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atlab在教学仿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宇健[1](2020)在《双极性变磁阻无刷电机的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开关磁阻电机因结构简单、成本低、适合高速运行、容错能力强等优点而备受重视。然而,现有开关磁阻电机受单极性电流控制导致其转矩脉动大、噪音振动等问题。此外,功率变换器拓扑不通用亦限制了其应用领域。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变磁阻无刷电机,继承开关磁阻电机本体结构简单、鲁棒性强的优点,通过齿槽配合、参数优化等手段实现双极性电流控制,采用通用三相全桥逆变电路,有效降低转矩脉动,减小噪声振动。本文首先介绍其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研究其电磁特性,推导出其数学模型,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对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不改变现有开关磁阻电机定转子双凸极结构的基础上,采用特殊的叠式结构,每叠单独成相,提出了一种相与相之间互相独立,且可采用双极性无刷交流控制的变磁阻无刷电机;同时,使每叠定子或者转子错开一定的角度实现电机转矩脉动的有效降低。全面分析了电机的本体结构,深入研究了电机的工作原理;(2)根据电机的基本设计参数,通过ANSYS Maxwell有限元软件对双极性变磁阻无刷电机的单叠,即A相进行二维有限元仿真建模,对电机转子在不同位置角度的磁场分布、磁密线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在二维仿真的基础上,通过Soildworks软件对电机进行三维建模,然后导入到ANSYS Maxwell有限元软件,对电机进行三维有限元仿真,并对电流、磁链和反电势等结果进行了分析,接着将二维与三维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对电机结构进行优化分析;(3)根据电机的设计参数和结构特点,建立电机的电压方程和磁链方程等,然后推导出电机的电磁转矩方程。通过MATLAB/Simulink对双极性变磁阻无刷电机进行了相对应模块的设计和建模仿真,详细地分析各个模块,并对电机转矩、电流和电压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
刘灿[2](2020)在《城市交通拥堵辅助巡航控制系统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针对城市道路条件下的汽车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研发势头迅猛。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城市拥堵工况下的汽车自适应巡航控制研究,以分层式的系统整体架构为基础搭建拥堵辅助巡航控制系统控制策略,主要包括环境感知分析策略、决策控制策略以及执行器控制策略。为主车选择一个安全合理的推荐跟踪目标是推荐目标筛选策略的主要功能。本文依据环境传感器数据分析目标车相对位置关系并计算关键参数,通过界定的危险目标区域对危险目标进行判别,最后决策出推荐的跟踪目标。决策控制层中,设计了与两车运动状态线性相关的安全距离模型;在一定曲率道路上分析车辆过弯工况,基于道路传感数据设计了弯道限速模型;基于Kalman滤波计算的方法对目标车的纵向加速度进行了估计;以传统PI速度控制为基础,提出了改进后的PI速度跟随控制;在MPC距离控制策略中建立相对运动的状态空间方程,使用QP方法求解得出最优控制量。执行器控制层中,基于汽车行驶动力学方程的前馈加上加速度误差的PI反馈实现对车辆的加速控制;减速控制直接使用减速度控制量。为验证所设计的拥堵巡航控制系统策略的可行性,本文以VI-CarRealTime和SCANeR为基础搭建控制系统的仿真实验平台;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系统控制策略,并与VI-CarRealTime、SCANeR软件联合进行不同工况的仿真测试,包括自适应巡航、稳定跟随目标车、目标车切入和切出、停车和起步、弯道降速行驶等工况,并分析得出合适的控制参数。通过仿真分析得出合适的控制参数后,需要在实车上进一步验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以试验样车AX7为基础搭建起系统的实车试验平台,以自主开发的iADAS控制器为计算平台,再借助数据采集系统CAN Insight、自动代码生成技术和代码烧录下载工具iLoader等相关试验工具和设备,设计系统的CAN通信网络架构、驾驶员人车交互和系统状态信息的MP5显示,完成试验设备在样车上的集成与调试。最后进行了拥堵巡航系统的道路验证,包括推荐目标筛选策略、自适应巡航、目标车切入、稳定跟车及跟停等工况。通过大量的仿真分析和实车道路测试,本文设计的拥堵巡航控制系统能够在较复杂的道路条件下推选出安全合适的目标车并进行稳定跟随,同时针对近距离切入工况、执行器响应滞后有着较好的适应能力,表现出了良好稳定的预期效果。
马小花[3](2020)在《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应用研究 ——以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数字仿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进行的一种直观实验过程展示,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于受到实验器材等外界因素限制,一些物理实验无法通过基本实验操作实现实验现象展示,利用数字仿真实验能够打破这种条件约束,优化演示实验教学。本文以利用MATLAB软件将数字仿真实验引入高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研究为例,对课题研究在中学实践教学环节展开进行意义阐述。本文的研究脉络首先基于文献综述,对相关概念进行鉴定。其次,依据数字仿真实验的优势和高中物理演示实验基本特征,对数字仿真实验引入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述。并基于视听教学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电学仿真案例教学设计。第三,分别以《电场线》.、《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这两节课为实践对象,以此实践对象的实验结论为标准来验证本课题提出的立场意义与实践价值。阐明基于MATLAB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探究内容、方法和步骤,论述实际效果。最后,对案例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展开分析并给出对应结论,并结合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将其在高中演示实验教学环节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出来,并对其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发展进行客观性论述,为以后的研究者、教师工作者提供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案例的参考和建议。
