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茶外用治疗初发性生殖器疱疹39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力彬[1](2018)在《儿茶—黄芩配伍体内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儿茶配伍黄芩,二者均清肺热。儿茶且能化痰,相伍为用,共奏清热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之咳嗽痰黄、发热等症。然而该配伍化学成分复杂,在治疗肺热咳嗽上一直缺乏明确的作用机制,限制了其进一步的推广应用。本研究通过浸膏的制备,模拟中药传统给药途径,在此基础上,对其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理学进行研究,初步阐述了该配伍在体内的效应物质基础。1.儿茶浸膏和黄芩浸膏的制备与含量测定:利用75%乙醇超声制备了儿茶和黄芩两种浸膏。同时建立了HPLC方法分别测定儿茶中儿茶素、表儿茶素的含量以及黄芩中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含量。2.建立了血浆中同时测定儿茶素、表儿茶素、黄芩苷、黄芩素和EGCG(内标)的LC-MS/MS方法。该方法同时应用于大鼠灌服儿茶、黄芩浸膏后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两种浸膏配伍给大鼠灌服后,儿茶素、表儿茶素和黄芩苷在大鼠体内吸收受到明显的抑制,同时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延长。3.我们用建立的LC-MS/MS方法测定了大鼠灌服儿茶和黄芩浸膏后在心、肝、脾、肺、肾、脑、胃、肠的组织分布动力学。结果显示,与单独给药组相比,配伍给药组的胃、肠组织中的儿茶素、表儿茶素和黄芩苷含量显着降低,然而,肝脏和肺组织中的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含量升高。结果表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胃肠道出现的竞争性吸收抑制作用有关。同时,肺组织中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增加,可能增强了对靶器官的治疗作用。此外,通过比较儿茶和黄芩浸膏单独和配伍给药后尿液和粪便的排泄率发现,药物配伍后四种活性成分的回收率显着增加。类似的多酚类化学结构可能引起药物在肾脏中的竞争性抑制从而导致肾小管重吸收下降,使各组分的尿液排泄率显着增加。4.利用LPS给大鼠滴鼻建立了急性肺炎模型,各预处理组从造模前一周开始每天灌服相应药物。ELISA法检测大鼠BALF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采用HE染色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损伤变化,初步判断儿茶-黄芩浸膏对LPS刺激后所致炎症的改善作用。我们分离与培养了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typeⅡepithelial cell,ATⅡ),利用MTT方法筛选合适的药物浓度。低、中、高三种浓度的儿茶-黄芩浸膏可以显着降低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中炎症因子IL-1β、IL-4、IL-6、IL-10和IFN-γ的含量,Q-PCR结果显示几种炎症因子的表达也得到了显着抑制。用western blot法测定NF-κB p50,p65和IκB-α的表达,LPS干预后,细胞中NF-κB p50,p65和IκB-α表达量显着增高,低、中、高剂量的儿茶-黄芩浸膏均能够降低细胞中NF-κB p50,p65和IκB-α的表达,高剂量组与地塞米松组无统计学差异。儿茶-黄芩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限制了炎症因子的生成来改善肺部炎症。我们制备了儿茶和黄芩两种浸膏,选取其中四种主要的化学成分作为研究指标,采用了大鼠作为实验模型,进行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组织分布与排泄研究,证实了该配伍在大鼠体内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对肺组织具有靶向治疗作用。同时我们也证实了该配伍在肺组织具有显着的抗炎作用,其机制与NF-κB信号通路被抑制的调控相关。上述研究结果为该配伍的药理作用机制与科学性提供了实验依据,为该配伍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陈昭[2](2012)在《天津地区生殖器疱疹流行病学分析及生殖器疱疹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殖器疱疹(GH)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泌尿生殖器部位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HSV在感染的组织或接近部位繁殖,构成原发感染灶。而后,病毒由感觉神经传递到感觉神经节,在其中复制一段时间后以核衣壳形式存在,即成潜伏感染,这一般需要2至4周。当受外界因素刺激(如寒冷、劳累、饮酒、怀孕、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后可重新激活病毒繁殖,病毒可通过轴突运输返回外周组织,使得病情反复发作。[目的]本实验的研究目的为通过对2006-2010年性病门诊生殖器疱疹患者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生殖器疱疹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总结规律,为更好的防治生殖器疱疹提供依据,对生殖器疱疹的患者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建立豚鼠初发生殖器疱疹模型,对豚鼠初发生殖器疱疹模型早期的抗病毒药物干预,即在病毒未进入骶神经节之前干预,观察早期治疗对其皮损消退、皮损积分的影响和骶神经节病毒含量的影响,是否能降低皮损积分,是否能清除病毒,或阻断其进入潜伏状态。[方法]临床试验:统计2006-2010年性病门诊生殖器疱疹的患者,研究这一部分病人的临床特点,包括一般资料、诱因、症状、体征、治疗方法等的追踪和随访,总结天津地区生殖器疱疹病人的流行病学特点。基础试验:研究抗病毒药对豚鼠生殖器疱疹模型早期干预及效果。首先培养传代生殖器疱疹病毒标准株,同时对临床生殖器疱疹患者的皮损取材,进行PCR的检测,阳性者接种于Vero细胞进行培养,并测定TCID50,取毒力强并稳定的临床株,建立豚鼠生殖器疱疹初发模型。然后进行试验分组,共分三大组:第一组:在接种完病毒后立即给予抗病毒药物,疗程10天;第二组:在接种完病毒后3天,给予抗病毒药物疗程10天。