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货运发展统计数据分析与建模(论文文献综述)
谭诗萍[1](2021)在《考虑公路口岸约束下的跨境货运网络流分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跨境货物运输能力持续紧张和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下,口岸作为承接国内外货运的节点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拥堵和延误现象。近年来公路口岸服务效率低下导致运输延误事件频发,基础设施水平逐渐成为限制口岸发展的“瓶颈”和威胁跨境运输时间的重要因素。顺畅、高效的跨境货运网络是跨境贸易的基础和保障,其中口岸节点对网络通达性和运行效率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也给其他交通运输行业带来巨大压力。现有改善措施大多通过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如增加道路、人力等以提高网络运输效率,这类措施不仅耗时耗力、投资成本高,且收效甚微。因此,如何通过提高现有基础设施利用率实现跨境物流合作高效对接,是未来跨境贸易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网络是流量流动的载体,探究跨境货运网络的结构特征对流分配过程有重大意义。故本文结合复杂网络理论系统评价了公路口岸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为后续的公路口岸节点用约束对网络运输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揭示了近年跨境货运网络结构的演变规律,挖掘网络流动态分配过程中公路口岸的阻抗作用对货流量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对跨境运输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主要方向为跨国通道的内在机理和影响因素等,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上都已经发展较为成熟,但极少学者以口岸枢纽的视角构建跨境货运网络对跨境运输展开研究,且针对节点阻抗作用对网络流影响的研究更是存在空白,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2.构建公路口岸竞争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改进,并对节点间的联系强度进行量化。以联系强度为边权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探究跨境货运网络的基本统计性质及机构的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剖析了基于公路口岸-起讫城市的联系强度、优势及其动态运输过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澜湄合作区域为例基于节点间的联系强度构建研究区域内跨境货运网络拓扑结构图,并通过2010年、2014年和2017年的网络可视化对节点的统计特征向量以及结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联系强度分布方面,对研究区域内的联系强度运用Arc GIS软件进行可视化,联系格局呈现出东北密西南疏的态势。然后,以节点间的联系强度对网络边进行赋值,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深入分析跨境货运网络的动态演变过程。借助Python软件对研究区域内的基本统计特征指标进行分析得出,跨境货运网络的规模在逐渐扩大,2010年-2017年连线和连通节点的数量在增多。跨境货运网络具有无标度网络特征,大量的连接集中于少数的公路口岸节点,导致网络发展极不均衡的局面,关键口岸节点负载过重,发生延误时对网络总体运输效率影响较大。3.公路口岸对货流的阻抗作用是影响整个跨境货运网络吞吐量及形成口岸延误的关键因素。公路口岸的延误程度直接影响跨境货运网路运输效率的高低,因此将公路口岸节点的延误考虑进跨境货运网络的构建中,借鉴美国道路拥堵评价指标对口岸服务能力的阈值进行定义。综合提出一种考虑口岸约束的跨境网络动态流量分配算法,该算法充分考虑了公路口岸节点延误程度对网络总成本以及跨境货流路径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公路口岸服务效率低下,对货流产生一定阻抗作用时,大部分货流会选择继续由原口岸进行通关,但是由于延误成本的增加,也会迫使小部分流量转移至备选口岸进行通关,且选择路径重置流量均为邻近口岸所捕获。
杨菊花[2](2020)在《运输结构合理化背景下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组织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通运输系统由多种运输方式构成,只有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才能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全社会运输收益最大化。其具体的实现指标之一是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全社会旅客和货物运输任务的分担率,即运输结构是否合理。当前我国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的比率为74%,是铁路完成总量的7.83倍,这样的运输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此外,通过大量调研当前货物运输的需求发现,时效性成为了托运人满意度的主要指标,因此将提高铁路快捷货物运输比重的具体措施界定为本文的研究主题,以期为铁路部门开行新的快捷货运产品提供切实可行的研究基础。托盘,作为国内外快捷货物运输中最常用的载运工具之一,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业界也提出了“物流托盘化”和“托盘化的集装单元”等概念。本文结合铁路货场托盘使用的现状,基于1100×1100mm标准托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尺寸可拉伸的环保材质托盘,运用Solidworks软件针对轻木,PE高密度塑料和塑木这三种常用材质的托盘进行静载荷和动载荷有限元分析,说明托盘拉伸不同长度后的允许载荷量,并对比尺寸拉伸前后托盘在铁路运输常用运载工具的载盘效率,弥补标准托盘规格既定后无法满足运输包装繁杂货物集装化需求的不足,为包裹等货物提供有效的集装器具和实现其在快捷运输中的机械化装卸奠定基础。鉴于铁路载重能力大,货物运输组织复杂的特点,将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划分为运量不充足和运量充足两种情况。在运量不充足时,考虑旅客列车行李车运能虚糜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新的运输模式,即带时间窗的多包裹多列车接取送达(MPMT-PDTW),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包裹的快捷运输,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旅客列车行李车的剩余运能。在包裹利用托盘等集装器具实现集装化的前提下,考虑叉车的作业效率,行李车的有限承载能力、固定的站停时间等多重约束,将服务质量(Qo S)定义为旅客列车快捷运输的评价标准。该种快捷运输模式的特点是不需要考虑运输成本最小化,且其途中的装卸作业不影响旅客列车的正常开行。实例证明,对此问题设计的贪婪随机自适应搜索算法(GRASP),能够很好地为各客运站的包裹快运提供切实可行的分配方案。铁路快捷运输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系列,但是针对集装箱的快捷产品无法满足运输需求,如港口的集装箱内陆集疏运问题,铁路运输占比过低。因此,本文提出开行旅客列车化的铁路集装箱集疏运专列,鉴于当前客运列车“一日一图”的运行模式,需对3-5日的货运量进行预测。考虑铁路货运量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和复杂性特点,提出一种新的综合分解集成预测方法VMD-FK-FK。为了降低实际数据的复杂度,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MD)作为数据预处理(KELM)模块,将观测数据分解为若干个模态分支。采用果蝇优化算法(FK)的核极限学习机构建预测模块,预测各个模态分支。基于另一个果蝇优化算法建立集成策略,将每个模态分支的预测结果集成得到最终预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基准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分解集成方法可以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取得最佳的预测性能。基础数据的准确预测为铁路编制旅客列车化的集装箱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港口的运作有别于铁路,很多具体数据分散于各船公司及其代理人。为了得到不同站点的集疏运量,本文首先对港口不同年度和月度的集装箱吞吐量进行了K-均值聚类处理;其次为确定专列开行去向,利用“抓大放小”的思想,运用Arc GIS对港口400公里范围内的辐射区域进行划分;然后利用GDP占比,以上海港为例,确定其辐射区域内的集装箱集疏运办理站,并将聚类处理后的数据分摊到各办理站,据此采用VMD-FK-FK方法可得到各办理站的预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设计改进的NSGA-Ⅱ算法进行求解,实现专列运行时间最短与运输收益最大化的目标。运用MATLAB编程得到上海港预测日的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的非支配可行解集,结果表明专列的开行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港口的集疏运矛盾,为铁路部门带来可观的运输收益,同时使得港口的集疏运结构趋于合理。
