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种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葛迅[1](2021)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FHR)在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性研究,来分析两者临床疗效的差异,为临床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收治入院手术的7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年龄75-98岁)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别分为PFNA组和FHR组。PFNA组4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75-92岁,平均(81.95±6.08)岁;左侧25例,右侧17例;受伤原因:摔伤25例,交通伤13例,其他4例;自入院到手术间隔时间2-7天,平均(4.05± 1.71)天;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冠心病13例、高血压病11例、糖尿病8例,支气管肺炎4例,其他6例。FHR组34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75-98岁,平均(81.32±6.93)岁;左侧16例,右侧18例;受伤原因:摔伤19例,交通伤12例,其他3例;自入院到手术间隔时间2-6天,平均(4.50±1.33)天;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冠心病11例、高血压病7例、糖尿病6例,支气管肺炎3例,其他7例;根据AO最新分型(2018版),结果如下:PFNA组,A1.2 型 16 例,A1.3 型 15 例,A2.2 型 8例,A2.3 型 3例;FHR组,A1.2 型 13例,A1.3型15例,A2.2型5例,A2.3型1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比较两组自入院至手术间隔时间;手术切口总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天血红蛋白值较术前下降程度;术后3天VAS评分;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自入院至手术间隔时间,PFNA组为(4.05±1.71天),FHR组为(4.50±1.33天),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切口总长度,PFNA组为(7.24±1.09cm),FHR组为(10.08±1.76cm),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住院天数,PFNA组为(6.34±2.09天),FHR组为(7.07±1.12天),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PFNA组手术时间(56.81±13.65min),FHR组手术时间(67.55±16.18min),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FNA组术中出血量(145.96±25.64ml),FHR组术中出血量(302.57±80.91ml),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血红蛋白值下降程度,PFNA组为(22.81±5.35ml),FHR组为(24.19±4.95ml),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VAS评分,PFNA组为(3.68±1.81),FHR组为(2.06±1.22),两组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下地行走时间,PFNA组(8.33±1.82天),FHR组(3.54±1.25天),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PFNA组(51.36±8.81分),FHR组(76.35±5.19分),两组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 6 月髋关节 harris 评分,PFNA 组(82.37±5.66 分),FHR组(84.16±4.34分),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PFNA组(84.65±7.67分),FHR组(83.91 ±9.35分),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髋关节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PFNA组(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0例、心脑血管意外2例),FHR组(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1例、心脑血管意外1例),两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与FHR是两种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两种手术方式在远期疗效差别不大。在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PFNA要显着小于FHR,说明PFNA对人体的创伤较FHR小。但在术后下地时间、术后3天VAS评分、术后1月髋关节harris评分FHR组要优于PFNA,FHR允许患者早期下地活动,且患者术后疼痛感优于PFNA。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骨折不同的分型以及对手术的耐受程度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张天一,毛凯歌,董巍,李立新,孔繁林,朱军,樊国峰[2](2021)在《动力髋螺钉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后哪种更适合髋关节置换?》文中提出背景: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预后比较之前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讨论,然而目前尚缺乏对两种术式内固定失败后转为髋关节置换的长期预后对比性研究。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后转为髋关节置换后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在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作者回顾性分析了在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02例老年患者资料,其中动力髋螺钉组50例为动力髋螺钉治疗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后转为髋关节置换治疗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52例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后转为髋关节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至少3年的临床指标(Harris评分)和影像学结果。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未发生神经及血管损伤;(2)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内固定失败原因、ASA分级、固定股骨方式、随诊时间及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 0.05);(3)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每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 0.05);(4)动力髋螺钉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8.0%(24/50),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为21.2%(11/52),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动力髋螺钉组骨科并发症发生率为32.0%(16/50),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为13.7%(7/52),两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25);(5)动力髋螺钉组中术后假体周围骨折为9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中术后假体周围骨折为2例,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21);(6)上述结果证实,动力髋螺钉治疗失败后转为髋关节置换治疗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失败后转为髋关节置换治疗有更高的骨科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尤以假体周围骨折最为明显,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败后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后更适合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
