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部队应激状态调查研究

特种部队应激状态调查研究

一、特种兵应激状态的测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立宁[1](2018)在《对武警“两看”勤务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问题研究 ——以武警某支队为例》文中认为十九大后,习主席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应对重大安全风险问题的重要性,要求各级要认真分析研究,严密部署防范重大安全问题发生,确保部队安全稳定。可以说军队中事故案件的发生牵动着军队高层领导的决策部署,直接影响着部队战斗力。从历史上发生事故案件的一般规律看,事业大干快干、改革大破大立,装备技术大发展大创新,这种形势下事故案件会高发多发。调查和剖析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一个重要而直接的因素就是心理问题。目前,心理问题是影响部队安全的重要消极因素。由此得知,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有助于帮助官兵更好的成长进步,能够有效提升武警部队官兵战斗力提升。整篇文章着重于在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从武警“两看”勤务入手,较为系统地研究执勤官兵心理健康问题,分析探讨预防和矫治“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疾患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一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二部分是结合有关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根据自己多次深入部队检查调研所得研究收获,分析判断影响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并针对产生原因认真剖析;第三部分总结武警“两看”勤务对官兵心理的一般要求;第四部分是从部队实际情况出发,探索研究适合武警“两看”执勤官兵的心理教育方法。文章主要有以下个方面的独创性的想法和见解:一是结合部队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采取座谈了解、问卷调查等具体方法,从社会变革、家庭环境及执勤环境等方面,系统、全面地分析总结了影响“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的各种因素;二是通过从“两看”勤务入手,探索提出了在“两看”执勤部队中心理教育要从预防和矫治心理疾患、培养塑造良好心理素质两个角度开展;三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学习分析借鉴国内外军队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出开展心理训练的任务、原则及方法,努力为武警部队执勤官兵更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训练提供帮助。