马天银[4](2020)在《Matlab环境下交流机车变频调速过程仿真》文中指出列车牵引交流传动控制系统作为电气传动控制的一个独立分支,在交通运输牵引传动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一个非线性、变量多和强耦合的系统,能量传递通过变流器完成交-直-交的转换,将转换后的交流电传输到异步电动机中完成传动。整个过程它以牵引电动机为控制对象,通过开环或者闭环控制系统对牵引电动机转速参数的实时控制,来达到对驱动对象控制与调节的目的。实际传动系统的构建相当细致与复杂,并且影响运行稳定的因素众多,其中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谐波对系统的稳定性影响比较严重,这些谐波主要来源是IGBT开关元件工作时导致的尖峰电压所产生。为了使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本文针对谐波这一问题,主要开展了Matlab环境下交流机车变频调速过程仿真分析并做系统改进的工作,主要包括:研究了列车牵引交流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了解其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谐波的主要原因,然后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搭建传动系统的仿真模型,完成仿真并分析结果;研究了滤波电路的相关原理,针对谐波问题对仿真电路进行改进,改进方案是在逆变器输出端的电路中加入设计的三相滤波器电路,并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仿真,再根据仿真实验结果与改进前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牵引传动系统中,变流器在完成交-直-交的能量转换时,由IGBT元件关断产生的谐波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有明显影响,表现在异步电机的输出相电流与转矩的波形出现不稳定情况,说明系统的稳定性受谐波影响明显;系统中搭建的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将异步电机的转速作为反馈信号,进行一系列的转化输入到逆变器中完成反馈控制,反馈效果显着,达到实验预期。针对谐波问题的验证,在仿真系统中加入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案,在变流器输出端加入设计好的三相滤波电路。对改进后的系统仿真进行调试运行,将改进前后的仿真结果对比发现,异步电机的输出转矩与电流的波形图变得相对稳定,说明与预设情况一致,系统运行的不稳定就是谐波问题导致,此方案提出合理,符合预设情况。因此提出的设计就有了理论支撑,并对实际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进而说明此方案对谐波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李耀宇[5](2020)在《考虑铁损电阻的感应电机参数在线辨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感应电机常用的效率优化方法进行了调研,基于电机损耗模型的优化方法,在保持良好控制性能的基础上能实现较出色的效率优化控制。为了减少效率优化模型中电机参数变化的影响,本文采用递推最小二乘法算法对在线参数辨识进一步探究。本文在普通感应电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递推最小二乘法参数在线辨识模型的推导,优化了辨识算法中数字滤波和数值微分的方法,实现了电机参数在线辨识方法性能的提升。普通的感应电机模型忽略了电机铁损的影响,与实际物理模型有一定的偏差,在效率优化等应用场景中,需要采用更加精准的电机模型,所以在基于考虑铁损等效电阻的感应电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励磁电流计算方法,推导出新的递推最小二乘法的参数在线辨识线性模型,对电流和电压信号进行高精度的采样和离散处理,在仿真和实验平台上进行模型验证,实现对铁损电阻、转子电阻等重要电机参数的在线辨识。文中所研究的技术点,先从理论上进行严格的分析,然后建立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进行系统验证,最后在调试好的硬件平台上完成算法编写和实验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在不同工况下实现较好的辨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能,能快速地跟随待辨识参数的变化,为感应电机高性能控制,如效率优化控制奠定了基础。
徐佗成[6](2020)在《基于光学动作捕捉的机器人示教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示教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传统的机器人示教操作过程需要示教人员学习相关的机器人控制知识和编程知识等,示教操作过程费时费力,不够智能化,且交互性能一般。本文通过光学动作捕捉系统采集示教数据信息,设计了一种基于光学动作捕捉的机器人示教系统,操作者利用光学动作捕捉系统采集示教轨迹数据并转换成机器人指令发送给机器人,控制机器人完成示教。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分析了示教系统的功能需求,给出了基于光学动作捕捉的机器人示教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机器人示教方法进行了设计。利用光学动作捕捉系统采集示教工具相对示教板的运动轨迹,将采集到的示教轨迹数据发送给机器人完成示教过程,利用ROS系统中的TF工具,管理示教系统中存在的所有参考系并实现示教数据的坐标变换。(2)在PC端、机器人与光学动作捕捉系统三者建立无线通信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光学动作捕捉的机器人示教。首先将PC端远程连接到光学动作捕捉系统,并在PC端采集示教工具相对于示教板的位姿数据,然后将得到的位姿数据转换成示教工具相对机器人基坐标系下的位姿数据,通过求解转换成机器人的各个关节角度值,进行轨迹规划,最后生成机器人控制指令控制机器人实现示教。(3)利用ROS系统中的QT基于C++语言设计示教系统交互软件。通过设计交互软件的交互界面、ROS控制模块、数据存储模块以及物理设备的虚拟模块,实现采集、坐标变换以及数据转换、系统状态监控、数据读取、操作集成的功能。此外,建立了基于光学动作捕捉的机器人示教虚拟仿真系统,利用ROS控制模块对虚拟机器人进行了仿真验证,在RViz可视化界面中给出了虚拟机器人复现示教轨迹的结果。对设计的机器人示教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给出了直线、简单曲线和复杂曲线及在线示教四种实验结果。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数据采集、交互控制、数据处理、轨迹规划等功能运行良好,达到了较好的示教效果,能够满足机器人示教的功能需求。所设计的机器人示教系统具有操作简单、交互性强等优点。
