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肥化技术应用于生活垃圾预处理方案的费用-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佳威[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临澧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剑颖[2](2020)在《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找到解决办法。根据国家统计局出具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末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39538万人,而同期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22801.8万吨,平均相当于每人每年会产生163.4kg的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处理已经刻不容缓。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有卫生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综合处理法。每个城市的人口、经济、地域特征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城市生活垃圾的垃圾总量、成分等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城市采取何种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包括经济、处理技术水平、地形环境等多种因素,提出与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最为吻合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正是由于需要综合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单一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很难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方法已是世界上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就是在某一场区内,进行前期分选,先把可回收的资源回收利用然后再根据不同地域特征选择焚烧或堆肥的后续处理环节,最后把无法循环利用已经大大减量化的残渣进行填埋。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把资源回收利用,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极大的减少单一处理方法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一种理想的具有发展潜力值得大力推广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本研究归纳了国内外垃圾处理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模式并对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管理决策模型进行了分析。针对现在对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的评价研究不足且相对单一的现象,选择费用一效益分析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评价模型,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进行综合评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北京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和成分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设计工艺。进一步结合运营期环境监测情况对该工程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并通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体系,从环境影响潜力及能耗等方面对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进行环境影响对比评价。目前,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的理论研究十分有限,对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科学评价方法研究也十分有限。针对这方面不足,同时也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研究的进行,本文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全方面的系统评价,通过对实例——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该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为寻找建设环境影响最小、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提供参考方案和理论依据。对市政市容及环境环卫管理部门规划与建设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北京市以及全国生活垃圾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理论体系的补充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叶罗庚[3](2018)在《M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资源化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当前的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已经达到了已经达到了近2亿吨,而随着国家对于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改善的日益重视,传统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也将面临着进一步的转型升级,并且一直以来传统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仅仅只达到了处理的目的,而忽视了垃圾中有效资源的再回收利用。