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NOS及MIB-1在幕上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满[1](2021)在《1H-MRS联合DWI序列在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及Ki-67指数相关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序列(DWI)在脑胶质瘤病理分级、预测细胞增殖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胶质瘤术前诊断分级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搜集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术前可疑诊断为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及增强、DWI、多体素1H-MRS扫描,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满足病理为胶质瘤的患者共72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为47.3岁。测量并记录肿瘤实性部分代谢物比值NAA/Cr、Cho/Cr、Cho/NAA及ADCt值、对侧镜像区正常脑实质ADCh值、rADC(即肿瘤实质区ADC值与对侧镜像区正常脑实质ADC值的比)、Ki-67增殖指数作为统计指标,根据术后病理(参照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和分级标准)将病例分为两组:低级别胶质瘤组(WHOⅠ~Ⅱ级,n=20)及高级别胶质瘤组(WHOⅢ~Ⅳ级,n=52),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NAA/Cr、Cho/Cr、Cho/NAA、ADCt值、ADCh值、rADC、Ki-67指数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脑胶质瘤分级的最佳诊断阈值及其敏感性、特异性,评价DWI联合1H-MRS技术对脑胶质瘤分级的诊断效能是否优于单一DWI或1H-MRS技术;最后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DWI、1H-MRS鉴别低、高级别胶质瘤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与Ki-67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低级别胶质瘤组与高级别胶质瘤组患者的年龄、Cho/Cr、Cho/NAA、ADCt值及rADC、Ki-67指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胶质瘤组的年龄、Cho/Cr、Cho/NAA、Ki-67指数[31.2±13.3、1.755(1.28)、1.94(1.99)、0.05(0.03)]均小于高级别胶质瘤组[53.5±15.2、2.83(2.4)、4.395(3.53)、0.30(0.32)];低级别胶质瘤组ADCt值及rADC(1.46±0.51、2.00±0.64)均大于高级别胶质瘤组(0.97±0.24、1.31±0.32)。低级别胶质瘤组的性别、NAA/Cr、ADCh值与高级别胶质瘤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分别以Cho/Cr、Cho/NAA、ADCt值及rADC作为区分低、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断指标,绘制ROC曲线,Cho/Cr、Cho/NAA、ADCt值及rAD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8、0.767、0.790、0.805(P均<0.001),按照约登指数最大确定临界值,当Cho/Cr、Cho/NAA、ADCt值及rADC分别为2.3、2.03、1.39、1.73时(ADC值单位x10-3mm2/s),对胶质瘤分级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0%、69.23%)、(65.00%、84.62%)、(60.00%、98.08%)、(70.00%、90.38%)。3.以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者为低、高级别胶质瘤组的最佳鉴别指标,Cho/NAA为1H-MRS的最佳鉴别指标,其AUC为0.767,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5.00%、84.62%;rADC为DWI技术的最佳鉴别指标,其AUC为0.805,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0.00%、90.38%;以两种技术的最佳鉴别指标(即Cho/NAA和rADC)作为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生成预测概率(PRE),绘制ROC曲线可知,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2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00%、92.31%。由此可见,DWI联合1H-MRS对于脑低、高级别胶质瘤分级诊断的效能优于单一的DWI或1H-MRS技术。4.低、高级别胶质瘤两组之间DWI、1H-MRS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Cho/Cr、Cho/NAA、ADCt及rADC与胶质瘤Ki-67指数之间均存在相关性(P均<0.01),相关性系数r值分别为0.409、0.420、-0.496、-0.482。结论1.在常规MRI检查的基础上,1H-MRS及DWI序列均能提高脑胶质瘤诊断分级的准确性。2.Cho/Cr、Cho/NAA、ADCt及rADC在鉴别低、高级别胶质瘤中具有较大临床价值,当其取值分别为2.3、2.03、1.39、1.73时,可作为区分低、高级别胶质瘤的参考值(ADC值单位x10-3mm2/s)。3.DWI联合1H-MRS对于低、高级别胶质瘤的分级诊断效能优于单一的DWI或1H-MRS技术。4.Cho/Cr、Cho/NAA比值与胶质瘤Ki-67指数呈正相关,ADCt及rADC值与胶质瘤Ki-67指数呈负相关。
汤文建[2](2020)在《动脉自旋标记与扩散峰度成像在儿童脑肿瘤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儿童脑肿瘤MRI表现,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灌注成像与扩散峰度成像(DKI)在儿童脑肿瘤分级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拟诊脑肿瘤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ASL及DKI检查,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脑肿瘤并得到WHO分级,高级别(WHO III-IV级),低级别(WHO I-II级)。分析其发病部位(幕上、幕下)及MRI表现(出血、囊变/坏死、强化程度、瘤周水肿),测量ASL及DKI参数绝对及相对值。对比分析儿童与成人脑肿瘤的发病部位及MRI表现,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ASL及DKI参数值服从正态分布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Mann-Whitney U检验,并进行ROC曲线分析,对于诊断性能较好的参数,确定其截断值,分析其敏感度、特异度。结果:儿童组共纳入19例,其中高级别12例,低级别7例,DKI序列中,2例儿童不配合检查而被排除(高、低级别各1例);成人组共纳入19例,其中高级别11例,低级别8例。儿童与成人脑肿瘤发病部位(幕上/幕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2),儿童组高、低级别脑肿瘤MRI表现(囊变/坏死、强化程度、瘤周水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成人组高、低级别脑肿瘤囊变/坏死(P=0.018)、强化程度(P=0.001)、瘤周水肿(P=0.006)存在统计学差异。