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适当的洗手规则以防止医院感染

执行适当的洗手规则以防止医院感染

一、执行正确洗手规则防止医院内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高宇婷[1](2021)在《基于医疗废物管理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丰台区的医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优质的医疗资源越来越多地集中于综合医院,综合医院渐渐成为人们就诊的首要选择,逐渐成为城市医疗废物的主要产生来源,医院对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视。2003年SARS疫情爆发后,我国医疗废物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面对医疗废物产量的激增,各地的医疗废物管理能力也在经历考验。目前,对于医疗废物管理的研究多是从人员操作层面,医疗废物的储存和运输空间在建筑学领域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地调研中得知,由于在医院前期的设计中忽视了医疗废物所在建筑空间的设计,进而导致医院对医疗废物进行管理时存在建筑空间环境的问题,医院建筑对实现有效隔离医疗废物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文从建筑设计视角,对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进行研究,力求通过对医疗废物所在建筑空间的改善,提高管理效率。本文从建筑设计维度出发,首先介绍了医疗废物管理在建筑设计维度的理论基础,总结造成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设计因素,寻找采用建筑设计方法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能力的可行性。其次,作者以北京市丰台区的综合医院为研究样本,跟随丰台区卫生健康委的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工作,采用实地调研和访谈的方法,借助观察法,收集医院医疗废物的储存和运输空间的现状资料。最后,结合医疗废物现有建筑空间环境,分析医院对医疗废物的储存空间和运输空间的需求,进而得出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设计优化策略。通过对现状问题的总结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得出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设计优化策略。主要分为五个方面:明确医疗废物在医院建筑中的位置、基于医院建筑总体规划设计的层面、科室内医疗废物的储存空间和运输空间的建筑设计层面、医疗废物暂存处的建筑设计和建筑物理环境设计层面提出优化建议。总之,本文以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空间需求为研究背景,从建筑设计视角,以提升综合医院医疗废物的管理水平为目的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筑设计优化策略,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以后的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价值。

卜亚娟[2](2020)在《基于FMEA与PDCA组合管理工具的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FMEA与PDCA组合管理工具对ICU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为医院手卫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7月期间,选取济宁市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综合ICU直接参与患者诊疗操作的66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医生、护士及实习医护人员,进行非同期对照。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为基线调查阶段,2017年4月至7月为干预期。基线调查阶段主要是获取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数据,通过使用《卫生保健工作者手卫生知识问卷》、《卫生保健工作者手卫生观察监督表》、医院物资库房信息系统等途径收集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情况、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正确率、手卫生用品消耗量等数据。干预期通过使用FMEA工具,绘制出手卫生流程图,团队成员对手卫生流程环节及步骤进行分析,应用头脑风暴法讨论并列出所有潜在的失效模式,即所有可能影响手卫生执行的因素,并分析潜在失效结果。通过RPN评分确定优先干预的高风险失效模式。团队成员针对失效原因,结合ICU临床实际,使用PDCA管理工具,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制定针对高风险失效模式的有效干预方案,并专人负责实施。最后归纳总结手卫生改进措施并参照国内外规范形成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在ICU推广。通过对比干预前后两个时期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的情况、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正确率、手卫生用品的消耗情况及手卫生失效模式的RPN值,验证FMEA与PDCA组合管理工具在手卫生管理中的作用。应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表示,计量资料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应用FMEA与PDCA组合管理工具干预手卫生后,ICU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知识知晓的情况(82.06±7.73)分高于干预前(62.79±11.59)分,(t=18.866,P<0.001);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由63.64%提高至84.81%(χ2=1239.089,P<0.001);正确率由86.57%提高至95.79%(χ2=438.630,P<0.001);ICU手卫生用品消耗量由51.70ml/床日数提高到88.76ml/床日数;手卫生失效模式总的RPN值降低了2227.87分,整改7项手卫生失效模式的RPN值均显着下降(P<0.05)。结论通过FMEA与PDCA组合管理工具干预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可以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水平,提升其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正确率。经具体实践应用,使用FMEA与PDCA组合管理工具进行手卫生管理,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具有推广价值。

施颖辉[3](2020)在《温州市公立综合性医院感染管理优化研究 ——以温州市A医院为例》文中指出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整个在院期间获得的感染,它不仅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阻碍病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我国每年因为医院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100~150亿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算。所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是提高医疗质量、维护病人安全及保障医护人员职业健康的重要工作。与西方相比,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步有点晚,但发展非常快,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管理者都非常重视医院感染工作,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提高了医疗质量、保障了患者安全。但我们也清楚认识到,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间感染管理水平相差较大,医院感染爆发也仍然时有发生。本研究聚焦医院感染管理的完善和实施,对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概念进行梳理,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模式和理念,结合本国基本国情,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目前温州市公立综合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实施的现状,并提出优化医院感染管理实施的新举措。