通过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当前城乡居民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水平,不仅能够对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予以更加有效的保护,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的资源利用水平。本论文以M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可行性为研究对象,从相关的可行性研究理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背景理论、项目具体的技术方案选择、项目综合效益、财务税收效益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理论的实践可行性研究。全文首先进行了相关知识理论与概念的体系性回顾,其次,以此为基础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步骤加以了科学合理的划分。再次,本论文研究通过对项目相关基础数据的采集与整理,运用相关的可行性研究理论方法,对项目在建设期以及运营期当中的各项经济与财务数据进行了有效评估测算,基于评估测算的相关数据结果从融资贷款偿还能力、财务静态评价、动态评价等几个方面对项目实施的合理性进行了探究。最后,本论文研究还运用复合性的方法对项目的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进行了评判,并最终得出了M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资源化利用项目具备可行性这一研究结论。
张明武[4](2018)在《生活垃圾好氧-厌氧-好氧三段式填埋运行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生活垃圾具有含水率高和有机质含量高的特点,导致传统卫生填埋场面临运行周期长、甲烷回收效率低、二次污染严重等问题。近年来,加入各种调控措施的厌氧型、好氧型、准好氧型和联合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应运而生,将好氧技术用于厌氧填埋的前处理或者老龄填埋场的修复,取得了一定效果。本论文通过整合短期好氧预处理、厌氧填埋和原位好氧稳定化构建好氧-厌氧-好氧三段式填埋工艺,在实验室模拟序批式进料的一体化层叠式填埋反应器,并对其在生活垃圾生物降解、填埋气回收利用和渗滤液控制等方面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三段式填埋不同阶段对不同有机质组分的去除效果不同。好氧预处理阶段能够去除粗多糖类物质、蛋白质和脂肪,实现粗纤维类物质的富集;厌氧阶段通过蛋白质、脂肪和粗纤维类物质的生物降解产生大量填埋气;好氧稳定化阶段能够进一步去除生活垃圾中的脂肪、粗纤维类物质等。三段式填埋能够促进生活垃圾生物降解并加速填埋场稳定化。实验结束时,生活垃圾VS由45.60%降至12.76%,含水率由56.55%降至30.48%;C、H、O、N元素的比例逐步降低,灰分的比例大幅增加;生活垃圾体积降低21%,填埋场的空间利用率显着提高。以VS和含水率为判据,生活垃圾在120d内达到基本稳定状态,场地达到中度利用要求。三段式填埋能够缩短生活垃圾的厌氧产气滞后期和产气周期。三段式填埋产气滞后期约为16d,整个产气周期持续80d;累积产生填埋气193 NL/kgTS,达到理论值的80%以上,有效产气量(CH4比例>50%)占总产气量的比例超过92%;产气速率保持在3.044.34 NL/kgTS.d范围内,波动幅度较小,有利于填埋气的集中回收与利用。三段式填埋能够改变渗滤液的理化特性并有效降低污染排放水平。三段式填埋产生的渗滤液SCOD和VFAs的浓度较低,氨氮浓度在2000 mg/L以上,较高浓度的初始氨氮能够中和VFAs使得渗滤液pH保持在7.08.0范围内,为微生物厌氧产气提供适宜的酸碱环境。经过好氧稳定化阶段连续40d的通风曝气,渗滤液体积减少84%,SCOD、VFAs和氨氮总量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1%、78%和98%,降低了渗滤液后续处理的难度。
贾丽娟[5](2013)在《洱海北部流域有机固体废物氮磷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农业有机固体废物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达7.24亿t,畜禽粪便年排放量多达27亿t,这些有机废弃物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我国每年产生的有机废物中蕴涵的N、P、K贮量分别达到3.Ox107t、2.5x107t和2.8x107t,在农业上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运用合理技术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和利用,对节约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洱海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洱海北部流域是洱海的主要补水流域,也是大理市农业和养殖业的主要集中地,长期以来,洱海北部流域农业和养殖业有机固体废物已成为洱海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本论文以洱海北部流域农村有机固体废物氮磷污染控制为主要目的,以农村有机固体废物中氮磷的环境影响和控制对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洱海北部流域农村有机固体废物管理及处理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输出系数模型构建理念,结合生命周期评价和层次分析法,以氮磷在农村生产活动中的流动分析为主线,建立了洱海北部流域农村有机固体废物元素流分析模型(ORSOWARE, Organic Solid Waste Research)。