儿童高、低级别脑肿瘤MK、rMK、AK、rAK、RK、rRK、MD、rMD、CBF及rCBF值具有统计学差异,AUC分别为0.879、0.864、0.924、0.848、0.833、0.909、0.924、0.924、0.810、0.845,以AK诊断效能较高,截断值取AK=0.682时,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83.3%;取CBF=29.205ml/100g/min或rCBF=0.591时,敏感度、特异度均为91.7%、71.4%。成人高、低级别脑肿瘤MK、rMK、AK、rAK、RK、rRK、FA、rFA、MD、rMD、CBF及rCBF参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AUC分别为0.989、0.989、0.989、0.989、0.989、1.000,0.841、0.795、1.000、1.000、0.909及0.932。结论:ASL参数的CBF值、rCBF值与DKI参数的AK值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儿童脑肿瘤的病理分级,为儿童脑肿瘤的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胡婉明[3](2020)在《胶质瘤分子数据库的建立及免疫相关分子IL4I1与LGALS3对胶质瘤发生发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分子标记被发现可作为胶质瘤分型、预后和治疗的指标。2016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更新正式引入了 IDH、ATRX、lp/19q等重要分子标记。与传统的组织学分类相比,这次修订提供了胶质瘤全新的分子分型,并提出了“整合诊断”的概念。然而这次修订中仍缺少中国胶质瘤患者数据。尽管采用了新的分子分型进行整合诊断,目前胶质瘤主流的治疗方法仍是手术联合放化疗,其总体预后和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现在,免疫治疗在多种肿瘤治疗领域显示出巨大潜力和希望,且已有研究发现高度侵袭性和免疫逃逸是导致胶质瘤复发率高、预后差的重要原因。因此,进一步探索中国胶质瘤患者的分子特征,并寻找新型免疫相关分子尤为重要。研究方法通过IHC、PCR、Sanger测序、FISH等技术检测大样本胶质瘤中的分子标志物情况。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胶质瘤中重要的免疫相关分子,通过上调或干扰IL4I1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应用MTT、平板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划痕愈合、Transwell侵袭实验、细胞因子芯片等实验观察IL4I1对胶质瘤细胞体外侵袭和免疫逃逸的影响。通过RNA-seq及Western Blot验证IL4I1调控的相关信号通路。应用生物信息学及IHC等方法研究LGALS3在胶质瘤免疫微环境及预后中的作用及其与胶质瘤重要分子标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我们队列中WHO Ⅱ级星形细胞瘤的IDH突变频率为68.7%(79/115),“三阴性胶质瘤”占23.8%(82/344),并发现7例新的分子表型“IDH野生型伴1p/19q共缺失”。我们发现IL4I1主要表达在GBM与IDH野生型LGG中,分层分析显示:在LGG、GBM和IDH野生型胶质瘤中,IL4I1均为预后差的显着指标。我们首次发现IL4I1主要由胶质瘤细胞自身表达,且能促进胶质瘤细胞株的侵袭和免疫抑制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IL4I1激活了 Toll样受体2及其下游MYD88介导的经典NF-κB信号通路。此外,我们发现胶质母细胞瘤中具有大量的CD163+TAM,并且其与LGALS3密切相关。数据库分析显示LGALS3参与了重要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通路,包括细胞因子信号传导,NF-κB,NOD受体和TNF信号传导途径等。结论我们的数据表明,与美国和欧洲相比,中国胶质瘤患者IDH突变的频率相对较低,而三阴性胶质瘤的比例较高,表明某些分子改变可能存在种族和地理差异。此外,我们发现了新的分子表型“IDH野生型伴1p/19q共缺失”。我们首次发现免疫相关分子IL4I1可由胶质瘤细胞自身表达,IL4I1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NF-κB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的侵袭和免疫逃逸。我们发现LGALS3与弥漫性浸润性胶质瘤的不良预后有关,并与胶质瘤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密切相关,这些结果将有助于探索将IL4I1和LGALS3作为诊治靶标的潜力,并为胶质瘤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
曾英[4](2020)在《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特征及NTSR1促其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常见的恶性程度最高的脑肿瘤,预后差。目前,采用手术、新辅助化疗、电场治疗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中位生存期延长至20.5个月。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靶点,而针对有效的治疗取决于我们对其增殖和侵袭机制的认识,因此探讨胶质母细胞瘤增殖、侵袭的机制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分类(第四版修订版)收录了胶质母细胞瘤的少见的亚型,如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并根据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基因是否突变将胶质母细胞瘤分为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IDH wide-type,GBM IDH-wt)和IDH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IDH-mutant,GBM IDH-mut)。E-GBM少见,不同文献对其预后报道不一致,因此,E-GBM的临床病理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同样,大多数文献报道GBM IDH-mut预后显着好于GBM IDH-wt患者,然而亦有少数文献报道部分GBM IDH-mut进展迅速,预后差,因此,GBM IDH-wt的临床病理特征仍值得探讨。我们从498例胶质母细胞瘤中选取具有完整病理资料的胶质母细胞瘤138例,其中有15例E-GBM,并从165例有IDH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的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现10例GBM IDH-mut,我们进一步对二者进行了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对少见类型的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和探讨。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S)作为一种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广泛表达的神经肽,主要通过神经降压素受体1(neurotensin receptor1,NTSR1)介导激活下游信号通路。NTS/NTSR1信号促进胶质瘤增殖、迁移和侵袭。NTS/NTSR1信号能激活Wnt信号通路。NTSR1是连接β-catenin/Tcf转录复合体的Wnt/APC癌基因信号通路的直接靶位,另有研究发现NTS也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直接靶位,探讨NTSR1与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及分子亚型关系以及NTSR1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不仅有助于阐明胶质母细胞瘤增殖的分子机制,也为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策略。