晏玲[2](2015)在《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是我军首次成建制远距离海外机动执行烈性传染病防控任务。面对严峻的疫情、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医疗队员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既往对海外执行特殊任务军人的研究主要关注维和、护航军人,有关海外执行烈性传染病防控任务军人的心理研究较少,多是一次性横断面调查,纵向全程追踪研究较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军未来执行海外非战争军事任务将会越来越多,有可能会成为常态。探讨海外执行烈性传染病防控任务军人心理健康变化特点,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心理卫生保障的模式、内容、方法与措施,对提高执行任务军人心理健康、维护部队安全稳定,提高执行任务军人的作业绩效,探索海外远程心理卫勤保障及提升部队战斗力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以执行海外烈性传染病防控任务的军人为研究对象,对任务不同阶段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程追踪调查,探讨军人执行海外特殊任务的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为开展海外执行特殊任务军人心理保障提供参考。对象和方法整群抽取某部派出的赴利比里亚执行抗击埃博拉任务的150名军人为研究对象,分集结期、国内集训期、海外任务早期、海外任务后期和医学观察期5个阶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Psychological Stress Self Evalution Test,PSET)、正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一般自我效能感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为测评工具,对赴利比里亚执行抗击埃博拉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应激、正负性情绪、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探讨。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和军人急性应激反应量表(Acute Stress Response Scale for Armymen,ASRSA),对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的人格和海外任务早期急性应激反应特点进行测评。同时,采用自编的心理健康需求调查表,调查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开展海外执行特殊任务军人心理保障提供依据。结果1.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心理健康特点(1)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得分及总均分呈显着阶段差异(p<0.05),集结期最高,海外任务后期最低。(2)除恐怖和偏执外,男性scl-90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呈显着阶段差异(p<0.05),集结期最高,海外任务后期最低;女性强迫、抑郁和焦虑因子得分呈显着阶段差异(p<0.05)。集结、集训、海外任务早期和后期,女性躯体化、焦虑因子得分及总均分显着高于男性(p<0.05)。(3)“31-40岁”组和“≥41岁”组的强迫、抑郁、焦虑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呈显着阶段差异(p<0.05),集结期最高,海外任务后期最低。“≥41岁”组集结期焦虑因子、国内集训期抑郁因子得分显着高于“≤30岁”组(p<0.05)。(4)医生和护士的强迫、抑郁和焦虑因子得分呈显着阶段差异(p<0.05),集结期最高,海外任务后期最低;除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外,行政后勤人员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呈显着阶段差异(p<0.05)。护士躯体化、焦虑因子得分在集结期、集训期显着高于医生和行政后勤人员(p<0.05)。(5)军官强迫、抑郁、焦虑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呈显着阶段差异(p<0.05),集结期最高,海外任务后期最低;战士的强迫、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呈显着阶段差异(p<0.05),集结期最高,海外任务后期最低。除医学观察期外,军官强迫和焦虑因子得分显着高于战士(p<0.05)。(6)本科生、研究生强迫、抑郁和焦虑因子得分呈显着阶段差异(p<0.05),集结期最高,海外任务后期最低;专科生强迫和抑郁因子得分有显着阶段差异(p<0.05),强迫因子得分集结期最高,海外任务后期最低,抑郁因子得分医学观察期最高,海外任务后期最低。除医学观察期外,本科生scl-90多数因子得分显着高于研究生和专科生(p<0.05)。2.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心理应激的特点(1)心理应激得分呈显着的阶段差异(p<0.05),集结期最高,海外任务早期最低。(2)女性应激得分呈显着的阶段差异(p<0.05),集结期最高,医学观察期最低;男性应激得分未发现各阶段统计学差异。除医学观察期外,女性应激得分显着高于男性(p<0.05)。(3)“≥41岁”组应激得分呈显着的阶段差异(p<0.05),集结期最高,海外任务早期最低。除海外任务早期外,“31-40岁”组和“≥41岁”组应激得分显着高于“≤30岁”组(p<0.05)。(4)护士应激得分呈显着的阶段差异(p<0.05),集结期最高,医学观察期最低。护士集结期、国内集训期应激得分显着高于医生和行政后勤人员(p<0.05)。(5)军官应激得分呈显着的阶段差异(p<0.05),集结期最高,海外任务早期最低。军官集结期、国内集训期和医学观察期的应激得分显着高于战士(p<0.05)。(6)研究生和本科生应激得分呈显着的阶段差异(p<0.05),在集结期最高。本科生应激得分在集结期、国内集训期和海外任务后期显着高于研究生和专科生(p<0.05)。3.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正负性情绪特点(1)正性、负性情绪各阶段得分未发现统计学差异;各阶段正性情绪得分显着高于负性情绪得分(p<0.05)。(2)女性集结期负性情绪得分显着高于男性(p<0.05),国内集训期和医学观察期正性情绪得分显着低于男性(p<0.05)。(3)“31-40岁”组正性情绪得分呈显着的阶段差异(p<0.05),集结期最低,海外任务早期最高。除海外任务早期外,“≤30岁”组正性情绪得分显着高于“31-40”岁组(p<0.05);“≤30岁”组集结、集训期负性情绪得分显着低于“31-40”岁组和“≥41岁”组(p<0.05)。(4)护士集结期负性情绪得分显着高于行政后勤人员(p<0.05);行政后勤人员国内集训期正性情绪得分显着高于医生和护士(p<0.05)。(5)战士国内集训期正性情绪得分显着高于军官(p<0.05);集结期和国内集训期负性情绪得分显着低于军官(p<0.05)。(6)专科生集结期负性情绪得分显着低于研究生和本科生(p<0.05),国内集训期负性情绪得分显着低于本科生(p<0.05)。4.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自我效能感特点自我效能感得分呈显着的阶段差异(p<0.05),国内集训期最高,海外任务早期最低。男性和军官自我效能感得分呈显着的阶段差异(p<0.05),国内集训期最高,海外任务早期最低。5.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人格特点(1)精神质、神经质得分显着低于军人常模(p<0.05),内外向、掩饰得分显着高于军人常模(p<0.05)。(2)男性精神质得分显着高于女性(p<0.05),神经质得分显着低于女性(p<0.05)。(3)“≤30岁”组内外向得分显着高于“3140岁”组和“≥41岁”组(p<0.05);“≤30岁”组神经质得分显着低于“3140岁”组和“≥41岁”组(p<0.05)。(4)医生的精神质得分显着高于护士和行政后勤人员(p<0.05);护士的神经质得分显着高于行政后勤人员(p<0.05)。(5)战士内外向得分显着高于军官(p<0.05),神经质得分显着低于军官(p<0.05)。(6)研究生精神质得分显着高于本科生(p<0.05);专科生神经质得分显着低于本科生(p<0.05)。6.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海外任务早期急性应激反应特点(1)除病理反应维度外,女性各维度得分显着高于男性(p<0.05)。(2)认知改变、行为变化、生理反应和总反应指数得分有显着的军龄差异(p<0.05),军龄“>20年组”最高,“≤10年组”最低。(3)护士认知改变和行为变化得分显着高于医生(p<0.05);护士认知改变、行为变化和总反应指数得分显着高于行政后勤人员(p<0.05)。(4)军官情绪反应、行为变化得分显着高于战士(p<0.05)。(5)认知改变、行为变化得分有显着的文化程度差异(p<0.05),本科最高,专科和研究生较低,呈倒“v”型的发展趋势。7.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心理健康需求特点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工作压力、情绪、东西方文化冲突、人际交流等问题。军人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服务方式前五位依次是放松训练、书报影视、与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听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训练。希望开展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有情绪与压力管理、重大事件应激心理调适、心理健康分析等。希望开展的心理训练有情绪调控训练、心理承受能力训练和压力调控训练等。8.抗击埃博拉任务对军人心理的影响任务后自我认识、人际沟通、情绪管理和军事职业适应得分显着高于任务前(P<0.05)。结论1.海外执行抗击埃博拉任务军人心理健康、心理应激、正负性情绪和自我效能感呈现明显的阶段和人群特点,集结期心理问题最多,女性、护士和军官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是心理保障需要重点关注的阶段和人群。2.开展心理卫生保障要充分考虑海外执行抗击传染病任务军人心理健康的阶段和人群特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差异。

