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业结算核算中的若干问题

房地产业结算核算中的若干问题

一、房地产业界定和核算中的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董藩,董文婷,柴铎[1](2019)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真实经济贡献测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长期存在"多头供地",小产权房、军产房、央产房、工业配套宿舍等类型多样、数量庞大的房屋游离于政府统计与监管之外;上述几种类型的房屋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都创造增加值;但没有正式的统计数据,其增加值没有计入房地产业总产出;同时中国房地产业的核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从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与物业管理业三方面分析传统视角下房地产业核算口径问题与核算方法缺陷;借鉴国际经验,引入虚拟折旧成本法、市场房租法与使用成本法三种房地产业核算的改进方法。经过比较后,基于中国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成本法"对中国房地产业的核算数据进行修正。从支出法角度计算得出:修正后的房地产消费占GDP比重在2003~2011年为10%~17%;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调整后支出法GDP的比重在2003~2012年为5%~8%。2003~2011年,支出法视角下中国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总贡献介于17%~22%。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基于增加值视角还是支出法视角,修正后中国房地产业的经济贡献值都远超现行核算方法下房地产业的经济贡献值。

董藩,董文婷,柴铎[2](2019)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真实经济贡献测度》文中指出中国长期存在"多头供地",小产权房、军产房、央产房、工业配套宿舍等类型多样、数量庞大的房屋游离于政府统计与监管之外;上述几种类型的房屋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都创造增加值;但没有正式的统计数据,其增加值没有计入房地产业总产出;同时中国房地产业的核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从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与物业管理业三方面分析传统视角下房地产业核算口径问题与核算方法缺陷;借鉴国际经验,引入虚拟折旧成本法、市场房租法与使用成本法三种房地产业核算的改进方法。经过比较后,基于中国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成本法"对中国房地产业的核算数据进行修正。从支出法角度计算得出:修正后的房地产消费占GDP比重在2003~2011年为10%~17%;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调整后支出法GDP的比重在2003~2012年为5%~8%。2003~2011年,支出法视角下中国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总贡献介于17%~22%。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基于增加值视角还是支出法视角,修正后中国房地产业的经济贡献值都远超现行核算方法下房地产业的经济贡献值。

吴琳铟[3](2019)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房地产项目成本核算研究 ——以B企业DL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房地产行业在经历黄金时期后,开始逐步走向白银时代。政府不再大力扶持,优惠政策逐渐减少,房地产项目中的直接材料费用的透明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大幅缩减,使得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与压力。有效的降低成本能为企业在竞争中带来优势。因此,对项目成本准确的核算并及时地进行成本控制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目前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釆用传统成本法作为成本核算方法。传统成本法将间接成本依据数量进行平均分摊,导致项目成本核算不准确,使得企业无法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因此核算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随着ERP系统的引入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升,为作业成本法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中心,通过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形式分摊间接成本,能够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并且能够追溯成本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削减不必要的开支,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本文在案例上选取了B企业的DL项目,分析DL项目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过程,并与传统成本核算方式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成本法在成本核算上的优势:它能提供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并且可以追根溯源,找到与实际成本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并及时地进行成本控制,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基于这种成本分摊方法本身的特性和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的特性,提出几点为了能更好地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改造思路。希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够为其他房地产公司运用作业成本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刘婉霞[4](2019)在《人口流动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70个城市的差异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是经济活动的基础,随着我国各大城市群的崛起,人口流动趋势正发生新的变化。在人口流动格局重塑的背景下,对于各地政府和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重新认识和把握流动人口与房地产市场经济的互动规律,对于科学调整和规划房地产投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了探讨各城市房地产业发展是否会受到人口流动变化的影响,以及如果存在这种影响,那么不同类型的城市之间是否存在差别,而选定了本研究题目。首先在对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和图表分析的方法,对70个城市2011-2017年的人口流动和房地产业发展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分析;然后构建整体面板数据模型和城市差异化模型,对比分析了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城市的人口流动指标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流动人口占比和人口净流入率的提升对房地产业发展有显着促进作用;(2)人口年均净流入5万人以上的城市拥有更高的房地产业增长潜力;(3)不同城市类型的受影响程度不同,人口流入城市对流动人口占比的变化更敏感,流动人口占比每提高(降低)1%,人口流入城市的房地产合成增长率指数将提高(降低)0.4507%,而人口流出城市将提高(降低)0.3735%;(4)人口流出城市对人口净流入率的变化更敏感,人口净流入率每提高1‰,人口流入城市的房地产合成增长率指数将提高0.0919%,而人口净流入率每降低1‰,人口流出城市的房地产合成增长率指数将降低0.1751%。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各地政府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关注人口流动的趋势变化,鼓励通过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缓解地区之间房地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各地构建信息互通平台,关注并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流动人口分布格局,科学实施投资战略布局,抓住当前人口吸引力较强城市的投资机会。

黄璆[5](2017)在《中国物流卫星账户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以及国际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的物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复合型产业,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被喻为国民经济的“加速器”和“助推器”,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是由于物流产业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显着,因此物流产业核算问题研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核算理论和测算方法体系则成为所有研究的关键所在。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国物流产业核算还未形成较为全面及规范的方法体系,存在着物流产业分类不明确、核算内容不完整、核算方法不统一等问题。特别是当前的物流产业核算未能很好的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接轨,使得物流产业的相关数据缺乏可比性。物流产业统计核算作为社会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组成部分,本该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具有相似的特点,它应是一套规范和标准,有明确的概念解释、准确的核算范围、完善的账户表式、配套的分析方法。因此,要全面、准确地反映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及经济贡献,必须围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合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即将核算方法与指标体系方法相结合,构建物流产业的核算方法体系。根据当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本文提出物流卫星账户作为一个国民经济核算的工具,是实现物流产业核算的有效途径。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探讨物流产业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以SNA2008及《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为理论依据,以物流产业为研究主体,结合现阶段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参照国际标准行业分类(ISICRev.4)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界定物流产业的概念,并确定物流产业的分类体系,规范物流行业的分类结构,力图构建一套科学合理、逻辑一致、结构完整、内容翔实的物流卫星账户体系,科学测算物流活动的贡献及经济效应,并运用国民账户将其合理的记录并呈现出来,以全面描述物流产业发展的真实面貌,从而为宏观经济分析和经济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阐述物流产业核算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从卫星账户、运输卫星账户和物流卫星账户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提出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指出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物流卫星账户的提出。