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渊源

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渊源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来源论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士鹞[1](2021)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文中指出

刘建[2](2021)在《叶剑英军事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叶剑英是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叶剑英亲自参与并见证了中国人民军队从创建到发展一直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指导中国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与我国军队发展现状充分结合,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军事思想。叶剑英一生卓越的军事思想不仅属于过去,更对当下我国强军兴军战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系统研究叶剑英军事思想不仅有助于确立其在中国人民军队发展史的地位,更对今天强军兴军战略的推进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本文以时间为主线,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叶剑英军事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历史地位和当代启示。首先,本文以叶剑英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对叶剑英军事思想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深刻剖析了叶剑英军事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及其实践基础。其次,从政治建军思想、人民战争思想、军事经济思想、国防现代化思想四个不同方面对叶剑英军事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分别归纳总结其在四个不同方面军事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叶剑英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创新性、时代性、整体性。紧接着,客观分析和评价叶剑英军事思想在我国人民军队创建和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最后,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究了叶剑英军事思想对今天我国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所具有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叶剑英军事思想不仅在我国军队创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今天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付瑶[3](2021)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研究》文中指出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在批判的吸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方军事思想的前提下,将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同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科学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指导第三世界国家实现民族解放,人民独立的伟大思想武器,也是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宝贵财富,其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其建设、发展、壮大人民军队的具体实践之中,还体现在其先进的战争思维策略中,是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深刻总结和经验的高度概括。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带领的人民军队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步步为营、攻坚克难,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我国军队建设的发展和革命战争的历史都充分表明,蕴含丰富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我国军事建设发展领域的重要意义。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我军的立军之基、致胜之本,作为世界军事理论思想的瑰宝有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当今世界,西方霸权主义盛行,国际力量对比旧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构建过程中,大国关系走向出现了不确定性,加之疫情的影响以及非常态下的利益冲突难以调和,国际局势更加动荡不安。因此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对于加强我国现代化军队和国防建设,深化为人民服务的治军理念,维护国家统一和世界和平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唯物辩证法在不同时期的运用入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两种研究方法,对以往的研究文献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整合,系统分析研究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以及结合中国具体革命实践提出的一系列唯物辩证的指导思想。此外,本文试图通过对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梳理,全面认识和掌握其核心内容,分析其内容中唯物辩证法的体现、剖析在革命实践中对该思想所涵盖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以及对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承扬,探索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承扬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家现代化建设实际情况继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从而增强了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理论指导的可行性。最后,根据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唯物辩证法运用的规律总结,针对当前国家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得到具有实际意义的几点启示。在指导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蕴含丰富唯物辩证法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内涵,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关泠[4](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姚远[5](2020)在《左权军事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成就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模范,他们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左权便是其中一位。左权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他曾任闽西新十二军军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参谋处处长、红五军团第十五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参谋长、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等职务,2009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左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有自身特点的军事思想。左权军事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其军事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国外其他的军事理论思想、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军事思想是其军事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从进入陆军讲武学堂到他在十字岭牺牲的长期的军事实践是其军事思想形成的实践来源。除此之外,左权个人的军事理论素养等方面也是其军事思想形成的因素。左权军事思想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充实和丰富,它形成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用于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左权探索并发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战争的特点,揭示了战争的规律,指明要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战术、要创造属于中国的军事科学等内容,他的战略战术、军队建设等方面的思想对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和胜利、对军队的建设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十九大报告在提出新时代的背景下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同时,也为推进国防和军队发展现代化作出了部署。左权军事思想不仅仅是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也为现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同时它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可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左权军事思想仍然对新时代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涂春雷[6](2020)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世界发展态势,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党情、军情,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强军思想紧扣“强军”这一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科学地提出了一系列涵盖战争指导、建军治军和改革创新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决策部署,涉及政治、党建、作风、后勤、人才、装备、作战、训练等内容,军队形成了从建设到指挥到管理再到监督的链路,深刻阐释了在新时代怎样建设现代化军事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安全保障和力量支撑。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研究,尚缺乏完整的研究体系。