在查找国内外文献、咨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2份调查问卷,以温州市鹿城区某大型公立综合性医院和温州市卫生行政部门为调查对象,从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这两个不同角度进行调查,调查并获得感染管理实施现况、深入分析可能的原因;同时经过对医院感染防控专家的深度访谈,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出医院感染措施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影响院感管理的主要因素,从政府、医疗机构、社会(患者)三个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政府层面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完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与技术标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学科建设等,医院层面则主要是多部门合作提高医护人员执行力、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考核评价体系,社会层面则是加强宣传教育,最终搭建“政府-医院-社会(患者)”联动平台,发挥政府引导、医疗机构落实、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张叶[4](2020)在《延边地区ICU护士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信行现状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延边地区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知信行现状,比较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信行水平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分析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识、态度与行为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影响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ICU护士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识的知晓情况及接受培训情况,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防护教育与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刘晓颖编制的《急诊CRBSI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对延边地区190名ICU护士进行调查,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其中涉及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结果:(1)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识总分为(10.45±2.51)分,及格率为24.74%,其中在导管并发症及导管维护方面的得分较低。年龄、受教育程度、医院级别、工作年限、在ICU的工作时间、职称、月收入水平、编制及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对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识得分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态度总分为(84.38±7.53)分,态度较为积极,但在敷料的选择及更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方面还需加强。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在ICU的工作时间、职称、月收入水平、编制及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对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态度得分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行为总分为(86.74±6.82)分,在敷料应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等方面行为依从性较差。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在ICU的工作时间、职称、月收入水平、编制及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对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行为得分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分层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教育程度、培训、知识及态度是影响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行为依从性的主要因素。(4)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识、态度、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P<0.01)。(5)55.80%的ICU护士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识有一点了解;72.63%的ICU护士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培训,且培训地点多为本院内,培训时间大多集中在半年内,培训方式多为两项及以上。结论:(1)延边地区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认知水平较低,应采取多种方法对ICU护士进行培训和考核,整体提高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认知水平。(2)延边地区ICU护士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护理的态度尚可,但仍有提升空间。应鼓励态度积极的ICU护士发挥正向影响力,带动其他ICU护士也形成积极正确的态度。(3)延边地区ICU护士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护理的行为依从性较低,相关部门应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出规范化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护流程,提高ICU护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护理的行为依从性。(4)延边地区ICU护士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识的了解程度较浅,接受培训现状不理想,管理者应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培养体系,提高本地区ICU护士的岗位胜任力。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5](2020)在《关于依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联防联控机制发[2020]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现就做好防控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李岚[6](2019)在《综合医院体检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与对策》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综合医院体检中心医院内感染管理合理对策,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通过对该院体检中心医院内感染管理现状的分析,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有针对性、有效的防控对策。结果通过加强管理与监督,考核合格率由80.43%提升到92.59%;提高了空气监测和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知识知晓率均得到提高。结论有效的管理使体检中心工作人员掌握了感染相关知识,提高了感染认识,防控逐步规范体检中心医院内感染管理工作,降低了医院内感染的风险。

