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发热治疗实例

产后发热治疗实例

一、产后发热治验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瑞[1](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黄连阿胶汤方证研究》文中认为黄连阿胶汤是东汉张仲景经典方剂之一,首载于《伤寒论》。本方乃治疗肾阴亏虚、心火亢盛,心肾不交失眠之专方,其组方严谨,用药精道,疗效确切,所以能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及运用,经过历代发展,其证治范围逐渐扩大,其现代临床研究及应用亦十分广泛,且备受关注。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进一步探讨和阐发研究黄连阿胶汤之方证理论,详细分析并总结归纳历代医家及现代临床对于本方的应用及发挥,以期能够发掘黄连阿胶汤的方证辨治规律,更好地发挥经方在现代临床中的作用,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全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文献综述之中,综合了近几十年有关黄连阿胶汤的临床报道以及最新实验研究数据成果,从整体上把握此方在现代临床上的主治病证和适用范围,更全面地了解此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前沿进展,以希望为临床提供更广泛的治疗思路与辨证参考。黄连阿胶汤的方证理论研究,一共分为四个方面论述。第一,探究黄连阿胶汤其方渊源,并对其相关条文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条文中关键字“烦”、“卧”二字进行训诂。第二,黄连阿胶汤方证理论研究。本章根据历代医家及其文献中的中医理论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对该方证中用药、症状及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分析整理研究,认为黄连阿胶汤证的病位在心肾,病机为心火亢盛,肾水不足,病理基础是邪热、阴亏。其典型临床症状为“心烦、不寐”、“下利脓血”、“失血”。第三,总结《伤寒论》中不同证型的不寐兼烦躁特点,以期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第四,梳理历代医家对黄连阿胶汤的衍化与发展。本章节运用中华医典单机版V5.0软件和中医e百网站之中医古籍数据库,共整理出44首历代黄连阿胶汤的衍化方,以时间为主线,纵向分析黄连阿胶汤在历代的运用规律。在对黄连阿胶汤的源流、因机、方药、发展整理研究之后,第三章则以对现代医案进行统计的方式,探讨黄连阿胶汤在现代临床中的方证特点和运用规律。黄连阿胶汤现代医案研究方面,以“黄连阿胶汤”为主题词,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三大数据库,年限为1955年至2017年7月。对符合要求的文献用Excel建立数据表,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04篇文献,共131例病案。经统计发现,临床应用中,常见中医病名:不寐、口疮、崩漏;西医病名:失眠症、复发性口腔溃疡、功能性子宫出血。基本病机为肾阴亏虚,心火亢盛。临床多在原方基础上加味,多加味生地、酸枣仁、牡蛎三味药物。当代医家应用黄连阿胶汤的基本指征是失眠、心烦躁、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通过第三章的医案统计,发现黄连阿胶汤在现代临床仍以治疗失眠为主,故第四章在医案统计的基础上,以黄连阿胶汤加减方治疗失眠为例进行Meta分析。黄连阿胶汤加减方治疗失眠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方面,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三大数据库从1955年至2017年4月关于黄连阿胶汤加减方治疗失眠的文献482篇,选择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对照试验(C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14篇,计139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OR(total)=4.92,95%可信区间为[3.50,6.93],Z =9.15,P<0.0001;RR(total)=1.38,95%可信区间为[1.29,1.47],Z=9.18,P<0.0001;RD(total)=0.25,其 95%可信区间为[0.20,0.29],Z = 10.15,P<0.0001。可认为黄连阿胶汤加减方治疗失眠相对对照组而言有效。结论:黄连阿胶汤加减方治疗失眠总有效率优于单纯西药或中成药治疗。但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普遍不高,尚需更大样本量的、设计合理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综上所述,通过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医案统计以及循证医学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而对黄连阿胶汤的方证理论和辨治特点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以期在总结归纳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其理论及应用,为黄连阿胶汤在现代临床实践中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和参考依据。

郑秀芬(TEH SIEW HOON)[2](2018)在《小柴胡汤方证与应用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药,为六经辨证中少阳病的代表方,也是治疗少阳病的基础方。小柴胡汤的临床范围极广,方证复杂多样,后世医家注家们对其论述很多,各有其独特见解而缺乏统一性。此外,《伤寒论》中记载小柴胡汤的加减变化也较多样,由其变化的类方记载也较多。而近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界对小柴胡汤的研究及新用探讨也有突破性的研究,对其应用多有扩展。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医文献中所报导的治疗验案,总结小柴胡汤的适应症与加减用药,通过系统整理,从中寻找出组方用药与随症加减变化规律,以发掘临证新思路,进一步扩大临床治疗范围,并促进加减规范指南的形成。方法:本研究设计,制定了统一性的纳入标准,包括发病日期、发病病程、用药疗程,小柴胡汤方药、加减药物及药物剂量等。搜集互联网上近11年来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医家对小柴胡汤临床运用的验案符合纳入标准者,运用统计学计算机软件,分析各验案中所记录小柴胡汤方证的症状、用药、剂量等。使用频数统计分析、关联规则等分析方法,结合黄金分割定律,探讨小柴胡汤方证的病因病机、发病规律及总结其临床用药、加减规律以及常用量的统计分析。结果:通过统计得出,咳嗽和感冒病例最多,而按内科分系,则肺系疾病的频次最高,脾胃、妇科、肝系排名在后,男科病历最少。