贺英[3](2013)在《野战部队新兵心理素质及适应性团体心理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新兵是部队的新生力量,其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影响部队的安全稳定和全面建设。已有研究表明,新兵心理问题多发生于新训期间,且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适应问题。因此,关注新兵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探讨提升新兵心理素质的方法和措施,对促进新兵心理健康,增强军队战斗力,保障部队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众多研究对心理干预措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常见的有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训练、小组心理干预、个别心理咨询以及其他综合心理干预措施等。以上心理干预方法均取得一定效果,但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针对性不强。因此,本研究旨在掌握野战部队新兵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和情绪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了解野战部队新兵的心理需求,构建新兵适应性团体心理训练方案,并对野战部队新兵进行实证研究。这对帮助新兵减轻心理压力,快速适应军营环境,维护部队的安全稳定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等均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研究对拓展心理素质的研究领域、丰富军人心理素质研究的理论、完善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等也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参考。对象和方法首先,以某集团军5个部队2012年12月入伍的2651名新兵为研究对象,采用军人心理素质问卷(Mental Quality Questionnaire for Army men,MQQA)、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特质焦虑问卷(Trait Anxiety Inventory,TAI)、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Scale,SAS)为测评工具,对野战部队新兵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和情绪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为构建新兵适应性团体心理训练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其次,以某野战部队2012年12月入伍新兵537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新兵心理健康需求调查表为调查工具,调查研究野战部队新兵的心理健康需求,为构建新兵适应性心理训练方案、开展新兵心理训练实践等提供依据。最后,选取180名新兵开展适应性心理训练的实证研究,采用量表评定和心理访谈等方法检验训练效果。结果1.野战部队新兵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和情绪的总体状况在2651名野战部队新兵中,中等及以上心理素质新兵占总体87.1%;新兵心理素质显着好于士兵常模(P0.01)。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6.22%,心理健康水平显着高于新兵常模(P<0.01)。特质焦虑水平显着低于士兵常模(P<0.01),SDS和SAS水平显着高于中国常模(P<0.01)。2.野战部队新兵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和情绪发展特点(1)女性心理素质忠诚维度水平显着高于男性(P<0.05),SCL-90恐怖因子水平显着高于男性(P<0.05)。(2)心理素质总分及各维度分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P<0.01),得分呈现随年龄增加逐渐增高的趋势。SCL-90各因子分和TAI、SDS、SAS分呈现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P<0.01)。(3)心理素质总分及各维度分存在显着的文化程度差异(P<0.01),得分呈现随文化程度增高逐渐增高的趋势。SCL-90各因子分和TAI、SDS、SAS分呈现随文化程度增高逐渐降低的趋势(P<0.01)。(4)独生子女组SCL-90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因子得分和总均分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组(P<0.05);SAS分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组(P<0.05)。双亲家庭组心理素质总分及各维度分显着高于单亲家庭组(P<0.05);双亲家庭组SCL-90焦虑因子分、TAI分显着低于单亲组(P<0.05)。民主型家庭新兵的心理素质总分及各维度分显着高于强制型、放任型和溺爱型家庭(P<0.05);SCL-90各因子分、TAI分、SDS分、SAS分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1)。3.野战部队新兵心理健康、情绪水平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心理健康组的心理素质显着高于心理不健康组(P<0.01)。高心理素质组SCL-90各因子得分显着低于低心理素质组(P<0.01)。新兵特质焦虑、焦虑、抑郁、心理健康对心理素质均有直接效应。4.野战部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现状野战部队90.7%的新兵存在至少2项以上心理问题。新兵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训练压力问题、情绪问题、角色转换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训练压力大、自我调节能力差和不适应部队管理是新兵心理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心理服务的需求率为80.4%,心理讲座、与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个别咨询和心理训练是最受新兵欢迎的心理服务方式。新兵最喜欢的心理训练内容有心理承受能力训练、建立信任训练、情绪与压力调控、团队精神训练、认识自我训练、挫折耐受力训练、角色适应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和军事技能训练等。5.野战部队新兵适应性团体心理训练实证研究(1)训练后,实验组新兵在忠诚、勇敢、耐挫、心理素质总分上相比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2)训练后,实验组新兵在敌对、恐怖、偏执因子上相比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3)训练后,实验组新兵在焦虑、抑郁、特质焦虑上相比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4)训练后,实验组新兵对军营环境、人际关系和军事职业适应能力显着增高(P<0.05)。结论1.野战部队新兵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较好,焦虑抑郁情绪反应较一般人群高。应加强对新兵的心理干预,尤其年龄偏小、文化程度较低、单亲家庭、家庭教养方式不良的新兵,需要重点关注。2.开展新兵心理训练时要充分考虑新兵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服务需求的差异。3.适应性团体心理训练能有效促进野战部队新兵心理健康,提升新兵心理素质,提高其部队适应性。