解昆[7](2019)在《基于模式分解的大功率光纤激光复杂光场测量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衍射极限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功率的进一步提升受到了非线性效应等因素的制约。为了提高非线性效应阈值,采用大模场光纤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然而,增大纤芯直径的同时将导致可支持的本征模式数量增加,在高功率运行下可能产生模式竞争、模式耦合、模式不稳定等过程,最终导致光束质量的恶化。本文主要研究利用光学相关滤波模式分解方法,围绕大功率光纤激光的模式分解与自适应相位控制这一主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基于光学相关滤波方法(Correlation filter method,CFM)的模式分解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详细介绍了CFM方法的基本原理、透过率函数设计和计算全息图(Computer generated hologram,CGH)的编码流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CFM方法全过程的仿真模型,以15/130光纤和25/250光纤为例,对CFM方法的关键参数参数选择和误差灵敏度进行了研究。2、构建了CFM模式分解实验系统,实现了基于CFM方法的光纤激光实时模式分解。实验中首先通过低功率的多模光束,验证了这一系统的模式分解精度。然后提出了用于大功率光纤激光直接模式分解时的准直型CGH设计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对存在模式不稳定现象的大功率光纤激光系统进行了模式分解研究,测量了其平均模式成分随功率提升时的变化。3、研究了基于模式分解的一体化自适应相位校正。针对大功率光纤激光系统中由于高阶模存在而引起的光束质量退化,研究了通过相位校正提高光束质量的手段,提出了基于模式分解的一体化自适应相位校正方法,利用同一个空间光调制器,一方面对携带绝大多数能量的0级光束进行相位校正,另一方面同时在携带光束少部分能量的+1级上进行模式分解。在针对动态多模光束进行的相位校正实验中,远场PIB平均值由补偿前的38.5%提高到补偿后的61.8%。4、提出了基于CFM的矢量光束模式分解与偏振测量方法。首先介绍了通过琼斯矢量分布描述矢量光束的基本原理,以及几何相位与动态相位理论;提出可以通过模式分解测量得到矢量多模光束每个偏振分量的几何相位,然后利用CFM得到两个偏振分量基模的相移干涉条纹,得到动态相位,在此基础上重构出琼斯矢量分布。最后通过实验对这一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中,通过这一方法实现了对动态矢量光束的模式分解与偏振测量,可以给出光纤中各个模式偏振态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光束截面上的偏振分布情况。
王倩[8](2019)在《基于DSP的音乐信号特征识别与再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音乐信号的数字化及分析处理技术是数字音乐技术的核心,论文研究基于DSP的音乐信号特征识别与再现技术,旨在设计一个系统可以帮助音乐学习者进行音乐学习和音乐创作。论文针对音乐学习及创作的实际需求对音乐信号及其分析处理的建模与仿真、嵌入式系统设计等展开研究,为自动编曲、自动记谱等研究打下了基础。论文首先研究音乐信号及其分析处理算法的建模与仿真,以钢琴为研究素材结合乐音的四大要素,分析并提取钢琴音符的特征参数,建立单音符信号及乐谱信号的数学模型。研究单音符识别算法,提取信号的梅尔频率倒谱系数,改进DTW算法实现单音符识别。在单音符算法实现的基础上,结合基于能熵比的音符时值分割方法,将乐谱分割成单音符序列实现乐谱识别。论文接着研究音乐合成算法并进行仿真,运用前述音乐信号产生算法结合乐谱进行仿真产生音乐序列信号,然后将其转换为可供播放的数据格式,实现单音符及连续音符的音乐信号再现。在完成音乐信号建模与算法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BF609的DSP器件系统软硬件设计。论文首先设计系统的整体硬件结构,按照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模块进行电路设计,并针对系统硬件的主要模块即音频采集模块、音频播放模块、存储模块、人机交互模块给出了详细的设计分析,其中采用音频编解码器SSM2603将音频采集模块与播放模块融为一体。系统软件设计是在硬件平台的基础上给出了系统各功能模块的算法实现流程,主要包括预处理算法、特征参数提取算法,识别算法和音乐合成算法等,这些算法程序由前述的算法仿真程序移植而来。最后,对DSP系统进行测试分析,主要包括模块测试、系统整体功能测试以及识别率测试。其中,模块测试包括音频线输出测试、音频采集模块测试、识别算法测试。在模块测试无误的基础上,对系统整体进行功能测试,验证系统工作情况。采用多组已知乐谱数据进行识别率测试,将识别结果与正确结果相比较,判断系统识别性能。测试数据显示,论文设计的DSP嵌入式系统对连续音符的识别率达到了93%。有关音乐合成算法的测试则选用多人评判的方式,经确认该算法取得了很好的钢琴合成效果。