ORSOWARE模型共有152个输入项,507个参数,模型所有节点均设置平衡项,用热力学第三定律—质量平衡方程验算各节点输入输出的平衡。采用ORSOWARE模型,计算了2008年洱海北部流域内农业有机固体废物中氮磷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洱海北部流域内由农村有机固体废物排放到大气、水体内的氮、磷污染物总量分别为899.22吨、33.38吨;洱海北部流域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消费过程从外界摄入氮、磷元素量分别为1232.51吨、234.69吨;系统对外界输送氮、磷元素量分别为1434.3吨、193.11吨,人口增长带来的元素沉积量分别为氮2.05吨、磷0.684吨;系统氮亏损203.84吨,磷盈余70.90吨:氮磷物料衡算平衡率达83%以上。在处置效率方面,洱海北部流域内农村有机固体废物的表象利用量高,但是现有的利用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洱海北部流域农村有机固体废物氮磷引起的水体污染富营养化潜势为847.51吨PO43-eq,农村畜禽粪便直排控制是富营养化控制的关键因素;有机固体废物氮素类气体温室气体贡献0.35吨CO2-eq,有机固体废物的直接还田和各种粪便的堆沤、贮存过程以及种植秸秆的露天焚烧是流域温室气体控制的关键因素。针对洱海北部流域内农村面源污染现状,本论文提出“源头控制、过程削减、末端治理”思路,在模型中选择了收集-堆肥一体化技术、户用沼气强化技术、中温太阳能沼气发酵技术、食用菌基质化利用技术以及有机肥生产技术。模拟结果表明:采用上述技术后,在洱海北部流域固体废物收集率达80%的条件下,由固体废物造成的水体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氮、磷削减量分别为2101.15t/a、124.17t/a,削减率分别达80%以上:堆肥化技术改进后比改进前NH3排放量减少50%,户用沼气池比原沼气池排放NH3减少70.04%,沼气发酵工程改进后实现减排NH3为92.17%。考虑环境、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利用权重总和计分排序法优选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中有机固体废物控制最佳实用技术,结果表明应以户用沼气池、户用堆肥推广为主,大中型工程依次考虑基质化工程、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厂。本论文提出了洱海北部流域内农村固体废物资源化成套技术体系与规范,并在洱海北部流域内以示范工程的形式得以实施。示范工程实施以后,由有机固体废物氮磷引起的水体污染减排氮9.35吨、磷0.6吨,氮磷减排率分别达到了92.48%和81.08%;对氮素类温室气体减排了26.89吨,减排率达到70.8%。示范工程采用的各项技术减排效果良好,正常稳定运行。现场示范工程运行效果与ORSOWARE模型模拟结果一致,证明了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示范工程实施的基础上,本论文还形成了易于推广、经济实用的农村固体废物资源化成套技术体系与规范。本文所提农村固体废物资源化成套技术体系方案及相关规范有效削减了洱海北部流域内农村面源污染负荷,保障了各项示范工程长期有效运行,最终实现了示范区污染减排、环境改善的总体目标。
宋彩红,夏训峰,席北斗,李鸣晓,魏自民,何小松,党秋玲[6](2012)在《生活垃圾生物预处理对As Pb Cr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文中指出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生物预处理工艺对生活垃圾As、Pb、Cr总量和生物有效性(水提取态、DTPA提取态、EDTA提取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相对浓缩效应"和淋滤的交互作用,As、Pb和Cr总量分别升高了1.96%、6.13%和10.81%;生物预处理后,w(水溶态As)、w(DTPA-As)和w(EDTA-As)分别升高了51.46%、26.65%和19.02%,w(水溶态Pb)、w(DTPA-Pb)和w(EDTA-Pb)分别升高了36.59%、22.91%和17.48%,w(水溶态Cr)、w(DTPA-Cr)和w(EDTA-Cr)分别升高了9.01%、12.79%和8.77%.模拟试验结果证实,生活垃圾生物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As、Pb和Cr总量及其生物有效性,可能会增加后续堆肥土地利用的环境风险和填埋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刘晓[7](2010)在《生活垃圾生物预处理及产物堆肥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活垃圾的堆肥化处理既可以解决城市垃圾的出路问题,达到资源回收利用和无害化的目的,又可以作为一种生物预处理技术用于垃圾减量化,目前是垃圾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目的:依托宜昌黄家湾填埋场进行垃圾堆肥现场实验,以预处理减容、减量效果和腐熟周期缩短为评价指标,优化工艺参数,为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化处理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现场实验运行,取样监测过程参数变化,跟踪监测堆肥发酵过程中水分、有机物、氮、磷的转化过程,监测堆肥物料的腐熟度(植物毒性实验和耗氧速率),综合分析堆肥的通风、翻堆操作对堆肥腐熟周期的影响,进行实验结果分析。研究内容:(1)生活垃圾堆肥一次发酵(生物预处理)过程研究;(2)生活垃圾堆肥二次发酵(预处理产物后续堆肥)过程研究;(3)堆肥过程中控制参数的优化研究;(4)堆肥腐熟指标和参数研究。研究结论:(1)经过生物预处理后,垃圾减重率可达10%-34%,减容范围在20%以上,挥发性有机物降解率在16%-51%,可见,生物预处理可显着地降低生活垃圾的含水率,提高其热值,更有利于后续的卫生填埋或者焚烧处理;(2)以生物预处理减容、减量效果为评价指标,得出现场生物预处理优化运行参数:每天通风8小时,每半小时通风;垃圾进仓时加水2t调节含水率;预处理时间为15d。(3)通过对二次堆肥物料腐熟度的监测,得出了现场二次发酵通风和翻堆的优化参数:每半小时通风8分钟,每天开风机8小时,当温度降低到35℃时,停止通风;两天翻堆一次,当温度降低到35℃时,停止翻堆。(4)通过现场试验,对种子发芽指数、氨态氮与硝态氮之比和耗氧速率进行了监测,证明其作为腐熟度评判指标的可行性,为课题组编制国家标准《堆肥质量要求》提供了实验依据。