王长光[3](2021)在《APFN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探讨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APFN)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这两种髓内钉治疗老年中国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1日期间就诊于我院骨科的34例老年中国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经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椎筛选后,分为APFN组(n=16)和PFNA组(n=18)。通过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尖顶距、开始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术后随访到的内固定物位置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深入探讨,最终确定APFN与PFNA两种髓内固定物的疗效是否有差异。结果:两组患者随访过程均较顺利,随访时间均不少于6个月。并且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数据的匹配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的随访情况均较满意,并无术后螺钉切出、内固定断裂、股骨头坏死及继发性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其中两组在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尖顶距、开始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大腿疼痛缓解方面,APFN组和PFNA组VAS评分分别为1.56±0.81分、2.22±0.88分(术后3个月)和0.63±0.62分、1.39±0.92分(术后6个月),明显可以看出APFN组的评分更低,而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术后3、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发现,APFN组和PFNA组Harris评分分别为68.06±7.15分、62.83±7.12分(术后3个月)和79.00±5.40分、74.56±5.70分(术后6个月),明显可以看出APFN组的评分更高,并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FN及PFNA两种髓内钉均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内固定方式,但是应用APFN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大腿疼痛方面的程度较弱,并且APFN在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优于PFNA,然而其远期功能恢复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但是目前的研究受到其非随机性和回顾性的限制,同时目前研究纳入的患者数量较少,因此需进一步扩大研究的病例数和延长随访时间,这有助于进一步说明本结论的可靠性。
刘俊俊[4](2021)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9月至2018年09月间在泰兴市人民医院用PFNA治疗的18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内固定失败的判定标准将患者分为成功组及失败组,其中成功组171例,失败组1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骨质疏松程度),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资料。影像学资料包括骨折类型、外侧壁厚度、正侧位片螺旋刀片在股骨头区域、TAD、Cal-TAD、骨折复位质量等。对上述两组患者资料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导致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183例患者适合研究,平均年龄为77.41岁(65~95岁)。全部患者平均随访10.3个月(3~12个月)。171例骨愈合,12例内固定失败,失败率6.6%,其中螺旋刀片切入股骨头2例、上方切出股骨头3例、退钉2例、髋内翻3例、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2例,无股骨头颈部旋转及内固定物断裂。稳定型骨折107例,不稳定型骨折76例;无骨质疏松70例,有骨质疏松113例;正位平片螺旋刀片头端在股骨头区域,上43例,中108例,下32例;侧位平片螺旋刀片头端在股骨头区域,前44例,中85例,后54例;复位质量情况,好89例,尚可66例,差2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成功组和失败组的性别、年龄、骨质疏松程度、正侧位片螺旋刀片在股骨头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类型、外侧壁厚度、TAD、Cal-TAD、复位质量都是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稳定型骨折(OR=9.125,P=0.017)、外侧壁厚度薄弱(OR=4.319,P=0.016)、TAD过大(OR=5.087,P=0.025)、Cal-TAD过大(OR=11.450,P=0.031)、骨折复位质量差(OR=28.667,P=0.012)是导致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不稳定型骨折、外侧壁厚度薄、TAD过大、Cal-TAD过大、骨折复位质量差是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导致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
汪祥,周业金,李业奎,盛桢[5](2021)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文中指出背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内固定物,非解剖复位时,选用不同类型的尾帽,可能会对手术疗效产生影响。目的:探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在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在术中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分为2组,滑动加压组42例,近端均采用滑动加压技术;非滑动加压组34例,近端均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股骨颈长度改变量、尖顶距改变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随访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股骨颈长度改变量、尖顶距改变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随访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相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3)但滑动加压组骨折愈合时间[(6.79±0.81)周]显着短于非滑动加压组[(7.88±1.07)周],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4)提示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无法解剖复位时,内侧皮质应力求达到正性支撑复位,近端采用滑动加压技术可显着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赵阔[6](2021)在《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手术技术创新及相关研究》文中认为髋部骨折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类,多见于老年人,主要由低能量损伤引起,多与骨量丢失及跌倒等因素相关。