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互感器优化设计计算软件的研究与开发

电流互感器优化设计计算软件的研究与开发

一、电流互感器优化设计计算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宇[1](2021)在《用于电流测量的罗氏线圈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罗氏线圈电流互感器具有无磁饱和、测量频率较宽且结构简单等优点,各种类型的罗氏线圈被广泛用于大电流和高频电流测量。但罗氏线圈的测量精度、带宽、灵敏度仍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载流导体的形状位置、被测电流的幅值和频率、罗氏线圈自身的结构等。因此,有必要对罗氏线圈进行精确的计算。而现有的计算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电磁仿真软件,另一种是理论计算。但前者难以对常见的具有上千匝细绕线的罗氏线圈进行网格剖分,而后者大多仅适用于理想或特定情况,普适性差。本文从理论出发,着眼于工程应用,对罗氏线圈参数进行了精确计算,系统地研究了罗氏线圈在设计、生产以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本文理论推导了任意骨架形状的罗氏线圈与位置、形状且任意的载流导体之间互感的计算方法。针对常见的圆形骨架,本文也提出了更为简便的计算方式。为了验证理论推导,设计了相应实验,测量了自制的三种骨架形状(圆形、椭圆形和双环)的罗氏线圈与五种常见形状的载流导体之间的互感。实验数据与根据理论推导的互感计算结果吻合度较好(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最大误差小于1%),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着重探究了载流导体的位置对互感的影响,对几种常见形状的载流导体与常见的骨架形状的罗氏线圈均做了详细讨论。另外,基于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得到了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其次,本文提出了改进的集总参数电路模型,使其适用于任意骨架形状的单层或双层罗氏线圈和位置、形状任意的载流导体,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影响罗氏线圈的测量带宽的主要因素。该模型考虑了每个线匝的自感、任意两个线匝之间的互感、空间相邻线匝之间的寄生电容、每个线匝与屏蔽层之间的电容,和受集肤效应影响的每个线匝的电阻。并且,由于不需要剖分网格,该方法计算速度较快。针对双层柔性、单层柔性、有屏蔽层和无屏蔽层等多种罗氏线圈的实验结果均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另外,基于该模型,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绕线层数、外接阻尼电阻、绕线密度、屏蔽层、载流导体位置和绕线分布不均匀度等多因素对罗氏线圈测量带宽的影响。然后,理论推导了任意走线高密度线匝的PCB罗氏线圈与任意位置的载流直导体之间互感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适用于PCB罗氏线圈的改进的集总参数电路模型。探讨了任意两个线匝走线段间互感、相邻线匝走线段间电容、每个线匝走线段的自感和电阻的计算方法。同时,以一个结构复杂并被多文献提到的PCB罗氏线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兼顾灵敏度和测量精度的测量带宽扩展方法:将原始罗氏线圈分段并配合相应的电子电路。分别完成了单层线匝、双层线匝、有屏蔽层和无屏蔽层的罗氏线圈在正弦电流和HV-IGBT的集电极开关瞬间电流动态性能两种实验平台的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数据表明,罗氏线圈的分段数越多,测量带宽越大(以双层绕线罗氏线圈为例,分两段后带宽扩展为原来的2.25倍,分三段线圈后扩展为原来的2.75倍)。同时,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误差补偿方法,并得到了实验验证。

陈骁[2](2021)在《基于状态评价的电能计量装置运维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深入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对于公司大营销战线电能计量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实现公司降本增效、创新增效、管理增效工作部署,使得计量系统向着智能化、标准化及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发展,推进公司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电能计量装置现有的定期运维、到期检测为主的运维管理模式进行改进提升势在必行。对电能计量装置进行状态评价是研究电能计量装置一种重要的手段,准确的状态评价结果能够清晰地反映出电能计量装置运行时的状态,从而在对设备进行性能评价的时候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通过不同的状态评价结果,开展针对性运维管理,改进一刀切地低效运维制度,更加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计量监管理念,实现公司电能计量装置由传统周期管控到未来智慧管控的变革。本文对电能计量装置运维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调研,对浙江省电能计量装置运行的实际情况以及运维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用户信息采集系统、营销系统、省级计量中心生产调度平台等信息化系统中电能计量装置到货、检定、配送、安装、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电能计量装置多维度数据,结合现有规程、规范,筛选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科学制定电能计量装置状态评价指标及权重,从而得出电能计量装置状态评价算法,科学建立状态评价模型,并通过算例进行分析。针对状态评价技术特点及运维管理工作的情况,完善运维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基于状态评价的运维管理体系。通过现有数据,分析预测舟山公司通过状态评价工作对电能计量装置运维管理提质增效情况,本文展现了将电能计量装置全寿命周期数据通过状态评价技术科学合理服务于电能计量装置运维工作,高效、科学、开展电能计量装置状态运维管理的前景,对切实提升电能计量装置运行维护管理水平有较强的意义。

