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地区150名成年女性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和体积的研究

豫南地区150名成年女性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和体积的研究

一、豫南地区150名成年女性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及体积测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丽[1](2021)在《miR-221-3p介导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患病率较高、影响较大、耗费卫生医疗资源较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为切入点,结合FD以胃动力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基础的特点,以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为胃慢波的起搏细胞和微小RNA(micro RNA,NA)能够通过调控靶基因、靶信号通路途径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自噬等细胞效应为前提,探讨NA调控ICC在电针治疗FD大鼠改善其胃动力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 group)、模型组(model group)、电针组(EA group),每组6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两组大鼠均予以多因素应激干预法构建FD模型,造模周期为14天。造模成功后,予以电针干预足三里穴和太冲穴,电针干预周期为10天。电针干预期间,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并测量具体的体重、饮食量和饮水量。电针干预结束后,采用营养半固体糊对大鼠进行灌胃(2m L/100g),30分钟后再予以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5mg/100g)依次麻醉大鼠,麻醉成功后对大鼠进行解剖取材,称取每只大鼠的胃全重和胃净重,计算大鼠胃内残留率。将胃称重后,切取部分胃窦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形态结构;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内ICC的超微结构;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运用NA测序筛查电针干预FD大鼠前后差异性表达的NA,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差异性表达的-X与c-kit基因(KIT)之间的靶向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 mRNA和差异性-X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空载组(control+NC)、模型+空载组(model+NC)、电针+空载组(EA+NC)、电针+干扰组(EA+-X inhibitor),电针+过表达组(EA+-X agomir),每组6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均予以多因素应激干预法构建FD模型,造模周期为14天。造模成功后,电针干预足三里穴和太冲穴,电针干预周期为10天;期间将构建的-X过表达和干扰载体,通过尾静脉注射途径注入相对应的各组大鼠。电针干预期间,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电针干预结束后,采用同前方法计算大鼠胃内残留率。切取部分胃窦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形态结构;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X43、SCF、c-kit、p-Raf/Raf、p-Erk/Erk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X43、SCF、c-kit、Raf、Erk mRNA和-X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1.电针干预对FD大鼠的影响及电针干预前后差异性NA的筛查(1)FD大鼠模型的构建:观察到造模后大鼠体重下降,饮食量和饮水量减少;毛发枯乱发黄、掉毛;大便溏稀,且有较重的酸腐臭味;活跃程度减弱,抓捕反应迟钝,基本无攻击性和防御性;精神疲倦萎靡,状态不佳。对大鼠胃窦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其形态结构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2)电针对FD大鼠一般行为学的影响:在造模前(0d),三组间大鼠体重、饮食量、饮水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结束后(14d),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体重、饮食量、饮水量均下降,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电针组大鼠体重、饮食量、饮水量分别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0天的电针干预后(24d),电针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体重、饮食量、饮水量显着增长,模型组大鼠体重、饮食量、饮水量也出现增加,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电针对FD大鼠胃动力的影响: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胃内残留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而电针组大鼠胃内残留率明显低于模型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85.637,P<0.001)。(4)电针对FD大鼠胃窦组织ICC的影响:透射电镜下观察可见空白对照组ICC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多边形,细胞核较大呈卵圆形,核周边缘呈异染色致密带,细胞质较少,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等细胞器,自噬体少见。模型组ICC超微结构受到破坏,细胞核较大,细胞质内细胞器明显减少,可见明显的自噬体。电针组ICC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多边形,细胞核较大,细胞质内细胞器较多,线粒体肿胀不明显,自噬体结构不明显。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发现,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而电针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556.283,P<0.001)。(5)电针干预FD大鼠前后差异性表达的NA筛查:总共有18种,其中下调NA有13种,上调NA有5种;通过Ensembl数据库和Target Scan数据库分析发现,差异性表达的18种NA中只有-221-3p与c-kit基因(KIT)的3’UTR存在互补位点。(6)-221-3p和c-kit基因的靶向关系验证:转染c-kit 3’UTR野生型(WT)载体质粒组,-221-3p mimic组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与-221-3p nc组相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595,P<0.001);转染c-kit 3’UTR突变型(MUT)载体质粒组,-221-3p nc组与-221-3p mimic组的荧光素酶活性比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4,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但大鼠胃窦组织-221-3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电针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但大鼠胃窦组织-221-3p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c-kit mRNA=285.762,Pc-kit mRNA<0.05;F-221-3p=342.916,P-221-3p<0.05)。2.-221-3p介导电针治疗FD大鼠的机制研究(1)FD大鼠模型的构建:观察到造模后大鼠体重下降,饮食量和饮水量减少;毛发枯乱发黄、掉毛;大便溏稀,且有较重的酸腐臭味;活跃程度减弱,抓捕反应迟钝,基本无攻击性和防御性;精神疲倦萎靡,状态不佳。对大鼠胃窦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其形态结构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2)-221-3p靶向调控c-kit基因,对c-kit mRNA表达的影响:模型+空载组、电针+空载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空载组(P<0.001),而大鼠胃窦组织-221-3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空载组(P<0.001)。电针+空载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空载组(P<0.05),而大鼠胃窦组织-221-3p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空载组(P<0.05)。与电针+空载组相比较,电针+干扰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01),而大鼠胃窦组织-221-3p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电针+空载组比较,电针+过表达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大鼠胃窦组织-221-3p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221-3p介导电针对FD大鼠胃动力的影响:模型+空载组、电针+空载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空载组(P<0.001);电针+空载组大鼠胃内残留率明显低于模型+空载组(P<0.001);与电针+空载组相比较,电针+干扰组大鼠胃内残留率明显下降(P<0.001),而电针+过表达组大鼠胃内残留率明显上升(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内ICC数量的变化:模型+空载组、电针+空载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空载组(P<0.001);电针+空载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空载组(P<0.05);与电针+空载组相比较,电针+干扰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01),而电针+过表达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内ICC之间以及ICC与SMC之间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的变化:模型+空载组、电针+空载组大鼠胃窦组织CX43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空载组(P<0.001);电针+空载组大鼠胃窦组织CX43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空载组(P<0.001);与电针+空载组相比较,电针+干扰组大鼠胃窦组织CX43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明显升高(P<0.001),而电针+过表达组大鼠胃窦组织CX43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明显下降(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各组大鼠胃窦组织SCF/c-kit和Raf/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模型+空载组、电针+空载组大鼠胃窦组织SCF、c-kit、Raf、Erk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空载组(P<0.05);电针+空载组大鼠胃窦组织SCF、c-kit、Raf、Erk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空载组(P<0.05);与电针+空载组相比较,电针+干扰组大鼠胃窦组织SCF、c-kit、Raf、Erk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电针+过表达组大鼠胃窦组织SCF、c-kit、Raf、Erk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郭氏夹尾刺激法+不规则饮食法+冰生理盐水灌胃法的多因素应激干预法能够成功构建FD大鼠模型。2.FD模型大鼠存在体重、饮食量和饮水量显着下降,胃排空延迟,胃窦组织内ICC的形态结构异常以及ICC的数量减少。3.电针干预能够有效改善FD大鼠的一般行为学,减少胃内残留,增强胃动力,其可能机制为电针能够改善胃窦组织内ICC的形态结构,增加胃窦组织内ICC的数量。4.电针干预FD大鼠前后差异性表达的NA总共有18种,其中只有-221-3p与c-kit基因(KIT)具有结合位点,并存在直接靶向关系。5.-221-3p靶向调控c-kit基因(KIT),能够负调节c-kit mRNA的表达。6.干扰-221-3p抑制其靶向调控c-kit基因,能够上调c-kit mRNA的表达,通过激活SCF/c-kit和Raf/Erk信号通路,促进胃窦组织内ICC的增殖及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增强胃窦组织内ICC之间以及ICC、SMC之间的细胞间通讯,从而增强胃动力,在电针治疗FD过程中发挥作用。

