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抗真菌基因导入抗黄萎病高抗性研究

棉花抗真菌基因导入抗黄萎病高抗性研究

一、抗真菌基因导入棉花创造高抗黄萎病材料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彩云,侯俊,周茂嫦,徐庆祝,张翔宇,阮培均[1](2021)在《天麻抗真菌蛋白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天麻抗真菌蛋白是从我国传统中草药天麻中分离到的一种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蛋白质,对许多植物病原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该研究综述了天麻抗真菌蛋白的特性、作用机理、GAFP基因克隆、表达载体构建、转基因研究等内容,以期为天麻抗真菌蛋白的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刘云涛[2](2020)在《转CrSMT基因棉花的鉴定与表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纤维作物,每年因虫害造成的棉花产量损失高达10-15%。棉花还是盐碱地开发的先锋作物,近年来为缓解粮棉争地矛盾,我国棉田逐渐向盐碱地转移。提高棉花的抗虫和耐盐性对保证棉花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Ca MV 35S启动子驱动的Cr SMT基因导入陆地棉受体材料R15中,经过PCR鉴定,获得了多个转基因阳性株系,对随机选取的两个转基因株系L17和L25开展了进一步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q PCR和RT-PCR结果显示Cr SMT在转基因株系中均有表达,L17的表达量约为L25的2.2倍。GC-MS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中的甾醇组分发生显着变化,L17中的谷甾醇比例显着下降,菜油甾醇和豆甾醇的比例显着升高;L25中的谷甾醇比例下降,菜油甾醇的比例也显着升高。转基因株系的农艺性状与野生型无显着差异。(2)斜纹夜蛾幼虫对野生型棉花具有取食偏好性;取食L17和L25叶片后斜纹夜蛾的世代历期分别显着延缓了5.5和4.0天,其幼虫存活率、化蛹率、蛹重和羽化率都显着降低。取食转基因棉花叶片的绿盲蝽生长缓慢,死亡率较高。取食转基因植株棉叶的抗性和敏感棉铃虫其生长都比较缓慢,但死亡率与野生型比较没有显着差异。(3)转基因棉花的耐盐性也有显着的提高,盐胁迫下其长势和一些生理指标均优于野生型棉花。本研究首次在棉花中应用了改变甾醇的抗虫策略,创制出了抵抗多种害虫并具有一定耐盐能力的棉花种质,进一步丰富了棉花抗逆种质资源。这种广谱且环境友好型的抗虫策略有望在其他植物,特别是粮食作物中得以应用。