马扬[3](2021)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表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智能电表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相比传统的电表,智能电表在安全性以及便捷性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所以成为了市面上主流的电表系统。传统电表需要电工师傅挨家挨户地进行抄表,不仅过程繁琐,而且很容易在记录过程中出错,而智能电表则避免了这个问题。在智能电表中一般会设计相应的电能统计模块与远程通信模块,所以供电公司在自己的服务器上便可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远程监控,极大地简化了繁琐的抄表过程。但是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智能电表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无法进行数据存储;电池断电后数据易丢失;采用端到端通信,供电公司的服务器在进行数据采集时,压力较大。本文考虑到智能电表存在的这些问题,设计了一款新型的智能电表系统,系统具有如下所示的创新点:1、采用光伏电源进行设计。考虑到智能电表电池更换比较麻烦,而电表安装之后一般不会进行拆解,所以采用光伏转换电路将外部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后,为电能表提供更加长久的续航能力。2、采用集中器来统计一栋楼的用户用电数据,在集中器中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来与供电公司的服务器进行通信。相比普通智能电表端到端的通信方式,本文采用的系统可以将一栋楼用户的用电数据批量发送给服务器,这样可以显着地节省服务器的网络资源,降低服务器的压力,并减少单个智能电表的制造成本。3、采用数字量来对电能数据进行计算与存储,检测方式更加方便,同时也便于与其他数字式设备进行交互,系统的可扩展性更高。本文提供的智能电表采用了微型CPU来对用户的用电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这些分析后的用电数据首先被保存在本地存储芯片中,之后会通过RS485总线发送给本地集中器,由集中器将电能数据批量发送给供电公司的服务器,因此系统的成本得到了明显地降低,相比市面上流行的智能电表,本文提供的系统可以在实现相同性能的前提下,节省50%以上的成本,特别适合于大规模商用的场景。

路文超[4](2021)在《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辐射磁场干扰及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型传感器和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的深入应用,以及智能变电站建设对电力设备功能提出更多样化的要求,引起了一系列新型智能电力设备的研制热潮,然而电网暂态过程屡屡导致新型电力设备受到电磁干扰,影响设备正常工作。配电网一次和二次融合设备在推广试用过程中,由电磁干扰引发的故障占据绝大多数,使用以往传导干扰的研究和防护方法也难有成效。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在遭受配电系统中暂态辐射磁场干扰时的受扰情况并对其磁场规律进行分析,对于提升此类设备应用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价值。本文首先建立典型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电磁暂态模型,根据已有研究总结哲态干扰信号频率特征,选择适用于一二次融合开关的辐射电磁场的计算方法——时域有限积分法(FITD);以模拟开断燃弧、遭受雷电流冲击以及投切电容器涌流作为研究所使用干扰源,计算得到配电开关在这3种干扰源下的空间磁场分布,对电子式互感器附近的空间辐射磁场进行了特征分析。之后,在实验室设计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电磁干扰试验平台,对某型号一二次融合柱上开关进行雷电压、雷电流以及模拟开断燃弧试验,并测量磁场强度,验证了电磁暂态模型求解空间辐射磁场结果的正确性。为了进一步研究空间辐射磁场对开关二次敏感器件的影响,建立了以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板卡为核心的二次回路模型,形成了包括柱上断路器-配电终端(FTU)壳体-内部板卡一体的系统级电磁计算模型。再次,对FTU壳体面临3类暂态电磁干扰下的屏蔽效能做了分析,证明现有工程中使用的壳体屏蔽频段有限,不能较好保护内部器件;利用频率缩放后的时域有限积分法,计算了合并单元板卡上3.3V电源线的差模干扰暂态电压和电流,结果表明:在雷击和涌流干扰下的暂态电压和电流幅值较大,超过了相应端口的耐受标准。最后,根据辐射磁场干扰特点提出了考虑安装距离、角度及屏蔽层的3种防护优化方法,对比显示:上述保护方法均可不同程度削弱暂态辐射磁场对于二次回路的干扰情况,有助于对实际工程中一二次融合开关的电磁兼容性提升提供参考。