郝天铎[9](2019)在《峰均比约束下面向目标检测和参数估计的认知雷达波形设计》文中指出认知雷达是一种具有环境感知和自我学习能力、能够自适应调整发射波形的新体制智能化雷达。与传统雷达只能发射固定波形相比,认知雷达可根据实际场景中的目标和环境信息动态地调整发射波形,以可靠、有效和稳健地提高雷达性能。自适应波形设计是认知雷达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在兼顾发射机效能的同时更好地提升波形设计的自由度,通常要求雷达波形具有较低的峰均比。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峰均比约束下发射波形的合理设计问题,用以提升目标的检测和参数估计性能。论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介绍了认知雷达的基本概念,对自适应波形设计中涉及到的要素进行了概括,对峰均比约束下面向目标检测、面向目标参数估计以及兼顾检测和估计性能的波形设计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论述。(2)研究了峰均比约束下面向目标检测的波形设计问题。给出了自适应波形设计的信号收发模型,分析了检测性能与发射波形的关系,对优化准则进行了选择,为后续波形设计的研究进行了铺垫。针对先验知识已知时峰均比约束下的波形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凸优化的波形和滤波器联合设计方法。首先构建了峰均比约束下关于雷达输出信干噪比(SINR)的波形和滤波器联合设计问题模型,并对两种目标冲激响应(TIR)类型(确定型、随机型)下的问题模型进行了统一。然后基于交替投影法对滤波器和波形交替寻优,根据Rayleigh商模型给出了滤波器的解析表达式,通过半正定松弛(SDR)方法将非凸问题转化为凸问题进而得到波形矩阵解。最后结合秩一近似法和最近邻方法进一步从波形矩阵解得到波形向量解。所提方法可实现指定峰均比约束下的波形优化,所设计波形可在峰均比约束范围内使输出SINR达到最大。针对TIR和杂波冲激响应(CIR)的先验知识不准确时峰均比约束下的波形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不确定集的稳健波形和滤波器联合设计方法,对两种TIR类型(确定型、随机型)下的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联合设计思路如下:首先对TIR和CIR的不确定集进行了构建,并在峰均比约束下基于极大极小化准则构造了关于输出SINR的联合设计问题模型;然后在TIR和CIR不确定集范围内,给出了SINR最差情况下TIR和CIR的取值;最后沿用交替投影法对稳健波形和滤波器进行联合优化。两种TIR类型下所设计波形均具有较好的稳健性能;与现有算法相比,在性能相当的前提下,所提方法的运算量明显降低;在运算量相同的前提下,所提方法的稳健性更好。(3)研究了峰均比约束下面向目标参数估计的波形设计问题。分析了估计性能与发射波形的关系,对优化准则进行了选择。当先验知识已知时,针对现有算法无法在时域直接对波形进行峰均比约束的问题,分别以提高算法速度和提高对目标的估计性能为牵引,提出了两种直接在时域进行波形设计的方法:基于序列线性规划的波形设计方法(SLPW)和基于Minorization-Maximization的波形设计方法(AMMW)。以最大化互信息(MI)为优化准则构建了波形设计问题模型。SLPW用线性形式拟合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实现了非凸问题向凸问题的转换;考虑到无法直接对波形向量进行优化,采用先优化波形矩阵、而后通过逼近的方法得到波形向量解。AMMW则首先通过Minorization-Maximization的特性构建了原始目标函数的下界函数,使得转换后的问题与原优化问题更加逼近;接着利用Toeplitz矩阵的特性进行矩阵到向量的转化,使得问题求解中可直接对波形向量进行优化;最后由于Minorization-Maximization本身的特性使其收敛速度较为缓慢,进一步使用加速方案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这两种方法均可以对指定峰均比约束下的波形进行优化,且两种方法的估计性能均好于现有算法。两种方法各具优势,SLPW具有更低的算法复杂度,而AMMW具有更好的估计性能。此外,将问题扩展到TIR和CIR的先验知识不准确时的情况,对二者协方差矩阵特征值的不确定集进行了构建,仍然沿用极大极小化准则下的设计思路,结合SLPW对峰均比约束下的波形进行了优化,所设计波形具有较好的稳健性能。(4)研究了峰均比约束下检测和估计性能并重的波形设计问题。针对TIR固定时现有算法运算量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的兼顾检测和估计性能的波形快速设计方法。首先基于最大化输出SINR和MI准则构造了峰均比约束下波形设计问题模型;然后通过辅助变量的引入,并基于ADMM思想进行了模型转换,将原始的非凸问题转换为三个较容易求解的子问题;最后对各个子问题进行快速求解,并通过协调子问题的解得到原始问题的全局优化解。与现有算法相比,在性能相同的情况下所提算法复杂度明显降低,此外,所提方法可在指定的峰均约束下实现波形的优化,并可通过调整权值系数实现雷达检测和估计性能的均衡。针对TIR波动时现有算法所得结果往往偏离原始问题的最优解以及算法运算量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峰均比约束下基于时域的波形快速设计方法。首先以最小化TIR的估计误差为优化准则,以检测性能和峰均比为约束条件对波形设计问题进行建模;然后通过辅助变量的引入,利用Toeplitz矩阵的结构特性,实现了非凸问题向凸问题的转换;最后为进一步降低算法运算量,将该凸问题分解为内部迭代和外部迭代两部分进行分层快速求解。与现有算法相比,所提方法在满足检测性能的基础上,不仅算法复杂度明显降低,同时具有更好的估计精度。
孙卓,逯洋,杨雪晴[10](2018)在《MATLAB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MATLAB最早是为矩阵计算而开发的,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MATLAB成为了工程计算和程序设计的有力工具。本文主要说明了近二十年来,MATLAB在国内化学化工领域应用的情况,主要应用在仿真与模拟、实验与计算、化学教学、化学计量学以及与其他程序混合编程这几个领域中,并对现状进行了总结。除此之外,还归纳了国外在该方面近三年发表的文献,国外在该领域研究的起步时间早,文献数量较国内多,但研究的领域与国内相差无几。
二、Matlab在教学仿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tlab在教学仿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双极性变磁阻无刷电机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叠电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双极性开关磁阻电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双极性变磁阻无刷电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2.1 双极性变磁阻无刷电机的提出 |
2.2 双极性变磁阻无刷电机结构分析 |
2.3 双极性变磁阻无刷电机工作原理 |
2.3.1 双极性变磁阻无刷电机运行原理 |
2.3.2 双极性变磁阻无刷电机控制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极性变磁阻无刷电机初始设计和电磁分析 |
3.1 双极性变磁阻无刷电机初始设计与参数 |
3.1.1 电机初始设计 |
3.1.2 电机设计参数 |
3.2 基于ANSYS Maxwell二维有限元模型 |
3.2.1 分析流程 |
3.2.2 二维有限元数学模型 |