邵立明,金泰峰,何品晶,张冬青[8](2008)在《产物循环对生活垃圾好氧生物处理过程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产物循环对生活垃圾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水分去除的影响,进行了不同的产物循环接种比例(30%、10%、无接种)的好氧生物处理实验。结果表明,产物循环接种可提高垃圾中各生物化学组分(总糖、脂类、蛋白质和木质纤维素类)及有机物总体的降解率;接种30%和10%产物组的有机物降解率分别为70%和65%,高于无接种组的63%;接种组的高温(50℃以上)维持时间亦明显延长。产物循环接种对提高水分去除具有不确定性,接种率30%、10%和无接种时,相应的水分去除率分别为60%、61%和62%,单位重量原料的水分去除量为0.401、0.428和0.421 kg/kg,产物最终含水率为60%、59%和55%。
田宇,赵欣,张文伟,汤建化[9](2008)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预处理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预处理模式和作用,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国内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预处理的发展方向。
李东风[10](2008)在《大连城镇生活垃圾调查及生物预处理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城市垃圾的主要处理方法是土地填埋,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垃圾焚烧电厂开始相继建设,目前大连市正在建设一座日处理量1500吨的垃圾焚烧电厂。垃圾焚烧可以有效的处理垃圾,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我们应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案。本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连市三个城镇的垃圾状况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实地调查和监测,调查结果如下:(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生活垃圾问题已不容忽视,其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人民的生活健康造成威胁,引起了群众的抱怨和不满,也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2)城镇生活垃圾中,易腐的植物厨余类垃圾的成分较多,太平工业园区、皮口镇、江西街道的易腐垃圾分别占到63.68%、52.68%、54.70%;水分含量较高,三个城镇的水分含量分别为53.62%、51.87%、50.74%;热值较低,三个城镇的垃圾低位热值分别为2486.2kJ/kg、3384.5kJ/kg、3666.6kJ/kg。(3)垃圾的处理处置系统缺乏,垃圾收运系统落后,垃圾箱卫生状况差,无害化处理率为0,且医疗废弃物也混入了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垃圾收运后直接倾倒,小部分简易填埋,部分有推土地压实,有的垃圾堆场位于居民区不到200m,对居民生活健康造成了威胁。(4)农村生活垃圾没有纳入镇区的垃圾收运系统,垃圾自行处置,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5)分别对三个城镇的垃圾综合处理工艺提出了建议方案:太平工业园区垃圾纳入普兰店市垃圾处理系统,不单独建设垃圾处理厂,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皮口镇宜建设独立的垃圾处理厂,采取分选、生物预处理、堆肥、焚烧、填埋的综合处理工艺,并且可以和临近的杨树房镇合作建设,以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皮口镇可设置垃圾转运中心,对垃圾进行预处理。垃圾经分选后,由压缩运输车转运到垃圾处理厂。第二部分是滚筒式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加工和生活垃圾生物预处理实验。针对目前我国生活垃圾中易腐有机物含量高,水分高的特性,设计了滚筒式生物反应器。滚筒式生物反应器的最大优点是物料均匀,通气性较好,适宜处理高有机质含量的生活垃圾。利用自行设计加工的滚筒式生物反应器,对混合生活垃圾进行了实验室规模的间歇生物预处理试验。实验结果表明:(1)滚筒式生物反应器运转正常,机械传动系统和通风供氧系统良好;(2)在不同的工况下,滚筒式反应器生物预处理过程都取得了理想的减量化效果,减容率约60-75%左右,减重率为30.58-71.34%,水分减少率为41.20-74.29%。(3)通风量为0.75-2.5m3/h时,反应过程都可以顺利进行。但小风量有利于反应的快速升温,使有机物的降解顺利进行,所以减重率较大,大风量有利于水分的挥发,使水分含量减少最明显。(4)对于高有机质含量的生活垃圾,初始水分不是滚筒式反应器生物预处理过程的限制因素。但水分愈低,生物干燥的效果愈明显。(5)较小的粒径有利于生物预处理反应的进行,但在反应初期,小粒径不利于通风供氧,升温速率相对较慢。建议生物预处理过程的垃圾粒径破碎为30-60mm。(6)通过对反应过程中氧气浓度变化的分析,得出反应过程中耗氧速率是显着变化的,反应升温初期的耗氧速率最大,所以为了保证正常升温,反应初期必须保证足够的供氧速率。(7)试验过程中,同时对反应中产生的渗滤液的性质做了测试分析。随着反应的进行,渗滤液的pH值逐渐升高,这是反应正常进行的表现,CODcr值和NH4+-N的测定表明,垃圾渗滤液是高浓度有机废水,必须加以处理后排放。原生混合生活垃圾经过生物预处理后,有利于对其进一步处理和处置,(1)可以减少进入填埋场的垃圾量,延长填埋场的寿命,减少填埋场的渗滤液产生量,降低填埋场的环境污染;(2)经过生物预处理的生活垃圾水分减少,热值升高,如果用于焚烧,其燃烧特性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