王莹莹[3](2018)在《陆地棉与澳洲棉异染色体系创制及其黄萎病抗性鉴定》文中研究表明澳洲棉(Gossypium australe Mueller,2n=2x=26,G2G2),具有抗短期低温,抗旱,抗枯、黄萎病,抗棉蚜、红蜘蛛,延迟种子腺体发育,种子无腺体植株有腺体,可提高陆地棉的衣分等优良性状,是棉花遗传改良重要的基因资源。但由于澳洲棉是棉花的三级基因库,与栽培种陆地棉亲缘关系远,一般情况下很难发生染色体交换和遗传重组,致使澳洲棉的优异基因难以为育种所利用。为了将澳洲棉的优异基因有效地向栽培种陆地棉中转育,本研究以陆地棉-澳洲棉的倍半二倍体为材料,开展了采用辐射技术诱导并创制陆地棉-澳洲棉异染色体系,以实现澳洲棉基因向陆地棉的转育。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辐照对杂交成铃率和杂交种子活力的影响为了解辐照剂量对杂交成铃率和种子成活力的影响,2011年采用10、12和20Gy三种剂量,60Co-γ-射线处理陆地棉-澳洲棉倍半二倍体花粉,授予去雄的陆地棉,结铃率均大于80%,并获得了大量的辐照杂交种,说明10、12和20 Gy的剂量对杂交结实影响不大,同时发现,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种子的萌发率和成苗率逐渐下降,但20 Gy剂量的种子的萌发率和成苗率仍分别达44.85%和14.71%。2012年将剂量提高到20、30和40 Gy,结铃率急剧下降,降至对照(花粉未辐照)的一半以下,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也急剧下降(22.86-31.69%和2.86-5.19%)。表明30和40 Gy的剂量对于花粉诱变剂量太高。2013年我们将剂量降至15、20和25 Gy,结铃率高于80%,但由于后期低温影响种子发育,种子收获很少且不成熟,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均很低(23.73-35.20%和 16.95-27.20%)。2.辐照产生的陆地棉-澳洲棉异染色体系类型鉴定辐照陆地棉-澳洲棉倍半二倍体花粉并授予去雄的陆地棉CL-2,共得到632粒辐照杂交种子,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出170株含有澳洲棉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的阳性单株,根据其染色体组成,将其分为3大类:第一类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分别含有1-4条澳洲棉染色体(142/170);第二类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即只含有陆地棉与澳洲棉染色体之间染色体易位(10/170);第三类是复杂变异,即既含有整条澳洲棉染色体附加又含有陆地棉与澳洲棉染色体之间染色体易位(18/170)。对照(未辐照)仅鉴定出一种类型,即只附加一条澳洲棉外源染色体(13/120)。辐照诱导频率最高的是单体异附加系(106/170),易位染色体的诱导频率是18.82%(32/170)。2011年10、12和20 Gy剂量辐照诱变的种类数分别为6、7和7,2012年20、30和40 Gy剂量辐照诱变的种类数分别为10、6和4,2013年15、20和25 Gy剂量辐照诱变的种类数较少分别为2、1和0,对照染色体变异种类只有1种。20 Gy的剂量诱变染色体变异种类数最多,并结合辐照的结铃率和种子成活率结果,推测20 Gy是比较适合棉花花粉辐照诱致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剂量。根据外源染色体片段的大小和插入位置,前人将易位分为五类:整臂易位(WAT)、末端易位(TT)、大片段易位(LAST)、小片段易位(SAST)、中间插入易位(IT)。