],B组(低危组)53例:21-35ppb,C组(对照组)33例:FeNO<20ppb;以就诊时喘息发作次数为依据,分成首次组(喘息首次发作)51例和反复组(喘息发作次数≥2次)49例。同时选取无喘息症状的支气管肺炎患者(肺炎组)100例,并选择同期到我院参加体检的儿童(健康组)60例。收集一般资料,所有患儿进行FeNO检测,并行外周血EOS%、血清tIgE浓度的检查,记录数据,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FeNO、外周血EOS%及血清tIgE水平及此3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喘息组、肺炎组、健康组FeNO浓度分别为28.50(19.00,32.00)ppb、15.50(12.20,20.00)ppb、17.00(12.00,21.00)pp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儿童FeNO水平进行两两比较,喘息组患儿FeNO浓度明显高于肺炎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与健康组的FeNO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喘息组、肺炎组及健康组三组患儿的EOS%(%)水平分别为0.85(0.30,2.33)、0.27(0.10,0.98)、0.50(0.21,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儿童EOS%进行两两比较,喘息组EOS%水平显着高于肺炎组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与健康组EOS%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3.喘息组、肺炎组及健康组患儿tIgE(IU/ml)浓度分别为88.65(41.40,147.50)、42.60(20.65,102.25)、60.10(35.60,8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儿童tIgE浓度进行两两比较,喘息组tIgE浓度高于肺炎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炎组与健康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4.反复组患儿的FeNO[32.00,(28.00,35.50)ppb]、tIgE[142.00,(110.50,209.00)IU/ml]显着高于首次组FeNO[20.00,(18.00,29.00)ppb]、tIgE[47.60,(27.00,84.40)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EOS%(%)水平分别为0.94(0.40,1.40)、0.60(0.30,2.80),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高危组(A组)(n=14)、低危组(B组)(n=53)、对照组(C组)(n=33)三组之间的外周血EOS%及tIgE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两两比较后发现,A组EOS%水平[3.85(2.23,6.03)%]较B组[0.74(0.30,1.70)%]、C组[0.60(0.25,1.05)%]EOS%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EOS%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A组血清中tIgE浓度[217.50(132.25,433.75)IU/ml]高于B组[113.00(79.20,171.50)IU/ml]及C组的tIgE浓度[30.30(22.75,53.50)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的tIgE浓度[113.00(79.20,171.50)IU/ml]较C组[30.30(22.75,53.50)IU/m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FeNO浓度与外周血EOS%、血清tIgE浓度均成正相关(rs=0.404、0.757,P<0.05)。结论:1.与肺炎组及健康组相比,FeNO、EOS%、tIgE水平在儿童喘息性肺炎患儿中均明显升高,且FeNO水平与EOS%、tIgE呈正相关关系。2.反复喘息组患儿的FeNO、tIgE浓度明显较首次组高,提示有喘息反复发作病史的患儿易发展为儿童哮喘,应定期监测血常规、tIgE、FeNO,为长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刘乃亮[2](2021)在《基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在访视中FeNO与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仅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哮喘,因其缺乏哮喘疾病的典型症状,容易导致漏诊,使患者长期不愈并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目前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气道的炎症及精神状况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通过长达六个月的随访,观察并统计分析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气道的炎症及精神状况,为深入理解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机制提供基础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行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 NO)、诱导痰嗜酸粒细胞(EOS)和外周血EOS检测并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问卷,然后对患者予以规范化治疗(V0期)。随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分别在第2周(V1期)、第1月(V2期)、第2月(V3期)、第3月(V4期)、第4月(V5期)、第5月(V6期)、第6月(V7期)进行随访。随访检测内容同上。随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36名患者的Fe NO水平从初诊时的55.1±39.9 ppb降低到V7的31.4±23.7ppb,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2.36名患者中,有21名为嗜酸性气道炎症型,15名为非嗜酸性气道炎症型。嗜酸性气道炎症患者痰EOS从V0期的25.66±20.01%降低到V7期的2.20±2.68%,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非嗜酸性气道炎症型患者痰EOS从VO期的0.72±0.53%降低到0.48±1.2%,无统计学差异。3.36名患者的外周血EOS水平从初诊时的0.35±0.27×109/L降低到V7的0.21±0.19×109/L,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8);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初诊时(V0期)患者的Fe NO水平与康复期(V7期)的FVC,FEV1呈显着正相关,与FEV1/FVC不相关;初诊时(V0期)痰EOS水平与康复期(V7期)的FVC,FEV1及FVC/FEV1均无显着性关系;初诊时(V0期)患者的血EOS水平与康复期FVC,FEV1及FVC/FEV1均无显着性关系;5.初诊时,36名患者中有4名患者伴有抑郁,7名患者存在焦虑症状;到V7期,有4名患者伴有抑郁,5名患者伴有焦虑,均无显着改善。研究结论:1.所有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Fe NO和外周血EOS均在访视期内显着下降,嗜酸性气道炎症患者的诱导痰EOS在访视期内也显着下降;非嗜酸性气道炎症型患者痰EOS一直维持在极低水平,在访视期内没有显着变化。2.初诊时患者Fe NO值与康复期肺功能呈正相关。3.在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等发病风险较高。