汤证的主要症状为口苦和不欲饮食,主要舌质为舌红,而白苔和黄苔皆列为主要苔色。弦脉(包括含脉弦的复合脉)为主要脉象。505例病例中有100例少阳七大主症中只见其中一症者,目眩最少,不欲饮食最多。病程上,本次统计结果,小柴胡汤证的病程以2周以内和一年以上为两个高峰,而疗程主要为2周,用药15剂以内。方剂组成小柴胡汤的核心药物为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参,而生姜、大枣为主要药物。加味药物以清热药最多,补虚药次之,而解表、利水和理气药排名三、四和五。攻毒、涌吐和驱虫类的药物加味最少。而原方减味主要为原方去参枣姜的组合。在性别的统计上,小柴胡汤证多发生在女性。小柴胡汤证发病年龄以30-50岁为高峰,发病季节主要在春季。关联分析结果发现症状之间相互置信度者超过38.2者有口苦-咽干、口苦-胸胁苦满、口苦-苔黄、口苦-舌淡,不欲饮食-苔黄、不欲饮食-口苦、不欲饮食-咽干、不欲饮食-胸胁苦满、咽干-胸胁苦满、咽干-苔黄、咽干-舌淡、心烦-夜寐欠安、胸胁苦满-苔白胸胁苦满-舌淡,而其中口苦和咽干是关联度最大者。药味之间相互置信度者超过38.2者有及黄芩-半夏、黄芩-甘草、黄芩-参、黄芩-大枣、黄尊-生姜、半夏-甘草、半夏-参、半夏-大枣、半夏-生姜、甘草-参、甘草-大枣、甘草-生姜、参-大枣、参-生姜、大枣-生姜、茯茶-白术、当归-川芎、连翘-金银花及赤芍-丹皮。症与药之间相互置信度者超过38.2者有黄芩-口苦、半夏-不欲饮食、半夏-口苦、甘草-不欲饮食、甘草-口苦、参-不欲饮食、参-口苦、生姜-不欲饮食、生姜-口苦、生姜-胸胁苦满、大枣-不欲饮食、大枣-口苦、大枣-胸胁苦满及杏仁-咳嗽。各加味药与原方有许多不同的加减组合,其中茯苓、白芍、白术、陈皮、当归、川芎、枳壳、桂枝、厚朴、防风、泽泻、丹参、香附及石膏在应用时多与原方全方配伍,而桔梗、杏仁、大黄、赤芍、山栀、丹皮、金银花及苡仁则以原方去参枣姜为主。不同的药物组合主要关联症状不同,原方或原方加减,主要关联症状有口苦、不欲饮食、咽干及喜呕。原方去参枣姜主要关联症状有咽干及胸胁苦满。原方加茯苓主要关联症状为喜呕、胸胁苦满、心烦、咽干、夜寐欠安、不欲饮食及口苦。原方加白芍主要关联症状有心烦、胸胁苦满、口苦及不欲饮食。原方加白术主要关联症状有口苦、头晕、咽干、夜寐欠安、喜呕、不欲饮食及胸胁苦满。原方加当归主要关联症状见心烦、腹满痛及胸胁苦满。原方去参枣姜加桔梗主要关联症状有咽干、咳嗽、胸胁苦满及不欲饮食。原方去参枣姜加苡仁主要关联症状见疼痛及发热。原方加茯苓白术主要关联症状见喜呕、咽干、头晕、口苦、夜寐欠安,不欲饮食及胸胁苦满。原方加川芎当归主要关联症状见腹满痛、夜寐欠安、胸胁苦满、心烦及疼痛。结论:通过搜集各地区各医家应用小柴胡汤的报导,研究统计其组方用药,可以有效发现小柴胡汤方证的特点及其用药规律。本次统计结论:1.小柴胡汤证出现以女性为多,春季多见,30-50岁为高峰。2.小柴胡汤的疗程以2周以内和一年以上为两个高峰,但疗程则在2周,服用15剂以内者为多。3.其治疗病症主要是咳嗽,以肺系疾病为高发,且肺系疾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4.小柴胡汤证主要见症有口苦、不欲饮食、舌红、苔薄黄或白和脉弦(包括含脉弦的复合脉)。5.“但见一症”者,经统计可见少阳七大主症皆有应用的例子,以但见不欲饮食为最高频次,目眩为最小频次。6.加味药以清热类药最多而少配伍攻毒、涌吐和驱虫类药等驱邪类药。7.各主症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但支持度不大,提升值不高,提示各症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各主药之间存在关联,但提升值不高,提示各药之间加减配伍有一定灵活性。8.个别药物与主症关联支持度和置信度高,值得深入研究其关系。9.原方与加味药之间的不同加减组合,其所对应的关联症状不同,体现小柴胡汤加减的应用范围广泛,用药灵活。

陈懿琳[3](2016)在《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失眠和抑郁症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由于失眠及抑郁有愈来愈严重的发病趋势,且西医用药有成瘾的副作用,基于中医几千年的用药经验,特别是经方在临床的运用,且现代之失眠及抑郁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许多方证中能体现出来,本研究试图挖掘更有效的用药方式帮助患者,也让西方了解中医的特殊有效疗法。方法第一,在这项回顾性人群研究辅助数据分析中,使用来自台湾的纵向医疗保险数据库(LHID)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中草药产品(CHPS)即(中成药),以经方称之,对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治疗,探讨中国草药和西医的处方模式于睡眠障碍和抑郁症患者,此外,对单方(SH)和复方(HF)使用的频率进行分析。第二,以常用经方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治疗抑郁症之常用经方甘麦大枣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进行了临床随机对照大样本资料的meta分析,并再对酸枣仁汤证,甘麦大枣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进行理论研究,对此三方的病因病机及方药特点深入探讨。结果第一章,理论研究分两大部分:1.有关失眠的条文,依据《伤寒论》六经辨证系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理论辨证施治,从条文之病机、症状、治则、方药及临床运用现状进行分析。2.有关抑郁症的条文,依据《伤寒论》六经辨证系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理论辨证施治,从条文之病机、症状、治则、方药及临床运用现状进行分析。第二章,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目的:中草药产品(CHPS)是常用于睡眠障碍和抑郁症(MDD)的处方。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有这些疾病在台湾的患者调查其中草药产品和西医的处方模式,并分析使用单味草药(SHS)和复方草药配方(HFS)的频率。材料方法:在这项回顾性人群研究辅助数据分析中,是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使用来自台湾的纵向医疗保险数据库(LHID)的数据进行分析,从LHID百万受益者,随机从2010年的注册表选定为全国的网络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睡眠障碍和抑郁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临床修改代码分别为307.40和311。第三章,经方治疗失眠、抑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之meta分析,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甘麦大枣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之meta分析。结论在这项回顾性人群研究辅助数据分析中,是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使用来自台湾的纵向医疗保险数据库(LHID)的数据进行分析,总共有11030睡眠障碍患者,9619名使用西药,1334名患者使用中国草药产品,77名中西药皆使用;总共有11157重度抑郁症患者,11389名使用西药,131名患者使用中国草药产品,51名中西药皆使用。