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生于有而废于无——论《史记·货殖列传》之伦理学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陈雄[1](2019)在《“礼坏乐崩”与老孔分途》文中研究指明宗周礼乐文明代表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政教文化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过程上溯文王、中经周公、下至成康,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礼乐文明的精神核心是“德”,周人援“德”入“礼”,使得宗教神学开始从属于礼文化;其政治核心则是宗法礼制,具体有仪制、乐制、官制等,这使得社会上下尊卑等级分明的同时又洋溢着和谐的温情。春秋时期,随着王室疆土面积和军事实力的大幅衰减、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瓦解、土地制度的变革,礼乐制度渐趋崩坏。这个时候,处在乱世之中的人们开始思考救治失序社会的药方,相对于东周这个“病体”,西周礼乐文明自然成为了他们的“参照物”。对此,有维护者、有改良者、有返归者、有变革者,走了各不相同的道路,最终目的,皆是要使社会重归于治。以老孔二者为例,前者突破了周人天神崇拜的传统和礼仪制度的藩篱,却继承了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雌柔、无为、不争等思想及其思辨精神皆暗合“礼义”;后者虽以复兴周礼为己任,赞叹周文郁郁,治国以“礼”、修身以“礼”,却又在“天”“德”等观念以及教育上有所突破。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是最高本体、代表最根本的规律,“德”是“道”之用,“仁”是“德”之用,“义”是“仁”之所“宜”,“礼”是“义”的文饰,他们之间的“递失”不是质变,而是一种“朴散则为器”的关系。而老子所反对的是东周时期那种异化之“礼”,对于原初的质朴之“礼”则是赞同的。他在西周礼乐文明以及春秋礼学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礼学思想:“慈”就是慈爱、慈柔、敬让、不争;“俭”是节俭、简约、重本;“不敢为天下先”则是守常、守中、贵身、自然。孔子的“道”也是一个“一以贯之”的概念:可理解为“先王之道”,即西周礼乐文化;也可理解为中庸之“道”,即以“礼”为指导来为政处事;还可理解为道德仁义,即仁礼合一的实践体系。这个“一以贯之”的“道”其实就是“忠”“恕”二字,“忠”是“礼主敬”,“恕”是“仁内礼外”的修养。孔子礼乐思想可以“真”“善”“美”的角度切入,他黜新乐之“假”、崇诗乐之“真”;倡导“礼”“乐”二者相辅相成,在潜移默化中催人向善;《诗》是基础功夫,“礼”是修身工夫,“乐”是修心工夫,三者的递进暗含着“真”“善”“美”的统一。老孔皆对未来新社会进行了构想:在前者“太上”的社会中,人民安土重迁,上下安居乐业,不用奇技淫巧,不求过分欲望,天性得以保存,与自然和谐相处。何以能之?不求高深智慧、不崇圣贤道德,不以繁政扰民,实行无为而治,最终“无为而无不为”。后者“大同”社会则尚贤能、讲信睦,天下为公,人们言、行、思均趋同,非一日可及,故要从次一级的“近期目标”即重建礼治社会着手。通过“正名”恢复“亲亲”“尊尊”的宗法秩序,通过“为国以礼”实现社会大治,通过“惠”“均”“安”实现人民的富足,通过“修文德”实现四方归之,最终走向天下太平。二者的思想是迥异的,他们对“礼坏乐崩”的反应也是不同的,但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孔子所谓“天下有道”的社会与老子所强调的“以道莅天下”的原则是相似的,他们的道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他们的政治思想一个看似无为实则“无为而无以为”,另一个虽要“有为”,但终极目标是“无为而治”。在他们的理想社会中,天下的“玄同”与天下的“大同”异曲同工;他们都有“天下一家”之情怀,都追求社会的安泰和谐;他们都以人民为本,提倡顺民之性、化民无形的圣人政治。
王雅洁[2](2019)在《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灿烂珍宝,它集中展现了每个家族世代传承下来的精神风貌、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家庭关系等家庭风格。领导干部是建设党的事业的精锐力量和主力军,其家风的优劣不仅影响个人的工作及生活,也直接关乎党的形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地察觉到了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牢牢抓住领导干部的思想上的弦,数管齐下地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本文主要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党和国家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相关政策和举措,分析其为领导干部树立的新标准,总结其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思想的具体内容,探讨其在建设和完善领导干部家风之路上的实践路径和创新之处,揭示这一思想重要的价值意蕴,以期为更好地建设一批符合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领导干部队伍,并在家风建设中立起一面坚定的旗帜。本文主要通过五个部分来论述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思想,即:第一部分绪论,阐述选题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有关习近平家风建设思想的研究现状;论述研究内容和总体研究思路;讲明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对领导干部、家风内涵以及家风建设进行概念界定。第二部分立足于中国当前的时代背景,结合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国传统文化的齐家思想观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家风建设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倡廉实践和习近平个人的执政经验,探究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思想的产生过程。第三部分研究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从基本原则、核心要义以及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论述。第四部分提取其家风建设思想明显的时代特色,即理论教化与自我学习的辩证统一、党风建设与家风建设的良性互动、表彰榜样与惩戒错误的紧密结合。第五部分主要从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来总结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思想的价值意蕴。