这是本文研究的起点。首先梳理物流产业测度的现状,并从国外发展、国家层面及地方层面评述国内外的物流核算现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分类、测度内容及核算方法三个方面指出目前物流产业核算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应从产业角度并采用卫星账户的方法测度物流产业经济贡献的设想。其次,描述物流卫星账户的概念及内容,提出物流卫星账户是对SNA中心框架的拓展,为研究物流活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提供一个全面、统一的视角。最后,阐述构建物流卫星账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认为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物流经济测度的需要、物流统计的完善及自营物流统计的需要使得建立物流卫星账户成为了必要且重要的问题,而SNA理论的支撑、运输卫星账户的构建经验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是物流卫星账户研究、开发与实施的重要保障。第三章,物流产业的界定与统计分类。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石。首先界定物流产业,明确物流业的产业属性及产业构成,为构建物流产业核算体系理清基本概念、奠定理论基础。其次确定物流产业的产品及产业分类,将物流产品分为特征产品及相关产品,将物流产业分为特征产业和相关产业,并阐述其具体构成。再次结合ISICRev.4,并对应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从细类层面上划分物流产业的活动,使得物流卫星账户中界定的物流特定产业的每一个活动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小类。最后根据分类结果,描述物流产业及物流相关产业的构成,设计我国物流产业的分类框架,重点说明自营物流核算的范畴。第四章,物流卫星账户的框架构建。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确定物流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涵盖企业部门内以辅助活动形式存在的为自身使用而提供的物流服务以及住户部门为自身最终消费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 SNA的生产范围。由于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划分的标准范围之内,使得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无法直观的描述物流产业的整体面貌。因此,在不影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心账户的前提下,有必要通过构建物流卫星账户建立物流活动与国民账户之间的联系。其次,基于投入产出表构建物流卫星账户,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反映物流产业的人力资源情况及资产积累结果,将其向资产负债核算和人力资源核算两个方面进行拓展。最后,介绍自营物流业总产出的核算方法及价格选择,提出调整后的综合替代费用法、分行业替代费用法和机会成本法,并阐述自营物流活动在物流卫星账户中的具体体现。第五章,物流卫星账户的总量指标和相关表式。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首先确定物流卫星账户的总量指标,主要包括物流消费、物流产业直接增加值、物流产业直接GDP、物流产业资产和负债以及物流产业就业总量指标。其次设计按产品分列的物流产业活动消费表、物流产业及相关产业生产表、物流产业供给和使用表、物流产业资产负债表、物流产业就业总量表等5张表式。最后说明编制物流卫星账户的数据来源,并设计核心层物流产业、扩展层物流产业人力资源调查表、支持层物流产业人力资源调查表、企业自营物流活动调查表及住户部门自营物流活动调查表等四张调查表,以弥补当前相关数据信息的不足。第六章,物流卫星账户定量分析方法。这是将理论向应用转化的纽带,为本文的应用研究提供方法的指导。首先介绍物流卫星账户生产核算矩阵的设计,建立物流卫星账户生产核算矩阵的基本范式。其次阐述物流卫星账户测度物流经济活动的方法,主要包括投入-产出模型及物流乘数模型。第七章,物流卫星账户的应用分析。任何理论的研究都是为了指导实践,这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首先分析数据来源,构建数据模型,对餐饮配送业的数据进行估算与调整,在此基础上建立2002年、2007年和2012年包含物流产业在内的18部门投入产出表。其次测算物流产业的直接产出、间接产出及产出乘数,汇总物流生产账户的结果。再次测算物流产业的直接就业、间接就业及就业乘数,汇总物流就业账户的结果。接着分析物流产业的关联效应及波及效应,反映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最后编制对应投入产出表编制年份的物流产业资产负债表,测算物流产业的总资产和总负债,填补相关数据缺失的空白。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总体来看,本文的创新与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开辟物流产业测度的新途径。在对国内外物流产业测度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点评的基础上,指出现有各种测度方法在对物流产业测度时并未提供一个科学的研究方案,存在一些方法上的缺陷,提出采用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物流卫星账户是一种有效的测度物流产业经济效应的方式。(2)提供物流产业分类的新视角。物流产业的叫法约定俗成,但至今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物流产业分类体系。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分层次的方法描述物流产业的结构,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和三个层次,从卫星账户的角度界定物流特征产品及物流特征产业,并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对物流产业进行细类划分,解决物流产业分类长期存在的口径不一致、范围不统一等问题。提供一种全面分析物流产业问题的视角,即对物流产业测度不能够仅局限于物流行业本身,要将“支持层”和“扩展层”的经济贡献也考虑进去,分层次、多角度的看问题。(3)拓展物流卫星账户的新内容。根据物流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特点,在SNA中心框架下修正物流产业的生产范围,提出物流卫星账户应突破SNA的生产范围,将政府、企业、住户部门的自营物流活动纳入其中,构建包含投入产出核算、资产负债核算以及人力资源核算在内的物流卫星账户。在物流卫星账户中对自营物流活动进行核算,不仅有助于重新定义被视作中间消耗的以物流活动为主的辅助活动,独立计算其产出,为全面了解物流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提供一个完整的分析模型,同时有助于考察住户部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为住户部门生产核算奠定基础。(4)开拓物流卫星账户应用的新思路。构建物流卫星账户生产核算矩阵范式,弥补以增加值为核心指标的生产账户只能反映物流产业总体运行情况的不足,客观地记录物流产业内不同组成部分的生产成果,进一步反映物流产业内部的结构组成及转换关系,特别是有助于考察营业性物流活动与自营物流活动之间的转换关系,解决由于自营物流向营业性物流转换而表现出的物流产业发展虚热的问题。并编制包含核心层物流产业在内的投入产出表,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物流乘数模型测度物流经济效应。同时通过编制物流产业资产负债表,反映物流产业的资产负债总量和规模,体现物流产业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实力。物流卫星账户不仅能够反映物流产业增加值、总产出等总量指标,更能进一步衡量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开拓了物流卫星账户应用的新思路。

简予繁[6](2017)在《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研究》文中认为统计是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的基础,是监测、指导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作为一系列约束统计活动参与方行为的规则体系及实施保障机制,有助于维持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及激励活动主体,并有利于减少统计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不确定性,实现统计标准的约束功能,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产业统计制度作为收集产业发展状况、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发展趋势的制度与方法基础,对产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鉴于广告业于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广告业发展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中国广告业的统计调查体系。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产业融合进程加速,目前广告产业统计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告产业边界的模糊导致广告产业统计制度当中重要的概念内涵与产业实际发展趋势相差甚远,例如广告产业与公关、促销、营销咨询等其他营销传播服务领域正在逐步走向融合。第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广告产业组织产生变革,从而导致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产业实际发展状况相偏离。在广告产业组织变革的背景下,新型的业务模式例如数据分析、精准用户定位、程序化广告投放等业务模式颠覆了传统的设计、制作、发布等业务流程。第三,随着广告产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现行的统计核算内容、统计核算方法以及指标体系远不能满足我国广告各界的需求。在技术发展、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重组的大环境背景下,现行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突显出众多问题与缺陷,亟需进行优化。即便现状如此,当前我国鲜少有学者研究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致使规范性的文献资料较为稀缺。因此,基于国民经济统计理论的视角与方法,展开对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全面的梳理及现行统计制度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并能填补相关领域的理论空缺。本研究主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具体问题;第二,设计符合当前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特征的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第三,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科学可行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基于这三个核心问题,研究由此展开。