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动词进行体语义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丁崇明,荣晶[1](2021)在《经典汉语语法专着体范畴回顾及创新性体貌系统推介》文中认为简要回顾了20世纪到21世纪的语法专着对体范畴体系的描写。最初几部大家的现代汉语语法着作提出了自己的体范畴系统,但20世纪中期的语法着作淡化对体的描写,20世纪末期体的研究逐渐热起来,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几部语法专着把动态作为重要语法点专门介绍。语法学界对汉语体范畴系统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借修订《现代汉语语法教程》之机改原"动态"一章为"体范畴",并简要介绍该书的7种体范畴:完成体、已然体、进行体、持续体、经历体、起始体、继续体。
杨悦[2](2021)在《基于语料库对比的英语母语者进行体使用情况考察》文中研究表明
杜文久[3](2021)在《汉语和东南亚语言连动结构之功能视角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南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其语言文化研究值得学界关注。本研究聚焦汉语和东南亚语言间的“最大公约数”——连动结构,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的加的夫语法视角出发,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连动结构该如何定义、分类?(2)连动结构可表达何种语义功能和句法功能?(3)汉语和东南亚语言的连动结构有何异同,原因何在?研究发现:(1)连动结构的跨语言界定,应结合具体语言特点,从音系、词汇、句法和语义等层面进行多维考虑;(2)连动结构的分类最好以意义为中心,便于共时的对比或比较;(3)连动结构主要表达概念意义,可分成经验和逻辑两大类,其中,经验意义主要涵盖趋向义、工具义、方式义、姿态义、损益义,逻辑意义可细分为顺承义、因果义、目的义、条件义;(4)连动结构在句法上表现为“单句为主,复句为辅”,这与何伟、张敬源(2013)的观点一致,同时也扩展了该观点的理论覆盖范围;(5)汉语和东南亚语言连动结构的语义功能和句法功能存在诸多共性,但在成分的顺序、动词的紧邻程度以及体标记的应用上有所差异,其成因或与语言、思维、文化等因素有关。
王燕[4](2021)在《朝汉隐性词汇使动对比研究》文中指出隐性词汇使动作为致使范畴的一部分,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既能够体现人们的认知行为,又能够反映人们的认知经验。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的致使表达方式,甚至在同一语言当中致使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汉语词汇表达手段丰富,相关研究是语法研究中的一个“老话题”,研究成果可谓浩如烟海;朝鲜语形态发达,词汇使动相对受关注较少,相关研究仍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从语言类型学角度来看,致使结构主要分为分析型、形态型和词汇型三种,其中,无明显标记的词汇使动在日常生活中既广泛使用又具有不易觉察性。因此,如何将隐性词汇使动纳入我们的视野,并且进行跨语言的对比研究,是一项既富有挑战性又有意义的工作。隐性词汇使动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是一种语法表达形式,也是人们言语交际的一种表达方式,因而其语法研究地位以及言语交际功能都不容忽视。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相关研究从多角度、多层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然而,以往研究多受“动词中心论”思想的影响,主要聚焦于使动词的成立与否、句法结构特征、论元语义以及谓词的题元操作等方面,未对隐性词汇使动作明确的界定,也未能很好地厘清句法、语义以及语用功能三个层面的互动关系。因此,相关研究仍然存在进一步拓展空间。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构式语法的互动观和层级观角度对朝汉隐性词汇使动作了探讨。主要关注句法、语义以及语用三个层面的互动性,其互动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谓词与构式的句法融合互动;谓词语义角色与构式论元的语义融合互动;形式与语义相结合的构式与语境层面的融合互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分别从形式与语义相结合、显性词汇使动与隐性词汇使动相区分、他动句与使动句相区别三个角度对隐性词汇使动的概念和范畴作了界定:即构式存在两个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一个事件的主体为X,另一个事件的主体为Y,谓词V连接X与Y且X对Y产生影响;构式不存在使动形态与使动标记,谓词V具有单一性质。