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状态对混输管道损伤的影响

流动状态对混输管道损伤的影响

一、流动状态对混输管道损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昊[1](2021)在《入口含气率对混输泵性能及内部气液两相分布形态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经济和工业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化石能源开采逐渐向深海油气资源迈进,多相混输泵成为将海洋油气资源输送至陆上的重要生产设备。但由于海洋工作环境和输送介质的特殊性,导致混输泵内部流态极其复杂,同时泵的性能受含气率影响巨大,极端工况下甚至威胁混输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以自主研发的多相混输泵为研究对象,建立多相混输泵实验测试系统,开展了混输泵气液两相瞬态流动特性研究,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了不同含气率工况下混输泵的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和水动力学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针对低比转速多相混输泵的理论设计落后和高含气率条件下性能较差的问题。通过优化混输泵叶轮结构设计和动静连接形式的方法,确定了叶轮和扩压器几何参数。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和气液两相流试验结果,分析了叶片几何参数与混输泵性能之间的关系,完成了混输泵模型的开发和样机的研制。在纯液工况和变含气率工况下对多相混输泵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纯液和气液两相工况下,混输泵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建立了含气率与混输泵扬程的关联关系,并阐明了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存在误差的原因;研究了转速对混输泵增压性能影响,结果显示增加转速可以有效的提高混输泵的增压能力,但随着含气率的上升,增加转速对于提高混输泵增压能力有限。通过对三级混输泵全流道数值模拟,明确了多级混输泵内部瞬态流动特性变化过程。分析了纯液工况和气液两相流工况下,叶轮进出口处相对叶流角的变化规律,同时,明确了混输泵扬程和效率随含气率改变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叶轮和扩压器内部压力脉动特性分析,揭示了混输泵增压单元内压力脉动主频幅与值含气率之间的关联关系。在额定流量工况下,揭示了叶轮和扩压器上瞬态轴向力随含气率的变化过程,建立了平均轴向力与含气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为混输泵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定参考。分析混输泵内部相态分布规律和气团形态变化过程,建立了含气率与液相流场参数及叶片荷载之间的关联关系,揭示了混输泵内流动特性发生复杂变化的根本原因。在变流量和含气量时,气相体积分数在动静干涉区域内变化剧烈,这导致导流腔连接段和扩压器内水力损失增加,但增加液相流量可有效改善导流腔内气液两相流动状态,减小水力损失。通过分析流量和含气率变化对叶轮叶片表面压力和流动轨迹的影响,阐明了气液两相流时叶轮内的压力变化规律和叶片表面流动轨迹演化过程,进而明确了混输泵内部瞬态流动特性演变规律。

童睿康[2](2021)在《多气源混输条件下复杂天然气管网稳态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燃气管网的日益复杂化、多气源供应格局的形成以及管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城市燃气管网的运营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天然气管网仿真技术,通过计算机计算能够准确地再现管道内部气体压力、流量等参数,可为管网运营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是复杂城市燃气供应系统优化中必不可少的核心技术。因此,开发高效准确的复杂管网多气源混输稳态仿真技术,研究复杂城市燃气管网多气源混输的运行特性,为城市燃气管网的运营管理等提供一定的技术和理论支持,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工程意义。目前天然气管网数学模型主要是针对管网中水力和热力系统建立的,用于再现管网内部气体压力、流量和温度等参数,较难反映不同气源的影响范围,以及气体组分的分布规律,从而导致在多气源混输中应用有限。为此,本文在传统天然气管网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补充气体组分追踪方程和气源比例方程等,构建天然气管网多气源混输数学模型。最后,通过一个多气源混输稳态算例来验证所构建数学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描述管网内组分的分布。所构建的复杂天然气管网多气源混输数学模型是一个大型的非线性化方程组。采用传统联立求解法(联立管网中所有元件和节点的水力、热力和组分方程进行统一求解)时,计算速度较慢,且稳定性较差,甚至会导致发散。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线性化、水热力去耦和代数方程迭代求解等方法应用于多气源天然气管网稳态仿真中,开发高效的多气混输稳态仿真求解技术。该方法首先通过基于矩阵泰勒展开技术对非线性化水力和热力方程进行线性化处理,避免方程间的非线性迭代。然后基于去耦方法交替求解水力、热力和组分方程,有效将一个大规模代数方程组分解为三个小规模代数方程组。最后,在对非主对角占优、不规则的代数方程组进行预处理后,采用高效的迭代法代替传统的高斯消元法对代数方程组进行求解。通过一个复杂管网算例验证本文所开发高效求解方法的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结果表明,本文所开发的方法计算精度与传统方法相当,但计算速度是传统方法的8倍左右,具有明显加速效果。将所开发的多气源混输管网仿真技术应用于北京市高压燃气管网中,研究夏季和冬季时管网中压力和气源结构及气体组分的分布规律,探讨季节性供气方案调整对用户处气质波动的影响,并对上游压缩机无法增压和管网中某管道断裂等事故工况进行模拟研究。研究表明季节性供气方案调整会导致部分输气站气源结构发生较大置换,管网中压力、气体甲烷比例、氢比例、华白数和热值等气质指标发生波动,压力波动可达20%,华白数波动可达4.9%,热值波动可达4.61%。