随着全球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髋部骨折的数量急剧增加,社会和卫生系统的负担也随之增加,已经发展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事件。髋部骨折位居全球十大至残性疾病之一,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450万髋部骨折发生,而在未来四十年髋部骨折的数量预计将达到2100万。预计2040年,美国和加拿大因治疗髋部骨折而支出的医疗费用将达到98亿美元及到6.5亿美元。随着亚洲各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及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预计到2050年全球范围内髋部骨折总数的50%将会发生于亚洲。我国作为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髋部骨折将是医疗卫生体系乃至全社会不得不面临的一大挑战。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约占成人髋部骨折的50%,约占所有成人骨折的3.13%。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治疗为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两种形式。虽然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最佳内固定物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但在最近二十年中,髓内设备的使用数量已远远超过髓外设备的使用。伽马钉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经典的髓内固定物,主要适用于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伽马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缺点之一是螺钉的使用容易造成应力集中,进而出现内固定失败。此外,骨折愈合后二次手术取出髓内钉不仅增加患者创伤,同时导致医疗支出的增加。鉴于此,本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仿生可降解镁合金伽马钉,其可降解性可以有效降低内植物的刚度,从而降低内植物相关的应力集中;并在螺钉中增加了仿生孔,通过仿生孔为松质骨的生长提供合适的条件,以促进恢复原有的骨小梁结构,同时促进皮质骨、松质骨双向愈合,重塑粗隆部的机械支撑和力线传导。因此,通过新型伽马钉与传统伽马钉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比两者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可以为以后的生物力学及临床引用提供重要参考。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往往需要借助人工或牵引设备完成牵引,并维持复位状态至成功植入髓内钉。牵引床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最常用的牵引设备。然而,牵引床使用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相关并发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为患者造成额外的痛苦,增加治疗周期及医疗费用。此外,当患者合并同侧肢体远端骨折或软组织损伤、足踝部皮肤条件不好时,牵引床的使用往往受限,只能选择人工牵引,增加手术的难度等。此外,牵引床价格较为昂贵,在一些非骨科特色的医院或基层医院中往往因财政支出有限,对牵引床望而却步。既往有许多报道曾提出过新型的牵引设备或方法取代牵引床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然而因技术不成熟,均未得到推广应用。双反牵引复位器,是一种用于四肢长骨骨折治疗的复位设备,已成功应用于股骨干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等等治疗。然而,其在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仍然有待观察。当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技术已较为成熟,然而,如何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术后死亡率,仍然是治疗的难点。股骨粗隆间骨折,因其高死亡率,又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肺炎,是粗隆间骨折术后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同样是患者术后短期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了解其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股骨粗隆间骨折预后,降低相应的医疗支出至关重要。掌握当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更加全面的了解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特点,可以为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20世纪90年代,髓内钉开始出现并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随后髓内钉应用推广一度受阻。近20年,随着髓内钉设计的不断完善及相关手术技术的提高,髓内钉重新活跃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主流方式之一。随着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及手术技术的进步,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已经相当成熟,但其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成为当下治疗的难题。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而肺炎更是首要因素,因此了解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肺炎的预防,降低患者死亡率至关重要。总之,虽然髓内钉技术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但只有不断推动髓内钉设计的完善、提高相关手术技术,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降低灾难性并发症的发生,才能进一步促进髓内钉的推广,同时推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进一步发展。第一部分传统髓内钉与新型仿生可降解镁合金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目的:伽马钉是治疗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常用的内植物之一,然而伽马钉的使用面临内固定失败率较高等风险。本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可降解生物镁合金仿生伽马钉,拟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新型伽马钉与传统伽马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首先建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计算机扫描成像扫描1具经甲醛处理(未超过1个月)的成年男性尸体的股骨标本,建立AO31-A1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分别模拟使用传统传统钛合金伽马钉和仿生可降解生物镁合金伽马钉固定骨折。通过比较两种内植物固定后的等效应力、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评估内固定后骨长入对股骨近端的影响,进而比例两种内植物的固定效果。结果:在完整模型中,最大主应力为5.8Mpa,最小主应力为-11.7Mpa,等效应力为11.4Mpa。完整模型中松质骨的最大主应力分布出现在与主、次压力区骨小梁生长方向一致的位置。传统伽玛钉愈合后最大主应力为32Mpa,最小主应力为-23.5Mpa,等效应力为31.3Mpa。应力集中较为明显。在新型伽马钉模型中,随着骨折愈合,镁合金逐渐溶解吸收,并设定为在术后12个月完全降解。新型伽马钉固定后,最大主应力为18.7Mpa,最小主应力为-12.6Mpa,等效应力为14.0Mpa。在最小主应力区小于-10Mpa的应力值较传统钛合金伽马钉有显着提高。