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形式、语义以及构式整体性角度,将朝鲜语隐性词汇使动分为兼用式、动结式、致使移动式、命令允让式四类,将汉语隐性词汇使动分为兼用式、动结式、倒置式三类。其次,本文着眼于句法功能层面,主要从基础框架式、扩展式、构式对谓词的压制以及构式对时体、副词等共现成分的制约等方面作了对比探讨。综合来看,朝鲜语语法连接手段丰富、格助词使用灵活,存在将致使构式与移动构式融合为一体的致使移动式;汉语的语序作为语法表达方式之一,促使了倒置式的产生,即施事者以客体身份出现在宾语位置,而经验者以主体成分出现在主语位置。此外,朝鲜语动结式的V-R结合更为紧密,语义上分别指派论元,但形式上不具有分离性;汉语动结式的V-R语义上分别指向原因和结果事件,形式上可以分离。再者,从语义功能层面对朝汉隐性词汇使动的致使力、致使语义的性质以及谓词语义角色与致使主体和致使客体的融合作了具体探讨。在致使力的直接性与间接性上,朝汉动结式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前者表现为直接致使力,后者则具有次直接性。在论元的融合方式以及过程上,朝鲜语隐性词汇使动的致使客体主要基于图式——例示关系的融合,即由受事角色融合而来;汉语隐性词汇使动的致使客体主要由受事角色融合而成,但也存在历事等角色通过转喻方式进行融合的情况。最后,基于语用功能层面,对朝汉隐性词汇使动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从语言经济性、凸显性以及间接言语行为等方面进行对比。从凸显性来看,朝鲜语存在句首成分凸显和句中成分凸显,句首凸显源于非核心语义角色融合的致使主体,句中凸显则依赖于格助词的句式整合性;汉语存在句首成分凸显和句尾成分凸显,句首凸显主要来自于非核心语义角色融合的致使主体,句尾凸显主要在于具有领属关系的定中短语以及倒置式的补语成分。在言语交际功能上,朝汉隐性词汇使动都呈现出“阐述类”、“表达类”、“宣告类”等间接言语行为功能;朝鲜语的命令允让式能够实施“命令类”直接言语行为,即通过“(?)”等施为动词直接向听话者发出命令或者指示。总体来看,本文对朝汉隐性词汇使动的研究突出层级性和互动性的融合关系,具体描写与深入解释相统一,在不同层面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首先,从形式与语义相结合的构式出发,再到具体的语言使用,形成了“结构事件——语义融合——语用互动”的完整构式链,进而从多维度、多视域互动角度出发进行了跨语言的对比研究,这样既有利于克服从形式出发的不足,又有利于探讨不同层面的互动性融合。其次,基于层级观与互动观的隐性词汇使动研究,既有利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实际运用,又对其发展有积极的推动意义。朝汉隐性词汇使动的具体探讨,也为构建系统而全面的致使结构体系提供了一定的资料与参考。
陈前瑞,Vittorio Tantucci[5](2021)在《持续体与未完整体的类型学思考》文中认为学界对Comrie(1976:25)体系统中持续体的有无充满争议。Bybee et al.(1994:139)认为"没有一致的持续体语法语素类型",Chappell(1992)和Hintz(2011:51)分别认为汉语的"着"和盖丘亚语的-yka:是持续体的例证。本文认为这两个持续体的例证都可以分化为结果体、进行体和未完整体。未完整体的意义应与词汇手段表达的惯常体、广义的结果体和现在状态功能区别开来。英语进行体构式早期具有多种用法,部分状态性用法应视为广义结果体,进行体和完成体用法都是在结果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结果体除了发展出完成体外,兼有从结果体到进行体的演变路径,这一路径虽然在世界各大洲都有零星分布,但主要集中在亚洲的东北部和印度、尼泊尔等地,可视为北亚语言区域的特征之一。
李佳欣[6](2021)在《英语背景留学生习得汉语进行体偏误研究 ——基于英汉进行体异同的统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刘馨蔓,吴吉东[7](2021)在《英语现在进行体语义生成的认知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基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中的真实语料,以"三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内部整体性视角探讨英语现在进行体的语义生成机制及其多义性生成路径。结果发现,原型语义是对"现实事态域"内正在进行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的客观描述,趋势语义是原型语义在"现实事态域"下的同质延展;将来语义和情感语义是原型语义从"现实事态域"到"认识域"的跨域映射,将来语义是时间上的映射,情感语义则是心理上的映射。跨域映射受"认识域"认知重组和"言语行为域"情感植入的直接影响,转喻或隐转喻则是实现多义通达的主要动因和手段。研究结果为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现在进行体构式提供了认知理据。