谭健[3](2021)在《支气管扩张症伴有呼出气一氧化氮升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伴有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升高支气管扩张症(bronchiectasis,简称支扩)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期为支扩的诊断、治疗、预后提供新思路,为支扩的客观化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法,利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检索出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肺病科住院治疗的支扩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把FeNO等于25ppb作为临界值,分为升高组(FeNO大于25ppb)与未升高组(FeNO等于或小于25ppb)。回顾性分析比较升高组与未升高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吸烟情况、病程、住院天数、常见合并疾病、主要临床症状、痰培养、血常规、肺功能、激素使用情况及中医证型分布等临床资料的差异性,探讨伴有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升高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支扩患者120例,其中FeNO升高组32例,FeNO未升高组88例。1、FeNO升高组与未升高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吸烟、病程、住院天数等一般临床资料均无显着差异性(P>0.05);2、FeNO升高组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比例高于未升高组(P<0.05),两组在其他常见合并疾病方面无显着差异性(P>0.05);3、FeNO升高组出现呼吸困难的比例高于未升高组(P<0.05),两组患者在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临床症状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在痰培养阳性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5、FeNO升高组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嗜酸粒细胞比率(EO%)升高所占比例高于未升高组(P<0.05),两组在淋巴细胞比率(LYMPH%)、嗜碱粒细胞比率(BASO%)方面无明显差异性(P>0.05);6、FeNO升高组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与总肺活量比值(FEV1/FVC)水平低于未升高(P<0.05);7、FeNO升高组的激素使用率、激素使用时间高于未升高组(P<0.05);8、FeNO升高组与未升高组的中医证型均主要为痰热壅肺证。各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肺气阴两虚证、肺脾气虚证,但两组中医证型分布无显着差异性(P>0.05)。结论:1.伴有FeNO水平升高的支扩患者更易合并哮喘,临床上更易出现肺功能下降和呼吸困难,其慢性气道炎症可能是中性粒细胞性炎症和嗜酸粒细胞炎症共同参与的结果,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在伴有FeNO升高支扩中较为常见。2.支扩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是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肺气阴两虚证、肺脾气虚证,本研究支扩患者的FeNO水平与其中医证型分布无相关性,伴有FeNO水平升高的支扩患者无特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阳晓燕[4](2020)在《大气颗粒物短期暴露与空气净化器干预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我国的大气污染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2012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2018年,全国PM10年平均浓度从118μg/m3下降至71μg/m3,PM2.5年平均浓度从72μg/m3下降至39μg/m3,但大气污染的治理任重道远,2018年北京地区PM2.5污染浓度高于100μg/m3的天数仍有110天,占全年的1/3。PM的健康危害不容忽视,流行病学资料显示PM10、PM2.5和PM1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死亡密切相关。小学生是空气污染的敏感人群,其肺部发育不成熟、呼吸速率快,较成人更易受PM的影响。已有研究证实大气污染物尤其是PM2.5与儿童哮喘、久咳、肺炎、支气管炎、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都有较强的关联。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度过,教室内人员密集,空间相对密闭,大气污染是教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加之人员活动,大气污染较重时小学生的个体暴露浓度可能高于大气污染浓度,而小学生由于肺部发育不成熟,受到的健康危害可能比预期更高。在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空气污染的情况下,采取便捷、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降低小学生健康危害尤为重要。空气净化器则是重要的防护措施之一。但如何评价空气净化器的防护效果,由于影响因素复杂,一直是科研人员面临的挑战,也是空气污染健康防护中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因此,探讨PM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危害,以及空气净化器对小学生的健康防护作用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在大气颗粒物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危害研究中,学生活动,家庭环境、饮食等,对研究结果影响较大,需要有效控制混杂因素;暴露评估大部分利用监测站数据,未考虑个体活动及微环境浓度对个体暴露浓度的影响;单项研究纳入的健康效应指标有限,缺乏系统的评价;因此造成不同团队对暴露水平的评价及对健康效应的影响存在偏差,甚至有些研究结论相互矛盾。在有限的空气净化器健康防护效果研究中,往往限制受试者的正常活动,与其真实生活、工作或学习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选择一所寄宿小学,采用随访和交叉干预的研究设计,在小学生正常学习、生活情况下,控制混杂因素,准确评估暴露水平,研究污染天气下,PM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危害,评估空气净化器对小学生的健康防护效果。通过PM对小学生的有害效应,以及空气净化器使用后对小学生的健康防护作用研究,从正反两方面筛选评价指标,全面系统的评估大气颗粒物对小学生的健康影响及空气净化器的健康防护效果。[目的]本研究旨在严格控制混杂因素,选择较准确的个体暴露评估方法的情况下,建立较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系统的研究大气颗粒物(PM10、PM2.5和PM1)对小学生呼吸系统的健康影响,并同时评估空气净化器对大气颗粒物(PM10、PM2.5和PM1)的净化效果及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防护效果,为污染天气下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防护提供充足的科研依据。研究结果可指导学校合理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健康危害,为建立污染天气下特定人群的个性化健康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随访和随机交叉干预设计开展大气颗粒物对小学生呼吸系统的健康影响研究和空气净化器干预对小学生健康防护研究。以一所全寄宿学校4-5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分别选择低污染和高污染天气开展2次随访研究,每次连续5天(周一至周五)监测室外、室内PM10、PM2.5和PM1浓度,用时间活动模式和微环境浓度推算时间加权个体暴露浓度,在第5天(周五)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小学生调查期内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发烧和头疼),用FeNO检测仪检测小学生FeNO、肺功能仪检测肺功能(VC、FVC、FEV1、FEV1/FVC、PEF、FEF25%、FEF50%、FEF75%、FEF25%-75%),RtubeTM管收集EBC以及收集清洁中段晨尿,用pH计检测EBC中pH,ELISA法检测EBC和尿液中共16项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EBC 8-iso、EBC IL-1β、EBC IFN-α、EBC IFN-γ、EBC TNF-α、EBC MCP-1、EBC IL-6、EBC IL-8、EBC IL-10、EBC IL-12p70、EBCIL-17A、EBCIL-18、EBCIL-23、EBCIL-33、尿 8-OHdG 和尿 4-HNE),用GC-TOF-MS对两次调查EBC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扫描,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Simca 4.1进行多因素分析,筛出FDR q<0.05以及PLS-DA模型(或OPLS-DA模型)VIP>1.0的差异代谢物。