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北京燃气管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耿华荣[3](2020)在《油气水多相流实验架应用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实验研究的发展,实验架模拟逐渐在各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石化企业等拥有核心地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验架对研究实际油气输送管线问题至关重要,给研究人员带来极大便利。目前,各机构实验架的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已建成符合各种实验需求的不同类型实验架。本文在本校现有实验架结构、功能不足的现状下,结合大量调研文献资料与实验数据对实验架进行改进研究,解决利用实验架做实验受限制问题,满足实际工程需求。着重介绍本校多相流实验架及实验架的改进。结合相关研究,因地制宜,对本校实验架提出改进建议,提升各实验装置的最大利用率。利用现有实验架和改进后的实验架,进行不同工况模拟,加深对本校实验架的认识。利用模拟所得实验数据、相关参数,建立多相流实验数据库,为科研人员今后利用本实验架提供便利。对于工程实际问题,针对陕北管线蜡沉积问题,利用实验架结合多相流模拟软件OLGA,进行蜡沉积影响因素分析,为今后管线清管提供可行性建议。

宋莹莹[4](2020)在《在役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海底油气管道服役时间的增长,管道内腐蚀泄露问题日益凸显,已严重威胁到管道的安全运营以及海洋的生态稳定。如何对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进行合理的预测,准确判定海底油气管道腐蚀敏感区域是油气田正常运行和发挥经济利益的迫切需要。本文从系统工程安全角度着眼,引入智能学习算法用于对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研究,以期改善日趋严峻的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形势,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立足于现阶段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现状,首先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资料和相关油气管道运行资料掌握海底油气管道特点及腐蚀作用机理;其次依据指标选取原则以及内腐蚀速率影响因素建立初级内腐蚀速率预测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灰色关联法对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关联度排序,并依托核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腐蚀主因素指标以实现腐蚀预测指标体系优化;然后将优化后的腐蚀速率预测指标体系内的数据作为训练集,引入机器学习中的径向基神经网络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和随机森林回归算法构建内腐蚀速率预测模型以探索其在海底油气管道腐蚀研究中的适用性;最后对南海某油田SP74-FPSO管段CO2腐蚀管道进行应用分析。结果得到优化的内腐蚀速率预测指标体系:CO2分压、CO2浓度、温度、pH和介质流速。同时,所构建的三种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都达到了85%以上,验证了这三种智能学习算法在海底油气管道腐蚀速率建模预测中良好的应用能力,其中的随机森林回归腐蚀预测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和拟合优度分别为3.59%,0.9746,预测效果优于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在预测精度和鲁棒性方面突显优势。因时间和学术水平的限制,该课题研究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探究更为完善的内腐蚀速率预测指标体系以及提高现有模型的预测性能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孟繁琦[5](2020)在《A-S含蜡原油管道安全输送特性与流动保障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东北部某油田A-S管道输送的原油为高黏易凝的含蜡原油,其主要采用加热输送的方式运行。随着油田开发的年限增加,产量逐年递减,A-S管道即将面临低输量运行的问题,随时可能发生停流、管道能耗增大损坏设备、管道超压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油田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行生产。本文首先根据管道传热机制以及实际生产运行数据,考虑油流摩擦生热现象,研究了管道总传热系数具体计算方法,利用反算插值法修正总传热系数K值,据此建立了管道热力计算模型。在管道压降计算模型方面,分别利用达西公式和Pipephase软件中内嵌的各类压降模型数值模拟了水平管道的压降情况,对比确定最优压降模型。在此基础上,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和误差分析,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建立了符合油田实际的外输油管道压降模型。经验证,水力、热力模型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满足预期模型精度,对降低油田能耗损失具有实际意义。其次,利用所建水力、热力模型,结合管道实际运行特性,开展了管道的水力、热力最小安全输量研究,明确了管道的安全运行界限。并针对管道最小安全输量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管道出站油温为管道安全输量的最重要控制因素,据此开发了便于油田可视化操作的最小安全输量A-S外输油管道安全输量计算软件,为原油低输量下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针对管道低输量运行现状,以所确定的管道安全输量为界限,分析设计了三种适用于该油田的管道安全保障方案,采用所建水力、热力模型,对方案进行数值模拟,确定最优掺水输送、增加中间加热站以及正反输送三种保障方案。最后通过经济对比,确定掺水输送为最终的管道安全保障方案,以保障管道安全经济运行。本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可对水力、热力模型进行修正,增加模型精度,可依据对管道的最小安全输量分析与计算,制定低输量下管道安全保障方案,为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以及技术支持。

