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唾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马建民,刘骁[1](2021)在《关注病理学在眼肿瘤眼眶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病理学对深入认识和研究眼肿瘤眼眶病的发病机制及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十分重要,在眼肿瘤眼眶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监测病情变化及评估预后等方面可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中笔者在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多年临床病理学检测的应用心得,归纳和总结了病理学检测对眼肿瘤眼眶病诊断、治疗及学术研究中的实际价值,期望引起眼科医师的重视。
菲鲁拉·甫合提[2](2021)在《儿童颈部淋巴结肿大病因分析及恶性风险评估的超声分级诊断的初步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儿童不同年龄段淋巴结疾病构成,进一步探讨良恶性病因所致颈部淋巴结(Cervical lymph node,CLN)肿大超声声像图特点,并采用超声分级诊断预测儿童颈部肿大淋巴结恶性风险价值,旨在为儿童CLN疾病诊断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434例儿童(年龄≤14岁)患儿434个淋巴结(lymph node,LN)的临床、病理及超声检查资料,按年龄分为幼儿期组、学龄前期组、学龄期组及青春期组,分析各组的病因构成情况;良恶性病因所致CLN肿大超声声像图特点评价,颈部肿大淋巴结超声分级诊断在儿童中应用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及约登指数。运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比较分级诊断标准与4项常规超声指标(L/S、门髓质回声、血流类型、内部回声)的恶性风险预测能力。结果: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罗道病、淋巴瘤、白血病累及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均以学龄前期最为多见,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以学龄期患儿多见,结核以青春期患儿多见。儿童良性CLN声像图以L/S≥2(70.7%,224/317),门髓质回声宽大、居中(65.6%,208/317),内部回声均匀(76.3%,242/317),中央门型血流(83%,263/317)为主。L/S<2(59.6%,65/109),门髓质回声失正常(62.4%,68/109),内部回声异常(66.9%,73/109),混合型及周边型血流为主(47,7%,52/109)稍多见则是儿童恶性CNL的特征。颈部肿大LN分级诊断中,以3、4级为恶性LN,1、2级为良性LN,其敏感度、特异度、AUC及约登指数分别为77.60%、88.99%、0.833、0.666。Logistics回归分析鉴别LN良恶性的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分级诊断标准、血流类型、内部回声、门髓质回声、L/S。结论:不同年龄段患儿颈部肿大淋巴结的疾病构成比存在差异;良性与恶性CLN间L/S、门髓质回声、内部回声以及血流类型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超声分级诊断标准在儿童群体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王泽洋[3](2021)在《EBV相关性胃癌多维度表型特征识别及其关联蛋白GBP5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球范围内第五大高发肿瘤疾病,居肿瘤死亡原因第二位。胃癌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理化因素及感染因素等。在感染因素中,幽门螺杆菌与胃癌有关已达成研究者共识。除此之外,近年来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也已引起研究者高度重视。EBV是1964年Epstein和Barr从非洲儿童Burkitt’s淋巴瘤培养细胞中发现的病毒,属人类疱疹病毒4型,即γ-型疱疹病毒,特异性人类嗜淋巴细胞性病毒。目前已知,EBV感染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如Burkitt’s淋巴瘤、鼻咽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霍奇金病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密切相关。1993年,Tokunaga等通过原位杂交技术证实胃癌细胞内存在EBV编码的小RNA,将之定义为EBV相关性胃癌(EBV-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GC)。2014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根据分子水平的差异将胃癌分为四种分子病理亚型,包括EB病毒感染型、基因组稳定型、染色体不稳定型及微卫星不稳定型。其中,EBVaGC以其区别于其他类型胃癌的多种特质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统计,EBVaGC约占全世界胃癌发病率的10%,且在不同地域间存在差异([6])。全面认识EBVaGC对胃癌发生机制研究及临床诊治有重要指导意义。表型特征是生物体从宏观到微观(即分子组成)、从胚胎发育到出生、成长、衰老乃至死亡过程中,形态特征、功能、行为、分子组成规律等所有生物、物理和化学特征的集合。全景解析人类表型特征,建立宏观表型与微观表型间多维度关联,是解析生命科技的重要线索。目前,对EBVaGC分子表型及临床表型特征等已有所了解,比如,EBVaGC中显示出PIK3CA的反复突变、DNA甲基化以及JAK2,PD-L1和PDL2过表达扩增等。然而,EBVaGC的分子模式非常复杂,包含多种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变异、转录组学及蛋白组学变异等,对此,我们的认知还十分有限,尚需深入探索,EBVaGC主要临床表型特征及具体发病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全面阐释EBVaGC表型特征可提供潜在的新型胃癌治疗靶标和路线图,可为制定胃癌精准诊治策略提供参考。EBVaGC致癌原因与EB病毒感染有关。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旨在找出在病原体感染和宿主防御整个过程中影响重要生物学活动的关键蛋白以及这些蛋白的功能机制。对重要微生物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差异的鉴定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还可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然而对于EBV感染导致的胃癌,目前几乎所有基因和蛋白水平的研究均聚焦于单一因素或基于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的大样本数据集,仍缺乏通过独立采集质谱技术检测蛋白质组学变化建立的对EBVaGC基因和蛋白表达谱的综合研究。血清学检测,作为一种方便、非侵入性和成本效益高的检测手段,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疾病过程的动态监测和风险预测方面显示出显着的优势。到目前为止,EBV血清学检测已经广泛应用于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霍奇金或非霍奇金淋巴瘤,睾丸癌等疾病的风险预测及早期诊断。然而,很少有研究集中于EBV血清学与胃癌风险的关系。