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摄影测量数字化成图的发展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王龙[1](2021)在《无人机倾斜影像密集匹配点云的处理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以低成本、大范围的获取高精度的场景信息,已经成为新时代下“数字城市”建设中获取数据的重要手段之一。无人机平台搭载GPS、IMU和非量测相机,采集高精度位置、地面影像数据和姿态数据,可利用计算机视觉的运动恢复目标结构算法(Structure Form Motion,SFM)和多视图立体视觉重构算法(multi View Stereo,MVS),生成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表面模型和密集点云数据等。在摄影测量方面,大多数的应用都是基于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表面模型和实景三维模型进行,点云作为影像与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过度产物往往是被忽略的,以至于对影像密集点云的应用及研究相对较少。而Li 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点云因为其准确的描述了空间目标地物的形态、大小和其他属性特征被广泛应用地形测图、林业检测,救灾减灾等领域。但是雷达设备成本高、对作业人员的门槛相对较高,加之获取的点云不包含物体光谱信息和无任何语义信息等原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的普及应用。影像匹配点云除了在精度上弱于Li DAR点云外,其拥有丰富的纹理和光谱特征,容易引入植被指数等特征用于点云分类,加之是基于无人机进行数据采集,其成本相比于Li DAR大幅下降。并且随着计算机视觉和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在一些地形不复杂的区域,影像匹配点云在精度和密度上能够媲美Li DAR点云。鉴于影像匹配点云所具巨大优势,如何对影像匹配的点云进行应用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影像匹配的点云中包含了地面点、地表上的建筑物、植被等信息,并不能直接对其进行测图和提取森林结构参数等应用,需要对其滤波和分类,按需提取有用信息。现阶段针对影像匹配点云滤波与分类的方法较少,而Li DAR点云的相关研究与应用比较成熟,虽说影像匹配点云与LIDAR点云存在数据源差异和滤波算法能否兼容的问题。但总的来说两种方式获取的点云之间有共同点,所以本次研究主要是借鉴Li DAR点云的处理方法对影像匹配点云处理,利用影像匹配点云具有丰富的纹理和光谱信息等特点,进行自动分类和目视分类编辑。在点云数据中划分地面点与非地面点的过程称为点云滤波。目前各种经典的点云滤波算法都需要在算法中设置较为复杂的参数,需要专业人员对作业区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达到一定的滤波效果。由于自然和人为等不可控因素的存在,影像匹配点云在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误差,故在点云滤波之前需采用合适的点云粗差剔除算法对点云中的噪声点去除。本次的研究内容如下:(1)从相机成像模型、二维相片到三维空间的坐标转换、相机的检校、特征点的提取与匹配、运动恢复结构、多视影像密集匹配六方面讲述无人机倾斜影像进行匹配获取三维点云的关键技术和原理,并整理无人机影像数据的获取与影像处理生成点云的具体方法。(2)滤波和分类作为点云应用的基础环节,为了能够对影像匹配点云进行高精度的滤波和分类,在滤波开始前,充分分析点云的特点,运用高程统计和基于密度的算法对点云进行误差的剔除;对于滤波,则深入研究了目前几种经典点云滤波算法,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的方法分析各滤波算法在不同地物地貌区域的滤波结果,找到适用于本次研究的最佳算法;分类则是先对点云进行特征统计,选择具有代表性特征运用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分类。(3)结合获取的数字正射影像图和滤波后地面点数据,进行数字线划图的制作。首先对密度较大的点云数据进行抽稀处理,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和等高线数据;然后将生成的等高线数据和数字正射影像图中矢量化的部分地物结合,局部修改后制作数字线划图;最后选取视图立体视觉重构算法。
孙丽红[2](2021)在《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由于以往矿山开采方式不合理,管理模式粗放混乱等诸多原因,大量遗留的露天废弃矿山亟待修复。改善生态环境、恢复自然景观以及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空间的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露天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问题日益重视。本文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为手段获取云南省禄劝县某废弃矿山区域数据。对矿区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同时对三维模型成果的精度进行评定;最后对倾斜摄影测量成果及三维模型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展开相关探讨。分析和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1)阐述了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以及建模方式,并与传统的3ds Max、三维GIS及三维激光扫描等建模技术进行对比,重点阐述了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三维建模相关技术,并分析了其优势。(2)以云南省禄劝县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为例,以项目中的某个工程治理矿区图斑为研究区,从矿区数据获取、基于Context Capture Center软件矿区三维模型构建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对构建的三维模型的空三、整体模型及模型几何精度进行评定,并与传统测量技术在效率、方法及成果资料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成果及三维模型能够满足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需求。(3)结合项目需求,论证了倾斜摄影测量成果DOM、DSM及矿区三维模型能够方便地应用于地形图的绘制,进行矿山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方案拟定、后期施工、评估及监测等诸多方面,结合Skyline软件实现生态修复后三维效果图可视化展示。