谭羽胭[8](2021)在《进行体构式对英语静态动词的压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语法学认为静态动词的语义实质与进行体不相符,因此不能用于进行体中。进行体构式具有无界限性、动态性、持续性等语义特征,与静态动词的静态性特征不兼容。若要使静态动词用于进行体中,就必须对其静态性特征进行压制,消除两者词汇义和构式义之间的冲突。对静态动词受到进行体构式压制后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压制的成因。
李林泽[9](2021)在《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文中指出典型的语义异指现象有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两种。以往研究针对该现象提出的“移位说”“形义错配说”“语法隐喻说”等假设没能揭示此类语言现象的本质,没有对此类现象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系统性描写,也无法探明此类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认知语言学具有解决以上问题的潜能。本文在对语义异指现象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视角,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1.语义异指具有哪些典型的句法特征?2.语义异指具有哪些典型的语义特征?3.语义异指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是什么?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语义异指现象体现了语言象似性这一根本性的句法语义特征。表层句法结构的底层是概念结构,意义就是概念化。意义是无限的,而句法结构是有限的。言者用有限的句法结构表达无限的意义,同时还要兼顾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势必造成对现有句法结构的主观操作。虽然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各有独特的句法特征,但总的来说,语义异指结构在异指成分的形态特征、数量限定语、句型分布以及句子的体等方面都受到相对于语义正指结构来说更为严格的限制。第二、修饰类语义异指和述补类语义异指具有迥异的语义特征,但仍能找到一些共性。语义指向是异指现象语义特征研究的重点内容。从还原观的角度来看,两类语义异指中异指成分的论元结构并不因进入这些结构(或构式)而有所改变,其配价要求和词汇选择限制保持不变。从整体观的角度看,异指相关的结构(特别是动结式)的整体论元结构和语义指向特征都与异指成分的论元结构密切相关。另外,异指结构具有较高的信息密度,是概念化者有意的句法安排,体现了较高的主观性。第三、语义异指的产生具有明显的认知理据。从根本上讲,语义异指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认知识解结果而对习以为常的语义正指结构的图形-背景关系的逆转,是认知主体不同识解方式在句法形式上表现。修饰类语义异指是言者对同一情景的不同方面进行突显、静态到动态心理扫描方式的转换等认知识解操作的结果。异指成分以及中心成分存在于同一个注意窗口,两个成分作为输入项而形成新的整合空间,从而产生了迥异于组成构件的语义特征。此类语义异指是言者有意识的句法操作,具有强烈的语用动机。通过对语言符号单位的操作,将性状焦点化,更好承载主观情感、体现表达意图,完成话语构建。述补类语义异指逆转了述语和补语的图形背景关系,补语成为图形并构建主要事件,可以独立或共同支配论元。本研究再次证明了认知语言学提出的不同句子结构即代表不同意象的观点。所谓的句型变换根本不存在,“移位说”赖以存在的“源句式”也仅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假设。第四、语义异指现象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其内部并不匀质。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具有迥异的句法语义特征、语用效果、语言理据等,但在认知理据方面具有统一性。本研究明确界定了语义异指现象的研究范围及其认知、心理学基础,构建了对该现象进行描写-解释的基本框架。