二、堆肥化技术应用于生活垃圾预处理方案的费用-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堆肥化技术应用于生活垃圾预处理方案的费用-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价值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及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
2.1.1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2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2.2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及其评价模型 |
2.2.1 国内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现状分析 |
2.2.2 国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现状分析 |
2.2.3 国内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评价模型 |
2.3 小结 |
第三章 四种主要垃圾处理方式的SWOT分析 |
3.1 北京市主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SWOT分析 |
3.2 小结 |
第四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工艺分析 |
4.1 北京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
4.1.1 自然环境概况 |
4.1.2 社会环境概况 |
4.1.3 环境质量状况 |
4.2 北京市生活垃圾理化特性调查 |
4.2.1 北京市生活垃圾物理成分分析 |
4.2.2 北京市生活垃圾特征值分析 |
4.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工艺分析 |
4.3.1 工程概况 |
4.3.2 工艺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LCA环境影响评价 |
5.1 评价目标和边界范围的确定 |
5.2 基于以上不同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环境排放 |
5.2.1 数据收集 |
5.2.2 运输过程的环境排放 |
5.2.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环境排放 |
5.2.4 未采用综合处理前卫生填埋的环境排放 |
5.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5.4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
5.4.1 影响分类 |
5.4.2 数据特征化 |
5.4.3 影响评价模型 |
5.4.4 结果输出 |
5.5 小结 |
第六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
6.1 环境效益评价 |
6.2 经济效益评价 |
6.2.1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收益分析 |
6.2.2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成本分析 |
6.2.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费效比计算 |
6.2.4 未采用综合处理前卫生填埋的经济效益分析 |
6.3 社会效益评价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与作者简介 |
附件 |
(3)M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资源化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第2章 研究文献综述 |
2.1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综述 |
2.1.1 建设项目的含义及特点 |
2.1.2 可行性研究的意义 |
2.2 可行性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步骤与内容 |
2.3.1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步骤 |
2.3.2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
第3章 项目概况 |
3.1 项目所在地行业现状及建设必要性 |
3.1.1 项目所在地垃圾处理现状 |
3.1.2 项目建设必要性 |
3.2 项目建设条件和厂址选择 |
3.2.1 项目地理位置 |
3.2.2 项目所在地气象条件 |
3.2.3 项目所在地形条件 |
3.2.4 项目所在地水文条件 |
3.2.5 交通运输条件及项目选址 |
3.3 项目建设规模及实施计划 |
3.3.1 建设规模 |
3.3.2 项目实施计划 |
第4章 项目工艺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 |
4.1 项目处理工艺选择 |
4.1.1 生活垃圾处理工艺概述 |
4.1.2 生活垃圾处理工艺比较分析 |
4.1.3 M县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选择 |
4.2 项目垃圾处理工艺流程分析 |
4.2.1 垃圾发酵 |
4.2.2 垃圾分选 |
4.3 除臭系统工艺分析 |
4.4 渗滤液处理工艺分析 |
4.4.1 垃圾渗滤液来源、产生量及处理规模 |
4.4.2 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 |
4.5 技术工艺在建设期间节能环保及相关防护措施可行性分析 |
4.5.1 项目节能降耗分析 |
4.5.2 项目实施期间环保措施分析 |
4.5.3 相关职业防护措施分析 |
第5章 项目资金筹措与财务评价 |