刘楠[3](2018)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商业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经济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使得经济进一步发展值得深究。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商业伦理作力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商人在从事商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司马迁所着《史记》中的《货殖列传》是专门为从事商业经营者劈章立传的一个篇章,蕴含着司马迁丰富且独特的商业伦理思想。本文旨在从交换的层面入手,结合马克思的伦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以《货殖列传》中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背景为基点,深入研究其中商业伦理思想的形成。运用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货殖列传》中的商业伦理思想进行归纳和梳理,探讨《货殖列传》中商业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在基于本研究选题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对研究中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介绍了马克思伦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以及商业伦理的概念。第二部分对于《史记·货殖列传》中商业伦理思想的形成背景和条件进行了分析,从司马迁个人生平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历史客观条件两方面进行。第三部分本文要从四个角度对《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的商业伦理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司马迁提出了“善因论”的观点,主张国家管理者应当在经济中运用“善者因之”的管理办法,这也是其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层面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次,司马迀对于人们趋利求富的行为进行了肯定,并提出了“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强调人民在经济上的富有对国家统治安定的重大作用。再次,司马迁认为“智、勇、仁、强w是从商者自身所应具备的四种基本素质。他通过白圭、范蠡、子贡等许多商业大亨的优秀经商事迹作为例证,对这四种基本素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司马迁提出“富者必用奇胜”,这是他对先秦到西汉初期的许多优秀商人的经营艺术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在基于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商业伦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相结合,对《史记·货殖列传》中商业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进一步完善商业伦理体制提出了参考意见。具体为:加强国家经济层面上的伦理控制,应当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并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强化经济微观层面上的伦理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增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公平,要兼顾公平和效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保障;实行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以利民为基本途径,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刘孟佳[4](2018)在《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较早关注民生日用、经济生活的史学家,以经济入史的写作方法被后世所遵循。司马迁通过对先秦诸子人性论、义利观的深究详参,形成了其经济发展“若水趋下,自然之验”的人性论、“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方法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的物质利益观和“善者因之”的实践观点。并以此为哲学基础,对有史以来经济发展历程及其规律进行了探索,对先秦诸子的经济思想进行了分析提炼,对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物从事经济活动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经济伦理思想。司马迁认为人的欲望是向前的,这种欲望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一切生产和再生产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需要和精神消费需要,生产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消费又引领和决定着生产,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分配应保持价值链各方利益的平衡,交换应遵循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自由交换。只有如此,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主张国家应遵循这一规律,“善者因之”,顺应人们的消费需求,鼓励人们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同时,认识到“物”和“欲”始终是一对矛盾,强调“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才能防止过分奢侈,达到“事皆有宜适”的社会和谐。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对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其“与时迁移”的方法论对我国经济创新发展,特别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其“若水趋下,自然之验”的人性论以及“善者因之”的实践观对于市场和政府职能的有效衔接有着借鉴意义;其“原大则饶,原小则鲜”等经济运行基本原理对拓展经济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仍有重要启示;其“欲不穷于物,物不曲于欲”的生产消费观不仅对于匡正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而且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摆脱全球经济持续衰退困局,走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提供了理论支撑。虽然其经济伦理思想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司马迁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民族的智慧、民族的底气、民族的自信。
