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SO14000系列标准讲座(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20)在《汽车电子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设计及应用 ——以晟泰克汽车电子企业为例》文中认为当今世界领域的坏境问题正引发国人对于工业生产行为的关注,我国高耗能、高排放量总体经济快速增长模式下的环境压力正形成企业稳步发展的外部阻碍。保护环境,全面实现再生能源发展,应是世界总体经济发展的潮流。在越来越严格的立法背景下,企业面临环境污染的压力日益加剧,资源利用率低,废弃物增加,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失衡,及生物学丰富性退化问题,招致应当采纳一种控制系统办法,即建立及施行环境管理机制就是有利于可以继续稳步发展的环境支柱。环境管理体系引入了生命周期的概念。生命周期是指从原材料获取、设计、生产、运输和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这一系列过程。充分考虑整个生命周期进展对于坏境引发的影响,继而找出削弱或打消这些影响的保护措施。这就是一种适应可以继续稳步发展策略要求的崭新环境管理体制。本文着眼于汽车电子行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并对晟泰克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装配过程作为实证案例以及它的环境绩效进行阐述说明。叙述了根据晟泰克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自身特点,从建立环境方针、体系策划、实施及操作、持续改进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过程。为今后涉及汽车电子产品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价值。
王暖鹏[2](2018)在《HG公司环境保护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我们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人民群众期待加快解决大气、饮用水、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也给予了极大关注。作为化工行业,环保管理已经紧逼安全生产管理,成为制约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而言,做好环保管理,首先就是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守法是企业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出于各种原因,现有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实际上无法真正完全覆盖各种生产经营过程;另一方面,即便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排放污染,企业也有必要从履行环境责任的角度来尽最大可能控制废污染物的排放。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环境保护管理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环境保护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执行标准的相关内容,以HG公司环境保护管理现状为基础,梳理分析了HG公司在环境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环境保护管理的创新思路,并从理念、投资、管理、培训、监管等多个方面,对存在的8个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从管理层面、领导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出环境保护管理的保障措施,一方面为HG公司环境保护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同类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提供些许借鉴。
李安平[3](2016)在《浅谈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文中认为通过企业实施环境体系认证,研究探讨了当前企业环境保护的模式,对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德志[4](2014)在《华亭煤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研究》文中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华亭煤业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产能从不足400多万吨增加到1700多万吨,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矿区虽然采取了法律手段及环境“评审”和治理措施,但仅靠这些方法,还不足以为一个矿区提供可持续的环境管理保证。本文基于结构化、系统化的方法,借鉴国际科学先进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原理,创新性构建具有华亭煤业特点的环境管理模式。从预防污染的思想出发,结合华亭煤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建立持续运行的环境管理体系,即华亭煤业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具体内容包括: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概念、原理论述,华亭煤业环境管理现状分析,环境管理体系初始评审、体系文件编写、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环境体系运行、合规性评价、保持改进,煤炭资源合理化开采与节能减排措施,污染预防、治理,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评审与改进等,为华亭煤业环境管理建立了持续的自我完善机制。华亭煤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研究,为系统解决华亭煤业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持续的、系统化的方法和预防污染的途径,为“两型”社会建设和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对矿区未来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从事煤炭生产的单位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的环境管理途径。
