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县乡镇级计划免疫标准化接种门诊建设效果及经验

灵县乡镇级计划免疫标准化接种门诊建设效果及经验

一、陵县乡级计划免疫规范化接种门诊的建设效果与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雷红,曹玲生[1](2021)在《中国预防接种服务模式的发展和应用综述》文中认为预防接种服务模式是国家免疫规划成功实施的保障,其发展关系着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从入户接种、村卫生室集中接种、乡(镇)预防接种门诊接种、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接种和移动预防接种车接种5个方面综述中国预防接种服务模式的发展和应用,分析中国预防接种服务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孙辉峰[2](2020)在《中国基层预防接种服务现状及趋势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我国预防接种单位和人员分布现状及变化情况,分析接种人员人均日工作量及其影响因素,讨论我国基层预防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预防接种单位配置模式,为免疫规划决策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中国基层预防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0年基层预防接种单位的服务人口数、服务周期、服务形式、服务半径,接种人员的年龄、学历、专业、职称、工作年限以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剂次数等有关信息;通过历史资料纳入中国2004-2019年不同时期接种单位和人员的调查或报告数据。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各指标不同分布进行描述和比较,并分析接种人员人均日工作量的影响因素。数据来源于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填报。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利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国基层预防接种单位共计84 063个。乡级集中接种单位、村级接种单位各占61.18%、38.82%;服务人口占比分别为95.14%、4.86%。服务形式为定点接种、定点与入户接种和入户接种的单位分别占82.93%、16.16%、0.91%,覆盖人口占比分别为93.07%、6.82%、0.1 1%;实施日接种、周/旬接种、月接种和月以上接种周期的单位构成比分别为40.76%、25.79%、33.28%、0.17%,覆盖人口数分别占68.07%、24.33%、7.58%、0.02%。乡级集中接种单位中,服务半径超过5km的城镇接种单位占比32.03%,乡接种门诊服务半径超过10km的占37.69%;城镇接种单位和乡接种门诊服务半径中位数分别为4.3km、10.0km。私立接种单位共计5 559个,占比为6.61%,乡级集中接种单位中该比例为4.99%,村级接种单位中该比例为9.18%。2.中国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共计231 435人,其中乡级集中接种单位接种人员占81.04%,村级接种单位接种人员占18.96%。接种单位平均接种人员数量为2.75人,村级、乡级单位分别为1.34人、3.64人;平均每万服务人口接种人员配比为1.66人,其中村级接种单位为6.48人,乡级集中接种单位为1.41人。接种人员以女性为主,比例为74.73%;年龄多处于30-40岁之间,占比为33.42%,乡级接种人员年龄多处于30-40岁(34.77%),村级接种人员年龄多分布在40-50岁(36.91%);学历以大专和中专为主(77.55%);护理专业人员最多(51.64%),其次为临床医学专业占28.72%,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占6.34%,4698(2.03%)人无医学专业背景,其中乡级集中接种单位无医学专业背景的接种人员占0.44%,村级接种单位占8.82%;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接种人员比例为78.07%,乡级、村级单位分别为89.46%,29.40%。3.基层预防接种单位中,乡级单位信息化管理实施率为94.93%,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95.50%、98.72%、91.52%;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单位,能接入互联网的占99.58%,打印机、计算机等设备的配置率分别为96.24%和100.00%,计算机使用年限>6年的单位占69.57%,打印机使用年限>5年的单位占69.65%。全国基层接种单位信息化管理人员共85 071人,不会操作计算机或操作不熟练的人员占28.04%。4.人均日工作量超过30剂次的接种单位占29.05%,是否实施信息化、服务人口数、接种人员配比、接种单位属性、地区、服务周期是接种人员人均日工作量的影响因素。其中,服务人口数每增加1万人,人均日工作量平均增加11.07%(β=0.105,95%CI:0.101~0.109);服务周期越长,人均日工作量越大(周/旬接种:β=0.753,95%CI:0.734~0.773;月接种:β=2.363,95%CI:2.332~2.393;月以上接种:β=2.949,95%CI:2.425~3.473);接种人员配比低于1人/万人的单位人均日工作量更大(β=1.075,95%CI:1.057~1.093)。5.2004年、2013年、2017年、2020年中国接种单位分别为367 820个、203037个、141 310个、84 063个;2020年比2004年减少77.15%,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减少64.36%、88.25%、69.28%;2020年乡级集中接种、村级接种、入户接种的单位数比2004年分别下降14.29%、83.25%、99.35%。2006年、2013年、2017年、2020年全国接种人员分别为167 917人、173 777人、266968人、231 435人,东、中、西部地区接种人员构成分别从2006年的25.85%、33.62%、40.53%增加或减少至 2020 年的 31.08%、24.36%、44.56%;2020 年和 2006 年相比,乡级、村级接种单位的接种人员构成比分别增加49.73%、-49.73%。2006年、2013年、2017年、2020年全国平均每万服务人口接种人员配比分别为3.9人、3.8人、1.9人、1.7人,其中乡级人员数分别为2.7人、2.3人、1.3人、1.4人,村级人员数分别为4.9人、6.6人、6.3人、6.5人。结论:1.目前乡级集中接种单位占比为61.18%,东部、中部地区以乡级集中接种为主,西部地区村级接种仍占较大比重;32.03%的城镇接种单位和37.69%的乡接种门诊服务半径过大,10.80%的乡级集中接种单位和0.36%的村级接种单位服务周期过长,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2.接种人员配置存在较大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部分接种人员学历、职称偏低。3.接种单位信息化覆盖率存在地区差异,西部地区有待加强,信息化设备老化问题比较普遍;信息化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水平逐渐提高但仍存在信息化工作能力不足情况。4.接种人员人均日工作量存在较大差异,29.05%的接种单位人均日工作量超过30剂次,人员配比低、服务频次低导致部分接种单位人均日工作量较大。影响接种人员人均日工作量的主要因素有服务人口数、接种人员数、服务周期。5.中国不同时期接种单位和人员发生了较大变化。村级接种单位大幅减少,乡级集中接种单位基本不变,村级接种人员构成大幅下降,乡级集中接种人员构成大幅上升;实施日接种和周/旬接种的单位占比逐渐增大,实施乡级集中接种服务的单位占比逐渐增大。