因此,本课题共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138例胶质母细胞瘤进行临床资料总结和组织学观察,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DH1、ATRX、P53、EGFR、PTEN、CD44和CHI3L1的表达,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及预后相关性分析;对10例GBM IDH1-mut和15例E-GBM进行临床病理回顾性研究,随机选取15例non E-GBM作为对照,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子病理检测,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明确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第二部分,探讨NTSR1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生长的分子机制,首先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样本中检测NTSR1的表达,分析NTSR1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分子分型、重要分子标志IDH1、ATRX、P53表达的相关性及预后进行分析,发现NTSR1表达的患者较NTSR1阴性的患者预后差。在A172和U87细胞系中敲低NTSR1表达及过表达NTSR1,评估NTS/NTSR1对Wnt/β-Catenin信号的调控效应,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验证,进一步研究NTS/NTSR1对Wnt/β-Catenin信号的调节机制以及Wnt/β-catenin信号是否参与调节NTSR1表达,最后评估靶向NTSR1/Wnt/β-catenin环路的治疗潜能。主要实验结果及结论如下:第一部分结果1.临床特点:1.1胶质母细胞瘤(n=138)患者平均年龄61.4岁,中位年龄53岁,男性74例,女性64例,男:女之比1.16:1。幕上好发,幕下罕见,额叶、颞叶好发,约26.08%的患者累及2叶;以头昏头痛、呕吐等为主要症状,23.19%的患者复发,中位PFS 6.0个月。中位OS 9.0个月,平均OS 15.6个月。1.2 E-GBM患者15例,占同一时期胶质母细胞瘤(n=498)的3.0%,男性1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9.6岁,中位年龄34岁,14例累及幕上,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1例有胶质瘤病史;non E-GBM患者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7.3岁,中位年龄63岁,15例累及幕上,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1例有胶质瘤病史。二者中位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二者性别(p=1.000)、中位OS(p=0.0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 IDH1突变型GBM患者10例,占同一时期胶质母细胞瘤(n=165)的6.1%,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4.6岁,7例累及额叶,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5例有胶质瘤病史。2.组织病理学:GBM IDH1-mut和nonE-GBM的共同形态学特征为细胞多形性,异型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可见微血管增生及不同程度的栅栏状坏死和凝固性缺血性坏死。E-GBM形态表现为较为一致的上皮样细胞及横纹肌样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微血管增生,以地图样凝固性缺血性坏死为主。根据坏死累及范围分为大片和局灶。3.免疫组化特点:3.1 138例GBM中IDH1阳性9例,EGFR弥漫表达46例,CHI3L1阳性66例,ATRX缺失27例,P53阳性52例。3.2 10例GBM IDH1-mut中GFAP、Nestin、IDH1均呈阳性表达,Olig-2可见不同程度表达(9/10),P53呈弥漫阳性表达(9/10);ATRX缺失。3.3 15例E-GBM GFAP在9例中呈阳性表达,6例中局灶阳性,Vimentin、Nestin、S-100、c-Met、INI1、ATRX在15例中均阳性表达,P53在7例中阳性表达;6例中EMA、EGFR局灶阳性,4例中CHI3L1局灶阳性。E-GBM(6/15)局部表达EGFR,non E-GBM(10/15)弥漫表达EGFR。E-GBM(86.7%,13/15)表达EZH2,E-GBM(60.0%,9/15)过表达EZH2;Non E-GBM(86.7%,13/15)表达EZH2,Non E-GBM(53.3%,8/15)过表达EZH2,EZH2过表达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3)。4.分子特点:4.1 138例胶质母细胞瘤分子分型结果如下:间叶型66例,经典型46例,前神经元9例,其他/不能分类17例。4.2一代测序法(Sanger测序法)显示10例GBM IDH1-mut均见IDH1R132H突变,15例E-GBM均未见IDH1R132H突变,15例nonE-GBM中见1例IDH1R132H突变;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4.3 MS-PCR显示(9/10)GBM IDH1-mut 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46.7%(7/15)E-GBM 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53.3%(8/15)nonE-GBM 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4.4实时荧光定量PCR示GBMI IDH1-mut(0/3)BRAFV600E无突变,E-GBM(46.7%,7/15)BRAFV600E突变,non E-GBM(0/15)BRAFV600E无突变;二者在BRAF突变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 FISH显示GBM IDH1-mut(0/3)1p/19q无缺失,15例E-GBM 1p/19q无缺失,non E-GBM(1/15)1p/19q缺失,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15例E-GBM EGFR无扩增。5.预后分析5.1 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性别(p=0.823)、P53(p=0.093)与OS无显着统计学相关性,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7)、IDH1突变状态(p=0.013)、ATRX突变状态(p=0.023)、分子分型(p=0.019)、治疗方式(p=0.000)与OS有显着统计学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分子分型(p=0.008)、治疗方式(p=0.000)与OS有显着统计学相关性。5.2 E-GBM患者OS(≤12个月)的6例表现为广泛坏死(6/6),过表达EZH2(6/6),MGMT启动子未发生甲基化(5/6),BRAFV600E突变(3/6),治疗方式(仅手术,4/6);E-GBM患者OS(>12个月)的3例E-GBM表现为局部坏死(3/3),EZH2低表达和阴性(3/3),MGMT启动子甲基化(2/3),BRAFV600E突变(0/3),治疗方式(手术+放疗/放化疗,2/3)。5.3 GBM IDH1-mut患者预后分析:4例预后差的患者均血管增生显着,平均密度19.9/20HPF,坏死范围广泛,4例患者其中3例累及两叶,治疗方式为仅手术或手术+化疗;5例预后好的患者肿瘤内血管增生不密集,平均密度10.1/20HPF,局灶坏死,其中4例均累及单叶,其中长期存活的3例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放化疗。