王科伟[3](2021)在《云南大高差起伏地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无人机和数码相机的性能提升、价格降低,许多中小企业开始购买无人机,用来完成相关工程项目。小型无人机完成摄影测量的相关工作,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便于完成相关测量工作等优势。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工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外业的数据采集和内业的数据处理。本文主要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考虑,分析影响成果精度的因素:外业阶段主要考虑航线设计和重叠度对成果精度的影响,内业阶段主要考虑航线飞行方式、像控点的布设、像片刺点数量对成果精度的影响。本文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对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讲解,分析了倾斜摄影测量现存的一些问题;对倾斜摄影测量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辨析,分析了空间分辨率与成图比例尺的关系以及空间分辨率与航摄比例尺的关系;对重叠度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垂直摄影的前提下,推导出倾斜摄影测量过程中,像平面面积与平均高程面上实地面积的关系,分析S形飞行和环绕飞行的重叠度变化趋势;针对云南省高程较高、地形起伏较大的特点,研究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高原测绘中,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成图精度能否达到相应的规范标准,以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天水嘉园附近为研究区域进行三维建模。设计了环绕飞行、井字飞行和五向飞行三种航线飞行方式,在实验区域测量了14个控制点以及101个检查点,内业数据处理阶段采用了Context Capture软件进行三维建模,设计了多种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实地测量的检查点坐标与三维模型中检查点坐标之差为依据,分析不同处理方法对精度的影响。结论:环绕飞行、井字飞行和五向飞行均满足相应的成果精度,在保证刺点精度和数量的前提下,环绕飞行和五向飞行的精度较好;在控制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增加每个控制点的刺点数量,可以提高成果精度;平地精度要优于高山地精度,平面精度要优于高程精度;控制点应均匀分布于测区内,不同控制点之间应保持适当的间距。
王虎[4](2020)在《无人机倾斜摄影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各项重大工程的稳步推进,大比例尺地形图无论是在项目规划建设、自然资源的实时监测还是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传统地形图绘制工作存在低效率、高成本、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实际生产需要。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该技术能在较短时间内构建高精度三维模型,针对目前大比例尺地形图绘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使用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绘制工作,借助于无人机飞行平台进行技术实施,对最终成果进行质量评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理论上分析倾斜摄影三维建模的主要误差来源,设计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实验。使用中海达iFly-D5五镜头无人机和DJI Phantom 4pro消费级单镜头无人机进行倾斜摄影外业数据采集,基于Context Capture软件构建实验区三维模型,依据相应规范从模型精细度、空三解算精度、三维重建精度三个方面分析三维模型精度,最终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以上两种无人机飞行平台进行倾斜摄影数据采集,基于Context Capture软件重建的三维模型精度均满足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绘制要求。(2)基于EPS地理信息平台,结合三维模型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绘制,从平面、高程、长度、面积四个方面分析大比例尺地形图成图精度,精度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三维模型基于EPS地理信息平台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精度要求满足1:500地形图成图精度要求,即使用EPS地理信息平台结合三维模型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且精度有保障的新方法。(3)针对最终成图质量这一模糊概念,提出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质量评价,构建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结合三维模型精度、地形图精度两个类别指标对最终成图进行质量评价,最终评价结果表明:安理工测区地形图成图质量为优级品,李家巷测区地形图成图质量为优级品。图[35]表[31]参[81]
秦萌[5](2020)在《基于DPGrid的无人机低空航摄影像DOM生成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低空无人机可以快速完成某个地区遥感图像的采集,同时满足高分辨率测绘发展的需要。鼓励和支持无人机低空遥感系统和无人机航摄影像处理系统的发展,对促进测绘行业的发展和改善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无人机在国家抢险救灾、地理国情普查、数字城市建设及测绘测量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DOM不但可以作为地图分析的背景控制信息,还能为其他基础地理信息产品提供更多参考信息,在城乡建设规划和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方面表现突出。随着DOM应用面的扩大,为响应社会各界对大比例尺数字影像产品的迫切需求,本文以此作为切入点。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对无人机低空航摄系统和航摄影像处理系统作出详细介绍。对本文实验中采用的大疆精灵4低空无人机及其配套的DGI GO4、Umap飞控软件,DPGrid航摄影像后处理软件做了进一步说明。