夏敬[3](2019)在《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民健康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昌盛的重要标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社会保障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基本人权的健康权的保障,是各国政府重要的社会目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截至2017年,人口总量达13.93亿,其中,农村人口占比41.48%。医疗卫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的民生事业,为广大公民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职能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改革基本原则中提出:向全民提供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①,”确定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在中央部署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随着新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正在由理论到实践,由局部向整体全面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向城乡居民均等地提供是现代文明政府的重要职能,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身份高低、收入水平如何,均能依据自身的需求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它是基于公平正义原则提出的一项公共性的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城乡二元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由于政府投入、城乡医保制度、区域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基本医疗卫生的服务在很多方面仍呈现出较大的城乡差异,无论是医疗卫生费用的筹资、医疗卫生资源的占有、医疗保障水平乃至健康消费等方面均表现为城乡的不均等。这种不均等不仅影响着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医改的当下,让城乡人民如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均等化的内涵、发展逻辑、测量评价、原因分析等多方面,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做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围绕着所构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及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践,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九个章节,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即1、2章,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在阐述了论文的立题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的内涵、属性、内容进行了界定,同时,阐述了公共品理论,公平正义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及共享发展理论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支撑理论。为本论文的主题研究提供经度与维度的基础。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即文中的第3、4、5章。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回顾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依据投入-产出-结果的视角,从卫生筹资,资源配置,服务利用,质量与效率、健康水平等多项指标综合考量,构建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指标,利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和各年度的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均等化水平)。同时,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指标的可代表性(参照性),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做了定量评价与相关分析。同时在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现状把握的基础上,探求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的成因。重点从国家发展战略、医疗卫生财政制度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等制度根源探究了造成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的原因。第三部分,即第6章。基于我国目前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尚不均等的现实,依据本人对我国某地区(D市)农村的实地调查,了解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诉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实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在供给方面,侧重对新农合的覆盖范围与保障水平等制度目标实现程度,以及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的考察。在需求方面,则注重对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新农合以及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满意度的调查。以点概面,为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尤其是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提供有针对性建议的现实依据。第四部分,是对策和建议部分。即文中第7、8章。在借鉴国外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立足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提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理念,并重点从财政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角度探讨了均等化的实现路径以及相关配套机制。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提炼基本观点和建议,对全篇论文研究进行概括总结。本文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尝试和创新:一是强调公平公正的立场与原则,站在统筹城乡、共享、发展的视角,思考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是促进卫生正义价值的创新理论支持和阐释。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人类的经济及一切活动都将面临着选择,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对保障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是无限的,而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求,医疗卫生资源无论是总量还是相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将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较为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各个国家政府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研究人员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众所周知,医疗行业素以供需矛盾突出饱受争议。在我国,医疗资源呈现出优质的医疗资源稀缺,而基层的医疗资源闲置的双重性。如何以共享经济发展的内核,促进医疗资源在不同机构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更好的优化配置,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定位,无疑是对医疗供给侧改革,国家多点执业、分级诊疗等政策落地的有力推动,从而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二是基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展,对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研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国家发展理念、总体规划与战略,医疗卫生事业的相关政策直接影响着均等化的实现。本文结合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进程,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从动态的角度,予以认识与判断。试图从投入-产出-结果的视角设立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做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三是在文献综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农村地区做实地调研,从供需角度,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有了更直观、更明确、更清醒的认识。调研结果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效果显着。但是,应该看到,现阶段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与城市尚有较大差距。为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权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尊重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的现实利益诉求,加强财政支持、医疗卫生等配套改革,合理优化配置农村的卫生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和可及性。当然,由于“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涉及到人口学、社会学、健康经济学,卫生管理学、政治学乃至哲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尽管已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对相关主题的文献和理论梳理仍旧存在着不足,论文的理论广度与深度尚有待提升。同时,基于我国长期以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涉及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医疗保险等边界不清、内容交叉,加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城乡边界问题,与此相关联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统一,尤其涉及到乡乡村村最基层的城乡对比基础数据更为缺乏,这对准确把握和测度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并予以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本人所构建的均等化指标体系,或许尚不能完全反映均等化的全貌。同时,基于我国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无论是地区间、城乡间、甚至人群间差异很大,同时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与我国目前进行的新医改密切相关,涉及到财政、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多部门的配合联动,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各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本人也及时做了跟进,但是,围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主题,提出因地制宜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的政策建议,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健康中国 2020、2030.......!