用逻辑混合效应模型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10、PM2.5和PM1与效应指标(包括7项症状指标、9项肺功能指标、18项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和EBC中差异代谢物)的关联性,筛选敏感效应指标,探索不同PM污染条件下对小学生的健康影响。其次,进行空气净化器交叉干预研究,洗脱期为1个月。将受试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分为2组,第一阶段一组使用有高效滤芯空气净化器,另一组使用无高效滤芯空气净化器,干预5天后体检并收集样本,一个月后交换空气净化器,进行第二阶段的干预,干预结束后体检并收集样本。为验证并比较随访研究筛选的敏感指标,干预研究PM监测、问卷调查、体检和样本的检测方法均与随访研究一致。用逻辑混合效应模型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空气净化器干预以及干预后PM浓度下降与效应指标的关联性。最后,对两项研究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索PM对小学生呼吸系统的健康危害和空气净化器的健康防护作用。[结果](1)2次随访分别纳入了 123名和118名研究对象,2次PM10平均时间加权个体暴露浓度分别为 19.44μg/m3 和 51.76μg/m3,PM2.5 加权浓度分别为 14.86μg/m3 和 41.37μg/m3,PM1加权浓度分别为6.27μg/m3和22.33μg/m3。两样本比较发现咳嗽、咳痰、流涕、VC、FVC、FEV1/FVC、FEF25%、FEF75%、pH、FeNO、EBC 8-iso、EBC IL-33、EBC IL-1β、EBCIFN-α、EBCTNF-α、EBCMCP-1、EBCIL-8、EBCIL-18、尿 8-OHdG 和尿 4-H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BC代谢组分析发现FDR q<0.05以及PLS-DA模型VIP>1.0的差异代谢产物共26个。关联性分析发现PM10、经PM10调整后的PM2.5和PM1与流涕、EBC pH、FeNO、EBC 8-iso、EBC IL-1β、EBC IL-6、EBC IL-8、EBC IL-33、4-HNE 和8-OHdG的升高有关联,其中FeNO升高幅度最大,PM10、PM2.5和PM1每升高1Oμg/m3,FeNO 分别升高 10.17%(95%CI:6.63%-13.7%)、12.54%(95%CI:8.12%-16.95%)和 22.17%(95%CI:14.3%-30.04%);与 FVC、FEV1、FEV1/FVC 和 FEF25%下降有关,其中 FEV1 下降幅度最大,PM10、PM2.5和 PM1每升高 10μg/m3,FEV1分别下降 3.25%(95%CI:1.95%-4.56%)、3.93%(95%CI:0.24%-7.62%)和 6.43%(95%CI:3.86%-9.00%)。差异代谢产物中发现PM短期暴露可引起14项代谢产物升高,10项代谢产物降低,其中EBC NA、EBC CBE、EBC MU、EBC PA 16:1N-7 和 EBC OA 与机体炎症反应有关,EBC PA 和 EBC UD与机体氧化应激有关,EBCFA与机体免疫调节有关。同时,研究发现PM有滞后效应,滞后1-2天(lag1-2)效应最强,对男生的影响强于女生。(2)空气净化器交叉干预研究中,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分别纳入124和116名研究对象,两组PM10平均时间加权个体暴露浓度分别为48.5±0.76μg/m3和71.08±0.21μg/m3,PM2.5加权浓度分别为37.37±7.65μg/m3和62.92±6.28μg/m3,PM1加权浓度分别为28.06±0.79μg/m3和39.08±2.91 μg/m3。研究发现空气净化器可有效降低室内PM10、PM2.5和PM1浓度,对PM2.5的净化率最强,室外浓度PM2.5 115μg/m3~150μg/m3时有最高净化率,为52.83%(50.26%,56.13%)。两样本比较发现干预组流涕发生率、FeNO、EBCIFN-α、EBCMCP-1和尿8-OHdG低于非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C非靶向代谢组学筛出16个潜在差异代谢物。关联分析发现空气净化器干预可有效降低小学生流涕、FeNO、EBCIL-1β、EBCIL-6和尿8-OHdG的浓度,空气净化器干预后,PM10、PM2.5和PM1的降低与流涕、FeNO、EBCIL-1 β、EBCMCP-1、EBCIL-6和尿8-OHdG的降低有关联,其中EBC MCP-1降低幅度最大,调整PM10影响后,PM2.5和PM1每下降10μg/m3,EBC MCP-1 分别下降 5.47%(95%CI:0.65%-10.29%)和 13.56%(95%CI:3.43%-23.7%)。空气净化器干预使EBC中7项差异代谢物下降,3项代谢产物升高,其中EBC L-Ser和EBC LLA与炎症和氧化应激有关,EBCMU与炎症反应有关,EBCPUT与氧化应激有关。两项研究对比发现流涕、FeNO、EBCIL-1β、EBCIL-6、尿8-OHdG和EBCMU与PM(PM10、PM2.5和PM1)和空气净化器干预均有关联。各指标在不同性别小学生中变化不一,流涕、PEF、FEF25%、FeNO、EBCIL-1β、EBCIL-8 和尿 8-OHdG 在男生中变化幅度较大,FEV1、FEV1/FVC、FeNO、EBCIL-6和EBCMU在女生中变化幅度较大。[结论](1)PM短期暴露与小学生呼吸系统炎症和氧化应激有关联,对健康小学生呼吸系统症状、肺功能具有不利影响。PM粒径越小,健康影响越大,且粒径大的颗粒物对粒径小的颗粒物健康影响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如不扣除其影响,可能会导致高估颗粒物的健康效应,提示应综合考虑不同粒径PM的健康效应。(2)PM有滞后影响,在暴露后1-2天达到最大效应,其影响可持续多日,提示一次污染发生时,人们不仅需要在当下采取通过外出时佩戴口罩,关闭门窗,有条件的在室内开启空气净化器等保护措施,而且在污染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都需要注意个体防护。(3)空气净化器可有效降低室内PM浓度,室外PM2.5 115μg/m3-150μg/m3时有最大的净化效能,与此同时,在小学生中观察到干预后,呼吸系统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发生相应的变化,提示在污染天气发生时,即使是正常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开启空气净化器也可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产生重要的防护作用。(4)男生较女生更易受PM的影响,在今后的科研以及人群健康防护中应考虑性别因素的影响。(5)两项研究综合分析,发现FeNO、EBC IL-1β、尿8-OHdG,辅以EBC MU是评估PM10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的敏感指标。FeNO、EBC IL-1β、EBCIL-6、尿8-OHdG,辅以流涕和EBC MU是评估PM2.5和PM1的健康影响和空气净化器对小学生的健康防护效果的敏感指标。(6)评估男生的健康效应时应重点关注流涕、PEF、FEF25%、FeNO、EBC IL-1β、EBC IL-8和尿8-OHdG等的变化,评估女生的健康效应时应重点关注FEV1、FEV1/FVC、FeNO、EBC IL-6 和 EBC MU 等的变化。(7)本研究从正反两方面评估了 PM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危害和空气净化器干预的健康防护作用,筛选、建立了较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可为未来在正常生活、学习或工作情况下,开展PM污染健康影响和空气净化器干预健康防护效果评估提供技术手段,也可为污染天气下特定人群的个性化健康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刘昭[5](2020)在《哮喘小鼠肺泡灌洗液及尿液中3-溴酪氨酸水平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3-溴酪氨酸在哮喘小鼠肺泡灌洗液及尿液中含量的变化及与哮喘的关系。方法Balb/c雌性小鼠48只,6~8周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实验组于实验第1天和第14天使用注射器腹腔注射致敏液0.2 mL。进针时针头朝头方向刺入皮肤,到达皮下后,向前推进3~5 mm,然后使针头与皮肤呈45°刺入腹膜。针头刺入后可感抵抗力消失,回抽无血液可注入致敏液。每0.2 mL致敏液含鸡卵蛋白(OVA)800μg和氢氧化铝1mg。对照组同样方式腹腔注射0.2 mL磷酸盐缓冲液(PBS)。