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玲谈我国电商行业总体思路

宋玲谈我国电商行业总体思路

一、宋玲谈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总体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张涵[1](2020)在《美团网的盈利模式及其财务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随着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网络化与信息化的特征愈加显着,线上连接用户,线下消费的方便快捷,使得电子商务模式发展迅猛。如今电子商务模式正在被积极开发和运用,但是随着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消费习惯的升级,行业发展形势渐趋紧张,因此我国电子商务开始认真考虑自身的盈利模式,从疯狂的“烧钱”扩张,如今转变为理智运营。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仍然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盈利的最终目标,任何企业都必须建立一套明确的为市场所接受的、可行的盈利模式才会有长远的竞争力。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盈利模式,保证盈利质量和盈利能力,实现电子商务新升级,打造各产品与服务的商业闭环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以美团网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搜集大量的数据资料,在了解关于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对美团网的盈利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介绍了O2O的行业背景、美团网的企业概况,包括其发展历程、主要业务以及组织结构,分析其2015年至2019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进而对美团网盈利模式的五要素进行重点阐述,包括利润点、利润对象、利润来源、利润杠杆和利润屏障。其次,对美团网的盈利模式进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并收集2015年至2019年美团网的相关财务数据,运用指标对比分析法,从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两个维度对美团网盈利模式进行横纵向对比评价。其中,鉴于美团网O2O电子商务模式的企业性质,选择了2020年全国十大O2O电商企业中的两家企业作为对比参考,分别是携程网、58同城,依据财务评价的结果找到美团网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包括合理拓展利润点、巩固利润屏障、提高利润对象粘性、开拓利润来源、确保利润杠杆效果,以期提高美团网的盈利质量,增强盈利能力,同时为我国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周勍[2](2020)在《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来,中国的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外贸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通过中国海关验放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规模已达186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38.3%,连续5年年均增幅超过30%,远超过同期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跨境电商不仅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为广大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更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为鼓励跨境电商发展,中国政府自2012年起,相继出台了大量支持和监管政策。除了国务院出台的宏观指导政策外,国务院各部门在税收、通关监管、商品检验检疫、收付汇、营造发展环境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切实推动了传统外贸和生产企业向互联网化转型,有效帮助了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但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是否完善?对跨境电商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是否有利于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2013年来中国跨境电商经历了高速发展,但也受政策影响遭遇了急刹车。另外,在杭州等地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后,跨境电商的试点范围已经遍布全国。这些试点运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试点政策在跨境电商整体运行体系中作用如何?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没有被系统地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立、现状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深入地比较分析,总结政策体系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不断完善中国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本文共分成七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的是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在研究阶段上,又分为初步研究阶段和深入研究阶段两部分。文献综述分为关于政策评估工作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开展的研究、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环境的研究,并对现有研究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是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了跨境电商的基础概念、模式及特点,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包括积极作用以及对传统贸易的影响,列举和分析了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章还重点介绍了跨境电商政策法规的范畴和各主要政策类型。最后,还列举了本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包括普惠贸易理论、部分法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平台理论等。第三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初步分析。研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中国政府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基本导向和要求,重点分析了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背景以及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包括各类试点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外贸综合服务政策等。本章还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作了分析,并对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作了介绍,包括国外跨境电商体系基本情况和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具体影响等。第四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重点研究了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包括传导机理和要素分析,以及样本分析的意义和方法。本章还以国务院、国务院部门和地方综合试验区三个维度,分别选取2013年-2019年16份国务院文件、2009年-2019年45份部门文件和2010年-2019年21份杭州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相关文件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评估跨境电商政策与行业发展“内容-功能”的匹配度分析,进而研究总结出现行政策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五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面向302家跨境电商企业开展的“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问卷调查”,通过搜集企业对4大类22个问题的答卷信息,系统地了解跨境电商企业经营情况、政策诉求、模式创新与政策关系、政策制订和调整与对企业创新关系。本章还介绍了研究设计的目的和动因、问卷总体设计的原则和方案具体设计,以及问卷发放和回收等研究过程等。第六章是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设计了以耦合模型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基于此,对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本章以2016年-2019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作为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研究13个城市跨境电商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关系。第七章是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对全文主要结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本文总结出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和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四方面结论,以及如何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地方如何实现同跨境电商持续发展及政府如何促进跨境电商企业创新发展等三方面建议。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共得出了四方面结论:首先,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一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二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行业发展确实起到规范和促进效果。三是中国各地、各级政府在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上有协同,仍存在一定问题。四是部分跨境电商政策作用不明显、不清晰,需进一步完善。其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一是中国各级政府出台的跨境电商政策在传导机制上,保持的较为顺畅。二是试点政策存在缺乏长期规划的问题,容易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三是部门政策过于聚焦,缺少平衡性。四是试点的直接优惠政策对企业更具有吸引力,对行业发展是否有利仍有待评估。五是各部门对于跨境电商定位和理解还不统一,应提高科学化和理论化认识。再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一是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对政策更为关注。二是政府的监管政策和试点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联度更高。三是企业创新目标和创新方式都与政策呈显着相关,特别是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方式和创新目标以及路径形成效用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四是企业对政策调整的期望值较高,希望政府根据行业和形势变化定期调整政策。最后,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一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分化不明显,各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大致相当;但在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互动方面表现差异较大,即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内在关联方面有很大差异。二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不稳定,即各城市在研究年份这种内在联系水平波动较大,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不理想。本文的建议有三方面: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赋予跨境电商特有的政策功能,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共同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政策经验。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跨境电商,二要正确处理政策优惠与发展的关系,三要提高和增强政策试点的效果。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一是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规划,二是提高企业政策制订的参与感,三是定期调整政策,更好实现政策目标,四是企业要增进与政府的互动协同,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对政策的需求,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本文可能是首次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指出了跨境电商政策的结构、传导机制,对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议。本文提出,关于中国跨境电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政府、学界和企业对跨境电商的边界和基本定义缺乏统一认识,导致各方预期的政策目标存在错位。此外,可能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如何完善跨境电商统计的工作建议。

陈浩[3](2019)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即如何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高水平贸易规则,构建具有世界最高开放形态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使其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引擎。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界定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概念,明确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的原则,通过要素禀赋、全球价值链等理论找到自由贸易港能够聚集国内外优质要素的经济学寓意。本文的应用价值在于:通过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比较以及对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汉堡、利物浦等成熟自由贸易港经验和世界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梳理,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差异化发展的模式,重点提出海南建设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的路径,探索金融、大宗商品、内陆等不同类型自由贸易港模式。本文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本文沿着“提出问题——理论研究——提出观点--经验借鉴——实践探索—归纳观点”的思路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共由七章构成: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等内容。本章内容属于提出问题部分。第二章是“自由贸易港理论基础”,通过要素禀赋理论、“守夜人”、“凯恩斯主义”、“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公共产品等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成长阶段、政府管制理论、全球价值链、新制度经济学等方面试图探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经济学基础。本章内容属于理论研究部分。第三章是“自由贸易港分析”,界定自由贸易港主要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以及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区别。