周峰,李鹤,李文婷,黄俊昌[5](2021)在《大电流测量传感技术综述》文中提出直流、交流和冲击大电流(大于100 A)传感和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国防军工、工业生产、试验检测及科学研究中,文中按原理将广泛应用的电流测量技术分为基于欧姆定律的分流器、基于闭环反馈的直流/交流电流互感器、基于磁场测量的开环电流传感器和基于磁光效应的光学电流互感器4大类。在对各种电流测量传感原理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剖析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和应用注意事项,并介绍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各类大电流传感装置的结构特点、性能参数及测量性能优化方案。最后对本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传统电流测量/传感原理在宽范围温度特性、高动态范围、交直流混合、高带宽等方面的性能提升技术仍是研究热点;光学电流互感器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超大电流测量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但需解决较低的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等问题。

陈思敏[6](2021)在《紧凑型GIS变电站雷电过电压及防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塔双回紧凑型GIS变电站具有节省线路走廊、减少占地,满足大型负荷用电需求等优势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与传统变电站不同,紧凑型GIS变电站占地更小,设备布置紧凑,控制设备高度集成化,对强电磁环境更敏感。雷电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强电磁环境,雷电过电压可能造成变电站关键设备损坏,威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本文对220kV同塔双回紧凑型GIS变电站面临的直击雷侵入波过电压、感应雷过电压与雷击站内建筑电缆耦合过电压分别展开了研究。基于ATP-EMTP建立同塔双回紧凑型GIS变电站雷电侵入波模型,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侵入波影响因素,仿真结果表明,雷击距变电站最近杆塔侵入波幅值最高,侵入波幅值随杆塔冲击电阻增大呈线性增大,侵入波峰值随雷电流增大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了变电站雷电侵入波防护方案,在双回线进线侧和变压器侧配置避雷器为最优配置方案,确定变电站雷电冲击绝缘水平为540kV。基于朴素贝叶斯网络法建立了 GIS变电站关键设备雷电侵入波绝缘预警模型,提取雷电侵入波的雷电流幅值、落雷杆塔和雷击形式特征参数。在参数完备、部分参数缺失和部分参数错误情况下评估变电站关键设备的绝缘情况,与仿真结果相匹配,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基于MODELS语言在ATP-EMTP中建立变电站进线段线路Bergeron模型,根据C-R公式近似计算雷电电磁场,通过Agrawal模型计算场线耦合。进线段感应雷模型主要由雷电流参数、落雷距离、架空线高度决定。落雷距离d与感应雷幅值U近似成反比,架空线高度h、雷电流幅值I与感应雷幅值U成正比。通过线性拟合法,得到感应雷过电压定量关系。研究了在变电站进线段侧配置三相避雷器的感应雷防护方案,将线路上感应过电压幅值限制到575.8kV,低于绝缘子闪络电压。研究变电站四避雷针防护方案,利用折线法和滚球法计算保护范围,得出变电站站内建筑存在雷电直击风险。基于CST建立雷击变电站建筑模型,研究雷击建筑雷电电磁脉冲与电缆的耦合响应,仿真结果表明,户内电缆耦合响应幅值均小于户外,水平布置电缆上过电压幅值随距地面高度升高而增大,随着电缆长度增加,感应过电压幅值增加。设计了电缆感应过电压防护方案,将二次系统布置在室内能够有效降低线路耦合响应,缩短电缆的长度,可以在保证良好的传输效果同时抑制感应过电压大小。采用了多芯电缆降低感应过电压幅值、减少线路数量、优化变电站空间布局。对于关键设备采用屏蔽电缆、增加屏蔽网、加装浪涌防护器件进行重点保护。

