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方反方 我们看《花样年华》(论文文献综述)
文静[1](2018)在《游戏教学法提高高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初探 ——以高中生物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中学生生活满意度不仅关乎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全国相对发生较多的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比如抑郁、校园欺凌、甚至自杀等事件,这些事件产生的不良后果更是引起了家长、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以陕西省宝鸡市姜谭路姜谭联立高级中学的高一全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人教版必修课本中的某些章节作为实施内容,试图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来提高高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一方面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高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现状进行调查,另一方面为了提高高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在生物课堂上实施游戏教学法,并用高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量表调查游戏教学法之后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情况。以调查问卷方式得到的结果为基础,探讨游戏教学法对高中学生生活满意度是否有所明显改善。在调查问卷中所研究的生活满意度包括六个维度:学业、自由、环境、友谊、学校、家庭,而本研究侧重点主要是学业、环境两个维度。同时高中学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按评分标准分为四个阶段: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有些满意有些不满意和基本不满意。在实施游戏教学法研究前的调查数据显示:高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现状整体偏低,其中学业满意度最低。在学业满意度中,45%的学生处于基本不满意阶段,36%的学生处于有些满意有些不满意阶段,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学业基本不是很满意;其他的维度比如说学校、环境、自由也同样较低,但友谊和家庭这两个维度相对较高。为了提高高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笔者将游戏教学法渗透于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游戏种类有抢答、切块拼接、角色扮演、辩论等。游戏教学法实践后,为了了解学生生活满意度变化情况,再次用调查问卷对学生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经过数据处理得出:游戏教学法实施前后,在学业维度中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上升了6%左右,且基本不满意的人数下降了14%;在环境维度中非常满意的人数和基本满意的人数上升了7%左右,且基本不满意的人数下降了9%;除家庭维度以外,其他维度亦有所改善;同时对本研究样本进行配对t检验,其结果显示:学业及环境维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除家庭维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它五个维度均有统计学意义(0.001<p<0.05)。因此通过本研究分析可得出:游戏教学法对高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整体有所上升,其中学业和环境维度具有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其它维度,而家庭维度无明显改善。期望通过本研究可以对提高高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实践有所帮助,也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的成长。
宋彦[2](2009)在《穿行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新时期中国电影文化勘探》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是20世纪西方思想、理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最重要的理论命题之一,是一门至今仍旧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论辩、争论不休的“显学”。西学东渐,伴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大政方针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国门洞开,现代性、后现代性理论陆续译介到我国,并渐次引发争论的热潮。之所以选择“现代性”、“后现代性”理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是因为该理论具有的强劲的反思、阐释力量,能给当代学术研究一个制高点,从而以宏阔的视野俯瞰各个学科(当然也包括电影艺术),透析真伪,思辨优劣。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它就像高超的CT透析机和立体扫描仪,超强的穿透力和立体扫描功能,不仅能涉及多个学科、多个学术领域,而且还可以揭示出其中的多元性和多维度,为中国文化学术研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也是迄今为止关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讨论依然热潮不退的原因之一。“现代性”、“后现代性”理论极大的包容性和阐释力,使它成为研究、阐释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利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我国的改革开放为肇始,赓续起十九世纪以来中华民族不断迈进却又屡遭阻遏的现代化历史进程。新时期文化的“现代性”方兴未艾,“后现代性”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穿行于整个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一时间,中国成为了多元杂陈、多维并生的文化语义场。传统(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文化于此互相杂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于此融会扭结,在竞相角力的博弈过程中各自占领着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使中国电影文化呈现出姚黄魏紫,混杂交融的极其复杂时代风貌和审美格局。加之这两大理论话语本身就是根植于西方社会的土壤而产生的,移植到中国后必然产生有一个适应、改造、创新的本土化变异,橘南枳北,必然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异质文化形态。本课题的特点在于,运用现代性、后现代性理论视角切入新时期的部分电影文本,进行审美文化的研究与勘探,而那些与现代性、后现代性较少关涉的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影像作品,不在本课题的研究视野之内。绪论部分“现代性、后现代性:概念与研究”对“现代性”、“后现代性”概念进行了理论界定,并辨析、廓清了与之密切相关而又在使用中相当混乱的一组组的“家族相似概念”——现代/现代主义/现代化/现代性、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化/后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等等。现代/后现代主要是一个时代分期的历史概念;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多用来指代在西方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场社会文化思潮;现代化/后现代化是指社会形态由传统向现代(现代向后现代)转变的一个历史过程;现代性/后现代性则指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发生变革而产生的一种属性。