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兔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源朗,丁海生,赵辉玲,黄冬维[1](2022)在《2020年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家兔是中国传统的畜禽品种,同时也是中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取得了较大进展。文章分别从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2个方面对2020年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家兔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国外在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上均作了较多研究,在传统育种上主要针对选择和环境因素对家兔生长及繁殖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在分子育种上对生长及肉质相关基因、繁殖性能相关基因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国内开展的家兔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数量相较国外更多,研究重点集中于分子育种,包括对皮毛性状、肉质性状及繁殖性能相关基因的研究;传统育种主要包括选择和环境效应对家兔生长与繁殖性能的影响。
常天鹏[2](2021)在《基于多组学数据解析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肉质性状遗传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一直是肉牛育种行业的重要工作。然而,由于肉质性状为复杂经济性状,众多基因参与其调控过程;同时存在表型评定指标多、收集难度大、测定成本高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对于肉牛肉质性状遗传调控机制的解析仍不够深入。本研究基于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资源群体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学数据,利用统计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及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影响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小分子代谢物以及代谢通路进行了鉴定,系统解析了肉质性状的遗传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资源群体1478个个体的770K SNP芯片数据以及大理石评分(MS)、系水力(WHC)、剪切力(SF)等肉质性状表型数据,首先进行各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结果显示MS、WHC、SF均为中低遗传力性状且存在不同程度遗传相关;利用单性状、多性状策略分别对各性状进行GWAS,结果表明多性状GWAS在显着SNP鉴定方面更有优势。两种方法共鉴定到15个与目标性状显着关联的候选基因,其中RGS5、S100A10、CAST、ANGPTL4、FER1L6、FABP4、MYPN等7个候选基因被两个方法共同鉴定到,可以作为影响肉质性状的重点候选基因。2.基于遗传背景、饲养条件一致的76个个体的背最长肌组织转录组数据,结合肌内脂肪含量(IMF)、WHC、SF等肉质性状数据,首先进行目标性状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结果筛选到2个基因模块与WHC和SF显着相关,同时鉴定到显着模块内的27个Hub基因。鉴于脂肪沉积对肉质性状的显着影响,进一步选择IMF含量极高、低的12个个体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结果共鉴定到556个DEGs,其中513个基因在高IMF组表达上调,43个基因表达下调;DEGs的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筛选到一系列参与脂肪沉积的生物过程和代谢通路,同时筛选到20个与脂质及能量代谢相关的候选基因。此外,本部分研究还鉴定到GWAS研究中ANGPTL4、FABP4、GNA11、CAST等4个基因,在基因表达水平验证了其对肉质性状的调控作用。3.基于上述76个个体的背最长肌组织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和IMF、WHC、SF等表型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R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法分别对目标性状进行重要代谢物筛选。结果共筛选到与上述各性状表型变异密切相关的94、34、56个重要代谢物,包含左旋肉碱、顺式-乌头酸、呋喃甲酸、柠康酸、衣康酸、腺嘌呤、还原型谷胱甘肽、亚麻酸和乳酸等9个共有的关键代谢物。对各性状重要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分别富集到22、15、13条代谢通路,其中三羧酸循环、糖酵解和糖异生、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丙酮酸代谢和嘌呤代谢等5个代谢通路为三个性状的共同富集通路,推测其参与调控肉质性状遗传调控。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组学数据分析鉴定了一系列与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肉质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代谢通路及小分子代谢物,研究结果为揭示肉牛肉质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今后开展基于分子育种策略的肉牛新品种培育提供数据支撑。
周彤[3](2021)在《限饲对新西兰肉兔生长性能、肠道免疫和骨骼肌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幼兔消化道疾病的高发生率一直制约着我国养兔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外一些企业通过采取限制饲喂的方法以提高育肥成活率,但生产中由于限饲执行标准不统一,往往导致出现效果不佳或限饲过度引起生长发育受阻等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限饲水平对肉兔生长性能和肠道免疫的影响,以及限饲后经过2周的补偿生长能否获得完全代偿生长,以寻求一种科学的限饲模式。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出与肉兔骨骼肌发育相关的基因,分析不同饲喂水平下家兔骨骼肌发育有关调节因子的表达特性,为探索肉兔限饲条件下骨骼肌生长发育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试验选取198只35日龄新西兰肉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66只,公母各半,即对照组、15%限饲Ⅰ组和30%限饲Ⅱ组,进行限饲3周、补偿生长2周的饲喂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限饲Ⅰ组肉兔体重没有显着差异(P>0.05),而限饲Ⅱ组体重出现显着下降(P<0.05)且2周补偿饲喂后并未出现完全补偿生长;限饲期间,限饲两组的料重比都出现了显着降低(P<0.05),且限饲Ⅰ组的健康风险指数为9.09%,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限饲期结束后,限饲Ⅰ组空肠糜蛋白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sIgA水平出现显着提高(P<0.05),而限饲Ⅱ组sIgA、IgG水平显着下降(P<0.05),补偿期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限饲Ⅰ组显着提高了回肠抗炎因子IL-10水平,而补偿期结束后限饲Ⅱ组的促炎因子IFN-y、TNF-α水平出现显着提高(P<0.05);限饲两组在试验各期均能显着降低空肠MDA含量(P<0.05),限饲Ⅱ组限饲期后T-AOC、T-SOD水平下降而补偿期T-SOD水平出现显着增加(P<0.05)。