杭祖圣,巴志新,初雅杰,谈玲华,王章忠[5](2010)在《应用型本科材料大类ISO体系内审员培训的探索——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大类专业中进行ISO体系内审员的培训,是材料大类专业学历学位与职业资格相结合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文章阐述了ISO9000和ISO14000体系对材料大类专业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培训的实施方法。通过实践表明:引入ISO教育培训提高了材料大类专业学生的综合就业的竞争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刘文辉[6](2009)在《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矛盾的加剧,面临日渐兴起的绿色消费、绿色贸易壁垒、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绿色经营已经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绿色经营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的理念,使企业经营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绿色经营不是企业的经营策略,更不是一种促销手段,而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变革,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全面调整。绿色经营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绿色经营主要包括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管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是企业进行绿色经营的理论依据。基于此,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致力于向消费者大量提供其所需的绿色产品,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的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创新。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本质是全面协同创新。绿色经营创新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要求企业进行绿色经营创新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可循环原则、节约生产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绿色经营创新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目标要求企业在了解绿色经营创新的动力机制、压力机制、运行障碍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运行机制。企业绿色经营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生产模式创新、市场营销创新、组织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企业绿色经营的生产模式创新具体表现为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与传统的生产模式相比一种全新的创造性的生产模式。清洁生产主要包括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材料采购、绿色包装、绿色工艺设备、绿色回收处理等技术的创新。清洁生产在我国大体经历了引进传播、政策(研究)推进、逐渐规范三个阶段。清洁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整体推进、审核工作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绿色营销以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为基础,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开拓绿色市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应执行的“3P+5C”的策略组合,从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到企业决定生产;从市场营销的绿色目标,到绿色营销战略的确定,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绿色营销体系。以绿色产品开发为中心,我国企业也全面展开了绿色营销。但我国的绿色营销客观上面临着不少问题和障碍: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需求尚未形成;企业绿色市场营销理念匮乏;企业生产管理方式与清洁生产的要求不匹配;现有营销策略组合不适应绿色营销;政府对绿色市场营销的支持措施不够。针对上述问题,制定绿色营销战略规划、强化企业的绿色营销观念、创新绿色营销策略组合、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就成为我国促进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创新的必然选择。适应绿色经营的要求,企业必须全面系统地解决企业组织结构与运行以及企业间组织联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使之适应企业绿色经营的需要。企业微观绿色管理在管理观念、管理目标、绿色问题的态度、核心利益选择等方面与传统企业管理存在诸多的不同,它要求企业全方位的“绿色化”。绿色企业文化是绿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绿色经营制度创新的包括绿色税收制度、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制度、企业融资的绿色约束制度等。我国企业绿色经营的制度基础薄弱,存在一定的缺陷:环境资源产权制度虚置;税收制度功能有限;环境信息披露制度透明度差;宏观控制制度供给不足。与此相应,对上述制度进行创新就成为我国促进企业绿色经营的正确取向。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与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是绿色经营的内在要求。论文在阐述评析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能力指标、方法的前提下,以EoCM理论在浙江省的实践为例评价了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效益。针对我国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不足,论文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对策。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制定环境政策促进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是不可或缺的。根据国际经验,环境政策主要有环境规制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协议政策、绿色公开政策。中国环境政策的发展与演变历程表明,现行促进绿色经营的环境规制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绿色公开政策与绿色经营的要求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论文分析了中国现行促进绿色经营的环境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