5.1 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5.1.1 项目投资估算依据 |
5.1.2 费用依据及取费标准 |
5.1.3 项目建设投资比例分析 |
5.1.4 项目资金筹措 |
5.2 项目财务评价依据及评价基本参数 |
5.2.1 财务评价依据及理论 |
5.2.2 评价基础数据 |
5.3 项目成本费用及利润费用测算 |
5.3.2 项目收入及利润测算 |
5.4 项目财务评价 |
5.4.1 财务静态评价分析 |
5.4.2 财务动态评价分析 |
5.4.3 项目偿债能力分析 |
5.5 不确定性分析 |
5.5.1 不确定性分析理论概述 |
5.5.2 盈亏平衡分析 |
5.5.3 敏感性分析 |
5.6 国民经济评价 |
5.6.1 国民经济评价概述 |
5.6.2 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的关系 |
5.6.3 国民经济评价参数 |
5.6.4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
第6章 项目风险及综合效益分析 |
6.1 项目风险分析 |
6.1.1 项目风险分析理论 |
6.1.2 项目风险识别 |
6.1.3 项目风险评估 |
6.1.4 项目相关风险对策 |
6.2 项目综合效益分析 |
6.2.1 项目社会效益评价 |
6.2.2 社会稳定性评价 |
6.2.3 项目生态效益评价 |
6.2.4 工程效益综合评价结论 |
研究结论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生活垃圾好氧-厌氧-好氧三段式填埋运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生物反应器填埋研究现状 |
1.2.1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类型和特点 |
1.2.2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调控措施 |
1.2.3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优势与问题 |
1.3 好氧-厌氧-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好氧-厌氧-好氧填埋一体化工艺与实验方案设计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装置 |
2.2.1 好氧-厌氧-好氧填埋一体化实验装置 |
2.2.2 生化产甲烷潜能测定装置 |
2.3 好氧-厌氧-好氧填埋一体化工艺流程 |
2.4 检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
2.4.1 固体 |
2.4.2 液体 |
2.4.3 气体 |
第3章 三段式填埋对生活垃圾生物降解的促进效果研究 |
3.1 好氧预处理过程的表征 |
3.2 三段式填埋对生活垃圾理化特性的影响 |
3.2.1 三段式填埋对生活垃圾的减容效果分析 |
3.2.2 生活垃圾VS和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
3.2.3 三段式填埋对有机质代谢的促进作用 |
3.3 三段式填埋对填埋场稳定化的加速效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段式填埋对生活垃圾厌氧产气的强化效果研究 |
4.1 好氧预处理对生化产甲烷潜能的影响 |
4.1.1 甲烷产率的变化特征 |
4.1.2 生化产甲烷潜能的降低情况 |
4.2 三段式填埋对填埋气释放的影响 |
4.2.1 填埋气产率的变化特征 |
4.2.2 填埋气累积产量的提升效果分析 |
4.3 三段式填埋对填埋气组成的影响 |
4.4 三段式填埋对填埋气收集利用的影响 |
4.4.1 基于元素组成的理论产气量 |
4.4.2 基于模型拟合的最大产气量 |
4.4.3 能源回收利用率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段式填埋对渗滤液的控制效果研究 |
5.1 三段式填埋对渗滤液产生量的影响 |
5.1.1 三段式填埋对渗滤液的减量效果分析 |
5.1.2 好氧稳定化对水分的削减作用 |
5.2 三段式填埋对渗滤液pH的影响 |
5.3 三段式填埋对渗滤液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
5.3.1 SCOD浓度的变化特征 |
5.3.2 氨氮浓度的变化特征 |
5.3.3 三段式填埋对VFAs浓度与组成的影响 |
5.4 好氧稳定化对渗滤液污染物的削减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洱海北部流域有机固体废物氮磷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有机固体废物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
1.2.1 有机固体废物的产生量研究 |
1.2.2 有机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研究 |
1.2.3 国内外有机固废的管理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整体技术路线 第二章 洱海北部流域污染源调查 |
2.1 流域基本情况问卷调查 |
2.1.1 常住人口及收入情况 |
2.1.2 农村生活用水情况 |
2.1.3 农村厕所类型及人粪尿去向 |
2.1.4 生活污水及厨余垃圾利用情况 |
2.1.5 流域内畜禽养殖及废物处理情况 |
2.1.6 流域内农田类型及农村种植情况 |
2.1.7 洱海北部水系水质现状 |
2.2 有机固体废物产生现状 |
2.2.1 废物产生量核算方法 |
2.2.2 有机固体废物产生量 |
2.3 有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现状 |
2.3.1 无控混合垃圾堆放场 |
2.3.2 沼气化处理 |
2.3.3 自然堆沤 |
2.4 流域内有机固体废物无控排放量 |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固体废物氮磷背景值分析 |
3.1 实验方法及装置 |
3.1.1 采样点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装置 |
3.2 实验结论 |
3.2.1 土壤氮磷背景值 |
3.2.2 种植模块氮磷背景值 |
3.2.3 畜禽养殖模块氮磷背景值 |
3.2.4 农产品加工氮磷背景值 |
3.2.5 农村居民生活氮磷背景值 |