实验组于实验开始第22~28天,用0.4 mL OVA溶液(10g/L)雾化,每天1次,连续7d,每次30 min。对照组则替换为0.4 mL PBS雾化7d,每天1次,每次30 min。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表现。均于实验第29天处死两组小鼠。鼠血液的提取两组小鼠共48只称量体重,按0.2ml/20g腹腔注射4%水合氯醛麻醉;用镊子快速取出眼球,获取小鼠血液。将获取的样品保存在液氮中。小鼠尿液的提取采用颈椎脱位法处死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4只小鼠。首先将小鼠置于手术台上,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按压头部和颈部。然后右手抓住老鼠尾部,向后向上牵拉,导致颈椎脱位,实验小鼠立即死亡。在死亡前后,用EP管收集小鼠留下的尿液。将获取的尿液样品保存在液氮中。小鼠肺泡灌洗液的提取将颈椎脱位法处死的小鼠固定在手术台上。手术刀切开小鼠咽喉处皮肤,用镊子分开气管。手术线结扎小鼠右侧肺主支气管。使用眼科剪于咽喉稍下处的支气管斜切一小口。插入静脉留置针,手术线固定。注射器抽取0.4 mL PBS缓冲液反复灌洗3次,回抽的液体放入EP管中,并液氮保存。小鼠肺组织的提取获得小鼠肺泡灌洗液后,接着分离出小鼠右肺,每只小鼠取一大小约1.5 cm×1.5 cm×0.2 cm的肺组织,并浸润于40 g/L多聚甲醛中固定。结果实验组小鼠雾化激发后逐渐出现打喷嚏、烦躁不安、呼吸加快等症状,符合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的症状,而对照组小鼠无此症状。两组小鼠在实验中均无死亡。实验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3-溴酪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P〈0.05)。尿液中3-溴酪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P〈0.05)。实验组肺泡灌洗液3-溴酪氨酸含量与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0.89,P〈0.05),尿液中3-溴酪氨酸含量与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0.46,P〈0.05)。结论3-溴酪氨酸在哮喘小鼠肺泡灌洗液及尿液中高表达,其与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检测肺泡灌洗液及尿液中3-溴酪氨酸的水平有可能为哮喘的诊断提供帮助。
李小利[6](2020)在《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意义和临床价值》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文简称COPD)是老年呼吸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分为急性加重期(AECOPD)和稳定期。COPD的本质是非特异性慢性气道炎症。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了慢性炎症的发生。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是一种无创、简便、易重复、能直接量化气道炎症的检测手段,主要反映嗜酸性气道炎症。本研究旨在探讨FeNO能否反映COPD患者气道炎症水平,鉴别AECOPD患者炎症类型及指导糖质激素的治疗。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确诊为AECOPD的老年患者120例,COPD稳定期患者120例,同时选取非呼吸系统患者120例为对照组。AECOPD患者入院后采用mMRC呼吸困难评分量表对呼吸困难程度进行评估。分别记录AECOPD组、COPD稳定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表现、FeNO值、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C反应蛋白(CRP)、肺功能(FEV1%、FEV1/FVC%)。根据美国胸科协会/欧洲呼吸学会(ATS/ERS)指南,以25ppb为界值,将AECOPD组患者分为高水平组(FeNO≥25ppb)72例和低水平组(FeNO<25ppb)48例。高水平组随机分为激素治疗组和未使用激素治疗组各36例;低水平组随机分为激素治疗组和未使用激素治疗组各24例。未使用激素治疗组给予抗感染、祛痰、平喘、吸氧等对症治疗,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激素治疗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另外加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或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治疗。分别记录治疗一周后各组临床症状以及FeNO值的变化。治疗中未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若出现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及时加用激素治疗,此类患者治疗效果按无效计算。结果1、AECOPD组FeNO、NEUT%、EOS%、CRP均显着高于COPD稳定期组及对照组,AECOPD组FEV1%、FEV1/FVC%均显着低于COPD稳定期组及对照组(P<0.001);COPD稳定期组FeNO、NEUT%、EOS%、CR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稳定期组FEV1%、FEV1/FVC%均低于对照组(P<0.05)。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ECOPD组和COPD稳定期组中,FeNO与EOS%有正相关性(r=0.657,P<0.001;r=0.542,P<0.001);FeNO与NEUT%、CRP、FEV1%、FEV1/FVC%均无相关性(P>0.05)。3、在AECOPD高水平组中,激素治疗组经过治疗后FeNO值明显下降(P<0.001),而未使用激素治疗组治疗前后FeN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水平组中,激素治疗组与未使用激素治疗组治疗前后FeNO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AECOPD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的未使用激素治疗组中,分别有10例和2例在治疗期间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明显缓解,及时加用激素治疗后,患者症状较前好转。5、在AECOPD高水平组中,激素治疗组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未使用激素治疗组(P<0.05);在低水平组中,激素治疗组与未使用激素治疗组治疗疗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FeNO可以反映COPD患者的气道炎症水平,特别是在AECOPD患者中;但不能反映患者气流受限程度。2、FeNO在鉴别AECOPD炎症类型(中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型)上有一定意义,为治疗方案(抗生素、激素)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3、本研究中,FeNO值越高,AECOPD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疗效越好,可用于指导糖皮质激素的治疗。
郑馨茹[7](2019)在《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对儿童非慢性咳嗽诊治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浓度在儿童非慢性咳嗽中的诊治价值,并探讨其早期诊断慢性咳嗽中的意义。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期间儿科门诊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就诊并符合入组条件的患儿共199例。其中非慢性咳嗽组患儿(病程>2周,≤4周)102例(实验组),对患儿年龄、性别、过敏史、家族史,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体征,外周血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FeNO浓度(治疗前后)、肺部影像学结果、诊断及雾化吸入治疗后病情转归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初次就诊时FeNO浓度分为三组:A组为高水平组FeNO浓度>35 ppb、B组为中水平组FeNO浓度为2035 ppb和C组为低水平组FeNO浓度<20 ppb,对比各组中临床资料的差异,探讨各组中FeNO浓度与临床的关系。另有慢性咳嗽患儿97例(对照组),同期与非慢性咳嗽组患儿比较。结果:1.