徐宝凤[4](2013)在《某部士兵个性和情绪紧张特点的追踪研究》文中认为人格测验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人格差异的鉴别,特别是在人才选拔、职业选择以及健康人格的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部队新兵的心理状态动态监控更是现在部队稳定性的支撑手段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准确地进行动态测验监控新兵的心理健康状态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同时由于数字搜索的认知测验主要是测验被试的紧张程度和反应能力,提示研究者数字搜索测验在人员筛查过程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所以本研究通过在通常的人格测验(16PF)中加入数字搜索能力测验(FST)以检测它对降低测验漏查率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课题拟采用问卷法,对新兵进行调查,系统追踪研究其在两年军营生活期间个性发展特点、抑郁焦虑变化特点以及认知加工能力发展特点,揭示新兵入伍初期个性发展规律,为进一步筛查精神障碍易感新兵提供理论依据,并且更科学地指导部队心理卫生服务工作,保证和提高军队战斗力。本研究选取某部3554名新入伍战士作为被测试者,应用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装备教研室研制的DXC-6型心理测评仪对这些被试进行数字搜索测验、16PF测验,共进行了三次测试,分别于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及2012年10月对被试者进行,并且每次测验后对16PF和数字搜索实验结果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最后,我们分析了人格特征变化特点与情绪紧张变化特点的相关关系。通过本研究主要发现:(1)某部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历、不同户籍、不同家庭教育背景的新入伍战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同一批士兵连续两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在适应焦虑型维度上,第二、三次的测试得分高于第一次;在内外向型维度和专业成就个性因素维度得分上,第一次高于第二、三次;在怯懦与果敢型和新环境成长能力因素维度得分上,第三次高于第二次高于第一次;在感性用事与安详机警性维度得分上,第一次高于第三次高于第二次;在心理健康因素得分上,第一次高于第二次高于第三次。(2)某部新兵的个性特点在不同学历、是否独生子女、不同户口类型、不同年龄阶段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同一批士兵连续两年个人特征的追踪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在稳定性、敢为性和实验性维度得分上,第一次测试高于第二、三次;第一、二次的乐群性得分显着高于第三次;在聪慧性、兴奋性、有恒性和自律性维度得分上,第一次高于第二次高于第三次;在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独立性和紧张性维度得分上,第一次显着低于第二、三次;在恃强性维度得分上,第一次得分低于第二次低于第三次;在世故性维度得分上,第一次和第三次高于第一次。(3)某部新兵的情绪紧张特点在不同学历、是否独生子女、不同户口类型、不同年龄阶段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新兵两年内情绪紧张状况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在数字搜索能力测验得分中,第一次显着高于第二和第三次。(4)情绪紧张度与个性因子呈显着相关(P<0.05)。具体表现为:情绪紧张度与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幻想性、自律性因素呈显着正相关;与怀疑性、世故性、忧虑性、紧张性因素呈显着负相关。情绪紧张度与心理健康之间呈显着相关(P<0.05)。具体表现为:情绪紧张度与内向外向型、感性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怯懦与果敢型、心理健康、专业成就个性、创造能力个性、新环境成长能力因素呈显着正相关;与适应焦虑型因素呈显着负相关。

陈晓丽,邱刚,段思竹,周玮,张健,蒋春雷,沈兴华[5](2013)在《海军特训战士与海军岸勤战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南区海军特训战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从而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方法运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简式、艾森克人格测验问卷、自动思维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一般情况调查表,通过心理普查收集资料,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8名特训战士中临床量表分70分以上的有21人(17.79%),比对照组多,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χ2=7.793,P<0.05),在7个临床量表上,特训战士有6个比对照组高,其中在躯体化、抑郁和脱离现实3个分量表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65,2.295,2.506;P<0.05)。神经质倾向明显是导致南区特训战士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R2=0.441),而与家人关系密切和言语表达能力变好是预防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结论南区海军特训战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岸勤战士要差。

张丹丹[6](2012)在《浅析非战争军事行动情境下消防部队兵员的应激特征与应激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消防部队兵员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情境下的应激特征及其应激现状的研讨,得出了群体应激水平在结构上已经发生变化、个体应激水平与生理机能和情境因素等密切相关,持续发生的"微弱"生活事件也会影响兵员的应激状况等结论;进一步细分了兵员在应激情境中通常采用的"问题指向"、"情绪指向"和"人际关系指向"三类应激策略;针对研究结论和存在的难题,提出了使用生物反馈等方法来调节失调性反应、发挥应激管理干预计划的作用等建议。