本章内容属于提出观点部分。第四章是“全球着名自由贸易港的成熟经验”,通过梳理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和中国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等“综合服务型”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借鉴。第五章是“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介绍TPP、CPTPP、欧盟海关一体化、欧日经济伙伴协定和中国智利自贸升级协定相关情况,为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树立国际标准,争取建设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第四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经验借鉴。第六章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从推动消费、服务业、营商环境、金融开放、房地产、人员流动等方面重点探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特点,并浅谈其他内陆型、战略型和特殊功能型自由贸易港的构想设计。本章内容属于实践探索部分。第七章是“结论与讨论”,归纳本文研究形成的结论性观点,探讨本文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对该领域研究提出构想。本章内容属于归纳观点部分。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意义重大。一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部署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下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创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进程的必然。二是从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先进经验来看,自由贸易港是全球开放程度最高、货物服务人员高度自由流动的地区,但也存在发展腹地狭窄、本地产业薄弱、政府角色弱化等缺陷。三是从经济学上讲,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准入壁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政策、规划和法治引导市场行为,避免市场失灵。此外,还要发挥制度设计优势,提高改革效应。四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要特色化发展,既要借鉴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等自由贸易港成熟经验,又要支持海南根据自身特色建设服务型自由贸易港,因地制宜推动制度创新实现最高水平的开放。本文创新点一是提出如何发挥自由贸易港的“中国特色”。主要特点包括制度设计更为灵活、以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制度创新为核心、注重发挥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发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等;二是通过分析逆全球化的原因,提出全球价值链既体现经济价值,又兼顾社会价值。所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既要围绕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创造全球最优的营商环境,为中国企业乃至全球企业深度参与国际价值链提供制度保障,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也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全球市场的单一化分割,破除行政垄断和资本垄断,推动全球价值链向着普惠、共享的方向改革,体现制度优越性保障公平;三是梳理TPP等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相关内容,提出中国自由贸易港要对标国际规则和标准,不仅要实现货物、资本、人员便利化流动,更要推动信息化革命带来的全球数据自由流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贺大伟[4](2019)在《我国航空仲裁适用限度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学位论文为经济法专业(学科)产业法方向下关于航空仲裁制度的主题研究,以规范、调整航空仲裁的国内法规则、国际法规则及相关实践为研究对象,旨在对于我国现阶段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法律问题作出清晰阐释,明确我国航空仲裁的适用性命题在学理层面的论证基础和实践层面的实然绩效,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分析并探讨相应对策。本文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学理层面清晰界定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以推动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仲裁是我国法律规定的纠纷解决制度,也是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在航空争议解决领域,仲裁虽然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且在若干维度与航空争议的产业特征高度契合,但这并不意味着仲裁可以适用于航空争议的所有领域,对于这一情形,本文将其归纳为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作为航空仲裁理论的基础性问题之一,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构成了某一类型航空争议能否适用仲裁解决的前置性条件,进而成为航空仲裁机制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假设。以航空仲裁适用限度为选题,主要考量基点在于:第一、航空仲裁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航空争议的持续增多,我国实践领域的航空仲裁机制已初步完成构建,航空仲裁已发展为航空争议解决机制的重要法律选项、行业仲裁的重要制度创新、仲裁法与航空法的重要改革实践。第二、对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界定与论证已构成航空仲裁理论发展与制度完善的前提之一。目前,就航空仲裁的适用性而言,存在着法律规范相对欠缺协同性、机制实践相对欠缺体系性等具体问题,并呈现出航空争议“泛仲裁化”的倾向,为学理层面进一步加强论证进而给予规范性解答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总体而言,从学理层面清晰厘定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不仅是实践中航空仲裁规则制定、航空仲裁活动开展的科学基础,更是未来条件具备之时航空仲裁立法的逻辑前提。基于上述考量,本文以我国航空仲裁适用的合理限度为切入点,以航空法和仲裁法等多学科背景为分析视角,结合我国实务界业已开展的独立航空仲裁实践,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日益增多的航空争议类型,并根据可仲裁性、可契约性的分析方法,较为系统地论证了航空仲裁机制在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等领域的适用限度;此外,基于可独立性的评判视角,本文也对我国航空仲裁的实践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就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若干不成熟的建议。在篇章结构设置和内容安排方面,本文基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和分析脉络,力争能以较为规范的学术范式对我国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进行论证。在此目标下,笔者将论文正文分为七个部分(含导言)。在导言部分,本文对论文的选题做了总体性说明,涵盖问题与意义、文献与资料、方法与结构、创新与不足、术语与说明等五个主要模块,涉及内容包括选题缘起、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结构、撰写说明等。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具体分为六章:第一章、航空仲裁的基本范畴和既有实践。本章系对我国航空仲裁制度基本范畴的界定,以及对航空仲裁既有实践的归纳。基本范畴界定的目的在于厘定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既有实践整理的目标在于阐释航空法、仲裁法与航空仲裁实践的基本关系,以为正式展开论述奠定基础。具体而言,基本范畴主要围绕航空仲裁中“航空”、“仲裁”这两大基本要素进行展开,分别论述了航空活动、航空器、航空法的基本要义,并以西方法治史中仲裁的沿革和我国现代仲裁制度的确立为主线,归纳了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确立的时空背景。既有实践主要围绕国际、国内两大领域现有航空实践而展开,就国际领域而言,与一般类型的国际商事仲裁相似,国际航空仲裁实践虽存在于外国法、国际公约以及若干常设性国际航空组织的仲裁活动之中,但就全球范围内来看,在我国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诞生之前,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常设性国际航空仲裁组织;就国内领域而言,尽管《民用航空法》并未涉及仲裁等法律机制,但这并不能否定仲裁在航空争议解决过程中的应有价值,在实践适用中应依《仲裁法》而行,同时,随着我国航空仲裁实践的蓬勃开展,特别是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设立,标志着国际航空仲裁机制正式引入我国,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乃至全球航空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提升中国航空业在国际航空市场的话语权、推动中国由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与限度。本章系对我国航空仲裁适用的根本动因与限度标准的阐释和论证。研究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具体原因,旨在说明航空仲裁在学理层面的适用合理性;提出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限度问题,旨在阐释问题的意义与本文的分析框架,以为后文正式展开论证奠定方法论基础。在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方面,本文论证了仲裁机制作为一种制度供给被引入航空争议解决领域,既存在必要性,又存有合理性。具体而言,其核心因素无外乎我国《仲裁法》所确立的现代仲裁制度对于航空争议固有特征与解决需求的契合,包括仲裁对航空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的供给、仲裁与航空争议个性化解决需求的契合等。就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限度而言,本文将这一命题定位为某一类型航空争议能否适用仲裁解决的前置性条件,进而成为航空仲裁机制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假设,并将其具体缘由概括为法律规范相对欠缺协同性、机制实践相对欠缺体系性这两大问题。在前述问题之上,本部分提出了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评判维度和分析框架,就其评判维度而言,在航空争议领域合理界定仲裁机制的作用范围,寻找出航空仲裁的制度边界,至少应遵循仲裁法关于仲裁制度启动具有两大刚性要素的标准,以及航空仲裁的已有实践,基于此,本文将争议法律关系的可仲裁性、争议解决方式的可契约性、争议解决机制的可独立性设定为具体判定航空仲裁适用边界的三个维度,由此进一步确立了全文的分析框架,为全文论证确立了方法论基础。第三章、可仲裁性视角下航空争议的类型化区分。本章系根据我国仲裁法中关于争议法律关系可仲裁性的刚性标准,并基于部门法、仲裁法、航空法等多个维度的划分标准,力争通过类型化的方式梳理出符合法理要求和学理规范的航空争议类型,并对其可仲裁性作出论证,以求能厘定航空仲裁机制在可仲裁性层面的适用限度。具体而言,本部分首先论证了可仲裁航空争议类型化的缘由,一方面是基于可仲裁属性为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论证基础,另一方面是基于类型化标准为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区分规范。在此基础上,有鉴于航空仲裁属于仲裁法与航空法的交叉学科领域,其制度设计的逻辑链接着国际法与国内法、大陆法与英美法、公法与私法、实体法与程序法等多个维度,内容较为繁杂,且不乏部门法之间的法律冲突,因此,本文根据部门法、仲裁法、航空法的不同维度,从源头梳理了航空争议的基本类型。基于上述考量,结合学理和实践的衔接,本文将航空争议主要归纳为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三种主要类型,并分别就其内涵与外延、具体类型或内容构成、是否具有可仲裁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证。第四章、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纾困。本章系根据我国仲裁法中关于争议解决机制可契约性的刚性标准,并基于航空法上的特有论争,就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进行论证,涉及航空运输总条件的法律属性以及航空仲裁协议引入争议的方式等问题,以求能厘定航空仲裁机制在可契约性层面的适用限度。具体而言,本部分首先论证了仲裁法理与文义对于可契约性的限定,并就可契约性与可仲裁性两大标准并列设置的原因进行了论证,得出了争议事项可仲裁性构成了仲裁机制适用充分条件、争议解决方式可契约性构成了仲裁机制适用必要条件的判断。以此为基础,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的适用虽符合可仲裁性的标准,但在可契约性方面存有两大法理障碍,一为航空法上特有的问题,亦即航空运输领域所面临的运输总条件是否具有合同属性的问题,二为仲裁机制普遍适用过程中常会遇到的一般性问题,亦即仲裁条款引入争议的方式。围绕这两大问题,本部分具体展开了论证,初步得出上述三大类型争议依照可契约性标准的具体适用限度。第五章、可独立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实践的绩效评价。本章系根据我国仲裁实践中关于航空仲裁要素可独立性的柔性标准,并基于行业仲裁理论和制度竞争理论,就航空仲裁机制独立化、专业性实践的绩效进行评估,在为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提供实证样本的同时,希冀能厘定航空仲裁机制在可独立性层面的适用限度。具体而言,本部分以可独立性为探讨目标,汇总了我国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现状,在具体介绍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有益探索实践之后,就其在机构定位、受案范围、仲裁规则、竞争优势等领域的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予以论证。此外,基于解释论的视角,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为代表的独立航空仲裁实践,不仅可以从仲裁法上的行业仲裁理念中寻找到其独立性根源,亦可以从我国正在推进的民航强国战略中软性制度竞争实力构建的角度出发,探寻并“发现”独立航空仲裁机制的现实意义。第六章、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路径展望。本章系对全文研究的回顾,以及对未来制度完善的展望。回顾的目的在于评估研究是否实现了预期确立的目标,包括学术观点、学术方法、论证过程是否符合学理逻辑;展望的方向在于通过对本次研究得失的检测,为将来可能的继续研究矫正方法和方向,并就我国航空仲裁在制度层面的完善提出若干不成熟的建议。具体而言,依据前文的论述,本部分进一步论述了航空仲裁“制度”至少由“机制”和“法律”两部分构成,并论证了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动因,包括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在经过争议法律关系可仲裁性、争议解决方式可契约性、争议解决机制可独立性分析之后,就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得出了若干初步结论。此外,基于对我国现行航空仲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本部分也就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若干不成熟的建议,指出应当从“机制”和“法律”两个层面出发,共同推进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为我国航空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提供制度维度的软实力支撑。在研究方法的选取方面,本文主要使用了规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等四种工具。规范分析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实在法的概念、要素和逻辑结构的分析、解释与适用,以寻求不同学科视角下法律冲突之间的匹配与调和,进而实现对于航空仲裁法律制度融入我国法律体系结构的关切;实证分析方法的原因在于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为代表的实践样本,倒逼学术界对航空仲裁实践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提供系统性的解答思路和方案,这也为本文从理论角度展开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比较分析方法的侧重在于通过对国内外航空仲裁机制的比较,以及对行业仲裁体系内金融仲裁、建筑仲裁等仲裁类型的比较,来进一步探求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应然时空维度;制度分析方法的引入在于通过把航空仲裁纳入法律制度竞争软实力的范畴,依托于法律制度竞争优势理念的提倡,为我国航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优势提供制度支撑作出解释论层面的阐释与解读。