钱名军[3](2020)在《基于协整理论的铁路运输系统规模测算及协调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运输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动态、开放、非线性的复杂巨系统。该系统以国民经济大系统运转所产生的客货运输需求量为驱动,通过运输组织管理部门科学调配机车车辆等移动设备资源,将客流、货流合理地组织形成列车流,再依托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固定设施,由多部门彼此配合、协同联动共同完成旅客与货物的空间位移。由此可以看出,铁路运输系统的铁路网运营里程、机车车辆保有量只有与客货运输需求量保持规模适度匹配、能力均衡协调,才能充分发挥出铁路运输系统的整体运输服务效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了改善交通运输环境、提高铁路运输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推动我国铁路运输系统的发展规模和运营质量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需要运用科学方法理清铁路客货运量规模、铁路网运营里程规模和机车车辆保有量规模三者之间的量化匹配关系,有效评价三者之间的协调匹配效果。从而确保铁路系统整体运输服务能力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基本适应,也为铁路交通部门编制铁路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制定机车车辆购置计划和运用计划等提供决策参考。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协整理论等对铁路运输系统的复杂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相互关联、彼此协同的运输组织管理子系统、物理网子系统和客货车流子系统三部分;运用协整理论及相关模型分别对反映这三个子系统规模的客货运量规模、铁路网运营里程规模和机车车辆保有量规模等三个表征指标进行建模测算,以期建立三个规模数值之间科学合理的量化计算关系;并基于铁路系统运输能力供需匹配协调性思想对三个子系统间的规模匹配效果和协调发展质量进行量化评价与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铁路运输系统存在多主体、多层级、彼此异构又相互嵌套的复杂结构与功能,将其划分为相互关联、彼此协同的运输组织管理子系统、铁路网子系统和客货车流子系统三部分,便于清晰准确地描述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协同匹配关系。在论述各子系统的复杂特性及其与国民经济大系统之间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对铁路运输系统的规模内涵、协调性内涵进行了界定,为后续的研究建模与评价分析做好铺垫。(2)鉴于铁路客货运量规模在铁路运输系统规模问题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综合运用季节模型和波动模型分别对其进行建模预测。先运用季节分解算法或HP滤波对客货运量时间序列的特征分量进行分解、提取,并结合各分量序列所呈现出的趋势性、周期性和随机波动性特征,选用基于协整理论的SARIMA季节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定阶建模;再对所建立的SARIMA基础模型残差进行ARCH效应检验,确定其存在异方差效应后运用GRACH或ARCH异方差波动模型对残差建模;最后通过算例对所构建的客货运量融合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精度和测算效果实证检验与对比分析。(3)根据国民经济大系统与铁路运输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综合运用Granger动态因果关系协整检验与NARX非线性自回归动态神经网络对铁路网运营里程的合理规模进行测算。通过Granger检验筛选出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全社会客货运输量、铁路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铁路运输系统内部的运营技术和组织效率等7项对铁路网运营里程规模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影响变量,作为NARX神经网络模型的外部输入变量对铁路网运营里程规模进行测算。并将测算结果与铁路网里程规划值、BP神经网络测算值、NAR无外部输入神经网络测算值等进行综合对比、检验。(4)综合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分别得到影响铁路客货车保有量的关键解释变量。并根据变量序列的单整性特征,分别选用基于Johansen协整检验的ARDL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VECM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构建铁路客车保有量、铁路货车保有量测算模型,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得到准确可行的客货车保有量测算公式。并对相应模型的测算精度进行验证分析。(5)结合铁路运输系统三个子系统间宏观规模总量上的均衡匹配性以及内部微观分布结构上的彼此协调性,有针对性地将铁路网货车承载系数、铁路系统承认车比例、铁路网区段通过能力负荷系数这三项指标作为铁路系统运输能力的供需规模匹配协调性的量化评价指标。并通过设计相应算例,验证了这三个指标在计算方法上的可行性和评价分析上的有效性。总的来说,本论文将对铁路运输系统的发展建设规划和运营组织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客货运量规模、铁路网运营里程规模与机车车辆设备保有量这三方面问题置于统一的系统框架下,运用协整理论、NARX神经网络及其他技术方法,从系统规模匹配协调的角度研究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影响机理,准确刻画出彼此间的规模匹配关系,并对其匹配协调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有助于铁路交通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客货运量计划、铁路网发展规划和机车车辆购置计划,使铁路系统的建设规模与发展质量更加适应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发挥铁路运输的骨干优势作用,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张维[4](2020)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新能源物流车市场推广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汽车工业也迎来了繁荣发展,机动车保有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及能源枯竭问题促使多数汽车厂家将眼光转向新能源领域,生产出以电能代替传统燃油的车辆。而在物流方面,随着新零售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对于短距离配送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为具有节能环保、短距离配送能力强等优势的新能源物流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配送车辆,新能源物流车仍处于市场发展初期,其在车辆性能、配套基础设施、产业政策扶持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加快技术研发、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政策体系等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并参考相关理论知识,以北京市为例,构建了新能源物流车市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基于模型的仿真模拟结果重点探究了政策变动情景下新能源物流车市场系统的内部变化。