何雪铭[7](2021)在《舰船用光纤大电流现场校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付泽宇[8](2021)在《变压器复杂和应涌流机理及其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各环节中重要的设备,对供电的稳定性及连续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电力系统变压器继电保护研究中,励磁涌流及其对保护的影响长期是研究的热点,而和应涌流因其发生的隐蔽性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内外多个电厂、变电站出现由空投变压器导致与其并联或级联变压器产生和应涌流,不仅造成主保护的误动,一些情况下还引起了上级线路后备保护以及过流保护发生误动。在此背景下,和应涌流得到了更多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对其展开了研究。由于变压器保护尚缺少针对和应涌流的识别方法,大多数依然沿用励磁涌流的识别方法,这导致在和应涌流发生时保护不能正确的识别并动作,对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隐患。因此对空载变压器合闸所引起的和应涌流进行研究并提出可识别的方法,对于提高变压器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复杂和应涌流产生机理,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提出了可同时识别和应涌流、励磁涌流和内部故障电流的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更符合实际运行情况的变压器复杂和应涌流模型,利用拉氏和反拉氏变换解出磁链的时域表达式,借助MATLAB编程计算,更准确的分析了复杂和应涌流产生的机理,为后续章节的建模提供理论基础。(2)通过电磁暂态仿真软件构建了复杂和应涌流模型,同时搭建了变压器内部故障电流模型。通过仿真获取了和应涌流、励磁涌流以及各种故障电流的数据。考虑了不同因素下对和应涌流的影响,使涌流识别的电流样本信号更为全面,同时对和应涌流引起保护误动的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研究。(3)提出基于小波包和WOA-KELM模型的和应涌流识别方法。使用小波包对电流信号分解重构,实现了和应涌流、励磁涌流以及内部故障电流在不同尺度下的分解以及在各细节上的聚焦。通过计算相对能量比值组成特征向量,选取机器学习KELM模型将输入的数据映射到更高维空间来分类。同时引入了鲸鱼群优化算法WOA以识别准确率为适应度函数确定了 KELM中最优惩罚因子C以及核函数参数σ。结果表明使用WOA-KELM模型在识别和应涌流、励磁涌流以及内部故障电流的识别率达到了 99.44%,对比其他模型识别率更高且运算速度更快。

万荣贵[9](2021)在《面向边缘计算的室内安全监控智能终端设计》文中提出

詹坤[10](2021)在《输电线路在线取能稳压研究》文中认为

二、电流互感器优化设计计算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流互感器优化设计计算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电流测量的罗氏线圈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用于电流测量的罗氏线圈研究背景
    1.3 用于电流测量的罗氏线圈工业应用现状
    1.4 用于电流测量的罗氏线圈工作原理
    1.5 用于电流测量的罗氏线圈工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及研究现状
    1.6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2 任意骨架形状罗氏线圈与载流导体之间互感的计算方法
    2.1 引言
    2.2 圆形骨架罗氏线圈与载流导体之间互感的计算方法
        2.2.1 载流直导体位于任意位置
        2.2.2 载流弯曲导体位于任意位置
    2.3 双环骨架罗氏线圈与载流导体之间互感的计算方法
        2.3.1 载流直导体位于任意位置
        2.3.2 载流弯曲导体位于任意位置
    2.4 任意骨架形状罗氏线圈与载流导体之间互感的计算方法
    2.5 载流导体的截面和线匝缺口大小对互感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任意骨架形状的罗氏线圈与载流导体之间互感的实验测试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
    3.3 实验验证及互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罗氏线圈的改进集总参数电路模型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改进集总参数电路模型
    4.3 实验测试
        4.3.1 实验设计
        4.3.2 实验验证及带宽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任意线匝走线构成的PCB罗氏线圈的互感计算及电路模型
    5.1 引言
    5.2 最大灵敏度的PCB罗氏线圈圆形骨架的结构参数讨论
    5.3 PCB罗氏线圈与载流导体之间互感的计算方法
    5.4 PCB罗氏线圈改进的集总参数电路模型
    5.5 实验测试
        5.5.1 实验设计
        5.5.2 实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一种罗氏线圈带宽扩展方法
    6.1 引言
    6.2 原理分析
    6.3 实验测试
        6.3.1 实验设计
        6.3.2 实验验证
    6.4 分段罗氏线圈测量误差的分析及补偿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状态评价的电能计量装置运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第2章 电能计量装置运维管理现状及状态评价基础
    2.1 电能计量装置运维管理概念
        2.1.1 电能计量装置功能与应用
        2.1.2 电能计量装置运维管理概况
    2.2 电能计量装置运维管理现状问题及研究意义
    2.3 电能计量装置状态评价概述
        2.3.1 电能计量装置状态评价导则
        2.3.2 电能计量装置状态评价状态量来源
        2.3.3 电能计量装置状态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能计量装置状态评价模型建立与应用
    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能计量装置状态评价模型建立流程
    3.2 电能计量装置状态评价指标构建及定量指标参考分级
    3.3 电能计量装置状态评价算例分析
        3.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能计量装置状态评价模型建立算例
        3.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能计量装置状态评价模型应用算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状态评价的电能计量装置运维管理制度构建
    4.1 电能计量装置状态运维管理组织体系
    4.2 电能计量装置状态运维信息化管理系统
        4.2.1 电能计量装置状态运维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4.2.2 电能计量装置状态运维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优化
    4.3 基于状态评价结果的电能计量装置运维管理策略调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状态评价的电能计量装置运维管理成效分析
    5.1 电能计量装置运维管理成本配置模型
        5.1.1 运维人力车辆成本
        5.1.2 运维试验耗材成本
        5.1.3 试验设备设备维修成本
        5.1.4 试验吊车租赁成本
    5.2 基于状态评价的电能计量装置运维管理成效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调查问卷