颜英[5](2018)在《老学话语体系的近代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近代转型视角,分析老学话语体系的近代转型的历史背景、理论、范畴、方法、书写方式、特点、参照、得失及原因等。认为西方学术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疑古话语体系对老学话语体系的近代转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老子哲学思想研究、经济思想研究、政治思想研究受到西方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老子思想研究受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影响。老子的考据学研究受到疑古话语体系的影响。个案研究重点研讨了章太炎的老学话语体系变迁的过程、方向及其原因。认为章太炎的老学话语体系变迁反应了近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转型建构与社会应对的互动。个案研究还探讨了近代老学话语体系转型建构过程中对《老子》第十三章的新解析,分析了古代、近代与当代学术话语体系理解的不同及其原因。认为古代与当代学术话语体系强调“贵身”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生命价值,而近代学术话语体系则强调“无身”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近代中国处于救亡图存的历史环境之中,需要每个人忘却个人利益与个体生命,以成全民族国家之大生命。近代老学话语体系具有对传统老学话语体系的承续性。第一,就理论与观点的承续性而言,老子南面术、养生术、神仙术、阴谋术、愚民术、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论与观点继续被承续与发挥,但开始与西方的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挂起钩来。第二,就范畴的承续性而言,传统老学话语体系的基本范畴,如道、德、物、有、无、神、知、有名、无名、阴阳、无为、有为等仍然在继续使用,但近代学者努力使其与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范畴,如本体论、宇宙观、知识论、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认识论、政治哲学、经济哲学、人生哲学等会通。第三,就研究方法的承续性而言,传统老学话语体系的研究方法也仍然被继续使用,如以老解老、以韩解老、以庄解老、以黄老解老、以玄解老、以儒解老、以道教解老、以佛教解老等,但多数近代学者并不只是使用一种方法,而是中西多种方法并用。第四,就书写方式的承续性而言,传统的考据、训诂、注释、学案等在继续使用,但不少学者往往与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书写方式、章节体书写方式结合使用。近代老学话语体系更具有对传统老学话语体系的创新性,首先是使用新的理论、方法与范畴。在理论与方法方面,源于西方的进化论、功利论、民主论、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理论被采用,源于西方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的方法被采用,源于西方的理论与学科的范畴被广为采用。其次是有了新的参照、观点与论断。近代老学话语体系多以西方理论、范畴、观点、书写、方法为参照,其新的观点与论断多与西方学术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疑古话语体系相关联,也与救亡图存、富强的民族国家目标相适应。再次是采用新的书写方式,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的书写方式与章节体的书写方式被广为采用。近代老学话语体系之所以异于传统老学话语体系,源于近代西方学术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疑古话语体系的强大影响,也源于近代学人面对强势的西方民族国家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得不进行新的回应,以图摆脱贫穷落后、被动挨打地位而走向独立、平等与富强。这也是传统老学话语体系不得不向近代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根本原因。本文从老学话语体系的近代转型之中,进一步深思近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转型的合理性及其得失。认为中国传统学术话语体系向近代学术话语体系转型,有其必然与应然之势。就其必然性而言,那就是需要积极应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积极应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积极应对一系列来自西方的进步与文明话语。就其应然性而言,那就是亟需解决中国的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问题。近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转型建构,顺应了近代中国大变革时代的社会需求,积累了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吸纳了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丰富营养,推动着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近代化转型与创新。但亦有其局限性,就是对中国传统学术话语体系的合理性、承续性思考不足,对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区域性、局限性认识不足,对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创新性思考不足。
李祖民[6](2017)在《先秦诸子教育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教育经济思想产生于教育经济实践,是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原始时期氏族首领教民稼穑是中国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阶段;商和周初“百工”出现及“工商食官”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教育经济思想正式产生;周朝中、晚期由生产力发展需要催生的“六艺”教育则见证着中国教育经济思想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教育经济思想业已进入成型阶段,迎来了发展的第一座高峰。先秦诸子的教育经济思想分学派主要包括儒、墨、道、法以及兵家、阴阳家、纵横家、货殖家等教育经济思想。在学派内部、学派之间,诸子的教育经济思想在展开的过程中,既争鸣竞胜,在有关教育收益、受教育机会、人的素质构成、劳动者行为规范、身体存养、人才取用等方面歧见迭出,又融贯汇通,形成义利之辨、先富后教、顺民而教、壹教则富等共同论域。与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辩理性”、“理论理性”的特征大为不同,先秦诸子之理性思维,无论是儒家的道德理性、墨家的工具理性,还是道家的反思理性、法家的实践理性,均指向现实人生和伦常日用,呈现出“实用理性”、“生活理性”的总特征,在此特征统摄下,先秦诸子的教育经济思想体现出整体性、辩证性、人本性等鲜明的特征。诸子教育经济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这一大调整、大变革的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形成于经济的引发、政治的促发、文化的激发以及诸子个人的创发。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多元的经济结构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促成了教育与经济的“联姻”;在政治转型的背景下,士阶层得以产生,历史赋予士以“修齐治平”的使命担当,士在以“道统”自任,保持精神独立的同时,批判地向“政统”靠拢,将治平的理想落实到对现实改造的“世俗化”行动中,成为教育与经济建立紧密联系的纽带;学术下移导致私学产生,由此推动,教育的社会功能开始向经济领域扩展。同时,私学产生带来思想领域的空前繁荣,各种思想自由滋长,教育经济思想也在争鸣中发展,在融合中成熟;以此为背景,诸子凭借在哲学、教育、经济方面的天赋异禀,转识成智,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教育经济思想。先秦诸子为中国的教育经济思想确立了“内圣”与“外王”两条发展路向,循此,古代的教育经济思想在跳跃中前进。先秦诸子的许多教育经济思想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极富生命力,影响着各个时期的学者。批判地继承诸子的教育经济思想,不仅有助于廓清对古代教育经济思想的模糊认识,纠正当前研究中的一些弊失,而且对于增强学科发展的民族自信,形成学科发展的民族特色,以及为世界教育经济学发展作出独特贡献都是大有裨益的。
