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移动PC体验无线上网的乐趣

用移动PC体验无线上网的乐趣

一、用移动PC感受无线上网的乐趣(论文文献综述)

徐睿[1](2021)在《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文中认为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整合信息网络技术、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广受关注已成趋势。综合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可以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体验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基于“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的研究在现状调查基础上,总结已有实验室建设的相关经验,针对上海市科学学习领域与技术学习领域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展开了研究。本研究目标:(1)调查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学习实验室现状;(2)开发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路径;(3)打造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4)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在D、Z小学、F初中、H高中开展配套课程的教学应用研究。在“建设-使用-反馈-调整”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将综合实验室建设、配套课程开发、综合实验室应用有机整合,以真实教学需求促进实验室建设,以实验室功能推动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形成良性循环。(5)建设成功一批综合实验室样例,开发、积累一批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且在应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本论文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并提出研究设计方案。第二章介绍调查研究开展情况,对中小学科学与技术领域实验室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四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介绍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第五章从课程要素、开发思路、课程类型、课程开设实例四个角度介绍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的研究情况。第六章从行动研究的四个阶段介绍综合实验室环境带来的教学变革。第七章简述本研究结论、创新及对未来展望。

河娜(Ha Na)[2](2018)在《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主题是“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一直备受中国媒介人的关注,但全面系统研究韩国有关成就及揭示其动因的论着迄今还是空白。本论文尝试开展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工作,以望能为韩国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以及中国新媒介的成长发展都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从韩国新媒介产业领域当中选取核心的五大产业——互联网产业、移动新媒介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数字电视产业进行分析与考察,在探寻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态势的同时,着重展开对其各个不同领域的新媒体产业之内涵及特征的解析与阐释,尽可能详细剖析出其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中的特点与兴起的动因。本文运用当今最新的产业报告、政府机构政策报告以及相关学术资料,梳理并揭示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整体风貌,力图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揭示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的动因。立足于对韩国新媒介产业的发展动因,通过探讨韩国新媒介产业背后的韩国国民性等文化因素,进一步对韩国文化创意市场做出全新的解读。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运用较为详实的一手资料,通过对“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韩国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服务及特点”和“韩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这三项有机联系之内容的考察,全面对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与展望进行了呈现。二是从“韩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韩国移动媒体的主流趋势与动向”、“韩国智能媒介的主要增值应用服务”和“移动广告产业动向分析”这四个互为关联的不同侧面,来阐释韩国移动新媒介产业的兴起发展所具备的特点。三是通过对“韩国出版产业的现状”、“影响韩国出版产业的历史因素”、“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及“韩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产业动态变化的分析,来梳理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并对其未来趋势做以展望。四是将韩国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为研究对象,从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入手,详细分析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韩国动漫市场制度政策的建议和展望。五是通过对普通电视到高清及数字电视的发展进程的整理分析,在韩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历程与韩国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背景下,来阐述在韩国数字电视产业影响下重构和发展。本文最后对韩国新媒体产业发展进行概观论述、并对其发展动因进行分析、建议与总结,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并蓄与包容的韩国新媒体产业进行文化定位,并对其新媒体领域的后续研究作出概要铺垫。

秦小华[3](2014)在《研究生英语移动学习动机影响因素与激发策略研究 ——学习者因素与动机之间的关系》文中认为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和各种数字化设备的不断发展,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的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方式越来越普遍,尤其是针对英语这门课程,更加适合于移动学习方式。研究生是大学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经常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好多研究生本身可能肩负着多种社会角色,学习时间非常有限,而且这部分人也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自制能力,因此他们会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进行学习,移动学习便成了他们的最好选择。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一般都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更多的是研究传统课堂学习环境下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励方法,而对于移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个人因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情况的还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在对移动学习、学习动机、英语学习动机以及英语移动学习动机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机研究的基本框架。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从学习要素中的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结合对学习者主体的访谈结果的分析,提出了本研究中可能影响研究生英语移动学习动机的四个层面的因素:一般学习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动机、对移动学习的态度、移动设备使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再根据相关理论编制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得到本研究要考察的学习者因素的数据,再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各因素对研究生英语移动学习动机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在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中:英语移动学习动机与性别、年级两个方面存在差异,具体为女生的英语移动学习动机高于男生,低年级研究生的英语移动学习动机高于高年级的研究生。研究生英语移动学习动机和年龄、读研期间是否兼职两个方面不存在差异;在学习者要素中其他的可能影响因素方面:一般环境下的外语学习动机、对移动学习的态度、移动设备使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均与英语移动学习动机呈正相关,其中,对移动学习的态度与英语移动学习动机之间的相关性最强。从这四个层面的影响因素来看,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对移动学习的态度、一般学习环境下的外语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移动设备使用能力。根据分析结果,笔者提出进一步激发研究生英语移动学习动机的相关策略。