(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电能表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内发展现状
        1.2.2 国外发展现状
    1.3 本章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结构
第2章 智能电表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智能电表电能计算
    2.3 物联网系统架构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1 系统设计
        2.4.2 功能模块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电表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STM32F103电路设计
        3.1.1 主电路设计
        3.1.2 时钟和复位电路设计
        3.1.3 光伏电源电路设计
        3.1.4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3.1.5 显示电路设计
    3.2 信号采集与传输电路设计
        3.2.1 电能采集电路设计
        3.2.2 RS485通信电路设计
        3.2.3 WIFI电路设计
        3.2.4 按键电路设计
    3.3 保护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电表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系统主程序设计
    4.2 系统定时器软件设计
    4.3 按键扫描软件设计
    4.4 数据发送软件设计
        4.4.1 数据格式定义
        4.4.2 RS485通信协议分析
        4.4.3 客户端数据发送软件设计
    4.5 数据存储软件设计
        4.5.1 IIC通信协议分析
        4.5.2 数据存储软件设计
    4.6 电能统计软件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电表系统的仿真与测试
    5.1 系统硬件调试
    5.2 软件调试
    5.3 实验测试
        5.3.1 系统功能测试
        5.3.2 系统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4)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辐射磁场干扰及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高压开关设备的电磁干扰问题
        1.2.2 一二次融合开关的电磁干扰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2 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电磁暂态模型及干扰源分析
    2.1 基于时域有限积分(FITD)的电磁暂态模型建立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干扰源的确立
        2.2.1 雷电冲击的干扰源分析
        2.2.2 开关动作燃弧干扰源分析
        2.2.3 投切电容器组干扰源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辐射干扰测试试验
    3.1 试验目的与试验内容
    3.2 雷电冲击测试及分析
        3.2.1 模拟雷电压干扰试验
        3.2.2 模拟雷电流干扰试验
    3.3 模拟开关燃弧试验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一二次融合开关智能组件的受扰分析
    4.1 含智能组件的二次回路模型
    4.2 配电终端(FTU)屏蔽效能分析
    4.3 智能组件电源线路差模干扰计算
        4.3.1 频率缩放的时域有限积分法
        4.3.2 智能组件差模干扰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辐射干扰防护研究
    5.1 基于智能终端安装距离的防护优化
    5.2 基于信号采集单元安装位置的优化
    5.3 基于增设屏蔽层的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大电流测量传感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基于欧姆定律的分流器
    1.1 直流分流器
    1.2 交流分流器
    1.3 冲击分流器
2 基于闭环反馈原理的直流、交流电流互感器
    2.1 零磁通电流互感器
    2.2 电子补偿式电流互感器
    2.3 DBI型电流互感器
3 基于磁场测量的开环电流传感技术
    3.1 基于磁传感芯片的电流传感技术
    3.2 Rogowski线圈
4 光学电流传感技术
5 结论