林光彬[7](2015)在《我国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国》文中认为一般认为,政治经济学形成于1718世纪的英法两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政治经济学形成的标志。本文通过历史考察发现,我国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创始国和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的创始国;我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财政学、史学、道德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及商业研究等紧密结合,形成独特的发展传统和研究路径,在国家经济理论、政府经济理论(尤其是财政理论、货币理论、宏观政策与政府专营理论)、家庭经济理论、分工与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制度理论、研究方法等领域,对世界政治经济学有原创性的贡献。我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问题为研究导向,以民富国实为研究宗旨。
陈成吒[8](2014)在《先秦老学考论》文中指出先秦老学主要包含老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的原始面貌,以及先秦哲人对相关问题不断研习所形成的学术发展进程等两个层面的内容。老子为春秋时宋国彭城人,幼时学道于商容,历任甘国礼官、周柱下史、周征藏史等职,最终告老归沛讲学。老子传道甚广,为子学时代正式开启的标志性人物;《老子》原始面貌为五千余言本,分篇为二,上“德”下“道”,其分章、文字则皆需重新勘定。《老子》为老子亲述、关尹子整理而成。此从文献记载、老子与《老子》思想的重合现象,以及《老子》成书方式、年代等特征可证;老子思想是指老子个人对其所关注问题的思考。老子继承了春秋时期盖天说知识,以及“太一”宇宙观,发展出了独特的“道”理念。在面对社会现实时,强调“用道”——以“天道”指导“人道”,从而建构出了系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系,其最终目的是令世人法“道”行“德”,天下平和。春秋时期,老学即获得了极大发展。孔子为现在所知老子弟子中最早入室者,其坚守了老子早期的礼乐思想;关尹子除整理老子后半生的思想外,也传有《老子》“太一生水”注本,其发展了老子“太一”、保身、藏身等思想;文子,即文种,与阳子居、伯矩等皆是明王论老学的代表;壶丘子、亢仓子、南荣趎等则分别从“道”的独立、不显、完满等理念中,发展出“游”、“藏”老学。老莱子则接受了柔舌之理,并发展为隐士治国论,为无政府主义老学先声。除老子亲传弟子开创老学发展先河外,其他春秋诸子以及老子再传弟子等也为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邓析子开创“刑名”老学;伍子胥、孙子添翼“兵道”老学;范蠡为老子再传弟子,推进了老学在治国、兵道思想方面的发展;孔子弟子也为老子再传弟子,颜回、子贡、公孙尼子、子夏、曾子等对老学皆有不同的发明。战国前期,天下进入无霸时代,心性老学仍为主导,刑名老学则继续蓄势待发。子思老学仍遵从心性论与明王论;墨子则吸收老学基本观念,形成其“天”、“鬼”思想体系;列子为老子再传弟子,发展了“游”、“梦”老学;魏文侯庭下贤能汇聚,田子方、段干木等续守养生老学,李克、吴起则推进刑名、兵道老学发展;周太史儋则为黄帝学派老学先驱;此后,子思弟子郭店楚墓主人高尊老子,改造其书,试图建立全面儒家化的老学。战国中后期,梁惠王、齐威王称王,王霸理念荡然无存,诸侯彻底走上争并天下之路。一方面心性老学仍继续发展,如告子、杨朱老学即是典型代表。另一方面,刑名老学开始大放异彩,如惠施、申不害、尸子、商鞅等对老学的研习即是其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黄帝学派也应运而生,其核心内容多源于对各种老学思想的吸收转化:宋鈃、尹文子继续发展心性老学,慎到使黄帝学派帝道老学系统化,《黄帝四经》则为黄帝学派老学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刑名老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庄子在黄帝学派直接影响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老学路径,也极大地改变了老学的基本特质。在黄帝、庄子等学派老学的直接影响下,屈原接受了相关老学的修仙、治国理念,荀子则明确分野儒道,对老学进行了全面批判,并吸收转化相关思想,且具有刑名倾向;韩非子老学则是上述刑名老学洗礼下的产物,它将先秦刑名老学推向了新的高度。《吕氏春秋》对老学的研习转化,颇具杂家特点,体现了战国晚期统和派老学的最终登场。
李振宏[9](2014)在《两汉社会观念研究——一种基于数据统计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有的两汉思想史,多是以思想家为轴线的思想史,约等于是思想家的谱系。思想史写法如果转变为以思想为轴线的思想史,或谓观念思想史、概念思想史、问题思想史,则将是真正的思想的历史而不再是思想家的历史。借用数据库方法,通过关键词语的统计分析,研究两汉时期的观念史是可行的,这种研究将会提供一些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新思考。"汉以孝治天下"的传统说法不完全符合汉代社会实际,孝不是汉代社会伦理体系中最核心的词语;汉代是一个重义守信的时代,信义观念的重要性大于孝观念;财富观念、社会公正观念、法观念,都是汉代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观念。数据统计方法介入汉代观念史研究,将会使思想史研究的触觉,真正地延伸到整体性的社会层面。
钟书林[10](2013)在《《红楼》外的诗意行走——记贺信民教授的学术研究》文中提出贺信民教授数十年的学术人生,可谓是梁启超所倡导的追求学与术结合的孜孜以求者。近期面世的《红外集》,广泛涉猎多个领域,兼顾"学"与"术",是贺信民教授平生为学、为人、为政的才学与智慧的体现,凝聚了着者红学之外平生学术之菁华。
二、礼生于有而废于无——论《史记·货殖列传》之伦理学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礼生于有而废于无——论《史记·货殖列传》之伦理学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礼坏乐崩”与老孔分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观点 |
1.4 论文有待改进之处 |
第2章 从“协和万邦”到“礼坏乐崩” |
2.1 西周礼乐文明的“万国咸宁” |
2.1.1 “礼”与礼制的渊源 |
2.1.2 周礼损益“殷礼”的“创造” |
2.1.3 构建“五礼”体系 |
2.1.4 宗周“五乐”制度 |
2.1.5 礼器制度三例 |
2.2 东周社会的“礼坏乐崩” |
2.2.1 “礼坏乐崩”的词源 |
2.2.2 “礼坏乐崩”的时间考察 |
2.2.3 “礼坏乐崩”之因 |
2.2.4 “礼坏乐崩”的具体表现 |
第3章 从“礼坏乐崩”到老孔分途 |
3.1 礼学视域下的先秦诸子发生学 |
3.1.1 诸子哲学发生学引论 |
3.1.2 关于诸子哲学起源问题的论辩 |
3.1.3 诸子哲学发生学新论 |
3.2 老孔对周礼的因循与突破 |
3.2.1 老孔对周礼的因循 |
3.2.2 老孔对周礼的突破 |
第4章 老子礼学思想研究 |
4.1 老子礼学相关概念辨析 |
4.1.1 “礼”“道”“德”三者关系及涵义 |
4.1.2 “上德”为何“不德”又何以“不德”而“有德”? |
4.1.3 “道”“德”“仁”“义”“礼”的递失何以可能? |
4.1.4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礼”究竟是什么样的“礼”? |
4.2 老子“三宝”礼学思想研究 |
4.2.1 引论 |
4.2.2 “慈” |
4.2.3 “俭” |