(2)对数字正射影像生成各环节中影响产品精度及质量的关键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从航摄影像常见问题对策、空三加密要点到DEM及DOM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详细分析研究。(3)重点分析研究了在DEM生产环节针对不同地物通过选择合适的编辑参数和滤波方法,使自动密集匹配生成的问题DEM点云能切准地面。并按照相关作业规定,对编辑后的DEM及最终生成的数字正射影像进行了质检,对产品精度及质量进行了分析。(4)以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某地区为例,对航摄影像的获取到数字正射影像的制作整个技术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重点研究分析了像控点的布设方案、空三加密、DEM生产以及DOM生产等关键环节,最终生成该区域1∶1000正射影像图。生产实例表明,利用DPGrid系统制作的正射影像,成果质量能够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从而满足社会各界的强烈需求。
余学飞[6](2020)在《多源数字化勘测技术在北京通州燃灯塔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基于北京通州燃灯塔实际保护需求,前期进行了大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低空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及勘测技术与多学科协同应用方面的文献及实践案例调研。结合古塔的特征及形态分析、传统古塔勘测方法分析及新型数字化勘测方法分析对古塔勘测阶段的数据需求进行分析,形成多元数字化勘测技术在通州燃灯塔保护方面的系统研究。在通州燃灯塔勘测阶段的数据需求分析方面:通州燃灯塔鉴于其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受到各方的关注和重视。基于实际古塔勘测的难特点分析,采用将多种测绘方法有效集成并将多测量手段的数据融合处理实现古塔精细化测绘的方法,即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和无人机低空近景摄影测量相结合方式,实现通州燃灯塔的现状测绘。在通州燃灯塔勘测数据采集与集成方面:基于三维激光扫描获取点云数据模型和近景摄影测量获取数字影像信息,并将空地数据融合,结合精度控制和分析进行模型调整,实现三维数据相互补充,提高局部及整体的几何精度便于对古塔的结构进行精细三维分析,最终得到燃灯塔的精细三维模型。利用多期激光扫描数据得对比,结合传统测量监测数据,实现对通州燃灯塔监测任务的完成。在多源数字化测绘技术与多学科融合方面:运用多源数字化勘测技术,可以为通州燃灯塔的力学分析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多源数字化测绘技术,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古塔本体监测,建立监测基准体系并对监测数据加以对比,为通州燃灯塔的保护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多源数字化测绘技术与多学科的融合。在多源数字化测绘数据的成果表达及应用方面:基于通州燃灯塔的点云数据及三角网模型进行古塔线画图和正射影像图等专题图件制作,为修缮设计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多源数字化勘测技术获得数据并建立的模型,可以为古塔的病害调查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多源数字化勘测技术可以为文化遗产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持,实现文物的数字展示、静态文物的动态化展示。
李蕾[7](2020)在《数字地形图图面压盖的自动处理》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数字地形图测绘对计算机图形编辑软件的自动化、智能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数字地形图内业绘制过程中,数字地形图的图面压盖整饰是地形图的基本展现方式,它反映着地形基本信息且地形图的图面信息都必须正确的、精准的显示在图面上。因此,在数字地形图的成果数据质量内容中的压盖整饰质量即数字地形图中图面压盖的正确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数字地形图的图面压盖整饰往往费时费力,且由于数字地形图内业作业人员态度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造成数字地形图成图数据压盖现象。论文针对这些问题,以陕西省韩城矿区为研究区域,基于AutoCAD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利用C++语言,对数字地形图中无线类地形要素间压盖的自动检查与处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依据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和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对数字地形图中易产生图面压盖的高程注记点、点状符号要素、注记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实现了数字地形图中高程注记点、点状符号要素、注记要素信息的自动提取。(2)分析了数字地形图中产生图面压盖的主要原因、主要类型,数字地形图压盖处理的图面易读性、无歧义性等图面质量问题以及压盖处理的优化理论。得到了数字地形图中无线类地形要素间压盖处理的最优解,就是通过程序计算数字地形图中优先移动的压盖要素的最小移动距离,使数字地形图中无线类地形要素间压盖的自动处理达到最优化。(3)对数字地形图中图面压盖问题分析、研究。通过已有的方向包围盒OBB算法和R树空间索引数据结构的结合,快速获取数字地形图中易压盖要素的位置范围及图面压盖区域。实现了数字地形图中无线类地形要素间压盖的自动检查。(4)在数字地形图压盖的研究过程中,对图面压盖的自动处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根据数字地形图中的空白区域和压盖处理后质量要求达标的基础上,通过程序设置数字地形图中移动的压盖要素的最大偏移距离,计算移动的压盖要素的最小偏移值,并判断移动的压盖要素的移动方向。实现了数字地形图中无线类地形要素间压盖的自动处理,有效地提高了数字地形图中图面压盖处理的效率与质量。