对典型的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和产生理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并将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引向深入,对汉语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国家当下急需发展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即时翻译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刘丹青[10](2021)在《语言单位的义项非独立观》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以词(实词、虚词)和构式两种语言单位为例,分析义项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质疑传统理论通常持有的"义项独立观"(每个义项都是独立意义单位,多义单位在具体语境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得到实现,其他义项处于隐性或被抑制的状态),本文对此提出义项非独立观,认为义项即使在具体语境中也并不一定是独立的。语言单位的基本义/中心义较具独立性,而派生义项往往与基本义有单向在线联系或在线依存关系,听话人可能通过接受基本义再实时转化出派生义项。屈折形态的多范畴性、双关、交际歧义等不属于义项非独立现象。派生义常常保留基本义的物性结构,在组合、搭配关系方面常常沿用基本义的模式而并不一定呈现派生义应有的组合搭配模式。重新分析和库藏裂变会影响义项的独立性。文章最后分析了义项非独立观在共时层面、历时层面和跨语言层面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
二、英语动词进行体语义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动词进行体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经典汉语语法专着体范畴回顾及创新性体貌系统推介(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汉语体系统的研究简述 |
(一)汉语语法大家对体的思考与描写概述 |
(二)构建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的进一步探索 |
(三)三部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的语法书的动态系统 |
二、《现代汉语语法教程》(增订版)即将推出的汉语体范畴系统简介 |
(一)汉语与其他语言一样也有自己的体范畴系统 |
(二)什么是“体”?什么是体标记? |
(三)现代汉语的体范畴系统及体标记 |
1.现代汉语的体范畴系统 |
2.现代汉语体标记 |
(四)现代汉语的完成体 |
1.主要的完成体“了1” |
2.表示完结语义的完成体“过1” |
3.“的”构成的过去完成体 |
4.“的”完成体句子与“了1”完成体句子的主要区别 |
(五) 已然体 |
1.已然体功能及其分类 |
第一,“了2”的核心功能——“了2新变化” |
第二,“了2最近变化” |
第三,“了2较早变化” |
第四,“了2去除” |
第五,“了2将变化” |
2.已然体出现的主要句法形式 |
(六)进行体 |
1.进行体标记及由它构成的主要句式 |
2.进行体标记“着”构成的非典型连动结构 |
(七)持续体 |
1.典型的持续体标记“着” |
第一,“着”的典型用法 |
第二,持续体标记“着”构成的非典型连动结构(25) |
2.非典型的持续体标记“了1持续” |
3.持续体与进行体的差别 |
(八)经历体 |
1.经历体 |
2.“过”与“了”的比较 |
(九)起始体 |
1.什么是起始体 |
2.起始体句子构成的条件 |
(十)继续体 |
三、结 语 |
(3)汉语和东南亚语言连动结构之功能视角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语言概览及对象选取 |
1.3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1.4 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连动结构之概念界定 |
2.2.1 汉语连动式的定义 |
2.2.2 跨语言连动式定义 |
2.2.3 本研究的工作定义 |
2.3 连动结构之类型划分 |
2.3.1 形式导向型分类 |
2.3.2 语义驱动型分类 |
2.3.3 本研究的分类方法 |
2.4 连动结构之路径探讨 |
2.4.1 生成语法框架 |
2.4.2 语法化视角 |
2.4.3 类型学视野 |
2.4.4 本研究的理论范式 |
2.5 小结 |
3 理论基础 |
3.1 引言 |
3.2 描写思想和原则 |
3.3 语义功能与潜势 |
3.3.1 元功能思想 |
3.3.2 及物性系统 |
3.4 句法范畴及关系 |
3.4.1 基本范畴 |
3.4.2 成分关系 |
3.5 加的夫语法框架下的连动式 |