第三组:在接种完病毒后7天,给予抗病毒药物疗程10天。并且设立阳性对照组,阴道内接种HSV标准株,阴性对照组,阴道内接种病毒维持液。其中抗病毒药物又分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更昔洛韦三种。建立完模型后,观察几个指标:(1)皮肤损害的发生、发展、消退情况和皮损积分值的变化。(2)于病毒接种后30天处死豚鼠,取骶神经节组织行荧光定量PCR测病毒拷贝数。[结果]临床试验部分:2006-2010天津地区生殖器疱疹总共150例,发病例数波动在23-36例/年,无明显的上升和下降趋势。在性别分布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分布以20-39岁性活跃者发病最多,在文化程度与职业分布方面,GH病人以中学文化为主,占57.33%,其次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性伴职业以服务员为主。在地区分布上,大部分为本市患者。男性GH以30岁~发病最多,文化程度以受初级教育人员患病较多,职业以工人最多,性伴侣职业以宾馆、饭店、歌厅服务员为主。初发性GH和复发性GH二者性别无明显差异,初发者未婚的多,复发者天津本地的多,学历偏高,干部居多。基础试验部分:,在不同时间干预初发性生殖器疱疹豚鼠模型的治疗效果不同:在造模后立即干预、3天干预、7天干预对皮损积分和皮损消退时间的影响均不同。造模后立即干预组、3天干预组的皮损消退时间短于7天干预组和阳性对照组。而且,在发病初期,立即干预组的皮损积分值低于其他三组。在发病中期和发病后期:立即干预组和3天干预组的皮损积分值低于7天干预组和阳性对照组。另外,经过检测豚鼠生殖器疱疹模型骶神经节HSV-DNA含量,可以看出,虽然不同药物之间和不同干预时间之间相比无显着性差异,但不论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还是更昔洛韦,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均能减少病毒含量。[结论]首次总结天津地区2006-2010共150例生殖器疱疹的流行病学资料,男性多于女性,文化程度低者多,且大多为非婚性接触感染。男性GH以30岁以上发病最多,以受初级教育人员患病较多,工人最多,性伴侣职业以宾馆、饭店、歌厅服务员为主。初发性GH和复发性GH二者性别无明显差异,初发者未婚的多,复发者天津本地的多,学历偏高,干部居多。生殖器疱疹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我们应根据流行出现的新变化,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首次研究三种不同的抗病毒药物在不同时间干预初发性生殖器疱疹豚鼠模型的效果,干预时间越早,皮损消退时间越短,皮损积分值越小,骶神经节HSV-DNA含量越低。三种不同的抗病毒药物之间比较时,阿昔洛韦对降低皮损积分值的作用弱于伐昔洛韦和更昔洛韦,但无统计学意义。在骶神经节HSV-DNA含量方面的影响,三种药物无区别。
张宁[3](2012)在《生殖器疱疹文献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生殖器疱疹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危害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目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并不能根除潜伏病毒及预防复发,疾病在缓解期应用价值不大,且长期服用有一定的副作用,价格相对昂贵,多数患者难以接受,因此,积极发掘和研究中医药使之在生殖器疱疹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目的对历代重要医籍中与生殖器疱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建立生殖器疱疹中医文献数据库,以方药使用为线索,从整体上把握古今生殖器疱疹相关病证证治规律,能为现代中医学诊疗生殖器疱疹的立法、选方、遣药等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指导临床治疗,开创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新领域。方法利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与现代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即查阅资料,对古今生殖器疱疹文献进行梳理,建立生殖器疱疹相关病证的古代方药、现代方药的中医文献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论本研究运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系统地梳理了历代与生殖器疱疹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古代医家对于生殖器疱疹相关病证的称谓、症状体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诊断防护的认识规律和时代特点。根据古籍文献中对于阴疮、热疱、热疮、阴疱、阴疳、下疳、疳疮、阴蚀疮、瘙疳等病证的论治经验,系统分析古代生殖器疱疹相关病证治疗方药,探寻防治生殖器疱疹基本思路。对近十几年中医防治生殖器疱疹文献进行整理,总结今人治疗生殖器疱疹的基本思路及方法。古代医家认为生殖器疱疹相关病证发病原因主要由房事不洁、肝经湿热、虫毒侵袭、情志内伤、外感风热、房劳虚损所致,而正气不足是主要原因,而邪气入侵则是重要条件。因此正虚邪实为主要病因病机,治疗时祛邪与扶正并重,祛邪以清热解毒、利水渗湿、祛风解表、理气解郁为主,扶正偏重益气补虚;现代医家治疗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祛邪以清热解毒为多,还有燥湿利水之法;扶正亦注重补气。通过对古今治疗方药的统计学处理,对古今用药规律进行对比,认为:二者都认识到毒邪侵袭、湿热下注是生殖器疱疹发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上祛邪以清热解毒、利水渗湿为主;同时也认识到正气亏虚是生殖器疱疹发病的本质基础,也重视补虚扶正药物的运用。古代医家认为生殖器疱疹相关病症也与外感贼风有关,故祛风解表药的应用比现代应用较多;现代中医对以毒攻毒药也有应用。通过对古今防治生殖器疱疹文献的系统分析总结,提出以多法祛邪,勿过于清热;大量运用清热药物时应注意顾护正气,根据辨证适当给与益气养阴,健脾和胃或温肾补阳药。同时对古今方高频药物中的清热解毒药对比,发现今人应用中药的解毒作用多向现代药理发生转移。