第一部分结论:1.胶质母细胞瘤患者OS与胶质母细胞瘤分子分型、重要分子标志IDH1、ATRX的突变状态、治疗方式相关,分子亚型、治疗方式是胶质母细胞瘤的独立预后因素。2.E-GBM少见,预后差。广泛坏死,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EZH2过表达和缺乏辅助放化疗均提示E-GBM预后不良。3.GBM IDH1-mut少见,肿瘤累及范围、坏死范围和微血管增生密度、治疗方式均是GBM IDH1-mut患者的预后因素。第二部分结果1.138例GBM中NTSR1阳性80例,NTSR1在GBM分子亚型中表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3),在经典型、间叶型的阳性率分别是67.4%、63.6%,前神经元型和不能确定亚型分别是11.1%和35.3%。NTSR1与IDH1表达呈显着统计学负相关(p=0.001),NTSR1与ATRX表达呈显着统计学正相关(p=0.043);NTSR1与P53表达无显着统计学相关(P=0.263);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NTSR1表达与中位OS统计学负相关(p=0.008),单因素Cox分析显示NTSR1表达较NTSR1阴性预后差。2.降低NTSR1表达和使用NTSR1的药物性抑制剂SR48692处理A172和U87细胞系,Wnt/β-Catenin信号活性显着降低和Wnt/β-Catenin信号下游靶位(MYC、CCND1和MMP7)的mRNA表达降低,NF-κB和MAPK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在NF-κB抑制剂(TPCA-1)和MAPK抑制剂(U0126)作用下,Wnts表达水平降低;U251细胞过表达NTSR1,Wnt/β-Catenin信号活性显着增加和Wnt/β-Catenin下游靶位表达水平增加;使用Wnt有效的活化剂(Wnt3a)刺激,NTSR1 m RNA和NTSR1蛋白水平增加,在Wnt抑制剂iCRT3作用下,NTSR1m RNA和NTSR1蛋白水平降低(p<0.05)。3.体外实验使用NTS或Wnt3a能显着上调A172和U87细胞增殖率和降低凋亡,使用SR48692或iCRT3联合处理细胞,使NTS和Wnt3a的增殖效应减弱和凋亡增加(p<0.01)。4.NOD-SCID BALB/c小鼠皮下移植瘤实验示SR48692或i CRT3处理组,肿瘤生长率受到显着抑制。SR48692和i CRT3肿瘤抑制生长,伴随增殖标记Ki67指数的降低(p<0.05)。第二部分结论1.NTSR1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分子亚型有关。NTSR1表达是胶质母细胞瘤预后差的因素。2.在胶质母细胞瘤中NTS/NTSR1通过上调NF-κB和MAPK信号的表达,增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NTSR1受Wnt/β-catenin信号调节,NTS/NTSR1和Wnt/β-catenin信号之间存在正反馈环路;靶向抑制NTSR1/Wnt/β-catenin环路,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曾楚倩[5](2020)在《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临床分子诊断》文中研究指明目的:2016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将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作为独立的室管膜瘤分子亚型,具有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本研究旨在归纳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以RELA基因断裂探针FISH检测为金标准,评估免疫组化检测L1细胞粘附分子(L1CAM)的检验效能,探讨室管膜瘤的预后指标。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2年至今诊断为室管膜瘤病例共60例,归纳整理临床病理资料。用石蜡包埋样本进行RELA基因断裂探针FISH检测,结合组织芯片技术进行L1CAM免疫组化检测,归纳总结该分子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估L1CAM免疫组化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使用Kaplan-Meire方法及Cox回归分析相关预后指标。结果:1.与RELA融合阴性室管膜瘤相比,RELA融合阳性室管膜瘤年龄组成无明显差别,60%为成年人(6/10),全部位于幕上区域(10/10),男性比例较高(9/10),透明细胞型亚型占50%(5/10),60%为WHOⅢ级(6/10),P53过表达,Cyclin D1阳性例数及阳性细胞比例较高,L1CAM 100%阳性,平均Ki-67指数为26.3%。2.ST-RELA-EPN病例L1CAM均呈胞膜和胞质强阳性,L1CAM免疫组化检测灵敏度100%,特异度97.9%,Youden指数0.979。3.获得随访资料共53例。单因素分析,高级别肿瘤、≤3岁的幼儿、次全切除者无进展生存期较短;≤3岁组的总生存期比其他年龄组短,≤3岁幼儿组、3~14岁组、14~40岁组的总生存期依次显着延长;复发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缩短。多因素分析表明Ki-67指数、手术切除程度、放疗为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仅复发为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1.未发现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有特定好发人群,本实验中成年人占数超过一半,透明细胞型亚型发生率及组织学分级较高,P53、Cyclin D1过表达,Ki-67指数高,L1CAM 100%阳性。2.可应用RELA断裂探针进行RELA-C11orf95融合基因检测,需制定合适的阳性细胞阈值。需警惕RELA基因断裂探针检测阳性,不完全代表RELA-C11orf95融合阳性,有争议的病例建议进行RT-PCR检测。3.L1CAM抗体免疫组化检测效能佳,可作为初筛的替代检测。4.高级别肿瘤、≤3岁的幼儿、次全切除与PFS缩短有关,高Ki-67指数、次全切除PFS的独立危险因素,放疗为PFS的独立保护因素;低年龄组人群、复发与OS缩短有关,仅复发为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为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均未表明RELA基因融合阳性室管膜瘤预后较其他亚组差。
徐光达[6](2019)在《术前炎症指标及Ki-67在胶质瘤病理分级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术前炎症指标和术后胶质瘤中的Ki-67表达在胶质瘤病理分级中的意义,为临床防治胶质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手术切除的胶质瘤患者中选择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的45例(胶质瘤组),根据第四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胶质瘤分为Ⅰ-Ⅳ级;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45例作为对照组。记录胶质瘤组患者入院时和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血清白蛋白的含量。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 lymphocyte ration,NLR)、dNLR(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与中性粒细胞数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n,PLR)和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血清白蛋白含量+5×淋巴细胞记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胶质瘤中的Ki-67的表达,分析Ki-67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分析方法分析了 NLR,PLR,RDW和PNI与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1.NLR在胶质瘤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P<0.01),95%CI为0.824-0.954,灵敏度为0.867,特异度为0.756,临界值为1.90。