王会角[2](2020)在《青春早期超重、肥胖儿童脂肪发育状况与唾液性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青春早期超重、肥胖儿童脂肪发育及分布状况与唾液性激素关系的探讨,为青春期肥胖儿童性发育异常的原因提供线索,也为防治儿童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019年8-9月期间,随机选取延安市宝塔区3所小学青春早期10~13岁(10岁≤年龄<13岁)66名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41例,女童25例。依据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诊断标准分为超重组(30例),男童16例,女童14例;肥胖组(36例),男童25例,女童11例。选取同期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30例),男童12例,女童18例。分别测量三组儿童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腹部皮褶厚度,并留取唾液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分析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三组儿童唾液中睾酮(Testosterone,T)、雌二醇(Estradiol,E2)浓度。计算三组儿童的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组男童唾液性激素水平比较:三组间男童的唾液睾酮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SD多重比较,肥胖组、超重组唾液睾酮水平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唾液睾酮水平低于超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男童的唾液雌二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女童唾液性激素水平比较:三组间女童的唾液睾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女童的唾液雌二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SD多重比较,肥胖组唾液雌二醇水平高于正常组、超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唾液雌二醇水平虽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男童BMI、WHR、腰围、腹部皮褶厚度与唾液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r):男童BMI、WHR、腰围、腹部皮褶厚度与唾液睾酮水平呈负相关(P<0.05)。男童BMI、腹部皮褶厚度与唾液雌二醇水平呈正相关(P<0.05)。4.女童BMI、WHR、腰围、腹部皮褶厚度与唾液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r):女童WHR、腰围、腹部皮褶厚度与唾液睾酮水平呈负相关(P<0.05)。女童BMI、腰围与唾液雌二醇呈正相关(P<0.05)。结论:1.肥胖对青春早期儿童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超重、肥胖男童的唾液睾酮水平显着降低,而肥胖女童唾液雌二醇水平升高。2.青春早期儿童的BMI与唾液雌二醇水平呈正相关,而青春早期男童BMI与唾液睾酮水平呈负相关。3.腹部脂肪分布与唾液中性激素水平存在相关性,青春早期儿童腹部脂肪积累可能与青春期性激水平有关,需要引起临床关注。

朱星[3](2019)在《女大学生体力活动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及干预研究 ——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体力活动不足是全球范围死亡的第三位主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性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静坐时间过长、体力活动不足是当代大学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调查女大学生体力活动状况和测试身体成分,掌握女大学生体力活动和身体成分现状,探讨体力活动水平与身体成分各指标相关性;通过比较健步走干预前后身体成分各指标的变化,探讨12周中等强度健步走锻炼对体重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女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影响,为提高女大学生体力活动量、减脂塑形和增强体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方法:采用《体力活动日志》和韩国JAWON人体成分分析仪调查和测量江西师范大学403名女大学生的体力活动与身体成分,使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体力活动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本实验采取在403名女大学生中以自愿报名的形式,招募体重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女大学生各40名进行为期12周、每周6次、中等强度50-60分钟健步走锻炼,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对锻炼前后身体成分指标进行测试,用数理统计法整理和分析数据,使用T检验比较实验前后各指标的差异性。研究结果:1.女大学生日常体力活动行为方式主要集中在身体平躺和身体坐着方面,日均睡眠和静坐时间分别为9.3h、10h,日均低强度、中强度、高强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分别为227.14min、6.43min、0min和10.71min。2.女大学生静坐活动、低强度和中高强度活动一周总能耗分别为4503.74kcal、3491.4kcal和308.78kcal,学习日与休息日的日均能耗分别为1276kcal、1168.7kcal。3.不同BMI偏轻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女大学生的静坐活动、低强度活动、中强度活动、中高强度活动日均时间、能耗、单位体重能耗、运动次数和运动时间的差异非常显着(p<0.01)。不同BMI女大学生各组的日均静坐时间均高于9h,偏轻和正常组的中高强度活动日均时间仅有12.86min,而超重和肥胖组的中高强度活动日均时间都低于10min。4.女大学生身体成分体重、BMI、体脂百分比、脂肪重量、去脂肪体重、骨骼肌含量、内脏脂肪含量、皮下脂肪含量、腰臀比等指标与静坐活动时间、日均能耗呈正相关(P<0.01),与单位体重能耗呈负相关(P<0.01);低强度活动时间、中高强度活动时间与体重、去脂体重、内脏脂肪含量、皮下脂肪含量、腰臀比呈显着负相关(P<0.01);每周运动次数、每周运动时间与体重、BMI、体脂百分比、脂肪重量、腰臀比呈显着负相关(P<0.01)。5.12周中等强度健步走干预后,体重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实验组女大学生的体重、BMI、体脂百分比、脂肪重量、去脂体重、内脏脂肪含量、皮下脂肪含量、腰臀比、基础代谢量等指标均明显下降,且差异非常显着(p<0.01),体重正常组骨骼肌含量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着(p>0.05),超重/肥胖组骨骼肌含量显着下降(P<0.05)。研究结论:1.女大学生日常生活方式以静坐为主,绝大部分女大学生未达到体力活动推荐量,日均低强度活动时间多于中强度活动时间,高强度体力活动总体差异大且参与度低,存在体力活动不足。2.女大学生各类体力活动水平的一周总能耗集中在静坐活动和低强度活动,学习日的日均能耗多于休息日。3.不同BMI女大学生偏轻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女大学生静坐时间均偏高,中高强度体力活动较少,超重和肥胖的女大体力活动强度与时间明显低于体重正常和偏轻组,女大学生静坐时间过长增加其超重肥胖患病风险,增加中等以上体力活动时间可以降低肥胖风险。4.女大学生体力活动与身体成分各指标存在相关性。体重、BMI、体脂百分比、脂肪重量、腰臀比等指标与静坐活动时间、日均能耗呈显着正相关,与低强度活动时间、中高强度活动时间、单位体重能耗、每周运动次数、每周运动时间呈显着负相关。5.12周中等强度健步走锻炼能有效降低体重正常组、超重肥胖组女大学生脂肪含量,尤其是腹部脂肪,超重肥胖组降脂效果优于体重正常组,12周中等强度健步走具有减脂塑形和降低中心性肥胖的风险。