本研究共获得28个易位单株中共包含32次易位事件,易位类型包含WAT(22/32)、LAST(7/32)、SAST(3/32)三类。3.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澳洲棉染色体部分同源群的确定对获得的70株含有澳洲棉染色体或易位染色体的成活单株进一步进行了分子标记鉴定,确定澳洲棉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段的部分同源群。59株只含有染色体附加,3株只含有染色体易位,8株既含有染色体附加又含有染色体易位。在含有染色体附加的67株单株中,5G和6G染色体各占7.81%,其次是12G(6.25%),9G(5.73),2G和 11G(2.60%),7G(2.08%),3G、4G 和 10G(1.56%)和 1G(1.04%)。获得了涉及澳洲棉12条染色体(13G除外)的单体异附加系。1 1条易位染色体中3G、7G、8G和13G染色体各有两次易位事件发生,2G、6G、9G和10G染色体各有一次易位事件发生,共涉及澳洲棉的8条染色体。4.与澳洲棉发生易位的陆地棉染色体亚组的确定对17个易位系以澳洲棉和草棉基因组DNA为探针、雷蒙德氏棉DNA为封阻进行了多色GISH鉴定。结果表明所有的易位事件均是发生在澳洲棉与陆地棉的At染色体之间。5.澳洲棉染色体小片段渐渗到陆地棉遗传背景的鉴定对192株单株进行了 SSR标记鉴定。共有107个单株含有澳洲棉染色体片段,渐渗涉及的澳洲棉染色体数目为1~5条,最多的是渐渗1条染色体的片段(71/192),依次是渐渗两条染色体的片段(18/192),三条(14/192),四条(3/192)和五条(1/192),其余的85株未发现渐渗澳洲棉的染色体片段,渐渗率为55.73%。对照组只有12株鉴定出渐渗澳洲棉染色体片段,渐渗率为11.76%,其中9株渐渗2条澳洲棉染色体的片段,其次是渐渗1条的2株和渐渗3条的1株。辐照杂交后代中,这些渐渗材料共涉及到澳洲棉的12条染色体(7G除外),其中涉及到5G染色体的占20.83%,其他染色体依次为1G(9.90%),8G(8.85%),6G 和 10G(7.81%),2G(7.29%),9G 和 4G(5.73%),11G 和 13G(4.69%)和 3G(0.52%),7G染色体未检测到渐渗片段。对照中只检测到四条澳洲棉染色体涉及到渐渗,5G和13G染色体的渐渗频率均为9.80%,2G染色体渐渗频率为1.96%,9G为0.98%,其他染色体未检测到渐渗片段。6.澳洲棉45S rDNA与5S rDNA的定位基于一套陆地棉-澳洲棉异附加系进行了澳洲棉45S rDNA与5S rDNA的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澳洲棉基因组有两个45S rDNA位点,分别在7G和9G的短臂上,5S rDNA位于澳洲棉9G染色体上,位于45S rDNA的内侧。7.澳洲棉黄萎病抗性的染色体鉴定利用黄萎病落叶型生理小种V991和非落叶型生理小种BP2对亲本、一套陆地棉-澳洲棉单体异附加系、两个陆地棉-澳洲棉易位系(ATL-7G和ATL-8G)及感病和抗病对照进行黄萎病V991和BP2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对V991生理小种,MAAL-4G与MAAL-7G表现免疫,相对病指均为0.00;ATL-7G表现高抗,相对病指为1.42;MAAL-1G、MAAL-6G与ATL-8G表现耐病,相对病指分别是33.33、32.41和33.46;对BP2生理小种,MAAL-4G、MAAL-7G与ATL-7G均表现免疫,相对病指均为0.00;MAAL-6G 表现抗病,相对病指为 14.06;MAAL-2G、MAAL-3G、MAAL-6G、Not-AC与ATL-8G表现耐病,相对病指分别是20.28、24.96、14.06、32.21和32.50。这一研究将为棉花抗黄萎病育种提供新的抗源。