2.dNLR的曲线下面积为0.933(P<0.001),95%CI为0.860-1.000,灵敏度为0.933,特异度为1.000,临界值为0.398。3.PLR 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689(P0.01),95%CI 为 0.579-0.800,灵敏度为 0.556,特异度为0.800,临界值为129.42。4.RDW 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682(P<0.01),95%CI 为 0.571-0.793,灵敏度为 0.489,特异度为0.844,临界值为41.67。5.PNI 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732(P<0.001),95%CI 为 0.626-838,灵敏度为 0.556,特异度为0.911,临界值为57.47。6.Ki-67表达与胶质瘤分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关性系数为0.644(P<0.05),两组呈正相关。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LR、PLR及PNI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而dNLR及RDW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无相关性(P>0.05),.Ki-67与NLR、PLR呈正相关(P<0.05),与dNLR与RDW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术前炎症指标NLR、PLR、PNI与术后Ki-67表达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相关,检测术前炎症指标和术后胶质瘤Ki-67的表达可间接预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
刘佳雨[7](2018)在《TERT、ATRX基因在中高级别胶质瘤中的突变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7/10万。其具有手术切除难、疾病进展快、生存时间短的特点。随着分子病理学研究的进展,目前已有多个分子标志物被证实与胶质瘤相关,且这些分子标志物在胶质瘤的临床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1p/19q和IDH分子标记物发现相对较早,并已列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6年修订的第4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两种端粒维持相关基因,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和α-地中海贫血/X连锁智力低下综合征(ATRX)基因的突变也是许多对胶质瘤分类和预后的研究的主题。端粒是由几百个核苷酸重复序列组成的所有真核染色体末端的核蛋白复合物,伴随每个有丝分裂其长度逐渐缩短。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它用自身的RNA分子作模板,以向端粒复制添加核苷酸。肿瘤通过重新激活端粒酶或通过非依赖性端粒酶(共同称为替代延长端粒)的机制(ALT)来保持其端粒长度。在胶质瘤和许多其他肿瘤中发现TERT启动子中的核心区域突变是导致端粒酶活性增加的主要原因。许多具有替代延长端粒的肿瘤均存在ATRX基因突变,这个基因可将H3.3组蛋白与端粒中所需的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中心成分相结合。ATRX突变在II-III级胶质瘤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率将近75%。因此二者的突变对于胶质瘤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意义。目前越来越越多的研究针对于胶质瘤端粒维持机制。这些研究对于临床的的预后和预测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其可能指导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治疗。然而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明确分析WHO 2016分类中诊断实体之间ATRX改变和TERT启动子突变的重要性。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胶质瘤标志物的ATRX改变和TERT启动子突变的表达在II-III级胶质瘤中的意义。目的: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79例脑胶质瘤组织中TERT启动子区及ATRX突变情况,分析其在WHO II-IV级别胶质瘤中的意义。探寻其表达水平与肿瘤起源、进展及侵袭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6-2017年间初次手术并且术后病理表明为WHO II-IV级胶质瘤共179例病人的瘤组织石蜡标本,将其制作组织芯片(TMA)以便研究分析。通过Sanger测序技术检测179例肿瘤组织中TERT启动子区及IDH突变情况,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TRX突变情况以及Ki67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他们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探寻它们在WHO II-IV级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结果:1、我们发现TERT启动子突变与年龄表现出正相关(P<0.05),WHO分级表现出正相关性(P<0.05),与ATRX突变具有相关性(P<0.001)。因此,本研究进一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别评估年龄、性别、WHO分级、IDH突变、MGMT甲基化和Ki-67蛋白表达指数与TERT启动子区突变以及ATRX突变情况的影响。最终,得到的Logistic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2、在本实验收集脑组织切片中:WHO II级胶质瘤,ATRX突变的阳性率为44.74%(17/38),在WHO III级胶质瘤中,ATRX突变的阳性率为44.18(19/43);在WHO IV级胶质瘤中,ATRX突变的阳性率为27.55(27/98)。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别评估年龄、性别、WHO分级、IDH突变、MGMT甲基化和Ki-67蛋白表达指数与TERT启动子区突变情况的影响。最终,得到的Logistic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3、我们把ATRX突变加入TERT启动子突变的分型中,以观察其与Ki-67蛋白表达指数的关系。我们发现,TERT启动子突变分别在ATRX突变组和野生组表现出明显的有差异性的意义(p<0.05)。在TERT野生型组中,伴有ATRX缺失的患者Ki-67蛋白阳性表达指数最低,而不伴ATRX缺失的患者Ki-67蛋白表达指数在四组中最高。4、我们进一步研究了IDH突变与TERT突变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IDH的突变率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而下降,在高级别胶质瘤的的阳性率(Ⅳ级)显着低于WHO II、III级胶质瘤,TERT启动子突变的阳性率(Ⅲ-Ⅳ级)的阳性表达比率显着高于低级别的胶质瘤(Ⅱ级),统计学差异显着。结论:本研究表明TERT启动子区及ATRX突变情况对于胶质瘤的明确病理诊断、评估肿瘤恶性程度具有重大预测意义。
