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恒芳《纪教书》的数学方法分析

华恒芳《纪教书》的数学方法分析

一、华蘅芳《积较术》数学方法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红成,霍云娟[1](2021)在《清末民初八闽数学家陈平瑛“积较开方新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平瑛是清末民初福建数学家。根据新史料考证,他应生于1879年,曾先后任广州中学堂和广东高等师范学堂数学教师。文章的研究表明,陈氏明确将朱世杰招差术推广到任意高阶等差数列求和,并得到多项式的"零边积较",相当于牛顿向前插值公式的系数。由此他构造了互逆的积较表和积较还原表,给出多项式幂和形式与差分形式互化的表格算法,并设计了各自的简捷的程序。"积较开方新术"是通过多项式方程的差分表求解方程整根的方法,是受华蘅芳积较术的启发而得到的,颇有新意,体现了传统数学在西方代数学影响下的继续发展以及传统数学近代化的复杂性。

罗见今[2](2021)在《中算史内容的现代发掘与应用举隅》文中研究表明数学史家、数学家和数学教师对中算史的认识和应用各有侧重,将历史研究同现代发展联系起来不乏成功的先例。列举中算史洛书、六十四卦、朱-范公式、卡塔兰数、幂和公式等8个例子,说明后人如何认识、应用和发展这些传统题材。

石杰[3](2020)在《清末陕西味经书院与味经官书局出版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治十二年(1873),陕西学政许振禕於陕西泾阳创办味经书院。光绪十七年(1891),陕西学政柯逢时创办味经刊书处,味经书院便开始大规模的刊书活动。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味经书院合崇实、宏道二书院改为宏道大学堂,而味经刊书处亦随即改制为味经官书局,开始排印新式书籍。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清末陕西味经书院与味经官书局的出版活动。本文拟通过对清末味经书院与味经官书局在陕西出版活动的调查,重新审视陕西书院文化及其近代之转型。经过两次赴陕调查,笔者查阅了陕西省图书馆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近百种味经书院及味经官书局印本。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此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及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味经书院与味经官书局简史,主要对二者的创设及结局作了简要介绍,确定味经官书局的正确位置是本节最重要的发现;第三部分主要梳理了陕西味经印本的出版分期,同时考察了刘光蕡对味经书院刊书的贡献以及推动味经书院刊书的外部因素,对陕西味经印本的历史作了纵向研究;第四部分为刊书管理与运作模式,主要研究了味经书院及味经官书局的经费来源、人员配置、校书原则、书板情况及印本特征等;第五部分为味经出版物研究,通过对味经书院与味经官书局出版物的调查,文章对这部分出版物作了分类研究;第六部分为味经书院与味经官书局的学术成就与文化贡献,尤其是重新审视了味经重刻本《毛诗注疏》的价值;第七部分为结语,对本文作了简要回顾。正文后附有12个附录,或载录了陕西省图书馆所藏相关原始资料,如《味经传经书目合刻》《味经官书局书目》《味经官书局拟印书目》;或编纂了部分新的内容,如《味经印本编年》《味经印本存藏表》。

高红成[4](2016)在《代数布式 天元开方——卡尔达诺公式在晚清的境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卡尔达诺公式由译本《代数术》(1873)传入中国,引起了晚清数学家的关注,它与中国传统数学中的天元术和开方术发生了互动。晚清数学家探讨了卡尔达诺公式的立术之原,企图用开方术"消解"三次方程不可约情形,并把它纳入自编的代数学教材。他们将卡尔达诺公式放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讨论、理解,在认识到符号代数优越性的同时,也为保留传统开方术找到了理由。这些有特色的工作很大程度是由他们自身的知识构成决定的。