因此,15%限饲水平不会对肉兔终体重产生显着影响,相反能够显着降低肉兔腹泻率、死亡率,一定程度上提高肉兔消化和抗氧化能力,而30%限饲水平使骨骼肌发育受阻,2周补偿生长后不能获得完全补偿生长,限饲期sIgA、IgG蛋白合成受阻,补偿后由于过食应激出现炎症因子增加的现象。2.进一步分析限饲对骨骼肌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HE染色对肌纤维横截面积进行测量与统计,此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和Wes技术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限饲Ⅱ组终体重和肌纤维面积均显着降低(P<0.05),发现IGF1基因在限饲Ⅰ组中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而IGF2表达量在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限饲Ⅰ组MSTN、FOXO1基因水平没有发生变化(P>0.05),限饲Ⅱ组MSTN、FOXO1 mRNA表达量分别出现极显着上升(P<0.01)和显着上升(P<0.05)。限饲Ⅱ组p-Akt、p-p70蛋白含量出现明显下降,而限饲I组p-Akt、p-p70水平没有明显变化(P>0.05)。表明15%的限饲强度并未对肉兔的体重和骨骼肌发育造成显着影响,而30%的限饲水平影响生长肉兔的骨骼肌生长发育,该过程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来实现。3.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以|log2fold change|≥1&P<0.05筛选差异基因,发现对照组和限饲Ⅱ组肉兔骨骼肌组织中存在615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425个,下调基因190个。通过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GO富集在肌肉发育相关的差异基因共计28个,包括IGFBP5、BARX2、MYH8、LMCD1和TNNI1等基因。KEGG分析发现肌肉发育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的信号通路有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通路等,差异基因代谢途径有丙酸代谢和脂肪酸降解代谢等,包括MYC、KIT、TBCID1、PAKAG3等基因。富集分析后发现MYH8、LMCD1、TNNI1、TBC1D1、PRKAG3等基因可能与肉兔限饲条件下的骨骼肌生长发育相关。4.进一步克隆了骨骼肌发育关键基因TNNI1全长,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N NI1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存在15个潜在磷酸化位点。采集3日龄幼兔肌肉组织,胶原酶消化后差速贴壁法纯化获得成肌细胞,细胞呈明显的梭形且生长状态良好,利用RT-PCR和免疫荧光技术鉴定标志物MyoD、Myf5基因及Desmin呈阳性表达。进一步进行TNNI1基因过表达和干扰试验,发现TNNI1过表达后,骨骼肌发育相关基因A NKRD2、CSRP3、MYOZ2和BARX2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5),TNNI1干扰后,骨骼肌发育相关基因ANKRD2、CSRP3、MYOZ2和BARX2基因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果表明,TNNI1表达水平的改变可以引起肌肉发育相关基因表达量产生相应的变化,可能在营养调节肉兔肌肉发育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综上,15%限饲水平可以在保证肉兔生长性能的基础上降低腹泻率与死亡率,一定程度上提高肉兔的消化与抗氧化能力。而30%限饲水平使骨骼肌发育受阻可能是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来实现。同时转录组测序筛选获得一些与骨骼肌生长发育有关的候选基因,对TNNI1基因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其可能在营养调节肉兔肌肉发育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江雨航[4](2020)在《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骨骼肌lncRNA组学差异分析及lncRMQ的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山羊是重要的经济动物,不同品种山羊的肉质品质存在差异,对其调控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选育优良肉质的山羊。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没有编码潜能的RNA,其长度大于200nt,在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表观调控等多个层面调控基因表达。近年来,研究发现lncRNA通过靶向基因间接调控骨骼肌发育,例如成肌细胞增殖、分化和肌纤维类型转化等多个过程。本研究比较分析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的肉质差异,利用组学测序技术挖掘两个品种山羊之间骨骼肌中差异的lncRNA,并在细胞水平验证筛选获得的新的lncRNA的功能。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肉品质测定发现,努比亚山羊背最长肌剪切力极显着高于隆林山羊(P<0.05),肉色评分显着低于隆林山羊(P<0.05),而两个品种山羊背最长肌组织的p H值和电导率差异不显着(P>0.05)。背最长肌中,Ⅱb型肌纤维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隆林山羊(P<0.05),Ⅰ型肌纤维基因表达量显着低于隆林山羊(P<0.05),Ⅱa型肌纤维基因表达量极显着低于隆林山羊(P<0.01)。2.取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背最长肌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共鉴定出2796个lncRNA和20587个mRNA。两个品种之间,有18个差异表达的lncRNA,460个差异表达的mRNA;功能分析发现,差异表达lncRNA的靶基因和差异表达的mRNA主要富集在AMPK和PPAR等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都是与肌肉的生长发育和肉品质相关。3.将筛选出的与肉质性状相关的lncRNA-MSTRG.1847,命名为lncRMQ,预测其靶基因是ADIPOQ、AQP7。利用RACE技术成功扩增出lncRMQ全长序列,长为646bp。组织表达谱分析表明,lncRMQ只在心肌、背最长肌、腿肌中表达。通过软件预测和基因表达分析,初步筛选出与lncRMQ相互作用的mi RNA是mi R-486,mi R-486的靶基因也是ADIPOQ;mi R-486高表达于背最长肌、腿肌、心肌,推测lncRMQmi R-486-ADIPOQ存在相关作用,参与调控山羊骨骼肌肌纤维类型转化。4.以分离获得的山羊原代骨骼肌卫星细胞为载体,过表达lncRMQ,细胞中mi R-486表达水平极显着下降,ADIPOQ表达水平极显着上升;干扰lncRMQ后,mi R-486表达水平极显着上升,ADIPOQ表达水平极显着降低。过表达mi R-486后,细胞中ADIPOQ表达水平极显着降低;干扰mi R-486后,ADIPOQ基因表达水平极显着升高。共转染N1-lncRMQ和plv-mi R-486后,细胞中ADIPOQ的表达水平极显着低于只转染N1-lncRMQ组。综上,本研究发现隆林山羊的肌肉品质优于努比亚山羊,两个品种山羊背最长肌中mRNA和lncRNA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候选的lncRMQ通过竞争性结合mi R-486,调控靶基因ADIPOQ,进而影响骨骼肌肌纤维类型的转化,调控肌肉品质。
王晓佳[5](2020)在《屠宰前处理对家兔胴体和肉质的影响》文中指出目前,兔肉生产已逐步成为高度专业化的产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注重肉类产品的产量,还更加关注肉产品的质量问题。商品兔宰前处理带来的应激对肉质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综述了宰前禁食、装载运输、宰前休息、宰前致晕等程序带来的应激因素对家兔胴体和肉质的影响,为生产优质兔肉提供参考。