陆英,蒲金基,喻群芳,谢艺贤,张贺,漆艳香[4](2016)在《转基因抗病棉花基因类型及原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评述了几丁质酶基因、β-1,3-葡聚糖酶基因、葡萄糖氧化酶基因和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等抗病基因的抗病机理及其在转基因抗病棉花中的应用,并分析了抗病转基因棉花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转基因抗病棉花提供方向。

辛文慧[5](2016)在《转哈茨木霉双几丁质酶基因(Ech42+Nag70)提高棉花黄萎病抗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棉花黄萎病(V. Wilt)是化学药剂难以防治的土传病害之一,爆发时会严重影响棉花的纤维品质和产量。我国是棉花生产大国,主要以种植陆地棉为主。而黄萎病高抗材料主要存在于野生棉和少数海岛棉中,陆地棉中几乎没有,因此常规育种技术难以有效培育抗黄萎病的陆地棉品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为棉花抗黄萎病育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本研究拟将来源于哈茨木霉的内切几丁质酶基因Ech42和外切几丁质酶Nag70,通过农杆菌活体转化技术转入中棉所49中,获得转基因植株,研究其对黄萎病病原菌的抗性。同时,为提高田间筛选的效率,选用抗草铵膦基因bar作为筛选基因,创制同时含有抗黄萎病基因和抗草胺磷基因的棉花新种质。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原载体pBIN (Ech42+Nag70)构建出含有内切几丁质酶基因Ech42和外切几丁质酶基因Nag70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载体pCAMBIA (Ech42+Nag70)。2.利用农杆菌活体转化技术将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 (Ech42+Nag70)导入棉花中,获得了种子T0。用10 mg/L的草铵膦对T0的幼苗进行筛选,获得了转基因候选植株,并通过对候选植株进行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验证,最终获得了转Ech42和Nag70基因的种质系.3.用大丽轮枝菌孢子悬浮液的接种试验表明,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明显高于对照植株;同时对转基因棉花的外源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测定表明,转基因棉花的内、外几丁质酶的活性高于非转基因植株。4.获得的转Ech42和Nag70基因棉花抗黄萎病能力有明显提升,为棉花抗黄萎病育种提供了抗性种质。

肖松华,赵君,刘剑光,吴巧娟,王义琴,储成才,俞敬忠,喻德跃[6](2016)在《转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提高棉花对黄萎病抗性》文中研究指明黄萎病是全球植棉业的主要病害,严重缺乏抗黄萎病资源导致棉花抗黄萎病育种至今未取得显着进展。采用农杆菌介导法,以下胚轴为受体,将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转化陆地棉品系苏研060,通过愈伤组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和植株再生,获得大量再生苗。分别以NPT II基因、gafp基因、35S启动子-gafp基因特异引物对再生苗进行PCR检测,将95个阳性再生苗嫁接到海7124幼苗砧木上,获得37个成活植株。RT-PCR检测发现,31个植株出现预期的540 bp扩增片段。盆栽花铃期花粉育性鉴定表明,9个转基因植株雄性败育,22个植株花粉育性正常,通过人工自交得到T1代种子。通过转基因作物隔离区种植、特异引物PCR检测、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自交纯合与选择,培育获得22个T3代转基因纯系。Southern blotting检测发现,转基因植株体内有2个gafp基因拷贝。GAFP蛋白免疫印迹表明,16个转基因纯系出现分子量为14 k D的GAFP蛋白,另6个纯系表现出转录后水平上的基因沉默。黄萎病抗性鉴定结果证实,获得3个抗落叶型黄萎病的棉花株系TG09、TG16和TG23。