段磊[8](2017)在《胶质瘤调控机制的生物信息学探讨及舞茸多糖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最常见的肿瘤,其大多来源于神经胶质细胞。胶质瘤是影响周围脑组织的弥漫浸润性生长的肿瘤。胶质母细胞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类型,而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是恶性度最低的类型。近年来,在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胶质瘤患者总体预后仍然较差,其中胶质母细胞瘤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4个月。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胶质瘤存在众多基因方面的变化,通过对基因的研究,以及这些基于分子分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将为改善胶质瘤患者预后提供重要帮助。舞茸多糖(Maitake Polysaccharide,MP)是从舞茸子实体或其菌丝体中提取出的一种具有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物活性的物质。国内已有研究报道称MP联合维生素C(Vitamin C,VC)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显着的协同抑制作用,且抗肿瘤的分子机制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在神经系统肿瘤细胞中联合应用MP和VC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1)通过差异基因分析以及功能注释,找到与胶质母细胞瘤发生相关的基因以及信号通路;(2)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构建较低级别胶质瘤的无尺度网络,探讨其发生机制,寻找关键基因;(3)结合样本的临床数据,找到与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4)在人脑神经胶质瘤细胞M059K上联合应用舞茸多糖和维生素C,探讨联合用药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联合用药抑制人脑神经胶质瘤细胞M059K的具体分子机制,为将来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用药,开拓临床治疗神经胶质瘤新思路提供实验及理论基础。方法:(1)使用TCGA-Assembler下载TCGA数据库胶质瘤3级RNASeqV2基因表达数据以及样本的临床信息。去除表达量接近零的数据,找到正常组与胶质母细胞瘤差异表达的基因(different expression genes,DEG),并进行功能注释;(2)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以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较低级别胶质瘤的无尺度网络;(3)通过整合样本的临床数据,利用cox回归分析找到与胶质瘤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并且绘制生存曲线;(4)对人脑神经胶质瘤细胞M059K进行体外实验研究,采用MTT法分别检测单用舞茸多糖、维生素C以及二者联合用药对M059K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单用药和联合用药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时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对M059K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应用Hoechst33258凋亡荧光染色剂对M059K细胞处理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凋亡细胞的出现情况;应用Western blotting(WB)法检测单用药及联合用药后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PARP、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另外分别检测药物处理48小时后细胞中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活性变化情况。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的改变及发生机制。结果:(1)胶质母细胞瘤相对于正常脑组织有3492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2640个基因表达量下调,1302个基因表达量上调。基因GO富集通路结果显示胶质母细胞瘤中下调基因参与细胞的衰老、新陈代谢、蛋白质的修饰、磷酸化等多个方面,胶质母细胞瘤中上调基因GO富集通路结果显示胶质母细胞瘤中上调基因参与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的核分裂、氨酰化修饰等多个方面。Ndc80复合物位于GO功能通路的核心;(2)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提示在较低级别胶质瘤的表达谱基因可以聚类为19个模块,其中红色模块与肿瘤的级别相关。如在网络中所示,SLC12A5,GABRA1,MAL2,PACSIN1,SULT4A1,SYT1,TBR1,DNM1,GPR22,VSNL1,GABRB2,OLFM3,SV2B,CCT2,CNOT2,ESPN,FRS2,MAP7D2,MDM2,NAPB,PAX7,PTPRB,STX1A,YEATS4位于调控网络的中心;(3)根据样本的临床数据,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部位,ldh1突变,运动功能变化,karnofsky性能评分,放射治疗和初始病理诊断年龄与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关。此外,对于较低级别的胶质瘤,贝伐单抗(阿瓦斯汀,Avastin)联合替莫唑胺(Temodar)不能延长生存期。相反,替莫唑胺(Temodar)与贝伐单抗(Avastin)的联合治疗与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的显着降低有关;(4)舞茸多糖和维生素C诱导M059K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是通过线粒体信号转导途径来实现的,此过程中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Caspase-3及PARP表达均增强,Caspase-3、-8、-9活性均增强。但不排除维生素C也可同时通过其他的途径诱导细胞凋亡。结论:(1)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胶质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其中Ndc80复合物可能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临床预后研究应该是多维度的,尤其是恶性肿瘤的预后不仅与样本的病理分级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临床其他信息以及治疗的方式密切相关;(3)舞茸多糖、维生素C及联合应用二者均可抑制人脑神经胶质瘤细胞M059K的增殖,且联合用药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周良辅,毛颖,王任直[9](2016)在《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概述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胶质瘤分为WHO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1]。本指南主要涉及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大脑胶质瘤病和室管膜瘤的诊治。近30年来,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为1%2%,在老年人群尤为明显[2]。根据美国脑肿瘤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编写组,周良辅,王任直[10](2013)在《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文中研究指明前言《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简化版)》[1](以下简称共识)于2009年10月公布以来,深受大家欢迎。2011年9月共识编写组讨论决定进一步更新共识,增加相关内容,以满足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之需,同时将其更名为《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