周艳[6](2020)在《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粮能量水平是限制动物生长育肥性能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肉驴的研究鲜少报道。本论文主要探讨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并从营养物质消化和血液指标的变化初探了其影响机理,为舍饲肉驴能量营养需要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用年龄为1岁、体重相近(150±25kg)的肉驴(公)36头,随机分成3个处理组,为低能组(E1)、中能组(E2)、高能组(E3),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驴,分别饲喂不同能量水平的日粮。试验预试期10天,正试期135天,分为育肥前期(1-45d)、育肥中期(46-90d)和育肥后期(91-135d)。试验期间每15d称重一次,试验期间进行3次消化试验,并采集血液;试验结束后,将所有试验驴禁食12h,禁水2h后屠宰、取样。试验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试验一主要研究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育肥前期,日粮对肉驴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均无显着的影响(P≥0.10);在育肥中期,E2组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显着高于E1组和E3组(P<0.05);在育肥后期,E2组的体重显着高于E1和E3组,但E1和E3组间差异不显着;E2、E3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无显着差异,但二者显着高于E1组(P<0.05)。在整个试验期,总增重、平均日增重均为E2>E3>E1(P<0.05),但采食量间无显着的差异。这说明中能量组的日粮增加了肉驴的生长育肥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低能量和高能量组不利于生长育肥性能的发挥,尤其以低能量组最低。宰前活重和胴体重的结果为E2>E3>E1(P<0.05),但E3组的肉骨比和眼肌面积显着和趋于显着地低于E1和E2组(P<0.05,P=0.075);E3组的大网膜脂、肠系膜脂、肾周脂肪和腹内脂肪的重量以及GR值显着高于E1组(P<0.05),E2组显着高于E1组(大网膜脂除外)(P<0.05);说明高能量组日粮促进了肉驴的脂肪沉积,增加了背膘厚度,中能量组居中。日粮能量水平可显着提高肺脏的重量,E3组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总脏器重占宰前活重的比例为E1和E3组趋于显着地高于E2组(P=0.092)。日粮能量水平对盲肠pH值无显着的影响(P>0.10),对消化道总重和回肠重、直肠重、消化道重占宰前活重比例有显着影响,与E2组相比,E1组和E3组的消化道总重、回肠重和肠道总长度显着降低(P<0.05),空肠重、直肠重和总消化道重占宰前活重的比例以及直肠重显着升高(P<0.05)。这说明中能量水平的日粮促进了消化道发育,但脏器发育以低能量和高能量组较好。试验二主要研究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道酶活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育肥中期,E2组肉驴对营养物质DM、CP、EE、Ca、P的消化率最高,高于E1、E3组(P<0.05);在育肥后期,E2和E3组组DM、ADF、NDF、Ca、P的消化率显着高于E1组(P<0.05)。E2组回肠和空肠中脂肪酶的活性和回肠糜蛋白酶的活性以及十二指肠淀粉酶的活性显着高于E1和E3组,E3组回肠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E2和E1组,E2组空肠和回肠胰蛋白酶的活性显着高于E1和E3组(P<0.05);E2组和E3组十二指肠中胰蛋白酶、脂肪酶的活性和空肠中的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E1组(P<0.05)。这说明,中能量和高能量水平均可促进肠道消化酶的活性,具有较高的营养物质消化率,尤以中能量组较好。试验三主要研究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肉品质理化特性和常规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E3组的肌肉蒸煮损失和剪切力趋于显着地低于E1组(P=0.092,P=0.074),E2组居中;E3组的肉色a*值和b*值显着低于E1组和E2组(P<0.05)。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背最长肌、臂三头肌、股二头肌和臀肌中粗蛋白的含量无显着影响(P≥0.10);但E2组的水分含量显着高于E1组和E3组(P<0.05);E2和E3组的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E1组(P<0.05),这说明,中能量和高能量组可促进肌肉中脂肪的沉积,增加肌肉的嫩度和保水性能,尤其是高能量组。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肌肉中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因肌肉部位的不同而变化。试验四主要研究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肌肉中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E2组臂三头肌中TAA、EAA、NEAA、DAA的含量和臀肌中NEAA、DAA、TAA含量以及股二头肌中TAA、EAA、NEAA、DAA、FAA和BCAA的含量、EAA/TAA、EAA/NEAA显着高于E3组(P<0.05),但与E1组无显着差异。E1和E2组股二头肌中Asp、Ser、Arg的含量和臀肌中Thr、Ser、Glu、Ala、Tyr的含量以及臂三头肌中 Glu、Gly、Ala、Val、Met、Leu、Tyr、Phe、Lys、Pro、His、Arg 的含量均显着高于E3组,而E1和E2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这说明低能量和中能量组肌肉中氨基酸组成平衡,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尤其是低能量组的AA平衡性较好,中能量组呈味氨基酸更丰富。E2 和 E3 组血浆中 Glu、Ala、Met、Pro、His 以及 NEAA、BCAA、FAA 和 DAA的含量显着高于E1组(P<0.05);但EAA/NEAA、EAA/TAA和Asp的含量显着或趋于显着低于E1组(P=0.016,P=0.051,P=0.085)。在育肥中期和后期,E2组和E3组血清中GLU、CHOL、HDL-C、LDL-C的含量显着高于E1组(P<0.05),E2组血清中ALB、TP、D3HB、NEFA的含量显着高于E1和E3组(P<0.05)。综上所述,中能量水平组的日粮促进了肉驴的生长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促进了消化道发育和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肌肉组织的AA平衡性好,营养价值较高,脂肪沉积居中,经济效益最好:高能量和低能量日粮均降低了肉驴的生长育肥和屠宰性能,尤以低能量组最低。高能量组增加了脂肪沉积,但改善了肉的嫩度,低能量组蛋白质的AA平衡性优于高能量组。