无论睡眠障碍或重度抑郁症(MDD),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在22-44岁的人数最多,月收入在NT$17281-22800有大量的病人,1级2级城市有最大量的患者。中草药使用,有1411人因睡眠障碍就诊中医5298次,有182人因重度抑郁症疾患就诊中医755次,失眠合并抑郁症最常用的前三名,用量比率最高的单味中药(SHs)是酸枣仁,夜交藤及远志,用量比率最高的复方(HFs)是加味逍遥散,酸枣仁汤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结果:中药复方及单方被广泛用于睡眠障碍与抑郁症。然而,中草药对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评估;基于数据库的分析,对这些药物用于治疗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的,剂量-反应关系和功效是未知的,故继续深入了解经方治疗失眠与抑郁症其疗效的评估,本次Meta分析结果表明酸枣仁汤及其加减方治疗失眠的效果优于西药,甘麦大枣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抑郁症的效果优于西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其加减方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优于西药对照组,本研究得知经方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使用,对失眠及抑郁症有很好疗效,以台湾卫生健保部门的数据库,得到的数据,更证明中医使用于失眠与抑郁症及失眠伴发抑郁症提供了参考数据,使用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得到的结果,证明中药使用的安全性,希望有助失眠抑郁医疗质量的提升,同时藉由期刊之发表,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

曾子芸[4](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范文东[5](2014)在《三仁汤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三仁汤出自吴瑭《温病条辨》,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功,是吴瑭首创用于治疗温病时邪的常用方剂之一,其主治湿温初起,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现代众多医家将其化裁后广泛用于各科疾病,在临床中发现,但凡出现湿热内蕴,属湿重于热者,无论外感内伤各科杂病,均可在三仁汤的基础上加减应用,疗效比较理想。

陈嘉文[6](2013)在《葛根汤运用规律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太阳经为“诸经之藩篱”,风寒邪气外侵,首犯太阳。葛根汤素有辛温解太阳表邪,升津舒经之效,主治太阳表实兼太阳经输不利证,亦可治太阳与阳明合病。太阳主表,统摄营卫,葛根汤乃桂枝汤加葛根、麻黄,临床应用广泛。仲景《伤寒杂病论》以行文精练、药简效宏闻名,实难从经典条文中窥见该方全效,因此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更加全面、客观、准确的运用依据,为中医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提供实践数据,有必要对其运用规律作进一步探索研究。方法:收集整理1979年-2013年公开发表于各种医学期刊中有关葛根汤及其类方的验案报导,以文献研究为根据,证治疗效为指导,严格遵循医案录入原则,筛选符合录入原则验案152例。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资料规范、数据管理、建立数据库,再应用现代电子计算机并结合统计学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葛根汤的证治规律。结果:①葛根汤证的一般发病规律:性别上无明显差异,30-59岁是葛根汤证主要的发病年龄段,多发于春、秋两季,特别是秋季,主要病程范围为1天-1周、1月-3月、1年-5年。主要的病机是邪盛正衰、精气血的失养,主要病因是太阳经输不利、风寒袭表、营卫不和。②葛根汤证的中医临床辨证指征:主要症状为头痛、颈项拘急、发热、颈项疼痛、无汗、恶寒、恶风、头晕、目眩、呕吐、肢体麻木、背痛等。舌色主要为淡白舌、淡红舌,苔色以白苔为主,苔质多为薄苔,临床常见的主要舌象以薄白苔、白苔为主。主要单一脉象以浮为主,其次分别为弦、紧、缓,临床常见的主要脉象为浮紧、缓、浮缓、沉细、浮数、弦紧。③葛根汤用药规律:主要治法治则为解肌散寒、发汗解表、调和营卫。平均每个葛根汤证医案按原方运用药味数6.28味,平均加味数2.76味,每个葛根汤证医案加味数为9.04味,比原方多2.04味。平均用药剂量葛根20.55g>大枣14.62g>白芍13.10g>生姜10.26g>桂枝9.66g>甘草7.00g>麻黄6.95g。主要加味药分别以解表、活血化瘀、补虚、清热和祛风湿等五类药为主。临床上常用的主要加味药为川芎、当归、防风、黄芪、细辛、白芷、丹参、半夏、羌活、威灵仙、白术、石膏、茯苓。④葛根汤证疾病谱:中医常用于经络病证,旁涉肺系、肝胆、脾胃病证,以及皮肤科、耳鼻喉科病类等,其中痹证、头痛、痉病、眩晕作为葛根汤的中医主治疾病。西医临床用于神经系统、外科系统、皮肤科及呼吸系统等疾病治疗。葛根汤的西医主要主治疾病有颈椎病、颈肌综合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头痛、面神经炎、荨麻疹。结论:葛根汤的主要病因是太阳经输不利、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其病机为邪盛正衰、精气血的失养。治法治则为解肌散寒、发汗解表、调和营卫。葛根汤方既有解肌散寒,调和营卫之功,又有温经通络,升津舒筋之效,是方有表里双解,攻补兼施,灵活辨证能奏疏通太阳经脉之效,达到治病祛邪目的。适用于具有太阳经输不利及诸种风寒阻络的临床症状的患者。

卫向龙[7](2005)在《小柴胡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成。本文收集整理了183例小柴胡汤和130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现代临床验案,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方证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小柴胡汤证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有相似之处,在主要症状方面皆有胸胁苦满、心烦和不欲饮食等,同时又有明显区别。小柴胡汤证以外感邪气为主要病因,外感发热疾病为主要病种,不欲饮食、恶心呕吐、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等为主要症状,少阳枢机不利为基本病机,与《伤寒论》原文比较变化不甚明显;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以精神刺激为主要病因,神志疾病为主要病种,胸满、烦躁、口苦、神情呆滞、惊恐、精神抑郁、失眠、便秘等为主要症状,肝气郁滞或兼痰热内扰心神为基本病机,与原文相比应用范围扩大,由原书的误治变证,转以神志疾病为主。 在方药运用方面,两方君药柴胡的平均用量之比仍接近于原方比例,即2:1。小柴胡汤中柴胡平均用量在10~20克左右,波动较大,其余药物变化不大,加味药物以清热药、解表药为主;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柴胡用量为10克左右,且波动不大,龙骨和牡蛎常用15克和30克两种剂量,其他药物用量变化不大,加味药物以平肝息风药、安神药为主。提示小柴胡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的差异,与药味和药量的加减变化密切相关。