马岩[4](2018)在《铁负荷和饮酒对肝损伤影响风险分析及海兔素改善效果动物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铁负荷状况是指铁在机体内储备水平和满足机体生理功能及代谢需要的程度,铁缺乏和铁过载都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随着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铁过载检出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尚未引起重视,相关研究较少。随着人们饮酒量和红肉摄入量(或使用铁补充剂)的不断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本研究旨在分析成年人体内铁营养状况与肝功能异常的关系,评估铁过载和饮酒对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建立酒精暴露、铁过量及其联合暴露诱导的肝损伤大鼠动物模型,观察海兔素(Aplysin)补充改善大鼠肝损伤和肠道微生态的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指导人群合理摄入富铁食物(或补充铁剂)和适量饮酒,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肝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人群横断面调查和动物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及分组。人群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选取青岛市两家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参加健康体检的35-76岁6858名成年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个人基本信息、生活方式、体格检查、生化检测等信息资料。将血清铁蛋白(SF)水平按最低铁负荷组(Q1),中低铁负荷组(Q2)、中高铁负荷组(Q3)和最高铁负荷组(Q4)四分位进行分析。采用回归分析不同铁蛋白水平与肝功能异常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判断机体的铁营养状况的血清铁蛋白水平(SF)标准:SF<15μg/L为铁缺乏;男性SF 15-200μg/L和女性SF15-150μg/L为铁营养状况良好;男性SF>200μg/L和女性SF>150μg/L为铁过载。在开展铁过载和饮酒联合暴露对肝功能影响的研究中将3133名男性研究对象分为非铁过载组(≤200μg/L)和铁过载组(>200μg/L),结合饮酒情况分为非饮酒和饮酒组,将研究对象分为非铁过载和非饮酒组(n=1756),铁过载和非饮酒组(n=178),非铁过载和饮酒组(n=1033)及铁过载和饮酒组(n=166),收集人口学,身高、体重、血糖、血脂、血压、尿酸等生化检测信息;运用相加模型分析铁过载和饮酒交互作用对肝功能异常的影响。海兔素补充干预的动物实验研究。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建立,选择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酒精模型组、海兔素对照组、海兔素+酒精组,每组各15只。其中,酒精模型组给予56%(v/v)乙醇8 mL·(kg-1·d-1)灌胃2周后,12 mL·(kg-1·d-1)灌胃6周;海兔素+酒精组给予150mg·(kg-1·d-1)海兔素灌胃,酒精灌胃方式同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和酒精模型组均给予5 mL·(kg-1·bw-1·d-1)大豆油灌胃,实验持续8周。末次灌胃后,用代谢笼收集各组大鼠粪便,禁食12小时,3%戊巴比妥钠3 mL/kg腹腔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并留取肝脏和小肠标本。采用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等。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2)水平;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海兔素补充干预对实验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分析和了解小肠病理学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模型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研究。选择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酒精+铁过量组、海兔素对照组、海兔素+酒精+铁过量组,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饲喂含铁量50 mg/kg的基础饲料,酒精和铁过量组饲喂含铁量1000 mg/kg饲料,同时给予56%(v/v)乙醇8 mL·(kg-1·d-1)灌胃2周后,12mL·(kg-1·d-1)灌胃10周;海兔素对照组和海兔素+酒精+铁过量组给予150 mg·(kg-1·d-1)海兔素灌胃;正常对照组和酒精+铁过量组给予5 mL·(kg-1·bw-1·d-1)大豆油灌胃,实验持续12周。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铁(SI)、铁蛋白(SF)、铁调素(HEPC)水平和肝组织铁(LIC)含量;分析大鼠十二指肠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MT1)和膜铁转运蛋白1(FPN1)表达水平。观察大鼠小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小肠黏膜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内毒素,DAO、D-LA、FABP2水平;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柔嫩梭菌和脆弱拟杆菌的含量。结果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成年人群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可增加肝功能异常的发病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调整了混杂因素后),高铁蛋白组肝功能异常的发病风险是低铁蛋白组的2.96倍(95%CI:1.74-5.02)(P<0.05);男性和女性发病风险分别是1.88倍(95%CI:1.20-2.96)和4.18倍(95%CI:1.74-10.05)(P<0.05)。铁过量组肝功能异常率(12.5%)显着高于铁缺乏组(1.0%)和铁正常组(3.1%)(P<0.05)。进一步分析成年男性铁过载和饮酒对肝功能异常的影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成年男性铁过载和饮酒人群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人群的5.12倍(95%CI:3.06-8.57)(P<0.0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铁过载和饮酒同时存在的效应为两因素单独存在时效应之和的1.36倍,由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引起的肝功能异常患病危险性为1.10。海兔素补充对酒精性肝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出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海兔素补充可改善大鼠酒精性肝组织损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酒精模型组出现肝损伤,发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典型脂肪变性;而海兔素干预后,其肝小叶结构显示正常,肝索排列逐渐恢复整齐,组织结构趋向正常。透射电镜观察海兔素补充大鼠肝细胞核膜完整,胞浆脂滴数量减少,线粒体结构完整。肝功能分析显示,酒精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和ALP的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而海兔素可有效抑制这些变化。TNF-α和TGF-β的水平分别显着提高1.9倍和1.2倍,而IL-10的水平降低了59.7%(P<0.05);补充海兔素后,TGF-β和TNF-α的水平相对酒精模型组分别下降37.0%和34.7%,而IL-10水平显着提高2.0倍(P<0.05)。肠道黏膜结构分析显示,长期酒精暴露,肠绒毛明显受损,大量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海兔素补充干预后,大鼠肠道黏膜组织结构逐渐恢复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酒精模型组大鼠血浆内毒素,D-LA、DAO及FABP2水平均呈上升趋势;海兔素补充干预后其水平均呈降低趋势。酒精模型组大鼠肠道拟杆菌和乳酸菌丰度明显减少,梭菌属IV(Clostridium IV)、帕拉普氏菌属(Paraprevotella)和Anaerostipes丰度明显升高,而海兔素干预使其丰度显着降低,增加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的丰度。海兔素补充可显着改善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肠黏膜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经过12周酒精和铁过量暴露大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肠腺体和肠绒毛都明显受损,肠腔内可见大量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而海兔素干预能够显着改善上述病变;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酒精和铁过量(模型)组大鼠小肠微绒毛排列稀疏,大量微绒毛脱落,细胞连接结构不完整甚至消失;海兔素干预后上述病变得到明显改善。模型组大鼠SI、SF、LIC和HEP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升高,小肠DMT1和FPN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海兔素干预后大鼠铁代谢水平均呈降低趋势,十二指肠铁蛋白表达呈下调趋势,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内毒素,D-LA、DAO及FABP2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海兔素干预后,其水平均呈降低趋势。肠道菌群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酒精和铁过量模型组大鼠粪便脆弱拟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显着升高,柔嫩梭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都显着下降(P<0.05);海兔素干预后大鼠粪便大肠杆菌和脆弱拟杆菌数量显着降低;乳酸杆菌、柔嫩梭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都显着升高(P<0.05)。结论1.本研究的成年人群(35-76岁)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可增加肝功能异常的发病风险。2.男性人群饮酒与铁过载(SF>200μg/L)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分别是无饮酒史和铁蛋白水平正常成人的5.12倍。3.利用成功建立的酒精、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的大鼠动物模型,观察海兔素补充能有效地改善酒精暴露、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肝组织和肠道黏膜损伤,对恢复肠道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紊乱具有积极作用。