范玉斌[6](2019)在《海洋立管气液两相流规律分析》文中指出在海洋油气田的开发工程中严重段塞流对油气混输管线的危害巨大,会增大油井井口回压、减少油井产量、损坏管线连接元件等,必须准确判断并有效控制其发生。首先,本文针对海洋立管气液两相流管内流动状态,通过FLUENT数值计算软件,针对气液两相在水平管段-上倾管段(10°)-水平管段系统内的管内流动相分布和管内压力分布进行了分析,分别阐述了在三个不同的段塞形成与排出过程中管内相分布的运动轨迹,并对管内压力梯度层的形成与消失进行了阐述,同时根据管内最大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将不同的压力封面传递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与管内段塞变化过程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其次,通过OLGA软件计算了多管路条件下流量差异、卧管-立管管径差异和立管突然对立管管内流动状态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在海洋多管路系统中,水平管径和流量相同时,立管内管内流动状态和沿程气相/液相流量、沿程压力/温度分布的变化规律,结论表明随着水平管段入口处总流量的增大,竖直立管管内流动状态发生了由层流+泡状流+段塞流-层流+泡状流的转变,当入口处总流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其竖直立管内部一定表现为层流状态。最后,分析了当水平管管径与流量不相同时,立管与两条水平管之间管内流动状态与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结论表明,对于多管路的管内流动来说,水平管段流量差异对竖直立管的管内流动状态与其两者的总流量之和有关,与其分支管段的流量无明显关系;竖直立管内沿程液相流量和温度分布受到管内流动状态的影响;当水平管段管径保持不变时,竖直立管管内流动状态和流动参数的变化主要与其最小管径有关:最小管径越小,相关参数的变化程度也就越大。

肖春宇[7](2019)在《结构参数对Z型管内油气水三相流影响的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相流在我们的周围普遍存在,广泛地存在于工业应用中,并且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多相混输技术对陆地油气田开发和海洋油气田开发意义重大。管道中的局部构件可以起到改变流体速度和方向的作用,但同时受到流体的巨大的压力和冲击。通过CFD软件模拟了介质为油气水多相流的组合,管道模型为2个改变流体方向的局部构件加立管的Z型组合管道,反Z型管道以及用以上两种管道组合成的n型管道。分析了局部构件在不同弯折角度下,不同的立管长度和流体以不同的初始速度,原油粘度和气体体积分数的情况下进入Z型管管壁压力的变化,速度分布以及不同立管长度下的流型图,结果表明,z型管道中随着弯管角度增大,弯管外径壁面受到流体撞击的压力减小,作用面面积增大。增加立管长度后,经过弯头的外径壁面压力值降低。且在管中易形成不易被排出管道的断塞流;增大流体入口速度,一定程度会使弯管外壁压力增大明显,在较大速度时增大流体速度,外壁压力变化不明显。反z型管道中,压力分布情况与z型管道基本相同,但受到重力作用,速度最大值出现在第二个弯头的外径处。随着原油粘度的增大,油相逐渐由肖油滴向体积较大的油团趋势发展。而随着气体体积分数的增大,流体由小气泡逐渐向大气泡形势发展,流型也向气泡流向段塞流的趋势发展。

王爽[8](2019)在《海底管道泄漏扩散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底管道发生泄漏后,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很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持续很长时间,掌握海底溢油扩散的规律,可以制定及时有效的应急策略,减小油气泄漏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海底输油、输气以及油气混输管道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海底管道泄漏扩散规律,为管道泄漏后制定应急措施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针对海底管道泄漏的检测,从流体动力学角度研究了管道泄漏的实质,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相关理论知识,根据连续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等建立输送管道内泄漏扩散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管道泄漏系统进行数值模拟,设定了相应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其中控制方程引入多相流模型和标准化的湍流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控制方程,标准k-?湍流模型进行流场计算。对于海底管道泄漏扩散问题,分析了泄漏发生后原油和天然气在水下的扩散行为以及对泄漏扩散的影响因素。在海底环境下,模拟输油管道泄漏后,原油的扩散情况,分析泄漏孔径和射流速度对扩散的影响。对于输气管道,模拟泄漏孔径和射流速度对管道泄漏扩散的影响,对比原油和天然气泄漏扩散规律的区别。对于油气混输管道,分别模拟泄漏孔径、射流速度和含气率对油气混输管道发生泄漏后的扩散运动规律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针对输油管道,模拟分析了溢油扩散时,射流速度和泄漏孔径对溢油射流的影响,随着泄漏孔径和射流速度增大,相同时间内喷射的油柱更长;随泄漏孔径越大,喷射油柱直径越大;相同速度下油柱两侧由不出现卷流发展到有明显的卷流,然而射流速度低于一定数值后射流油柱两侧不会形成卷流;随着泄漏孔径的增大射流油柱上半段由不出现颈缩段发展到有明显的颈缩段。针对输气管道,与海底原油管道泄漏相对比,海底天然气泄漏扩散速度较快,扩散范围更大,更不规律。针对油气混输管道,含气率高的油液比含气率低的油液运动快,且随着含气率的增加,产生的卷吸程度也不一样。管道泄漏后,根据扩散规律,可以计算出泄漏扩散的范围,为事故处置提供理论依据,减少突发事故造成的损害,保证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方振旅[9](2019)在《气液混输管道中段塞流流动特性及微气泡抑制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气液两相段塞流广泛存在于海洋石油开采、多相管道运输和化工工业等领域,段塞流会对多相混输管道造成间歇性的流体应力冲击,若波动严重甚至会导致下游输送设备的停机或损坏,因此研究段塞流的流动特性和发生规律并对其进行抑制或消除具有重要意义。