同时,仿生伽马钉模型在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更接近于完整骨的应力分布,显着降低了内植物相关的应力集中。结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与传统伽马钉相比,仿生可降解镁合金伽玛钉,可以改善应力分布,使其接近完整股骨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第二部分双反牵引复位器在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目的:双反牵引复位器是一种用于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的复位器,为了探索其在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使用效果,本团队开展了其与牵引床在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分析。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于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并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6例。根据术中牵引方式分为两组:双反牵引组和牵引床组,其中双反牵引组患者30例、牵引床组患者36例。收集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骨折相关特征、手术相关数据及部分预后指标等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惠特尼U检验,卡方检验或费舍尔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间在人口学及骨折相关特征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相关数据方面:两组患者在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等方面无显着差异。其中,双反牵引床组患者的平均颈干角为129.37°,显着低于牵引床组的平均135.67°(p=0.001);牵引床组患者切开复位率显着高于双反牵引组(13.9%vs3.3%,p<0.001)。在骨折预后方面,两组患者各项预后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反牵引复位器可以安全、有效的辅助完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且与牵引床相比,双反牵引复位器可以通过更加微创的方式取得相似的临床疗效。第三部分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肺炎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术后肺炎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灾难性的并发症,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也是的公共卫生体统面临的挑战。了解术后肺炎的发生率、掌握潜在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术后肺炎的发生至关重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并采取髓内钉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术后肺炎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肺炎组和非肺炎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骨折特征、术前血液指标、手术相关指标。首先,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惠特尼U检验,卡方检验或费舍尔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单因素分析后,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探索潜在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以下方面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年龄>82岁、男性、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泌尿系感染、合并症数量、ASA3-4级、BMI、ICU经历、CKMB、BNP、PCT、D-Dimer;将上述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年龄>82岁(OR=2.54,p=0.004),男性(OR=2.13,p=0.017),慢性呼吸系统疾病(OR=5.02,p<0.001),慢性肝病(OR=3.39,p=0.037),泌尿系感染(OR=8.46,p=0.005),CKMB>20U/l(OR=2.31,p=0.020),BNP≥75ng/l(OR=4.02,p=0.001),以及D-dimer>2.26 mg/l为术后肺炎发生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因素与术后肺炎的发生无显着相关性。结论:本研究中术后肺炎的发生率约为3.5%(53/1495例)。年龄>82岁,男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肝病,泌尿系感染,CKMB>20U/l,BNP≥75ng/l,以及D-dimer>2.26 mg/l为术后肺炎发生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患者术后肺炎的筛查,对高危人群采取靶向性的管理,对于术后肺炎的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
张伟,李建涛,陈华,唐佩福[7](2021)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初次手术失败的翻修策略和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最常见的髋部骨折。由于严重骨质疏松及骨折断端粉碎程度高,初始内固定失效或骨折不愈合时有发生。对于功能需求高和(或)预期寿命长的手术失败患者,如何制定更为有效的翻修固定策略尚存在争议。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角度稳定钢板髓外系统(动力髁螺钉或动力髋螺钉)固定、股骨近端头颈髓内钉系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InterTAN髓内钉和转子间加强型髓内钉)固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内侧增强钢板固定。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初次手术失败的患者,最基本的翻修原则是实现股骨近端三边结构的力学重建,以提高骨折断端的整体稳定性,早期实现骨折愈合,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本文通过综述既往已发表的临床和生物力学研究文献,并结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的临床实践经验,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初次手术失败的力学因素、翻修重建的力学策略和临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和帮助。
肇家琪[8](2021)在《迟氏正骨闭合复位联合PFNA治疗粗隆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迟氏正骨”手法闭合复位联合PFNA治疗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2018.01-2019.12期间,抚顺市中医院骨一科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计173例,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挑选入院后行迟氏正骨闭合复位联合PFNA治疗患者44例为观察组、行牵引床牵引复位联合PFNA治疗患者43例为对照组,共计8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患38例,女患49例。各患者致伤原因均有不同,可总体分为三类:高处坠落伤2例、车祸伤20例、平地滑倒摔伤65例。根据AO原则分型,A1型25例、A2型46例、A3型16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前复位时C臂透视次数、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当天及第3、5、7、14天患肢疼痛情况,末次随访患肢功能、关节活动度评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87例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均达12个月,切口均I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病例。