研究的聚焦点主要在关于习近平强军兴军的系列讲话或重大战略部署的论述方面,研究视角有待拓展与创新。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我党历代领导人强军理论为基本依据,以2012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防和军队的系列讲话为线索,以军内外各大媒体出版和发表的有关强军兴军的着作、论文等研究成果为参考,采取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争对习近平强军思想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与呈现。本研究抓住习近平强军思想不断与时俱进的新变化、新内容、新形式和新特点,以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为研究重点,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出发,结合其具体的实践,按照思想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的内在逻辑,将论文分为五部分撰写,绪论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总结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形成渊源,第三部分将习近平强军思想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1)新时代全面推进强军事业的使命目标;(2)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核心要义;(3)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方法策略。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逻辑递进、思想演进的过程。第四部分对习近平强军思想时代特征和重大意义做了研究分析。结语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了展望。本文从宏观角度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渊源、主要内容、时代特征和重大意义做了全面性的梳理和研究,构建了一个学习和把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容框架,为深入理解和掌握习近平强军思想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力量建设、实现国防和军队改革创新、实现强军目标和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实践意义,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思路和研究视角。

刘成喆[7](2020)在《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认同与历史性尊崇,并指出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对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纵观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党的传统文化观的变迁深刻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命运。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迁,总结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及启示,是极具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对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历史进程分置于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中进行考察和分析,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百年来的变迁历程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从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认识等维度分析和阐释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迁的表现及其深层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了客观的评述,阐明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意义及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经验启示,揭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本文除引言外,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对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为起始点,以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为阶段节点。选取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作为阶段节点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抗战开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从而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后经历了惨痛的大革命失败和艰难的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这两个时期虽然略有差异,但并未出现大幅度变化,因此将1921-1937年作为第一个考察阶段是比较科学的。第二章,对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起始于1937年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直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深入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抗日战争的新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重要历史节点。第三章,对建国以后的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起点,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为节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变迁过程,也正是这一曲折过程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化必然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重大影响,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的重要性。第四章,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深入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为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重新步入科学、理性的轨道,并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为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五章,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深入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为起点,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新时代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观予以深入解析,阐明其科学性、先进性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六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历史经验及启示。本章所总结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秉持“去粗取精”方针、坚持文化自信和与时俱进等经验启示,能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理性、客观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陶燕悟[8](2020)在《徐向前军事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漫长的革命斗争史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以及军事思想家,徐向前就是其中一位。徐向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徐向前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为了满足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徐向前阅读了大量有关马列主义军事思想以及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等着作,为其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土地革命时期,徐向前率领人民军队进行了反“围剿”斗争,他结合战争经验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打活仗”战略战术,以及“敌进我进”、“外线出击”的积极防御战略,并且强调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及人民军队要有严明的纪律。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向前创造性地提出“人山”战略思想,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对国防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人民军队的训练与教育方面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徐向前军事思想,是徐向前在长期参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将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以及国防现代化建设思想等进行概括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在新时代发展的今天,徐向前军事思想依然闪耀着光芒。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对徐向前军事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第一部分从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出发,对国内外研究徐向前军事思想的现状进行阐述,并就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行说明,为正文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概括了徐向前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前中期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其主要理论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思想、外国军事理论以及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等;徐向前参与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以及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徐向前军事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并且梳理了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演进历程。第三部分梳理了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本部分主要围绕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以及国防现代化建设思想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第四部分阐述了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主要特征和时代价值。本部分主要对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进行论述,为准确把握徐向前军事思想提供理论支持,并且对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时代价值进行概括,主要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阐述。