二、eNOS及MIB-1在幕上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NOS及MIB-1在幕上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1H-MRS联合DWI序列在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及Ki-67指数相关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MRI扫描参数与方法 |
2.3 病理免疫组化检查方法 |
2.4 图像后处理及数据获取 |
2.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分组情况 |
3.2 低、高级别胶质瘤组的性别、年龄的比较 |
3.3 低、高级别胶质瘤组间DWI序列ADCt、ADCh值及rADC的比较分析 |
3.4 低、高级别胶质瘤组间~1H-MRS代谢物比值、Ki-67指数的比较分析 |
3.5 DWI、~1H-MRS各指标区分低、高级别胶质瘤的ROC曲线分析 |
3.6 低、高级别胶质瘤DWI、~1H-MR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与Ki-67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4.1 脑胶质瘤概述及常见MR表现 |
4.2 ~1H-MRS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脑胶质瘤诊断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
4.3 DWI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脑胶质瘤诊断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
4.4 Ki-67增殖指数在胶质瘤诊断分级中意义 |
4.5 DWI联合~1H-MRS鉴别低、高级别胶质瘤各指标与Ki-67的相关性分析 |
4.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在脑胶质瘤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脑胶质瘤病例展示 |
致谢 |
(2)动脉自旋标记与扩散峰度成像在儿童脑肿瘤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本课题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胶质瘤分子数据库的建立及免疫相关分子IL4I1与LGALS3对胶质瘤发生发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大样本胶质瘤数据库的建立、分子分型及新型整合诊断的实践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1. 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结果分析 |
2. IDH,1p/19q,TERT及MGMT为胶质瘤的独立预后因素 |
3. IDHI-R132H(克隆号H09)免疫组化与IDH分子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 |
4. 新的分子分型“IDH野生型伴1p/19q共缺失” |
四、讨论 |
五、总结与展望 |
第二章 IL4I1激活Toll/NF-κB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的侵袭和免疫逃逸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1. 生物信息学筛选与胶质瘤IDH和预后有关的免疫基因 |
2. IL4I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与分子分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
3. IL4I1在人胶质瘤细胞系中的生物学功能 |
4. IL4I1通过Toll样受体/NF-κB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侵袭和免疫逃逸 |
四、讨论 |
五、总结与展望 |
第三章 LGALS3是浸润性胶质瘤的不良预后因子且与CD163+TAMs密切相关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1. LGALS3在胶质瘤样本中的表达 |
2. LGALS3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分子标记之间的关系 |
3. LGALS3与胶质瘤中浸润的免疫细胞关系 |
4. 在数据库中验证LGALS3相关结果 |
四、讨论 |
五、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注解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特征及NTSR1促其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NTSR1-Wnt/β-Catenin正调控环路促胶质母细胞瘤生长的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胶质母细胞瘤上皮间叶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临床分子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C11orf95-RELA融合基因的致瘤机制 |
1.2 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 |
1.3 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诊断方法进展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病例收集及回顾 |
2.3 实验设备 |
2.4 实验试剂 |
2.5 实验步骤 |
2.6 结果判读标准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常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与组织芯片免疫组化一致性分析 |
3.2 本研究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
3.3 RELA断裂探针的FISH检测 |
3.4 ST-RELA-EPN临床病理学特征 |
3.5 L1CAM免疫组化的检验效能 |
3.6 生存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术前炎症指标及Ki-67在胶质瘤病理分级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一般资料 |
2.1.2 入选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主要试剂 |
2.1.5 主要设备和仪器 |
2.2 方法 |
2.2.1 炎症指标 |
2.2.2 病理检查 |
2.2.3 HE染色 |
2.2.4 Ki-67的检测 |
2.2.5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胶质瘤的病理分级 |