贺成彪[4](2011)在《中药治疗生殖器疱疹概述》文中研究说明生殖器疱疹(GH)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泌尿生殖器及肛周皮肤黏膜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易复发、难治愈的性传播疾病(STD)。临床表现为外生殖器或肛门部位的群集或散在小水疱、糜烂、溃疡等。属中医"热疮"、"阴疮"、"疳疮"等范畴。近年来,中医治疗GH取得一定成果,概述如下。
王志洋[5](2011)在《益气祛湿汤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用益气祛湿汤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进行临床观察,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予以益气祛湿汤,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胶囊。观察6个月,每月记录皮损及病情变化。结果:6个月后进行疗效观察,治疗组31例,6例复发,25例未复发,复发率为19.35%。对照组29例,18例复发,11例未复发,复发率为62.06%。结论:益气祛湿汤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治疗后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从机体内增强免疫力及抗病毒等方面而起到的作用。
欧柏生[6](2011)在《中医药治疗生殖器疱疹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 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GH)是一种主要由Ⅱ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性传播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在西方国家,GH是仅次于非淋菌性尿道炎和淋病而居第3位的STD。生殖器疱疹属中医"阴部热疮"、"阴疳"的范畴。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GH的现状作一综述。
陈宝清[7](2009)在《扶正解毒颗粒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临床观察及对外周血中IL-2,IL-4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扶正解毒颗粒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抗复发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中IL-2,IL-4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扶正解毒颗粒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作用机理及其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2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扶正解毒颗粒组)31例,对照组(阿昔洛韦组)31例,分别治疗4周,6个月后观察并统计复发情况,并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所有患者外周血中IL-2,IL-4水平,并与健康人做对照。结果:治疗组复发率32.3%,明显低于对照组61.3%,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治疗前所有患者与健康人比较IL-2水平下降,IL-4水平升高,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中IL-4水平恢复正常,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2的水平均低于健康组。两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意义(P<0.05)。治疗组的IL-2水平较对照组的高,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结论:扶正解毒颗粒能降低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复发率,无明显毒副作用,能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夏凡[8](2008)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与阿昔洛韦对照,观察研究疱疹一号,疱疹二号,疱疹三号辨证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以探索一种疗效可靠,适宜推广的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方法。方法:所选64例患者均来源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性病专科门诊,符合复发性生殖器疱疹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生殖器部位或肛门反复发作的集簇性的水疱,糜烂甚至溃疡,自觉有瘙痒,烧灼,或刺痛感,通过实验室检查已确诊。患者年龄21岁~52岁不等,其中男性患者39名,女性患者25名。将64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用阿昔洛韦口服作为对照组,相应选用疱疹一号或疱疹二号或疱疹三号口服作为治疗组。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阿昔洛韦胶囊口服,每次两片,每天四次,连续服用3至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组根据辨证分型选择相应中药,每日口服,3至4周为一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有时根据主证适当加减一或两味中药。两组观察期均为半年,最后列表进行统计,分别对照8周,12周,16周,20周,24周后两组中医症候的积分和皮损状况的变化情况,分别对照8周,12周,16周,20周,24周后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另外,单独观察治疗组中用于疏肝作用的疱疹三号在治疗前后对疱疹患者复发次数的影响,最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次数的比率分别为60.97%,62.78%,两组复发次数比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63.9%,60.7%,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治疗12周,16周,20周,24周后中医症候(自觉症状)积分均有显着差异(分别为P<0.05,P<0.05,P<0.01,P<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治疗组中医征候积分值一直不断下降,而对照组中医征候积分下降幅度较小,且治疗16周后,中医征候积分有所回升。