4.2.4 “不敢为天下先” |
第5章 孔子礼学思想研究 |
5.1 “道”壹于“礼”——孔子之“礼”的“一以贯之” |
5.1.1 先王之道 |
5.1.2 中庸之道 |
5.1.3 道德仁义 |
5.1.4 “吾道一以贯之” |
5.2 孔子礼乐思想的真、善、美 |
5.2.1 “兴于诗”——黜新乐之“假”、崇诗乐之“真” |
5.2.2 “立于礼”——礼乐教化之“善” |
5.2.3 诗礼乐三位一体的艺术人生之“美” |
第6章 礼学视域下老孔理想政治论 |
6.1 老子对未来新社会的构想 |
6.1.1 “小国寡民”的周礼精神 |
6.1.2 理想社会的图景 |
6.1.3 理想社会的构建策略 |
6.2 孔子对未来新社会的构想 |
6.2.1 孔子“大同”思想真伪辨 |
6.2.2 理想社会的图景 |
6.2.3 重建礼治社会 |
6.3 老孔政治思想的殊途同归 |
6.3.1 “有为”求“无为”,“无为”而“有为” |
6.3.2 “天下有道”与“以道莅天下” |
6.3.3 理想社会的殊途同归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领导干部 |
1.4.2 家风内涵 |
1.4.3 家风建设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与产生背景 |
2.1 理论渊源 |
2.1.1 马克思主义家庭观 |
2.1.2 中国传统文化齐家思想 |
2.1.3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家风建设思想 |
2.2 时代背景 |
2.2.1 国情呼吁廉洁 |
2.2.2 党性要求纯洁 |
2.2.3 民心渴望向善 |
2.3 实践基础 |
2.3.1 经济建设实践 |
2.3.2 精神文明建设 |
2.3.3 反腐倡廉实践 |
2.4 习近平个人的主观因素 |
2.4.1 习近平的质朴家风 |
2.4.2 习近平的从政经验 |
2.4.3 习近平的理论功底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基本原则 |
3.1.1 知行合一原则 |
3.1.2 一视同仁原则 |
3.1.3 防微杜渐原则 |
3.2 核心要义 |
3.2.1 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 |
3.2.2 勤字当头的优秀品质 |
3.2.3 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 |
3.2.4 崇俭去奢的治家之道 |
3.2.5 和顺美满的家庭关系 |
3.2.6 诚实守信的家庭美德 |
3.3 实践路径 |
3.3.1 传承红色家风文化 |
3.3.2 加强党性修养教育 |
3.3.3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
3.3.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3.3.5 制定严格制度条例 |
3.3.6 表彰最美家庭榜样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思想的创新特点 |
4.1 理论教化与自我学习的辩证统一 |
4.1.1 开展集中学习 |
4.1.2 宣扬自主学习 |
4.2 党风建设与家风建设的良性互动 |
4.2.1 以廉洁党风引领家风 |
4.2.2 用优良家风促进党风 |
4.3 表彰榜样与惩戒错误的紧密结合 |
4.3.1 鼓励榜样作用 |
4.3.2 批评惩戒错误 |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思想的价值意蕴 |
5.1 理论价值 |
5.1.1 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 |
5.1.2 赋予和丰富了家国文化崭新的理论内涵 |
5.1.3 充实和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
5.2 实践意义 |
5.2.1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2.2 有利于促进和带动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 |
5.2.3 有利于指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
5.2.4 有利于助力和见证“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商业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关于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研究 |
1.2.3 关于《史记·货殖列传》的研究 |
1.2.4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
1.3.1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难点和不足之处 |
1.4.1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商业伦理相关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 |
2.1.1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 |
2.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2.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2.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2.3 商业伦理相关概念 |
2.3.1 商业伦理的概述 |
2.3.2 商业伦理的原则 |
2.3.3 商业伦理的功能 |
3 《史记·货殖列传》商业伦理思想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
3.1 《史记·货殖列传》商业伦理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
3.1.1 司马迁之生平 |
3.1.2 《史记》与《货殖列传》 |
3.2 《史记·货殖列传》商业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
3.2.1 《史记·货殖列传》商业伦理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 |
3.2.2 《史记·货殖列传》商业伦理思想形成的经济背景 |
3.2.3 《史记·货殖列传》商业伦理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
4 《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商业伦理思想 |
4.1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
4.1.1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4.1.2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
4.1.3 人富而仁义附焉 |
4.2 善者因之 |
4.2.1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
4.2.2 商不出则三宝绝 |
4.2.3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
4.3 智、勇、仁、强 |
4.3.1 乐观时变 |
4.3.2 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 |
4.3.3 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
4.3.4 薄饮食,忍嗜欲 |
4.4 富者必用奇胜 |
4.4.1 知斗则修备 |
4.4.2 务完物、无息币 |
4.4.3 择人而任时 |
4.4.4 诚壹之所至 |
5 《史记·货殖列传》中商业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