而微气泡流体由于具有不易聚并和运动缓慢等特性,会影响段塞流在运动过程中边界层的返混流动,从而对段塞流的运动特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构建了由电阻层析成像、高速相机与传统压力传感器组成的段塞流测量系统,并在内径为50mm的段塞流实验平台上,开展了微气泡对段塞流的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构建了一套上升管气液两相流多参数的在线测量系统,该系统融合了电阻层析成像、高速相机与传统压力传感器,可实现宏观压力与含气率波动测量、高流速段塞可视化和截面气液分布等参数的在线测量。在内径为50mm的段塞流实验平台上,不同工况下开展了段塞流实验研究,利用统计和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段塞流平均含气率、液塞含气率、压力波动以及段塞发生周期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严重段塞流发生时,含气率与压力波动均呈现单峰分布,可作为流型判定依据;弹状段塞流的含气率波动有较大的多样性,呈现单峰至多峰的多样化概率分布,其压力波动则呈现高压区单峰主导的概率分布规律。为了深入认识微气泡的流体特性,对微气泡发生泵产生的微气泡吸附特性、发生特性及其在两相流中的稳定性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微气泡壁面吸附的微观特性,微气泡具有不易聚并的特性;微气泡发生泵的出口液速增大会降低微气泡浓度,但在一定液速范围内液体中依然可以稳定存在数量可观的微气泡。鉴于微气泡具有特殊的流体特性,开展了微气泡抑制段塞流的实验研究。通过对段塞流不同位置引入微气泡流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一种在上升管底部通入微气泡流体的段塞流抑制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气液比工况下,上升管中通入的微气泡会改变段塞的流动特性,主要通过增强边界层的扰动作用来抑制段塞单元的运动,从而实现对段塞流的抑制,且当气液比为1.2、1.4和1.8时,微气泡的抑制效果最为显着。

李帅[10](2019)在《海洋悬跨跳接管多相内流诱导振动及冲蚀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石油开采不断的向深海挺进,油气输送过程深海立管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为保证经济效益,海洋油气输送过程中主要采取气液多相混输方式,这种多相流混合输送会引起管道振动,其振动过程特别复杂,剧烈振动会导致管道发生疲劳损坏;同时海底开采出的油气中含有一定量的砂,油气中携带的砂粒沿管道运动必然会对管道造成一定的冲蚀破坏,但是对其在多相流不同工况下的冲蚀程度及其冲蚀规律了解并不充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无干扰的气液两相流振动装置,采用高速摄像及相关设备分析多相内流管道振动规律;同时利用ANSYS软件对实尺寸管道在静止和振动两种工况下气液固三相流冲蚀情况进行仿真预测,对不同气液流速,砂粒直径,砂粒流速以及砂粒质量流量下的管道冲蚀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主要的冲蚀位置及冲蚀规律。基于雷诺相似和管道振动相似设计了一套无干涉实验测试装置,捕捉内流流态、管道振动位移以及管道入口和出口处压力变化。实验发现随着实验工况条件的改变,管内流体的流型主要为水动力段塞流,当气体流速较低时为稳态水动力段塞流,气体流速高时呈现瞬态水动力段塞流;液体流速不变时,随着气体流速的增大,管道内压力波动幅度越来越大,此时管道振动越来越剧烈。在流体流过管道过程中出现两个较为明显的振动部位,悬跨跳接管在X、Z两个方向上的振动均为二阶模态,分别位于流体下行过程中管道下行段中点附近和流体上行过程中管道下半段前段。悬跨管方向的振动幅度均沿瞬翼展方向变化,变化过程中出现两个振幅峰值,分别在6#点与18#点处。管道处于静止状态时,当气相流速不变时,管道所受的冲蚀速率随着液相流速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冲蚀位置主要位于悬跨管底部,并沿管道底部向管道两端扩散,其冲蚀形貌为连续“云状”。影响管道冲蚀的因素(砂粒流速、砂粒质量流量、砂粒直径)均与管道冲蚀率成正比。管道振动情况下,管道冲蚀率与气相速度和液相速度均成正比,其最大冲蚀区域位于管道振幅波峰范围内;与无振动时管道冲蚀相比,振动管道冲蚀更为严重,颗粒冲蚀更为分散,不再是连续的“云状”,而是一种无序的“斑点状”。

二、流动状态对混输管道损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动状态对混输管道损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入口含气率对混输泵性能及内部气液两相分布形态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多相混输泵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1.2.1 多相混输泵的发展及应用情况
        1.2.2 我国多相混输泵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1.2.3 多相混输泵的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
        1.2.4 多相混输泵的研究现状和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国内外气液两相流混输泵的研究现状
        1.3.1 气液两相流的研究方法
        1.3.2 气液两相流模拟的研究进展
        1.3.3 含气率对气液混输泵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多相混输泵设计
    2.1 研究目标设计参数
    2.2 多相混输泵过流部件设计
        2.2.1 叶轮设计
        2.2.2 扩压器设计
        2.2.3 泵壳设计及强度校核
        2.2.4 主轴结构设计及校核
    2.3 多相混输泵模型建立
    2.4 本章小结
3 多相混输泵数值模拟方法
    3.1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
    3.2 气液两相流控制方程
        3.2.1 控制方程
    3.3 湍流模型
    3.4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3.5 边界条件设置
    3.6 监测点设置
    3.7 本章小结
4 多级混输泵样机试验研究
    4.1 多相混输泵实验系统平台总体设计思想
    4.2 多相混输泵实验系统
        4.2.1 三级混输泵实验系统
        4.2.2 25 级多相混输实验系统建立
    4.3 多相混输泵试验研究
        4.3.1 试验相关参数
        4.3.2 试验方案
        4.3.3 试验步骤
        4.3.4 试验结果处理与对比验证
        4.3.5 模拟结果与试验误差分析
    4.4 多相混输泵外特性试验与数据处理分析
        4.4.1 三级混输泵纯液相工况试验研究