宋端铱[7](2011)在《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是近年全球范围震级最高、破坏最大、人员伤亡损失最惨重的地震自然灾害之一。我军13万大军奉命从全国各地几千公里的半径内迅速开赴灾区救援。由于灾区生活条件恶劣、救援难度大、工作时间长,救援官兵目睹灾难惨烈场面,零距离接触各种血肉模糊的伤员与尸体,身心均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许多救援军人出现了睡眠障碍,抑郁、焦虑情绪,重复体验救援时的经历(闪回)、逃避回忆及反应麻木、高度警觉等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症状,严重影响救援官兵的身心健康。由于军人要时刻准备参加局部战争或重大灾害救援、反恐、维和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是PTSD的高危人群。因此,深入研究5.12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共病率及其转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护策略,为我军今后多样化军事行动的心理卫生遂行保障提供科学依据意义重大。1、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抽样调查3010名军人,有效问卷2921份,包括陆军、空军、海军陆战旅、武警等军兵种,其中参加汶川救援的军人1811名(研究组),占62.0%,未参加救灾军人1110名(对照组),占总体38.0%。研究方法:首先根据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原则与方法,对救援官兵所属军种和所执行的救援任务进行分级后随机、整群抽样。(1)流行病学量表筛查:自行编制一般情况调查表,抗震救灾经历问卷(REQ),急性心理应激障碍评估量表(SRQ-20),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PCL-C),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主试人员由课题组内心理学研究人员担任,指导语固定。(2)临床结构式访谈:对量表初筛结果高于划界分的高危人群,由本课题组中精神科主治医师按照结构化临床访谈表(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SCID)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IV,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进行一对一结构化访谈,做出初步诊断。(3)临床确诊:由精神科主任医师根据原始访谈记录进行二次诊断和确定诊断。2、研究结果(1)PTSD患病率显着升高:作为一个巨大的灾难性事件,汶川地震不仅给灾区民众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同时也给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官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救援军人PTSD患病率显着高于对照组(4.25 vs 0.3%),虽然低于汶川地震后灾民PTSD的患病率(8.91~62.8%),却显着高于军队和平时期横断面调查的(0.48%)和一般人群平时PTSD患病率(0.35%)。(2)PTSD症状的持续时间漫长:我们在震后24个月随访发现,6个月时点确诊为PTSD者,56.25%仍维持PTSD的诊断,提示PTSD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其症状将长期迁延不愈,危害官兵的心身健康。我们在访谈中对心理压力大,情绪和行为受到影响的官兵当场进行了疏导和干预,对其中有少数问题严重的官兵,在访谈结束后,及时向部队医生提供诊治建议,协助联系当地精神病院专家长期会诊、治疗。(3) PTS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是否发生急性应激障碍是PTSD发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救援人员的PTSD可能是由于急性应激障碍未得到足够的干预和治疗转化而来。救援任务负荷也是救援人员发生PTSD的危险因素。由于承担的救援任务较重如现场搜救、搬运遗体等工作强度大,疲劳程度高,感官刺激重,心理应激强,个体主观承受的认知负荷大,与从事其它任务相比更容易诱发PTSD。适应不良会对救援人员产生重大心理影响,从而影响到救援人员对外界事物认知的判断。随着负性认知的增加,以及个体本身心理承受能力阈值下降,救援人员在救灾期间极易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在未得到有效干预的前提下,随着时间的延长极易转化为PTSD。以上研究表明PTSD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各种危险因素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4) PTSD共病情况: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确诊为PTSD者的救援军人中,73%同时合并有其它疾病种类,其中共患抑郁症者占53.2%,共患焦虑症者占42.9%,还有共病躯体形式障碍、物质依赖等。单纯的PTSD只有27%。PTSD的高共病率反映了其疾病的复杂性,共病者的症状及功能损害比单纯的PTSD患者更为严重,且预后较差,应当引起高度重视。3、结论参加5.12抗震救灾的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远高于军队和地方平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患病率,且PTSD症状持续存在,共病率高;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急性应激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救援任务强度、灾区适应情况以及个人对救援经历的心理认知等。对军事人员应加强心理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军事应激的早期危机干预方案,建立我军多样化军事行动心理卫勤保障体系,提高我军战斗力和官兵身心健康。

李娟[8](2011)在《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某部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特征的现况、存在问题及分析影响军人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对象与方法:1.对象整群分层抽取陆军驻山西省某部四个兵种的937名官兵进行测试,剔除回答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880份,有效率为94%。调查对象全部为男性。2.方法统一培训调查员后采用统一指导语以各营为单位分批进行团体测量。要求被试独立填写问卷,问卷当场收回。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统计方法内容包括:采用SPSS1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本次调查心理健康状况:(1)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7.22%;其中,≥3分者共16人(占4.2%);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敌对因子上。总体看,调查对象的SCL-90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均显着低于中国军人常模(P<0.01)。(2)不同组别官兵的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表明:干部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偏执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战士(P<0.05或P<0.01);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已婚组在其他各因子上的得分及总得分上均显着高于未婚组(P<0.05或P<0.01);独生子女军人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因子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或P<0.01);大学组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因子上的得分及总得分均高于高中组,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因子及总得分上高于初中组(P<0.05或P<0.01);城市组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及总得分均高于县、镇、乡组(P<0.05);小兵种组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因子上的得分及总得分高于炮兵和步兵组(P<0.05或P<0.01),且坦克兵组在焦虑、恐怖和偏执因子上的得分上高于炮兵和步兵组(P<0.05或P<0.01)。2.个性特征:(1)基层部队官兵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的精神质(P)分、神经质(N)分和掩饰(L)分均明显低于中国军人常模(P<0.01)。(2)不同组别官兵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各维度得分比较表明:新兵组在EPQ问卷中的E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老兵组,但老兵组在P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新兵组(P<0.05或P<0.01);已婚组在N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未婚组(P<0.05);大学组和高中组在EPQ问卷中的E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初中组(P<0.05或P<0.01);高中组在P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初中组(P<0.05或P<0.01);初中组在L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大学组(P<0.05或P<0.01)。步兵组在EPQ问卷中的E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坦克兵组(P<0.05或P<0.01)。家庭经济情况中等组在EPQ问卷中的E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家庭经济情况差组(P<0.05);家庭经济情况中等组和中下组在N维度上的得分显着低于家庭经济情况差组(P<0.05);家庭经济情况很好组在P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家庭经济情况中上组、中等组及中下组(P<0.05或P<0.01);家庭经济情况中下组在L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家庭经济情况很好组(P<0.01)。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SCL-90总分的主要因素有神经质、内外向、精神质、消极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利用度;同时SCL-90总得分还与职务和家庭经济情况呈正相关;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战士;家庭经济情况中下者和差者的SCL-90总得分显着高于经济情况中上及好者。(2)影响个性特征E维度的主要因素有: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及积极应对方式;影响个性特征N维度的主要因素有: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利用度、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及婚姻与否;影响个性特征P维度的主要因素有:主观支持、积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及消极应对方式;影响个性特征L维度的主要因素有:心理健康水平、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利用度、积极应对方式及入伍前户籍。结论:1.本次调查心理健康状况:(1)基层部队官兵的SCL-90各因子得分均显着低于中国军人常模和地方常模,总体看我们所调查的基层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仍有7.22%的官兵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卫生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敌对等因子上,表现出了一定的人群分布特点。2.个性特征:(1)本次调查对象在P、N维度上的得分显着低于中国军人常模,提示基层部队官兵在整体上乐观而且情绪稳定。而掩饰L分高些,可能与部队平时的纪律教育对每个人均有较高的约束力等因素有关。(2)艾森克个性问卷各维度得分在不同人群中呈现不同特征。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受人格特征、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影响,与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及所从事的专业有关。