张玛璐[7](2019)在《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 ——理论建构与量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大型综合医院建筑虽然总量发展迅速,单个机构的平均床位规模也已达到约1008.51张,突破了我国《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所建议的上限值,但仍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然而资源毕竟有限,因此在大型综合医院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获得最大规模/品质”与“占用最少资源投入”之间的最佳平衡,是为“效率问题”。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的“效率问题”通常是复杂、多元的,提高某一类单一效率极有可能对其它单一效率产生影响,因而须遵循“综合兼顾”原则,是为“综合效率问题”。大型综合医院建筑本身的复杂性与“综合兼顾”原则共同导致了“综合效率问题”的复杂机制:各项“建筑物自然属性”与“综合效率结果”之间存在着大量过程之间、结果之间的相互转化,呈现出“交叉网状结构”。可见,只有以较为精确的定量方式阐明“综合效率的作用机制”,才能够精确把控决策结果并由此做出恰当决策,进而有的放矢地解决相关实践问题,也即需要阐明“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然而,各类现有理论尚不足以支持“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的探讨:“建筑评价/评估”类理论无法真实呈现建筑物自然属性与“目标结果”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建筑效率分析”类理论则大多围绕“单一效率”展开,无法体现“综合兼顾”原则。因此,本文需要重新构建一套理论来作为阐释“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的依托。基于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建筑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下的大型综合医院交通流线优化研究(51778074)”的支持下,主要围绕“构建我国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理论模型”和“阐明其量化作用机制”2方面理论目标展开,并通过在“设计优化”方面对该理论进行应用,初步验证了所构建的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构建基本理论模型部分以定性方式为主。首先,通过对现有效率相关研究的归纳,将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明确定义为:通过建筑设计手段,大型综合医院建筑所产出的医疗功能使用空间、建筑寿命及医疗功能使用效用,与投入的资金、资源、能源的比例;它是一种以大型综合医院为效率主体,以建筑设计为主导视角,以追求功能空间效率、经济技术效率、资源环境效率3方面共同提升为目标的综合效率。同时借鉴系统学基本理论,结合我国相关实际需求,采用“效率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将综合效率系统组织结构由下至上划分为建筑属性、基础性能、效率单元、综合效率4个层级,明确了各级系统内部要素及外部影响因素,并通过其中第二层级系统要素来具体反映前述3方面效率目标。最后,依据各系统要素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及相互之间的内部逻辑,将综合效率系统内、外部作用方式概括分类,并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来分别予以定量描述。阐明量化作用机制部分以定量方式为主。首先,遵循论文第一部分构建的基本理论模型,将综合效率系统拆解为16个子系统,逐一提取作用要素、判断作用过程并赋予相应定量关系,最终形成以建筑属性为自变量、综合效率为因变量、其它系统要素为中间变量的综合效率系统定量模型。进而,利用广义的系统参数取值来反映外部因素作用下综合效率系统的适应、调整过程,并由此提出动态和静态2种参数取值方法:前者精确反映所有参数随各方面发展而变化的实时取值情况,需通过建立动态数据库来实现;后者是对前者的简化,可通过一般调研统计获得各参数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取值结果。最后,以静态取值的方式,结合本文通过现场观察计数、调取监控录像观察计数、调取医院运营数据、调取医院建设图纸、现场访谈、抽样问卷等方式获取的约110类(数千万条)相关原始数据(调研概况详见附录A),经大量统计测算后(具体调研过程详见附录B),逐一给出了32组系统参数的取值方法和参考取值。为了验证上述“综合效率理论”,论文最后在“设计优化”方面对该理论展开了应用探索:依托综合效率理论,将设计优化方法归纳为测算初始综合效率并判定优化对象、选择优化措施、调整优化并检验分析3个步骤;同时重新梳理了3类共72项常见优化措施,利用“量化作用机制”逐一分析它们的“系统反馈”(对各系统要素指标取值的影响效果)情况,将结果汇集为“对象-措施”集。由此形成的设计优化方法可依托“综合效率量化作用机制”来探查目标建筑的性能短板,并利用“对象-措施”集来筛选有针对性且综合兼顾的优化措施,以此达到提升综合效率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引入实际案例对该“设计优化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合理性,进而初步验证了综合效率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本文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在理论层面,构建了一套能够“从原理上解释”目前我国大型综合医院建筑所面对的“综合兼顾”的“效率问题”的理论体系——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理论,有助于突破目前的理论研究瓶颈。在方法层面,提供了一种“注重原理/作用机制”的建筑学研究模式,建立了一种“专门针对建筑综合效率问题”的系统定量方法,并通过应用实践进行了初步验证。在应用层面,通过“设计优化”方面的综合效率理论应用,发展了一种综合兼顾的、可重复批量操作的、模式化设计优化方法。在数据层面,采集、统计了大型综合医院建设运营相关的大量深度数据,在服务于本研究的同时也可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支持。

蒋伊琳[8](2019)在《基于系统协同的医院建筑空间效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效率是医院建筑的永恒主题,提高医院建筑的效率必须从医院建筑系统的各个专业角度做出相应的努力,从建筑学的角度解决医院建筑效率的问题,提出可供实践参考的系统工作模式,需要将建筑空间这一服务载体与医学专业的技术需求和患者反馈的相应结果进行对接,通过医学、建筑、患者三方面的专业协同实现提高医院建筑系统效率的最终目标。本研究从效率优化的视角出发,以系统论和协同论的相关思想为指导,以医务工作者的经验反馈、患者和陪护人员的行为心理需求实际调研数据为依据,交互设计方法与优化设计方法为支持,空间环境对医疗流程和对使用者行为心理的影响为连接,完成了医院建筑系统协同效率理论的理论建构,提出相应的设计对策,并在实践案例中应用该理论进行了优化验证,完善了医院建筑的效率理论,为提升医院建筑的效率提供设计实践的依据,从建筑学科的角度对整个医院建筑系统效率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本研究首先从效率的释义、医学专业视角和建筑专业视角出发剖析了效率研究在不同学科范畴内的发展演化,并明确提出了本研究所论述的医院建筑效率的内涵;其次从医院建筑系统的运行现状出发,分析了医学专业子系统,建筑专业子系统和患者综合子系统存在的低效率问题和系统的综合效率问题,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从系统协同理论认知的角度阐释了效率优化的载体、内容和作用因素,以及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与效率优化的关联机制,其次,建构了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的理论框架,以系统学的逻辑建立医院建筑系统的基本框架,以协同学的理论建立系统协同的组织结构,以医学的阶段需求引导明确了阶段目标、主体差异和反馈机制,以建筑学的空间优化策略完成空间要素与效率优化的理论对接,最后根据医疗过程的阶段差异化特征,确定了针对三大医疗阶段的不同研究方向,分别为:诊断阶段、治疗处置阶段与治疗康复阶段。在理论框架的思想指导下,具体的研究遵循以三大阶段特征解析、空间因子的提取与重要度调查,系统协同机制总结和空间效率优化设计对策建构为统一技术路线。第一为诊断阶段,根据内容、典型过程、环境因子提取和重要度调查结果,分别建构了提高寻路效率的交通空间协同设计、提高检查效率的检查空间协同设计、提高心理适应效率的公共空间协同设计、提高诊察效率的诊室空间协同设计;第二为治疗处置阶段,根据内容、典型过程、环境因子提取和重要度调查结果,分别建立了提高急救效率的急诊与ICU空间协同设计、提高手术效率的手术部空间协同设计、提高供应效率的物流组织空间协同设计和提高病程监控效率的空间界面协同设计;第三为治疗康复阶段,根据内容、典型过程、环境因子提取和重要度调查结果,分别建立了提升生理康复效率的病房空间协同设计、提升心理康复效率的护理单元空间协同设计、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的医护空间协同设计、提升陪护效率的陪护空间协同设计。综合以上三大阶段的研究成果,最终构建了空间效率优化目标下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模式,分别为:诊断阶段的系统交互协同模式,以生理、心理信息交互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为目标,以空间导引、诊察环境和信息渠道为协同理性链接,构成系统协同机制模型;治疗处置阶段的系统介入协同模式,以全面支撑医学技术、全面优化处置流程、全面监控患者病程为目标,以专业性单体空间,最优化空间组织和全程监控空间界面为协同理性链接,构成系统协同机制模型;治疗康复阶段的自主协同模式,以提升患者的行为心理支持,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深度为目标,以人性化病房、友好型医护单元和可变的陪护空间为协同理性链接,构成系统协同机制模型;全阶段的系统综合协同模式,以重复、改进和认知升级为系统协同目标,以复合型空间、高效联系通道和转换单元为系统协同理性链接,构成系统协同机制模型。论文分别以哈尔滨道里区疾控中心和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综合性创伤治疗中心为载体进行了设计优化验证。