        4.4.2 三级混输泵气液两相流试验研究
        4.4.3 25 级混输泵纯液工况试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多级混输泵输送性能及流动特性研究
    5.1 纯液工况下混输泵性能分析
        5.1.1 混输泵扬程分析
        5.1.2 小流量工况下叶轮内部流动分析
        5.1.3 叶轮中间截面流速分析
        5.1.4 小流量工况扩压器内部流动分析
        5.1.5 扩压器中间截面流速分析
    5.2 气液两相流工况下多相混输泵性能分析
        5.2.1 含气率变化对混输泵外特性影响研究
        5.2.2 含气率变化对混输泵增压能力的影响研究
        5.2.3 不同含气率下混输泵内部压力特性研究
        5.2.4 不同含气率下混输泵内部压力脉动特性研究
    5.3 混输泵增压单元内气液两相特性分析
        5.3.1 混输泵叶轮内部含气率分布
        5.3.2 不同叶高处气相体积分数变化分析
        5.3.3 流量和含气率变化对液相速度影响分析
    5.4 含气率变化时混输泵内部水动力特性研究
        5.4.1 叶轮上的瞬态轴向力变化过程
        5.4.2 扩压器上的瞬态轴向力变化过程
        5.4.3 叶轮上的瞬态径向力变化过程
        5.4.4 扩压器上的瞬态径向力变化过程
    5.5 本章小结
6 多级混输泵内部流场特性研究
    6.1 混输泵叶轮内流动特性研究
        6.1.1 叶轮内部气相变化过程
        6.1.2 叶轮内液相流速分析
        6.1.3 叶轮进出口相对液流角随含气率变化过程
        6.1.4 叶轮叶片表面静压载荷分布
    6.2 混输泵扩压器内流动特性研究
        6.2.1 扩压器内部气相变化过程
        6.2.2 扩压器进出口相对液流角变化规律
        6.2.3 扩压器流道内液相流速分析
        6.2.4 扩压器导叶表面压载荷分布
    6.3 变流量与含气量对混输泵流动特性影响
        6.3.1 气液两相流下含气率沿轴向变化分析
        6.3.2 流量和含气率变化对气液两相流动损失的影响
        6.3.3 流量和含气率变化对叶轮内压力的影响
        6.3.4 含气率变化对叶片表面流动轨迹变化影响
    6.4 混输泵增压单元内流动特性研究
        6.4.1 变含气率时混输泵增压单元内气液两相流动分析
        6.4.2 含气率变化时混输泵增压单元内湍流动能变化
        6.4.3 向小流量过渡时增压单元内流动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多气源混输条件下复杂天然气管网稳态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天然气管网多气源混输仿真研究现状概况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第2章 多气源混输模型的构建及其验证
    2.1 天然气管网拓扑结构的计算机表示
    2.2 天然气管网稳态水热力数学模型
    2.3 多气源混输天然气管网组分数学模型
    2.4 边界条件及物性参数
    2.5 数学模型求解流程
    2.6 多气源混输天然气管网稳态数学模型的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然气管网高效数值求解方法
    3.1 基于线性化+去耦的高效求解方法
    3.2 基于迭代法的高效求解方法
    3.3 小结
第4章 天然气管网多气源混输数值模拟工程应用
    4.1 北京市多气源混输现状
    4.2 北京市高压燃气管网冬夏两季输气特性分析
    4.3 北京高压燃气管网事故工况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本文结论
    5.2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内发表的学术科研成果

(3)油气水多相流实验架应用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1.4.1 研究内容
        1.4.2 关键技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架改进
    2.1 国内外实验架
        2.1.1 国外实验架
        2.1.2 国内实验架
    2.2 本校实验架
        2.2.1 实验系统设备介绍
        2.2.2 供气系统
        2.2.3 供水系统
        2.2.4 多相流实验段
        2.2.5 数据参数采集系统
        2.2.6 实验流程
    2.3 实验架基础数据
        2.3.1 几何管道参数
        2.3.2 流体物性参数
        2.3.3 实验标定要求及注意事项
    2.4 实验架对比
        2.4.1 基础数据比较
        2.4.2 实验架系统组成比较
        2.4.3 科研水平比较
        2.4.4 本校实验架优势
    2.5 实验架改进
        2.5.1 实验架结构改进
        2.5.2 针对不同实验问题改进实验架
        2.5.3 改进为油气水三相流实验架
        2.5.4 局部改进措施
        2.5.5 实验室整体优化布局
        2.5.6 改进后实验架
    2.6 实验室17025 认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况模拟
    3.1 多相流模拟软件概述
        3.1.1 多相流稳态模拟软件
        3.1.2 OLGA软件选择
    3.2 物性软件选择
        3.2.1 物性参数定义
        3.2.2 PVTsim物性软件
        3.2.3 物性软件对比
    3.3 实验架模拟
        3.3.1 实验架模拟步骤
        3.3.2 搭建OLGA模型
    3.4 实验架原始模拟(工况1)
        3.4.1 实验架管线模拟压降
        3.4.2 实验架管线模拟积液量
        3.4.3 实验架管线模拟持液率
        3.4.4 实验架管线模拟流型
        3.4.5 实验架管线模拟气液相速度
        3.4.6 实验架管线模拟温度
    3.5 实验架管线模拟不同工况
        3.5.1 实验架管线模拟不同输量(工况2)
        3.5.2 实验架管线模拟不同产液量(工况3)
    3.6 实验架管线模拟极限工况(工况4)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相流实验数据库
    4.1 多相流数据库简介
    4.2 国内外多相流数据库
    4.3 采用的主要技术
        4.3.1 sqlite数据库