郭宝生[7](2014)在《棉花抗黄萎病种质鉴定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文中提出陆地棉是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和油料作物。棉花黄萎病在我国主产棉区发病日趋严重,在生产上造成较大损失,已经成为棉花抗病遗传育种和植物病理学领域关注焦点和研究重点。研究抗黄萎病陆地棉资源的抗病机理,加速高抗黄萎病资源的筛选利用,有利于尽快培育出高产、抗病、优质的棉花新品种,减缓棉花黄萎病的危害。利用黄萎病病圃对107份种质抗病性进行了3年重复鉴定,筛选获得抗病品系8个,分别是冀2658、04-123、矮早丰、冀1316、资优、冀228、冀79和冀棉958,均为陆地棉与海岛棉及棉属近缘野生种的远缘杂交后代。抗性遗传分析表明,远缘种质抗病品系冀79黄萎病抗性存在部分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以R家族基因的28个同源基因作为候选基因,特异扩增抗病品系冀79与感病品系TM-1序列,测序发现EREB、GER、GST基因存在碱基变异;抗、感病品种间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分析发现,EREB基因用TaqI和RsaI酶切,分别检测到1个差异酶切位点,GST基因用MseI, Sau3Al和MspI分别酶切,各检测到1个差异酶切位点;GER基因无差异酶切位点。利用RNA-Seq技术分析抗病种质冀79和感病种质TM-1在6叶期时黄萎病菌侵染4天与不侵染的表达差异,共得到了143973个Unigene。感病品系TM-1受黄萎病侵染后的表达调控的Unigene数量显着高于抗病品系冀79。转录本差异表达分析表明,冀79受黄萎病菌侵染与不侵染转录本差异极其显着的pathway,主要涉及苯丙烷合成途径、半乳糖代谢、氨基苯甲酸代谢、黄酮类黄酮合成代谢途径、双烯萜类代谢途径等。其中,Dirigent-like蛋白基因(DIR基因)家族受黄萎病菌诱导表达,故此对获得的12个陆地棉DIR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进化分析和表达验证。在陆地棉、海岛棉、雷蒙德氏棉和亚洲棉等棉种中,该家族成员分属3个进化群,基因间存在4个保守结构域。雷蒙德氏棉D5基因组DIR同源基因重复分布,主要集中于第2、3、6、7、9、10、13染色体。以棉花GhACTIN为内标,QPCR分析冀79和TM-1中Dirigent-like蛋白基因家族成员在0h及受侵染1、8、24、48、72和96h后的表达差异,发现抗病品种冀79受黄萎病菌侵染1h时上调2倍以上的有GhDIR4、GhDIR6、GhDIR7、GhDIR9、GhDIR10和GhDIR11,其中,GhDIR9上调6.5倍;侵染8h时GhDIR4和GhDIR7上调2倍以上;侵染24h时仅GhDIR4上调2倍以上;侵染48h时GhDIR1、GhDIR4、GhDIR7和GhDIR11上调达到2倍以上;侵染72h时仅GhDIR9上调达到6.4倍;侵染96h时仅GhDIR4上调2倍以上。感病品种TM-1受侵染1h时仅GhDIR7上调2倍以上;受侵染8h时GhDIR7上调325倍,GhDIR10上调2倍以上;受侵染24h和48h时GhDIR4、GhDIR5、GhDIR6、GhDIR7、GhDIR9、GhDIR10急剧上调,GhDIR7、 GhDIR9、GhDIR10上调10倍以上;受侵染72h时GhDIR4和GhDIR7还保持较高的表达量;侵染96h时GhDIR5、GhDIR6、GhDIR7、GhDIR9、GhDIR10和GhDIR11保持较高的表达量。抗病品种显着上调的Dirigent-like蛋白家族成员GhDIR4、GhDIR7、GhDIR9和GhDIR11以及在感病品种TM-1中显着上调的GhDIR6、GhDIR7、GhDIR9和GhDIR10值得关注。油菜素内酯(BRs)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DET2基因是调控BRs合成的主要限速酶基因。对陆地棉、海岛棉、雷蒙德氏棉等材料DET2基因序列分析发现,13份材料中存在25个碱基易突变位点,其中有8个涉及编码氨基酸变化;其编码蛋白的配体结合域共有8种类型,与品种间SNP组合类型完全相符;性状相关分析发现,该基因与棉花纤维品质形成相关,但与抗病性及育性无关。