焦旺[8](2020)在《基于倾斜摄影数据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是工程测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利用倾斜摄影数据制作大比例尺地形图,已经成为倾斜摄影测量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本文选用大量项目生产数据,对单镜头多旋翼无人机与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五拼相机两种常用倾斜摄影方案的实施方法和成果精度进行研究,选用不同密度像控点处理倾斜摄影数据并对成果精度进行对比分析,在当前倾斜摄影测量缺乏具体规范的情况下,总结出两种倾斜摄影方案布设像控点间距的推荐值。对基于倾斜摄影数据生产大比例尺地形图相关软硬件和技术流程进行了梳理,对使用该方法绘制的地形图精度进行了检验。对倾斜摄影制作大比例尺地形图中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大比例尺地形测量生产提供参考。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无人机平台搭载不同任务设备,采用倾斜摄影测量方法制作不同精度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像控点布设方案各有不同。对于纵横CW-10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CW10-WP五拼相机的倾斜摄影方案,测量1:1000地形图,摄影航高宜在300m350m选择,如测图等高距取0.5m,建议按800m1000m间距布设像控点,如测图等高距取1.0m,像控点间距可放宽至1200m。(2)利用倾斜摄影三维模型数据获取高程要素,利用倾斜摄影DOM数据获取平面要素,在南方Cass软件中完成等高线的生成和地形图编辑整饰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方法,技术可行,精度可靠。经检定,利用上述方法制作的某丘陵地1:500地形图,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为±0.131m,等高线高程中误差为±0.231m,满足规范要求。(3)对于沙漠、秃山等地表裸露度较高的测区,可使用倾斜摄影DSM数据自动提取等高线,选择合适的采样间距,可以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减少编辑工作量,提高生产效率。倾斜摄影生产的真正射影像对细条状地物表达有损失,将倾斜摄影垂直影像按垂直摄影数据进行处理,再用立体测图方法补绘错漏地物,可减少外业调绘工作量。
邢晓平[9](2020)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图中的精度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十四五”已将“实景三维中国”列为基础测绘规划的重点研究方向,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以其特殊的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测量行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测量手段,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和应用价值。倾斜摄影测量拍摄的多组影像具备更加丰富的纹理信息,可以实现实景三维模型的构建,使三维模型成为摄影测量的数据承载形式,通过三维模型提取地物地貌信息并进行地形图的绘制就成为了一种新的测图方式,这种地形图绘制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具有很高地测绘生产实践价值。三维模型的数字化过程对模型精度和数字信息采集精度都有极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工程实践数据同时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开展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实验:借助MapMatrix 3D软件分析了无人机倾斜摄影空中三角测量的精度,并分析了倾斜摄影测量获得的密集点云数据在土石方量计算中的精确度。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详细介绍了无人机低空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技术理论和无人机低空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组成,并对倾斜摄影测量的稀疏匹配、空中三角测量、密集匹配、构建三角网和纹理映射等五个关键技术流程做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2)从理论上分析了倾斜摄影测量三维建模精度的主要误差来源,设计了具体的实验方案,开展了倾斜摄影测量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在丘陵地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的精度满足1:500三维模型生产的精度指标要求:定向点平面中误差为0.069m,小于限差0.13m,高程中误差为0.12m,小于限差0.2m;检查点平面中误差为0.128m,小于限差0.175m,高程中误差为0.131m,小于限差0.28m;(3)利用不同软件计算传统土石方测量的点云数据得到的填挖方结果相对误差最大可达12.33%,相比之下,利用倾斜摄影测量构建三维模型提取密集点云的方式来计算的填挖方结果相对误差最大仅为2.64%,结果更加准确可靠,这种倾斜摄影测量方式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夏燕钦[10](2020)在《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尾矿库溃坝下泄水砂流运动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尾矿库是一种人造高势能危险源,存在坝体溃毁的可能性,一旦发生溃坝,形成的高能泥石流将横扫下游,对周边环境及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为维护尾矿库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稳定、保障尾矿库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依托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结合尾矿库溃坝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理论,开展了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尾矿库溃坝下泄水砂流运动过程研究。本文首先对无人机摄影测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永平铜矿燕仓尾矿库及周边地区约20平方公里的地形地貌等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最后以永平铜矿燕仓尾矿库3#、4#号坝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尾矿库坝体溃毁后下泄水砂流的运动过程进行了模拟。