此外,目前尚不清楚EBV血清学检测是否具有GC预测和预后的潜能。综上,本研究试图从基因变异、蛋白表达、病理组织学形态、血清抗体表达等不同层面,多维度探讨EBVaGC表型特征并筛选鉴定EBVaGC关联蛋白。对于已鉴定出的EBVaGC关联蛋白,我们进一步探究了其在EBV相关性胃癌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EBVaGC关联蛋白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研究目的:1.明确EBVaGC的表型特征。2.EBVaGC关联蛋白的筛选鉴定。3.明确EBVaGC关联蛋白GBP5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EBV相关性胃癌多维度表型特征识别(一)EBVaGC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利用公共数据资源GEO数据库检索包含EBV相关性胃癌信息的基因表达谱芯片,确定GSE51575作为分析芯片。该芯片包含12例EBV-阳性和14例EBV阴性胃癌样本基因表达信息。采用GEO2R分析出该表达谱芯片的差异表达基因,|FC|>2.0,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二)EBVaGC差异表达蛋白筛选验证a)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2年9月至2019年10月的胃癌手术患者癌组织共计132例。b)应用EBV编码RNA(EBER)原位杂交(ISH)技术对胃癌样本进行EBV原位检测。c)利用EBV阳性与阴性胃癌组织进行DIA-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具有差异表达水平的蛋白。(三)EBVaGC病理组织学特征分析1.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2年9月至2019年10月的胃癌手术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共计132例。通过患者病历收集性别、年龄、饮酒、吸烟、Lauren分型、浸润深度、癌周淋巴细胞浸润、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周围神经侵犯、淋巴结外肿瘤种植等临床病理信息。2.通过原位杂交检测EBV原位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四)EBVaGC血清EBV抗体表达分析1.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2年11月至2020年6月的胃癌手术患者以及庄河胃癌高发现场患者血样本,其中包括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以及胃癌病例共计1790例。在患者病历中收集性别、年龄、饮酒、吸烟、Lauren分型、浸润深度、癌周淋巴细胞浸润、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周围神经侵犯、节外种植等临床病理信息。本研究获得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所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受检者均提供书面知情同意书。2.利用血清定量检测不同EBV-VCA IgG抗体滴度,分析其表达水平与EBV相关性胃癌发病风险、预后及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第二部分:EBV相关性胃癌关联蛋白GBP5的作用机制研究(一)GBP5原位表达与胃癌发病风险、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关系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255对胃癌组织以及癌旁正常对照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与胃癌之间的关系。(二)GBP5对不同EBV感染状态胃癌细胞活性的影响1.GBP5过表达和沉默质粒的构建:分别选取GV146和GV102为GBP5的过表达以及沉默质粒载体,并经过酶切确认。化学合成GBP5基因序列,用Kpn I/Bam HI酶切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将酶切产物连接入线性化表达载体,经PCR鉴定。2.根据文献报道,选取EBV阳性SNU719胃癌细胞系以及EBV阴性AGS胃癌细胞系,并经过Real-time PCR确认EBV的表达,进行后续实验。3.采用CCK-8进行细胞增殖效应的检测。(三)GBP5对不同EBV感染状态胃癌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1.EBVaGC差异表达免疫相关基因的确定本研究经查阅文献后共总结出47个免疫相关基因,进一步将GSE51575中差异表达基因与47个基因取交集后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2.确定EBVaGC与GBP5相关的免疫基因采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方法分析GBP5与EBVaGC差异表达相关的免疫相关基因的相关情况。|r|>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验证EBVaGC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本研究收集GBP5过表达和沉默的SNU719和AGS细胞系培养液上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预测的GBP5相关的免疫基因进行验证。利用SPSS Statistics 24和Graph Pad Prism 8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四)GBP5表达调控网络分析1.EBV相关性胃癌中GBP5蛋白互作网络构建本研究利用STRING在线工具(v11.0,https://string-db.org)预测GBP5蛋白互作网络。将GSE51575中差异表达基因与预测出的GBP5互作蛋白取交集,筛选出差异表达的GBP5互作蛋白,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2.EBVaGC中GBP5与互作蛋白间的关联分析本研究利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计算GSE51575数据集中GBP5与其差异表达互作蛋白间的相关性。|r|>0,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3.EBVaGC中GBP5与互作蛋白的通路分析对GBP5及其具有显着相关性的互作蛋白进行GO(包括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成)和KEGG富集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EBV相关性胃癌多维度表型特征识别1.EBVaGC关联基因表达特征(EBV+胃癌vs EBV-胃癌差异表达基因)对包含12例EBV-阳性和14例EBV阴性胃癌样本的基因表达谱芯片GSE51575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EBVaGC中共有1088个基因上调,879个基因下调表达(|FC|>2.0,P<0.05),其中排位前者包括CXCL17、GBP5、DMBT1、SLC6A8等。将EBVaGC表达的关联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统计学差异最显着的前10条通路均与机体免疫功能相关,例如抗原加工和呈递;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以及辅助性T细胞17分化、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2.EBVaGC关联蛋白表达特征(EBV+胃癌vs EBV—胃癌差异表达蛋白)2.1基于EBV检测的金标准EBER-ISH,EBV感染细胞在遵照试剂盒说明书处理过后细胞核可以被显着棕染。