胡茜[4](2014)在《儿童英语教学的移动终端应用界面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多点触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优秀的终端应用不断涌现,以教育为主题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儿童教育更代表着未来的教育方向,富有娱乐性和交互性的教育应用为现代的儿童开拓了视野,让学习不在枯燥,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儿童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也被列入一个关乎国家的重要课题,在平板电脑和移动终端应用的自然操作界面不断被人们所熟悉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软件和硬件的总体结合和提升,让技术辅助教育优化,让学习界面与儿童进行很好的沟通和对话,让学生能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各类应用的资源及体验优势,学习和掌握到广阔的知识,各个国家也都在探索如何创造性的利用平板触控技术和教育应用软件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这一课题中。本文将理论与实际调研相结合,借鉴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用户体验设计方法、艺术设计学等领域知识,理论分析现代儿童的认知心理特征,平板电脑的操作行为特征,儿童的英语学习需求,儿童用户界面图形设计,为儿童英语教学的移动终端应用界面设计提供设计原则。用户研究部分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初步了解儿童的英语学习;再从儿童、家长和教师三个角度出发,利用问卷调研法、观察法、情景模拟法和访谈法了解现代儿童英语学习的行为和使用APP学习的行为,根据英语学习需求的不同,分类整理行为数据,以角色法呈现不同英语学习者的角色模型,基于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的差异性,创新性的提出移动终端应用界面中适合儿童英语教学的界面设计原则,最后设计一款面向小学一年级儿童的英语教学应用界面作为实践。

李媛艳[5](2012)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手机媒体经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87年11月中国第一部手机落户广州,手机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从第一代时的模拟蜂窝电话系统,到第二代以数字调制为方式的GSM,而后由GPRS、CDMAIX的2.5G时代发展进入到,如今大力推进发展的高速数据传输3G时代。随着3G网络的建成和发展,以及用户迅猛增长、智能终端的发展,手机已由当年的“奢侈品”变成了如今的“生活必需品”,而其功能也不再简单局限于语音通话,手机的“媒体功能”日渐凸显,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同时,如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微博……手机正在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实现着“媒介的大融合”,并将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手机的发展,融合的程度日渐加深,掀起了传播视听的革命,手机媒体时代悄然来临。手机媒体将引领报纸、广播、电视及互联网走向一个融合的新时代,因此,从媒体理论的研究方面,研究手机媒体也存在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手机媒体与媒介融合的概念出发。手机从通讯工具发展成为融合媒体,作为发展中一种概念本文认为手机媒体定义为以无线网络为传播渠道,以内容提供商提供传播信息,以手机为智能终端,个性化移动传播载体。由手机媒体的定义可知,手机媒体既对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又对网络媒体等新媒体进行了高度整合,因此,手机媒体的特性也融合了其他媒体的特性,具备报纸、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特性的同时,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捷,比广播更自由,比电脑更普及,被誉为“带着体温的媒体”的手机媒体具备其他传统媒体所没有的强交互性和个性化特征。作为多元的传播主体,通过建设和发展移动互联网,手机媒体融合了网络的功能,整合多种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类型等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超媒体”、“富媒体”。第二部分是依据20世纪80年代初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提出SWOT分析法,分析手机媒体行业的内部因素优势(Strength),即手机媒体的集成性、即时性、成本低及受众资源丰富;以及手机媒体的弱势(Weakness),即手机媒体的终端信息承载量受限、缺乏专业人才以及信息安全与监管问题;同时面临的外部因素机会(Opportunity),即3G网络推广发展、电信广播电视网以及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和政府的支持;以及面临的威胁(Threat),即受制于网络运营商、在融合传统媒体过程中出现的内容同质化、以及作为新兴媒体缺乏品牌优势的挑战。第三部分主要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手机媒体寻求经营之道。随着3G网络的推广,不断地开发出来的各种手机媒体业务:已成为目前消费热点的手机电视,手机与电视结合的速度快、范围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迅速发展;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阅读信息内容的手机报;时下流行的可与用户随时交流,书写网络日志管理个人博客的手机博客;以及市场前景大好的手机游戏和手机搜索服务等。手机媒体已经形成一条主要由终端制造商(TP, Terminal Provider)、设备制造商(EP, Equipment Provider)、内容提供商(CP, Content Provider)、服务提供商(SP, Service Provider)、移动运营商(MNO, Mobile Networks Operator)五个环节组成的产业链,同时各环节相互协作形成以语音通信业务为基础,以无线数据业务和移动增值业务为核心增长点,以3G时代的无线广告为新的增长动力的盈利模式。媒体经济已从“媒体经营”步入“经营媒体”的时代,品牌成为未来媒体竞争的必经之路。手机媒体能和其他媒体融合,发挥其他媒体的优势,如手机报能够将报纸内容通过无线数据业务发送到手机上手机电视能够随时随地观看电视频道等等。在日渐复杂破碎化的媒介环境里,融合媒体要突出重围,本文并借鉴日本手机媒体I—Mode的成功模式探寻手机媒体的品牌之道,整合优势建立自己品牌,致力于经营品牌关系,塑造品牌个性以及形成良好的利润分成模式,并注重在品牌成熟期通过完善的品牌管理制度和培养专业创新人才来维系手机媒体品牌的生命力。第四部分探索随着手机智能终端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推广普及,手机媒体逐渐发展成为能够享受无线网络,随时随地处理事务的移动PC;也能够把人从室内或办公室中解放出来,成为身体的一个“器官”对传统媒体进行补充和延伸;同时,手机媒体能够代理未来的家用电器管理系统、工作室操作系统成为远程遥控工具;“手机钱包”的实现,手机媒体将引领电子商务新时代;以及大力发展手机网游或手机电视、电影等手机娱乐经济,同时在物联网发展的契机下,手机媒体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刘立[6](2011)在《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使用行为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3G牌照的发放,手机用户规模日益扩大,我国移动互联网随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伴随着这个过程,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势头。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消费者使用移动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对加快移动电子商务的推广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交易视角、电子商务延伸视角和系统的视角对移动电子商务的概念进行了综述,采用了“移动电子商务主要是指通过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通讯设备与无线上网技术结合交易行为”这一概念,考虑到普遍性的原则,本研究主要是以手机作为移动终端进行研究。接着,研究从用户满意度、接受态度和使用行为的角度对国内外学者有关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结合理性行为理论模型(TRA)、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PB)和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AM)提出了17条假设,构建了本研究的概念模型。然后,研究基于相关量表进行了预调查,结合老师、同学和被调查者的意见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改进后的调查问卷,并且运用改进后的问卷进行了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共回收有效问卷652份。最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回收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研究模型中的14条假设通过假设检验,证明了此研究模型在研究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使用行为方面具有适用性。针对研究结论,研究从有用性、易用性、风险、成本、口碑、便利性等角度对进一步推广使用移动电子商务提出了相关的营销建议。