这些概念内涵丰富、歧义丛生,使用中又相当随意,但为了论文写作的明晰,对概念进行梳理、廓清是必要的。以此理论框架,然后梳理了中国电影“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的基本状况,在肯定了前人开拓性功绩的基础上,同时指出中国电影“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的不足、缺失和理应努力的路径。第一章“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后现代性转型”。从纵向的角度勾勒出中国电影现代性、后现代性嬗变的历史分期,并分别就其基本精神内涵与外部表征进行了综括与勾勒,力求以史带论,为下面两个章节的详尽论述作一铺垫和引领。现代性转型经历了三个阶段:(1)发轫期(1977—1982)、(2)激变期(1983—1987)、(3)定型期(1987—至今)。其基本精神内涵包括:(1)真善美的追求;(2)人性的复归。后现代转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87-1992)、第二个阶段(1993-2001)、第三个阶段(2002—至今)。其文化表征体现在:电影体制的产业化、电影商品性的肯定、电影娱乐化的追逐、电影市场的后殖民性。第二章“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现代性特征”。分为四个部分:一,新时期电影现代性的文化特征(上);二,新时期电影现代性的文化特征(下);三,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四,现代性电影镜像的美学风格。第一部分从对于社会的理性批判和理想建构的角度,分为传统与现代、文明与愚昧、改革与守旧、反思与寻根四个部分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则力求从现代性理论的内核——“人”的角度,分为主体意识的觉醒、历史人质的赎救、“父”与“子”的博弈、女性主体的找寻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层的剖析。第三部分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对我国现代化转型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梳理,包括:都市中的迷失、金钱的挤压、传媒的异变三个主题。第四部分,从美学形态的角度分析了纪实美学、写意美学、影像美学的发展与表征。第三章“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特征”包括五个部分。一,后现代性电影的文化策略。从调侃、反讽、游戏三个角度落笔,揭示出后现代性对现代性解构的特点;二,后现代性电影的精神内涵(上):解构中心。包括崇尚感性文化、解构中心权威、消解宏大叙事三个方面;三,后现代性电影的精神内涵(中):消解主体。对“主体”在后现代社会的表现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它包括主体的退隐、英雄的消失、欲望的膨胀三个方面;四,后现代电影的精神内涵(下):多元叙事。从成长叙事、同性恋叙事、底层叙事、女性叙事四个角度分析边缘文化现象;五,后现代主义镜像风格。分析了后现代电影文本中普遍存在的元叙事的解构、碎片化与拼贴、互文性与戏仿等后现代性电影的修辞策略。第四章“新时期电影文化的错综性”。现代性文化与后现代性文化在新时期中国文化语境中共时并生、穿插交错,而非截然线性的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由此形成了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杂糅混合、兼容并包的艺术表现格局和风貌。这种交叉共融的状态体现为:一,导演创作时,他经常游走、穿行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既有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也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二者兼具,并时有转换。二,在单一文本当中也呈现了现代性、后现代性杂糅一体的艺术形态,并以张艺谋、黄建新等“第五代”电影导演为例剖析其具体表现。结语部分“坚守与超越”探讨了转型时期中国电影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路径问题。后现代性的产生并不意味着现代性的完成与终结,相反,现代性在本时期仍旧具有进步的价值内涵,人类远未实现现代性的目标。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批判和省思,具有某些合理性和时代意义,但其中的负面因素、消极的一面又是我们应当警惕的。新时期中国电影应当坚守住现代性对世界、社会、人生的积极因素和精神关注,又要在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校正、纠偏中建设新时期电影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无愧于人民的先进文化。
李祥[3](2007)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这既是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但在实际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和研究工作进展缓慢,而且缺乏系统性。为此,笔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初一到初三年级6册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为研究对象,在调查研究和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并概括了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编写设计上的特点。在学习目标上,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了综合性、语文性和实践性。在编写设计上,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凸显了主体性、强调了整合性、注重了生活性、体现了灵活性……根据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以上设计特点,笔者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在综合性学习具体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该遵循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按照准备、设计、实践和评价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文章最后,提出了自己在实践中的困惑以及尚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分析深入而系统,归纳、总结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具体实施的一些途径与模式,对于广大学校与教师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有利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与研究。
艺文[4](2001)在《正方反方 我们看《花样年华》》文中指出 我眼中的《花样年华》看过《花样年华》之后的整体感觉就是一般,既不像想像中那么值得期望,但看过后也不是很失望。应该说王家卫在影像上还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的。在《花样年华》中他放弃以往在影片中所擅长的摇拍、偷格镜头,取而代之的是平稳的中长镜头,乍一看会觉得含蓄柔美,但从整体来讲王家卫的节奏把握的并不好,这也可能是剪辑方面的问题,总之那种含蓄的感觉过于刻意,观众会觉得导演是有意制造一种气氛,在某些段落如买面时的慢镜头,
二、正方反方 我们看《花样年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方反方 我们看《花样年华》(论文提纲范文)
(1)游戏教学法提高高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初探 ——以高中生物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现状 |
1.1.2 社会对学生生活满意度的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访谈法 |
1.3.4 实验研究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游戏教学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生活满意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游戏 |