孙晓菲[5](2016)在《晚清译着《地学浅释》研究》文中提出《地学浅释》是晚清第一批翻译并将地质学知识译介到中国来的地质学着作,也是第一部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地质学教科书,对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本书是由晚清科学家华蘅芳笔述,美国传教士玛高温口译的一部重要地质学着作,其底本为英国地质学家赖尔所着的《地质学纲要》(Elements of Geology),1871年由江南制造局刊行。第二次西学东渐后,面对日益衰败的清政府,洋务运动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开设江南制造局,翻译了一批西方的科学着作。同时需要开采矿山、发展矿业、查找矿脉等,因“无从察金石之脉络”,于是翻译了《金石识别》、《地学浅释》等地质学着作。本文首先分析了《地学浅释》的翻译背景,梳理了《地学浅释》传入之前中国已有的地质学知识。然后,整理了《地学浅释》的版本,以及本书的结构和内容组成。其次,介绍了底本作者赖尔的生平及成书背景,简要梳理版本及其流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底本与译本,发现译者在参考底本的关键词(短语)、子标题及相关的内容之后,增设了子目录。进而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第8、14、27、28卷进行剖析,探讨了增设子目录的方法及其合理性,从而梳理其翻译的过程中对底本背景知识的删减、实例的删减、对底本内容的概括,并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的改写。最后,整理了《地学浅释》的术语,分析术语翻译的流传和特点等。《地学浅释》作为由西方传入中国的第一部系统的地质学译着,后来东传日本影响了日本地质学的发展。同时,《地学浅释》作为地质学教科书,在中国的一些学堂作为地质学教材,是第一部用作地质学教科书的教材,在中国的地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的“演化”思想影响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革。通过研究《地学浅释》在晚清中国的传播情况,可以了解西方古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朱涛[6](2016)在《晚清译着《御风要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御风要术》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研究台风的译着,涵盖了当时西方最新的气象学和航海学理论。《御风要术》作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史和航海学史里程碑式的成果,也是当时航海、造船和海防人员的必修书籍。《御风要术》译自英国气象学家、天文学家威廉·拉德克利夫·白而特(William Radcliff Birt,1804-1881)撰写的The Hand Book of the Law of Storms一书。该书原着出版于1853年,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复杂的理论,剖析了台风的性质,并介绍了避风航海术的使用方法。The Hand Book of the Law of Storms的出版,普及了当时最先进的气象学和航海学成果,受到各界的欢迎,因此多次再版。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华蘅芳(1833-1902)与金楷理(Carl Traugott Kreyer,1839-1914)合作完成了《御风要术》的翻译工作。1873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首次刊行了该书的中文版,此举开创了中国气象学和航海学的新局面。学界尚未对此书展开研究,而鉴于该书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本研究对《御风要术》的出版、内容和传播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首先,本文简要回顾了《御风要术》译书的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状况,并追溯中国近代气象学和航海学的发展情况;介绍原着者、译者的生平和突出成就,考证并分析英文原版的成书历程和刊行情况,简述《御风要术》在中国翻译、刊行、传播的情况。其次,从内容归纳和结构分析入手,对《御风要术》的章节内容设置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比照书中的气象名词术语与现代汉语(英语)的气象学术语,对书中出现的中英文地名进行考证;此外,还对着作中的科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再次,在分析、研究《御风要术》的全本内容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书中涉及的台风预测方法以及避风航海术进行了归纳和分析。重点探讨了以下内容:预测台风、判断台风移动方向和风力大小、判断台风移动路径、判断船只在台风中位置、船舶停泊和下锚趋避台风、中国东南海的台风及行船方法、世界其他海域的台风及行船方法等,并与古今中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最后,本研究对《御风要术》在中国晚清时期的传播情况进行考证,探讨该书的出版对我国气象学、航海学、军事和造船业的推动作用,并分析《御风要术》的传播给晚清科技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顾晓燕[7](2015)在《华蘅芳的气象翻译成就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华蘅芳是晚清翻译规模最大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中最早的翻译委员,无疑成为了清末翻译西方气象着作的中坚力量。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下,以华蘅芳为代表的国内译者重视翻译工作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依托晚清西书出版机构,开始展开西书翻译工作。华蘅芳采用西译中述的翻译方式,完整翻译了《御风要术》、《测候丛谈》、《风雨表说》以及《气学丛谈》四部气象学着作,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在系统总结和归纳华蘅芳进行气象翻译的方法与过程的基础上,提炼并总结了华蘅芳的气象译着对晚清学术界及社会层面产生的意义。文章总结了在气象翻译过程中,华蘅芳在气象译着的确定、格致思想的运用、气象术语的确立与规范、气象学科的发展等,以及在促进气象教育萌发、提升气象译者历史价值、实现气象文化的传播需求、推动兴国理想实现等方面的贡献。文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文章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章详细介绍了进行华蘅芳研究的具体思路,即对现有的关于华蘅芳成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概括,为文章对于华蘅芳气象翻译成就的研究建立突破点。第二章交代了华蘅芳气象翻译的社会背景,包括洋务运动的背景、译者群体、译作读者以及传播途径等方面。第三章论述了华蘅芳在江南制造局期间的气象翻译成就。第二部分,即文章的第四章,主要从气象译着的确定、格致思想在气象译着中的运用、气象术语的确立与规范、推动气象学科的发展四个方面对华蘅芳的气象译着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华蘅芳的气象译着对学术界的影响。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五章,主要从促进气象教育的萌发、提升气象译者的历史价值、实现气象文化的传播需求、推动兴国理想的实现四个方面对华蘅芳的气象译着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华蘅芳的气象译着对近代社会的影响。第四部分,包括文章的第六章、第七章。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华蘅芳气象译书的制约因素,包括排斥异质的传统社会结构因素、中西文化体系巨大差异的因素、传教士的负面影响、翻译方式的局限性以及单一的翻译动机因素。第七章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深刻揭示了华蘅芳气象译着的学术性及社会性影响。