娄芸鹤[7](2011)在《文化政策视野下的“民族元素再创造”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崛起中的中国所制定每一个政策,或许,都将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产生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wT0),我国政府遵循所签订的协议,正逐步履行有关承诺,在我国履行承诺的过程中,利用现有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业已形成的高保护状态作为手段,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事业)的发展,同时又能够实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的影响力,是必须探讨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研究本课题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刻意回避当下时髦的“战略”、“竞争”、“实力”等富于对抗性的词语表述,以文化的最基本的功能——“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来探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的优势,说明创造力、包容力和感染力才是文化真正的力量,并且,这种力量是传统的经济和军事资源所不能比拟的;其次,以尊重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为根本核心理念,几千年的文明存续力,足以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而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就是这种生命力的源泉,这种生命力的源泉也是现代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论述文化政策视野下的“民族元素再创造”及研究其相关性的问题,真正的目的,是探讨国家文化政策制定的目标指向、原则、策略和实践模式的建构等,在数字信息时代对于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路径、对于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呈现方式的影响、对于增强民族创造能力的作用,以及以国内政策实践成果,积极促成知识产权国际新规则的建立,来保护我们目前可能处在优势地位的民族元素的“源头”,并获得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话语权和国际示范资格。本文以数字内容产业的信息和数据等资料作为论据,首先,基于经济全球化核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的视角、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原则,以及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等方面,明确提出“民族元素再创造”这个命题;其次,从信息科技发展与现代人类生存方式、文化国际贸易以及民族国家文化安全的关系等方面,对影响“民族元素再创造”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以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为例,辨析国、内外文化政策制定原则、实施路径、实践结果等,透视了中外文化政策对于“民族元素再创造”的不同引导轨迹,探讨文化政策对于民族文化发展所具有的引导作用,明确指出中国政治主体在文化政策制定和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于社会发展目标设定、文化与经济价值观念引导要具有全面、系统而深刻的认知,并在此论述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以文化政策增进“民族元素再创造”动力的引导策略建议,尝试设计国家文化政策“民族元素再创造引导模式”的架构及基本运行机制,探索增强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政策制定策略、原则与政策实施的方式和方法。

刘振华[8](2010)在《个人用户手机支付采纳意向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已不仅仅是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针对手机而开发的各种应用,即移动商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手机支付是众多移动商务应用中最受关注的应用之一,指的是用户以手机为媒介为其购买的商品或服务进行帐务支付的方式,它是继现金、支票、银行卡和网络支付之后的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也被看作将会是第一个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相互融合而成熟的商业模式。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超过了8亿,这个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为移动商务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得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移动商务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但是,以手机支付为代表的中国移动商务发展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远远落后于韩国、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因此,研究哪些因素影响人们对手机支付的接受和使用,建立研究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两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或制度是完全相同的,因此,除了分析影响用户采纳的主要因素外,这些情境因素在用户的采纳决策过程中是否有影响,它们起着怎样的作用是值得探讨与检验的。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用户为调查对象,分析他们对远距离手机支付(以WAP方式为代表)的采纳情况,并分析用户的国家文化价值观和对制度的认知在其采纳行为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本文首先以经典采纳理论的核心(理性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等)为基础,结合信任研究以及移动商务的特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识别出影响用户手机支付采纳意向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了个人用户手机支付采纳意向的理论模型。通过网上问卷调查收集到598份有效问卷,、然后采用SPSS15.0以及Amos17.0对研究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1)用户的信任、主观规范、感知需求及感知娱乐性是决定用户采纳意向的重要因素(解释率达0.70),其中,用户的信任在采纳决策过程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2)娱乐性确实对用户的采纳意向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这种影响是负向的;3)使用手机支付的成本(费用)对采纳意向没有直接显着影响;4)用户个人的手机性能虽然不直接影响采纳意向,但是却通过易用性、用户的总体信任和主观规范间接发挥作用。随后,本文分析了手机用户的国家文化价值观以及对制度的认知在他们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文化维度(不确定性避免、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调节着采纳意向及其影响前因之间的关系。具体地,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不确定性避免调节着信任与采纳意向、感知需求与采纳意向以及主观规范与采纳意向之间的关系。用户的不确定性避免倾向越强,信任与感知需求对采纳意向的影响作用越弱,而主观规范对采纳意向的影响作用越大;2)权力距调节着主观规范与采纳意向之间的关系,出乎意料的是,权力距越高,主观规范对采纳意向的影响越弱;3)集体主义价值观越强的用户,越重视主观规范的作用,因此,主观规范对采纳意向的影响作用也就越强。本文的数据分析结果还表明:制度因素(制度影响与管制)在本研究中并不像用户的文化价值观一样起到调节作用,而是与用户对支持手机支付技术的信任一起形成影响用户信任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最后,本文讨论了如何提高潜在手机用户对手机支付及其他移动商务应用的采纳,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李柱[9](2010)在《大学生移动商务采纳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移动商务由于具有传统电子商务没有的移动性、随时性、方便性,迅速得到推广,它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大学生群体由于年轻、学历高,接受新知识比较快,几乎人人都拥有移动终端设备,未来的消费潜力比较大,成为移动商务应用的主要用户和巨大的潜在用户。