罗桂情,李亿娟,欧丽娜[5](2018)在《改良穿刺法用于降低胰岛素泵输液针打折率的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改良型穿刺法在降低胰岛素泵输液针(PTEE软针)打折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纳入内分泌科的100例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作为改善前组,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纳入内分泌科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改善后组,改善前组采用捏皮技术进行皮下注射穿刺并留置输液针(PTEE软针);改善后组采用改良型穿刺法进行皮下注射穿刺并留置输液针(PTEE软针)。对比两组患者胰岛素泵运行期间的输液针(PTEE软针)打折率、堵管率、二次置管率。结果输液针(PTEE软针)打折率、堵管率、二次置管率分别由改善前的11%、2%、13%降低到了改善后的2%、1%、3%,两组患者胰岛素泵输液针(PTEE软针)打折率、二次置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胰岛素泵输液针(PTEE软针)堵管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型穿刺法能降低胰岛素泵输液针(PTEE软针)打折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旭[6](2016)在《短时间大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青年女性腹部脂肪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众生活条件越来越高,由此带来肥胖的问题也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肥胖引起的相关代谢疾病患病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肥胖已成为一种慢性的代谢疾病。肥胖的分类有很多种,根据脂肪分布的位置分为外周型肥胖和向心型肥胖。由肥胖引起的相关代谢疾病很多都与内脏脂肪堆积过多有关系,因此如何有效减少内脏脂肪对改善肥胖患者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高强度间歇运动对改善身体健康的效果成为大众研究的热点。一些研究表明,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有氧能力、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减少身体脂肪含量。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相比,由于运动时间短、节奏变化快,因此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相关研究提示,高强度间歇运动能够有效减少腹部皮下脂肪量和内脏脂肪量。但是高强度间歇运动的方案较多,其中大部分的运动时间较长,对一些久坐少动的肥胖人群来说,他们更偏向选择短时间大强度间歇训练,但是在高强度间歇训练优化方案方面的研究较少,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减肥效率特别高的方案,因此高强度间歇运动方案值得深入研究。研究目的:比较分析短时间大强度间歇训练与其它两种训练方案对肥胖青年女性腹部皮下脂肪量、内脏脂肪量、全身脂肪量和有氧能力的影响,为运动减肥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肥胖人群减肥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研究方法:58名肥胖青年女性(Fat%:38.59±2.6%)随机分为4组:S组、H组、M组、C组,干预12周。S组的运动方案为短时间大强度间歇运动,使用Monark 894无氧功率自行车,进行全力冲刺6s间歇9s的运动;间歇过程无负荷,空蹬功率自行车。每冲刺6s间歇9s即完成一组,共需完成80组。M、H组均使用Monark 839有氧功率自行车,克服相同机械功,前2周每次运动克服机械功为200kj,后10周每次运动克服机械功300kj。M组的运动强度为60%VO2peak强度持续运动,H组的运动强度为90%VO2peak强度的间歇运动。H组以90%VO2peak强度运动4分钟后间歇,间歇过程中不运动,当主观体力感觉(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下降到13时,再进行4分钟运动。运动干预期间,所有受试者保持与运动干预前相同的饮食和体力活动习惯。12周运动干预结束后用双能x射线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分别对全身脂肪含量和腹部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进行测量。研究结果:1.除vo2peak外,所有初始指标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个运动组之间vo2peak无统计学差异(p=0.64)。2.12周干预前后腹部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面积比较12周干预后s组腹部内脏脂肪面积减少了9.1%(69.27±23.43cm2vs62.95±21.85cm2,p=0.042),h组内脏脂肪面积减少了13.4%(68.96±24.71cm2vs59.87±19.09cm2,p=0.019);s组和h组变化值之间无交互作用(p=0.831);m组12周干预前后内脏脂肪面积无显着性差异(69.4±26.63cm2vs60.21±23.52cm2,p=0.053);c组12周干预前后内脏脂肪面积有减少的倾向,但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69.81±21.30cm2vs69.43±19.49cm2,p=0.725)。12周干预后s组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减少7.1%(244.89±62.27cm2vs227.54±51.83cm2,p=0.040),h组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减少14.1%(248.43±61.19cm2vs213.37±51.03cm2,p=0.005),m组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减少12.9%(219.87±47.56cm2vs191.58±35.50cm2,p=0.008),且三组变化值之间无交互作用(p=0.797,p=0.145,p=0.234),c组腹部皮下脂肪面积无显着性差异(302.62±91.18cm2vs299.72±92.72cm2,p=0.373)。3.实验组fat%、全身脂肪量和体重变化情况12周干预后s组、h组、m组fat%(s组:38.41±2.33%vs36.34±2.12%,p=0.000;h组:38.14±2.28%vs35.62±1.98%,p=0.000;m组:38.00±2.13%vs35.64±2.33%,p=0.000)、全身脂肪量(s组:25.67±3.45kgvs23.68±3.33kg,p=0.000;h组:25.72±3.28kgvs22.85±3.04kg,p=0.000;m组:38.00±2.13kgvs35.64±2.33kg,p=0.000)、体重(s组:66.68±6.41kgvs64.94±6.15kg,p=0.000;h组:67.33±6.09kgvs64.00±5.99kg,p=0.000;m组:68.52±8.00kgvs65.14±7.72kg,p=0.000)均有显着性降低,且三组变化值之间均无交互作用。c组运动干预后fat%、全身脂肪量、体重均无显着性差异(p=0.973,p=0.437,p=0.462)。4.实验组vo2peak变化情况12周干预后S组、H组、M组VO2peak水平均有显着性提高(S组:30.75±3.54ml/min/kg VS 38.50±4.79ml/min/kg,P=0.000;H组:31.49±2.17 ml/min/kg VS 39.79±4.48 ml/min/kg,P=0.000;M组:30.61±3.53 ml/min/kg VS 38.33±4.44ml/min/kg,P=0.000),且三组变化值之间均无交互作用。C组运动干预后VO2peak水平无显着性差异(27.62±2.81ml/min/kg VS 27.56±2.20 ml/min/kg,P=0.936)。结论经过12周干预,短时间大强度间歇训练与其它两种运动方式相比,运动时间短、减肥效果好,能够有效减少肥胖青年女性全身脂肪量、Fat%,特别是对减少腹部脂肪量有着良好效果,同时还能提高最大摄氧量水平,为肥胖人群运动减肥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曾林仙[7](2015)在《云南彝族烟盒舞健身机制研究 ——以建水县、石屏县、玉溪扬武镇中老年人为个案》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文献法、普查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借鉴运动生理学、体育测量与评价、锻炼心理学、运动解剖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从云南彝族烟盒舞的发展现状着手,主要采用实验及测试的方法对云南建水县、石屏县、玉溪扬武镇三个地区彝族烟盒舞代表队和彝族居民(均为40-69岁的中老年人)进行部分身体指标的摸底测试和幸福感的心理测试。在前期测试的基础上对三个地区彝族烟盒舞代表队的部分身体指标,即身体形态指标、身体素质指标、身体机能指标、体成分、骨密度、血液指标、免疫球蛋白指标进行深入科学的分析。同时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彝族烟盒舞代表队和彝族居民的幸福感进行分析,探讨云南彝族烟盒舞的健身机制。旨在为适应全民健身的需求、促进云南彝族烟盒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实例参考。通过分析总结得出如下结论:(1)云南彝族烟盒舞开展促进了当地民众生活健康化,形成了健康的公众娱乐方式。(2)云南彝族烟盒舞有利于改善人体多项身体指标,为指导全民健身运动提供科学依据。即①能有效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增强身体稳定性;②能增强人的心肺功能,有效改善心血管系统;③能降低身体脂肪含量,预防肥胖症、冠心病等;④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机能、改善机体血液流变特征。(3)云南彝族烟盒舞能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4)云南彝族烟盒舞运动负荷适中,可以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开展。(5)云南彝族烟盒舞部分动作结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需要进一步提高其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针对本研究的结论提出相应促进烟盒舞发展的建议:(1)综合云南三个地区彝族烟盒舞的特点及动作结构进行优化改编。(2)更新理念,加强对烟盒舞的认识,以烟盒舞的健身性为归依。(3)构建相应的烟盒舞管理机制。(4)加大烟盒舞的宣传力度、优化师资配备、组织培训。