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目前市面上航线规划软件在航摄高度计算上的缺陷,提出了基于航摄影像平均地面分辨率的无人机航摄高度确定方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无人机起飞点设置及地形起伏对航摄影像数据的影响;(2)开展无人机摄影测量影响因素分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控制点数量越多、航摄影像的地面分辨率越小、影像重叠率越高,空三解算精度越高。但当控制点数量增加到一定时,RTK测量误差对区域网平差的影响将会显现,空三解算精度将不再随着控制点数量的增加而提高;(3)以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为基础,获取了永平铜矿燕仓尾矿库及周边地区约20平方公里的地形地貌等地理信息数据,并完成了航测4D产品及三维模型生产的工作;(4)以航测获取的地形地貌数据为基础,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永平铜矿燕仓尾矿库3#、4#副坝溃决后下泄水砂流的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溃坝过程中的洪峰流量为276.34m3/s,最大流速为9m/s,尾砂下泄总方量为40万m3;溃坝后大量尾砂淤积在坝体下游的沟谷之中,只有个别建基面高程小于95.02m的村庄建筑才会受到尾砂淤积的影响。
二、摄影测量数字化成图的发展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摄影测量数字化成图的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无人机倾斜影像密集匹配点云的处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倾斜摄影测量现状 |
1.2.2 影像匹配密集点云现状 |
1.2.3 点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技术路线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倾斜摄影测量密集匹配点云的原理 |
2.1 相机成像模型 |
2.1.1 坐标系统 |
2.1.2 相机标定 |
2.2 特征点提取与匹配 |
2.3 基本矩阵和本质矩阵求解 |
2.4 三角测量 |
2.5 光束法平差 |
2.6 多视影像密集匹配 |
第三章 影像匹配点云的生产流程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点云数据获取 |
3.2.1 数据获取 |
3.2.2 无人机倾斜影像密集匹配点云的获取 |
3.2.3 影像匹配点云的精度检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像匹配点云的滤波与分类 |
4.1 影像匹配点云与LIDAR点云的特点 |
4.1.1 无人机倾斜影像匹配点云的特点 |
4.1.2 Li DAR点云获取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
4.2 点云粗差剔除 |
4.2.1 粗差点分类 |
4.2.2 点云粗差剔除的主要算法 |
4.2.3 实验与分析 |
4.3 点云滤波算法简介 |
4.3.1 坡度法 |
4.3.2 移动曲面拟合法 |
4.3.3 数学形态学 |
4.3.4 不规则三角网加密法 |
4.3.5 布料滤波 |
4.4 滤波实验及质量分析 |
4.4.1 实验地块的滤波实验 |
4.4.2 实验结果质量分析 |
4.4.3 研究区域的滤波结果 |
4.5 倾斜摄影测量点云分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影像匹配点云的应用 |
5.1 构建高精度的三维模型 |
5.2 地形测图 |
5.2.1 点云抽稀 |
5.2.2 数字高程模型和等高线的生成 |
5.2.3 地物数字化 |
5.3 成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矿山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及三维建模技术 |
2.1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概述 |
2.1.1 倾斜摄影测量概念 |
2.1.2 倾斜摄影测量原理 |
2.1.3 倾斜摄影测量的系统组成 |
2.2 倾斜摄影测量建模技术 |
2.2.1 技术简介 |
2.2.2 倾斜摄影测量建模相关技术 |
2.3 三维建模技术对比分析 |
2.3.1 传统3ds Max建模简介 |
2.3.2 三维GIS建模简介 |
2.3.3 三维激光扫描建模简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ontext Capture Center的倾斜摄影模型构建 |
3.1 Context Capture Center简介 |
3.1.1 Context Capture Center的发展进程 |
3.1.2 Context Capture Center软件优势 |
3.1.3 Context Capture Center建模原理与方法 |
3.2 矿区模型构建 |
3.2.1 矿区概况 |
3.2.2 矿区数据获取 |
3.2.3 矿区三维模型构建及DOM、DSM数据生成 |
3.3 矿区模型精度评定 |
3.3.1 空三精度评定 |
3.3.2 整体模型精度评价 |
3.3.3 模型几何精度评定 |
3.4 与传统测量技术对比分析 |
3.4.1 工作效率及方法分析 |
3.4.2 成果资料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倾斜摄影测量成果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
4.1 矿区地形图绘制 |
4.1.1 EPS三维测图系统简介 |
4.1.2 实景三维模型在地形图绘制方面的应用 |
4.2 生态修复规划 |
4.2.1 场地分析 |
4.2.2 生态修复方案设计 |
4.3 生态修复施工、评估及监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及论文发表情况 |
(3)云南大高差起伏地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摄影测量发展概况 |
1.1.2 选题背景、意义 |
1.1.3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二章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基本原理及技术流程 |
2.1 几个基本概念 |
2.2 摄影测量几个重要坐标系 |
2.3 倾斜摄影测量理论的核心基础共线方程及其应用 |
2.4 空三加密原理 |
2.5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内外业一体化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倾斜摄影测量空间分辨率、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及其关系研究 |
3.1 基本概念的辨析 |
3.1.1 像元 |
3.1.2 空间分辨率、地面分辨率和影像分辨率 |
3.1.3 像幅尺寸、焦距、视场角 |
3.2 空间分辨率、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和航高的关系 |