郭宝生,王凯辉,刘素恩,赵存鹏,耿军义,张香云,华金平[8](2014)在《陆地棉抗黄萎病种质创新与抗病基因挖掘》文中研究说明抗病种质在抗病育种中的地位不可替代。远缘杂交材料创新是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种质创制的重要基础;基因工程提供了创造变异的新技术,但由于抗病机制复杂,导入一、两个主基因的效果还不明显;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机制,发掘棉花抗病基因和病程相关基因,有助于剖析棉花-黄萎病菌互作机制。本文概述了陆地棉抗黄萎病种质创制、抗病品种选育的成就,介绍了棉花黄萎病抗性机理与功能基因发掘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为抗病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郭宝生,王凯辉,刘素恩,耿军义,赵存鹏[9](2014)在《陆地棉品种和骨干品系黄萎病抗性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陆地棉黄萎病的主要措施,为了早日实现多类型、多区域大面积抗病品种的应用,本研究选取107份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种质,利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小安舍试验站黄萎病病圃进行了3年黄萎病抗性重复鉴定。鉴定得到抗病品系8个,占7.5%;耐病品种(系)20个,占18.7%。本研究表明,当前被作为育种亲本的抗病品系还太少,需要深入开展抗病遗传机制,以及与其他经济性状协同改良的关系,为陆地棉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达到抗病或接近抗病水平的大部分品种(系)来自于海陆野远缘后代,具有外源基因血统,证明了远缘杂交是陆地棉黄萎病抗性改良的有效手段。

张胜昔,孟艳艳,冯常辉[10](2013)在《棉花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黄萎病是棉花生长过程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国内外研究者运用各种育种手段培育出抗病品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无应用于生产实践的高抗黄萎病陆地棉品种。分析了抗病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综述了棉花抗黄萎病在转基因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棉花抗病品种是目前防治黄萎病最有效而可行的方法。

二、抗真菌基因导入棉花创造高抗黄萎病材料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真菌基因导入棉花创造高抗黄萎病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天麻抗真菌蛋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的克隆
2 天麻抗真菌蛋白的特点
3 天麻抗真菌蛋白的抑菌活性
4 天麻抗真菌蛋白的作用机制
    4.1 天麻抗真菌蛋白的作用位点
    4.2 天麻抗真菌蛋白的合成部位
5 天麻抗真菌蛋白表达载体构建
6 天麻抗真菌蛋白的应用
    6.1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转化辣椒的研究
    6.2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转化棉花的研究
    6.3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转化烟草的研究
    6.4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转化大豆的研究
    6.5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转化油菜的研究
    6.6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转化小麦的研究
    6.7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转化李树的研究
    6.8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转化水稻的研究
    6.9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转化其它作物的研究
7 展望
    7.1 天麻抗真菌蛋白的作用机制探讨
    7.2 天麻抗真菌蛋白的协同作用探讨

(2)转CrSMT基因棉花的鉴定与表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棉花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1 转基因棉花发展概况
        1.1.2 棉花抗逆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2.1 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2.2 棉花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2.3 棉花耐盐碱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2.4 棉花耐高低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2.5 棉花耐旱涝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3 棉花高产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4 棉花优质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5 基因工程在改良棉花其他特性上的应用
    1.2 植物甾醇的作用研究进展
        1.2.1 植物甾醇参与生物胁迫研究进展
        1.2.2 植物甾醇参与非生物胁迫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棉花与供试昆虫
        2.1.2 载体和菌株
        2.1.3 试剂和耗材
        2.1.4 主要实验仪器
        2.1.5 引物
    2.2 常用培养基和溶液配制
        2.2.1 常用培养基配制
        2.2.2 常用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棉花遗传转化
        2.3.2 阳性植株鉴定
        2.3.3 qPCR测定表达量
        2.3.4 GC-MS测定甾醇含量
        2.3.5 农艺性状调查
        2.3.6 昆虫饲喂条件
        2.3.7 盐胁迫及相关指标测定
        2.3.8 数据分析与绘图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转基因棉花的获得与鉴定
        3.1.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3.1.2 基因表达分析
        3.1.3 棉花甾醇含量分析
    3.2 转基因棉花的抗虫性鉴定
        3.2.1 非选择性拒食实验
        3.2.2 选择性取食偏好实验
        3.2.3 转基因棉花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3.2.4 转基因棉花的绿盲蝽抗性
        3.2.5 转基因棉花的棉铃虫抗性
    3.3 转基因棉花的耐盐性鉴定
        3.3.1 盐胁迫下的表型分析
        3.3.2 盐胁迫下的生理指标分析
    3.4 植株表型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环境问题与抗虫策略
    4.2 改变甾醇组成的抗虫策略应用前景
    4.3 耐盐性的评判指标
参考文献
致谢