本研究具体的研究框架为:首先将论述科学的产业统计研究思路,因此在第二部分对产业统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继而阐释了产业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及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为解决本研究第一个核心问题开展具体而详尽的研究,其中包括对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发展历史及现实检视等内容,还包括国外权威的行业分类标准中,广告产业的统计制度现状,以及与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比较研究,并基于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现实特征,提出了广告产业统计制度中具体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第五章、第六章及第七章,为解决本研究第二个核心问题,即基于德尔菲法、遵循科学的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原则及框架,最终形成了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本研究第八章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以及广告产业经济核算的三项重点内容,设计了广告产业统计分类调查方案。通过详实的文献分析,以及作者的实地调查访谈,本研究梳理了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现实状况。由于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工作开展得较晚,缺乏制度化的统计工作安排,相关的二手资料非常稀缺,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的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局与税务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的深度访谈,收集了有关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与现实统计工作状况的珍贵资料,就此展开了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发展历史的梳理。最终的梳理内容包括我国统计工作中对广告及广告产业之内涵理解的演变;影响着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文件;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范围、统计分类标准以及统计核算内容与方法的历史演变等内容;进而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广告产业统计范围、统计分类标准、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最终总结了影响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演变的因素及统计制度的演变特征,为优化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作了铺垫。基于对联合国《所有经济活动之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修订4版)》与北美《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 2012)以及其配套统计用产品分类当中,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界定、统计分类标准以及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的梳理,以及基于我国学术界有关广告产业现实发展特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对广告产业主体以及相关管理单位的调查与访谈,发现我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的问题与缺陷。最终发现,我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当中,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现行统计制度中,广告产业统计口径的混乱;第二,广告媒体界定过于芜杂、广告公司界定过于笼统;第三,对广告服务的认知过于狭隘、现行广告产业统计分类体系过于模糊以及其具有相互矛盾之处、现行的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根本无法与国外相关标准相衔接;第四,现行制度中,广告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核算的问题以及投入产出核算的缺失、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缺失;最后,在我国广告产业实际的统计工作中,还存在着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管单位的矛盾以及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体的乱报问题。设计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及优化广告产业经济核算方法的前提是对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概念的准确界定,如此方可确定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与统计主体。因此,本研究基于德尔菲法,通过三轮专家调查问卷,最终拟定了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的概念,即“广告是由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以与消费者沟通为目的的营销传播活动”,这个概念将多种营销传播活动纳入了广告的范畴内,例如公共关系、直效广告、包装设计、标识设计、展示设计等活动。在确定了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的概念后,本研究基于该概念界定,进而对产业统计视角下的广告服务、广告产业进行了概念界定,旨在为广告产业统计主体与范围的确定奠定基础。本研究认为,广告服务指向广告主提供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包括提供广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服务。其中,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指广告创意服务、广告策划服务、广告设计服务、广告制作服务、广告发布服务、广告代理服务、直效广告服务、独家广告服务、公共关系服务以及其他广告服务;广告活动过程中的辅助服务指与广告活动相关的调研、咨询、效果监测、数据研究、软件设计及其他信息技术等多种服务。广告产业,指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为广告主提供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包括提供广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及广告社团的集合。广告产业的统计主体继而确定为: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为广告主提供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包括提供广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与广告社团。广告产业统计范围为:在各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单位与税务单位备案的、在经营范围当中(包括主营与兼营)填写了以上所列明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广告服务的企业;持有《广告经营许可证》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事业单位;在各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单位与税务单位备案的、在经营范围当中(包括主营与兼营)填写了以上所列明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广告服务的个体工商户与广告社团组织。其中,印刷广告材料、制造与安装显示板、电器制造、机械、金属板指示牌制造、邮寄广告材料、独立的软件开发、独立的数据分析与数据管理、独立的市场调查、独立的营销咨询、会议会展组织与管理、包装服务、独立的经纪人活动、没有包含企业、产品或品牌信息的艺术品的概念化与生产或者图形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动画设计、独立的摄影活动、出版广告材料排除在广告产业统计范围之外,从属于其所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基于第五部分提出的问题,以及第六部分产业统计视角下重要概念界定,重新设计了我国广告产业的统计分类标准。本研究遵循国民经济中,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设计必须基于相关的产业发展指导文件,因此本章首先研究了《广告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当中对广告产业发展目标的归纳,进而阐释了广告产业统计标准设计的原则、目的与框架。而后,根据以上原则与框架,并基于上述部分的研究结论,形成了初步的三级结构分类;为了减少分类标准主观因素过强的缺陷,本研究继而通过专家调查法,将初步拟定的分类标准发送给目标专家并通过深度访谈,将统计分类标准调整至7大类服务,26种中类服务,42种小类服务,最终编制了广告产业统计分类表以及其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2011)》的具体行业及代码;并将新旧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进行了比较,以示新标准所作出的具体调整与改变。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是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根据广告产业经济核算的目的而设计。因此,本研究对广告产业三项重要的核算内容及方法、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与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广告产业现实统计工作提出了三项建议。首先通过相关权威的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核算方法的述评,确定了广告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的核算具体方法,其中包括广告产业增加值核算的三种方法研究、现价、可比价增加值的核算方法、经济普查年份与非经济普查年份广告产业增加值核算的方法等内容。研究还通过借鉴旅游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模式,对广告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提出了一套“剥离系数”方法,并对如何使用“剥离系数”编制包含广告产业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详细地论述;而后分析了如何使用广告产业投入产出表分析相关问题。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广告产业总产值、增加值与投入产出核算的指标需求,设计了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三级指标体系及统计调查方案,并对广告产业统计调查的各个三级指标进行了界定与说明。在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设计中,研究分别从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法与统计资料的来源与整理两方面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广告产业统计作为广告产业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内容,且在广告产业统计实际工作中,也亟需一套既能反映产业发展现实特征,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实践价值的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因而本研究基于详实的一手资料与相关文献积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得研究成果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备较高的价值。