3.2.1 成图比例尺和航摄比例尺的关系 |
3.2.2 航摄比例尺和航高的关系 |
3.2.3 空间分辨率和成图比例尺的关系 |
3.2.4 空间分辨率和航摄比例尺的关系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倾斜摄影测量中的重叠度表达与分析 |
4.1 传统垂直摄影测量重叠度 |
4.2 倾斜摄影测量的重叠度分析 |
4.2.1 像片平面边长与对应实地边长之间的关系 |
4.2.2 像平面面积与平均高程面上实地面积的关系 |
4.2.3 倾斜摄影测量S形飞行重叠分析 |
4.2.4 倾斜摄影测量环形飞行重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1:500 地形图成图精度验证实验及分析 |
5.1 实验方案设计 |
5.2 实验采集数据成果及用时 |
5.3 实验数据处理 |
5.3.1 方案一实验数据处理 |
5.3.2 方案二实验数据处理 |
5.3.3 方案三实验数据处理 |
5.4 方案间的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表 |
(4)无人机倾斜摄影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人机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2.3 航空摄影测图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体结构 |
2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系统 |
2.1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系统简介及优缺点 |
2.2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系统组成 |
2.2.1 无人机飞行平台系统 |
2.2.2 飞行导航与控制系统 |
2.2.3 任务设备 |
2.2.4 数据传输系统 |
2.2.5 地面监控系统 |
2.3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理论基础 |
2.3.1 摄影测量坐标系 |
2.3.2 像点空间直角坐标转换 |
2.4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关键技术 |
2.4.1 影像匹配 |
2.4.2 空中三角测量 |
2.4.3 影像密集匹配 |
2.4.4 构建三角网 |
2.4.5 纹理映射 |
2.5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3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精度分析 |
3.1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误差主要来源 |
3.1.1 镜头畸变 |
3.1.2 影像质量 |
3.1.3 像控点布设方案及像片刺点 |
3.1.4 像片重叠度 |
3.2 实验设计 |
3.2.1 实验测区 |
3.2.2 像控点布设 |
3.2.3 影像数据采集 |
3.2.4 三维模型构建 |
3.3 三维模型精度分析 |
3.3.1 三维模型精细度分析 |
3.3.2 三维模型空三精度分析 |
3.3.3 三维模型重建精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三维模型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成图质量评价 |
4.1 EPS地理信息平台 |
4.2 地形图成图精度标准 |
4.3 三维模型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流程 |
4.4 大比例尺地形图成图精度分析 |
4.4.1 平面精度分析 |
4.4.2 高程精度分析 |
4.4.3 长度精度分析 |
4.4.4 面积精度分析 |
4.5 倾斜摄影大比例尺地形图成图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
4.5.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与流程 |
4.5.2 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4.5.3 类别集权重确定与分值计算 |
4.5.4 质量评价结果确定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基于DPGrid的无人机低空航摄影像DOM生成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无人机航摄系统及相关技术 |
2.1 低空摄影测量 |
2.2 无人机航摄系统 |
2.2.1 无人机简介 |
2.2.2 无人机航摄系统的组成 |
2.2.3 无人机航摄系统的特点 |
2.3 无人机航摄系统关键性质量指标 |
2.3.1 飞行平台 |
2.3.2 传感器 |
2.3.3 航空摄影飞行质量要求 |
第三章 DPGrid航摄影像处理系统理论基础 |
3.1 共线方程 |
3.2 影像相对定向 |
3.3 影像绝对定向 |
3.4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
3.4.1 航带法空中三角测量 |
3.4.2 独立模型法区域网空中三角测量 |
3.4.3 光束法区域网空中三角测量 |
3.5 图像配准与融合 |
3.5.1 图像配准 |
3.5.2 图像融合 |
第四章 DOM生成质量控制 |
4.1 测区概况 |
4.2 无人机影像获取 |
4.2.1 软、硬件准备 |
4.2.2 设备连接及飞行参数设置 |
4.2.3 飞行前检查 |
4.2.4 飞行与回收 |
4.2.5 影像质量检查 |
4.2.6 航摄影像常见问题对策 |
4.3 像控点的选取与布设方案分析 |
4.3.1 像控点的选取条件 |
4.3.2 像控点的布设方案分析 |
4.4 基于DPGrid的空三加密 |
4.4.1 空三加密技术流程 |
4.4.2 空三加密中的要点分析 |
4.5 DEM生产及编辑 |
4.5.1 DEM生产实验 |
4.5.2 DEM编辑 |
4.6 DOM生产及质量改善措施 |
4.6.1 DOM生产技术流程 |
4.6.2 常见问题及质量改善措施 |
4.6.3 DOM质检与产品评价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多源数字化勘测技术在北京通州燃灯塔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古塔勘测方法分析 |
1.2.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1.2.3 低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 |
1.2.4 勘测技术与多学科协同应用 |
1.3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新型勘测技术在燃灯塔中的应用需求分析 |
2.1 古塔的特征演化 |
2.2 通州燃灯塔的特征及形态分析 |
2.3 燃灯塔勘测的需求及内容 |
2.4 多源数字化勘测技术在燃灯塔中的应用需求分析 |