李沛[7](2007)在《建筑企业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与审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提高生存能力进而不断发展的基础,人类各种各样需要的满足都无一例外地来自环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建筑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建筑产业更是突飞猛进,但由此暴露出来的建筑企业的建设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我国建筑企业长期以来管理水平低,操作粗放,能源、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对于我国建筑企业来说,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国际贸易中消除“绿色壁垒”就必须大力提高自身的环境管理水平。就企业的长远利益而言,实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不但继承了传统环境管理的优点,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了环境管理的新观念,它让我们意识到要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促进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同时它不设绝对量标准,强调持续性的改进以及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和资源循环再利用。因此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建筑企业更好的建立和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通过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同时再借助一些辅助措施保障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提升。本论文在详细介绍了环境管理的概念以及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之后,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了ISO14000与ISO9000、清洁生产、BS7750、EMAS的异同;着重强调了建筑企业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指出了建筑企业在建立、实施和保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中应避免的几种错误观念,引入层次分析法对建筑企业重要环境因素进行了评价,并考虑到建筑企业广泛性、地区性、超前性、社会性、目的同一性的特点详细介绍了企业实施ISO14001的具体步骤并用实例进行了说明,为国内的建筑企业建立、实施ISO14001指明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思路;然后说明了建筑企业实施认证的程序,并考虑到建筑企业实施ISO14001的困难,提出了企业推行ISO14001的对策;最后提出了在设计中体现环境管理思想并以东莞玉兰大剧院为例进行了说明以及利用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组织措施和环保技术措施和政府、公众的监督等方法来保障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以提升建筑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丁圣权[8](2007)在《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文中指出ISO自1996年正式颁布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从而,在全球有了对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提出要求和进行评价的统一标准。目前,已有超过100多的国家在贯彻该系列标准,其影响已超出了对环境保护管理的范畴,直接影响到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行为,可以说已成为国际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由于注重经济发展,执行该标准进度比较缓慢,尤其建筑工程研究、应用更少。本文在研究者对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参与建筑企业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实践经验,尤其针对建筑企业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对标准产生的背景、世界各国实施现状,研究的目的、意义,我国施工企业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2)介绍ISO 14000标准的基本情况;(3)介绍施工企业建立ISO 14000体系的方法、过程;(4)应用实例。通过研究,为施工企业明确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施工企业编写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建立并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宋宗宇,杜志欣[9](2007)在《ISO14000标准在我国基本建设领域的具体适用》文中研究指明ISO14000标准要求实施从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制造、流通、使用、报废处理到再生利用全过程的产品生命周期评定制度。实施ISO14000标准,对保护环境资源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建筑法》对ISO14000标准有所反映,但是仍然存在法律体系庞杂、制度不配套,标准不统一、缺乏可操作性等缺陷。为了落实ISO14000标准,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基本建设领域建立环境管理手册、新闻披露制度和市场清除、绿色认证和绿色标志以及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许悦[10](2006)在《解决温州民营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乐观地看温州的经济快速增长,却没有意识到现代工业以及它带来的物质文明本质上是过度消耗资源无控制地排放废物和破坏生态环境,这种生产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工业创造力和破坏力的同步增长,乃至引发严重环境危机。结果,我们走上了一条严重污染环境从而不得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付出了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的代价。本文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分析,并就如何避免损失实施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
二、ISO14000系列标准讲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O14000系列标准讲座(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电子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设计及应用 ——以晟泰克汽车电子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环境管理体系概述 |
2.1 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
2.2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的特点 |
2.3 ISO14000 系列标准的分类 |
2.4 国内外环境管理体系的应用 |
第三章 汽车电子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设计及障碍分析 |
3.1 汽车电子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设计 |
3.1.1 建立环境方针 |
3.1.2 环境管理体系策划 |
3.1.3 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及操作 |
3.2 汽车电子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建设障碍性分析 |