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复位时C臂透视次数均短(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当天及第3、5天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第7、14天患肢创口趋于愈合,疼痛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迟氏正骨闭合复位联合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前复位时C臂透视次数,有效避免术前因多次调整复位时导致的骨折断端二次损伤及周围软组织损伤,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患者在X线下暴露次数,加速骨折早期愈合,优于牵引床牵引复位联合PFNA治疗,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汪祥[9](2021)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在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在术中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分为2组。其中,滑动加压组42例,年龄(76.21±6.70)岁;男18例,女24例;骨折根据AO/OTA分型:A1.2型6例,A1.3型16例,A2.2型8例,A2.3型12例,近端均采用滑动加压技术。非滑动加压组34例,年龄(75.76±5.73)岁;男18例,女16例;骨折根据AO/OTA分型:A1.2型5例,A1.3型12例,A2.2型7例,A2.3型10例,近端均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股骨颈长度改变量、尖顶距改变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随访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结果:纳入研究的76例患者随访资料均完整,随访时间12-18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4.81±6.60)min vs.(56.29±4.14)min]、术中出血量[(117.38±23.07)ml vs.(122.35±21.89)ml]、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股骨颈长度改变量[(2.39±0.56)mm vs.(2.17±0.52)mm]、尖顶距改变量[(1.67±0.75)mm vs.(1.94±0.89)mm]、术后1年随访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89.83±2.25)分vs.(87.35±10.61)分]等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滑动加压组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均未见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共出现5例肉眼可见的退钉,骨折端滑动加压达临床愈合。其中1例术后1个月发生退钉的同时伴有螺钉切割及髋内翻,经卧床休息,延缓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该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可自觉髋部外侧隐痛不适,负重活动时髋部疼痛加重,伴有跛行;1例合并螺旋刀片钉尾部隐痛不适,考虑系退钉后钉尾部对周围的软组织产生激惹所致,予以止痛等对症处理后好转。非滑动加压组无退钉现象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共出现3例螺钉切割,伴髋内翻,经卧床休息,延缓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1例切出股骨头,穿入髋臼,造成髋关节功能障碍及疼痛不适,由于患者身体状况较差,缺乏二次翻修的机会,生活质量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滑动加压组为11.9%(5/42),非滑动加压组为11.8%(4/34),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0.000,P=0.985)。但滑动加压组骨折愈合时间[(6.79±0.81)周]显着短于非滑动加压组[(7.88±1.0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无法解剖复位时,内侧皮质应力求达到正性支撑复位,近端采用滑动加压技术可显着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施腾彬[10](2021)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 ——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Failed Internal Fixation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FIF-ITF)后的关节置换相比初次关节置换较为困难,其中股骨柄的选择存在许多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回顾多中心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FIF-ITF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柄的疗效差异,并探讨此类病人的治疗策略。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并分析2010.12-2019.12期间来自于福建省多个骨科中心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FIF-ITF患者资料,纳入标准:既往因外伤致ITF行内固定治疗,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内固定失败,并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排除标准:年龄<18岁,随访时间<1年的;患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脏及肾脏等器官或系统疾病者;精神状态异常,或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者;合并肿瘤、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无法获取与本研究内容相关的详细人口学资料及理化检查资料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至少进行1次随访,并使用Harris评分、VAS评分、髋关节ROM、下肢长度差异等进行临床评估,采用主观问卷调查其满意度。结果:共纳入53例患者,男24例,女29例,原内固定包括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37例,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7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Femur Anatomic Locking Plate,PF-ALP)8例,空心钉1例。其中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31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Hemiarthroplasty,HA)22例。内固定至关节置换间隔时间6天-62月,中位时间6月,关节置换时平均年龄75.64±11.58岁。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37.35(70~30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75.39(200~1600)m L。术中出现6例医源性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其中1例并发假体周围感染,术后出现1例远端螺钉孔骨折、2例脱位,1例骨水泥渗漏。本研究根据股骨柄的长度进行分组,其中,标准柄组20例,长柄组33例。长柄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标准柄组均较高(P<0.05)。术后平均随访时间44.11±30.39(12~120)月,两组Harris评分、VAS评分、髋关节ROM、下肢长度差异未见明显区别(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理想选择,但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并非所有病例都需使用长柄,而长柄的使用时机及所需要的股骨柄长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两种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回顾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例资料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术前准备 |