葛凯[7](2019)在《脂肪细胞大小及脂肪代谢调控巢湖鸭肌内脂肪的分子机理》文中研究表明家鸭脂肪沉积对肉品质造成的影响及脂肪沉积调控机制,是家鸭遗传育种领域重大而复杂的研究课题。特别是肌内脂肪(IMF)含量作为禽类肉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当前尚缺乏关于鸭的肌内脂肪含量候选基因及选育分子标记。本研究旨在探索脂肪细胞形态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影响巢湖鸭肌内脂肪含量的分子机理,为鸭肌内脂肪含量分子选育提供重要候选基因。选择84日龄健康巢湖鸭公母各60只,翅下静脉采血用于血脂含量分析,断颈处死后采集皮下、腹腔、锁骨间脂肪组织,肝脏和胸肌。测定脂肪细胞大小、屠宰性能、肉质性状、血清脂质,胸肌肌内脂肪。依据IMF高低分布,将公母鸭分成肌内脂肪高组和低组(CHM,CLM,CHF,CLF,各10只)。提取公鸭高低组的肝脏RNA,利用RNA-seq技术,用于转录组表达谱分析;提取公鸭高低组总蛋白,采用2-DE技术,结合质谱鉴定技术,用于差异表达蛋白组分析。CHM组亮度值明显高于CLM组(P≤0.01),其剪切力却显着低于CLM组(P≤0.001);公母鸭肌内脂肪高组的皮下及腹腔脂肪面积,均显着大于低组(P≤0.05);公母鸭肌内脂肪高组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低组(P≤0.05);皮下脂肪、腹腔脂肪与肌内脂肪三者间均具有极显着正相关(P≤0.001),而且与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均有极显着正相关(P≤0.01),肌内脂肪与剪切力具有显着负相关(P≤0.05)。公鸭高低IMF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共147个(78个上调和69个下调);GO富集获得108个显着条目(P≤0.05),其中芳香化合物分解、有机环状化合物分解、有机氮化合物分解3个生物过程与脂质代谢有关;KEGG富集得到15条显着通路(P≤0.05),其中α-亚麻酸代谢、亚油酸代谢、半乳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4个通路参与脂质代谢;共筛选到7个差异表达基因(PLA2G10,PLA2G4F,UGP2,LCT,GBE1,HAAO,PDE4D)对鸭脂质代谢和肌内脂肪沉积起到关键调控作用。2-DE 比较公鸭高、低IMF组肝脏总蛋白,共发现68个差异蛋白胶点(OD值差异倍数≥1.5),质谱鉴定得到43个差异表达蛋白(均为上调表达);GO富集发现4个与脂肪代谢显着(P≤0.05)相关过程:羧酸代谢,ATP代谢,含氧酸代谢,有机酸代谢;KEGG富集发现3个显着通路(P≤0.05)参与脂肪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果糖和甘露糖途径;共得到8个差异表达蛋白(ALDOB,ENO1,RGN,GAPDH,TPI1,HSPA9,PRDX1,GPX1)与鸭脂肪合成和转运过程紧密相关。巢湖鸭脂肪细胞大小与肌内脂肪显着正相关;肌内脂肪增长,对公鸭肉质性状有较大影响,而母鸭影响较小;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共同揭示了巢湖鸭脂肪沉积和代谢的关键调控基因(蛋白)和通路。候选基因(蛋白)调控脂肪沉积的详细功能及内在联系还需要深入研究。
张朝霞,杨林,丁海生,黄冬维,汪勇,程广龙,赵辉玲[8](2019)在《2018年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及繁殖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该文主要针对2018年国内外家兔传统育种、分子育种和繁殖技术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其中传统育种方面主要研究了选择效应及性状评定、遗传与环境互作和种质性能测定;分子育种方面主要涉及生长、肉质、皮毛、繁殖等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而家兔繁殖技术方面主要包括精液冷冻研究及添加物和环境对家兔繁殖的影响。2018年国内在家兔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方面研究较多,传统育种主要对一些地方品种种质性能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子育种主要集中于肉质、皮毛和繁殖性状的研究,并获得了新的相关分子标记和基因;但家兔繁殖技术方面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传统育种主要研究了选择与性状评定和遗传与环境互作;分子育种主要集中在筛选生长与肉质及繁殖性状分子标记的研究方面,但在皮毛性状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且国外分子育种主要是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筛选分子标记或研究性状相关基因的功能,而国内多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对研究性状具有重要调控功能的基因及调控网络。作者对2018年国内外家兔育种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今后家兔育种提供参考。
党树璋[9](2019)在《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肉牛生产国,以本地黄牛为主,存栏数近1亿头,但存在体型小,生产性能较低的缺点。为了改变现况,中国许多地区大量引进生长发育快、屠宰率和净肉率高的国外肉牛品种,对本地牛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产性能。不同的杂交模式,其杂交优势不同,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有差异。为了探究三元杂交牛的杂交效果,同时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本试验以夏西本三元杂交牛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生长发育指标、屠宰后肉质指标,结果如下:(1)夏西本杂种牛生长性能表现较高,生长速度快,尤其是早期生长速度快,成年公牛体重能达到534.17±45.75kg,体高为129.05±5.95cm,胸围197.63±8.31cm,胸宽45.82±4.71cm,管围21.99±2.03,腿围66.13±8.52。(2)夏西本杂种牛屠宰性能表现优良,胴体重为277.26±35.48kg,净肉重232.6±32.13kg,肉骨比为5.42:1,屠宰率为51.89±4.57,净肉率为43.48±3.97,胴体产肉率为83.84±3.15;而且夏西本杂交牛头、蹄、皮及各种内脏重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夏西本杂种牛肉品质表现较好,尤其是变异系数较小的指标,肌肉pH值为6.59±0.3,肉亮度为29.25±1.9,熟肉率54.47±1.58,背膘厚度为6.94±0.4mm。值得一提的是牛肉的眼肌面积达到了106.17±11.96 cm2,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理化组成来看,夏西本杂种牛肉质营养丰富,尤其是其粗蛋白含量为22.95%±0.4%,符合人们高蛋白肉质来源的标准,肌纤维直径较小,为49.76±6.45μm,肉质适口性好。(4)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试验结果显示,肾周脂肪细胞直径为104.41±25.97μm,而皮下脂肪细胞直径为101.51±18.79μm,稍小于肾周脂肪细胞,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夏西本杂交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均含有33种脂肪酸,其中SFA15种,MUFA8种,PUFA10种。而且,皮下脂肪组织中PUFA/SFA和ω-3/ω-6比值均高于肾周脂肪组织,其中PUFA/SFA差异极显着(P<0.01),而ω-3/ω-6差异不显着(P>0.05)。以上结果都表明,夏西本杂种牛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达到了国内肉牛生产的先进水平,三元杂交模式能明晰那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为提升我省肉牛育种水平和加速产业化进程奠定基础,对于农民致富和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金远铭[10](2019)在《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对延边黄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人参副产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旨在探究其对延边黄牛瘤胃调控、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同时对人参副产物与发酵人参副产物饲喂效果进行比较,选出最合适的人参副产物处理方式,应用于延边黄牛实际生产。本试验共分为三部分:试验一: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对延边黄牛瘤胃发酵的影响。选取2头安装瘤胃瘘管的延边黄牛作为瘤胃液供体,通过体外模拟发酵法进行试验,分为3个处理组,对照组为空白对照,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分别添加占底物浓度1%的人参副产物和发酵人参副产物,每组3个重复。