刘怡[4](2019)在《偏远地区村级接种单位利用手机应用程序开展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手机APP开展村级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的实施效果及用户满意度,探讨利用手机APP开展村级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的推广模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实施村级接种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地区选取贵州省金沙县和黎平县、云南省腾冲市、西藏自治区仁布县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和特克斯县等共6个县(市,下同)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客户端的备份文件,描述性分析研究实施期间村级手机APP的应用情况,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质量和常规免疫接种率,并将结果与基线水平进行比较。对手机APP用户开展问卷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1.手机APP报告接种个案率为62.98%,5-10月份分别为53.10%、46.61%、66.55%、68.20%、70.75%、78.05%;手机APP报告接种剂次率为63.85%,5-10月份分别为 54.09%、48.88%、67.65%、68.97%、71.04%、77.54%。使用手机APP报告接种个案率和报告接种剂次率呈上升趋势。2.村级预防接种信息报告及时率为84.76%,较基线提高23.85个百分点;接种信息报告完整率、批号录入率、生产企业录入率、接种部位录入率分别为97.84%、99.02%、98.81%、98.26%,较基线分别提高34.19、27.07、26.39、27.01个百分点;接种信息报告准确性中儿童一致率、剂次一致率分别为78.15%、93.66%,较基线分别提高36.67、4.07个百分点。3.脊髓灰质炎疫苗第1~4剂(Poliomyelitis Vaccine,PV1~4)、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iphtheria and tetanus combined vaccine,DT)、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Group A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MenA)第1~2剂(MenA1~2)、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Group Aand C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Men-AC)第2剂(MenAC2)、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减毒活疫苗(Japanese encepha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JE-L)第 1~2剂(JE-L1~2)接种率均有提高,提高幅度为0.44~38.81个百分点。4.手机APP用户的满意度为85%,其中省份、村级接种单位服务周期、WIFI覆盖情况、村医年龄、用户类型是影响手机APP用户满意度的因素。西藏用户的满意度低于贵州(西藏:OR=0.02,95%CI:0.00-0.75);服务周期越长,用户的满意度越高(周/旬接种:OR=241.39,95%CI:7.03-1000.00;月及以上接种:OR=912.81,95%CI:I11.70-1000.00);村医所在的工作或生活环境无WIFI覆盖,可降低APP用户的满意度(OR=0.02,95%CI:0.00-0.17);40岁以上的用户满意度高于≤40岁者(OR=8.42,95%CI:1.53-46.43);同时使用APP与客户端者满意度高于仅使用APP的用户(OR=3.00,95%CI:1.14-7.86)。结论:1.应用手机APP可有效提高村级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2.手机APP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研究地区的常规免疫接种率。3.村医对手机APP的满意度较高,地区、村医年龄、服务周期、用户类型和WIFI覆盖是影响APP用户满意度的因素。4.手机APP适用于交通不便且未安装客户端的村级接种单位。