3.2.1 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动力不足 |
3.2.2 企业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缺乏资金 |
3.2.3 企业用于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人才储备不够 |
3.2.4 企业缺乏环境管理意识 |
3.2.5 企业所在市场环境的机制不够完善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例应用—晟泰克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4.1 企业简介 |
4.1.1 企业基本概况 |
4.1.2 生产工艺及主要污染环节介绍 |
4.2 晟泰克汽车电子主要环境因素控制 |
4.3 晟泰克公司的环境绩效指标评价 |
4.3.1 评价方法介绍 |
4.3.2 晟泰克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
4.3.3 效益评价指标值的确定 |
4.3.4 评价结果 |
4.3.5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HG公司环境保护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环境管理方法和理论 |
2.1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
2.1.1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简介 |
2.1.2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 |
2.1.3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意义 |
2.2 清洁生产理论 |
2.2.1 清洁生产理论介绍 |
2.2.2 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分析 |
2.2.3 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审核的工作 |
2.3 环境保护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
2.3.1 环境保护管理的内容 |
2.3.2 固体废物的管理 |
2.3.3 环境应急管理 |
2.3.4 自行监测和环境信息公开 |
第3章 HG公司环境保护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企业概况 |
3.2 环境保护管理现状及问题 |
3.2.1 环保法律法规符合性方面 |
3.2.2 环境管理体系方面 |
3.2.3 现场管理方面 |
3.3 环保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3.3.1 对环保管理重视不够,意识淡薄 |
3.3.2 环保管理方法滞后 |
3.3.3 环保管理制度不完善 |
3.3.4 环保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
第4章 HG公司环保管理对策 |
4.1 公司环保管理对策的总体思路 |
4.2 公司环保管理目标原则 |
4.3 HG公司环保管理对策 |
4.3.1 环保管理创新思路 |
4.3.2 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合规性管理 |
4.3.3 增强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效果 |
4.3.4 加强环保现场管理能力 |
4.4 公司环保管理对策实施和持续改进 |
第5章 HG公司环保管理对策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文化与意识的培育与提高 |
5.2 加强组织机构的建设 |
5.3 加强人力资源保障 |
5.3.1 加强环保考核管理与人才激励 |
5.3.2 建立专业管理人员培训体系 |
5.3.3 全面引进科学评价办法 |
5.4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核体系 |
5.5 环保设施保障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浅谈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保护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ISO14000系列标准 |
三、实施ISO14000对企业环境保护的作用 |
1. ISO14000的实施,能够促使企业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
2. ISO14000的实施,有助于企业控制污染,预防污染。 |
3. ISO14000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环保管理水平。 |
4. ISO14000的实施,有助于推动企业清洁生产。 |
5. ISO14000的实施,能够促使企业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长效机制。 |
6. ISO14000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职工和相关方的环境保护意识。 |
四、结论 |
(4)华亭煤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案及路径 |
1.4.1 研究方法、路径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4 研究成果 |
2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理论综述 |
2.1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
2.2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的有关理论 |
2.3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特点、作用及意义 |
2.4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构成要素、运行模式及理解要点 |
2.5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要素之间的关系 |
3 华亭煤业环境管理现状 |
3.1 华亭煤业概况 |
3.2 华亭煤业环境管理现状 |
3.3 华亭煤业环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 华亭煤业环境问题解决模式分析 |
4 华亭煤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
4.1 华亭煤业环境管理体系建立 |
4.1.1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宣贯培训 |
4.1.2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程序 |
4.1.3 初次环境评审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模型与控制 |
4.2 华亭煤业环境管理体系运行 |
4.2.1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 |
4.2.2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宣贯 |
4.2.3 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 |
5 华亭煤业环境管理体系保持和改进 |
5.1 环境管理体系保持和改进的原则 |
5.2 煤炭资源合理化开采与节能减排措施 |
5.3 污染预防、治理和清洁生产管理 |
5.3.1 污染预防、治理 |
5.3.2 “三大体系”建设 |
5.3.3 清洁生产审核 |