焦薇,于晓华,于长春,张复中,吴文兵[9](2010)在《某部特种兵与新兵SCL-90测试结果及相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特种兵与新兵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及相关关系,以便更好地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方法应用SCL-90对59名特种兵及196名新兵进行心理测试,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特种兵仅躯体化因子分值高于军人常模,人际关系、抑郁、恐怖、偏执因子分值均低于军人常模;与地方常模相比,特种兵除躯体化、精神病性因子分值显着高于地方常模外,其余均无差异。新兵SCL-90各因子分值均显着低于军人常模;除恐怖因子分值无差异外,其余各因子分值均显着低于地方常模。特种兵SCL-90各因子分值均高于新兵。结论特种兵与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不同特点,部队应加强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使官兵们的身心健康均处在一种比较良好的状态。

姜巍[10](2005)在《元情绪能力训练对特种新兵心理健康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情绪心理学家K.T.斯托曼指出“情绪在变态行为和精神障碍中起着核心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情绪异常表现出了人类精神病理的大部分特征。”元情绪是一种主体对自我情绪的觉知、评价、描述与监察的能力,以及对其产生的原因、过程、结果进行分析和调控的能力,它的调控功能可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保持在适当的动态平衡。新兵正处于情绪的“疾风怒涛期”,面对新军事环境因素的挑战,易出现情绪问题,导致军事训练伤,降低军事训练效率;Steven 等对军队心理健康门诊就诊官兵进行调查发现,军人的心理问题大多来源于情绪障碍。调查得到特种新兵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炮兵新兵、步兵新兵。然而,心理健康是特种兵执行特殊军事任务的重要保障,所以,研究特种新兵元情绪能力训练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研究从特点分析和教育实验两个方面对军人元情绪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进行探讨。从特点分析来看,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情感状态测试和特质性元情绪量表在特种兵、炮兵、步兵3 个兵种新兵中调查,了解不同兵种新兵心理健康、情感状态及元情绪能力发展水平;探析新兵元情绪能力与心理健康及情感状态之间的关系;探索新兵心理健康、情感状态及元情绪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新兵元情绪能力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从教育实验来看,构建元情绪能力训练模式,并在该模式指导下在特种新兵中开展元情绪能力训练,检验该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探讨元情绪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结论: (1)元情绪能力能够很好预测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情感状态。(2)新兵元情绪能力、心理健康及情感状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3)元情绪能力训练能够提高特种新兵心理健康水平;元情绪能力训练能够显着改善特种新兵情感状态;元情绪能力训练能够提高特种新兵元情绪能力。(4)在特种新兵中进行元情绪能力训练是可行而有效的。