何东伟,胡晓鹏[7](2015)在《中国房地产业关联效应及波及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利用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进行了定量的测算和分析,明确了国民经济中房地产业相互关联的主要产业类型,并且揭示了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还对投入产出表中各部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进行了测算。

周莹[8](2013)在《北京市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快速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引起了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试图对北京市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进行客观测算,从而对北京市房地产业的支柱地位做出客观评价,并对北京市房地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指导。本文以研究产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首先,定性分析了北京市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发展情况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市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小进行了具体的量化。本文认为,目前按照标准产业划分原则划分的房地产业核算范围,并不能全面的涵盖我国房地产业的全部内容,文章把按照此标准划分的房地产业定位为狭义房地产业,又打破二三产业划分界限,将建筑业中与房地产业相关的部分剥离出来纳入房地产业当中,得到了更符合当前中国房地产业内涵的广义房地产业,并分别将狭义与广义的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贡献率进行对比。测算结果显示,北京市狭义的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分别为:8.22%与3.51%,而广义的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分别为:9.90%与2.34%,北京市狭义房地产业与广义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均大于与其相对的建筑业,贡献作用十分明显,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应继续将房地产业作为北京市支柱产业;研究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房地产业贡献率大于建筑业的结果并不适用于我国所有城市,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该城市或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关联,我们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不能一刀切,要结合当地经济与产业发展情况制定适合的规划与战略目标。

许家军[9](2012)在《我国房地产业的关联特性及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98年我国城镇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以来,房地产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房地产价格涨幅过高,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经济发展中存在内需与外需失衡、投资与消费失衡、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等结构失衡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房地产市场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总需求结构三个方面。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房地产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对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事实特征进行简单总结,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考察我国房价上涨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第三章首先介绍了投入产出理论,这是本文主要的理论基础。然后利用我国投入产出表分析了房地产业的带动效应。结论表明,房地产业发展通过对生产要素在不同行业的配置,对产业结构和其他经济结构产生影响;房地产业及其密切相关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劳动报酬份额相对偏低的行业,对我国初次分配向政府和企业部门倾斜的格局起到强化作用,而且这些行业对消费需求的依赖度较低,房地产业的发展强化了我国低消费、高投资、高出口的需求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第四章分析房地产的产业结构效应。首先,分析了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并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渠道分析房地产市场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从需求渠道来看,房地产市场可以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结构、通过资产效应影响投资结构,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从供给渠道来看,房地产市场可以通过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供给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最后,构建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影响三次产业结构的计量模型,并利用我国1999-2010年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正随着经济增长处于缓慢的调整之中,而房地价格上涨对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施加了明显的影响。第五章分别从要素收入分配和城乡收入差距两个方面分析了房价波动与我国收入分配结构的互动关系。理论分析表明:(1)房价上涨通过对就业的直接抑制、间接抑制效应和工资成本效应强化了资本的强势地位,有利于资本收入份额提高;而且房价上涨还通过财产性收入效应、通货膨胀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进一步扩大居民收入差距。(2)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往往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可以通过城市化效应和房地产投机效应推动房价上涨,长期中则出现房价抑制效应,二者逆转的条件是所谓住房刚性需求的下降。关于1999-2010年间房价与劳动收入份额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1)房价的提高会产生有利于资方的分配效应;(2)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对房价上涨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3)西部地区房价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更为明显,东部地区则是劳动收入份额对房价的影响更为强烈。关于房价与居民收入差距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房价上涨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之间表现为一种正反馈机制作用。第六章主要从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两个角度分析了房地产业对我国总需求结构的影响。首先分析收入分配对总需求结构的影响机理。随后,构建了一个关于经济增长过程中总需求结构随住房投资波动而变动的理论模型。并利用我国1952-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考察。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总需求结构变动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最后,利用1999-2010年我国省级数据,对房价的需求结构变动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房价波动对总需求结构变动施加了额外的影响,房价上涨强化了我国依赖外需、依赖投资的需求结构特征。第七章为结语部分,总结了前文的主要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李玉杰[10](2011)在《中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崛起是当代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处于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支柱产业地位,被称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从总体上,我国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和扩大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的显着加快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步提高也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理使得政府管理部门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管理成为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理清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纷繁复杂的相关关系问题,促进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分别从产业定位、发展水平、发展规模以及价格波动等角度探究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问题,对改善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建设、优化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促进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外房地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总体以及区域特征;通过与国外房地产业产业关联关系的对比分析探究我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特性;从对房地产业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实证分析中探究房地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通过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房地产业价格调整的模拟分析探究房地产业价格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冲击影响程度;最后,在上文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几点关于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采用调查数据与经验证据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逻辑论证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多维度对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联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可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从国际化的视角对比分析国内外房地产业在统计界定、发展环境及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差异,使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和认识我国房地产业的产业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第二,从国际对比视角综合分析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投入产出资料为基础数据,如重点使用我国1997、2002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OECD数据库中的统计数据,将国际通用的投入产出模型应用于房地产领域。