结果显示132例胃癌样本中共有7例组织标本具有阳性EBER信号。2.2 EBVaGC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采用上述7例EBV+胃癌样本及与之年龄性别临床病理参数匹配的7例EBV—胃癌样本进行DIA-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与EBV-阴性胃癌组相比,在EBV-阳性胃癌组中共鉴定出137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GBP5、C5AR1、THRAP3、P3H3和MDK为47个上调蛋白中差异前五的蛋白。2.3本研究将GSE51575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分别与鉴定出的差异表达蛋白取交集。结果发现共有25个基因在两组数据中均差异表达,其中GBP5在25个差异表达蛋白中差异表达倍数最高,其在EBV-阳性胃癌中相较EBV-阴性胃癌同样显着上调(P=1.19E-03,log2FC=3.21),提示GBP5可能是一种与EBVaGC高度相关的蛋白。3.EBVaGC临床病理参数分析我们进一步对EBVaGC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了分析。首先利用EBV原位杂交实验检测132例胃癌组织,结果显示7例具有阳性信号,EBVaGC检出率为5.3%。全部EBV+胃癌病例为中老年男性。其基本病理学特征为:全部病例为中晚期胃癌,多发于胃体部位(4/7,57.14%);大体分型以溃疡/溃疡浸润型为主(6/7,85.71%);组织学分型以中分化及低分化腺癌为主(6/7,85.71%);绝大多数呈浸润性性生长(6/7,85.71%);淋巴结转移多见(5/7,71.43%);所有病例均存在癌周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Ki67指数较高,多伴有P53阳性表达(5/7,71.43%)以及EGFR与VEGF表达(4/7,57.14%)。EBV-阳性胃癌与EBV-阴性胃癌相比,临床病理参数未见显着差异(P>0.05)。4.EBV血清抗体表达与胃癌风险/预后的相关性在发病风险方面,分析1790例EBV-VCA IgG感染状态与不同胃疾病的组间比较发现,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的EBV-VCA IgG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AG:40.0%vs.30.5%;GC:38.6%vs.30.5%)。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研究发现EBV-VCA IgG感染者罹患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风险分别提高到1.55倍和1.36倍(分别为P=0.001,95%CI=1.21-1.99;P=0.011,95%CI=1.07-1.72)。在胃癌预后方面,对临床病理资料齐全的234例胃癌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发现,在肠型胃癌亚组,EBV-VCA IgG感染状态与总生存期有关,EBV-VCA IgG阳性者的预后较EBV-VCA IgG阴性者更差(Mean survival month:49.2 vs.61.3,P=0.009,HR=3.50,95%CI=1.37-8.94)。第二部分:EBV相关性胃癌关联蛋白GBP5的作用机制研究1.GBP5原位表达与胃癌病理参数/预后的相关性我们首先探讨了GBP5蛋白表达与胃癌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提示GBP5蛋白表达水平与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淋巴结外肿瘤种植存在显着相关,在其他病理学参数的分组中未发现GBP5蛋白存在差异表达(P>0.05)。我们还分析了GBP5蛋白表达对胃癌预后的影响,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均未发现GBP5蛋白表达与胃癌预后具有相关性(P>0.05)。2.GBP5对不同EBV感染状态胃癌细胞活性的影响EBV+SNU719和EBV—AGS细胞系中转染GBP5过表达质粒和对照质粒以及沉默和沉默对照质粒,分别观察两组细胞在24h、48h、72h的细胞活性。结果发现SNU719细胞系中,GBP5过表达组72h时的细胞活性较阴性对照组升高(P=0.001),GBP5沉默组细胞活性较沉默对照组降低(P<0.001)。3.GBP5对不同EBV感染状态胃癌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GSE51575芯片数据,利用GEO2R分析GBP5对不同EBV感染状态胃癌细胞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共有1088个基因上调,879个基因下调表达(|FC|>2.0,P<0.05)。进一步将47个免疫相关基因与GSE51575中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后发现23个基因在该芯片中存在差异表达,且均为上调表达,例如CXCL17等。4.GBP5表达与EBV相关性胃癌调控网络的关联分析本研究采用Sanger Box预测GBP5互作蛋白并确定其在EBVaGC中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显示FCGR1B、TRIM22、GBP2、IRF1、OAS2和OASL可能为GBP5互作蛋白,且其在EBVaGC中均为上调表达,与GBP5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富集分析表明GBP5及其潜在的互作蛋白(OAS2、GBP2)可参与寡聚化核苷酸结合结构域样受体信号通路,提示EBVaGC中差异表达的GBP5、OAS2和GBP2可能通过影响此通路活性从而促进EBV相关性胃癌进展。研究结论:1.EBVaGC关联基因表达差异显着者有GBP5、CXCL17等,功能分析显示均与机体免疫功能相关。2.EBVaGC关联蛋白表达差异显着者有GBP5、C5AR1等,功能分析显示可能与乙醇降解Ⅱ类蛋白具有富集效应。3.EBV-阳性胃癌多见于中老年男性;胃体部位多发;溃疡/溃疡浸润型多见;中低分化腺癌多见,淋巴结转移多见。4.携带血清EBV-VCA IgG抗体者罹患胃癌发病风险升高;在肠型胃癌亚组中,EBV-VCA IgG阳性者的预后较EBV-VCA IgG阴性者更差。5.GBP5原位表达与胃癌不良临床病理参数正相关,尤其是与浸润深度、脉管癌栓以及结外肿瘤种植显着相关。6.GBP5可促进EBV阳性胃癌细胞增殖活性。7.在EBVaGC中,GBP5与23个免疫相关基因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其中CXCL17、IL-17、1L-8已经血清学表达实验证实。8.在EBVaGC中,GBP5表达调控通路生信分析结果提示,GBP5可与FCGR1B、TRIM22、GBP2、IRF1、OAS2、OASL互作。GBP5可能通过影响寡聚化域样受体信号通路活性从而促进肿瘤进展。