李慧芳[8](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妇科采珍》治疗产后病的方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产后病是女性特殊生理阶段所患的一类疾病,因其发病频率高,且失治误治易致缠绵难愈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妇科采珍》成书于清代,作者为山西代州冯氏,对产后病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导师张文红教授在研读本书后,取其精华而运用于临床,疗效颇佳,故对《妇科采珍》中产后病的方药进行整理研究,挖掘前人智慧,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方法:将《妇科采珍》产后病篇条文中所涉及疾病、症状、方剂、中药进行归纳,并通过查阅书籍,整理和分析条文中所涉及症候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所有数据整理为数据库,用SPSS Statistic及SPSS Modeler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关联性分析及聚类分析,挖掘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及彼此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作者的诊疗思想及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统计条文69条,方剂76首,共涉及中药131味药物,频次511次。频数分析结果显示,条文中症状频次以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神昏出现的频次为最高,而药物使用频次差异明显,依次为补气药、补血药和活血止痛药,其中补气药83次,补血药74次,活血止痛药55次,其次为活血调经药及发散风寒药,出现频次分别为39次及33次。通过对药物的归属及药性分析,发现冯氏在治疗产后病时所用药物性偏温、平、寒和微寒,且以甘、辛、苦味药物的使用为主,其中又以归肝、肺、胃和脾经者居多。对处方的用药个数进行统计后发现,《妇科采珍》治疗产后病时单个处方中包含6味药的方剂最多,药物常用剂量为3g、1.5g 及 6g。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后得出置信度为100%的关联22条,其中包括两味药关联3条,按支持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川芎→当归、炮姜→当归、炮姜→甘草;三味药的关联11条,支持度大于50%的药团为甘草+川芎→当归;其余8条四味药的关联中,支持度最高的为桃仁+甘草+川芎→当归、桃仁+川芎+当归→甘草,且从中可以发现,含有当归及川芎的药组置信度和支持度均较高。聚类分析共发现五个配伍组,分别为:桃仁+炮姜+甘草+当归+川芎、陈皮+麦冬、白芍+生地+茯苓+防风+荆芥、人参+黄芪、白术+泽泻+木香。由此可知,生化汤是冯氏治疗产后病的常用方剂,且祛风解表和营、健脾益气化湿亦是其治疗产后病的重要治疗原则。结论:(1)冯氏在《妇科采珍》治疗产后病时以生化汤为最主要、最基础的方剂。(2)《妇科采珍》认为川芎+当归的组合对治疗产后病具有特异性。(3)《妇科采珍》在治疗产后病时以益气养血和活血化瘀治疗为基本原则。

李鲲[9](2021)在《门九章教授运用逍遥散治疗功能不调态疾病的临床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通过收集、整理门九章教授使用逍遥散的临床病案,来分析和归纳逍遥散的证治规律,从而更好地总结和继承门九章教授运用逍遥散治疗功能不调态疾病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方法:收集门九章教授应用逍遥散的259例有效病案作为研究对象,将病案中患者的性别、年龄、舌象、脉象、症状、中医诊断、西医诊断、药物、联合方组等内容录入Excel表格,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并以图表和文字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分析导师应用逍遥散治疗功能不调态疾病的特应性指征,总结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并梳理逍遥散的临床运用思路。结果:通过分析259例病案数据,得出以下结果:(1)基本情况:男女比例约为1:2.8,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患者;从整体来看,主要发病年龄区间为30-69岁,占比为80.30%,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其中女性发病主体年龄在20-69岁,男性发病主体年龄在20-59岁。(2)舌脉情况:舌质以舌质淡出现最多,频率为33.98%;其次是舌质暗(26.64%)。舌形以齿痕舌(4.25%)和胖大舌(3.47%)为主。舌苔以白苔为主,频率为40.93%;其次为薄白苔(27.80%)和腻苔(13.90%)。脉象中单一脉象(64.00%)多于复合脉象(36.00%),其中单一脉象以弦脉为主,频率为27.11%,其次为尺脉沉(10.67%)、细脉(10.22%)和沉脉(10.22%);复合脉象以弦细脉为主,频率12.89%,其次为沉细脉(5.33%)和沉弦脉(4.00%)。(3)症状分布情况:最常见的症状是失眠,频率为10.87%;其次为心烦易怒(5.34%);便秘也有较高的占比(4.25%)。(4)疾病分布情况:共涉及62种中医疾病,出现最多的是不寐,频率为20.08%;其次是月经不调(11.20%)和眩晕(8.11%)。中医疾病按系统分布,以心系病证最为多见,占比为22.39%;其次为妇科病证(16.99%)、气血津液病证(13.51%)和脑系病证(13.13%)。西医疾病常见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7.72%)、高血压病(7.42%)、糖尿病(7.42%)和肿瘤(6.23%)等等。(5)用药情况:柴胡、当归、生白芍、茯苓、炒白术、炙甘草使用频次十分固定,几乎没有减用。加减药物中,最常用的是怀牛膝,一共使用了206次,使用频率79.54%;其次是远志(40.15%)和牡丹皮(28.96%)。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是怀牛膝-牡丹皮-桂枝组合,共出现了56次;其次是怀牛膝-远志-钩藤组合(51次)和怀牛膝-远志组合(49次)。(6)联合方组使用情况:使用联合方组的病案共有139例,占比为53.67%;一共有32种方剂与逍遥散组成方组运用到功能不调态疾病的治疗,主要有金匮肾气丸(17.12%)、香砂六君子汤(15.07%)、小柴胡汤(9.59%)、小儿异功散(8.22%)和香砂理中汤(8.22%)。