虽然国内外对于移动商务采纳行为的研究结果较多,而针对大学生这个独特的用户来开展移动商务采纳行为研究的还不多。本文选取大学生这个独特的用户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其移动商务采纳意向的影响因素,以技术采纳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国内外学者的已有研究成果和大学生的特点,添加感知娱乐、感知风险、感知信任、感知创新、感知成本以及主观规范六个变量来构建大学生移动商务采纳意向的影响因素综合研究模型,然后选择测量指标设计本研究的问卷,进行问卷发放与调查。最后,利用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网上调查回收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1)男女大学生在感知易用性、感知成本、感知信任、主观规范、采纳意向上有显着差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感知易用性有显着差别,有无网购经验的大学生在感知易用性上有显着差别,不同月手机账单的大学生在感知信任、采纳意向上差别显着但不一定有代表性;(2)影响大学生移动商务采纳意向的因素为感知创新、感知有用性、主观规范、感知信任,感知成本、感知易用性也有影响但不显着。

庞建军[10](2010)在《3G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设计研究 ——基于用户》文中提出在我国3G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移动电子商务作为3G核心业务之一,必将在未来几年得到巨大发展。移动增值业务被视为3G成败的关键,然而至今国内对3G增值业务以及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的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因而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的提出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市场运用前景。本文提到的3G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特指3G时代下的移动电子商务网站界面。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用户界面是用户移动购物时的交流窗口,设计优秀的用户界面对提高用户的购物效率、转换率、购物体验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采用理论文献研究、对比分析、问卷调查、焦点小组四大研究方法,主要涉及WAP页面设计、移动电子商务、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UI设计)、设计心理学六大研究领域。全文主要从3G对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带来的影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传统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和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设计的区别;以用户为中心的3G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的具体设计研究五个方面综合阐述了3G时代的移动电子商务类网站的用户界面设计的方法。3G技术为开创新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的设计提供了可能。手机宽带式上网的实现意味着移动电子商务将从交互性差、内容单调、载入速度慢等为特点的3G以下时代过渡到互动性强、内容丰富、高网速为特点的3G时代。基于这样的变化,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的设计切入点、目标用户特点、发展模式等方面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为了探索这些变化,并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设计观点,本文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为指导,并通过问卷调研、焦点小组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最终对3G移动电子商务的目标用户群的需求、行为习惯、认知法则、心理模型等方面有了充分了解。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始终把用户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把用户的需求、期望,使用中的问题融入到设计流程中,确保设计的产品满足用户要求,并获得市场成功。本文根据用户对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不同部分的不同需求,把全文分成导航设计,购物流程设计,注册、登录页面设计,支付流程设计,商品展示设计、用户咨询与评论平台设计,促销特价功能设计,帮助信息设计九大部分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了一些通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如何提高3G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可用性,改善用户体验的设计方法,为最终创造易用、好用、高效、易学易记、安全可靠、并能给用户带来独特体验的移动电子商务网站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本文还探讨了3G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六大新模式:云计算化的3G移动电子商平台;视频化的3G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物联网化的3G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应用程序化的3G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现实和虚拟互动的3G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大卖场狂销式的3G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最后根据前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设计了一套较为完整的3G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有力的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希望该研究成果能为我国3G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注入活力,也为我国3G增值业务的开发、设计、研究提供有意义的探索。

二、用移动PC感受无线上网的乐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移动PC感受无线上网的乐趣(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二、实验室作为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三、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工具设计
        四、数据收集与处理
    第二节 调查结果
        一、实验室及配套情况
        二、实验室教学使用情况
    第三节 调查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
    第一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前提条件
        一、实验安全
        二、灵活匹配
        三、便于学习
        四、环境舒适
        五、活动开放
    第二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重点突破
        一、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三、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四、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五、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一、实验室的基础要求分析
        二、可移动实验室环境的打造
        三、实验室装备的功能
        四、实验室器材的配备
    第二节 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一、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确定
        二、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建设
    第三节 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一、无线网络
        二、无线投影
        三、移动终端
        四、视频系统
        五、物联设备
    第四节 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一、根据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发展趋势进行配备
        二、提升综合实验室数字化实验设备的配备效率
    第五节 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一、实验环境的整体建设