        4.3.2 sqlite developer
    4.4 多相流数据库结构
    4.5 逻辑结构设计
    4.6 多相流数据库数据
    4.7 录入时存在的问题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应用
    5.1 陕北管线问题
    5.2 利用实验架研究优势
    5.3 本校实验架模拟特点
    5.4 OLGA蜡沉积分析
    5.5 管线蜡沉积干扰分析
        5.5.1 流体组分(工况1)
        5.5.2 管线起伏影响(工况2)
        5.5.3 不同管径(工况3)
        5.5.4 实际应用
    5.6 实验架清管作业过程模拟分析(工况4)
    5.7 模拟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对今后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在役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工作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海底油气管道相关理论综述
    2.1 海底油气管道特点
        2.1.1 结构特点
        2.1.2 运输特点
    2.2 海底油气管道腐蚀理论
        2.2.1 海底油气管道腐蚀机理
        2.2.2 海底油气管道腐蚀形态
        2.2.3 海底油气管道腐蚀类型
        2.2.4 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特征
    2.3 内腐蚀速率预测理论方法概述
        2.3.1 预测流程
        2.3.2 预测方法
        2.3.3 模型预测精度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内腐蚀速率预测指标体系建立与优化
    3.1 指标选取原则
    3.2 预测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3.2.1 内腐蚀速率影响因素分析
        3.2.2 初级预测指标体系建立
    3.3 预测指标体系优化
        3.3.1 基于熵权灰色关联的指标关联度分析
        3.3.2 基于核主成分的内腐蚀预测指标优选
    3.4 本章小结
4 内腐蚀速率预测模型建立
    4.1 基于RBF算法的内腐蚀速率预测模型
        4.1.1 RBF神经网络原理
        4.1.2 RBF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4.1.3 内腐蚀速率预测模型架构
    4.2 基于SVM算法的内腐蚀速率预测模型
        4.2.1 SVM算法原理
        4.2.2 SVM算法基本流程
        4.2.3 内腐蚀速率预测模型架构
    4.3 基于RFR算法的内腐蚀速率预测模型
        4.3.1 RFR算法原理
        4.3.2 RFR算法基本理论
        4.3.3 RFR算法的数学分析
        4.3.4 内腐蚀速率模型预测步骤
    4.4 本章小结
5 内腐蚀速率预测模型应用分析
    5.1 案例背景
        5.1.1 管道运行参数
        5.1.2 管道样本数据
        5.1.3 数据标准化
    5.2 内腐蚀速率预测指标体系优化实现
        5.2.1 因素指标关联性分析
        5.2.2 优化的内腐蚀速率预测指标体系
    5.3 内腐蚀速率模型预测结果
        5.3.1 RBF预测模型的实现
        5.3.2 SVM预测模型的实现
        5.3.3 RFR预测模型的实现
    5.4 预测模型精度分析
    5.5 管道防护管理对策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5)A-S含蜡原油管道安全输送特性与流动保障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输油管道热力研究现状
        1.2.2 输油管道水力研究现状
        1.2.3 输油管道安全输量研究现状
        1.2.4 输油管道安全保障方案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A-S外输油管道热力水力特性
    2.1 A-S外输油管道运行现状
    2.2 A-S外输油管道热力特性
        2.2.1 管道轴向温降普适计算模型
        2.2.2 管道热力特性影响因素
    2.3 A-S外输油管道K值计算方法
        2.3.1 传热系数K值计算模型
        2.3.2 总传热系数K值特性
        2.3.3 制定全年总传热系数K值选用表
    2.4 A-S外输油管道热力模型修正
    2.5 A-S外输油管道水力特性
        2.5.1 基于达西公式的管道压降修正模型
        2.5.2 基于Pipephase软件的管道压降修正模型
        2.5.3 压降修正模型误差分析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S外输油管道安全输量的界定
    3.1 热力安全输量
    3.2 水力安全输量
        3.2.1 管道工作特性曲线
        3.2.2 水力最小安全输量计算
    3.3 管道最小安全输量
    3.4 管道安全输量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4.1 敏感性分析基本理论
        3.4.2 敏感性分析的具体方法
        3.4.3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案设计
        3.4.4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S外输油管道安全输量计算软件开发
    4.1 软件整体结构
    4.2 软件运行环境要求
    4.3 软件功能
        4.3.1 基本信息查询
        4.3.2 生产信息录入
        4.3.3 最小输量分析
    4.4 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S外输油管道安全保障运行方案
    5.1 管道运行现状
    5.2 管道安全保障方案介绍
    5.3 管道安全运行保障方案设计
        5.3.1 方案一:掺水输送
        5.3.2 方案二:新建加热站
        5.3.3 方案三:正反输送
    5.4 方案经济性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6)海洋立管气液两相流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液两相流流型分类