吕旭[5](2018)在《潍坊市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服务城乡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免疫规划工作是国家根据传染病防控的需要,使用选定的疫苗对需要保护的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所制定的策略、计划和规划,按照确定疫苗的品种、免疫规划程序或者疫苗接种策略,在人群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疫苗接种,以控制和预防相关疾病发生和流行。影响疫苗接种率的因素有很多,对此的研究也有很多方面,主要集中在外来儿童接种率调查和分析。而着眼于免疫接种的供方:各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情况及工作人员差异性的文献较少。因此,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着眼于各预防接种门诊硬件配置、服务形式以及工作人员等情况,研究影响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的主要因素,为提高接种率,预防传染病提供有效依据。研究目的通过潍坊市各县市区2016年上报的年报和经费统计报表,描述并分析潍坊市城乡各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现状、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存在的差异,为提高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各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筑牢免疫屏障,预防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具体目标:描述并分析潍坊市各县市区城乡预防接种门诊基本情况,包括门诊类型、服务形式和服务半径情况等;描述并分析潍坊市各县市区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服务人员情况,包括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数量、年龄分布、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工作职称分布等;描述并分析潍坊市各县市区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情况;找出并分析影响潍坊市国家免疫接种疫苗接种率的相关因素;提出改善免疫规划接种率的措施。研究方法采取普查的研究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潍坊市各县市区预防接种门诊的门诊类型、服务形式、服务半径,服务人员数量、年龄、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工作职称、服务人口数、上年出生人口数以及“八苗全程接种率”等数据,进行描述后分析各指标的’差异性,并进一步研究各指标对接种率的影响。资料来源于承担预防接种任务的预防接种门诊每年的人口资料:总人口、≤14岁儿童数、出生率和接种单位基本信息。将潍坊市所有预防接种门诊管理的2-3岁儿童列为研究对象。即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所有数据用Excel表整理录入,并核对数据资料的错误。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构成比、率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卡方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设置为0.05。研究结果1.潍坊市的16个县市区共有预防接种门诊199个。城区预防接种门诊38个,占所有预防接种门诊数量的19.10%;乡镇预防接种门诊161个,占所有预防接种门诊数量的90.90%。2.2016年潍坊市2-3岁儿童八种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6.09%,其中坊子区接种率最高为91.23%,临朐县接种率最低为80.16%。城区预防接种门诊2-3岁儿童八种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6.47%;乡镇预防接种门诊2-3岁儿童八种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5.81%。城区预防接种门诊2-3岁儿童八种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高于乡镇预防接种门诊,城乡预防接种门诊之间因接种率存在差异(χ2=10.73,P<0.01)。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负责管理的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18、84.39、41.23,P均小于0.01);合格和数字级别的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50,P<0.01;χ2=5.73,P<0.05);按日开诊的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9,P<0.01);服务半径5公里以下和5-10公里的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3、43.60,P<0.01);工作人员在5-10人和10-15人的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7、7.78,P<0.01);出生人口数在500人以下、1000-1500人和1500人以上的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5;χ2=23.89、92.21,P<0.01)。4.从总体上看,2016年潍坊市上报的199个预防接种门诊共有工作人员1164人。工作人员数量最多的县是安丘和高密,各有工作人员132人;平均工作人员数量最多的县是高密,平均每个预防接种门诊有11人。城区预防接种门诊一共有工作人员382人,占预防门诊工作人员总数的32.82%;乡镇预防接种门诊一共有工作人员782人,占预防门诊工作人员总数的67.18%;城区平均每个预防接种门诊有工作人员26.5人;乡镇平均每个预防接种门诊有7.9名工作人员;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年龄多分布在3040岁,共有工作人员393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33.76%,城区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人员年龄最多分布在20~30岁,共有工作人员129人,占预防门诊工作人员总数的11.08%;乡镇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人员年龄最多分布在30~40岁,共有工作人员277人,占预防门诊工作人员总数的23.80%;城区和农村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人员工作学历都以大专最多,分别有工作人员229人和354人,分别占工作人员总数的19.67%和30.41%:工作人员中无职称其他人员最多,共有工作人员373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32.04%,有职称的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又以医师为主,共有工作人员320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27.49%,其中城区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人员多为无职称,共有工作人员167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14.35%;乡镇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人员职称多为医师,共有246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 21.13%。5.上年度出生儿童数小于500名的和大于1500名的接种率高于平均水平,但是农村地区随着出生儿童数的增多,接种率出现大幅度下降。上年度出生儿童数超过1500人城市预防接种门诊虽然接种率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城区预防接种门诊平均工作人员数量远大于农村接种门诊,工作人员的增多,能相应减少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受到预防接种门诊房屋面积、接种台数量及其他硬件设备的限制,上年度出生儿童数达到一定限值后,工作量会出现几何倍数的增长,接种率不会随工作人员数量的增加还维持在一定水平,而是会出现大幅度下降。6.从总体上看,潍坊市2016年城乡预防接种门诊的接种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预防接种门诊、示范预防接种门诊、按旬开诊的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半径小于5公里的预防接种门诊、服务人口数少于2万的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最高。城区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因预防接种门诊的级别、服务半径和和上年度出生儿童数的不同而呈现不同,上年度出生人口数、服务半径以及门诊类型对门诊的接种率差异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P<0.1)。乡镇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儿童的接种率因管理单位的类型、服务半径和和开诊天数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管理单位类型、服务半径以及开诊天数对乡镇预防接种门诊的接种率差异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P<0.1)。7.预防接种工作既然作为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范围内要紧密跟随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区域的划分,大力推行设置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预防接种门诊。8.提升计划免疫程序内相关疫苗总体接种率的方法有:加强在日常工作中的行政管理,开展儿童底数登记,发放预防接种通知单结合电话口头预约和微信等新媒体手段综合通知的方式,并采取漏种儿童补种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相应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儿童的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而不能单纯依托盲目推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9.接种门诊应提供足够时间的接种服务。但不应该在城区和乡镇接种门诊的开诊时间上搞一刀切的模式,乡镇预防接种门诊根据长期传统,原则上结合“赶集日”,继续依托按旬开诊的模式,在适当在寒暑假期间增加开诊天数,方便托幼儿童和学生接种。城区预防接种门诊要按日开诊。由于城市预防接种门诊管理的儿童家长大多按周上班,所以城市要推行按日开展,双休日尽量全部开诊,周一到周五安排轮休。按周开诊的城市预防接种门诊周末最少开诊一天。10.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接种通知的同时,要注意做好与传统上门通知模式的结合,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根据面对的服务对象不同,采用各有侧重的通知手段。11.预防接种门诊的服务半径,对接种服务的可及性影响最大。对服务半径超过标准要求的预防接种门诊,可以通过门诊拆分,开设新的预防接种门诊或者设置村级预防接种站的方式进行改善服务可及性。对农村地区服务半径不足5公里的预防接种门诊,要进一步查找接种率低的原因,必要时通过裁撤工作质量差,对预防接种服务积极性不高的预防接种单位,将其合并到附近工作较好的门诊中。12.基层工作人员不足对各个区县来说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而人员学历、年龄和职称等结构上同样不合理。接种工作人员的差异,是导致城乡接种服务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更好的提供预防接种服务,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要做到相对固定,不得少于5人,其中预防接种人员不得少于3人,卡介苗须固定专人接种。对人员数不足的预防接种门诊需要根据工作量,增加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数量,如果不能确保专业人员配备到位,属地卫生计生行政局要加强行政管理。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减少非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提高专业人员数量,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职称评聘需要向基层倾斜。13.应该根据根据日接种工作量适当增加接种人员数量,原则上每名接种人员日均接种量不超过20剂次/小时。但是受接种门诊条件的限制,如果应接种儿童数增加到一定程度,进一步增加工作人员数量不会提高接种率,所以在进行预防接种门诊设置时要考虑到服务半径、服务人口数和上年度出生儿童数这几个指标,而不是单纯增加工作人员。建议1.依托专业机构进行管理,加强预防接种单位建设。2.完善绩效考核方案,切实落实经费保障。3.多项措施并举,保持并提高接种率。4.进一步提升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服务能力。5.加快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和管理。6.完善免疫规划三级网络,充分发挥村医网底作用。7.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接种宣传。