        二、实验室配套用房的整体规划
        三、实验员的整体配备
        四、综合实验室管理的配套跟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
    第一节 课程要素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方式
        四、课程评价
    第二节 课程开发思路
        一、从内容出发建设课程
        二、从仪器配备出发建设课程
        三、从环境支持出发建设课程
    第三节 课程类型
        一、替代式课程
        二、主题式课程
        三、系列式课程
    第四节 课程开设实例
        一、D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二、Z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三、F初中课程开设实例
        四、H高中课程开设实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综合实验室教学应用的行动研究
    第一节 计划研究阶段
    第二节 初步实践探索阶段
        一、结合课内外教学实践,体现工程教育新思想
        二、高度整合信息化环境,打开教学实践新天地
    第三节 深入实践探索阶段
        一、大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体现整合与学习进阶思想
        二、功能区自由转场切换,促进教学过程适配与灵活
        三、系列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
        四、主题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跨学科拓展应用思维
    第四节 实施效果评价阶段
        一、促进教师行为变化
        二、促进学习方式变化
        三、促进教研活动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校实验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简历
    二、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难点
    六、核心概念诠释:新媒介、新媒介产业
第一章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韩国互联网科技发展的脉络
        二、韩国互联网产业应用的径路
    第二节 韩国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服务及特点
        一、电子商务(EelectronicCommerce)
        二、社区化电子商务(SocialCommerce;Socialshopping)
        三、家庭电视购物
        四、互联网视频广告
        五、物联网
    第三节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
        一、信息通信市场竞争促进政策
        二、互联网学校教育的推进
        三、对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治理
第二章 韩国移动新媒介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韩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模拟服务与移动通信的大众化(第一代:韩国从1980年至1990年段)
        二、移动通信时代的进化(1G到4G)
        三、韩国各时代移动技术的发展过程与特点
        四、韩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实态
        五、韩国的4G创造的新环境(LTE)与向5G的到来与展望
    第二节 韩国移动媒体的主流趋势与动向
        一、以On-demandService(立即响应式服务)为中心的移动媒体产业
        二、韩国新媒体在MobileOnly(移动独占)时代
        三、移动APP市场的动向分析
    第三节 韩国智能媒介的主要增值应用服务
        一、智能手机
        二、金融技术(Fintech)
        三、移动办公与智能工作(MobileOffice&SmartWork)
        四、移动云计算
        五、移动电子商务(Mobilecommerce)
        六、移动游戏
        七、MobileAppcessory
    第四节 移动广告产业动向分析
        一、韩国移动广告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韩国国内移动广告运营商相关动向
        三、韩国移动广告的类型与发展
        四、韩国移动广告市场的展望
第三章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韩国出版产业的现状
        一、韩国出版流通市场的现状
        二、韩国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发展趋势
    第二节 影响韩国出版产业的历史因素
        一、韩国图书定价策略的标准与细节
        二、图书定价策略对韩国出版产业的影响
        三、韩国出版着作权法动向
    第三节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一、韩国数字出版的定义和范畴
        二、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环境与动向
        三、韩国数字出版研究的现状与课题
    第四节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
第四章 韩国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
    第一节 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一、韩国动漫产业发展与动向
        二、韩国动漫产业用户动向
    第二节 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网络漫画(Webtoon)的定义和发展程序
        二、OSMU(OneSourceMultiUse):创造出漫画之外的附加价值
    第三节 韩国动漫市场制度政策的建议
        一、作为韩流内容的网络漫画的地位
        二、通过向海外市场进军克服韩国国内市场的局限
        三、作为创造附加收入的核心内容的角色
        四、韩国动漫产业政策目标
    第四节 韩国卡通形象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一、韩国卡通形象产业发展与动向
        二、各时期卡通形象的变迁
        三、韩国国内卡通形象的OSMU成功事例
        四、卡通形象产业的展望及管理战略
第五章 韩国数字电视产业
    第一节 从普通电视到高清及数字电视
        一、韩国电视发展的脉络
        二、高清、数字电视的蓬勃兴起
    第二节 韩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历程
        一、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过程
        二、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政府推动
    第三节 韩国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
        一、广播电视与通信融合的主要进程
        二、广播通信融合动向与实践
        三、融合的法律体系
第六章 韩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动因
    第一节 文化立国战略与新媒介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持
        一、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出台
        二、政府的政策与支持
    第二节 企业对新媒介产业的敏锐创新与积极投入
        一、虚拟现实(VR)市场的发展战略:韩国Amway引进的AI“Dreame”
        二、移动游戏市场的规模营销与攻占缝隙市场
        三、智能机器人(智能型)产业战略
        四、借助平昌冬奥会,抢占世界5G服务制高点
        五、以几家大公司为龙头,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
结语
参考文献与书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研究生英语移动学习动机影响因素与激发策略研究 ——学习者因素与动机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1.1.2 移动学习终端设备的普及和发展
        1.1.3 移动学习相关技术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0 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
        2.1.1 移动学习
        2.1.2 学习动机
        2.1.3 移动学习动机
        2.1.4 英语移动学习动机
        2.1.5 移动设备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外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
        2.2.3 国内英语移动学习研究现状
        2.2.4 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2.3 理论基础
        2.3.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3.2 Gardner 的第二语言学习的社会教育模型
        2.3.3 自我决定论
        2.3.4 Dornyei 的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次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总体框架