刘洋[9](2019)在《三级甲等医院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培训方案制定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齐齐哈尔市三级甲等医院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信行现状及医院感染防控培训需求情况,探讨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培训方案,为医院感染管理者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培训方案,提升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能力,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参考。方法:1、运用《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认知情况调查表》和《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培训需求问卷》对齐齐哈尔市6家三级甲等医院390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医院感染防控培训的需求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2、根据调查结果,咨询感控专家,在基于能力的教育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下制定医院感染防控培训方案。3、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齐齐哈尔市某三级甲等医院A普外科40名医护人员为实验组,齐齐哈尔市某三级甲等医院B普外科42名医护人员为对照组,设计实验计划,实验组按CBE培训方案培训,对照组进行常规培训,方案实施前后采用《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认知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比较,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培训前后进行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分析培训方案的效果。结果:1、在针对医院感染的知信行调查中,31.28%的人完全掌握所有的医院感染知识,71.20%的人持有完全积极的医院感染态度,56.66%的人能够完全执行手卫生行为。2、针对医院感染认知调查的影响因素中,在医院感染知识方面,不同性别、职业的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知识了解无显着差异,而不同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的医护人员之间的差异则较为显着;医院感染态度方面,性别、职业、年龄方面并无显着差异,在职称、学历、工作年限上有统计学差异;医院感染行为方面,性别、职业、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维度均有显着差异。3、在针对医院感染的知信行培训需求方面,对技术类、操作类需求要多于对定义类、原则类的培训内容需求。在培训方式与考核方式方面大部分医护人员希望借助微信平台进行培训与考核。4、在培训效果干预方面,通过对比干预前后对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了解程度,我们发现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知了解程度显着提升;在医院感染态度方面,医护人员在手卫生、抗菌药物使用及科室之间配合三个维度得分显着提升;在手卫生培训干预方面,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显着提高。从标准化效应指数得分情况看,相关知识,医院感染态度,医院感染防控行为得分分别为8.83,2.36及1.37,均大于参考值1.17,提示该培训方案较为成功。结论1、齐齐哈尔市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能力有待提高,医护人员参加医院感染防控培训的意愿较强烈,需要针对其能力不足方面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2、本研究制定的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培训方案切实可行。3、通过对医护人员实施医院感染防控培训方案,进行相关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培训现状,最终提升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能力。

路睿[10](2019)在《品管圈在呼吸器相关性肺炎(VAP)防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以济南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属于院内感染之一的呼吸器相关性肺炎是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国内外的研究都证实其危害很大,给无论是患者还是医院都带来很大的额外负担。目标医院于2018年上半年在ICU内引入组合护理模式预防VAP,但感染仍有发生。以根因分析为理念,基于追踪方法学的品管圈活动引入我国大陆多年,具有其自身优势。研究表明,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获得显着效果,同时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拟通过分析目标医院的现状,描述目标医院ICU病房VAP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究各主要问题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并予以实施并对改善效果予以评价。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在综合ICU住院插管(胃管、人工气道)的患者及相关护理人员。品管圈活动在两个ICU病房开展,共调查住院患者244例,其中实验组124例,对照组120例。将两个病房使用投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分成实验组病房与对照组病房,把50名护理人员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入两组。对对照组的护理人员开展常规宣教,实验组的护理人员在品管圈活动中开展工作。对两组的VAP的感染情况,两组护理人员各操作环节的执行情况等运用t检验及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疾病类型、Apacha评分、住院天数及所患疾病类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护理人员在年龄、工龄、学历、职称上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实验组多耐菌隔离措施中,接收隔离医嘱的正确率为88.89%,显着高于对照组的正确率68.25%;实验组隔离标识设置的正确率为8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8.25%;实验组听诊器专用的正确率为82.22%,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5.08%;实验组抬高床头的正确率为77.78%,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6.67%。此外,对多地点多耐菌的采样监测表明,实验组的多耐菌明显少于对照组。可见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实验组的多耐菌隔离情况得到了显着提升。品管圈活动后,实验组护士使用漱口水进行护理的概率80.6%,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6.7%;实验组患者的牙菌斑数目2.00±0.47个显着少于对照组患者的2.41±0.59个。说明品管圈活动显着改善了实验组的口腔护理过程与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实验组护理人员的洗手正确率为91%,日洗手次数为56.34±12.54次,显着高于对照组59%的洗手正确率及28.54±8.43次的日洗手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实验组护理人员的手卫生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另外,经统计学分析,应用品管圈活动可显着降低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t=-1.27,P=0.017)、ICU留治总时间(t=-3.32,P=0.032)及VAP的发生率(RR=0.286),提升患者的满意度(X2=23.997,P<0.05),在卫生经济学方面也有一定意义。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及品管圈圈员的个人能力在品管圈活动后,亦得到显着所提升。结论及建议在ICU内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获得显着的VAP防控效果,提升护理人员对VAP的防控能力及患者满意度,具有一定的经济学效益。医院可在今后的工作中可对品管圈活动加以推广应用。要加快设备更新,引入新技术。加强教育培训力度,多部门联动,优化制度建设。