尹超平[9](2020)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具创新性的理论成果之一。对习近平强军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考察,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不乏一定的学术价值。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形成既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国家战略形势和环境深刻变化,国家安全与发展需求不断拓展,而军队自身建设又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强军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军事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的军队建设思想和中国古代优秀军事思想,则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理论来源。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强军目标、强军方略、强军方法、强军使命四大方面。强军目标,即锻造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世界一流的军队。强军方略,即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强军方法主要包括能战方能止战,战略服从政略,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固本强基与创新跨越。强军使命,即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扞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我国海外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形成及在全党全军的确立,既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又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理论上,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队建设理论;驳斥了西方“军队非党化”的错误观点。现实上,为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提供了方向;为培养新式“四有”军人提供了支撑;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利益提供了保障。论者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系统研究法,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和相关文章为探究基础,将习近平强军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军事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军队建设思想和我国古代优秀军事思想进行深入对比,以期完整准确揭示出这一理论成果的独特贡献。创新主要体现为两点:第一,首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四方面:强军目标、强军方略、强军方法、强军使命。第二,首次考察了我国古代优秀军事思想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影响。

王天丹[10](2020)在《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表明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所在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边区成为中共军队的指挥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边区地处黄河西岸,扼守日军进攻大西北的要道,其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使之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军事目标。为抗击日军,消灭土匪,取得反磨擦斗争胜利,边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加强军事建设,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加强边区防卫力量,确保边区安宁,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举措。为加强边区军事建设,中共首先建立了边区武装力量,为边区和中共中央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军事力量。八路军主力部队奔赴华北抗日战场后,边区防守力量薄弱,为加强边区防卫力量,中革军委、中共中央决定组建边区驻军留守部队,成立留守兵团,编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统一指挥边区八路军留守部队,保安部队和地方民众抗日武装组织(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形成了八路军正规部队、保安部队和民众抗日武装(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格局。边区武装力量和组建和政变,为保卫中共中央和确保边区安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武装力量。为解决八路军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缺乏的问题,中共建立了抗大及有关军事院校,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军事和政治干部,为中共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干部保证。为提高边区部队战斗力,开展了军事教育和大练兵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被中共中央军委表扬,并将其经验批转全军学习推广。以上举措为取得河防、剿匪、反磨擦斗争的军事胜利,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防止日军西犯边区,进攻大西北,八路军专门成立河防部队,在八路军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挫败了其进犯边区和进攻大西北的企图,为创造模范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针对国民党军队对边区发动进攻和反磨擦事件,边区部队打退了其进攻,取得了反磨擦斗争的胜利,结束了国共两党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政令和军令的统一,使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成为唯一合法政权,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在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加强军队后勤建设,中共建立和开展了军工生产,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和“双拥运动”,为八路军提供了武装装备保障,解决了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增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为给八路军提供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中共中央军委在边区成立了军事工业局,组建了一系列军工厂,研发和生产了武器弹药,开展了赵占魁运动,逐渐扩大了生产,为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保证了部队作战需要。为解决边区和部队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边区部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增加了粮食和工业品的生产,展开了打盐运盐及食盐等出口,以换取边区急需的战略物资,增加了边区财政收入,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稳定了边区物价。为解决边区工作中暴露出的党政军民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开展了双拥运动。经过整风,中共实现了对边区部队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形成了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和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克服边区部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军阀主义与教条主义倾向,边区部队认真学习,经过整风,克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形成了以中共中央西北局为首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中共中央“九一”决定,增强了党政军民的团结,为巩固抗日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总结经验,推广全军,在毛泽东支持下,将边区部队的整风经验成果写成《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形成了党和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性文献,与古田会议并列,多次下发全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了中共全党全军对毛泽东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正确认识,肃清了王明错误思想及其他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危害,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总结形成了中共武装斗争的理论和指导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共领导军事工作,进行武装斗争的宝贵财富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中共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指明了方向,对建国后军队和国防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今仍是全党全军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来源论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来源论略(论文提纲范文)

(2)叶剑英军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叶剑英军事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第一节 叶剑英军事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
        (二)列宁军事理论
        (三)西方及日本等国的军事理论