        3.1.1 动机研究的总体框架
        3.1.2 本研究的整体框架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问卷的结构设计
        3.3.2 问卷的编写
4 研究生英语移动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4.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4.3.1 基本信息
        4.3.2 研究生英语移动学习动机的数据分析
        4.3.3 个人基本信息中的因素与英语移动学习动机的特征差异
        4.3.4 一般学习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动机
        4.3.5 对移动学习的态度
        4.3.6 移动设备及使用能力
        4.3.7 自主学习能力
5 研究生英语移动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5.1 提高研究生在一般学习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动机
        5.1.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1.2 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
        5.1.3 保护学生的自尊,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5.1.4 引导学习者进行正确的归因
    5.2 加强移动学习理念和移动学习策略的培养
        5.2.1 强化研究生的移动学习理念
        5.2.2 培养时间管理的移动学习策略
        5.2.3 加强个人知识的管理的移动学习策略
        5.2.4 降低学习难度的移动学习策略
    5.3 提高研究生的移动设备使用能力
        5.3.1 校企合作,加强移动学习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5.3.2 加大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力度
        5.3.3 加强移动图书馆应用的宣传与培训工作
    5.4 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4.1 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5.4.2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4.3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形成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
        5.4.4 提高研究生获取学习信息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
    6.3 研究的不足
    6.4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儿童英语教学的移动终端应用界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录
表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移动教学应用的国内外发展
        1.1.2 英语教学应用在我国的发展
    1.2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相关理论
    1.3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和流程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3 研究对象和载体界定
        1.3.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儿童英语教学应用的概念
    2.1 儿童英语教学应用的目标对象
        2.1.1 4 至 7 岁儿童
        2.1.2 家长
        2.1.3 英语教师
    2.2 儿童英语教学应用的目标行为
        2.2.1 良好的英语学习启蒙
        2.2.2 亲子互动和教学互动
    2.3 儿童英语教学应用的载体
        2.3.1 移动终端应用界面概念与特征
        2.3.2 平板终端应用界面与操作
        2.3.3 儿童用户操作平板电脑的行为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儿童用户特征与英语学习需求分析
    3.1 儿童用户行为研究
        3.1.1 儿童用户生理和心理特点
        3.1.2 儿童语言学习特点
        3.1.3 儿童英语学习特点
        3.1.4 影响儿童英语学习的若干因素
    3.2 儿童英语教育类应用需求提炼及描述
        3.2.1 基本层次需求
        3.2.2 安全层次需求
        3.2.3 社会层次需求
        3.2.4 尊重层次需求
        3.2.5 自我实现需求
    3.3 国内外儿童英语教育类应用市场调研
        3.3.1 儿童教育类应用现状、市场规模、产业链分析
        3.3.2 儿童英语教育类应用的分类
        3.3.3 儿童英语教育类应用探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认知心理学和用户体验的角色模型设计
    4.1 认知负荷
        4.1.1 认知负荷的概念
        4.1.2 认知负荷的分类与理论模型
        4.1.3 认知负荷与教学设计
    4.2 心智模型
        4.2.1 心智模型概念
        4.2.2 心智模型的形成与特征
        4.2.3 用户认知差异与心智模型差异
        4.2.4 儿童心智模型
    4.3 用户体验设计
        4.3.1 用户体验概念与基本方法
        4.3.2 用户体验要素
        4.3.3 可用性工程
    4.4 儿童英语学习用户模型
        4.4.1 角色模型一:零基础学习型
        4.4.2 角色模型二:内敛学习型
        4.4.3 角色模型三:开拓学习型
        4.4.4 角色模型四:引导者
        4.4.5 角色模型五:教育者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儿童英语教学的移动终端应用界面设计
    5.1 儿童英语教学的移动终端应用设计特征
        5.1.1 学习内容权威
        5.1.2 启发探索欲望
        5.1.3 互动参与度高
        5.1.4 游戏娱乐性强
        5.1.5 角色扮演情景带入
    5.2 儿童英语教学的移动终端应用界面设计原则
        5.2.1 信息架构与导航设计
        5.2.2 视觉界面元素设计
        5.2.3 视觉反馈设计
        5.2.4 色彩设计
        5.2.5 字体设计
        5.2.6 场景隐喻设计
        5.2.7 卡通角色设计
        5.2.8 手势动作与互动游戏设计
        5.2.9 配音与音效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对儿童英语教学的移动终端应用界面设计实践
    6.1 设计背景和说明
    6.2 设计内容
        6.2.1 教学内容
        6.2.2 信息架构设计
        6.2.3 符合儿童认知的内容界面设计
        6.2.4 符合儿童认知的工具界面设计
    6.3 最终产品视觉界面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儿童英语教育类 APP 调研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手机媒体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国内研究
    国外研究
    研究方法
1 手机媒体与媒介融合的概述
    1.1 手机媒体定义
        1.1.1 手机媒体的特性
    1.2 媒介融合
    1.3 手机媒体逐渐成为“富媒体”
        1.3.1 与传统媒体的终端融合
        1.3.2 传播类型的融合
        1.3.3 传播角色的融合
        1.3.4 传播内容的融合
2 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媒体的SWOT分析
    2.1 手机媒体的优势(Strength)
        2.1.1 集成性平台
        2.1.2 受众资源丰富
        2.1.3 即时性
        2.1.4 成本低
    2.2 手机媒体的弱势(Weakness)
        2.2.1 终端受限
        2.2.2 缺乏专业人才
        2.2.3 信息安全与监管问题
    2.3 手机媒体的机会(Opportunity)
        2.3.1 3G的推广
        2.3.2 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以及互联网的“三网融合”
        2.3.3 政府支持
    2.4 手机媒体面临的威胁(Threat)
        2.4.1 受制于电信、移动及联通三大运营商
        2.4.2 内容缺乏创新
        2.4.3 缺乏品牌优势
3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手机媒体经营策略
    3.1 手机媒体业务不断拓展
    3.2 逐渐形成的手机媒体产业链
        3.2.1 终端制造商(TP)不断并合
        3.2.2 设备制造商(EP)竞争加剧
        3.2.3 内容提供商(CP)寻求创新
        3.2.4 服务提供商(SP)业务多样化
        3.2.5 移动运营商(MNO)迎来新发展
        3.2.6 用户多样化
    3.3 手机媒体的主要赢利模式
        3.3.1 基础——语音通信业务
        3.3.2 核心增长点——无线数据业务和移动增值业务