5.1 加强经济宏观层面的伦理控制 |
5.1.1 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
5.1.2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
5.2 强化经济微观层面的伦理责任 |
5.2.1 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2.2 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5.3 努力增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公平 |
5.3.1 兼顾公平与效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5.3.2 加强制度建设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保障 |
5.4 实行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战略 |
5.4.1 发展经济要以利民为基本途径 |
5.4.2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其理论渊源 |
1.1 司马迁的生平 |
1.2 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
1.3 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1.3.1 《易经》“唯变所适,义利和合”的思想 |
1.3.2 道家“道法自然,义利俱轻”的思想 |
1.3.3 儒家“以民为本,重义轻利”的思想 |
1.3.4 法家“人性自利,利为义本”的思想 |
第二章 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2.1 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
2.1.1 “善者因之”的认识论 |
2.1.2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方法论 |
2.1.3 “若水趋下,自然之验”的人性论 |
2.1.4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的义利观 |
2.2 司马迁顺应自然的生产伦理观 |
2.2.1 农工商虞,衣食之源——因地制宜的生产观 |
2.2.2 乐观时变,取与于时——因时制宜的生产观 |
2.2.3 所鲜所多,人民谣俗——因俗制宜的生产观 |
2.3 司马迁关于商品经济的伦理思想 |
2.3.1 生产决定论的伦理思想 |
2.3.2 分配均衡论的伦理思想 |
2.3.3 交换供求论的伦理思想 |
2.3.4 消费适度论的伦理思想 |
第三章 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命运及其根源分析 |
3.1 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被长期尘封于历史宝藏的根源 |
3.1.1 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其后世的过分解读造成的思想禁锢 |
3.1.2 专制政权稳固的需要及其“崇本抑末”政策的延续 |
3.1.3 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及其“自给自足”经济的历史局限 |
3.2 近现代经济理论与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的比较 |
3.3 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被发掘的社会背景和对当今社会的镜鉴作用 |
3.3.1 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全球化 |
3.3.2 近现代思想解放的进程 |
3.4 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
3.4.1 司马迁“与时迁移”经济伦理思想对指导经济发展的启示 |
3.4.2 司马迁“善者因之”经济伦理思想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 |
3.4.3 司马迁“原大则饶,原小则鲜”经济伦理思想对当今经济发展布局的启示 |
3.4.4 司马迁“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经济伦理思想对持续绿色发展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老学话语体系的近代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目的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思路与方法 |
四、内容与创新 |
第一章 近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转型的背景、成就与问题 |
一、背景与原因 |
二、成就与经验 |
三、问题及原因 |
第二章 西方哲学话语体系对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影响 |
一、西方哲学范式的影响 |
二、西方哲学范畴的影响 |
三、西方哲学书写的影响 |
四、西方哲学方法的影响 |
五、西方哲学观点的影响 |
六、西方哲学话语的参照性 |
第三章 西方经济学话语体系对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影响 |
一、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 |
二、西方经济学范畴的影响 |
三、西方经济学方法的影响 |
四、西方经济学话语的批判性 |
五、西方经济学话语的参照性 |
第四章 西方政治学话语体系对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影响 |
一、西方政治学话语体系对近代老学话语体系的影响 |
二、西方政治学话语体系影响下老学话语体系的转型 |
三、西方政治学话语体系影响下老子形象话语的转型 |
第五章 学术话语与社会因应:章太炎对老学话语体系的转型建构 |
一、从批判老学到表彰老学 |
二、从西方视觉到本土视角 |
三、从重政治走向重道德 |
四、从佛老会通走向儒老会通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对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影响 |
一、辩证唯物论对近代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影响 |
二、唯物辩证法对近代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影响 |
三、历史唯物论对近代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影响 |
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近代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影响 |
第七章 疑古话语体系对老学话语体系转型的影响 |
一、老子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书写中的后置化 |
二、老子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书写中的轻量化与虚无化 |
三、疑古话语影响下的老子话语之一:批判性话语 |
四、疑古话语影响下的老子话语之二:集成性话语 |
五、疑古话语影响下的老子话语之三:进化性话语 |
第八章 从出土文献与时代精神看近代老学话语体系转型建构的特点——以《老子》十三章为例 |
一、“无身”:近代老学话语体系对《老子》十三章的解析 |
二、“贵身”:出土文献中的《老子》十三章及其新解析 |
三、近代“无身”解析的社会根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民国文献 |