具体而言,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1)从新能源物流车市场发展现状入手,着眼于当前市场中存在的痛点问题,系统分析影响新能源物流车市场推广的主要因素,从国家及地方层面对产业政策实施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形成全文的研究思路。(2)通过学习借鉴Rothwell和Zegveld对于政策工具分类的研究成果,本文将新能源物流车产业涉及的政策工具分为三种类型: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同时对各类政策工具促进新能源物流车产业发展及市场推广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总结。(3)引入系统动力学理论,以系统性思维综合考虑了新能源物流车市场系统中包含的系统要素,并划定系统行为与时间边界,从社会经济、用车环境、市场效益三个维度构建了相关产业政策对新能源物流车市场推广的影响路径模型。(4)选取北京市历史统计数据与模型相关实际数据作为系统输入,确定系统动力学模型各参数数值及变量的结构方程式,采用Vensim软件搭建了北京市新能源物流车市场系统的仿真环境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与政策模拟。一方面预测了未来北京市新能源物流车市场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对不同政策情景下的系统内部变化情况进行仿真模拟,探究影响新能源物流车市场发展的不同政策导向所带来的不同实施效果,为新能源物流车运营企业的微观决策提供支持,也为政策制定者优化政策提供参考。
丁传琛[5](2020)在《基于库兹涅茨方法的城市交通能耗因素影响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期间实现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能源利用的协调统一,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尤其是城市交通能耗量也在持续高速攀升。因此,科学分析我国城市交通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准确预测城市交通能耗变化规律,以及积极探索高效的能源利用途径,对于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能源环境保护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国内20个代表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计量经济学中的库兹涅茨方法,通过建模解析和实例验证,对城市交通能耗的具体影响因素以及城市交通能耗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考虑到当前我国城市的交通运输能耗统计口径与其它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本研究将交通运输营运机构能耗和私家车辆交通能耗的数据进行了分类测算和统一整合。为分析城市的交通能耗水平与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GDP)、人口密度、经济结构、城市化率和交通能耗强度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横截面相关性检验、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检验,建立环境库次捏茨曲线理论计量回归模型,并利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参数标定。基于所建立的模型,本研究进行了案例对比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节能优化调控措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与人均交通能耗呈倒U型曲线关系,但未达到该曲线的转折点。换言之,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并不能降低人均交通能耗。与此同时,人均交通能耗与人均GDP之间均呈弱脱钩状态,且人均交通能耗相对于人均GDP的弹性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减小。另外,人口密度、经济结构和交通能耗强度对人均交通能耗产生负向影响;与之相比,城市化率对人均交通能耗产生正向影响,且该影响大于其它因素的影响。最后,由于城市的发展战略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有必要优化目前的城市空间结构,并努力发展相关可持续能源技术,以充分提高交通能源利用效率。本论文包含图16幅,表18个,参考文献71篇。
梁子婧[6](2020)在《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及演变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区域物流是我国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所依赖的中观层次和客观基础。从历史的发展和实践来看,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在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和变迁历程中得到了理论支持和实践验证。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大而不强、成本高、效率低,且东、中、西部物流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较为突出,成为制约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素,阻碍着产业资源布局优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江苏是我国为数不多横跨南方和北方的省份,其苏南、苏中和苏北物流发展的区域性和不平衡性特征明显,其区域物流发展非均衡是我国区域物流发展非均衡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代表。以江苏为例对其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及演变机制进行研究,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努力缩小区域物流发展差距的重要课题,也是践行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理念进程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内物流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分布的现实状态,其内涵是综合多样性的,不只是表面呈现出的简单差异,而是经历一个更加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遵循“理论基础—现状趋势—演变机理—对策建议”的思路,以问题为导向,对现代物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物流地理学等理论系统梳理基础上,探究本文研究基础并建立理论分析框架;从区域(江苏三大区域)和市域两个层面,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对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形,之态和之势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全面解析,进一步厘清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真实状态和发展脉络,具体如下:(1)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形—空间差异分析。通过对江苏省,三大区域和13市物流发展总量规模和物流业务量规模进行比较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并利用泰尔指数及其可分解性,探究江苏区域物流空间差异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显示:江苏区域物流快速增长带来了区域物流空间差异在数量上日渐突出,整体呈现从南到北逐渐降低的梯度差异分布;同时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有扩大趋势,各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在空间上呈现不平衡现象;这种空间差异的长期存在,伴随区域物流需求的不断增长,将会引起物流资源要素的流动并追逐其合理配置。(2)空间非均衡态势之态—集聚扩散分析。