3.6 小结 |
4 连动结构之系统功能视角分析 |
4.1 引言 |
4.2 经验意义下的连动结构 |
4.2.1 趋向型连动句 |
4.2.2 工具型连动句 |
4.2.3 方式型连动句 |
4.2.4 姿态型连动句 |
4.2.5 损益型连动句 |
4.3 逻辑意义下的连动结构 |
4.3.1 顺承型连动句 |
4.3.2 因果型连动句 |
4.3.3 目的型连动句 |
4.3.4 条件型连动句 |
4.4 小结 |
5 研究讨论 |
5.1 引言 |
5.2 异同之处 |
5.2.1 共性 |
5.2.2 个性 |
5.2.2.1 成分顺序 |
5.2.2.2 紧密程度 |
5.2.2.3 体标记的运用 |
5.3 原因阐释 |
5.3.1 语言维度 |
5.3.2 思维认知 |
5.3.3 文化因素 |
5.4 小结 |
6 结语 |
6.1 研究发现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4)朝汉隐性词汇使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朝汉隐性词汇使动研究综述 |
(一) 朝鲜语隐性词汇使动研究 |
(二) 汉语隐性词汇使动研究 |
(三) 朝汉隐性词汇使动对比研究 |
二、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及本文的创新点 |
(一) 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 |
(二)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构式语法理论及其基础框架 |
一、构式的性质 |
(一) 形式和语义的配对体 |
(二) 构式的抽象性特征 |
二、构式语法的主要观点 |
(一) 构式的联系观 |
(二) 构式的层级观 |
(三) 构式的互动观 |
第二章 隐性词汇使动的范畴及分类 |
第一节 既有概念和分类的回顾与梳理 |
一、既有概念和分类的整理 |
二、既有概念和分类的分析 |
第二节 隐性词汇使动的成立条件及原则 |
一、形式与语义相结合 |
二、使动句与他动句的区分 |
三、隐性词汇使动与显性词汇使动的区分 |
第三节 隐性词汇使动的概念界定 |
一、致使关系链的传递及致使义的形成 |
二、隐性词汇使动的意向图式及概念界定 |
第四节 隐性词汇使动的分类 |
一、朝鲜语隐性词汇使动的分类 |
(一) 兼用式 |
(二) 动结式 |
(三) 致使移动式 |
(四) 命令允让式 |
二、汉语隐性词汇使动的分类 |
(一) 兼用式 |
(二) 动结式 |
(三) 倒置式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朝汉隐性词汇使动的句法功能 |
第一节 朝鲜语隐性词汇使动的句法功能 |
一、兼用式 |
(一) 句法结构式及构式对谓词的压制 |
(二) 副词、时间状语以及时体的制约 |
二、动结式 |
(一) 句法结构式及构式对谓词的压制 |
(二) 对时体及共现句式的制约 |
三、致使移动式 |
(一) 句法结构式及构式对谓词的压制 |
(二) 扩展式及构式对谓词的制约 |
四、命令允让式 |
(一) 句法结构式及构式对谓词的压制 |
(二) 对时体及副词的制约 |
第二节 汉语隐性词汇使动的句法功能 |
一、兼用式 |
(一) 句法结构式及构式对谓词的压制 |
(二) 时体标记“了”、“着”的制约 |
二、动结式 |
(一) 句法结构式及构式对谓词的压制 |
(二) 时体标记“了”的制约 |
三、倒置式 |
(一) “V+了”对补语及构式成分的制约 |
(二) “A+了”对补语及构式成分的制约 |
第三节 小结 |
一、语言特点及认知思维方式对语言表现形式的影响 |
二、时体标记的语法化程度差异 |
第四章 朝汉隐性词汇使动的语义功能 |
第一节 朝鲜语隐性词汇使动的语义功能 |
一、致使语义的性质及特征 |
(一) 直接性与间接性 |
(二) 蕴含性 |
二、致使力的性质及特征 |
(一) 主观致使力与客观致使力 |
(二) 内在致使力与外在致使力 |
(三) 具体致使力与抽象致使力 |
三、谓词语义角色与主体论元的融合 |
(一) 致使主体的性质 |
(二) 谓词语义角色与主体论元的融合过程 |
(三) 构式对语义融合的压制 |
四、谓词语义角色与客体论元的融合 |
(一) 致使客体的性质 |
(二) 谓词语义角色与客体论元的融合过程 |
第二节 汉语隐性词汇使动的语义功能 |
一、致使语义的性质及特征 |
(一) 直接性与间接性 |
(二) 蕴含性 |
一、致使力的性质与特征 |
(一) 主观致使力与客观致使力 |
(二) 内在致使力与外在致使力 |
(三) 具体致使力与抽象致使力 |
三、谓词语义角色与主体论元的融合 |
(一) 致使主体的性质 |
(二) 谓词语义角色与主体论元的融合过程 |
(三) 构式对语义融合的制约 |
四、谓词语义角色与客体论元的融合 |
(一) 致使客体的性质 |
(二) 谓词语义角色与客体论元的融合过程 |
第三节 小结 |
一、汉字词的发展演变对动结式语义特征的影响 |
二、句法结构对语义融合过程的影响 |
第五章 朝汉隐性词汇使动的语用功能 |
第一节 朝鲜语隐性词汇使动的语用功能 |
一、语言的经济性特征 |