王红雨[8](2015)在《70岁以上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健康体适能是体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对维持或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缺少针对70岁以上高龄人群的评价体系。本研究从健康体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检验、评价标准的初步建立、评价指标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制定出适合高龄人群进行测试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展高龄人群的体质监测、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完成专家咨询问卷,采用两轮Delphi法初步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选取100名(男、女各50名,分为70-74岁组、75-79岁组、80-84岁组和85岁以上组)70岁以上高龄老人进行测量,从指标的可行性、可靠性、有效性和区分度进行检验;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式,选取1140名70岁以上高龄老人进行测试,获取有效样本789名,依据有效样本的测试数据,采用百分位数法进行数据建模,并初步建立评价标准;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身体成分对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采用ROC曲线确定身体成分指标的适宜界值,通过实地走访,收集240名70岁以上高龄老人最近一次的健康体检结果,作为验证适宜界值科学性的依据;采用高龄老人体力活动问卷、SF-12健康生活质量量表调查我国不同地域7个城市高龄老人的体力活动和生活质量状况,探讨体力活动、健康体适能与健康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因素线性回归法建立健康体适能对健康状况的预测模型。结果:(1)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为86.7%和73.1%,经过两轮咨询,专家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威度系数为0.86和0.83,对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67(2c=78.31,p<0.01),对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81(2c=84.33,p<0.01)、0.79(2c=74.54,p<0.01)、0.74(2c=71.32,p<0.01)、0.76(2c=72.47,p<0.01)、0.51(2c=34.48,p<0.01);按照指标筛选原则初步确定身体成分、肌力与肌耐力、柔韧性、心肺功能和平衡能力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测量指标。(2)经信度检验,测试指标的重测相关系数在0.767-0.954(p>0.05)之间,表明测量指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经Bartlett球度检验,KMO值为0.719(p<0.01),可以认为指标间具有共同因素存在,其中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4个,所得4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是5.113,3.917,2.435,2.128,其累计解释变量达到61.8%;经区别度检验,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区分由于年龄、性别特征和不同测试水平导致的差异(p<0.05),经专家讨论最终形成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测量指标。(3)不同性别之间,女性BMI、腰高比均值高于男性,柔韧性好于男性,男性肌力、心肺耐力、平衡能力好于女性;不同年龄组之间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血压、安静脉搏指标差异不具有显着性,且没有随年龄增长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其余指标均随年龄增长出现下降趋势,其中75-79岁组与80-84岁组比较,柔韧性、肌力、心肺耐力变化幅度最大,除70-74岁与75-79岁组外,其余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腰围、腰臀比和腰高比标准比较,我国高龄老人的腰围、腰臀比和腰高比数值较大;与美国老人健康体适能评价常模比较,我国高龄老人柔韧性评价常模数据波动幅度较大,肌力、平衡能力、心肺耐力评价常模数据波动幅度较小。(5)随着BMI的增加,患高血压的相对风险在逐步增大,随着BMI、腰高比的增加,患高血脂的相对风险在逐步增大,随着腰高比的增加,患糖尿病的相对风险在逐步增大,随着腰围、腰高比的增加,患心脏病的相对风险在逐步增大,其中风险增加最为明显的比值比位于P90处;采用ROC曲线确立的BMI、腰围、腰高比的适宜切点所对应的百分位置为P50P75;以适宜切点划分形成的肥胖组与正常组其生理生化指标水平和疾病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高龄老人锻炼的时间主要为0.51h/次(42.5%),强度主要为中小强度/次(41.6%),频率主要为67次/周(79.2%);男性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龄增长得分出现下降,其中70-74岁组与80-84岁组、85岁及以上组比较,75-79岁组与85岁及以上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体力活动组的健康检出率为69.8%,中体力活动组为66.8%,低体力活动组为56.4%,且高、中体力活动组与低体力活动组的健康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本研究最终形成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构建的指标测量简便易行,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区分度,能够客观反映高龄老人的健康体适能状况。(2)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其中75-79岁组与80-84岁组的比较,下降幅度最为明显,提示我们要重点关注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健康体适能。(3)依据测试数据特点制定了不同性别的身体成分评级标准及不同性别、年龄的肌力、心肺耐力和平衡能力评价标准。(4)身体成分相关指标对预测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具有一定的价值,其确立的适宜界值可以作为诊断相关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标准。(5)规律的体力活动和较高的健康体适能水平对高龄老人健康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效益;构建的健康体适能回归方程对高龄老人健康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以从多角度分析健康体适能对健康生活质量的影响。

李效凯[9](2014)在《有氧运动与饮食干预对不同FTOrs9939609基因型超重与肥胖男大学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FTO基因是首个被广泛验证的肥胖易感基因,其rs9939609位点的突变与肥胖及其相关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13周有氧运动和饮食控制干预对不同FTOrs9939609基因型超重与肥胖男性大学生的身体成分、血浆脂类代谢指标、血糖、胰岛素抵抗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同时,探讨减重与超重和肥胖大学生的肾功能变化的关系以及不同FTO基因型肾功能的变化差异。期望为不同FTO基因型肥胖及其相关病症寻找合适的健身方法。方法:在某高校招募150名超重与肥胖男性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运动组(E组)、运动结合饮食控制组(E+D组)三组,每组50人。干预周期为13周。运动类型为有氧运动,项目主要是慢跑。运动强度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65%,每周三次,单次运动时间从30分钟逐步递增至80分钟,运动距离从1600米逐步递增至8000米。于第4周末、第8周末根据心率和尿蛋白测定,重新调整下一阶段的运动量。饮食控制干预包括饮食指导、健康知识讲座、食物记录和反馈。对照组保持原有生活习惯,不参与运动和饮食干预。结果:被试的FTOrs9939609位点成功分型,TT基因型117人,TA基因型32人,AA基因型1人;T等位基因频率88.67%,A等位基因频率11.33%,与一般人群结果基本一致。与TT基因型被试比较,TA/AA基因型被试的BMI和VFI以及BC、WC、HC、UPLC以及血浆FPG、FINS浓度和HOMA-IR显着性高于TT基因型被试。干预后,不同FTO基因型超重与肥胖大学生的体脂及其它相关指标的变化存在差异。对于TT基因型被试,与C组比较, E组的BMI和VFI、糖代谢指标(FPG和HOMA-IR)、脂代谢指标(TC、脂肪酶、TG、FFA)的下降和脂类相关指标(ApoA1和Al/B)的升高程度显着性多于C组。伴随减重的变化, E组的血浆炎症因子CRP的下降显着性多于C组,肾功能指标SCr的下降和eGFR的升高程度显着性也多于C组;E+D组的BMI、Fat%和VFI、糖代谢指标(FINS和HOMA-IR).脂代谢指标(TC, TG、FFA、LDL、ApoB、脂肪酶)的下降以及脂代谢指标(HDL、ApoAl和A1/B比值)的升高程度显着性多于C组;伴随减重的变化,E+D组的CRP的下降程度显着性多于C组,肾功能指标Scr的下降和eGFR的升高程度显着性多于C组;而且,与E组比较,E+D组的脂肪酶的下降程度显着性多于E组。对于TA/AA基因型被试,与C组比较,E组的肥胖相关指标下降,但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而E组的血浆炎症因子TNF-a的下降程度显着性多于C组,E+D组的BMI. Fat%和VFI、糖代谢指标(FINS和HOMA-IR)以及脂代谢指标(TC、TG、FFA、LDL和ApoB)的下降以及脂代谢(HDL、ApoA1以及A1/B比值)的升高程度显着性多于C组;伴随减重的变化,炎症细胞因子(CRP和IL-6)的下降程度显着性多于C组,同时肾功能指标(SCr和SUA)的下降以及eGFR的升高程度显着性也多于C组;而且,与E组比较, E+D组在上述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指标、糖代谢指标、血脂代谢指标、慢性炎症因子以及肾功能指标的变化也显着性高于E组。以上表明,单纯有氧运动干预后,TT基因型被试体脂及其它相关指标的改善优于TA/AA基因型被试。有氧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后,TT基因型与TA/AA基因型被试的体脂及其它相关指标都有显着的改善,但是TA/AA基因型被试体脂及其它相关指标的变化更显着。结论:1.本研究被试FTOrs9939609等位基因分布与一般人群基本一致。TA/AA基因型被试的BMI、VFI、BC、WC、HC和UPLC以及血浆FPG、FINS水平以及HOMA-IR显着多于TT基因型被试,表明FTOrs9939609SNP对超重与肥胖青少年身体成分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2.有氧运动可显着降低FTOrs9939609TT基因型被试的BMI、Fat%和VFI以及血浆FPG水平和HOMA-IR,而对TA/AA基因型被试的效果不显着,提示有氧运动可降低FTO非风险等位基因被试的体脂,并改善胰岛素抵抗。有氧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可显着降低TT和TA/AA基因型被试的BMI、Fat%和VFI以及FPG和HOMA-IR。但是,TA/AA基因型被试下降的幅度更大。提示有氧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可使FTO风险等位基因型与非风险等位基因型(TT基因型)具有同等健康效应,但是对于风险等位基因型(TA/AA基因型)携带者的效果更明显。3.有氧运动可降低TT基因型被试的血浆TC、ApoA1、脂肪酶、TG、FFA含量,而对TA/AA基因型被试的血脂的变化影响不显着。有氧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可使TT和TA/AA基因型被试的血浆TC、TG、FFA和LD显着下降,显着升高血浆ApoA1水平和提高A1/B比值,并且TA/AA基因型被试的变化程度显着性多于TT基因型。表明有氧运动结合饮食控制对TT基因型和TA/AA基因型都有改善血脂的效果,TA/AA基因型被试更受益。4.有氧运动可使TT基因型被试血浆CRP水平显着降低,可使TA/AA基因型被试的血清TNF-α显着下降,提示运动干预可改善被试的慢性炎症水平,总体上,TT基因型与TA/AA基因型的改善程度基本一致。有氧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可使TT基因型被试的血浆CRP水平显着下降,而使TA/AA基因型被试的血浆工L-6和TNF-α显着下降。提示运动结合饮食控制干预可改善被试的循环炎症水平,基因型之间具有差异。5.超重与肥胖减重后肾功能的改善与体脂降低、胰岛素抵抗的改善、血脂和炎症因子的降低显着性正相关。有氧运动可显着降低TT基因型的SCr和SUA(临界水平)的浓度,增加SC-eGFR,对TA/AA效果不显着。有氧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可显着降低TT和TA/AA基因型被试的SCr和SUA的水平,增加eGFR,且TA/AA基因型效果更显着。表明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对超重与肥胖大学生A风险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肾功能改善更受益。