基于对产业集聚理论研究和应用梳理,从物流业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集聚表现形式出发,利用GeoDa空间计量软件对不同层面江苏区域物流要素空间分布进行描述,采用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对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集聚扩散的整体和局部空间相关性和集聚程度进行分析,结合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并通过莫兰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对不同区域中物流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集聚扩散空间布局特征及形成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区域物流资本要素在空间上由原来的散状斑块集聚逐渐链接,过度到苏北区域,形成片状集聚,具有投入的单向性、不易流动性;而劳动力要素集聚在空间上更多表现出单极点状集聚,由苏南区域集聚渐渐转变到苏北区域集聚,具有明显的跨越区域现象,体现出劳动力要素易流动性和利益追逐利益性,这种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非均衡集聚将导致资源要素配置有效区间和空间发生变化。(3)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势—空间新格局分析。基于空间布局基础理论,结合江苏省“十一五”到“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立足《江苏省沿江地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等政策的基本思路,从城市物流“质量”和物流运输距离两方面构建城市物流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物流空间相互作用能力,并引入物流隶属度对城市物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归属进行划分,揭示出江苏区域物流空间布局特征及变迁。结果得出:江苏13市区域物流“质量”差异明显,城市间物流引力强度存在着空间不均衡态势,原有的苏南,苏中,苏北区域三大格局渐渐模糊,从单极化格局逐渐转向双向开放立体的空间新格局。(4)基于以上分析,进一步借鉴并拓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确定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根本出发点—“物流生产力”,同时通过三阶段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对江苏区域物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探索区域物流生产力结构变化特征和规律,给出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内在驱动机制,并对其σ和β收敛性和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物流生产力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内生变量和核心要素,物流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及状态变迁是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内在动力,其演变趋势明显存在一定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最后,依据上述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进一步拓展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结合江苏区域物流协调发展构想框架,给出江苏区域物流非均衡协调发展制度设计检验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江苏区域物流高质量发展和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理论和政策建议借鉴。该论文有图38幅,表格59个,参考文献211篇。
柴晓琳[7](2020)在《基于经济可行量测算的京津冀主要货运区高铁货运开行模式比选研究》文中认为结合“十三五”规划对交通运输业的新要求,京津冀地区需要调整其货物运输结构,寻求适合当前运输市场经济的新途径。随着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快速增长,京津冀地区依托其轨道交通成网优势,已经具备了发展高速铁路货物运输的条件。基于此,合理规划区域内高铁货运开行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经济可行角度,以京津冀主要货运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发展高速铁路货物运输做了以下研究:(1)分析了国内外高铁货运相关研究现状,明确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合京津冀地区货物运输规模、运量结构等基本情况,划分出京津冀主要货运区并提出该区域货物运输发展中的问题。(2)界定高铁货运以及高铁货运开行模式相关概念,介绍了国内外高铁货运发展情况,然后从低碳环保和快速便捷方面分析了开行高铁货运的优势,最后分析了京津冀主要货运区高铁货运开行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3)界定了高铁货运经济可行量,对经济可行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影响因素之一的市场需求进行预测,梳理货运需求预测模型和方法,结合高铁货运需求预测特点形成预测思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高铁货运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降维,然后分别构建相关线性回归模型、灰色预测模型、组合预测模型、Logit分担率模型和OD分布预测模型,为后文高铁货运OD需求计算提供依据。(4)结合京津冀主要货运区各节点城市数据,按照预测思路对该区域高铁货运OD需求进行计算,结合高铁货运市场需求、高铁货运开行模式运输能力和运输收益测算经济可行量,选定该区域各节点城市间高铁货运开行模式,为该区域发展高铁货运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婷[8](2020)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广东省物流节能减排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面对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各国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达成一致意见,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实现低碳发展对全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物流产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发展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所以,物流产业实现节能减排,对中国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效率方向,缺乏物流产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研究。因此,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对物流产业节能减排问题进行如下研究:首先,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总结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成果,归纳物流运输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物流产业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确定本研究采用的碳排放测算方法和数据来源,为后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持。其次,将广东省物流产业节能减排系统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根据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确定系统边界及假设,构建系统结构图,通过Vensim-PLE软件绘制因果关系图,和包含物流产业、经济、环境和能源四个子系统的系统流量图,并确定流量图中各变量的数据和方程式。最后,对广东省物流产业节能减排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检验,得到与实际发展相吻合的模型,运用情景分析理论,对此模型进行不同情景下的仿真模拟,通过对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的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广东省物流产业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并为此提出节能减排发展策略。研究结果显示,降低广东省物流运输工具的单位能耗和排放系数是实现物流产业节能减排发展最有效的策略,其中降低汽油车以及柴油车的单位能耗和排放系数的策略,节能减排效果最好;调整物流运输结构,降低公路运输比重,提高铁路运输比重是实现物流产业节能减排发展的有效策略;提高环保投资水平是实现物流产业碳减排发展的有效策略;同时,上述策略组合使用的节能减排效果优于同等程度单一策略的节能减排效果,所以,在广东省物流产业实际发展中应同时使用多种节能减排策略。