2.4.1 在燃灯塔外部环境勘测中的需求 |
2.4.2 在燃灯塔塔体顶部勘测中的需求 |
2.4.3 在燃灯塔室内环境勘测中的需求 |
2.4.4 在燃灯塔细部情况勘测中的需求 |
2.4.5 在燃灯塔病害情况勘测中的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通州燃灯塔勘测数据采集与集成 |
3.1 多源数字化空地结合的燃灯塔测绘数据采集与集成 |
3.1.1 地面激光扫描数据采集及处理 |
3.1.2 低空倾斜摄影测量的数据采集及处理 |
3.2 空地数据融合 |
3.3 精度控制及精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源数字化测绘技术与多学科融合 |
4.1 古塔建筑价值与特征研究 |
4.1.1 通州燃灯塔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发掘 |
4.1.2 燃灯塔关键性区域及类型划分 |
4.2 点云模型应用 |
4.2.1 点云模型实体化 |
4.2.2 辅助进行塔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计算 |
4.3 古塔本体监测 |
4.3.1 整体倾斜分析 |
4.3.2 表面形变分析 |
4.3.3 倾斜形变发育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源数字化测绘数据的成果表达及应用 |
5.1 辅助古塔修缮设计 |
5.2 辅助古塔病害表达 |
5.3 辅助古塔文化展示 |
5.4 辅助古塔的虚拟复原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术成果目录 |
致谢 |
(7)数字地形图图面压盖的自动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数字地形图信息分析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数字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
2.3 数字地形图压盖信息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数字地形图测图方法及图面压盖问题分析 |
3.1 数字地形图测图方法 |
3.1.1 原图数字化 |
3.1.2 全野外数字测图 |
3.1.3 航测数字成图 |
3.2 航测数字成图规范和要求 |
3.2.1 测图规范 |
3.2.2 成图精度要求 |
3.3 数字地形图压盖问题分析 |
3.3.1 地形图压盖的定义 |
3.3.2 地形图压盖的原因 |
3.3.3 地形图压盖的类型 |
3.4 现有数字地形图压盖处理的相关软件 |
3.4.1 CASS |
3.4.2 Micro Station |
3.4.3 EPS |
3.4.4 FME |
3.5 本章小结 |
4 数字地形图压盖处理研究 |
4.1 数字地形图压盖处理的质量问题 |
4.1.1 地形图图面易读性 |
4.1.2 地形图图面合理性 |
4.1.3 地形图图面无歧义性 |
4.2 数字地形图压盖处理的优化理论 |
4.2.1 地形图压盖处理的优先级 |
4.2.2 地形图压盖处理的最优分析 |
4.3 数字地形图压盖处理的相关算法 |
4.3.1 AABB包围盒 |
4.3.2 包围球 |
4.3.3 方向包围盒OBB |
4.3.4 凸包FDH |
4.4 基于OBB的数字地形图压盖自动处理 |
4.4.1 方向包围盒算法的简单描述 |
4.4.2 方向包围盒算法的重要概念 |
4.4.3 R树空间索引的引入 |
4.5 本章小结 |
5 数字地形图压盖自动处理的程序设计与实现 |
5.1 开发平台以及语言 |
5.1.1 Auto CAD二次开发 |
5.1.2 C++语言 |
5.2 需求分析与设计原则 |
5.3 自动提取数字地形图压盖信息 |
5.3.1 程序设计 |
5.3.2 解决思路与方法 |
5.3.3 结果验证 |
5.4 自动检查与处理数字地形图压盖 |
5.4.1 程序设计 |
5.4.2 解决思路与方法 |
5.4.3 结果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及参与工程实践项目 |
(8)基于倾斜摄影数据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无人机大比例尺测图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流程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流程 |
1.4 论文结构 |
2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相关理论 |
2.1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基本原理 |
2.2 航摄参数 |
2.3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关键技术 |
2.4 倾斜摄影处理软件介绍 |
2.4.1 Context Capture Center |
2.4.2 Pix4DMapper |
3 两种常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实施方案 |
3.1 单镜头多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 |
3.1.1 单镜头多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实施方案 |
3.1.2 单镜头多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实例 |
3.2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五拼相机倾斜摄影 |
3.2.1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五拼相机倾斜摄影实施方案 |
3.2.2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搭载五拼相机倾斜摄影实例 |
3.3 两种方案比较 |
4 基于倾斜摄影数据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方法 |
4.1 数据和软件平台 |
4.2 高程要素获取 |
4.2.1 在EPS三维测图平台中加载OSGB数据 |
4.2.2 高程点与辅助线生成 |
4.2.3 高程点与辅助线输出 |
4.3 平面要素获取 |
4.3.1 批量加载正射影像 |
4.3.2 绘制地物 |
4.4 高程和平面要素叠加与整饰 |
4.5 外业调绘与内业修测 |
4.6 地形图精度评定 |
4.6.1 实验2项目1:500地形图精度评定 |
4.6.2 实验4项目1:1000地形图精度评定 |
4.6.3 本节小结 |
5 倾斜摄影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中特殊情况处理方法探索 |
5.1 地表裸露区域的等高线快速获取方法 |
5.1.1 问题提出 |
5.1.2 方法探索 |
5.2 漏绘地物的内业补绘 |
5.2.1 问题提出 |
5.2.2 方法探索 |