        1.2.2 段塞单元流动特点分析
        1.2.3 不同类型管段的段塞特性分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流体动力学计算模型分析及选择
    2.1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简介
    2.2 多相流模型基本方程与选择原则
        2.2.1 多相流模型分类
        2.2.2 数值计算模型选择原则
    2.3 流体动力学算法及基本方程
    2.4 流体动力学计算模型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海洋立管气液两相流管内流动相分布及压力分布状态分析
    3.1 模型基本参数及假设条件
    3.2 不同初始状态对管内相分布影响分析
        3.2.1 弯管与上倾管段塞
        3.2.2 上倾管两处段塞
    3.3 不同初始状态对管内压力分布和最大压力影响分析
        3.3.1 弯管与上倾管段塞
        3.3.2 上倾管两处段塞
    3.4 气液两相流管内流动特性分析
        3.4.1 管内相分布
        3.4.2 管内压力梯度层
    3.5 本章小结
4 多管路气液两相流动状态分析
    4.1 变径管内段塞特性
    4.2 数值计算模型设计
    4.3 水平管径和流量相同条件下立管流动特性分析
    4.4 不同因素对管内流动状态发展规律影响分析
        4.4.1 流量差异对立管管内流动状态影响
        4.4.2 卧管-立管管径差异对立管管内流动状态影响
        4.4.3 立管突变对立管流动状态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结构参数对Z型管内油气水三相流影响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
        1.2.1 两相流
        1.2.2 三相流的流型
        1.2.3 三相流压降
        1.2.4 三相流流动方向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2 多相流
    2.1 混输管路多相流动的特点与研究难度
    2.2 基本原理及步骤
    2.3 控制方程
        (1)质量守恒方程
        (2)动量守恒方程
        (3)能量守恒方程
    2.4 湍流模型
    2.5 多相流模型
    2.6 仿真参数设置
        2.6.1 物性参数的设置
        2.6.2 边界条件的设置
        2.6.3 仿真模型的设置
    2.7 本章小结
3 Z型管内油气水三相流模型的建立
    3.1 管道模型及网格划分
    3.2 物理特性以及边界条件
    3.3 流动特性分析
        3.3.1 压力分布
        3.3.2 速度对压力分布的影响
        3.3.3 速度分布图
        3.3.4 流型图
4.结构参数对Z型管内多相流体混输的影响
    4.1 Z型管道模型及网格划分
    4.2 物理参数设置
    4.3 Z型管流动特性分析
        4.3.1 压力分析
        4.3.2 流型分析
    4.4 反Z型管数值模拟计算
        4.4.1 压力分布
        4.4.2 速度分析
        4.4.3 流型分布
    4.5 弯管角度对多相输影响数值模拟计算
        4.5.1 管道模型及网格划分
        4.5.2 压力分析
    4.6 n型管数值模拟计算
        4.6.1 n型管道物理参数级边界条件设定
        4.6.2 压力分析
        4.6.3 速度分析
        4.6.4 流型分析
    4.7 结论
5 参数对Z型管道数值模拟的影响
    5.1 物理参数设置及网格划分
    5.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5.2.1 气体体积分数对流型影响
        5.2.2 原油粘度对流型的影响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海底管道泄漏扩散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泄漏检测及防范措施
        1.3.1 泄漏产生的原因
        1.3.2 泄漏检测技术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2 计算流体力学
    2.1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
    2.2 仿真模拟步骤
    2.3 多相流模型
    2.4 湍流模型
    2.5 理论模型
    2.6 离散方法
    2.7 本章小结
3 水下输油、输气管道泄漏扩散数值模拟
    3.1 算例介绍
    3.2 射流数学模型
        3.2.1 几何模型
        3.2.2 网格划分
        3.2.3 边界条件的确定
    3.3 水下输油管道泄漏扩散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3.3.1 泄漏孔径对射流形态影响的分析
        3.3.2 射流速度对射流形态影响的研究
    3.4 水下输气管道泄漏扩散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3.4.1 泄漏孔径对射流形态影响的分析
        3.4.2 射流速度对射流形态影响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油气混输管道泄漏数值模拟分析
    4.1 油相和气相的分布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4.2 含气率对泄漏过程的影响研究
    4.3 射流速度对泄漏扩散的影响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气液混输管道中段塞流流动特性及微气泡抑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微气泡研究进展
        1.2.2 段塞流研究进展
        1.2.3 段塞流实验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段塞流实验装置与测量系统
    2.1 实验系统与主要设备
        2.1.1 段塞流实验系统
        2.1.2 微气泡发生装置
        2.1.3 实验参数及实验介质物性
    2.2 段塞流测量系统
        2.2.1 压力采集设备
        2.2.2 高速摄像仪
        2.2.3 电阻层析成像仪
    2.3 实验过程
        2.3.1 实验步骤