二、特种兵应激状态的测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种兵应激状态的测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对武警“两看”勤务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问题研究 ——以武警某支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的背景
    1.2 研究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对官兵心理健康及其管理研究现状
        1.3.1 官兵心理健康管理的国外研究
        1.3.2 官兵心理健康管理的国内研究
第二章 心理健康管理理论和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问题分析
    2.1 心理健康管理的概念
    2.2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2.2.1 新兵入伍展示自我积极主动,但心理承受能力偏弱
        2.2.2 武警“两看”任务以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对心理的影响
        2.2.3 官兵面临重大选择时容易引发心理波动
        2.2.4 官兵身患疾病时容易引发心理疾患
        2.2.5 官兵执行重大任务时容易引发心理应激障碍
    2.3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问题表现和研究方法
        2.3.1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问题的表现
        2.3.2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的研究方法及结果
第三章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结果
        3.3.1 被试官兵基本情况
        3.3.2 研究分析结果
第四章 影响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因素分析
    4.1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社会变革的影响
        4.1.1 受资源配置变化的影响
        4.1.2 受社会利益机制变化的影响
        4.1.3 受社会价值观念变化的影响
        4.1.4 受社会活动多样化的影响
    4.2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家庭因素的影响
        4.2.1 受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4.2.2 受家庭压力的影响
    4.3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执勤环境的影响
        4.3.1 受驻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4.3.2 受执勤单位和执勤设施的影响
        4.3.3 受集体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4.3.4 受日常管理和文化生活的影响
    4.4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执勤对象的影响
        4.4.1 受憎恶心理的影响
        4.4.2 受紧张情绪的影响
        4.4.3 受同情心理的影响
    4.5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执勤形式的影响
        4.5.1 受监区看押影响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4.5.2 受武装押解影响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4.5.3 受武装追捕影响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4.5.4 受武装逮捕对象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第五章 针对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5.1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查工作,积极预防和矫治官兵心理问题
        5.1.1 普及心理知识,有效消除官兵思想疑惑
        5.1.2 开展心理测查,建立官兵心理健康档案
        5.1.3 渗透心理辅导,积极预防问题发生
        5.1.4 适时心理干预,增强心理教育实效
    5.2 运用心理训练方法,培养武警“两看”执勤官兵优良的心理素质
        5.2.1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训练的任务
        5.2.2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训练的原则
        5.2.3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训练的方法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两看”官兵心理应激问卷调查

(2)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既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心理健康的研究
    2.1 研究一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研究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对象
        2.1.3 研究工具
        2.1.4 研究程序
        2.1.5 统计方法
        2.1.6 研究结果
        2.1.7 讨论
    2.2 研究二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心理应激的追踪研究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对象
        2.2.3 研究工具
        2.2.4 研究程序
        2.2.5 统计方法
        2.2.6 研究结果
        2.2.7 讨论
    2.3 研究三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正负性情绪特点的追踪研究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对象
        2.3.3 研究工具
        2.3.4 研究程序
        2.3.5 统计方法
        2.3.6 研究结果
        2.3.7 讨论
    2.4 研究四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自我效能感的追踪研究
        2.4.1 研究目的
        2.4.2 研究对象
        2.4.3 研究工具
        2.4.4 研究程序
        2.4.5 统计方法
        2.4.6 研究结果
        2.4.7 讨论
    2.5 研究五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人格特点分析
        2.5.1 研究目的
        2.5.2 研究对象
        2.5.3 研究工具
        2.5.4 研究程序
        2.5.5 统计方法
        2.5.6 研究结果
        2.5.7 讨论
    2.6 研究六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海外任务早期急性应激反应特点
        2.6.1 研究目的
        2.6.2 研究对象
        2.6.3 研究工具
        2.6.4 研究程序
        2.6.5 统计方法
        2.6.6 研究结果
        2.6.7 讨论
第三章 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心理健康需求特点及心理干预探索研究
    3.1 研究七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心理健康需求特点分析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工具
        3.1.4 研究程序
        3.1.5 统计方法
        3.1.6 研究结果
        3.1.7 讨论
    3.2 研究八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心理干预探讨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对象
        3.2.3 研究工具
        3.2.4 研究程序
        3.2.5 统计方法
        3.2.6 研究结果
        3.2.7 讨论
第四章 总讨论
    5.1 本研究的意义
    5.2 赴利比里亚执行抗击埃博拉军人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5.3 赴利比里亚执行抗击埃博拉军人心理应激特点分析
    5.4 赴利比里亚执行抗击埃博拉军人正负性情绪特点分析
    5.5 赴利比里亚执行抗击埃博拉军人自我效能感特点分析
    5.6 赴利比里亚执行抗击埃博拉军人人格特点分析
    5.7 赴利比里亚执行抗击埃博拉军人海外任务早期急性应激反应特点分析
    5.8 赴利比里亚执行抗击埃博拉军人心理健康需求分析
    5.9 赴利比里亚执行抗击埃博拉军人心理工作模式及效果评价
    5.10 本研究的创新性
    5.11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5.12 总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维和军人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3)野战部队新兵心理素质及适应性团体心理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既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野战部队新兵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特点研究
    2.1 研究一 野战部队新兵心理素质特点分析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对象
        2.1.3 研究工具
        2.1.4 研究程序
        2.1.5 统计方法
        2.1.6 研究结果
        2.1.7 讨论
    2.2 研究二 野战部队新兵心理健康特点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对象
        2.2.3 研究工具
        2.2.4 研究程序
        2.2.5 统计方法
        2.2.6 研究结果
        2.2.7 讨论
    2.3 研究三 野战部队新兵情绪特点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对象
        2.3.3 研究工具
        2.3.4 研究程序
        2.3.5 统计方法
        2.3.6 研究结果
        2.3.7 讨论
    2.4 研究四 野战部队新兵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情绪的关系研究
        2.4.1 研究目的
        2.4.2 研究对象
        2.4.3 研究工具
        2.4.4 研究程序
        2.4.5 统计方法
        2.4.6 研究结果
        2.4.7 讨论
第三章 野战部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特点分析
    3. 研究五 野战部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特点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程序
        3.5 统计方法
        3.6 研究结果
        3.7 讨论
第四章 野战部队新兵适应性团体心理训练实证研究
    4. 研究六 野战部队新兵适应性团体心理训练实证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4 研究程序和方法
        4.5 统计方法
        4.6 研究结果
        4.7 讨论
第五章 总讨论
    5.1 本研究的意义
    5.2 野战部队新兵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和情绪特点
    5.3 野战部队新兵心理训练的需求
    5.4 适应性团体心理训练对新兵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情绪的干预效果
    5.5 本研究的创新性
    5.6 本研究需要改进和深入的方面
    5.7 总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4)某部士兵个性和情绪紧张特点的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 前言
    1.2 文献回顾
    1.3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思路
    1.5 测量工具
    1.6 实验设计
    1.7 研究程序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某部士兵个性和心理健康特点的追踪研究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程序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处理
    2.5 研究结果
    2.6 讨论
第三章 某部士兵情绪紧张特点的追踪研究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程序
    3.3 研究方法
    3.4 数据处理
    3.5 研究结果
    3.6 讨论
第四章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4.2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五章 总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海军特训战士与海军岸勤战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1.2 方法
        1.2.1 测量工具
        1.2.2 测量和调查的具体实施
    1.3 统计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6)浅析非战争军事行动情境下消防部队兵员的应激特征与应激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消防部队兵员应激研究现状
二、非战争军事行动情境下消防部队兵员的应激特征
    (一) 群体应激水平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
    (二) 个体应激水平与生理机能、应激策略、情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三) 持续发生的“微弱”生活事件对个体应激具有特殊影响
        1. 持续发生的“微弱”生活事件会导致个体健康水平下降, 甚至成为抑郁或焦虑发生的诱因。
        2. 任务情境中, 持续发生的“微弱”生活事件引发的应激反应可能再现并加剧。
    (四) 高水平的负面认知和较大的负面情感对个体应激的影响
三、非战争军事行动情境下消防部队兵员采取的应激策略
    (一) “问题指向”的应激策略
    (二) “情绪指向”的应激策略
    (三) “人际关系指向”的应激策略
四、提高消防部队兵员应激水平的建议
    (一) 运用生物反馈、放松以及锻炼等方法来调节失调性反应
    (二) 发挥应激管理干预计划的作用