(3)陆地棉与澳洲棉异染色体系创制及其黄萎病抗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TCT
本文所用主要缩写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棉花异染色体系的培育
        1 棉花的基因源
        2 棉花近缘种在遗传育种的利用
        2.1 从具有同源染色体的近缘物种中转移优异基因
        2.2 从具有部分同源染色体的近缘物种基因组中转移有利基因的方法
        2.2.1 远缘杂交
        2.2.2 陆地棉-二倍体棉种双二倍体的创制
        2.2.3 陆地棉异附加系的培育
        2.2.4 陆地棉异代换系的培育
        2.2.5 陆地棉异易位系的培育
        2.2.6 陆地棉-二倍体棉种渐渗系的培育
        3 电离辐照诱导易位
        3.1 棉花的辐射敏感性和诱变效率
        3.2 棉花不同发育阶段的辐射敏感性及其临界剂量
        3.3 辐射剂量与棉花的诱变效率
        3.4 辐射诱变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4 棉花远缘杂交后代外源染色体的鉴定方法
        4.1 形态学标记
        4.2 细胞学标记
        4.2.1 染色体核型分析
        4.2.2 染色体分带
        4.2.3 原位杂交技术
        4.3 生化标记
        4.4 分子标记技术
    二 棉花黄萎病的研究进展
        1 棉花黄萎病菌及其侵染过程
        1.1 棉花黄萎病
        1.2 黄萎病的侵染过程
        2 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
        2.1 棉花抗黄萎病的机制
        2.1.1 棉花与黄萎病的识别与互作机制
        2.1.2 棉花对黄萎病菌的组织结构抗性
        2.1.3 棉花对黄萎病的生理生化抗性
        2.2 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遗传方式
        3 目前植物抗黄萎病基因的克隆和应用
    三 澳洲棉在棉花育种中的价值及遗传研究进展
        1 澳洲棉的生物学特性及地理分布
        2 澳洲棉的研究进展
        2.1 澳洲棉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2.2 澳洲棉基因资源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四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陆地棉-澳洲棉异染色体系的创制及其黄萎病抗性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原位杂交探针
        1.1.3 黄萎病病菌
        1.2 辐照杂交方法
        1.3 染色体制片
        1.3.1 棉花根尖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制片
        1.3.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制片
        1.4 荧光原位杂交
        1.4.1 植物叶片总DNA的提取
        1.4.2 质粒DNA的提取
        1.4.3 探针标记(缺刻平移法)
        1.4.4 原位杂交
        1.4.5 杂交后洗脱
        1.4.6 染色及信号检测
        1.4.7 顺序荧光原位杂交
        1.5 分子标记分析
        1.6 黄萎病抗性鉴定
        1.6.1 种子处理
        1.6.2 病原菌准备
        1.6.3 接种方法
        1.6.4 鉴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辐射剂量和授粉时期对杂交结实率和杂种生活力的影响
        2.2 辐照对澳洲棉外源染色体的诱变效应
        2.2.1 辐照剂量对诱导染色体变异的效应研究
        2.2.2 陆地棉与澳洲棉之间染色体易位的类型
        2.2.3 与澳洲棉染色体发生易位的陆地棉染色体亚组鉴定
        2.3 陆地棉-澳洲棉异染色体系的分子标记鉴定
        2.3.1 陆地棉-澳洲棉染色体异附加系的SSR标记鉴定
        2.3.2 陆地棉-澳洲棉染色体易位系的SSR标记鉴定
        2.3.3 陆地棉-澳洲棉染色体小片段渐渗系的SSR标记鉴定
        2.4 澳洲棉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在陆地棉遗传背景下的传递率
        2.4.1 单体异附加系的传递
        2.4.2 陆地棉-澳洲棉的纯合易位鉴定
        2.4.3 陆地棉-澳洲棉含有易位染色体的配子(n’型配子)的传递率
        2.5 易位系的形态学特征
        2.6 澳洲棉45S和5S rDNA的染色体定位
        2.6.1 5S rDNA与45S rDNA在陆地棉与澳洲棉中的数目
        2.6.2 5S rDNA与45S rDNA在各单体异附加系中的数目
        2.6.3 5S rDNA与45S rDNA在三个11G异附加系中的数目与位点
        2.6.4 5S rDNA与45S rDNA在易位系ATL-7G中的数目与位点
        2.7 黄萎病抗性鉴定
        2.7.1 落叶型菌系V991的抗性鉴定
        2.7.2 非落叶型菌系BP2的抗性鉴定
    3 讨论
        3.1 电离辐照诱导染色体变异
        3.2 基因组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在棉花染色体鉴定中的应用
        3.3 单体异附加系外源染色体及易位系易位染色体的传递
        3.4 rDNA位点研究
        3.5 棉花抗黄萎病QTL定位
全文结论
创新点及下一步计划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转基因抗病棉花基因类型及原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几丁质酶基因和β-1, 3-葡聚糖酶基因
2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
3 天麻抗真菌蛋白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5)转哈茨木霉双几丁质酶基因(Ech42+Nag70)提高棉花黄萎病抗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花抗黄萎病研究
        1.1.1 黄萎病的致病机理
        1.1.2 棉花抗黄萎病的遗传方式
        1.1.3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1.2 棉花遗传转化常用技术
        1.2.1 农杆菌介导法
        1.2.2 花粉管通道法
        1.2.3 基因枪法
    1.3 棉花遗传转化的成就
        1.3.1 转基因抗虫棉
        1.3.2 转基因彩色棉
        1.3.3 抗逆及品质改良转基因棉花
    1.4 几丁质酶基因及其应用
        1.4.1 植物几丁质酶基因
        1.4.2 木霉胞壁降解酶基因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转哈茨木霉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培养基及抗生素
        2.1.5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2.2.2 植物表达载体的PCR验证
    2.3 讨论
第三章 转哈茨木霉基因棉花株系的获得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培养基
        3.1.4 实验仪器
        3.1.5 实验方法
        3.1.6 转哈茨木霉基因Ech42和Nag70植株的PCR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草铵膦筛选转基因植株的最适浓度
        3.2.2 草铵膦筛选转基因幼苗
        3.2.3 抗草铵膦植株的PCR分析
        3.2.4 Southern blot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转基因株系的抗病性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和试剂
        4.1.3 培养基
        4.1.4 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基因植株抗病性的活体检测表现
        4.2.2 转基因植株抗病性的离体检测表现
        4.2.3 转基因植株内切、外切几丁质酶活性的表现
    4.3 讨论
参考文献