二、执行正确洗手规则防止医院内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执行正确洗手规则防止医院内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医疗废物管理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丰台区的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1.1 综合医院成为医疗废物的重要产生源
        1.1.2 疫情下综合医院医疗废物产出量激增
        1.1.3 医疗废物管理对建筑空间环境的需求
        1.1.4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法律层面研究
        1.2.2 管理层面研究
        1.2.3 建筑设计层面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及意义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综合医院
        1.4.2 医疗废物管理
        1.4.3 医疗废物所需的建筑空间
    1.5 研究难点及研究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医疗废物管理在建筑设计维度的理论基础
    2.1 医院感染控制与医院建筑
        2.1.1 医院建筑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
        2.1.2 医院建筑可实现有效的空间隔离
        2.1.3 医疗废物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
    2.2 医疗废物管理方法与建筑设计
        2.2.1 基于FOCUS-PDCA循环的医疗废物管理
        2.2.2 基于医疗废物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模式
    2.3 影响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设计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医疗废物现有建筑设计现状调研分析
    3.1 医疗废物管理调研概述
        3.1.1 调研范围和方法
        3.1.2 调研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3.1.3 调研流程
    3.2 基于总体规划的医疗废物建筑空间现状研究
        3.2.1 医疗废物经过建筑空间的层级性
        3.2.2 医疗废物暂存的选址设置现状
        3.2.3 院区医疗废物独立出口的设置
    3.3 医疗废物储存空间建筑设计现状研究
        3.3.1 医疗废物储存空间概述
        3.3.2 缺少污物间的设置
        3.3.3 污物间建筑面积小
        3.3.4 污物间与污物电梯距离远
        3.3.5 医疗废物暂存处设计现状
    3.4 医疗废物运输空间建筑设计现状研究
        3.4.1 医院院区运输流线长
        3.4.2 缺少污物电梯的设置
        3.4.3 转运工具无存放空间
    3.5 医疗废物储存空间建筑物理环境现状研究
        3.5.1 建筑材料选择不合理
        3.5.2 建筑设施设置待完善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设计优化策略
    4.1 医院建筑任务书中应明确医疗废物所在空间的设计要求
        4.1.1 医院建筑必须提供足够的医疗废物储存空间
        4.1.2 设计前期征询感染控制科室的建筑设计意见
    4.2 基于医院建筑院区场地规划的设计优化策略
        4.2.1 医疗废物暂存处规划设计建议
        4.2.2 医疗废物出口的规划设计建议
        4.2.3 医疗废物运输流线的规划建议
    4.3 科室内医疗废物的建筑设计优化策略
        4.3.1 医疗废物产生空间建筑平面布局建议
        4.3.2 医疗废物产出量与储存间面积正相关
        4.3.3 科室内污物间和污物电梯的布置建议
        4.3.4 医疗废物建筑水平空间的布局建议
        4.3.5 医疗废物建筑垂直空间的布局建议
    4.4 医疗废物暂存处的建筑设计策略
        4.4.1 医疗工艺流程
        4.4.2 建筑功能分区
    4.5 建筑物理环境设计优化策略
        4.5.1 建筑材料选择建议
        4.5.2 建筑设施选择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建筑设计优化策略的工程实例研究
    5.1 项目概况
    5.2 基于总体规划的医疗废物建筑设计处理
    5.3 基于科室内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设计处理
    5.4 医疗废物暂存处的建筑设计处理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2)基于FMEA与PDCA组合管理工具的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操作性定义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确定研究主题,组建项目团队
        2.2 预调查
        2.3 基线调查
        2.4 FMEA与 PDCA干预
    3 研究工具与评价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伦理原则
    6 质量控制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FMEA与 PDCA干预效果
        2.1 干预前后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情况的比较
        2.2 干预前后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正确率的比较
        2.3 干预前后手卫生用品消耗量的比较
        2.4 干预前后手卫生流程潜在失效模式RPN值的比较
讨论
    1 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及影响因素
    2 FMEA与 PDCA组合管理工具在改进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中的作用
    3 FMEA与 PDCA组合管理工具改进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效果
    4 应用FMEA与 PDCA组合管理工具改良手卫生流程对RPN值的影响
结论
    1 本研究的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3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3)温州市公立综合性医院感染管理优化研究 ——以温州市A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医院感染
        2.1.2 医院感染管理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流程再造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2.3 上述理论对公立综合性医院内部感染管理的启示
第三章 温州市公立综合性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与存在不足
    3.1 温州市公立综合性医院感染管理取得的成果
        3.1.1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健全
        3.1.2 贯彻执行法律法规,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3.1.3 强化重点部门建设与重点环节管理
        3.1.4 医院感染相关学科的学术活动和国际交流活跃
    3.2 温州市公立综合性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不足