3.3 二维有限元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极性变磁阻无刷电机三维有限元分析 |
4.1 三维有限元与二维有限元比较 |
4.2 双极性变磁阻无刷电机三维有限元分析 |
4.2.1 三维模型 |
4.2.2 基本假设 |
4.2.3 三维有限元数学模型 |
4.3 三维有限元前处理 |
4.3.1 分析流程 |
4.3.2 网格剖分和残差设置 |
4.4 三维有限元结果分析 |
4.5 二维有限元和三维有限元仿真比较分析 |
4.6 电机优化分析 |
4.6.1 定、转子结构优化 |
4.6.2 气隙优化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极性变磁阻无刷电机控制系统仿真与分析 |
5.1 主电路的拓扑结构 |
5.2 功率开关器件的选择 |
5.3 双极性变磁阻无刷电机数学模型 |
5.3.1 电压方程 |
5.3.2 功率方程 |
5.3.3 机械运动方程 |
5.3.4 磁共能方程 |
5.3.5 磁链方程 |
5.3.6 电磁转矩方程 |
5.4 双极性变磁阻无刷电机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
5.4.1 电机仿真系统 |
5.4.2 电机模型 |
5.4.3 三相电压方程模块 |
5.4.4 转矩计算模块 |
5.4.5 功率变换器模块 |
5.4.6 PWM信号生成器 |
5.4.7 转子位置信号模块 |
5.5 仿真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学习期间完成的科研情况 |
(2)城市交通拥堵辅助巡航控制系统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TJA-ACC系统概述 |
1.1.2 TJA-ACC基本功能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TJA-ACC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TJA-ACC推荐目标筛选策略 |
2.1 环境感知层整体架构 |
2.2 智能传感器解决方案 |
2.3 TJA-ACC推荐目标筛选 |
2.3.1 传感器的输出参数 |
2.3.2 目标车位置参数的分析与计算 |
2.3.3 危险目标区域的界定 |
2.3.4 推荐目标的综合决策 |
2.4 仿真实验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TJA-ACC控制策略设计 |
3.1 TJA-ACC控制层整体架构 |
3.2 决策控制层的算法设计 |
3.2.1 考虑两车运动状态的安全距离模型 |
3.2.2 一定曲率道路的弯道自适应限速模型 |
3.2.3 基于Kalman滤波的目标车纵向加速度估计 |
3.2.4 改进后的PI速度控制方法 |
3.2.5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MPC距离控制方法 |
3.3 执行器控制层的逻辑设计 |
3.3.1 EMS驱动控制 |
3.3.2 ESC制动控制 |
3.3.3 控制模式的切换逻辑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TJA-ACC系统仿真分析 |
4.1 汽车系统仿真测试概述 |
4.1.1 VI-CarRealTime软件概述 |
4.1.2 SCANeR软件概述 |
4.2 TJA-ACC系统仿真试验平台 |
4.2.1 VI-CarRealTime的车辆动力学建模 |
4.2.2 SCANeR仿真场景搭建 |
4.2.3 车辆执行器控制模型 |
4.2.4 MATLAB/Simulink下的仿真策略 |
4.3 城市交通下典型工况分析 |
4.3.1 自适应定速巡航 |
4.3.2 稳定跟随目标车 |
4.3.3 目标车切入切出 |
4.3.4 跟随停车和起步 |
4.3.5 弯道降速行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TJA-ACC实车试验研究 |
5.1 TJA-ACC实车试验平台设计 |
5.1.1 实车试验的研究方案 |
5.1.2 试验设备的安装布局 |
5.2 TJA-ACC系统功能的实车集成 |
5.2.1 整车通信网络架构 |
5.2.2 车辆传感器执行器接口测试 |
5.2.3 驾驶员人车交互(HMI)设计 |
5.3 城市交通下典型工况实车试验 |
5.3.1 自适应定速巡航 |
5.3.2 稳定跟随目标车 |
5.3.3 跟随停车和起步 |
5.3.4 推荐目标筛选 |
5.3.5 目标车切入(Cut In)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应用研究 ——以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数字仿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目标、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
1.5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理论基础 |
2.1 仿真的基本概念 |
2.2 数字仿真实验 |
2.3 演示实验 |
2.4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理论基础 |
第三章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演示实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1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的必要性 |
3.2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作用与不足 |
3.3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的可行性 |
第四章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应用研究 |
4.1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应用研究概述 |
4.2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设计 |
4.3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材分析 |
第五章数字仿真实验在高中物理电学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
5.1 《电场线》教学过程案例研究 |
5.2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教学过程案例研究 |
5.3 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应用研究效果反馈 |