        3.3.3 新的增长动力——3G时代手机广告
    3.4 手机媒体的品牌之道——整合营销
        3.4.1 手机媒体的精准定位
        3.4.2 手机媒体的整合品牌传播策略
        3.4.3 手机媒体品牌的维护和创新
    3.5 借鉴手机媒体品牌的成功模式:日本I—Mode
4 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4.1 手机媒体促使手机发展为移动PC
    4.2 手机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补充和延伸
    4.3 手机媒体将成为远程遥控工具
    4.4 手机媒体引领电子商务新时代
    4.5 手机媒体带来新一轮娱乐经济
    4.6 物联网带来手机媒体发展的新契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使用行为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移动电子商务概念界定
    2.2 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2.3 研究理论依据
    2.4 文献评述及本研究探索方向
3. 研究模型与假设提出
    3.1 模型建立
    3.2 变量定义与假设提出
    3.3 小结
4. 问卷形成和数据收集
    4.1 初始问卷测项开发
    4.2 预调研及最终问卷形成
    4.3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5. 模型的评估与验证
    5.1 数据描述及分析
    5.3 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6.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6.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6.2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3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营销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7)文化政策视野下的“民族元素再创造”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 研究视角
    四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五 论文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民族元素再创造"的命题建构
    第一节 基于知识产权的视角
        一 基于知识产权视角讨论"民族元素再创造"的必要性
        二 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对"民族元素"的保护现状思考
    第二节 基于信息时代国际文化贸易特征
        一 国际文化贸易规则
        二 信息时代国际文化贸易特征
    第三节 基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原则
        一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背景审视
        二 "民族元素再创造"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第二章 "民族元素再创造"的时空条件
    第一节 信息时代作为技术背景
        一 科学技术与文化创新力
        二 数字技术与"民族元素再创造"
        三 数字传播与现代生存方式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功能指向
        一 以"民族元素"为核心内容建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体系
        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民族元素再创造"的培养基
    第三节 国家文化安全作为价值原则
        一 国家文化安全:"民族元素再创造"的重要保障
        二 文化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第三章 "民族元素再创造"的政策支撑
    第一节 国家文化政策引导性与政策目标指向
        一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实践概览
        二 中国国家文化政策制定的目标指向
    第二节 透视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政策的引导轨迹
        一 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数字内容产业"的引导策略梳理
        二 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政策引导"民族元素再创造"的可借鉴性
    第三节 中国文化政策对"民族元素再创造"的施政状况分析
        一 中国文化政策变迁大事剪辑
        二 中国文化政策对于"民族元素"保护的实践
        三 中国文化政策引导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施政状况
第四章 "民族元素再创造"的策略机制
    第一节 探讨"民族元素再创造"策略机制的意义
        一 有利于文化价值观念引导
        二 有利于科学与经济价值提升
        三 有利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四 有利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原则
        五 有利于以时政成果重塑世界新经济格局中的中国立场
    第二节 国家文化政策对"民族元素再创造"引导原则
        一 国际性和前瞻性原则
        二 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三 时政性和实践性原则
    第三节 "民族元素再创造引导模式"的架构及运行机制
        一 "民族元素再创造引导模式"的架构设计
        二 "民族元素再创造引导模式"的运行机制
        三 "民族元素再创造引导模式"假设性应用案例——以苏州桃花坞年画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等
致谢

(8)个人用户手机支付采纳意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现实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1.3.1 技术路线
        1.3.2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IT/IS采纳研究主要理论及研究现状
        2.1.1 采纳研究主要理论
        2.1.2 采纳研究现状
    2.2 移动商务采纳研究
        2.2.1 移动商务及研究概述
        2.2.2 移动商务采纳研究现状
    2.3 手机支付采纳研究
        2.3.1 手机支付业务概述
        2.3.2 手机支付业务分类
        2.3.3 手机支付技术
        2.3.4 手机支付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研究模型与假设
    3.1 个人用户手机支付采纳意向研究框架
    3.2 采纳意向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假设
        3.2.1 采纳意向
        3.2.2 感知娱乐性
        3.2.3 感知需求
        3.2.4 感知易用性
        3.2.5 信任
        3.2.6 感知成本
        3.2.7 感知的设备性能
        3.2.8 主观规范
    3.3 文化对采纳意向的调节作用及假设
        3.3.1 文化与采纳研究
        3.3.2 各文化维度的调节作用
    3.4 制度因素的调节作用及假设
        3.4.1 制度与信息系统研究
        3.4.2 制度因素的调节作用
4 研究设计与方法
    4.1 变量定义及问卷构成
    4.2 数据收集
    4.3 数据分析方法
    4.4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5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5.1 测量工具信度效度分析
        5.1.1 探索性因子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1.3 信度和效度分析
    5.2 行为意向前因的结构模型与结果讨论
        5.2.1 研究模型拟合评估及修正
        5.2.2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5.2.3 采纳意向直接影响因素简化模型
    5.3 调节效应假设检验及结果讨论
        5.3.1 调节变量
        5.3.2 调节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与信度效度分析
        5.3.3 调节效应检验
        5.3.4 调节作用结果讨论与假设支持情况
    5.4 信任影响因素模型修正与结果讨论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管理启示与创新
        6.1.1 主要结论
        6.1.2 管理启示
        6.1.3 创新点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用户手机支付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9)大学生移动商务采纳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及成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成果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移动商务概念的界定