田孟[6](2018)在《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文中认为目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公共财政投入和密集的制度建设,然而这些举措却并未实现预期目标,出现了明显的政策偏差,并且最终造成了一种政府、患者(社会)和医院(医生)都不满意的意外结果。这种政策的意外结果构成了笔者的问题意识来源。全面考察农村新医改各项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而分析和解释其中的政策偏差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基于富县这个中西部普通农业县的田野调查,采用将纵向的历史变迁梳理和横向的制度实践分析两个维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探讨了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破解之策。由于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深度“嵌入”于国家自上而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自下而上的经济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中,因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过程便不仅可以看作是一个考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济学或卫生经济学问题,而且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透视“国家与社会关系”(或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学问题。由于当前农村新医改所面临的问题已远远超出“政府-市场”框架的解释能力和认识范围,通过引入“国家-社会”框架,将能有助于深化认识,并对接下来的农村新医改具体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指导和建议。社会学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主要关注的是在以国家力量为主要依托的、包括了现代市场和现代政府等在内的现代性因素进入尚具有传统性特征的乡村社会的过程中,那些包括了既有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社会因素的反应、作用及其应对方式。其中,特别强调传统社会性因素和机制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的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等。具体就农村新医改这一研究主题而言,政府主导的卫生体制必须要在政府、市场和农民(社会)之间达成某种均衡,尤其是要注意调动农民及村社自身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笔者认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和基于村社的农民合作共同构成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主要机制。在“国家-社会”框架下,本文主要从纵向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和横向的农村新医改的制度实践两个维度具体展开:首先是考察了新医改前的两个阶段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历程和模式,其次是分别考察了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阶段最主要的三项制度的实践过程及其面临的困境。首先是对于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前的考察。国民政府在建设现代卫生事业的过程中,不仅未能较好地体现政府主导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没有以农民为本位,积极发动农民,促成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主体性,这是国民政府时期现代卫生事业不彰的根本原因;而集体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主要是采取了将行政主导的体制和农民及村社本位的机制相结合的办法,最终快速、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深入到农村社会之中,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其次是对于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后至新世纪以前的旧医改的考察。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从整体上看,卫生事业活力确实有所增强,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有所增加,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出现和普遍存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组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民众的不可承受之重。最后是对于第三阶段即新世纪以来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的考察。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中的三项主要制度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预期目标,也即出现了政策偏差的现象。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在贯彻落实政府主导的原则的同时,没有能够考虑到农村的客观实际并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不过,笔者并非笼统地进行阐述和演绎,而是对新医改中的三项制度分别进行探讨:第一,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卫生人才问题上,笔者认为,现行城乡同一的执业医师制度脱离了农村的客观实际,是导致农村卫生人才事业陷入短缺困境的关键原因。第二,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医疗费用负担问题上,笔者发现,新农合筹资量的剧增并没有减轻农民的疾病负担,而是让农民的疾病负担持续性地保持在了一个并不能够保障其避免陷入贫困之中的支出水平之上。新农合制度以大病统筹作为基本的制度定位和将新农合视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倾向,不仅违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而且也不符合疾病治疗的基本规律。第三,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上,笔者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各项服务主要采取了项目制的方式进行供给,从而非常明显地强化了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导致农民参与决策的空间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对于当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所遭遇到的困境,必须超越“政府-市场”视角,引入强调社会机制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后者看来,现代社会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现代性因素在整个社会弥散和建立的过程。然而,在此过程中,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新的社会秩序。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缺乏自律性,故而它们都有可能发生对于社会领域的过度扩展和僭越,也即进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领域,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的进一步混乱。因此,在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们面对的可能不只是市场失灵的问题,也不单是政府失灵的问题,而往往是市场和政府同时出现失灵的问题。对此,“国家-社会”范式强调要超越市场与政府,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反思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从而为社会秩序的最终达成提供创造性的思路。由此观之,农村新医改的各种制度之所以会在实践过程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够体现农民的本位原则,农民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农村社会的差异性在决策中没有得到基本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农民的需求偏好得不到有效地地表达和回应。笔者提出,在通过适度下放决策权力的方式以完善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的同时,还应着力强调农民及村社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农村医疗卫生政策要以农民为本位,通过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各项医疗卫生政策及资源相对接的平台和能力。总之,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以农民为本位的基本方略,即以农村的客观状况和实际需要作为卫生制度改革的基准,并特别注意在村社共同体的基础之上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模式”作为接下来农村新医改实践的主要方向,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总体目标中的“中国特色”之所在。

段平常[7](2017)在《云南省保山市预防接种单位现况及服务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保山市预防接种单位的预防接种服务现况和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适合保山市的预防接种服务模式。方祛: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査的方法。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收集保山市所有预防接种单位信息。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全市5个县15个乡45个村的815名儿童家长,调查其对预防接种服务的满意度。同时对被抽中乡、村的乡级接种单位和村级接种单位的硬件设施,以及这些接种单位中全部接种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调查。数据采用SPSS 20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涉及统计学方法包括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t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结果:1.保山市现有955个接种单位,其中乡级接种单位占5.45%、村级接种单位占94.55%。接种单位的服务形式中定点接种、定点+入户接种分别占90.16%、9.84%,乡级接种单位全部为定点接种,村级接种单位中仍有10.41%为定点+入户接种。定点接种、定点+入户接种分别覆盖全市90.52%、9.48%的人口。服务周期中日接种和月接种分别占48.80%、51.20%,乡级接种单位中日接种占94.23%,村级接种单位中日接种、月接种分别占46.18%、53.82%。乡级接种单位服务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3.83%、村级接种单位服务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6.17%。接种单位服务人口的中位数为2238人,其中乡级接种单位为1480人,村级接种单位为2254人。接种单位服务半径的中位数为6.0km,其中乡级接种单位为20.5km,村级接种单位为5.0km。2.共有接种人员2441名,其中乡级接种人员占6.76%、村级接种人员占93.24%。全市平均每万服务人口配备接种人员数为9.29名,其中乡级接种单位为4.54名,村级接种单位为10.05名。每个接种单位拥有接种人员数的中位数为2.0名,其中乡级接种单位为2.5名,村级接种单位平均为2.0名。95.58%的人员拥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证书,98.89%的人员拥有预防接种资格证书。中专学历占70.46%;临床专业占75.26%,仍有4.14%的人员为非医学专业或者无专业;82.14%的人员无职称。其中乡级接种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占79.39%,村级接种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74.12%),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6.04%;乡级接种人员医学专业(含公共卫生、临床、护理和其它医学)占98.79%,村级接种人员医学专业占95.65%;乡级接种人员具有职称(含初、中、高级职称)的占64.24%,村级接种人员具有职称的仅占14.50%。3.调查了 815名儿童家长,儿童家长对接种单位位置便利性、等候时间、接种环境、服务周期、服务态度、技术水平6项预防接种服务表示满意的比例分别是 87.85%、69.69%、85.77%、64.66%、92.76%、87.48%,村级接种单位在位置便利性、等候时间方面的满意度高于乡级接种单位,而乡级接种单位在接种环境、服务周期、技术水平方面的满意度高于村级接种单位。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服务的总满意度为68.96%,其中对乡级接种单位、村级接种单位的总满意度分别为62.96%、70.15%,二者不存在差异。接种疫苗剂次、民族、职业、到接种单位所需时间、等候时间是儿童家长满意度的影响因素。4.调查了 115名接种人员,乡村两级人员预防接种专业知识水平无差异,乡级接种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高于村级接种人员。5.调查了 62个接种单位,在冰箱数量、接种用房面积、是否为接种专用房、存折式打印机配备方面,乡级接种单位优于村级接种单位。6.调查数据显示乡级接种单位的卡证相符率和含麻疹成分疫苗及时接种率低于村级接种单位。结论:目前保山市的预防接种服务主要由村级接种单位提供。接种单位服务形式主要为定点接种,服务周期日接种和月接种约各占一半,硬件水平较差。接种人员学历、职称水平普遍偏低。接种疫苗剂次、民族、职业、到接种单位所需时间、等候时间是保山市儿童家长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目前保山市尚不具备全面推行乡级集中接种模式的条件,短期内仍应继续维持村级接种模式。