        (四)中国古代传统军事思想
        (五)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第二节 叶剑英军事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斗争实践
        (二)叶剑英军旅生涯的自身实践
第二章 叶剑英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政治建军思想
        (一)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者
        (二)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
    第二节 人民战争思想
        (一)战争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
        (二)要重视民兵建设
    第三节 军事经济思想
        (一)经济发展和军事建设是辩证统一的
        (二)把有限的人力物力优先发展重点武器装备
        (三)要坚持勤俭建军的方针
    第四节 国防现代化思想
        (一)要大力发展无产阶级军事科学
        (二)要整顿科研机构以实现国防工业现代化
        (三)要不断调整编制体制以提高部队素质
        (四)要实现军队训练现代化
        (五)要加速后勤现代化
第三章 叶剑英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
    第一节 叶剑英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创新性
        (二)时代性
        (三)整体性
    第二节 叶剑英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叶剑英军事思想是马恩列军事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二)叶剑英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叶剑英军事思想是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三节 叶剑英军事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坚决贯彻政治建军这一原则
        (二)坚持人民战争战略思想
        (三)持续推动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持续深化军队改革以实现军队现代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
    2.1 遵义会议前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
        2.1.1 立足中国国情领导农民战争
        2.1.2 开展游击战中的“十六字”诀
        2.1.3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2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
        2.2.1 “走”和“打”的辩证关系
        2.2.2 选准目标打歼灭战
        2.2.3 “四渡赤水”中唯物辩证法的运用
        2.2.4 《矛盾论》的唯物辩证法思想透视
    2.3 本章小结
3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
    3.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唯物辩证法运用
        3.1.1 科学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
        3.1.2 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
        3.1.3 坚持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3.2 《论持久战》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3.2.1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抗日战争
        3.2.2 尊重战争规律,发挥军民抗日主观能动性
        3.2.3 内线持久与外线速决
    3.3 本章小结
4 解放战争时期及建国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
    4.1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
        4.1.1 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4.1.2 客观把握解放战争规律
        4.1.3 灵活运用正确战略战术
    4.2 建国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
        4.2.1 抗美援朝战争中唯物辩证法的运用
        4.2.2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哲学透视
    4.3 本章小结
5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的价值
    5.1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的理论价值
        5.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5.1.2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内容
        5.1.3 完善了军事思想与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结合
    5.2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的实践价值
        5.2.1 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5.2.2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
        5.2.3 明确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4)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第二章 编纂概述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3.1 编纂历史背景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4.2.1 积淀与初建
        4.2.2 完善与架构
        4.2.3 传承与创新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5.1 坚持政治原则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5.2 秉持客观性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6.2 藏用并重
        6.2.1 文献资料建设
        6.2.2 文献资料核对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7.1 编纂内容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7.2 编纂实践
        7.2.1 “国家编纂体制”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8.1.2 学科的建立
        8.1.3 在发展中调整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8.2.1 学科之争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8.3.1 学科的增设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左权军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2.研究现状
    3.研究思路与方法
    4.创新和不足之处
    5.重点及难点
第1章 左权军事思想的形成原因
    1.1 历史背景
    1.2 理论来源
    1.3 实践来源
    1.4 个人因素
第2章 左权军事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1 左权军事思想主要内容
        2.1.1 关于军事科学的重要性
        2.1.2 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2.1.3 军队建设思想
    2.2 左权军事思想的基本特点
        2.2.1 从政治角度论述军事问题
        2.2.2 注重全局
        2.2.3 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第3章 左权军事思想的贡献和启示
    3.1 左权军事思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
    3.2 左权军事思想对人民军队建设和发展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强军思想
        1.3.2 习近平强军思想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渊源
    2.1 理论基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思想
        2.1.2 列宁军事思想
    2.2 思想来源
        2.2.1 毛泽东军事思想
        2.2.2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
        2.2.3 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思想
        2.2.4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想
    2.3 时代背景
        2.3.1 世界正在历经前所未有之大变局
        2.3.2 国际军事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
        2.3.3 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
        2.3.4 军队要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保证
3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新时代全面推进强军事业的使命目标
        3.1.1 强军使命
        3.1.2 强军目标
    3.2 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核心要义
        3.2.1 强军之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魂
        3.2.2 强军之要——掌握强军打赢的科学方法论
        3.2.3 强军之基——作风优良是人民军队的根基
        3.2.4 强军之本——政治建军确保我军本色不变
    3.3 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方法策略
        3.3.1 强军关键——改革强军是发展致胜的关键一招
        3.3.2 强军动力——创新是引领我军进步的动力源泉
        3.3.3 强军路径——军民融合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
        3.3.4 强军保障——依法治军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4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时代特征和重大意义
    4.1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时代特征
        4.1.1 优良传统的继承性
        4.1.2 工作导向的引领性
        4.1.3 践行方式的务实性
        4.1.4 全面统筹的战略性
    4.2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大意义