刘秋雨[4](2020)在《特殊类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变异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GIST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约20%-30%显示恶性生物学特征,同时11%-47%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而GIST的治疗与相应的预后因子有很大的相关性,有鉴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和分析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相关的预后预测因子。材料与方法:搜集2008年9月至2014年4月间的GIST病例共168例,均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诊断证实。回顾性分析其相应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按照1年、3年、5年随访患者生存率;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关指标,统计学方法分析预后相关因子。结果:168例患者中,男性113例,女性55例,年龄范围18岁-78岁。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腹痛、消化道出血。原发部位在消化系统者115例(68.4%),其中51例(30.4%)呈多发性病灶;88例(52.4%)病灶瘤体最大径>5cm,80例肿瘤组织核分裂像≥5个/50HPF。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部分肿瘤组织呈CD117阳性,比率约占92.9%(156/12),DOG1阳性比率为97.0%(163/5),CD34阳性比率为53.0%(89/79),S-100阳性比率为25.6%(43/125)。获随访患者149例,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临床表现、肿瘤部位、肿瘤数目、CD34与S-100表达率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最大径、核分裂数目与肿瘤预后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即肿瘤最大径>5cm,或核分裂数≥5个/50HPF者,常常提示肿瘤预后较差。结论:核分裂数和肿瘤最大径是GIST评估预后的有用指标。第二部分经典突变型GIST罕见分子遗传学变异及临床病理学特征研究背景与目的:GIST基因突变主要见于KIT基因,少部分出现PDGFRA基因突变。本部分拟探讨除常见的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外,是否存在少见的类型,以及其突变所对应的病理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8月间共96例经手术切除的局限性GIST病例,搜集相应临床及病理学信息,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分析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同时分析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危险度、治疗方法等,并随访患者。结果:本组96例GIST中,检测出80例存在KIT基因突变,4例存在PDGFRA基因突变。突变型84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38岁至70岁,平均年龄64岁。1)80例KIT突变病例中,64例存在11号外显子突变,主要为缺失突变,缺失片段包括555-559密码子、576密码子、557-558密码子,少见类型有576、557替代突变,同时合并存在少见的基因突变,即FLT1基因替代突变、DDR2基因替代突变。9例存在9号外显子突变,包括常见的502-503重复突变,少见的501插入突变,以及486替代突变,后者同时合并新型的CCNYL1–BRAF基因融合突变,且该例形态学上呈混合型,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呈小巢状、漩涡状,类似于脑膜瘤样形态;13号外显子突变类型为常见的642替代突变;17号外显子突变类型为常见的822替代突变;2)PDGFRA基因突变4例,3例位于18号外显子,除了常见的D842V突变类型外,新发现843插入突变,以及842-845缺失突变,同时合并DDR2基因替代突变;12号外显子1例,呈561替代突变。结论:GIST中存在少见的KIT突变类型,同时可合并新型的融合性基因,以及新型的基因突变,这些变异可能与特殊的组织学类型具有相关性。第三部分经典突变型GIST中少见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背景与目的:GIST消化系统外原发性者少见,包括区域淋巴结转移、骨转移者亦很少见;最常转移部位是肝脏,且少部分患者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而原发于消化道的GIST可合并其他肿瘤,是否存在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靶向治疗的GIST,是否基因突变类型和病理学特征有改变?本部分拟探讨上述少见特殊类型GIST(伴淋巴结转移的GIST、伴骨转移的GIST、胃肠道外原发性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GIST、靶向治疗后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材料与方法:搜集2008年9月至2016年12月间经病理确诊为GIST共924例,搜集符合本次研究目的的病例,并采集相应临床及病理学信息,采用一代测序技术检测分析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同时分析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危险度、治疗方法等,并随访患者。结果:消化系统外原发性GIST(EGIST)共9例,男性2例,女性7例,年龄28-72岁,以腹膜后最多见,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和基因突变特征与原发于消化系统的GSIT相似;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小GIST病例共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48-82岁,小GIST主要发生于胃,肿瘤细胞稀疏,且多存在KIT基因突变;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突变型GIST 6例,5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跨度48-75岁,几乎均存在同时性肝转移灶和腹腔播散,均存在KIT基因突变;伴有罕见骨转移的病例3例,原发部位在食管、胃和小肠,骨转移灶主要发生于锥体、肱骨,均存在KIT基因突变;靶向治疗后伴有罕见同时性骨和肺转移GIST病例1例,女,71岁,转移灶在靶向治疗后出现多灶性坏死,肿瘤细胞可见横纹肌样形态。结论:EGIST在病理特征、遗传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判断标准上与GIST相同;合并消化系统病变的小GIST呈极低危险度,遗传学表现提示其可能为GIST发生早期事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突变型GIST常呈高危险度,存在同时性肝脏和腹腔转移的可能;GIST骨转移最常发生于脊柱,肿瘤呈高危险度,且伴有肝转移者尤其应警惕骨转移的可能;靶向治疗后伴有罕见骨和肺转移的GIST常出现转移灶形态学改变。第四部分野生型GIST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背景与目的:野生型GIST大多存在SDH缺失突变、BRAF基因突变等,是否存在其他突变基因及突变类型?本部分拟探讨除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外,是否存在少见的突变,以及其突变所对应的临床病理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8月间共96例经手术切除的局限性GIST病例,搜集相应临床及病理学信息,首先采用一代测序技术筛选野生型GIST,并进一步对这部分肿瘤采用NGS检测分析是否存在已知或未知的基因突变类型;同时分析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危险度、治疗方法等,并随访患者。结果:本组95例GIST中,12例为野生型GIST,其中女性7例,男性5例,年龄36-82岁。其中5例为SDH缺陷型GIST,免疫组化呈SDHB表达缺失,女性为主,均发生于胃,组织学主要呈上皮样型;分子检测发现1例存在SDHA基因替代突变(E564K),同时存在CCND1和RB1基因扩增突变,肿瘤呈恶性行为;1例存在SDHD基因替代突变(D113Tfs22),同时存在TP53基因替代突变(D281Y),p53蛋白弥漫阳性表达;1例存在TP53基因的两种不同突变类型共存,替代突变(R273H)和300308缺失插入突变,p53蛋白弥漫阳性表达,肿瘤呈恶性行为。非SDH缺陷型GIST共7例,2例存在BRAF基因替代突变(V600E),同时相应蛋白阳性表达,均呈梭形细胞型,其中1例发生于肿瘤体积为0.6cm的micro GIST;1例存在CDH1基因功能性胚系突变,类型为替代突变(D786N),该例肿瘤原发于十二指肠,增殖指数较高(20%),呈高危险度。结论:野生型GIST中可存在少见的突变类型,如TP53基因突变、CCND1基因扩增、RB1基因扩增,且可以和SDH亚单位基因突变合并存在,部分基因突变可能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非SDH缺陷型GIST中除常见的BRAF基因突变外,尚有少见的CDH1基因突变,且也有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相关。