第三,运用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经济单位(家庭)角度出发,在吸取OECD国家房地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第四,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国、区域以及城市层面实证检验了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首先,从全国层面上构造房地产投资与GDP之间的可变参数模型。其次,从区域层面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构建房地产投资与GDP之间的Panel Data模型;最后,从城市层面基于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经济增长的对数计量模型、房地产开发投资对数计量模型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对数计量模型。第五,在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2002年开发的标准CGE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房地产业价格调整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本文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房地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是房地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部地区房地产业有发展过热倾向。第二,与美、日、英三国房地产业相比,我国房地产业后向和前向关联密切的产业类型仍然偏重于物质型和传统型的产业,并且我国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总带动效应较强。第三,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很明显,房地产投资对GDP的影响是逐年增大的。如果给房地产开发投资一个正向的冲击,将给国民经济带来大约7-8年的同向冲击,即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一个长期促进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给经济一个正向的外部冲击,将会给房地产业带来大约3年左右的冲击。利率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也是中长期的,并且初期的影响较大。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小于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带动作用,这表明房地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非对称的;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房地产信贷,但是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信贷的影响大于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经济增长与房地产信贷的关系也是非对称的,即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信贷的影响大于房地产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经济的较快增长将带动房地产信贷快速扩张,但是一旦经济增长下跌将可能导致房地产信贷严重萎缩;房地产信贷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大于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并且大于房地产开发贷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表明房地产信贷对房地产投资至关重要,要控制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必先控制房地产信贷;房地产价格对房地产信贷的影响大于经济增长和利率对房地产信贷的影响,房价波动对房地产信贷规模影响明显。第四,通过CGE模型的模拟分析结果显示房地产业产出价格上涨能够促进投资增加、刺激消费以及扩大净出口,有效地带动了经济增长。而对于房地产业产出价格下跌的冲击,各个宏观经济指标都将受到负面的影响。房地产业产出价格上涨增加了企业和政府的收入,但是无论房地产业产出价格上涨和下跌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均受到负面的影响。房地产业产出价格下跌对宏观经济总体产生的负面冲击比房地产业产出价格相同幅度上涨产生的正向影响大。另外,房地产业产出价格上涨使所有部门的国内总产出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房地产业产出价格下跌使所有部门的国内总产出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并且各部门所受到的影响存在着明显差异。房价下跌对各产业部门产出的影响大于同等幅度的房价上涨对各产业部门产出的影响。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结合前文研究结论,本文最后还提出了关于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对策思考:第一,正确处理部门经济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第二,规范和提高地方政府的施政能力;第三,完善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体系。

二、房地产业界定和核算中的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房地产业界定和核算中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房地产行业真实经济贡献测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行房地产业经济贡献测度的缺陷与改进
    (一)现行房地产业核算口径存在的问题
        1. 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不完整
        2. 房地产中介服务业核算低于实际
        3. 物业管理业核算范围存在漏洞
    (二)传统房地产业核算方法的缺陷分析
        1. 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的缺陷
        2. 物业管理业核算方法的缺陷
二支出法视角下房地产业经济贡献的测度方法设计
    (一)基于虚拟折旧成本法的房地产业核算及其局限性
    (二)基于市场房租法的房地产业核算及其局限性
    (三)基于使用成本法的房地产业核算及其可行性
三中国房地产真实经济贡献的实证测度
    (一)房地产相关消费活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1. 房地产消费对国民经济贡献的修正
        2. 房地产消费经济贡献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1. 样本选取与计算方法
        2. 估算结果
    (三)修正后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总贡献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二)政策建议
附录

(2)中国房地产行业真实经济贡献测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行房地产业经济贡献测度的缺陷与改进
    (一)现行房地产业核算口径存在的问题
        1. 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不完整
        2. 房地产中介服务业核算低于实际
        3. 物业管理业核算范围存在漏洞
    (二)传统房地产业核算方法的缺陷分析
        1. 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的缺陷
        2. 物业管理业核算方法的缺陷
二支出法视角下房地产业经济贡献的测度方法设计
    (一)基于虚拟折旧成本法的房地产业核算及其局限性
    (二)基于市场房租法的房地产业核算及其局限性
    (三)基于使用成本法的房地产业核算及其可行性
三中国房地产真实经济贡献的实证测度
    (一)房地产相关消费活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1. 房地产消费对国民经济贡献的修正
        2. 房地产消费经济贡献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1)估算结果。房地产消费对GDP的贡献估算结果如表5所示。
        (2)结果分析。修正前与修正后房地产消费占GDP比重的趋势如图1所示。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1. 样本选取与计算方法
        2. 估算结果
    (三)修正后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总贡献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二)政策建议
附录

(3)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房地产项目成本核算研究 ——以B企业DL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项目成本管理概述
        2.1.1 项目管理和项目成本
        2.1.2 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2.1.3 项目成本管理理论
    2.2 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核算基础
        2.2.1 房地产开发的流程
        2.2.2 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核算对象
    2.3 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
        2.3.1 传统成本法
        2.3.2 作业成本法
        2.3.2.1 作业成本法动因
        2.3.2.2 作业成本法相关要素说明
        2.3.2.3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2.3.2.4 成本动因优化理论
        2.3.3 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区别
第3章 作业成本法下房地产项目的成本核算过程
    3.1 作业成本法在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过程描述
    3.2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房地产项目成本计算模型
第4章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DL项目成本核算过程及优化思路
    4.1 DL项目情况介绍及成本构成
        4.1.1 企业简介及组织架构
        4.1.2 项目简介
    4.2 DL项目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
    4.3 DL项目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
    4.4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DL项目成本核算过程
    4.5 D项目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有效性分析
    4.6 作业成本法应用在房地产项目成本核算中的预期效果
        4.6.1 规范项目作业流程,提供更精准成本数据