        4.2.1 政治意义——立起了新时代听党指挥的看齐基准
        4.2.2 路径意义——提供了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实现路径
        4.2.3 理论价值——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新篇章
        4.2.4 实践价值——提供了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根本遵循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 以专着形式所进行的相关研究
        2. 以期刊论文及学位论文形式进行的相关研究
        3. 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为线索的专题研究
        4. 相关纵向历史研究
        5.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的相关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 对中国革命实践的研究
        2. 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研究
        3. 对中华文化及其当代意义的研究
    三、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 主要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早期认识(1921-1937)
    一、 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的批判
        (一) 对传统文化持激烈批判的态度
        1. 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2. 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3. 瞿秋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二) 文化政策对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的摒弃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初步认识
    二、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原因分析
        (一)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
        (二)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三) 国内复杂斗争形势的影响
        (四) 传统文化自身的保守性不适合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 中国共产党早期传统文化观评价
        (一)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进步性
        (二)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局限性
        (三)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批判与运用(1937-1949)
    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 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态度
        (二) 对传统文化政策上的转变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进一步认识
    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认识转变的原因分析
        (一) 土地革命经验的总结
        (二) 抗战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
        (三) 国共两党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需要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先进性
        (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局限性
        (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波折(1949-1978)
    一、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 对传统文化态度上的徘徊
        1.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时期
        3. 文化大革命时期
        4. 拨乱反正时期
        (二) 传统文化政策效果的反复
        1.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政策收效显着
        2. 文革期间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政策的严重波折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波折
    二、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波折的原因分析
        (一) 对国内外形势评估不当
        (二) 早期反传统思想的影响
        (三) 对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三、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积极作用
        (二)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局限性
        (三)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与发掘(1978-2012)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 对传统文化态度上的正视和明确化
        1.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2.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3.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二) 对传统文化在政策上的重视与扶持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发展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传统文化的原因分析
        (一) 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需要
        (二) 文化政策重新调整的需要
        (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需要
        (四) 应对改革开放后外来思想文化冲击的需要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创新发展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科学传承与创新(2012-至今)
    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新认识
        (一)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肯定与时代性推崇
        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地位的高度评价
        2.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冲击作用的高度评价
        3. 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二) 政策层面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升到治国理政高度
        1. “中国梦”执政理念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2.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要求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深化
    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创新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 实现民族复兴的应有之意
        (二) 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需要
        (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
    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重大意义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经验启示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 秉持“去粗取精”方针理性认识和运用传统文化
    三、 划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之间的界限
    四、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五、 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六、 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徐向前军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1 徐向前军事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国际背景
        2.1.2 国内背景
    2.2 徐向前军事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思想
        2.2.2 外国军事理论
        2.2.3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2.3 徐向前军事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3.1 参与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实践
        2.3.2 参与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实践
    2.4 徐向前军事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2.4.1 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
        2.4.2 拥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4.3 具有远大的志向
    2.5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演进历程
        2.5.1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1924-1937)
        2.5.2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成熟时期(1937-1949)
        2.5.3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完善时期(1949-1990)
3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人民军队建设思想
        3.1.1 人民军队必须坚持“党的正确而坚强的领导”
        3.1.2 “平时只有严练苦练勤练”才能增强人民军队战斗力
        3.1.3 人民军队要有“强有力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