姜晓飞[8](2014)在《预防接种单位客户端个案在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儿童疫苗接种率是评价免疫规划工作的主要指标之一。由于受到人为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通过接种率报告与接种率调查所得的数据通常高于实际水平。预防接种单位客户端(Immunization Unit Client, IUC)自推广以来,收集了大量的预防接种个案,IUC数据库获取简单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预防接种信息可用卡普兰-迈耶(Kaplan-Meier)法进行分析,该方法可形象、直观的展现疫苗接种随时间变化的整个过程,判断预防接种单位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接种。研究如何利用IUC数据库中的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用卡普兰-迈耶法评估预防接种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me Vaccine, NIPV)的接种率,对于快速、准确评估NIPV接种水平以及预防接种单位的预防接种能力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评估IUC中个案数据的质量;探索IUC评估NIPV接种率的应用条件;了解研究地区NIPV接种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探索基于IUC中的预防接种个案评估NIPV接种情况的适宜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2个省,每个省2个设区的市(州,下同),每个市选取2个县(市,下同),共4个市8个县。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县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数表法)随机抽取5个乡(镇、街道,下同),然后在被抽取的乡中各随机抽取5个村(居民委员会、社区,下同),乡级政府所在地的村调查10名儿童,其余4个村各调查8名儿童。最后调查被抽取的40个乡的预防接种服务情况,以及抽取的200个村内2009年9月1日~2011年8月31日出生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备份调查乡IUC数据库。资料整理采用流行病学资料(Epidemiology 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资料分析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 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NIPV时点累积接种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2009~2011年出生人口IUC估算覆盖率91.25%,IUC估算覆盖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调查的1680名儿童中,建预防接种证率100%。在核查的1680名儿童的预防接种记录中,未录入儿童7人(0.42%);在核查的30129接种剂次中,接种剂次一致率为97.43%。各研究地区不同疫苗预防接种剂次一致率均>85%。不同疫苗调查合格接种率均>70%,首剂含麻疹成份疫苗(First Dose of Measles-containing Vaccine, MCV1)及时接种率为57.80%,首剂乙型肝炎疫苗(First Dose of Hepatitis B Vaccine, HepB1)及时接种率为92.56%。经IUC个案统计的各疫苗合格接种率均>60%,MCV1及时接种率为52.93%,HepB1及时接种率为89.80%。按月接种的研究地区低于按日接种与周/旬接种的研究地区,乡级集中接种的研究地区疫苗接种率高于乡级与村级相结合的研究地区的疫苗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IUC估算覆盖率91.25%,预防接种剂次一致率≥95.79%时,不同疫苗调查合格接种率(82.32%~99.58%)均高于IUC个案统计合格接种率(74.53%~97.86%);当IUC估算覆盖率>80%,一致率>90%时,大部分地区调查合格接种率均高于客户端个案统计合格接种率,部分研究地区虽然调查合格接种率低于IUC个案统计合格接种率,但差异无实际意义。IUC个案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3剂(Tirdoses)HepB(HepB3)、3剂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 OPV3)、3剂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联合疫苗(Diphtheria, Tetanus and Pertussis Combined Vaccine, DTP3)、MCV1接种有明显的延迟。2个县DTP3、MCV112月龄时点累积接种率<90%。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预防接种服务周期、最大预防接种服务半径、地貌类型、NIPV短缺是疫苗合格接种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研究地区IUC数据质量较高。2、研究地区中不同地区、不同预防接种服务周期、不同预防接种服务形式儿童的疫苗合格接种率之间存在差异。HepB1及时接种率较高,但MCV1及时接种率较低。3、当IUC估算覆盖率>80%,预防接种剂次一致率>90%时,IUC可用于评估NIPV接种率。4、Kaplan-Meier法可直观地展现NIPV接种随时间变化的整个过程,判断预防接种单位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接种。5、预防接种服务周期、最大预防接种服务半径、地貌类型、NIPV短缺是影响NIPV接种的因素。

刘莉红,魏雄杰,翟凤娥,杨健,陈俊杰[9](2013)在《宜春市信息化建设对免疫规划工作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宜春市儿童预防接种门诊现况,分析信息化建设对免疫规划工作的影响。方法全市各级预防接种门诊添置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安装并使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国家接种点客户端软件,实现接种信息的个案管理,完成向国家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上传及交换。调查宜春市辖区内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基本情况,随机调查450名儿童家长满意度情况,收集宜春市20062012年免疫规划工作年报表,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设有乡级以上接种门诊200所,村级接种点232个,覆盖人口总数为5 661 232人。20072012年按日接种的单位数及按日接种门诊覆盖人口数较2006年有较大的增长。20072012年预防接种工作人员配置由2006年的服务总人口的1.63/万增加到2.88/万。2012年100%的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完成信息化建设。92.86%的家长对接种门诊的服务表示满意。结论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免疫规划工作,使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各方面得到改善,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大有提高。