        2.3.2 实验注意事项
    2.4 实验数据分析
        2.4.1 实验数据处理系统
        2.4.2 数据统计分析理论
        2.4.3 实验数据的滤波及处理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升管中段塞流流动特性实验研究
    3.1 段塞流典型流型研究
    3.2 上升管中段塞流的含气率特征
        3.2.1 段塞流含气率的波动特性
        3.2.2 段塞流含气率的概率密度
        3.2.3 段塞单元的平均含气率
        3.2.4 段塞流液塞的含气率
    3.3 上升管中段塞流的压力特性
        3.3.1 段塞流的压力波动特性
        3.3.2 段塞流的压力波动的概率密度
        3.3.3 段塞流的压力波动的均值、最大值及标准偏差
    3.4 上升管中段塞流的发生周期(频率)特性
        3.4.1 上升管中段塞周期随气液相速度的变化
        3.4.2 水平管倾角对上升管中段塞流发生周期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气泡抑制段塞流的实验研究
    4.1 微气泡流体特性
        4.1.1 微气泡微观特性
        4.1.2 进气量对微气泡产量的影响
        4.1.3 液速对微气泡稳定性的影响
    4.2 微气泡抑制段塞流实验研究
        4.2.1 微气泡对段塞流含气率的影响
        4.2.2 微气泡对段塞流压力的影响
        4.2.3 微气泡对段塞发生周期(频率)的影响
    4.3 微气泡抑制作用的研究与分析
        4.3.1 气液比对微气泡抑制段塞流的影响
        4.3.2 微气泡抑制作用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海洋悬跨跳接管多相内流诱导振动及冲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相内流诱导管道振动研究
        1.2.2 多相内流冲蚀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管道振动及冲蚀理论
    2.1 多相流诱发管道振动理论模型
    2.2 冲蚀理论
        2.2.1 颗粒运动方程
        2.2.2 冲蚀模型
第3章 实验设计与测试方法
    3.1 实验模型设计
        3.1.1 雷诺相似准则
        3.1.2 管道振动相似
        3.1.3 实验参数选择
    3.2 实验装置设计
    3.3 实验管道及实验布置
        3.3.1 实验管道
        3.3.2 实验管道几何布置
    3.4 实验组次
    3.5 振动测试方法
    3.6 图像处理方法
    3.7 压力测试
    3.8 内流管道固有频率测试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悬跨跳接管振动实验分析及模拟验证
    4.1 气液两相流流态分析
    4.2 不同流速下振动位移时程
    4.3 不同流速下立管均方根振幅分布
    4.4 不同流速下振动轨迹及频率
        4.4.1 位形包络图
        4.4.2 管道振动响应
        4.4.3 管道振动频率
        4.4.4 管道入口出口处压力变化
    4.5 悬跨跳接管流固耦合数值模拟验证
        4.5.1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4.5.2 计算模型选择
        4.5.3 跳接管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悬跨跳接管气液固三相流冲蚀分析
    5.1 离散模型验证
    5.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5.3 模拟组次及参数设置
    5.4 悬跨跳接管冲蚀特性分析
        5.4.1 悬跨跳接管在不同工况下模拟分析
        5.4.2 砂粒流速的影响分析
        5.4.3 砂粒质量流量影响分析
        5.4.4 砂粒直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悬跨跳接管振动条件下三相流冲蚀分析
    6.1 气液固三相流固耦合实现
    6.2 模拟组次及参数设置
    6.3 悬跨跳接管在振动情况下冲蚀特征
        6.3.1 悬跨跳接管不同工况下模拟分析
        6.3.2 悬跨跳接管壁面剪切应力分布规律
        6.3.3 悬跨跳接管颗粒轨迹分布
    6.4 砂粒冲蚀影响分析
        6.4.1 砂粒流速的影响对比分析
        6.4.2 砂粒质量流量影响对比分析
        6.4.3 砂粒直接影响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四、流动状态对混输管道损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入口含气率对混输泵性能及内部气液两相分布形态影响机理研究[D]. 李晨昊.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多气源混输条件下复杂天然气管网稳态仿真研究[D]. 童睿康. 长江大学, 2021
  • [3]油气水多相流实验架应用模拟研究[D]. 耿华荣.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4]在役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研究[D]. 宋莹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A-S含蜡原油管道安全输送特性与流动保障方案研究[D]. 孟繁琦.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6]海洋立管气液两相流规律分析[D]. 范玉斌.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7]结构参数对Z型管内油气水三相流影响的数值模拟[D]. 肖春宇.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8]海底管道泄漏扩散数值模拟[D]. 王爽.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9]气液混输管道中段塞流流动特性及微气泡抑制实验研究[D]. 方振旅. 东南大学, 2019(06)
  • [10]海洋悬跨跳接管多相内流诱导振动及冲蚀分析[D]. 李帅.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标签:;  

流动状态对混输管道损伤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