    2.2 移动商务采纳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理性行为理论
        2.2.2 计划行为理论
        2.2.3 创新扩散理论
        2.2.4 技术采纳模型
    2.3 移动商务采纳行为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2.3.1 移动商务采纳行为国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2.3.2 移动商务采纳行为国内研究现状与水平
        2.3.3 大学生移动商务采纳行为国内研究现状与水平
        2.3.4 评述
第三章 研究模型的构建与假设的提出
    3.1 研究模型的构建
    3.2 变量的定义与假设的提出
        3.2.1 变量的定义
        3.2.2 假设的提出
第四章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4.1 问卷的设计
        4.1.1 问卷指标的选择
        4.1.2 问卷个人信息部分设计
        4.1.3 问卷的初步形成
        4.1.4 预测试与问卷的最终定稿
    4.2 正式调查
第五章 数据处理与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样本基本资料分析
        5.1.2 样本关于大学生移动商务认知的基本情况分析
        5.1.3 样本关于影响移动商务采纳意向的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人口统计学因素对于各因素的影响探讨
        5.2.1 性别对各因素的影响
        5.2.2 学历对各因素的影响
        5.2.3 生源地对各因素的影响
        5.2.4 年级对各因素的影响
        5.2.5 专业性质对各因素的影响
        5.2.6 网购经验对各因素的影响
        5.2.7 月手机账单对各因素的影响
    5.3 信度和效度分析
        5.3.1 信度分析
        5.3.2 效度分析
    5.4 结构方程建模
        5.4.1 模型建构
        5.4.2 模型的识别
    5.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5.1 测量模型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5.5.2 结构方程模型与假设检验
    5.6 实证结果分析
        5.6.1 人口统计因素对各因素影响的结果分析
        5.6.2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于大学生进行移动商务营销的建议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6.3.1 研究的局限性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3G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设计研究 ——基于用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内容
        1.4.1 研究的主要领域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
        1.5.1 理论研究文献法
        1.5.2 对比分析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焦点小组法
    1.6 相关定义阐述
        1.6.1 3G 的定义
        1.6.2 移动电子商务的定义
        1.6.3 用户界面及用户界面设计的定义
第二章 有效提高3G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设计的方法-以用户为中心
    2.1 什么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2.2 为什么要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2.3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的具体步骤
    2.4 该理论研究对3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界面设计的作用
第三章 3G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与传统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的设计区别
    3.1 3G 移动电子商务和传统电子商务的特点及区别
    3.2 3G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面临的挑战
    3.3 3G 移动电子商务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决定了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的必然
    3.4 3G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设计和传统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设计的特点
    3.5 3G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设计更强调用户为中心
第四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3G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的具体设计研究
    4.1 3G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的用户满意度问卷调研
        4.1.1 描述性统计及结果分析
        4.1.2 用户满意度调研对3G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设计的作用
    4.2 淘宝、ebay、亚马逊三大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焦点小组讨论分析
        4.2.1 讨论结果总结及分析
        4.2.2 焦点小组对3G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设计的作用
    4.3 3G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设计的具体方法总结
        4.3.1 用户界面的导航设计方法
        4.3.2 用户界面的购物流程设计方法
        4.3.3 用户界面的注册、登录页面设计方法
        4.3.4 用户界面的搜索设计方法
        4.3.5 用户界面的支付流程设计方法
        4.3.6 用户界面的商品展示设计方法
        4.3.7 用户界面的咨询与评论平台设计方法
        4.3.8 用户界面的促销特价功能设计方法
        4.3.9 用户界面的帮助设计方法
    4.4 3G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的新模式探索
第五章 基于研究成果的3G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设计实例
    5.1 3G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实例设计构思
    5.2 3G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实例原型设计
        5.2.1 纸制原型设计
        5.2.2 线框图原型设计
    5.3 3G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实例最终设计效果图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用移动PC感受无线上网的乐趣(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D]. 徐睿.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2]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D]. 河娜(Ha Na). 上海大学, 2018(06)
  • [3]研究生英语移动学习动机影响因素与激发策略研究 ——学习者因素与动机之间的关系[D]. 秦小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4]儿童英语教学的移动终端应用界面设计研究[D]. 胡茜.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 [5]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手机媒体经营[D]. 李媛艳. 江西财经大学, 2012(10)
  • [6]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使用行为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 刘立. 暨南大学, 2011(11)
  • [7]文化政策视野下的“民族元素再创造”及其相关性研究[D]. 娄芸鹤.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1(02)
  • [8]个人用户手机支付采纳意向研究[D]. 刘振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5)
  • [9]大学生移动商务采纳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李柱. 中南大学, 2010(02)
  • [10]3G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界面设计研究 ——基于用户[D]. 庞建军. 江南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用移动PC体验无线上网的乐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