在研究结论方面,经过本文对于研究命题的系统性论述,本文总体认为,随着我国实践领域具有独特属性的航空争议日益增多,航空仲裁机制的适用成为必然,但是,有鉴于制度与实践因素,对于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厘定有其学理必要和实际可能。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最终得出了如下具体结论:第一、依照部门法/仲裁法/航空法的区分标准,可以将纷繁复杂的航空争议类型化为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三大主要类型。第二、航空财产权益争议的界定虽符合《仲裁法》关于“其他财产权益争议”仲裁适用的立法精神,但在具体适用领域仍需做进一步区分:首先,基于侵权而生的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虽具有可仲裁性,但在争议解决机制选择的(争议前)可契约性领域仍属欠缺;其次,基于双方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类型的航空财产权益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大体等同于航空商事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再次,基于单方法律行为和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因既不具有可仲裁性又不具有可契约性,而无法适用仲裁机制。第三、航空仲裁机制的主要适用领域应限定于航空商事争议领域,且航空商事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与基于双方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类型的航空财产权益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大体等同。第四、航空消费争议领域的争议事项虽具有可仲裁性,但在争议解决机制选择的(争议前)可契约性领域仍属欠缺,加之立法对于航空运输总条件法律属性尚未作出正式界定,进而造成了其适用仲裁机制的法理和现实障碍。第五、通过对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为代表的独立航空仲裁机制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目前独立航空仲裁机制存在若干发展挑战,但属于“成长的烦恼”,无论是基于行业仲裁的法理定位亦或是基于制度竞争的战略考量,独立航空仲裁机制均有其存在并发展完善的积极意义。

曾元祥[5](2015)在《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造与运行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增长迅猛,产业所显现出的发展前景与盈利空间,吸引了更多企业逐鹿数字出版市场,在产业主体渐成规模的过程中,相互间的分工也渐趋清晰,维系产业链有效运行的利益分配机制也日渐合理,数字出版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与廓清中。然而,数字出版产业链也存在着结构不完整、运行不顺畅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数字出版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如何构建结构完整、协调运行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业已成为出版业界和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产业链的分工协作,结合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理论,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阐述数字出版产业链形成与演化的基础上,对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基本构造、运行机制、运行效果开展深入研究,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在上述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强化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管理的思路。本文研究发现,数字出版产业链是在产业融合的推动下,在技术、市场、政策的交织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并沿着“单一化—分化—融合化”的方向演进。数字出版产业链是由产品与服务提供商、技术开发商与平台提供商、产品与服务分销商基于数字出版价值增值活动构成的战略联盟关系链,其中,技术开发商与平台提供商,往往是以内容提供商的身份介入内容资源生产或以分销商的身份从事数字出版产品分销,由此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核心价值环节主要分为了“资源生产”与“市场分销”两大环节,围绕着资源生产与市场分销,产业链主体之间基于所拥有的内容、渠道、技术资源,进行着广泛的资源创造、交换、使用等价值活动。价值收益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是实现数字出版产业链协调运行的主要机制保障,其中,从演化博弈均衡的角度看,只有内容提供商与分销商协调合作,才能保证双方价值收益的最优;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影响其利益分配的因素包括多方面,基于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能够实现产业链各方利益分配的最优,并促进其分工协作与产业链的稳定运行。产业链运行效果的良好与否,关系产业链的协调运行与产业的健康发展,从当前情况看,数字出版产业链联盟企业间的关联关系仍较弱、传统出版业与IT业的融合程度较低、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链价值增值仍有提升空间,数字出版产业链尚未实现协调运行。构建结构完整、协调运行的数字出版产业链,需要政府、行业及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致力于强化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管理。本文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强化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管理的思路,以期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建与管理、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张天明[6](2016)在《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是中国教学论的文化根基。对这一文化根基的研究,是基于文化传承进行的与时俱进的诠释和探索,是中国教学论发展的基础研究。而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是指从学术史角度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进行的梳理与审视,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教学改革立足“本土根基”的实践需要,是中国特色教学理论构建与形成的应然选择,是中华民族教学自信培育与提升的重要途径。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百年中的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只是进行了较为零星地探讨。为此,有必要从学术史视角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百年研究的变化沉浮展开系统梳理,总结其中的利弊得失,以便为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未来研究和现代转换提供基础与参考。百年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经历了三大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12-1949年的“沉寂与兴起”时期。该时期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在“全盘西化”、“文化本位”、残酷战争等因素影响下先后经历了沉寂、兴起、微弱延续三个阶段。该时期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于三个维度:一是专题研究初步兴起。传统教学目的研究阐释了“闻道”和“育人”,但较为零散;传统教学原则方法研究整体相对繁荣,学法研究初步显现;有关传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时机、考试等其他思想研究有所涉及,但论述不多。二是比较类研究处于“表层对比”层次。虽出现了许多比较类的研究,但主要是追求民族教学自信下思想本身的对比。三是研究视角上史观多样。研究开始运用了实证史观、进化史观、实用史观、唯物史观等史学观点,不过,史观之外的其他视角非常缺乏。虽然该时期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如下问题不得不让人思考: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基本藏匿于教育思想研究之中;研究主要在教育史领域中展开,而极少进入教学论的学科视域;研究多为解读性研究,缺乏真正的实践教学运用;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与外国教学理论研究呈现出难以融合样态。第二个时期为1949-1976年的“缓行与异变”时期。该时期的研究在“全盘苏化”、“中国化”、“革命化”等因素影响下先后经历了冷落、缓行、异变三个阶段。整个研究时期,相关论着不多,进展缓慢。该时期出现了学而不厌、启发教学、师生关系、闻道与行道、教学活动史等方面的研究专文,首部传统学习思想研究专着问世,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初步独立。但是,该时期传统教学思想批判性“研究”铺天盖地,比较类研究集中于儒家教学思想与法家教学思想之间的对比。经过对这段时期的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该时期的研究在发展态势上处于踟蹰状态,研究总体“下沉”,但以潜隐的方式继续前行;研究性质逐步走向了异变,在文革时期达到高峰;研究主体的整体学术心态呈现出鲜明的“纠结”特征。第三个时期为1977-2014年的“恢复与发展”时期。该时期研究在“拨乱反正”、“国学热”、“本土化”等因素影响下逐步从恢复走向发展,进而达到相对兴盛。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研究总体上走向独立化与体系化,出版了多部传统教学思想的相关学术着作;二是专题研究“百花齐放”。传统教学目的研究兼有整体与细微,开始延伸到“自然”层面;传统教学过程研究出现多种阶段论,其本质观也渐受重视;传统教学内容研究深入细化,出现总体概述和纵向梳理,阴阳学教学内容受到重视;传统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研究全面繁荣,古代读书法备受关注;教学艺术日渐受到重视,出现了禅宗教学艺术的专门研究;教学主体研究上,教师研究集中于社会地位和德能素质,师生关系研究主题和视角有所拓展。此外,其他方面的专题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三是比较类研究涉及更多主题与人物,开始深入到文化内层。该时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看上去非常繁荣,但这种“繁荣”却令人担忧:其研究论着数量的飙升只是相对于以往研究绝对性的数字增长,这些论着在研究内容上内含大量重复,其所谓内容之丰富并非完全真实,而是具有一定的虚假性,且其研究话语的表达西方化,缺少中国自身话语的运用。纵观百年,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呈现出“高-低-高”的起伏态势,研究从“教育藏匿”走向“教学独立”,研究从重于“教学”走向偏重学习,研究从重于事实叙述转向重视问题评论,研究从思想本身走向文化内层。百年里,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重复性研究较多,许多主题未能拓展细化;研究地位边缘化,传统教学思想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研究材料挖掘不够,原始材料与外延材料忽缺;研究视角与方法依然狭窄,难以对传统教学思想做到客观审视;研究话语他者化和政治化,非科学性显着。鉴于此,我国传统教学思想未来研究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努力:注重已有成果的学术梳理,挖掘原始典籍之教学本意,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学话语,加强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多维运用,强调中外教学思想的融合创生。

陈玉和[7](2012)在《基于利益视角的信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信息经济风起云涌的现代社会,信息资源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一国信息资源的富集程度和信息能力直接影响着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利益的视角对信息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以期能够为我国全面持久的获得更多的信息利益提供帮助。文章围绕信息利益问题逐层深入展开分析,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实践考察和对策展望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基本理论分析主要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的内容,主要从信息利益概念的界定及理解、信息利益形成与配置的一般过程和信息利益的历史演变三个方面展开对信息利益基本理论的分析。首先,文章在综合考察了利益和信息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信息利益的内涵、特点和分类进行了分析;其次,在解析了信息利益概念的基础上对信息利益形成与配置总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第三,从历史发展视角对信息利益在人类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表现做了总体的考察。上述理论分析为下文信息利益实践的考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实践考察主要包括第四章至第七章的内容,主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来考察信息利益的实践活动。国内层面上,文章以中国的信息利益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我国的信息利益实践状况进行了考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信息利益的总体状况;国际层面上,文章选取国外实践信息利益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分别进行分析,根据他们各自信息利益的实现情况总结出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第三部分对策展望主要包括第八章和第九章的内容,主要是结合我国信息利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信息利益实践的经验,提出了更好地增进我国信息利益的主要对策,并进一步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分析了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我国信息利益的持久获得指明了方向。文章的新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章通过信息、信息资源以及利益等概念的梳理,明确界定和分析了信息利益概念及其历史演变,比较完整地建立了信息利益的理论框架,这些工作进一步扩展了利益理论研究的视野,丰富了利益理论的内容;其次,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计量经济学方法分别对我国宏观、中观和微观信息利益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在辅助证明了相关信息利益理论的同时,也更为具体的说明了我国各层次信息利益的实现状况,总体上论证较为系统全面;第三,文章在提出增进我国信息利益对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为持久增进我国信息利益提供了理论指导。