3.两组治疗后皮损状况的改善有明显差异(P<0.05)。4.用于疏肝作用的疱疹三号在治疗前后,生殖器疱疹患者人均复发次数分别为3.00,1.67,两者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本文的临床观察表明,中医辩证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在控制复发频率等方面,疗效与口服阿昔洛韦无差异,但是在减轻生殖器疱疹患者的全身自觉症状和减轻皮损程度上与阿昔洛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而用于疏肝作用的疱疹三号,在以往的文献中并没有作为单独的证型及方药被提出,在治疗前后对于减少生殖器疱疹的复发频率具有较明显的作用,提示我们精神因素与生殖器疱疹的复发密切相关,而这种精神因素可能与传统医学中的肝气郁结密切联系,若从疏肝的角度辨证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可能会对增强疗效及延缓生殖器疱疹的复发有着较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由于此型例数较少,希望今后能够扩大样本量,为中医辨证治疗生殖器疱疹拓宽一些新的思路。
李红毅[9](2008)在《中药抗病毒胶囊对RGH患者TLR9及对小鼠HSV-2感染TLR9、IFNα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一、目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主要是由单纯疱疹病毒-2(HSV-2)感染生殖器部位皮肤粘膜所引起的炎症、水疱、溃疡性疾病,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具有反复发作和缠绵难愈的特点。生殖器疱疹反复发作不仅给患者自己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上的压力,而且影响家庭的稳定,从而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低下,长期生活在性病的阴影之下。其长期的复发性和目前的不可治愈性,又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感染生殖器疱疹的孕妇会引起流产和新生儿死亡,并且生殖器疱疹反复发作的患者其宫颈癌、阴茎癌、前列腺癌和艾滋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HSV感染增加了HIV感染的危险性,HSV-Ⅱ被视为HIV的辅助因子。因此HSV感染受到人们重视,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机体通过感知微生物病原体并激活细胞直接产生免疫防御的天然免疫受体,是免疫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参与微生物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的识别,从而诱导天然免疫应答。由于TLRs即能调节先天免疫,又能直接参与启动获得性免疫反应,因此TLRs对免疫系统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TLR9主要表达于B细胞和浆细胞样前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predendritic cells,PDCs)内,可特异性地识别细菌和病毒DNA中丰富的未甲基化CpG基序(CpGDNA),通过MyD88依赖的信号传导途径激活NF-κB、AP1和IRF-7等转录因子和蛋白激酶,释放TNF-α、IL-6、IL-8等炎症介质和Ⅰ型干扰素(IFN-α/β),介导急性炎症反应,并发挥抗病毒作用。现有的证据表明,许多中药可通过多种途径或环节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由此不难推测,中药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杀伤能力,以及诱导、调节更有效的免疫防御反应,与TLR及其相关信号分子密切相关,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根据中医理论,在宝贵的中医药资源中寻求高效价廉的抗病毒药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以TLR9作为检验指标来观察中药抗病毒胶囊制剂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的影响,并观察中药抗病毒胶囊制剂对小鼠攻击HSV-2病毒后TLR-9及IFNα的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其发病机理及中药抗病毒胶囊的作用机制,为生殖器疱疹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二、方法1.临床研究选择合格的30例复发性生殖器患者作为受试对象,给予抗病毒胶囊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TOLL样受体9的比较,同时对患者的平均复发频率(次/3个月)、皮损愈合时间与治疗前进行比较。2.实验研究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选用C57BL/6小鼠,以抗病毒2号胶囊进行预防试验,提前7天给与抗病毒2号胶囊,然后攻击病毒后,12小时和7天后各取小鼠的血和阴道组织进行TLR9和IFNα检测。第二部分选用C57BL/6小鼠,以抗病毒1号胶囊进行治疗实验,以HSV-2病毒攻击阴道后,给与抗病毒1号胶囊服用,在攻击后12小时和7天后各取小鼠的血和阴道组织进行TLR9和IFNα检测。三、结果1.临床试验显示:患者治疗后的复发频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皮损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与治疗前比较,P均<0.05,有显着性差异),治疗6个月与治疗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治疗前TLR9含量与正常人比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TLR9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着性。