3.2.6 养殖废物自然堆放氮磷流失系数研究 |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氮磷元素流模型构建 |
4.1 建模方法 |
4.1.1 模型思路 |
4.1.2 模型基本假设 |
4.1.3 模型结构 |
4.2 模型算法 |
4.2.1 农作物种植模块 |
4.2.1.1 农产品 |
4.2.1.2 有机固体废物及利用 |
4.2.1.3 作物秸秆环境影响 |
4.2.2 畜禽养殖模块 |
4.2.2.1 系统外输入 |
4.2.2.2 养殖产品和副产品 |
4.2.2.3 有机固体废物及处理处置 |
4.2.2.4 环境影响 |
4.2.3 农产品加工模块 |
4.2.3.1 农产品加工 |
4.2.3.2 畜禽产品加工 |
4.2.3.3 环境影响 |
4.2.4 农村生活模块 |
4.2.4.1 人体元素积累 |
4.2.4.2 有机固体废物产生和处理 |
4.2.4.3 环境影响 |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洱海北部流域氮磷元素流分析 |
5.1 洱海北部流域各模块氮磷元素流分析 |
5.1.1 种植模块氮磷元素流分析 |
5.1.2 畜禽养殖氮磷元素流分析 |
5.1.3 农产品加工氮磷元素流分析 |
5.1.4 农村居民生活氮磷元素流分析 |
5.2 研究系统元素流平衡分析 |
5.2.1 系统元素输入结构分析 |
5.2.2 系统氮磷元素排放结构分析 |
5.2.3 系统氮磷元素流平衡分析 |
5.3 流域污染潜势分析 |
5.3.1 富营养化潜势分析 |
5.3.2 温室气体增温潜势分析 |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机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
6.1 控源收集工程 |
6.1.1 户用型收集工程 |
6.1.2 适度集中型收集工程 |
6.1.3 集中收集型收集工程 |
6.1.4 收集工程减排效果 |
6.2 堆肥化技术 |
6.2.1 蚯蚓床半好氧堆肥 |
6.2.2 蚯蚓床半好氧堆肥技术减排效果 |
6.3 沼气化技术 |
6.3.1 改进型户用沼气池 |
6.3.2 改进型中温沼气 |
6.3.3 射流搅拌中温发酵装置 |
6.3.4 沼气化技术减排效果 |
6.4 基质化技术 |
6.4.1 基质化工艺 |
6.4.2 基质化技术减排效果 |
6.5 污染减排模拟及技术优选论证 |
6.5.1 技术改进前后污染减排模拟对比 |
6.5.2 工程优选论证 |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程运行保障措施研究 |
7.1 调整现行养殖模式 |
7.2 收集-堆肥一体化工程管理模式 |
7.3 沼气工程运行管理 |
7.4 农村固体废物技术集成示范模式 |
7.5 示范区示范工程减排效果 |
7.5.1 示范区建设 |
7.5.2 示范建设前污染排放量模拟计算 |
7.5.3 示范建设后污染减排效果 |
7.5.4 ORSOWARE模型准确性验证 |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本研究创新点 |
8.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清单 附录Ⅱ 污染源调查数据 |
附表1 洱海北部流域村落基本情况调查数据 |
附表2 洱海北部流域规模化养殖场调查数据 |
附表3 洱海北部流域混合垃圾无控堆放点 |
附表4 洱海北部流域中温沼气站调查数据 附录Ⅲ 农村固体废物收集与利用技术规范 |
(6)生活垃圾生物预处理对As Pb Cr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堆制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堆制方案 |
1.4 测定方法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物预处理对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
2.2 生物预处理过程中小分子有机酸的变化 |
2.3 生物预处理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2.3.1 生物预处理对As的影响 |
2.3.2 生物预处理对Pb的影响 |
2.3.3 生物预处理对Cr的影响 |
3 结论 |
(7)生活垃圾生物预处理及产物堆肥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意义 |
1.2 垃圾堆肥化处理的定义与过程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生物预处理实验方案 |
2.1 宜昌垃圾填埋场堆肥化工艺简介 |
2.2 堆肥预处理实验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3 生物预处理实验结果分析 |
3.1 第一次预处理实验结果分析 |
3.2 第二次预处理实验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生物预处理物料与分选衡算分析 |
4.1 衡算条件 |
4.2 堆肥预处理的物料衡算 |
4.3 实验现场物料平衡与预处理效果 |
4.4 垃圾生物预处理分选效果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5 生物预处理产物堆肥化研究 |
5.1 生物预处理产物堆肥化实验方案 |
5.2 二次发酵实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实物照片 |
(8)产物循环对生活垃圾好氧生物处理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装置 |
1.3 实验方法 |
1.4 测试方法 |
2 结果 |
2.1 物料层温度 |
2.2 含水率变化和水分去除量 |
2.3 有机物降解 |
3 讨论 |
3.1 产物循环接种对好氧生物处理水分去除的影响 |
3.2 产物循环接种对好氧生物处理过程水分去除的应用意义 |
4 结论 |
(9)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预处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类收集和预处理的作用 |
二、分类收集和预处理介绍 |
(一) 分类收集 |
1. 分类收集推荐方式 |
2. 推进措施 |
(二) 垃圾预处理 |
三、垃圾分类收集现状和发展 |