5.3 植被覆盖区域高程打点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图中的精度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无人机低空数字航摄系统 |
2.1 无人机低空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简介 |
2.2 无人机低空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组成 |
2.3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航摄方案规划 |
3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三维建模关键技术研究 |
3.1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实景三维模型构建流程 |
3.2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三维建模误差主要来源 |
3.3 空中三角测量技术的作用分析 |
3.4 空中三角测量的精度限差 |
4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三维模型精度评价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像控点布设 |
4.3 无人机及镜头参数 |
4.4 Context Capture软件构成及三维建模流程 |
4.5 精度评定 |
4.6 结论 |
5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土石方方量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
5.1 数据获取 |
5.2 软件填挖方计算方法 |
5.3 全站仪采集数据填挖方量计算 |
5.4 倾斜摄影测量三维模型采集点云数据填挖方量计算 |
5.5 结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尾矿库溃坝下泄水砂流运动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人机摄影测量 |
1.2.2 尾矿库溃坝泥沙运动过程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
2.1 无人机摄影测量的基本内容 |
2.1.1 摄影测量的定义 |
2.1.2 摄影测量的原理 |
2.2 无人机航测系统的基本构成 |
2.3 低空摄影测量影响因素 |
2.3.1 自然环境的影响 |
2.3.2 设备因素的影响 |
2.3.3 航测参数的影响 |
2.4 航测作业一般流程 |
2.4.1 航测外业作业流程 |
2.4.2 航测内业作业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人机摄影测量影响因素分析 |
3.1 航摄系统介绍及相机标定 |
3.1.1 航摄系统介绍 |
3.1.2 相机标定 |
3.2 试验区航摄影像获取 |
3.2.1 试验区概况 |
3.2.2 基于航摄影像平均地面分辨率的航摄高度设计 |
3.2.3 航线布置设计 |
3.2.4 影像获取 |
3.3 控制点、检查点布设方案及实施 |
3.3.1 控制点、检查点布设方案设计 |
3.3.2 控制点、检查点数据获取及存储 |
3.4 控制点数量对航测精度的影响分析 |
3.4.1 方案设计 |
3.4.2 模型建立 |
3.4.3 数据统计 |
3.4.4 精度评定 |
3.5 地面分辨率对航测精度的影响分析 |
3.5.1 方案设计 |
3.5.2 模型建立 |
3.5.3 数据统计 |
3.5.4 精度评定 |
3.6 影像重叠率对航测精度的影响分析 |
3.6.1 方案设计 |
3.6.2 模型建立 |
3.6.3 数据统计 |
3.6.4 精度评定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永平铜矿地形地貌数据获取 |
4.1 项目概况 |
4.2 航拍方案及实施 |
4.2.1 航拍工作准备 |
4.2.2 航拍方案设计 |
4.2.3 航拍飞行 |
4.2.4 航摄数据检查 |
4.3 像控点、检查点布置方案及方案实施 |
4.3.1 像控点、检查点布置方案 |
4.3.2 平高点测取 |
4.4 数据处理 |
4.4.1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
4.4.2 DOM、DSM数据获取 |
4.4.3 三维模型的搭建 |
4.5 数据成果精度分析 |
4.5.1 DOM、DSM数据成果精度分析 |
4.5.2 三维模型精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永平铜矿燕仓尾矿库溃坝数值模拟 |
5.1 尾矿库溃坝下泄水砂流运动过程数值计算理论 |
5.1.1 基本方程 |
5.1.2 计算模块 |
5.2 尾矿库溃坝数值模拟 |
5.2.1 模型构建 |
5.2.2 模型参数 |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3.1 溃坝下泄水砂流运动过程分析 |
5.3.2 影响范围及监测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摄影测量数字化成图的发展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无人机倾斜影像密集匹配点云的处理与应用[D]. 王龙.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应用研究[D]. 孙丽红.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云南大高差起伏地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研究[D]. 王科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无人机倾斜摄影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质量评价[D]. 王虎.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5]基于DPGrid的无人机低空航摄影像DOM生成质量控制研究[D]. 秦萌. 长安大学, 2020(06)
- [6]多源数字化勘测技术在北京通州燃灯塔中的应用研究[D]. 余学飞.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7]数字地形图图面压盖的自动处理[D]. 李蕾.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基于倾斜摄影数据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方法研究[D]. 焦旺.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9]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图中的精度分析及应用研究[D]. 邢晓平.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尾矿库溃坝下泄水砂流运动过程研究[D]. 夏燕钦. 南昌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