    3.2 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
        3.2.1 平原地区的“人山”战略
        3.2.2 “避实击虚、避强击弱”的游击战略
        3.2.3 “打活仗”的运动战略
        3.2.4 “敌进我进”、“外线出击”的积极防御战略战术
        3.2.5 “收紧阵地”、“待机举行反攻”的战略战术
    3.3 国防建设思想
        3.3.1 “国防现代化建设必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3.3.2 国防现代化的核心是“军队现代化”
        3.3.3 国防“战略上采取的是积极防御的方针”
        3.3.4 “军事思想必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
4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主要特征与时代价值
    4.1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主要特征
        4.1.1 人民性
        4.1.2 实践性
        4.1.3 发展性
    4.2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时代价值
        4.2.1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理论价值
        4.2.2 徐向前军事思想的实践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习近平强军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形成条件
    2.1 时代背景
        2.1.1 国家战略形势和环境深刻变化
        2.1.2 国家安全与发展需求不断拓展
        2.1.3 军队建设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
    2.2 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军事思想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军队建设思想
        2.2.3 中国古代优秀军事思想
第三章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强军目标论
        3.1.1 听党指挥
        3.1.2 能打胜仗
        3.1.3 作风优良
        3.1.4 世界一流
    3.2 强军方略论
        3.2.1 改革强军
        3.2.2 科技强军
        3.2.3 人才强军
        3.2.4 依法治军
    3.3 强军方法论
        3.3.1 能战方能止战
        3.3.2 战略服从政略
        3.3.3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
        3.3.4 固本强基与创新跨越
    3.4 强军使命论
        3.4.1 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3.4.2 扞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3.4.3 维护国家海外利益
        3.4.4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四章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意义
    4.1 理论意义
        4.1.1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队建设理论
        4.1.2 驳斥西方“军队非党化”的错误观点
    4.2 现实意义
        4.2.1 为走好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提供了方向
        4.2.2 为培养新式“四有”军人提供了支撑
        4.2.3 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利益提供了保障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军事体制与军事活动
        (二) 军事教育与部队整风
        (三) 军事经济与军工生产
        (四) 军事与民众动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史料运用
第一章 边区武装力量的建制和职能
    一、边区创建前的军事系统
    二、中共中央军事系统
        (一) 中央军委的组建与人事调整
        (二) 八路军系统的军事力量
        (三) 边区留守部队的统编与职能的转变
        (四) 留守部队兵力的扩大和防卫任务的增加
        (五) 扩编成立警卫部队
    三、边区的地方武装力量
        (一) 保安司令部及保安部队
        (二) 地方民众抗日武装力量
    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一) 联防军组建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二) 联防军的职能和建制
        (三) 联防军成立的意义
第二章 边区部队的军事教育
    一、抗日军政大学与军政人才培养
        (一) 中共军事教育沿革与抗大建立
        (二) 抗大军事教育及其演变
        (三) 抗大招生工作
        (四) 抗大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 抗大军事教育的特点
    二、边区留守部队军事教育与训练
        (一) 边区留守兵团及保安部队军事教育和训练
        (二) 联防军军事教育和训练
        (三) 边区留守部队军事训练成绩斐然
    三、其他专门军事院校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一) 八路军军政学院
        (二) 八路军军事学院
        (三) 延安摩托学校
        (四) 八路军炮兵学校
        (五) 中共中央军委航空学校
    四、边区军事教育的成效
        (一) 吸收大批知识青年走上抗战道路
        (二) 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增强了抗战力量
        (三) 大练兵运动与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第三章 边区部队的政治工作
    一、政治机关建制演变与职能
        (一) 政治部(处)
        (二) 政训处
        (三) 恢复政治工作制度及建制
    二、边区部队政治工作的开展
    三、边区部队政治工作主要内容
        (一) 坚持党的领导
        (二) 开展政治教育和宣传动员,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战斗力
        (三) 推行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四) 加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的学习,提高干部战士政治素养,增强团结意识
        (五)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章 边区军事系统的整风运动
    一、抗战初期中共军队中的错误思想倾向及其危害
        (一) 存在的问题和表现
        (二) 王明错误思想倾向的危害
    二、边区部队整风运动的开展
        (一) 中央军委开展普遍整风的部署
        (二) 边区部队的整风
    三、整风运动使中共军队思想作风改变、政治意识提高,形成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新成果
        (一) 肃清了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
        (二) 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 结出了累累硕果
        (四) 形成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
        (五)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
第五章 边区的军事斗争
    一、抗击日军,保卫河防
        (一) 日军的进攻和目的
        (二) 河防兵力的部署和河防守卫
        (三) 河防战斗情况
        (四) 河防保卫战胜利的成效和意义
    二、清剿土匪,巩固后方
        (一) 边区匪患猖獗的原因和危害
        (二) 剿匪的政策和策略
        (三) 大规模清剿行动
        (四) 边区剿匪成效
    三、反磨擦斗争,保卫边区
        (一) 边区发生磨擦的原因和表现
        (二) 中共处理磨擦的政策和应对策略
        (三) 反磨擦的主要军事斗争
        (四) 边区反磨擦斗争胜利的成效
第六章 边区的军事经济问题
    一、军工机构建制与军工生产
        (一) 八路军建立军工的原因
        (二) 军工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三) 边区主要军工企业的分工和生产
        (四) 军工生产中的赵占魁运动和劳动竞赛
        (五) 边区军工发展的成效
    二、经济问题与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一) 边区面临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
        (二) 边区财政经济发生困难的原因
        (三) 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四) 部队大生产运动的成效
        (五) 边区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第七章 边区的军事与社会
    一、边区的兵役制度
        (一) 边区兵役制度的缘起
        (二) 边区兵役制主要内容
    二、边区农民参军
        (一) 农民参军的动机
        (二) 农民参军的优抚政策
        (三) 各种抗战民众组织的宣传动员
    三、开展“归队运动”
        (一) “归队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二) 归队法令和“归队运动”
        (三) “归队运动”的成效
    四、边区“双拥”运动
        (一) 边区“双拥”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 “双拥”政策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三) “双拥”运动的开展及主要形式
        (四) 边区“双拥”运动的成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来源论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D]. 王士鹞.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叶剑英军事思想研究[D]. 刘建.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唯物辩证法运用研究[D]. 付瑶.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5]左权军事思想研究[D]. 姚远. 湘潭大学, 2020(02)
  • [6]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D]. 涂春雷. 西华大学, 2020(01)
  • [7]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D]. 刘成喆.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徐向前军事思想研究[D]. 陶燕悟. 西华大学, 2020(01)
  • [9]习近平强军思想探究[D]. 尹超平. 河北大学, 2020(08)
  • [10]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D]. 王天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渊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