霍云娟[8](2015)在《陈平瑛《中西算学题镜》研究》文中提出陈平瑛(1881—?),光绪辛巳年三月十五日(1881.4.19)生人,字修常,号仲容,一号孝威,福建侯官人,祖籍福建长乐县,光绪福建省丁酉(1897)科乡试第75名举人,当时年仅17岁。他曾任广州府中学堂的算学教习,代表数学着作是《中西算学题镜》8卷(1901),该书是陈氏学习中西数学的心得体会。本文主要是对《中西算学题镜》进行分析和解读,该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陈氏学习《代数术》的研究心得,如对卡尔达诺公式和不定方程的解读以及对一些趣题给出的代数新解。第二,陈氏学习传入的微积分知识的研究心得,涉及椭圆弧长和向径扫过面积的微积分法。第三,译介了一些近代欧式几何内容。第四,对中国传统的垛积和开方的改进。一元三次方程以《代数术》中的方法为基础,涉及了三次杂方方程如何变为缺二次项的一元三次方程内容和对卡尔达诺公式的推导以及针对不可约情形的三次方程的求解内容。在求解一次不定式方程方面,陈氏在以《代数术》中的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又结合大衍求一术和辗转相约法的知识给出了求解不定式的便捷方法。在垛积与开方方面,陈氏在解读朱世杰垛积术的基础上,对垛积术进行了“代数化”,同时利用自创的“垛积公用表”,简化了差分表达式转化为开方式的运算过程;在学习华蘅芳积较术的基础上,陈平瑛还给出了新的“积较表”,并利用此表求出开方式的零边积较,他还给出了新的“积较还原表”,解决了将一个差分表达式表示成一个开方式的问题。最后陈氏在华蘅芳的数根开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数根开方新法。在对曲线微积的研究中,陈氏结合《代微积拾级》和《微积溯源》中的方法,给出了求椭圆周长和向径扫过面积的微分方法,也给出了圆锥曲线中的长短径公式的证明过程。在陈氏对近代欧氏几何的翻译介绍方面,涉及到了阿波罗尼问题、共点问题、共线问题、位似问题、九点共圆问题及三分连乘之积问题、作公点线问题等,同时,每种问题之后都有简单的证明和详细地讨论过程。全书既有对传统数学的研究,又有对西方数学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还有二者的对比研究,这些反映了晚清传统数学的继续发展和西方近代数学的输入与影响以及二者融合的特征。本文可以作为考察西方近代数学在晚清传播与影响的案例研究。