        4.6.2 提高预算精确度,优化资源配置
        4.6.3 使投标定价决策更加合理
    4.7 在房地产项目成本核算中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化思路
        4.7.1 以WBS方法分解成本结构以定义作业,积累作业成本库信息
        4.7.2 基于显着相关性来合并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动因
        4.7.3 细化成本考核制度,结合平衡计分卡评估成本绩效
        4.7.4 将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相结合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4)人口流动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70个城市的差异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提出问题
        1.1.1 选题背景
        1.1.2 提出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人口流动相关概念
        2.1.2 房地产业相关概念
    2.2 人口迁移相关理论
        2.2.1 人口迁移规律的学说
        2.2.2 人口迁移动因的研究
        2.2.3 人口迁移的经济学理论
    2.3 房地产市场供需理论
        2.3.1 房地产需求
        2.3.2 房地产供给
        2.3.3 房地产市场供需均衡
    2.4 本章小结
3 人口流动对房地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3.1 流动人口规模对房地产业的作用机理
        3.1.1 住房需求角度
        3.1.2 其他物业角度
    3.2 流动人口特征对房地产业的作用机理
        3.2.1 支付能力特征
        3.2.2 个体年龄特征
        3.2.3 家庭随迁特征
        3.2.4 户籍地域特征
    3.3 流动人口的城市差异化作用机理
        3.3.1 城市规模集聚效应
        3.3.2 城市规模拥挤效应
        3.3.3 城市产业人口差异
    3.4 本章小结
47 0个城市的人口流动情况与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4.1 人口流动情况分析
        4.1.1 人口流动趋势
        4.1.2 人口流动规模
        4.1.3 人口流动速度
    4.2 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2.1 发展阶段回顾
        4.2.2 供需现状分析
        4.2.3 价格波动分析
    4.3 人口流动与房地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4.3.1 人口流动规模与房地产投资额的相关性分析
        4.3.2 人口流动规模与商品房价格的相关性分析
        4.3.3 人口流动速度与商品房销售面积的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人口流动对房地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本文模型构建
    5.2 灰色关联度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的选取及测算
        5.2.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2.4 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
    5.3 整体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5.3.1 数据平稳性检验
        5.3.2 模型类型的选择
        5.3.3 整体模型的构建
        5.3.4 估计结果的解释
    5.4 城市差异化模型分析
        5.4.1 人口流入城市估计结果
        5.4.2 人口流出城市估计结果
        5.4.3 城市差异化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及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论文相关附表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附表5
        附表6
        附表7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中国物流卫星账户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有关卫星账户的研究
        1.2.2 有关运输卫星账户的研究
        1.2.3 有关物流卫星账户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物流卫星账户的概念、可行性及必要性
    2.1 物流产业测度的现状及问题
        2.1.1 物流产业测度的现状
        2.1.2 物流产业测度中存在的问题
    2.2 物流卫星账户的内涵
        2.2.1 物流卫星账户的概念及内容
        2.2.2 建立物流卫星账户的意义
    2.3 建立物流卫星账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3.1 建立物流卫星账户的必要性分析
        2.3.2 建立物流卫星账户的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物流产业的界定与统计分类
    3.1 物流产业的界定
        3.1.1 物流产业属性的界定
        3.1.2 物流产业概念的界定
        3.1.3 物流产业核算中的概念辨析
    3.2 物流卫星账户关于产品和产业的分类
        3.2.1 物流产业分类结构
        3.2.2 物流卫星账户关于产品的分类
        3.2.3 物流卫星账户关于产业的分类
    3.3 物流产业的细类划分及编码
        3.3.1 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活动分类
        3.3.2 物流产业分类的调整
        3.3.3 物流产业分类的编码方法
    3.4 物流及相关产业分类框架
        3.4.1 物流产业分类框架
        3.4.2 物流相关产业分类框架
        3.4.3 自营物流核算的范畴
    3.5 本章小结
4 物流卫星账户的框架构建
    4.1 物流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
        4.1.1 SNA对生产范围的界定
        4.1.2 物流卫星账户对SNA生产范围的突破
    4.2 基于投入产出表构建物流卫星账户
        4.2.1 物流产业投入产出特征
        4.2.2 物流产业投入产出核算的意义
        4.2.3 物流产业投入产出表的表式
    4.3 物流卫星账户的拓展
        4.3.1 物流产业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4.3.2 物流产业就业账户的构建
    4.4 物流卫星账户对自营物流活动的核算
        4.4.1 自营物流业总产出的核算方法及价格选择
        4.4.2 自营物流活动在物流卫星账户中的具体体现
    4.5 本章小结
5 物流卫星账户总量指标和对应表式
    5.1 物流卫星账户的总量指标
        5.1.1 物流产业消费和供给的总量指标
        5.1.2 物流产业其他总量指标
    5.2 物流卫星账户的基本表式
        5.2.1 物流产业活动消费表
        5.2.2 物流产业活动生产表
        5.2.3 物流产业资产负债表
        5.2.4 物流产业就业情况表
    5.3 数据来源
        5.3.1 所需数据
        5.3.2 现有统计数据的采集
        5.3.3 新增统计数据的调查
    5.4 本章小结
6 物流卫星账户定量分析方法
    6.1 物流卫星账户生产核算矩阵的设计
        6.1.1 物流产业生产核算账户的简单形式
        6.1.2 物流卫星账户生产核算矩阵的基本范式
    6.2 物流卫星账户测度物流经济效应的方法
        6.2.1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模型
        6.2.2 物流乘数模型
    6.3 本章小结
7 物流卫星账户的应用分析
    7.1 数据来源与模型建立
        7.1.1 确定物流产业的数据信息
        7.1.2 餐饮配送业数据的估算和调整
        7.1.3 18部门(含物流产业)投入产出流量表的建立
    7.2 物流生产账户核算过程与结果
        7.2.1 物流产业直接产出的测算
        7.2.2 物流产业间接产出及间接增加值的测算
        7.2.3 物流产业产出乘数的测算
        7.2.4 物流产业生产账户结果
    7.3 物流就业账户核算过程与结果
        7.3.1 物流产业直接就业测算
        7.3.2 物流产业间接就业测算
        7.3.3 物流产业就业乘数测算
        7.3.4 物流产业就业账户结果
    7.4 物流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分析
        7.4.1 物流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7.4.2 物流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7.5 物流产业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7.5.1 物流产业总资产的测算
        7.5.2 物流产业总负债的测算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2.1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2.2 设计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
        1.2.3 设计中国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
    1.3 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创新点
        1.3.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整体分析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产业统计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产业统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统计概念
        2.1.2 产业统计的类型与内容
        2.1.3 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概念
        2.1.4 产业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2.2 产业统计的理论基础
        2.2.1 社会经济统计理论
        2.2.2 产业经济学理论
    2.3 产业统计的制度基础
        2.3.1 国家宏观统计制度
        2.3.2 国内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2.3.3 产业统计报表制度
    2.4 产业统计的研究综述
        2.4.1 产业统计界定综述
        2.4.2 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综述
        2.4.3 产业统计调查研究综述
        2.4.4 产业统计相关研究总结
3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历史与现实检视
    3.1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历史演变
        3.1.1 统计中对广告相关概念认识的历史演变
        3.1.2 与广告产业统计相关的政策与制度的历史演变
        3.1.3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范围、分类标准及统计调查方案的历史演变
    3.2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研究