结果表明:(1)体外培养过程中,各组瘤胃液的PH均逐渐降低,体外培养6h、9h、12h,试验组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体外培养至12h,试验组NH3-N的浓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J)。(3)从12h平均值看,试验组丙酸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乙酸/丙酸的比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0.0J)。(4)试验组总产气量均高于对照组,培养3h和6h时,试验Ⅱ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5)各组MCP浓度的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体外培养至6h,试验Ⅱ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培养至9h、12h试验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浓度为1%的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均改善了微生物对氮源物质的利用,提高了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效率,加强了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利用,从而改善了瘤胃发酵。试验二: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对延边黄牛生长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选取15头体质相近,体况健康的延边黄牛,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分别添加占基础日粮1%的人参副产物和1%发酵人参副产物。结果表明:(1)32月龄时,试验Ⅱ组的体斜长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的胸围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32月龄时,各试验组IgA、IgM、Ig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29月龄和32月龄,两个试验组血清中T-AOC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1%的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可以改善延边黄牛生长性能,提高血液的总抗氧化能力。试验三: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对延边黄牛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从各试验组中随机挑选出3头延边黄牛,经标准化屠宰后,将胴体置于4℃条件下排酸48h,取胴体左半部分的背最长肌作为试验材料。结果表明:(1)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牛肉中粗蛋白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牛肉的a*值均有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PH24显着高与对照组(P<0.05)。(3)试验组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I组苏氨酸、赖氨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蛋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J),其中各试验组谷氨酸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4)试验Ⅰ组、Ⅱ组牛肉中亚油酸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的硬脂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其中试验Ⅱ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豆蔻酸含量显着高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1%的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显着提高牛肉品质与营养价值。结论:日粮中添加1%的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和发酵人参副产物均对延边黄牛瘤胃发酵机能、血液的抗氧化性能、生长性能及肉品质有改善作用。由于人参副产物制取简便,易操作,成本低,故日粮中添加1%的人参副产物可以结合延边黄牛饲养现状,应用于实际生产。
二、家兔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兔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家兔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进展 |
1.1 传统育种 |
1.1.1 选择效应及性状评估 |
1.1.2 遗传与环境互作 |
1.2 分子育种 |
1.2.1 生长及肉品质相关基因 |
1.2.2 繁殖性能相关基因 |
1.2.3 品种与遗传多样性 |
2 国内家兔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进展 |
2.1 传统育种 |
2.1.1 选择效应及性状评估 |
2.1.2 遗传与环境互作 |
2.2 分子育种 |
2.2.1 皮毛性状相关基因 |
2.2.2 肉质性状相关基因 |
2.2.3 繁殖性能相关基因 |
2.2.4 品种或遗传多样性 |
3 小 结 |
(2)基于多组学数据解析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肉质性状遗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肉牛肉质性状概述 |
1.1.1 肉质性状评定指标 |
1.1.2 影响肉质性状的主要因素 |
1.1.3 脂肪沉积与肉品质的关系 |
1.2 畜禽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解析策略 |
1.2.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1.2.2 转录组学技术及应用 |
1.2.3 蛋白组学技术及应用 |
1.2.4 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 |
1.2.5 多组学间联合分析 |
1.3 肉牛肉质性状遗传解析概述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GWAS鉴定肉质性状候选基因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群体 |
2.1.2 基因分型及基因型数据质控 |
2.1.3 表型性状及数据预处理 |
2.1.4 遗传参数估计及种群结构分析 |
2.1.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2.1.6 候选基因筛选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基因型数据质控情况 |
2.2.2 表型数据基本统计量 |
2.2.3 表型遗传参数估计 |
2.2.4 群体结构及固定效应检验 |
2.2.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转录组学分析解析肉质性状的遗传机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
3.1.2 肉质性状表型测定 |
3.1.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3.1.4 RNA文库构建、测序及数据预处理 |
3.1.5 目标性状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3.1.6 IMF差异表达基因鉴定及功能注释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表型性状基本情况 |