陈慧玲[5](2019)在《EBV-miR-Bart6-3p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淋巴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 K/T cell lymphoma,nasal type,ENKTCL)是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的一种亚型,好发于亚洲及美洲中南部,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5%-18%。ENKTCL具有恶性度高、侵袭性强、对化疗反应差、易复发、预后差等特点,加上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对其标准化的治疗方案达成共识,使得病人难以实现个体化治疗。所以有必要深入研究该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根据已有研究,几乎所有ENKTCL病例合并EBV感染,提示EBV是其重要致病因素,但具体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EBV编码的微小RNA(microRNA,简称miRNA),可以调节病毒和宿主细胞mRNA表达。miRNA是一种非编码蛋白质的短序列RNA,其常通过降解靶基因mRNA或抑制其翻译而发挥生物学作用。miRNA的失调控可导致人类许多肿瘤的发生,包括淋巴瘤。研究表明,EBV-miR-Bart6-3p在多种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并参与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过程。本研究旨在研究EBV-miR-Bart6-3p在ENKTCL组织和NK/T细胞淋巴瘤(N K/T cell lymphoma,NKTCL)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预后相关性;并探讨EBV-miR-Bart6-3p对NKTCL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期望为ENKTCL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检测EBV-miR-Bart6-3p在42例ENKTCL组织和NKTCL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鼻咽粘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49例作为对照组(其中EBV阴性27例,EBV阳性22例),分析EBV-miR-Bart6-3p在ENKTCL组织中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相关性;(2)在Jurkat细胞中转染EBV-miR-Bart6-3p mimic上调其表达,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ENKTCL组织中EBV-miR-Bart6-3p的表达量明显高于EBV阴性及EBV阳性鼻咽粘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组(P<0.01);EBV-miR-Bart6-3p在ENKTCL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B症状和总生存率呈负相关(P值均<0.05);血LDH水平升高、IPI评分升高、血常规异常和肝功能异常均与ENKTCL患者预后不良有关(P<0.05)。(2)与对照组相比,转染组细胞中EBV-miR-Bart6-3p表达明显升高(P<0.01)。(3)EBV-miR-Bart6-3p高表达的NKTCL细胞增殖速率在转染后24h、48h、72h、96h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4)与阴性对照组相比,EBV-miR-Bart6-3p过表达组能抑制细胞的凋亡(P<0.05),而细胞周期各期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1)EBV-miR-Bart6-3p在ENKTCL组织和NKTCL细胞中高表达。(2)EBV-miR-Bart6-3p的表达水平与ENKTCL患者的总生存率呈负相关性。(3)EBV-miR-Bart6-3p可能通过促进NK/T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ENKTCL的发生发展。
郭玉虹[6](2019)在《EB病毒相关性胃癌临床病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相对于经典型胃癌而言,EB病毒相关性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GC)似乎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经典型胃癌不同的胃癌发生机制以及相对较好的预后。因此,尽管EBVaGC仅占胃癌总体的相对小比例,其应被视为胃癌的一个独特亚组进行研究和分析。虽然EBER-ISH被认定为确诊EBVaGC的金标准,但是其具体组织病理学特点仍然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观察较比已确诊的EBVaGC病理切片,总结其与经典型胃癌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后续肿瘤发生机制研究提供可能的线索。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胃癌病例的组织切片,由两名高年资病理主诊医师,按照胃癌和EBER-ISH(+)的规范诊断标准,复查诊断,筛选出EBVaGC确诊病例,对其HE和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进行统计,并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结果,结合相关参考文献进行讨论。研究结果: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单纯行胃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病例538例,经筛选符合EBVaGC诊断标准27例,占比5.02%。其中,男性24例,女性3例;年龄43-76岁(57.48±8.33岁)。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间断上腹部疼痛,偶有呕血,黑便。27例肿瘤中25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贲门,1例位于胃底。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术后随访1-3年,27例患者均无瘤存活。肿瘤位于贲门1例,胃底1例,胃体25例。其中24例单发肿瘤,3例多发肿瘤。标本肉眼所见:27例均为溃疡型。肿瘤长径2-8cm。切面灰红、灰白色,晚期肿瘤边界不清、质硬。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呈条索状、小巢状。肿瘤细胞中等大小,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嗜双色,核呈空泡状,核膜较厚,可见核仁,有的可见核分裂象,间质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少见纤维组织。EBER原位杂交27例均显示核阳性,阳性信号均匀分布在肿瘤细胞核中,周围的非肿瘤细胞中不表达。免疫组化显示:所有27例CK8&18、CD3、CD4、CD8均为阳性。研究结论:EBVaGC是胃癌的一个独特的亚组,占世界上所有胃癌病例的约10%。本研究观察到EBVaGC显示出一些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包括男性优势,高龄易感倾向性,近端胃易感,溃疡型为主,及HE染色切片中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伴CD3、CD4、CD8均为阳性高表达的特点;以及EBVaGC相对较好的临床预后。然而,EBV在胃癌发生中的确切作用仍未完全了解。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EBV感染、环境因素和EBVaGC遗传背景之间的相互作用。