桂学文[8](2011)在《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测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商务作为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经济活动,在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中几乎充当了救世主的角色,它使新蛋美国在美国零售业面对2008年圣诞“旺季”时也一片哀鸿的境地中逆势上升,也使中国的广大中小企业面对“严冬”也涉险过关,2009年以来更是成为企业在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困境下降低生产与经营成本的法宝。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电子商务的高度重视,IDC中国发布的白皮书更是预言:电子商务服务业将成为全球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①,重视电子商务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士认同。研究和测度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是更好地发挥电子商务作用的前提,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问题研究将成为电子商务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几个典型实证的阐述中概括出“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测度”这一研究命题,在概要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搭建了研究内容的框架体系,研究内容包括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原理与机制、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国内外借鉴、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概念与理论体系、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方法、测度实证分析等内容。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原理与机制部分,认为电子商务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冈素,它是由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引起的、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具有生态系统特征和广泛渗透性的综合动力因素。它通过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促进生产变革、改进管理、扩大流通、新增电子商务服务业等途径来实现其内在作用;通过促进电子商务应用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产业结构等外在表现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优化投资、就业、产业布局等产业结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国内外借鉴研究部分,从电子商务测度、信息经济测度、国民经济统计的角度,选取相关测度的典型事例,包括OECD电子商务测度、英国电子商务测度、我国CII电子商务总指数测度、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测度、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国民经济统计等事例,探讨了其测度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特色及其借鉴意义,为建立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提供养料。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相关概念与理论部分,以建立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理论体系为目标,借鉴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的研究思路,界定了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中的一些概念以及这些概念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这些概念包括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经济、电子商务活动、电子商务交易、电子商务职业、电子商务投入、电子商务产业、电子商务产值等。其中电子商务产业分为电子商务服务业和电子商务应用两大部分,类似于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中的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它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也是电子商务产业的核心,电子商务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受到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制约。而电子商务应用包括企业应用、政府应用和个人应用,应用范围越广、应用程度越深,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方法部分,探讨了测度方法的确定原则、测度的主要方法、测度流程等问题。认为建立测度方法需要遵循合理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可扩展性、可组合性、可比较性等原则。测度方法包括指标体系建立中需要采用的绩效测度常规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指标测算中需要采用的国民经济统计法等。测度指标体系的确立是测度流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测度实施的基本依据,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包括:(1)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及其占全社会市场规模的比例;(2)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数量及其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3)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收入及其占GDP和全社会从业人员收入的比例;(4)电子商务固定资产投入及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规模的比例;(5)电子商务产值及其占GDP的比例。这五大指标既相对独立文相互关联,有反映流通效果的指标,也有反映产业结构的指标(就业、投入),还有反映收入、投入产出关系、产值的指标,其中产值指标是核心指标。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实证分析部分,属于宏观测度范畴的研究,是对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首次尝试,以既有统计性数据为基础进行相关指标值的测算。采用的数据分为三大部分,一为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的权威性统计数据,二为来自各类电子商务研究报告的研究性统计数据,三为根据前两项数据通过估算方法获得的数据。通过测算,得出了初步结论。由于此项测度工作的探索性,以及相关数据的缺乏,本文测算的结果不一定准确,本次测算的主要目的在于验证所提出的测度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与否。尽管如此,本次测度在我国是对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的首次测度,建立了一套测度指标体系与方法。文章最后探讨了本文研究的特色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研究需要扩展和深入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袁登科[9](2010)在《面向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向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是在分析总结了大量的国内外电子商务信用的相关文献,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反复研讨后确定的选题。本研究的主旨是通过信息经济学、博弈论、信用风险管理、社会学、系统工程和企业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的基本理论范畴、信用风险有关形成机理、评价理论和模型以及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有关服务机制设计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这个问题已经展开了讨论,他们从电子商务的信任因素和测度到电子商务信用的机理,再到基于交易链面向网上消费者的信任机制研究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综观这些研究,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相关问题的研究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然而,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有关理论与模型这一电子商务信用领域重要并且关键的基础性问题还没有人全面系统的研究阐述过。我们已经看到,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都离不开这些关键基础领域问题的讨论研究。一、通过大量系统的理论文献研究,结合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状况,本文研究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范畴。根据电子商务的不断演化,提出了包括移动电子商务和新兴电子商务在内的电子商务发展框架结构。通过对信用、信任、信用风险等理论的研究,提出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在分析探讨有关学者对电子商务信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析了在电子商务领域信用、信任和诚信的关系,并首创性的提出了基于信任的电子商务交易全程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在综合分析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面向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评价管理与实现,探索了管理模式的创新。二、通过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机理的博弈分析,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和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结构进行概述,基于信息非对称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演变结构以及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的一般流程的探讨,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基本方法与模型进行比较研究。从传统信用风险评价中相关方法和模型的综合比较,对比分析各种评价方法和模型的优劣,最终得出基于信任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模型。三、通过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的原则与标准的分析,结合到基于信任的电子商务交易全程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和基于信任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模型以及基于电子商务交易特点的网上信任风险、网下信任风险与发展状况,在全面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电子商务信任影响因素、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电子商务活动交易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与等级、电子商务服务水平评价指标等基础上,提出电子商务信用发展指数、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十大指标。结合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提出了AHP-模糊综合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算法模型与实现。四、通过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博弈探讨,对电子商务交易主体之间信用风险博弈分析和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与第三方信用机制博弈分析,得出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管理机制设计与模型中引入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的重要和必要性。对国内外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出了基于信息服务平台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管理框架模型。该模型从当前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体系的总体目标分析、框架模型研究和体系服务产品结构模型入手,得出基于第三方信息服务平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管理体系总体框架模型。五、通过总结分析,对有关的内容和结论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并结合电子商务调研,电子商务企业交易主体信用等级评价和平台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一、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相关内容的理论范畴,并首创性的提出基于信任的电子商务交易全程信用风险管理等相关理论模型。二、通过博弈分析和对相关模型和方法的比较研究,构建基于信任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模型,形成了面向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评价体系。三、结合系统工程理论,在融合基于信任的电子商务交易全程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和基于信任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模型及电子商务交易特点等内容后,创新性的提出电子商务信用发展指数(ECCDI)及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十大指标。在十大指标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AHP-模糊综合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算法模型与实现。四、运用社会学等理论,提出基于第三方的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服务系列框架模型,包括总体目标框架模型、服务框架模型、产品结构模型和体系框架模型等,实现管理机制创新。经过认真务实的研究,本研究领域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地方,然而我们也相信本文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能够有效推动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理论探索和工作实践,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冯长辉[10](2010)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本理论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中央科学总结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实践经验、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是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加快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有利于提升我国产业创新能力、有利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随着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的建设和物联网模式的逐步探索,两化融合已经成为覆盖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化的发展必然以工业化的发展为支撑和保障,两者是互为融合,螺旋上升的过程,唯有此方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高质高效发展。当前,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程度与深度亟需加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关键,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因此需要在充分把握现阶段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现状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研究工作,这一研究工作显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由于两化融合对我国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在世界上也没有完全成熟的理论可以借鉴,亟需开展深入的研究,通过深入的研究工作,为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深入推进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本文从理论到实践对两化融合进行逐步深入分析研究,为我国通过推进两化融合,促进信息业和工业协同发展,进而推动两化融合向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你依据,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对策。