3.2.2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情况 |
3.2.3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结果 |
3.2.4 IMF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功能注释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解析肉质性状的分子机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
4.1.2 肉质性状表型测定 |
4.1.3 仪器设备和试剂 |
4.1.4 样品制备与LC-MS检测分析 |
4.1.5 原始数据处理 |
4.1.6 显着代谢物筛选及功能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LC-MS分析结果 |
4.2.2 代谢物数据质量评估 |
4.2.3 显着代谢物筛选 |
4.2.4 显着代谢物功能富集分析 |
4.2.5 候选基因与显着代谢物的相关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需要继续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限饲对新西兰肉兔生长性能、肠道免疫和骨骼肌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限饲和补偿生长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
1.1.1 限饲和补偿生长 |
1.1.2 限饲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
1.1.3 补偿生长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
1.2 骨骼肌的生成及发育 |
1.2.1 骨骼肌的结构与类型 |
1.2.2 骨骼肌的生成 |
1.2.3 骨骼肌发育的分子调控 |
1.2.4 PI3K/Akt信号通路在骨骼肌生长调节中的作用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限饲和补偿对肉兔生长性能和肠道免疫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限饲和补偿对肉兔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
2.2.2 限饲和补偿对肉兔肠道碱性磷酸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2.3 限饲和补偿对肉兔肠道免疫机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限饲和补偿对肉兔生长性能和消化生理的影响 |
2.3.2 限饲和补偿对肉兔免疫机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3章 不同限饲水平对肉兔骨骼肌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限饲对肉兔骨骼肌发育的影响 |
3.2.2 限饲对骨骼肌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3 限饲对Akt和p70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4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骨骼肌发育相关基因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测序数据过滤及质量评估 |
4.2.2 比对分析 |
4.2.3 测序结果评估 |
4.2.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4.2.5 差异基因的GO分析 |
4.2.6 差异基因的KEGG分析 |
4.2.7 差异mRNA的验证 |
4.3 讨论 |
第5章 TNNI1基因克隆及功能初步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TNNI1表达规律的验证与载体构建 |
5.2.2 TNNI1生物信息学分析 |
5.2.3 成肌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
5.2.4 TNNI1干扰对骨骼肌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5 TNNI1过表达对骨骼肌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GO富集于肌肉系统发育的差异基因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4)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骨骼肌lncRNA组学差异分析及lncRMQ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养羊业现状 |
1.2 努比亚山羊和隆林山羊 |
1.2.1 隆林山羊 |
1.2.2 努比亚山羊 |
1.3 肉品质 |
1.3.1 品种对肉品质影响 |
1.3.2 肉品质评定指标 |
1.4 肌纤维类型与肉质性状 |
1.5 脂联素参与调控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化 |
1.6 lncRNA |
1.6.1 lncRNA的起源和分类 |
1.6.2 lncRNA的作用机制 |
1.6.3 lncRNA的研究方法 |
1.6.4 lncRNA的研究进展 |
1.7 实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肉质测定及骨骼肌lncRNA测序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肉质性状测定 |
2.2.3 四型肌纤维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
2.2.4 背最长肌lncRNA测序及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两个品种山羊肉质的测定 |
2.3.2 两个品种山羊背最长肌肌纤维四型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
2.3.3 两个品种山羊背最长肌lncRNA建库测序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lncRMQ序列克隆和靶向mi RNA预测鉴定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和载体 |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1.3 主要试剂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品采集 |
3.2.2 q PCR检测lncRMQ及其靶基因在两个品种中表达水平 |
3.2.3 RACE实验 |
3.2.4 预测lncRMQ编码能力 |
3.2.5 q PCR检测lncRMQ不同品种的时空表达水平 |
3.2.6 lncRMQ的靶向mi RNAs筛选 |
3.2.7 q PCR检测mi RNA不同品种中组织表达水平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努比亚山羊和隆林山羊骨骼肌lncRMQ及其靶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3.3.2 努比亚山羊lncRMQ的全长序列获得 |
3.3.3 lncRMQ的编码能力分析 |
3.3.4 lncRMQ在山羊不同月龄及不同组织中表达规律分析 |
3.3.5 lncRMQ的靶向mi RNAs筛选 |
3.3.6 mi R-486在6 月龄中不同组织表达规律分析 |
3.3.7 两个品种山羊背最长肌中lncRMQ、miR-486、ADIPOQ和四型肌纤维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lncRMQ的功能验证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和载体 |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4.1.3 试剂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 |
4.2.2 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的鉴定 |
4.2.3 复苏及诱导分化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 |