秦爽[9](2012)在《晚清近代化过程中科技文献的演变》文中认为近代化通常指的是资本主义化,开始于17世纪欧洲。近代化是一股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潮流,它主要包括了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变迁。近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化,它会引起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价值体系和心理层面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地区大都经历过这种潮流,作为曾经辉煌但已没落的文明古国,中国在其近代化过程中具有相当明显的特色。晚清政府的近代化过程是以相当被动的姿态被卷入的,它不是中国社会自然发展的顺承结果,而是在内部萌芽和外力紧迫的双重作用下,将西方的近代化嫁接到中国来的。晚清近代化进程经历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三个阶段,过程曲折而且终告失败。科技文献是含有科学技术知识的文献,是人类科技活动成果的展示和科技发展的记录。在人类历史整体文献中科技文献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人类科技活动的结果,它既是科技成果发展的记录,又是用于科技活动、促进科技发展的产品。研究晚清近代化进程中科技文献的演变,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梳理,也是对未来的借鉴与展望。本文第一部分交代了近代化的概念,由此引出科技文献演变的背景——晚清近代化,详细介绍了晚清近代化的过程及特点。第二部分着重叙述了晚清近代化进程中科技文献演变的过程,将晚清按照科技文献特点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归纳出科技文献在这三个时期中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提炼出代表性文献加以介绍并印证其特点。第三部分,由第二部分的过程中得到结论,总结出晚清近代化过程科技文献演变的六个特点。

王志伟[10](2011)在《华蘅芳的科技观研究》文中指出华蘅芳是清末着名的数学家和科学家。华蘅芳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在数学、物理学和地质学和机械制造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在总结和整理中国传统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成就,在整理和学习具体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科发展规律进行理解和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科学认识,具体分为“格致说”和“科学关联说”两部分:“格致”说是他对中国传统科学成果的整理和发掘的成果;而“科学关联”则代表了他对当时传入的西方现代科学知识,及知识内在关联之间的吸收和认识。本文在系统归纳和总结华蘅芳科学贡献的基础上,提炼并总结了华蘅芳的科技观和科技认识论,详细论述了其在数学研究中,一方面通过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数学成果,弘扬中国数学传统的算理与算法之辨,另一方面在西方数学着作的翻译和引进,拓宽和延伸中国数学研究领域等多项重大贡献,及其在中国数学在近代转变过程中的奠基作用;同时作为翻译家,在翻译国外先进科学着作的同时,注重对西方自然科学着作进行引进和吸收,实现近代数学、近代物理学和近代地理学中国化、本土化过程中重要作用;以及在科技教育和工程技术领域在培养数学人才和积极试制近代机械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全文共分四章:导论部分详细介绍了华蘅芳的生平,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即对现有的关于华蘅芳科学成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概括,找出现有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即忽略广义科学语境中的华蘅芳整体科学观,也为本文研究建立突破点和起点;第一章为华蘅芳数学的数学成就,系统论述华蘅芳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本章分三节。第一节论述华蘅芳对中国传统数学的整理和吸收,第二节论述华蘅芳对西方数学着作的翻译和研究,第三节总结概括了华蘅芳“中西汇通”的数学观和“重基础,重实用”的数学认识。第二章为华蘅芳科学试验观,系统论述了华蘅芳在试验科学上的成就。本章分三节。第一节论述华蘅芳对系统科学方法的重视,第二节论述华蘅芳对近代机械的试制。第三节论述华蘅芳“致知于行”的科学实验观。第三章介绍华蘅芳的贡献与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整体介绍了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历程中华蘅芳的贡献以及所发挥的一系列历史作用,本章分三节。第一节介绍华蘅芳对西方先进地质学和数学书籍的引进,并评价其相应的历史地位;第二节介绍了华蘅芳对中国近代机械技术的发展与贡献,第三节回顾总结了华蘅芳的科学教育,尤其是教育方面的成就与贡献。第四章在总结回顾本章内容的基础上,在华蘅芳各项科学成果中对其科技观进行了总结和提升,从对传统的“格致”认识的发展和科学关联两个角度完整阐述了华蘅芳的科技观。结语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对华蘅芳的科技观的深刻内涵及理论意义进行了深刻揭示。