5.4 环境管理体系保持运行的保障措施 |
5.4.1 保持运行的组织领导 |
5.4.2 保持运行的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
5.4.3 保持运行的经费保障 |
5.4.4 保持运行的制度保障 |
6 结果与展望 |
6.1 论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 |
6.2 存在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应用型本科材料大类ISO体系内审员培训的探索——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大类专业中开展ISO体系内审员培训的必要性 |
1.1 开展ISO9000体系内审员培训的必要性 |
1.2 开展ISO14000体系内审员培训的必要性 |
2 ISO体系内审员培训的实施方法 |
2.1 举办ISO体系讲座 |
2.2 协作办学 |
2.3 设置专门的课程 |
2.4 严格培训要求 |
2.5 贯穿于实践环节 |
2.6 渗透于其他课程 |
2.7 配套师资队伍及教材 |
3 结束语 |
(6)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0.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0.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动态 |
0.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0.4 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
1 企业绿色经营概述 |
1.1 企业绿色经营内涵界定 |
1.2 企业绿色经营的内容 |
1.2.1 绿色生产 |
1.2.2 绿色营销 |
1.2.3 绿色管理 |
1.3 企业绿色经营的发展历程 |
1.3.1 国外企业绿色经营的发展历程 |
1.3.2 国内企业绿色经营的发展历程 |
2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外部效应理论 |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 竞争优势理论 |
3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理论分析 |
3.1 创新 |
3.1.1 创新概述 |
3.1.2 企业创新系统 |
3.2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 |
3.2.1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一般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
3.2.2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基本原则与战略选择 |
3.2.3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动力与阻力 |
3.2.4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运行机制 |
4 企业绿色经营的生产模式创新—清洁生产 |
4.1 清洁生产的内涵 |
4.1.1 清洁生产的产生与发展 |
4.1.2 清洁生产的内容与目标 |
4.1.3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 |
4.1.4 清洁生产与其它生产模式的比较 |
4.2 清洁生产的实施程序 |
4.3 我国推行清洁生产的实证分析 |
4.3.1 我国推进清洁生产的进程 |
4.3.2 我国推进清洁生产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
4.3.3 当前我国清洁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4 我国进一步推进清洁生产的对策 |
5 企业绿色经营的市场营销创新 |
5.1 市场营销理论的历史变迁 |
5.2 绿色市场营销的定义及其特点 |
5.3 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组合 |
5.3.1 绿色营销的一般策略—3P 组合 |
5.3.2 绿色营销的关系策略—5C 组合 |
5.4 我国企业绿色市场营销创新的实证分析 |
5.4.1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市场营销的过程及其效果 |
5.4.2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市场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
5.4.3 促进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创新的对策 |
6 企业绿色经营的组织管理创新 |
6.1 企业绿色经营组织创新的基本模式及界面管理 |
6.1.1 企业绿色经营组织创新的必要性 |
6.1.2 企业绿色经营组织创新的基本模式 |
6.1.3 企业绿色经营组织创新的界面管理 |
6.1.4 我国企业组织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绿色组织创新的对策 |
6.2 企业绿色管理 |
6.2.1 绿色管理的内涵 |
6.2.2 绿色管理的特征 |
6.2.3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途径 |
6.2.4 绿色管理的个案分析——以煤炭企业为例 |
6.3 绿色企业文化 |
6.3.1 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 |
6.3.2 绿色企业文化的功能 |
6.3.3 绿色企业文化的内容体系 |
6.3.4 我国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 |
6.4 企业绿色经营的制度创新 |
6.4.1 企业绿色经营制度创新的内涵 |
6.4.2 企业绿色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
6.4.3 企业绿色经营制度创新的具体内容 |
7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效益、能力分析与评价 |
7.1 分析与评价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的指标与方法 |
7.1.1 评价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的指标 |
7.1.2 评价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的方法 |
7.1.3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的评价—以 EoCM 理论在浙江省的实践为例 |
7.2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培育 |
7.2.1 评价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指标 |
7.2.2 评价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方法 |
7.2.3 我国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现状 |
7.2.4 我国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评价 |
7.2.5 提高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对策 |
8 促进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环境政策及其完善对策 |
8.1 环境政策与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关系 |
8.1.1 促进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政府环境政策机理 |