2.着作 |
3.论文 |
4.国外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6)先秦诸子教育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从“舶来品”到“本土化” |
二、研究目的与价值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价值 |
三、文献综述 |
1. 凤毛麟角:直接冠以“教育经济思想”的研究文献 |
2. 隐而不彰:揭示教育经济思想的非专论性文献 |
3. 缺乏勾连:教育经济实践研究文献 |
4. 寥若晨星:研究文献述评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1. “先秦”与“先秦诸子” |
2. “教育经济思想”、“教育经济理论”与“教育经济学” |
五、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阐释法 |
3. 比较法 |
六、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 研究思路 |
2. 结构安排 |
第一章 先秦诸子的教育经济思想 |
一、儒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
1. 孔子“执用两中”的教育经济思想 |
2. 孟子的“教”“养”两端 |
3. 荀子“大富之器唯学”的教育经济思想 |
二、墨子的教育经济思想 |
1. “无差等”的教育经济思想 |
2. “兼爱”“交利”的教育经济思想 |
3. “尚贤”“使能”的教育经济思想 |
4. 节用的教育经济思想 |
5. “教人耕者其功多”的教育经济思想 |
6. “强力从事”的教育经济思想 |
7. 墨子的其它教育经济思想 |
三、老子及其道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
1. 老子的教育思想 |
2. 老子的经济思想 |
3. 老子“无为”“无不为”的教育经济思想 |
四、法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
1. 邓析“养养之义”的教育 |
2. 李悝的“尽地力之教” |
3. 商鞅的“壹教” |
4. 韩非的“法教” |
五、管子的教育经济思想 |
1. 道德的“物质经济”意涵 |
2. 劳教定而国富 |
3. 四民分业与专业教育 |
4. 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
5. 以人为本的资源论 |
6. “修其能”的科技教育 |
7. “经济教育”思想 |
六、其他诸子的教育经济思想 |
1. 兵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
2. 阴阳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
3. 纵横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
4. 货殖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
第二章 争鸣与融合:先秦诸子教育经济思想比较 |
一、学派间的争鸣交锋 |
1. 关于教育收益 |
2. 关于受教育机会 |
3. 关于“人力” |
二、学派内的歧见异说 |
1. 对影响生产效能的道德素质的认识有异 |
2. 教育规范劳动者行为的方式有别 |
3. 不同的人力存养之道 |
4. 不同的人才取用之法 |
三、思想上的吸纳融通 |
1. 分化深化 |
2. 融合互通 |
3. 共同论域 |
第三章 先秦诸子教育经济思想的特征 |
一、实用理性:先秦诸子教育经济思想的总体特征 |
1. 儒家的道德理性 |
2. 墨家的工具理性 |
3. 道家的反思理性 |
4. 法家的实践理性 |
二、先秦诸子教育经济思想的具体特征 |
1. 整体性 |
2. 辩证性 |
3. 人本性 |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教育经济思想形成的动因 |
一、经济引发:生产力发展促成教育与经济“联姻 |
1. 经济发展要求教育获得相应发展 |
2. 技术进步使“教人耕”成为必要 |
3. 多元的经济结构决定多样的人才结构 |
二、政治促发:士阶层是教育与经济建立更紧密联系的纽带 |
1. 政治转型与士阶层的出现 |
2. 政治需要士走“学而仕进”之路 |
3. 政治权力(“政统”)与士的使命担当(“道统”) |
三、文化激发:私学产生带来的思想空前繁荣 |
1. 学术下移与私学产生 |
2. 教育经济思想的私学基础 |
3. 学术开放与教育经济思想的繁荣 |
四、个体创发:诸子的转识成智与教育经济思想的最终成型 |
1. 哲学思想 |
2. 教育思想 |
3. 经济思想 |
第五章 先秦诸子教育经济思想的流变与影响 |
一、 内圣与外王:中国古代教育经济思想发展的基本路向 |
1. 内圣:教育与经济渐行渐远 |
2. 外王:教育与经济相伴相生 |
二、沉寂与活跃:中国教育经济思想跳跃发展的“三座高峰” |
1. 相对沉寂:封建时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
2. 阶段活跃:先秦诸子、中世纪的“明珠”及近代启蒙 |
三、 成就与不足:中国教育经济学的本土化追寻 |
1. 先秦诸子的成就:与古代西方教育经济思想相比较 |
2. 不足之处 |
3. 中国教育经济学的本土化追寻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7)我国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国(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主流认识的思辨 |
二、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
(一)中国的古典国家理论 |
1.家国天下观 |
2.民为邦本、民富国实的国家政治经济观 |
(二)政府经济理论 |
1.古典财政制度与理论的创建 |
(1)古典财政制度的创立与演进。 |
(2)古典财政纯理论的创立与演进。 |
2.古典货币理论 |
(1)关于货币的起源与功能。 |
(2)关于货币形态的演化与制度。 |
(3)关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交易与流通,货币与经济波动,货币的国家化。 |
3.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 |
4.政府专营理论 |
(三)古典家庭经济理论 |
(四)分工与市场经济理论3 |
1.分工与市场规律 |
2.民富国实论 |
3.经济政策优劣论 |
4.经济基础决定社会道德秩序 |
(五)儒家学派的经济理论体系 |
(六)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 |
三、结论 |
(一)我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于先秦时期,完善于汉唐,鼎盛于两宋 |
(二)我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一门实践科学,来源于实践,用于指导实践 |
(三)我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主要由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做出 |
(8)先秦老学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页清单 |
绪论 |
一、先秦老学的基本内容 |
二、先秦老学的学术史意义 |
三、先秦老学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老子其人考和《老子》原始面貌辨析 |
第一节 老子实有其人 |
一、老子其人难以否定 |
二、老子身份信息考 |
第二节 老子生平事迹考 |
一、老子行年考 |
二、老子与《老子》关系引论 |
第三节 《老子》复原是不得已的愚行 |
一、《老子》复原是妄念 |
二、不得已的愚行 |
第四节 《老子》原始字句辨析(上) |
一、“上德不德,……清静为天下正”字句辨析 |
二、“天下有道,……恒与善人”字句辨析 |
第五节 《老子》原始字句辨析(下) |
一、“道,……没身不殆”字句辨析 |
二、“大上,……万物将自正”字句辨析 |