(一) 与“(?)”使动的经济性差异 |
(二) 成分省略体现的经济性特征 |
二、焦点与凸显特征 |
(一) 句首成分的凸显 |
(二) 句中成分的凸显 |
三、间接言语行为特征 |
(一) “阐述类”间接言语行为 |
(二) “宣告类”间接语言行为 |
(三) “表达类”间接言语行为 |
第二节 汉语隐性词汇使动的语用功能 |
一、语言的经济性特征 |
(一) 与“使”字句经济性程度的差异 |
(二) 成分省略体现的经济性特征 |
二、焦点与凸显特征 |
(一) 句尾成分的凸显 |
(二) 句首成分的凸显 |
三、间接言语行为特征 |
(一) “阐述类”间接言语行为 |
(二) “宣告类”间接言语行为 |
(三) “表达类”间接言语行为 |
第三节 小结 |
一、格助词的句法整合作用 |
二、句法结构与信息结构的相互作用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持续体与未完整体的类型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持续体两个案例的分析以及未完整体的界定 |
2.1 汉语持续体“着” |
2.2 盖丘亚语持续体-yka:及相关形式 |
2.3 未完整体功能的进一步界定 |
3. 英语进行体构式的演变路径以及该路径的区域性 |
3.1 英语进行体构式BE+V-ende/V-ing的进一步分析 |
3.2 结果体语法化双路径的区域性 |
4. 结论 |
(7)英语现在进行体语义生成的认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基于“三域”的理论分析框架 |
3. 现在进行体的多义性生成路径 |
3.1 现在进行体的原型语义路径 |
3.2 现在进行体的趋势语义路径 |
3.3 现在进行体的将来语义路径 |
3.4 现在进行体的情感语义路径 |
4. 结语 |
(8)进行体构式对英语静态动词的压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构式与构式压制 |
3 静态动词与进行体构式 |
3.1 静态动词 |
3.2 进行体构式 |
4 进行体构式对静态动词的压制解读 |
4.1 感知动词 |
4.2 情感或状态动词 |
4.3 关系动词 |
5 结束语 |
(9)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意义 |
1.4 语料来源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语义异指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
2.1 引言 |
2.2 语义指向研究纵观 |
2.2.1 国内外语义指向研究 |
2.2.2 语义指向研究的范围 |
2.3 语义异指的界定与判定标准 |
2.3.1 语义异指的判定及分类 |
2.3.2 语义异指的判定标准及认知心理基础 |
2.4 语义异指的分析维度 |
2.5 语义异指的多视角研究 |
2.5.1 语义异指的修辞学研究 |
2.5.2 语义异指的语用研究 |
2.5.3 语义异指的系统功能研究 |
2.5.4 语义异指的生成研究 |
2.5.5 语义异指的认知研究 |
2.6 典型语义异指的研究综述 |
2.6.1 异指定语研究 |
2.6.2 异指状语研究 |
2.6.3 异指补语研究 |
2.7 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和描写-解释框架 |
3.1 引言 |
3.2 理论基础 |
3.2.1 图形-背景理论 |
3.2.2 认知识解理论 |
3.3 描写-解释框架 |
3.3.1 描写与解释的内涵 |
3.3.2 描写与解释语义异指的基本原则 |
3.3.3 描写与解释语义异指的基本框架 |
3.4 小结 |
第4章 异指定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
4.1 引言 |
4.2 定语及定语的语义指向 |
4.2.1 定语的定义 |
4.2.2 定语类别及语义指向特征 |
4.3 异指定语的句法特征 |
4.3.1 异指定语的指向特征 |
4.3.2 异指定语的形态特征 |
4.4 异指定语的语义特征 |
4.4.1 异指定语的语义选择限制 |
4.4.2 定语类别与语义异指的关联 |
4.4.3 主内定语与宾内定语的语义及指向差异 |
4.5 异指定语结构的认知理据 |
4.5.1 主宾侧重关系与焦点突显 |
4.5.2 观察排列与异指定语语义差异 |
4.5.3 句位选择与定语突显面调变 |
4.5.4 概念依存与异指定语长距离指别 |
4.6 小结 |
第5章 异指状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
5.1 引言 |
5.2 状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倾向 |
5.2.1 状语及定状区别 |
5.2.2 状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特征 |
5.2.3 异指状语的类别划分 |