3.实验研究的预防试验显示,提前给予抗病毒2号胶囊喂食小鼠,攻击病毒后预防2组TLR9含量与阳性对照1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预防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防2组和阳性对照1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实验研究治疗试验显示:在淋巴细胞TLR9含量显示:治疗1组与阳性对照1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组和治疗2组相比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道组织均数比较:治疗2组与正常组比较、阳性对照1组与阳性对照2组、治疗1组与阳性1组、阳性1组与正常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组与治疗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在两组试验研究IFNα检测显示:在预防试验中IFNα含量在四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是从含量来讲,预防2组TLR9含量高于阳性对照1组基本,预防组和阳性对照组TLR9含量均高于正常组。在治疗试验中IFNα含量四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治疗1组与阳性对照1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意义,治疗1组与治疗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阳性对照1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四、结论1.以TLR9测定作为抗病毒胶囊的评价指标,观察到患者治疗前TLR9含量与正常人比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TLR9含量与治疗前相比统计无显着差异。说明抗病毒胶囊可以维持TLR9含量,从天然免疫方面探讨抗病毒胶囊在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机制;同时亦观察到中药抗病毒胶囊制剂患者经治疗后的复发频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皮损愈合时间明显缩短,表明中药抗病毒胶囊制剂在HSV-2侵袭人体后诱导天然免疫,服用中药后使TLR9表达维持高水平,从而启动后天免疫发挥抗病毒作用,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频率,缩短皮损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2.实验研究显示:在动物被HSV-2病毒攻击后,TLR9介导了HSV天然免疫,预防试验显示,中药提前喂食小鼠,中药的小分子可能与TLR9的活性部分结合,促进了TLR9活化,在病毒攻击时启动天然免疫时,TLR9含量增加;治疗试验显示,在病毒攻击时启动了天然免疫,经过中药治疗基本维持天然免疫。同时,预防和治疗实验显示:在启动天然免疫的同时,其信号传导的终点没有显着增加IFNα的量,可能是启动的1型IFN中的βγ或其他的细胞因子。
王刚[10](2008)在《中医药治疗生殖器疱疹的系统评价 ——对清热解毒祛湿、益气扶正为功效中药复方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清热解毒祛湿、益气扶正为功效的中药复方治疗生殖器疱疹的有效性、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制定检索策略,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以清热解毒祛湿、益气扶正为功效中药复方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根据Jadad质量评分法评价研究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avmen4.2.10软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文献研究包括1036例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因各研究采用的对照药物不同,进行亚组分析后合并计算各研究的疗效效应量。研究显示,中药在近期总有效率和症状缓解时间方面(如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皮损痊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痊愈时间)与核苷类抗病毒西药疗效相当,但清热解毒祛湿、益气扶正为功效的中药复方在减少复发率方面疗效要优于核苷类西药。7篇文章报道了副作用,中药的不良反应少于西药。结论:1.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清热解毒祛湿、益气扶正为功效的中药复方治疗生殖器疱疹的近期疗效与核苷类西药相当,而在远期疗效方面如减少复发方面与西药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2.由于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较低,以及潜在的发表偏倚等因素影响,本系统评价尚不能完全准确对中药复方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肯定结论。仍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二、儿茶外用治疗初发性生殖器疱疹39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茶外用治疗初发性生殖器疱疹39例(论文提纲范文)
(1)儿茶—黄芩配伍体内效应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配伍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 儿茶-黄芩配伍研究进展 |
1.3 儿茶研究进展 |
1.3.1 儿茶化学成分研究 |
1.3.2 药理作用研究 |
1.3.3 药代动力学研究 |
1.4 黄芩研究现状 |
1.4.1 黄芩化学成分研究 |
1.4.2 药理作用研究 |
1.4.3 药代动力学研究 |
1.5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二章 儿茶、黄芩浸膏的制备及四种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 |