2.4 手术方式 |
2.5 术后处理 |
2.6 术后随访 |
2.7 数据采集与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处理 |
2.9 本次实验流程图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对比 |
3.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
3.3 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 |
4.2 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必要性 |
4.3 PFNA的优缺点及术中注意事项 |
4.4 FHR的优缺点及术中注意事项 |
4.5 本次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 |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2)动力髋螺钉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后哪种更适合髋关节置换?(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4 材料 |
1.5 方法 |
1.5.1 手术方法 |
1.5.2 随访 |
1.6 主要观察指标 |
1.6.1 临床评估指标 |
1.6.2 影像评估指标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2.3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4 各组髋关节功能差异 |
2.5 髋关节置换后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
2.6 植入物生物相容性 |
3 讨论Discussion |
(3)APFN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骨折分型标准 |
2.1.4 病例资料 |
2.2 手术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手术过程 |
2.2.3 术后处理 |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术前一般情况对比 |
3.2 骨折AO分型及术前基础疾病对比 |
3.3 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
3.4 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与VAS疼痛评分对比 |
4.典型病例 |
5.讨论 |
5.1 国人股骨的特点 |
5.2 PFNA与 APFN的特点 |
5.3 本次回顾性研究结果分析 |
5.4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人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临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诊断标准 |
2.3 研究对象 |
2.4 术前准备 |
2.5 手术方法 |
2.6 术后治疗及康复锻炼 |
2.7 一般资料及影像学测定指标 |
2.8 内固定失败的判定标准 |
2.9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 B 个人简历 |
附录 C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对象 |
1.4 材料 |
1.5 方法 |
1.5.1 术前处理 |
1.5.2 手术方法 |
1.5.3 术后处理 |
1.6 主要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试验流程图 |
2.3 基线资料比较 |
2.4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随访情况比较 |
2.5并发症 |
2.6 材料宿主生物相容性 |
2.7 典型病例 |
3 讨论Discussion |
(6)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手术技术创新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传统髓内钉与新型仿生可降解镁合金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双反牵引复位器在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后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迟氏正骨闭合复位联合PFNA治疗粗隆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典型病例 |
附图 1 股骨粗隆间骨折AO分型 |
附图 2 NRS疼痛评分标准 |
附图 3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及参考文献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 ——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释义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选择 |
2.纳入与排除标准 |
3.围手术期过程 |
4.随访过程 |
5.资料记录 |
6.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纳入病例关节置换术前基本情况 |
2.转子间骨折分型(表1) |
3.内固定方式及内固定失效信息 |
4.关节置换手术信息 |
5.随访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人工髋关节置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两种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回顾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对比研究[D]. 葛迅.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动力髋螺钉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后哪种更适合髋关节置换?[J]. 张天一,毛凯歌,董巍,李立新,孔繁林,朱军,樊国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33)
- [3]APFN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D]. 王长光.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D]. 刘俊俊.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5]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 汪祥,周业金,李业奎,盛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27)
- [6]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手术技术创新及相关研究[D]. 赵阔.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股骨转子间骨折初次手术失败的翻修策略和研究进展[J]. 张伟,李建涛,陈华,唐佩福.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1(03)
- [8]迟氏正骨闭合复位联合PFNA治疗粗隆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D]. 肇家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D]. 汪祥.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 ——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D]. 施腾彬.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