二、华蘅芳《积较术》数学方法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蘅芳《积较术》数学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初八闽数学家陈平瑛“积较开方新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陈平瑛生平考证
2 陈氏垛积公用表与朱世杰招差术的推广
    2.1 朱世杰招差术的推广:“一切垛积之题皆以此法通之”
    2.2 垛积公用表:多项式差分形式到幂和形式的过渡矩阵
3 陈氏积较表以及“简商之法”
    3.1 陈平瑛的“零边积较”和“积较表”:“加减”求根
    3.2 求零边积较的“简商之法”:基于多项式的嵌套形式
4 积较还原表和“径求开方之法”
    4.1 积较还原表:从差分形式到幂和形式
    4.2 “径求方之法”:嵌套形式的展开
5 结 语

(2)中算史内容的现代发掘与应用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 洛书与拉丁方:组合设计应用正交拉丁方构造幻方
2 莱布尼兹怎样看卦序与方位:伏羲六十四卦的对称结构
3 徐利治和高尔德如何将朱世杰‐范德蒙公式拓展为现代研究
4 Chinese Game of Nim:博弈论、图论一个深奥的游戏模型
5 明代王文素《算学宝鉴》“三同六变”题与科克曼“女生问题”
6 明安图‐卡塔兰数:高德纳的评说和拉坎布的证明
7 戴煦的正切数与欧拉数:区别于西方传统的递推公式
8 李善兰、夏鸾翔、华蘅芳的幂和公式与现代发展
9 结语

(3)清末陕西味经书院与味经官书局出版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1、系统总结陕西味经书院与味经官书局的刊书活动
        2、推动陕西出版史研究
        3、深化对陕西书院文化的研究
    (三) 研究综述
        1、陕西书院研究
        2、陕西官书局研究
        3、陕西出版史研究
    (四) 亟需解决的问题
        1、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2、大量一手资料尚待发掘利用
    (五)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文献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二、陕西味经书院与味经官书局简史
    (一) 陕西味经书院的历史
        1、味经及各地味经书院考述
        2、陕西味经书院始末
        3、历任山长、学政对味经书院发展的推动
    (二) 陕西味经官书局的历史
        1、陕西味经官书局简史
三、味经书院与味经官书局刊书史
    (一) 出版分期
        1、求友斋时期
        2、味经刊书处时期
        3、时务斋与复邠学舍时期
        4、味经官书局时期
    (二) 刘光蕡对味经书院出版的贡献
        1、参与求友斋、味经刊书处、时务斋及复邠学舍的活动
        2、引进西式印刷机器
    (三) 推动味经书院刊书的外部因素
        1、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影响
        2、黄彭年的影响
四、刊书管理与运作模式
    (一) 刊书经费来源
        1、官倡民和
        2、租田收课
        3、商业利润
        4、售书获利
    (二) 人员配置
        1、管理人员
        2、校勘人员
        3、刻工
    (三) 校书原则
        1、校勘章程
        2、校书底本
    (四) 书板情况与印本特征
        1、书板情况
        2、印本特征
五、味经书院与味经官书局印本研究
    (一) 正经正史及其它传统书籍
        1、正经正史
        2、算学书籍
        3、蒙学书籍
        4、其它传统书籍
    (二) 时务书籍
        1、时务书籍
        2、《时务斋随录》的创刊
        3、《时务斋随录》的性质与内容
    (三) 西学书籍与教科书
        1、西学书籍
        2、教科书
    (四) 报刊
        1、《关中学报》的创刊
        2、《关中学报》的性质与内容
    (五) 味经书目四种
        1、《味经傅经书目合刻》与《味经官书局书目》
        2、《陕西味经官书局拟印书目》
        3、《味经书院藏书目》
六、味经书院与味经官书局刊书的学术成就与文化贡献
    (一) 学术成就
        1、校刊史书
        2、校刊经书
        3、《毛诗注疏》及其校刊
    (二) 文化贡献
        1、校经勘史,兴废继绝
        2、丰富典藏,兴复文教
        3、编选《随录》,刊印《学报》
七、结语
附录
    附录1: 《味经传经书目合刻》
    附录2: 《味经官书局书目》
    附录3: 《味经官书局拟印书目》
    附录4: 味经书院刻工刊书表
    附录5: 经史校勘诸生姓氏乡里表
    附录6: 刘光蕡佚文拾补
    附录7: 《刘古愚年谱》订补数则
    附录8: 味经印本编年
    附录9: 味经印本存藏表
    附录10: 陕西省图书馆藏味经书院及味经官书局印本目录
    附录11: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味经书院及味经官书局印本目录
    附录12: 补《清代书院课艺总集序录》一则
参考文献
    (一) 着作类
    (二) 期刊论文
    (三) 学位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代数布式 天元开方——卡尔达诺公式在晚清的境遇(论文提纲范文)