2.1 实验材料 |
2.1.1 药物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方法 |
2.2.1 儿茶、黄芩浸膏的制备 |
2.2.2 儿茶浸膏中儿茶素、表儿茶素及黄芩浸膏中黄芩苷、黄芩素的含量测定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儿茶、黄芩浸膏单独及配伍应用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药物与试剂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3.1.3 实验动物 |
3.2 方法 |
3.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2.2 LC-MS/MS方法建立 |
3.2.3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
3.2.4 方法学考察 |
3.2.5 动物实验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儿茶、黄芩浸膏单独及配伍应用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方法 |
4.2.1 LC-MS/MS条件 |
4.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4.2.3 组织样品预处理 |
4.2.4 方法学考察 |
4.3 组织分布测定 |
4.3.1 给药方案及组织样品采集 |
4.3.2 组织样品处理及测定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儿茶、黄芩浸膏单独及配伍应用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方法 |
5.2.1 LC-MS/MS条件 |
5.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5.2.3 排泄物样品预处理 |
5.2.4 方法学考察 |
5.3 排泄测定 |
5.3.1 给药方案及排泄物采集 |
5.3.2 样品测定与数据处理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儿茶、黄芩配伍对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肺炎的保护作用研究 |
6.1 实验材料 |
6.1.1 试剂与材料 |
6.1.2 主要实验仪器 |
6.2 方法 |
6.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6.2.2 肺组织病理检查 |
6.2.3 原代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离与培养 |
6.2.4 MTT法检测LPS干预后细胞增殖活力 |
6.2.5 ELISA法检测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中的炎症因子 |
6.2.6 Q-PCR检测大鼠肺泡上皮细胞中目标mRNA的表达量 |
6.2.7 Westernblot检测细胞内相关蛋白的表达 |
6.2.8 统计学分析 |
6.3 结果 |
6.3.1 病理学检查结果 |
6.3.2 原代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鉴定 |
6.3.3 不同浓度药物对LPS干预后细胞增殖的影响 |
6.3.4 细胞中的炎症因子检测结果 |
6.3.5 Q-PCR检测炎症因子表达情况 |
6.3.6 LPS对大鼠上皮细胞中NF-κBp50,p65和IκB-α表达的影响及儿茶-黄芩的干预作用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天津地区生殖器疱疹流行病学分析及生殖器疱疹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6-2010年生殖器疱疹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 资料来源和方法 |
1.1.1 资料来源 |
1.1.2 诊断依据 |
1.1.3 统计处理 |
1.2 结果 |
1.2.1 生殖器疱疹总的发病情况 |
1.2.2 男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
1.2.3 初发性和复发性GH患者的比较 |
1.3 讨论 |
1.3.1 生殖器疱疹发病率 |
1.3.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GH总的流行病学特点 |
1.3.3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男性GH的流行病学特点 |
1.3.4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初发性和复发性GH的流行病学特点 |
1.4 小结 |
二、单纯抱疼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细胞株、单纯疱疹病毒株、实验动物 |
2.1.2 试剂和液体的配置 |
2.1.3 仪器及耗材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GH患者皮损标本的鉴定 |
2.2.2 应用降落PCR法检测初发性和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尿道和宫颈HSV排放的情况 |
2.3 讨论 |
2.3.1 细胞系的选择 |
2.3.2 PCR敏感性和特异性 |
2.3.3 单纯疱疹病毒型别的鉴定 |
2.3.4 单纯疱疹病毒检测方法的讨论 |
2.3.5 单纯疱疹病毒不同排放部位的讨论 |
2.4 小结 |
三、抗病毒药物对生殖器疱疹豚鼠模型的早期干预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动物和病毒 |
3.1.2 实验用药物 |
3.1.3 实验动物公斤体重剂量的计算 |
3.1.4 实验动物和分组 |
3.1.5 豚鼠初发性生殖器疱疹模型的制作 |
3.1.6 给药方法 |
3.1.7 皮损积分计算方法 |
3.1.8 荧光定量PCR观察药物对生殖器豚鼠模型HSV-DNA的影响 |
3.1.9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生殖器疱疹豚鼠模型的不同皮损表现 |
3.2.2 皮损出现时间和消退时间的观察 |
3.2.3 相同药物不同干预时间的效果比较 |
3.2.4 不同药物相同干预时间的效果比较 |
3.2.5 三种药物不同干预时间对生殖器疱疹豚鼠模型HSV DNA拷贝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实验动物和干预时间的选择 |