非慢性咳嗽组中FeNO浓度与临床的关系:(1)非慢性咳嗽组FeNO浓度与年龄、治疗前咳嗽症状积分、外周血EOS计数具有相关性(r分别是0.294,0.569,0.446,P=0.000),有统计学意义;在特异体质中的差异(Z=-4.259,P=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2)非慢性咳嗽组中不同FeNO浓度(A、B、C亚组)在年龄、特异体质、治疗前咳嗽症状积分、EOS计数间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FeNO浓度与临床的关系:(1)实验组与对照组患中,不同FeNO浓度(A、B、C亚组)在年龄中的差别,在B组与C组中,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中,不同FeNO浓度(A、B、C亚组)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积分、性别对比研究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中,不同FeNO浓度(A、B、C亚组)在特异体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中A组与C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实验组不同FeNO浓度对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评价:(1)雾化吸入治疗4周后非慢性咳嗽A、B、C三亚组患儿的缓解率进行比较,A组(84.6%)>B组(80.0%)>C组(61.4%),三组间差异(χ2=14.683,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咳嗽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在各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2)雾化吸入治疗4周后非慢性咳嗽A、B、C三亚组咳嗽症状积分及FeNO浓度在A、B两亚组中均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4.非慢性咳嗽组不同FeNO浓度患儿转归:A、B、C三组均有演变成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以A组比例最高,其次是B组,差异均有极显着性(χ2=15.987,P=0.000)。结论:1.FeNO浓度在慢性和非慢性咳嗽患儿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在非慢性咳嗽FeNO高浓度的患儿中结合外周血EOS计数可早期评估气道的炎症。2.非慢性咳嗽伴FeNO浓度升高的患儿,早期规范雾化吸入治疗效果好。3.非慢性咳嗽的患儿中FeNO升高将来发生CVA的可能性更大。
何攀[8](2019)在《5岁以下哮喘患儿TRACK评分与潮气肺功能、FeNO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潮气肺功能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作为客观评估指标被广泛应用于5岁以下哮喘患儿病情控制评估。儿童呼吸和哮喘控制测试(Test for Respiratory and Asthma Control in Kids,TRACK)是GINA指南唯一推荐在5岁以下哮喘儿童应用的主观评估测试问卷,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在国内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观察TRACK评分、潮气肺功能(TPTEF/TE、VPEF/VE)及FeNO在哮喘急性期和缓解期的变化,并探讨它们的相关性,为TRACK评分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5岁以下哮喘患儿63例为研究对象,男36例、女27例,年龄2.34.8岁;匹配同期体检儿童27例为对照组,男14例、女13例,年龄2.54.8岁;(2)所有儿童完成潮气肺功能、FeNO、TRACK评分;(3)分析哮喘组患儿与对照组儿童的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和FeNO水平差异;(4)分析哮喘患儿急性期与缓解期TRACK评分的差异。(5)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哮喘组的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与FeNO水平的相关性。(6)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哮喘组的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与TRACK评分的相关性。(7)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哮喘组的FeNO水平与TRACK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哮喘组患儿急性期、缓解期、对照组儿童的FeNO水平分别为(27.76±10.86)ppb、(23.86±8.07)ppb、(10.37±5.35)ppb,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哮喘组患儿急性期、缓解期、对照组TPTEF/TE分别为(19.66±4.86)%、(31.81±7.78)%、(37.26±4.9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哮喘组患儿急性期、缓解期、对照组VPEF/VE分别为(19.89±4.86)%、(32.48±7.86)%、(38.18±5.8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哮喘组患儿急性期和缓解期TRACK评分分别为(44.29±11.06)、(71.19±13.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哮喘组急性期患儿TPTEF/TE、VPEF/VE与FeNO水平均不具有相关性(r=0.034、r=0.020,P>0.05)。(6)哮喘组缓解期患儿的TPTEF/TE、VPEF/VE与FeNO水平均不具有相关性(r=﹣0.010、r=﹣0.050,P>0.05)。(7)哮喘组急性期TPTEF/TE、VPEF/VE与TRACK评分呈显着正相关(r=0.788、r=0.092,P<0.05)。(8)哮喘组缓解期的TPTEF/TE、VPEF/VE与TRACK呈显着正相关(r=0.947、r=0.964,P<0.05)。(9)哮喘组患儿急性期和缓解期的TRACK评分与FeNO水平不具有相关性(r=﹣0.042、r=﹣0.098,P>0.05)。结论:1、TRACK评分与潮气肺功能(TPTEF/TE、VPEF/VE)呈正相关,与FeNO无相关性。TRACK评分可以反映5岁以下哮喘患儿病情,具有可靠性和简便性。2、TPTEF/TE、VPEF/VE在5岁以下哮喘患儿中可以反映气道阻塞情况。3、FeNO可以反映气道炎症。
李明艳[9](2019)在《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对学龄前期哮喘儿童阶梯治疗的指导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FeNO测定对学龄前期哮喘儿童阶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根据2016年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儿童哮喘诊断标准,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呼吸科专科门诊就诊的学龄前期哮喘儿童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哮喘患儿均处于非急性发作期,两组哮喘儿童入组后均予以进行评估哮喘症状控制水平、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检测,均给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吸入剂联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观察组依据儿童哮喘症状控制水平联合FeNO测定结果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对照组根据儿童哮喘症状控制水平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两组患儿分别在治疗后第3、6、9个月后进行专科随诊,随诊内容包括两组哮喘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哮喘症状控制水平、观察组FeNO水平。