徐玮聪[10](2014)在《高校大学生身体成分不同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研究身体成分是为了了解人体的体质、健康及衰老程度的状况,以利于将体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使脂肪与去脂体重两部分的比例适宜,以减少与肥胖有关疾病的发病率,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从受试人群状况差异、测量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体成分测试方法各异,结果也不尽一致。高校大学生阶段,学习任务繁重,脑力劳动强度大,身体成分是否合理将会对其成长和学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选择一种科学准确而又简便易行的测量方法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选取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量身体成分得出的指标为效标,以生物电阻抗法、超声法测出的身体成分指标作比较,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对相同指标造成的差异及相关性进行分析。为寻找适合大学生使用的简单、有效、准确的体脂含量和体脂率评价方法提供方法学依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选取首都体育学院87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男生31名,女生56名),运用BMI进行筛选,分为偏瘦、正常、超重、肥胖四种体型的样本,使用DEXA、BIA、超声法、围度法对同一受试者身体成分指标进行测量。数据处理为常规统计方法,相关与一致性检验。研究结果与结论:1.不同体型的大学生身体各部分脂肪含量所占比例不同;随着人体充实程度的增加,躯干、尤其是腹部是人体脂肪含量增加最多的部位。2.女性大学生的身体脂肪含量大于男性大学生,男生的脂肪更容易囤积在躯干,而女生脂肪则较为均匀的分布在躯干和肢体上。3. BMI对于大学生肥胖程度的判断是不准确的,它存在着高估男大学生肥胖程度、低估女大学生肥胖程度的现象;现行的腰围肥胖判定标准对男性大学生来说比较适用,但却有可能低估女性大学生的肥胖程度。4.BIA测量结果与DEXA测出的人体全身体脂率相关性较好,但测量值与标准值之间存在较大误差,在使用时应引起注意。5.超声波测量结果与DEXA测出的人体全身体脂率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偏瘦、超重和肥胖人群,但是对于体重正常人群的体脂率测量则较为准确。

二、豫南地区150名成年女性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及体积测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豫南地区150名成年女性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及体积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miR-221-3p介导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对FD大鼠一般行为学和胃动力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2 FD大鼠模型的构建
        2.3 干预方法
        2.4 标本采集方法
        2.5 检测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3.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3.3 各组大鼠饮食量和饮水量变化
        3.4 各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变化
        3.5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形态结构观察
    4 讨论
        4.1 造模方法的选择
        4.2 针刺穴位的选择
        4.3 电针对FD大鼠胃动力的影响
    5 结论
实验二 电针对FD大鼠胃窦组织ICC的影响以及电针干预FD大鼠前后差异性miRNA的筛查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2 FD大鼠模型的构建
        2.3 干预方法
        2.4 标本采集方法
        2.5 检测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ICC超微结构观察
        3.2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3.3 电针干预FD大鼠前后差异性表达的miRNA筛查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4 miR-221-3p和c-kit基因的靶向关系验证
        3.5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 mRNA和miR-221-3p表达水平比较
    4 讨论
        4.1 电针对FD大鼠ICC的影响
        4.2 miRNA 对 c-kit 基因的调节
    5 结论
实验三 miR-221-3p 介导电针对 FD 大鼠胃动力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2 FD大鼠模型的构建
        2.3 干预方法
        2.4 标本采集方法
        2.5 检测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3.2 各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变化
        3.3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形态结构观察
        3.4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 c-kit mRNA 和 miR-221-3p 表达水平比较
    4 讨论
        4.1 miRNA 与胃肠道疾病
        4.2 miR-221 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 结论
实验四 miR-221-3p介导电针治疗FD大鼠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2 FD大鼠模型的构建
        2.3 干预方法
        2.4 标本采集方法
        2.5 检测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X43 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3.2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SCF和 c-kit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3.3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p-Raf/Raf和 p-Erk/Erk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3.4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X43 mRNA表达水平比较
        3.5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SCF mRNA表达水平比较
        3.6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Raf mRNA和 Erk mRNA表达水平比较
    4 讨论
        4.1 CX43、SCF/c-kit信号通路与胃动力障碍
        4.2 Raf/Erk信号通路与细胞效应
    5 结论
全文讨论
    1 FD的西医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诊断标准
        1.4 发病机制研究
        1.5 治疗
    2 FD的中医认识
        2.1 病名出处
        2.2 病位及相关脏腑
        2.3 病因病机
        2.4 辨证分型
        2.5 治疗
    3 胃肠道ICC与FD
    4 电针治疗FD的可能机制
        4.1 促进胃肠动力
        4.2 调节胃肠敏感性
        4.3 缓解胃肠炎症
    5 miRNA 与 FD 的相关性研究
    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7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青春早期超重、肥胖儿童脂肪发育状况与唾液性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关于青春早期肥胖与睾酮水平关系的探讨
    2.关于青春早期肥胖与雌二醇水平关系的探讨
    3.腹部脂肪分布与性激素关系的讨论
    4.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女大学生体力活动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及干预研究 ——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体力活动
        1.1.1 体力活动的概念
        1.1.2 体力活动的测量方法及工具的应用
        1.1.2.1 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效标测量方法
        1.1.2.2 客观测量法
        1.1.2.3 主观测量法
        1.1.3 体力活动水平分级
        1.1.4 体力活动的推荐量
    1.2 国内青少年体力活动与身体成分相关性研究
        1.2.1 青少年体力活动状况的研究
        1.2.2 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干预策略研究
        1.2.3 体力活动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1.2.4 体力活动对身体成分的干预研究
    1.3 国外青少年体力活动与身体成分相关性研究
        1.3.1 青少年体力活动状况的研究
        1.3.2 青少年体力活动干预策略的研究
        1.3.3 体力活动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1.3.4 体力活动对身体成分的干预研究
2 女大学生体力活动现状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身体成分指标检测
        2.2.4 数理统计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女大学生日常体力活动现状分析
        2.3.1.1 女大学生日常体力活动行为方式的分析
        2.3.1.2 女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分析
        2.3.1.3 女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能量消耗的分析
        2.3.2 女大学生体力活动与身体成分相关性分析
        2.3.2.1 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基本情况
        2.3.2.2 不同BMI女大学生日常行为方式的比较
        2.3.2.3 不同BMI女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比较
        2.3.2.4 不同BMI女大学生体力活动能耗与运动情况比较
        2.3.2.5 女大学生体力活动与身体成分相关性
3 健步走对女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干预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法
        3.2.1.1 运动干预
        3.2.1.2 测试指标与方法
        3.2.1.3 数理统计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体重正常组实验前后身体成分比较
        3.3.2 超重/肥胖组实验前后身体成分比较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铁负荷和饮酒对肝损伤影响风险分析及海兔素改善效果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血清铁蛋白水平与肝功能异常的关联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2.1 调查问卷
        1.2.2 体格测量
        1.2.3 实验室检测
        1.2.4 指标判定标准
        1.3 仪器和试剂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
        2.2 不同血清铁蛋白水平人群的肝功能指标和代谢相关疾病患病率的比较
        2.2.1 总体人群
        2.2.2 男性人群
        2.2.3 女性人群
        2.3 不同血清铁蛋白水平人群的肝功能异常患病率比较
        2.4 血清铁蛋白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5 不同血清铁蛋白水平对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分析
        2.5.1 总体人群
        2.5.2 男性人群
        2.5.3 女性人群
        2.6 不同铁负荷水平(WHO评价标准)的肝功能异常患病率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铁过载和饮酒联合暴露对成年男性人群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分析
        2.2 铁过载和饮酒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3 不同模型下铁过载和饮酒对肝功能异常的危险性分析
        2.4 铁过载和饮酒对肝功能异常影响的交互作用分析
        2.4.1 定性分析
        2.4.2 定量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海兔素对酒精暴露大鼠肝组织和肠道微生态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分组及建模
        1.4 实验方法
        1.4.1 肝组织病理样本收集
        1.4.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1.4.3 肝功能指标检测
        1.4.4 肝脏甘油三脂含量的测定
        1.4.5 血浆炎性因子分泌水平的测定
        1.4.6 小肠组织病理样本收集和检查
        1.4.7 血浆内毒素及肠黏膜屏障功能评价指标检测
        1.4.8 粪便肠道菌群16S rDNA高通量测序
        1.4.9 肠道菌群差异菌株与血清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2.2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肝脏超微结果的影响
        2.3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2.4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
        2.5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小肠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2.6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血浆内毒素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2.7 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宏基因组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2.7.1 测序概况
        2.7.2 Alpha多样性分析
        2.7.3 肠道菌群门水平丰度分析
        2.7.4 肠道菌群属水平丰度分析
        2.8 肠道菌群差异菌株与血清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暴露大鼠铁代谢与肠道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分组及建模
        1.4 实验方法
        1.4.1 标本采集及处理
        1.4.2 血清铁调素和铁蛋白水平检测
        1.4.3 血清铁和肝组织铁含量检测
        1.4.4 小肠组织病理学观察
        1.4.5 血浆内毒素及肠黏膜屏障功能评价指标检测
        1.4.6 粪便中肠道菌群基因组DNA提取
        1.4.7 肠道菌群代表菌株定量分析
        1.4.8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DMT1和FPN1 的表达量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食物摄入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2.2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铁代谢水平的影响
        2.3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小肠病理学影响
        2.3.1 HE染色结果
        2.3.2 透射电镜结果
        2.4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2.5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2.5.1 标准曲线
        2.5.2 样品溶解曲线
        2.5.3 扩增曲线
        2.5.4 定量分析结果
        2.6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肠道铁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研究小结与创新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改良穿刺法用于降低胰岛素泵输液针打折率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操作前准备
    1.4 操作过程
    1.5 运行监测
    1.6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改良型穿刺法能有效降低PTEE软针打折率
    3.2 改良型穿刺法对患者PTEE软针堵管率无影响
    3.3 改良型穿刺法能降低PTEE软针二次置管率