3.3.2 三种抗病毒药物的特点 |
3.3.3 三种药物干预效果的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3)生殖器疱疹文献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生殖器疱疹的古今文献研究概况 |
一、古代文献研究概况 |
(一) 病名溯源 |
(二) 病因病机 |
(三) 诊断 |
(四) 证治研究 |
(五) 预防及调护 |
二、现代中医研究概况 |
(一) 病因病机研究 |
(二) 证治研究 |
(三) 实验研究 |
(四) 讨论与展望 |
第二部分 生殖器疱疹的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
一、课题设计 |
(一) 研究目的、方法和统计学依据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定标准 |
(三) 数据的规范及数据库的建立 |
二、证治规律研究 |
(一) 古代文献证治状况 |
(二) 现代文献证治状况 |
(三) 古代、现代二者证治比较状况 |
(四) 古方、今方各类高频药物对比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病因病机 |
二、辨证论治 |
三、用药问题 |
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五、存在问题与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药治疗生殖器疱疹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型治疗 |
2 专方治疗 |
3 外治法治疗 |
4 内外合治 |
5 总 结 |
(5)益气祛湿汤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观察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病例选择 |
2.2.1 病例来源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观察病例标准 |
2.2.6 退出实验病例标准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治疗方法 |
2.4.1 治疗组 |
2.4.2 对照组 |
2.4.3 疗程 |
2.5 疗效观察 |
2.5.1 疗效指标 |
2.5.2 远期疗效抗复发疗效标准 |
2.6 不良事件观察 |
2.7 阿昔洛韦不良反应注意及措施 |
2.8 病例脱失情况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病例入组情况 |
3.1.2 病例脱失情况 |
3.2 两组均衡性分析 |
3.2.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
3.2.2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岁)情况 |
3.2.3 两组患者病程(月)情况 |
3.2.4 两组患者病情(治疗前病情总积分)比较 |
3.3 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发情况 |
3.4 六个月后,观察性别、年龄、病情与复发情况的关系比较 |
3.4.1 观察两组性别与复发情况的关系 |
3.4.2 两组年龄与复发情况的比较 |
3.4.3 病情与复发情况的比较 |
3.5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益气祛湿汤方解及现代药理研究 |
4.2 益气祛湿汤加减作用机制初探 |
4.3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痊愈的探讨 |
4.4 本观察的不足及问题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中医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认识 |
1.1 中医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病名记载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中医治疗 |
1.2.1 中药治疗 |
2 西医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认识 |
2.1 概念、HSV及病因 |
2.2 病机 |
2.3 免疫功能 |
2.4 临床表现 |
2.5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治疗进展 |
2.5.1 药物治疗 |
2.5.2 物理治疗 |
2.5.3 其它 |
3 中西医结合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治疗 |
4. 中药抗病毒的实验研究 |
生殖器疱疹的预防及治疗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1 复发性生殖疱疹患者情况登记表 |
附表2:随机数字表 |
后置部分 |
(7)扶正解毒颗粒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临床观察及对外周血中IL-2,IL-4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辩证分型 |
3、病例纳入标准 |
4、病例排除标准 |
5、病例剔除标准 |
第二部分 治疗方法 |
1、药物及用药方法 |
2、观察指标 |
2.1 安全性指标 |
2.2 临床指标 |
2.3 不良反应 |
3、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一般资料 |
2、疗效比较 |
2.1 两组治疗后复发率的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细胞水平测定结果比较 |
3、安全性观察结果 |
4、不良反应 |
第四部分 讨论 |
1、中医对生殖器疱疹的认识 |
1.1 古代医家对生殖器疱疹的认识 |
1.2 现代中医家对生殖器疱疹的认识 |
1.3 现代中医的内治法 |
2、现代医学对生殖器疱疹的认识 |
2.1 病因学和流行病学认识 |
2.2 免疫学的认识 |
3、疗效分析 |
3.1 组方分析 |
3.2 现代中药药理学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概述 |
附录2:病例观察表 |
(8)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生殖器疙疹发病机制的认识 |
2 中医对生殖器疙疹发病机制的认识 |
3 西医对生殖器疙疹的治疗 |