(7)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2. 国内外PTSD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评定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抽样部队人口学资料
    2.2 抽样部队流行病学初筛结果
    2.3 抽样部队临床诊断情况
    2.4 抽样部队中PTSD患者特点
    2.5 PTSD相关因素与回归分析
    2.6 灾后两年随访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工具
第二章 结果
    2.1 信度、效度分析
    2.2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
    2.3 基层部队官兵个性特征调查
    2.4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特点
    3.2 基层部队官兵个性特点
    3.2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第四章 结论
    4.1 本研究的结果小结
    4.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9)某部特种兵与新兵SCL-90测试结果及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2 调查方法
        1.2.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特种兵SCL-90各因子分值与军人常模、地方常模比较
    2.2 新兵SCL-90各因子分值与军人常模、地方常模比较
    2.3 特种兵与新兵SCL-90各因子分值比较
3 讨 论

(10)元情绪能力训练对特种新兵心理健康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元情绪能力训练对特种新兵心理健康影响研究
    1. 问题提出
        1.1 前言
        1.2 元情绪的理论研究
        1.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构想
    2. 陆军新兵元情绪能力、心理健康及情感状态调查分析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调查结果
        2.5 讨论
    3. 特种新兵元情绪能力训练模式构建
        3.1 特种新兵不良情绪原因的调查分析
        3.2 元情绪能力训练的理论基础
        3.3 特种新兵元情绪能力训练模式
    4. 特种新兵元情绪能力训练教育实验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和方法
        4.3 实验处理和实验过程
        4.4 实验结果
        4.5 讨论
    5. 关于元情绪能力训练
        5.1 元情绪能力训练研究被试的取样
        5.2 元情绪能力训练内容的整合
        5.3 元情绪能力训练手段的整合
        5.4 元情绪能力训练的程序与时间
        5.5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5.6 本研究的不足
        5.7 总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照片

四、特种兵应激状态的测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武警“两看”勤务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问题研究 ——以武警某支队为例[D]. 韩立宁.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2]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军人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D]. 晏玲. 第三军医大学, 2015(06)
  • [3]野战部队新兵心理素质及适应性团体心理训练研究[D]. 贺英. 第三军医大学, 2013(05)
  • [4]某部士兵个性和情绪紧张特点的追踪研究[D]. 徐宝凤. 第三军医大学, 2013(01)
  • [5]海军特训战士与海军岸勤战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 陈晓丽,邱刚,段思竹,周玮,张健,蒋春雷,沈兴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04)
  • [6]浅析非战争军事行动情境下消防部队兵员的应激特征与应激管理[J]. 张丹丹.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2(04)
  • [7]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研究[D]. 宋端铱.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
  • [8]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D]. 李娟. 山西医科大学, 2011(09)
  • [9]某部特种兵与新兵SCL-90测试结果及相关分析[J]. 焦薇,于晓华,于长春,张复中,吴文兵. 东南国防医药, 2010(01)
  • [10]元情绪能力训练对特种新兵心理健康影响研究[D]. 姜巍. 第三军医大学, 2005(01)

标签:;  ;  ;  ;  ;  

特种部队应激状态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