第六章 研究课题的结论与反思 |
6.1 课题研究结论 |
6.2 课题研究过程中关于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内容以及数据分析 |
附录2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物理实验仿真程序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Matlab环境下交流机车变频调速过程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电力机车及交流传动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
1.2.1 电力机车及交流传动系统的发展 |
1.2.2 电力机车及交流传动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
1.2.3 电力机车及交流传动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变频调速系统的理论分析 |
2.1 异步牵引电机的调速方式分析 |
2.1.1 异步牵引电机基本原理 |
2.1.2 恒磁通调速原理分析 |
2.1.3 恒功率调速原理分析 |
2.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原理 |
2.3 牵引变流器工作原理 |
2.3.1 四象限脉冲整流器原理分析 |
2.3.2 PWM控制技术的原理分析 |
2.3.3 中间直流储能环节的原理与计算 |
2.3.4 逆变器原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仿真系统的搭建与结果分析 |
3.1 软件介绍 |
3.2 驱动信号模块的组成与仿真搭建 |
3.2.1 闭环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建立 |
3.2.2 PWM信号的生成 |
3.2.3 PWM信号的仿真运行结果 |
3.2.4 PWM信号结果分析 |
3.3 仿真系统的搭建与结果分析 |
3.3.1 仿真系统的搭建 |
3.3.2 仿真的运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滤波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
4.1 滤波电路的原理分析 |
4.2 滤波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5 仿真模型的改进与仿真结果分析 |
5.1 改进模型的仿真结果 |
5.2 仿真运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考虑铁损电阻的感应电机参数在线辨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感应电机常用控制方法与效率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
1.2.1 感应电机常用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2.2 感应电机效率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
1.3 感应电机参数变化影响因素及在线辨识技术研究现状 |
1.3.1 感应电机参数变化影响因素 |
1.3.2 感应电机在线辨识技术研究现状 |
1.4 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感应电机控制理论和效率优化策略研究 |
2.1 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的基本理论 |
2.1.1 感应电机数学模型 |
2.1.2 感应电机矢量控制 |
2.2 感应电机效率优化策略研究 |
2.2.1 考虑铁损的两相坐标系下的感应电机模型 |
2.2.2 基于铁损模型的效率优化策略研究 |
2.3 小结 |
第三章 感应电机参数在线辨识技术理论研究 |
3.1 感应电机参数辨识算法原理研究 |
3.1.1 最小二乘法 |
3.1.2 递推最小二乘法 |
3.2 基于普通感应电机模型的参数辨识方法 |
3.2.1 感应电机模型简化 |
3.2.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辨识模型建立 |
3.2.3 状态变量优化方法 |
3.3 考虑铁损电阻的感应电机模型改进型参数辨识方法 |
3.3.1 考虑铁损电阻的感应电机模型简化 |
3.3.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辨识模型建立 |
3.4 小结 |
第四章 感应电机参数在线辨识仿真研究 |
4.1 递推最小二乘法算法模块 |
4.1.1 S-Function概述 |
4.1.2 S-Function实现 |
4.2 基于普通电机模型的参数辨识仿真模型 |
4.2.1 仿真模型搭建 |
4.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 基于考虑铁损电阻电机模型的改进型参数辨识仿真模型 |
4.3.1 仿真模型搭建 |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感应电机参数在线辨识实验探究 |
5.1 实验平台硬件介绍 |
5.2 实验平台软件介绍 |
5.3 基于普通电机模型的参数辨识实验探究 |
5.3.1 实验电机的选取 |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基于考虑铁损电阻的感应电机模型改进型参数辨识实验探究 |
5.4.1 实验电机的选取 |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6)基于光学动作捕捉的机器人示教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示教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机器人示教控制方式分类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1.4.1 论文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光学动作捕捉的机器人示教系统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功能需求 |
2.3 机器人示教系统结构设计 |
2.4 机器人示教系统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器人示教系统方法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光学动作捕捉原理 |
3.3 机器人示教系统方法 |
3.3.1 坐标变换 |
3.3.2 轨迹数据转换 |
3.4 机器人示教系统标定 |
3.4.1 光学动作捕捉系统标定 |