郭旺[9](2020)在《飞行区运行受限条件下天津机场运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津机场飞行区改扩建施工期间会造成部分设施设备运行条件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天津机场的运行秩序、效率和安全。而当前针对改扩建施工期间机场运行的研究较少,飞行区改扩建期间的天津机场运行优化研究对于实现为天津机场管理人员提供优化建议和为国内其他机场改扩建施工期间的机场运行管理参考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天津机场外部与内部因素,结合国内部分机场改扩建的案例,深刻理解改扩建对天津机场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改扩建施工期间会对机场的运行造成影响,由此引出本文的研究;本文首先详细介绍天津机场飞行区的改扩建项目内容,分析部分设施设备运行受限对天津机场运行产生的影响;然后从天津机场运行效率评估指标体系、飞行区运行主体、飞行区运行环境、飞行区运行影响因素、飞行区运行冲突及解脱策略五大方面研究天津机场的运行;同时基于天津机场飞行区改扩建项目内容与天津机场的运行情况,运用仿真建模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受限条件下的仿真方案建立天津机场飞行区运行模型;通过对天津机场航班正常性的分析、滑出效率量化值的计算、航班正常性与滑出效率量化值相关关系的分析证明评估指标的有效性;最后根据仿真输出的航班正常性等信息对天津机场2019年施工期间的航班正常性进行预测,给出改善天津机场运行的优化建议。
张天明[10](2020)在《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港口货运量空间分布表达及特征挖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港口吞吐量的快速增长和高度集聚为港口腹地集疏运系统规划及港城关系带来了重大挑战。进行港口腹地货运量空间分布表达研究,对微观尺度货运量空间分布、新型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的探索以及集疏运系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针对货运量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方法,多采用非均衡系数等指标分析货运量在宏观尺度下进行空间转移的联系与规模,缺乏对货运量统计数据与解释变量关系的研究,难以在微观格网尺度上回归预测货运量数值并进行空间分布表达。本文以山东省DY港及其腹地为研究对象,选取港口吸引力指标、夜间灯光数据、土地利用、人口密度、POI数据、道路交通和地形地貌等七种代表不同解释维度的蕴含丰富信息的空间数据,提取了港口引力、POI核密度、路网密度、DEM、夜间灯光强度、土地利用类型占比等与港口腹地货运量关系紧密的特征,训练并输入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经过对模型进行评价和解释,生成1km尺度下货运量空间分布格网数据。具体的研究成果共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提取港口影响力指标数据、土地利用数据、POI数据、夜间灯光遥感数据、人口密度数据、道路交通数据以及地形地貌数据,经过归一化和特征筛选等特征工程,建立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多维特征库。(2)采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和多源空间数据对DY港腹地货运量空间分布进行模拟,模拟的效果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以及平均绝对误差(MAE)进行检验。通过模型整体验证模拟效果,该模型的R2、RMSE、MAE分别为0.7677、2.5606、1.3210,模型回归预测精度较高,有较为出色的泛化能力。(3)通过对决策路径进行估计,对参与构建模型的特征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不同情境下特征贡献与模型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港口引力指数对模型的回归结果的影响最大,贡献值随着特征值的增大而增大;一些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也对模型回归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如夜间灯光强度、距港口距离等。利用本文的研究方法能够较为直观地展现港口腹地货运量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为港城关系研究和港口集疏运系统规划等提供支持。研究结果可为其他港口及其腹地的货运量分布研究提供参考;也可通过进一步丰富模型,模拟分析不同腹地发展情况下下港口腹地的货运量空间分布状态,为港口建设与规划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城市货运发展统计数据分析与建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货运发展统计数据分析与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公路口岸约束下的跨境货运网络流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0 课题来源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货运网络设计问题研究综述 |
1.2.2 口岸运输相关研究 |
1.2.3 网络阻抗相关研究 |
1.2.4 网络流的动态演化研究现状 |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跨境货物运输网络设计 |
2.2 网络结构及功能特征统计量 |
2.2.1 网络指标分析 |
2.2.2 网络功能特征统计指标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跨境货运网络设计及结构特征研究 |
3.1 跨境货运网络基本结构 |
3.2 跨境货运网络现状及问题分析 |
3.2.1 研究区域概况 |
3.2.2 云南省口岸发展现状 |
3.2.3 口岸延误原因及影响分析 |
3.3 跨境货运网络的拓扑结构现状及演化 |
3.3.1 公路口岸-起讫城市空间联系强度测度 |
3.3.2 跨境货运网络的拓扑结构现状 |
3.3.3 跨境货运网络拓扑结构演化 |
3.4 跨境货运网络的统计特征与演化分析 |
3.4.1 跨境货运网络统计特征值计算 |
3.4.2 跨境货运网络结构特征演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公路口岸节点约束效应的跨境货运网络流分配模型 |
4.1 问题描述 |
4.2 模型假设 |
4.3 考虑公路口岸节点约束的跨境货运网络货流分配模型构建 |
4.3.1 公路口岸服务能力概述 |
4.3.2 基于约束效应的公路口岸通行能力仿真原理 |
4.3.3 延误成本函数 |
4.3.4 模型参数 |
4.3.5 模型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境货运网络流分配模型算法设计及求解 |
5.1 基于近似动态规划算法的公路口岸节点流量控制模型 |
5.1.1 近似动态规划算法 |
5.1.2 状态方程 |
5.2 算法优化流程 |
5.3 模型求解 |
5.4 仿真算例 |
5.4.1 数据选取 |
5.4.2 计算结果 |
5.4.3 算法稳定性评估 |
5.4.4 模型合理性 |
5.5 实证分析 |
5.5.1 研究背景 |
5.5.2 求解结果 |
5.6 跨境货运网络低效预防策略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 |
6.2 创新点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B |
(2)运输结构合理化背景下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组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当前货物运输结构现状分析 |
1.2 国内外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发展现状分析 |