结论:本文通对门九章教授运用逍遥散病例的分析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逍遥散的应用指征:适用于肝脾不调、气血失和为主要表现的功能不调态,主要适用人群为中老年人和部分青年女性。此类人群常患不寐、月经不调、眩晕、汗证、瘿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以睡眠障碍、情志类症状、脾胃系症状、月经带下异常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结合患者舌象以质淡或暗、苔白或腻,脉象出现弦脉、细脉或沉脉,皆可判断为功能不调态而使用逍遥散进行调治。(2)联合方组的应用:若以脾虚血弱为主,联合香砂六君子汤、小儿异功散、香砂理中汤等方顾护胃气;若兼有阳气亏虚、气不化津,联合金匮肾气丸补肾气以调津液;若兼外感,联合桑菊饮、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等方解表治里;对于兼口腔溃疡、生殖道感染等外科疾患,联合栀黄颗粒、外洗方剂内调外治。(3)药物使用上:主药的使用较为固定,常不用薄荷,且将生姜作为加味药物使用;主要加味药物有怀牛膝、远志、牡丹皮、钩藤、桂枝等,常构成组合来配伍使用,如见气血阻滞较重者,以怀牛膝-牡丹皮-桂枝组合活血化瘀;若肝郁气滞、痰湿阻滞者,以怀牛膝-远志组合疏通解滞;若肝阳上亢,以怀牛膝-远志-钩藤组合安心神、清肝热;若脾胃虚弱,以生姜-大枣组合顾护中焦;若痰火结聚,以生牡蛎-玄参-浙贝母-夏枯草组合化痰散结;若大便不畅,以紫苏子-火麻仁组合润肠通便。依据患者病情不同而灵活加减用药,从而更全面地调治功能不调态。

周晓宇[10](2021)在《基于证素辨证的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的诊疗特色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基于朱文锋教授提出的证素辨证方法体系,通过证素辨证和现代统计学方法结合研究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医案内容,扩展丰富王孟英医案研究,实现“医案数据库-证候要素分析-王孟英诊疗妇人病思路挖掘”的构建与总结。方法采用《重订王孟英医案》作为医案来源,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妇人病医案拆分整理为医案出处、类别、科别、病名、病位证候素要、病性证候要素、症状、饮食口味、大小便、舌象、脉象、方剂、用药等项,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医案”数据库,通过频数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归纳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的病症分布和用药规律,揭示王孟英诊治妇人病的特色。结果1.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医案进行文献整理及筛选后,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133例,于妇科“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各类均有分布,有利于较为全面的发掘王孟英诊治妇人病的思路。2.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医案以食欲减退、不能入眠、口渴、发热、呕吐为主要症状,主要舌象有黄苔、绛舌、燥苔,主要脉象有数、弦、滑、虚、洪、软、细,他医误治以温补为主。3.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医案的方剂主要使用雪羹汤、白虎汤、蠲饮六神汤、小陷胸汤、当归龙荟丸、甘麦大枣汤;用药主要为竹茹、栀子、知母、白薇、旋覆花、石斛、茯苓、金银花、生地黄、石菖蒲、元参。4.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医案整体主要病位证素为肝、肺、胃;整体主要病性证素为痰、热、阴虚、暑、火、气郁、血虚,其中尤以痰、热为多。结论1.应用证素辨证学方法研究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医案可以做到较为客观化、标准化,值得推广;2.有别于其他医家以肝、脾、肾论治妇人病,王孟英诊治妇人病着眼于肝、肺、胃,是其理论特色;3.从痰证、热证辨证、善于辨查无形之痰致病机理是其诊断妇人病方法特色;4.不妄用温补热剂以及查证标本缓急、精准投方用药是王孟英治疗妇人病的方药特色。

二、产后发热治验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后发热治验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黄连阿胶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黄连阿胶汤现代临床应用
        1.1 神经系统病症
        1.2 循环系统病症
        1.3 消化系统疾病
        1.4 妇科病症
        1.5 五官科病症
        1.6 其他
    2 黄连阿胶汤的现代实验研究
        2.1 神经系统
        2.2 内分泌系统和代谢性疾病方面
        2.3 消化系统方面
        2.4 肾脏疾病方面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连阿胶汤的方证理论研究
    1 黄连阿胶汤的源流及相关条文分析
        1.1 源流出处
        1.2 相关条文
        1.3 文本训诂
    2 黄连阿胶汤方证理论研究
        2.1 方药分析
        2.2 黄连阿胶汤其主证方机
    3 《伤寒论》中的不寐兼烦躁
        3.1 过汗伤津,邪热扰心
        3.2 胸膈郁热,扰动心神
        3.3 阴虚阳亢,热扰心神
        3.4 阴虚水热互结,热扰心神
        3.5 阳虚阴盛,虚阳外越
    4 历代医家对黄连阿胶汤的衍化发展
        4.1 晋唐时期
        4.2 宋元时期
        4.3 明清时期
    5.小结
第三章 黄连阿胶汤现代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收集标准
        2.3 资料整理规范
        2.4 医案录入
        2.5 数据分析
    3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3.1 病名统计分析
        3.2 症状统计分析
        3.3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3.4 黄连阿胶汤药物剂量统计分析
        3.5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3.6 发病地区统计分析
        3.7 病例采集时间统计分析
        3.8 性别统计分析
        3.9 患者年龄段统计分析
    4 研究结论及分析
        4.1 黄连阿胶汤方证特点及现代应用范围
        4.2 黄连阿胶汤的舌脉分析
        4.3 黄连阿胶汤之药物化裁特点
    5 小结