2.1.2 游戏教学法 |
2.1.3 生活满意度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2.2.1 需要层次理论 |
2.2.2 比较理论 |
2.2.3 需要-期望值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学生生活满意度问卷 |
3.1 问卷目的 |
3.2 问卷对象 |
3.3 问卷工具 |
3.4 问卷程序 |
3.5 问卷计分 |
3.5.1 各维度满意程度计分 |
3.5.2 总体生活满意度计分 |
3.6 数据处理 |
3.7 信度检验 |
3.8 效度检验 |
第四章 游戏教学法实施的游戏种类及教学设计 |
4.1 游戏教学法实施的游戏种类 |
4.1.1 抢答游戏 |
4.1.2 排图游戏 |
4.1.3 切块拼接游戏 |
4.1.4 角色扮演游戏 |
4.1.5 作业单游戏 |
4.1.6 辩论式游戏 |
4.1.7 探究类游戏 |
4.2 游戏教学法实施教学设计 |
4.2.1 教材分析 |
4.2.2 学情分析 |
4.2.3 教学目标设计 |
4.2.4 教学重点、难点 |
4.2.5 课前准备 |
4.2.6 教学过程 |
4.2.7 板书设计 |
4.2.8 教学反思 |
第五章 游戏教学法对高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影响分析 |
5.1 游戏教学法对学业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5.2 游戏教学法对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5.3 游戏教学法对自由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5.4 游戏教学法对友谊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5.5 游戏教学法对学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5.6 游戏教学法对家庭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5.7 游戏教学法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5.8 游戏教学法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差异分析 |
第六章 反思与建议 |
6.1 反思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穿行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新时期中国电影文化勘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现代性、后现代性:概念与研究 |
一、现代性、后现代性概念探析 |
1、现代性概念 |
2、后现代性概念 |
二、“家族相似”概念辨析 |
1、现代/现代主义/现代化/现代性 |
2、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化/后现代性 |
3、现代性/后现代性 |
三、“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新时期电影文化研究 |
1、研究现状 |
2、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后现代性转型 |
一、新时期电影的现代性转型 |
1、现代性转型的历程勾勒 |
2、电影现代性的精神内涵 |
二、新时期电影的后现代性转型 |
1、后现代性转型的历程扫描 |
2、后现代性转型的文化表征 |
第二章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现代性特征 |
一、新时期电影现代性的文化特征(上) |
1、传统与现代 |
2、文明与愚昧 |
3、改革与守旧 |
4、反思与寻根 |
二、新时期电影现代性的文化特征(下) |
1、主体意识的觉醒 |
2、历史人质的赎救 |
3、“父”与“子”的博弈 |
4、女性主体的找寻 |
三、审美现代性的反思:迷失与异化 |
1 、都市中的迷失 |
2、金钱的挤压 |
3、传媒的异变 |
四、现代性电影镜像的美学风格 |
1、纪实美学的求真 |
2、写意美学的诗情 |
3、影像美学的崛起 |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特征 |
一、后现代性电影的文化策略 |
1、调侃 |
2、反讽 |
3、游戏 |
二、后现代性电影的精神内涵(上):解构权威 |
1、崇尚感性文化 |
2、解构中心权威 |
3、反叛宏大叙事 |
三、后现代性电影的精神内涵(中):消解主体 |
1、主体的退隐 |
2、英雄的消失 |
3、欲望的膨胀 |
四、后现代性电影的精神内涵(下):多元叙事 |
1、成长叙事 |
2、同性恋叙事 |
3、底层叙事 |
4、女性叙事 |
五、后现代主义镜像风格 |
1、元叙事的解构 |
2、碎片化与拼贴 |
3、互文性与戏仿 |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电影文化的错综性 |
一、现代性、后现代性的错综关系 |
1、两者关系的不同论点解析 |
2、现代性的双重属性 |
3、后现代性是一种现代性 |
二、新时期中国文化的复合态 |
1、后现代主义来到中国 |
2、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文化土壤 |
3、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共时状态 |
三、现代性、后现代性交错的文本呈现 |
1、现代性、后现代性两大纠结点的辨析 |
2、文本呈现的错综性:以“第五代”电影导演为例 |
结语:坚守与超越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转型期中国电影文化大事编年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3)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概述 |
第一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概念界定 |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义 |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
一、综合性 |
二、实践性 |
三、自主性 |
四、生成性 |
第三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
一、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二、有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三、有助于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 |
第二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特点 |
第一节 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特点 |
一、突出综合性 |
二、突出语文性 |
三、突出实践性 |
第二节 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特点 |
一、凸显主体性 |
二、强调整合性 |
三、注重生活性 |
四、体现灵活性 |
第三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策略 |
第一节 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原则 |
一、开放性原则 |
二、实践性原则 |
三、综合性原则 |
四、自主性原则 |
第二节 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 |
一、准备阶段 |
二、设计阶段 |
三、实践阶段 |
四、评价阶段 |
结语 |
附录 |
案例一 青春仙林——《青春随想》综合性活动 |
案例二 书香四溢——《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活动 |
参考文献 |
后记(致谢) |
四、正方反方 我们看《花样年华》(论文参考文献)
- [1]游戏教学法提高高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初探 ——以高中生物教学为例[D]. 文静. 延安大学, 2018(05)
- [2]穿行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新时期中国电影文化勘探[D]. 宋彦. 山东师范大学, 2009(09)
- [3]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D]. 李祥.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3)
- [4]正方反方 我们看《花样年华》[J]. 艺文. 电影文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