3.4.2 示教工具集标定 |
3.5 机器人示教系统数据采集和处理 |
3.5.1 数据采集 |
3.5.2 机器人关节角度求解 |
3.5.3 关节空间下的轨迹规划 |
3.5.4 机器人控制文件生成 |
3.6 小结 |
第四章 机器人示教系统交互软件与虚拟仿真设计 |
4.1 引言 |
4.2 软件总体框架设计 |
4.3 软件技术及工具分析 |
4.3.1 QT介绍 |
4.3.2 JSON序列化技术 |
4.4 机器人示教系统交互软件设计 |
4.4.1 ROS控制模块 |
4.4.2 交互软件 |
4.4.3 数据存储模块 |
4.4.4 物理设备的虚拟模块 |
4.5 机器人示教系统虚拟仿真设计 |
4.6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光学动作捕捉的机器人示教系统仿真与实验 |
5.1 引言 |
5.2 离线示教的仿真与实验 |
5.2.1 直线示教的仿真与实验 |
5.2.2 简单曲线示教的仿真与实验 |
5.2.3 复杂曲线示教的仿真与实验 |
5.3 在线示教的仿真与实验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模式分解的大功率光纤激光复杂光场测量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功率光纤激光发展中的限制因素 |
1.2 多模光纤激光的亮度提升 |
1.3 大功率光纤激光的模式分解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大功率光纤激光的光场特性与测量方法 |
2.1 光纤中模式的基本特性 |
2.2 光纤激光的模式分解手段 |
2.2.1 空间——光谱分辨成像法 |
2.2.2 环形腔法 |
2.2.3 波前(相位)测量法 |
2.2.4 数值分析法 |
2.2.5 光学相关滤波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光学相关滤波的模式分解 |
3.1 CFM模式分解原理 |
3.1.1 光学相关滤波原理 |
3.1.2 模式成分测量 |
3.1.3 模式相位测量 |
3.1.4 CGH的编码与复用 |
3.2 CFM模式分解的关键参数设计与灵敏度分析 |
3.2.1 CFM模式分解的数值仿真方法 |
3.2.2 CFM模式分解系统的关键参数设计 |
3.2.3 频谱面分辨率 |
3.2.4 CFM模式分解的误差分析 |
3.3 基于CFM方法的模式分解实验 |
3.3.1 实验系统构建 |
3.3.2 实验系统标定 |
3.3.3 实验结果 |
3.4 含TMI的大功率光纤激光模式分解 |
3.4.1 实验装置 |
3.4.2 用于准直光束的CGH设计 |
3.4.3 实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模式分解的一体化自适应相位校正研究 |
4.1 在+1 级进行校正效果验证 |
4.1.1 基本实验结构 |
4.1.2 +1 级校正透过率函数设计 |
4.1.3 实时相位校正控制流程 |
4.1.4 实验结果 |
4.2 对0 级衍射光的一体化校正 |
4.2.1 实验系统结构 |
4.2.2 混合相位CGH编码 |
4.2.3 相位校正控制流程与GUI控制程序 |
4.2.4 实验结果 |
4.2.5 实时相位校正速度限制因素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模式分解的偏振态测量 |
5.1 偏振测量基本原理 |
5.2 偏振测量系统结构 |
5.3 模式分解与偏振测量CGH设计 |
5.3.1 偏振测量系统结构 |
5.4 静态测量与偏置相位标定 |
5.5 矢量光束的实时模式分解与偏振测量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内容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论文的不足及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基于DSP的音乐信号特征识别与再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音乐识别技术发展现状 |
1.2.2 音乐合成技术发展现状 |
1.2.3 DSP技术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音乐特征分析及钢琴音符建模 |
2.1 音乐特征分析 |
2.2 钢琴发声原理 |
2.3 信号预处理 |
2.3.1 预加重 |
2.3.2 加窗分帧 |
2.3.3 端点检测 |
2.4 短时傅里叶变换 |
2.5 音符数学模型研究 |
2.5.1 音符时域包络建模 |
2.5.2 音符谱分析 |
2.5.3 音符数学模型建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Matlab的钢琴音符识别与合成算法设计与仿真 |
3.1 特征参数提取 |
3.1.1 线性预测倒谱系数LPCC |
3.1.2 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 |
3.2 基于动态时间归整的单音符识别算法 |
3.2.1 动态时间规整算法原理 |
3.2.2 DTW算法改进 |
3.3 音符时值分割及多音符识别 |
3.3.1 基于能熵比的音符分割算法 |
3.3.2 基于高频内容的音符分割算法 |
3.3.3 多音符识别算法仿真 |
3.4 音乐信号再现技术的建模与仿真 |
3.4.1 基于正弦波的钢琴乐音合成 |
3.4.2 包络函数应用 |
3.5 GUI操作界面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SP的钢琴音符识别与再现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4.2 DSP选型及主控制器介绍 |
4.3 基础电路设计 |
4.3.1 时钟电路 |
4.3.2 电源电路 |
4.3.3 复位电路 |
4.4 音频采集与播放模块 |
4.4.1 SSM3603 工作原理 |
4.4.2 SSM2603 音频输入 |
4.4.3 SSM2603 音频输出 |
4.4.4 采样频率设置 |
4.4.5 通信协议 |
4.5 存储模块 |
4.5.1 Flash存储器 |
4.5.2 DDR2 SDRAM存储 |
4.6 人机交互模块 |
4.6.1 键盘控制模块 |
4.6.2 显示模块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SP的钢琴音符识别与再现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整体结构设计 |
5.2 DSP系统初始化设计 |
5.2.1 电源和时钟初始化 |
5.2.2 TWI和 SSM2603 初始化 |
5.2.3 DDR2 SDRAM初始化 |
5.2.4 LCD初始化 |
5.2.5 矩阵键盘初始化 |
5.3 音频数据采集 |
5.4 预处理 |
5.5 特征提取 |
5.6 模式识别 |
5.7 钢琴音乐再现 |
5.7.1 音频格式简介 |