第四章 黄连阿胶汤加减方治疗失眠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资料检出及评价
        2.2 临床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2.3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Meta分析
    3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小柴胡汤方证与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1. 小柴胡汤方证研究的必要性
    2. 小柴胡汤方证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小柴胡汤临床运用
        1.1 呼吸系统临床观察报导
        1.2 消化系统临床观察报导
        1.3 泌尿系统临床观察报导
        1.4 心脑循环系统临床观察报导
        1.5 妇科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6 儿科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7 皮肤外科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8 五官科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9 免疫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10 精神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11 肿瘤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12 内分泌系统疾病
    2. 小柴胡汤证的方证研究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1. 统计研究
        1.1 频次频率统计
        1.2 黄金分割法
        1.3 统计关联分析
    2. 资料采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病例
        2.3 资料来源
        2.4 资料统计
    资料检索与分析流程图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诊断
    2. 症状与体征分析
        2.1 症状与体征的分类统计
        2.2 症状与体征的统计分析
    3. 病程疗程分析
        3.1 病程
        3.2 疗程
    4. 药物统计
        4.1 药物加减统计分析
        4.2 药量统计分析
    5. 性别
    6. 年龄
    7. 发病季节
    8. 关联分析
        8.1 症与症之间的关联分析
        8.2 药味之间的关联分析
        8.3 药物与症状之间的关联统计
        8.4 加味药物与原方七味药的关系统计
第五部分 讨论
    5.1 少阳生理的探讨
    5.2 少阳病理的探讨
    5.3 小柴胡汤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探讨
        5.3.1 小柴胡汤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5.3.2 小柴胡汤在脾系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5.3.3 小柴胡汤在杂病中的应用探讨
        5.3.4 小柴胡汤在肝系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5.3.5 小柴胡汤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5.3.6 小柴胡汤在心系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5.3.7 小柴胡汤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5.4 小柴胡汤证的症状探讨
        5.4.1 小柴胡汤证的症状统计分析
        5.4.2 小柴胡汤“但见一症”的统计分析
    5.5 小柴胡汤证的病程与疗程探讨
    5.6 小柴胡汤用药规律与药症关系的探讨
        5.6.1 小柴胡汤原方药物加减的统计分析
        5.6.2 小柴胡汤原方药物加减与症状的关联统计分析
    5.7 本次统计分析与过去类似研究的对比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对睡眠障碍与抑郁症的现况分析
    第一章 中医对睡眠障碍的现况分析
        1 睡眠障碍的理论现况分析
        1.1 睡眠障碍与中医体质证型及性别年龄的关系分析
        1.2 失眠的病因病机
        2 临床研究现状
        2.1 中医治疗进展
        2.2 中医特色疗法
        2.3 亚健康失眠临床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医对抑郁症的现况分析
        1 理论研究现状
        1.1 中医郁证与抑郁症之别
        1.2 中医狭义和广义郁证之分
        1.3 抑郁症中医体质证型及性别年龄分析
        1.4 病因病机
        2 临床研究现状
        2.1 中医治疗进展
        2.2 中医特色疗法
        2.3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失眠证溯源
        1.1 《黄帝内经》失眠证探讨
        1.2 《伤寒论》失眠证条文探讨
        太阳篇
        阳明篇
        少阳篇
        太阴篇
        少阴篇
        厥阴篇
        1.3 《金匮要略》失眠证条文探讨
        小结
        参考文献
        2 《伤寒杂病论》郁证之探讨
        2.1 《伤寒论》郁证条文探讨
        太阳篇
        阳明篇与太阴篇
        少阳篇
        少阴篇
        厥阴篇
        2.2 《金匮要略》郁证条文探讨
        2.3 导师对论治伤寒六经病的指导与解读
        2.3.1 导师对从“郁”论治伤寒六经病的指导
        2.3.2 导师对六经之郁证的解读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研究限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经方治疗失眠、抑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之meta分析
        1 酸枣仁汤治疗失眠meta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参考文献