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产业融合理论、后发优势理论、跨越式发展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两化融合相关理论,通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了两化融合是高水平的产业融合,两化融合是发挥我国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深度信息化的必然选择,最终得出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最终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的结论。2、在充分分析我们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及其测度的基础上,对信息化和工业化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改进灰色T型关联度模型,并应用改进灰色T型关联度模型分析了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融合度,为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两化融合监测评估和国家制定相关经济发展策略提供依据。3、在回顾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历程基础上,论述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在两化融合工作,不论是在政策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引导、推动和支持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并提出了我国政府在两化融合方面的工作重点和措施,为促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催生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应对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4、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比中国高,信息化起步比中国早,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本文在归纳和分析美国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欧盟的企业信息化和利用信息技术直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日本的信息化战略和政府主导模式、韩国的新IT战略等工业发达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现状,提出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模式-物联网模式,通过物联网模式,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深度信息化。5、在上述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为进一步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的而建立的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对上述两化融合是否发挥我国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否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深度信息化,以及政府在试验区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等理论进行测试和验证。通过验证,可知,当前我国政府试验区的主要工作是在试验区的建设当中,着力通过两化融合工作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深度信息化,两化融合带动了试验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推动、引导、环境营造等作用不容否定。6、在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的基础上,从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总体发展思路、战略目标、政策选择和建议方面进行研究,给出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有关政策建议。

二、宋玲谈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总体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宋玲谈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总体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团网的盈利模式及其财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盈利模式
        2.1.1 盈利模式的概念
        2.1.2 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
    2.2 O2O电子商务及盈利模式
        2.2.1 O2O电子商务
        2.2.2 O2O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
    2.3 财务评价概述
        2.3.1 财务评价的概念
        2.3.2 财务评价的方法
        2.3.3 盈利模式的财务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团网基本情况及盈利模式分析
    3.1 美团网的基本情况
        3.1.1 行业背景
        3.1.2 美团网简介
        3.1.3 美团网的组织结构
        3.1.4 美团网的基本财务状况
    3.2 美团网的盈利模式
    3.3 美团网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3.4 美团网盈利模式的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团网盈利模式的财务评价
    4.1 美团网盈利模式财务评价的方法及对比企业选择
        4.1.1 财务评价的方法
        4.1.2 财务评价对比企业的选择
    4.2 美团网盈利模式财务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4.2.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4.2.3 相关指标的阐释
    4.3 美团网盈利能力分析
        4.3.1 资产性盈利能力分析
        4.3.2 经营性盈利能力分析
    4.4 美团网盈利质量分析
        4.4.1 获现性盈利质量分析
        4.4.2 持续性盈利质量分析
        4.4.3 成长性盈利质量分析
    4.5 财务评价的结果分析
        4.5.1 经营性盈利能力结果分析
        4.5.2 资产性盈利能力结果分析
        4.5.3 获现性盈利质量结果分析
        4.5.4 持续性盈利质量结果分析
        4.5.5 成长性盈利质量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团网盈利模式的改进建议
    5.1 合理拓展利润点以提升盈利能力
        5.1.1 不断拓展新业务
        5.1.2 实行差别定价策略
    5.2 提高利润对象粘性以提升盈利能力
        5.2.1 提升消费者效用和用户忠诚度
        5.2.2 加强对供应商的把控能力
    5.3 开拓利润来源以增强盈利质量
        5.3.1 注重新市场开发
        5.3.2 降低对主营业务营收的依赖
    5.4 保证利润杠杆效果以增强盈利质量
        5.4.1 关注现金流结构
        5.4.2 创新与拓宽融资渠道
    5.5 巩固利润屏障以提升盈利能力
        5.5.1 不断实现技术创新
        5.5.2 提高人才团队的执行力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特殊性
        1.4.2 主要研究形式
        1.4.3 初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1.4.4 深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
        1.5.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
        1.5.3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
        1.5.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研究
        1.5.5 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
        1.5.6 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效率的研究
        1.5.7 关于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第2章 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跨境电商定义
        2.1.2 跨境电商模式研究
        2.1.3 “货物与个人物品”——两类平行监管模式
        2.1.4 关于B2B与B2C的差异
        2.1.5 B2B和B2C模式三个维度比较
    2.2 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研究
        2.2.1 跨境电商的积极作用
        2.2.2 对传统贸易的影响
    2.3 跨境电商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2.3.1 行业环境问题研究
        2.3.2 跨境电商物流问题研究
    2.4 跨境电商政策法规
        2.4.1 税收政策
        2.4.2 海关监管政策
        2.4.3 国家试点政策
        2.4.4 其他政策
        2.4.5 电子商务法
    2.5 相关理论
        2.5.1 普惠贸易理论
        2.5.2 平台理论
        2.5.3 法经济学理论
        2.5.4 长尾效应理论
        2.5.5 竞争优势理论
        2.5.6 营销理论
第3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初步分析
    3.1 《电子商务法》
        3.1.1 中国的电子商务法律环境演变
        3.1.2 《电子商务法》对跨境电商的积极影响
        3.1.3 中国跨境电商法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2 关于国家对跨境电商总体政策的研究
        3.2.1 国务院的总体要求
        3.2.2 国家级政策
    3.3 关于具体政策法规的研究
        3.3.1 进口税收政策
        3.3.2 出口税收政策
        3.3.3 监管政策
        3.3.4 外贸综合服务政策
        3.3.5 各级试点政策
        3.3.6 资金支持政策
        3.3.7 其他政策
    3.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存在缺失问题的研究
        3.4.1 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
        3.4.2 关于各地各部门协同和监管标准不统一问题的研究
        3.4.3 关于企业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
    3.5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研究
        3.5.1 关于国际规则研究
        3.5.2 关于欧美监管体系的研究
        3.5.3 关于各国规则制度的研究
        3.5.4 关于国际环境影响
    3.6 本章结论
第4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
    4.1 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
        4.1.1 跨境电商政策的传导机理
        4.1.2 影响机理的要素分析
    4.2 样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4.2.1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意义
        4.2.2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目标
        4.2.3 研究方法:范围选取和方法设计
    4.3 跨境电商政策影响的样本分析
        4.3.1 政策样本分析
        4.3.2 关于政策“内容-功能”研究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关于问卷调查的动因和目的
        5.1.2 调查问卷的总体设计
        5.1.3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5.1.4 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
    5.2 问卷研究过程
        5.2.1 问卷的发放和搜集
        5.2.2 问卷的处理
    5.3 问卷研究分析和结果
        5.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5.3.2 被调查跨境电商企业的政策诉求
        5.3.3 企业创新模式的跨境电商政策选择
        5.3.4 跨境电商政策制定和调整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5.4 结论与建议
        5.4.1 结论
        5.4.2 建议
    5.5 研究的不足
第6章 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说明
        6.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6.1.2 面板数据的选取
    6.2 关于设立综合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现有研究
    6.3 关于综合试验区发展现状研究
        6.3.1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情况
        6.3.2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B2B和B2C模式发展情况
        6.3.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发展情况研究
    6.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模型设计
        6.4.1 基本理论
        6.4.2 研究框架设计
        6.4.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型
        6.4.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模型
    6.5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实证分析
        6.5.1 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6.5.2 试点城市层面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6.6 结论与建议
        6.6.1 结论
        6.6.2 建议
    6.7 研究的不足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
        7.1.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
        7.1.3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
        7.1.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
        7.2.2 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
        7.2.3 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7.3.1 创新点
        7.3.2 不足
        7.3.3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A 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部分重点跨境电商政策
附录B 支持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
附录C 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国外关于自由港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自由贸易港的研究
        三、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自由贸易港理论分析
    第一节 自由贸易理论基础
        一、要素禀赋理论
        二、“守夜人”和“凯恩斯主义”
        三、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四、公共产品理论
    第二节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理论拓展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
        四、政府规制理论
        五、制度与市场理论
第三章 自由贸易港分析
    第一节 主要特点
        一、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一线放开”)