刘铁军,王占红,陈砚凝[7](2009)在《伴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的几种涎腺肿瘤》文中研究指明
方蓉,倪桂宝[8](2004)在《唾腺良、恶性淋巴上皮病变4例报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晓飞[9](2003)在《非霍奇金淋巴瘤IgH基因和TCR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及凝胶扫描技术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所有正常发育的B细胞和T细胞均要分别进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由于每个淋巴细胞均有自己独特的基因重排,细胞之间重排的差异导致淋巴组织良性增生性疾病表现为多克隆重排。众所周知在恶性肿瘤中,肿瘤细胞起源于同一克隆。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表现为IgH基因和/或TCR基因单克隆重排。这是用基因重排检测鉴别淋巴组织良性增生性疾病与恶性淋巴瘤的理论依据及分子病理学基础。近年来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淋巴瘤基因克隆性重排已在国外广泛开展,国内亦有报道。PCR检测IgH基因重排常针对V区序列相对保守的FRⅠ、FRⅡ、FRⅢ及J区序列设计一致的V区及J区引物。其中最常用及检测率最高的是针对FRⅢ引物FR3A。使用FR3A引物,PCR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IgH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率可达60%左右,但FR3APCR常因CDR发生体细胞突变而扩增失败,联合应用其余FR引物可提高PCR-IgH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率。PCR检测TCR基因克隆性重排常针对TCRγ及TCRβ基因靶点来检测。TCRγ基因结构相对简单,并且其重排发生在T细胞发育的早期,几乎在所有的T淋巴细胞肿瘤中均可检测到,因此临床最常靶对TCRγ基因来检测TCR基因的重排。在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中,PCR的TCRγ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率60%左右,TCRβ约为40%,联合检测TCRβ,TCRγ可将TCR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率提高至70%-80%。淋巴瘤基因克隆性重排有时并非型特异性,约5%-10%成熟T-NHL及B-NHL表现为双重重排(表型为B或T的淋巴瘤同时发生IgH基因及TCR基因克隆性重排)。双重重排与它们向恶性转化的关系仍有待阐明,发生双重重排的淋巴瘤病例是否在生物学行为(如增殖)有别于仅发生单克隆重排的淋巴瘤病例, 浙江大学硕土学位论文这些问题国外报道较少,国内也未见报道。目前常采用琼脂糖及聚丙烯酷胺凝胶电泳来检测分析PCR产物,在判断结果时可能多少带点主观,因此我们尝试采用凝胶扫描技术,使在结果判断时可采用相对客观的标准。 我们采用 PCR方法,联合!gH FR3A及 FRZA、TCRY、TCR6引物,检测 12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IgH基因及TCR基冈克隆性重排,以了解在NHL中,各种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川不同的引物行PCR方法的克隆性重排的检测率,从而寻求最有效的检测方法,并了解IgH基因及TCR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诊断中的作用及地位。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其中 117例 NHL的 Ki67蛋白表达,探讨发生双重重排的淋巴瘤与正常的单克隆重排的淋巴瘤在细胞增殖方面有无差异。并对13例良性淋巴组织(5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3例慢性扁桃体炎,5例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及 65例经FR3APCR及聚丙烯酚胺凝胶电泳检测证实为IgH基因克隆性重排B-NHL病例,采用凝胶扫描技术进行分析,以寻求及验证非霍奇金淋巴瘤单克隆重排判断的相对客观的标准。最后对B-NHL行PCRIgH基因FR3A,T-NHL行TCRY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的敏感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收集 1997-2002年我医学院附属医院及省内其它医院 125例 NHL标本,其中日-NHL96例,T-NHL29例,全部标本经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4~SPm连续切片,除常规HE染色外,采m免疫组化SP法标记淋巴细胞亚群,根据肿瘤的免疫表型,划分为B-NHL或T-NHL。按照WHO关丁淋巴及造血系统肿瘤分类对所有病例进行分类。 2方法:采用 PCR方法,用 lgH FR3A及 FRZA、TCRY、TCR6引物对 125例 NHL行 IgH基因及 TCR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并对其中的 117例 NHL采用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 Ki-67蛋白表达。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将M细胞 DNA及一已知 TCRY克隆性重排T-NHL的DNA与多克隆的正常人淋巴结DNA按不同比例混合以研究IgHFR3APCR及 TCRYPCR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的敏感性。上述试验均设阳性对照及多克隆阴性对照及空白对照。对 13例良性淋巴组织及 65例 IgH基因克隆性重排 BNHL,IgHFR3APCR的扩增产物行聚丙烯酷胺凝胶电泳,并采用凝胶扫描技术进行分析。在扫描曲 3 浙江大学硕土学位论文 线结果分析上,我们设定y轴为相应光密度值,X轴为产物长度。计算hi/hZ比值(hi代 表正常分布曲线以上的最大的峰高,hZ代表上常分布峰的峰高)。免疫组化结果计算增殖 指数:选择有代表性区域,在高倍视野下(40X 10)计数数个高倍视野的全部肿瘤细胞共 达 1000个,同时计数阳性细胞数,计算出增殖指数[(阳性细胞/1000)X 100%]。实验结 果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one-way检验。 结 果卜 采用FR3A引物,克隆性匕H基因重排在96例B-NHL中检测率为68O(65/96),采用 FRZA引物,检测率为 61o(59/96),联合FR3A,FRZA引物,总检测率为 83%(80/96)。2.TCRY克隆性重排在29例T-NHL中检测率?