于文艺,孙吉峰,陈福才,孙学林[10](2013)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实施集中免疫接种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创新免疫接种模式,由分散式接种模式改为集中式接种模式,取消了126个村级接种点,建设了13个乙级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这一举措提高了预防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实现了预防接种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陵县乡级计划免疫规范化接种门诊的建设效果与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陵县乡级计划免疫规范化接种门诊的建设效果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预防接种服务模式的发展和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入户接种
    1.1 入户接种的发展和应用效果
    1.2 入户接种存在的问题
2 村卫生室集中接种
    2.1 村卫生室集中接种的发展和应用效果
    2.2 村卫生室集中接种存在的问题
3 乡(镇)预防接种门诊接种
    3.1 乡(镇)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的发展和应用效果
    3.2 乡(镇)预防接种门诊接种存在的问题
4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接种
    4.1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的发展和应用效果
    4.2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接种存在的问题
    4.3 预防接种门诊的数字化建设
5 移动预防接种车接种
    5.1 移动预防接种车接种的发展
    5.2 移动预防接种车接种的应用
6 总结与展望

(2)中国基层预防接种服务现状及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资料来源
    4 相关定义
    5 质量控制
    6 数据分析
    7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预防接种单位
        1.1 接种单位数量
        1.2 不同省份接种单位分布
        1.3 乡镇接种单位分布
        1.4 单位属性
        1.5 服务形式
        1.6 服务人口
        1.7 服务周期
        1.8 服务半径
    2 预防接种人员情况
        2.1 接种人员数量
        2.2 接种人员基本情况
        2.3 接种人员配比
        2.4 平均接种人员数
    3 乡级单位信息化
        3.1 乡级单位信息化实施情况
        3.2 信息化管理人员基本情况
    4 接种人员人均日工作量影响因素分析
        4.1 单因素分析
        4.2 多因素分析
    5 不同时期接种单位和人员变化
        5.1 预防接种单位
        5.2 预防接种人员
讨论
结论和建议
创新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特殊情况下的预防接种服务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3)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研究述评
        1.2.1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测度(评价)方法的研究
        1.2.3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因素(非均等原因)的研究
        1.2.4 关于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策略的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析
        2.1.1 城乡
        2.1.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1.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2.1.4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2.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理论
        2.2.1 公共经济理论
        2.2.2 福利经济理论
        2.2.3 公平正义理论
        2.2.4 共享经济理论
        2.2.5 医疗服务市场的一般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变迁历程
    3.1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变迁阶段
        3.1.1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低水平均等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3.1.2 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时期(1979—2005年)
        3.1.3 强化政府责任,公益性回归的新医改时期(2005年至今)
    3.2 本章小结
4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评价
    4.1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构成
        4.1.2 评价方法
    4.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现状的统计分析
        4.2.1 医疗卫生筹资
        4.2.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4.2.3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4.2.4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4.2.5 健康水平
    4.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评价
        4.3.1 国际组织的评价
        4.3.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的实证测度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
    5.1 国家发展战略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1.1 二元经济结构,“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
        5.1.2 “重城轻乡”下的区域发展战略的侧重点不同
        5.1.3 以GDP衡量政绩的弊端
    5.2 公共财政体系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2.1 卫生财政总量投入不足
        5.2.2 财政支出偏向城市的惯性
        5.2.3 政府间事权划分改革滞后,卫生财权与事权的长期不匹配
        5.2.4 收入分配制度的偏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5.3 医疗保障体系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3.1 保障对象以正规就业为标准进行制度设定和人群划分
        5.3.2 统筹层次低弱化了医疗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保障水平差异大
        5.3.3 多头管理有失效率
    5.4 供给主体结构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5 农民的参与意识及“话语权”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6 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与意愿分析-基于D市的调查
    6.1 样本点选择与调查方法
    6.2 调查地区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6.2.1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
        6.2.2 调查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情况
        6.2.3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6.3 调查结论
7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国际经验
    7.1 主要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7.1.1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7.1.2 德国的社会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体系
        7.1.3 日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7.1.4 美国的混合式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7.2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7.2.1 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7.2.2 强调政府责任
        7.2.3 发挥基层基本医疗保障功能,有效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7.2.4 坚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7.2.5 高度的政策可操作性与规范的医疗法制体系
    7.3 本章小结
8 推进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8.1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总体思路
        8.1.1 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
        8.1.2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
    8.2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8.2.1 统筹城乡,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8.2.2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8.2.3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转移支付制度
        8.2.4 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健康保险
        8.2.5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8.2.6 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畅通参与渠道保障农民话语权
9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偏远地区村级接种单位利用手机应用程序开展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内容与方法
    1 相关定义
    2 研究设计及现场确定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评价指标
    6 质量控制
    7 统计分析
    8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手机APP使用情况
    2 儿童建卡情况
    3 儿童基本信息录入情况
    4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质量
        4.1 及时性
        4.2 完整性
        4.3 准确性
    5 接种率
        5.1 不同地区NIP疫苗接种率
        5.2 不同剂次的NIP疫苗接种率
        5.3 各省份10剂次NIP疫苗的接种率
        5.4 10剂次NIP疫苗的接种率
    6 手机APP用户满意度
        6.1 手机APP用户基本情况
        6.2 手机APP用户满意度
        6.3 单因素分析
        6.4 多因素分析
讨论
    1 应用手机APP显着提高了村级预防接种信息报告质量
    2 应用手机APP推动了免疫规划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和常规免疫工作质量的提高
    3 应用手机APP有助于提高研究地区NIP疫苗接种率
    4 村医对手机APP的满意度较高
问题与挑战
    1 基层人员业务素质偏低,技术支持薄弱
    2 手机APP升级周期长,过度依赖客户端
    3 部分地区尚不具备手机APP推广应用的条件
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创新性和局限性
    1 创新性
    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移动互联网在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5)潍坊市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服务城乡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
第三部分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3.4 质量控制
第四部分 结果与分析
    4.1 潍坊市的基本情况
    4.2 城乡预防接种门诊疫苗接种情况
    4.3 城乡预防接种门诊情况
    4.4 城乡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情况
    4.5 影响城乡接种率差异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五部分 讨论
第六部分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政策的社会学研究
    1.3 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田野工作
    1.5 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2 改革开放前的富县现代卫生事业:从1949年到1984年
    2.1 现代卫生事业在民国时期从无到有
    2.2 现代卫生的全面建立:三级卫生网
    2.3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基本思路
    2.4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重要创新
    2.5 本章小结:集体时代的成就与经验
3 市场化思路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1985年到2000年
    3.1 分田到户以后“落单”的村医
    3.2 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医改
    3.3 医改后卫生事业中的政府行动
    3.4 市场主导下的资源动员及困境
    3.5 本章小结:成就、问题和经验
4 农村新医改的卫生人才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医师资格制度
    4.1 医学毕业生过剩与农村医生短缺的悖论
    4.2 卫生人才“过剩-短缺”困境的既有研究
    4.3 医师制度的变迁与农村卫生人才的困境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新医改的医疗费用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医疗制度
    5.1 新农合制度的现状及其问题
    5.2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5.3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制度原因
    5.4 本章小结
6 农村新医改的农民参与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基本公卫制度
    6.1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的概况及其困境
    6.2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6.3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理论分析
    6.4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实践分析
    6.5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破解之道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农村新医改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困境的破解之道
    7.1 从“政府-市场”到“国家-社会”:卫生政策研究范式转换
    7.2 农村“新医改”困境的破解之道: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
    7.3 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一些具体的农村新医改政策建议..
    7.4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不足、以及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打算..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云南省保山市预防接种单位现况及服务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相关定义
    2 接种单位、接种人员基本情况调查
    3 儿童家长满意度调查
    4 接种单位硬件设施调查
    5 接种人员业务水平调查
    6 疫苗接种率调查
    7 质量控制
    8 统计分析
    9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接种单位情况
    2 接种人员情况
    3 儿童家长满意度和对服务模式的态度
        3.1 基本情况
        3.2 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服务的满意度
        3.3 儿童家长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儿童家长对服务模式的态度
    4 接种人员业务水平和对服务模式的态度
        4.1 基本情况
        4.2 接种人员业务水平
        4.3 接种人员对服务模式的态度
    5 接种单位硬件配备情况
    6 乡村两级接种单位的疫苗接种率比较
讨论
    1 保山市预防接种单位现况分析
    2 儿童家长满意度分析
    3 实施乡级集中接种模式的可行性
    4 村级接种模式在保山市的适用性
    5 当前保山市需要完善的预防接种服务工作
结论和建议
创新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件
发表文章
致谢
个人简历