5.7.2 数字音乐合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模块测试 |
6.1.1 音频线输出测试 |
6.1.2 音频信号采集测试 |
6.1.3 音符识别算法测试 |
6.2 系统测试 |
6.3 识别率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峰均比约束下面向目标检测和参数估计的认知雷达波形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术语缩写 |
符号约定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和意义 |
1.2 认知雷达自适应波形设计 |
1.2.1 认知雷达概述 |
1.2.2 自适应波形设计 |
1.3 峰均比约束下认知雷达波形设计研究现状 |
1.3.1 峰均比约束下面向目标检测的波形设计研究现状 |
1.3.2 峰均比约束下面向目标参数估计的波形设计研究现状 |
1.3.3 峰均比约束下检测和估计性能并重的波形设计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先验知识已知时峰均比约束下面向目标检测的波形设计 |
2.1 引言 |
2.2 面向目标检测波形设计的理论基础 |
2.2.1 信号模型 |
2.2.2 检测性能与发射波形的关系 |
2.3 准则选取和峰均比约束下的问题建模 |
2.3.1 准则选取 |
2.3.2 峰均比约束下基于SINR准则的问题建模 |
2.4 基于凸优化的波形和滤波器联合设计 |
2.4.1 基本思路及模型转换 |
2.4.2 联合设计方法 |
2.4.3 算法性能分析 |
2.5 仿真实验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先验知识不准确时峰均比约束下面向目标检测的稳健波形设计 |
3.1 引言 |
3.2 确定型TIR先验知识不准确时的稳健波形和滤波器联合设计 |
3.2.1 峰均比约束下的问题建模 |
3.2.2 联合设计方法 |
3.2.3 算法性能分析 |
3.2.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3.3 随机型TIR先验知识不准确时的稳健波形和滤波器联合设计 |
3.3.1 峰均比约束下的问题建模 |
3.3.2 联合设计方法 |
3.3.3 算法性能分析 |
3.3.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峰均比约束下面向目标参数估计的波形设计 |
4.1 引言 |
4.2 估计性能与发射波形的关系 |
4.3 准则选取和峰均比约束下的问题建模 |
4.3.1 准则选取 |
4.3.2 峰均比约束下基于MI准则的问题建模 |
4.4 基于序列线性规划的波形设计 |
4.4.1 模型转换 |
4.4.2 波形设计方法 |
4.4.3 算法性能分析 |
4.4.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4.5 基于Minorization-Maximization的波形设计 |
4.5.1 基于Minorization-Maximization的模型转换 |
4.5.2 波形设计方法 |
4.5.3 算法性能分析 |
4.5.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4.6 先验知识不准确时峰均比约束下的稳健波形设计 |
4.6.1 蜂均比约束下的问题建模 |
4.6.2 波形设计方法 |
4.6.3 仿真实验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峰均比约束下检测和估计性能并重的波形设计 |
5.1 引言 |
5.2 先验知识已知时峰均比约束下的波形设计 |
5.2.1 峰均比约束下的问题建模 |
5.2.2 基于ADMM的模型转换 |
5.2.3 波形快速设计 |
5.2.4 算法性能分析 |
5.2.5 仿真实验与分析 |
5.3 先验知识不准确时峰均比约束下的波形设计 |
5.3.1 峰均比约束下的问题建模 |
5.3.2 模型转换 |
5.3.3 波形快速设计 |
5.3.4 算法性能分析 |
5.3.5 仿真实验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MATLAB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MATLAB在化学化工上的应用 |
2.1 MATLAB在化学、化工中的过程仿真与模拟 |
2.2 MATLAB在化学、化工实验与计算中应用 |
2.3 MATLAB在化学、化工教学中的应用 |
2.4 MATLAB在化学计量学中的应用 |
2.5 MATLAB混合编程 |
3 总结 |
四、Matlab在教学仿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极性变磁阻无刷电机的设计与分析[D]. 孙宇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2]城市交通拥堵辅助巡航控制系统策略研究[D]. 刘灿. 吉林大学, 2020(08)
- [3]数字仿真实验辅助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应用研究 ——以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数字仿真为例[D]. 马小花. 宁夏大学, 2020(03)
- [4]Matlab环境下交流机车变频调速过程仿真[D]. 马天银.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考虑铁损电阻的感应电机参数在线辨识技术研究[D]. 李耀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6]基于光学动作捕捉的机器人示教系统设计与实现[D]. 徐佗成.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7]基于模式分解的大功率光纤激光复杂光场测量与控制技术研究[D]. 解昆.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8]基于DSP的音乐信号特征识别与再现技术研究[D]. 王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峰均比约束下面向目标检测和参数估计的认知雷达波形设计[D]. 郝天铎.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10]MATLAB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J]. 孙卓,逯洋,杨雪晴.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18(12)
标签:感应电机论文;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 系统辨识论文; 数字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