        3.2.1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报表制度
        3.2.2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调查方案
    3.3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检视
        3.3.1 影响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演变的因素
        3.3.2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演变特征
4 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的中外比较
    4.1 ISIC REV.4及其配套标准中有关广告产业的统计分类
        4.1.1 ISIC Rev.4及其配套标准对广告产业的定义及定位
        4.1.2 ISIC Rev.4及其配套标准中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及统计分类
    4.2 NAICS 2012及其配套标准中有关广告产业的统计分类
        4.2.1 NAICS 2012及其配套标准对广告产业的定义及定位
        4.2.2 NAICS 2012及其配套标准中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及统计分类
    4.3 联合国与北美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
        4.3.1 联合国SNA核算体系概述
        4.3.2 北美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制度概述
        4.3.3 北美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概述
    4.4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及统计调查方案的中外比较
        4.4.1 广告产业统计界定与统计范围的中外比较
        4.4.2 广告产业统计范围与分类标准的中外比较
        4.4.3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的中外比较
5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之问题
    5.1 广告内涵之争议及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口径混乱
        5.1.1 广告内涵的争议
        5.1.2 广告产业统计口径的混乱
        5.1.3 广告产业统计界定的难点
    5.2 广告产业主体发展特征及现行统计范围局限
        5.2.1 广告媒体发展特征
        5.2.2 广告公司发展特征
        5.2.3 广告产业统计范围的局限
    5.3 广告服务发展特征及现行统计分类体系的粗略
        5.3.1 广告服务的类型及特征
        5.3.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体系的粗略
    5.4 广告产业现行统计调查方案的缺陷
        5.4.1 广告产业经济核算内容与方法的问题
        5.4.2 广告产业多项统计指标的缺失
    5.5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工作的现实阻碍
        5.5.1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管单位的矛盾
        5.5.2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体的乱报问题
6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概念的德尔菲研究
    6.1 德尔菲法与研究过程概述
        6.1.1 德尔菲法概述
        6.1.2 德尔菲法应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6.1.3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概念的德尔菲研究过程
    6.2 德尔菲三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6.2.1 德尔菲第一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6.2.2 德尔菲第二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6.2.3 德尔菲第三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6.3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服务与广告产业界定
        6.3.1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服务概念界定
        6.3.2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产业概念界定
        6.3.3 广告产业统计主体与统计范围的确定
7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
    7.1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的基础及框架
        7.1.1 标准设计的政策依据:《广告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7.1.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的原则及目的
        7.1.3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的框架
    7.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初步拟定
        7.2.1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层级结构
        7.2.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各层级的内容拟定
    7.3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最终确定
        7.3.1 基于专家调查法的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修正
        7.3.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及代码(2011)》
        7.3.3 广告产业新旧统计分类标准的对比
8 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8.1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方案设计的基础与具体内容
        8.1.1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基础
        8.1.2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包含的内容
    8.2 广告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核算
        8.2.1 广告产业总产值核算方法
        8.2.2 广告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
    8.3 广告产业投入产出核算
        8.3.1 广告产业投入产出内容
        8.3.2 广告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8.4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及统计调查方法
        8.4.1 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范围确定
        8.4.2 基于总产值、增加值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建构
        8.4.3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法
    8.5 广告产业实际统计调查工作建议
        8.5.1 促进广告产业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结合
        8.5.2 促进税务、工商与统计单位工作的协作
        8.5.3 制定法人单位配合统计调查工作的激励政策
9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9.1 研究总结
    9.2 研究的缺陷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1: 广东省广告产业统计报表
附录2: 中国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流量表
附录3: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释义

(7)中国房地产业关联效应及波及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房地产业与其相关产业关联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 房地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后向关联度
    (二) 房地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前向关联度
三、我国房地产业的波及效应
四、结论与建议

(8)北京市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范围
        1.3.1 房地产业和建筑业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2 研究产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及产业分类理论
        2.1.1 产业的概念
        2.1.2 产业分类方法
    2.2 支柱产业理论
        2.2.1 支柱产业的概念
        2.2.2 支柱产业选择准则
    2.3 产业关联理论
    2.4 贡献率相关问题
    2.5 国民经济核算相关指标
        2.5.1 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
        2.5.2 GDP 平减指数
3 北京市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北京市房地产发展情况概述
        3.1.1 北京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历史
        3.1.2 北京市房地产业贡献的定性分析
        3.1.3 北京市房地产市场特点
    3.2 北京市建筑业发展情况概述
        3.2.1 北京市建筑业的发展历史
        3.2.2 北京市建筑业贡献的定性分析
        3.2.3 北京市建筑业发展的特点
4 狭义产业分类下北京市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测算
    4.1 测算思路
    4.2 测算过程
        4.2.1 北京市狭义房地产业与建筑业的贡献率
        4.2.2 房地产业与建筑业贡献率的地区比较
    4.3 主要结论
        4.3.1 全国及北京房地产业与建筑业贡献率及产业定位
        4.3.2 不同地区两个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5 广义产业分类下北京市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测算
    5.1 测算思路
    5.2 测算过程
        5.2.1 房屋建筑工程增加值测算
        5.2.2 北京市广义房地产业与建筑业的贡献率
    5.3 主要结论
    5.4 政策建议
6 研究结论和措施建议
    6.1 主要结论
        6.1.1 房地产业界定以及对国民经济贡献率
        6.1.2 房地产业与建筑业的支柱地位
        6.1.3 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定位与房地产发展过热的关系
    6.2 措施建议
        6.2.1 继续将房地产业定义为支柱产业
        6.2.2 制定房地产开发投资计划和政策时应考虑地区差异