第六节 《老子》原始结构考辨 |
一、分篇考辨 |
二、分章考辨 |
第二章 《老子》成书问题辨析及老子思想概论 |
第一节 《老子》成书方式辨 |
一、现存观点述要 |
二、“个人着述说”简论 |
三、“历史修编说”驳论 |
第二节 《老子》的成书年代考(上) |
一、《老子》“文字”运用的时代特征 |
二、《老子》“文体”的时代性 |
三、《老子》“文风”的时代特征 |
第三节 《老子》的成书年代考(中) |
一、《老子》中生产方式与工具的时代特征 |
二、《老子》中社会组织编制与运作方面的时代性 |
三、《老子》中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时代性 |
第四节 《老子》的成书年代考(下) |
一、《老子》传播情况与其时代 |
二、《老子》的学术术语与其时代 |
三、《老子》的学术思想与其时代 |
四、《老子》呈现的学术界生态及其时代性 |
第五节 老子思想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
一、“道”“德”理念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
二、修身、治国理念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
三、兵道思想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
第六节 老子基本思想精要 |
一、“太一”而“道”,“道”生万物 |
二、“身体”理念的系统建构 |
三、“用道”理念与“修德”体系 |
第三章 春秋时期老子亲传弟子的老学 |
第一节 孔子对老子思想的“人道”转化 |
一、对“道”、“气”、“神”、“灵”的认知 |
二、分离“身心”,细化“知格” |
三、罕言“天道”,高扬“人道” |
四、守虚自损,克己复礼 |
五、大同已逝,践行小康 |
第二节 关尹子对老子“太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上) |
一、关尹于其人考 |
二、《老子》“太一生水”注本为关尹子遗作 |
第三节 关尹子对老子“太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 |
一、《太一生水》上部分基本内涵辨析 |
二、《太一生水》下部分基本内涵辨析 |
第四节 关尹子对老子“太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下) |
一、关尹子“太一”老学概论 |
二、关尹子“太一”老学的影响 |
第五节 文子等人的“明王”老学 |
一、文子其人其书考 |
二、文子明王论下对“天道”、“人道”的发展 |
三、阳子居、伯矩的“明王”老学 |
第六节 壶丘子林等人的“隐士”老学 |
一、壶丘子林的“游”老学 |
二、亢仓子、南荣趎的养生之道 |
三、老莱子的赤子柔弱之道 |
第四章 春秋时期其他诸子的老学 |
第一节 邓析子对“刑名”老学的开创 |
一、邓析其人及其遗说 |
二、邓析子对老子思想的“刑名”转化 |
第二节 伍子胥、孙子对老学思想的兵学转化与践行 |
一、伍子胥对老学思想的兵学转化与践行 |
二、孙子其人其书及其老学渊源 |
三、孙子对老学思想的兵学接受与发展 |
第三节 范蠡的老学 |
一、范蠡其人其书考 |
二、范蠡的“天地人”三道老学 |
第四节 孔子弟子对老学思想的接受与转化(上) |
一、颜回对老学思想的“心斋”、“坐忘”转化 |
二、公孙尼子对老学思想的天理、乐礼转化 |
三、子贡对老学思想的研习与扬弃 |
第五节 孔子弟子对老学思想的接受与转化(下) |
一、子夏的易道老学 |
二、曾子对老学修齐治平体系的明确继承与转化 |
第五章 战国前期的老学 |
第一节 子思、墨子对老学思想的研习与转化 |
一、子思对老学思想的“性”“教”转化 |
二、墨子对老学思想的“天”“鬼”转化 |
第二节 列子的老学 |
一、列子其人其书简析 |
二、天道生化,万物化生 |
三、法“道”修身,贵在虚、游、梦 |
四、法“道”治国,贵在持正、盗天 |
第三节 魏文侯庭下和周太史儋对老学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
一、田子方、段干木的自虚保真之道 |
二、李克、吴起对老学思想的兵家、法家转化 |
三、周太史儋对老学王霸思想的坚守与发展 |
第四节 郭店楚墓主人的儒化老学(上) |
一、郭店楚墓主人身份考辨 |
二、郭店楚简《老子》性质相关观点综论 |
三、从摘抄现象普遍性、郭店楚简构成规律论简《老》性质 |
第五节 郭店楚墓主人的儒化老学(中) |
一、五千言章节分布,简《老》相同情况考论 |
二、五千言为一章,简《老》相异情况考论 |
三、五千言为相连章节,简《老》相异情况考论 |
四、五千言为不相连章节,简《老》相异情况考论 |
第六节 郭店楚墓主人的儒化老学(下) |
一、简《老》的儒家化思想主题 |
二、“道”的系统继承 |
三、“(?)”的儒化建构 |
第六章 战国后期的老学 |
第一节 告子等对老学的养生、刑名转化 |
一、告子、杨朱对老学的全生贵我转化 |
二、惠施、申不害对老学的刑名转化 |
三、尸子、商鞅对老学的刑名转化 |
第二节 黄帝学派对老学思想的吸收转化 |
一、稷下学宫托古思潮与黄帝学派的产生 |
二、黄帝学派代表人物对老学思想的转化 |
三、《黄帝四经》对老学思想的接受与转化 |
第三节 庄子的老学 |
一、“道”生万物,各有“吹”、“言” |
二、体“道”消融,重构“无用”体系 |
第四节 屈原与荀子的老学 |
一、屈原的修仙与美政老学 |
二、荀子和《孔子家语》对老学的认知与接受 |
第五节 韩非子的老学 |
一、尊崇老子,改造其书 |
二、对“道”、“德”体系的继承与转化 |
三、对修德思想的发挥与转化 |
第六节 《吕氏春秋》的老学接受与转化 |
一、“道”生万物,人能知“道” |
二、全天贵生的修身之德 |
三、道德义法的治平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一、作者简介 |
二、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9)两汉社会观念研究——一种基于数据统计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代思想史研究引入数据分析的可能性 |
二两汉社会观念研究的关键词、标的文献及其初步统计 |
三关于“汉以孝治天下”的认识 |
四一个重信守义的时代 |
五忠观念政治属性的初步确立 |
六公平公正观念 |
七追求利益与财富观念的初步考察 |
八两汉法观念的考察 |
九简短的结语 |
(10)《红楼》外的诗意行走——记贺信民教授的学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四、礼生于有而废于无——论《史记·货殖列传》之伦理学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礼坏乐崩”与老孔分途[D]. 陈雄. 湖南大学, 2019(01)
- [2]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思想研究[D]. 王雅洁.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3]《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商业伦理思想研究[D]. 刘楠. 西安工业大学, 2018(01)
- [4]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 刘孟佳. 河北大学, 2018(12)
- [5]老学话语体系的近代转型研究[D]. 颜英. 上海大学, 2018(03)
- [6]先秦诸子教育经济思想研究[D]. 李祖民.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7]我国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国[J]. 林光彬.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5(05)
- [8]先秦老学考论[D]. 陈成吒.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9]两汉社会观念研究——一种基于数据统计的考察[J]. 李振宏. 史学月刊, 2014(01)
- [10]《红楼》外的诗意行走——记贺信民教授的学术研究[J]. 钟书林. 天中学刊,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