8.1.2 制定环境政策促进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必要性 |
8.1.3 环境政策的类型 |
8.1.4 环境政策对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政策效应 |
8.2 中国环境政策的发展与演变 |
8.2.1 起步阶段(1979-1991) |
8.2.2 改进阶段(1992-2000) |
8.2.3 全新发展时期(2001 年至今) |
8.3 中国现行促进绿色经营的环境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对策 |
8.3.1 环境规制政策 |
8.3.2 环境经济政策 |
8.3.3 绿色公开政策 |
9 结语 |
9.1 结论 |
9.2 瞻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建筑企业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与审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时代课题-建筑企业环境管理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环境管理综述 |
2.1 环境管理的概念 |
2.1.1 环境的含义 |
2.1.2 环境管理的概念 |
2.2 环境管理的内容和特点分析 |
2.2.1 环境管理的内容 |
2.2.2 环境管理的特点 |
2.3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
2.4 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 |
2.5 环境管理的性质和基本原则 |
2.5.1 环境管理的性质 |
2.5.2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
2.6 可持续的环境战略 |
3 ISO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综述 |
3.1 ISO 和ISO/TC207 简介 |
3.1.1 ISO 简介 |
3.1.2 ISO/TC207 简介 |
3.2 ISO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与基础 |
3.2.1 ISO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 |
3.2.2 ISO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产生的基础 |
3.3 ISO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构成和以及颁布的ISO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简介 |
3.3.1 ISO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构成 |
3.3.2 已经颁布的ISO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简介 |
3.4 ISO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特点 |
3.5 ISO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作用 |
3.6 ISO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与ISO9000、清洁生产、BS7750、EMAS 的比较研究 |
3.6.1 ISO14000 与ISO9000 的异同 |
3.6.2 ISO14000 与清洁生产的关系 |
3.6.3 ISO14000 系列标准与EMAS 和BS7750 的比较 |
4 建筑企业实施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4.1 我国环境与经济形势对企业实施ISO14000 系列标准有什么迫切需求 |
4.2 建筑企业为什么要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
4.3 ISO14001 体系给我们带来的环境管理新观念以及实施ISO14001 体系对企业的益处 |
4.3.1 ISO14001 体系给我们带来的环境管理新观念 |
4.3.2 实施ISO14001 体系对企业的益处 |
4.4 企业实施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会达到什么效果 |
5 建筑企业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实施的研究 |
5.1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特点 |
5.2 建筑业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
5.3 建筑企业在建立、实施和保持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过程中应避免的几种错误观念 |
5.4 中国建筑企业实施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的有利条件 |
5.5 建筑企业实施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的步骤 |
5.5.1 领导决策与准备 |
5.5.2 初始环境评审 |
5.5.3 体系策划与设计 |
5.5.4 EMS 文件编制 |
5.5.5 EMS 试运行 |
5.5.6 EMS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
5.6 EMS 与QMS 管理体系结合的方式研究 |
5.6.1 按ISO9001 标准要求建立QMS |
5.6.2 在QMS 基础上生成EMS |
5.6.3 EMS 和QMS 管理体系的实施运行 |
5.7 建筑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例 |
5.8 中国建筑企业获得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情况 |
6 建筑企业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研究 |
6.1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分类 |
6.2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程序和要求 |
7 提高建筑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对策分析 |
7.1 在设计中体现环境管理思想 |
7.1.1 东莞玉兰大剧院工程简介 |
7.1.2 环境保护设计 |
7.2 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组织措施以及环保技术措施分析 |
7.2.1 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组织措施 |
7.2.2 环保技术措施 |
7.3 抓住重点,构建好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 |
7.4 做好环境管理体系的维护工作 |
7.5 适时进行环境绩效评估 |
7.5.1 环境绩效评估的内容 |
7.5.2 实施环境绩效评估的效益 |
7.6 完善政府以及公众参与环境管理 |
7.6.1 完善政府环境管理的对策 |
7.6.2 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对策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8.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
附录B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 |