(一) 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情况 |
1. 确定了垃圾分类收集目标。 |
2. 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分类收集实施原则、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 |
3. 成立了分类收集机构。 |
4. 根据地方特点完善分类收集的步骤。 |
(二) 分类收集建设的方向 |
1. 建立包装垃圾包括废纸等的分类收集系统 |
2. 有毒有害垃圾分类 |
3. 厨余类垃圾分类 |
4. 全民参与 |
四、垃圾预处理现状和发展 |
(一) 现状分析 |
(二) 发展方向和前景 |
1. 发展生物预处理技术 |
2. 垃圾分选的经济适用技术 |
3. 产业延伸 |
(10)大连城镇生活垃圾调查及生物预处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城镇生活垃圾的产量和组成特性 |
1.2 城镇生活垃圾的产生和危害 |
1.3 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及研究进展 |
1.3.1 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 |
1.3.2 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4 中小城镇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艺的选择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2 大连市辖三个城镇生活垃圾现状的调查分析 |
2.1 调查思路 |
2.2 调查区域 |
2.3 样品采集与制备 |
2.3.1 样品采集 |
2.3.2 样品制备 |
2.4 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
2.5 样品测试分析仪器 |
2.6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6.1 大连市辖三个城镇的垃圾清运量和垃圾特性分析 |
2.6.2 大连市辖三个城镇的垃圾管理现状 |
2.6.3 大连市辖三个城镇垃圾管理系统存在的不足 |
2.6.4 大连市辖三个城镇的垃圾处理对策建议 |
2.7 本章小结 |
3 垃圾生物预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
3.1 垃圾生物预处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
3.2 垃圾生物预处理过程的影响因素 |
3.3 垃圾生物预处理反应器的选择 |
4 垃圾生物预处理过程的特性研究 |
4.1 试验路线流程图 |
4.2 试验装置 |
4.2.1 滚筒式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加工 |
4.2.2 滚筒式生物反应器系统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材料 |
4.4 试验方法 |
4.5 试验内容 |
4.6 检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
4.6.1 检测项目 |
4.6.2 分析方法 |
4.7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7.1 不同通风量的垃圾处理特性 |
4.7.2 不同初始含水率的垃圾处理特性 |
4.7.3 不同粒径的垃圾处理特性 |
4.7.4 生物预处理过程耗氧速率的变化规律 |
4.7.5 反应过程渗滤液的特性测定 |
4.8 本章小结 |
5 垃圾生物预处理在垃圾综合处理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大连城镇生活垃圾状况的调查及污染防治对策 |
6.1.2 垃圾生物预处理过程特性的研究 |
6.1.3 垃圾生物预处理在垃圾综合处理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堆肥化技术应用于生活垃圾预处理方案的费用-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临澧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D]. 宋佳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2]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李剑颖.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M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资源化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D]. 叶罗庚.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4)
- [4]生活垃圾好氧-厌氧-好氧三段式填埋运行效果研究[D]. 张明武. 清华大学, 2018(04)
- [5]洱海北部流域有机固体废物氮磷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 贾丽娟.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1)
- [6]生活垃圾生物预处理对As Pb Cr生物有效性的影响[J]. 宋彩红,夏训峰,席北斗,李鸣晓,魏自民,何小松,党秋玲. 环境科学研究, 2012(07)
- [7]生活垃圾生物预处理及产物堆肥化研究[D]. 刘晓.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3)
- [8]产物循环对生活垃圾好氧生物处理过程的影响[J]. 邵立明,金泰峰,何品晶,张冬青. 环境工程学报, 2008(09)
- [9]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预处理探讨[J]. 田宇,赵欣,张文伟,汤建化.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8(06)
- [10]大连城镇生活垃圾调查及生物预处理特性研究[D]. 李东风.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