(6)短时间大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青年女性腹部脂肪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肥胖及危害
    1.2 肥胖标准的界定
    1.3 肥胖的危害
        1.3.1 内脏脂肪过多的危害
        1.3.2 内脏脂肪的测量
    1.4 运动与减肥
        1.4.1 运动减肥
        1.4.2 常用的运动减肥方法
        1.4.3 高强度间歇运动
        1.4.4 高强度间歇运动的减肥效果
    1.5 研究展望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设计
        2.2.1 实验分组
        2.2.2 准备阶段
        2.2.3 运动干预
    2.3 日常饮食及体力活动监控
    2.4 指标和测试方法
        2.4.1 形态学指标
        2.4.2 身体各部位脂肪含量
        2.4.3 生理学指标
    2.5 主要实验仪器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3.2 基本指标
        3.2.1 饮食热量和体力活动变化的比较
        3.2.2 VO_(2peak)变化的比较
        3.2.3 腹部脂肪面积变化的比较
        3.2.4 Fat%、体重、全身脂肪量变化的比较
        3.2.5 局部脂肪含量变化的比较
4 全文讨论
    4.1 高强度间歇运动的方案设计
    4.2 三种运动方案对腹部脂肪量的影响
    4.3 三种训练方案对体重、Fat%和全身脂肪量的影响
    4.4 三种训练方案对VO_(2peak)影响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云南彝族烟盒舞健身机制研究 ——以建水县、石屏县、玉溪扬武镇中老年人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依据
        1.1.1 全民健身的需要
        1.1.2 政策环境的支持
        1.1.3 科研课题的支持
        1.1.4 自然学科的支撑
        1.1.5 彝族烟盒舞自身继承和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综述
        1.4.1 相关理论基础
        1.4.2 核心概念的解读
        1.4.3 彝族烟盒舞概述
    1.5 研究的重难点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6 研究思路
        1.6.1 实地调研
        1.6.2 实验测试
        1.6.3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1.7 创新之处
        1.7.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7.2 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测量法
        2.2.5 实验测试法
        2.2.6 数理统计法
        2.2.7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云南彝族烟盒舞的基本情况分析
        3.1.1 云南彝族烟盒舞的分布情况及特点分析
        3.1.2 不同地区烟盒舞传承人情况
        3.1.3 不同地区烟盒舞代表队的情况
    3.2 不同地区彝族烟盒舞项目的开展现状分析
        3.2.1 不同地区彝族居民的基本信息情况分析
        3.2.2 不同地区彝族居民的情况
        3.2.3 不同地区彝族居民对烟盒舞的认知情况分析
        3.2.4 不同地区彝族居民获得烟盒舞的渠道情况
        3.2.5 不同地区彝族居民参与烟盒舞锻炼的情况
        3.2.6 调查地区烟盒舞管理情况
    3.4 不同地区彝族烟盒舞对锻炼者部分身体指标的影响
        3.4.1 彝族烟盒舞对烟盒舞代表队身体形态的影响
        3.4.2 彝族烟盒舞对烟盒舞代表队身体素质的影响
        3.4.3 彝族烟盒舞对烟盒舞代表队身体机能的影响
        3.4.4 彝族烟盒舞对烟盒舞代表队身体体成分的影响
        3.4.5 彝族烟盒舞对烟盒舞代表队身体免疫力的影响
        3.4.6 彝族烟盒舞对烟盒舞代表队身体血红细胞的影响
    3.5 不同地区彝族烟盒舞对烟盒舞锻炼者幸福感的影响
        3.5.1 幸福感的界定
        3.5.2 彝族烟盒舞锻炼者与非彝族烟盒舞锻炼者幸福感测试分析
        3.5.3 结果分析
    3.6 不同地区彝族烟盒舞的动作结构分析
        3.6.1 烟盒舞动作结构的优势分析
        3.6.2 烟盒舞动作结构的劣势分析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云南彝族烟盒舞开展促进了当地民众生活健康化,形成了健康的公众娱乐方式。
        4.1.2 云南彝族烟盒舞有利于改善人体多项身体指标,为指导全民健身运动提供科学依据。
        4.1.3 云南彝族烟盒舞能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1.4 云南彝族烟盒舞运动负荷适中,可以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开展。
        4.1.5 云南彝族烟盒舞部分动作结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需要进一步提高其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
    4.2 建议
        4.2.1 综合云南三个地区彝族烟盒舞的动作结构进行优化改编
        4.2.2 更新理念,加强对烟盒舞的认识,以烟盒舞的健身性为归依
        4.2.3 构建相应的烟盒舞管理机制
        4.2.4 加大烟盒舞的宣传力度、优化师资配备、组织培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70岁以上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依据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二、文献综述:老年人体质研究进展及展望
        1 相关概念的解释
        2 国内外老年人体质研究的进展
        3 健康体适能与健康的关系
        4 小结
第一部分 70岁以上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检验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二、指标体系的检验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70岁以上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的测量与评价
    一、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的测量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二、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评价标准的初步建立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一、基于代谢综合征评价基础上身体成分相应指标的应用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二、高龄老年人体力活动、健康体适能与健康状况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有氧运动与饮食干预对不同FTOrs9939609基因型超重与肥胖男大学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总体设计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内容
三、实验设计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超重、肥胖的诊断
2. 超重与肥胖的现状
3 超重与肥胖的危害
4. FTO基因与肥胖以及运动、饮食对不同FTOrs9939609基因型的影响
5. 总结 第三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一章 FTOrs9939609基因型在超重和肥胖大学生中的分布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干预方法
    