对两组哮喘儿童治疗后各个时间(3、6、9月)急性发作次数、哮喘症状控制水平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1)观察组、对照组儿童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哮喘儿童入组时Fe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4),观察组、对照组入组时哮喘症状控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6),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2)入组后第13月及46月两组急性发作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第79月期间,观察组急性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在随诊9个月期间观察组急性发作总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3)在入组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哮喘控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组后第9个月观察组控制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4)观察组、对照组哮喘儿童入组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哮喘症状控制水平分级的各评估项目发生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组后第9个月观察组哮喘症状控制水平分级的各评估项目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症状控制水平分级联合FeNO测定对学龄前期哮喘儿童的阶梯治疗优于单独基于哮喘症状控制水平分级的阶梯治疗。
张冬梅[10](2017)在《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的荟萃分析目的:呼出气一氧化氮(exhaled nitric oxide,eNO)是反应气道炎症的一种生物标志物,然而,其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disorder,OSA)中的应用价值目前仍存在争议,因此我们对其进行荟萃分析,以评估OSA患者与健康对照eNO水平是否有差异。方法:在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四个数据库中进行系统文献检索,纳入199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发表的有关OSA患者eNO检测的文献。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84篇相关文献,经筛选后,纳入16篇文献进行荟萃分析[16篇有关部分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0),5篇有关肺泡一氧化氮(alveolar nitric oxide,CANO),4篇有关全气道壁最大一氧化氮流量(the maximum airway wall flux of nitric oxide,J’ awNO)]。结果显示OSA患者FENO显着高于对照者(6.32 ppb,95%CI 4.46~8.33,P<0.001)。此外,OSA患者次日清晨醒后FEN0较睡前进一步升高(4.00 ppb,95%CI 1.74~6.27,P=0.001),而正常对照醒后FEN0并无明显升高。4周以上持续正压通气治疗(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可使OSA患者FENO下降(-5.82 ppb,95%CI-9.60~-2.01,P<0.001)。而OSA患者CANO0(-0.01 pbb,95%CI-1.66~1.64,P=0.989)和J’aw NO(220.32 pL/s,95%CI-49.31~489.94,P=0.109)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荟萃分析结果显示OSA患者存在气道炎症,FEN0水平升高,且长期CPAP治疗可使其恢复正常。而OSA患者CANO及J’ awNO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口鼻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目的:气道炎症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发生、发展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呼出气一氧化氮(exhaled nitric oxide,eNO)是一种公认的气道炎症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旨在评价OSA患者部分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oxide,FENO)及经鼻一氧化氮(nasal nitricoxide,nNO)变化。方法:连续纳入75例睡眠呼吸中心就诊的病人及30例健康对照者。所有参加者均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睡前(9-10 p.m.)及醒后(6-7 a.m.)分别测量FENO及nNO。结果:OSA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为28.1(13.80,57.0)次/小时,对照组AHI 0.85(0.20,1.70)次/小时。OSA组睡前及醒后FEN0和nNO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睡前FEN0 21.08±8.79 ppb vs.16.90±6.86 ppb,P=0.022;醒后FENO 25.57±15.58ppb vs.18.07±6.25ppb,P=0.003:睡前nN0487.03 ±115.83 ppb vs.413.37 ± 73.10 ppb,P=0.001;醒后nN0 550.07± 130.24 ppb vs.460.43± 109.77 ppb,P<0.001)。在不吸烟OSA患者中睡前及醒后nNO均与AHI、氧减指数、平均氧减正相关,且醒后nNO与血氧低于90%时间正相关,与最低血氧饱和度负相关;而睡前醒后FEN0与上述指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OSA患者存在气道炎症,其FENO及nNO均升高,nNO可能与OSA严重程度有关,在不吸烟OSA患者气道炎症评估中nNO比FEN0更有价值。第三部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经鼻呼出气一氧化氮与洗鼻液炎性成分分析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存在鼻腔炎症,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索经鼻呼出气一氧化氮(nasal nitric oxide,nNO)是否与OSA患者鼻腔炎症相关。方法:健康对照及OSA患者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睡前及醒后部分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nNO检测,清晨行鼻腔冲洗,洗鼻液进一步化验细胞分类,并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洗鼻液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 8(interleukin 8,IL-8)、白细胞介素 10(interleukin 10,IL-10)浓度。结果:共纳入21例OSA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OSA患者洗鼻液IL-6、IL-8、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睡前及醒后nNO浓度均与中性粒细胞比例显着相关(睡前r = 0.528,P=0.014、醒后r = 0.702,P<0.001),此外,睡前 nNO 浓度还与 IL-6(r=0.586,P=0.005)、IL-8(r=0.520,P=0.016)浓度正相关。结论:OSA患者nNO与鼻腔炎症相关,可能作为鼻腔炎症的生物标志物。
二、呼出气冷凝液一氧化氮检测在评价气道炎症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出气冷凝液一氧化氮检测在评价气道炎症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喘息性肺炎FeNO与EOS%、tIgE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检查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一般资料比较 |
2. 三组患儿FeNO、外周血EOS%、血清tIgE水平比较 |
3.首次组和反复组患儿FeNO、外周血EOS%、血清tIgE水平比较 |
4. A、B、C三组患儿外周血EOS%、tIgE水平比较 |