(8)预防接种单位客户端个案在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调查方法
    4 相关定义
    5 质量控制
    6 资料整理与分析
    7 技术路线
结果
    1 基本情况
    2 IUC数据质量分析
    3 调查接种率分析
    4 IUC中2009年9月1日~2013年8月31日出生的所有儿童NIPV接种率
    5 IUC个案统计合格接种率与调查合格接种率的比较
    6 经IUC个案统计的HepB_3、OPV_3、DTP_3、MCV_1时点累积接种率
    7 接种率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和建议
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预防接种单位预防接种服务情况调查表
    附件2 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入户调查表
致谢
个人简历
综述
    参考文献

(9)宜春市信息化建设对免疫规划工作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2.1 信息化建设
        1.2.2 调查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服务形式
    2.2 人员配备
    2.3 信息化建设状况
    2.4 门诊满意度
3 讨论

(10)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实施集中免疫接种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2 主要做法
    2.1 适应发展需要, 积极探索计划免疫服务新思路
    2.2 强化宣传动员, 科学引导农村居民接受预防接种新方式
    2.3 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预防接种门诊的基础设施
    2.4 实施科学管理, 提高预防接种门诊服务质量
    2.5 强化疫苗管理, 提高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
3 主要体会
    3.1 实行集中式的接种模式, 优化了卫生资源
    3.2 实行集中式的接种模式, 保障了预防接种的安全
    3.3 实行集中式的接种模式, 提高了疫苗的利用率
    3.4 实行集中式的接种模式, 提高了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陵县乡级计划免疫规范化接种门诊的建设效果与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预防接种服务模式的发展和应用综述[J]. 雷红,曹玲生.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04)
  • [2]中国基层预防接种服务现状及趋势研究[D]. 孙辉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3]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D]. 夏敬.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4]偏远地区村级接种单位利用手机应用程序开展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的研究[D]. 刘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0)
  • [5]潍坊市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服务城乡差异研究[D]. 吕旭. 山东大学, 2018(02)
  • [6]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D]. 田孟.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7]云南省保山市预防接种单位现况及服务满意度研究[D]. 段平常.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01)
  • [8]预防接种单位客户端个案在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姜晓飞.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05)
  • [9]宜春市信息化建设对免疫规划工作影响的研究[J]. 刘莉红,魏雄杰,翟凤娥,杨健,陈俊杰. 中国当代医药, 2013(35)
  • [10]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实施集中免疫接种的实践与思考[J]. 于文艺,孙吉峰,陈福才,孙学林. 黑龙江医学, 2013(06)

标签:;  ;  ;  ;  ;  

灵县乡镇级计划免疫标准化接种门诊建设效果及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