        3.2.1 政府层面
        3.2.2 医院层面
第四章 温州市A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调查问卷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方法
        4.1.3 问卷设计与调查内容
        4.1.4 样本量的确定
        4.1.5 调查结果
    4.2 专家访谈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
    4.3 温州市A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缺陷
        4.3.1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4.3.2 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贯彻不力
        4.3.3 医护人员手卫生存在缺陷
        4.3.4 医院感染管理培训不到位
        4.3.5 医院行政工作人员对院感工作不了解
    4.4 温州市A医院内部感染管理存在不足的原因
        4.4.1 领导对医院感染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4.4.2 临床科室对医院感染管理认知不足
        4.4.3 医护人员临床工作繁忙,易忽视医院感染管理
        4.4.4 医院感染管理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第五章 发达国家医院感染管理的做法及经验借鉴
    5.1 美国医院感染管理实施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5.1.1 美国医院感染管理实施现状
        5.1.2 美国医院感染管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5.2 德国医院感染管理实施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5.2.1 德国医院感染管理实施现状
        5.2.2 德国医院感染管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六章 公立综合性医院感染管理优化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层面
        6.1.1 完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与技术标准
        6.1.2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实施过程监控
        6.1.3 对医院开展感染管理情况进行督查和考核
        6.1.4 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学专业教育
        6.1.5 加强对医院感染管理学科建设扶持
    6.2 医院层面
        6.2.1 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充分发挥三级监控网络功能
        6.2.2 提高医院感染管理队伍专业素质建设,稳定队伍
        6.2.3 多部门合作,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执行力
        6.2.4 注重关键要素,加强重点科室、重点环节管理
        6.2.5 全员参与,注重培训
        6.2.6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6.3 社会层面
        6.3.1 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患者医院感染意识
        6.3.2 搭建平台,推动“政府-医院-社会(患者)”联动参与
        6.3.3 鼓励社会(患者)监督机制执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医院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 B 政府卫生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 C 医院感染管理调查研究访谈提纲
致谢

(4)延边地区ICU护士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信行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调查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处理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问题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ICU护士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ICU护士CRBSI知识情况
    3.3 ICU护士CRBSI态度情况
    3.4 ICU护士CRBSI行为情况
    3.5 ICU护士CRBSI知识、态度、行为相关性分析
    3.6 ICU护士CRBSI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7 ICU护士CRBSI知识知晓情况及接受培训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ICU护士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4.2 ICU护士CRBSI知识情况及影响因素
    4.3 ICU护士CRBSI态度情况及影响因素
    4.4 ICU护士CRBSI行为情况及影响因素
    4.5 ICU护士CRBSI知识、态度、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6 ICU护士CRBSI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4.7 ICU护士CRBSI知识知晓情况及接受培训情况分析
    4.8 建议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研究工具
附录C 综述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新进展
    参考文献

(6)综合医院体检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体检中心医院内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1.2.1. 1 医院内感染管理监管不到位
        1.2.1. 2 医务人员意识不强
        1.2.1. 3 体检中心环境卫生管理情况
        1.2.1. 4 手卫生不规范
        1.2.2 管理对策与控制措施
        1.2.2. 1 加强监管
        1.2.2. 2 加强医院内感染知识培训
        1.2.2. 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考核情况比较
    2.2 2组卫生学监测情况
    2.3 手卫生执行情况及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3 讨论

(7)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 ——理论建构与量化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背景
        1.1.2 目的
        1.1.3 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效率系统研究
        1.2.2 单一效率研究
        1.2.3 现有研究不足
    1.3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图
2 综合效率理论构建的基础:概念、内涵与基本问题
    2.1 基本界定:概念、内涵、系统
        2.1.1 对“综合效率”概念的界定
        2.1.2 “综合效率”概念内涵辨析
        2.1.3 对“综合效率系统”的界定
    2.2 逻辑基础:系统组织结构
        2.2.1 综合效率系统的宏观构成关系
        2.2.2 综合效率系统内部的结构层级
    2.3 需求基础:主要现状问题
        2.3.1 实践问题归纳
        2.3.2 理论研究梳理
        2.3.3 现状问题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综合效率理论模型的确立:系统框架与定量规则
    3.1 综合效率系统内部作用要素
        3.1.1 第一层级:综合效率
        3.1.2 第二层级:效率单元
        3.1.3 第三层级:基础性能
        3.1.4 第四层级:建筑属性
    3.2 综合效率系统外部影响因素
        3.2.1 服务规模——总床位数
        3.2.2 活动类型——空间类型
        3.2.3 活动流程——流线类型
        3.2.4 使用年限
        3.2.5 其它外部支持
    3.3 综合效率系统作用的基本类型
        3.3.1 系统内部作用