1《代数术》中译介的卡尔达诺公式
    1.1 卡尔达诺公式及其推导
    1.2“不能化之式”(不可约三次方程)
    1.3“不能化之式”的三角解法
2 晚清数学家对卡尔达诺公式的解读和讨论
    2.1 探讨卡尔达诺公式的立术之原:(2)式何以只能分成(3)、(4)两式?
    2.2“消解”不可约情形
        2.2.1 不可约情形的“解法”
        法一:将实数、虚数依立方廉隅法配成四项开之。
        法二:“代数”开立方术
        法三:待定系数法
        法四:级数法
        法五:三角法
        2.2.2 对三次方程根的讨论
    2.3 自编代数学教材:舍弃开方术
3“代数布式,天元开方”(代结语)

(5)晚清译着《地学浅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欲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地学浅释》的翻译与刊行
    2.1 《地学浅释》传入之前已有的地质学知识
        2.1.1 《地学浅释》传入之前中国传统的地质学知识
        2.1.2 《地学浅释》翻译之前已传入的西方地质学知识
    2.2 《地学浅释》及其底本研究
        2.2.1 《地学浅释》及其译者
        2.2.2 《地学浅释》的版本、结构及内容组成
        2.2.3 《地学浅释》底本及其作者、成书背景及版本概述
第3章 《地学浅释》与Elements of Geology比较研究
    3.1 《地学浅释》与Elements of Geology的差异
        3.1.1 《地学浅释》与底本目录的对比
        3.1.2 《地学浅释》与底本体例的差异
        3.1.3 《地学浅释》与底本子目录的差异
    3.2 《地学浅释》增加子目录的方法
        3.2.1 子目录的来源:底本的关键词(短语)及相关内容
        3.2.2 子目录的来源:底本的关键词(短语)子标题及相关内容
        3.2.3 子目录的增加:对底本内容的拆分与调整
    3.3 《地学浅释》与Elements of Geology内容的对比研究
        3.3.1 翻译过程中的信息流失
        3.3.2 对底本内容的概括
        3.3.3 增加的内容
    小结
第4章 《地学浅释》的影响
    4.1 《地学浅释》的术语翻译及流传
    4.2 《地学浅释》中“演化”思想的影响
    4.3 《地学浅释》作为教科书及对日本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的学术会议及培训