(6)转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提高棉花对黄萎病抗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棉花遗传转化及再生植株PCR检测
    1.3 再生植株嫁接
    1.4 嫁接成活植株的RT-PCR检测
    1.5 转gafp基因纯合株系培育
    1.6 Southern blot检测
    1.7 Western blot检测
    1.8 转基因株系黄萎病抗性鉴定
    1.9 苗期鉴定
    1.10 花铃期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2.2 转基因纯合株系的获得
    2.3 转基因纯合株系Southern blot
    2.4 转基因纯合株系Western blot
    2.5 转基因纯合株系黄萎病抗性鉴定
3 讨论
4 结论

(7)棉花抗黄萎病种质鉴定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棉花黄萎病菌侵染机制研究进展
        1.1.1 大丽轮枝菌是引起棉花黄萎病的主要病菌
        1.1.2 黄萎病病菌致病机理
    1.2 棉花抗黄萎病研究进展
        1.2.1 棉花种质防御黄萎病菌侵染机制
        1.2.2 抗黄萎病种质创新与抗病品种选育
        1.2.3 棉花种质黄萎病抗性遗传及分子标记
        1.2.4 抗黄萎病相关基因的挖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陆地棉品系黄萎病抗性鉴定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黄萎病抗性鉴定结果
        2.2.2 稳定抗病性的材料分析
        2.2.3 鉴定群体主要经济性状调查
    2.3 讨论
        2.3.1 远缘种质在抗病品种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3.2 棉花种质改良的特点与难点
        2.3.3 性状评估在育种亲本选配中的作用
第三章 陆地棉冀79黄萎病抗性遗传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黄萎病鉴定结果
        3.2.3 抗黄萎病性状遗传的适合性测验
    3.3 讨论
        3.3.1 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的复杂性
        3.3.2 陆地棉抗黄萎病主效QTL发掘
第四章 陆地棉抗黄萎病相关基因的同源序列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抗病基因同源序列法扩增结果
        4.2.2 抗、感病品种抗病相关基因序列比较
        4.2.3 抗黄萎病相关基因序列酶切位点分析
        4.2.4 GST基因酶切位点的验证
    4.3 讨论
        4.3.1 EREB基因结构与功能
        4.3.2 GER基因结构与功能
        4.3.3 GST基因结构与功能
第五章 陆地棉Dirigent-like蛋白基因发掘与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棉花种质黄萎病菌侵染结果
        5.2.2 抗感品种黄萎病菌侵染96h时RNA-seq结果
        5.2.3 棉花种质Dirigent-like蛋白基因家族
        5.2.4 陆地棉Dirigent-like蛋白基因在D、A2基因组中的解析
        5.2.5 棉花受黄萎病菌侵染后Dirigent-like蛋白基因表达差异
        5.2.6 Dirigent-like蛋白基因家族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功能标记的开发
        5.2.7 雷蒙德氏棉Dirigent-like蛋白基因家族进化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棉花类固醇5α-还原酶基因错义突变位点的变异效应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种质类型棉花DET2基因的扩增
        6.2.2 不同种质棉花DET2基因编码区序列的比较
        6.2.3 DET2基因SNP类型及编码蛋白结构预测
        6.2.4 DET2基因SNP类型与功能标记位点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棉花品种品系的黄萎病病指和抗病稳定性
    附录2 Drigent-like蛋白家族成员序列
    附录3 GhDIR基因家族实时定量PCR引物
    附录4 同源序列扩增候选基因序列信息
个人简介

(8)陆地棉抗黄萎病种质创新与抗病基因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1 陆地棉抗黄萎病种质创制
    1.1 远缘杂交创制陆地棉抗病种质
    1.2 基因工程创制抗病新种质
2 棉花种质黄萎病抗性机制
    2.1 棉花对黄萎病的组织结构抗性
    2.2 棉花对黄萎病的生理生化抗性
    2.3 棉花对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机制
3 棉花黄萎病抗性基因发掘
4 展望

(9)陆地棉品种和骨干品系黄萎病抗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黄萎病抗性水平鉴定
    2. 2 稳定抗病性的材料分析
3 讨论

(10)棉花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棉花黄萎病的危害
2 棉花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的研究进展
3 结语

四、抗真菌基因导入棉花创造高抗黄萎病材料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天麻抗真菌蛋白研究进展[J]. 王彩云,侯俊,周茂嫦,徐庆祝,张翔宇,阮培均. 北方园艺, 2021(08)
  • [2]转CrSMT基因棉花的鉴定与表型分析[D]. 刘云涛.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3]陆地棉与澳洲棉异染色体系创制及其黄萎病抗性鉴定[D]. 王莹莹.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4]转基因抗病棉花基因类型及原理研究进展[J]. 陆英,蒲金基,喻群芳,谢艺贤,张贺,漆艳香. 农产品加工, 2016(22)
  • [5]转哈茨木霉双几丁质酶基因(Ech42+Nag70)提高棉花黄萎病抗性的研究[D]. 辛文慧. 浙江大学, 2016(09)
  • [6]转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提高棉花对黄萎病抗性[J]. 肖松华,赵君,刘剑光,吴巧娟,王义琴,储成才,俞敬忠,喻德跃. 作物学报, 2016(02)
  • [7]棉花抗黄萎病种质鉴定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D]. 郭宝生.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3)
  • [8]陆地棉抗黄萎病种质创新与抗病基因挖掘[J]. 郭宝生,王凯辉,刘素恩,赵存鹏,耿军义,张香云,华金平. 棉花学报, 2014(03)
  • [9]陆地棉品种和骨干品系黄萎病抗性鉴定[J]. 郭宝生,王凯辉,刘素恩,耿军义,赵存鹏.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02)
  • [10]棉花抗黄萎病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J]. 张胜昔,孟艳艳,冯常辉. 湖北农业科学, 2013(23)

标签:;  ;  ;  ;  ;  

棉花抗真菌基因导入抗黄萎病高抗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