4.2.4 N1-lncRMQ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转染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 |
4.2.5 构建si RNA-lncRMQ载体及转染实验 |
4.2.6 plv-mi R-486 转染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 |
4.2.7 mi R-486 inhibitor转染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 |
4.2.8 N1-lncRMQ和 plv-mi R-486 共转染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 |
4.2.9 细胞总 RNA提取及总 RNA反转录为c DNA |
4.2.10 荧光定量PCR |
4.2.11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分离情况 |
4.3.2 免疫荧光鉴定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 |
4.3.3 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的诱导分化 |
4.3.4 构建N1-lncRMQ载体 |
4.3.5 N1-lncRMQ转染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 |
4.3.6 lncRMQ干扰质粒转染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 |
4.3.7 plv-mi R-486 转染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 |
4.3.8 mi R-486 干扰质粒转染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 |
4.3.9 N1-lncRMQ和 plv-mi R-486 共转染山羊骨骼肌卫星细胞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屠宰前处理对家兔胴体和肉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宰前禁食 |
2 装载运输 |
3 宰前休息 |
4 屠宰方法 |
(6)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驴产业现状 |
1.1.1 国内外驴产业发展现状 |
1.1.2 驴的起源 |
1.1.3 驴的品种 |
1.1.4 驴的生物学特性 |
1.1.5 驴的经济价值 |
1.2 日粮营养水平对草食动物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
1.2.1 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1.2.2 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
1.3 影响草食动物肉品质的因素 |
1.3.1 日粮对肉品质的影响 |
1.3.2 品种对肉品质的影响 |
1.3.3 性别对肉品质的影响 |
1.3.4 年龄对肉品质的影响 |
1.3.5 饲养方式对肉品质的影响 |
1.4 影响草食动物肌肉营养价值的因素 |
1.4.1 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因素 |
1.4.2 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对肉风味的影响 |
1.4.3 肌肉矿物质含量的影响因素 |
1.5 草食动物的消化道酶活性及影响因素 |
1.5.1 草食动物的消化道酶活性 |
1.5.2 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
1.6 肉驴的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研究进展 |
1.7 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
1.7.1 立题依据 |
1.7.2 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
2.1.1 引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道酶活的影响 |
2.2.1 引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日粮能量水平对驴肉理化特性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2.3.1 引言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2.4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血液生化指标、氨基酸组成和及肌肉中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2.4.1 引言 |
2.4.2 材料与方法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
3.1 论文总体讨论 |
3.1.1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 |
3.1.2 日粮能量水平对驴肉营养价值的影响 |
3.2 论文总体结论 |
3.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4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脂肪细胞大小及脂肪代谢调控巢湖鸭肌内脂肪的分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动物脂肪组织形成和发育 |
1.1.1 脂肪组织特征 |
1.1.2 脂肪组织生长发育 |
1.1.3 家禽脂肪的沉积 |
1.2 肌内脂肪研究进展 |
1.2.1 肌内脂肪的发育过程 |
1.2.2 肌内脂肪与肉品质的关系 |
1.2.3 肌内脂肪的调控 |
1.3 脂肪沉积调控的机理研究 |
1.3.1 脂肪沉积信号通路研究 |
1.3.2 脂肪沉积有关基因调控研究 |
1.4 转录组学技术 |
1.4.1 转录组学概述 |
1.4.2 转录组测序技术 |
1.4.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
1.5 蛋白质组学技术 |
1.5.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1.5.2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
1.5.3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
1.6 课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巢湖鸭屠体性能和肉质性状研究 |
引言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2.1.2 饲料配方组成 |
2.1.3 仪器和试剂 |
2.1.4 试验样品采集 |
2.1.5 屠宰性能测定 |
2.1.6 肉质性状测定 |
2.1.7 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 |
2.1.8 血清生化指标 |
2.1.9 脂肪细胞大小的测定 |
2.1.10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巢湖鸭公母之间屠体性状比较 |
2.2.2 巢湖鸭IMF高低组屠宰性能分析 |
2.2.3 巢湖鸭IMF高低组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
2.2.4 脂肪组织细胞大小分析 |
2.2.5 巢湖鸭IMF高低组血清脂肪水平比较分析 |
2.2.6 脂肪组织细胞大小与屠体性状的相关性 |
2.3 讨论 |
2.3.1 肌内脂肪与屠体性状的关系 |
2.3.2 屠体性状与家禽品种、性别的关系 |
2.4 小结 |
第三章 巢湖鸭IMF含量高低组肝脏转录组学研究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 |
3.1.2 仪器和试剂 |
3.1.3 试验样品采集和分组 |
3.1.4 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 |
3.1.5 肝脏总RNA的提取 |
3.1.6 RNA质量检测及cDNA合成 |