(6)晚清译着《御风要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概述
        一、对晚清气象学译着的研究
        二、《御风要术》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二、主要内容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御风要术》的翻译与刊行
    第一节 《御风要术》翻译背景介绍
        一、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设立
        二、晚清中国气象学状况
        三、晚清中国航海学状况
    第二节 原着者及英文原着
        一、白而特
        二、原着
    第三节 译着者及译着
        一、金楷理
        二、华蘅芳
        三、《御风要术》的刊行
第二章 《御风要术》的内容
    第一节 《御风要术》的结构
    第二节 《御风要术》名词术语今名对照
        一、台风名词不同表述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二、气象学名词翻译的现代汉语及英文对照分析
        三、专有气象名词的解释及英文对照分析
    第三节 《御风要术》地名古今中英文对照
第三章 《御风要术》中台风预测方法分析
    第一节 预测台风的方法
        一、通过气压计读数对台风进行预测
        二、通过目测对台风进行预测
        三、通过人体感知对台风进行预测
    第二节 判断台风移动方向和风力大小的方法
        一、南北半球台风的移动方向规律
        二、台风的轴线以及左右半圈
        三、台风内风的大小和方向
        四、北半球飓风左右半圈风力风向大小变化
        五、南半球飓风左右半圈风力风向大小变化
        六、判断台风移动方向和风力大小的方法的实例
        七、判断北半球台风移动方向的方法
    第三节 判断台风移动路径的方法
        一、弯顶与台风路径的关系
        二、南北半球的台风路径的判断
        三、判断台风路径方法的实例
第四章 《御风要术》中避风航海术分析
    第一节 判断船只在台风中位置的方法
        一、台风旋转的方向以及台风内的风向
        二、确定台风中心方向的方法
        三、确定船只在台风中位置的方法
    第二节 船舶停泊和下锚趋避台风的方法
        一、南北半球遇台风的趋避方式判断
        二、船舶在台风圈内趋避之法
        三、双锚停泊法
    第三节 中国东南海的台风及行船方法
        一、中国东南海的台风路径
        二、中国东南海船舶航行方法
    第四节 全球其他海域的台风及行船方法
        一、北大西洋的台风活动和行船方法
        二、亚拉比耶海的台风活动和行船方法
        三、平过儿海的台风活动和行船方法
        四、印度洋的台风活动和行船方法
第五章 《御风要术》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御风要术》的传播
    第二节 对中国台风行进区域划分的影响
    第三节 对晚清气象学及航海业发展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研究成果
致谢