1.2.1 国内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发展现状分析 |
1.2.2 国外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发展现状分析 |
1.3 国内外快捷货物运输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外快捷货物运输载体研究现状分析 |
1.3.2 国内外包裹快捷运输研究现状分析 |
1.3.3 国内外集装箱运输研究现状分析 |
1.3.4 国内外货运量预测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本文创新点 |
1.4.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2 新型可伸缩托盘的设计 |
2.1 托盘概述 |
2.1.1 托盘的分类和材质 |
2.1.2 托盘的使用现状分析 |
2.1.3 托盘标准化 |
2.2 新型可伸缩托盘的设计 |
2.2.1 可伸缩托盘结构设计 |
2.2.2 可伸缩托盘的其他说明 |
2.2.3 基于Solidworks的载荷量分析 |
2.2.4 可伸缩托盘总结 |
2.3 本章内容小结 |
3 运量不充足情况下包裹集装件的铁路快捷运输 |
3.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3.2 旅客列车行李车开展包裹集装件快运基础问题分析 |
3.2.1 旅客列车行李车概述 |
3.2.2 包裹集装件装卸机械的作业时间确定 |
3.3 旅客列车行李车开展包裹集装件快运问题建模 |
3.3.1 问题描述 |
3.3.2 问题分析 |
3.3.3 问题建模 |
3.4 旅客列车行李车开展包裹集装件快运问题求解 |
3.4.1 GRASP概述 |
3.4.2 GRASP的构建阶段 |
3.4.3 GRASP的本地搜索阶段 |
3.5 算例及计算结果 |
3.5.1 算例基础数据 |
3.5.2 算例分配方案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内容小结 |
4 铁路货运量预测方法研究 |
4.1 铁路货运量预测的意义 |
4.2 铁路货运量预测新方法 |
4.2.1 预测方法概述 |
4.2.2 数据分解参数的设定 |
4.2.3 果蝇优化算法(FOA) |
4.2.4 核极限学习机 |
4.2.5 优化的核极限学习机 |
4.2.6 混合算法框架 |
4.3 铁路货运量预测实例效果评价标准 |
4.3.1 数据描述 |
4.3.2 效果评价标准 |
4.4 铁路货运量预测实验设计 |
4.4.1 实验设计一 |
4.4.2 实验设计二 |
4.4.3 实验设计三 |
4.4.4 预测结果分析 |
4.5 本章内容小结 |
5 旅客列车化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 |
5.1 开行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专列可行性分析 |
5.1.1 铁路在我国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中的现状分析 |
5.1.2 提高铁路港口集装箱集疏运比重的意义 |
5.1.3 当前铁路运输能力利用率分析 |
5.2 旅客列车化集装箱集疏运专列概述 |
5.2.1 专列开行特点 |
5.2.2 专列开行需注意的问题 |
5.3 港口吞吐量数据处理和集疏运站点选择 |
5.3.1 上海港年吞吐量数据处理 |
5.3.2 港口400 公里辐射范围内城市划分 |
5.3.3 港口辐射范围内集疏运办理站OD吞吐量确定 |
5.4 旅客列车化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多目标规划建模 |
5.4.1 多目标规划模型基本描述 |
5.4.2 多目标规划模型构建 |
5.5 求解算法 |
5.5.1 解的编码,解码和约束条件的处理 |
5.5.2 改进的NSGA-Ⅱ算法 |
5.6 上海港旅客列车化集装箱集疏运专列开行方案实例 |
5.7 本章内容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基于协整理论的铁路运输系统规模测算及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铁路系统发展规模问题研究现状 |
1.2.2 铁路系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现状 |
1.2.3 协整理论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铁路运输系统的复杂特性分析 |
2.1 铁路运输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复杂性分析 |
2.1.1 铁路运输组织管理子系统的复杂性 |
2.1.2 铁路网子系统的复杂性 |
2.1.3 铁路客货车流子系统的复杂性 |
2.2 铁路运输系统的规模及协调性内涵分析 |
2.2.1 铁路运输系统的规模内涵 |
2.2.2 铁路运输系统协调性内涵 |
2.2.3 铁路运输系统规模及协调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季节模型与波动模型的铁路客货运量预测研究 |
3.1 预测模型与方法 |
3.1.1 SARIMA季节时间序列模型 |
3.1.2 ARCH(q)波动模型 |
3.1.3 GARCH(1,1)波动模型 |
3.1.4 季节分解算法 |
3.1.5 HP滤波方法 |
3.2 基于季节分解和SARIMA-GARCH融合模型的铁路客运量预测 |
3.2.1 铁路客运量序列季节分解及特征分析 |
3.2.2 SARIMA-GARCH预测模型构建 |
3.2.3 SARIMA-GARCH模型稳定性检验 |
3.2.4 预测精度对比及性能评价 |
3.3 基于HP滤波和AR-SARIMA-ARCH融合模型的铁路货运量预测 |
3.3.1 铁路货运量序列HP滤波及特征分析 |
3.3.2 波动分量SARIMA-ARCH预测模型构建 |
3.3.3 SARIMA-ARCH模型稳定性检验 |
3.3.4 趋势分量AR预测模型构建 |
3.3.5 预测精度对比及性能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Granger协整检验和NARX动态神经网络的铁路网规模测算研究 |
4.1 影响铁路网规模的特征变量筛选 |
4.1.1 铁路网规模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4.1.2 影响因素的互信息值筛选 |
4.1.3 影响因素的Granger动态相关性检验 |
4.2 基于NARX动态神经网络的铁路网规模测算模型构建 |
4.2.1 NARX动态神经网络原理 |
4.2.2 NARX神经网络结构参数确定 |
4.3 铁路网规模测算实例 |
4.3.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4.3.2 NARX网络训练与效果分析 |
4.3.3 模型测算性能检验与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多变量协整关系模型的铁路客货车保有量测算研究 |
5.1 基于多变量协整和ARDL模型的铁路客车保有量测算 |
5.1.1 客车保有量测算模型自变量筛选 |
5.1.2 基于多变量协整的ARDL预测模型 |
5.1.3 铁路客车保有量测算模型构建 |
5.1.4 模型测算性能评价及结果验证 |
5.2 基于多变量协整和ECM模型的铁路货车保有量测算 |
5.2.1 货车保有量测算模型自变量筛选 |
5.2.2 基于多变量协整的ECM预测模型 |
5.2.3 铁路货车保有量测算模型构建 |
5.2.4 模型测算性能评价及结果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6 铁路运输系统规模匹配协调性研究 |
6.1 铁路系统规模匹配协调关系分析 |
6.2 铁路系统规模匹配协调性评价指标 |
6.2.1 铁路网货车承载系数 |
6.2.2 承认车比例 |
6.2.3 铁路网区段通过能力负荷系数 |
6.3 算例 |
6.3.1 铁路网结构及相关数据说明 |
6.3.2 规模匹配协调性指标计算与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内容总结 |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新能源物流车市场推广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新能源物流车 |
2.1.1 新能源汽车 |
2.1.2 新能源物流车 |
2.2 系统动力学 |
2.2.1 系统动力学简介 |
2.2.2 系统动力学模型基本原理 |
2.2.3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2.3 Vensim软件 |
2.4 本章小结 |
3 北京市新能源物流车市场环境分析 |
3.1 市场发展现状与问题 |
3.1.1 市场总体概况 |
3.1.2 主要产品及技术指标 |
3.1.3 配套设施建设情况 |
3.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新能源物流车市场推广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核心技术研发 |
3.2.2 充电基础设施 |
3.2.3 产业政策法规 |
3.3 新能源物流车产业政策实施现状分析 |
3.3.1 政策环境分析 |