5. 喘息组FeNO水平与外周血EOS%、血清tIgE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呼出气一氧化氮在气道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基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在访视中FeNO与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方案 |
2.1 研究对象 |
2.2 访视方法 |
2.3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 |
2.4 常规肺功能检查及激发试验 |
2.5 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分析 |
2.6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分析 |
2.7 量表评估 |
2.8 统计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访视过程中呼出气一氧化氮、诱导痰EOS和外周血EOS变化 |
3.3 呼出气一氧化氮和外周血EOS性别差异研究 |
3.4 初诊时期Fe NO、诱导痰EOS、外周血EOS与 V7 时期肺功能相关性分析 |
3.5 CVA患者焦虑和抑郁患病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随访过程中,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Fe NO的水平变化 |
4.2 嗜酸粒细胞与咳嗽变异性哮喘预后不相关 |
4.3 CVA患者更容易焦虑和抑郁 |
第5章 研究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与嗜酸粒细胞在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价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支气管扩张症伴有呼出气一氧化氮升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呼出气一氧化氮在支气管扩张症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大气颗粒物短期暴露与空气净化器干预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PM的健康危害概述 |
1.2 PM短期暴露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
1.2.1 呼吸道症状 |
1.2.2 肺功能指标 |
1.2.3 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 |
1.2.4 代谢组学技术 |
1.2.5 现有PM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研究的局限性 |
1.3 空气净化器室内PM净化效果研究进展 |
1.4 空气净化器的健康防护研究进展 |
1.5 小结 |
1.5.1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研究假设和意义 |
1.5.2 研究目的和设计 |
第二章 PM短期暴露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暴露监测 |
2.2.3 问卷调查 |
2.2.4 身高体重测量 |
2.2.5 肺功能检测 |
2.2.6 FeNO检测 |
2.2.7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2.2.8 样品的检测 |
2.2.9 质量控制 |
2.2.10 统计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人群基本信息情况 |
2.3.2 暴露浓度情况 |
2.3.3 呼吸系统症状指标情况 |
2.3.4 肺功能指标情况 |
2.3.5 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情况 |
2.3.6 EBC中差异代谢产物情况 |
2.4 讨论 |
2.4.1 时间活动模式结合微环境浓度估算个体暴露浓度 |
2.4.2 PM间关联性分析 |
2.4.3 各类指标的讨论 |
2.4.4 滞后效应讨论 |
2.4.5 PM对不同性别健康影响的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空气净化器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防护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2.1 样本量估算 |
3.2.2 研究对象 |
3.2.3 空气净化器的配置 |
3.2.4 暴露监测 |
3.2.5 问卷调查 |
3.2.6 身高体重测量 |
3.2.7 肺功能检测 |
3.2.8 FeNO检汲测 |
3.2.9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3.2.10 样品的检测 |
3.2.11 质量控制 |
3.2.12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人群基本信息情况 |
3.3.2 PM暴露浓度情况 |
3.3.3 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 |
3.3.4 呼吸系统症状指标情况 |
3.3.5 肺功能指标情况 |
3.3.6 呼吸系统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情况 |
3.3.7 EBC中差异代谢产物情况 |
3.4 讨论 |
3.4.1 净化效率的讨论 |
3.4.2 净化器干预对小学生健康影响的讨论 |
3.4.3 空气净化器干预对不同性别小学生呼吸系统影响的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综合分析 |
4.1 两项研究指标对比分析 |
4.2 指标间关联性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1.1 PM_(2.5)短期暴露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研究 |
5.1.2 空气净化器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防护研究 |
5.1.3 综合分析 |
5.2 全文结论 |
5.3 研究创新性与优势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综述 |
附录B 论文1 |
附录E 论文2 |
附录D 伦理审查表 |
附录E 知清同意书 |
附录F 家长问卷 |
附录G 小学生问卷 |
附录H 时间活动日志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哮喘小鼠肺泡灌洗液及尿液中3-溴酪氨酸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动物来源及分组 |
1.2 实验主要试剂与耗材 |
1.3 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模型的制备 |
1.4 哮喘小鼠模型标本采集方法 |
1.5 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计数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小鼠的临床表现 |
2.2 血清IgE水平 |
2.3 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占炎性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
2.4 小鼠肺组织HE染色 |
2.5 肺泡灌洗液、尿液中3-溴酪氨酸含量检测结果 |
2.6 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6)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意义和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老年慢阻肺概述 |
1.1.1 总论 |
1.1.2 流行病学 |
1.1.3 病理机制和危险因素 |
1.1.4 呼吸困难与AECOPD |
1.2 气道炎症概述 |
1.3 呼出气一氧化氮概述 |
1.3.1 FeNO的起源 |
1.3.2 FeNO的产生及作用机制 |
1.3.3 FeNO的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 |
1.3.4 FeNO在COPD中的应用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资料和方法 |
3.1.1 观察对象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实验分组及干预方法 |
技术路线 |
3.1.5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方法 |
3.1.6 肺功能检测方法 |
3.1.7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信必可都保)的使用方法 |