        二、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二线管住”)
        三、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第二节 自由贸易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系和区别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情况
        二、共性特点
        三、两者的区别
    第三节 自由贸易港与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不同
        一、保税区
        二、出口加工区
        三、保税物流园区
        四、跨境工业园区
        五、保税港区
        六、综合保税区
第四章 全球成熟自由贸易港的经验
    第一节 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一、汉堡自由贸易港
        二、利物浦自由贸易港
        三、经验启示
    第二节 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综合型”自由贸易港
        一、新加坡自由贸易港
        二、中国香港自由贸易港
        三、阿联酋和迪拜自由贸易港
        四、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
第五章 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
    第一节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CPTPP
        一、TPP
        二、CPTPP
    第二节 欧盟贸易便利化制度
    第三节 欧日伙伴关系协定
    第四节 中国和智利自贸升级协定
第六章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
    第一节 海南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一、建设意义
        二、建设特点
        三、建设路径
    第二节 战略型自由贸易港
        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港(陕西)
        二、京津冀自由贸易港
    第三节 特殊功能自由贸易港
        一、上海金融自由贸易港
        二、舟山国际油品自由贸易港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展望
    三 有待深入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4)我国航空仲裁适用限度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与意义
    二、文献与资料
    三、方法与结构
    四、创新与不足
    五、术语与说明
第一章 航空仲裁的基本范畴和既有实践
    第一节 航空仲裁的基本范畴
        一、航空
        二、仲裁
    第二节 航空仲裁的既有实践
        一、国际航空仲裁的既有实践
        二、国内航空仲裁的既有实践
第二章 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与限度
    第一节 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
        一、基于仲裁对航空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的供给
        二、基于仲裁与航空争议个性化解决需求的契合
    第二节 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限度
        一、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问题缘由
        二、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可仲裁性视角下航空争议的类型化区分
    第一节 可仲裁航空争议类型化区分的缘由
        一、可仲裁属性: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论证基础
        二、类型化标准: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区分规范
    第二节 多维视角下航空争议的类型化区分
        一、部门法维度
        二、仲裁法维度
        三、航空法维度
    第三节 可仲裁航空争议的初步厘定
        一、航空财产权益争议
        二、航空商事争议
        三、航空消费争议
第四章 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纾困
    第一节 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困境
        一、可契约性的基本要义
        二、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困境
    第二节 航空运输总条件合同属性的证成
        一、航空运输总条件合同属性的初步厘定
        二、“特别条款”适用困境的消解
    第三节 航空仲裁条款引入争议的方式
        一、航空财产权益争议中仲裁机制的可契约性
        二、航空消费争议中仲裁条款订入协议的效力认定
第五章 可独立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实践的绩效评价
    第一节 我国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现状
        一、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有益探索
        二、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发展挑战
    第二节 行业仲裁理念下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学理定位
        一、行业仲裁的基本理念
        二、行业仲裁的发展实践
        三、行业仲裁理念下航空仲裁的定位
    第三节 制度竞争语境中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现实意义
        一、“法律制度竞争优势”理念的提倡
        二、独立航空仲裁、民航强国战略与全球航空业竞争
第六章 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路径展望
    第一节 基本结论: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学理依据
        一、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动因
        二、航空仲裁制度的适用限度
    第二节 研究展望: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可行路径
        一、航空仲裁机制的完善路径
        二、航空仲裁法律的完善路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后记

(5)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造与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字出版产业链条初现
        1.1.2 数字出版产业链尚存诸多问题
        1.1.3 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已成共识
    1.2 研究综述
        1.2.1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内涵研究
        1.2.2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形成研究
        1.2.3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发展现状研究
        1.2.4 数字出版产业链建设研究
        1.2.5 不同类型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研究
        1.2.6 数字出版(产业)价值链与供应链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基本理论问题
    2.1 数字出版产业链概述
        2.1.1 产业链的概念
        2.1.2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概念
        2.1.3 数字出版产业链与产业联盟、产业集群辨析
    2.2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特性
        2.2.1 主体的独立性
        2.2.2 联盟企业的技术关联性
        2.2.3 媒介的融合性
        2.2.4 价值丰度的复杂性
    2.3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管理
        2.3.1 产业链的构造
        2.3.2 产业链的运行
    2.4 小结
3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形成与演化
    3.1 数字出版产业链形成的背景:产业融合
        3.1.1 产业融合催生数字出版产业
        3.1.2 产业融合促使数字出版产业分工关系的产生
    3.2 数字出版产业链形成的动因
        3.2.1 技术动因
        3.2.2 市场动因
        3.2.3 政策动因
    3.3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演化发展
        3.3.1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演化过程
        3.3.2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3.4 小结
4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基本构造
    4.1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主体构成
        4.1.1 数字出版产品与服务提供商
        4.1.2 数字出版技术开发商与平台技术提供商
        4.1.3 数字出版产品与服务分销商
    4.2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价值环节
        4.2.1 数字出版产业链价值环节的划分
        4.2.2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主要价值环节
    4.3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资源
        4.3.1 数字出版产业链资源的内涵
        4.3.2 数字出版产业链资源的主要类型
    4.4 小结
5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5.1 数字出版产业链运行机制概述
        5.1.1 价值收益机制
        5.1.2 利益分配机制
    5.2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价值收益分析
        5.2.1 数字出版产业链价值收益的博弈分析框架
        5.2.2 数字出版产业链价值收益的ESS分析
        5.2.3 数字出版产业链价值收益演化博弈的结果讨论
    5.3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利益分配分析
        5.3.1 数字出版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5.3.2 数字出版产业链现行的利益分配方式及其优化方法
    5.4 小结
6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运行效果
    6.1 数字出版产业链联盟企业的关联效果
        6.1.1 数字出版产业链联盟企业的关联关系
        6.1.2 数字出版产业链联盟企业关联效果评价
    6.2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产业融合效果
        6.2.1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产业融合功能
        6.2.2 数字出版产业链产业融合效果评价
    6.3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效果
        6.3.1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资源整合
        6.3.2 数字出版产业链资源整合效果评价
    6.4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价值增值效果
        6.4.1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价值增值功能
        6.4.2 数字出版产业链价值增值效果评价
    6.5 小结
7 强化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管理的思路
    7.1 政府层面
        7.1.1 优化数字出版产业集群
        7.1.2 完善数字出版技术标准
        7.1.3 破除产业融合的制度障碍
    7.2 产业层面
        7.2.1 实现出版业与IT业的充分融合
        7.2.2 推动产业链资源的有效整合
    7.3 企业层面
        7.3.1 明确各自分工定位
        7.3.2 强化数字出版战略联盟关系
    7.4 小结
8 结论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6)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一) 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我国教学改革立足“本土根基”的实践需要
        (三) 中国特色教学理论构建与形成的应然选择
        (四) 中华民族教学自信培育与提升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的基本现状
        (一)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的发展概况
        (二)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的内容梳理
        (三)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沉寂与兴起:1912-1949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沉寂--兴起--微弱延续
        (一) 清朝晚期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开端
        (二) 1912-1927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沉寂
        (三) 1928-1942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兴起
        (四) 1943-1949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微弱延续
    二、研究的主要进展:专题研究初兴·表层对比·史观多样
        (一) 传统教学目的研究:零散性地阐释“闻道”和“育人”
        (二) 传统教学原则方法研究:整体相对繁荣与学法研究初步显现
        (三) “边缘化”教学专题研究:简要探讨中潜含着较大发展空间
        (四) 比较类研究:追求民族教学自信下的“表层对比”
        (五) 研究视角:史观解读的多样与其他视角的缺乏
    三、研究初步兴起之反思
        (一)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基本藏匿于教育思想研究之中
        (二)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主要在教育史领域中展开
        (三)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大多为解读性研究
        (四) 传统教学思想与外国教学理论研究难以融合
第三章 缓行与异变:1949-1976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 1949-1955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冷落
        (二) 1956-1965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缓行
        (三) 1966-1976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异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专题研究细化·首着问世·儒法比较
        (一) “元素性”研究状况:从“整体观照”走向“专题细化”
        (二) 研究初步独立的标志:首部传统学习思想研究专着问世
        (三) 研究异变集中表现:传统教学思想批判性“研究”铺天盖地
        (四) 比较类研究之转向:儒与法教学思想比较“研究”最受关注
    三、研究缓行异变之省思
        (一) 研究发展之基本态势:踟蹰
        (二) 研究性质之变化状况:异变
        (三) 研究主体之学术心态:纠结
第四章 恢复与发展:1977-2014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恢复--发展--兴盛
        (一) 1977-1983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恢复
        (二) 1984-1996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发展