3.3.2 产业政策分类 |
3.4 本章小结 |
4 新能源物流车市场模型构建 |
4.1 建模基础 |
4.1.1 建模目标 |
4.1.2 系统边界与要素 |
4.1.3 模型假设 |
4.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4.2.1 研究数据 |
4.2.2 因果关系图及反馈回路 |
4.2.3 模型系统流图 |
4.2.4 子系统变量与参数估计 |
4.3 有效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5 仿真分析与政策模拟 |
5.1 仿真结果分析 |
5.1.1 北京市新能源物流车市场保有量 |
5.1.2 北京市充电桩数量 |
5.2 单一政策变动情景分析 |
5.2.1 供给型政策情景分析 |
5.2.2 需求型政策情景分析 |
5.2.3 环境型政策情景分析 |
5.3 组合政策变动情景分析 |
5.3.1 研发投入&优惠税率 |
5.3.2 充电基础设施投资&政府采购 |
5.4 促进新能源物流车市场推广的对策建议 |
5.4.1 循序渐进、分阶段推广 |
5.4.2 协同共创、完善应用环境 |
5.4.3 突破瓶颈、推动技术创新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库兹涅茨方法的城市交通能耗因素影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交通能耗及影响因素数据分析 |
3.1 研究区域介绍 |
3.1.1 空间与时间范围 |
3.1.2 数据统计口径范围 |
3.2 交通营运机构能耗测算 |
3.3 私家车辆交通能耗测算 |
3.4 交通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EKC理论计量模型建立及标定 |
4.1 模型建立 |
4.1.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1.2 面板横截面相关性检验 |
4.1.3 面板单位根检验 |
4.1.4 面板协整检验 |
4.2 模型标定 |
4.2.1 模型标定方法 |
4.2.2 模型标定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5 城市交通能耗影响案例分析 |
5.1 案例1:城市经济增长对人均交通能耗的影响 |
5.2 案例2:城市化对人均交通能耗的影响 |
5.3 案例3:交通能耗强度对人均交通能耗的影响 |
5.4 案例4:综合因素条件对人均交通能耗的影响 |
5.5 节能优化调控措施 |
5.5.1 经济发展因素调控 |
5.5.2 城市化因素调控 |
5.5.3 交通能耗强度调控 |
5.5.4 综合性因素调控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及演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托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实证研究现状 |
2.4 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3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形:空间差异分析 |
3.1 江苏区域物流发展空间差异比较分析 |
3.2 江苏区域物流发展空间差异动态分析 |
3.3 江苏区域物流发展空间差异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之态:集聚扩散分析 |
4.1 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
4.2 江苏区域物流资本要素集聚的空间分布及分解 |
4.3 江苏区域物流劳动力要素集聚的空间分布及分解 |
4.4 江苏区域物流要素集聚扩散形态特征及形成路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势:空间新格局分析 |
5.1 理论基础与政策规划 |
5.2 模型构建与指标体系设计 |
5.3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结构与空间格局形成 |
5.4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格局特性及新格局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6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机制:基于“物流生产力”分析 |
6.1 理论基础与“物流生产力”的提出 |
6.2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理论解释 |
6.3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实证研究 |
6.4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收敛效应与变动趋势 |
6.5 本章小结 |
7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
7.1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构想 |
7.2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制度设计及建议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经济可行量测算的京津冀主要货运区高铁货运开行模式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铁货运可行性的研究 |
1.2.2 货运量预测方法的研究 |
1.2.3 高铁货运开行方案的研究 |
1.3 主要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京津冀货物运输发展基本情况 |
2.1 京津冀货物运输规模、品类、结构及区域分布 |
2.1.1 京津冀货物运输总体规模、品类情况 |
2.1.2 京津冀货物运输主要形式及其总体运量结构情况 |
2.1.3 京津冀货物运输区域分布 |
2.2 京津冀主要货运区货物运输结构情况 |
2.3 京津冀主要货运区货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1 货运排放与低碳绿色经济要求差距较大 |
2.3.2 货运形式结构与公转铁的要求差距较大 |
2.3.3 货运便捷快速性不能满足客户新时代的生产生活需要 |
2.3.4 货运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发展跟不上时代发展 |
2.3.5 货运信息化水平低体系化协同化水平差综合效率低下 |
第三章 京津冀主要货运区开行高铁货运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1 高铁货运主要概念界定 |
3.1.1 高铁货运 |
3.1.2 高铁货运开行模式 |
3.2 高铁货运发展情况 |
3.2.1 国外高铁货运发展情况 |
3.2.2 国内高铁货运发展情况 |
3.3 京津冀主要货运区开行高铁货运的优势 |
3.3.1 开行高铁货运具有低碳环保优势 |
3.3.2 开行高铁货运具有快速便捷优势 |
3.4 高铁货运开行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3.4.1 高铁货运开行模式优劣性 |
3.4.2 高铁货运开行模式运输能力 |
3.4.3 高铁货运适运货类 |
3.4.4 高铁货运经济可行量 |
第四章 京津冀主要货运区高铁货运经济可行量影响因素分析 |
4.1 高铁货运经济可行量 |
4.2 高铁货运经济可行量的影响因素 |
4.2.1 高铁货运市场需求 |
4.2.2 高铁货运技术和管理 |
4.2.3 高铁货运开行模式经济效益 |
4.3 高铁货运市场需求预测模型与方法 |
4.4 京津冀主要货运区高铁货运市场需求预测思路 |
4.4.1 高铁货运需求预测特点 |
4.4.2 高铁货运需求预测思路 |
4.5 京津冀主要货运区高铁货运市场需求预测模型 |
4.5.1 高铁适运货类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4.5.2 高铁适运货类总量预测模型构建 |
4.5.3 分担率模型构建 |
4.5.4 OD分布预测模型构建 |
第五章 京津冀主要货运区高铁货运开行模式比选 |
5.1 京津冀主要货运区货物运输网络 |
5.1.1 京津冀主要货运区 |
5.1.2 京津冀主要货运区货物运输网络 |
5.2 京津冀主要货运区高铁货运OD需求预测 |
5.2.1 节点城市选择 |
5.2.2 高铁货运适运货类总量预测 |
5.2.3 分担率计算 |
5.2.4 高铁货运OD需求预测 |
5.3 基于经济可行量测算的高铁货运开行模式比选 |
5.3.1 高铁货运开行模式经济可行量 |
5.3.2 京津冀主要货运区高铁货运开行模式比选 |
5.4 京津冀主要货运区开展高铁货运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低碳经济视角下广东省物流节能减排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研究创新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2.1 低碳经济 |
2.1.1 低碳经济内涵 |
2.1.2 节能减排研究成果 |
2.2 物流产业 |