3.1.8 观察指标 |
3.1.9 AECOPD组治疗效果判定 |
3.2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各组患者的基本情况 |
3.3.2 各组患者FeNO、NEUT%、EOS%、CRP、FEV1%、FEV1/FVC%水平 |
3.3.3 各组患者Fe NO与 NEUT%、EOS%、CRP、FEV1%、FEV1/FVC%之间的相关性 |
3.3.4 AECOPD中高、低水平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eNO水平 |
3.3.5 AECOPD中高、低水平组患者治疗效果评价 |
3.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对儿童非慢性咳嗽诊治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资料收集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非慢性咳嗽组FeNO浓度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 不同FeNO浓度在非慢性和慢性咳嗽组中临床指标的差异及关系 |
3 治疗后病情转归 |
4 非慢性咳嗽A、B、C三亚组CVA构成比的差异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8)5岁以下哮喘患儿TRACK评分与潮气肺功能、FeNO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研究结果 |
致谢 |
(9)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对学龄前期哮喘儿童阶梯治疗的指导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1.2 诊断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对象分组与治疗 |
2.2.2 资料收集 |
2.3 随诊 |
2.4 观察内容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基线临床资料比较 |
3.1.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3.1.2 观察组、对照组哮喘儿童入组时 FeNO 水平比较 |
3.1.3 观察组、对照组哮喘儿童入组时哮喘症状控制水平比较 |
3.2 观察组、对照组哮喘儿童治疗后急性发作次数比较 |
3.2.1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 1~3 月发作次数比较 |
3.2.2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 4~6 月发作次数比较 |
3.2.3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 7~9 月发作次数比较 |
3.2.4 随诊为期 9 个月期间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发作总次数比较 |
3.3 观察组、对照组哮喘儿童治疗第 3、6、9 月哮喘症状控制 |
3.3.1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第 3 个月哮喘症状控制水平比较 |
3.3.2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第 6 个月哮喘症状控制水平比较 |
3.3.3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第 9 个月哮喘症状控制水平比较 |
3.4 观察组、对照组哮喘儿童治疗第 3、6、9 个月哮喘症状控制水平分级各评估项目(持续至少数分钟的日间症状、夜间因哮喘憋醒或咳嗽、应急缓解药物使用、因哮喘而出现活动受限)的发生次数比较 |
3.4.1 观察组、对照组哮喘儿童治疗第 3 个月哮喘症状控制水平分级各评估项目发生次数比较 |
3.4.2 观察组、对照组哮喘儿童治疗第 6 个月哮喘症状控制水平分级各评估项目发生次数比较 |
3.4.3 观察组、对照组哮喘儿童治疗第 9 个月哮喘症状控制水平分级各评估项目发生次数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哮喘的发病机制 |
4.2 FENO与哮喘的关系 |
4.3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4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呼出气生物标志物在儿童哮喘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致谢 |
(10)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的荟萃分析 |
一、研究背景 |
二、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筛选 |
2. 数据提取和分析 |
三、结果 |
1. 检索结果和各研究特点 |
1.1 FENO |
1.2 CANO及J’aw NO |
2. 发表偏移 |
3. 敏感性分析 |
4. Meta回归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口鼻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 |
一、研究背景 |
二、方法 |
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2.1 受试者纳入 |
2.2 研究流程 |
2.3 具体操作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伦理审核 |
三、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多导睡眠监测参数比较 |
3. 口鼻呼出气一氧化氮比较 |
4. 亚组分析 |
5. 口鼻呼出气一氧化氮与各因素相关性分析 |
6. 经鼻呼出气一氧化氮用于预测OSA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经鼻呼出气一氧化氮与洗鼻液炎性成分分析 |
一、研究背景 |
二、方法 |
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3. 统计方法 |
三、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多导睡眠监测参数比较 |
3. 口鼻呼出气一氧化氮及洗鼻液细胞分类、白细胞介素测定 |
4. 相关性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气道炎症的无创评估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生物标志物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呼出气冷凝液一氧化氮检测在评价气道炎症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喘息性肺炎FeNO与EOS%、tIgE的相关性分析[D]. 艾美霞. 延安大学, 2021(11)
- [2]基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在访视中FeNO与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研究[D]. 刘乃亮. 大理大学, 2021(09)
- [3]支气管扩张症伴有呼出气一氧化氮升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D]. 谭健.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4]大气颗粒物短期暴露与空气净化器干预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影响研究[D]. 阳晓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5]哮喘小鼠肺泡灌洗液及尿液中3-溴酪氨酸水平的研究[D]. 刘昭. 青岛大学, 2020(01)
- [6]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意义和临床价值[D]. 李小利. 江汉大学, 2020(08)
- [7]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对儿童非慢性咳嗽诊治价值探讨[D]. 郑馨茹. 青岛大学, 2019(03)
- [8]5岁以下哮喘患儿TRACK评分与潮气肺功能、FeNO的相关性研究[D]. 何攀. 南华大学, 2019(01)
- [9]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对学龄前期哮喘儿童阶梯治疗的指导意义[D]. 李明艳. 南华大学, 2019(01)
- [10]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冬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