3.1.7 cDNA文库构建 |
3.1.8 RNA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 |
3.1.9 差异表达的转录本筛选 |
3.1.10 差异表达基因qPCR验证 |
3.1.11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巢湖鸭IMF测定结果 |
3.2.2 RNA质量检测结果 |
3.2.3 测序数据的碱基组成及质量分析 |
3.2.4 测序原始数据过滤和比对结果 |
3.2.5 巢湖鸭IMF高低组间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3.2.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 |
3.2.7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
3.2.8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3.2.9 脂肪代谢相关调控基因 |
3.3 讨论 |
3.3.1 肌内脂肪是影响肉类质量的非常重要因素 |
3.3.2 巢湖鸭参与调控IMF的基因 |
3.4 小结 |
第四章 巢湖鸭IMF含量高低组肝脏蛋白质组学研究 |
引言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动物 |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4.1.3 实验采集和分组 |
4.1.4 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 |
4.1.5 肝脏总蛋白质的提取 |
4.1.6 总蛋白质浓度测定 |
4.1.7 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检测 |
4.1.8 总蛋白质2-DE分离 |
4.1.9 凝胶扫描及图像分析 |
4.1.10 差异蛋白点的酶解及质谱分析鉴定 |
4.1.11 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4.1.12 肝脏样品RNA的提取及cDNA合成 |
4.1.13 差异表达蛋白(基因)的qPCR验证 |
4.1.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标准曲线及样品蛋白质浓度 |
4.2.2 SDS-PAGE凝胶检测胶图 |
4.2.3 高低组总蛋白凝胶电泳图谱比较分析 |
4.2.4 差异蛋白点的质谱鉴定 |
4.2.5 差异蛋白的GO富集分析结果 |
4.2.6 差异蛋白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 |
4.2.7 脂肪代谢调控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及互作分析 |
4.2.8 差异表达蛋白的转录水平验证 |
4.3 讨论 |
4.3.1 脂肪代谢相关蛋白及其与糖、蛋白质代谢的联系 |
4.3.2 脂肪代谢与氧化应激相关联蛋白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个人简介 |
(8)2018年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及繁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家兔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1.1 传统育种 |
1.1.1 选择效应及性状评定 |
1.1.2 遗传与环境互作 |
1.2 分子育种 |
1.2.1 生长及肉质性状相关基因 |
1.2.2 繁殖性状相关基因 |
1.3 家兔繁殖 |
1.3.1 精液冻存研究 |
1.3.2 添加物对家兔繁殖性能的影响 |
2 国内家兔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2.1 传统育种 |
2.2 分子育种 |
2.2.1 生长及肉质性状相关基因 |
2.2.2 皮毛性状相关基因 |
2.2.3 繁殖性状相关基因 |
2.2.4 基因编辑技术 |
2.3 家兔繁殖 |
3 小 结 |
(9)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主要肉牛品种现状及简介 |
1.1.1 我国黄牛品种资源现状及部分品种简介 |
1.1.2 国外肉牛品种资源现状及部分品种简介 |
1.2 肉牛杂交生产现状及趋势 |
1.2.1 肉牛杂交生产现状 |
1.2.2 肉牛杂交的趋势 |
1.3 肉牛生产性能研究现状 |
1.4 本试验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1 测定指标 |
2.2.2 测定方法 |
2.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夏西本杂种牛体尺体重性状分析 |
3.2 屠宰性能测定 |
3.3 肉质性能测定结果 |
3.3.1 夏西本杂种牛的肉品质结果 |
3.3.2 夏西本杂种牛肌肉理化性状 |
3.3.3 夏西本杂种牛胴体分割结果 |
3.4 夏西本杂种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3.4.1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质量和组织学差异分析 |
3.4.2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3.4.3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中33项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 |
4 讨论 |
4.1 夏西本杂种牛体尺体重性状 |
4.2 夏西本杂种牛屠宰性状 |
4.3 夏西本杂种牛肉质性状测定 |
4.4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对延边黄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人参副产物的功效 |
1.2 吉林省人参副产物资源概况 |
1.3 延边黄牛的饲养管理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对延边黄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对延边黄牛生长性能及血液指标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对延边黄牛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家兔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进展[J]. 王源朗,丁海生,赵辉玲,黄冬维.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 [2]基于多组学数据解析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肉质性状遗传机制[D]. 常天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限饲对新西兰肉兔生长性能、肠道免疫和骨骼肌发育的影响[D]. 周彤. 扬州大学, 2021
- [4]隆林山羊和努比亚山羊骨骼肌lncRNA组学差异分析及lncRMQ的功能研究[D]. 江雨航. 广西大学, 2020(07)
- [5]屠宰前处理对家兔胴体和肉质的影响[J]. 王晓佳. 中国养兔, 2020(03)
- [6]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周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脂肪细胞大小及脂肪代谢调控巢湖鸭肌内脂肪的分子机理[D]. 葛凯.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3)
- [8]2018年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及繁殖研究进展[J]. 张朝霞,杨林,丁海生,黄冬维,汪勇,程广龙,赵辉玲. 中国畜牧兽医, 2019(11)
- [9]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D]. 党树璋.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10]不同处理的人参副产物对延边黄牛生产性能的影响[D]. 金远铭. 延边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