(7)华蘅芳的气象翻译成就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华蘅芳翻译活动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洋务运动的背景分析
    第二节 译者群体分析
    第三节 译作读者分析
    第四节 传播途径分析
第三章 华蘅芳在江南制造局的气象翻译成就
    第一节 华蘅芳气象翻译的学科背景
    第二节 气象译书方式的确定
    第三节 气象译书质量的提升
    第四节 气象译书成果的分析
第四章 华蘅芳气象译着的学术性影响分析
    第一节 气象译着的确定
    第二节 格致思想在气象译着中的运用
    第三节 气象术语的确立与规范
    第四节 推动气象学科的发展
第五章 华蘅芳气象译着的社会性影响分析
    第一节 促进气象教育的萌发
    第二节 提升气象译者的历史价值
    第三节 实现气象文化的传播需求
    第四节 推进兴国理想的实现
第六章 华蘅芳气象译着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节 排斥异质的传统社会结构
    第二节 中西文化体系的巨大差异
    第三节 传教士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翻译方式的局限性
    第五节 单一的翻译动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陈平瑛《中西算学题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引入
        1.1.1 符号代数和变量数学的传入
        1.1.2 数学教育的近代化
        1.1.3 算学纳入科考
    1.2 陈平瑛及其《中西算学题镜》简介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
第2章 陈平瑛学习《代数术》的研究心得
    2.1 对一元三次求根公式的解读
        2.1.1 《代数术》中的三次求根公式介绍
        2.1.2 陈平瑛对卡尔达诺公式的解读
    2.2 对不定方程解法的学习心得
        2.2.1 《代数术》中的不定式方程解法的介绍
        2.2.2 陈平瑛对不定式方程解法的介绍
    2.3 “趣题”的代数新解法
        2.3.1 整数勾股形的参数解法
        2.3.2 方程正负根取值范围的讨论
        2.3.3 工作效率题的代数解法
        2.3.4 计利生息题的讨论
第3章 陈平瑛学习微积分、圆锥曲线知识的心得
    3.1 对椭圆弧长的微积分解法
    3.2 椭圆向径扫过的面积问题
    3.3 圆锥截线问题
第4章 对近代欧氏几何的译介
    4.1 阿波罗尼问题
    4.2 共点问题
    4.3 共线问题
    4.4 圆和圆的位似问题
    4.5 九点共圆问题
第5章 对垛积和开方术的研究
    5.1 对朱世杰垛积术的“代数化”
    5.2 垛积公用表
    5.3 对华蘅芳积较术的改进
        5.3.1 陈平瑛的积较表
        5.3.2 陈平瑛的积较还原表
        5.3.3 “简商之法”
        5.3.4 方程多位整根的定位之法
    5.4 对华蘅芳数根开方法的改进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晚清近代化过程中科技文献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概念和范畴
        0.1.1 晚清近代化定义
        0.1.2 科技文献定义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 晚清近代化过程中科技文献演变的历史背景
    1.1 晚清近代化过程
    1.2 晚清近代化特点
2 晚清近代化过程中科技文献演变的过程综述
    2.1 1840 年—1860 年地理学兴起开眼看世界
        2.1.1 代表性科技文献
        2.1.2 其它文献
    2.2 1861 年—1894 年外文译着空前繁荣
        2.2.1 代表性科技文献
        2.2.2 其它文献
    2.3 1895 年—1912 年表现近代化趋势明显
        2.3.1 代表性科技文献
        2.3.2 其它文献
3 晚清近代化过程中科技文献演变的特点
    3.1 更新速度加快
    3.2 学科研究全面
    3.3 紧密结合生产
    3.4 内容选择增强
    3.5 文化市场变化
    3.6 传播主体变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华蘅芳的科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华蘅芳的数学观
    1.1 华蘅芳对中国传统数学的整理和吸收
    1.2 华蘅芳对西方数学着作的翻译和研究
    1.3 华蘅芳"中西汇通"的数学方法及"重基础重实用"的数学观
2、华蘅芳的科学试验观
    2.1 华蘅芳对科学实验方法的重视
    2.2 华蘅芳试制近代机械
    2.3 华蘅芳"致知于行"的科学实验观
3、华蘅芳与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
    3.1 华蘅芳的翻译成就
    3.2 华蘅芳的科学教育成就
4、华蘅芳的科技认识
    4.1 华蘅芳的"格致"观-对传统科学认识的整理和研究
    4.2 华蘅芳的科学关联说-对现代科学技术观念的吸收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华蘅芳《积较术》数学方法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初八闽数学家陈平瑛“积较开方新术”研究[J]. 高红成,霍云娟.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1(03)
  • [2]中算史内容的现代发掘与应用举隅[J]. 罗见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21(05)
  • [3]清末陕西味经书院与味经官书局出版活动研究[D]. 石杰. 山东大学, 2020(09)
  • [4]代数布式 天元开方——卡尔达诺公式在晚清的境遇[J]. 高红成.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6(03)
  • [5]晚清译着《地学浅释》研究[D]. 孙晓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3)
  • [6]晚清译着《御风要术》研究[D]. 朱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05)
  • [7]华蘅芳的气象翻译成就及其影响研究[D]. 顾晓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5(10)
  • [8]陈平瑛《中西算学题镜》研究[D]. 霍云娟. 天津师范大学, 2015(08)
  • [9]晚清近代化过程中科技文献的演变[D]. 秦爽. 辽宁大学, 2012(03)
  • [10]华蘅芳的科技观研究[D]. 王志伟. 山西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华恒芳《纪教书》的数学方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