5.3 异指状语的句法特征 |
5.3.1 指宾状语句的句法特征 |
5.3.2 指主状语句的句法特征 |
5.4 异指状语的语义特征 |
5.4.1 三个维度的异指状语语义分析 |
5.4.2 不同类型异指状语的语义特征 |
5.5 异指状语句与定语句的句法语义差异 |
5.5.1 指主状语句与主内定语句 |
5.5.2 指宾状语句与宾内定语句 |
5.6 异指状语结构的认知理据 |
5.6.1 视角调变与观察排列方式变化 |
5.6.2 认知突显与句型选择差异 |
5.6.3 心理扫描与动态语义增加 |
5.6.4 语序差异与概念可及路径 |
5.6.5 句式选择与焦点化效果差异 |
5.7 小结 |
第6章 异指补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
6.1 引言 |
6.2 补语类型及其语义指向特征 |
6.2.1 补语语义指向的分析维度 |
6.2.2 补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倾向 |
6.2.3 补语语义歧指 |
6.3 异指补语的句法特征 |
6.3.1 异指补语结构的内部构成 |
6.3.2 异指补语的句型分布及规律 |
6.4 异指补语的语义特征 |
6.4.1 异指补语的语义类型 |
6.4.2 异指补语结构的成分整合 |
6.4.3 异指补语结构的配价问题 |
6.4.4 异指补语的语义歧指分析 |
6.5 异指补语的认知理据 |
6.5.1 异指补语与背景-图形顺序调变 |
6.5.2 语序选择与状补认知突显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语 |
7.1 研究发现及启示 |
7.1.1 研究发现 |
7.1.2 语义指向分析的价值与启示 |
7.1.3 语言中无所不在的象似性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正指形容词、动词定语列表 |
附录二 情绪类二价动词充任状语汇总 |
附录三 动作类二价动词充任状语汇总 |
附录四 二价形容词充任状语汇总 |
附录五 动补结构补语语义指向对象分类表 |
附录六 单音节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的考察结果 |
附录七 双音节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的考察结果 |
致谢 |
(10)语言单位的义项非独立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 义项独立观和义项非独立观 |
二 义项非独立性的诸方面表现 |
2.1 词义的义项非独立性 |
2.2 句法结构的义项非独立性 |
2.3 寄生范畴:义项非独立性的另类范例 |
2.4 义项独立性和形义关联度 |
三 重新分析和库藏裂变:义项(非)独立性的动态机制 |
3.1 重新分析与义项独立性 |
3.2 库藏裂变与义项独立性 |
3.3 不属于义项非独立的几种疑似现象 |
3.3.1 多范畴屈折语素 |
3.3.2 交际歧义现象 |
3.3.3 双关修辞 |
四 义项非独立观的共时意义、历时意义和跨语言意义 |
4.1 义项非独立观的共时意义 |
4.2 义项非独立观的历时意义 |
4.3 义项非独立性的跨语言意义 |
五 结语 |
四、英语动词进行体语义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典汉语语法专着体范畴回顾及创新性体貌系统推介[J]. 丁崇明,荣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1(05)
- [2]基于语料库对比的英语母语者进行体使用情况考察[D]. 杨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3]汉语和东南亚语言连动结构之功能视角比较研究[D]. 杜文久.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4]朝汉隐性词汇使动对比研究[D]. 王燕.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5]持续体与未完整体的类型学思考[J]. 陈前瑞,Vittorio Tantucci.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1(03)
- [6]英语背景留学生习得汉语进行体偏误研究 ——基于英汉进行体异同的统计分析[D]. 李佳欣. 南昌大学, 2021
- [7]英语现在进行体语义生成的认知机制研究[J]. 刘馨蔓,吴吉东. 现代外语, 2021(04)
- [8]进行体构式对英语静态动词的压制研究[J]. 谭羽胭. 海外英语, 2021(07)
- [9]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D]. 李林泽. 西南大学, 2021(01)
- [10]语言单位的义项非独立观[J]. 刘丹青. 世界汉语教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