        3.3.2 系统外部作用
    3.4 综合效率系统定量的基本规则
        3.4.1 系统要素的“取值规则”
        3.4.2 系统作用的“作用规则”
    3.5 本章小结
4 量化作用机制的运作规则:系统作用与定量模型
    4.1 定量模型的构成方式
    4.2 子系统微观作用与定量模型
        4.2.1 三级子系统-面积配置类(4个)
        4.2.2 三级子系统-使用效用类(6个)
        4.2.3 三级子系统-资源负荷类(2个)
        4.2.4 二级与一级子系统(4个)
    4.3 取值处理与参数析出
        4.3.1 各指标的最终取值
        4.3.2 模型中的参数析出
    4.4 本章小结
5 量化作用机制的运行参数:取值方法与参考结果
    5.1 综合效率系统参数类型及其取值途径
        5.1.1 参数类型
        5.1.2 取值途径
    5.2 客观建设使用特征类参数
        5.2.1 交通性能特征(5组)
        5.2.2 抗扰性能特征(2组)
        5.2.3 资源负荷及其它特征(3组)
    5.3 主观使用感受需求类参数
        5.3.1 不利影响(干扰)程度类(2组)
        5.3.2 相对重要性程度类(4组)
    5.4 一般性能水平(参照取值)
        5.4.1 面积配置类(4组)
        5.4.2 使用效用类(10组)
        5.4.3 资源负荷类(2组)
    5.5 本章小结
6 综合效率理论的实践应用:设计优化方法与案例
    6.1 设计优化的基本原理
        6.1.1 优化设计的基本步骤
        6.1.2 优化措施的反馈原理
    6.2 优化措施的系统反馈
        6.2.1 总平面措施的系统反馈
        6.2.2 建筑单体措施的系统反馈
        6.2.3 平面及细节措施的系统反馈
        6.2.4 “对象-措施”集汇总
    6.3 实际案例的优化应用
        6.3.1 案例基本情况
        6.3.2 测算初始综合效率
        6.3.3 选择优化对象及措施
        6.3.4 优化调整结果及验证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创新之处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实地调研概况
    附录 B 调研统计过程
    附录 C 部分定量关系的推导过程
    附录 D 部分中间过程取值的估算速查表
    附录 E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 F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基于系统协同的医院建筑空间效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资源紧缺与需求增长的矛盾
        1.1.2 表观效率与深层效率的差异
        1.1.3 功能混淆下的效率目标缺失
        1.1.4 聚焦空间环境提升医院效率
    1.2 研究范围与内容的界定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1.2.2 研究范围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关于医院建筑效率方面的研究现状
        1.4.2 医院建筑设计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总结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框架
第2章 医院建筑效率内涵与空间现状解析
    2.1 效率的释义
        2.1.1 本义
        2.1.2 引申义
    2.2 医学视角下的效率价值认知
        2.2.1 古代经验医学的效率价值认知
        2.2.2 近代实验医学的效率价值认知
        2.2.3 现代整体医学的效率价值认知
        2.2.4 效率价值的演化过程与结果
    2.3 建筑学视角下的效率多元目标
        2.3.1 提升建筑本体的功能效率
        2.3.2 提高建筑建造的经济效率
        2.3.3 保障建筑全生命的生态效率
        2.3.4 “医院建筑空间效率”的界定
    2.4 医院建筑空间现状的低效率问题解析
        2.4.1 医学本位思考引发的空间问题解析
        2.4.2 建筑学本位思考引发的空间问题解析
        2.4.3 受众本位思考引发的空间问题解析
        2.4.4 医院建筑系统的综合效率问题
        2.4.5 低效率问题的成因与解决途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框架建构与研究阶段划分
    3.1 效率优化目标下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认知
        3.1.1 效率优化的载体:客体的生理治愈率和心理治愈率
        3.1.2 效率优化的内容:表观效率与深层效率
        3.1.3 效率优化的作用因素:人因属性、物因属性和社会属性
        3.1.4 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与效率优化的关联机制
    3.2 效率优化目标下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框架
        3.2.1 系统理论的基本框架
        3.2.2 协同理论的组织结构
        3.2.3 医学的阶段需求引导
        3.2.4 建筑学的空间优化策略
    3.3 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的研究阶段划分
        3.3.1 第一阶段:疾病的识别——医学诊断
        3.3.2 第二阶段:干预的采取——治疗处置
        3.3.3 第三阶段:自主的恢复——治疗康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诊断阶段的环境因子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
    4.1 诊断阶段的特征解析
        4.1.1 诊断阶段的内容组成
        4.1.2 诊断阶段的典型过程
    4.2 诊断阶段的因子重要度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建构
        4.2.1 空间影响因子的提取
        4.2.2 空间影响因子的重要度调查
        4.2.3 基于因子等级的系统协同机制与优化对策建构
    4.3 基于系统协同的诊断阶段空间效率优化设计对策
        4.3.1 提高寻路效率的交通空间协同设计
        4.3.2 提高检查效率的检查空间协同设计
        4.3.3 提高心理适应效率的公共空间协同设计
        4.3.4 提高诊察效率的诊室空间协同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治疗处置阶段的环境因子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
    5.1 治疗处置阶段的特征解析
        5.1.1 治疗处置的内容组成
        5.1.2 治疗处置的典型过程
    5.2 治疗处置阶段的因子重要度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建构
        5.2.1 空间影响因子提取
        5.2.2 空间影响因子重要度调查
        5.2.3 基于因子等级的系统协同机制与优化对策建构
    5.3 基于系统协同的治疗处置阶段空间效率优化设计对策
        5.3.1 提高急救效率的急诊与ICU空间协同设计
        5.3.2 提高手术效率的手术部空间协同设计
        5.3.3 提高供应效率的物流组织空间协同设计
        5.3.4 提高病程监控效率的空间界面协同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治疗康复阶段的环境因子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
    6.1 治疗康复阶段的特征解析
        6.1.1 治疗康复的内容组成
        6.1.2 治疗康复的典型过程
    6.2 治疗康复阶段的因子重要度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建构
        6.2.1 空间影响因子提取
        6.2.2 空间影响因子的重要度调查
        6.2.3 基于因子等级的系统协同机制与优化对策建构
    6.3 基于系统协同的治疗康复阶段空间效率优化设计对策
        6.3.1 提升生理康复效率的病房空间协同设计
        6.3.2 提升心理康复效率的护理单元空间协同设计
        6.3.3 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的医护空间协同设计
        6.3.4 提升陪护效率的陪护空间协同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空间效率优化目标下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模式建构
    7.1 诊断阶段的系统交互协同模式建构