3.2 NLR、dNLR、PLR、RDW在胶质瘤中的的敏感临界值判断 |
3.3 术前炎症指标与胶质瘤分级之间的关系 |
3.4 Ki-67与胶质瘤临床病理分级的关系 |
3.5 Ki-67的表达与术前炎症指标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TERT、ATRX基因在中高级别胶质瘤中的突变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及成果 |
研究目的及方法 |
一、TERT、ATRX在中高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构建组织芯片(TMA) |
1.1.3 病理分析 |
1.1.4 实验试剂 |
1.1.4.1 免疫组化所用抗体 |
1.1.4.2 其他试剂 |
1.1.5 主要实验仪器 |
1.1.6 实验步骤 |
1.1.6.1 HE染色步骤 |
1.1.6.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 |
1.1.6.3 Sanger测序法检测TERT启动子区突变 |
1.1.6.4 Sanger测序法检测IDH1/IDH2基因外显子4突变 |
1.1.7 数据分析 |
1.2 结果 |
1.2.1 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
1.2.2 TERT在各级别胶质瘤中的突变情况 |
1.2.3 ATRX在各级别胶质瘤中的突变情况 |
1.2.4 IDH在各级别胶质瘤中的突变情况 |
1.2.5 IDH 在各级别胶质瘤中的突变情况 |
1.3 讨论 |
1.3.1 WHO2016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
1.3.2 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在中高级别胶质瘤瘤中的突变及意义 |
1.3.3 ATRX基因在中高级别胶质瘤中的突变及意义 |
1.3.4 异柠檬酸脱氢酶1和2(IDH1/2)在中高级别胶质瘤瘤中的意义 |
1.3.5 Ki67蛋白在胶质瘤中的意义 |
1.4 结语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低级别弥漫性胶质瘤的临床及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胶质瘤调控机制的生物信息学探讨及舞茸多糖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胶质瘤概述 |
1.1.2 中药对胶质瘤作用研究进展 |
1.1.3 舞茸多糖 |
1.2 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
1.2.1 基因芯片 |
1.2.2 基因芯片的数据分析 |
1.2.3 TCGA数据库研究背景 |
1.2.4 KEGG生物通路数据 |
1.2.5 GO(Gene Ontology)数据库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差异基因筛选以及GO通路分析 |
1.5.2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
1.5.3 体外实验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胶质母细胞瘤差异基因筛选以及GO通路分析 |
2.1 前言 |
2.2 数据下载 |
2.3 差异基因筛选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胶质瘤转录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
3.1 WGCNA理论基础 |
3.1.1 WGCNA算法基础 |
3.1.2 基因共表达网络similarity的定义 |
3.1.3 Adjacency功能参数的定义 |
3.1.4 识别基因模块以及功能modules |
3.1.5 基因距离(dissimilarity)衡量方法的定义 |
3.2 TCGA较低级别胶质瘤WGCNA网络构建 |
3.2.1 数据下载 |
3.2.2 数据处理 |
3.2.3 Cytoscape的基因网络分析 |
3.3 胶质瘤临床预后研究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联合舞茸多糖和维生素C对人神经胶质瘤细胞M059K增殖的影响及联合用药抗肿瘤分子机制的探讨 |
4.1 研究材料 |
4.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神经胶质瘤M059K细胞的培养 |
4.2.2 MTT法检测MP与VC对M059K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3 联合用药MTT检测 |
4.2.4 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
4.2.5 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细胞周期 |
4.2.6 凋亡荧光染色后观察细胞 |
4.2.7 WB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
4.2.8 检测Caspase-3、-8、-9 活性 |
4.2.9 统计学分析 |
4.2.10 技术路线 |
4.3 结果 |
4.3.1 MTT法检测结果 |
4.3.2 联合用药MTT法确定最终用药浓度 |
4.3.3 药物处理后细胞凋亡率的测定 |
4.3.4 药物处理后细胞周期检测结果 |
4.3.5 Hoechst33258特异荧光染色观察凋亡细胞 |
4.3.6 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
4.3.7 caspase活性检测 |
4.4 讨论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特色与创新 |
5.3 局限性与不足 |
5.4 研究展望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eNOS及MIB-1在幕上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1H-MRS联合DWI序列在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及Ki-67指数相关性中的应用研究[D]. 陈满.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动脉自旋标记与扩散峰度成像在儿童脑肿瘤中的研究[D]. 汤文建.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3]胶质瘤分子数据库的建立及免疫相关分子IL4I1与LGALS3对胶质瘤发生发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胡婉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特征及NTSR1促其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D]. 曾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临床分子诊断[D]. 曾楚倩. 暨南大学, 2020(04)
- [6]术前炎症指标及Ki-67在胶质瘤病理分级中的临床意义[D]. 徐光达. 延边大学, 2019(01)
- [7]TERT、ATRX基因在中高级别胶质瘤中的突变及意义[D]. 刘佳雨.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8]胶质瘤调控机制的生物信息学探讨及舞茸多糖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的研究[D]. 段磊. 兰州大学, 2017(03)
- [9]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J]. 周良辅,毛颖,王任直. 中华医学杂志, 2016(07)
- [10]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J].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编写组,周良辅,王任直. 中华医学杂志, 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