        2 甘麦大枣汤治疗抑郁症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参考文献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meta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参考文献
        4 酸枣仁汤证、甘麦大枣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理论研究
        4.1 酸枣仁汤证的理论研究
        4.2 甘麦大枣汤证的理论研究
        4.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理论研究
        4.4 今后的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5)三仁汤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消化系统疾病
2 呼吸系统疾病
3 心血管疾病
4 泌尿系统疾病
5 神经系统性疾病
6 内分泌科疾病
7 外科疾病
8 妇科疾病
9 男科疾病
10 皮肤病
11 五官科疾病
12 其他疾病
13 小结

(6)葛根汤运用规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葛根汤相关条文
    1.2 葛根汤方解述评
        1.2.1 药物组成、煎服法及加减运用
        1.2.2 诸药溯源
        1.2.3 功用及方解
        1.2.4 历代方论选录
    1.3 葛根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1.3.1 抗炎镇痛作用
        1.3.2 抗流感病毒作用
        1.3.3 免疫调节作用
        1.3.4 抗过敏作用
        1.3.5 抗凝血作用
        1.3.6 心肌保护作用
    1.4 葛根汤的临床应用范围
    1.5 小结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2.1.1 医案辑录范围
        2.1.2 医案收录标准
        2.1.3 医案剔除标准
    2.2 资料整理
        2.2.1 规范资料
        2.2.2 资料处理
        2.2.3 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证治规律探究
    3.1 发病规律
        3.1.1 性别
        3.1.2 发病年龄
        3.1.3 发病季节
        3.1.4 病程
        3.1.5 病因病机
    3.2 辨证规律
        3.2.1 症状
        3.2.2 舌象
        3.2.3 脉象
        3.2.4 脉象关键词统计分析
        3.2.5 脉象统计结果分析及诊断标准
    3.3 用药规律
        3.3.1 治法
        3.3.2 原方用药规律
        3.3.3 原方用药综合分析统计
        3.3.4 配伍规律
    3.4 疾病谱
        3.4.1 中医疾病谱
        3.4.2 西医疾病谱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4.1 葛根汤证的一般发病规律
    4.2 葛根汤证的中医临床辨证指征
    4.3 葛根汤用药规律
        4.3.1 治法治则
        4.3.2 原方用药规律
        4.3.3 配伍加味规律
    4.4 葛根汤证疾病谱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小柴胡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小柴胡汤方证研究
    (一) 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收集标准
        3. 症状归类
        4. 统计处理
        4.1 频次统计以筛选确定主要、次要症状
        4.2 聚类分析以探讨药物用量与方证关系
    (二) 结果
        1. 性别、年龄和季节
        1.1 性别
        1.2 年龄
        1.3 季节
        2. 病因与病程
        2.1 病因
        2.2 病程
        3. 病种
        3.1 西医病种
        3.2 中医病种
        4. 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
        5. 脉象与舌苔
        5.1 舌苔统计
        5.2 舌质统计
        5.3 脉象统计
        6. 小柴胡汤药物用量的聚类分析
        6.1 组成中各单味药的用量分析
        6.2 药物用量与症状的关系
        7.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研究
    (一) 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收集标准
        3. 症状归类
        4. 统计处理
    (二) 结果
        1. 性别、年龄和季节
        1.1 性别
        1.2 年龄
        1.3 季节
        2. 病因与病程
        2.1 病因
        2.2 病程
        3. 病种
        3.1 西医病种
        3.2 中医病种
        4. 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
        5. 脉象与舌苔
        5.1 舌苔统计
        5.2 舌质统计
        5.3 脉象统计
        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用量的聚类分析
        6.1 组成中各单味药的用量分析
        6.2 药物用量与症状的关系
        7.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三、小柴胡汤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比较
    1. 病因、病种、病程分析
        1.1 小柴胡汤证以外感邪气为主
        1.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以七情内伤为主
        1.3 小柴胡汤证多为外感发热疾病,病程多短
        1.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多为神志疾病,病程较长
    2. 证候病机分析
        2.1 主要症状有部分相同,但病机不同
        2.2 小柴胡汤证以少阳枢机不利为主
        2.2.1 从基本症状分析
        2.2.2 从常见舌脉分析
        2.2.3 小柴胡汤证的主要病位古今相同,均在少阳
        2.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以肝郁为要,兼有痰热
        2.3.1 从基本症状分析
        2.3.2 从常见舌脉分析