(6)紧凑型GIS变电站雷电过电压及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紧凑型GIS变电站研究现状
        1.2.2 紧凑型GIS变电站雷电过电压的几种形式
        1.2.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2 紧凑型GIS变电站雷电侵入波过电压及防护
    2.1 紧凑型GIS变电站侵入波过电压计算模型
        2.1.1 雷电流参数及仿真模型
        2.1.2 架空输电线路模型及参数
        2.1.3 紧凑型变电站及变电站内关键设备模型
    2.2 紧凑型GIS变电站雷电侵入波过电压仿真分析
        2.2.1 落雷杆塔的影响
        2.2.2 雷电流幅值的影响
        2.2.3 杆塔冲击接地电阻的影响
        2.2.4 紧凑型GIS变电站雷电侵入波防护研究
    2.3 基于朴素贝叶斯网络的雷击变电站侵入波绝缘预警定位与防护效果评估
        2.3.1 朴素贝叶斯网络原理
        2.3.2 基于朴素贝叶斯网络的雷击变电站侵入波绝缘预警模型建立
        2.3.3 雷击变电站侵入波绝缘预警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紧凑型GIS变电站系统感应雷过电压研究
    3.1 地闪回击电磁场计算
    3.2 空间电磁场与架空线路的耦合模型
    3.3 输电线路等效模型
    3.4 紧凑型GIS变电站系统感应雷过电压影响因素
        3.4.1 落雷点距架空线距离对感应电压的影响
        3.4.2 架空线高度对感应电压的影响
        3.4.3 不同雷电流幅值对感应过电压的影响
        3.4.4 紧凑型GIS变电站系统感应雷过电压防护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紧凑型GIS变电站防雷设计及雷击建筑雷电耦合分析
    4.1 紧凑型GIS变电站防雷设计
        4.1.1 根据折线法计算四根避雷针联合保护范围
        4.1.2 根据滚球法计算四根避雷针联合保护范围
    4.2 雷击站内建筑时建筑内部雷电电磁环境及场线耦合研究
        4.2.1 建筑物雷电冲击模型建立
        4.2.2 雷击建筑时雷电电磁脉冲对建筑内电缆的耦合作用
        4.2.3 电缆对雷电电磁脉冲耦合作用影响因素分析
        4.2.4 变电站雷电感应过电压防护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奖励情况

(8)变压器复杂和应涌流机理及其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和应涌流机理
        1.2.2 和应涌流对保护影响
        1.2.3 和应涌流的识别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复杂和应涌流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和应涌流产生模型分析
    2.3 和应涌流机理
        2.3.1 和应涌流机理
        2.3.2 复杂和应涌流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和应涌流与故障电流建模及误动实例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PSCAD/EMTDC的复杂和应涌流建模
        3.2.1 PSCAD/EMTDC简介
        3.2.2 复杂和应涌流模型
    3.3 变压器内部故障电流建模及仿真
        3.3.1 变压器相间故障及接地故障
        3.3.2 变压器匝间故障
    3.4 复杂和应涌流影响因素
        3.4.1 合闸角
        3.4.2 剩磁
        3.4.3 系统阻抗
    3.5 误动实例分析
        3.5.1 实例分析1
        3.5.2 实例分析2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小波包和WOA-KELM的和应涌流识别研究
    4.1 引言
    4.2 相关理论
        4.2.1 小波包变换
        4.2.2 核极限学习机(KELM)
        4.2.3 鲸鱼优化算法(WOA)
    4.3 特征提取
    4.4 WOA-KELM模型和应涌流识别
        4.4.1 WOA-KELM模型
        4.4.2 识别验证
    4.5 与其它识别模型对比
    4.6 本章小节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电流互感器优化设计计算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电流测量的罗氏线圈理论与应用研究[D]. 刘晓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基于状态评价的电能计量装置运维管理研究[D]. 陈骁. 浙江大学, 2021
  • [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表系统设计[D]. 马扬. 广西大学, 2021(12)
  • [4]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辐射磁场干扰及防护研究[D]. 路文超.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5]大电流测量传感技术综述[J]. 周峰,李鹤,李文婷,黄俊昌. 高电压技术, 2021(06)
  • [6]紧凑型GIS变电站雷电过电压及防护研究[D]. 陈思敏.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7]舰船用光纤大电流现场校准技术研究[D]. 何雪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8]变压器复杂和应涌流机理及其识别方法研究[D]. 付泽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9]面向边缘计算的室内安全监控智能终端设计[D]. 万荣贵.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10]输电线路在线取能稳压研究[D]. 詹坤. 三峡大学, 2021

标签:;  ;  ;  ;  ;  

电流互感器优化设计计算软件的研究与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