        (三) 1997-2014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兴盛
    二、研究的主要进展:独立化·百花齐放·文化内层
        (一) 研究走向独立化与体系化,多部研究着作诞生
        (二) 教学目的研究兼顾整体与细微,延伸到“自然”层面
        (三) 教学过程研究出现多种阶段论,教学本质观引起注意
        (四) 教学内容研究深入细化,出现纵向梳理和阴阳学研究
        (五) 教学原则与方法研究全面繁荣,读书法备受关注
        (六) 教学艺术日渐受到重视,出现禅宗教学艺术专门研究
        (七) 教学主体关系研究视角拓展,教师地位和德能颇受重视
        (八) 比较类研究涉及更多主题与人物,开始深入文化内层
    三、研究兴盛繁荣之忧思
        (一) 总体繁荣景象之简要描绘
        (二) 数量飙升之思:绝对与相对
        (三) 内容丰富之思:真实与虚假
        (四) 研究话语之思:西方与中国
第五章 特点与趋势: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总体论析
    一、纵向观照: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嬗变的主要特点
        (一) 研究呈现出“高-低-高”的起伏态势
        (二) 研究从“教育藏匿”走向“教学独立”
        (三) 研究从重于事实叙述转向重视问题评论
        (四) 研究从重于“教学”走向偏重学习
        (五) 研究从“思想本身”走向“文化内层”
    二、横向反思: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重复性研究普遍,许多主题未能深入细化
        (二) 研究地位边缘化,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
        (三) 研究材料挖掘不够,原始和外延材料忽缺
        (四) 研究视角与方法依然狭窄,难以客观审视
        (五) 研究话语他者化与政治化,非科学性显着
    三、未来展望: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发展的应然趋势
        (一) 清思待进------注重已有成果的学术梳理
        (二) 返璞归真------努力挖掘材料的教学本意
        (三) 话语重构------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学话语
        (四) 立体透视------加强视角方法的多维运用
        (五) 融合创生------强调中外思想的有机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基于利益视角的信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注释
第一章 信息利益的理论基础及文献梳理
    第一节 信息利益的含义
        一、信息及相关概念解析
        二、利益概念及利益思想的演变
        三、信息利益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信息利益的特征
        一、信息利益的动态性和时效性
        二、信息利益的渗透性和共生性
        三、信息利益的竞争性和共享性
        四、信息利益的累积性和系统性
    第三节 信息利益的分类
    第四节 信息利益相关思想文献综述
    注释
第二章 信息利益的形成与配置
    第一节 信息利益的创造与形成
        一、信息利益创造与形成的前提
        二、信息利益创造与形成的动力体系
        三、信息利益创造与形成的主要途径
        四、信息利益创造与形成路径的选择
    第二节 信息利益的配置
        一、信息利益的交换及利益影响
        二、信息利益分享的影响因素及调节手段
    第三节 信息利益的实现与意义
        一、信息利益实现的特点
        二、信息利益实现的表现
        三、信息利益实现的意义
    注释
第三章 信息利益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农业文明时代的信息活动方式与信息利益
        一、农业文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农业文明时代人类信息活动的特点
        三、农业文明时代信息利益的体现
    第二节 工业文明时代的信息活动方式与信息利益
        一、工业文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信息活动的特点
        三、工业文明时代信息利益的体现
    第三节 信息文明时代的信息活动方式与信息利益
        一、信息文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信息文明时代人类信息活动的特点
        三、信息文明时代信息利益的体现
    注释
第四章 中国信息利益的宏观考察
    第一节 信息利益与国家信息安全
        一、国家信息安全
        二、信息利益与国家信息安全的关系
        三、中国信息安全现状
    第二节 信息利益与国际信息贸易
        一、全球化视野下的信息利益
        二、中国国际信息贸易的分析
    第三节 信息利益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一、中国信息要素状况的辩证考察
        二、中国信息利益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中国信息利益的区域分析
        一、信息利益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信息利益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注释
第五章 中国信息利益的中观考察
    第一节 信息利益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
        一、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轨迹的辩证考察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节 中国传统产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利益的考察
        一、传统产业信息化的基本理论
        二、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利益的考察
        三、工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利益的考察
        四、服务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利益的考察
    第三节 信息利益与中国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
        一、基本数据的准备
        二、信息利益与中国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一
        三、信息利益与中国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二
    注释
第六章 中国信息利益的微观考察
    第一节 信息利益与企业竞争力
        一、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二、信息资源培育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表现
    第二节 中国企业信息利益状况的考察
        一、企业获取信息利益的前提条件
        二、中国企业信息利益现状的考察
    第三节 个人信息利益的考察
        一、个人信息利益的理论分析
        二、个人信息利益的实证研究
    注释
第七章 国外信息利益的实践与启示
    第一节 美国信息利益的实践
        一、美国的信息政策
        二、美国的信息利益状况
        三、美国信息利益的实践经验
    第二节 日本信息利益的实践
        一、日本的信息政策
        二、日本信息利益的考察
        三、日本信息利益的实践经验
    第三节 韩国信息利益的实践
        一、韩国的信息政策
        二、韩国信息利益的考察
        三、韩国信息利益的实践经验
    第四节 印度信息利益的实践
        一、印度的信息政策
        二、印度信息利益的考察
        三、印度信息利益的实践经验
    注释
第八章 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对策
    第一节 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总体思路
        一、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基本战略
        二、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宏观对策
        一、国家全面发展中实现信息利益的对策
        二、增进区域信息利益的对策
    第三节 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中观对策
        一、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
        二、增进传统产业信息利益的对策
    第四节 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微观对策
        一、促进企业信息利益实现的对策
        二、增进个人信息利益的对策
    注释
第九章 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辩证考察
        二、信息化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 信息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一、信息化能够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条件
        二、可持续发展具体实现路径客观需要具备的条件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信息利益的实现
        一、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信息伦理
        二、科学发展观引领信息化建设
        三、科学发展观引领信息文明建设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命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命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电子商务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研究
        1.2.3 关于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原理与机制研究
        1.2.4 关于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2 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原理与机制
    2.1 经济发展概念界定
    2.2 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
        2.2.1 经济理论关于经济发展动力的阐述
        2.2.2 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因素的实证研究
        2.2.3 经济发展动力因素研究的启示
    2.3 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模型分析
        2.3.1 电子商务作为经济发展动力因素的整体性
        2.3.2 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模型及其解释
    2.4 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
        2.4.1 电子商务对消费方式的改变
        2.4.2 电子商务对生产的促进
        2.4.3 电子商务对流通的改变
        2.4.4 新增电子商务服务业
    2.5 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外在表现
        2.5.1 带动相关服务产业发展
        2.5.2 促进电子商务应用产业发展
        2.5.3 优化产业结构
3 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借鉴
    3.1 国民经济统计及其启示
        3.1.1 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指标
        3.1.2 国民经济统计
        3.1.3 国民经济统计的借鉴意义
    3.2 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启示
        3.2.1 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度概述
        3.2.2 OECD电子商务测度理论体系及其启示
        3.2.3 英国电子商务测度指标体系及其启示
        3.2.4 "CII中国电子商务总指数"及其启示
        3.2.5 《1997-2009:中国电子商务十二年调查报告》的启示
        3.2.6 其他
    3.3 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借鉴
        3.3.1 信息经济测度的总体情况
        3.3.2 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测度理论与方法及其借鉴意义
        3.3.3 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及其借鉴意义
4 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4.1 电子商务
        4.1.1 电子商务的含义
        4.1.2 电子商务的类型
    4.2 电子商务经济与电子商务活动
        4.2.1 电子商务经济
        4.2.2 电子商务活动
    4.3 电子商务交易
        4.3.1 电子商务交易内涵界定
        4.3.2 电子商务交易的类型
        4.3.3 电子商务交易的统计指标
    4.4 电子商务职业
        4.4.1 相关研究
        4.4.2 对电子商务招聘职位的统计与分析
        4.4.3 电子商务职业分类
    4.5 电子商务投入
        4.5.1 电子商务投入的含义与类型
        4.5.2 电子商务固定资产投入
        4.5.3 电子商务劳动投入
    4.6 电子商务服务业
        4.6.1 电子商务服务
        4.6.2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内涵
        4.6.3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产业结构
    4.7 电子商务应用
        4.7.1 企业电子商务应用
        4.7.2 个人电子商务应用
        4.7.3 政府电子商务应用
    4.8 电子商务产值
        4.8.1 电子商务产值的含义
        4.8.2 电子商务服务业产值的测度
        4.8.3 产业电子商务应用产值的测度
5 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测度的方法
    5.1 确定测度方法的原则
        5.1.1 合理性原则
        5.1.2 适用性原则
        5.1.3 操作性原则
        5.1.4 可扩展性原则
        5.1.5 可组合性原则
        5.1.6 可比较性原则
    5.2 主要测度方法
        5.2.1 绩效测度常规方法
        5.2.2 投入产出分析法
        5.2.3 国民生产总值统计法
    5.3 测度流程
        5.3.1 确定测度指标体系
        5.3.2 对数据来源进行整理分析
        5.3.3 测度指标与方法的调整
        5.3.4 测度实施
6 测度实证分析
    6.1 电子商务交易额及其占全社会市场规模的比例
        6.1.1 全社会市场规模近5年相关数据
        6.1.2 电子商务交易额近5年相关数据
        6.1.3 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占全社会市场规模的比例
    6.2 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数及其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例
        6.2.1 全社会就业人数近5年数据
        6.2.2 电子商务近5年从业人员数
        6.2.3 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
    6.3 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收入及其占GDP的比例
        6.3.1 近5年GDP规模
        6.3.2 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收入规模
        6.3.3 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收入占GDP和全社会劳动报酬的比例
    6.4 电子商务固定资产投入及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
        6.4.1 电子商务服务业固定资产投入
        6.4.2 应用行业和政府部门电子商务固定资产投入
        6.4.3 电子商务固定资产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
    6.5 电子商务产值及其占GDP的比例
        6.5.1 电子商务产值测度