4 精神因素与复发性生殖器疙疹的关系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随访以及疗效观察的指标 |
4 诊疗标准 |
5 数据处理 |
6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9)中药抗病毒胶囊对RGH患者TLR9及对小鼠HSV-2感染TLR9、IFNα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文献研究一 |
1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
1.1 中医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有关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
2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治疗研究 |
2.1 中医药治疗 |
2.2 现代西医学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治疗研究进展 |
2.3 特殊类型GH的治疗 |
2.4 药物耐受和替代治疗 |
2.5 妊娠期间GH的预防和治疗 |
2.6 预防 |
文献研究二 |
1 概述 |
2 TLR9的表达和分布 |
3 TLR9识别CpG介导免疫应答的机制 |
3.1 CpG结构特点及其作用特点 |
3.2 TLR9介导免疫应答的机制 |
3.3 TLR9对HSV-2病毒的免疫作用 |
4 展望 |
第二章 临床与实验研究 |
1. 中药抗病毒胶囊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疗效及对患者TLR9的影响 |
1.1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1.2 抗病毒胶囊制剂的组方及组方依据 |
1.3 研究对象 |
1.4 治疗方法 |
1.5 结果 |
1.6 讨论 |
2. 中药抗病毒胶囊对小鼠HSV-2感染 TLR9、IFNα影响的研究 |
2.1 立体依据及研究目的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分组与造模 |
2.4 统计学处理 |
2.5 结果 |
2.6 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本实验的创新之处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英文缩写(Abbreviations) |
2 技术线路图 |
3 流式细胞图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中医药治疗生殖器疱疹的系统评价 ——对清热解毒祛湿、益气扶正为功效中药复方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生殖器疱疹的系统评价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观察指标 |
1.2.4 文献检索策略 |
1.2.5 原始文献的筛选和评价 |
2 结果 |
2.1 资料提取 |
2.1.1 各纳入研究的特点 |
2.1.2 疗效指标 |
2.1.3 研究质量评估 |
2.2 Meta-分析结果 |
2.2.1 近期疗效的评价 |
2.2.2 远期疗效 |
2.2.3 副作用 |
2.2.4 敏感性分析 |
2.2.5 偏倚性分析 |
3 讨论 |
3.3.1 中医论治生殖器疱疹的认识 |
3.3.2 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3.3.3 本文局限性及展望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生殖器疱疹的研究概况 |
1 现代医学对生殖器疱疹的研究概况 |
1.1 病源学研究 |
1.2 发病及复发危险因素 |
1.3 实验室检查 |
1.4 治疗 |
1.4.1 系统治疗 |
1.4.2 局部治疗 |
1.4.3 心理治疗 |
2 中医对生殖器疱疹的认识 |
2.1 祖国医学对生殖器疱疹病名的记载 |
2.2 治疗 |
2.2.1 中医药内治法 |
2.2.2 外治法 |
2.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2.4 其他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一 |
附二 |
四、儿茶外用治疗初发性生殖器疱疹39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儿茶—黄芩配伍体内效应物质基础研究[D]. 王力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2)
- [2]天津地区生殖器疱疹流行病学分析及生殖器疱疹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D]. 陈昭.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1)
- [3]生殖器疱疹文献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 张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4]中药治疗生殖器疱疹概述[J]. 贺成彪.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05)
- [5]益气祛湿汤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临床观察[D]. 王志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0)
- [6]中医药治疗生殖器疱疹的研究现状[J]. 欧柏生.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02)
- [7]扶正解毒颗粒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临床观察及对外周血中IL-2,IL-4水平的影响[D]. 陈宝清.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9(08)
- [8]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夏凡. 湖北中医学院, 2008(10)
- [9]中药抗病毒胶囊对RGH患者TLR9及对小鼠HSV-2感染TLR9、IFNα影响[D]. 李红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10]中医药治疗生殖器疱疹的系统评价 ——对清热解毒祛湿、益气扶正为功效中药复方的系统评价[D]. 王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