2.2.1 低碳物流 |
2.2.2 物流运输碳排放影响因素 |
2.3 系统动力学研究 |
2.3.1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3.2 物流系统相关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3 广东省物流产业节能减排系统分析 |
3.1 广东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
3.1.1 物流经济发展现状 |
3.1.2 物流运输发展现状 |
3.1.3 物流能源消耗现状 |
3.2 节能减排影响因素分析 |
3.2.1 能耗和碳排放影响因素 |
3.2.2 碳排放量测算 |
3.3 数据来源 |
3.4 本章小结 |
4 广东省物流产业节能减排系统模型构建 |
4.1 模型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
4.1.1 模型构建的思路 |
4.1.2 模型构建的方法 |
4.1.3 模型构建的步骤 |
4.2 系统模型分析 |
4.2.1 模型的边界与假设 |
4.2.2 模型的理论框架 |
4.3 系统模型设计 |
4.3.1 因果关系图 |
4.3.2 系统流量图 |
4.3.3 参数与方程式 |
4.4 本章小结 |
5 广东省物流产业节能减排策略仿真模拟 |
5.1 模型检验 |
5.1.1 结构检验 |
5.1.2 敏感性检验 |
5.1.3 极端值检验 |
5.1.4 历史值检验 |
5.2 情景设置与仿真模拟 |
5.2.1 运输工具 |
5.2.2 运输结构 |
5.2.3 环保投资 |
5.2.4 组合情景 |
5.3 节能减排策略 |
5.3.1 改善物流运输工具 |
5.3.2 优化物流运输结构 |
5.3.3 提高环保投资水平 |
5.3.4 组合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飞行区运行受限条件下天津机场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天津机场改扩建的必要性 |
1.1.2 天津机场改扩建期间对机场的运行造成影响 |
1.1.3 提出问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机场建设方面的研究 |
1.2.2 机场运行管理方面的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天津机场改扩建工程简介 |
2.1 天津机场概况 |
2.2 天津机场改扩建概况 |
2.2.1 天津机场飞行区改扩建一阶段概况 |
2.2.2 天津机场飞行区改扩建二阶段概况 |
2.3 天津机场飞行区运行受限概况 |
2.3.1 天津机场机位区运行受限分析 |
2.3.2 天津机场跑滑区运行受限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津机场运行研究 |
3.1 天津机场运行效率评估 |
3.1.1 不同国家的机场运行状态评估指标 |
3.1.2 天津机场运行效率评估指标确定 |
3.2 天津机场飞行区活动主体 |
3.2.1 航空器 |
3.2.2 飞行区主要设施 |
3.3 天津机场飞行区运行环境 |
3.3.1 间隔标准 |
3.3.2 地面交通参数 |
3.4 天津机场飞行区运行影响因素 |
3.4.1 静态影响因素 |
3.4.2 动态影响因素 |
3.5 天津机场飞行区运行冲突及解脱策略 |
3.5.1 跑道使用冲突及解脱策略 |
3.5.2 滑行冲突及解脱策略 |
3.5.3 机位使用冲突及解脱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IMMOD仿真的天津机场运行模型创建 |
4.1 SIMMOD软件介绍 |
4.2 天津机场运行仿真模型创建目标 |
4.3 仿真方案设计 |
4.3.1 仿真方案假设 |
4.3.2 机位区运行受限仿真方案设计 |
4.3.3 跑滑区运行受限仿真方案设计 |
4.4 仿真基础数据收集 |
4.5 仿真模型搭建 |
4.5.1 跑滑系统模型搭建 |
4.5.2 停机位 |
4.5.3 飞行程序 |
4.5.4 航空公司 |
4.5.5 滑行路径 |
4.5.6 机型 |
4.5.7 航班数据 |
4.6 航班正常性分析 |
4.6.1 天津机场正常性影响因素分析 |
4.6.2 天津机场正常性时间分布特性分析 |
4.6.3 重要延误原因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
4.6.4 天津机场不同跑道运行模式正常性对比分析 |
4.7 滑出效率分析 |
4.7.1 畅通滑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
4.7.2 畅通滑行时间的计算 |
4.7.3 天津机场典型时间段的畅通滑行时间 |
4.7.4 天津机场滑出效率 |
4.7.5 滑出效率与航班正常性的关系 |
4.8 仿真结果分析 |
4.8.1 机位区运行受限仿真结果分析 |
4.8.2 跑滑区运行受限仿真结果分析 |
4.9 优化建议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港口货运量空间分布表达及特征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货运量预测与分布研究进展 |
1.2.2 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研究进展 |
1.2.3 随机森林算法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模型多维特征库构建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2.1 土地利用数据 |
2.2.2 地形数据 |
2.2.3 道路交通数据 |
2.2.4 夜间灯光数据 |
2.2.5 人口密度数据 |
2.2.6 港口影响力指标数据 |
2.2.7 POI数据 |
2.3 构建模型多维特征库 |
2.3.1 特征归一化 |
2.3.2 特征筛选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港口腹地货运量空间分布模型 |
3.1 随机森林算法理论基础 |
3.1.1 随机森林的Bagging思想 |
3.1.2 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构建原理 |
3.1.3 随机森林算法的特点 |
3.2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港口货运量空间分布模拟 |
3.2.1 港口货运量空间分布模型的建立及训练 |
3.2.2 港口货运量空间分布模型精度评价 |
3.2.3 港口货运量空间模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港口货运量空间分布模型的特征解译和分析 |
4.1 港口货运量随机森林模型特征重要性比较分析 |
4.2 港口腹地货运量空间估算模型的特征贡献分析 |
4.2.1 随机森林模型特征贡献原理 |
4.2.2 基于个体样本的特征贡献构成 |
4.2.3 基于特征值的特征贡献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城市货运发展统计数据分析与建模(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公路口岸约束下的跨境货运网络流分配研究[D]. 谭诗萍.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运输结构合理化背景下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组织方法研究[D]. 杨菊花.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基于协整理论的铁路运输系统规模测算及协调性研究[D]. 钱名军.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4]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新能源物流车市场推广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张维.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基于库兹涅茨方法的城市交通能耗因素影响作用研究[D]. 丁传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及演变机制研究[D]. 梁子婧.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7]基于经济可行量测算的京津冀主要货运区高铁货运开行模式比选研究[D]. 柴晓琳.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8]低碳经济视角下广东省物流节能减排系统研究[D]. 关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9]飞行区运行受限条件下天津机场运行优化研究[D]. 郭旺.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10]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港口货运量空间分布表达及特征挖掘[D]. 张天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