        7.1.1 系统交互协同目标
        7.1.2 系统交互协同模式
        7.1.3 交互协同模式与空间环境的理性链接
        7.1.4 诊断阶段的效率优化作用机制模型
        7.1.5 空间效率优化的设计验证
    7.2 治疗处置阶段的系统介入协同模式建构
        7.2.1 系统介入协同目标
        7.2.2 系统介入协同模式
        7.2.3 介入协同模式与空间环境的理性链接
        7.2.4 治疗处置阶段的效率优化作用机制模型
        7.2.5 空间效率优化的设计验证
    7.3 治疗康复阶段的系统自主协同模式建构
        7.3.1 系统自主协同目标
        7.3.2 系统自主协同模式
        7.3.3 自主协同模式与空间环境的理性链接
        7.3.4 治疗康复阶段的效率优化作用机制模型
        7.3.5 空间效率优化的设计验证
    7.4 全阶段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综合模式建构
        7.4.1 系统协同综合模式
        7.4.2 综合模式下的主次作用
        7.4.3 综合模式下的效率优化作用机制模型
        7.4.4 空间效率优化的设计验证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专家访谈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三级甲等医院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培训方案制定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3.核心概念
文献综述
    1 医院感染的现状
    2 医院感染途径及影响因素
    3 医院感染的控制
    4 医院感染防控培训
        4.1 国外医院感染防控培训现状
        4.2 国内医院感染防控培训现状
    5 医院感染培训相关理论基础
    6 评述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能力与培训需求现状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质量控制
    3 研究过程
    4 研究结果
        4.1 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信行现状
        4.2 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培训需求现状
    5 讨论
        5.1 医院感染管理现状
        5.2 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信行现状
        5.3 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培训需求现状
    6 研究结论
第二部分 医院感染防控培训方案的形成及实施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及方法
        第二部分技术路线图
    3 研究过程
        3.1 培训方案的制定
        3.2 方案实施
        3.3 质量控制
    4 研究结果
        4.1 基线资料
        4.2 培训效果
    5 讨论
        5.1 培训后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情况分析
        5.2 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态度认知培训
        5.3 医护人员手卫生的培训
        5.4 标准化效应指数应用评价
    6.研究结论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10)品管圈在呼吸器相关性肺炎(VAP)防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以济南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1 呼吸器相关性肺炎的危害
    2 院内感染的防控理念与方法
    3 品管圈活动
    4 医院开展品管圈活动的相关研究
    5 院内感染与VAP防控
    6 开展品管圈活动的意义
    7 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患者样本量
        1.2 防控查检数量
        1.3 纳入排除标准及诊断标准
    2 研究工具
    3 研究方法
        3.1 品管圈活动
        3.2 文献分析法
        3.3 问卷调查法
        3.4 访谈法
    4 伦理原则
    5 统计方法
    6 质量控制
结果与分析
    1 品管圈活动主要环节
        1.1 选定活动主题
        1.2 拟定品管圈活动进度
        1.3 了解VAP防控措施执行现况
        1.4 分析问题原因并确定主要因素
    2 样本基本情况比较
        2.1 两组护理人员均衡性比较
        2.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3 两组患者疾病类型比较
    3 护理人员VAP防控知识调查情况
    4 防控措施的执行等有形成果比较
        4.1 品管圈活动与VAP的防控情况
        4.2 品管圈活动后两组多耐菌防控情况
        4.3 品管圈活动后两组病人口腔护理情况
        4.4 品管圈活动后两组手卫生执行情况
        4.5 品管圈活动后VAP的发生情况比较
    5 品管圈活动的无形活动成果
        5.1 两组护理人员知识水平比较
        5.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比较
        5.3 两组患者的经济负担效果评价
        5.4 两组患者经济负担增量分析
        5.5 患者满意度比较
        5.6 品管圈活动前后圈员能力比较
    6 本次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形成的标准化文件
讨论
    1 降低VAP的重要性
    2 相关因素对VAP的影响
    3 品管圈在VAP防控实践中的应用
    4 品管圈活动的无形活动成果
        4.1 患者的经济负担评价
        4.2 提升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4.3 圈员能力有所提升
    5 研究经验与不足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执行正确洗手规则防止医院内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医疗废物管理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丰台区的医院为例[D]. 高宇婷.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基于FMEA与PDCA组合管理工具的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D]. 卜亚娟. 青岛大学, 2020(01)
  • [3]温州市公立综合性医院感染管理优化研究 ——以温州市A医院为例[D]. 施颖辉.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4]延边地区ICU护士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知信行现状调查分析[D]. 张叶. 延边大学, 2020(05)
  • [5]关于依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J].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报, 2020(02)
  • [6]综合医院体检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与对策[J]. 李岚. 现代医药卫生, 2019(24)
  • [7]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综合效率 ——理论建构与量化作用机制研究[D]. 张玛璐. 重庆大学, 2019(01)
  • [8]基于系统协同的医院建筑空间效率优化研究[D]. 蒋伊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三级甲等医院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培训方案制定及应用[D]. 刘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品管圈在呼吸器相关性肺炎(VAP)防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以济南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为例[D]. 路睿. 山东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执行适当的洗手规则以防止医院感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