宋晓陵,祁兵[10](2003)在《涎腺粘膜相关组织型淋巴瘤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
二、唾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唾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学(论文提纲范文)
(1)关注病理学在眼肿瘤眼眶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注病理学在眼肿瘤眼眶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
(一)病理学检测在确诊临床表现类似而病变性质不同的眼肿瘤眼眶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
(二)病理学检测对不典型病变的确诊极为重要 |
(三)病理学检查可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的发生几率 |
二、关注病理学在指导眼肿瘤眼眶病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作用 |
(一)手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 |
1.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可以帮助术者确定手术切除的具体范围: |
2.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可以帮助建立手术理念,改善患者预后: |
(二)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的确定 |
三、关注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在眼肿瘤眼眶病中的作用 |
(一)眼部组织的大体形态观察是最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 |
(二)细胞学检查是眼表疾病及眼部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
1. 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 |
2.穿刺细胞病理形态学检查: |
(三)组织切片病理检查是诊断眼部肿瘤常用且准确的方法 |
四、关注病理学在眼肿瘤眼眶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
五、关注病理学在眼部转移瘤及发现原发灶中的作用 |
六、关注多种病理学检查方法在眼肿瘤眼眶病诊断中的综合应用 |
七、病理学在眼肿瘤眼眶病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可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
八、病理学在眼科临床中应用的不足和局限性 |
(一)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的准确率有待提高 |
(二)病变标本取材质量欠佳,也可导致病理学诊断结果的错误 |
(三)有些眼肿瘤眼眶病的病理学改变早期缺乏特异性,也可以导致病理诊断的不确切性 |
(2)儿童颈部淋巴结肿大病因分析及恶性风险评估的超声分级诊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仪器及检查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2 方法 |
2.1 一般资料介绍 |
2.2 超声图像分析及赋分 |
2.3 分组及疾病构成比分析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病因结果 |
1.1 儿童颈部淋巴结疾病构成比 |
1.2 不同年龄段儿童颈部LN肿大的病因 |
2 良、恶性淋巴结疾病声像图特征 |
3 儿童颈部肿大LN的超声分级诊断效果 |
讨论 |
1 儿童颈部淋巴结病变构成比的特点 |
2 良、恶性疾病的声像图特点 |
3 超声分级诊断标准在儿童群体中初步应用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在儿童浅表淋巴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EBV相关性胃癌多维度表型特征识别及其关联蛋白GBP5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EBV相关性胃癌多维度表型特征识别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EBV相关性胃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2 EBV相关性胃癌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分析 |
2.2.1 样品准备 |
2.2.2 胃癌组织EBV原位杂交检测 |
2.2.3 EBVaGC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 |
2.2.4 蛋白组学数据分析 |
2.2.5 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表达 |
2.3 EBV相关性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分析 |
2.4 胃癌及癌前疾病血清EBV抗体表达分析 |
2.4.1 血清EBV抗体的筛选 |
2.4.2 胃癌及癌前疾病血清EBV-VCA IgG抗体表达分析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EBV相关性胃癌关联基因表达特征 |
3.2 EBV相关性胃癌关联蛋白表达特征 |
3.2.1 EBVaGC研究对象的确定 |
3.2.2 EBVaGC蛋白质谱特征 |
3.2.3 EBVaGC中转录组和蛋白组交集蛋白的筛选验证 |
3.3 EBV相关性胃癌临床病理特征 |
3.4 血清EBV抗体表达与胃癌风险/预后的相关性 |
3.4.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3.4.2 血清EBV-VCA IgG抗体人群分布特征 |
3.4.3 血清EBV-VCA IgG与胃癌及萎缩性胃炎发病风险的关系 |
3.4.4 血清 EBV-VCA IgG与血清 HP-IgG的关系 |
3.4.5 血清EBV-VCA IgG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3.4.6 血清EBV-VCA IgG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
4 讨论 |
4.1 EBVaGC关联基因表达特征及功能分析 |
4.2 EBVaGC关联蛋白表达特征及功能分析 |
4.3 EBVaGC临床病理特征 |
4.4 血清EBV-VCA IgG抗体与胃癌发病风险与预后的关系 |
4.4.1 血清EBV-VCA IgG抗体人群分布特征 |
4.4.2 血清EBV-VCA IgG与胃癌及萎缩性胃炎发病风险的关系 |
4.4.3 血清 EBV-VCA IgG与血清 HP-IgG的关系 |
4.4.4 血清EBV-VCA IgG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
5 结论 |
第二部分:EBV相关性胃癌关联蛋白GBP5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和设备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2 GBP5原位表达与胃癌风险/病理参数/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
2.2.1 免疫组化检测 |
2.3 GBP5对不同EBV感染状态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研究 |
2.3.1 质粒构建 |
2.3.2 摇菌和质粒提取 |
2.3.3 细胞培养 |
2.3.4 瞬时转染 |
2.3.5 细胞总RNA提取及反转录cDNA |
2.3.6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
2.3.7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
2.4 GBP5对不同EBV感染状态胃癌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 |
2.4.1 EBVaGC关联免疫相关基因的确定 |
2.4.2 EBVaGC与GBP5表达相关的免疫基因的确定 |
2.4.3 验证EBVaGC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 |
2.5 GBP5表达与EBVaGC调控网络的关联分析 |
2.5.1 EBVaGC中GBP5蛋白互作网络构建 |