1.3 测试内容与方法
    
1.4 主要实验仪器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150名超重与肥胖大学生基本状况
    
2.2 FTO rs9939609位点分型
    
2.3 干预前分组后样本基本状况
    3. 讨论
    
3.1 150名超重与肥胖大学生基本情况
    
3.2 FTO rs9939609SNP
    
3.3 超重与肥胖大学生FTO rs9939609基因型分布
    4. 结论
第二章 FTOrs9939609多态性对肥胖及体脂相关指标的影响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rs9939609TT基因型与TA/AA基因型肥胖及其体脂相关指标的比较
    
2.2 rs9939609TT基因型与TA/AA基因型的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的比较
    3. 讨论
    
3.1 不同rs9939609基因型对肥胖及其体脂相关指标的影响
    
3.2 不同rs9939609基因型对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4. 结论
第三章 有氧运动与饮食控制对不同rs9939609基因型的肥胖及体脂相关指标的影响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干预对肥胖及其体脂相关指标变化的影响
    
2.2 干预对不同rs9939609基因型的肥胖及其体脂指标的变化的影响
    3. 讨论
    
3.1 有氧运动对肥胖及其体脂相关指标变化的影响
    
3.2 有氧运动结合饮食控制对肥胖及其体脂相关指标变化的影响
    
3.3 运动及其结合饮食控制对不同FTOrs9939609基因型的体脂相关指标变化的影响
    4. 结论
第四章 有氧运动与饮食控制对不同rs939609基因型的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干预对超重与肥胖大学生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2.2 干预对不同rs9939609基因型的血糖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3. 讨论
    
3.1 有氧运动对超重与肥胖大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3.2 有氧运动结合饮食控制对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3.3 干预对不同rs9939609基因型被试的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4. 结论
第五章 有氧运动与饮食控制对不同rs9939609基因型的脂代谢的影响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干预前超重与肥胖大学生脂质基本状况
    
2.2 干预对超重与肥胖大学生脂质代谢的影响
    
2.3 干预对不同FTOrs9939609基因型脂类代谢的影响
    3. 讨论
    
3.1 超重与肥胖与血脂代谢
    
3.2 干预对超重与肥胖大学脂类代谢的影响
    
3.3 干预对不同FTO rs9939609基因型被试脂代谢的影响
    4. 结论
第六章 有氧运动与饮食控制对不同FTO基因型的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超重与肥胖大学生炎症因子的基本状况
    
2.2 干预对超重与肥胖大学生炎症因子的影响
    
2.3 促炎因子的变化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代谢风险变化相关性
    
2.4 干预对不同FTOrs89939609基因型被试的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3. 讨论
    
3.1 超重、肥胖与慢性低度炎症
    
3.2 干预对超重与肥胖大学生炎症因子的影响
    
3.3 促炎因子的变化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及其肥胖代谢指标变化的相关性
    
3.4 干预对不同FTO rs9939609基因型超重与肥胖大学生炎症因子的影响
    4. 结论
第七章 有氧运动与饮食控制对不同FTOrs9939609基因型肾功能的影响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150名超重与肥胖大学生肾功能基本状况
    
2.2 干预对超重与肥胖大学生肾功能的影响
    
2.3 干预对身体成分、血脂与炎症因子的变化与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
    
2.4 干预对不同FTO rs9939609基因型超重与肥胖大学生肾功能的影响
    3. 讨论
    
3.1 超重与肥胖对肾功能的影响
    
3.2 干预对超重与肥胖大学生肾脏功能的影响
    
3.3 干预后机体系列的变化与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相关性
    
3.4 干预对不同FTOrs9939609基因型超重与肥胖大学生肾功能的影响
    4. 结论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
1 主要结果与结论
2 主要创新之处
3 主要缺陷与不足 附录1 缩略词表 附录2 参数的单位及其参考值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高校大学生身体成分不同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身体成分
        1.4.2 身体成分评价模型
        1.4.3 身体成分的测量方法
        1.4.4 测量身体成分的其他方法
        1.4.5 身体成分测评方法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来源和抽样条件
        2.1.2 分组与样本量
    2.2 研究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体型大学生的身体脂肪变化特征
        3.1.1 不同体型大学生体脂率的变化特征
        3.1.2 不同体型大学生围度的变化特征
    3.2 不同测量方法测量的体脂率的比较研究
        3.2.1 BIA 与 DEXA 的测量结果比较
        3.2.2 超声波与 DEXA 的测量结果比较
4 分析与讨论
    4.1 大学生的身体脂肪变化规律
    4.2 不同测量方法对人体体型的区分
    4.3 两种测试方法与 DEXA 测量与推算体脂率的比较研究
        4.3.1 BIA 与 DEXA 测量与推算体脂率的效果比较
        4.3.2 超声波与 DEXA 测量与推算体脂率的效果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豫南地区150名成年女性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及体积测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miR-221-3p介导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机制研究[D]. 周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青春早期超重、肥胖儿童脂肪发育状况与唾液性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D]. 王会角. 延安大学, 2020(12)
  • [3]女大学生体力活动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及干预研究 ——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D]. 朱星.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4]铁负荷和饮酒对肝损伤影响风险分析及海兔素改善效果动物实验研究[D]. 马岩. 青岛大学, 2018(07)
  • [5]改良穿刺法用于降低胰岛素泵输液针打折率的效果观察[J]. 罗桂情,李亿娟,欧丽娜. 右江医学, 2018(02)
  • [6]短时间大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青年女性腹部脂肪的影响[D]. 张旭.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7]云南彝族烟盒舞健身机制研究 ——以建水县、石屏县、玉溪扬武镇中老年人为个案[D]. 曾林仙.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1)
  • [8]70岁以上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王红雨. 苏州大学, 2015(11)
  • [9]有氧运动与饮食干预对不同FTOrs9939609基因型超重与肥胖男大学生的影响[D]. 李效凯.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6)
  • [10]高校大学生身体成分不同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D]. 徐玮聪. 首都体育学院, 2014(08)

标签:;  ;  ;  

豫南地区150名成年女性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和体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