        6.5.2 电子商务产值占GDP的比例
    6.6 测算结果汇总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1.1 发凡起例
        7.1.2 主要观点与特色
        7.1.3 研究的不足
    7.2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维护投入测算的价格依据
        1.1 中国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服务价格
        1.2 中国万网服务价格
        1.3 用于测算的服务与收费方式
    附录2 企业网店数量测算方法与过程
        2.1 企业网店的类型
        2.2 B2B网店数量的估算
        2.3 B2C网店数量的估算
    附录3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投入测算附录
        3.1 其他政务与公益类门户网站建设与维护费用核算表
        3.2 企业类网站建设与维护费用核算表
    附录4 2001-2005年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费用测算
        4.1 网站总数量和年新增网站数量
        4.2 政务和公益类网站建设费用
        4.3 企业类独立域名网站建设费用
        4.4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费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9)面向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选题背景概述
        1.1.2 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3 网络欺诈及信用缺失问题突出
        1.1.4 国家政策文件指导
    1.2 国内外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理论与模型研究综述
        1.2.1 电子商务的研究现状
        1.2.2 信用风险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电子商务交易主体信用风险评价理论与模型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1.5.1 创新点
        1.5.2 重点
        1.5.3 难点
第2章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基本范畴与理论研究
    2.1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的基本范畴
        2.1.1 电子商务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2.1.2 信用
        2.1.3 信任
        2.1.4 信用风险
        2.1.5 信用风险管理与信用管理
        2.1.6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的基本内涵
    2.2 基于信任因素的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2.2.1 电子商务信任理论研究
        2.2.2 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2.2.3 基于信任的电子商务交易全程信用风险管理模型
    2.3 面向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的信用风险评价管理与实现
        2.3.1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2.3.2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管理实现
    2.4 调研实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子商务交易主体信用风险机理博弈分析
    3.1 基于博弈分析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机理研究
        3.1.1 博弈论概述
        3.1.2 电子商务交易主体信用风险机理博弈研究综述
        3.1.3 电子商务交易主体信用风险博弈分类研究
    3.2 电子商务交易主体之间的信用风险机理完全信息博弈
        3.2.1 一次博弈与重复博弈中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机理简化模型对比研究
        3.2.2 混合策略下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完全信息博弈分析
    3.3 基于KMRW声誉模型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
        3.3.1 KMRW声誉模型与电子商务信用交易主体信用风险分析
        3.3.2 声誉模型下电子商务信用交易主体信用风险博弈模型
        3.3.3 基于评价因子的电子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声誉博弈模型分析
    3.4 电子商务交易主体信用风险机理博弈分析政策建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模型比较分析与体系研究
    4.1 信用风险评价基本方法与模型比较研究
        4.1.1 信用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比较研究
        4.1.2 信用风险评价的模型比较研究
    4.2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概述
        4.2.1 基于非对称信息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演变分析
        4.2.2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结构分析
    4.3 基于信任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模型研究
        4.3.1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一般流程分析
        4.3.2 基于信任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子商务交易主体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与算法研究
    5.1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的原则与标准
        5.1.1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的原则
        5.1.2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的标准
    5.2 电子商务交易主体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2.1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5.2.2 AHP-树状结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5.2.3 电子商务交易主体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4 电子商务交易主体信用风险评价指标因素树
    5.3 AHP-模糊综合电子商务交易主体信用风险评价算法与模型
        5.3.1 电子商务交易主体信用风险评价模糊综合评价算子改进分析
        5.3.2 电子商务交易主体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因子的确定
        5.3.3 AHP-模糊综合电子商务交易主体信用风险评价模型与实现
    5.4 某电子商务企业交易主体信用等级评价实证研究
        5.4.1 AHP-模糊综合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算法模型权重计算
        5.4.2 AHP-模糊综合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算法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管理机制设计与模型研究
    6.1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与第三方信用机制博弈分析
    6.2 国内外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管理机制分析
        6.2.1 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内涵
        6.2.2 电子商务信用体系法律法规分析
    6.3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管理体系模型研究
        6.3.1 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相关背景分析
        6.3.2 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框架研究
    6.4 基于信息服务平台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管理框架模型研究
        6.4.1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信息服务平台研究现状分析
        6.4.2 基于信息服务平台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管理体系框架模型的构建
        6.4.3 基于信息服务平台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管理体系总体框架模型
    6.5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评价服务机制案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研究总结
    7.2 创新之处
    7.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项目课题
附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0)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本理论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工业化现状
        1.2.2 国内外信息化现状
        1.2.3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内涵
        1.2.4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现状、存在问题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1.4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1 两化融合是我国经济发展必然选择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产业融合理论
        2.1.2 后发优势理论
        2.1.3 跨越式发展理论
        2.1.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 两化融合是高水平的产业融合
    2.3 两化融合是发挥我国后发优势的必然选择
    2.4 两化融合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2.5 两化融合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2.6 两化融合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深度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研究
    3.1 我国工业化水平测算
        3.1.1 衡量工业化水平的相关理论
        3.1.2 我国工业化水平测算
        3.1.3 结果分析
    3.2 我国信息化水平测算
        3.2.1 衡量信息化水平的相关理论
        3.2.2 我国信息化水平测算
        3.2.3 结果分析
    3.3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测算研究
        3.3.1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度测量方法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3.3.2 基于改进灰色T型关联度模型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度测量方法研究
        3.3.3 基于改进灰色T型关联度模型和多模影响因子的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融合度研究
        3.3.4 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在两化融合中的作用和地位及融合模式的研究
    4.1 我国政府推动两化融合的发展历程
    4.2 我国政府在两化融合行政中存在的不足
    4.3 两化融合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立部之本
    4.4 我国政府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的作用地位和相关措施
    4.5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模式研究
        4.5.1 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经验
        4.5.2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模式-物联网模式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典型案例研究
    5.1 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现状
    5.2 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3 两化融合理论验证与结果总结
        5.3.1 试验区两化融合评估和理论验证
        5.3.2 两化融合理论验证总结
第六章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建议研究
    6.1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总体发展思路研究
        6.1.1 两化融合的总体发展思路
        6.1.2 两化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原则
        6.1.3 两化融合的发展重点
    6.2 未来5-10年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目标
        6.2.1 总体目标
        6.2.2 工作目标
        6.2.3 发展目标
    6.3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政策选择和建议研究
    6.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参加的课题研究和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宋玲谈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总体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团网的盈利模式及其财务评价研究[D]. 张涵.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2]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D]. 周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3]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D]. 陈浩.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4]我国航空仲裁适用限度法律问题研究[D]. 贺大伟.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5]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造与运行研究[D]. 曾元祥. 武汉大学, 2015(10)
  • [6]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D]. 张天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7]基于利益视角的信息研究[D]. 陈玉和. 复旦大学, 2012(03)
  • [8]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测度研究[D]. 桂学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7)
  • [9]面向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D]. 袁登科.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2)
  • [10]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本理论和对策研究[D]. 冯长辉. 武汉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宋玲谈我国电商行业总体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