2.5.2 EBVaGC中GBP5与互作蛋白的关联分析 |
2.5.3 EBVaGC中GBP5与互作蛋白的通路分析 |
3 结果 |
3.1 GBP5原位表达与胃癌病理参数/预后的相关性 |
3.2 GBP5对不同EBV感染状态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3.2.1 GBP5在胃癌细胞中的过表达和沉默效率 |
3.2.2 GBP5表达对EBVaGC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3.3 GBP5影响不同EBV感染状态胃癌细胞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
3.3.1 确定EBVaGC中差异表达免疫相关基因 |
3.3.2 EBVaGC中GBP5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
3.3.3 EBVaGC中GBP5与免疫相关基因相关性验证 |
3.4 GBP5表达与EBVaGC调控网络的关联分析 |
3.4.1 EBVaGC中GBP5蛋白互作网络 |
3.4.2 EBVaGC中GBP5与互作蛋白的关联 |
3.4.3 EBVaGC中GBP5与互作蛋白的富集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EBV感染与肿瘤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特殊类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变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GIST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经典突变型GIST罕见分子遗传学变异及临床病理学特征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经典突变型GIST中少见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四部分 野生型GIST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胃肠道间质瘤分子遗传学最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EBV-miR-Bart6-3p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EBV-miR-Bart6-3p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EBV-miR-Bart6-3p在 NK/T细胞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NK/T细胞淋巴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步骤及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6)EB病毒相关性胃癌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试剂及仪器 |
1.3 研究方法 |
1.3.1 组织处理 |
1.3.2 组织H&E染色 |
1.3.3 EBER-ISH |
1.3.4 免疫组化染色 |
1.3.5 EBVaGC诊断判定标准 |
1.3.6 EBVaGC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的观察 |
二、结果 |
2.1 临床数据 |
2.2 病理学特征 |
2.2.1 肿瘤部位 |
2.2.2 大体检查 |
2.2.3 组织学病理 |
2.2.4 EBER-ISH |
2.2.5 免疫表型 |
三、讨论 |
3.1 EB病毒 |
3.1.1 EB病毒的主要特征 |
3.1.2 EB病毒株的地理区域分布特点 |
3.1.3 EB病毒与疾病 |
3.2 EBVaGC的流行病学特征 |
3.2.1 地理分布 |
3.2.2 年龄和性别分布 |
3.2.3 风险因素 |
3.3 EBVaG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
3.3.1 临床病理特征 |
3.3.2 组织病理学鉴别诊断 |
3.3.3 EBVaGC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
3.3.4 EBVaGC中的局部免疫 |
3.4 EBVaGC的治疗 |
3.4.1 早期EBVaGC的治疗 |
3.4.2 晚期EBVaGC的治疗 |
3.5 预后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EB病毒相关性胃癌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伴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的几种涎腺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 良性肿瘤 |
1.1 Warthin瘤 |
1.2 皮脂和非皮脂淋巴腺瘤 (lymphadenoma:sebaceous and non-sebaceous) |
2 恶性肿瘤 |
2.1 皮脂淋巴腺癌 (sebaceouslymphadenocarcinoma, SLEC |
2.2 淋巴上皮癌 |
2.3 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性型淋巴瘤 (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MALToma) |
(8)唾腺良、恶性淋巴上皮病变4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
2病理资料 |
3讨论 |
(9)非霍奇金淋巴瘤IgH基因和TCR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及凝胶扫描技术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前言 |
试剂材料 |
第一部分 非霍奇金淋巴瘤IgH基因和TCR基因重排研究 |
第二部分 增殖指数和双重重排与T-NHL及B-NHL分子诊断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
讨论 |
结论 |
实验照片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就读期间发表及会议论文 |
致谢 |
四、唾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关注病理学在眼肿瘤眼眶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J]. 马建民,刘骁.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1(03)
- [2]儿童颈部淋巴结肿大病因分析及恶性风险评估的超声分级诊断的初步应用[D]. 菲鲁拉·甫合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10)
- [3]EBV相关性胃癌多维度表型特征识别及其关联蛋白GBP5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泽洋.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特殊类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变异特征研究[D]. 刘秋雨. 郑州大学, 2020(02)
- [5]EBV-miR-Bart6-3p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D]. 陈慧玲.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19(01)
- [6]EB病毒相关性胃癌临床病理分析[D]. 郭玉虹.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伴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的几种涎腺肿瘤[J]. 刘铁军,王占红,陈砚凝.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9(03)
- [8]唾腺良、恶性淋巴上皮病变4例报道[J]. 方蓉,倪桂宝. 浙江临床医学, 2004(10)
- [9]非霍奇金淋巴瘤IgH基因和TCR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及凝胶扫描技术初步研究[D]. 张晓飞. 浙江大学, 2003(03)
- [10]涎腺粘膜相关组织型淋巴瘤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 宋晓陵,祁兵. 北京口腔医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