附录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展 |
1.1.2 环境污染危害 |
1.1.3 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采取的对策 |
1.2 世界各国实施现状 |
1.3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
1.3.1 改善组织的环境行为,降低环境风险、法律风险 |
1.3.2 促进污染防治,节能降耗、降低成本 |
1.3.3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环境意识 |
1.3.4 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
1.3.5 我国施工企业面临的挑战 |
1.4 建筑企业贯彻 ISO14000 的意义 |
1.4.1 贯彻标准适应了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
1.4.2 促进建筑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途径 |
1.4.3 推动建筑行业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 |
第二章 ISO 14000标准基本情况概述 |
2.1 ISO 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产生 |
2.1.1 ISO 14000 系列标准的产生 |
2.1.2 ISO 14000 系列标准的结构 |
2.1.3 ISO 14000 系列标准之间的关系 |
2.1.4 已经颁布的 ISO 14000 系列标准 |
2.2 环境管理体系概述 |
2.2.1 何为环境管理体系 |
2.2.2 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容 |
第三章 施工企业建立ISO14000体系的方法、过程 |
3.1 建筑工程环境管理的特点 |
3.1.1 建筑产品特点 |
3.1.2 建筑企业的特点 |
3.1.3 建筑工程环境管理的特点 |
3.2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建立过程 |
3.2.1 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流程图 |
3.2.2 建筑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步骤 |
3.2.3 部分内容简述 |
3.3 初始环境评审 |
3.3.1 准备工作 |
3.3.2 初始环境评审 |
3.4 建筑企业常见环境因素及目标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 |
3.4.1 建筑施工企业常见重大环境因素 |
3.4.2 建筑企业主要环境目标、指标及实施要求 |
3.5 建筑企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要求 |
3.5.1 对建筑企业总部的要求 |
3.5.2 施工项目现场的法律法规要求 |
3.5.3 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 |
3.6 环境体系文件编写与策划 |
3.6.1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依据及原则 |
3.6.2 准备工作 |
3.6.3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 |
3.7 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与处置 |
第四章 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ISO14000标准体系的实证研究 |
4.1 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概述 |
4.2 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体系建立过程 |
4.2.1 准备阶段 |
4.2.2 人员培训 |
4.2.3 初始环境评审 |
4.2.4 体系策划和文件编写 |
4.2.5 体系试运行 |
4.2.6 内审、模拟审核及管理评审 |
4.2.7 认证审核准备 |
4.2.8 认证审核 |
4.2.9 颁发证书 |
4.3 公司建立体系的障碍 |
4.3.1 市场差异 |
4.3.2 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4.3.3 投入障碍 |
4.4 运行效果 |
4.4.1 施工现场水、气、声、渣排放明显减少 |
4.4.2 提高了全员素质 |
4.4.3 提升了公司信誉 |
4.5 持续改进 |
4.5.1 不符合信息的收集 |
4.5.2 纠正与预防 |
4.5.3 反复循环,持续改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9)ISO14000标准在我国基本建设领域的具体适用(论文提纲范文)
1 ISO14000标准的主要内容 |
2 我国适用ISO14000标准的重要意义 |
3 ISO14000标准在我国适用的现状分析 |
4 完善ISO14000标准在基本建设领域实施的思考 |
4.1 环境管理手册制度 |
4.2 新闻披露制度和市场清除制度 |
4.3 建筑材料和建筑企业绿色认证和绿色标志制度 |
4.4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
(10)解决温州民营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气污染损失 |
二、酸雨污染 |
三、水污染损失 |
四、固体废物污染损失 |
五、农药污染损失 |
四、ISO14000系列标准讲座(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电子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设计及应用 ——以晟泰克汽车电子企业为例[D]. 李敏.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2]HG公司环境保护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暖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3]浅谈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保护的作用[J]. 李安平. 河北企业, 2016(09)
- [4]华亭煤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研究[D]. 杨德志.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5]应用型本科材料大类ISO体系内审员培训的探索——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J]. 杭祖圣,巴志新,初雅杰,谈玲华,王章忠. 广东化工, 2010(11)
- [6]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研究[D]. 刘文辉.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0)
- [7]建筑企业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与审核研究[D]. 李沛. 重庆大学, 2007(06)
- [8]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D]. 丁圣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2)
- [9]ISO14000标准在我国基本建设领域的具体适用[J]. 宋宗宇,杜志欣. 重庆建筑, 2007(01)
- [10]解决温州民营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J]. 许悦. 科技经济市场,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