        6.2.3 谨防房地产过热和房地产泡沫
        6.2.4 扩宽房地产融资渠道和警惕融资风险
        6.2.5 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
        6.2.6 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
        6.2.7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全面发展
    6.3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我国房地产业的关联特性及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我国房地产市场与房地产业的发展
    2.1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
    2.2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事实特征
    2.3 我国房地产市场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关联理论及我国房地产业关联特性
    3.1 投入产出模型
    3.2 我国房地产业的关联特性分析
    3.3 我国房地产业及其密切相关行业的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房地产市场的产业结构效应
    4.1 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
    4.2 房地产市场影响产业结构的需求渠道
    4.3 房地产市场影响产业结构的供给渠道
    4.4 房价波动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房地产市场的收入分配结构效应
    5.1 产业结构变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5.2 我国收入分配结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5.3 房地产市场与收入分配互动的理论分析
    5.4 房价波动与要素收入互动的实证检验
    5.5 房价波动与城乡收入差距互动的实证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房地产业的总需求结构效应
    6.1 收入分配对总需求结构的影响
    6.2 经济增长中总需求结构变动的规律
    6.3 我国总需求结构变动的实证考察
    6.4 房价波动对我国总需求结构影响的实证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10)中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房地产业经济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房地产业经济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房地产经济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2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历程分析
    2.1 房地产相关基本概念
    2.2 房地产业的产业内涵
    2.3 房地产业的产业分类标准
        2.3.1 房地产业产业地位不明确的分类标准
        2.3.2 房地产产业地位明确的分类标准
    2.4 房地产业发展环境因素分析
        2.4.1 房地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2.4.2 房地产业发展的政治环境
        2.4.3 房地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2.4.4 房地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
        2.4.5 房地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
    2.5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
        2.5.1 1978-1989年:复苏阶段
        2.5.2 1990-1997年:非理性高速发展时期
        2.5.3 1998年至今: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运行阶段
3 房地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3.2.1 OECD成员国房地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3.2.2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3.3 房地产业景气循环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分析
        3.3.1 房地产景气循环及周期的概念
        3.3.2 房地产景气循环和经济周期的关系分析
        3.3.3 我国住宅市场景气循环分析
    3.4 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房地产价格关系国际对比分析
        3.4.1 OECD成员国居民收入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3.4.2 我国居民收入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3.5 基于房价租金比理论的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3.5.1 房价租金比的理论分析
        3.5.2 城市房价租金比案例分析
    3.6 总结
4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关联关系分析
    4.1 引言
    4.2 产业关联的基本经济理论与模型
        4.2.1 产业关联理论与投入产出
        4.2.2 投入产出模型
    4.3 国外房地产业产业关联特性及带动效应分析
        4.3.1 美、日、英三国房地产业后向关联度
        4.3.2 美、日、英三国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前向关联度
        4.3.3 美、日、英三国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总带动效应
    4.4 我国房地产业关联特性及带动效应分析
        4.4.1 房地产业后向关联分析
        4.4.2 房地产业前向关联分析
        4.4.3 我国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总带动效应
    4.5 国内外房地产业关联特性及带动效应对比分析
    4.6 政策建议
5 房地产业投资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分析
    5.1 引言
    5.2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全国经验实证
        5.2.1 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
        5.2.2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VAR模型分析
    5.3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实证检验
        5.3.1 数据说明
        5.3.2 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5.3.3 面板数据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3.4 模型的构建与估计结果
    5.4 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5.4.1 数据说明
        5.4.2 模型构建
        5.4.3 变量的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5.4.4 模型估计和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5 总结
6 房地产价格调整对国民经济影响的模拟分析
    6.1 一般均衡模型对房地产经济的适用性
    6.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构建
        6.2.1 LHR-STDCGE模型的基本结构
        6.2.2 基于LHR-STDCGE模型构建的CGE模型
    6.3 社会核算矩阵的构建及CGE模型程序实现
        6.3.1 社会核算矩阵简介
        6.3.2 中国2007年社会核算矩阵矩阵的编制
        6.3.3 CGE模型相关参数的设定及GAMS程序实现
    6.4 房地产业价格波动对国民经济影响的模拟分析
        6.4.1 整体影响
        6.4.2 部门影响
    6.5 总结
7 全文总结及对策思考
    7.1 研究结论
        7.1.1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7.1.2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
        7.1.3 房地产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7.1.4 房地产价格调整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7.2 我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7.2.1 正确处理部门经济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
        7.2.2 规范和提高地方政府的施政能力
        7.2.3 完善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体系
    7.3 研究方法及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7.4 研究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攻博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房地产业界定和核算中的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房地产行业真实经济贡献测度[J]. 董藩,董文婷,柴铎. 政府管理评论, 2019(00)
  • [2]中国房地产行业真实经济贡献测度[J]. 董藩,董文婷,柴铎. 政府管理评论, 2019(01)
  • [3]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房地产项目成本核算研究 ——以B企业DL项目为例[D]. 吴琳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12)
  • [4]人口流动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70个城市的差异化分析[D]. 刘婉霞. 重庆大学, 2019(01)
  • [5]中国物流卫星账户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黄璆.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6)
  • [6]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研究[D]. 简予繁. 武汉大学, 2017(06)
  • [7]中国房地产业关联效应及波及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 何东伟,胡晓鹏. 产业经济评论, 2015(02)
  • [8]北京市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比较研究[D]. 周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01)
  • [9]我国房地产业的关联特性及经济效应研究[D]. 许家军. 南京大学, 2012(11)
  • [10]中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D]. 李玉杰.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房地产业结算核算中的若干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