        2.3.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主要病位,古在少阳,今在于肝
    3. 组成功效分析
        3.1 小柴胡汤功在和解少阳
        3.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侧重疏肝泻热,镇静安神
        3.3 柴胡在两方中用量不同,功效有异
    4. 小柴胡汤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要加减药物分析
        4.1 两方均加白芍
        4.2 小柴胡汤以加解表药、清热药居多
        4.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加平肝息风药、安神药为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妇科采珍》治疗产后病的方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思路及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建立数据库
    2.3 数据核查
    2.4 数据提取
3.统计学分析
    3.1 频数分析
    3.2 关联规则
    3.3 聚类分析
4.统计结果与分析
    4.1 频数结果
    4.2 相关性结果
    4.3 聚类结果
5.讨论
    5.1 生化汤的配伍应用分析
    5.2 常见药物分析
    5.3 药物支持度分析
    5.4 药物置信度分析
    5.5 药物聚类分析
    5.6 姜的使用情况
6.结论
7.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门九章教授运用逍遥散治疗功能不调态疾病的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逍遥散源流
        1.1 逍遥散的出处
        1.2 逍遥散的功能主治
        1.3 逍遥散的组成与方义
        1.4 逍遥散的沿革
    2 功能态学说浅述
        2.1 功能态的概念
        2.2 功能态学说的理论基础及特点
        2.3 功能不调态的内涵和范畴
        2.4 逍遥散与功能不调态
    3 门九章教授运用逍遥散的学术思想概述
        3.1 治中有养,养中有治
        3.2 疏通调达,胃气为基
        3.3 重视整体,治病求本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病例整理规范
        4.1 舌象规范
        4.2 脉象规范
        4.3 症状规范
        4.4 病名规范
        4.5 中药规范
        4.6 联合方组规范
    5 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
        1.1 性别统计
        1.2 年龄统计
    2 核心脉证
        2.1 舌象统计
        2.2 脉象统计
        2.3 症状统计
    3 疾病分布
        3.1 中医疾病统计
        3.2 西医疾病统计
    4 药物统计
    5 联合方组统计
讨论
    1 逍遥散的应用指征
        1.1 适用群体特点
        1.2 舌象特点
        1.3 脉象特点
        1.4 症状特点
        1.5 疾病特点
    2 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
        2.1 用药特点
        2.2 加味药物
        2.3 加味药物组合
    3 联合方组的运用经验
        3.1 调和之中,兼顾胃气
        3.2 阳之所亏,培补肾气
        3.3 外感所见,表里同治
        3.4 外科疾患,调治内外
    4 逍遥散所治功能不调态的判断指征
    5 临床运用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逍遥散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证素辨证的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的诊疗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
    1.1 材料来源
    1.2 纳入、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数据规范化
    2.2 数据库建立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医案概况
    3.2 症状分析
    3.3 方药分析
    3.4 医案整体证素分析
4 讨论
    4.1 妇人病医案的症状的证素分析
    4.2 妇人病医案的方剂及用药的证素分析
    4.3 妇人病医案整体的证素分析
    4.4 王孟英诊治妇人病思路挖掘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王孟英医案诊疗特色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产后发热治验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黄连阿胶汤方证研究[D]. 刘雪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2]小柴胡汤方证与应用规律研究[D]. 郑秀芬(TEH SIEW HOO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 [3]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D]. 陈懿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5]三仁汤临床应用[J]. 范文东. 河南中医, 2014(03)
  • [6]葛根汤运用规律探究[D]. 陈嘉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7]小柴胡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比较研究[D]. 卫向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1)
  • [8]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妇科采珍》治疗产后病的方药规律研究[D]. 李慧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门九章教授运用逍遥散治疗功能不调态疾病的临床经验研究[D]. 李鲲.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基于证素辨证的王孟英医案中妇人病的诊疗特色研究[D]. 周晓宇.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产后发热治疗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